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自然現象的變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請你觀察一種自然現象,如朝霞晚霞、月圓月缺、春風春雨、霧起霧散等,把它的變化特點寫出來,題目自己定。
腦洞大開
感受美:樹木孕育了一個冬天,在你沒留意的時候,枝條上鼓出的或是圓溜溜的、或是小筍形的、或是梭形的小芽,已經透出綠意。風吹在臉上,輕柔舒適得讓你昏昏欲醉。你愿意瞇著眼睛仰起臉龐,貪婪地享受陽光的溫暖。用力嗅嗅,呵呵,春天特有的氣息頓時浸透全身,這是大自然與你心靈融合的結果。
發現美:敞開心靈去接納,你的眼睛里可以發現無數的神奇:云與雨、雪、雷、電相伴相生;寒霜與你謀面的時間雖然短之又短,卻讓楓葉變紅,銀杏葉黃,許多的綠色葉子蔫垂;只有在清晨與傍晚,陽光才會毫不吝嗇地為云兒涂抹色彩;四季的風,溫度在改變,強度在改變,給人的感受也各不相同……很多時候,只要你駐足,仰起頭,俯下身,許許多多的自然現象都會讓你著迷。
指點迷津
關鍵詞 量子物理;超自然現象;意識波;傳輸
中圖分類號O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4)116-0113-02
1 量子論及主要結論性理論
量子論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石之一,量子論自誕生100年來給我們的現代文明帶來了巨大的變化,給我們提供了新的關于自然界的表述方法和思考方法。量子論揭示了微觀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為原子物理學、固體物理學、核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奠定了理論基礎,量子論很好地解釋了光的傳播和吸收,現在量子論也被用來解釋一些超自然現象,甚至被用來解釋一些靈異事件。
在量子論的基礎上,又建立了量子場論。量子論描述了單個粒子如何運動,量子場論描述了在高能情況下,多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通過量子場論,人們認識到:原來所有粒子都是彌漫在空間中的某種場,這些場有著不同的能量形態,而當能量最低時,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真空”。
量子論描述了單個粒子如何運動,并由小到大,推及整個宇宙的運動規律。由于粒子的不可觀測性,量子論是建立在假說和理論推導的基礎上的,所以其結論性理論需要不斷的在實踐中證實并完善。現在量子論已經積攢了超過一打的所謂“解釋”,并且仍有新的解釋被提出來。既然未經證實,就存在爭議,但多種理論并存也許可以使我們更廣泛地探索物質世界。在1997年,馬里蘭大學召開了一次關于量子力學的研討會,有人在與會者中間做了一次問卷調查,統計究竟他們相信哪一種關于量子論的解釋。結果是這樣的:哥本哈根解釋13票,多宇宙8票,玻姆的隱變量4票,自發定域理論1票,還有18票都是說還沒有想好。物理學的研究對象應該是能夠被觀察到被實踐到的事物,物理學最好是能夠從這些東西出發,所以說證實這些理論是我們需要做的事情。
我們簡單談一下量子論的主要理論薛定鄂方程和玻姆的隱變量理論對光子或電子的描述,并由此得出的光傳播途徑的結論。薛定鄂方程中有一個沒有量綱的空間分布函數ψ,ψ伴隨著每一個電子,在它所處的那個位置上如同一團云彩般地擴散開來。這種云彩厚薄的變化,是按照某種經典的、連續的、確定的方式進行。當ψ和電子的電荷相乘,就代表了電荷在空間中的實際分布。電子不是一個粒子,它是一團云,它是一團波,它向每一個方向延伸,這種延伸衰減的很快這使它粗看來像一個粒子,但把它放大仔細看時,你會發現它在空間里融化開來,變成無數振動的疊加。這是推論出光是一種波的基礎。
玻姆的隱變量理論提出了“量子勢”的概念。在他的描述中,電子或者光子始終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粒子,具有確定的位置和動量。但是,一個電子除了具有通常的一些性質,比如電磁勢之外,還具有所謂的“量子勢”。“量子勢”是一種類似波動的東西,它按照薛定諤方程發展,在電子的周圍擴散開去。但是,量子勢所產生的效應和它的強度無關,而只和它的形狀有關,這使它可以一直延伸到宇宙的盡頭,而不發生衰減。電子的量子勢可以瞬間把它的觸角伸到宇宙的盡頭,一旦在某地發生什么,其信息立刻便傳達到每一個電子耳邊。這樣,超光速的通訊在宇宙中簡直就是無處不在。在玻姆理論里,可以把電子想象為:它本質上是一個經典的粒子,以它為中心發散出一種勢場,這種勢彌漫在整個宇宙中,使它時刻感應著周圍的信息。這是描述光的粒子性的理論基礎,以上兩種理論推論出光傳播的波粒二向性,同時推論出所有的物質粒子波和光波一樣都具有波粒二向性。
2 意識的體內產生、體外傳輸及超心理學研究
超心理學是研究一些超自然現象的一門學科。超自然現象是指超越了當代自然科學知識的極限而被認為不可能產生或無法解釋的現象。當相對論新出現時,用高維空間來解釋通靈能力的時隱時現也曾風行一時。目前,物理學的巨大奧秘在于微觀世界,感謝量子論,它架起了科學與宗教之間橋梁。
曾幾何時,所有的科學家都認為,物質能量不能被憑空制造,但量子論的不確定性原理的出現以及電子能量的能量躍遷解釋把這一觀念粉碎了。按海森堡的解釋,當時間非常確定,能量就起伏不定變得非常地不確定,在極小的空間中極小的確定時間內,能量依靠著不確定性即使在真空中也能憑空出現,能量物質的出現和消失甚至違背了經典物理定律,所以說超自然現象出現也不足為奇。
我們認為,像所有的物理體系一樣,人的心靈即思維意識的產生以及傳輸都是一個進行中的量子過程。我們具有的新“意念”,都是量子正在腦海中連續不斷地使波包瓦解從而產生的新的心靈狀態。體內意識通過聲波進而通過腦電波進行體外傳播,我們認為物質世界的各個部分在量子水平上都是互相連接的,意識具有體外傳播的量子過程,人的心靈能夠改變遙遠物體的波包(如人眼看一下一個正在運行的電子的能量,就足以改變這個電子的運行軌跡一樣),并按此種方式來瓦解波包時,一樁通靈事件就會出現,即宏觀物體的在可視的范圍內出現變化。這是關于產生超能力現象的量子論解釋,但這種現象是極少極少見的。
超自然現象的出現無疑是一種寶貴的物種資源,對超自然現象的研究,用科學理性和科學思想來對待這些異常現象,可以使我們更好地完善及證明現有的物理理論,促進科學思想和科學理性的傳播。我們這里所指的只是一般的超能力現象,如果真象宗教所提示的那樣,有高級靈媒的出現,有更加難以理解的超自然現象出現,哪將是多么復雜的量子過程,對這種超自然現象的研究是由特殊現象找出普遍存在的物質世界運動規律,這也許會給現代物理學帶來新的革命。
3 量子的非定域性與意識波的傳播
量子論保留了物質世界的實在性,否定了物質世界的定域性。我們認為,定域性和非定域性是相容的,定域性包容于非定域性之中。定域性解釋為:物質限值在有限的空間內,比如經典物理學里的質點和剛體,物質只與相鄰的物質影響,而且任何影響都不可超過光速。非定域性有時也稱為不確定性,可理解為:物質既不是質點也不是剛體,而是分布在全空間,即用全空間的波函數來描述。因此波函數本身就是非定域的。波函數塌縮意味著它在全空間的分布一起變化,這種變化可以看做每個點之間以無限的速度相互影響。
根據非定域性原理,你身體的一下部分粒子(雖然是極小一部分)將彌散在空間中,充滿著你所在的房間,甚至可以一直延伸至宇宙的盡頭。而現實客觀存在的你只是你身體的“絕大部分”粒子的聚集體,會有一小部分的你身體粒子留在無窮的空間中。
思維是物質的運動,只是這種物質和物質的運動一定是以更小的粒子的形式存在和運動的,根據量子論的非定域理論,我們認為量子具有空間彌散性,意識這種物質粒子產生后在體外的量子場里以量子勢的能量形態存在,以一定的量子勢充滿空間,意識量子是連續的,不滅的,我們暫稱之為意識波,這是比電磁波更為高級的一種物質波。根據波姆的隱變量理論和非定域性理論,我們認為這種意識波的傳播是粒子與粒子發生了感應,那么這里空間的概念有多大,一節車廂里大家都可以感知它,一百米二百米范圍內人們都可以感知它,算不算充滿整個空間,我們認為應該算的,如果以量子的能量取決于量子勢,而量子勢在整個宇宙是不衰減的,我們也可以認為意識波是充滿宇宙的,像其他電波一樣在空間傳遞。這種傳遞不需要導體,也許這種意識波的傳遞可能依賴于量子場,量子場就是它的導體。這種意識波我們也可以通過某種方式感知,但以現在的科技水平來看,這種極微弱的量子勢的粒子,要感知和測量到是多么不容易的事。
4 結論
物理學的任務就是發現物質世界的運動規律,找出普遍適用的物理定理來解釋
宇宙和物質世界,這是一個由實踐到理論,再由理論到實踐的反復過程。牛頓在夢里被落在頭上的蘋果砸醒,從而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愛因斯坦根據對夢中現象的回憶,發明了相對論,這些都好像得到了上帝的啟示。量子論的奠基者普朗克由黑體輻射提出量子論,是一個先有實踐后有理論的過程。通過一代物理學家的不斷努力,才有了現代物理的輝煌。如果出現解釋不了的自然現象,物理學就應該責無旁貸第對它進行探索和研究。
我們提出意識波的概念,得益于波姆的隱變量理論、量子的非定域性原理等量子論理論。21世紀的科技突破點在腦科學,對意識波的研究及探討,同時也可以對量子論的一些理論起到證明作用,不斷地研究下去,我們一定能取得新的科研成果,也許可以使現代社會發生一些變化,使我們離宇宙真理更近一步。
參考文獻
【關鍵詞】幼兒;觀察能力;科學教育
一、根據科學的目標培養幼兒觀察力
(一)親近大自然,觀察新鮮事物
幼兒的思維方式是隨著年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根據皮亞杰的兒童認知發展階段劃分:0-2歲屬于感知運動階段,這個階段思維開始萌芽。2-7歲屬于前運算階段,這個階段幼兒的思維特點主要是單項思維、思維不可逆、自我中心、反應靜止的直覺狀態、不合邏輯的推理等特點。這一階段幼兒的思維主要根據具體形象來辨別。
(二)根據研究對象,養成觀察能力
利用一些具體的事物作為幼兒研究對象,比如讓他們觀察一些動物的行為特點,可以舉身邊的一些例子,像貓啊,狗啊,兔子啊等等,通過觀察這些動物的習性,進而比較出動物之間的差異性,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培養他們的概括能力.還有身邊的一些自然現象等等,通過提問:為什么下雨的時候容易打雷,太陽為什么從東方升起?再比如“認識百合花”這一案例,我們可以引導幼兒對花兒的各個部分用眼看,手去觸摸,調動身體各種感官去體會花兒各部分的屬性,最后再總結花兒的特點及與功能。
二、根據科學的內容培養幼兒觀察力
幼兒學習的科學教育內容主要包括:動植物之間的關系、自然現象、科技與人類的關系、人體的奧秘。在講解這四大塊的內容時,教師要運用正確有效的方法更好的去引導他們去學習增強他們發現事物的觀察力。
(一)動植物之間的關系
在探究植物之間的關系時,教師可以給幼兒提供更多的機會去接觸這些實物。在研究動物類特征時,可以對身邊的一些小動物,進行實地接觸,有條件的話可以適當的去養一些這樣的小動物,對他們進行飼養和照料,記錄這些動物的成長變化,從他們的身上,能獲得很多有用的相關信息,會發現這些動物也像一個孩子一樣需要悉心照料,也需要喂食才能長大,也需要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
(二)自然現象
當講到一些自然現象時,教師首先要引導幼兒感受天氣變化,下雨時,天氣變化,空氣變化,下雪時,天氣及周圍又是什么現象的,讓幼兒用他們喜歡的方式了解、記錄、預測、和感受這些自然現象到時來所帶來的天氣變化。
(三)科技與人類
在講到科技與人類的關系時,教師們利用一些簡單、安全的常用科技工具給幼兒們展示,例如,我們家庭用的微波爐、榨果機、手機、ipad等工具。讓孩子們觀察這些工具在使用時是如何進行運作的。他們在使用之前,需要什么?以及在使用中需要注意什么,然后通過老師邊示范邊講解,讓孩子恍然大悟。
(四)人體的奧秘
在講到人體奧秘的過程時,教師可以通過邊播放一些嬰兒出生的紀錄片邊對此現象進行講解,講解過程盡量淺顯易懂,少用專業性詞匯,多用通俗詞匯,幼兒理解起來則更容易。
可以發現,所有的這些知識的吸收,首要的都是通過觀察來進行的,讓幼兒明白觀察的重要性,從而在下次遇到新鮮未知的事物時,會有意識的先進行觀察探索。
三、根據科學的方法提高幼兒觀察力
學習科學僅僅依靠好奇心的驅使是不夠的,還應適當的掌握一些學習技巧,不同的事物需要不同的觀察方法。幼兒初期在接觸到一件新鮮事物時,初次表現的大多數好奇,左瞧瞧,右看看,一旦這事物呈現到幼兒感官面前太多次數時,幼兒可能就此喪失興趣,探索欲望就此終結。這里主要有典型特征觀察法、有序觀察法及跟蹤觀察法三類。
(一)典型特征觀察法
此種觀察法主要應用于觀察的對象具有某種典型的特征,且這種特征持續的動作時間較短。例如在短時間內讓幼兒觀察一些動物的運動特點,像跑、跳、爬、飛、拍、搶這些瞬間動作。并通過這類動作給動物進行歸類,并要讓幼兒在觀察這類動物時能講出這類動物的典型特征,這不僅能提高幼兒的判斷能力而且還能訓練幼兒的概括能力。
(二)有序觀察法
此種觀察法適用于一些觀察對象外形特征表示的并不是很突出,但又需要研究這些對象之間的差異。這可以通過有序的觀察法來作比較,在觀察比較、發現對象差異的過程中,教幼兒運用一些橫向比較或縱向比較的方法,比如:在學習雞、鴨、兔子、小狗這類動物的基礎上再來學習“家畜”的概念,在學習汽車、火車、飛機這類對象的基礎上再來學習“交通工具”的概念,此種方法也可以稱作上位學習法。
(三)跟蹤觀察法
此種方法主要用于觀察動植物、或日常天氣的變化時,這類事物在較長的時間段里才能發生一些質和量上的變化。這類事物的變化時階段性的,長期性的,讓幼兒在觀察這類事物時,最好是讓他們學會記錄每一個階段的變化,比如蝌蚪最終變成青蛙,蠶最終變成蝴蝶等,這樣的培養方法不僅培養了幼兒的細心觀察能力也培養了幼兒對一件事情的持久耐心。作為教師,我們一定要選擇一個合適的方法教會孩子學習成長,這樣才能取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總 結
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需要經過長期訓練才能兼備這種能力,教師在培養幼兒的觀察力的過程中,不僅要根據幼兒的特定思維特點去培養,還要選擇科學的內容,講究正確的方法,讓孩子不僅能提高觀察事物的意識,更要根據學會根據不同的對象選擇不同的辦法,掌握觀察事物的能力。使之在科學的教育下,更快更好地成長,成為一個創新型的人才。
作者簡介:戈文莉(1974.3-),女,重慶市南川區示范幼兒園,大專,研究方向:幼兒教育。
參考文獻:
[1]畢曉玲.談幼兒情感教育與培養[J].才智.2010.
關鍵詞:隱喻概念 李清照 詞
一、隱喻
隱喻基于人們的身體感知和經驗基礎之上,并廣泛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傳統的隱喻觀主要包括:比較論、替代論和互動論(劉蘇麗、李瑛,243)。現代著名的認知語言學家Lakoff & Johnson(1980)和約翰遜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認為,隱喻是語言深層的認知機制,能組織我們的思想,形成我們的判斷,構造我們的語言,有很強的語言生成力。隱喻是比較,也是一種思維創新;隱喻通過兩個詞項的相似點開展比較。從此,對于隱喻的研究突破了文學和修辭學等傳統隱喻理論的范圍,隱喻一躍跨入認知語言學的范疇。認知語言學家Ungerer & Schmid(2001)在對隱喻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后,認為隱喻的認知基礎是意象圖式,并且是發生在兩個概念模型(即概念域)之間的概念映射。(Ungerer & Schmid, 2001:120)
二、隱喻分類
據統計,普通語言中大約70%的表達方式源于隱喻概念(趙艷芳,106)。萊考夫與約翰遜(1980)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曾將概念隱喻分為三類:方位隱喻、結構隱喻和實體隱喻,都體現了隱喻是不同領域內由源域向目標域的映射,以達到對目標域的理解。上面提到的這三種隱喻是常規隱喻。除了常規隱喻外,隨著隱喻的不斷發展、創新,在詩詞等文學作品中出現了創新隱喻。
本文的研究重點是通過對北宋婉約派詞人李清照的詞作分析,揭示詩詞語言是日常生活中隱喻的擴展,詩喻也可歸于基本隱喻概念的框架之中。
三、李清照詞中的隱喻認知模型
本文選取的語料是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自是花中第一流:細品李清照》,對書中45首詞進行了分析。通過分析,作者對本書中的隱喻做了具體分類:
(一)用具體物體代替抽象概念
人們將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動、事件、狀態等無形的概念看作是具體的、有形的實體,因而可以對其進行談論、量化,識別其特征及原因等(趙艷芳,2001)。人類每天必須無數次與具體有形的物體或物質打交道,這為我們表達抽象概念提供了物質基礎,因此,此類隱喻在語言中無處不在。
在李清照的詞中,也反映出這種類型的隱喻。
人生比喻為旅程,把一生當成一天
《漁家傲》:“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漫有驚人句。”“路長嗟日暮”雖然只有五個字,卻暗含了兩個概念隱喻。如圖1所示。詞人將抽象的“人生”比作“旅程”,將“生命”比喻為“一天”。“路長”指人生漫長,此處暗指詞人自己已處于人生盡頭;“日暮”指太陽快落山的時候、傍晚。作者用“日暮”隱喻自己已至人生的暮年,感到前途茫茫、內心傍徨。
圖1:人生比喻成旅程
在《蝶戀花》中,“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剪燈花弄”,將濃愁比喻成物體。可以擁抱的物體這一特性映射到情感“愁”這一目標域上,暗含了孤寂與愁思縈繞在胸中須臾不散的情形。在《武陵春》中,“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一句也運用了隱喻。這句話的意思是“只怕雙溪中如蚱蜢一般大的小舟會載不起、拖不動如許之愁”。詞人將“愁”喻為實物,使“愁”這一目標域富有形象感。通過隱喻的運用,抽象的“愁”變得具體、可觸、可見、可感,從而使讀者更形象地感受到詞人的愁緒。如圖二所示:
圖2:情感比喻成物體
(二)自然現象看作人/物體
第二種隱喻是將自然現象,如月亮的陰晴圓缺、四季的變化、氣候的冷暖、刮風下雨、白天黑夜等,比喻成人或物。這種隱喻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少見,比如“太陽公公、風姑娘、月亮姐姐”等將自然現象比作人的稱呼。另外,還有許多將自然現象比作物的隱喻成語,如“滿城風雨、高山流水、呼風喚雨”等。為什么會產生這種隱喻呢?這是因為人們在認知一種事物時,傾向于通過思維中已經熟知的事物來理解把握陌生或抽象的事物。相對于變化無常的自然現象來說,人們對自身的了解比對身邊熟知的具體事物要清楚得多,因此我們習慣把“人”或“物”作為始源域,將其內部的結構投射到目標域“自然現象”之上。李清照的詞中對這一隱喻概念的運用主要有兩類:
1.自然現象比喻成人
(1)春到長門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開勻(《小重山》)
例(1)中的“長門”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長門”是漢代長安離宮名,漢武帝之陳皇后失寵后,曾居此地。李清照把自己的住所比成“長門”,暗示自己如當年的陳皇后一樣孤獨、寂寞,有著刻骨的相思。而“春到長門春草青”中,詞人將丈夫的歸來比作春天的到來,該隱喻中的始源域為丈夫,目標域為春天。春天的到來給萬物帶來生機和希望,詞人將丈夫的歸來比作春天的到來,突出了她與丈夫久別重逢的欣慰、興奮。
(2)遠岫出云催薄暮,細風吹雨弄輕陰(《浣溪沙》)
例(2)運用了擬人手法,將“遠山”“風雨”比作人。遠山噴出云霧,仿佛無意中催促著日落快快下沉;風雨故意播弄著氣象的陰晴不定。“催促”“播弄”這兩個特屬于人的動作,詞人卻用在了遠山、風雨這兩個目標域上,其實隱含了詞人百無聊賴的心情。
2.自然現象比喻成物體
(3)小閣藏春,閑窗鎖晝,畫堂無限深幽。(《滿庭芳》)
例(3)中的“藏”字運用了隱喻手法。春天本是抽象的,藏不住的,詞人卻賦予它特殊的品質,將“春”成為可以感觸,可以手持,可以收藏的東西。春天如物體般被藏起來了,詞人將這個抽象的自然現象形象化、具體化,讓讀者更真切地感受到春氣可言的閣樓。
(三)自然現象被視為社會現象
(4)恨蕭蕭、無情風雨,夜來揉損瓊肌。(《多麗》)
創作《多麗》這首詞時,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正經受宦海風雨的沖擊。丈夫受奸人迫害被迫離開京師,回到故里躲難。丈夫的遭遇與慘遭風雨蹂躪的一樣。詞人將“風雨”比作“社會的風雨”,兩者的相似之處都是蹂躪、糟蹋美好的事,暗含了詞人對黑暗社會的痛恨。
(5)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清平樂》)
此處的“風勢”既指“自然風”,又指“社會黑暗勢力”,這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表達了詞人對國運衰敗的深深憂慮。這句話是詞作的最后一句,表面上是指風勢很大,源域映射到社會這一目標域上,實則表明了當時動蕩的社會現狀,表達了李清照為國勢衰頹而擔憂的心緒。
(四)植物/動物/無生命物體比喻成人
在我們的思維中,習慣把植物、動物和一些無生命的物體當作人,賦予它們人的感受、人的情懷。在李清照的詞中,運用的最多的是將植物賦予人的感受。例如:
(6)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念奴嬌》)
在例(6)中,“寵”和“嬌”本是用來描繪人的字眼,詞人巧妙地加以移用,將“花”和“柳”擬人化,仿佛可以觸摸、可以感覺到,這種形象化的描寫讓人感覺惹人寵愛的垂柳和鮮花已浮現在眼前。
(7)風度精神如彥甫,太鮮明(《攤破浣溪沙》)
將物比人,將物人格化。詞中只字未提桂花的高貴品質,但是通過這一隱喻,讀者卻能感受到桂花超凡脫俗的高貴品格。
(8)香臉半開嬌旖旎 ,當庭際,玉人浴出新妝洗。(《漁家傲》)
詞人將梅花比喻成美貌的女郎,將源域美麗的女子絕妙傳神的映射到目標域梅花身上,突出了梅花的嬌羞、高雅、柔美。
(五)人比喻成植物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是《醉花陰》之佳句妙語。詞人將自己比作黃花(),表明思夫之切使她瘦比黃花。和李清照來自兩個不同的認知域,詞人將自己比作,的纖細、瘦弱這一形象映射到了目標域身上,使詞人憔悴、消瘦的形象呼之欲出。
(六)以物體的性狀喻物體
性狀即一事物的特征,如大小、形狀、顏色、氣味等。這一隱喻在李清照的詞中也很常見。比如:《蝶戀花》中的“山枕”以枕頭的形狀似山而作山枕,“山”這一源域的形狀投射目標域枕頭上;釵頭的形狀似鳳而叫作“釵頭鳳”,“鳳”這一源域的形狀投射到釵頭上。通過隱喻,使枕頭、釵頭的形狀躍然紙上。《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被翻紅浪。”“金猊”是指獅子形狀的銅制香爐,猊即獅子,因香爐形狀似獅子,而稱為金猊。詞人以紅色綢緞被子隨人身體翻動所呈現出的動態狀貌而稱作“紅浪”。波浪的形狀為大家熟知,詞人將“紅浪”這一源域的形狀映射到翻動的紅色的綢緞被子上,描繪更形象,暗指詞人在床上輾轉反側。《攤破浣溪沙》中“揉破黃金萬點金”將“黃金”比作“桂花”,源域黃金的特征映射到目標域桂花上,突出了桂花色彩的絢麗及可貴程度。
七、結語
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和修辭手段,也是一種概念現象和認知過程。通過隱喻的運用,李清照不僅準確傳神地表達了其心境和情感,還讓讀者感同身受。隱喻作為人類的一種思維方法和認知方式,是豐富文學作品語言的重要手段。本文從認知角度分析了李清照的部分詞作,為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研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
參考文獻:
[1]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2]UngererF,Schmid H 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劉蘇麗,李瑛.的認知隱喻分析——基于李清照詞的研究[J].海外英語,2010.
[4]王遠國,佘克勤.自是花中第一流:細品李清照[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認識升華現象,知道升華吸熱
2.認識凝華現象,知道凝華放熱
能力目標
觀察實驗,認識物體變化,形成初步的觀察、實驗能力
情感目標
了解物理知識對提高人民生活和促進科技發展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給出了升華和凝華的定義,并用實驗引入課題,學生觀察碘升華的實驗,分析實驗,
說明碘沒有變成液態,而是直接變成了氣態.
教材聯系實際分析了一些自然現象,說明哪些是屬于升華和凝華現象,對于升華需要吸熱,凝華需要放熱也是聯系實際分析的,并分析了在實際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
教法建議
本節教學要注重聯系實際的學習,注重觀察和實驗的教學,在引出課題時,由于有了很多物態變化的知識,所以可以直接得出升華和凝華的定義.
碘的升華實驗,要學生注意觀察現象,看出碘沒有變成液體而是直接變成了氣體,而停止加熱后,碘的蒸汽有附著在容器壁上,形成了碘蒸汽的凝華.可以提出一些觀察的問題,
學生邊觀察邊思考.
升華和凝華的吸熱,一定要聯系實際,先要知道哪些現象是升華和凝華現象,再注意聯系實際分析實際生產和生活中是如何應用的.
教學設計方案
升華和凝華
【課題】升華和凝華
【重難點分析】識別生產和生活中的物態變化是本節的主要內容,也是通過這個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要弄清開始的狀態和最終的狀態,再根據物態變化的定義來判斷是屬于何種物態變化.
【教學過程分析】
一.引入課題
由于具有相當的物態變化的知識,所以可以直接引出升華和凝華的定義,也可以畫出物態變化的圖解,學生思考有固態直接變成氣態和由氣態直接變成固態的過程是存在的,再給出升華和凝華的定義,并根據所學的知識,直接從圖解中看出升華吸熱而凝華放熱.
二.實驗:碘的升華和凝華
方法1、教師實驗,注意在實驗過程中要解釋清楚碘是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這是升華現象,可以學生思考由固態變成液態可能的途徑,學生根據原來學到的知識,會想到從固態變成液態,即熔化,再由液態變成氣態,即汽化,而本實驗碘的升華是由固態直接變成的氣態,這里直接兩字是教學的重點.
方法2、對于基礎較好的班級,可以學生觀察實驗,教師提出思考問題,學生帶問題觀察,參考問題有:碘的升華實驗看到了什么現象,固態的碘成為氣態的碘可以有什么方法,實驗中是如何實現的,碘的升華是吸熱還是放熱,碘蒸汽的凝華是如何發生的,為什么.
三.吸熱和放熱的情況
方法1、分析一些實例,說明哪些屬于升華和凝華的現象,在生產和生活中是如何應用的,要注重分析的過程,在分析了一些現象后,要聯系實際說明是如何應用的.
方法2、可以用實驗探究的方法實現,提供學生一些有關的課題,學生設計實驗的方法,并實施實驗,得出一些結論.
【板書設計】
第七節升華和凝華
一.升華和凝華
1.升華:物質由固態直接變成氣態的過程叫做升華
2.凝華:物質由氣態直接變成固態的過程叫做凝華
二.一些現象
1.升華和凝華的現象
2.物態變化的分析
三.升華要吸熱,凝華要放熱
探究活動
實驗探究:自然現象中的物態變化
【課題】調查自然界的一些現象屬于哪種物態變化
【組織形式】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思考常見的物態變化,看看屬于哪種物態變化;查閱世界各地的特殊的天氣狀況,并試圖分析其原因。
一、捋順相關背景
(一)課標分析
在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中明確提出:低估兒童學習的潛能比高估更可怕。中高年級的學生已經能夠初步建立起用數據和圖表來檢驗某種假設或觀點的思維方法,他們已經能夠依靠動手操作來認識和理解世界。本課內容屬于模型建構范疇,特別是建立月相知識概念更適合用模型來再現月有陰晴圓缺這一自然現象。月相概念的模型建構需要借助相對準確的模擬實驗,才能建立形象直觀的表象,并達到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的知識概念、激發學生關注自然現象興趣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是讓學生認識到月相是變化的,變化是有規律性的。學生的前概念是根據生活中的記憶,通過同伴的交流比較,初步了解月相變化的規律,這時的認識是較為模糊的表象認識,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通過模擬月相變化的實驗,讓學生達成科學知識目標:初步認識到月相變化跟月球不發光有關,跟太陽照射有關,跟月球在圍繞地球公轉有關;達成情感與價值目標:讓學生有一個宏觀的態度來審視月相變化的規律,并能結合生活實際有序觀察和推測月相變化的規律;達成過程與方法目標:利用模型來解釋自然現象。
(三)學情分析
通過對學生進行的前概念調查中我發現:知道月相有圓月也有缺月的學生人數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知道農歷的每個月都會有一次圓月概念的學生人數低于百分之十,認為圓月的時間是八月十五和正月十五的學生人數超過了半分之六十。調查數據充分說明了學生對于月相的認識是不系統,不清晰,仍處于表象解讀的層面。
學生在之前的相關知識儲備是:知道形成晝夜交替的原因,地球在繞太陽公轉的同時會自轉,月球是地球的衛星,會繞著地球轉,轉動一圈是一個月時間。
基于以上兩點的分析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五年級的學生對于空間想象能力的建立并不完善,還不能在現實中的天體與模擬實驗的天體代體之間建立有效的鏈接,也就不能很好地建構空間概念圖。
二、確立三維目標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月相在一個月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
2、月相變化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過程中形成的,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
過程與方法:
1、持續地觀察月相的變化過程。
2、根據已有的現象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而做出假設,同時能在小組學習中收集整理別人的觀點,并且根據一定的事實對自己的假設進行調整。
3、初步學習利用模型來解釋自然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初步意識到宇宙是一個變化的系統。
2、培養學生對宇宙奧秘的興趣,對天體運動規律的探索欲望。
(三)教學要點分析
教學重點:月相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月相的變化是有規律的。
教學難點:模擬月相變化規律實驗的各個部分所代表的天體部分。下半月的月相變化規律,以及下半月月相出現的時間推算。
教學關鍵:引導學生用模擬實驗建構天體概念的時候,人看天體時所站立的方位的確定應該與模擬實驗中所站立的方位相一致。建立月相出現的同時地球上某處的人們所在的時間概念。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用于貼月相的掛圖、月相成因示意圖、月相變化的課件、月相模擬材料。
學生準備:圓紙片、剪刀、活動記錄等。
三、解讀癥狀及應對建議
(一)改變學習材料,感受學習情境
錄像上所用到的黑白球體模擬月球亮面、暗面的教具設計,綜合圖示表述不同月相的呈現手段在當時無疑是很先進的,從錄像上看對于學生知識目標的達成確實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隨著課程改革的發展,不妨允許我們用現在的教學眼觀再來審視這節課。先關注意一下學習材料的選擇,現在的我們因為有了網絡資源的幫助,能更好地呈現由衛星航拍到的天體運動的真實情景,能更便捷地用實物投影來展現出月相的變化規律。
從錄像中我們知道這位老師的教具運用是這樣的:用球體上均分的黑白兩色部分分別代表月球的亮暗兩面,該模型的亮暗面是相對固定的;用人代表地球,觀察時是需要不斷轉動從而保持自己與月球在同一直線上的;用黑板的方向來代表太陽的位置,學生對于光源的方向始終是需要加以細心關注的。實驗過程中學生通過不斷轉身來觀察模擬月球白色部分不同側面的形狀來判斷看到該位置所形成的月相。
根據宇宙中月相實際形成的情景,我們何不模擬再現后進行觀察呢?根據這個思路,我們可以這樣改變實驗材料:用點燃的蠟燭當做太陽在發光,用地球儀代表地球確立觀察點,用不透明的球體做月亮進行繞地運動。具體做法如下:小組七人,均分半圓軌道固定相關位置,對角線上相互觀察確定亮面大小。當整個教室窗簾全部拉攏,門全部關上的時候,教室內就形成了夜晚看月亮的情境。這個材料遠比用黑白兩色均分球體的材料要靈活許多,而且更具有真實性,能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學習宇宙知識的樂趣。
(二)結合多媒體課件,鞏固宇宙概念
錄像中老師的板書是不同方位看立體圖的平面形狀。我們明顯能看出此細節的特殊安排對于這節課教學難點的突破有很大的幫助,對深化學生對空間概念有著很大的作用。
姜建明 ?
觀察實驗課是自然教學的重要內容。觀察和實驗是獲得感性材料的基本途徑,也是形成、發展和檢驗科學理論的實踐基礎。自然教學要引導學生認識生動具體的自然事物,只能通過大量的觀察和實驗。由于條件的限制,有些觀察實驗的能見度與清晰度低,不易達到教學的要求。經過實踐和探索發現,在教學中合理地選擇利用電教媒體能夠排除以上所述的缺陷,既可以增強觀察與實驗的效果,加快教學進度,同時還可以較好地彌補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提高教學效率,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面我從三方面談談利用電教媒體上好觀察實驗課的體會。
一、利用電教媒體,加強方法指導
1.觀察方法的指導。在指導學生觀察時要提出明確的觀察方法,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細致的觀察。但是有的觀察方法老師難以表述清楚,學生也難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正確的觀察。此時利用電教媒體變抽象為具體,變模糊為清晰能較好解決這一問題。例如教溫度表的讀寫時,(插圖略)有“讀數時視線要與液柱頂端相平”的要領,使用這樣的復合投影片,結合老師示范,能夠清楚說明怎樣看才是平視,然后上下移動眼睛與視線,指出錯誤的讀數方法。這樣教學,學生學會“平視”的程度要比只有示范好,有利于學生掌握溫度表的正確使用方法。
2.實驗方法的指導。教師講解和示范實驗方法時,示范應讓全班學生看得清楚,講解應精煉概括,形象直觀,易于理解,不能占用學生過多時間。指導時合理利用電教媒體,能節省時間,提高教學效率。如在指導學生解剖植物的花時,解剖下來的各部分要求整齊擺放,此時老師把排列好的各部分投影出來,不用多講,學生已經知道怎樣擺放。
二、利用電教媒體,真實感知現象
感性知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外部聯系的直接反映,它通過感知獲得,并以表象的形式保存在大腦中。自然教學中老師要指導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感知,這種感知活動就是觀察。電教錄像聲畫兼備,能給學生提供形象直觀、生動逼真的感性知識,可使學生看得深切,記得牢固,從而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然現象與自然規律。我們可以利用電視錄像能定格放大的特點,幫助觀察教學。如在認識青蛙捕蟲的動作時,即使把死昆蟲吊在青蛙面前抖動,讓它捕食,也是看不清楚青蛙捕蟲時舌頭的動作,因為這只是瞬間進行,根本不可能用人的肉眼看清楚。突破這個教學難點,可以采用電教媒體,播放編輯過的青蛙捕蟲的錄像片,使青蛙的動作通過特技慢動作,甚至一幀一幀地展現在學生眼前,使學生能仔細而清楚地觀察到:青蛙分叉的舌頭翻出口外棗有粘液的舌頭粘住昆蟲棗舌頭縮回原位棗上頷下頷合攏的整個捕蟲過程。通過錄像,使學生的印象深刻,興趣濃厚,很好地了解和掌握了這一知識。又如在學習“動物怎樣運動時”,可以同樣采用播放特技鏡頭的方法,認識平時不易看清楚的哺乳動物行走和奔跑時腳的移動規律。
實驗是人們根據一定的目的,運用一定的物質手段,在人為控制、模擬或變革自然事物條件下進行觀察和研究。在進行演示實驗時,利用投影呈現實驗現象,學生容易看清楚,老師便于講解。比如認識植物的導管時,把吸收了紅色水的葉片放在投影儀上,紅色的導管便能非常清晰地呈現在學生的眼前。在有些演示實驗中還可以利用投影儀作實驗器具,使實驗現象更加明顯地呈現給學生觀察。比如在使用光學演示箱做光的傳播實驗時,手電筒的光線較弱,即使在光學演示箱內充入煙霧也不夠清楚。在教學時可利用投影儀作強光源,實驗現象就清晰明顯了。采用投影儀與地球儀配合使用,還可以演示地球晝夜變化,四季交替現象等實驗。
三、利用電教媒體,擴大感知范圍
(一)光的直線傳播
(二)光的傳播速度
二、教材的地位
這節課的內容是以光的直線傳播特點向學生展示了一個多彩的光世界,是學生學習幾何光學的入門課和基礎課,又是學習光的反射定律、折射的后繼必備知識。光的直線傳播貫穿本章的各節,對認識、解釋自然界中和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三、教材分析
本章首先要求學生通過對生活、自然和實驗現象的觀察,歸納、總結出光在同種介質中的傳播特點,是屬于探究型課題。由于探究和實驗貫穿全章,就為教學提出了相對應的問題,這一節課所涉及到的物理原理相對簡單,就是光的直線傳播特點及所產生的一些自然現象和光速,對學生來說,相對的會比較容易理解。
教材中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形成的原因,這些自然現象都是我們生活中常看到、碰到的現象。這就要求,通過本節的教學,能讓學生從生活或自然現象中發現問題,并能夠表達出來。而且這節課能讓學生感覺簡單有趣的實驗相對的會多一點,有利于學生在以后學習的過程中自己動手、觀察。而且由于實驗的成功率高,對于以后的實驗就會有信心,會熱衷于做實驗,并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本節內容的學習,還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光現象與生活和自然密切相關。
四、教學目標
(一)探究光在同一介質中的傳播特點,認識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是自然界中最快的,記住真空中的光速。(這是本節課的知識點。)
(二)通過本節教學,讓學生初步學習怎樣從具體事例中發現問題,并能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問題。(充分貫徹課改的精神,引導學生對于科學學習物理的良好習慣。)
(三)通過各種光現象的介紹,使學生認識到光現象與生活和自然密切相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主動學習知識而非受迫性或任務式的學習。)
五、重點和難點
重點:通過實驗探究,使學生知道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難點:小孔成像的特點和如何保證實驗現象清晰、明顯,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表述問題的能力。
六、教法
主要運用多媒體觀察,分析課本的演示實驗。運用多媒體,可以讓學生認識多彩的光和存在的一些自然現象,沒辦法當場演示的自然現象,如日食、月食,就可以找些有關的圖片、動畫放給學生看,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七、學法
學生通過對生活、自然和實驗的現象來提出、分析、總結問題。這一節的內容就是要學生通過平常自己所積累的知識,然后見習來分析問題,并從問題中找出新的知識。由于這節做的實驗簡單有趣,學生很容易在實驗的過程中找到答案、找到樂趣。
八、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利用多媒體的力量,可以用PPT課件中插入的flash課件“一只小動物在太陽光下移動”,讓學生觀察它影子的變化,同時提示學生思考“你能踩住它的影子嗎?”(引起學生的興趣,并能引入課題。)
(二)進行新課
1.播放PPT中插入的影片“影子的形成”,同時和學生商量“你能應用我們身邊的器材完成這個實驗嗎?”(培養學生的能動性,用電子白板的投影儀完成。)
2.學生做完實驗后,提示學生分析影子形成的原因,同時用PPT課件演示說明。
3.PPT課件顯示并提示學生“影子的形成說明了什么?”從而得出“光沿直線傳播”。
4.PPT課件顯示思考“有霧的天氣,汽車頭燈發出的光是如何傳播的?”“手電在夜間發出的光線呢?”同時PPT課件顯示汽車和電筒實物圖,此時啟用電子白板,讓學生在PPT課件中畫出光的傳播路徑。學生做完后我進行標記!
5.啟用電子白板遮擋功能將光在水中傳播的路徑遮擋,并提示學生“這幅圖片是想告訴我們什么?”“你能完成嗎?”(讓學生探討后,主動走向電子白板,畫出光在水中的傳播路徑。)
6.師生共同探討“還有哪些光的傳播路徑是直的?”從而得出結論“光在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
7.啟用電子白板的播放功能,播放存放在桌面的flv網絡視頻“小孔成像”后,用PPT課件顯示小孔成像的兩幅圖,并分析“小孔成像的原理和特點”,“像的形狀與物相似還是與孔相似?”從而突破本節課的難點。
8.關于日食、月食的形成,這時就要運用多媒體的能力,PPT中播放地球繞太陽轉、月球繞地球轉的flas后定格日食、月食的圖片,并簡單指出日食、月食的光路。
9.此時PPT課件顯示“課堂訓練1”,共有4個選擇題兩個填空題,及時鞏固并突破“光的直線傳播”這個難點。
10.PPT中播放閃電后播放雷聲,同時伴有圖片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光的傳播需要時間嗎?”由于聲現象已學,學生很容易回答。從而引入“光速”的概念。
11.此時PPT顯示“光速測量的歷史”,(同時啟用電子白板標注,)并分析該實驗失敗的原因,以提高學生的興趣,體會科學家的探索精神。
12.然后以生活化的語言給出真空中的光速,并對學生作如下比喻“光在1S內傳播的距離相當于繞地球7周半”,使學生對光速的大小有個感性的認識。
13.最后讓學生“自學課本”,讀一讀,“你知道了什么?”讓學生對激光測距的原理有個大概的了解。
14.PPT課件顯示“課堂訓練1”,共有兩題,鞏固第二個知識點“光速”。
(三)小結
回顧整節的內容,是為了讓學生對整節課有一個較清晰的理解,且有助于學生清楚地知道這節課上過什么內容,有哪些知識點是比較重要的。
九、作業
鞏固本節內容,并為下一節打下基礎。(啟用電子白板顯示或用實物投影儀顯示。)當堂完成。
十、板書設計
光的直線傳播
(一)光的直線傳播
1.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直線傳播。
2.解釋現象。
(二)光的速度
《道德經》繼承了《河圖》《洛書》的思想,以象數的思維體系認識和研究自然世界,用象數的內涵與邏輯構建了天道理論。當我們在定義和規范其中的名詞概念的時候,必須注意“象”的作用。
“象”的概念起源于《河圖》《洛書》,書中的空心圓點和實心圓點代表了陰陽,那就是最初的象。空心圓點和實心圓點數量的不同排列,表現了五行和五運六氣的概念。
《易傳》說:“象也者,像此者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天垂象,見吉兇,圣人象之。”象的根本在于天,在于陰陽,天運地行的表現為象。
象取自于天地自然,包括自然狀態、日月運行、季節轉換、萬物生滅、人類活動、生命演化,這一切的總和,即“天下之賾”。把這一切作為整體來對待,以某種標準抽取其同質性,綜合其共性,選出最能代表事物的獨特本質,并以某種特定事物代表之,就是象。“象其物宜”者,以事物為認識的目標,又以事物為所取之象的指代,以事物的特性作為象的指稱。基本的象為日月之陰陽,自然之象如寒熱溫涼,四季之象如春夏秋冬,物質物理之象如木火土金水。
象不是孤立存在的,象與象存在著有機的聯系,互相之間發生著多方位的影響。宇宙天地運行,萬物隨之變化,所有的象共同體現了天人一體,天人相應,共存共運的特點。各種類型的象,各個系統的象,各個層次的象,概括體現為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也,應用象術系統可以認識自然世界。
一種象可以概括多種自然現象,一種自然現象又可以分別包含在不同的象中,根據不同目的而取其不同的象,這是象的靈活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