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麻雀屠格涅夫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今天,天氣悶熱,像夏天一樣,可老媽非要我去讓人扛米上來,母命難違,我只好出來。
在我家樓下,有很多麻雀,成群接隊的來玩,我一過來,它們又成群的飛走了,可今天只有一只小麻雀,他可能還不會飛,我走近看了看,它像一個小毛球,蜷著身子,顫抖著,很害怕的樣子。我說著:“別怕,別怕!”邊把他捧起來,放在手心上,它也只有手心大,它的羽毛還沒長好,全身都是白的,只有背上的幾個小點點。我開心極了,這是第一次和麻雀這麼近,我正玩著它,忽然一只大一點的老麻雀飛到我的腳邊,小麻雀立刻叫起來,我想有可能是他媽媽吧,可是,是什麼勇氣讓它面對我這個龐然大物這麼勇敢?是母愛!我蹲下身,老麻雀動了一下沒有飛走,我放下小麻雀,小麻雀就立刻撲到老麻雀身上,老麻雀叫了幾聲,帶著小麻雀飛走了,好像表示感謝。我想起了屠格涅夫的《麻雀》最后一句。
愛,我想,比死和死的恐懼更加強大。只有依靠它,依靠這種愛,生命才能維持下去,發展下去。
母愛像純潔的荷花,母愛像濃郁的桂花,母愛像熱烈的玫瑰。
荷花是雪白的,白中透紅,它是多么的純潔,具有一種出污泥而不染的精神。母愛也一樣,不管這種愛的給予者是低賤還是高貴,她們付出的母愛都是真摯而純潔的。我的母親并沒有一個好的工作,身份也不高,但她同樣用母愛的甘露澆灌著我??常常提醒我安排好學習時間、注意鍛煉身體……這些關心的話語,這些真心的鼓勵,這些誠心的教導,不就是母愛的體現嗎?還有一次,我到同學家里玩,那同學的母親是工程師。我到了他家,發現他們母子倆正討論著數學問題,那學富五車的母親還時不時引導兒子思考難題??這不又是另一種母愛嗎?母愛就像荷花那樣純、那樣真。
桂花很小,但它點綴了每個角落,其香味更是影響了整個花園,甚至城市!在大街上,媽媽們陪子女挑選著喜愛的商品;在家里,母親可能在照顧生病的孩子或在與孩子談談心中的煩惱;我家院子里,也偶爾會看到母親們在教孩子走路、與孩子玩耍……只要留心發現,我們就會知道母愛是無處不在的,那濃郁的氣息在社會里醞釀,使人間充滿愛的香濃。這種香濃讓我們感受到“桂花”的濃、鮮和無處不在。
玫瑰那火焰般的紅似乎是燃燒著的,它的熱烈,就好像那溫暖,那紅火的母愛;玫瑰上還帶著些刺兒,讓別人無法折斷,表示母愛是不可摧毀的,它始終有一層堅硬的外殼。正如屠格涅夫的《麻雀》一文所描述,麻雀媽媽為保護自己孩子的安全,擋在獵狗面前,那永不示弱的母愛終于把獵狗“擊退”。畢淑敏筆下的母狼也有一種熱烈的母愛。母狼犧牲自己保住了孩子,她心中的愛是熱烈的,是燃燒的,它燃燒了自己的生存希望照亮了孩子生命的前程!母愛——一朵熱烈的玫瑰。
母愛像花……
若生為幽草,我當萋萋而搖綠。
如果是小草,就不要羨慕大樹的偉岸參天,你依然可以長成一片翠綠;如果是
麻雀,就不要羨慕雄鷹的搏擊飛翔,你儼然可以在枝丫見尋找快樂;如果是小溪
,就不要羨慕大海的驚濤拍岸,你依然可以在山澗自由流淌。生而為人,就不要
羨慕別人的天賜良機,做回自己,給自己一方藍天。
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似乎成為了畫界不可逾越的高山。若可以模仿,必
定邯鄲學步,但是齊白石之后,又有多少蝦隨意舞動于清波;徐悲鴻之后,又有
多少駿馬任意奔馳出一卷平川。我們要做的僅僅是表現自己,展現自己的風采。
如果生活是一座壁立千仞的高峰,走好自己的路,就算無法登上頂峰,也可以
在峰回路轉中體會途中美景,又何必為登頂不成而惆悵。撒哈拉漫漫沙路上,曾
留下三毛無悔的足跡,她的生命宛如萬里黃沙中一眼微笑的井;龍門前佛古色古
香的遺跡中,曾留下席慕容無悔的依戀,她的生命千百年站成的一棵樹;阿里山
日月潭秀山麗水的風光中,曾留下林清玄無悔的記憶,他的生命宛如一片飛上藍
天的白云……只有敢于展現自己,只有敢于在自己的藍天下振翅高翔,生命才會
煥發出奪目的光彩。
作家屠格涅夫曾說,要找出自己值多少,那是別人的事情,重要的是做好你
自己。你不比一顆星暗,不比一棵樹低,天生我才必有用,別人可以胸懷“直掛
云帆濟滄?!钡暮陥D,我們卻可以擁有“暗香浮動月黃昏”的美景。詩人說過,
我是這個土崗子上最出色的麥子。是啊!不比羨慕別人的輝煌,勇敢表現出真實
的自己,你就是最棒的。
也許誕生了馬拉多納的足球場上嘴也不會有這樣一位足球天才,但是在那里依
然可以有更多無名的球員,他們不為掙得如馬拉多納般的榮譽,只為揮灑青春無
悔的汗水而盡情奔跑;也許柏拉兔的雅典學院再也不會有這樣一位思想家,但在
一、機智——讓教學隨機應變
在編寫屠格涅夫《麻雀》一文的教案時,我看到教參上有這樣一個環節:邊讀邊想象文中的畫面。
1.獵狗跑在我前面。
2.小麻雀被風刮下。
3.老麻雀準備與獵狗搏斗。
4.獵狗后退了。
教參上建議教師用簡筆畫再現情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師生一起進入課文的情境。因本人畫圖水平有限,怕在學生面前丟丑,決定略去這一環節。在課堂上,我突然靈機一動,改為指定四名畫畫較好的學生上黑板分別畫出四幅圖。這樣,學生學習的興趣更濃,積極性更高。學生在評畫的過程中聯系課本,理解了課文,達到預期的效果。
二、機智——讓教學順水推舟
還以《麻雀》一文為例,文章講到老麻雀從沒有危險的樹上飛到有生命危險的地方是因為有一種強大力量的作用。我便問學生:“這種力量是什么?”其中有個學生說:“是老麻雀對小麻雀的母愛!”這時,我忽然想到了一位特級教師上公開課時的故事:她在歸納《麻雀》這篇課文時說:“本文贊揚了老麻雀對小麻雀偉大的母愛?!碑敃r,有一名學生站起來發問:“老師,你怎么知道老麻雀是母的呢?課文里沒說呀。”那位老師當場被問住了。于是,我靈機一動,決定來個倒打一耙。我把“母愛”二字板書在黑板上,然后問道:“文中好像并沒有說老麻雀是公是母,你們怎么知道它是小麻雀的媽媽呢?”同學們一下子愣住了,趕緊又去看書,可是仍找不出證據。這時,有一名學生小聲說:“要是爸爸,在這么危險的情況下可能不會飛下來。”我聽到了他的話,先讓同學們就他的看法進行了一番討論,然后總結說:“你們可能覺得平時媽媽比較關心你,而爸爸對你比較嚴厲??墒前职滞瑯訍勰?!當你遇到危險時,他也會不顧生命危險去救你的?!苯璐藢W生進行了思想教育。
可是提出的問題——老麻雀到底是公是母,還是沒有解決。于是,我就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和課外書上讀到的有關知識,來了解鳥類的生活習性,讓學生明白動物的幼兒一般由媽媽撫養長大,所以老麻雀很可能就是小麻雀的媽媽。你們的理解是對的。只是希望你們以后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要多動腦、多思考,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們一個個情緒高漲,積極發言,完全被課堂所吸引了,學習效果甚佳。
三、機智——讓教學峰回路轉
在語文教學中,常常會有一些學生的回答超出教師的預設,卻由此帶給教師以教學靈感。教師不妨以此為切入口,變換角度,順著新的思路進行教學。這樣的教學往往會出現“山重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學情境,給人一種峰回路轉的感覺。
在教學《歡樂的潑水節》最后一節時,許多學生都陶醉在潑水節所營造的歡樂氣氛中。突然有一位學生問:“老師,現在地球上的水資源越來越少了,傣族人民過潑水節要潑掉許多水,這不是在浪費水資源嗎?”這一問題顯然出乎大家的意料,課堂的氣氛和教學節奏立刻就被這“不和諧”的音符打亂了。我愣了一下,馬上對這位學生大加稱贊,并請學生再讀全文并思考:潑水節這一天人們為什么特別高興?這里的“水”到底有什么含義呢?一石激起千層浪,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學生最后明白了這清潔的水不僅僅是一種自然資源,而且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它象征著尊敬、友愛和祝福。他們相信,雖然傣族人民生活在水量充沛的熱帶雨林地區——西雙版納,但愛水的民族,肯定最懂得水的珍貴。短短的五分鐘的討論,使學生受到了一次民族文化的熏陶。
四、機智——讓作業推陳出新
一、巧語過渡,應對意外
請看張老師在講述屠格涅夫的《麻雀》一文時的片段:
師:墜地的小麻雀眼看就要葬身獵狗之口,生死關頭,是老麻雀用自己的身體保護了自己的孩子,這是一種什么愛?
生:母愛。
師:是啊,母愛最偉大――
忽然,一學生舉手問:文章中并沒提到這只老麻雀是母親啊,為什么不能是父愛呢!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里頓時議論紛紛。張老師望了望同學們,微笑著說:“這位同學真是善于思考,下面咱們再讀一遍課文,看文中是否有我們想要的信息?”
重讀課文后,學生們紛紛搖頭。張老師穩定了一下情緒,微笑著問:“既然文中沒透露老麻雀是母親還是父親,那這種愛應該是什么愛呢?”
學生們紛紛發言,有一個學生答道:“老麻雀表現出的是一種親子之情。”話音剛落,教室里響起熱烈的掌聲。張老師走下講臺,握住那個回答問題的學生的手說:“是你讓我們離真理更近了一步。”
張老師用巧妙的語言把問題重新過渡給學生,讓全體學生一起思索,尋求答案。這樣做不但培養了學生學思結合的學習習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且給學生口頭交際能力以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真情激勵,興“風”作“浪”
課堂中,教師面對學生的發言,不假思索,無所用心,或以含糊不清的“哦”“嗯”來回應學生的精彩發言,或者只會一個個地點將,漠視學生的發言內容,不但培養不了學生的口頭交際能力,還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激情。如《和媽媽說說心里話》的習作課上一位教師的表現:
生1:媽媽,我總是惹你生氣,我們總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我知道自己沒有成為你想看到的那個人。女兒總想找機會向你道歉,卻總好像說不出口。
師:嗯。誰再來說?
生2:媽媽,每當我放學回到家,第一眼看到的是您那關切的眼神和熱氣騰騰的飯菜;每當我最無助和灰心的時候,是您鼓勵了我,才讓我有了信心……
師:哦。誰還想說?
面對學生這樣真情的陳述,教師只有以同樣真情的激勵,才能保持這種激情,產生良好而穩定的后續效應。教師該怎樣真情激勵呢?比如第一個學生發言后,可以這樣說:“我聽到了一個女兒心跳的聲音,作為老師,我真的很高興,我想,你媽媽如果聽到了你的心聲,眼睛也一定會濕潤的。謝謝!”再如聽到第二個學生敘述后,教師可以這樣點評:“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的,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怎么也無法報答的,但只要有感恩之心,有報答之行,就應該贊賞。從你的發言中,我看到了一顆赤誠的孝心在閃亮?!?/p>
三、批評得當,暗渡陳倉
筆者在批閱作文時,發現小明的作文有明顯的抄襲痕跡。于是把他請到了辦公室:
“小明同學,這段時間你的語文學得不錯啊,進步挺大的!這次的作文就寫得很好,老師打算把你的文章作為范文,讓全班同學學習學習?!?/p>
小明既驚慌又難為情地說:“啊?老師,不要了,我寫得不怎么好……”
我故作不解地說:“為什么呢?你看,這一段文字寫得多形象,尤其是‘桀驁不馴’一詞用得多好啊,可以說說你當時的思路嗎?”
“……”露餡了,小明無言以對。
我繼續追問:“怎么了,是不記得了,還是不好意思啊?”
看來實在瞞不下去了,小明只好老實交代:“不是,老師――我從作文書上抄了些……”
果然不出所料,我嚴肅地問小明:“哦,那你為什么要這么做呢?”
“我覺得同學們的文章都寫得很好,自己寫得太差很丟人,所以就抄了些。”小明慚愧地低下了頭。
我語重心長地說道:“原來你是怕寫得不好沒面子啊,誰一生下來就是作家呀?要相信自己,多學多練,以后一定能寫出優秀作文的?!?/p>
小明誠懇地說:“老師,我錯了,以后我一定自己寫,保證再也不抄了?!?/p>
面對犯了錯誤的學生,我沒有聲色俱厲地直接加以批評,而是欲擒故縱,先“表揚”小明的進步,繼而說要將他的文章作為范文讓全班同學學習,然后一問接著一問,步步試探,促使學生“不打自招”,主動承認了錯誤。最后再用鼓勵性的語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有信心去克服困難,不斷進步。
四、春風化雨,加油鼓勁
初中學生年齡大都在12―15歲之間,他們的內心都比較敏感。教師與他們交流時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傷害到他們敏感而脆弱的心靈。
劉海是王老師花了不少心血的學生,這次考試看到劉海的成績還是排在班內15名開外,焦急的王老師認為應該狠狠地刺激刺激他了:“這次考試人家七班進入年級前百名的就有21人,可你呢?同樣的老師、同樣的時間,在班內還闖不進前15名呢,更別說年級的排名了!不跟別人比,就說你同桌孔軍吧,學習多踏實,進步多快!再看看你,一個大小伙子不臉紅???”訓得來了興致,老師又加上了句:“我就感到奇怪了,你父母還是老師呢,怎么你就這么不開竅?”
王老師本是一片好心,可責備的話語加上嚴厲的語氣,很容易使學生意會為老師對他不滿或是不屑。一旦產生這種感覺,一張自我防護的網就會本能地撐開,師生間的關系就會剎那間阻隔起來。如果王老師比較著說事兒時,不是一味地宣泄情緒、諷刺挖苦,而是像下面這樣說呢?
“劉海,這次考試,七班進入年級前百名的就有21人,同樣的老師、同樣的學生,敢不敢跟他們較較勁兒?你同桌孔軍進步就不小,考到了全班第五名吧,怎么樣?咱們一起努力,先向他看齊?你爸媽都是優秀教師,我教的學生也不能太差了,我們也做出個樣兒來讓他們瞧瞧。”
關鍵詞:閱讀教學;生命;生命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5-0134-02
生命是人的載體,生命是人的根本,關注生命是人的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教育教學的根本所在?;A教育所應關注的問題當然必須是人的問題,是人的生存、生活、生命價值等問題。然而,由于科學理性主義和應試教育的影響,傳統的教育觀重外物而輕視生命本體,生命意義的缺乏和喪失使課堂教學變成為一種訓練活動,成為一種知識中心主義的課堂?!八颜Z文教育豐富的人文性、審美性、實踐性都統一到知識性這一層面上”,這種課堂教學除了強化知識外,從根本上失去了對人的生命關注及其發展的整體關懷。那么,在傳統語文閱讀教學中,生命教育缺失的現象有哪些呢?
一、功利化的中學語文閱讀教學,違背了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
長期以來,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目的是為了掌握知識、迎接考試而進行的學習。教師的教學只是把知識作為一種符號或標簽傳授給學生,學生在考試時再把這些符號或標簽“粘貼”到所需的地方,以此來證明學生對知識的擁有??荚囍皇菍W生記憶力的檢測,而對其他方面能力的考查卻無從談起。這樣,學生成了容納知識的“容器”,忽視了對學生生命情感的培育,造成了學生能力的片面發展,學生的完整生命被肢解,甚至被扼殺窒息。正所謂“從根本上失去了對生命存在及發展的整體的關懷”。正如,學生在看《魯賓遜漂流記》和《老人與海》時,領略不到人對自然的無限魅力、對自我的挑戰。這種只追求表面上完成閱讀教學目標,而忽視挖掘書本深處存在的真、善、美、愛等最有核心價值的東西,顯然是違背了“教育是為了促進人的生命和發展”的宗旨。
二、以“教師為主體”的閱讀教學,扼殺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居主體地位,教師是閱讀教學的主體。教師高高在上,學生則是低聲下氣,彼此間很難進行交談,結果導致師生之間的情感得不到交流,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不到鍛煉和提高。因此,那種閱讀教學只是機械、簡單地傳授知識,教學目的也只注重傳授知識與訓練技能。這種教學觀是把師生之間的關系看作“人―物”關系。這樣的教學情境不注重人的生命,只是把教育作為一種工具,一種使一個民族借此得以延續進步、個體得以獲得一定素質而在以后能夠過上幸福生活的工具。這樣下去就會使學生喪失作為“人”而應該具備的生命的完整性,結果淪落為某種技術得以延續的中介。
三、封閉性的中學語文閱讀教學,限制了學生生命的發展
目前的教育現狀是,中學生的個人日常生活幾乎被“應試教育”所形成的冷漠環境所封鎖。學校老師和家長幾乎都一樣,只是關心他們學習成績的好壞,而對他們的內心世界卻漠不關心。本來現行的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是可以為他們開辟一塊嶄新的天地,讓他們與外界溝通,從而接受新鮮事物,使他們內心的壓力和困惑能夠通過這些優秀的語文閱讀教材來進行疏導。遺憾的是,我們的教師對于中學語文閱讀教材也只是進行一些理性分析和訓練,這樣就給中學生本已緊縮的心靈又筑了一道“圍城”。那么,在新的課改背景下,我們如何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呢?
1.在設定閱讀教學的目標上要彰顯對生命的發展。教育本身應堅持“以人為本”,把“人”作為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而不能把受教育者的學生作為一種手段和工具來進行培養。首先,教師要把學生看作一個具有完整而豐富內涵的“人”來培養,也就是說教育的本質首先是在培養“人”。學生閱讀課文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生以自己生命的體驗、情感和意識與課文背后潛藏著的“生命”在進行對話的過程,是學生不斷提升自我生命、不斷成長的過程。
2.通過情感的影響,使學生領悟而重視生命。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提倡學生獨立思考,鼓勵他們大膽提出自己的疑問和看法。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應積極主動地去發現、去構建甚至去創造,而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或索取。以描寫人們之間“友情”的文章為例,不管是屠格涅夫筆下充滿“母性”情感的麻雀,還是朱自清筆下凝重而酸澀的“父親”的背影,雖然都是中學課文中的名篇,但學生們在自主閱讀中同樣會有自己不一樣的“獨特”感受。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有親人,但“愛”的主題會被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空進行不同的演繹和描寫。在這里更重要的是我們始終可以感受、體驗到這種情感的真實存在,父親的“沉默”是“愛”,母親的“嘮叨”也同樣是“愛”,“放棄”也是愛,“犧牲”是“愛”,文章的本意并不是把“愛”給格式化、模式化,而是把“愛”引申到更加豐富的體驗中,這正是”生命教育“的核心價值――理解、感悟、反饋生命。
不過,寫作與創作不是截然無關甚至對立的,恰恰相反,借鑒作家的創作經驗,可以極大地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因此,我們一方面要嚴格區別開寫作與創作,以使普通的寫作回歸日常的表達與交流;另一方面,文學的表達確實要高于寫作,我們要“取法其上”,通過創作的案例來提高寫作水平。研究作家及其作品,他們的創作經驗告訴我們:
要提高寫作水平,首先要培養自己的生活情趣。生活情趣要從兩個方面培養:生活的寬度與情感的強度。我們常說,生活要“豐富多彩”, 這說明只有“豐富”了才能“多彩”。所以,我們的生活不能只是學校與家庭的兩點一線的生活,不能是忙完作業忙奧數、英語的唯分數的生活,狹隘的唯分數的生活何來“多彩”,何來情趣呢?人生是豐富的,文化學習固然重要,但更要明白,分數不是學習的最終目的,人格的生成才是學習的首義,立人方為學習本義。因此,我們要拓寬生活的寬度,到山水自然中去,到田地工廠去,到城鄉人群中,扎入生活的深處,體驗生活的豐富多彩。生活的寬度固然重要,情感的強度更為重要。作家的創作活動,都是在強烈情感的支配下完成的。魯迅說過:“創作須情感,至少總得發點熱?!薄拔膶W的修養,決不能使人變成木石,所以文人還是人。既然還是人,他心里就仍然有是非,有愛憎;但又因為是文人,他的是非就愈分明,愛憎也愈熱烈?!卑徒鸾Y合自己的創作經驗說:“我的生活里有過愛和恨,悲哀和渴望;我在寫作的時候也有我的愛和恨,悲哀和渴望的。倘使沒有這些我就不會寫小說?!泵鎸ωS富多彩的生活,我們應該充滿情感,“觀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保缫魄檎f的創始人里普斯所說:“你有情萬物有情?!蔽覈缹W家宗白華說:“藝術的生活就是同情的生活呀!無限的同情對于自然,無限的同情對于人生,無限的同情對于星天云月、鳥語泉鳴,無限的同情對于死生離合、喜笑悲啼,這就是藝術感覺的發生,這也是藝術創造的目的?!笔堑?,藝術源于我們對自然的同情,當我們用同情的眼睛去觀察它們,用同情的心靈去撫摸它們,它們就會化為我們筆下的精靈,成就美麗的文字。
要提高寫作水平,還要努力培養自己的藝術修養。練過書法與繪畫的人經常說筆斷氣連,即雖然筆離開了紙,但似乎有一種筆氣依然存在,連貫自成一體;書法與繪畫造詣比較深的,通過筆跡可以追蹤到這種氣,并通過氣能夠想象出書寫與繪畫者的姿勢、運筆方式及其為人品質。書法如此,繪畫如此,文學亦是如此,我們不妨將其稱為“文氣”。不少作家都談過這樣的體會,寫作時宛若有一股氣,從心頭到手頭,直至筆尖,把作品中的人物、情節、細節融注在一起。有的作家怕“斷氣”,在不得不停筆的時候,總是要把下面的要寫的幾句話想好寫下來,以確保下次寫作時“筆斷氣連”。魯迅說過,他寫作時也是“一氣寫下去”,“倘有什么分心的事情來一打岔,放下許久之后再來寫,性格也許就變了樣,情景也會和先前所預想的不同起來”。拜倫脾氣暴躁,他寫作時因別人打攪而氣憤地把自己的金表摔進了火爐,甚至對著家人鳴槍警告。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陳后山寫詩時為了避免意外打岔,連貓兒、狗兒都攆到門外。
這種“氣”其實就是一種藝術感覺,只有藝術修養高的人才能體會到。反過來說,我們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才能鍛煉出良好的藝術感覺。那么,如何培養呢?首先是讀,廣博地讀。凡是寫作好的人,都離不開廣博的閱讀,冰心11歲時就讀完了《紅樓夢》《水滸傳》《再生緣》《西游記》《東周列國志》等中國古典小說和林琴南翻譯的三百多種外國小說;劉紹堂12歲時,已經讀完了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冰心、郁達夫、沙汀、艾蕪、蕭軍、蕭紅、張恨水等人的代表作。二是寫,經常練寫。文學天賦極高的人無師自通,下筆如有神,但文學資質平常之人則離不開多練了?!缎绿茣酚涊d,詩人李賀每天早上出門,身上總要背著一個錦囊,邊走邊思,每有佳句,便寫在卡片上放入錦囊,晚上回來整理后便成了一首首好詩。元末詩人陶宗儀每在耕讀之際有所心得與詩作,便隨手寫在干枯的樹葉上,然后裝進一只大甕里,10年之間竟然裝滿了十甕,后來他把這些樹葉上的作品編成了一本厚厚的書,那就是久負盛名的《輟耕錄》。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養。讀也好,寫也好,都要創設一個藝術的氛圍,在這種氛圍里浸泡,時間久了就具有那種文學感覺了。我們經常聽說的文學沙龍就是來養文氣的,朱光潛等人年輕時,經常在一起朗誦詩歌、散文,也把自己寫的拿出來相互欣賞,所以,他們的文學修養都很高。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里,都需要抽出專門的時間來讀書,讀名著,讀自己的創作,可以只讀不說,搖頭晃腦,也可以邊讀邊說,說說對文字的感覺。這種浸潤,短時間難以看到成效,久而久之,藝術修養自成。
要提高寫作水平,最關鍵的則是要磨礪自己的藝術敏感性。所謂藝術敏感性,就是能從司空見慣的日常生活中有獨特發現。蘇聯著名心理學家M·A·馬茲馬尼揚曾對60位杰出的文藝家進行了調查,他們都承認直覺對于藝術創作的重要性。巴爾扎克曾用形象的比喻來說明作家極其強烈的藝術敏感,說他們具有“蝸牛般眼觀四方的目力,狗一般的嗅覺,田鼠般的耳朵,能看到、聽到、感到周圍的一切”。正因為作家藝術直覺非常敏感,他們常能在普通人司空見慣的日常生活中產生獨特的體驗。托爾斯泰能在普通的路邊牛蒡花中體驗到民族英雄的精神,從而創作出了優秀的中篇小說《牛蒡》;屠格涅夫從路邊兩只麻雀的身上體驗到了那種深厚的母愛;茅盾從樸素的白楊樹身上體會到了北方人民的那種質樸、向上的精神;張賢亮從虱子在自己身體上的爬行感受到了一種孤獨中的慰藉;張弦從一個郵遞員的兩顆虎牙感受到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王安憶從橙黃色的路燈光輝中體味到了友誼與愛情;馮驥才從“矮丈夫”傘下空間看到了夫妻的那種難以言說的情意與凄涼……
那么,我們如何來提高自己的藝術敏感性呢?藝術敏感的對立面是機械化的思維,我們要努力破除這種缺乏創造性的機械化思維。一次,我在一所學校聽一位老師評說學生作文,有兩個地方引起了我的關注,一處是:“銀杏樹的樹干很粗壯,某某和某某拉著手才能抱過來?!币惶岬綐涓桑绕溆执钟种钡?,我們往往都用“粗壯”來形容,這沒問題;但問題在于后面用兩人“拉著手才能抱過來”來形容,這一形容只能針對“粗”,而忽略了“壯”,這就是學生機械化思維的結果,而不是來源于實際的體驗。后面還有一處,是老師講解時不斷夸獎的:“秋天到了,枯黃的樹葉金子一般,美麗極了。”用黃金比喻枯黃的樹葉,我們已經聽多了,見多了,形成了慣性思維。但具有反諷意味的是,那天,女教師脖子上正好戴著亮閃閃的金項鏈,老師夸獎著這個比喻時,那亮晶晶的金項鏈在枯黃的樹葉前晃來晃去,形成了極大反差,可語文老師包括諸多聽課教師與學生都沒有提出異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