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國際服務貿易相關理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隨著開放型經濟的深入發展以及國際產業結構的迅速調整,國際服務貿易異軍突起,在國際經濟往來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強。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國際服務貿易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2015年2月14日,國務院了《關于加快發展服務貿易的若干意見》,指出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是擴大開放、拓展發展空間的重要著力點。雖然國際服務貿易的快速發展對其專業人才有著強烈的需求,但本專業的大學生卻面臨就業困難的窘狀,這與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不合理有關。為培養熟悉國際服務貿易的應用型、外向型、復合型人才,服務貿易課程的教學應與社會實際需求相結合,更新教與學的觀念,轉變教與學的方式。
一、國際服務貿易人才應具有的基本能力
(一)具有國際化的語言能力
中國加入WTO后,經貿發展逐步融入全球一體化格局。作為企業間開展國際交流的工具,國際通用語言在國際市場上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尤其在國際服務貿易中,掌握國際化語言是國際服務貿易人才必須具備的技能之一。以語言為載體不僅能增強國內外企業的聯系,而且有利于提高交流的質量。當前,英語已經成為全球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之一,作為國際服務貿易信息傳達的主要媒介,其越來越受到國內外服務貿易企業的重視。除此之外,隨著中國對外交流活動的增加,小語種在國際服務貿易中的應用越來越頻繁,小語種人才對服務貿易企業的重要性日趨凸顯。因此,國際服務貿易人才應具備良好的國際化語言表達能力,不僅能進行國際商務的聽說,而且能直接與外商進行服務貿易磋商及合同簽訂。
(二)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
從專業知識背景來看,國際服務貿易人才不一定是具體服務行業的專業人才,但必須具有較強的國際服務貿易專業知識。熟悉國際服務貿易的基本理論、國際服務貿易政策;掌握國際服務貿易法律、國際服務貿易規則和慣例、國際承包與勞務合作;了解當前國際服務貿易現狀及未來發展前景等。運用這些專業知識幫助企業應對服務貿易糾紛,維護企業權益。
(三)具有良好的業務水平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國際服務貿易企業在招聘時往往傾向業務水平突出的專業人才。一方面能較快地融入工作環境,為企業更快的創造經濟效益,另一方面能節約業務培訓時間,為企業節省成本。鑒于此,國際服務貿易專業的學生應將所學的專業知識和基礎知識融會貫通,加強實踐訓練,提高獨立分析和解決國際服務貿易領域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具有較強的綜合素質
當前國際市場呈現信息化、技術化、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國際服務貿易人才除了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之外,還應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身心素質、創新能力等。根據近百家服務貿易企業的調查可知,將近80%的企業非常重視就職者的職業道德,員工較好的職業道德是企業做大做強的基礎。另外,身心健康、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和適應能力也是服務貿易人才需具備的素質。當然,國際服務貿易人才還應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根據國際形勢,探索新路子、開拓新市場。
二、國際服務貿易課程人才培養中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理念陳舊
隨著國際服務貿易規模穩步增長,國際服務貿易學科發展越發重要,但國際服務貿易課程的教學理念依然比較落后,主要表現為無法主動服務于國家戰略的調整、不能體現學校辦學的優勢特色、缺乏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等。這不僅導致學生無法把握國際服務貿易的熱點問題、難以及時了解專業的前沿知識,而且使得人才培養缺少特色性和高端性。
(二)教學模式單一
盡管我國正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強調教育的有效性,但是大部分地區的高校仍然采用單一的講授型教學模式,以老師講解為主,學生被動地聽。對于即將面臨工作的大學生來說,采用傳統的灌輸式課堂教學模式是不可行的。國際服務貿易課程有較多的概念、理論、政策等抽象知識,一味地灌輸知識既不利于學生理解,也不利于學生將課本知識有效地運用于適當情境,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難以達到教學的預期效果。
(三)教學內容重理論、輕實踐
國際服務貿易專業許多課程都強調國際化,但是,專業人才真正走進國際市場并獲得競爭力的關鍵是將相關理論知識運用于實際,實踐才是真正的落腳點。然而,在教學內容上,重理論、輕實踐是國際服務貿易專業相關課程的共同問題。很多高校的服務貿易課程教學中理論知識比重大,實踐知識比重小甚至幾乎沒有,缺乏相對應的實務實訓。
(四)師資隊伍不完善
從我國高校的現狀來看,中青年教師已成為教師隊伍的主要力量,40歲以下專任教師已經成為教師隊伍的主體。盡管國際貿易服務課程的教師結構隊伍年輕化有助于高校人才梯隊的建設,但是大多青年教師是畢業后直接進入高校工作的,實踐經驗有限,加之具有外語能力和國際服務貿易專業知識的“雙優”教師短缺,難以對學生進行國際化培養。
三、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國際服務貿易課程的教學新模式
(一)更新教學理念
教學理念更新對人才培養具有指導作用,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國際形勢和國家發展戰略,及時更新國際服務貿易的教學內容;利用學校人才培養優勢,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強學科專業的特色性;參照教育部卓越人才培養計劃,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國際服務貿易課程,以此培養社會所需要的國際服務貿易人才。
(二)采用“雙向”教育模式
在就業競爭激烈的大背景下,許多學生會愿意自主的去吸收對自己就業有用的知識。因此,老師應從知識灌輸者轉為知識引導者。增強與學生互動,提出具有現實意義的經濟實例與學生探討,啟發學生的創造力,發散學生的思考力,鍛煉學生解決問題和應用知識的能力。
(三)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國際服務貿易課程的教學應該本著“為企業服務,適應市場需求”的原則展開,加強與企業合作,安排學生到服務貿易行業實習,模擬真實的就業環境。此外,為了更好的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人才,學校應成立專門的服務貿易課程實驗基地,以便為學生提供真實性的專業操作平臺,做到理論與實踐的平衡,做好就業前的實際操作準備,以此提高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
(四)實行課程教師的再教育
通過對現有有關服務貿易競爭力有關文獻的梳理發現已有文獻對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研究大多采用單一指標,缺乏綜合評價體系,因此,構建服務貿易綜合評價體系對于國際服務貿易理論和中國服務貿易的發展均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服務貿易競爭力 評價體系 文獻 評述
一、服務貿易競爭力研究文獻綜述
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的日趨“服務化”,國際市場競爭的重心逐漸從貨物貿易向服務貿易轉移,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儼然已經成為一國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與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有關的議題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普遍關注。學者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因素
關于這方面的研究學者們主要采取實證研究的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對影響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因素進行了探討。賀衛等(2005)以服務貿易出口額表示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通過數據測算得出:現階段,我國人力資本、城市化和外商直接投資通過改善資源稟賦質量來提升我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李秉強(2008)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實證檢驗得出了發展中成員國的服務貿易競爭力與經濟增長、服務業水平、服務業基礎設施水平、人力資本水平、政府財政支出規模正相關,與貨物貿易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資水平負相關的結論;王永寧等(2009)以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為基礎,通過實證研究發現: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與服務業占比、FDI、人均資本、市場占有率間存在正相關關系,與城鄉差距存在負相關關系。
(二)國別或地區視角下的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
針對國別和地區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問題,學者們的研究主要是采取不同的用以表示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單一指標對國別或地區的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進行比較研究。趙書華、李輝(2005)運用比較優勢指標對全球10大服務貿易強國或地區1995年至2004年的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進行了比較研究;譚晶榮(2006)運用RCA指數和TC指數對中日韓三國的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進行了比較,經研究發現,三國競爭力盡管有差距,但總體差別不大;殷鳳(2007)用服務貿易增長率、服務貿易開放度、國際市場占有率、服務出口占貿易出口總額的比重、服務貿易競爭優勢和顯示比較優勢等指標對中國和世界主要服務貿易國家進行了比較研究;徐秋菊、鄭莉莉(2007)利用顯性比較優勢指數和貿易競爭力指數對中國和東盟五國的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進了比較,并得出了兩個經濟體的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均較差的結論;殷鳳、陳憲(2009)從顯性比較優勢、服務貿易競爭優勢、服務出口占貿易出口總額的比重和國際市場占有率等方面對我國和世界主要服務貿易出口國家進行了比較,得出我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較差的結論,并對競爭力低下的原因進行了探討;陳虹、章國榮(2010)利用國際市場占有率指數、TC指數和RCA指數,邢孝兵、張清(2010)利用固定市場份額模型指數、貿易競爭力指數和Michaely指數分別對我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進行了測算和國際比較,均得出了我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總體水平較差但在逐漸提升的結論;尹國君、劉建江(2012)通過CA指數和RCA指數對中美兩國服務貿易分部門的顯性比較優勢和顯性競爭優勢進行了測算,結果表明中國服務貿易在金融服務、版稅與許可證費用兩大服務貿易部門同時存在比較劣勢和競爭劣勢,與此相反,美國則在這兩個部門存在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
(三)產業視角下的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
縱觀學者們的研究可以發現,基于產業視角的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研究主要集中于兩個傳統的產業:運輸和旅游,研究的內容主要是借助一些常用的貿易競爭力分析方法進行國別和地區之間的比較研究。比如,針對運輸服務貿易,孫江明、蘇琴(2006)和王曉東、胡瑞娟(2006)分別利用國際市場占有率指標、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貿易專業化指數和貿易競爭力指數(NTB)及顯性比較優勢指數(RCA)對我國的運輸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進行了研究,并進行了國際比較,均得出我國運輸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不強的結論;趙書華、徐暢(2007)采用比較優勢指標,對全球運輸服務貿易排名前10位的國家的運輸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進行了比較,并分別列出了在運輸服務貿易方面存在比較優勢和比較劣勢的國家,此外還系統闡釋了差異產生的原因及趨勢;陳秀蓮(2011)對中國與東盟國家運輸服務貿易競爭力進行了比較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盡管我國和東盟運輸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都較差,但在增速較快的條件下我國運輸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仍然低于部分東盟國家。
在旅游服務貿易方面,趙書華、李輝(2005)對全球旅游服務貿易收入前9位國家的旅游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進行了比較,結果顯示西班牙、法國、意大利、墨西哥、中國、美國的旅游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存在比較優勢,英國和德國存在比較劣勢,并闡明了原因和趨勢;董小麟、龐小霞(2007)和徐虹、曲穎(2008)通過對我國旅游業的國際市場占有率、貿易競爭指數和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對我國旅游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進行了測算,并進行了國際比較,研究結果認為盡管我國旅游服務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但依然不是旅游強國。
除了兩個傳統的服務產業外,有些學者也對一些新興服務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進行了研究。如黃滿盈、鄧曉虹(2010、2011)對中國金融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進行了研究。曲國明(2012)對中美創意產業進行了比較分析等等。
二、對現有文獻的評價
已有文獻對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研究大多采用顯性比較優勢指數、國際市場占有率、競爭優勢指數和服務貿易開放度等單一指標對某一國家或地區的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進行定量分析(殷鳳,2007;林珊,2008;殷鳳和陳憲,2008、2009;陳虹和章國榮,2010;黃毅,2012;黃健青和張嬌蘭,2012);或者是采用上述單一指標進行國別之間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比較(趙書華和李輝,2005;丁平和徐松、趙放和馮曉玲、董小麟和龐小霞,2007;尹國君和劉建江,2012);或者是在上述某些單一指標的基礎上,對某一國家或地區的某一服務部門的國際競爭力進行分析(孫江明和蘇琴、王曉東和胡瑞娟,2006;趙書華和徐暢,2007;方慧,2008;曲國明,2012)。上述文獻對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研究均沒有形成綜合指標評價體系。雖然有些文獻的研究采用了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但這種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至少還是不完善的。
因此,制定出服務貿易競爭力的綜合評價體系不僅對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有推動作用,而且對于全面評價我國的服務貿易競爭力也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黃滿盈,鄧曉虹.中國金融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因素:基于“鉆石模型”的實證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11,(07):3-9+87.
[2]陳虹,林留利.中美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實證與比較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9,(12):75-80.
[3]陳虹,章國榮.中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10,(10):13-23.
Abstract: As long with speeding up the transfer of the service industry and going on the liberal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service trade, the service trade of China has obtained a quick development. However, at present, it still lacks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of the export competitiveness, propos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in service trade competitive base on the Potter’s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Using a statistical model to measure the influence factors and then offering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ervice trade export competitiveness.
關鍵詞: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影響因素
Key words: Service trad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Impact factors
作者簡介:張善嶺(1983-),男,山東聊城人,山東理工大學經濟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經濟。
近年來,我國服務貿易發展迅速,2008年,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為3044.5億美元,比2007年增長21.3%。其中,服務貿易出口額達到了1464.5億美元,世界排名由2007年的第七位上升到第五位,同比增長20.4%。但是我國是一個服務貿易大國而非強國,一方面,我國服務貿易的總體水平較低,2008年我國服務貿易出口額占世界服務貿易出口總額的3.89%;另一方面,我國服務貿易自1995年以來一直處于貿易逆差狀態,且貿易逆差有不斷擴大之勢。提高服務貿易出口國際競爭力是我國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的客觀要求,對我國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我國服務貿易出口的國際競爭力現狀分析
為了更好的反映我國服務貿易出口的國際競爭力現狀,本文采取出口市場占有率、貿易競爭優勢和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標進行分析。
(一)出口市場占有率
服務貿易市場占有率是一國的服務貿易出口總額占世界服務貿易出口總額的比重,比重提高,說明該國服務貿易競爭力增強。
由表1可以看出,2008年我國服務貿易出口額為1464.46億美元,國際市場占有率為3.8764%,居世界第五位。雖然我國的服務貿易在世界服務貿易已經占據重要的地位,但是距美英等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僅為美國和英國的28%和52%。
(二)貿易競爭優勢指數(TC指數)
貿易競爭優勢指數表示一國進出口貿易的差額占出口總額的比重。該指數的優點是去除了通貨膨脹等宏觀總量方面波動的影響,作為貿易總額的相對值,可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之間進行比較,通常TC指數的取值范圍為[-1,1],當取值大于0時,說明比較優勢大,且越接近1,競爭力越強。
由表2可以看出,近五年的時間,我國服務貿易總體競爭優勢指數均小于0,明顯低于主要發達國家,服務貿易總體狀況屬于比較劣勢,這表明我國的服務貿易近幾年雖然得到了飛速發展,但總體國際競爭力還比較弱。
二、我國服務貿易出口的國際競爭力影響因素分析
近年來,關于服務貿易競爭力影響因素的研究很多,大多是在波特(E.Porter)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的基礎上進行分析。鄭吉昌,夏晴(2004)以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為核心,結合服務貿易的特征來探討了影響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因素。[1]王永寧(2009)等認為,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與人力資本、FDI、服務業占比、市場占有率間存在正相關關系。[2]也有學者從其他視角進行了考察,蔡茂森和譚榮(2005)認為服務貿易開放度、服務業發展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資的規模將是服務貿易競爭力最主要的影響因素。[3]已有的研究所選取的指標不能全面反映服務貿易競爭力的主要影響因素,本文仍然以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為主要理論框架,在借鑒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試圖在指標選取上有所突破,盡量將影響國際服務貿易競爭力的主要因素納入分析框架,為相關決策提供更為科學的依據。
(一)指標選擇
1990年,波特提出了國家競爭優勢理論,該理論包括四要素,分別是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與支持性產業、企業戰略及其結構以及同業競爭。波特所研究的對象主要是國家和產業,并沒有專門涉及服務貿易的競爭力,把這一理論引入到服務貿易領域,必須結合服務貿易的特點做出相應的變通,合理選擇影響因素。
服務貿易生產要素方面選取人力資本(HC)和城市化水平(URB)兩個指標。城市化水平高的國家或地區 ,基礎設施相對完善,科研、教育、人才等高級要素相對豐裕,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相對發達;服務貿易需求條件方面選取指標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IN)來反映一國國內的購買力規模和個人購買水平,選取世界經濟增長率(WEG)指標反映國外需求狀況;相關產業條件方面選取服務業勞動生產率(SL)和服務業增加值(SVA)指標反映服務業的發展水平,選取工業勞動生產率(ER)和工業增加值(IVA)指標反映工業發展水平,選取貨物貿易出口額(EXM)和貨物進口(IMM)指標反映貨物貿易發展狀況;服務貿易企業戰略、結構和競爭方面選取服務貿易開放度(STO)指標,反映我國服務貿易參與國際市場的程度。
(二)數據來源與處理
人力資本、城市化水平根據歷年《中國勞動統計年鑒》的相關數據計算得出;其它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和《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2009》的相關數據。由于受數據的限制,本文采用1982―2008年的數據,并對原數據進行取對數處理。
(三)對我國服務貿易出口的國際競爭力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由于選取的自變量較多,其中有的因素對因變量的影響可能不是很大,而且各自變量之間可能不是完全相互獨立的,因此本文采取逐步回歸的方法進行分析,結果見表3。
從表3可以看出,在回歸的過程中,依次剔除的變量分別為LNIN、LNGDP、LNIMM、LNHC和LNEXM,并且得到很好的回歸結果:,這說明在這個回歸模型中,不存在自相關的問題,且所選的解釋變量都通過了α=0.05的檢驗。
根據表4所得到的估計模型為:
LNEXS=0.284LNER+0.415LNURB+0.843LNSTO+0.549LNWEG+0.353LNIVA+0.453LNSVA+0.806LNSL-7.280
從模型結果看,城市化水平、服務貿易開放度、世界經濟增長率、工業增加值和生產率、服務業增加值和服務業勞動生產率對服務貿易出口具有顯著的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服務貿易開放度和服務業勞動生產率,其他因素影響不顯著。
三、提升我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對策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對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影響顯著的因素主要有:城市化水平、服務業的發展水平、工業的發展水平、服務貿易開放程度。為了提高我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水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推進城市化進程
推進城市化進程,一方面為服務業的發展提供發展空間,拉動服務需求,進而促進服務業以及服務貿易發展;另一方面,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高級要素的生成和集聚,為服務貿易發展提供有力的要素支撐。城市化建設應重點改善基礎設施、人文環境、生態環境、制度環境,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
(二)快速提升服務業產業競爭力
服務業是服務貿易發展的基礎 ,應該繼續完善交通、文教、能源,特別是信息技術服務和通訊服務等基礎服務業;用先進技術改造和壯大運輸、商貿、旅游等傳統服務業;大力發展金融、保險、咨詢、信息、中介、醫療、遠程財務處理等現代服務業;強化服務產業集群,幫助服務產業克服內在慣性,提升產業競爭力。
(三)利用工業發展帶動生產貿易的發展
工業發展對服務貿易具有較強的產業支撐作用,工業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和產業鏈的分工深化,可以促進生產業的發展,進而提升我國生產貿易國際競爭力。所以,我們應推進工業產業轉型升級,并努力占據產業鏈高端。另一方面要加速工業與服務業的產業互動耦合,同時要充分發掘貨物貿易中蘊含的服務貿易機會,爭取在輸出貨物的同時,也大量輸出服務。
參考文獻:
[1]鄭吉昌、夏晴.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相關因素探討[J] .國際貿易問題,2004(12),15-23
關鍵詞:比較優勢理論 要素稟賦論 國際服務貿易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服務貿易量不斷增加,服務貿易開始引起經濟學家們的重視。20世紀80年代,在烏拉圭回合談判中,各國簽訂《服務貿易總協定》明確服務貿易的定義為,跨境交付、境外消費、商業存在和自然人移動。服務貿易正式被納入國際貿易理論的研究中。
1、 比較優勢理論不適用于服務貿易的觀點
由于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存在著巨大的差別,因此,建立在貨物貿易基礎上的比較優勢理論在應用于服務貿易領域時,存在著諸多疑慮。
首先,對國際服務貿易的貿易壁壘較多。服務貿易的無形性導致服務貿易不能依賴關稅政策進行管制。因此國際服務貿易以非關稅壁壘為主,而這些非關稅貿易壁壘在大多數情況下有表現為一國政府對服務業進行管制的各種措施,如對專業服務行業的資格認證和許可條件。服務業寡頭壟斷的市場結構在世界范圍內普遍存在,因此政府必須對服務業加強管制,防止損害貿易自由化的收入。
第二,服務貿易的發展帶來的要素跨國流動。在服務貿易交易的過程中,無論是過境交付,商業存在還是消費或人員移動,都要涉及到生產要素的流動。而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采用靜態分析方法,在構建模型時,一般都假設生產要素都不能跨國流動,因此,傳統比較優勢理論中“生產要素不能跨國流動”的假設并不適用。
第三,服務的生產效率難以計量。傳統比較優勢理論側重比較兩國的生產效率。在衡量貨物貿易中,貨物的生產效率僅由生產方確定,與消費者的效用沒有直接聯系。但由于服務是生產與消費同時存在的,所以服務貿易的效率不僅僅由服務的提供者決定,而且受消費者的效用高低的影響。而消費者效用的大小難以度量,因此服務的生產效率難以確定。
第四,H-O模型主要從要素的供給角度分析國際貿易,強調一國生產力水平和豐裕要素的供給結構,最終出口國會出口大量使用本國豐裕要素的產品。然而,當貿易服務的生產函數與主要要素投入相結合時,任何國際服務貿易都依賴于需求因素而不是生產成本,強調需求因素導致的貿易量的增加,消費者的選擇,運輸成本,信息成本,消費者收入和偏好,服務種類消費環境等因素都會影響服務出口的貿易條件,所以,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僅從資源稟賦角度探討服務貿易優勢是不夠的,而更注重服務貿易的流向,相關的市場結構和需求特征角度來檢測服務貿易性質。
由于以上種種原因,傳統貿易理論并不能恰當的解釋國際服務貿易。在服務貿易理論研究早期,迪克等人利用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對18個經合組織國家的數據進行了實證研究,得出結果:沒有證據表明比較優勢在服務貿易中的決定作用并不明顯。之后,山姆普森(Sampson)和斯納普(Snape)根據對國際服務貿易實例的研究認為,傳統的要素稟賦理論并不適合國際服務貿易,對傳統比較優勢理論的適用性提出了質疑。
2、比較優勢理論完全適用于服務貿易
另一種觀點則完全相反,認為比較優勢理論完全使用與服務貿易。沒有必要把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完全分離。1981年,薩皮爾(A.Sapir)和盧茲(E.lutz)對迪克等人的觀點提出挑戰,通過對35個國家服務貿易數據進行定量分析,表明有形資本稟賦充裕的國家在運輸服務業享有比較優勢,人力資本豐富的國家在保險和其他私人服務業擁有比較優勢。因此,他們得出比較優勢理論不僅適用于貨物貿易,而且適用于服務貿易,要素稟賦在貨物和服務貿易模式的決定上都具有重要作用。美國著名的國際經濟學家查德?庫珀(R.Koope)認為,“作為一個簡單的命題,比較優勢說是普遍有效的,正如存在與商品生產中那樣,比較優勢也存在于服務貿易中。”
3、比較優勢理論不完全適用于服務貿易
第三種觀點,介于前兩種觀點中間,即承認比較優勢理論在解釋服務貿易方面存在缺陷,但經過一定改進后,還是適用于服務貿易的。這種觀點得到了學術界大多數人的認可。迪爾多夫(A.Deardoff)對H-O模型中的個別要素做了改變,成功的解釋了對比較優勢理論在服務貿易中的適用性。1990年,伯格斯(D.Burgess)對傳統的H-O-S模型進行了簡單修正,將生產者服務作為一種投入要素放入商品生產的成本函數中,發現各國生產者的技術和質量差異將影響該國商品生產的比較劣勢和貿易模式。他認為,服務貿易自由化和服務技術會改變出口國的貿易條件,提高出口國的整體福利水平。這個結論證明了傳統國際貿易理論是可以用來解釋服務貿易的。
長期以來,在國際貿易中,貨物貿易占主導地位,服務貿易為輔。隨著服務貿易的興起和發展,有關服務貿易的理論也開始逐漸發展。傳統貿易理論的實質在于各國利用本國比較優勢,實現貿易自由化,提高本國福利水平。世界各國通過實行包括服務貿易在內的自由貿易,必然促進經濟資源在各國間的合理分配,產生規模效應,達到各國經濟共同發展,整體福利提高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程新章.國際服務貿易[M].立信會計出版社,2011年6月
[2]龔新宇,李才波.比較優勢理論在國際服務貿易中的適應性分析[J].當代財經,2000年第1期
關鍵詞: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影響因素
1.引言
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經濟的全球化以及國際分工的日益加深,各國的國際貿易特別是國際服務貿易也快速發展。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相比,具有產品無形、高附加值等特點,因此各國對服務貿易的關注越來越多。目前,服務貿易增長迅猛,成為各國新的增長點;同時,服務貿易結構不斷優化,新興服務業不斷發展;最后,各國服務貿易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差異較大。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提高自身的服務貿易競爭力,抓住服務貿易發展的契機,成為各國經濟發展的關鍵。我國服務貿易雖然起步較晚,但是發展迅速,服務貿易總額位居世界前列,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競爭力低下。因此本文試圖通過對我國服務貿易的現狀分析來研究影響我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因素,進而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2.現狀分析
近些年來,隨著經濟的全球化,服務貿易迅速發展,與貨物貿易相比,服務貿易具有無形、高附加值等特點,其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不容忽視。因此,各國應該抓住服務貿易發展的新契機,不斷提高本國的服務貿易競爭力。
2.1在全球的服務貿易中占據的比例日益增加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以及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迅速增長,我國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龐大經濟體。與此相適應的是,我國服務貿易也快速增長。2014年,我國服務貿易總額達到6043.4美元,成為僅次于世界第二大服務貿易進出口國,在全球服務貿易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雖然我國服務貿易起步晚,但是增長速度非常之快。從2014年來看,我國服務出口2222.1億美元,增長7.6%;服務進口3821.3億美元,增長15.8%,成為我國經濟新的增長點。
2.2占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持續上升
傳統的貿易理論既能解釋貨物貿易的發展,也對服務貿易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對各國經濟的發展來說,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同樣重要,既不能只提升貨物貿易的競爭力,而不關注服務貿易的發展,“跛腳式”的經濟結構不利于各國國際競爭力的提升。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不斷深化,我國服務貿易的規模越來越大。與貨物貿易相比,我國服務貿易增長迅速,在對外貿易總額中的比重持續上升,但占比仍然較小。我國應努力提升服務貿易競爭力,使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平衡發展,不斷優化我國的經濟結構。
2.3服務貿易逆差持續存在,且進一步擴大
從行業分布來看我國服務貿易逆差主要存在于旅游業和運輸業。這是因為,隨著境外游的不斷盛行,我國旅游服務貿易的逆差持續存在,且進一步擴大。同時,隨著我國國際貿易規模的擴大,我國對國際運輸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國際運輸服務的逆差也沒有縮小的趨勢。雖然高新附加值服務貿易存在順差現象,但是順差額較小,無法彌補我國傳統服務貿易的逆差差額。我國服務貿易逆差現象非常嚴重,且沒有進一步縮小的趨勢,如若一直持續下去,勢必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3.理論分析
邁克爾﹒波特的“鉆石模型”指出,一個國家的競爭優勢決定了該國產業是否具有國際競爭力,而其又受到四個基本因素———要素條件、需求條件、相關和支持產業狀況、企業的戰略結構和競爭,兩個輔助因素———政府和機遇的影響。本文將以此模型為理論基礎,主要從四個基本要素的角度出發,對影響我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因素進行分析討論。
3.1要素條件
要素有初級要素和高級要素之分,相比于自然資源等初級要素,諸如科學技術、人力資本等的高級要素具有不可替代性,是一國競爭優勢的主要來源,也是影響一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我國服務貿易發展起步較晚,目前還主要依靠于自然資源等初級要素,但是隨著我國服務貿易的不斷發展,應不斷加大科學技術與人力資本的投入,提高創新能力與人才供給,進而增強我國服務貿易競爭力。
3.2需求條件
國內需求對于服務貿易競爭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有效的國內需求能夠促進行業規模經濟的形成,從而降低生產成本,增強行業競爭力。其次,把握國內、國際市場的發展方向,引導消費者需求多樣化發展,使本國企業成為行業的領導者,率先進行新產品的開發與升級。
3.3相關和支持產業狀況
通常所說的上游產業即是指本文中提到的相關與支持性產業。對于服務貿易而言,如果其上游產業能夠以低成本、高質量的投入,不斷為服務貿易的發展提供優質資源,促進服務貿易的創新與升級,必將促進服務貿易競爭力的提升。同時,優質的供應商是新技術、新方法傳遞的渠道,有利于整個行業創新能力的提升,對一國國際服務貿易的競爭力的增強也具有重大影響。
3.4戰略結構和競爭
同業競爭對于提升服務貿易的競爭優勢具有顯著作用。首先,同業競爭的過程中,各企業為了獲得市場,保持競爭優勢,就會加大投入,增強創新能力,進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對整個行業的升級具有重要意義。其次,較成熟的企業達到一定規模后便向海外擴張,尋求更高的利潤。經過國內激烈的同業競爭之后,該公司更具有國際競爭力,更容易在國際市場上取勝。
4.結論與建議
關鍵詞:標準國際化;經濟利益;貿易理論;策略要領
高新技術標準國際化關系到國家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分工地位和比較利益。運用三大國際貿易理論體系分析可看到,我國企業和政府應注意發揮既定國家優勢條件,從推動產業國際化、完善政策制度等方面規劃策略和采取措施。促進和推動中國高新技術標準國際化。
一、經濟利益流程與貿易理論選擇
(一)經濟利益流程我們,流程體系就高新技術標準國際化與產業成長互動,高新技術標準國際化的經濟利益做基礎性認識。
1、高新技術標準國際化促進產業國際化成長。經過流程,相互存在對應關系的高新技術專利群體和技術標準形成,如果再通過過程得到正式國際場合(一般表現為國際組織或論壇)認可或在既定事實上被公認為國際標準,將帶來三方面利益。一是知識產權收益,即本國廠商相應專利群體的知識產權價格、市場規模和潛在收人增加;二是國際貿易利益,本國產品將不會遭遇貿易壁壘:三是產業國際化成長,產業成長得以避免市場范圍受限和知識產權費用負擔,并充分形成國際競爭力。
2、產業國際化成長加快高新技術標準國際化。通過流程:(i)即使企業標準還未得到任何國際場合正式認定,但企業產品已在國際市場中形成較強優勢地位,則技術標準成為事實國際標準。如思科“私有協議”標準,共屬于微軟和英特爾的“WinTel”標準。事實標準形成標志是不擁有標準所屬專利權的同行也大量使用本標準開展生產和服務。(ii)在企業產品市場規模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企業技術標準可能會被正式認定為國際標準。
3、產業國際化成長與高新技術標準國際化相互促進的步調關系。促進無時不在,其步調關系可能表現為:前者促進后者,后者促進前者,二者交互促進對方不斷取得小進展。
(二)貿易理論框架的選擇與運用 波特國家競爭優勢理論、戰略性貿易理論、新興古典貿易理論都不同程度涉及產業成長促進、國家優勢條件、政府干預策略。我們選用三者,以研究產業國際化成長,產業國際化成長對技術標準國際化的促進為思路線索,以揭示國家優勢條件和探索(包括政府和企業層面上的)國家策略為研究目標,從理論邏輯和實際情況等方面闡釋中國高新技術標準國際化進程的關聯方面和重要事項。
(三)理論分析的實際素材選擇 目前,我國先后謀求標準國際化的移動通訊標準TD-SCDMA和無線局域網標準WAPI(相關詳細資料請參閱新聞和網頁資料)的產業化都歷經坎坷并尚未成功;其相關經歷能向我們暴露實際問題。因此,我們擬以它們作為理論分析的典型素材。為此,我們先明確此二標準所對應產品和產業種類。(1)TD-SCDMA。體現該技術的產品為移動通訊終端(手機)及其運營設備、移動通訊工程服務。(2)WAPI。該標準為通訊協議標準,它所對應的最直接產品是操作系統中(未商業化)的算法和軟件,服務對象局限于PC芯片和PC計算機,后者應視作為對應于專利和標準的商業化產品。
二、波特國家競爭優勢論分析
(一)理論框架簡述如圖2所示,波特(中譯本,2002)認為,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與支持產業,企業戰略、企業結構與同業競爭共四方面環境因素決定著產業國家競爭優勢形成,四因素共同組成菱形“鉆石體系”。在鉆石四頂點任何兩者所代表國內狀況之間都可交互影響,并再影響到競爭優勢的形成。此外,還有機會和政府兩鉆石外因素,它們也隨時可以對組成鉆石體系的任何四方面因素,乃至國家競爭優勢發生影響。
(二)運用理論框架分析
1.國家優勢劣勢條件。(1)國內需求條件。中國享有突出優勢。中國無線通訊終端及其運營設備已成為全球最大國內市場:中國PC芯片及對應的個人電腦市場容量僅次于美國;上述兩類產品市場在中國增長潛力都看好。(2)生產要素。中國雖然整體創新能力不具備優勢,但在某些局部科研領域卻擁有科研力量和條件,并能支持在少數技術創新點上取得突破。(3)企業戰略、企業結構、同業競爭。兩標準所對應產業都是外國跨國公司在本土市場占據優勢,所存在激烈競爭也多發生在外國企業之間。(4)相關與支持性產業。二者均表現出中國廠商在直接體現技術的產品制造和產業過程上存在競爭劣勢,但周邊配套產業條件較好。
2.產業國際化成長及其與技術標準國際化互動。目前,TD-SCDMA實現國際化,WAPI國際化未完成:同時,二者所對應中國廠商產品商業化和產業國際化都尚未啟動。不過,波特用來解釋產業競爭力的“鉆石體系”諸因素卻都已對上述技術標準國際化進程表現出影響。(1)中國國內需求條件對TD-SCDMA接納為國際標準起到積極影響。(2)中國相關與支持性產業力量薄弱對WAPI國際化帶來不利影響。(3)企業同盟對技術標準國際化進程表現出重要意義。目前,TD-SCDMA、WAPI都成立了產業聯盟。但是,前者陣營里有多家外國或外國投資背景企業,而后者均為中國企業;且后者與外國競爭對手Wi-Fi聯盟相比,實力差距明顯。由此可預想,即使WAPI今后謀求事實標準。其國際化路途仍將相對坎坷。
3.政府實際干預策略。對照競爭優勢論,就兩標準的國際化和產業化而言,中國政府已開展事項包括:通過科研課題資助支持生產要素形成;為本國關聯產業成長提供公共政策環境;提請外國注意中國國內“需求條件”優勢并與中國合作;促使企業把握機遇。此外,政府在引導企業形成聯盟合作關系上也發揮了一定作用,只是工作方式和力度應有所完善。
三、戰略性貿易理論分析
(一)理論框架簡述 戰略性貿易理論自20世紀80年代初逐漸發展起來,做出重要貢獻的學者包括有布蘭德(Brander)、斯潘塞(spencer)、克魯格曼(Krugman)。值得本研究關注的重要文獻包括Krugman(1979),Spencer and Brander(1983),Krugman(1980),Krugman(1984),Brander andSpencer (1985),Spencer(1986),Krugman(1989)。
我們分收益源泉、政策扶助兩層面就戰略性貿易理論內在邏輯做總結。收益源泉包括有:(1)壟斷租;(2)靜態規模報酬;(3)R&D創新收益;(4)“干中學”收益。
由于這些收益的存在,政府可通過進口保護、出口補貼、以進口保護促進出口、R&D研究資助或
其他扶持等干預措施,或促使本國企業獲取這些收益,或將原屬于外國企業的收益朝向本國企業轉移。選定扶持的戰略性產業要符合一定要求:R&D和資本需求強度較高,廠商靜態動態規模經濟效應明顯,本國廠商和產業成長面臨外方強勢競爭對手,產業活動上下游關聯性和外部經濟效益較強。符合上述要求的產業,政府扶持所帶來的福利收益才可能超過所付出成本。大部分高新技術產業符合上述戰略性產業的要求。
(二)運用理論框架分析
1.國家優勢劣勢條件。在培育高新技術戰略性產業上。(1)中國優勢條件:主要表現在國內市場規模大和要素成本低兩方面。市場規模大為本國企業獲取靜態、動態規模收益提供了好基礎。要素成本較低意味著在本國戰略性產業市場規模迅速擴充過程中,“干中學”收益、規模報酬、企業競爭力都將能以較快速度提升。(2)中國不利條件:一是中外廠商競爭力差距較大,二是外國企業以FDI方式進入中國市場,也可利用中國國內優勢。(3)在R&D素質和能力上中國優勢劣勢并存:從R&D成就看,目前中國只是在某些孤立技術點或相對局部的科研領域R&D成果能和外國相競爭;外國占據大部分技術“制高點”。然而。高新技術產品的更新換代性強,中國R&D能力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正在縮小:中國企業能夠不斷取得創新成就,并為中國高新技術戰略產業發展提供新的創新起點。
2.產業國際化成長及其與技術標準國際化互動。政府和企業共同采取戰略性措施,將能通過推動中國高新技術戰略產業國際化成長,對中國高新技術標準國際化帶來積極影響。
3.政府實際干預策略分析。就高新技術標準所對應產業,我國政府目前已采取或擬初步嘗試的干預策略包括:關聯R&D資助;營業牌照安排。今后。中國政府通過市場開放程度調節來為本國廠商產品尋求國內市場保護會受WTO多邊框架約束,同時外國企業開拓中國市場多通過FDI方式,因此。政府關注重點應轉向促進本國廠商境外市場開拓。
四、新興古典貿易理論分析
(一)理論框架簡述新興古典貿易理論由楊小凱(Yang)在DS模型(Dixit and Stiglitz,1977)基礎上,以超邊際方法引人交易效率分析而奠定框架基礎。隨后,楊小凱(Yang)、薩克斯(Sachs)、成文利(cheng)、張定勝(zhang)等人共同對理論框架補充和建設做出貢獻。我們從以下方面梳理該理論框架對本問題分析有所裨益的若干要點。
1.專業化生產和交易效率之間的互動和均衡決定貿易發生和市場范圍。楊小凱(Yang,1991,1996)建立的內生貿易模型認為。新產品出現和專業化生產帶來高效率生產,但導致交易費用增加;通過生產效率和交易費用二者互動。特定交易效率的市場自我調節形成最優分工水平、(產品)市場范圍和交易深度;國際貿易規模和深度取決于與國內貿易相比,關稅水平、運輸距離、通關便捷性等因素引發的交易費用增加。
2.人口規模、交易效率都應視為影響國家競爭優勢、國際貿易發生和國際分工格局的重要因素。專業化生產效率、要素密集度成為國際分工格局形成原因已為新興古典理論之前的貿易理論闡釋。DS模型首先注意到一國人口規模增大可能通過增加企業生產規模和消費產品多樣性之間相折衷均衡的裕度,為某些產業在本國興起提供所謂“后天比較優勢”。在此基礎上,薩克斯、楊小凱(sachs,Yangand Zhang,2001)將交易效率和生產函數差別引入DS模型。論證了在人口和市場規模、交易效率等方面擁有比較優勢的國家可以出口外生技術比較劣勢產品。乃至在國際分工格局中獲得相對有利的地位。
3.從政府干預的合理性和出現時機而言,落后國不采取自由貿易政策具有一定合理性;隨著各國交易效率提高。自由貿易對所有各方都是有利的。根據成文利、薩克斯和楊小凱(Cheng,Sachs andYang,2000)的分析,當交易效率初步變化時,由于落后國國家分工水平和交易效率相對較低,卻面臨與發達國相同的國際市場相對價格,貿易和分工的利益接近為發達國獨占。此時,落后國有意愿通過關稅來改變貿易品相對價格,以增進自身貿易利益;發達國則傾向于單方自由貿易政策。隨著交易效率改進和國際分工深化,貿易品相對價格由雙方生產條件和消費偏好共同決定。于是,雙方都愿意推進自由貿易。
(二)運用理論框架分析
1.國家優勢劣勢條件。很顯然,就高新技術標準所對應產業而言,目前中國在外生技術、外生生產效率方面處于劣勢。不過,中國在國內人口和市場規模方面具有優勢。同時,只要做出努力,中國在境內和跨境貿易方面的交易效率優勢也將有望形成。
2.產業國際化成長及其與技術標準國際化互動。中國應從推動具有后天比較優勢的高新技術產業內生l生成長人手。促進技術標準國際化。
3.政府實際干預策略分析。基于中國國情,政府干預應涵蓋到以下方面。(1)培育和扶持廠商主體。(2)改進國內貿易交易效率。(3)改進國際貿易交易效率。(4)采取先適度保護后逐步開放的有利國際經貿關系策略。
五、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和標準互促國際化的策略要領判定
(一)積極以產業國際化成長推動高新技術標準國際化在產業培育任何階段,都不放棄任何可能出現的標準建設和國際化機會;靈活對待國際場合認定,對某些國內尚難在產業國際化前期認定為國際標準的高新技術,基于產業動態成長,積極謀求事實標準。
(二)在培植國內高新技術產業群體的基礎上,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和標準的國際化 在指導思想上,要充分開發利用中國國內人口和市場規模帶來的潛在優勢,培育中國高新技術后天比較優勢產業,以為產業和標準的國際化提供國內市場前期孵化。
(三)面向具有發展潛力的高新技術產業采取戰略性扶持政策從現在起10年左右時間,對處在成長前期的高新技術產業。在R&D資助、財稅優惠、出口補助、進口關稅、行業經營許可、“走出去”、國際經貿合作等方面采取具體舉措,推動本國產業國際市場份額上升。
(四)積極改善國內國際貿易的交易效率繼續就市場秩序、誠信體系、知識產權等問題加強國內法制建設和改善司法行政能力;在中小城市和廣大農村地區,積極推進貿易廠商培育、市場建設、消費設施完善等工作;運用現代技術改善通關和物流效率:通過內外企業供應鏈合作、展會、電子商務等方式促進國際貿易制度創新。
(五)以技術標準建設為紐帶,按照恰當要領積極構建企業或產業聯盟
1.橫向聯盟和縱向聯盟并舉。以橫向聯盟總合橫向同行技術實力,形成本標準綜合競爭力;以縱向聯盟建設為自主標準形成及其產業成長提供縱向伙伴支持。
2.聯盟建設與廠商培育相結合。積極面向高新技術及其上下游產品開展廠商培育,并與聯盟建設實現相互促進。
3.努力爭取外國強勢企業加入中國產業聯盟。向外國企業表達中國市場規模為其提供的發展機遇,以此適度分化原有外國技術標準聯盟。
4.政府與行業組織就企業聯盟和合作加強引導。
(六)基于已有成就著手培育自主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和技術標準集群 當我國企業在某些技術單點的領先性標準建設上初步取得成就的時候,加強產品價值鏈上下游環節技術創新,以點帶面,爭取中長期在較大范圍產品領域,形成自主技術標準群和產業集群。
(七)加強國際經貿關系合作的策略性
1.在WTO多邊框架下保持我國就相關戰略高新技術產業開放承諾的相對穩定性。
2.積極面向發展中國家、面向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上與我國具有互補性的經濟體,通過FTA和其他經貿協議形成(準)共同產品市場關系。
3.推動和幫助發展中國家國內貿易制度改善。
4.對在高新技術產業上和我國存在競爭關系的發達國家。基本維持目前的產業開放程度。
一、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的三大貿易保護理論回顧
國際間的自由貿易、貿易保護及其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長期以來就是經濟學家們爭論不休的熱門話題。盡管自由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的思想源遠流長,但因其假設前提過于嚴格,其理論說服力并不強,而貿易保護觀點則大有后來者居上的發展態勢。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理論界先后產生了三次影響深遠的貿易保護理論與政策。
(一)新貿易理論與戰略性貿易政策
20世紀60年代以來,北北貿易和產業內貿易的不斷興起,對經典的李嘉圖比較優勢和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稟賦定理等傳統貿易理論提出了新的挑戰,從而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誕生了基于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的新貿易理論。新貿易理論的代表人物為克魯格曼,他用十分簡潔的、基于規模報酬遞增和壟斷競爭假設的數學模型,清晰地論證了國際貿易不僅可能在資源相似的各國之間(如美國和加拿大)發生,而且還可以在各國間同一產業內進行。[1]新貿易理論的主要影響之一是催生了戰略性貿易政策。所謂“戰略貿易政策”是指“在一個實際的或潛在的國際寡頭壟斷市場上,影響企業間戰略互動結果的貿易政策”,其主要思想是,通過改變企業間的戰略互動,一國貿易政策可以將寡頭壟斷市場中的超額壟斷利潤(或“租”)從外國企業轉移到本國企業,從而提高本國福利。從中可以看出,這里的“戰略”并非軍事目標或戰略性產業,而是企業間的戰略互動,即企業利潤或其他目標是直接受其競爭對手或潛在的競爭對手的決定所影響的。[2]戰略性貿易政策總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布朗德和斯潘塞的“出口補貼論”:通過研發或出口補貼,本國企業能夠從事更高水平的研發和生產,提高本國勞動生產率,從而迫使外國企業壓縮其研發和出口,改變“古諾均衡”結果,排擠外國市場份額,本國產品在國內外競爭中獲取較大的市場份額和壟斷利潤份額,將“租”從外國企業轉移到本國企業。[3]另一是克魯格曼的“進口保護論”:在寡頭壟斷市場和規模經濟的條件下,通過進口關稅或配額等貿易保護措施,本國企業能夠通過擴大生產獲得規模經濟效應,不斷降低邊際生產成本,而外國企業的邊際成本則隨著生產被壓縮而遞增,從而增強本國企業在對方國家及第三國市場上的競爭力、削弱外國企業在本國及第三國市場上的競爭力,將壟斷利潤從外國企業轉移到本國企業。[5]
(二)內生貿易政策理論與利益集團
20世紀80~90年代,在格羅斯曼和赫爾普曼的推動下,國際貿易政策的政治經濟學逐漸成為國際貿易研究的核心問題。所謂國際貿易的政治經濟學,簡言之,就是在分析國際貿易的模式及政策時考慮政治因素。該理論認為,貿易政策不是外生的,不是經過經濟學家福利分析之后選出的由政府規定執行的最優政策;而是內生的,是各個利益集團與政府之間博弈的均衡結果。因此,該理論也被稱為內生貿易政策理論。[5]內生貿易政策理論將代議制民主政府、國內利益集團和國際政治等因素納入同一框架,分析一國貿易政策的決定因素和形成過程。格羅斯曼和赫爾普曼的“政治捐資模型”集中研究了代議制民主政府和國內特殊利益集團之間的政治互動。該模型認為,各個利益集團會因為某個貿易政策或者受益或者受損,故會為獲得利益或者避免損失而向政府進行游說;代議制民主國家的競選運動和政黨籌資方式決定了政治家具有兜售其政策影響的強烈動機,現任政府在給定政治捐資的基礎上綜合權衡總政治捐資和投票者福利之后,將其自身福利最大化、決定最優的貿易政策均衡,最后達到政府與國內特殊利益集團之間的納什均衡。[6]在其隨后的論文中,他們將帕特南的國際關系“雙層博弈”思想運用到其模型,構建了一個既能分析國內利益集團和政治家之間的戰略互動,也能分析國際舞臺上各國政府之間的戰略互動的正式框架,闡明了在非合作和合作政策均衡條件下貿易保護結構的決定因素。非合作博弈時,博弈方都忽視其政策對要素所有者和國外政治家的影響,利益集團組織力量強大的產業將會出現較高的關稅,關稅保護程度與特定要素的政治捐資正相關,與外國出口供給彈性和本國進口需求彈性負相關。合作博弈時,貿易保護率不僅反映國內的特殊利益集團的政治力量,而且反映出國外同一產業利益集團的政治力量:當國內利益集團強大而同產業的國外利益集團弱小時,保護程度最高;當兩者力量相當時,保護程度最低。
(三)新新貿易理論與技術轉移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企業異質性推動著國際貿易研究重心由傳統的國家和產業等宏觀層面日漸轉移到新近的企業和產品等微觀層面,并由此在21世紀初誕生了基于異質性企業貿易模型和企業內生邊界模型的新新貿易理論。新新貿易理論的代表人物為梅利茲和安特拉斯,其基本思想是,企業勞動生產率差異是造成產業內企業異質性的最主要原因,是進而決定著企業是選擇退出市場、還是在國內銷售、或出口到國外市場,以及是以FDI形式還是外包形式進入國際市場等決策的關鍵因素,企業根據生產率水平差異分化成不同的組織形式和貿易模式。[8]與此同時,在美國最著名的一些經濟學家之間,引發了新一輪針對技術轉移的貿易保護與自由貿易爭論。為貿易保護進行辯護的代表性人物有鮑莫爾和薩繆爾森等經濟學大師。鮑莫爾和戈莫瑞構建的貿易互惠區和貿易沖突區兩國模型認為,只有一定條件下(貿易互惠區),自由貿易才是互惠的;如處在貿易沖突區,技術轉移會增加貿易競爭對手的市場份額,擠占本國市場份額,對本國福利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如果本國與貿易伙伴處于貿易沖突區,最佳的貿易政策應是適度保護和阻礙技術擴散,而非自由貿易和技術轉移。[9]薩繆爾森運用三組數字化模擬,分別說明美、中自由貿易和技術轉移的三種可能結果,進一步支持了鮑莫爾和戈莫瑞的適度保護論觀點。(1)相對于自給自足經濟,自由貿易提高兩國人均實際收入,兩國均從中受益;(2)中國提高其出口產品生產率,改善美國貿易條件,美國從中受益更大;(3)中國提高其進口產品生產率,縮小兩國生產率差異,美國出口產品競爭力優勢不斷被削弱,美國出口貿易量持續減少,甚至存在貿易消失的潛在風險,自由貿易使美國福利受損,而且是永久性損失。
二、奧巴馬政府對華貿易保護主義三種
主要形式的國際政治經濟學分析奧巴馬政府對華貿易保護主義的形式多樣,但大體上可以歸結為三大類:一是不斷施壓人民幣匯率升值;二是頻繁啟動反補貼、反傾銷和保障措施(特保)等貿易救濟措施和337調查;三是繼續實行高科技產品管制。接下來,我們運用前文已述的三大貿易保護理論,從國際政治經濟學視角,分別分析其產生的經濟與政治原因,并簡要判斷其未來發展趨勢。
(一)戰略性貿易政策與人民幣升值聲浪
人民幣匯率長期以來一直是美國實施對華貿易保護的重要“武器”之一。2005年的“舒默-格雷厄姆議案”曾在美國國會掀起一股對華貿易保護新浪潮。2009年以來,人民幣升值聲浪又起,且與以往不同,奧巴馬政府與美國國會遙相呼應,齊聲協力共同“討伐”人民幣匯率。如2011年10月,美國參議院通過《2011年貨幣匯率監督改革法案》,其主要內容是要求美國政府對“匯率被低估”的主要貿易伙伴征收懲罰性關稅。同年11月,奧巴馬在夏威夷APEC會議上表示:“多數經濟學家認為人民幣被低估20~25%中國需要進一步加快升值。”奧巴馬政府施壓人民幣升值有多種圖謀,如對外經濟方面,中國坐擁龐大美債,人民幣升值將稀釋債務;國際政治方面,通過干預人民幣匯率影響中國崛起。本文主要從戰略性貿易政策角度來分析其背后產生原因和發展趨勢。奧巴馬執政以來,美國失業居高不下,財政赤字屢創新高。為擺脫高失業、高財赤的“雙重困境”和重振美國經濟,2010年1月,奧巴馬提出“五年出口倍增”目標,舉政府全力實施“國家出口計劃”:一方面,通過推行“商業外交”和提供“一站式”服務等,大行“政府補貼”,幫助本國企業打開國外市場;另一方面,以“公平貿易”和“世界經濟均衡增長”等為由,大力保護國內市場。顯然,這是戰略性貿易政策在美國又一次新的應用。根據克魯格曼的“進口保護論”,施壓人民幣匯率升值無疑是奧巴馬政府實現其“出口倍增”目標最有效又最“理直氣壯”的手段。一方面,如果施壓人民幣升值成功,既可以削弱中國出口產品在美國及第三國市場的競爭力,又可以提高美國出口產品在中國及第三國市場的競爭力,將“租”從中國企業轉移到美國企業。另一方面,不僅中國的貿易順差與美國的貿易逆差形成強烈反差,而且中國是美國第一大貿易逆差來源地,2009年、2010年和2011年美中貿易逆差占美國對外貿易逆差總額的比重分別為45.3%、43.0%和40.6%。美國經濟“雙高”局面短期內難以根本扭轉。美國勞工部數據顯示,2011年10月,美國失業率仍處在9.0%高位。白宮預計,美國失業率2012年底還將處于7.9%的高位。美國財政部報告則警示,2011年11月,聯邦債務已經突破15萬億美元大關,將很快達到其GDP的100%警戒線。另一方面,由于兩國產業和貿易結構原因,美中貿易赤字也恐難以迅速減少、甚至有可能還會加大。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美中貿易逆差2011年1~10月為2454.5億美元、同比增長8.0%。因此,美國“國家出口計劃”“任重道遠”。從這個角度看,未來幾年人民幣匯率問題將可能不斷被“舊話重提”。
(二)利益集團與貿易救濟措施
貿易救濟措施和337調查是奧巴馬政府發動對華貿易保護使用最為頻繁的工具。根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TC)統計數據,2009~2011年期間,美國共發起針對或涉及中國產品的貿易救濟措施21宗,占其總數(31宗)的67.7%;共提起44起涉華企業的337調查,占其總數(153起)的28.8%。本文以“輪胎特保案”為例,從利益集團角度來分析其產生原因與未來發展趨勢。2009年4月,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USW)申請USITC對中國輪胎發起“特保”調查。6月底,USITC建議對中國輸美輪胎連續3年分別加征55%、45%和35%的從價關稅。此建議提出后立即遭到中、美兩國產業界的廣泛反對。7月初,美國輪胎產業協會(TIA)致函奧巴馬總統,強烈要求其否決該建議,因其不僅不能保護美國就業,而且還會導致美國輪胎消費者面臨更高價格與更少選擇,從而損害美國消費者和輪胎貿易商的利益。7月底和8月初,中國橡膠工業協會分別致函美國總統奧巴馬和中國總理,提出類似請求盡管如此,2009年9月,奧巴馬仍宣布未來3年對中國輪胎分別征加35%、30%和25%的懲罰性關稅。事實上,正如美國TIA所言,根據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研究報告,2010年美國輪胎制造業就業率同比不僅沒有提高、反而下降了10%;而其進口輪胎價格同比也上漲了10%~20%。那么,為什么奧巴馬政府會做出如此“下策”呢?USW的全稱是“鋼鐵、造紙和林業、橡膠、制造業、能源及相關工業與服務業工人的國際聯盟”,是北美最為活躍的勞工組織之一,目前有大約120萬會員,其會員不僅積極參與選舉投票,而且投入大量資金從事政治捐資活動,對美國政治選舉與政府決策產生著極大影響。在2008年總統選舉中,奧巴馬正是因為得到其大力支持,才得以在初選及隨后的全國大選中拿下關鍵的幾個制造業州。較之USW,無論是美國TIA還是中國橡膠工業協會,其影響力顯然都弱小得多:美國TIA只有6000多個成員單位;中國橡膠工業協會則只有800家左右成員單位。因此,無論是美國USW與TIA之間在第一個層次的國內博弈,還是美國USW與中國橡膠工業協會之間在第二個層次的國際博弈,前者的力量都比后者強大得多,按照“政治捐資模型”,雙重博弈的最終結果無疑是USW獲勝,無論其建議是否合理。
(三)技術轉移與高科技產品管制“放寬”
美對華高科技出口管制問題由來已久,1950年12月曾將中國列入全面禁運國。目前的管制政策始于2007年6月,其管制清單包括航空發動機等20大類的高科技產品。奧巴馬執政后,其管制政策似乎有“松綁”跡象。2010年8月,歷經一年審查之后,白宮正式公布了美國出口管制改革的新方案。2011年5月,奧巴馬表示,“美方愿向中國和其他國家出口更多高科技產品,這符合雙方的利益。”有的學者認為,此番改革是奧巴馬政府實施出口促進戰略的必然結果,美對華高科技產品出口管制或將逐步放寬。果真如此嗎?我們認為,無論是從對外經濟與貿易角度,還是以國際政治視角,都不應有過高的期待。一方面,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中國經濟和對外貿易發展迅猛,不斷挑戰和沖擊美國的經濟和貿易第一大國地位。中國經濟總量,2010年已經躍居全球第二;世界銀行預計,2020年將超過美國。WTO數據則顯示,中國貨物出口早在2007年就已經趕超美國;中國服務出口與美國差距也不斷縮小,其全球相對份額從2001年的2.4%持續上升到2010年的4.6%,而同期美國份額則從18.1%不斷下降到14.1%。因此,這很容易讓奧巴馬政府產生錯覺,認為美中兩國處在“貿易沖突區”,盡管事實上兩國貿易互補性遠大于競爭性。根據鮑莫爾-戈莫瑞模型,顯然,奧巴馬政府的“上策”是阻礙技術轉移,不太可能放寬高科技產品管制。另一方面,根據國際政治經濟學中的新現實主義,技術是發達國家實力與霸權的重要基礎,高科技產品出口管制則是美國國家安全和對外戰略的關鍵部分,長期以來一直是其維護霸權實力、保障國家安全、推進外交政策的常用手段之一,加強對華高科技產品出口管制,乃為更好地實施對華遏制的國際霸權大戰略。由于美、中兩國的歷史背景、文化傳統、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都有很大差異,使得美國朝野長期無法將中國視為可信賴的政治伙伴。在中國經濟和對外貿易日益快速發展的當代,這種不信任感也自然而然、有意無意地演變成為“中國”。美國有線新聞網在2009年6月的一項民調結果顯示,55%的受訪民眾認為中國對美國存在嚴重威脅,只有18%的受訪民眾認為中國對美國沒有威脅。美國GBS新聞在2011年11月的民調結果則顯示,61%的受訪民眾認為中國經濟擴張對美國經濟不利,只有15%的受訪民眾認為有利。因此,鑒于美國對中國日益加重的戰略防范心理,對華高科技產品出口管制很難會有真正放松。
三、中國政府應對美國對華貿易保護主義的策略思考
綜上所述,奧巴馬政府對華貿易保護主義進一步抬頭背后有其深刻的經濟與政治原因,未來發展趨勢也不容樂觀。基于這一判斷,運用第一部分的相關理論,并借鑒國際經驗,我們對中國政府的應對策略進行一些初步思考。
(一)加強與美國戰略對話和貿易談判,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
戰略性貿易政策是典型的零和博弈策略,一國所得正好是他國所失,極易招致貿易伙伴的貿易報復,如2010年6月,WTO裁定歐盟補貼“空客”之后,歐盟立即反訴美國,2010年9月,WTO再次裁定美國非法補貼“波音”。盡管在單次非合作博弈中,博弈方的占優策略或許是進行出口補貼或進口保護,但是最后達成的納什均衡卻可能導致囚徒困境。因此,在長期重復博弈中,博弈方的占優策略應該是開展互利合作的自由貿易,而非實施以鄰為壑的貿易保護。因此,從這個角度,為避免中美貿易摩擦激化甚至貿易戰爆發,同時也為實現后危機時代中國外貿可持續發展,中國政府不妨“并駕齊驅”。一方面,通過WTO、APEC和G20峰會等國際組織平臺,以及“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和“中美商貿聯委會”等高層對話機制,加強與奧巴馬政府的對話磋商和貿易談判,反對其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共同營造自由開放、公平公正的雙邊貿易環境,實現合作雙贏。另一方面,借鑒國際經驗,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逐步實現中國經濟可持續、平衡增長。首先,借鑒日本和韓國等國經驗,主動實施貿易順差回調措施:進一步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實行適度的匯率升值,同時配以適當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既實現貿易平衡,又保持經濟平穩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其次,借鑒德國和日本經驗,更加重視對外直接投資在擴大出口中的作用,積極推動境外投資,繼續推進“走出去”戰略。最后,借鑒美國和日本經驗,大力發展服務貿易與低碳經濟:把握國際服務產業轉移機遇,有選擇地進一步開放服務貿易領域,加強同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在能源、環保等領域國際技術合作,促進服務貿易與低碳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
(二)調動中美各方力量,削弱美國特殊利益集團的不利影響
根據“政治捐資模型”理論和“雙層博弈”思想,針對USW等特殊利益集團對奧巴馬政府貿易政策的影響,中國政府不妨調動中美兩國各方力量,降低和削弱美國特殊利益集團的不利影響。一方面,挖掘美國有關利益集團的力量,從美國國內層面的政治博弈中施加積極影響。事實上,美中自由貿易對美國利大于弊,在對華貿易中取得的巨額收益使美國出現了一大批支持美中自由貿易和反對對華貿易保護的利益集團,并對美國貿易政策的制定產生積極影響。如2007年9月,微軟、沃爾瑪、花旗等122家跨國公司以及美國總商會等38家行業協會聯手致信國會,呼吁避免采取專門針對中國的貿易制裁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兩國之間的嚴重貿易沖突。中國現階段超過50%的加工貿易與美國大型跨國公司和相關利益集團的利益息息相關:據世行數據,2001~2011年期間,美國在華直接投資利潤匯款與其凈流入量的平均比例為35.2%。中國政府應發揮在華美資企業和相關利益集團的積極作用,充分挖掘其對奧巴馬貿易政策制定的積極影響。另一方面,壯大中國商協會及各種行業協會力量,在國際層面的政治博弈中產生積極抗衡。中國現有的六大商協會和各種行業協會在對外貿易促進、組織企業參與國際經貿活動、應對貿易摩擦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但較之USW等組織,其影響力薄弱得多。中國政府不妨加大中國商協會以及中小企業貿易促進機構的改革力度,建立更為完善的貿易促進體系。同時,中國商協會和行業協會不妨借鑒美國工會組織的成功經驗,加強自身組織建設,提高游說能力和國際談判水平,在國際層面的博弈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抗衡美國特殊利益集團的政策影響。
1.1服務出口貿易的經濟效應
出口作為GDP増長的三個主要動力之一,服務出口貿易與降級増長具有較強的相關性,服務貿易出口擴大服務產業市場,提高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増加服務貿易外匯收入,帶動服務貿易相關性部門的發展,從而推動經濟増長。以服務出口貿易額(X)為解釋變量,以GDP為被解釋變量,運用對數一對數模型的最小二乘估計(OLS),來分析服務出口貿易的經濟效應。
回歸方程系數顯著,LnX的系數不能通過5%的顯著性水平檢驗,通過10%的顯著性水平檢驗,服務出口對經濟増長的正向促進作用相對較弱,解釋能力相對較小。經濟總量(GDP)在服務出口貿易増長1%的前提下,將會増長0.2527%。反映出我國服務出口品的國際競爭力不強,制約其經濟效應的發揮。
1.2服務進口貿易的經濟效應
根據宏觀經濟増長公式GDP=C+I+X-M,進口是經濟増長過程中的重要變量,進口通過影響出口和進口國內所需的生產要素以及生活必需品,作用于服務產品國際和國內市場,進而影響整體經濟。以服務進口貿易額(M)為解釋變量,以GDP為被解釋變量,通過對數一對數模型的最小二乘估計(OLS),來分析服務進口貿易的經濟效應。
2服務貿易的開放度與競爭力
通過以上服務貿易的經濟效應分析看出,服務貿易對經濟増長的作用日益顯著,服務出口貿易的經濟帶動作用相對較弱,服務進口貿易具有很強的經濟促進作用。盡管如此,我國服務貿易水平仍處于較低的發展層次上。我國服務貿易的經濟效應未充分發揮的部分原因在于服務貿易的開放度較低,而服務貿易低的開放度又在以一定程度上受到低的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影響,低的服務貿易開放度和低的服務貿易競爭力反過來又制約了服務貿易經濟效應的發揮。
開放度的內涵是一國經濟融入國際市場的程度和國外經濟主體和要素進入該國國內市場程度的綜合,主要包括服務貿易開放度和外商投資開放度。服務貿易開放度衡量了一國的服務貿易融入到國際市場和國外服務生產要素進入本國市場的程度,從另一個方面又體現了國際服務業市場對本國整體經濟増長影響度。服務貿易開放度為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占該國經濟總量(GDP)的比重。
3政策啟示
為提高我國服務貿易的對外開放度和増強我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進而充分發揮服務貿易的經濟效應,我國服務貿易應進行結構性調整和升級以及發展環境改善。
3.1引進、消化國外先進服務要素
根據1997?2008的時間序列數據回歸分析結果,服務貿易總體、服務貿易出口、服務貿易進口與總體經濟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均對總體經濟具有正向的促進作用。僅從回歸系數,不考慮置信區間,服務貿易進口對國民經濟増長的促進作用大于服務貿進口的整體經濟效應,服務貿易出口的經濟效應沒有充分發揮。因此,為提高服務貿易出口對經濟増長的帶動作用,在穩定具有傳統優勢的勞動、資源密集型服務貿易出口的前提下,通過増加服務貿易的進口來獲得國內缺少的知識和技術密集型服務要素,以改造傳統服務業,進而極高服務貿易出口的層次。
3.2基于傳統服務優勢,提高服務貿易的技術知識內涵
從我國服務貿易的開放度和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來看,服務貿易的開放度雖有一定的提高,但是我國服務貿易的開放層次仍然較低,在物化技術、知識、管理等高級生產要素的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貿易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基于我國服務貿易的出口競爭現狀,根據比較優勢理論,勞動密集型服務產品仍然是我國服務貿易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基礎所在,我國在服務貿易的國際市場競爭中,應以服務產業的比較優勢為基礎,穩定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服務產品的出口。同時,加快物化技術、知識、管理等生產要素的生產產業(金融、保險、咨詢、綜合技術服務業等)的發展,増加現代生產業對傳統服務業的中間投入品比重,提高和増加傳統服務產品的技術和知識含量。
3.3重視高級生產要素的培育
根據競爭優勢理論,我國服務貿易的競爭優勢是傳統服務貿易產品,而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中心是現代生產貿易產品,而先生產貿易產品的競爭力取決于其物化的技術、知識、管理等高級生產要素的層次。因此,應在服務業發展的結構性優化的同時,重視高級生產要素的培育,加大服務業的研發投入、開發人力資源和生產要素服務市場環境的塑造,通過發展技術和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物化高級生產要素,進而提高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
3.4政府在服務貿易競爭力培育中的角色
政府在服務業發展和服務貿易競爭力提升中的作用就是拓展產業發展環境和完善服務業市場體系。政府通過支持現代生產的發展,對服務貿易企業尤其是技術和知識密集型企業的發展實施傾斜和扶持政策,創造服務貿易發展的產業空間。
參考文獻
[1]華爾誠.論服務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戰略性地位[J].經濟研究,2001(12).
(一)“以崗為綱”,設置和構建專業課程
“職業教育要面向市場”的教育思想是一種新的職業觀。在常規教學中,大多以大綱規定的目標為尺度衡量教學效果的好與差,所以“以綱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著教育者的思維。“職業教育要面向市場”的思想與其相反,它站在職業崗位的角度“以崗為綱”,通過對崗位的共性與個性的研究,制定出與崗位專業技能、專業理論、文化素質完全一致的教學綱目,這樣培養出來的畢業生才能深受一線崗位的歡迎。
1•在教學上對崗位能力四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對知識與素養的要求是了解,然后再理解,對一般能力的要求是掌握,而對職業能力的要求是熟練掌握。
2•正確處理基本素質、一般能力與職業能力三者的關系。從短期看,畢業生的就業競爭主要來自職業技能。但從長期發展看,知識與素質教育是基礎,是基本功,基礎不牢,專業難精。一般能力,尤其是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是畢業生成長的關鍵能力。因此,必須長短兼顧,正確處理這三者的關系。
3•國貿專業主干課程體系設置應以提升綜合職業能力為目標。綜合職業能力是由基本素質能力、業務能力、協調能力、談判能力、交際能力、口才能力、應變能力及處理法律糾紛能力等合成。合成過程是通過每一門課程內容教學得以完成,但課程本身具有缺乏彈性的特征,即課程有自身的學科知識體系且存在時滯性,須將課程的“剛性”盡可能柔性化,增強課程的靈活性。課程的取舍或更新,都要依據職業技能、行業發展和市場需求來確定。課程整合不是一個簡單拼湊過程,而是要從基礎和專業課程中尋求其內在結構、內容等方面的異同點,嚴格以職業能力或崗位能力為主線進行整合,遵循各課程間遞進式關系,循序漸進地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專業技能課程體系。
(二)國際貿易專業課程整合設置的思路
國際貿易專業課程設置應以國際貿易行業的崗位對人才的知識與素質,一般能力和專業技能的要求來確定,主要包括四大模塊:即1•國際商務英語,含商貿英語、商務英文函電、英語口語等;2•國際市場營銷,含市場調研與預測、營銷策劃、推銷理論與技巧、商務談判、經營管理等;3•電子商務,含計算機操作技能、電子商務概論、網絡營銷、電子單證交換技能等;4•國際貿易業務技能,含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國際商法、國際金融、國際貿易實務、報檢、報關實務、國際貨運與保險、國際貿易單證實務等。這四大模塊中各有眾多的課程組合,而前面三個模塊的課程都是為后一個模塊打基礎或為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增強業務素質服務的。在組織教學過程中,必須避免各模塊各門課程之間各自為政的現象,要保證國際貿易專業骨干課程的教學不受沖擊和擠占,這就必須對各模塊的課程進行整合,打破原學科的系統性,避免各課程內容的重復。可將相關聯的課程整合為一門課,例如,“推銷技巧”與“商務談判”就可整合為一門課,電子商務的幾門課可整合為一或兩門課。國際貿易專業課程中的“國際金融”課,可采取開講座的方式,只側重講解與外貿緊密相關的內容。“國際商法”課程要打破原學科體系的框框,專講其他專業課未涉及到的國際貿易法律知識,例如,WTO規則,有關貿易術語的國際慣例、有關托收、信用證的國際慣例等,相關課程已涉及到了,沒有必要重復開設,可采取專題講座方式講授一些與國際貿易業務緊密相關的國際法律知識,這既節省大量課時,又達到擴展學生掌握國際貿易有關的法律知識的效果。又例如,“國際貿易單證實務”同樣需要與“國際貿易實務”進行整合,刪除與“國際貿易實務”重復的內容,專講各種業務單證知識和單證制作的技能,把教學重點放到指導學生繕制業務單證的訓練,為學生畢業后直接上崗從事單證業務打下扎實的功底。另外,其他的課程也都可考慮進行必要的整合。至于如何對國際貿易專業課程進行整合,是一項具體而系統的工作,需要分別做出詳盡的方案,這里不再贅述。
二、國際貿易專業課程的開發
依據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和“以崗為綱”的教學要求,為適應市場對各種專業人才必須持證上崗的需要,國際貿易行業先后出臺了外銷員、報關員、報檢員、跟單員及單證員等資格證考試制度,憑有關機構認可發放的資格證書才能持證應聘上崗的普遍做法,應指導學生積極應試,并通過相關的資格證的考試,這是應用型高校應盡的職責。專業資格證通過率的高低,這是評價一個應用型專業教學質量高低的重要指標。為此,針對國際貿易專業學生畢業前普遍要求參加有關資格證的考試,學校應組織開發有關資格證考試的“報關員資格證應試輔導教材”、“報檢員資格證應試輔導教材”及“單證員資格證應試輔導教材”等的編寫和組織輔導工作,并使這些教材能有效發揮指導學生應試,大幅度提高考試的通過率。這是國貿專業教師的當務之急,是學院為學生服務,為社會服務,為市場培養大批的合格的應用型人才的急需。
三、加大實踐性教學比重,采用“四模塊”實踐教學模式
加大實踐性教學比重是國際貿易專業課程整合的關鍵。綜合職業能力培養主要是通過課程體系實施來實現,課程體系由模塊構成。根據培養目標和專業特色,筆者認為國際貿易專業應配置如下四個實踐性教學模塊:
1•課程認識實習模塊,鞏固基礎知識
課程實習安排在各門專業課程內和學年中的寒暑假,主要是指專業課程內(也包括專業基礎課)的實踐環節,目的是使學生在進行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有一定的感性認識,鞏固所學過的知識,把理論與實踐知識結合起來。例如:當講述國際貿易政策,特別是進出口商品政策中的“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時,為了更好地把理論轉化為實踐,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查閱資料,了解中國加入WTO前后的關稅變化,說明當前國際經濟中“關稅壁壘”日益弱化的特征,而非關稅壁壘,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收集有關中國企業“反傾銷”、“綠色壁壘”等情況的相關數據,分析目前中國企業面臨的“非關稅壁壘”的現狀,并嘗試提出一些對策。經過這樣的訓練,理論已經完全轉化為生動的實踐教學,學生不僅印象深刻,而且學會如何用經濟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
2•校內實習基地模塊,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模擬實習環境
校內實習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三到五學期,目的是使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培養自己研究問題和開拓創新的能力。可以分為:(1)課程實訓項目。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市場調研實訓、國際市場營銷實訓、國際貿易實務實訓、報關實務實訓、外貿單證實訓、電子商務實訓等。在《外貿單證實務》與《報關實務》課程中,會有很多進出口貿易的單據,教師在教學中盡量收集企業常用的單據類型提供給學生,使學生獲得逼真的實訓效果。同時,盡可能貼近業務和實際,收集實際的案例,這樣不僅使學生有親切感,而且非常實用,讓學生學得踏實。(2)考證實訓項目。結合“雙證書”制,要求學生獲得與國際貿易專業相關的報關員、單證員、報檢員等職業資格證書。通過對國貿專業的學生進行為期2周的考證實訓,一方面利于提高學生的考證通過率,另一方面普遍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3)專業綜合實訓。《國際貿易實務實訓》是集本專業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專業基本技能、職業素養于一體的綜合實訓課程。利用外貿綜合業務實訓計算機模擬軟件系統,對畢業班學生進行為期2周的綜合訓練,其中涵蓋了外貿函電、國際貿易實務、國際市場營銷、報檢、報關實務、單證實務、托運與投保、國際貨款結算等多項專業技能。通過對整個業務流程的運作和全套單據的制作,讓學生掌握從分析市場環境開始,到完成市場開拓,同外商建立起業務關系的整個流程。具體以進出易的基本過程為主線,以具體的進出口商品交易為背景,針對進出口貿易中業務函電的草擬、進出口商品成本核算、出口報價與還價、交易條件的磋商、進出口合同的訂立、出口貨物的托運訂艙、報驗通關、信用證的審核與修改、單證的繕制、審單付匯,驗貨收貨等主要業務為序進行訓練。同時,在實訓中要求學生通過因特網去尋找出口的商品和客戶,自己設計產品目錄、宣傳網頁和出口營銷方案。通過這樣集中的訓練,學生對三年的專業知識有了系統的認識,強化了前面學過的知識,又通過這種模擬訓練,培養了學生在未來實際工作中的職業能力,使學生既具備上崗就可以較好地上手工作,又有可持續發展的后勁。
3•校外實習基地模塊,為學生提供全真的實踐
實習基地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協議式的,主要是同外貿企業或工商企業訂立實習協議;另一種是非協議式的,主要是到一些政府的職能部門,如海關、商檢局、商務局、港務局、國稅局等。一方面,建立幾個穩定的協議式的校外實習基地,為學生和外貿企業架起了一座共同發展的橋梁,既便于學生對即將從事的工作有比較深刻的了解,也便于外貿企業從中發現和選拔人才;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非協議式的實習基地,如組織或鼓勵學生參觀港口、碼頭、倉庫、生產車間,讓學生看到真正的貨輪、火車車皮、大型拖車、集裝箱、堆場、貨物包裝方式、海關監管場地等實物。鼓勵學生直接找船運公司、保險公司、海關和檢驗檢疫局咨詢相關問題。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也可歸入這一模塊。畢業實習的考核主要依據學生的實結,實習單位的實習鑒定意見及指導老師的不定期抽查結果加以確定。畢業論文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六學期進行,由專業老師負責論文的指導、答辯和成績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