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確定地可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不確定性與模糊性的涵義
不確定性是指事物發展結果有多種可能性。按經濟學的觀點,不確定性意味著在既定環境狀態下人們的主觀概率分布處于離散狀態。譬如一項決策只產生一種可能結果時,它是確定的;而當其可能產生兩種以上不同的結果時,不確定性就出現了。不確定性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與概率事件相聯系,其出現的結果有穩定的概率。此時,可以用隨機變量的方差來定義該變量的不確定性,并描述其大小,即通常所說的風險。一是與概率無關,是一種沒有穩定概率的隨機事件。經濟不確定性按產生的原因又可以分為外生不確定性和內生不確定性。前者指生成于某個經濟系統之外的不確定性,如消費者偏好、宏觀經濟政策調整等。后者指生成于某個經濟系統自身范圍之內,影響系統操作績效的不確定性,如人員素質、內控制度、內部人動等。區分這兩種不確定性,有利于我們對癥下藥,控制和降低不確定性。
模糊性指在對事物進行判斷時所進行的“亦是亦非”抑或“似是而非”的不明確判斷。此時,對事物的性質,很難斷言其歸屬。無論是模糊性,還是不確定性,都是事物所固有的客觀屬性,它們都可以使得人們在認識事物時難于甚至不能作出準確、唯一的判斷。模糊性是對事物確認上的不確定性,而隨機性是對事物各種可能發生結果的不確定性。因此,模糊性表現在事物發生的結果上是單一的和確定的,但這種結果卻是不清晰的和模糊的;而不確定性表現在事物發生的結果是清晰的,但在多種可能的結果中到底發生哪一種結果卻是不確定的。對不確定性的定量研究,導致了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發展;而對模糊性的定量研究,則導致了模糊數學的發展。
同精確性和確定性相比,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具有如下特征:
1.存在的普遍性。客觀實際并不象傳統數學描述的那樣確定無疑。客觀事物每時每刻都在運動和變化著,不管這種變化多么細微,但都已表現出事物是不確定的。實際上,我們所掌握的傳統數學,只能從人們假設的因果關系方面去詳盡地描述實際,一旦要付諸實施,接受實踐的檢驗,都會暴露出其難以應付的隨機性和模糊性。只要回想一下諸多定理中設定的種種前提和假設,就不難理解這一點。
2.存在的客觀性。模糊性和不確定性是客觀事物所具有的特征的本質體現,是客觀存在的;而精確性和確定性是人們認識上的重要特征,是人類認識的產物。就人們對事物的認識而言,一般都采用或試圖采用精確的、清晰的方法來描述事物,但客觀世界并非像人們想象的那樣清晰和確切。
3.存在的絕對性。客觀事物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是絕對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確定性和清晰性是相對的,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反映的方法。正確認識和對待事物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才有利于對事物的正確認識,也有利于提高清晰性和確定性。
二、會計中的不確定性、模糊性和信息混淆
正如上述分析的那樣,不確定性和模糊性是普遍的客觀存在,因而經濟活動過程中同樣存在著大量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加之會計處理原則和方法中也存在著不確定性,這樣,就造成會計工作中的種種不確定性和模糊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會計準則中存在著大量的不確定性措辭。最典型的、在會計準則中使用最廣泛的是“極少可能”、“有可能”和“很有可能”。由于對事件發生概率的主觀判斷因人而異,因此,什么情況算是“極少可能”,什么算是“有可能”或者是“很有可能”,便成為影響會計選擇和會計處理方法的重要因素。西方實證研究的結果表明,影響人們對不確定性措辭理解的因素主要有:①不同的職業角度,即在公司中所從事職業的不同,會影響對這些措辭的理解;②上下文內容;③個人與團體,即從個人角度或從團體角度出發,會有不同的理解;④金額的重要性;⑤個人性格。這些因素單獨或相互交織的微妙影響,會不同程度地影響會計信息的質量,也可能造成使用信息的失當。
2.會計確認、計量中存在不確定性和模糊性。會計活動歸結起來就是對經濟事項的確認、計量,并在此基礎上,對事項的記錄、反映和控制。然而,會計確認和計量本身就存在著不確定性和模糊性。如在資產的確認中,對商譽等無形資產的確認就很乏力;在固定資產核算中,殘值、折舊本質上是一種估算,況且由于存在著多種折舊方法,每一種方法對經營績效的評價都會有不同的影響。再比如,在不同的計量模式中,歷史成本雖然客觀,但不能反映通貨膨脹的影響;現行成本雖然能反映現時的通貨膨脹水平,但又缺乏客觀性。其他如外幣折算、合并報表、衍生金融工具計價等等,也都存在著大量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
3.對未來事項認識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未來事項由于受現在和未來各種必然和偶然因素的影響,它的發展變化也是模糊和不確定的。雖然人們努力探討各種預測方法,試圖盡可能準確地預測,但只要我們將會計預測結果與實際發生情況進行比較就不難發現,其準確性是值得懷疑的。同時,會計本身是反應性的,導致會計信息與實際情況間存在“時滯”現象,當用戶使用有關信息努力作出判斷時,未來情況的發展可能大大出乎其預料,遠遠超出了會計信息可能提供的預測結論。
4.有關分析、評價方法的模糊性。人們在運用數學方法試圖精確地描述原本“模糊的”事物時,往往附上若干假設性的前提,而這本身就是不確定的。比如作為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前提的有效市場理論,它的成立就需要幾個假設,而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中的β系數的確定,也有很大的主觀性。又如計算凈現金流量,以確定有價證券價格時貼現率的確定,也有若干不同標準,選用不同的貼現率,計算的結果會有很大的差異。另外,在會計信息的揭示上,對于同一類經濟事項,由于人們主觀判斷的不同,也會導致多種多樣的財務揭示方式。最典型的,是訴訟案在會計報表上的披露。
不確定性和模糊性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集中體現為導致信息混淆。所謂信息混淆,是指一個可觀察的信息,由至少一個不可觀察的信息組成。使用數學語言可以這樣描述:可觀察值W(k)由兩個混合在一起并不可直接辨別的分量X(k),Y(k)組成,即:
W(k)=X(k)+cY(k)
其中c是一個系數,由具體的問題決定其值。
會計中的信息混淆主要有這樣幾種類型:
1.名義數值與實際數值的混淆。針對普遍存在的不確定性,會計作出了一系列假設,如持續經營、貨幣計量、歷史成本等,試圖將會計人為地置身于可確定的環境狀態中,這就導致了會計帳面數值即名義數值與實際數值的背離。也就是說,會計提供的信息是一種典型的雙分量型的混淆信息。名義收益與實際收益就是一個例子。
2.再生性信息與非再生性信息混淆。再生性信息指為企業主要的和經常的經濟活動所確定的信息,如營業收入、營業費用和營業利潤等,只要企業持續經營,這些信息就可持續再生;非再生性信息是為企業所發生的偶然事項所確定的信息,如捐贈、不可抗力損失等,它們一般不會持續發生。這兩類信息對信息使用者的意義是不同的。而現時的會計信息并不能區分兩者。損益表信息就是一個典型。其中的利潤是再生性利潤與非再生性的凈收益(“利得”- “損失”)的合成物,而且,收入與利得、費用與損失的劃分也不嚴格。
3.趨勢性變化信息與非趨勢性變化信息的混淆。企業的趨勢性變化是由其經營管理體制、技術水平和人員素質等諸多因素引起的,是一個持續的發展過程。而非趨勢性變化是暫時性的變化,是由一次性的政策調整等因素引起的,如宏觀政策調整、會計選擇和會計政策的變化等。現在的財務報表中,并不能向信息使用者區分這兩類信息,使得利益相關人對企業未來發展情況的預測變得更加不確定。
4.權責利關系信息的混淆。主要體現產權關系在報表中存在兩重性,有些項目如住房公積金、各種專項撥款等,到底屬于權益還是負債是不清楚的;另有一些項目如少數股權、可贖回優先股,到底歸于權益還是負債,在理論上至今還有爭議。在西方國家,有些企業在計算債務比率時,把少數股權和可贖回優先股列入負債,有些則把它們列入權益。這些都說明,負債與所有者權益的界限至今還是模糊不清的。
由于不確定性和模糊性的普遍存在,造成信息混淆的普遍存在。一方面,會計人員個人因素或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傾向,都會使會計信息混淆變得更嚴重,從而降低會計信息的質量;另一方面,混淆的會計信息也會給信息使用者造成消極影響,使其產生“信息幻覺”,從而造成評價失效、決策失誤和控制失靈。這兩方面因素互相作用,無形中造成會計信息的技術性失真。與此同時,由于會計人員道德缺陷、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失靈或某些決策者的叵測用心,都會使問題變得更為復雜,加劇會計信息的失真度。
三、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安全等級評價模糊隨機特征量模糊特征量可能性
Characteristic Quantity of Safety Grade and Its Calculation Method
AbstractUsing the method of fuzzy evaluation, existing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are pointed out as the time of system safety grade being defined. By using fuzzy random variable theory and fuzzy set theory, the concept and its calculation method of fuzzy random characteristic quantity of safety grade are put forward. Both characteristic quantity of safety grade and its variable are the value obtained from the fuzzy sub-set of safety grade on domain, and are not a definite point. Calculation method of absolute and relative possibility is also given. System safety in future can be evaluated and forecasted in a definite condition by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fuzzy random characteristic quantity of safety grade. Examples demonstrate that calculation method of characteristic quantity of safety grade and the possibility pointed out in this paper ar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Key words:Safety gradeEvaluationFuzzy random characteristic quantity
Fuzzy characteristic quantityPossibility
1系統安全等級的模糊性
在評價系統的安全水平或等級時,人們常用“極其安全”、“十分安全”、“十分危險”和“極其危險”等不確定性的語言表達方式。這是因為安全和危險是相對的,兩者具有亦此亦彼的過渡性質,即具有模糊性。因此,要準確、客觀地描述系統的安全等級卻十分困難,只能盡可能地使評價結果符合客觀實際。其原因是影響系統安全性的因素眾多而復雜,且具有模糊性。例如,機械設備可靠性及安全管理水平的“高”與“低”,環境條件的“優”與“劣”,人、機配合的“好”與“差”,等等。在進行評價時,所獲得的原始數據也具有模糊性。當然,也不能排除在某些系統中,影響其安全的因素具有確定性,其安全等級也具有確定性的情況。根據模糊集理論,確定性可以看作是模糊性或隨機性的一個特例。所以,不管系統的復雜性如何,其安全性均可采用模糊集理論進行評價。系統安全評價的非模糊集方法往往也包含有模糊性。例如,采用概率評價法時最終所得結果是系統處于安全或危險狀態的概率,盡管概率值是確定的,但它所代表的含義則具有模糊性。等級系數法和DOW化學公司的火災爆炸指數法的評價結果也具有同樣的性質。可見,系統安全狀態的模糊性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可以說,模糊集方法是評價系統安全性的最好的方法之一。采用模糊集方法進行安全評價時,所得結果是對應于各安全等級的隸屬度,然后按照最大隸屬原則或評分法確定系統的安全等級。目前,此法也存在如下問題:①最大隸屬原則會丟失許多信息[1],存在著使評價結果失真的可能性。②計算評分值時,與安全等級論域U相對應的分數的選取不盡合理;③一個確定的總分值是相空間中的一個點,而不是一個模糊集合,既不符合模糊集理論,同時也很難反映系統實際的安全狀況,亦即其評價結果可能高于或低于實際的安全等級。筆者對這些問題,作了初步研究和探討。
2安全等級特征量
系統安全評價可分為對系統未來狀況和對系統現狀的安全評價。對于系統未來狀況的安全評價可以稱作預評價,它分現實系統的預評價和待建系統的預評價。本文討論前一種情況。對于現實系統未來的安全性,由于無法控制條件,一些偶然因素使系統運行的結果不可能準確地預先掌握,故具有隨機性。安全本身就是一個模糊概念。所以,對系統未來的安全評價可以運用模糊隨機變量理論。模糊隨機變量的概念于1978年由H.Kwakernaak首次提出的,隨后,國內外不少學者對模糊隨機變量進行了研究[4~6]。由于系統的現狀是已經發生的事件,所以具有確定性。但由于人們所掌握的信息是模糊的,且安全本身具有模糊性,所以,對系統現狀的評價要使用模糊集理論。
2.1安全等級模糊隨機特征量與安全等級模糊特征量
系統安全等級或安全狀態不宜分得過少,但也不宜過多。不失一般性,將系統安全等級分成c級,則其論域為U,并定義ui,i=1,2,…,c,隨著i的增大,系統安全性增加,危險性降低。令ωi
對于Ω,也可以定義相反的情況。
對系統進行模糊綜合評價后,所得出的對各安全等級的隸屬度向量為
并且,
是(Ω,A,P)上的模糊隨機變量。對于i=1,2,…,c,可得[4~6]
隨機區間為
針對Ω及模糊集理論,構造如下的對稱三角閉模糊數,即
除對稱的三角模糊數外,也可用三角函數型模糊數。三角函數型模糊數為
選用對稱的三角模糊數比較符合人們的習慣,且計算方便,所以應用較多。
由式(4)可得隨機區間,即
用于確定安全等級的Ω上的集合稱為安全等級特征量。根據模糊隨機變量理論,考慮現實系統未來狀況的安全等級變量 的模糊隨機性時,可得如下的安全等級模糊隨機特征量,即
其α水平集為
當α=0時,H0FR 為安全等級模糊隨機特征量的支集。其特征量的中值為:
如果安全等級模糊隨機變量 的方差存在,對 α∈(0,1],則有[6]
式中,
對系統的現狀進行安全評價時,通常是根據隸屬度向量計算特征量的加權平均值[1] ,即
式中,X(ω′i)為相空間中一個確定的點。
在現有的模糊綜合評價中,不同的文獻對X(ω′i)的取值不同。有的取各安全等級對應區間值的下限,有的取中值,也有的按照最大隸屬原則及區間寬度來取值。不同的取值會導致不同的計算結果,安全等級也有可能存在差別,從而人為地使安全等級高于或低于實際的安全等級。對系統現狀進行安全評價時,安全等級變量不是相空間中的一個確定點,也就是不具有確定性,而具有模糊性,即為一隨機區間。那么,可以定義以下的安全等級模糊特征量,即
盡管式(14)與式(7)相似,且 但其意義截然不同,因為概率和隸屬度是兩個不同的量。由于 已知,當采用對稱三角模糊數時,安全等級模糊特征量為
此時,有100%的把握保證安全等級落在該區間內。安全等級模糊特征量的中值為:
在劃分系統安全等級時,除規定上述取值論域,即取值愈大,系統安全等級愈高外,有時采用Ⅰ、Ⅱ、Ⅲ…的安全等級劃分方式。此時在系統安全等級論域U中, 隨著i的增大系統安全性降低,危險性增加。與U相對應的取值論域定義為:
針對Ω′,在計算安全等級特征量時,可利用式(4)的對稱三角模糊數和式(5)的三角函數型模糊數。安全等級模糊隨機特征量及其α水平集、中值、方差,模糊特征量及其中值,可分別按照式(6)~(16)進行計算。
2.2安全等級的可能性
1)現實系統預評價安全等級的相對可能性和絕對可能性
設在α水平上,安全等級模糊隨機特征量為HαFR=[Hα-FR,Hα+FR],則可以定義現實系統預評價安全等級的相對可能性,即:
當 時,安全等級為 等級的相對可能性為πRi=100%,其絕對可能性為πAi=1-α。
當 時,安全等級為 級的相對可能性為:
其絕對可能性為:
為 等級的相對可能性為:
絕對可能性為:
以上各式中 (ω)為計算安全等級模糊隨機特征量時所構造的隸屬函數。
2)對系統現狀評價的安全等級的可能性
對系統現狀評價的安全等級只存在絕對可能性,而不存在相對可能性。將其稱為安全等級的絕對可能性,簡稱為安全等級的可能性。
當 時,安全等級為 等級的可能性為100%。
當 時,安全等級為 等級的可能性為:
為 +1等級的可能性為:
以上各式中 為計算安全等級模糊特征量時所構造的隸屬函數。
2.3安全等級的確定
計算出安全等級特征量及其可能性以后,根據安全等級論域及其取值論域,即可確定系統的安全等級。為了更加具體化,可將每個等級再分成上、中、下三個等級。如果安全等級論域為Ω,即安全等級特征量為計分值,則可將各個等級對應的區間均分。設安全等級特征量越高系統越安全,則對于 等級來說, 則為 等級的上等,用 +來表示; ∈[(ωi+1+2ωi)/3,(2ωi+1+ωi)/3],則為 等級的中等,用A0i來表示; ∈[ωi,(ωi+1+2ωi)/3]則為 等級的下等,用 -來表示。如果安全等級的取值論域為Ω′,即安全等級按習慣上的等級進行劃分,那么也可以上述類似方法確定安全等級。與 相對應的 的區間分別為[ωi,ωi+1/3]、[ωi+1/3,ωi+1-1/3] 、[ωi+1,-1/3,ωi+1]。
3應用實例
對于系統安全等級或狀態的描述,可借助于層次分析中的(1~9)級表度法,將系統安全狀態分5個或7個等級。這主要是考慮到安全與危險具有互補性,即系統的安全性用危險性來表述與危險性用安全性來刻畫的結果是完全等價的。此外,將系統安全狀態分成3個等級顯得過于粗糙,而分成8個及其以上等級又過于煩瑣,分成4個或6個等級時,盡管從數學意義上看安全與危險滿足互補性的要求,但在語言表達上卻不方便。這是因為對某個系統進行評價時,如果其危險性一般,那么其安全性也一般。所以分成奇數個等級更為合適一些,如分成5個或7個等級,其中以分成5個等級為最好。安全等級論域U7={極其安全,安全,較安全,安全性一般,較危險,危險,極其危險}; U5={安全,較安全,安全性一般,較危險,危險}。
1)設某一系統未來處于各安全等級的概率向量為P=(0.32, 0.30, 0.16, 0.22, 0),令α=0.20,由式(8)、(9)可知,安全等級模糊隨機特征量的α置信水平及中值,分別為 H0.20FR=[1.88,2.68],H0.20MFR=2.28;由式(17)、(19)和式(18)、(20)可得安全等級為2級和3級的相對可能性和絕對可能性,分別為πR2=91.65%,πR3=8.35%,πA2=73.32%,πA3=6.68%。可見,安全等級為(1.88~2.68)級,它相當于習慣上的2.28級。由式(18)~(20),可得方差為D0.20( )=[0.072,3.501]。
2)以對南平化纖廠的評價結果為例。安全等級隸屬度向量 =(0.190, 0.341, 0.372,0.067, 0.030),由式(15)和(16)分別可得安全等級模糊特征量 =[2.054,2.758]及其中值 =2.411;由式(21)和式(22)可得安全等級為2級和3級的可能性,即π2=74.93%,π3=25.07%。可見安全等級為2級偏下,它相當于習慣上的2.411級。其最低安全等級為2.758級,亦即在3級范圍之列,最高則恰好為2級。按照安全等級模糊特征量所確定的最低安全等級為3級,與按照最大隸屬原則及加權平均法確定的安全等級相一致,但二者仍有偏差。其原因是由最大隸屬原則丟失許多有用信息和加權平均法在取值時帶有主觀任意性所致。為3級的可能性僅為25.07%,可見本文提出的方法更為科學、合理。
3)有關文獻將系統安全等級分為“優、良、可、劣”4級, =(0.438,0.375,0.125,0.062),并確定安全等級為“優”,按照本文的方法計算的 =[1.485, 2.135], =1.81;π1=0.06%,π2=99.94%。安全等級應為1.81級,即良好偏上。可見其所得結果偏高。
4)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有可能使各等級的隸屬度趨于均化。為此,有關文獻認為需對該評價結果進行處理,使得各等級的隸屬度產生顯著差別。實際上,人為的處理會使評價結果失真,除非有一種評價方法,其評價結果本身就產生顯著差異。該文獻中的一評價結果為 =[0.152,0.254,0.251,0.213,0.130],處理后的 =[0.096,0.866, 0.849, 0.555, 0.029]。盡管發生了顯著變化,但第2和第3級的隸屬度仍然相差很小。按照最大隸屬原則,安全等級仍為2級。針對 ,按式(15)和式(16)分別求得 =[2.521,3.314], =2.918,安全等級為3級中等,π3=100%。對 進行規一化并計算,可得 =[2.470, 3.158], =2.814;π′2=0.21%,π′3=99.73%。可見,經過處理后,人為地使安全等級有所提高。本例說明,安全等級模糊特征量的計算是確定評價結果趨于均化的安全等級的好方法。當然,它也適用于非均化的情況。有的文獻還根據安全等級隸屬度向量中的最大隸屬度及各安全等級取值區間的間隔值來確定安全等級,也會人為地使得安全等級增高。僅取安全等級隸屬度向量中幾個較大的隸屬度,其余視為零,并經規一化再重復一次上述步驟,以確定安全等級的方法會導致評價結果失真。如將其中一隸屬度向量為 =[0.132, 0.986, 0.893, 0.522, 0],其評價結果為2-,即為2級偏下。加以規一化,按照本文提出的方法計算可得, =[2.373, 3.053], =2.713;安全等級為2級的可能性為π2=5.0%,3級的可能性 π3=95.0%.可見,本文所提方法的計算結果更為符合實際。
5)有關文獻對煤層開采自燃危險性預先分析所得隸屬度向量經規一化分別為μ1=[0.205, 0.248, 0.297, 0.25],μ2=[0.337, 0.196, 0.256, 0.211]。針對μ1,按本文方法計算,得 =[2.198, 2.965], =2.582;2級的可能性為 π2=29.67%,3級的可能性為π3=70.33%。最高危險性等級約為習慣等級上的3級,與有關文獻按最大隸屬原則所得危險性等級的結論一致。最低危險等級約為2級。針對μ2,經計算,得 =[1.972, 2.710], =2.341;π2=87.39%,π3=12.61%。結果為1級,兩者偏差較大。而對1級的隸屬度和對3級的隸屬度相差不是很大,綜合考慮所有信息,本文計算結果更為合理。
6)有的文獻將污水處理廠管理效果分成“很好”、“好”、“中”、“差”和“很差”五級。上旬和中旬的隸屬度向量分別為 =[0.43, 0.34, 0.11, 0.09, 0.02], =[0.33,0.26,0.13,0.09, 0.19]。經計算得, =[1.566, 2.232], =1.899; =[2.169,2.931], =2.55, π′2=37.1%,π′3=62.9%。可知,上旬的管理效果比中旬好,結論一致,但意義不同。
4結論
系統安全本身具有模糊性,適合用模糊集理論進行評價。評價結果一般為與各安全等級相對應的隸屬度向量。最大隸屬原則存在使評價結果失真的可能,本文所提出的安全等級特征量及其計算方法可合理地確定系統的安全等級。也適用于根據隸屬度向量確定等級的任何評價。
1)利用模糊隨機變量理論,筆者提出了安全等級模糊隨機特征量的概念及其計算方法,以及安全等級模糊隨機特征量的α水平集及其中值和方差的計算方法。安全等級模糊隨機特征量為一集合而非相空間中的一個確定點。利用安全等級模糊隨機特征量,可對現實系統未來的安全性進行預評價。
2)系統現狀的安全性是一個確定事件,不具有隨機性。根據模糊集理論提出了安全等級模糊特征量的概念及其計算方法。安全等級模糊特征量同樣為一集合,可對系統現狀進行安全性評價,從而評出系統的最高和最低安全等級。
3)根據安全等級特征量對安全等級取值論域中各模糊集的相容程度不同,定義了安全等級的絕對可能性和相對可能性。它們可用于確定系統的安全等級。
4)安全等級變量在各區間中的取值不能根據經驗選取,而且也談不上經驗性。取值的理論基礎是模糊集理論。
5)安全等級隸屬度向量中的隸屬度可能趨于均化,用人為方法使其產生顯著差別會丟失許多評價信息,從而導致評價結果失真。
6)安全等級應分成奇數個等級,其中以分成5個等級為最好。
7)利用安全等級特征量及其α水平集、中值以及安全等級的可能性等,可有效地確定系統的安全等級。實例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是科學、合理的。
參考文獻
1陳守煜.系統模糊決策理論與應用.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1994:1~98.
2李洪興、汪群、段欽治等.工程模糊數學方法及應用.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52~57.
3H.Kwakernaak.Fuzzy random variables-Ⅱ.Algorithms and examples for the discrete case.Inform.Sci,1979,17:253~278.
4張躍.模糊隨機變量,哈爾濱建筑工程學院學報,1989,22(3):12~20.
5Wang Guangyuan and Zhang Yue. The theory of fuzzy stochastic processes. Fuzzy Set and System. 1992,51(2):161~178.
【關鍵詞】個體風險決策 程序 偏好選擇標準 不完全確定性因素 較優方案
個體風險決策的一般程序是確定決策目標、分析決策信息、擬定備選方案和選擇較優方案。其中目標的確定與偏好標準有很大關系,而不管是可行性條件、可能結果還是備選方案都是不完全確定的。所以,個體風險決策的一般程序可以歸結為以下三步:偏好選擇標準的確定、不完全確定性因素的分析和較優方案的選擇。
一、偏好選擇標準的確定
任何決策都是有目的出發,為了實現目的而努力,而目的的確立卻是有很強的主觀偏好色彩。所以,在確立目標時,以目標需要為標準,選擇偏好體系的標準是關鍵。偏好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第一個方面是自身的偏好。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理解為是個人自身所具有的一種喜好,不僅僅是指口味,還包含價值觀、強迫性等。第二個方面是指“更值得選擇”。由此可以看出偏好是針對兩種情況的效用來說的,效用大的比效用小的好,也就是偏好的。第三個方面是指選擇中的某種傾向性。這三個方面可以劃歸為兩種偏好標準體系,一個是實質偏好,另一個是角度偏好。實質偏好,通俗地說就是客觀偏好。在個體風險決策中,這兩種偏好都是存在的,也是允許存在的。但是單獨的兩種偏好標準都是各有長處、又各有缺陷。這就需要決策者根據實際需要在進行選擇之前就先確定科學、合理的偏好標準體系。
二、對不完全確定性因素的概率邏輯分析
個體風險決策具有很多的因素都是不確定的,決策者自身的主觀因素、可行性條件、可能產生的結果、可能選擇的方案都是不確定的。決策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對不確定性因素的分析。
首先是對主觀局限性的分析,這主要是針對主體的相對獨立性,不僅僅來自主觀因素的局限,也來自于主體智慧的局限。決策者個人各具特點,而且各自的智慧也不同,所以需要決策者在合理的偏好標準的指導下,制定出決策目標之后,決策者就要盡可能的多收集信息,補充相關的知識,多吸取一些其他人的經驗教訓,提高自身的決策能力和決策素質。這是一個決策者在進入其他決策分析階段之前必需的準備。
其次是對可行性條件及結果的可能性分析。可行性條件就是對于個體決策者來說可以把握和利用的那些條件,是個體風險決策所依據的信息整合之后和由這些信息構成的不以決策者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自然狀態。在該階段,主要問題在于決策者個人的思維結構,容易使得其按照自己的決策方式對可行性條件及進行篩選,因而往往會篩選掉一些重要的信息和條件。各種可能性的分析過程其實就是一種預見的過程,也是根據我們已有的情況進行分析預測的過程。各種可能結果都是相對應的可能狀態的一種分析預見,也就是要確定未來某一時刻可能達到的境地或標準或帶來的影響。這種預見不是對可能狀態發展的一種任意想像,而是客觀地揭示狀態發展的未來。因而需要決策者盡可能地突破自己的思維習慣進行全面的思考和分析。
最后是備選方案的擬定。相應于各種可能狀態和各種可能結果的是不同的備選方案。擬定備選方案的任務就是要解決達到理想結果的途徑。也是各種不確定性因素所必然導致的一種不確定的結果。這個結果也是決策程序的關鍵一環。由于各種因素起著不同的作用,同時又處于復雜多變的環境之中,這就使得事物的發展會出現多種可能性。因此,達到這個結果的可能方案就也不止一個。這就需要我們盡可能的多搞方案。方案越多、可供比較、鑒別的范圍也就越大,我們得到最佳決策方案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決策者應當把與達到該結果有關的一切可能盡量都考慮到,盡可能把有利的方案都設想出來,否則,就有可能把最理想的方案遺漏掉,就可能失去對“最佳”決策有重大作用的辦法、途徑,從而導致決策的合理性降低。
三、較優方案的選定
多種備選方案產生以后,就立刻產生了選用哪種方案付諸實施的問題, 也就是說必須對備選方案進行驗證、論辯、優選。要實現選優,就必須先分出優劣,優劣的區分取決于比較,而優劣的比較又有賴于對各個方案利弊的分析,只有對利弊分析清楚,才能比較優劣,所以,方案選擇中的決斷性思維的邏輯順序應該是:分析利弊――比較優劣――綜合決斷。
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對多種方案設想進行邏輯論證的過程。在論證決策方案時,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對一個決策方案賴以支持的論據要做到全面的論證。第二,要在證明和反駁的統一中論證決策方案。可以從反駁的角度進行測試。反駁比證明要簡單容易,因為只要找到一個反例,就可以將其不用了。這種邏輯論證是一種抽象的分析過程,具體的也可以運用不同的決策方法進行具體分析。這就是選擇合適的決策方法。決策方法的選擇需要根據決策的程序環節和角度來進行。決策者應該根據自己決策的問題實際的選擇方法。決策方法選定之后,就是在這種方法下選定最終的方案。在選擇決策方案時, 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根據決策性質和決策的實際情況選擇決策方法。而最重要的是要遵循滿意原則,根據實際情況做出令人滿意的決策,而非最優選擇。
參考文獻
[1]喬納森伯尤.《思維與決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2]孟繼群.《決策實例分析》,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
[3]朱志方.《社會決策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
[4]孫之榮,朱松春.《實用決策科學》,北京:出版社,1988.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通過活動,建立起事物發生的可能性概念,而突出重點的辦法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討論,全面全過程參與教學。本節課的難點在于讓沒有多少邏輯基礎的小學生接觸一定的形式邏輯,知道事物的發生有確定與不確定兩種可能。
相對于傳統數學教材,這是一個嶄新的內容。所以,教學伊始,我就請全班學生自由組合成八個小組,引導學生做一些游戲,營造出一個和諧的互動氛圍。并要求學生在游戲之后,各小組之間比一比,看哪些同學玩得好、說得好、做得更好!
第一個游戲是讓學生為從汶川抗震救災歸來的叔叔抽簽表演節目。這些節目包括唱歌、跳舞、朗誦、講故事、相聲等。我提示大家,每人只能抽一次簽,也只能表演一個節目。如果是你上來抽,可能會抽到什么節El呢?一接觸問題,學生就十分活躍,反饋也呈現多元化。學生經過一段討論,認為自己在抽簽前判斷獲得的結果只能用“可能”來做結論,從而引發了他們求知的興趣,也引出了這節課的課題——可能性。
接著,學生輪流抽簽,來驗證他們的猜測。當學生1把“唱歌”簽抽走后,我又與學生一起討論:“下一位同學可能會抽到什么節目?新上來的同學還可能抽到‘唱歌’嗎,為什么?”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不可能。”于是,這三個字也成了我的第二個板書。
當剩下最后一個“朗誦”簽時,我請學生說說,可能抽到表演什么節目,能肯定嗎?用什么詞表達準確些,為什么?學生說我像央視的王小丫,我笑了。在他們的笑聲里,我也寫下了他們的回答:“一定”是朗誦。
到此,事物發生的三個結果:“可能”、“不可能”、“一定”在學生面前呈現完畢。
第二個游戲是請學生在一個小盒里摸棋子。A盒里裝有l2個紅棋子,B盒里裝有7個紅棋子、3個綠棋子和2個黃棋子。我請兩名學生分別在盒子里摸。然后讓學生說說:他們在A盒里可能會摸出什么顏色的棋子,能確定嗎,為什么?然后讓他們摸,以驗證大家猜測的結果。一時間,課堂再次沸騰,學生個個興致勃勃。
“A盒里肯定只能摸到紅棋。”“在A盒里一定能摸到紅棋子,是確定的”。我問:“在A盒里可能摸到綠棋子嗎,為什么,能確定嗎?”學生回答,這里的情況有“一定”和“不可能”兩種。“在B盒里可能摸到什么顏色的棋子,能確定嗎,為什么?”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不能確定,既可能摸到紅棋,也可能摸到綠棋,是‘不確定’的。”
“你們能說說什么情況能確定,什么情況是不能確定的嗎?”這個問題也是本階段教學的小結。有了前面動手動腦的參與,各小組的小結非常順利。為了激勵大家關注學習的過程,我選擇了過程性評價表讓不同小組的學生相互評價小組的整體學習狀況。結果,得到了紅五星的小組干勁更足,沒有得到的小組也都決心迎頭趕上。
第三個游戲是讓學生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感受生活中的“可能性”,如地球每天都在轉動。面對我制作的課件,那一雙雙大眼睛個個發亮。大家一致選擇了符號“、/,”,表示肯定地球每天都在轉動。
我又讓學生看圖回答問題:“我從出生到現在沒有吃過一點東西是否成立?…3天后會下雨嗎?
“太陽從西邊升起嗎?…‘吃飯時人用左手拿筷子嗎?…‘地球上每天都有人出生嗎?”
我依然請學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來回答上面的5個問題。
面對著“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嗎?”這一問題,我展示了下面這組網絡BBS對話:
每秒鐘有4~5Jk..出生,其中有3/4個中國人。
那是當然的。因為平均每秒鐘都有4-5個人出生。但有的可能集中些,如這一秒誕生10多個,另一秒卻一個也沒有,這是有可能的。但分鐘沒有人誕生,概率幾乎為零,天那是不可能的。
一年365天,世界上50億人口,平均一下肯定有上百上萬的孕婦,算一下肯定有的,且不只一個,但同一時間就難說了。目前,全世界每秒鐘大約出生4-3人,每分鐘大約出生259人,每小時大約出生15540人,每天大約出生37萬人,每年增長約8296萬人。學生在具體的數據面前,得出了“一定”的結論。
第四個游戲我用“裝玻璃球”來拓展學生的能力,鞏固提高今天所學的內容。
游戲要求每個小組向不同的袋里裝玻璃球(每小組有一些紅、綠、黃色的玻璃球)。具體要求是:l號袋中一定能取出紅珠子;2號袋中可能取出紅珠子;3號袋中不能取到紅珠子。5分鐘后各組展示完成的情況,并讓學生完成學習評價。第五個游戲是將學生引進“練習超市”,完成幾道練習題。其中有一道是猜我的電話號碼02787953口口中兩空格是什么數。為了讓學生的思維遞進發展,我給出了遞進的已知條件:“這兩個數都是雙數,前面的數比0大比3小,后面的數是前面數的2倍。”讓學生的結論從寬泛逐步到定論。也許是對教師懷著一份神秘感,也許是這節課與學生互動充分,下課幾分鐘了,學生都圍著我猜來猜去,不愿意離開。
關鍵詞:風險;風險管理;風險承受能力
一、了解什么是風險
風險,指的是目的與結果之間的不確定性,該不確定性包括:投資的收益不確定性以及投資的成本或者代價的不確定性。風險的不確定性可能會使人害怕,在面對機遇的時候選擇退縮和放棄,結果錯過了一次難得的獲利的機會;風險的不確定性也讓投資蒙上了一層“博弈”的面紗,就可能有人大刀闊斧地進行了大量投資,其結果可能是輸得一敗涂地也有可能是賺得盆滿缽滿。即,風險會使膽小的人退縮不前,會使魯莽的人胡亂投資。然而,作為一名理性的投資者,絕不會也不能出現以上的情況。一名理性的投資者,明白該項投資風險有多大,收益有多大,自身對可能的損失的承受能力又多強,在綜合考慮了各種因素之后,制定詳細謹慎的計劃,使損失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使盈利的可能性提到最高。
我們應該知道,不加以了解某項投資的風險而進行投資,就是一種純粹的風險,而純粹的風險就等于是危險。降低這種不確定性所帶來的風險,就要明確應該在哪幾個項目上進行投資,在各個投資項目上應該分配怎樣的權重,也就是關于“要把雞蛋放在哪些籃子里”和“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的問題。
二、學會風險管理
理性思考,就是個人對事物的思考與認識,與客觀事物自己的本質以及事物的發展規律相一致。然而,每個人在思考時都存在著或多或少主觀性,這個主觀性就成了個人理性思考的局限性。因此,我們應該從這些局限性入手來加強個人的風險管理。
(一)克服對未知事物的恐懼
未知的事物,往往能使人感到迷茫,不知所措,進而產生恐懼感。投資所具有的風險的不確定性,就是這樣一種未知的事物。一些謹慎過頭的投資者,擔憂投資可能帶來的虧損,便放棄了所有的投資機會。這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假如一名普通人不做任何投資,把所有財產都當做儲蓄存進銀行,其結果就是以儲蓄利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的差額一直使自己的財產貶值。換句話說,他放棄了投資,選擇了百分之百的虧損。因此,對于風險管理,其前提就是克服對風險的恐懼。
(二)以謹慎的態度投資
投資的風險性要求投資者要有謹慎的態度。眾所周知,獲益越多,風險越大。如果只是看到投資的收益,被其可能帶來的巨大利潤所迷惑,進而盲目投資,其結果可能就是虧損得一無所有。謹慎是一種活的狀態,讓人時刻關注事物的發展動態,對其發生的變化,做出最及時的反應以及相應的對策。
(三)對信息的收集要全面
不確定并不意味著投資者無事可做。信息能夠增加人對未知事物的了解,對掌握事物的發展規律是必要的。對于投資亦是如此。在投資之前,如果能夠獲得足夠的有關該項目的相關信息,做出正確的投資,那么,其獲利的可能性將大大提升。在這里,信息起到了降低風險的不確定性的作用,使投資的難度下降。舉個例子:甲方由于急用現金要出手一輛新買不久的車,車的性能很好。甲方買車時花了50000元,現在出手40000元。乙方剛好想買一輛二手車,但由于乙方對二手車的評價不高,只愿意花25000元的價格購買。通過協商,價格談到了33000元左右。然而乙方還是覺得不合算,取消了此次交易。這里,乙方失去了一個很好的盈利機會,其原因就是對汽車的性能方面的信息不了解。而如果乙方在交易前,找一個汽車性能方面的熟悉者評估該汽車,他一定很樂意進行這一次交易。由此可見,信息對于投資非常重要。
(四)控制情緒
樂觀的情緒可能會低估風險,悲觀的情緒可能會高估風險。對于投資,主觀的情緒很容易影響投資者的決策。低估風險會帶來隱患,高估風險會錯過機遇。而對于以盈利為目的的投資者來說,這兩種情況都是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投資者就有必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使自己的判斷更客觀合理。
(五)心中有算盤
降低不確定性的一種重要的方法就是計算各項投資可能帶來的收益或者虧損,求得期望收入和方差,然后再做決策。即通過計算,盡可能地降低風險的不確定性,而不是糊里糊涂地做投資。
三、提高風險承受能力
既然風險具有不確定性,那么投資就有虧損和盈利。如果投資者一時虧損就放棄投資,一時盈利就沾沾自喜,都不會帶來長期穩定的盈利。因此,面對這樣的不確定的結果,投資者就要具備一定的風險承受能力。
(一)了解自己的實力
有怎樣的實力就能夠承擔怎樣的風險。在進行投資之前,要先了解自己的實際情況,明確自己是否能夠承擔其可能帶來的風險。一般來說,投資者需要考慮自身的財富,就業狀況以及自己對該項投資的迫切程度等。唯有了解了這些因素,在投資時才能選擇適合自己的項目,進而做出正確的決策。
(二)面對虧損不沮喪
投資者應該有這樣一種意識:投資過程中出現虧損是必然的,他們所能做的就是盡可能地降低虧損的幾率和虧損的數量。沮喪是一種消極的情緒,會使投資者對潛在的獲利機會不夠敏感,夸大其風險,錯失良機。
(三)面對盈利要踏實
一旦獲利,很容易使人感到樂觀,使自信膨脹,進而低估風險,做出錯誤的決策。要知道,盈利是通過精心的準備和獲悉詳細的信息之后才得到的結果,并非是依靠個人的運氣。因此,獲利了之后不能有“最近運氣很好,多做一些投資吧”這樣的想法。這樣可能會放大潛在的風險,一旦不幸的事情發生,便追悔莫及。
綜上所述,一名理性的投資者,需要了解風險,學會管理它并能夠承受它。培養一個良好的心態,一個理性的思維,在風險的浪濤中行進吧!(作者單位:泉州師范軟件學院)
參考文獻:
[1]宋世成,矯帥.個人住房貸款業務的風險與防范策略[J].大連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2006(1)
[2]李卓然.個人住房貸款的風險管理[J].經濟研究導刊,2006(6)
所謂乘法原理,一般地如果完成一件事需要幾個步驟,其中做第一步有m1種不同的方法,做第二步有m2種不同的方法……第n步有mn種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這件事一共有m1×m2×…×mn種不同的方法。注:(1)這件事要分幾個獨立步驟來完成;(2)每個步驟各有若干種不同的方法來完成。
例 有四張卡片,上面分別寫著1、4、7、8用這四張卡片可以組成多少個不同的三位數?其中有多少個不同的三位偶數呢?
分析:完成這件事需要三步,第一步先定百位數,有4種不同的選法;再定十位數,因為百位上已選走了一張卡片,所以十位數只能有3種不同的選法,同理,個位只剩下2種不同的選法。根據乘法原理,這四張卡片可以組成的三位數的個數為:4×3×2=24.第二問確定三位偶數的個數,要先定個位上的數,可以選4或8兩種選法,十位數有3種不同的選法,百位有兩種不同的選法,根據乘法原理,這四張卡片可以組成不同三位偶數的個數為:2×3×2=12.
乘法原理的內容通俗易懂,學生比較容易接受,那么如何利用乘法原理來計算事件的概率呢?下面簡單通過幾個例題加以說明,希望對同學們的學習有所幫助。
例1 某校教務處安排課程表時,需要從語文、數學、英語、音樂、體育這五門課程中選取兩門安排在周一上午第二、三節課。其中音樂、體育不能安排在第二節,并且任何一門課都不得連排,問周一上午第二、三節有數學課的概率是多少?
分析:確定事件的概率,首先要確定該事件的所有等可能結果,當然本題用列樹形圖法或列圖表法也較容易計算出來,這里就不再詳解。本題也可以用乘法原理來確定該事件的所有等可能結果:本題安排課程可以分為兩步,第一步先確定第二節課,有3種選法,分別是語文、數學和英語,第二步再確定第三節課,有4種選法,根據乘法原理該事件的所有等可能結果為3×4=12.然后再確定第二、三節為數學課的等可能結果,同樣也可以用乘法原理來確定:第二節為數學的選法只有一種,第三節課的選法有四種,1×4=4;第三節課為數學的事件個數,第三節課是數學的選法同樣也是一種,第二節課的選法有兩種,根據乘法原理,1×2=2。所以第二、三節有數學課等可能結果為4+2=6。所以所求事件的概率為 例2 5個人中至少有2人是同月出生的概率是多少?
分析:本例是個比較典型的概率問題,如果用教材提供的列樹形圖或列圖表法,會顯得很龐大,很繁瑣以至于學生無從下手,本例如果用乘法原理來解答會顯得很簡潔,很容易。首先來確定5個人出生月份的所有等可能結果,因為一個人的出生月份有12種選法,所以5個人的出生月份就有5個12種選法。根據乘法原理,所要確定的等可能結果為:12×12×12×12×12=248832.
下一步再來確定至少有2人是同月出生的等可能結果,本例中要求的事件中的條件有個“至少”,必須理解這個概念的含義,本條件中要求的是2人同月出生或3人、4人或5人同月出生的等可能結果。如果按照這個順序來計算,計算量就有些大,如果反過來考慮,情況就簡單多了。如果我們從5人出生月份的所有等可能結果中,去掉沒有任何人是同月出生的等可能結果,剩下的等可能結果就是我們要求的“至少有2人是同月出生的”等可能結果。按照這個思路,我們只要計算出沒有人是同月出生的等可能結果就可以了,第一個人出生的月份有12種選法,第二人出生的月份就只有11種選法,依次類推,第5人就只有8種選法了。根據乘法原理,所求的等可能結果為:12×11×10×9×8=95040.
關鍵詞:或有事項;確認與計量;或有負債
一、或有事項會計的基本內容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對或有事項的定義為:或有事項,是指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其結果上某些未來事項的發生或不發生才能決定的不確定事項。常見的或有事項通常包括:未決訴訟或未決仲裁、債務擔保、產品質量保證(含產品安全保證)、票據貼現、虧損合同、重組事項、環境污染治理等。
(一)或有事項的確認與計量
1.確認為負債的或有事項
與或有事項有關的義務應當在同時符合以下三個條件是確認為負債,作為預計負債進行確認和計量:①該義務是企業承擔的現時義務;②履行該義務和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③該義務的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
2.確認資產的或有事項
或有事項形成的或有資產只有在企業基本確定能夠收到的情況下,才轉變為真正的資產,從而予以確認。企業會計制度規定,如果因清償或有事項而確認的負債所需支出全部或部分預期由第三方或其他方補償,則補償金額只能在基本能夠收到時,作為一項資產確認并單獨列示于資產負債表中,確認的補償金額不能超過所確認的負債的賬面價值。
3.或有事項的計量
當與或有事項有關的義務符合確認負債的條件時應當將其確認為預計負債,預計負債應當按照履行相關現時義務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計數進行初始計量。此外,企業清償預計負債所需支出還可能從第三方或其他方獲得補償。因此,或有事項的計量主要考慮兩個問題:一是最佳估計數的確定;二是預期可獲得補償的處理。
(1)最佳估計數的確定。或有事項準則規定:因或有事項而確認的負債的金額,應是清償該負債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計數。其中最佳估計數的確定應當分別兩種情況處理。第一,所需支出存在一個連續范圍(或區間,下同),且該范圍內各種結果發生的可能性相同,則最佳估計數應該按范圍的上、下限金額的平均數。第二,所需支出不存在一個連續范圍,或者雖存在一個連續范圍,但該范圍內各種結果發生的可能性不相同,那么,如果或有事項涉及單個項目,最佳估計數按照最可能發生金額確定;如果或有事項涉及多個項目,最佳估計數按照各種可能結果及相關概率計算確定。
(2)預期可獲得補償的處理。如果企業清償因或有事項而確認的負債所需支出全部或部分預期由第三方或其他方補償。如保險公司賠款,被擔保方提供抵押物處理所得等,則賠償金額只能在基本確定能收到時作為資產單獨確認,但確認的金額不得超過所確認負債的賬面價值。
(二)或有事項的披露
1.預計負債的披露
企業應在會計報表附注中披露以下內容:第一,預計負債的種類、形成原因以及經濟利益流出的不確定性的說明;第二,各類預計負債的期初、期末余額和本期變動情況;第三,與預計負債有關的預期補償金額和本期已確認的預期補償金額。
2.或有負債的披露
企業應在附注中披露或有負債的下列信息:或有負債的種類及其形成原因,包括已貼現商業承兌匯票、未決訴訟、未決仲裁、對外提供擔保等形成的或有負債。經濟利益流出不確定性的說明。或有負債預計產生的財務影響,以及獲得補償的可能性;無法預計的,應當說明原因。
3.或有資產的披露
對于或有資產而言,企業一般不應在會計報表附注中披露。但或有資產很可能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時,則應在會計報表附注中披露其形成的原因。如果能夠預計其產生的財務影響, 還應作相應披露。此外,在涉及未決訴訟、仲裁的情況下, 如果披露全部或部分信息預期會對企業造成重大不利影響, 則企業無需披露這些信息, 但應披露未決訴訟、仲裁的原因。
二、現行或有事項會計處理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或有事項確認標準不明確
預計負債的定義不規范與或有事項有關的義務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應當確認為預計負債:第一,該義務是企業承擔的現時義務 第二,履行該義務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 第三,該義務的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
(二)或有事項的計量理依據不客觀
我國或有事項準則中對或有事項的計量依據不客觀,在最佳估計數的確定方面,企業確認或有負債的金額時 ,所需支出不存在一個金額范圍,或有事項涉及單個項目的 ,最佳估計數應當按照最可能發生金額確定涉及單個項目,指或有事項涉及的項目只有一個,比如一項未決訴訟 一項未決仲裁或一項債務擔保等。但是,如果其他可能的結果大部分均比最可能的結果的金額高或低,則最佳估計數按照最可能發生金額確定是存在不足的。
(三)忽視了對擔保事項的管理債務擔保在企業中是較為普遍的現象
作為提供擔保的一方,在被擔保方無法履行合同的情況下,常常承擔連帶責任。從保護投資者債權人的利益出發,客觀、充分地反映企業因擔保義務而承擔的潛在風險是十分必要的對于企業的擔保事項要加以嚴格管理,應該確定其擔保上限,與此同時,將企業擔保情況納入綜合信貸管理系統,做好動態跟蹤管理。
(四)或有事項披露不充分不規范
目前,企業貸款往往利用企業間的擔保向銀行借款,如果貸款到期時無法償還,擔保企業就需承擔連帶責任,形成或有負債。但是,信用擔保業務具有很大的隱蔽性,企業被要求承擔連帶償還責任的時間比較長。有些企業對或有負債信息披露不夠充分,不夠規范,存在重大遺漏。對擔保訴訟仲裁的前因后果和具體內容的披露不夠,且嚴重滯后,甚至部分企業以保護商業秘密為借口,對不利于公司的信息進行蓄意隱瞞。有些企業對或有負債不予以披露,以逃避投資者的分析研究,隱瞞企業的財務狀況。
三、改進或有事項會計處理的建議
(一)制定更為科學合理的或有事項確認標準
對預計負債確認標準的進行科學可行的改進,對或有事項相關的資產確認的改進,按照一定風險概率進行測算確認。 由于或有事項具有不確定性,在實際計量和披露中存在前面提及到的若干問題,故對預計負債確認標準建議改進。我國《或有事項》第四條規定了或有事項的確認條件第一條“該義務是企業承擔的現時義務”應該為“該義務是企業很可能承擔的現時義務”;第三條“該義務的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應該為“該義務的金額能合理地估計”。對或有事項相關的資產確認的改進,國際會計準則中的規定很好地解釋了這一點。“或有事項不能在財務報表上列為應計收入,因為這樣處理會把可能永不實現的收益入賬。
(二)增加預計負債計量的客觀性
由于或有事項的不確定性,在或有事項會計處理過程中,應根據謹慎性原則,在面臨不確定性因素的情況下,作出職業判斷時,總是盡可能高估負債或損失,低估可能的資產或利得。企業在確認預計負債的最佳估計數時,對于或有事項涉及單個項目的,如果或有事項的其他可能結果大部分均比最可能的結果高或低,為了讓或有事項更具有客觀性,而不是盲目地選擇一個最可能結果,則企業在面臨這種情況時,最佳估計數在將是較高或較低的金額。
(三)改進或有事項披露制度
對于預計負債,除了準則規定的披露內容外,還應當披露可能性的判斷依據。企業管理者除了應以企業取得的資料為依據,充分考慮內外環境各種因素來做出估計外,必要時應參考專家的意見,將其所依據的影響因素及其性質、估計的程序和方法披露在報表附注中。 企業要加強對或有事項的控制,建立完善的企業內部管理制度。企業應對各種可能產生或有損失的經濟事項進行嚴格的事前控制,對已發生的或有事項應當按照或有事項會計準則的要求充分披露,采取一些有效的方式對其滯后的影響風險進行估計。 對于或有事項披露的例外原則,財務報告應當全面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對于重要的經濟業務應當單獨反映。這就要求企業全面披露經濟事項否則會給管理者增加故意隱瞞重大事項的借口,同時違背了充分披露原則和重要性原則,損害了投資者、債權人等相關者的利益。
參考文獻:
[1]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2006[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
[2]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
[3]高苑.對新會計準則下“或有事項”確認和計量的認識[J].商業會計,2011(22)
[4]李明杰.淺析或有事項準則執行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J].綠色財會,2009(8)
關鍵詞:VoIP技術;原理;技術協議;發展
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26-0030-03
現如今,伴隨著網絡技術的規模化發展,通信服務和IP網絡越來越傾向于成熟化的發展,VoIP主要是在IP網絡上進行語音傳輸,同時在電信領域中有著較好的發展趨勢。VoIP網絡發展轉變了傳統電話的發展模式,盡可能地降低VoIP網絡的成本,在標準電話服務中有著越來越完善的功能,實現了視頻的傳輸和管理,尤其是互聯網的普及,越來越注重網絡業務的規模化發展,盡可能地減少企業的開支,應用VoIP技術。VoIP技術的發展更要進一步的更新營銷理念,做好網站的營銷管理,分析網絡采購客戶的習慣,并及時的修改網站的產品介紹,主動性的追蹤用戶的信息,進一步的擴大VoIP產品的知名度[1]。在今后的市場發展中一旦VoIP市場進行大規模化的擴張,將會帶來更大的產業鏈經濟效益。基于技術成熟的角度,更要結合市場的多元化需求,優化商業運營模式[2]。對于VoIP技術原理和技術協議的研究始終是計算機行業領域共同關注的一個焦點,因此本文對VoIP技術原理和技術協議進行深入研究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VoIP技術中IP電話的基本原理
所謂的VoIP也即是IP技術中的一種數字化傳輸技術,同時也是IP技術上的分組話技術特征,借助于語音壓縮算法的應用,實現語音數據的壓縮編碼處理,語音數據IP協議打包的處理過程,做好數據包的有效性傳輸,盡可能的做好解碼解壓處理工作,實現原來語音信號的有效性恢復管理。關于IP網絡中的語音傳送管理,結合普通電話的一種模擬信號分析,做好IP數據包的有效性傳送管理,同時實現VoIP系統的壓縮處理和分析。關于VoIP系統的數據轉換和壓縮處理過程,結合普通電話的傳輸速率分析,結合傳輸速率的多種傳輸模式,確定VoIP核心關鍵性的設備。在模擬信號的基礎性管理過程,確定電信網的傳輸速率,確定電話的基本傳輸速率,不同于普通電信網的傳輸速率,IP電話的數目提高[3]。關于普通電話的模擬信號管理,盡可能的做好系統壓縮的處理和轉化管理,實現普通電信網的傳輸管理,盡可能地提升IP電話的傳播速率。基于VoIP核心關鍵設備的應用,體現出路由器獨特性的管理功能,同時基于地址功能性的應用,一旦軟件處理完成之后,確定呼叫處理工作,同時實現數字語音的打包處理以及路由管理功能性分析。用戶一旦撥打IP電話之后,結合VoIP網關的電話數據庫資料,明確IP數據包的處理工作,盡可能地將傳輸時間減少,實現IP數據包因特網電話網關的管理工作。因特網在對網關地區的設置過程,實現路由器的設置過程,做好電話網的有效轉接管理,通信業務實現。
2 VoIP技術結構
1)模型結構
VoIP結構主要有網守和網關兩個部分,網關功能的信令處理過程,結合協議性的處理,融合語音編解碼的有效性協議處理分析。在PSTN網的連接過程,融合網守的基本功能特征,做好用戶的認證處理,同時結合地址解析以及帶寬的管理,實現安全性管理和區域管理。基于PSTN語音的交換機管理過程,融合中繼接口的有效性分析,同時做好IP網絡的有效性連接分析,網守作用的確定,做好用戶的認證分析以及地址的有效性解析處理,同時加強帶寬的管理和理由的管理,實現安全性的管理和區域性的管理分析[4]。基于網關用戶的規模化分析,向網關發出一定的查詢信息,而網守查找過程,盡可能的確定網守的IP地質,結合網絡資源情況建立網絡的情況。基于呼叫過程的語音交換機的分析,一旦網守存在查詢信息,結合網絡資源的基本結構,實現網絡資源的有效性情況分析,確定IP地質的主叫網關形式,盡可能地建立IP網絡地質。基于VoIP結構性的應用分析,確定網絡級的多種緩沖器分析,實現網絡動力的產生和分析,這種緩沖器的語音包的應用過程,盡可能的實現數據包的有效性處理,結合去掉尋址以及信息的控制管理,對原始數據進行保留。VoIP模型的結構,如圖1所示。
基于數據庫的模擬分析過程,結合原始數據的分析,確定解碼器的多種運行模式。這種播放驅動器的一種語音樣點分析,結合揚聲器的頻率播出的形式,確定傳輸的過程。
2)傳輸過程
VoIP的傳輸過程,如圖2所示。
傳輸的過程,接收器結合模數轉換器的接哦股,實現壓縮編碼器的處理,同時做好IP封裝和發送器的處理工作,在分組網絡中,實現接收器的IP解包處理,并確定解壓縮解碼器的處理,做好數模轉換器的確定工作,最后實現播放的過程。
3 VoIP技術協議和發展趨勢
1)主要協議的描述
SIP也即是會話初始協議,在實際的開發過程主要是提供高級的電話業務。基于SIP的協議應用,結合媒體網關的控制過程,做好MGGP協議的基礎改造,做好媒體網關的有效性控制,基于媒體網關設備的應用過程,注重媒體網關協議的有效性控制。媒體網關也即是一種端點,在創建呼叫的同時,做好媒體會話的綜合性分析,做好網絡數據上的有效轉換應用,做好網關外部的控制,同時實現呼叫的有效性控制。
媒體網關主要是端點,在網絡的安遠的電路中,加強數據包之間的有效轉換處理,同時做好呼叫終點信號的有效處理,進而實現呼叫的有效控制。關于MGGP而言,主要是一種呼叫控制結構,基于呼叫的規范化控制,融合端點數據庫的相關硬件設備的處理,盡可能的實現虛擬終點的有效性創建,端點之間進行有效的聯系,結合連續端點的繪畫處理,實現音頻信號功能的轉換應用,并有著一定的呼叫處理功能。
2)VoIP技術協議
VoIP網絡傳統模式主要是做好數據業務的傳輸工作,連接技術比較陳舊,缺乏對服務質量的保證,經常丟失分組信息,有著延遲抖動現狀。一旦對數據業務有著較高的要求,業務質量也就難以保障。關于IP電話關鍵技術的應用,主要是結合信令技術和編碼技術,同時融合實時傳輸技術和服務質量保證技術的應用,做好網絡傳輸的管理。關于VoIP信令的基本協議管理,更是融合SIP協議的規模化分析和應用,實現數據的集中處理和管理,確定運行機制的規模化管理,在傳統電信網的管理基礎上,積極的構建VoIP網絡結構模式。系列性的完善性分析,結合集中處置以及運行機制的規模化管理,確定電信網的多種管理形式,實現電話VoIP網絡的有效性構建管理過程。在業務質量保障的基礎上,融合多媒體通信協議的有效性應用,確定局域網和廣域網的多種形式,實現多媒體技術的多種模式保障。在設備之間以及提供商之間操作的實現過程,融合高層設備之間的一種互相操作性的分析,結合網絡的多種形式,實現多種網絡技術的規模化應用[5]。
基于H.323網絡設備的應用,體現出不同功能節點的會議性特征,確定多媒體會議系統的信息流結構,做好音頻視頻和數據控制信息的功能性分析。關于H.323呼叫的控制,就要結合RAS信令以及H.225.0呼叫指令進行實現,融合H.245控制信令實現。RAS信令通過做好網守以及終端的登記和注冊管理,賦予一定的授權許可證,進一步的改變帶寬結構。H.225.0呼叫信令的分析,實現終端的有效性連接,同時實現呼叫系統的建立和分析工作,在呼叫信令信道的呼叫過程,進一步的打開終端模式,在終端呼叫信令信道的確定過程,實現終端之間信息的有效控制。這種終端信息的控制過程,就要做好信息的判別處理以及信息的控制管理,結合命令和指令的形式,實現終端之間數據的有效性處理和分析。多媒體通信管理過程,結合控制協議的復雜性應用和分析,實現多點的控制應用和分析,確定呼叫的有效性轉移。會話初始協議的功能性確定,結合會話的初始化協議模式,進一步的建立會話呼叫模式,盡可能的確定多媒體會議自己遠程教學的效果。基于SIP規則資源的定位語言描述,不斷地拓展協議的內容,保證有著較好的可擴展性和靈活性,用戶僅僅需要借助于鼠標這個工具就可以實現迅速的呼叫。
3)VoIP技術發展趨勢
對于VoIP技術的發展,有著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同時也要融合系技術的發展,盡可能實現語音數據和傳真多種模式的融合和發展。而PBX線路接口和模擬線路的確定,做好自動話務員的處理,結合語音信箱和自動話務分配管理,實現視頻電話的有效性通話。無線一旦和VoIP進行融合,將會做好無線的有效接入處理,并做好技術的綜合性應用管理。這一過程的實現,不僅僅有著相對分散的網絡資源結構,同時語音呼叫的接通率也在不斷地提高。VoIP技術的發展,就要融合性的產品結構,在佳通寬帶接入的時候,融合ADSL以及EPON進行規模化的接入分析,同時做好用戶相關信息的有效設置,實現寬帶服務的有效性捆綁處理。在產品形態的確定過程,結合手持設備方向的一種管理,體現出手持設備的方便性特征,并做好話音傳播服務模式的管理,突破傳統電話設備的應用。雙模手機的應用,結合寬帶接入的通訊管理,確定多種通訊的規模化應用[6]。VoIP技術的應用發展就要綜合提高產品力,做好產品外觀的設計工作,突出VoIP產品的商業性特征,盡可能的結合辦公人員的多方面使用標準,加強用戶的深入體驗管理,做好軟件的有效性設計和管理。關于操作配置的過程,保證有著簡單化的操作界面,體現出PC較為強大的功能特征,實現電話設備的規模化管理,進一步的創新產品的額觀念。
對于VoIP技術的發展,更要結合具體的協議管理,同時也要盡可能地減少運營商的擴容壓力,在IP信號的傳輸過程,實現音頻的有效性編碼處理,同時也要盡可能地降低語音壓縮的基本標準,實現無線網絡傳輸的一種語音有效流處理。基于語音編解碼技術的應用,盡可能地對固定電話的通話質量進行改善,對移動電話通話質量進行改善。關于VoIP發展的過程,盡可能的進一步提升音頻的質量,結合語音編碼的多種模式處理和應用,促進視頻編碼的有效性分析和應用。對于VoIP的發展,更要加強安全性的管理,做好VoIP技術的加密管理。尤其是技術管理階段,加強遠程故障的診斷分析,融合報警管理功能性的分析,實現統一性的通信管理和融合性的通信管理。VoIP技術的發展更要進一步的更新營銷理念,做好網站的營銷管理,分析網絡采購客戶的習慣,并及時的修改網站的產品介紹,主動性的追蹤用戶的信息,進一步的擴大VoIP產品的知名度[7]。
因此,對于VoIP市場的發展過程,主要是為設備提供商和方案提供商提供一定的服務,同時在基礎電信運營商和虛擬電信運營商的管理過程也有著廣泛的應用。虛擬電信模擬商的運行,更是結合跑馬圈地的形式進行運營,設備提供商主要是進行市場的有效推廣和應用,VoIP的發展過程,對于基礎電信運營有著直接的影響。在今后的市場發展中一旦VoIP市場進行大規模化的擴張,將會帶來更大的產業鏈經濟效益。基于技術成熟的角度,更要結合市場的多元化需求,優化商業運營模式,做好VoIP技術的大規模化推廣工作。
4結束語
總而言之,VoIP技術的應用發展就要做好產品外觀的設計工作,突出VoIP產品的商業性特征,盡可能的結合辦公人員的多方面使用標準,加強用戶的深入體驗管理,做好軟件的有效性設計和管理。關于操作配置的過程,保證有著簡單化的操作界面,體現出PC較為強大的功能特征,實現電話設備的規模化管理,進一步的創新產品的額觀念。VoIP技術的發展更要進一步的更新營銷理念,做好網站的營銷管理,分析網絡采購客戶的習慣,并及時的修改網站的產品介紹,主動性的追蹤用戶的信息。
參考文獻:
[1] 李小軍,蘇軍,張乾明,等.VoIP技術在礦山通信聯絡系統中的應用[J].金屬礦山,2014(6):128-131.
[2] 趙寒松,吳承榮,王國平,等.旁路監聽下VoIP行為分析與內容還原[J].計算機工程,2012,38(6):145-147,150.
[3] 高峰.基于VOIP技術構建大型信息系統運維支持中心[J].計算機與應用化學,2011,28(5):620-622.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進一步往深里追究,既然開放這么好,開放可以成為像普世價值那樣普遍的認知,為什么還是有很多人沒有開放?為什么還是有很多人在封閉,為什么還是有很多人嘴上說開放,但實際上不開放?為什么?這個才是我們現在真正需要去討論的問題。
不確定的未來
開放一定有開放的風險,一定有開放的代價。第一個風險和代價就是必須面對由此而帶來的不確定性,而這種不確定性可能導致的風險和代價有多大,同樣是不確定的。實際上很多公司就是被這種不確定性嚇退了。但是要開放就必須容忍,甚至歡迎這樣的不確定性,一個沒有不確定性的開放一定是偽開放。但是這個問題麻煩在于跟我們整個幾千年來的文化,也跟每個人從小所受的教育都是完全背道而馳的。我們講的是秩序,講的一切都可控制,講的是一切都是明天、后天、大后天的事情。
比如小的時候你父母有一個花園,種了一院子的月季花。你很討厭,我長大了一定要反叛,怎么能種滿一院子一模一樣的月季花呢,我要種一院子的玫瑰。你認為這就是一種反叛,你認為這是完全與它不同的東西。但實際上從深層次看,它是一樣的,都是種清一色的東西,不過是用清一色的玫瑰替代清一色的月季。
在開放上我們所面臨的,不是要以確定性的正確取代另外確定性的錯誤,而是用不確定性取代確定性。非平衡狀態進入混沌狀態,混沌是秩序和混亂之間的一種東西,不是一種秩序,也不是一種混亂,我們要把這種東西保持一種常態。如果說開放真好,一切都按照我的要求一步一步走,全部都天衣無縫、不出錯誤,那一定不是開放的。
所以這就涉及到第二個問題,如果企業要開放的話,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存在方式?是確定性的存在方式,機械化的存在方式和秩序化的存在方式,還是另外一種生態化的存在?當你的開放是一種生態化存在的時候,你一定要清楚這個地方的花草不會完全按照你的意志來生長,一定會在根本不想出現的地方長出另外一種東西,這個花草一定有可能在你希望它茁壯成長的時候沒了,你必須去適應這樣的狀態。
但問題是我們做人也好,做事也好,從小受到的教育都是要做一個計劃,這個計劃一定是完美的,沒有缺點、錯誤。可是一切以完美、以不出問題為目標的行為最終都會導致最大的問題和災難。我們整個社會面臨的就是這么一個問題,我們追求一種完美,結果呢?這個背后的問題實際上是一個比開放還是封閉更深層次的思維問題,如果說我們選擇這種方式就必須認定,跟你開放相關的角色都是自己有腦袋,有自我意志的,不可能被你控制,不可能被你的意志左右。
所以阿里巴巴、淘寶門前有示威游行很正常,淘寶600多萬個賣家、3億個用戶,什么矛盾都沒有的話說明什么?說明我們是暴君,說明我們比所有集權都更加集權,證明我們維穩力量太強大了,這恰好是最大的問題。所以淘寶也好,天貓也好,他們在成長,他們逐漸以生態化的眼光容忍不確定性,容忍復雜,容忍混沌,以這樣的心態來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也開始發生變化,我們的目標不是以通過自己制定規則來規避問題、消滅問題。我們要學會與不確定性為伍,與所有看起來不能左右的那些角色為伍,大家一起共同來做開放這件事情。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你必須面對不確定性、面對混沌、面對失控。
放棄比做好更重要
沒有混亂也就沒有開放,當你腦袋沒有失控這個概念的話就沒有開放的概念,沒有不確定性這個概念的時候你也就沒有開放的概念。對企業來說,開放力歸根到底最重要的是心態、戰略、制度和理想,再補充一點就是一種眼界。既然有那么多風險和代價為什么還是要選擇開放,這就是眼界問題。當你的眼界只有今天和明天的時候,你一算開放的賬,很不劃算,于是就不開放了。當你的眼界只看到自己,或者幾個人的時候,你會發現開放是一件很不劃算的事情。當你的眼界放到更長遠的時候,你會發現開放最終一定是唯一正確的選擇,這是個眼界問題。
在這個時代放手吧,有尊嚴地放手。像孫大午先生這樣的企業家,他一手創辦了大午集團,怎么會愿意分權呢?只有當你的眼界放得更寬的時候,你才會發現開放是一件特別幸福的事情。但要做到開放是不容易的事情,因為開放得到的是看不見的東西,所以很多人就會有意無意把自己鎖在能夠看得見的蠅頭小利中去,于是就放棄了開放。對每一個打算開放的人,我們要告訴他,開放不是只有好事沒有壞事,必須面對很多不確定的東西,然而一旦你走出來,在更大的時間和條件下,你幸福和快樂的幾率一定比封閉要高得多。
開放絕不是一個可以清清楚楚算賬、規劃、預測和描繪的事情,開放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做一場游戲,這個游戲可能最后很好玩,可能打通關了,也可能沒有,但這是迎接未來必需的能力。
拿阿里巴巴集團來說,在開放過程當中肯定是遇到一些選擇,比如說“大淘寶”戰略,它有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把淘寶上網商所需要的各種服務開放給合作伙伴,而不是淘寶自己做。軟件、IT、模特、攝影等很多的服務,這些服務很自然的想法是淘寶就可以提供這項服務,而且是增值服務,會給淘寶帶來收入。不僅能帶來收入,而且能滿足客戶需求。但這些服務要永遠做下去嗎?服務和客戶的需求不斷升級,淘寶能夠永遠把所有服務商機都抓在自己手上,自己把這個錢全賺了嗎?而且淘寶一定永遠是最好的服務商嗎?
如果我們退出這個領域讓別人來做,立馬面臨另外一個問題,可能在這個領域里面,好的服務商還沒有成長起來,或者做得還不如我,這意味著淘寶會降低對網商的服務水平。這個時候實際上又會面臨一個非常具體的選擇,到底是自己做還是交給其他合作伙伴來做。
假設你是能夠為淘寶提供服務的服務商,你最擔心什么事情?你最擔心淘寶會做這項服務嗎?如果淘寶會做這項服務那我們死定了,那我以后怎么辦。這個時候淘寶必須堅定地告訴別人,這類服務我們永遠不會做,這種決心和選擇反過來給了我們的合作伙伴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