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嚴重失能老人如何護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重慶 老年人 長期照護 社區照顧
一、前言
重慶市自1997年直轄以來,社會經濟快速發展,隨之在之前就已出現了的人口轉型也加速發展。所謂人口轉型是指人口自高出生率與高死亡率的均衡狀態轉變為低出生率與低死亡率的均衡狀態。人口轉型的必然結果就是社會進入人口老齡化階段。
按照國際通用標準,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10%以上或者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7%以上的國家或地區,稱為“老年型國家”或“老年型地區”。 根據重慶市統計局的資料,早在1995年重慶市就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并且在近十年以年均3.86%的速度急速攀升。來自重慶市老齡委的數字顯示:截至2005年底,重慶市年滿60周歲及以上的人口已達414萬,占全市總人口的13.1%;截至2008年底,全市共有60歲以上老年人465萬人。無疑,重慶市已經是老年型地區,正受到“銀潮”的強烈沖擊。而且,現在重慶市的老年人口正以年均3.86%的速度增長,以此推算,到2036年重慶市的老年人口將突破900萬,占全市總人口的四分之一,那時,重慶市將達到老齡化的頂峰。
發達國家或地區人口老齡化普遍是在經濟起飛后才開始的,而重慶市人口老齡化則超前于經濟發展。發達國家進入老齡化時,人均GDP一般在5000美元以上,有些甚至達到了10000美元。相比之下,2004年重慶市人均GDP才首次超過1000美元,而實際上,重慶市早在1994年底就已經開始就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顯然,重慶市在經濟才剛剛起飛時,人口結構就迅速老化,明顯地呈現出了“未富先老”的特征。
20世紀50年代的鼓勵生育政策,促使重慶市出現戰后嬰兒潮。這一批嬰兒在近十年都會進入老年,而且醫藥與公共衛生的進步也使人口平均期望壽命延長,兩者共同推動重慶市進入頂部老齡化;同時,在70年代末提倡的計劃生育政策及后來隨社會經濟發展而出現的“丁克”家族促使重慶市嬰兒出生率降低而進入底部老齡化。頂部老齡化和底部老齡化的雙面夾擊,加速了重慶市人口老齡化的進程。
來勢洶洶的“銀潮”,迫使重慶市政府要著重考慮建立一個完善而又高效的老年人長期照護體系,并且給予足夠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衛生部門需要重新對衛生資源的利用進行優化配置,以適應廣大衛生資源消費者(尤其是老年人)的需求;年青的一代人也要認真的考慮如何解決家庭養老責任與個人發展之間的矛盾;老年人自身也要自然地考慮到如何使自己“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老有所教”。2007年5月17日,提交市二屆人大常委會第31次會議審議通過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情況報告”表明:2009年重慶市將擴建100所社區醫院,全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總數將超過600個。我們可以大膽推測:社區醫院的擴建將有效地推進重慶市老年人長期照護體系地建立和完善。顯然,重慶市政府已經開始重視老年人的長期照護問題,并且關注到了當今國際社會長期照護的焦點――社區式的長期照護,即:將社區照顧作為長期照護體系的基礎,以社區為基地。
二、重慶市當前老齡化的特征及對其的一些思考
重慶市早在12年前就已經開始進入老年型社會,經過十多年之久的發展過程,其老齡化又逐步呈現出一些明顯的特征:
1.全市老齡化城鄉差別明顯,鄉村老齡化迅速。
從上表可以看出,重慶市鄉村地區的老齡化程度明顯高于城鎮地區,這與鄉村勞動力年齡人口向城鎮地區大量遷移和流動的關系密切。但實際上,當今這個轉型加快的社會,不管是鄉村還是城市,年輕的一代都會因工作,因個人發展而居留不定,生活存在很多的不穩定性。同樣,也會讓老年人的長期照護受到各方面因素尤其是家庭因素的影響而處于不穩定的狀態。這即是前文所提到的年青一代要面臨的家庭養老責任與個人發展之間的矛盾。
2.高齡化老人增長迅速,老年人口高齡化趨勢明顯
2000年,重慶市80歲以上的高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只有1.1%,而2005年上升到1.6%。從高齡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重來看,2000年為13.5%,而2005年達到14.6%。由此可見,重慶市老年人口向高齡化發展的趨勢明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醫療衛生水平的提高,高齡老人的數量還將繼續增加。此外,因為年齡在某一階段的聚集,可能也會在某一時期出現高齡老年人口的激增。高齡老人是老年人群中的重點人群,同時也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人群。他們的患病率較一般老年人高,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不能自理的比率也更高,所以他們的依賴性很強。那么,在老年人的長期照護體系中將高齡老人例為需特殊照顧的特殊人群是有必要的。
3.單身老人口占老年人口總數的三成半
2005年1%抽樣調查數據顯示,重慶市單身老人占老年人口的36.7%,其中喪偶34.7%。而老來有伴的生活,不管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都能讓老年人得到相互的扶持和慰藉,是很多老年人安享晚年的理想生活,因為他們往往想能有個老伴共同追求高品質的老年生活。然而現實是:很多老年人會因為配偶的離世而恢復單身或是更多的老年人本就未婚單身,那這些單身老人從哪里得到幫助?尤其是精神上的慰藉呢?
4.老年空巢家庭增加,傳統家庭養老模式受到沖擊
隨著社會轉型的速度加快,人口流動和遷移加速,年輕人大都要求有獨立的活動空間。傳統的大家庭居住模式已經不適應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促使大家庭結構向小家庭轉變,老年人與其子女、晚輩共同生活的情況逐年減少。同樣,來自2005年重慶市1%抽樣調查顯示:單個老年人和老年夫妻獨自生活的老年空巢家庭占有老年人口家庭戶的20.4%,比2000年的18.3%上升了2.1個百分點。
但據可靠研究證實,與家人同住的老人相較于不與家人同住的老人長壽概率增加10.927倍,日常生活得到家庭成員照顧的概率再增加4.213倍,得到家人經濟供養的概率增加18.57倍。由此可以推斷出,家庭功能是直接影響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所以,研究老年人的長期照護,同樣也得探討家庭功能在老年人長期照護中的重要性。
三、老年人的健康問題
時間的流逝,對于生命來說,總是殘酷的,老年人尤其如此。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的機體逐漸出現衰老的現象。伴隨衰老出現的還有各項生理功能的逐步下降,同時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可能因退休無所寄托而出現問題。經濟收入降低,健康每況愈下,無所寄托的心境,都會使老年人產生失落感、孤獨感、寂寞感。這反映了老年人在社會上處于弱勢,更希望得到社會、家庭的尊重和關心,不遺余力地建立老年人的長期照護體系不僅是對他們曾經所作貢獻的尊重,也是對我們未來老年生活的保障。
中國衛生部1998年調查表明: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兩周患病率為全人群的1.7倍,慢性病患病率為全人群的4.2倍,并且人均患有2-3種疾病。老齡化帶來的平均期望壽命的延長并沒有帶來人們所期待的健康期望壽命的延長,所延長的壽命中大多數為非健康壽命。同樣,重慶市老年人的健康狀況也不容樂觀。調查數據顯示,在重慶市,48.3%的老年人口認為自己身體健康,25.5%的老年人口基本能保證正常生活,24.9%的老年人口不能正常活動或者生活不能自理,說不準的占1.3%。而高齡老年人口的身體狀況則令人擔憂,身體健康的只占23.3%,基本能保證正常生活的占24.6%,而不能正常活動或者生活不能自理的占到49.6%。老年人口向高齡化快速發展的趨勢下,加強對老年人口健康狀況的關注,是實現健康老齡化的關鍵環節,重慶市擬在今年擴建100所社區醫院的目的也就在此。
四、當前重慶市老年人長期照護體系的狀況
1.老年人長期照護體系的內涵
長期照護,國際上簡稱LTC(long-term care),是指對失能者或失智者,配合其功能或自我照顧能力,所提供的不同程度的照顧措施,使其保有自尊、自主及獨立性或享有品質的生活。其內涵為:對身體功能障礙缺乏自我照顧能力的人,提供健康照顧、個人照顧及社會服務。服務可以是連續性的或間斷性的,但必須針對個案的需求,通常是針對某種功能上的障礙,提供一段時間的服務。因此,長期照護應包含有診斷、預防、治療、康復、支持性或維護性的服務。
老年人不一定都是失能者或失智者,但身體機能的下降及心理適應能力的降低,都表明他們的弱勢處境,或多或少都會出現ADL和/或IADL的障礙。那么,長期照護系統就應該有協助一些IADL或ADL部分障礙的老人仍可在家中生活的功能,如:送餐服務、護工協助洗澡服務、社區護士的家庭訪視等,甚至應該有協助一些IADL或ADL大部分障礙的老人到醫院治療及愈后康復的功能。由此可以看出,LTC要負責提供多重服務,而且要求的專業技能及護理配置的涵蓋范圍也很廣。
2.重慶市老年人長期照護體系的狀況
重慶市LTC需要的資源中,主要的兩大項是生活照料的人力資源和醫療康復護理的衛生資源,LTC資源的提供者主要是家庭、朋友、鄰居、志愿者、社區、社會團體和政府等。因此,根據資源提供者的類型可以將LTC的服務方式可以分為:機構式、社區式、居家式。
(1)機構式LTC:給老年人提供全天候的住院服務
機構式的長期照護部門主要是指養老院、福利院等大部分由政府出資建設的養老性質的機構。其服務對象主要是也只能是依賴性高又沒有家庭照護資源的老年人,給其提供全天候的住院服務,服務的內容范圍廣,包括:醫療、護理、康復、各種日常生活照顧。但是,現在重慶市的這類機構大都因為專業資源(主要是醫療和康復)提供的不足,而不能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供有效的保障,尤其事老年人的急性照護,如:突發心臟病的簡單急救,突然摔倒的診治、護理。即便是對其日常生活的照護也可能會因政府支持的不足,社會扶持的冷漠而有所懈怠,從而不能充分保證其品質。這對老年人造成的傷害很大,如此,所謂的對老年人的長期照護也就失去其作為社會公益的意義而成為老年人心中的郁結。當然,這與重慶市現在的社會經濟還不夠發達關系密切,“未富先老”更給社會經濟的發展增加了巨大的壓力。
(2)社區式LTC:在社區為老年人提供服務
這是近50年來,國際上比較提倡的老年人長期照護方式。上世紀50年代后期,社區照顧就已經進入老年照護的領域,發展到現在,其內容已經擴展,社區醫院成為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西方很多國家已經能夠將社區式的老年人長期照護整合為一個統一體,即“一個有組織的、高效的、客戶導向的、成本效益的統一體”,而且,在美國也得到了成功示范。然而,重慶市現在的社區式老年人長期照護體系還極不完善,甚至可以說還是一個錯綜復雜、零零散散的不成體系的“大雜燴”。體系的不完善,專業服務資源的調度也就存在問題。現在大部分的老年人不管大病小病只要有負擔能力都得到大醫院診治,所以出現大醫院門庭若市,社區醫院門可羅雀的怪現象,分析其原因,無非是他們對社區醫院醫護人員的專業性還不信任,這也是實際上就存在的專業資源調度問題。
同時,現在重慶市的社區照護系統都由政府管理,存在嚴重機構化的現象。政府要進行管制卻又對其投入不足,對于某些老年人如果個人支付費用又會是昂貴的,這讓社區照護的公平性和可得性遭到質疑。
(3)居家式LTC:到老年人家中提供服務
中國作為一個傳統的國家,家庭始終是老年人長期照護的主要承擔者。這里所指的家庭不只是老人的子孫,還包括其親戚、朋友、鄰居等等。他們通過非正式的關系對其進行非正式性的照顧,更重要的是,親友所能給予的精神支持是不可取代的。同時,這種照護形式成本較便宜,是重慶目前最普遍的照護形式,也是重慶老人最佳的養老方式,膝下有兒女環繞共享天倫始終是中國人理想的老年生活。
但是,現在4-2-1的倒金字塔式家庭結構,讓子女承受沉重的負擔,也使家庭養老的傳統的模式面臨巨大的挑戰。從1997年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以來,第一代獨生子女已進入婚育年齡。調查數據顯示,在重慶市30歲以下年齡的獨生子女占總人口的16.4%,其中已婚獨生子女占總人口的1.7%。這表明4-2-1的家庭模式已經在重慶市出現并有逐漸增多的趨勢。老年人口的增加和撫養老年人開支的加大,將使重慶市從20世紀“兩頭沉”的總撫養比在21世紀變成養老“一頭沉”。少兒比重下降,老年人比重增加,老年撫養系數自然也就增大了。而社會發展如此之快,獨生子女又要面對個人發展的重重壓力,形容他們將步履沉重的度過自己的成年也不為過。
五、淺談重慶市老年人長期照護體系未來的發展
機構式的LTC對老年人的照護品質上不能得到充分保證,同時經濟上也會成為政府、社會的沉重負擔,而且重慶市現在的經濟水平也限制了政府與社會的投入。這種在經濟上和品質上都不可取的LTC形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供需變化,毫無疑問,應該逐步減少其數量。
相反,社區式的LTC則有可取之處,主要表現在經濟方面,尤其是對衛生資源的充分利用方面可圈可點。社區照護的花費約為機構式長期照護花費的10%。據英國社會局的調查:機構式的LTC占用了其社會局預算的四分之三的經費,而居住在家中接受社區照護花費則僅為社會局預算的五十分之一。社區式的長期照護還可以為那些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短暫的住院服務以及進行簡單的診治護理,這是現在所提倡的“雙向轉診”的基礎,是節約大醫院衛生資源的重要出路。但重慶市的社區式長期照護則需去機構化,讓老年人更加自由地獲得更具人性化的長期照護。
家庭式的長期照護同樣也因其獨具的人情魅力而應繼承并發揚,對老人而言最佳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家,畢竟,能在自己家中安度晚年是絕大部分老人的愿望。而且,這種方式也能減輕政府及家庭的經濟負擔。但我們首先要解決專業性和技術性的問題,如何能讓老年人只要需要就能在家中或是就近獲得專業的照護是發展家庭式長期照護的突破口。
社區式的長期照護與家庭式的長期照護各有優點卻又都避免不了各自的局限,我們就應該試著在重慶市發展一種兼具兩者優點而又避其缺點的長期照護方式,從而形成一個新的整合的長期照護體系――居家式的社區照護。這種體系在西方已經提出并正在實行,在《衛生服務導論(第6版)》第11章第342頁提到“理想的護理體系是一個護理統一體,是一個客戶導向的體系,它包括在一定時間內通過一種涵蓋各個護理水平的健康、精神健康及社區服務的綜合安排,來指導和追蹤病人的一種服務體系和整合機制”。其中,社區長期照護仍為這一體系的基礎,在必要時,為居住在家中的老人提供居家服務予以協助。這一體系既然是居家式就會去除一些機構化的弊端,從而顯示出其人性化的優點:(1)讓老年人盡可能在自己的家中或類似家中的社區環境中過著正常的生活;(2)經由適當的照護和支援,以協助老年人得到高度的獨立自主性,并協助其發揮最大的潛能;(3)讓老年人對自己的生活方式及所需的服務有較大的決定權。
我們可以設想,這一以社區為基礎地老年人長期照護體系,提供簡單地醫療護理服務、家庭事務協助、助餐服務,可以避免、延遲或取代昂貴地機構照護,尤其是對于占重慶市三成半地單身老年人和一些無子女或是單獨居住的老年人。
居家式的社區照護要承擔起以前養老機構的工作,并協助老年家庭完成好老年人的長期照護,不單單要靠社區成立醫療護理管理中心,還需要不同的醫院(與社區醫院搭建起“雙向轉診”橋梁的大醫院尤其重要)、醫護專業人員、社會工作人員、財政單位等的全力配合。多方配合有助于形成一個理想的整合的醫護統一的長期照護體系,如下表:
值得一說的是,其中的個案管理人在整個統一體中發揮著不可缺少的紐帶作用,其服務是一對一的為老年人與社區照護管理中心、與社區醫院及醫護人員、與社會慈善機構及慈善人士取得聯系并安排一切具體照護事宜,就如同老年人的經理人一樣。
由上表可以看出,該體系的建立需要社會各界多方配合,以實現多渠道的獲取資源,包括生活照料的人力資源和醫療康復護理的衛生資源,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
六、結束語
直轄以來,重慶市的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普遍提高。同時,很多人也意識到:經濟發展了,我們的上層建筑就得跟上,否則,經濟發展到一定得階段時,上層建筑中的一些軟件,如:社會保障體系中的老年人照護問題,就會成為制約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瓶頸。這與國家力主將重慶市建設成為西部政治、經濟、文化高地的初衷是不符的,也不利于重慶市建設成為國際性大都市目標的實現。而實際上直轄以來,重慶市在這方面的投入偏少,不管是政府還是大眾的熱情。追溯其根源,主要是因為長期照護意識的欠缺。
可喜的是,2007年5月17日,提交市二屆人大常委會第31次會議審議通過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情況報告”表明:今年我市將擴建100所社區醫院,全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總數將超過600個。社區醫院的大力擴建即可為老年人長期照護體系的建立與完善打好基礎,說明重慶市政府已經在開始重視老年人的長期照護問題。而未來,我們還應該為提高社會大眾的老年人長期照護意識而努力,全社會動員起來為老人長期照護儲備更多的人力資源與衛生資源。
可預期的是未來長期照護服務并不會一成不變,將會尋求提供服務的不同形式、不同內容。居家式的社區照護服務是未來重慶市長期照護發展的重點,以代替大部分機構式照護,或者以期能相輔相成。很多老人還是愿意選擇在家接受照顧服務,長期照護的目標就應該是讓需求者在最無拘束的環境下提供,所以居家式的社區服務將符合其需求。重慶市相關部門在規劃建設老年人的長期照護體系時應該多以老年人本身的需求愿望為基礎,創造性的發展居家式的社區照護體系,形成整合的長期照護統一體――有組織的、高效的、客戶導向的、成本效益的統一體。這會是老年人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理想的最佳方式,也會是重慶市應對“銀潮”沖擊的良策。
參考文獻:
[1]陳晶瑩:老年人之長期照護.省略/
[2]程曉明 陳 敘 譚曉紅:上海市人口老齡化對衛生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衛生經濟研究,2007.1 .22
[3]宋綺霞:2005年重慶市人口老齡化進程呈現四大特征. chinapop.省略/
[4]宋綺霞:江西老年人口狀況與養老保障問題研究. stats.省略/
[5]宋綺霞:2005年重慶市人口老齡化進程呈現四大特征. chinapop.省略/
[6]張 瓊 吳錦輝:都江堰長壽老人養老方式及影響因素[J].現代醫學雜志. 2007,34(6).1044
[7]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我國老年衛生工作,衛生部疾病控制司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控制處(100044),1999
[8]宋綺霞:2005年重慶市人口老齡化進程呈現四大特征. chinapop.省略/
[9]陳晶瑩:老年人之長期照護.省略/
[10]康尼丁伊娃斯韋克. 長期護理體―衛生服務導論(第6版)[C]. 北京市. 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2004,1
[11]宋綺霞. 2005年重慶市人口老齡化進程呈現四大特征. chinapop.省略/
[12]劉 平 郭 耘 楊曉煦:石河子墾區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 中國科協學術年會《生物物理與重大疾病》分會,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