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網絡與新媒體認識范文

        網絡與新媒體認識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網絡與新媒體認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網絡與新媒體認識

        第1篇:網絡與新媒體認識范文

        關鍵詞 網絡媒體 成人教育 英語教學 創新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在構建學習型社會,提倡終身學習的今天,成人學習需求不斷膨脹。英語作為世界交流的官方語言,英語課就成為了成人高等教育(以下簡稱成教)的必修課,成教英語教學被賦予了重大意義。但從大范圍來看,成教英語教學的情況并不樂觀。本次調查針對河南城建學院和平頂山學院兩所高校的繼續教育學院部分師生,發放調查問卷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80份,有效率為90%,所有有效問卷的信息都被輸到SPSS軟件,采用描述性統計來分析成教英語教學的現狀,在應用網絡多媒體技術的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策略。

        1 成教學生英語學習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1 成教學生英語學習的現狀

        在調查問卷中設計的題目包括調查成教生的年齡、生源、職業、學歷等問題。從調查問卷的結果來看,成教學生在年齡和英語能力方面存在著很大差異。在對從事成教多年的英語老教師進行訪談時,這些老教師也反映當前成教學生年齡,學習基礎等各方面差異較大,課堂授課眾口難調,影響了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

        1.2 成教生英語學習干擾因素多,學習效果不明顯

        在訪問和聽課觀摩時,發現成教生在英語學習中面臨很多其他類型學生沒有的困難。一方面,許多成教生已經離開學校多年,長時間沒有接觸英語,難以迅速進入學習狀態;另一方面,不少成教生有正式工作,并且已經結婚生子。成人學生的這種多重身份的特點,工學矛盾的突出決定了他們到課率低,也無法將全部的精力放在學業上。時間、精力達不到,英語學習的效果自然也就不明顯。

        1.3 成教生英語學習的目的及動機不一

        統計結果顯示,83%的學生學習是為了獲得文憑,找工作,評職稱;10%的學生是為了增長知識,提高自己;7%的學生因年齡小,不能工作,接受成教是當作一個過渡,但不清楚自己為什么要學習,要學習什么。大部分成教生學習英語的目標就是考試合格,到底學多少、學到什么程度、學的東西有沒有用,學生不是很關心。只有極少數學生有一定的目標,例如將來要出國或參加招教考試。

        1.4 缺乏針對成教生的有效的學習方法

        成教學生前來接受教育的目的性較強,他們希望以一種高效的方式提高英語能力,在此所說的英語能力很大程度上是針對其日常工作的需求而言的。但是大多數成教英語教學仍延續傳統的語法教學的思想,無法找到一套能圍繞成人這個中心開展英語教學的好方法,無法做到高效學習。

        1.5 缺乏優秀的英語教學材料

        調查問卷的結果顯示,約有70%的學生認為現行的教材比較陳舊,需要改進內容,對教材滿意的僅占3.5%。在進行課堂聽課觀摩時,發現在成教課堂上,部分基礎較差的學生學學英語教材非常吃力,只有少數基礎較好的學生才能跟得上教師的進度。

        2 思考與對策

        2.1 強化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

        現存的成教類的英語教材因為教學內容陳舊,與社會脫節,無法滿足成教生的需求,基于此,在成人英語教育中我們要強化多媒體的應用:(1)利用網絡中的豐富材料創造學生現實閱讀的平臺。各種英語學習的網站為我們提供最新且涵蓋生活各個方面的英語學習材料,讓成教學生將語言的學習與職場生活相聯系。此外還有不少電子刊物可供學生免費下載。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英語學習的一個不容忽視的途徑就是借助網上圖書館,這是我們借助網絡技術獲得的一個巨大資源。(2)利用豐富的網絡多媒體聲像資料創造真實的英語視聽、會話環境。網絡上有大量的聲音、影像資源可為語言學習者提供豐富而真實的語言材料,比如英語國家的新聞廣播或娛樂節目,能夠提高學生對英語語言的實際操作能力。

        2.2 改進課堂教學

        (1)變換教師角色。教師作為學生獲取知識的引導者,其主要作用應該為學生創設一種良好的學習環境(計算機、網絡或課堂),在這種環境中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進行學習。借助網絡教學,教師可以幫助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給學生充分的空間讓他們選擇適當的問題解決策略,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2)優化教學內容。我們應當將英語教學看作是培養語言交際能力的課程,因此,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及特點,創造較為真實的語言環境,在學生掌握了語言知識點的基礎上,鼓勵學生靈活運用書面知識,最好能夠同自己的工作情景聯系起來。(3)優化教學手段。利用傳統的教學手段,教師往往花費時間較多,效果又不太理想。而多媒體教學可以提供逼真的、生動的語言學習和交際環境。因而我們在實際教學中應當更新教學手段,盡可能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促進師生間的互動。

        2.3 建立師生間,同學間的網絡交流平臺

        現在網絡通信方式多種多樣,我們可以利用各種網絡渠道來加強師生間,同學間的交流,使教師更加了解學生的想法,學生能夠獲悉教師的教學目的及重難點,同學之間也能更好地進行交流互動。

        4 結語

        本次研究在調研取樣上數量適中,層次合理,分析了存在的問題與挑戰,在應用網絡多媒體技術的基礎上提出了通過網絡多媒體創造真實的英語學習環境,拓寬教材內容;改進課堂教學,變換教師的角色,建立師生間的網絡多媒體交流平臺,通過網絡多媒體建立創新性評價方式等合理化的對策和解決問題的途徑,當然由于種種條件所限,還有待他人更進一步在實踐中摸索,總結出各種各樣日趨完善的適合于成人教育學生的英語教學方法,使成人教育英語教學更具成效性。

        參考文獻

        [1] Jorden R R.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2] 陳詩.網絡英語信息資源及其運用[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10(2).

        [3] 段春明.基于網絡多媒體技術的成人教育英語教學創新[J].中國電力教育,2009(7).

        第2篇:網絡與新媒體認識范文

        關鍵詞:網絡信息化;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

        作者簡介:宮起斌,男,遼寧大連人,大連廣播電視大學教務處長,研究方向:教育技術。

        中圖分類號:G65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3.57 文章編號:1672-3309(2012)03-133-03

        在網絡信息化背景下,現代教育技術能力是現代教師必備的一項專業素質。教育技術能力對于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以及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起著重要作用。當前國內大部分師范類院校對于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未能予以充分的重視,致使師范生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的缺失。從培養教師專業化的目標來看,我國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的提高亟需一定的理論和政策指導。

        縱觀國內外的研究成果和我國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大多數學者解釋角度的不同導致結論不盡相同。國外關于教育技術能力的相關理論和實踐起步較早且趨于成熟,國內的起步很晚。國內大多數學者主要分析了我國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和現狀,并提出了初步建議,并未深入分析其深層次的原因。本文將吸收并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結合、文獻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深入探究網絡信息化下我國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問題,為網絡信息化下我國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提供有益的借鑒。

        一、網絡信息化下的教育技術能力

        對于教育技術的確切涵義,國內外文獻里引用較多的并被學術界所認可的有兩種:一種是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教育大辭典》,定義教育技術為:“人類在教育活動中所采用的一切技術手段的總和,包括物化形態的技術和智能形態的技術兩大類。”另一種是美國AECT(教育傳播與技術學會)1994年的定義:“教育(教學)技術是對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進行設計、開發、運用、管理和評估的理論與實踐。”AECT05對其進行了重新定義:教育技術是通過創造、使用、管理適當的技術性過程和資源,以促進學習和提高績效的研究與符合倫理道德的實踐[1]。

        當今社會是信息化社會,信息技術已成為發展最迅猛、具有最廣泛影響力的科技之一。發展迅速的網絡等信息技術已經正在影響和改變著大眾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方式。網絡等信息技術手段的廣泛應用,加快了教育現代化的進程,對我國的教學理念和內容、教育方式等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也對師范生教學能力和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而加強網絡信息化下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對于促進教學理念和內容、教育制度、教學手段等方面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隨著當今信息社會及教育信息化的不斷發展,以及以學生為中心和教育均衡發展觀念的普及,師范生教育技術發生了巨大反差與變化:由原來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變為現在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模式;由純粹的單一感官刺激變為多重感官的刺激;由傳統的單一媒體教學變化為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由孤立的學習、工作變為合作式的學習、工作;由師生之間的信息傳遞變為更為有效的信息交換;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現在的積極主動、探究式的研究問題的學習;由以事實、知識為基礎的學習變為批判性的思考;由被動的反射性反應成長為主動的、有計劃的行動;由孤立的人造的教學內容變為真實的、現實世界的教學內容。在當前網絡信息化的背景下,積極提高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不僅可以促進師范生專業素質的全面發展、專業知識的更新及專業能力評定的標準化,而且可以促進多種形式的教師培養、終身學習的實現及教育科研的發展。

        二、網絡信息化下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發展現狀

        從上世紀末起,絕大多數師范類高校都開設了《電化教育學》(或《現代教育技術學》)的選修課程,甚至是公共課程。高校的持續過量擴招,導致資源日趨緊張,在這種背景下,師范院校開展教育技術的基本條件就不能保障,存在師資力量缺乏、占有設備率低等問題,從而導致對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阻力和障礙重重,對其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結果也必然是不盡人意。

        (一)師范生對教育技術能力的整體認知

        師范生對教育技術能力的整體認知和了解,是網絡信息化背景下提高教育技術能力的前提和必要條件。為了充分有效地說明師范生對教育技術能力的整體認知,根據研究需要,本文引用趙冉、鄭宇珠(2010)的相關調查數據。他們對成都和重慶兩市的師范類高校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了實際的調查分析。但從調查結果來看,絕大多數師范生對教育技術能力的整體認知不甚了解,不能令人滿意。其中,高達59.5%的師范生只“聽說過,但沒有具體了解”,表示“以前接觸過或者學習過”教育技術知識的師范生只有可憐的18.9%,“沒有聽說過”的師范生更是占到21.6%。在年級分布上,大三和大四的高年級學生占了調查人數的68.9%,但僅僅表示只有不到20%的高年級學生學習過教育技術的相關知識[2]。

        根據調查結果,“沒聽說過”的師范生比例隨著學習的深入逐年下降,表示“曾經學習過”的師范生在上升,說明師范生雖對教育技術能力的整體認知比較缺乏,但是有機會接觸到相關知識。師范生對教育技術相關知識的了解,主要集中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多媒體素材制作(Photoshop)”等課程中。而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這些課程未被納入到教育技術能力的整體框架中去,從而導致師范生對教育技術缺少了解和認識。

        (二)師范生對計算機技能的掌握概況

        根據調查結果,師范生對計算機基本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基本是令人滿意的,被調查學生中有85%的學生表示系統學習過計算機課程。其中,計算機操作系統、文字處理以及辦公軟件掌握情況較好,分別為95%以上、95%以上和83%以上,而網頁設計和制作等更深的計算機知識,僅有31%的學生表示可以制作。師范生的教育技術能力不僅需要掌握計算機基本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把掌握的基礎知識和能力轉變成自己走上工作崗位之后應用于課堂的能力,這是網絡信息化下我國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培養必須重視的問題。

        (三)師范生對教學軟件的制作技能

        師范生作為未來老師的生力軍,能否熟練掌握教學軟件的制作技能將會對日后教學過程中的教學質量產生重要影響。根據調查結果,對于制作多媒體素材和多媒體CAI 課件這項技能,一半以上的師范生制作不了,他們僅僅可以制作普通的PPT課件,而能夠制作投影型教學軟件和制作 Authorware 課件的比例只有47.6%、17.3%。可以看出,師范生只是具備了基本的教育技術知識,且水平較低。因此,在當前網絡信息化背景下,加強對我國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不容忽視。

        (四)師范生對互聯網應用的掌握

        當今時代是信息化的時代,互聯網為我們共享了海量的信息和資源,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交流和互動手段,對我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產生了重要影響。師范生只有掌握應用互聯網的各項基本技能,才能提高教育技術能力。根據調查結果,師范生對網絡搜索引擎和發送郵件等基本工具的掌握情況令人滿意,但在網頁設計和制作方面,僅有31%的學生表示可以制作網頁。

        三、網絡信息化下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的路徑選擇

        從高校的教師教育體系來看,課程教學方式是師范生掌握教育技術基本技能和知識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網絡信息化下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培養的前提條件。但是,培養師范生的教育技術能力不能僅僅依靠課程教學,更重要的是,在網絡信息化的背景下更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現課后實訓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切實提高師范生的教育技術能力。

        (一)加強教育基本理論,培育現代教育觀念

        基本理論的教學是培育師范生現代教育觀念和教育技術的前提。加強教育基本理論學習,要注重與實踐相結合,具體做法是:第一,師范院校對課程設置進行調整,挖掘其他課程在現代教育中的新內涵,培養師范生運用新教育理論解決教育技術問題的能力;第二,依據課程教學的實際情形,利用各種教學方式調動師范生的積極性,尤其是采取探究性學習方法,促使師范生們在多方面轉變,以適應網絡信息化環境下加強教育技術能力的需要。

        (二)改革教學內容,實現課程創新

        目前,師范類高校開設的教育技術課程,有很強的應用性和實踐性。針對教學方式,應將傳統的課堂講課的教學模式和方法,轉變成依據不同的教學目標,使用多種教學模式和方法的方式進行組合教學。比如,對于教師布置的作業,可以實行無紙化的信息化教學;對于課后學習輔導和答疑,可以利用網絡通訊工具。

        (三)把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與師范生的系列活動相結合

        為加強網絡信息化下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應把培養教育技術能力與師范生的系列活動相結合。例如,建立教育技術能力方面的興趣小組,積極開展教學課件制作和網站制作大賽、開展教學設計比賽等一系列活動。通過師范生積極參與這些活動,可以使他們在活動的參與過程中培養教育技術能力,擴大教育技術的影響。

        (四)應搭建提高展教育技術能力的發展平臺

        培養師范生的教育技術能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師范院校應開發教育技術實驗室,安排教育技術專業教師給他們提供專業的學習指導。在網絡信息化背景下,為加強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師范院校應搭建基于信息化的網絡教育平臺,學生可以通過學校網絡教學平臺,尋求學習幫助和在線答凝,也可登陸教育技術網站獲得幫助。

        參考文獻:

        [1] 何文茜、高振環.現代教育技術[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 趙冉、鄭宇珠、王命宏.在校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現狀調查研究[J].當代職業教育,2010,(05).

        [3] 陳琳.現代教育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李微.基于網絡培養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的混合學習模式研究[J].科技咨詢,2010 ,(09).

        [5] 汪志平.教育信息化下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培養探討[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09,(05).

        [6] 林萬新.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培養模式的實踐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8,(09).

        [7] 張慶秀.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培養模式初探[J].中國電化教育,2006,(07).

        第3篇:網絡與新媒體認識范文

        關鍵詞:網絡;新媒體;高校教育;對策

        近年來網絡新媒體開始滲透入高校教育之中,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和內容上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教育者們對網絡新媒體的認識還有不充分之處,也未能對其加以有效利用。

        一、網絡新媒體的概念分析

        (一)網絡新媒體的定義

        關于“新媒體”這個概念,國內外學術界尚未有統一定義,在實際運用中也有多種不同解釋。但比較公認的看法是,新媒體是指21世紀以來出現的本質上區別于紙質媒體、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新興信息傳播媒介,具體表現為計算機、互聯網、基于SNS技術的社交網絡以及手機短信等,而網絡新媒體主要指前三者。網絡新媒體自誕生以來迅速地對人類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大學生對網絡新媒體認同程度更高,也更熟悉,如果高校教育者抓住網絡新媒體的特點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加以利用,會使學生更容易接受,教育效果也更好。

        (二)網絡新媒體的特點

        第一,開放性。網絡新媒體有很強的開放性,互聯網作為一個開放的平臺,其信息基本上是對所有人開放的。大學生學習能力強,接受度高,互聯網的開放性會使其得到更多信息。

        第二,參與性。互聯網打破了傳統媒體高高在上的形象,使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其中,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成了信息的制造者,因此使大學生面臨信息選擇上的主動性。

        第三,虛擬性和互動性。網絡新媒體的參加者不再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其虛擬性大大加強,而且正是因為拋開了對身份的顧忌,交流雙方的互動性也得到了極大提高。信息參與者往往更容易與確定不會見面的陌生的交流對象展開交流,深度和廣度也是傳統媒體不能比的。

        二、網絡新媒體影響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現的新特點

        (一)干擾大學生對接受信息的處理能力

        網絡新媒體具有開放性,互聯網作為一個開放的平臺,其信息基本上是對所有人開放的,大學生對網絡接受度高,利用也比較充分,很容易就能接收到各種信息。這在一方面拓寬了大學生的知識面,豐富了其知識結構;但另一方面,對大學生造成的消極影響也不容忽視。互聯網中的信息良莠不齊,消極的、不良的信息在其中占了很大比例,對世界觀、價值觀尚未完成形成、心智還完全成熟的大學生來說,對這些信息進行辨別和篩選非常困難,有時也難免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因此網絡新媒體中豐富的信息很可能干擾大學生對信息的接受和處理,這也給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極大挑戰。

        (二)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學生的心理危機

        這表現在兩方面:第一網絡新媒體強調參與性,重視參與者的主體性和個性。大學生本就追求個性,自我意識較強,新媒體正迎合了這一點,滿足了其對個性的追求。但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還不成熟,對個性的強調很可能會使其走入極端,成為追求無原則的自我和無限制的自由,這在很大程度上會造成大學生的心理危機。

        (三)對現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產生巨大挑戰

        網絡新媒體打破了傳統媒體高高在上的形象,使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其中,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就是打牌了傳統媒體時代老師與家長的權威性,打破了他們對話語的壟斷權,使大學生在價值選擇上更為多元化。這一方面提高了大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了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性;但更重要的是加大了其對教育者的懷疑。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是灌輸式的,這是因為教育者與被教育者地位不平等,但在網絡新媒體條件下,大學生作為信息的參與者,其主體性大大加強,不愿再受教育者灌輸式信息的輸入,而是希望更積極地參與教育過程,思想政治教育因而也更強調雙方的參與性,如果教育者依然采用傳統填鴨式教育方式的話,很可能適得其反。這種變化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產生了巨大挑戰,教育者必須尋求更有效的新教育方式。

        三、如何利用網絡新媒體更好地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教育者應該加強對網絡新媒體的了解和利用

        在網絡時代,高校教育者應該把新媒體技術所傳達的時代變化運用到教育中,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與時俱進的發展;要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的互動性和參與性,加強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性,使教育內容深入學生內心;要加強傳統教育模式與新媒體技術的綜合利用,全面展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學生受到更有效的教育。

        (二)加強信息監管機制建設

        面對良莠不齊的信息,大學生難免會受到一定影響,對高校教育者來說,應該加強校園內信息監管機制建設,對不良信息加以屏蔽,使大學生接觸的信息更為正面和積極向上。具體來說就是采用專人對校園網信息進行篩選,使校園網的信息用來傳播社會主義道德和良好思想觀念。這樣學生接受到的信息是正面的、積極的,不至于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也會加強。

        (三)加強輿論導向,使大學生安然度過心理危機

        高校應該開始相應課程,引導大學生對網絡新媒體中的信息進行篩選和辨別,幫助其渡過心理危機。首先,應該加強學生集體主義教育,強調個體性的同時不忘其社會性,避免學生走入過分追求個性的極端。其次,教育者應該引導大學生對各種信息及反映的社會現象進行深入分析和認識,對負面新聞也不要灰心,而是應該積極進取,幫助其建立在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以此渡過心理危機。

        第4篇:網絡與新媒體認識范文

        網絡技術的發展,催生了大量全新的自媒體,如QQ、微信和微博等,這些自媒體使網絡更加繁榮,并使越來越多的信息得到了更加高效的傳播,自媒體時代已悄然來臨,如何有效地運用自媒體并規避其風險成為必須予以客觀看待的問題。

        自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主要挑戰

        教學主體的改變。盡管自媒體擁有諸多優勢。并且能夠很大程度上影響教學質量和效果。但是,自媒體無疑改變了原有的教學關系,教學主體的轉移將帶來全新的問題和挑戰。自媒體是一個低成本的傳播平臺,能夠為學生提供大量的知識和信息,自媒體自身的素質和質量,將直接決定自媒體所造成的影響。如果自媒體本身價值觀扭曲,那么它帶給學生的知識和信息無疑是不健康的,學生很容易受到這些信息的影響而形成不正確的價值觀念,這將給學生的發展和成長造成巨大影響。

        信息監管能力不足。不可否認,網絡技術的普及,給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許多正面、積極的影響。但是網絡的開放性和匿名性,也使得信息監管難度非常大,大量不良信息的充斥和傳播,成為了網絡的重大威脅。自媒體時代下,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媒體,可以宣傳和推廣自己的思想和言論。然而在信息真假缺乏保證的情況下,極易對學生的思想和認知造成巨大危害。就目前國內現狀來看,雖然國內網絡監管力度逐年加大,能夠對多數不良信息和言論進行屏蔽和刪除,限制負面信息的傳播。但是,隨著網絡的愈發普及,以及自媒體數量和數據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長,依靠當前的網絡監管能力顯然是無法進行有效控制的。

        師生個人素養不足。師生個人素養問題,也將對自媒體時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巨大考驗。就教師而言,自媒體時代要求教師自身要具備豐富的自媒體知識,懂得如何操作和運用自媒體,這樣才能真正發揮自媒體作用,開展新型教育教學活動。但目前思想政治教師團隊能力素質參差不齊,許多教師對微博、微信的操作經驗非常缺乏,這對于自媒體的運用極為不利。就學生而言,學生網絡道德素養水平卻良莠不齊。許多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淡薄,道德價值觀念錯位,經常發表一些不當的言論,這不僅對自身構成不利影響,還會對他人的權利和思想構成侵害。

        自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路徑

        調整教學結構,加強思想監督。自媒體時代下,應理智看待教學主體的改變與學生話語權的增強,否t很可能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不但無法提升教學質量,反而給教學工作的開展造成進一步的阻礙。對此,必須調整教學結構,加強思想監督。首先,自媒體時代下,雖然教師的地位有所動搖,但是教師必須盡可能地保證思想的制高點,爭取更高的話語權,使學生思想能夠得到教師的正確引導。在自媒體的運用下,教師應該更多地強調自身信息、資料以及價值觀的權威性,加強對虛假信息和不良言論的解讀和分析。使學生能夠真正地信任教師,從而體現自身的引導地位。其次,學校和教師針對自媒體,也應該適當地加強思想監督,加大對網絡自媒體的管理力度。學校應該定期對學生開展調查活動,了解學生所接觸的主要自媒體,并調查這些自媒體的整體信息水平,對于存在問題的自媒體要及時予以舉報,并做好通報工作,盡量使學生遠離不良、負面的網絡信息。

        加強信息監管,凈化網絡環境。一方面,國家政府應該進一步加強信息安全管理,完善信息安全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通過多種網絡凈化手段屏蔽不利言論,清理自媒體問題,整頓自媒體亂象,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更為可靠的環境和技術支持。另一方面,高校自身也應該加強規范化管理,定期對教師、學生所使用的自媒體工具開展全面的調查評估工作,包括QQ群、微信群、公眾平臺和微博等,對于違反管理制度者進行嚴肅處理。同時對師生進行通報批評。同時,學校應該在信息內容的上給予更多的關注和重視,嚴把信息內容質量關,精心打造安全、健康的自媒體環境。除此之外,學校還應該加強網絡安全工作,提升信息反應速度,及時、快速地屏蔽和處理網絡安全問題,并通過優化、升級軟硬件設備和技術以提升網絡安全性,避免信息的泄露和網絡系統的入侵。

        第5篇:網絡與新媒體認識范文

        美國圣母諾特丹大學教授伊莉斯·波曾在研究報告《虛擬社區的類型:一個多學科的未來研究的基礎》中,如此描述虛擬社區所引發的社會方式轉變:“個人或商業伙伴圍繞一個共同的興趣、話題而集聚,從而形成了一種社區網絡的交流方式。”①這是一種經由既成的協議或規范引導,將個體與個體之間的關系由“本地化”上升為“全球化”的過程。

        二元傳播圖式的嬗變

        虛擬社區在傳播時間層面上來說,完成了對社會關系“及時性”的維系和協調,既是分享信息的渠道,更是群體成員借助文字、圖像等多媒體手段完成信息交流的平臺。從傳播學角度看,這個過程涉及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的多重交織關系。由于交流時間上的非延時性和地域上的身體缺席,成員得以在共同興趣的驅使下被吸引到一個特定的社區,促成了虛擬社區成員交流模式的“儀式感”,也即詹姆斯·凱瑞所提出的“傳播的儀式觀”。

        在這種儀式觀中既然涉及團體與成員的“身份”問題,就有必要首先從哲學認識論的角度入手,研究虛擬社區的傳播運行模式對“主體—客體”二元傳播圖式所產生的挑戰。

        以往認識論的兩個基本范疇是“認識”和“實踐”,但對這兩者的研究不能回答認識論最基本的問題:誰在認識和實踐、認識和實踐的對象是什么。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夏甄陶在其著作《認識論引論》中引進了“主體”和“客體”兩個范疇作為認識論的基礎。至此,認識論領域的研究開始圍繞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原理以及相互作用而展開。

        夏甄陶認為,主客體之間并不是簡單的二項式關系,將兩者相聯系起來的“物質中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之所以能夠作為主體同客體發生相關聯的關系,抓住和掌握客體,能夠同外部世界實現物質的、能量的和信息的變換與轉移,一個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人能發明和利用各種形式的物質工具”。②這與媒介決定論中鮑德里亞“媒介權力”的觀點以及麥克盧漢“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論斷有異曲同工之處。其實,這些觀點都從某種側面反映了人的“主體意識”,而荀子則將人的這種特點概況為“君子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甚至黑格爾也以“理性的技巧”一詞肯定了人的這種主體性意識。

        虛擬社區在主體認識層面的新特性,決定了其與以往“主體—客體”模式的差異,社區成員主體之間的關系不僅是構成虛擬社區的基礎,更影響其范圍、內容構成以及發展趨勢:一方面,基于互動的信息傳播模式極大地增強了“主體性”。社區成員的歸屬感、存在感、成就感均基于成員之間的交互活動,這種“主體—主體”的模式是對“主體—客體”模式的一種挑戰;另一方面,虛擬社區為“主體勢”作用的發揮創造了物質條件。“主體勢”是指一定的主體基于本身地位、力量以及認識定勢等所形成的、對客體的一種能動狀態。虛擬社區在運作模式上按照主體的意志使其相互之間發生作用,并在實踐上使社區各要素按照主體目的協同發揮效用,從而形成了與現實世界相融合的虛擬社區生活。

        公共領域話語權的構建

        德國學者哈貝馬斯在《公共領域的轉型》一書中,不僅梳理了公共領域的形成淵源與發展,而且分析了公共領域對社會生活的積極作用。新媒體時代人們通過公共平臺表達觀點、記錄生活、抒感,人們的私有空間成為公共視線焦點,而“私人事件”與“私人話題”開始由虛擬社區、微博、博客起源并發展為“公共事件”與“公共話題”。

        虛擬社區的特點,雖然不同于梅羅維茨在上世紀80年代所描述的“社會現實空間”,但是它作為各種社會關系和社會力量相互作用的空間形態,塑造了一種不同于舊情境的“新情境”,相應地在這種網絡虛擬空間中,人們需要采取新行動。

        不同情境融合后的網絡虛擬空間,從表現上來說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私人空間的公共化,即網絡私人空間本身是一個開放的平臺,人們在這種新情境中采取了“積極個人觀點”、“隨時上傳私人狀態”、“關注他人私人日志”等新的行動,通過私人信息的、共享從而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私人事件很容易上升為公共事件;另一方面是公共空間的私人化,即大量新聞媒體、電視節目開始從個人事件中尋找“爆點”和“素材”,私人空間點擊率較高的話題會被收入公共空間,進一步得到更廣泛的關注,③公共空間中的話題也變得越來越私人化、私密化,這種“公私融合”的網絡空間形式,其實是社會空間結構轉型的前兆。

        總體來說,虛擬社區獨立性、開放性的特點符合哈貝馬斯公共領域“公民精神”的內核,作為私人的獨立個體以平等獨立的身份參與到公共輿論的構建中,彰顯了網絡公民的話語權。

        虛擬社區的移動化趨勢

        因年齡、生活方式等個體差異,并非所有人都有機會成為虛擬社區的成員,學者安德魯森在其2012年發表的《網絡社區特定參與者研究》一文中,強調在線社區的構建至少涉及三個方面:首先需要啟動網絡社區;其次,需要激勵機制來鼓勵早期的在線互動;最后,在不斷地調整后逐步進入一個穩定的成員自我維持環境。④而在虛擬社區的運作中,如何獲得用戶的關聯接觸點(Contact Point)至關重要,針對信息互動的交流方式,可引入日本電通AISAS分析模型來探討虛擬社區的未來運作與發展趨勢。

        AISAS模型是基于網絡時代信息交互傳播特點提出的一種用戶行為分析模式,表明用戶在從信息接觸到促成行動的過程中會經歷五個階段:Attention(開始注意)——Interest(引起興趣)——Search(信息搜索)——Action(促成行動)——Share(分享信息)。另外,五個階段并非單向發展而是循環進行的,注意與興趣是互動的前提,信息搜索后行動的促成取決于互動的質量,而具有二次傳播甚至多次傳播特性的分享信息階段則依賴于用戶歸屬感的養成。然而,虛擬社區作為一種CGM(Consumer Generated Media)消費者型媒介,其傳播不可能僅僅停留在信息的與話題交流共享這一層次,而更應該向“社交移動化”方向發展,即移動虛擬社區。

        社會學家巴里·威爾曼曾提出“全球本地化”的理念,即將參與者的社會關系延伸到世界各地,同時也幫助他們進一步增強參與當地社區的能力。⑤相較于傳統的社區,虛擬社區拓展了用戶活動的廣度和深度,當“流動”成為社會生活的常態,地域的束縛逐漸消解,群體社交更多地開始借助于移動網絡進行,媒介的發展改變了自然地理空間距離對社會的影響,移動終端創造了一種“時刻關聯”的信息環境。⑥如果說以往的網絡論壇是一種“關系型信息集聚”,那么移動媒體時代的虛擬社區更像是一種“移動型公共空間”,以充滿活力的公共表現構建社會價值。

        注釋:

        ①Constance E. Porter, A Typology of Virtual Communities:A Multi-Disciplinary Foundation for Future Research,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Volume 10,November 2004

        ②夏甄陶:《實踐—認識系統中主—客體相關聯的物質中介》[J],《天津社會科學》,1995年第1期

        ③Schubert.P and Ginsburg,Virtual communities of transaction:The role of personalization in electronic commerce,Electronic Markets,2008 (1)

        ④Dorine C. Andrews,Audience specific online-community design,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45 (4),February 2012

        ⑤Barry Wellman,Connected Lives and Networked Individualism:The Internet in Everyday Life,Big Ideas,TV Ontario,March 10,2007

        第6篇:網絡與新媒體認識范文

        一、大學生對網絡新媒體的選擇與使用

        本次調查共350人,其中男性91人,女性259人。具體統計結果如下:

        ⒈網民的年齡及學歷分布比例

        接受調查的網絡受眾中,按年齡和學歷分,18歲至22歲占受眾占65% ,23歲至25歲的占19%,25歲至30歲的占16%。其中,本科生占70%,研究生占30%。

        ⒉受調查網民對三類基本網絡新媒體的了解程度

        在接受調查的網絡受眾中,對網絡新媒體的認知情況也有所不同。非常熟悉網絡BBS論壇的占總人數的23%,沒有不知道的。非常熟悉博客的網絡受眾占42%,也沒有人不知道博客。非常熟悉播客的網絡受眾占6%,不知道的占48%,還有4%的網絡受眾處于徘徊狀態。

        ⒊網民對三類基本網絡新媒體的使用情況

        在接受調查的網絡受眾中,注冊網絡BBS論壇賬號的受眾占48%,其中經常點擊的比例為16%;注冊了博客賬號的受眾占65%,其中經常登錄的占35%;注冊了播客賬號的受眾占19%,其中經常登錄的受眾數量為3%。

        在接受調查的網絡受眾中,沒有注冊過BBS論壇賬號的受眾占52%,未注冊過博客賬號的受眾數量占總人數的35%,未注冊過播客賬號的受眾數量為48%,從未點擊過播客的數量占23%。

        ⒋網民對三類網絡新媒體的使用頻繁度

        將接受調查的網絡受眾使用三類網絡新媒體的頻繁度以每天、每周和每月作為劃分標準,每天至少登錄一次BBS論壇的受眾占6%,博客為3%,播客為0;每周登錄一次BBS論壇的受眾占39%,博客為48%,播客為26%;每月至少登錄一次BBS論壇的受眾占23%,博客為19%,播客為6%。

        在接受調查的網絡受眾中,最近一次登錄三類網絡新媒體的受眾比例如下:一天前登錄BBS論壇受眾為2%,博客為6%,播客為0;一周前登錄過BBS論壇的受眾占15%,博客為29%,播客為43%;一個月及更長時間前登錄過BBS論壇的受眾占83%,博客為48%,播客為57%。

        ⒌網民對三類基本網絡新媒體的態度

        在使用網絡新媒體的過程中,網絡受眾往往會對所使用的媒體形式產生不同的態度。接受調查的網絡受眾對三類網絡新媒體產生厭倦的感覺情況如下:總是產生厭倦感的BBS論壇的受眾占3%,博客為7%,播客為17%;時而產生的BBS論壇受眾占68%,博客為78%,播客為60%;從未產生過的BBS論壇受眾占29%,博客為15%,播客為23%。

        在產生厭倦感后,網絡受眾就會對網絡新媒體采取一定的措施,繼續追蹤的BBS論壇受眾占3%,博客為26%,播客為13%;選擇偶爾登錄的BBS論壇受眾占74%,博客為55%,播客為81%;選擇直接封閉的BBS論壇受眾占19%,博客為19%,播客為6%。

        ⒍網民對網絡其他新媒體形式的了解情況

        網絡受眾對于現在存在的其他形式的網絡新媒體的認識度主要表現在維客、極客、網絡視頻等上面,其中了解維客的占13%,極客占6%,網絡視頻占65%,而不知道這三種新形式的網絡受眾占受調查人數的16%。

        二、網民使用新媒體形式的調查結果分析

        ⒈調查群體選擇

        筆者選擇大學生作為問卷調查和訪談的對象,基于以下因素:一是學生作為網絡新媒體的主要目標群體,影響著網絡新媒體制定其發展戰略、選擇媒體風格、選擇媒體廣告及選擇媒體內容等。二是西安作為我國知名的大學城,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發展強勁,生源遍布全國,相比較而言,西安的大學生群體更具有普遍意義和代表性。因此,選擇西安大學生網絡受眾作為調查對象對全面了解網絡新媒體形式的使用和發展現狀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⒉網絡新媒體的發展歷程

        以三種基本網絡新媒體為例,其發展時間上雖然有時間上的差距,但都經歷了三個基本的發展階段,即為初步發展期、發展鼎盛期和平穩發展期。也就是說,這三種類型雖然是網絡媒體的三種不同的形式,但是它們的發展道路是近似的,形成了以下的發展模式(如圖1)。

        BBS論壇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普及于20世紀90年代,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在中國得到了廣泛使用;博客產生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普及于90年代末,2003年―2005年在中國已廣泛使用;播客隨著博客的出現,普及于2005年―2006年。

        ⒊影響網絡新媒體發展的受眾因素

        雖然技術對網絡新媒體的發展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網絡受眾的選擇使用。互聯網經濟是追求“注意力”的經濟,如何吸引網絡受眾的注意力是各大網絡新舊媒體特別關注的問題。同類網絡新媒體,為何受網絡受眾關注的程度卻落差很大?為何一些小型BBS論壇或者博客受眾更具有穩定性,而大型BBS論壇或博客受眾更具有流動性?這就直接關系到網絡受眾選擇使用時產生的網絡新媒體的期望和態度問題了。筆者試圖從網絡受眾的期望、虛擬空間里的受眾群體及其虛擬認同等角度去探究這一現實問題的根本原因。

        ①網絡受眾的期望

        筆者認為網絡受眾得到滿足的程度與受眾的期望有密切關系。鄭興東教授認為“受眾的期望就是受眾對傳播媒介滿足其需要的希望和要求。”不同媒體并非全能,而是各具特色。以電視媒體為例,央視追求大而全,力求嚴肅和權威;湖南衛視以“快樂中國”為主旨,將眾多精彩紛呈的娛樂化節目展示給觀眾;鳳凰衛視則面向全球華人,立足客觀,追求深度等等。因此,受眾對所有媒體并非一視同仁,總是把自身的需要作為一種尺度對眾多傳媒進行掃描,一旦發現某一類傳媒或某一個傳媒能夠較多滿足自身需要時,就把這類傳媒或這個傳媒定為滿足自身需要的對象,并對它抱有相應的期望。

        相對于網絡新媒體受眾而言,多元化需求導致多元化的期望。不同的網絡受眾對網絡新媒體的期望是不同的,因此得到滿足的程度也是有差異的。

        目前我國網絡新媒體的發展狀況與網絡受眾的期望值之間卻矛盾重重。網絡受眾的期望值是不斷在提高,但網絡新媒體的傳播水平卻并非“水漲船高”,而是表現得有點急功近利。因此,改變急功近利的狀態,真正地重視網絡受眾期望值不斷升高的現實問題對解決網絡新媒體發展瓶頸具有重要意義。

        ②虛擬空間里的受眾認同

        綜觀門戶網站的發展歷程,目前的狀況是由于其在綜合性基礎上的個性化,網易追求安全快捷的電子郵件及網絡游戲、新浪追求快捷的新聞和娛樂信息、后起之秀鳳凰網更是以其客觀的資訊報道及評論著稱、人民網以架起政府和人民之間的橋梁為己任、新華網更是追求信息的全方位、立體式、海量為特色。以網絡新媒體之一的BBS論壇為例,成功的BBS論壇必定是擁有自己的特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穩定的受眾群。以天涯社區為例,中山大學劉華芹博士在調查中發現,“大部分成員對天涯社區表現出高度的歸屬感,喜愛社區、把社區看做精神的家園等而提建議以及把相聚的網友當做朋友的成員占61.5%,表達一種復雜情懷的網友占20.5%,對天涯社區表示諷刺及批評的網民占9%,把天涯當做窗口看社會的網民占9%。”再看專門化網站,以中國穆斯林網為例,其網絡信息以報道世界及中國穆斯林世界的動態為特色,集BBS論壇、博客和播客于一身。其BBS論壇擁有著一群忠實的網絡受眾。調查中筆者發現,“中穆”已經成為一種符號和歷史記憶,成員對其已經有了一種社區歸屬感。這種歸屬感主要是通過社區成員通過交流,建立在伊斯蘭信仰之上的群體認同,這種認同也成了社區成員參與話題討論、關心社區建設、參加現實生活中面對面交流的動力。穆斯林之間的兄弟情誼以及穆斯林與非穆斯林之間建立起來的友情關系,是社區歸屬感的核心。

        以上案例說明兩個問題:一、天涯社區成員之間已經具有了以《天涯社區基本法》為基礎的虛擬認同,這個虛擬群體的力量是天涯社區發展的基本動力和保障。二、中國穆斯林網絡受眾已經形成了以伊斯蘭為基礎的網絡虛擬認同群體。根據數據顯示,網絡新媒體受眾對網絡新媒體的認知度越來越低,高峰值越來越低,完成發展三階段的時間段也越來越短。這也說明兩個問題:一、以土豆網為代表的網絡視頻及播客網站上并沒有出現虛擬群體,其固定的受眾群體不足以維持其自身的發展,而更多的是靠財團的投資來維持,但這樣的投資最終還是要通過受眾的群體認同得到體現。二、以土豆網為例,沒有形成主流的引導力是其發展的致命瓶頸。這些新型的網絡媒體以靠搜索來吸引更多的網絡受眾。從表面上來看,這似乎為網民提供了更多“民主和自由”的空間,但實際上,這樣搜索卻使網絡受眾深受“網絡迷航”的困擾。當然這樣的問題在門戶網站上也是存在的,但相比之下,視頻及播客網站顯得尤為突出。因此,沒有形成穩定虛擬群體的視頻網站其投資的價值也是一時的。

        虛擬空間的受眾認同,如同現實社區成員對社區意識的認同一樣,由于空間和時間的無限拖延,地域、性別、族群、時間等傳統社區互動方式被打破,使虛擬空間更加凸顯其文化認同性,從而使網絡新媒體成為了“想象的共同體”,它是一種以符號和歷史記憶為基礎而建立的,其生命力具有脆弱性。這種“想象的共同體”并不具有長期穩定性,而是更容易發生變化。美國網絡研究學者埃瑟?戴森在《2.0版數字化時代的生活設計》中認為“社區不是被動的,社區成員需要投入以保證其存在……一個社區是由其成員投資創設的一項共同財產。放進去的越多,得到的回報也越多。”所以說,在以網絡新媒體為基礎的網絡虛擬社區中,更多的虛擬群體的成員之間,群體與成員之間,由于需求的多元化,價值觀的多元化,其共同獲得利益的觀念不明確,因而目標往往具有不統一性。因此導致他們共同建設網絡社區、維系虛擬社群關系結構的行動不同程度地受阻。在一定意義上,這會使虛擬社區內部的結構關系處在一種不穩定的狀態,從而增強了群體關系的易變性。這一點也可以從第2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得以證實,調查數據顯示網民對網絡新聞的相信程度為48.3%,而對博客內容的相信程度僅為32.6%。

        第7篇:網絡與新媒體認識范文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調查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5)07-0242-03

        一、問題的提出及研究維度

        新媒體是指利用數字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移動通信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等渠道進行雙向互動的多媒體信息傳播的媒介,主要是網絡媒介和手機媒介。大學生對新媒體的媒介素養,不僅是其作為未來合格媒介公民的公共要求,也是新媒體時代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媒介素養是指在媒介的刺激作用之下,受者所產生的有關媒介的各種心理變化及其結果,其實就是個體如何處理與媒介的關系,表現為個體對媒介的主觀意識和能動性。

        就大學生某一時點的媒介素養來看,可以將其概括為四個維度:一是接觸媒介,表現為對媒介的選擇和接觸傾向,以及選擇、接觸的能力;二是認識理解媒介,表現為對媒介及其信息的知曉、理解,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新的媒介知識;三是評估媒介,表現為對媒介提出質疑和批判,以及與受者原有的需要、態度相比較產生的情感體驗,形成新的媒介態度或鞏固舊的媒介態度,最終凝結為價值觀、道德觀等個性心理;四是使用媒介,表現為對媒介的應用能力(包括創造能力和媒介信息制作能力等)和媒介習慣,以及對媒介信息的反應、反饋能力和習慣,并在此過程中形成媒介意志。這四個維度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相互促進。

        本文從媒介素養的四個維度設計了調查問卷,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對蘭州地區的6所高校(西北師范大學、蘭州理工大學、蘭州交通大學、甘肅農業大學、甘肅政治學院和蘭州商學院)的大一到大三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發放問卷720份,有效問卷683份,有效回收率為94.9%。

        二、新媒體的媒介素養現狀分析

        (一)新媒體接觸情況

        從表1可以得出三個結論:一是大學生對新媒體(網絡或手機)的接觸率非常高,幾乎是100%。大學生接觸短信、飛信的比例是99%,接觸網絡(QQ)的比例也是99%。二是大學生對新媒體D1接觸存在一些差異,接觸性最高的是手機短信、飛信(99%)和網絡QQ等即時交流工具(99%),處于中等接觸性的是門戶網站和微博,比例分別是65%和66%,接觸較少的是電子郵件、BBS和網絡電影電視,接觸最少的是網絡報告或手機報(經常接觸率僅為11%)。三是大學生接觸新媒體社交需要處于優勢地位,通過短信、飛信、QQ等即時交流工具、微博等新媒體達到與他人交往目的的人數都接近或超過三分之二。

        從接觸的新媒體信息內容來看,大學生接觸新媒體的信息內容依次集中在:人際交流(54%)、休閑娛樂(52%)、關注社會(39%)、生活健康(35%)、時政新聞(21%)、專業學習(19%)。可見,大學生接觸媒介的目的和動機呈現多樣化的特征,但為滿足專業學習需要的媒體選擇較少,與大學生的社會角色任務不一致。

        (二)對新媒體的認識理解情況

        調查發現,大學生普遍認為,新媒體是現實生活中傳播信息的主要工具(89%),承擔著社會輿論監督的功能(76%),同時具有娛樂功能(52%)和文化傳承(49%)功能。可見,大學生對新媒體認識和理解比較全面、準確,符合實際情況。但就其負面影響來看,大學生除了認識到新媒體的“虛假信息”會帶來不利影響(72%)之外,絕大部分學生都沒有認識到對新媒體的過渡依賴會影響到專業學習(4%)和人際交往(7%),甚至影響到身心健康發展(2%)。特別是,對新媒體的技術知識了解的人非常少,僅占3%,如果將計算機或網絡專業學生排除在外的話,這個比例就更低了,說明大學生對新媒體本身的認識比較膚淺,知識相對貧乏。

        (三)對新媒體評估情況

        從表2可以看出,在被調查的八個媒介中,除門戶網站的信任人數沒有達到一半之外,其他媒介信息的內容真實性幾乎不受大學生的懷疑,信任的人數均達到2/3以上。這充分反映出,大學生的對媒介批判、質疑的精神較差,很少去考慮信息是否真實,而是一味地接收,甚至是接受,幾乎對媒介信息不進行過濾。即使有的大學生會考慮信息的真實性問題,但多數情況下也只是想想而已,不會深究。他們往往會天真地認為,媒介中的任何信息都是經過“把關人”嚴格篩選。就對新媒體信息內容的信任情況來看,他們認為最真實的是時政新聞(91%),其他依次為:社會事件報道(87%)、生活健康知識(85%)、專業知識(76%)、教育培訓與廣告(23%)。可見,大學生對國家大事、社會事件、民生問題等高度關注,而且深信不疑,這與大學生有較強的從眾心理有著直接的關系。調查還發現,幾乎全部的大學生對新媒體持肯定態度,表示出極度的喜歡(98%)。受這種積極的感情支配,他們更加積極地接觸新媒體,認識和使用新媒體。反復的循環運作,使大學生形成了穩定的對新媒體的觀念,包括價值觀、世界觀等。

        (四)新媒體的使用情況

        媒介的使用層次包括應用能力和應用習慣兩個主要方面。應用能力是指大學生應用新媒體獲取信息和信息的能力;應用習慣是指應用能力的發揮成為一種經常性活動。調查顯示,有51%的大學生發表過微博,轉載過信息,發表過評論。有65%的大學生利用BBS發表過信息或至少瀏覽過信息,有5%的大學生給新媒體提過意見或建議,僅有13%的大學生從未參與過任何形式的媒介活動。這說明,大學生在淺層次的新媒體使用方面比較積極,也具有相應的能力。但是,在建設性或創造性地使用新媒體方面,能力不足,而且也沒有形成習慣性。調查發現,僅有1%的大學生思考過或建立過網站,成為網站管理員的也只有2%;有18%的大學生開通了自己的微博,然而僅有4%的大學生會搜集身邊的信息并發表在微博、BBS等新媒體上。

        三、討論與建議

        第一,大學生幾乎每天都離不開網絡或手機,特別是即時性、交互性強、不受時間和地點約束的手機,更是他們的“寵兒”。這與其他學者的研究結果非常一致,說明無論是經濟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大學生對新媒體的接觸情況具體普遍的相同性。不但反映出大學生接觸新事物的能力與興趣,而且也反映出他們關注社會、了解社會的愿望非常迫切。然而,在網絡或手機的具體媒介接觸的頻率和程度方面存在差異,迅捷、方便的手機短信、飛信和QQ等交流工具受熱捧,而網絡報刊和手機報等很少被使用。一方面,這與大學生這個特殊群體的參照群體有關,也與他們接觸媒介的動機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媒介及其信息的接觸是否付費有關。

        第二,大學生不能有效地將媒介接觸與自身的全面發展結合起來。一方面,反映出大學生獲取專業知識的途徑仍然比較單一,缺乏從新媒體獲取知識的意識;另一方面,反映出大學生的專業學習態度還不夠積極,應付的思想依然存在,這不利于大學生的終身學習。

        第三,大學生對新媒體的社會功能有清晰的認識,但對媒介信息的“真實性”缺乏批判與質疑,不能正確、準確地理解新媒體本身。大學生在長期的應試教育體制下,形成了不加批判地接受知識的習慣,這種心理定勢也會遷移到他們對新媒體的認識和理解上。當然,這也體現了大學生創新意識的不足,缺乏質疑的勇氣,甚至是能力。

        第四,大學生對新媒體的態度比較積極,但對新媒體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估計不足,對媒介信息的價值、意義缺乏客觀評價。評估是一個主觀過程,人們往往依據自己的主觀標準來評價事物。就新媒體而言,大學生的主要興趣集中在娛樂和社交方面,所以,難免用這兩個標準來衡量媒介的價值與意義。大學生是社會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決不應該是一個缺乏主見、人云亦云的一代。

        第五,大學生對新媒體的使用多數情況下處于較淺層次,深層的創造性應用和建設性應用較少,而且能力不足,也未能形成良好的習慣。大學生將在未來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與媒體打交道也會是家常便飯,因此,必須很好地正確使用媒體,發揮其對社會進步的重要影響。

        為此,高校必須承擔起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任務,立足現有基礎,堅持“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建立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目標;以媒介素養的提升為重點,恰當地選擇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貫徹因材施教的策略,有計劃地將媒介素養教育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遵從內因、外因相結合的原則,明確媒介素養教育的實施主體與責任人,科學地選擇媒介素養教育的模式。

        參考文獻:

        〔1〕袁宏剛.高校學生工作中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必要性與實現路徑[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1,(1):46.

        〔2〕陳娟.高校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J].新聞傳播,2011,(4):110.

        第8篇:網絡與新媒體認識范文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高職課程教學;激發興趣;增強學習效果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02-0251-01

        一、概述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快速發展以及人們對當代高職教育的要求不斷提高,很多新穎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在高職課程教學中得到大量應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就是其中最為廣泛應用的一種現代科學技術。計算機多媒體在高職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不僅節約了教學成本,縮點教學時間,而且能夠降低學生們的思維難度,以形象生動的教學方法將繁瑣的知識展示給學生們,從而提升高職課程教學質量,達到理想的教學水準。然而,由于教學新技術引入時間過短,高職教師并沒有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與其很好的融合,造成一些列問題的出現,使得計算機多媒體輔助高職課程教學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所以,分析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在高職教學中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來研究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如何融入到高職課程教學過程中從而得到很好的應用,對于提升高職課程教學質量、增強高職學生的社會競爭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際意義。

        二、高職課程教學中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現狀

        當前,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在高職課程教學實踐中出現一些問題使得多媒體輔助教學效果不佳。一種問題是典型的“換湯不換藥”式的教學,由于老師對于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理解不夠,把多媒體當成了傳統備課的替代品,課堂教學過程中依舊照本宣科,很難引起學生們學習興趣,另一方面,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帶來的遍歷,很多老師為了圖省事直接將板書內容放在教學課件內而省去了課堂板書的過程,致使學生們對于課堂教學內容的整體認知缺乏,對教學知識不能深刻認識,最終致使教學質量低下。有的高職教師對于計算機多媒體認識不足,制作課件時簡單地將課本內容復制到課件內,使課件成為課本的展示平臺,缺乏教學知識的整體連貫性以及知識的推理過程,制作水平低下的教學課件成了課本內容的展示平臺,并沒有發揮它本來的先天優越性,使得老師在傳授知識以及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受到很大阻礙。

        三、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效果提升

        由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在高職課程教學實施過程中的應用現狀可知,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是老師對于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的認知不夠,最終導致老師在實施多媒體教學過程中理解方向和應用力度出現偏差,使得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達不到理想效果。所以在提升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效果方面,第一要務是要改變老師們的教學觀念,要正確認識到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是教學的輔助而非教學主體,是新的教學方法而非教學內容載體,只有改變以前的理解觀念,將計算機多媒體作為教學輔助在教學過程中實施,才能真正認識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才能真正將其發揮到最大的應用功效來提升高職課程教學質量。

        (一)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這對于高職課程教學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可以通過其特有的技術將新穎的、引人注目的動畫、藝術字等形式展現出來,通過學生對其的耳目一新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老師在課件準備階段,可以從網絡上尋找一些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視頻、動畫亦或者是利用教學知識而制作出來的產品等通過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展現給學生面前,并通過對展示內容的講解,或者是在展示內容內留下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從而尋找切入點,引出教學內容,以引起學生們的注意,認真地完成對課堂教學內容的學習。

        (二)增強學習效果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可以通過形象生動的Flas或者動態視頻等技術手段展示,在學生的腦海內構建教學意境或者數據模型,來降低他們對教學難度的認知度,增強學習效果。通過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獨特的技術,將教學意境或者理論知識通過Flas或教學視頻展示出來,讓學生通過視覺感官來獲取學習方向,并根據老師提供的框架來完成自己的思考過程,以避免自己的思維偏差而造成理解錯誤。

        (三)增加知識認知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集文字、圖片、聲音、視頻、動畫等媒體形式于一體,結合互聯網絡,來完成教學輔助。憑借其獨特優勢,教師突破了傳統以文本和語言形式的限制,將更多的教學知識通過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來展示給學生們,使學生們通過多感官身臨其境地接受更多的知識,從而豐富了多媒體內容,增加了教學容量和學生對教學知識的認知,使學生進一步增強對教學知識的學習和理解。

        四、總結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在高職課程教學中的應用,要改變舊的認知方式,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效果,增加學生對于知識的認知等方面入手,使其發揮其特有的輔助功能來完成教學,當然,在實施過程中會有很多細節問題,需要我們不斷努力,真正做到高職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提升。

        參考文獻:

        第9篇:網絡與新媒體認識范文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is rapid. For the college students, the way of obtaining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is gradually diversified from the traditional books, classes and other single way. Through a variety of different ways, the number and speed of accessing to information are far more than ever before. A large amount of information is full of students' learning and lives, which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new media provides a more open platform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application of new media brings more challenge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re are many channels for students to receive information, which is no longer a one-sided education for teachers and being educated for students. The subject of education is gradually transformed from teachers to students, which requir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to change the way, changes the original unilateral output and input of knowledg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to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P鍵詞: 新媒體;網絡素養;新平臺

        Key words: new media;network literacy;new platform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12-0165-03

        0 引言

        新媒體的迅速發展,使得高校學生也成為了新媒體用戶的主要構成部分,這樣的改變既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辟了新的平臺,但也帶來了一系列新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急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來解決。新媒體的發展對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等方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尤其是在價值觀的培養上,以及對社會問題的認知、人際交往等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在這種新的形勢下,利用新媒體發展帶來的積極效用,正確引導學生應用新媒體,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健康的生活學習方式和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

        1 新媒體為大學生實現全面發展提供助益

        1.1 新媒體有助于大學生拓寬知識獲取渠道

        在新媒體時代,各種資訊在互聯網上隨處可得,大學生已經可以在課堂外,離開教科書獲取更多的知識,其涵蓋內容也極為豐富。由于新媒體所具有的開放性和信息傳播的及時、迅速,也會使學生對這個世界有更全面的認識,對世界上時刻發生的事情有及時的了解,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有很大的幫助。互聯網也能夠讓學生認識遠超出自己所能親身感受到的社會,讓學生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類文明成果和當前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現狀等,這對于學生專業知識的補充和其他知識的擴展都有很大的幫助,而這也有助于大學教育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的目標,符合大學教育的根本宗旨。

        1.2 新媒體有助于大學生盡快融入社會

        人類個體離開社會,便不能實現人的本質,而大學教育的目的之一也是要為社會培養有用之才。大學不僅要培養學生過硬的專業技能,同時也要引導學生將自己的專業才能與社會的發展結合起來,讓學生自己能夠融入到社會中,實現自身價值,為社會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貢獻。大學提供了一個可以使學生逐步完成社會化的平臺,而新媒體則將這個平臺打造的更為龐大。借助于網絡學生可以擴大自己的交際范圍,有更多的機會接觸認識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也有機會與更多的不同思想發生碰撞,這樣既可以增強學生的社會認同感,也可以培養學生多方面審視自己的能力,使學生具備較好的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

        1.3 新媒體有助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全面的認識世界

        當前科技的進步使得創新已經成為時展的主題之一,總理也在不同的場合多次提到創新的重要性,“大眾創新”已經成為未來中國發展的重要推力,大學生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應該走在時代的前列,用創新改變自己,改變世界。新媒體的出現和普及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資源,學生通過對大量信息的檢索,培養了自身的分析能力;通過對豐富資源的利用,培養了個人的動手能力,社會的需求則要學生將創新的意識和這兩種自身能力有機的結合起來。新媒體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實踐機會,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又會對客觀世界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在這樣的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往復的過程中使得學生對客觀世界認識得更全面。

        2 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道路

        2.1 新媒體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開啟新起點

        當前新媒體發展迅速,其所承載的信息量遠超過傳統的紙質書籍、報刊、雜志等,在傳播速度和和信息更新頻率方面,新媒體也擁有傳統傳統書報、雜志等無可比擬的優勢。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31億,相當于歐洲人口總量,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3.2%。在網民中學生群體數量最大,占比為25.0%,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高達95.1%。[1]網絡對學生的影響范圍不斷擴大,網絡與學生的緊密度也在不斷提高。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應對自媒體所帶來的大量信息的涌入,也要利用這個平臺來改變傳統的工作模式,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更全面,開展的更深入。新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者,傳播者和接收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學生的這一信息鏈的關注和了解,有助于全面掌握學生思想動態,靈活多變的制定針對不同學生的教育方式。

        同時,各個不同地域、不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組織也可以利用這一信息鏈進行交流和資源共享。這樣的工作方式的改變,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數量和資源利用效率都有了極大的提高。

        通過對西安體育學院學生進行關于新媒體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應用滿意度調查中發現,有43.5%的學生認為該校“以新媒體為載體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較好”,而回答“非常不同意”或“不同意”的大學生僅占調查樣本的8.9%,整體認同度較高。在調查過程中有87.9%的學生表示自己是通過學校網站,微信公眾號,qq群等新媒體方式了解學校相關通知或查詢相關信息,67.3%的學生表示自己經常通過社交軟件與輔導員或任課教師進行溝通交流。新媒體的使用大大節約了學校輔導員和任課教師與學生溝通交流的時間成本,輔導員和教師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同更多的學生進行交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因材施教,提高了工作效率;受教育者也能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培養自我學習能力,這樣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沒有了傳統工作模式下的生硬感。

        2.2 新媒體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目標

        學習本身并不是為了對原有知識的生硬記憶和模仿,而是要通過對原有知識的學習,理解其中的深層內涵,并且在此基礎上不斷地進步、創新。尤其對大學校教育來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應該是其重要目的之一。而傳統的教育理念中,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收信息的角色,對知識的學習變成了對知識的記憶,喪失了在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而在新媒體時代,教育理念的轉變以及教育方法的革新,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將一個個孤立的、呆板的知識點強行灌輸給學生,而是將不同的知識點進行有機的結合,讓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能夠成體系。在教學方式上,讓學生參與到教學內容的制定里來,及時反饋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接受程度,讓學習從記憶變成理解,再到思考,使思想政治教育能真正意義上對學生的思想進行教育。

        2.3 新媒體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挑戰

        需要看到,新媒體在帶來巨大信息量的同時,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學生利用新媒體所能接受的信息數量和范圍都是巨大的,這些信息深入到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信息量巨大,并且其中夾雜著許多對學生思想會產生不良影響的信息,學生在分辨能力不足的情況下,容易受到此類信息的侵蝕,逐漸失去理想信念,道德標準模糊,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不能正確發展。

        例如近年來高校不斷出現的“校園貸”事件就是在多種不良信息的共同作用下,發生在高校學生身上,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要保證學生思想的健康發展,抵御網絡不良信息的侵蝕,幫助學生在紛繁復雜的信息中進行篩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利用新媒體為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提供幫助,而不要迷失在網絡世界里。

        3 新媒體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應對

        3.1 幫助學生提高信息分辨能力

        當前高校學生在面對種類繁多,數量巨大的網絡信息時,具有一定的分辨能力,但是在一些不良信息的不斷隱蔽其真實目的情況下,大學生的分辨能力稍顯不足。同時,由于學生在通過新媒體獲取信息時,并不與周圍現實世界發生過多接觸,在其接觸不良信息初期周圍人較難發覺,往往是這些不良信息對學生產生影響后,周圍人才能得知,這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障礙。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點就是要加強學生對于各種信息的識別分辨能力。

        提高這種分辨能力,一方面要不斷加強學生的正面教育,在學生的心里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為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打好根基,才能抵御外部不良思想的侵蝕。

        另一方面,整理收集一些現實案例,將網絡上新出現的、容易對學生產生誤導的信息種類和方式進行普及教育,可以通過定期主題班會,或者通過社交媒體定期向學生,通過現實的案例為學生詳細講解網絡不良信息的隱蔽性和危害性,逐步提高學生的分辨能力,進一步夯實學生思想政治基礎。

        3.2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提高自身網絡素養

        在新媒體迅速發展的情況下,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應該與時俱進,主動去學習和掌握新媒體的使用。新媒體的普及已經很大程度上的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方式,學生群體更是新鮮事物傳播的主體,在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準確把握學生的所思所想,運用恰當的方式方法。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經不能用傳統的面對面“講道理”來進行,而是要運用新媒體,用更高效,學生也樂于接受的方式進行。例如,現在就可以運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方式,為學生各種信息,讓學生隨時都能看到,通過這種“熟視”的方法不斷強化教育,解決了召開班會等傳統教育方法的教育間斷性,并且可以與班會等教育方式進行配合,班會進行重點強調,日常網絡上不斷強化,最終達到教育目的。

        綜上所述,新媒體的不斷發展,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其工作者要緊緊把握新媒體發展方向,充分運用新媒體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提供的平臺和機遇,解決好學生在新媒體時代面臨的問題,為學生營造健康的網絡環境,牢牢把控學生思想政治發展方向,正確引導學生不斷提高對網絡信息的分辨能力,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斷l展。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R].2017(1).

        [2]張巖.“互聯網+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6(2):70-73.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午夜福利久久性色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 亚洲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 |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另类卡通动漫 | 自拍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成a人片在线天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