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醫藥文化概述范文

        中醫藥文化概述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醫藥文化概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醫藥文化概述

        第1篇:中醫藥文化概述范文

        關鍵詞:中醫藥  知識產權  法律保護

        一、中醫藥及其知識產權保護的意義

        (一)中醫藥概述

        中醫藥作為中國傳統醫藥學的統稱,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是在充分汲取我國漢族及其它少數民族傳統醫藥學理論和對疾病防治經驗系統總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東方醫藥學體系。

        “中醫藥”是”“中醫”與叫藥”的合稱,“中醫”是指中醫學的各種理論和治療方法,中醫學形成于中國戰國時期,以《黃帝內經》的成書為標志。它的內容涉及生理(含解剖)學、病理病因學、診斷學、治療學、藥物學(含方劑)、臨床各科和養生學。中醫藥是我國的寶貴文化財富,也是我國較具有優勢的產業

        (二)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的意義

        1、保護中醫藥知識產權是保護傳統知識的需要

        中醫藥知識是我國傳統知識的~部分。世界四大傳統醫藥體系中,唯有我國的中醫藥具有系統的理論、豐富的臨床實踐和浩然的文獻,且被完整地保存下來。中醫藥文化中所蘊含的智慧,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民族不朽的文化瑰寶,它是屬于中國的寶貴的文化遺產,任何人都不得將其據為己有。

        2、保護中醫藥知識產權有利于中醫藥利用效率的提高

        由于缺乏有效的保護機制,使得秘方的持有人不得不采取一些限制獲取中醫藥資源及其相關知識的措施。而這些措施會抑制對中醫藥的開發利用,因為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業對中醫藥進行投資的交易成本。此外,秘方持有人為了防止秘方被他人無償利用,采取家傳的方式代代相傳,那些具有特殊療效的藥方不可能被廣泛利用,造成資源的浪費。因此,應當建立健全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機制,使得中醫藥文化知識能夠得到健康發展。

        3、保護中醫藥知識產權可以增強中醫藥業的國際市場地位

        中醫藥不僅具有文化價值,而且蘊含著巨大的商業潛力。但是由于我國對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的不足,致使我國中藥業的發展了受到很大影響。我國中草藥的出口,大部分是原材料出口,這與中藥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符。而外國企業又利用我國的原材料和大量的藥方進行二次開發,銷往全世界,占領我國的中醫藥市場,甚至返銷我國境內,打壓我國中藥民族產業的發展。所以,只有有效的保護中醫藥知識產權,才能增強我國中醫藥業在世界上的市場地位。

        二、我國中醫藥知識產權法律保護的現狀

        (一)著作權保護

        著作權是作者依法對其作品享有的專有權利。我國著作權法第12條規定:”改編、翻譯、注釋、整理已有作品而產生的作品,其著作權由改編、翻譯、注釋、整理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權”。第14條規定:”匯編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構成作品的數據或其他材料對其內容的選擇或者編排體現獨創性的作品,為匯編作品,其著作權由匯編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權。”這些規定為中醫藥文獻重新整理和匯編提供了著作權保護。

        (二)商標權保護

        在現代知識產權制度下,商標不僅是一種商品標記,更是一種無形資產,好的商標具有強大的品牌號召力,能為權利主體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我國現行《商標法》和《商標法實施細則》,都沒有對中醫藥的知識產權問題進行專門的規定,只是有關醫療與藥品的法律法規對醫藥產品尤其是中醫藥產品的商標權問題少有提及。

        (三)專利權保護

        專利保護是對藥品發明保護最為有效的一種方式,世界各國對藥品發明的保護也主要采用專利保護。我國1985年《專利法》剛實施時,出于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和公共健康的需要,對藥品和化學方法獲得的物質不給予專利保護,只保護藥品的制備方法,并不禁止他人用不同的方法獲得相同的產品。1993年修改的《專利法》開始給予藥品發明以專利保護。

        (四)商業秘密保護

        目前,我國尚無專門的商業秘密法,但在一些單行的法律法規中,已有保護商業秘密的法律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實施條例》第35條第1款規定:”國家對獲得生產或者銷售含有新型化學成分藥品許可的生產者或者銷售者提交的自行取得且未披露的實驗數據和其他數據實施保護,任何人不得對該未披露的實驗數據和其他數據進行不正當的商業利用”此外,《反不正當競爭法》、《刑法》、《勞動法》和《合同法》對商業秘密也做出了相關規定。

        三、我國中醫藥知識產權法律保護存在的問題

        (一)著作權方面

        現行著作權制度雖然在保護我國中醫藥類作品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其規定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1、著作權的保護對象要求具有原創性,而大多中醫藥創作卻缺乏原創性因其大都源于生活、醫療實踐,是世世代代相傳的既有文化的表現,是否具有原創性常常受到置疑。而且大多數中醫藥創作尤其是早期創作由集體智慧發展而來,著作權人的認定很困難。

        2、著作權制度保護的客體不能超過一定的期限,但中醫藥知識大都世代相傳,大都超過了著作權所設定的保護期,不符合其保護的要求。著作權的保護期限規定為作者終生加死后五十年,那么,根據現行著作權法的規定,則幾乎所有的中醫藥古籍都大大超過了保護的期限

        (二)商標權方面

        我國商標制度在中醫藥領域雖然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在中醫藥知識產權的保護和利用問題上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1、生產廠商意識淡薄。到l995年,我國共有2000萬家企業,但僅有50萬件商標注冊,平均40家企業才有1家注冊。

        2、藥品名與商標名混用。我國企業對藥品名和商標名的關系處理不當,導致藥品商標糾紛案較多。

        (三)專利權方面

        由于專利制度并不是我國傳統中固有的制度,因而與傳統的中醫藥并無較強的契合性,導致了中國中醫藥在專利保護方面存在一些問題:

        1、傳統中醫藥難以滿足專利權的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三個特性中的新穎性,因為大量的傳統中醫藥知識已經處于對公眾公開的狀態,不具備新穎性。

        2、我國《專利法》第25條規定:”不適宜專利法保護的主題:(1)科學發現;(2)智力活動的規則和方法;(3)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此條規定就使得傳統中醫藥特有的診斷、治療疾病的方法不能得到專利保護。

        3、“中醫藥傳統知識講究辨證施治、因人而異,而現行專利制度要求專利技術必須能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從這個方面來看,傳統中醫藥也不符合專利制度的要求。

        第2篇:中醫藥文化概述范文

        [關鍵詞]醫學人類學;中醫藥國際化;跨文化研究

        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1]。因此,醫學不僅只是智力意義上的科學,而且也是人類學意義上的文化[2],如此醫學人類學和社會醫學是生物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和康復醫學的必然補充[3]。《素問氣交變大論篇》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早在20世紀90年代,國內已有學者指出了人類學方法在中醫藥研究中的巨大應用價值[4],目前在國內,將人類學方法運用于中醫研究的還不多見,西方關于中醫的人類學研究逐漸興起,但總體還十分有限。本文將對人類學的學科背景進行簡介,分析人類學能夠助力中醫藥國際化發展的原因,并討論人類學在中醫藥國際化中的作用。

        1人類學概述

        “文化”是人類學研究的主題,人類學的起源具有濃厚的博物學以及殖民主義色彩。17世紀至20世紀的歐洲處于一個不斷擴張的時代,為了更好地開發和利用殖民地資源,制定針對原住民的管理政策,自然要對當地的物產、風土人情等進行全方位的了解。通過田野調查和民族志的撰寫,人類學這一學科逐漸形成。進入20世紀,各國人類學多元化發展。誕生于西方殖民強權的人類學強調跨文化研究,并接受某些類型的文化相對論[5];在南歐與中歐國家,人類學家往往與民俗學家以及語言學家合作研究地方民族語言和民俗文化,通過博物館等大眾教育方式,再現民族國家的形成,建立民族主義觀點[6];前蘇聯及蘇維埃陣營國家的人類學則遵循馬克思的社會演化理論[7]。今天人類學中的不同分支分別屬于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其中的一個或多個領域[8]。“全球化”“醫療”與“生物科技”是當前人類學家最關注的議題,由此,醫學人類學成為人類學應用研究領域中成果最豐富的一支。醫學人類學同時屬于(社會)文化人類學的分支,是指關于健康、疾病和醫療系統的跨文化研究[9],包括生態、政治經濟、公共衛生和臨床應用等方面。

        2人類學助力中醫藥國際化發展

        2.1人類學與中醫藥學方法相通

        人類學與傳統中醫藥學在知識生產的方法上具有相通性,它們都具有整體觀和跨學科的特質,并將人的生物性和文化性視為一個整體,因此,將人類學方法運用于中醫研究,特別是中醫藥文化現象和中醫藥理論本質的研究,將產生巨大的價值。人類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民族志(ethnography),即運用實地考察來提供對人類社會的描述和解釋性研究。這一方法將社會或文化當作一個整體來研究,強調參與性,同時強調在特定的某個社會文化環境中,并對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進行描述和解釋。因此,人類學民族志同時又是一種知識工具,它所體現的是研究者在某一特定文化群體中的經驗。在納入現代化管理制度以前,中醫藥傳承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家庭或師徒的經驗傳遞,如跟師生活、采藥制備、臨證抄方、侍診于前,強調耳濡目染、口傳心授。業師的日常經驗是醫者主要的知識來源,而醫藥知識在這些日常實踐中也被生產出來。醫者也兼具儒家精神,有條件者也會將一己、一家之經驗心得付梓成書,可謂文章千古,兼濟天下,使后來的知識分子亦能按圖索驥,自學成才,這些書籍的內容是醫家日常經驗的再現,因此具有整體性。而限于古代的交通條件,醫家的經驗在整體性的基礎上也具有地方性。這些醫家病案匯集和經驗總結構成了中國古代醫書中的一大部分,它們從人類學角度亦可以視為一種民族志。從這個角度來看,在古代的中國,參與性觀察和民族志是獲得和生產中醫藥知識的主要方式。因此,人類學與傳統中醫藥學在知識生產的方法上具有相通性,這為學科之間的對話交流打開了方便之門。鑒于“話語生產能力不足”是目前中醫藥國際化所面臨的首要障礙,若能在中西醫科學對話之外,從文化角度開展更多的對話和交流,就能夠幫助中醫藥以更加通用的語言闡釋其理論本質,增強中醫藥跨文化能力。

        2.2人類學是不同醫學體系間的橋梁

        我們在對海外中醫教育進行調研時發現,目前海外認同度最高且最系統的中醫教育正是從醫學人類學課程發展而來,它的設計和建設被視為一項多層次、綜合性的文化工程[10]。事實證明,中醫藥作為醫學人類學內容切入主流醫學教育是對中醫藥長久發展的最佳方案。1990年,受法國巴黎第十三大學著名醫學人類學家馬達赫索教授邀請,時為訪問學者的中醫專家朱勉生教授在達芬奇醫學院開設中醫課;3年后,增開導引學分課;7年后,法國第一個醫學高校的中醫文憑教育辦成。通過十幾年的努力,當初的教研室已經發展為中醫系,而中醫專業也成為目前達芬奇醫學院十幾個專業中人數最多、口碑最好的專業[11]。這一項目針對已經獲得醫學或藥學博士學位的醫生、藥劑師、研究管理人員和五年級以上具有處方權的醫學本科生開設,并且始終圍繞“文化內核”進行課程設計,課程內容包括中醫學、經絡學、導引功、中醫漢語、中國哲學、天文學、中國文字文化、中西醫比較等,還設置到中國進行文化旅游和中醫實習的環節。通過三年的學習,他們理解和運用中醫藥的水平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學員們認為,他們對中醫的學習使其臨床思維發生了重要變化,中醫的多種技術也為臨床實踐提供了新的借鑒[11]。今天達芬奇醫學院中醫系的影響已經超出了教學和臨床,輻射到更加廣泛的層面。這一項目的畢業生分散在法國各大醫院、衛生行政監督管理部門、專業的醫學學會、醫生聯合會等,他們從高層次操作,正在從不同角度積極推進中醫藥學同西醫藥學的交流合作[12]。這一實例表明,作為一種外來醫學,中醫學要在海外生存、發展,獲得當地社會的認同,必然涉及與不同醫學文化的交流、滲透、吸納、融合,因此,這是一項跨文化綜合性的工程。而對于中醫藥的海外教育來說,目前不少西醫學院的針灸或中醫教學單純從技術層面著手,而丟棄了中醫藥的文化根基,這從根本上說是否定中醫藥而依附于主流醫學的操作,從長遠來說是不利于中醫藥發展的。而作為關于健康、疾病和醫療系統的跨文化研究,且具有重視人的生物性及文化性的特點,醫學人類學無疑是不同醫學之間溝通的橋梁。

        2.3人類學助益跨文化健康服務

        在跨文化健康服務或國際衛生項目中,人類學能夠發揮3個方面的作用:1)為行政部門提供制度研究,即如何調整衛生制度的結構和運作方式,以提供更有效的服務;2)衛生研究單純依賴于調研數據是不現實的,參與觀察、結構化和非結構化訪談的同時結合比較案例研究最適合提供衛生研究所需的各種信息;3)為所服務人群提供普遍健康觀念和做法,這在初級衛生保健中極為重要[13]。20世紀40年代在羅斯福總統的支持下,納爾遜洛克菲勒(NelsonRockefeller)建立跨美事務研究中心(InstitutionofInter-AmericanAffairs,IIAA),這是美國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技術援助計劃,旨在幫助拉丁美洲國家開展衛生、農業和教育方面的雙邊發展項目,以促進美洲國家商業和經濟領域的合作。該機構雇請人類學家對跨國衛生項目從社會和文化方面進行分析,以解決在傳統社區中引入預防醫學所遇到的障礙。在IIAA的影響下,到了50年代,美國衛生政策的制定和規劃會戰略性納入文化因素,人類學研究因此受到廣泛的關注和支持,當時醫學人類學的主要工作就是為跨文化的健康服務國際衛生項目進行支持性研究[14]。近年來中醫藥的衛生外交價值和公共外交價值正在不斷顯現,中醫藥的國際化已經從過去的自然傳播向主動“走出去”轉變。有學者認為,中醫藥能夠參與全球衛生治理、維護人類健康,是中國為世界提供的一種公共產品,其本質是跨文化的健康服務[15]。中醫藥要走進異文化,需借助人類學,方能知己知彼,立于不敗之地。

        3人類學在中醫藥國際化中的應用

        3.1增進海外社會對中醫藥文化價值的了解

        我們認為,當前中國國際影響力的快速提升為中醫藥廣泛、深入的國際傳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但中醫藥國際化還面臨著許多問題,首當其沖的是海外民眾不能充分認識中醫藥文化價值[16]。而海外逐漸興起的關于中醫藥的人類學研究(以下簡稱人類學中醫研究)則有許多可資借鑒之處。從20世紀中國對外開放以后,馮珠娣(JudithFarquhar)、陳南茜(NancyChen)、許小麗(Elis-abethHsu)、蔣熙德(VolkerScheid)、詹梅(ZhanMei)、彭曉月(SonyaPrizker)等陸續來到中國進行中醫藥的田野調查。與此同時中國的中醫也逐步走出國門,在外落地生根,孕育了海外獨特的中醫藥文化,特德卡普丘克(TedKaptchuk)、艾米莉吳(EmilyWu)、琳達巴恩斯(LindaBarnes)等對此也有觀察和探索。這些人類學家有的到正規中醫藥大學學習中醫、有的走入民間跟隨“老中醫”、有的就職于國外開設中醫門診的綜合醫院、有的研究脈診[17]、有的研究氣功[18]、有的探索中醫藥的翻譯[19]、有的記錄中醫藥的創新[20]、有的研究中醫門診中的文化現象[21]、有的研究中醫藥在海外社會中的涵化[22],這些成果鮮為國內學界所知。而卡普丘克撰寫的《一張沒有織工的網》(TheWebThatHasNoWeaver)出版30余年來仍是最受西方社會歡迎的中醫讀物。由此可見,海外人類學家是中醫藥文化傳播的使者,而國際人類學中醫研究是中醫藥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鑒于此,應鼓勵國際人類學中醫研究,助力中醫藥文化海外傳播。具體而言,可由相關機構設立研究基金,鼓勵海外人類學家開展中醫藥研究,通過跨文化研究和交流增進海外社會對中醫藥及其文化價值的了解。

        3.2提升中醫藥國際話語生產能力

        中醫藥國際話語生產能力不足已經是學界的共識,原因在于中醫藥話語與主流醫學(主要是生物醫學)話語的可通約性不強,為此應鼓勵中西人類學家合作開展對中醫藥的田野調查和東西方醫學的比較研究。正如赫拉西奧費伯樂加(HoracioFabrega)所說,生物醫學被視為一種正式且科學的知識,存在于國家法律關于疾患的陳述之中,作為一種衡量病態的尺度[23]。生物醫學之所以能成為這樣一種尺度,是由于人們認為它是科學的,因此是理性的、非文化的。但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醫學人類學研究,徹底改變了人們對生物醫學的認識,生物醫學的理論和實踐同樣具有文化性和地方性[24]。這也就意味著,生物醫學不能被視為衡量其他醫學體系的尺度。然而目前中醫藥國際話語的生產主要以生物醫學為尺度進行,即目前中醫藥研究的絕大部分都由生物醫學所主導,這種趨勢有可能會創造出一種“新醫學”,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不堅持自己的文化基因,中醫藥也將面臨著消亡。從人類學的角度來說,鑒于生物醫學的話語具有很強通用性,應成為中醫藥發展的工具之一。這就需要人類學家在東西方兩種醫療文化之間搭建橋梁,更多地開展對中醫藥的田野調查和東西方醫學的比較研究,目前已經有若干中外學者正在聯合開展這樣的工作[25]。這些人類學作品將中醫藥的文化性完整保留,同時也呈現了具體的中醫藥技術,中醫藥的國際話語在人類學中醫研究中會自然生成和豐富,因而國際話語生產能力也將得到提高。

        3.3提高中醫藥參與公共衛生治理的能力

        中醫藥在主動“走出去”時,將面臨來自法律、文化、信仰等多方面的挑戰,特別是在中醫藥傳播基礎薄弱的國家和地區,相當一部分中醫藥跨文化服務效率不高,投入產出比較低,參與公共衛生治理的能力較弱,為此應聘請人類學家參與中醫藥跨文化服務設計。中醫藥跨文化服務涉及到理念設計、市場需求、組織架構、運營模式、質量控制、醫學倫理、療效評價等多個方面,而有關中醫藥跨文化服務的衛生研究還遠不能滿足中醫藥國際化的需求。而上文已經提到,人類學研究在跨文化健康服務或國際衛生項目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包括提供制度研究、衛生研究以及當地的文化研究。而關于中醫藥跨文化服務的人類學研究,也能夠同時增強中醫藥參與公共衛生治理的能力,幫助中醫藥走向惠及全球的公共醫學。

        第3篇:中醫藥文化概述范文

        關鍵詞:中醫藥知識產權法律保護

        一、中醫藥及其知識產權保護的意義

        (一)中醫藥概述

        中醫藥作為中國傳統醫藥學的統稱,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是在充分汲取我國漢族及其它少數民族傳統醫藥學理論和對疾病防治經驗系統總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東方醫藥學體系。

        “中醫藥”是”“中醫”與叫藥”的合稱,“中醫”是指中醫學的各種理論和治療方法,中醫學形成于中國戰國時期,以《黃帝內經》的成書為標志。它的內容涉及生理(含解剖)學、病理病因學、診斷學、治療學、藥物學(含方劑)、臨床各科和養生學。中醫藥是我國的寶貴文化財富,也是我國較具有優勢的產業

        (二)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的意義

        1、保護中醫藥知識產權是保護傳統知識的需要中醫藥知識是我國傳統知識的~部分。世界四大傳統醫藥體系中,唯有我國的中醫藥具有系統的理論、豐富的臨床實踐和浩然的文獻,且被完整地保存下來。中醫藥文化中所蘊含的智慧,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民族不朽的文化瑰寶,它是屬于中國的寶貴的文化遺產,任何人都不得將其據為己有。

        2、保護中醫藥知識產權有利于中醫藥利用效率的提高由于缺乏有效的保護機制,使得秘方的持有人不得不采取一些限制獲取中醫藥資源及其相關知識的措施。而這些措施會抑制對中醫藥的開發利用,因為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業對中醫藥進行投資的交易成本。此外,秘方持有人為了防止秘方被他人無償利用,采取家傳的方式代代相傳,那些具有特殊療效的藥方不可能被廣泛利用,造成資源的浪費。因此,應當建立健全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機制,使得中醫藥文化知識能夠得到健康發展。

        3、保護中醫藥知識產權可以增強中醫藥業的國際市場地位中醫藥不僅具有文化價值,而且蘊含著巨大的商業潛力。但是由于我國對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的不足,致使我國中藥業的發展了受到很大影響。

        我國中草藥的出口,大部分是原材料出口,這與中藥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符。而外國企業又利用我國的原材料和大量的藥方進行二次開發,銷往全世界,占領我國的中醫藥市場,甚至返銷我國境內,打壓我國中藥民族產業的發展。所以,只有有效的保護中醫藥知識產權,才能增強我國中醫藥業在世界上的市場地位。

        二、我國中醫藥知識產權法律保護的現狀

        (一)著作權保護

        著作權是作者依法對其作品享有的專有權利。我國著作權法第12條規定:”改編、翻譯、注釋、整理已有作品而產生的作品,其著作權由改編、翻譯、注釋、整理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權”。第14條規定:”匯編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構成作品的數據或其他材料對其內容的選擇或者編排體現獨創性的作品,為匯編作品,其著作權由匯編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權。”這些規定為中醫藥文獻重新整理和匯編提供了著作權保護。

        (二)商標權保護

        在現代知識產權制度下,商標不僅是一種商品標記,更是一種無形資產,好的商標具有強大的品牌號召力,能為權利主體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我國現行《商標法》和《商標法實施細則》,都沒有對中醫藥的知識產權問題進行專門的規定,只是有關醫療與藥品的法律法規對醫藥產品尤其是中醫藥產品的商標權問題少有提及。

        (三)專利權保護

        專利保護是對藥品發明保護最為有效的一種方式,世界各國對藥品發明的保護也主要采用專利保護。我國1985年《專利法》剛實施時,出于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和公共健康的需要,對藥品和化學方法獲得的物質不給予專利保護,只保護藥品的制備方法,并不禁止他人用不同的方法獲得相同的產品。1993年修改的《專利法》開始給予藥品發明以專利保護。

        (四)商業秘密保護

        目前,我國尚無專門的商業秘密法,但在一些單行的法律法規中,已有保護商業秘密的法律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實施條例》第35條第1款規定:”國家對獲得生產或者銷售含有新型化學成分藥品許可的生產者或者銷售者提交的自行取得且未披露的實驗數據和其他數據實施保護,任何人不得對該未披露的實驗數據和其他數據進行不正當的商業利用”此外,《反不正當競爭法》、《刑法》、《勞動法》和《合同法》對商業秘密也做出了相關規定。

        三、我國中醫藥知識產權法律保護存在的問題

        (一)著作權方面

        現行著作權制度雖然在保護我國中醫藥類作品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其規定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1、著作權的保護對象要求具有原創性,而大多中醫藥創作卻缺乏原創性因其大都源于生活、醫療實踐,是世世代代相傳的既有文化的表現,是否具有原創性常常受到置疑。而且大多數中醫藥創作尤其是早期創作由集體智慧發展而來,著作權人的認定很困難。

        2、著作權制度保護的客體不能超過一定的期限,但中醫藥知識大都世代相傳,大都超過了著作權所設定的保護期,不符合其保護的要求。著作權的保護期限規定為作者終生加死后五十年,那么,根據現行著作權法的規定,則幾乎所有的中醫藥古籍都大大超過了保護的期限gwyOO.

        (二)商標權方面

        我國商標制度在中醫藥領域雖然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在中醫藥知識產權的保護和利用問題上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1、生產廠商意識淡薄。到l995年,我國共有2000萬家企業,但僅有50萬件商標注冊,平均40家企業才有1家注冊。

        2、藥品名與商標名混用。我國企業對藥品名和商標名的關系處理不當,導致藥品商標糾紛案較多。

        (三)專利權方面

        由于專利制度并不是我國傳統中固有的制度,因而與傳統的中醫藥并無較強的契合性,導致了中國中醫藥在專利保護方面存在一些問題:

        1、傳統中醫藥難以滿足專利權的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三個特性中的新穎性,因為大量的傳統中醫藥知識已經處于對公眾公開的狀態,不具備新穎性。

        2、我國《專利法》第25條規定:”不適宜專利法保護的主題:(1)科學發現;(2)智力活動的規則和方法;(3)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此條規定就使得傳統中醫藥特有的診斷、治療疾病的方法不能得到專利保護。

        3、“中醫藥傳統知識講究辨證施治、因人而異,而現行專利制度要求專利技術必須能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從這個方面來看,傳統中醫藥也不符合專利制度的要求。

        (四)商業秘密方面

        1、我國現行立法對商業秘密的保護散見于各種不同的法律法規中,而這些不同的法律法規在立法主旨和側重點都各不相同,這些保護商業秘密的法律條文難以保證內容上的統一性、協調性和體系完整性

        2、商業秘密的條件過于嚴格。因為條件太多,符合保護的主體就少,保護的范圍就越窄,從而不利于在更大范圍內保護傳統中醫藥。

        3、存在不可預期的泄密風險。根據我國現有法律的規定,藥品要想進入市場,必須把有關的秘密數據提供給主管部門。而我國沒有規定政府的保密義務,如果政府主管部門不負擔保密義務,則技術秘密很可能從專有領域流入公有領域。此外,商業秘密還存在著其他重大問題,主要有:(1)缺乏對商業秘密的正確認識和科學使用。(2)違反與權利人的合同約定。(3)以占有為目的的違法獲取。包括采取秘密竊取的手段;采用利益引誘的手段;采用威逼、脅迫的手段;采取違反商業道德的手段。

        四、完善我國中醫藥知識產權法律保護的建議

        (一)建立統一協調的法律體系

        從目前的《商標法》、《著作權法》以及《專利法》來看,我國已經建立了與WTO的TRIPS協議相一致的新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現在的問題在于如何健全我國知識產權保護法律體系,縮小有關法規之間的差距與矛盾。縱觀我國在中醫藥方面涉及知識產權保護的法規,除了《商標法》、《專利法》和相關通則之外,還有一些規定,其中有的內容與《專利法》相沖突。如《中醫藥品種保護條例》,其目的在于保護和支持我國中醫藥行業的發展,但是其中有些內容與《專利法》有相悖之處。因此筆者建議,盡快修訂相關的法律法規,使其法律體系逐步完善,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

        (二)提高中醫藥的著作權保護

        1、將中醫藥知識編譯為數據庫,從而獲得著作權法保護。著作權保護的是作者思想觀念的表現形式,并非思想內容本身。如果把中醫藥知識編譯為數據庫,就可以獲得《著作權法》的保護。

        2、對于中醫藥古籍文獻的已公開的知識,按現行的《著作權法》規定,已過了保護期。但很多中醫藥古典書籍是不可多得的瑰寶,可以考慮對中醫藥之類的國家歷史精華采用特殊對象特殊對待的方法,另定其保護期。

        3、中醫藥企業在其商標設計過程中,應該確定其版權的歸屬,及時給商標設計人以獎勵或報酬,以免后患。

        (三)強化中醫藥的商標權保護

        1、強化中醫藥馳名商標的商標權保護。商標權對于中醫藥知識產權的保護有著重要的意義。只有塑造中醫藥馳名品牌,才能與國際上的名牌進行較量,也才能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

        2、重視中醫藥商標侵權的法律制裁問題。如果在立法中沒有法律后果的規定,那么就會導致責任不明確,實踐性受限。因此,必須針對中醫藥商標侵權行為設計具體明確的法律后果與法律制裁,只有極大地增加商標侵權的成本,加大處罰力度,才有可能從源頭上治理對中醫藥的商標侵權行為。

        3、增強人們的醫藥商標法律保護意識。現代法律意識對于中醫藥知識產權的保護所發揮的積極作用,是為其他手段所無法代替的。具體到商標法領域,藥品企業必須具有鮮明的商標保護意識,及早申請注冊商標。

        (四)加強中醫藥知識產權的專利保護

        針對中醫藥專利審批周期長的特點,應積極推進相應的專利保護措施,加快審批速度,縮短審批周期。目前,藥品專利的審批周期太長,申請人要獲得藥品專利需要等待的期間過長,不利于中醫藥的專利保護,可以考慮在修訂《專利法》時,根據中醫藥本身的特點,加快中醫藥專利審查的速度,縮短從申請到授權的時間。

        我國現行《專利法》規定了申請專利必須具備”三性”。然而,由于中醫藥的特殊性,我們應該對它進行特殊的規制,對”三性”標準作適度調整,并盡快制定出比較明確的審查指南,以利于提高中醫藥專利申請的審查通過率,使中醫藥專利獲得名副其實的、更為周到的法律保護。

        (五)完善中醫藥知識產權的商業秘密保護

        1、提高中醫藥行業的商業秘密保護意識。加強對中醫藥行業從業人員的知識產權的普遍培訓,明確知識產權是一種無形資產和競爭的武器。對中醫藥的研究、開發、生產部門的從業人員進行商業秘密保護的宣傳、教育、提高他們對知識產權的商業秘密保護意識。

        2、強化中醫藥企業商業秘密管理制度。首先,制定企業保密規劃,訂立商業秘密的保密范圍及企業內部對文件、資料、數據、配方的管理辦法。其次,與員工簽訂保密協議,以合同的方式來約束員工。再次,要加強某些特殊領域的管理工作,對涉及本企業商業秘密的關鍵部門人員更應有嚴格的措施。

        第4篇:中醫藥文化概述范文

        關鍵詞:藥學專業;西紅花栽培;紅花栽培;教學設計;課程思政

        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等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科學的人才培養質量觀對課堂教學設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不僅要提高課堂教與學的質量,還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宗旨,努力提升政治思想和業務能力。作為中藥學專業任課教師,更要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和中醫藥人文素養[1]。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嚴格執行師德規范,堅持傳遞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幫助學生樹立中醫藥思維。河南農業大學中藥學專業核心課程藥用植物栽培學[2]各論以河南道地藥材為主,兼顧河南省適生并有大面積種植的藥材在理論課堂進行重點講授[3]。本文選擇西紅花和紅花這兩個只有一字之差,價格相差甚至上千倍的藥材為例,挖掘教學內容中的思政元素,并對教學過程進行探討和設計。

        一、點設計

        借鑒《中藥鑒定學》花類藥材[4]、《藥用植物栽培學》根及根莖類、花類藥材[5-7]、《方劑學》[8]《中藥炮制學》[9]《中藥化學》[10]教學設計案例授課方法,根據紅花和西紅花在河南省的栽培生產實際,采用案例教學和情景式教學相結合,讓學生列舉紅花和西紅花有哪些異同,用幻燈片播放紅花、西紅花不同生長時期及藥材圖片,讓學生辨認,提問學生是否知道紅花、西紅花,如何種植、采收、加工,栽培過程中哪些因素會影響紅花、西紅花藥材的質量,引起學生對紅花、西紅花栽培的學習興趣和關注。

        (一)紅花栽培點設計

        講解紅花栽培時,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參考紅花近年來栽培方面的研究進展,尤其是在河南的栽培生產情況[11]。第一,概述紅花的來源、藥理功效、主要化學成分、道地產區、栽培歷史和現狀、市場狀況、今后的研究方向。講解時以熱播電視劇《甄嬛傳》中年妃灌了端妃一壺紅花水導致端妃不孕為例,提出問題:紅花的成分及功效是什么?真的可以導致不孕嗎?回顧《中藥學》《中藥化學》中紅花的藥理功效及主要化學成分,讓學生加深記憶。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感到作為中藥學專業學生,學會從專業的角度學會思考,辯證看問題,也讓學生意識到保障臨床用藥有效與安全的重要性和自己未來所擔當的社會責任。第二,概述紅花的植株形態特征,配以紅花不同發育時期的植株圖片。第三,紅花生物學特性,重點講解紅花生長發育習性、開花習性、對環境條件的要求,以圖文配合和列表的方式講解。第四,紅花栽培技術按照品種類型(種質資源)、選地整地、繁殖方法、不同生長發育階段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留種技術、采收與加工(花采收、種子采收、加工方法、藥材質量標準)、包裝、貯藏與運輸的思路和順序進行講解。每個環節均以圖文結合的方式進行講解,便于學生直觀學習記憶。

        (二)西紅花栽培點設計

        講解西紅花栽培時,以教材內容為主,參考西紅花在河南省種植的生長發育、繁殖系數及生產中的栽培措施對西紅花產量等的影響[12-13]。第一,概述西紅花的來源、藥理功效、主要化學成分、原產地及在中國的主要產地、栽培歷史和現狀、市場狀況、今后的研究方向。講解時插入《香料之路》《本草中國》西紅花、紅花小視頻,引入電影《瘋狂動物城》中提到的西紅花,影片中居心叵測的綿羊副市長與獅子市長上演了爭奪統治權之戰,給一些肉食動物注射了番紅花藥劑,讓它們野性大發,引起恐慌,由此預謀趁亂讓草食動物上位。由此提出問題:(1)電影中的番紅花與中藥番紅花是同一種嗎?(2)番紅花為什么又叫西紅花、藏紅花?(3)番紅花與紅花有什么不同?以文獻記載、專業課教材及植物分類學工具書為依據,以解答問題的方式,讓學生掌握《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收錄西紅花的正品來源,番紅花、藏紅花、西紅花名字的由來,藥理功效,主要化學成分,原產地及在中國的主要產地、栽培歷史和現狀、市場狀況等信息。第二,概述西紅花的植株形態特征,配以西紅花的植株圖片。在講解西紅花球莖扁圓球形,外面有黃褐色的膜質包被時,舉例電影《瘋狂動物城》里西紅花球莖被警長誤認為是洋蔥,加深學生印象。第三,西紅花生物學特性,重點講解對環境條件的要求、生長發育習性,以圖文配合的方式講解。第四,西紅花栽培技術按照選地整地、繁殖方法(種莖直播大田、先室內開花后田間培育球莖)、田間管理(中耕除草、灌溉排水、追肥)、室內培養管理、病蟲害防治、留種技術、采收與加工(采收、加工、藥材質量標準)、包裝、貯藏與運輸的思路和順序進行講解。每個環節均以圖文結合的方式進行講解。

        二、線設計

        在講解時注意引導學生梳理栽培技術與生物學特性間的內在聯系,使紅花、西紅花生物學特性與栽培過程中各個生產環節之間形成“線”,如,紅花不同播種時間與采收期的關系,紅花開放時間與藥材產量和質量之間的關系,西紅花去除部分珠芽以增加繁殖系數的意義,西紅花球莖重量與開花數量之間的關系。在講解完采收加工及藥材質量特征后,讓學生思考如何根據紅花、西紅花的生物學特性及其藥材的產量和品質要求選擇相應的栽培技術、采收加工方法,讓學生在全面理解生物學特性與栽培技術各環節內在聯系的基礎上,學習如何栽培藥材。

        三、面設計

        將紅花、西紅花從來源、植物形態特征、生長發育習性、栽培技術要點、主要化學成分、影響質量的主要因素、藥理功效、原產地、目前主要產區、在河南省的生產狀況等以列表對比的形式進行展示,使學生更清晰地區分兩者的差異,讓學生通過文獻查閱了解所涉及到知識與已學課程知識的聯系,全面理解紅花、西紅花栽培的特點。通過學校栽培示范園觀察的有關紅花、西紅花生長的情況,設想機械化和人工智能在紅花、西紅花栽培過程中如整地、繁殖育苗、田間管理、室內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收加工[14]、包裝、貯藏與運輸方面的應用;紅花在河南與新疆等其他地區栽培技術的異同;紅花芽苗菜、紅花籽油及作為觀賞花卉的開發利用現狀;西紅花在中國與伊朗、西班牙栽培技術差異的主要生態因素;西紅花作為觀賞花卉、保健飲品、香料等方面的開發利用。梳理課程重點、難點和疑點,構建學科內、外的知識網絡。積極響應教育部“思政進課堂”的號召,借鑒中藥學類專業課融入思政元素的方式方法[15-16],主要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醫藥文化自信、中醫藥思維、工匠精神、創新意識(“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等方面設計思政映射點,充分挖掘紅花和西紅花栽培教學內容的思政元素,結合課程實際融入課堂教學。如在講解西紅花采收時,列舉采摘西紅花需要大量的人力,平均20萬朵花,才能產1kg藥材;讓學生分析它與紅花在名字上僅一字之差,功效相似,身價卻高出幾百上千倍,俗稱紅色金子的可能原因。引導學生樹立“中藥不分貴賤,治病就是好藥”的正確價值觀。再如在講授番紅花、藏紅花、西紅花名字的由來時,告訴學生為什么叫番紅花呢?農產品中帶“番”字的,基本都是原產國外的外來物種。西紅花由位于我國西方的波斯地區傳入,因此被稱為西紅花。西班牙是現今世界西紅花的主產區,此外,印度、伊朗、日本等亦產西紅花。西紅花在中國經過中醫幾百年的臨床實踐已經成為常用的中藥。藏紅花主要跟西紅花傳入我國的路徑有關,古時產于波斯地區的西紅花經印度進入,再由轉運至內地,所以被稱為藏紅花。我國浙江、上海、安徽、河南、北京等地上世紀自60年代開始引種西紅花,目前國內西紅花的商品來源有進口和國產兩類。展示由河南農業大學中藥材團隊提供技術指導的設施栽培成功收獲的西紅花。讓學生了解歷史,體會中醫藥文化自信的同時加深對農業院校中藥學專業優勢與特色的認知,穩固專業思想,樹立專業自豪感。

        參考文獻:

        [1]周桂桐,張志國.中醫藥課堂教學設計—理論創新與設計實務[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135-155.

        [2]郭巧生.藥用植物栽培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428-433.

        [3]張紅瑞,黃勇,高致明,等.淺談農業院校中藥學專業學生從業園藝療法的優勢[J].信陽農林學院學報,2017,27(04):138-139.

        [4]楊晶凡,王利麗,付鈺,等.中藥專業中藥鑒定學課程花類中藥教學設計案例[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9(24):22-24.

        [5]張紅瑞,李志敏,高致明.藥用植物栽培學課程栽培教學設計案例[J].中國醫藥科學,2020,10(14):57-60.

        [6]張紅瑞,李賀敏,楊靜,等.根和根莖類懷藥栽培學課程教學過程設計[J].河南農業,2020(10):38-39.

        [7]張紅瑞,張云霞,高致明.藥用植物栽培學課程金銀花栽培教學設計案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1,19(12):46-49.

        [8]趙黎,吳元潔,章健,等.中醫學專業方劑學課程“點-線-面”教學設計的實踐與思考[J].安徽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37(06):95-96.

        [9]黃琪,金傳山,梁益敏.中藥學專業《中藥炮制學》課程教學設計優化與探討[J].陜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41(06):143-145.

        [10]趙啟鐸,何永志,張志國,等.中藥化學課程中生物堿類化合物的教學設計探討[J].黑龍江教育,2018(12):45-47.

        [11]扶勝蘭,張艷玲,張紅瑞,等.播期對紅花生長發育、產量及品質的影響[J].河南農業科學,2017,46(02):91-95,119.

        [12]元玉璧,張紅瑞,鄒小雙,等.不同基質對西紅花生理生化代謝和繁殖系數的影響[J].江蘇農業科學,2014,42(05):202-204.

        [13]陳明明,張紅瑞,高致明.栽培措施對西紅花生理特性及種球產量的影響[J].浙江農業科學,2016,57(03):386-388.

        [14]安亮亮,曹衛彬,連國黨,等.書夾式紅花采摘試驗臺的設計與試驗[J].農機化研究,2020(10):109-112+199.

        [15]楊晶凡,王利麗,陳隨清.課程思政在《中藥商品學》教學中的實踐探討[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8,10(33):51-53.

        第5篇:中醫藥文化概述范文

        關鍵詞:傳統醫德;中醫人才;應用要點

        1引言

        我國中醫文化博大精深,其主要凈化與組成部分便是傳統醫德。中醫藥人才培養過程中如何發揮傳統醫德的教育作用,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廣大中醫教育工作者。中醫人才必備的職業素質之一便是醫德,沒有醫德的醫生注定只能是曇花一現。通過綜合分析各方面經驗克制,中醫人才培養過程中醫德有著自身獨特價值,采取有效措施推廣傳統醫德具有重要意義。

        2傳統醫德的重要性

        醫生職業道德的主要部分就是醫德,通常泛指醫療實踐活動中醫務人員應該遵守的行為準則。這也是醫生從事相關工作中必須遵守的基本準則。

        2.1古代的醫德要求

        分析流傳下來的古今中外名醫,我們可以發現其都具備高尚的醫德,同時有著自己關于醫德的論述,比如藥王孫思邈的《大醫精誠》、南丁格爾的誓言等。我國古代醫生提出的基本觀點就是“醫乃仁術”,這也是我國中醫數千年發展下來沉淀成的精髓。在這樣的要求下,我國歷史出現諸多名醫。歷代大醫都用自身行為詮釋“醫乃仁術”,花費一生時間捍衛醫道尊嚴。

        2.2人才培養的要求

        結合我國醫療單位與機構醫務人員的基本要求來分析,中醫人才培養過程中必須強化醫德以教育,衛生部明文要求醫療機構年度考核本單位醫務人員的主要指標就是職業道德考評。因此醫務人員綜合素質中主要組成部分就是醫德,也是中醫人才培養過程中必須堅持的內容。

        3中醫人才培養中傳統醫德價值

        傳統醫德并沒有隨著時間推移而失去價值,同樣在現代社會中有著自己的價值,其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3.1養成良好職業精神

        醫德作為醫務人員必須具備的一種思想品質與職業道德,也是醫務人員活動過程中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與準則。醫生從業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守相關要求。傳統醫德本身就是當代醫德的主要構成部分,其中很多內容依舊符合現代要求。強化傳統醫德教育有助于幫助醫護人員養成職業精神。

        3.2培養醫學人文精神

        中醫魅力除了神奇效果與理論體系外,還在于歷代中醫名家身上的獨特的人性光輝。中醫受到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本身充滿著人文關照。醫德核心為醫乃仁術、配合大醫精誠,兩者相互補充,生成一代代大家。這種充滿人性關懷的醫德可以有效補充先進技術先進、人的情況。

        3.3正確處理醫患關系

        傳統醫德思想中通過“醫乃仁術”、“患者如至親”等反映出醫患關系應該充滿關愛,這些傳統一些要求醫生給予患者更多的人性關懷。患者生病無助時最相信醫生,不惜重金向醫生求救。醫生應該做出最人性化的反饋滿足患者的這種需求,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

        3.4消除功利化的傾向

        傳統醫德強調輕利重德。要求醫者不能抱著功利心從事相關行業,而是應該淡泊名利。現代社會中醫生作為一種職業,大部分收入來自于患者。這就需要中醫人才培養過程中一開始就不斷淡化學生的功利思想,滲透傳統醫德教育,從學習初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4中醫人才培養中傳統醫德的應用

        現階段全國20多所高中中醫藥院校承擔著培養中醫人才的責任,其他醫學院承擔著一定人才培養任務。中醫人才培養中強化醫德教育,還是主要從中醫專業的學生入手,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開展。

        4.1傳統醫德培養目標

        本科中醫專業通常為5年學制,但大多數中醫專業不甚重視傳統醫德教育,缺乏明確的教育目標與中醫藥文化傳統目標要求。中醫專業的院校應該及時調整與修正中醫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突出傳統醫德與中藥文化傳承的目標要求。

        4.2增設傳統醫德課程

        受到現有中醫人才培養方案的影響和制約,在中醫人才培養方面的相關課程體系中,關于傳統醫德和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很少,雖然開設的課程里面有關于中觀傳統文化、醫學倫理學和醫者職業道德等課程,但這些課程都不是學位課程和中醫專業的主干課程,且這些課程里面所包含的關于傳統醫德的相關內容也非常少。所以,為加強中醫專業人才的醫德教育,加強其對于中醫文化傳承能力的培養,開設傳統醫德課程,建立專業的醫德課程體系,強化中醫專業人才對于醫德合中醫藥文化的傳承和認識。

        4.3強化傳統醫德考核

        僅在中醫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增加傳統醫德教育與中醫藥文化傳統目標要求且開設眾多相關課程,但如果沒有科學嚴格考核方式c手段的話同樣不能保證教育效果。傳統考核方式基本不能考察學生道德水準,應該結合教學情況構建科學合理有效的考核方式,可以引入過程性考核方式,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逐漸養成良好道德習慣。

        5結語

        傳統醫德作為歷代醫家行醫實踐的基本道德規范,也是在我國傳統文化實踐中不斷形成的,包含著諸多內容,其中基本醫學價值觀與大醫精誠的醫學職業理念。本文中筆者以傳統醫德概述為切入點,分析中醫人才培養過程中傳統醫德的價值及應用方法。希望通過本文論述,為中醫教育工作者提供經驗借鑒與參考,共同努力促進中醫教育事業水平提高與進步。

        參考文獻:

        [1]劉星.傳統醫德文化與醫學倫理學教學改革[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7(02):11.

        第6篇:中醫藥文化概述范文

        壯醫藥是廣西特色民族醫藥,也是我國傳統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壯族在歷史上沒有本民族的規范文字,長期以來,壯醫藥主要在壯族地區民間流傳,直到20世紀80年代,在國家有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才開始對壯醫藥進行挖掘、整理和研究。與我國其他兄弟民族醫藥相比,壯醫藥無論是在理論研究、臨床體系建設、人才隊伍、醫療衛生服務參與程度,還是藥物研究開發等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如何在現有基礎上促進廣西壯醫藥快速發展,縮小與其他民族醫藥的差距,為廣西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貢獻力量,是值得業界認真探討的問題。

        1  后發優勢的概念和內涵概述

        后發優勢是國內外眾多研究者探討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時提及較多的一個概念。“后發”與“先發”相對應,均是對某一國家或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態的描述。先發國家或地區是指現代化起步較早、先行發展起來的發達國家或地區;后發國家或地區是指與先發國家或地區相比,現代化起步較晚、總體發展水平較為落后的欠發達國家或地區。由于不同國家或地區通常處于不平衡的發展狀態,因此,任何時期總是有先發國家或地區與后發國家與地區之分。后發優勢就是后發國家或地區因后發而具備的先發國家或地區不具備的一種比較優勢。后發優勢最早是從經濟學領域提出來的,同樣,醫藥衛生領域也存在后發優勢的現象,后發優勢理論對民族醫藥的發展是富有啟示意義的。

        2  壯醫藥后發優勢因素分析

        根據后發優勢理論,與藏醫藥、蒙醫藥、維吾爾醫藥、傣醫藥、苗醫藥等相比處于落后狀態的壯醫藥,屬于典型的后發者,因此擁有多種后發優勢,目前主要體現在下述幾方面。

        2.1  發展意識的后發優勢

            發展意識是事業發展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當人們沒有發展意識時,再好的機會也沒用處,他們只會安于現狀而不會去謀求發展。只有當人們普遍感到生存的危機和生存條件的差異后,才會表現出強烈的發展意識。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和政府以及壯醫藥工作者十分重視壯醫藥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20多年來,以只爭朝夕的態度投入工作,使無文字記載,僅在民間流傳的壯醫藥登上了我國傳統醫藥的大雅之堂,成為我國民族醫學中3個具有代表性的醫學體系[1]。目前,廣西壯族自治區正抓緊進行壯醫藥發展的立法,同時加大對壯醫藥發展的支持力度,廣大壯醫藥工作者的工作熱情異常高漲,這些都將成為壯醫藥發展的強大推動力和壯醫藥可持續發展的后勁。

        2.2  發展理念的后發優勢

        我國民族醫藥發展的典型,如藏、蒙、維吾爾、傣、苗等民族醫藥的發展歷程,為壯醫藥提供了大量可供學習、借鑒的成果、經驗和教訓。壯醫藥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既有的理論成果,認真吸取先行者的經驗、教訓,制定更加合理的發展戰略,從而盡最大可能避免其他民族醫藥曾經犯過的戰略錯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發展過程中的風險成本,尤其是可以在總結其他民族醫藥發展經驗的基礎上,制定更加有效的壯醫藥發展政策。有了借鑒的條件和途徑,這就為創新打下了基礎,借鑒和創新是重要的后發優勢之一,這是一個共性。

        2.3  發展機遇的后發優勢

        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發展。”發展民族醫藥事業,不但是各族人民健康的需要,而且對增進民族團結、促進民族地區經濟和文化事業的發展、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醫療衛生事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2007年12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11部委聯合制定并了《關于切實加強民族醫藥事業發展的指導意見》,這是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發展民族醫藥事業的綱領性文件,對民族醫藥事業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壯醫藥在多年發展積累的基礎上,適逢國家出臺加強民族醫藥事業發展的重大政策,這將為壯醫藥加快發展創造難得的機遇和良好的外部環境。

        2.4  人才培養的后發優勢

        長期以來,我國民族醫藥人才培養主要靠師傅帶徒弟的辦法延續醫術,以致一度曾陷入蕭條。20世紀50年代后才開始成立部分民族醫學院校,如1956年內蒙古醫學院成立后開設了中蒙醫系;藏醫藥教育雖然起步較早,如舊西藏政府曾開辦以藏區各地寺院僧人為學員的“藥王山利眾醫學院”,但藏醫人才培養非常有限,直到1959年成立了“拉薩市藏醫院”,才以醫院為依托開展藏醫藥師的培養。廣西從20世紀80年代開展壯醫藥挖掘、整理,于1985年開始招收中國醫學史壯醫藥方向碩士研究生。2002年秋季,經自治區教育廳批準,廣西中醫學院開始招收首批中醫學專業(壯醫方向)本科生。2005年,廣西中醫學院成立了壯醫藥學院,加大壯醫藥人才培養的力度,目前已招收了四屆壯醫本科生。2006年,經國務院學位辦批準,廣西中醫學院獲得民族醫學(壯醫學)碩士學位授權點,從而使壯醫藥成為繼藏醫藥、蒙醫藥之后形成完整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為數不多的民族醫藥,為壯醫藥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障和支撐。

        2.5  執業資格認定的后發優勢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我國于1999年11月正式舉行了首次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這標志著我國醫師資格考試制度的建立。由于歷史的原因,民族醫執業醫師資格考試起步較晚,至2007年底,僅有藏醫、蒙醫、維醫、傣醫實施了醫師資格考試。經過努力,國家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已正式批準廣西2008年開展中醫類別中醫(壯醫)專業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這意味著壯醫藥從此有了“合法身份”,必將對壯醫藥的發展發揮巨大的促進作用。

        2.6  區域地位的后發優勢

        廣西是既沿邊又沿海的西部省區,地處環北部灣經濟圈的中心位置,對內是西南地區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對外面向東南亞是連接中國-東盟的橋頭堡,區位優勢明顯。中國與東盟國家在傳統醫藥交流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良好的發展基礎,根據國內外學者長期以來的研究,壯族及壯侗語系民族(布依、傣、侗、黎、水、仫佬、毛南族)與東南亞的泰、老、撣、岱、儂等民族有著歷史文化上的淵源關系,是同源異流的民族。東南亞壯侗語系十幾個民族共約有9000萬人口,從物質文化來看,壯侗語系各民族有很多共同之處,因而壯醫藥容易被東盟各國接受、認同并加以推廣。隨著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落戶廣西南寧,將為壯醫藥的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和前所未有的機遇。

        2.7  資源豐富的后發優勢

        俗語說:“川廣云貴,地道藥材。”由于復雜而典型的地理環境加上特殊的氣候條件,廣西中草藥物種基源僅次于云南,居全國第2位,資源十分豐富,其中壯醫常用藥達千種以上。主產或特產于壯族地區的壯藥資源如羅漢果、肉桂、八角、金銀花、蛤蚧、蚺蛇、葛根、天花粉、廣豆根、廣西血竭、廣金錢草、扶芳藤、大黑山螞蟻、靈香草、木棉花朵等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特別是田七的開發和綜合利用,已受到專家的高度重視。廣西已經形成一定生產規模的中成藥,如正骨水、云香精、中華跌打丸、金雞沖服劑、雞骨草丸、炎見寧、三金片、百年樂、大力神等,多是在壯醫驗方秘方或其他民間單方秘方的基礎上研制提高而成。這些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中成藥功效顯著且不易仿制,因而有很強的市場競爭能力。豐富的藥物資源將成為加快壯醫藥發展的可靠保證。

        2.8  人口眾多的后發優勢

        在我國民族醫藥體系中,有些民族的醫藥也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涵,但由于主體民族人口少,分布地域狹窄,限制了其使用與發展。壯族是一個有著1500多萬人口的民族,人口眾多,分布地域遼闊。壯族群眾歷來喜歡運用壯醫藥防病治病,壯醫藥服務有廣闊的需求空間和很大的發展潛力。隨著壯醫藥挖掘、整理和研究的不斷深入,壯醫藥將成為壯族地區醫藥衛生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必將極大地促進壯醫藥的發展。

        2.9  制度建設的后發優勢

        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十分重視中醫藥和民族醫藥,把發展民族醫藥事業作為促進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的大事來抓。自治區于2007年成立了由自治區人民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18個有關部門參加的自治區中醫藥工作廳際協調小組,負責協調解決全區中醫藥、民族醫藥事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督促檢查有關政策措施的落實。目前,廣西正重點抓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加快制定法規、政策,早日頒布實施《廣西壯族自治區發展中醫藥壯醫藥條例》和《關于加快廣西中醫藥和民族醫藥發展的決定》及發展規劃,健全中醫藥和壯醫藥管理體制,加強服務網絡的基礎設施建設;二是進一步構建基本衛生保健制度,發揮中醫藥和壯醫藥在公共衛生體系建設、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發展中的作用;三是大力提高全區中醫藥和壯醫藥綜合能力和技術水平,保持和發揮中醫藥和壯醫藥特色優勢,打造廣西中醫藥和壯醫藥教學、科研和臨床醫療、養生保健特色品牌。日益完善的制度建設必將為壯醫藥發展創造活力。

        3  發揮壯醫藥后發優勢的思考

        上述壯醫藥后發優勢只是一種理論上的潛在優勢;同時,壯醫藥也面臨著許多不利條件,如起步晚、基礎薄弱、經費投入不足等后發劣勢。因此,壯醫藥發展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構建有利于發揮后發優勢的平臺,克服“后發劣勢”,實現壯醫藥的跨越式發展。

        3.1  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由于歷史的原因,壯醫藥要實現后發優勢向現實的轉變,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都處于“追趕”狀態。要追趕,就要有領導、有組織,不能任憑自身發展。而且,如果這種追趕若是重走先發展者所走過的道路,那將永遠擺脫不了落后的狀態。因此,政府在壯醫藥發展過程中必須起主導作用。政府可以在發展戰略、體制機制上集中各種知識和信息,然后制定出相應的政策,利用政府的權威加以貫徹,使壯醫藥的發展速度更快一點。

        3.2  善于學習,揚長避短

        對先發者的學習、借鑒和模仿,是后發優勢中最為關鍵的內容。但這種學習、借鑒和模仿,決非完全照搬和機械復制,它是在吸收經驗、汲取教訓基礎上進行的一種創造性學習和創造性模仿。因此,善于學習、揚長避短是壯醫藥發揮后發優勢的關鍵所在。

        3.3  大力創新,積極進取

        所謂創新,是指新事物的引入而產生的新變化,可分為觀念、理論、科技、制度等創新。創新對后發優勢的發揮格外重要。多數具有強勁勢頭的后發實力地區的發展實踐表明,營造和發揮后發優勢,關鍵要將創新作為后發優勢的靈魂[2]。壯醫藥要發揮其后發優勢,必須把創新作為推動自身快速發展、縮小差距的決定性因素,著力營造鼓勵創新、支持創新和勇于創新的良好氛圍,不斷形成多方面、多層次的創新。

        【參考文獻】

         

        第7篇:中醫藥文化概述范文

        [關鍵詞] 健康養老;老年人;藥膳保健;課程設置;職業工種

        [中圖分類號] R71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6)20-209-04

        Exploration of development of elder medicine accommodation healthcare in health care industry

        FANG Wenqing GUO Shengting

        Fujian Biological engineering Career Technical College,Fuzhou 350002,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aging society in our country,the health care industry was developing rapidly,and elder medicine accommodation healthcare in health care industry became social demand.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aging society,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derly,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elder medicine accommodation healthcare in all levels in medical departments at all levels,all levels of community care institutions,and all kinds of health management,and to set the elderly health dietary module in the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ultivate the professional talents for social service diet.It was recommended to set the mentor production division and medicated diet occupation and institutionalized with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

        [Key words] Health care for the elderly;Elderly people;Medicine accommodation healthcare;Job type

        膳學[1]是中醫學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在中醫藥學理論指導下,將藥物和食物相配伍,根據藥食同源,養醫同理的原則寓醫藥于食。早在《黃帝內經》[2]《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食療本草》等經典醫書中就有關于藥膳的記載。現代社會我們充分運用藥膳食療幫助老人健脾補腎,益氣養血,達到陰陽平衡,延年益壽的目的。

        1 社會老齡化現狀

        我國從1999年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這幾年老齡化發展更為迅速,呈現基數大、增長快,高齡化的特點。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78億,占總人口的13.26%。針對社會老齡化到來及存在的問題,國家在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中提出大力發展醫療服務,加快發展健康養老服務,全面發展中醫藥醫療保健服務等。隨著國家對養老行業的日益重視,健康養老產業將是未來中國的朝陽產業,藥膳保健是健康養老的一種重要途徑。

        2 發展老年人藥膳保健的思考

        2.1 老年人群體體質特點

        現代研究[3]表明老年人體質特點主要表現為虛、濕、瘀、郁。虛是老年體質的共性,是體質變化規律的自然體現,表現在臟腑經絡功能減退、氣血津液減少,機體內環境穩定性降低,抗病力弱等方面。老人痰濕體質形成,多由于老年期正氣不足,臟腑功能減退,中年以后脾胃漸衰,運化機能減弱、氣化功能偏衰,水液代謝失調體內痰濕開始逐漸蓄積,而后天失于調攝,也導致這一病理性體質的形成。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飲食結構中動物蛋白和脂肪的比例顯著增加,維生素和纖維素相對減少,而動物蛋白和脂肪皆屬于肥甘厚膩之品,大量攝食肥甘厚膩,則易聚濕生痰,形成痰濕體質。老年人精神氣血漸次日衰,營衛氣血運行滯澀緩慢,容易出現血瘀證,加之老年人由于體弱多病或者離退休綜合征等原因容易出現消極情緒、情感低落、抑郁。

        針對老年人的這些體質特點中醫認為培木、固元、調和氣血,是老年人保健的原則。

        2.2 發展適合老年人養生保健的藥膳

        用藥膳的方法來補虛抗衰老[4-5],強身益壽歷代醫家都極為重視。針對老年人的體質特征,推廣適合老年人養生保健功能的藥膳,主推滋補類藥膳。老年補益藥膳[6]可細分為補陰、補陽、補氣、補血、氣血雙補的藥膳,此外滋陰潤燥類、祛濕化痰類,行氣化瘀類、健脾益腎、益智健腦類藥膳也是老年人經常選用的藥膳。老人藥膳藥材方面要注意選擇性味和平、易于消化,不宜過于偏寒、偏熱、首選平補之劑。

        推廣適合老年人的藥膳形態[7]。老年人藥膳要易于消化吸收,烹制上應做成軟食、糕點、飲料等,如粥食類。老年人由于脾胃的功能下降,粥類藥膳容易吸收是老年人的首選。可以以稻米、糯米、小麥面粉等為基本原料,加入一定量的藥性平和的藥物,加工而成,如芡實蓮子山藥粥,芡實黑米粥、黃精核桃粥等。老年人由于牙齒功能退化,一些松軟的低糖糕點特別適合他們。如葛粉糕、山楂茯苓糕、蓮子桂花糕[8]。菜肴類藥膳的制作由于老年人多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要以蒸、煮、炒的制作方式為主,避免炸、烤、燒,如玉竹炒苦瓜、生地蒸鱸魚、山藥蒸排骨等。

        3 老年藥膳的推廣

        3.1 發展專業醫療機構的藥膳服務更具有專業的指導性

        藥膳保健是基于中醫藥理論基礎上的人體食療保健的研究,在各大中醫院或中醫保健院或綜合性醫院的中醫保健科,開展藥膳的保健研究更有專業指導性,如福建省福州市中醫院成功開展了藥膳研發工作,以院內的老中醫的學術專長為核心,藥劑科、營養科的相關人員組成藥膳保健服務團隊,開發出補氣安神的靈芝飲品、胃炎藥膳饅頭、八珍藥膳等[9-10]為老人健康提供了很好的保障,收到了良好的社會反響。福州市還有十幾所綜合性醫院,如福建省立醫院、福建協和醫院、福建省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等,均有設置健康體檢中心。應將老年人健康管理和健康體檢有機結合,以健康體檢中心為平臺,開展老年群體的體質辨析,建立健康管理檔案,根據不同體質推薦不同的藥膳食療方案,并跟蹤記錄藥膳食療效果。

        3.2 發展各級社區養老機構、健康管理機構的老年藥膳服務

        本課題組的老師們在福建上古健康管理公司、福州軍門社區、福州洋頭口社區開展老年藥膳服務調研,調查群體年齡為50~90歲之間的老年人共415名。調查方式參考有關文獻[11-13]采用隨機調查問卷,自行設計調查問卷表,內容包括藥膳保健知識現狀、藥膳保健需求、藥膳類型選擇等,調查情況如下。見表1。

        調查表明老年人對藥膳保健很有需求,特別對菜肴類和粥品糕點類的藥膳接受度很高。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老年人對藥膳保健知識獲取的途徑大多為網絡媒體,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技術在各級社區、養老院推廣保健藥膳,憑借比較完善的健康管理信息服務系統,研究基于中醫體質辨識的藥膳信息化,根據老人個體年齡、性別、體質、地域等不同,通過計算機采集相應數據,分析這些數據并推薦不同的藥膳食療方案[14]。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藥膳養生技術包括藥膳藥材的功效介紹、藥膳制作的技術及藥膳養生知識等養生內容的社會共享,提升藥膳保健知識推廣的深度和廣度。

        4 專業藥膳人才的培養

        藥膳行業覆蓋面廣,人員結構復雜,現在仍未形成可持續性發展的機制。藥膳跨學科的特點要求從業人員必須既具有深厚的中t藥學專門知識,熟悉藥膳配方理論又有烹飪專業的技藝,保證藥膳服務準確到位。目前藥膳學作為中醫學科一個比較重要的分支,基礎研究仍較為薄弱,相關的研究停留在藥膳食品組成的介紹,藥膳加工制作過程的講解,對其蘊含的中醫理論知識、組方配伍規律、藥物性能等內容缺乏思考歸納,這樣很難滿足藥膳學科的全面系統發展,藥膳學至今未形成獨立學科面向社會招生培養,作者調查了福建省內的中醫藥及食品類高職高專院校設置藥膳相關課程的具體情況。見表2。

        調查結果為醫藥類高職高專學校藥膳營養學理論教學一般僅作為選修課,而不是專業必修課,食品烹飪類專業的學生教學重點為烹飪技巧,缺乏系統的中醫藥基礎理論的學習。因此藥膳營養學必須脫離中醫藥或烹飪學單一學科的束縛,加強系統性研究,進一步促進學科的分化與獨立發展,為社會培養專門從事藥膳研究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本課題的老師在福州老年大學開展藥膳培訓服務,根據老年人特點設置不同模塊的藥膳課程,受到了良好的社會反響,為高職院校專業藥膳人才的培養提供很好的思路。見表3。

        5 相關職能部門設置藥膳指導師與制作師工種

        據調查目前尚無國家職能部門認定的與藥膳直接相關的正式職業工種。建議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應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盡快設置藥膳制作師、藥膳指導師等新的職業工種,規范行業準入制度,提高行業準入標準,借鑒醫藥經營企業的從業人員的資格準入,自國家人事部、國家醫藥管理局頒布了《執業藥師資格制度暫行規定》及《藥品經營企業藥品經營管理規范》以來,醫藥從業人員的素質大大提高,保障了老百姓的日常用藥安全[15]。因此有關職能部門應考慮設置藥膳指導師與制作師工種,并進行藥膳從業人員的資格準入管理,以及藥膳從事機構規范化、標準化管理。

        5.1 制定藥膳指導師或藥膳制作師持證上崗制度

        有關職能部門應考慮在醫院營養科、康復保健科、中醫治未病科及社區保健衛生服務中心和各類健康管理公司等機構設置藥膳指導師或藥膳制作師,并進行持證上崗,從而大力促進藥膳師的職業化發展。

        5.2 制定職業藥膳師的職業準入條件

        5.2.1 從學歷、專業和從業年限等方面規范提升入職標準 借鑒《執業藥師資格制度暫行規定》中規定藥學(中藥學)專業大專生畢業5年、本科生畢業3年才可以報考執業藥師,藥膳師也可以考慮在準入條件中設置專業要求為大學專科(或大學專科以上)中藥專業或者中醫專業或者健康管理專業,從業年限一年以上。

        5.2.2 制定職業藥膳師的資格考試科目 依據藥膳學跨學科的特點,設置考試科目可以包括中藥學、中醫基礎理論、營養學、藥膳學、烹飪學。并依據藥膳師技能結構比重設置各科目的考試分值比例。

        5.2.3 制定職業藥膳師的繼續教育制度 可借鑒執業藥師執業注冊的繼續教育制度,制定職業藥膳師的繼續教育制度,規定每年或每兩年進行專業的繼續教育,不斷學習藥膳研究的前沿知識包括藥膳制作的工藝改進、藥膳新品種的研發等內容。

        總的來說,在健康養老產業中發展老年藥膳養生是新興產業,有著自身獨特的產業特征和文化底蘊。加快發展老年藥膳養生對提升我國老年人的健康保健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參考文獻]

        [1] 彭銘泉.中華藥膳綱目[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266-297.

        [2] 曹玉舉,郭永昌.《黃帝內經》藥膳理論和應用探討[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2012,18(11):1185-1190.

        [3] 秦彥,梅曉云.老年人體質特點與老年病關系研究概述[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23(2):131-134.

        [4] 施洪飛,項平.補益類藥膳食療方配方規律與烹飪特點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7,22(4):215-218.

        [5] 劉冬菊.正確應用養生益壽的中藥[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9):528-529.

        [6] 黃志信.藥膳對亞健康狀態之應用研究[D].山東:山東中醫藥大學,2012:31-41.

        [7] 王靖博.藥膳食療劑型淺議[J].國醫論壇,2014,29(1):65-66.

        [8] 文穎娟,鄧中甲.中藥葛根功效探微[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1,29(1):172-174.

        [9] 黃秋云,徐君,潘鴻貞.老年公寓中推廣應用的藥膳研究[J].醫藥前沿,2012,2(13):111-112.

        [10] 潘鴻貞,黃秋云.養生保健藥膳應用思路與實踐探討[J].中醫藥通報,2012,11(3):57-58.

        [11] 李自民.福州市中醫藥社區衛生服務需求調查與對策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2,39-45.

        [12] 黃俗常.福建地區藥膳的發展[J].中國醫藥科學,2014,4(21):163-176.

        [13] 范文昌,葛虹.廣東藥膳調查統計與分析[J].亞太傳統醫藥,2014,10(6):2-4.

        第8篇:中醫藥文化概述范文

        關鍵詞:校企合作;醫藥院校;市場營銷;課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6)08-0024-03

        隨著我國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大量學子步入中醫藥院校的非中醫藥專業學習。據相關資料統計,我國中醫藥本科院校非醫藥專業的招生規模出現持續增長的態勢,2001年為3.62%,2010年為18.5%[1],這充分說明非醫藥專業教育已經成為了當今高等醫藥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9年我國新醫改的逐漸深化引發了醫藥市場格局的巨大變化,由此,醫藥市場營銷在現代激烈市場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眾多醫藥企業對市場營銷的重要性予以了高度重視,認識到在新醫改新常態新競爭中,優秀的醫藥營銷人才是其獲取競爭優勢的關鍵所在。然而市場營銷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醫藥營銷人才需要經過系統培養、理論和實踐的檢驗,因此,專業課程設置就成為了中醫藥院校市場營銷專業學科建設較為重視的一項工作。本文主要探討現有湖南中醫藥大學市場營銷專業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及校企合作模式下此專業課程設置的優化。

        一、市場(醫藥)營銷專業概述

        市場(醫藥)營銷專業是高等中醫藥院校在對醫藥行業細分基礎上新設立的應用型專業。相對于其他醫藥專業,市場(醫藥)營銷專業在中醫藥院校的發展歷史中較短,師資力量相對薄弱,課程設置、培養方案制定、實踐環節安排等方面更是不夠成熟,仍處于摸索階段。

        市場(醫藥)營銷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的學生能夠適應現代市場經濟和醫藥行業新環境需要,具備人文精神、科學素養與誠信品質,熟練掌握醫學知識和市場營銷的理論知識 和專業技巧,具備綜合運用相關知識發現、分析和解決(醫藥行業)營銷實際問題的能力;能獨立制訂(醫藥)企業總體營銷計劃以及發展戰略目標,依據醫藥行業市場變化隨時調整市場營銷戰略與戰術,制定公司品牌管理與發展策略;能獨立進行業務談判,從事(醫藥)企業廣告、市場調研、企業策劃、銷售管理、基層銷售等職位的應用型人才。

        二、市場(醫藥)營銷專業課程設置問題

        一方面,經濟全球化加快了跨國公司蠶食我國的醫藥市場領域的步伐;另一方面,隨著 “回歸自然”、“生態健康發展”理念的強化,引發了人們對天然藥物的追捧熱潮,而這些變化無疑給醫藥市場營銷人才提供了新的機會和挑戰,進而對此專業的課程設置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使市場(醫藥)營銷專業的課程設置能夠快速適應這些新變化,有必要認識到現有課程設置所存在的問題。目前,本專業在課程設置上存在的不足主要體現如下。

        (一)課程體系缺乏科學性與系統性

        市場(醫藥)營銷專業作為湖中醫大的一個新建應用型專業,在課程設置上應以其行業特色性而與其他普通高等院校的市場營銷專業有所區別,但發現現有課程設置把綜合性大學的課程體系照搬到中醫藥院校中,再加上一些醫藥方面的課程,生硬地拼湊在一起[2],市場營銷專業知識與行業特色課程、醫藥類課程相互之間的耦合不夠,缺乏科學性與系統性。

        (二)課程設置比例不合理

        在現有課程設置上,市場(醫藥)營銷專業主要開設了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課三個課程模塊,其中公共基礎課與學校其他專業統一設置。專業主要課程有“市場營銷學”、“消費者行為學”、“市場調查”、“銷售管理”、“廣告學”、“國際市場營銷”、“商務談判”、“電子商務”、“網絡營銷”等[3],而醫藥方向的課程比較少,僅有“醫學概論”、“藥學概論”等作為專業限選課進入到整個課程體系中。從課程體系來看,課程涉及面較廣,但在實際的教學中市場營銷方向和醫藥方向兩個專業的教師是分開的,因而傳播理論知識的交叉點自然就會很少,全憑學生自己去耦合這些知識點,培養出來的人才也可能不是社會真正所需的醫藥市場營銷人才。

        此外,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總學時為2720),必修課占主要地位(2128學時),達到總學時的78.2%,遠遠高于國外50%的水平。而選修課偏少(592學時),占總學時的21.8%,不超全部課程的1/4,跨學科、跨專業、跨系的很少。

        (三)理論課與實踐課配置欠佳

        市場營銷專業屬于實踐性很強的一門專業,理論性相對偏弱,且實踐內容不同于學校的醫藥類專業。但在現有專業課程體系中,專業基礎理論課程偏多,而實踐課程偏少,存在理論課與實踐課的嚴重脫節[4]。即使有些課程安排了實踐課,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因相關實踐教學的條件限制,老師們基本是在課堂上給予學生實踐指導,而無法親臨市場對學生進行實踐教學。

        (四)過于強調專業學科教育,忽視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階段的一種素質教育,是所有大學生都應接受的非專業性教育。加強通識教育已經成為當今高等教育改革的共同趨勢,其是用一種適應時代的文化內容來擴大大學生的知識范圍,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5]。相關研究也證實了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之間的關系并不是對立的,而是互為補充的,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起著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但現有課程體系中,特別重視營銷管理的專業核心,過早地給學生進行專業定性,且教學過程完全是按照單純學科的自身內容進行的,而語言、歷史、文化、科學技術、邏輯思維等方面通識教育比較缺乏,忽視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

        三、校企合作下的市場(醫藥)營銷專業課程

        設置策略

        在各種數字新媒體時代,市場環境不斷變化,市場競爭日益激烈,隨之而來的就是學生就業壓力加大。因此,新形勢的發展對市場(醫藥)營銷專業的教學和教學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時代要求營銷專業的教學不止完成理論的教學、知識的傳遞,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營銷的創新思維,營銷動手能力。而實踐證明,校企合作培養模式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一種有效教育模式。

        校企合作,是一種注重質量培養,注重在線學習與企業實踐,注重學校與企業資源、信息共享的“雙贏”模式[6]。從實踐來看,現有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四種:學校引進企業模式、工學交替模式、校企互動模式和訂單式合作模式[7]。傳統高等教育模式一般只有校方和學生兩個基本構成要素,而校企合作模式,把企業納入高等教育體系中,把企業引入學生培養的全過程,形成了“校方、企業共同參與,學生互動”的格局。因此,我們可以把校企合作概括為“教學三要素,學習兩課堂”。

        (一)湖南中醫藥大學市場(醫藥)營銷專業校企

        合作項目特點

        為探索應用型營銷人才培養模式,積極響應教育部推行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卓越計劃”,湖中醫大管工學院從2014年開始,啟動“卓越營銷師”培養計劃,尋求與企業合作,加強(醫藥)營銷專業人才的培養。具體的實施方法是:每年暑假在市場(醫藥)營銷專業中從大一到大四,選出部分學生進醫藥企業進行頂崗實習,旨在讓學生從大一時起就能學習與市場對接、與社會接軌,避免學生培養與社會需要脫節,探索建立符合社會需要的高級應用型營銷人才培養模式。

        (二)校企合作下的市場(醫藥)營銷專業課程設置策略

        為了使校企合作教育模式順利實施,達到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為此,筆者認為在課程設置上也要進行一系列的配套改革。

        1.在課程體系的結構上,可分成“學校課程”、“校企共建課程”和“企業課程”三大模塊。學校課程是整個課程體系的根本,其教學目的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學生提供專業的戰略視野;培養專業崗位所需的綜合素質;為學生掌握技能分析和解決問題提供理論指導。學校課程模塊主要包括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

        校企共建課程是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成功的保障,是課程體系結構的重點,其教學目的是幫助學生鞏固在掌握學校課程體系下所學的理論知識,并通過提供相關的實踐活動,全面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市場(醫藥)營銷專業的校企共建課程主要包括“市場營銷學”、“消費者行為學”、“市場營銷調研”、“產品管理”、“分析渠道管理”、“廣告策略”、“營銷策劃”等。

        企業課程主要是指學生的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是校企合作課程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其目的是幫助學生初步認知就業所需的專業崗位技能,熟悉和適應就業崗位環境,提前進入“崗位角色”更好地規劃職業生涯。

        2.在原有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上,重新組合“學校課程”的構成。學校課程設置不能脫離校企合作培養目標的核心思想,基礎課程應重視文科基礎課程、科學技術基礎課、商科基礎課程。因此,在學校課程設置上,應做如下調整與改革:(1)合理增加大學生通識教育的教學,以此培養大學生能獨立思考,且對不同學科有所認識,以至將不同知識融會貫通的能力。(2)合理加強專業基礎平臺的教學。市場(醫藥)營銷專業在專業理論課程上,授課內容應該以越簡明、越通俗易懂越好,關鍵是把要求掌握的、重要的知識點融匯到解決實際的企業管理問題中,因此,可以適當減少“線性代數”的學分,但需增加與市場營銷專業崗位競爭力相關的“應用統計學”、“會計學原理”、“財務管理”、“企業管理”等理論性課程的學分。(3)聚焦專業核心課程,打破以往教學計劃中拼湊的課程體系,以醫藥行業特色為背景,以營銷管理的理論為支撐,增設醫藥學專業的前沿性課程,把醫藥學專業前沿性課程與營銷管理專業課程有機結合起來。

        3.根據學校特色、師資力量與企業資源,共建“校企課程”模塊。(1)可以根據具體課程和企業的實際需要,提出相關課題,由課程授課教師和企業專職人員進行教學設計、共同開展教學活動。以“產品管理”課程為例,合作企業可根據企業自身的需求擬定企業產品(線)規劃項目,將項目的實施與學校“產品管理”課程相結合,企業產品部門負責人與學校授課教師共同設計教學方案,并共同組織教學。(2)校企分別擔任同一課程的不同教學內容,其中,理論部分由學校專業教師講授,實踐部分由企業人員負責指導。如“市場營銷調研”課程就可以采用這種合作方式來進行教學。

        總之,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課程設置應該使各種教育資源更加優化,課程模塊設置更趨科學,比例結構更加合理,課程應用性更強。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課程設置的實施和推廣,將有利于高校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有利于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參考文獻:

        [1]劉洋,張智兵.高等中醫藥院校非醫藥專業教育發展過 程分析[J].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4).

        [2]申俊龍,陶林.論高等醫藥院校非醫藥類專業的課程設 置[J].中醫教育,2005,(1).

        [3]馮夏紅,肖晗.醫藥院校市場營銷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研 究初探[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12).

        [4]官翠玲,楊柳青.醫藥院校市場營銷專業實踐教學存在 的問題與對策[J].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5).

        [5]李惠斌.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J].理論學習與探索, 2000,(1).

        第9篇:中醫藥文化概述范文

        [關鍵詞] 中醫典籍;翻譯;等值

        [中圖分類號] R2;H31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7)04(a)-0113-04

        [Abstract] Chinese classics language is generally more concise, but the content is rich, and commonly used some obscure, esoteric vocabulary, thus increasing the difficulty of translation. The current translation methods for TCM classics vary from one viewpoint to another, and the quality of Chinese classics translations is uneven. Many translations exist in mechanical, stereotyped or word-obscure, ambiguous and ambiguous phenomena. This paper mainly summarizes the translation theory of famous translator Eugene?Nida, and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skills of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from four aspects: the meaning of equivalenc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ynonym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synonyms and the appropriate deletion. The author hope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ranslation confusion by better translation skills and solve the equivalence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original expression in meaning and form, style and so on, so as to enhance the foreign readers' understanding of TCM classics, promote the spread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world.

        [Key words] Chinese classics; Translation; Equivalent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里孕育和產生了無數造福于人類社會的科學技術與文化傳統。中醫學源遠流長,是我們先人們在同疾病作斗爭的過程總結出的寶貴智慧結晶。由于中醫發展、扎根于我國獨有的文化土壤之中,所以其在解剖、生理病理、診斷及疾病的治療和預防方面都有不同于西方醫學的見解和方法[1]。雖然西方醫學在當代社會的醫療應用和生物科技研究方面占據主流地位,但是自從19世紀以來就有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認為中醫在一些疾病的治療和預防方面有著明顯優勢和獨到的價值。隨著世界范圍內“回歸”理念的興起和深入影響,中醫學受到國際社會的更廣泛關注和認可[2]。由于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國際層次的科技和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中醫學典籍的翻譯成為我國在中醫學方面與不同國家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學者們交流的關鍵媒介。建國以來,在我國學者的不斷努力下,中醫典籍的翻譯工作有了長足的進步,可謂收獲頗豐。但是我們也應該清楚地認識到,由于受中醫學自身特點、譯者知識儲量及能力、不同國家和民族文化背景及生活習慣的差異等因素,中醫典籍的翻譯作品存在良莠不齊的現象。為了提高中醫典籍的翻譯|量,促進中醫學的國際化交流,本文從等值翻譯的理論基礎出發,探討中醫典籍的翻譯技巧。

        1 等值翻譯理論概述

        翻譯等值(translation equivalence)在西方翻譯理論中位于核心地位。早在距今兩個世紀前,英國的文藝理論家泰勒在其著作《論翻譯原則》中提到:一部優秀的翻譯作品,能夠將原著中的優點完全體現在譯文當中,從而讓分別閱讀原著和原著譯文的不同國家的讀者對文章主旨、細節部分的意思有相同的理解,并從文中獲得同樣的心理感受。著名的蘇聯語言學家C.巴爾胡達羅夫教授認為:一部翻譯作品要想在質量上達到一定層次,那么譯文和原著一定是等值的。巴爾胡達羅夫要求譯文需要與原文在意義、句型、音韻甚至修辭及風格方面力求等值。對翻譯等值理論貢獻最為卓著的當屬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Eugene A?Nida),他也被稱為當代翻譯理論之父。“功能對等”的概念在他的翻譯理論體系之中占有核心地位。奈達認為對原著進行翻譯時切忌對語句進行死板的逐字翻譯,而是要使目的語與原語在語言之間達到功能上的對等效果。奈達的翻譯等值理論具體要求:翻譯工作者在對原著進行翻譯時,不單單要做到譯文與原著在詞匯意義上的等值,還要盡量做到風格、句式、音韻甚至文化信息方面的等值。依據奈達的理論,翻譯是兩種語言之間以“等值”為標準的文字表述轉化。此外奈達還從語言學角度出發提出了“動態對等”理念,即要讓譯文使用最貼切的自然對等語將原文內容表達出來。這種翻譯效果也是中醫學典籍的翻譯最希望達到的效果[3-7]。本文將從文章意義等值、同義詞轉換、近義詞轉換和釋義以及適當刪減四個方面闡述和探討等值翻譯在中醫學典籍的翻譯工作中的運用技巧。

        2 等值翻譯在中醫典籍翻譯中的應用技巧

        2.1 文章意義等值――翻譯的首要任務

        由于中醫學經典文集絕大多數使用古代文言文,一般用詞造句極其精練,因此翻譯中醫典籍首先需要對中國古代文言文和中醫學有較深的功底。另外,英語與漢語屬于兩個差異非常之大的語言體系,在語法結構、修辭文法等方面都難以實現譯文和原著的絕對等值[8-9]。因此在中醫典籍的翻譯工作中想做到譯文與原著在各個方面都完全等值是相當困難的,這時我們只能退而求其次,力求使譯文與中醫典籍原著在內容所表述的意義上等值。以《黃帝內經》中《素問》的節選內容為例:

        原文:昔在S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譯文:In ancient times when the Yellow Emperor was born he has endowed with divine talents; while yet in early infancy he could speak; while still very young he was quick of apprehension and penetrating; when he grew up he was sincere and comprehending; when he became perfect he ascended to Heaven (the throne).

        《黃帝內經》流傳至今影響深遠,在我國中醫學典籍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翻譯工作者對《黃帝內經》的翻譯既要考慮到目的語言國家的讀者與我們之間的巨大文化及生活習慣差異又要將原著中的思想內涵及意義準確地使用另一種語言表述出來。這句話翻譯成現代漢語的表述是:當年黃帝出生時就有神靈,弱小時就能說話,幼年時順從教育撫養,長大以后敦素聰敏,在一切有成之后他就登天而去了。在本例譯文中譯者使用了由when和while引起的5個平行結構,與原文中的“生”“弱”“幼”“長”“成”相對應。這樣的翻譯既簡練又能夠準確表達出原文所包含的意思,并且使譯文的語言格式與原文一樣對整,做到了“讓另一個國家的讀者在閱讀譯文時能夠獲得與使用源語國家的讀者相同的感受和理解”的要求。再例如,《素問?上古天真論》及《類經?任沖督脈為病》等中醫典籍中類似出現的中醫基礎理論術語“任主胞胎”。對“任主胞胎”的翻譯想要做到目的語和源語的絕對對等就非常困難,因為如果要絕對對等的話,翻譯出來的內容在意義方面將與原文不符。因為“任主胞胎”中的“胞胎”并不是完全等同于現代漢語中該詞的意義――娘胎、孕育,而是要分成兩個詞。這里的“胞”翻譯成現代漢語是指“子宮”的意思,而“胎”是指“孕育胎兒、妊娠”的意思。因此“任主胞宮”的準確翻譯應該是“Ren Vessel managing uterus and gestation”。另外還有在中醫典籍中經常出現的專業術語“居經”和“并經”的翻譯。依據等值翻譯的理論原則,首先要求譯文與原著所表述的文章內容的意思是等值的,所以這里就不能按照字面意思去直翻,那樣翻譯出來的內容就是錯誤的,是沒有實際應用價值的。“居經”和“并經”兩個詞匯最早出現在魏晉之際著名醫學家王叔和的《脈經》之中,其具體意思是指女子由于氣候變化、生化方式、居住環境或者年齡等因素的影響而發生的月經異常癥狀,其中“居經”是指月經3個月出現1次,翻譯成英文為“tri-monthly menstruation”,而“并經”指2個月出現1次月經,翻譯成英文為“bi-monthly menstruation”。總之在對中醫學典籍進行翻譯時要做到首先保證譯文所表述的意思與原著等值,在此前提之下盡量達到譯文在風格和文體等方面與原著等值,切勿本末倒置。

        2.2 同義詞轉換――閱讀起來簡單易懂

        中西方醫學研究的核心對象是一樣的,所以兩種醫學體系在研究內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目的本質上是相互靠攏的,即兩種醫學體系的趨同性。由此可以推斷,中醫典籍中表達的涵義可以使用其他語言進行等值轉換,中醫典籍中的一些專業術語也大多可以在另外一種語言中找到等值同義詞匯[10-11]。在對中醫典籍進行翻譯時盡量采用目的語言中與原文意思等值的詞匯,例如在對中醫典籍中“眼花”“大汗”的翻譯,譯者可以直接從英文中找到這兩個詞的對應詞匯進行翻譯,即“blurred vision”和“profuse sweating”。這樣既避免了生硬的逐字翻譯,而且讓西方讀者閱讀起來也非常容易理解。

        2.3 近義詞轉換和釋義――力求與原文等值

        中醫典籍語言一般簡練,甚至兩三個字就能概括現代漢語的一句話,這樣的話要想實現中醫典籍的等值翻譯就只有將原著的準確含義進行對等翻譯,其次考慮風格、文化等方面的等值翻譯[12-15]。因此在對中醫典籍進行翻譯之前首先需要弄懂原著中的涵義,如果自己都理解不透徹那么譯文的閱讀者也不能從譯文中獲得與閱讀原著等值的感受。另外,中醫典籍中常會用到一些對當代國人來說也比較生僻的詞匯,這些詞匯更難以在目的語中找到對應詞匯。除此之外,還有不少中醫典籍中的用語或詞匯的現代意思與古代意思不相同或者不盡相同,在翻譯時需要給予準確的解釋或者使用語義相近的目的語言詞匯來轉換。例如中醫典籍中常用的專業術語“落胎”和“離經脈”,這兩個詞匯在西方醫學術語中找不到意思完全相同的詞匯,所以“落胎”在翻譯時使用意思與其相近的“feticide”,顯然后者所表達的意思范圍要超出“落胎”的實際意義;同樣,“離經脈”又稱作“欲產脈”,是指臨產孕婦出現的脈搏過快的臨床表現,翻譯為“abnormal pulse”也是取其意思相近的詞匯來轉換,這樣的翻譯不僅能將原著中的真正意思表述出來,也有利于文章風格、句式等方面的等值翻譯。但有的詞匯就必須使用釋義的方法進行翻譯,例如東漢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中有一方劑稱作為“失笑散”,該方劑主要有活血祛瘀、散結止痛的療效。服用“失笑散”后癥狀往往在不被患者察覺的情況下逐漸緩解,當患者發現疾病已祛除時常會驚喜的失聲大笑,故名“失笑散”。如果這里僅按照字面意思來翻譯的話將是Powder for Lost Smiles。看到這個譯名,恐怕沒人敢使用此藥[16-18]。李照國根據中醫文獻的特性將原著中生僻的詞匯進行英文釋義以達到譯文和原著在涵義方面的等值效果,翻譯為Shixiao Powder, a powder for dissipating blood stasis to promote blood circulation。這樣就更易被西方讀者接受和理解。這種將中醫典籍中生僻詞匯進行釋義以達翻譯等值效果的例子還有很多,譬如: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這段話仍然節選自張仲景的《傷寒論》,從下面兩種譯本的比較就能很明顯地看出對生僻詞匯釋義是一種有效的等值翻譯方法。

        譯本1:Jiexiong syndrome of cold nature has no symptoms of heat. Small white powder of three drugs can be adopted to the case.

        譯本2:When a Blocked-up Chest is of a Cold nature without symptoms of Heat, Decoction of Lesser Xianxiong with three drugs call be adopted. Baisan Powder will also be a remedy.

        這段原文轉換成現代漢語為:寒飲聚結成實的結胸證,若確審其無熱證者,宜與白散溫下其寒飲。這一段話經許多中醫藥學大家考證后皆認為這是錯簡,應為“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白散”。“白散”即中醫藥學中指的“三物白散”,該方劑由桔梗、巴豆、貝母組成,由于該三物外觀皆為白色,又為散劑,所以稱其為“白散”。譯本1的譯者在翻譯此段時采用將國外讀者會感到生僻的詞匯進行英文釋義,將“白散”譯為“Small white powder of three drugs”,這樣讀者就較易清楚。而譯本2的譯者僅按音譯將其譯為“Baisan Powder”,這樣的譯法導致國外讀者很難明白“白散”乃何物,所以此處將生僻詞匯進行釋義以達翻譯等值是非常有效的,可以使讀者對白散的顏色及大致組成有直觀的印象,便于理解。

        2.4 適當刪減――避免誤解,寧缺毋濫

        中醫學典籍一般都具有語言的抽象性特點,另外由于不同語種國家民族文化、地緣差異等原因使原著中所描述的事物或文化理念不被西方國家人民了解或使其容易誤解,翻譯者如果僅僅根據字面意思進行翻譯將會使讀者難以理解原著的真正涵義。為了避免原著中的內容在翻譯為目的語后使讀者產生誤解或困惑,如果原文中該內容在整句中或整篇中的地位和作用不重要,即使刪除也不會影響原文中所表達的意思的話可以考慮將該詞匯刪除,切忌轉換成晦澀難懂或存在歧義的詞匯。例如:

        原文: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譯文:In a word, it has always been valued and emphasized to take preventive measures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disease since ancient times, because it is much harder to cure any patient with an advanced disease.

        上述原文節選自《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原文意思為:所以說圣賢之人不會等到疾患染上之后才去治療,而是在沒有發病之前就給予治療;不強治已暴發的動亂,而是在未亂之前就加以治理,這即是其中所包含的道理。當已經身患疾病之后才開始治療,已經發生動亂了才著手去平息,這種做法就如同口渴了才開始去挖井,馬上就要開戰了才著手去鑄造兵器,不是已經為時過晚了嗎[19-20]?文中使用了三個比喻將疾病預防的重要性形象化,不僅增強語言美,而且引人深思。但是因為這些比喻具有濃重的民族文化色彩,如果翻譯出來的話可能不易被另一種文化背景的讀者理解。為了使譯文上下對照、連貫從而達到“動態對等”的要求,譯文中刪除了原文中的比喻,這樣不僅保留、傳達了原文中的核心思想,而且可以使語句更加簡練、通順、易懂。對中醫典籍進行翻譯時,盡量不使用晦澀和容易產生歧義的詞匯轉化,要使用目的語言中和原著對應的詞匯,如果難以尋覓對應詞匯且該詞匯在文中不起到重要作用的話可以考慮予以刪減,以求達到等值翻譯的效果。

        3 結語

        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快速提高,世界范圍內科技、文化交流的廣泛開展,中醫典籍的翻譯在國際中醫學的交流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中醫典籍在表述方面具有獨特的語言和文化特點,所以給翻譯工作帶來了一定挑戰,在實際翻譯工作中常常不能做到譯文與原著在表述意思、風格及形式等方面的完全等值效果。當代翻譯理論之父尤金?奈達認為翻譯作品與原著在表述意思方面的等值處于翻譯效果的最核心的地位,如果能夠在保證譯文與原著意義等值的基礎上達到語言風格、音韻、感情及文化方面的等值翻譯將是翻譯作品的最理想效果。因此在對中醫典籍進行翻譯時,譯者要善于運用等值翻譯的技巧和方法,從而提高翻譯質量,促進中醫的國際化交流和傳播。

        [參考文獻]

        [1] 周鐵成.醫學英語特點剖析[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0:248.

        [2] 向楠.幾種翻譯理論在中醫藥術語翻譯中的應用[C]//中華中醫藥學會第十五次中醫醫史文獻學術年會論文集,2013:394-397.

        [3] 王琳,陳磊.奈達等值理論關照下的中醫術語翻譯[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2,21(6):42-44.

        [4] 郭先英.中醫英語等值翻譯技巧研究與應用[J].河南中醫學院學報,2003,18(4):9-11.

        [5] 尹楚茗.翻譯策略在中醫文本英譯實踐中的應用[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3:8-15.

        [6] 江楠.中醫典籍英譯策略的探討和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15:14-18.

        [7] 馮文林,伍海濤.奈達翻譯理論在中醫翻譯應用中的研究述評[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4,20(7):988-991.

        [8] 陳小慰.翻譯研究的“新修辭”視角[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1:14-17.

        [9] 張瑜.翻譯的修辭學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3:7-9.

        [10] 賴燕玲.淺析不完全等值翻譯的原因[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5,12(1):281-282.

        [11] 陳小慰.翻譯與修辭新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219-221.

        [12] 蔣學軍.中醫典籍中的文化圖式及其翻譯[J].中國科技翻譯,2010,23(1):35-38.

        [13] 李梓,管媛.中醫英語等值翻譯研究――以《黃帝內經》為例[J].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4(1):37-39.

        [14] 王銀泉,周義斌,周冬梅.中醫英譯研究回顧與思考(1981-2010)[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4,22(4):106-112.

        [15] 劉寧,張慶榮.中醫藥英語翻譯中應引起重視的幾個問題[J].中醫雜志,2012,53(5):384-386.

        [16] 盛潔,姚欣.功能翻譯理論視域下的中醫典籍英譯本比較研究――以《傷寒論》譯本為例[J].時珍國醫國藥,2013,24(2):464-467.

        [17] 王小芳,劉成,高新顏.中醫辨證基本術語英譯標準對比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5,30(10):3611-3614.

        [18] 罾鄭周春祥.基于兩個《傷寒論》譯本的中醫英譯方法探析[J].時珍國醫國藥,2013,24(8):20.

        [19] 李英照.翻譯適應選擇論關照下的《內經》病證詞語英譯[D].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2009:9-13.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无线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午夜福利视频 |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欧美 | 最新在线精品国自 | 在线视频中文字幕久热 | 香港日本韩国三级在线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