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關于青少年睡眠的研究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兒童原發性高血壓的流行情況
我國目前尚缺乏兒童青少年高血壓全國范圍內的抽樣調查結果。近10年部分省市的調查顯示[5],學齡前兒童高血壓患病率為2%~4%,學齡兒童為4%~9%。隨年齡增長,原發性高血壓的比例逐漸升高,肥胖兒童青少年中高血壓檢出率為20%~25%,是對照組的4倍[6]。
兒童原發性高血壓的重要危險因素
血壓受性別、年齡、身高、體重、遺傳、生活環境、種族差異等多種因素影響,分析其高危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高血壓家族史:父母高血壓史可能是兒童青少年高血壓患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一項2004年北京市6~17歲共19088名兒童青少年抽樣調查[7]顯示:兒童青少年高血壓存在明顯的家庭聚集性,父母高血壓史與兒童青少年收縮壓、舒張壓呈顯著正相關,父親高血壓、母親高血壓、雙親高血壓者,子代患高血壓的危險性與父母均無高血壓史者相比,分別為1.688、1.559和1.273倍。van den Elzen等[8]的一項27年隨訪研究表明,兒童青少年高血壓家族聚集性,不僅表現在與父母共享生活環境的兒童期,而且存在于與父母不同生活環境的成年期。因此可以推斷,父母的遺傳因素對于后代患病起著重要作用。
超重、肥胖和胰島素抵抗:國內外多項研究表明超重和肥胖是原發性高血壓的獨立危險因素。侯冬青[9]等在“北京市兒童青少年代謝綜合征研究”(BCAMS)中的研究認為體重指數(BMI)、腰圍(WC)、體脂百分比(FMP)均是兒童青少年高血壓的獨立預測指標。
飲食習慣的影響:一項沿海地區兒童高血壓及危險因素研究報告[10]顯示經常食用高鹽飲食的兒童高血壓的患病率顯著高于非口味偏咸的兒童,提示高血壓發生與鹽攝入量過多有關;經常飲用飲料是兒童發生高血壓的危險因素之一。
環境因素:不合理的生活習慣、社會經濟狀況、家庭收入、父母受教育的程度、居住城市以及由高血壓低發區向高發區遷移等均可影響兒童血壓[11]。
低出生體重:早產兒,低體重兒是兒童高血壓的危險因素,其具體機制目前還不清楚。
特殊基因型:在可能的候選基因組中,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血管舒張因子、激肽系統和交感神經系統被認為與原發性高血壓有關[12]。
兒童青少年高血壓的管理
診斷與評估:不同時間3次及以上測量的血壓水平均≥P95,即可診斷為高血壓[13],除外繼發性因素方可診斷原發性高血壓。對于確診原發性高血壓的患兒,首先要進行高血壓程度的分級:①高血壓1級:P95-P99+5mmHg;②高血壓2級:≥P99+5mmHg。繼之要對高血壓靶器官損害及程度、其他心血管疾病及并發癥進行評估。在評估基礎上制定合理的治療計劃。
治療:“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5]關于兒童高血壓部分中提出,原發性高血壓或未合并靶器官損害的高血壓兒童與青少年應將血壓降至P95以下;合并腎臟疾病、糖尿病或出現高血壓靶器官損害時,應將血壓降至P90以下,以減少對靶器官的損害,降低遠期心血管病發病率。只要血壓升高,即應進行非藥物治療,并且貫穿治療始終。在高血壓治療過程中需定期監測血壓及評價治療效果。①非藥物治療:有關兒童原發性高血壓非藥物治療療效的大樣本隨機對照研究資料有限。主要措施包括控制體重;增加有氧鍛煉,減少靜態活動,每天看電視,玩電腦等活動要逐漸減少至<2小時,每天運動時間至少為30分鐘;調整飲食結構(包括限鹽),建立健康飲食習慣,碳水化合物、蛋白、脂肪分別占總熱能的45%~50%、20%~25%、25%~30%。萬燕萍等[14]對門診診斷的高血壓肥胖兒給予運動療法及合理的飲食習慣干預治療后,血壓降至正常者達81.4%,血壓好轉者達15.7%。因為睡眠障礙與高血壓有關,故改善睡眠質量有利于血壓控制[15]。②藥物治療:原發性高血壓出現以下任一種情況,即需要開始藥物治療,有高血壓臨床癥狀、高血壓靶器官的損害,糖尿病,非藥物治療6月后無效者。藥物治療的原則是從單一用藥、小劑量開始。高血壓合并慢性腎病推薦ARB為首選藥物,可聯合應用利尿劑、鈣拮抗劑;合并糖尿病、代謝綜合征首選非藥物治療,降壓藥首選ACEI、ARB或鈣拮抗劑,其次為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
總之,隨肥胖率增加,原發性高血壓在兒童青少年中的發病率逐年升高,且對兒童青少年遠期身體健康產生重要影響,呼吁全社會重視兒童原發性高血壓的防治工作,逆轉高血壓相關靶器官損害,對于成人高血壓的防治工作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Chen W,Srinivasan SR,Ruan L,et al.Adult hypertension is associated with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in childhood in blacks and whites:the bogalusa heart study[J].Am J Hypertension,2011,24(1):77-82.
【關鍵詞】 珠三角地區;大學生;IT青年;人才培養
一、引言
IT 行業,即信息技術行業,英文全稱為 Information Technology。目前IT業的劃分方法各式各樣,其中以美國商業部的定義較為清楚和合理,它將國民經濟的所有行業分成IT業和非IT生產業。其中IT業又進一步劃分為IT生產業和IT使用業。IT生產業包括計算機硬件業、通信設備業、軟件、計算機及通信服務業。至于I使用業幾乎涉及所的行業,其中服務業使用IT的比例更大。而中國IT行業主要包括電子信息產品的制造、軟件開發、信息技術服務的推廣應用等。
目前,我國已基本形成了產業規模龐大、專業門類齊全、技術水平日益提升、產業運行日趨規范的電子信息產業體系,我國也已經成為世界上主要的電子信息產品生產消費和出口大國之一。[1]并且,我國IT行業產業規模大,發展速度快,信息化程度高,產業發展顯著,IT行業待遇也比較好,行業趨向國際化等都印證著IT行業的發展前景無限。
IT行業的迅猛發展,促進了經濟的增長、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生活的改善,給世界帶來了巨大變革和前所未有的便利。但是,IT行業的發展存在不容小覷的問題,從其本身來看,IT行業工作強度高,工作壓力大,許多IT企業的待遇和工作環境不盡如人意,導致IT人才的流失以及企業間對于人才的不良競爭。同時,IT作為當今經濟發展重要的推動力,在創造社會財富的同時,也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產生了一定的破壞,突出地表現為能源消耗、IT污染、對人們的健康造成損害等問題。所以,IT行業未來的發展,不僅僅要優化IT行業的環境,還要提高IT青年的素質,同時也要重視與IT行業對口專業的學生培養。
二、我國IT人才培養現狀
高林指出,我國IT人才培養主要存在著:專業定位不清、教學手段和內容落后、國際化程度較低等問題。同樣的,董衛鵬和胡鵬飛也指出高校IT人才培養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有:一是高校IT人才的培養與市場需求相脫節;二是高校IT人才培養模式相對單一;三是高校IT認證培訓行業缺乏規范化管理。
我國的高校IT人才培養,以廣州高校為例,教育體系處于穩步發展,探尋創新的階段。多數高校一開始都較為重視課本理論的講述,一直沿襲著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基礎知識教育固然是根本,但是,于學生來講,實操是檢驗他們學習成果最有效的方式,IT人才講求動手能力,然而學校的理論知識講述進程過長,模式較為枯燥,一直是困擾學生的最大問題,導致部分學生在早期就丟失了學習的興趣。這是存在于教育模式的古老問題。
其次,IT行業是一個技術密集型行業,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提前體驗IT企業的工作能夠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有更加清晰的認識,然而學校的學習時間較長,學校安排的校外參觀學習的機會不多,與企業的對接不夠,都導致學生喪失了這些機會去更好地為日后的工作做準備,這不僅僅是存在于IT類專業教育的問題,更是許多學校,許多專業都存在的問題。
三、IT人才的學習生活狀況
IT人才的教育問題,關系到IT人才的發展。由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完成的一項調查顯示,IT行業中超過八成的青年在 35歲以下,他們普遍具有強烈的危機感,為了保持自己的優勢和競爭力,高達95.3% 的人認為必須邊工作邊學習。這項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并首次向媒體公布的行業青年調查,以座談和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在全國72家企業發放問卷 6000多份,同時對位“50 少帥”進行了個案訪談。[2]
1、課堂學習
在課堂學習上,IT人才的課堂教育呈現主動學習新氣象。以華南農業大學(往下簡稱華農)為例: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部分的IT青年喜歡比較活潑的“動手實踐”和“案例分析”課堂教育方式,調查結果分別以 76.1%和72.33%排名第一和第二。出現這個結果的原因有二,一是IT行業作為操作性十分強的行業,需要其人才在學習時期就已經開始培養動手實踐的能力。二是因為大多數學生在初高中時習慣了老師灌輸式教育,因此在大學更希望活潑的課堂教學方式。另一方面,從比較傳統的“老師對知識直接解讀”占了46.54%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的傳統灌輸式教育影響著許多學生,而這些影響持續到了大學時代。從此數據可以看出,學生渴望掌握課堂學習的主動權,希望通過自主探索,自己動手,去得到知識技能,至于灌輸式的聽課方式,能夠讓他們去吸收補充他們自行探索沒有了解到的方面。
2、課外職業技能培訓學習
68.55%的問卷調查者選擇了沒有參加過額外的培訓。經過調查了解,他們之所以沒有參加額外的培訓,跟他們的課程任務以及學校學院社團要求的任務有關,主要體現在時間的不允許以及自我意識還不夠。在剩下的選擇了參加過額外培訓選項的學生當中,他們培訓的主要內容是“專業相關技能知識”占了超半數,而人際關系及溝通技能與興趣特長類分別占到了44%與38%,而職業生涯規劃僅僅占了一成,在IT青年參加過額外培訓的內容中最少。
以上數據說明,還是有不少的IT專業相關的學生會主動去參加課外關于專業的培訓,來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水平,反映出IT人才對于自身的發展要求較高,從學生時期就有提高自己競爭實力的意識。同時,人際關系和溝通技能也是學生們熱衷學習的內容,可看出IT專業類大部分的學生已經不是傳統中的技術宅了,他們也渴望交際,渴望交流,符合新世紀青年的個性特點。
相比華師、廣大、廣工三所高校,數據都與華農相近,在關于課堂教育方式的調查方面結論是幾乎一致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額外培訓方面,華師和廣工選擇“興趣特長類”的培訓時占最大部分,分別是83.33%和71.43%,其次才是“專業相關技能知識”,出現差異的原因與學校的活動和學風建設是分不開的。同時,四所學校的學生關于職業生涯規劃的額外培訓都接觸的很少,也許是跟學校的職業規劃課有相關方面的指導有關,然而學校和學生都必須重視學生的職業發展規劃。
3、社團學習
在社團學習中,他們學習最多的是“為人處事”。根據調查數據得知,興趣愛好類的社團組織是最受歡迎的,但是沒有參加過社團組織的受訪者也不在少數。“為人處事”是他們認為收獲最多的東西,“專業技能”與“思想領悟”亦不在少數。IT專業類學生主動加入社團豐富自己的課余生活,宅男宅女的形象一去不復返,十分符合21世紀學生的發展規律。同時,IT專業學生參加社團學習到各方面的技能,“為人處事”是他們反映學習到最多的技能,其中可以看出IT類專業學生渴望交流,渴望交際,IT類專業學生并非社會上所認為的“程序猿”,只會工作和游戲,而是樂于交際的新世紀青年。
4、外界對IT青年的印象
然而外界對于IT青年的看法并沒有較大的改變。在接受調查的非IT類專業學生中,認為IT類學生“交際能力強”只有15%,是最少的選擇率。說明受訪者并不認為IT青年整體的交際能力強,一方面可能是受到外界對IT青年的看法影響,另一方面,IT類學生的交際時間不多,且沒有相關的課程指導他們如何交際,也是造成問題的原因。
如今,IT青年的形象正在轉變,但是外界對于IT青年的認識還是沒有很大的改觀,這需要一段時間來讓IT青年轉型,向社會證明自己,同時社會也要給他們展現的空間,不要用以前的目光看待正在發展正在進步的IT青年。
四、IT青年對于行業、就業、創業的看法
當前國內IT行業的發展前景良好,國家重視電子信息化的普及,其中包括很多方面,如農村及農業信息化;農村合作醫療及城市社區醫療與電子病例;西部干線鐵路、以及城市軌道交通的信息化;食品安全管理;綠色IT;中西部地區教育和文化IT基礎設施;電子政務整合與升級;災后重建與新農村建設相關的IT;類似淘寶這樣的電子商務;Web2.0應用;網絡游戲等,幾乎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面,十分全面。這些方面的電子信息化建設都印證著IT行業的崗位需求量大,對IT人才的要求高。所以IT類專業學生在求學期間的對IT行業的了解和對就業的準備對其日后就業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1、IT青年對于IT行業的看法
關于IT青年對于IT行業的看法,與其就業的選擇密切相關。根據調查結果顯示:IT青年認為“市場機遇好”是IT公司能取得快速發展的原因,而“發展機會多”則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使得諸多IT青年選擇在珠三角地區發展。而“收入水平”則是大部分受訪者選擇公司的一個重要因素。
其中,在問及如此多IT青年選擇在珠三角地區發展事業的原因是,“發展機會多”以86.79%排位第一,而地區繁榮則以72.96%排名第二。說明受調查的IT青年大部分十分熟悉IT行業的市場環境,對IT行業的發展地區了解比較清楚,這得益于IT行業的快速發展,使得許多媒體爭相報道和關注IT行業,使IT青年能從媒體中關注IT行業,另外學校的就業形勢分析也有利于推動學生了解自己專業的就業情況。
2、IT青年對于就業的看法
關于IT青年對于就業的看法,普遍把薪酬條件放在第一位。毋庸置疑,在工作中,金錢是刺激員工積極性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在IT行業中同樣適用。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在職業選擇的考慮因素中,“金錢刺激”以超過七成多一點的優勢稍微領先與排在第二和第三的“職位晉升”和“工作機會”,這三個選項,都超過了60%的選擇率,而“領導認可”僅以17.61%在非“其他”的選項中是最少人選擇的。而在理想薪酬中,選擇“10001及以上”的最多,占60.38%,而選擇“5001-10000”占33.33%。不難看出,IT青年對于以后就業的待遇條件首先考慮的是金錢,同時,也十分看重崗位的晉升和機會,反映出IT青年對自身的工作發展要求是比較高的,并非一味的唯錢是圖,這也是一個健康職業觀的反映。
3、IT青年對于創業的看法
對于IT青年創業的調查,比較突出的特點是創業率較低。37.74%和33.33%的受訪者認為學生時期所學知識對就業創業比較有用和一般有用,僅僅只有3.14%的受訪者認為非常沒用。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在大部分受訪者的心中,學生時期所學的知識對就業創業還是有一定用處的。然而僅有5.03%的受訪者表示曾成功創業,而高達64.78%的同學選擇了“沒有創業”這個選項。如此低的創業成功率,說明了成功創業需要的條件高且多,而如此多的IT青年選擇沒有創業,很大一部分原因說明學校的創業氛圍不夠,創業條件或者是扶持創業的政策未十分成熟,未能引起創業的浪潮。一半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沒有成功創業的原因是“沒有合適的機會”,而接近四成的同學則認為是人手不夠。一定程度上印證了高校的創業氛圍未十分成熟的判斷。
五、IT青年的課余生活習慣
IT青年的課余生活與其他專業類學生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因其對于電腦的熟悉,IT青年的課余生活與電腦的接觸也較多,電腦的影響將涉及到IT青年的各個方面。
1、IT青年的課余休閑
IT青年的休閑活動較為豐富。外出游玩大約每月一次的頻率有約60%的同學選擇,而一周一次或者每半年一次的游玩頻率各大約占兩成。問卷調查中,大部分的IT青年外出游玩的頻率并非很高。其中瀏覽網站中,新聞網站占最多,有61.01%的選擇率,而超過5成受訪者選擇了學習網站和IT信息網站。“看電影”是最多受訪者選擇的選項,而“打游戲”,“網上沖浪”和“看書”均超過了半數選擇。“看書”的選項占到幾乎六成,與IT青年中大部分人勤奮的性格相符合,正是因為IT青年喜歡看書,才會有技術過硬的IT青年。值得關注的是,不論廣大,廣工,華師還是華農,過半數的受調查者都青睞電腦游戲,并且廣工的比例是最大的。對于要用電腦進行工作學習的IT青年來說,電腦游戲有可能是他們學習工作的阻礙,極其容易沉迷,所以我們應該認真看待這個問題。
2、IT青年的健康問題
IT青年的健康問題應該重視。IT行業工作者的健康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就我國而言,由于現代化節奏的加快,對腦力勞動者的需求增多。在現代社會生產方式下,科技人員長期在電腦前高強度,高速度,高效率地工作,頸部長時間僵直,受到電磁輻射較高,容易引起頭暈、腦脹等現象。[3]大腦長期處于興奮狀態,帶來了繁重的身心負荷,引起類似神經衰弱的癥狀。研究表明:人們長時間伏案或從事分工精密的單一工作,會出現“不活動性萎縮”等職業病。
據調查,我國中高層知識分子健康狀況合格率僅為60.8%,平均存活年齡僅為50.3%,情況令人擔憂。換而言之,IT工作者是健康問題多發群體。IT專業類學生在校的生活習慣,對其以后的工作健康狀態有非常大的影響。所以,研究IT專業類學生的健康問題,尤為重要。
由于我國的高等院校普遍把是否通過體育課考核的成績,作為評先、評優和評定獎學金的重要依據,所以Tl行業從業人員求學期間,在思想意識上都比較重視體育課和體育健身技能的學習,基本上都能了解一些體育健身方法和掌握一兩種體育健身項目,為進入社會后參加可能的健身活動提供了物質儲備,為日后工作有了健身習慣的鋪墊。
令我們欣慰的是,近半數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的睡眠時間在7-8個小時,而大多數的IT青年都比較積極的參加體育鍛煉,但是大部分的受訪者認為自己的健康屬于亞健康狀態。當問及是否參加體育鍛煉時,64.15%的同學表示偶爾參加,而不參加的人數為0,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受訪的IT青年比較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對自己的健康問題比較重視,這個對IT人才日后工作的身體鍛煉是有潛移默化作用的,有利于IT人才的長期發展。52.2%表示自己的睡眠時間在7-8小時,而35.22%的受訪者表示在6-7小時。網上數據表明,健康的睡眠時間是6到8個小時,大部分學生的睡眠時間都在健康的范圍之內,然而是否做到早睡早起這種健康的作息,未必見得。而在最后問到受訪者認為自己的身體屬于哪種健康狀態時,62.26%表示自己屬于亞健康態,但是在受訪者中沒有人不參加體育鍛煉,他們的睡眠時間比較充足,客觀數據來講,他們應該是處于健康的狀態,但是為什么他們的主觀意愿認為自己是亞健康狀態呢?
我們通過訪談和交流得知,引起IT青年認為自己屬于亞健康狀態的原因有二。一是大多數受調查者認為他們的學習壓力較大,課程負擔較重,并且長期對著電腦進行編程工作,在此過程中消耗精力大,損害了他們的健康。二是他們長期處在校園生活,難免會產生枯燥無聊的情緒,導致情緒低落,從而影響自己健康的心態。上述兩種原因都可能導致大部分IT青年認為自己屬于亞健康狀態。
六、總結
根據調查報告和訪談結果得出受訪的IT青年群體有以下特征:在學習生活方面,大部分的IT類專業學生選擇“動手實踐”為最佳學習方法,大部分人并未參加過額外的培訓。在有關行業,就業,創業的看法和選擇方面:IT青年認為自己的薪酬比較高,在5000元以上占大多數,并且他們認為自己的退休年齡普遍較早。大部分IT青年認為選擇在珠三角地區發展事業的原因是地區繁榮。IT青年的創業率較低。IT青年的課余生活習慣方面,IT青年普遍傾向理智型消費,現金支付仍是主流,但電子支付逐漸成為潮流。關于IT青年的健康問題:IT青年的睡眠時間比較充足,比較經常參加鍛煉,但他們認為自己的身體屬于亞健康狀態。
IT青年作為21世紀高新技術發展的頂梁柱,他們的發展備受社會的關注。IT類專業學生的發展,更是社會應該重視的問題。本次調查的樣本雖不大,但是反映的問題,值得我們去深思,值得學校和社會重視和采取相關的行動。
1、學習方面
在學習方面,IT類專業學生主動學習,注重實操,學校應該盡量去滿足,社會應該提供相關的機會,讓學生能夠盡早實踐。同時IT類學生渴望通過參加社團等組織來豐富自己課外生活的同時,提高自己的交際能力和溝通能力,可見IT青年已經逐漸從“宅男宅女”轉型,發展成善于交際又技術過硬的全能青年,符合新世紀青年的發展要求,社會對IT青年的認知應該跟上時代的發展,不能以老眼光看待今天的問題。
2、就業方面
對于IT類專業學生的就業想法,他們對于以后的工作待遇要求較高,但是畢竟這是他們期望的理想狀態,事實上畢業后是否如此,難以定奪。所以學校應該加強學生的職業規劃課程學習,同時鼓勵學生到外企參觀學習,讓他們盡早去了解日后工作的環境和待遇,好讓他們在求學期間,做好準備,以后工作就能盡快適應。IT類學生的創業率較低,在如今鼓勵大學生創業,萬眾創新創業的背景下,這是不好的現象,這跟學生本身的性格特點和學校的政策鼓勵有很大的關系,一方面,希望學校能普及創業的信息和鼓勵政策,另一方面,可以組織一些創業類比賽,鼓勵學生參加,僅僅局限在就業的道路會抑制學生的個性發展,并且也加重了崗位負擔。
3、健康問題方面
IT類學生用電腦時間過長,用電腦頻率較高,對電腦的依賴性較大,導致其課余時間耗在電腦上較多,玩電腦游戲是較為嚴重的現象,學生和學校必須重視,適度游戲有休閑娛樂的效果,但是沉迷游戲,不僅浪費時間,還消磨意志,產生嚴重后果。IT青年的健康問題,必須受到重視。雖然調查結果顯示,IT類學生能夠進行體育鍛煉,睡眠時間尚為充足,但是不代表他們能長期保持健康的作息和良好的飲食習慣。他們在大學時代的健康作息和健身將對日后的工作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學生本人和學校,必須意識到這點,并且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保養身體的習慣。
【注 釋】
[1] 肖洋,云建軍.我國IT行業的發展現狀分析[J].西部資源,2014.05.158-159.
關鍵詞 志愿行為;身心健康;應對;滿意度;個人幸福
分類號 B849:C91
DoGoodLiveWell網(省略)以“為了他人和自己的快樂”為宣傳點號召人們參與志愿服務。作為一種自愿且不圖回報的利他行為,志愿行為不僅有利于他人,而且能夠對志愿者的幸福產生積極的影響。作為人類追求幸福的又一條潛在途徑,志愿行為引起了探索人類幸福的積極心理學界的關注,研究者關心這樣一些問題:志愿行為是否真能影響個體幸福?志愿行為可對個體幸福產生哪些影響?這些影響的程度如何?為什么會產生這些影響?針對這些問題,學者們嘗試著以科學的方式進行解答,提出了系列描述、解釋志愿行為影響個體幸福的理論和模型,為拓寬人類通往幸福之徑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支持和指導;文章歸納總結既有成果,尋找未來研究方向,以期引起社會對志愿行為更多的關注,激起人們參與志愿服務的熱情,并為實現人民的幸福、尊嚴提供一些啟示。
1 概念界定
何謂志愿行為(volunteering)?Snyder和Omoto(2008)認為,志愿行為是在組織背景下,個體經過深思熟慮之后,自愿對那些主動尋求幫助的對象提供長期且無償的幫助的行為。志愿行為具自愿性、計劃性、長期性、組織性、非營利性和互動利他性六點特征。自愿性指個體必須是出于自愿或在自由意志基礎之上參與志愿者行為,而沒有情境壓力或責任牽絆,那些為完成學業、保住工作或回報他人而被迫“自愿”的學生、雇員以及機構成員的幫助行為不在該范疇內;計劃性指為他人服務的機會和途徑都是個體深思熟慮的結果:長期性指志愿者行為必須持續進行數周、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組織性是指志愿者行為通常是以組織為背景進行的,組織在志愿者和服務對象間起紐帶作用:非營利性是指志愿者行為是出于對個人理想的追求,而非為了任何一種物質補償;互動利他性則指志愿者主動奉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且服務對象主動尋求幫助。
何又謂之幸福(Well-Being)?簡而言之,幸福是指一種健康、快樂的狀態。在心理學研究中它主要有兩層含義:其一,幸福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是個人根據自己的標準對生活進行評價,并由此產生情緒狀態:其二,幸福是人的心理機能良好狀態,是人的潛能得以充分實現的生存狀態。前者強調快樂的主觀體驗,其操作指標主要涉及生活滿意、正性情感與負性情感主觀體驗:后者則重視個人的潛能實現,其操作指標涉及自我接受、個人成長、生活目的、良好關系、情境把握、獨立自主、自我實現、生命活力等一整套變量(菌元江,2003)。
2 理論解釋
志愿行為為何能讓人幸福?關于這個問題,目前還未有成熟、系統的理論予以解答,社會心理學家多是著眼自己的研究領域,對志愿行為的效用機制進行闡釋。總體而言,可概括為社會融合說、心理資源說和換位體驗說,它們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志愿行為對志愿者或受助者幸福的積極影響。
2.1社會融合說
社會融合涉及到人與人之間大量的交互作用,支持社會融合機制的社會心理學家認為,志愿行為之所以能提升個體的幸福感,是因為它增加了社會融合度:這一機制無論對志愿者還是受助者均適用。社會融合的觀點派生于Durkheim的自殺理論,該理論認為社會融合與個體心理幸福緊密相關,社會孤立則會讓人感到沮喪、抑郁。具體而言,志愿活動中,個體與他人廣泛而頻繁的互動,其發現社會支持,獲得有用信息和資源以及展開有利的社會接觸的機會隨之增加,進而更加高效的構建起用于抵御孤獨、抑郁的社交網絡。在個體喪失與之關系親密的社會網絡成員,社交網絡規模縮小時,參與志愿活動就會成為其維持社會互動和社交網絡規模的補償資源,緩解和釋放“失去”所帶來的壓力和負面情緒,讓其保持良好的情緒氛圍(Li,2007);此外,在志愿者經歷社會退化(退休或者其他的生活變化),失去原有的社會角色時,志愿行為則可為其提供重新獲得社會角色的機會(Musick & Wilson,2003;Borgonovi,2008;Snyder & Omoto,2008;Dillard,Schiavone & Brown,2008)。社會融合說從主觀心理感受(減少負面情緒體驗)和良好心理狀態(良好關系、自我成長)兩個層面部分解釋了志愿行為對個體幸福的積極影響,并得到了實證研究的支持(Piliavin & Siegl,2007;Li,2007)。
2.2心理資源說
心理資源說闡釋的主要是志愿行為對志愿者幸福的影響,依據的是個體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能夠提供有效管理壓力的心理資源(例如自尊、自我效能感、控制感)的觀念。心理資源說認為,志愿行為享有較高的社會評價,個體通過志愿行為而提升自尊,改變對自身和自我能力的看法,從中獲取信心:志愿行為帶來的積極認知和情感可以抵御諸如抑郁、焦慮等消極情緒(Ouellet,Morin & Lavoie,2009)。被社會中的其他個體認為其“具生產力”或“有用”是個體產生自尊和認同感的重要源泉;志愿服務所具有的“生產性”提供了一種贏得社會贊許的途徑和提升自尊的機會,這對于正經歷社會退化,自我效能感和控制感降低的個體尤為重要(Mellor,Hayashi,Firth,Stokes,Chambers,& Cummins,2008;Piliavin & Siegl,2007;Musiek & Wilson,2003)。簡而言之,志愿行為之所以能夠提升個體的幸福,是因為它能夠豐富個體的心理資源。若以心理資源機制來解釋志愿行為對受助者幸福的影響機制,則可能是志愿行為讓受助者的現實需要(物質或精神)得到滿足(Weinstein & Ryan,2010),他人主動幫助帶來的被關注感使其幸福感提升,當然這需要更多實證研究的支持。
2.3換位體驗說
此外,Borgonovi(2008)在志愿行為能夠促進移情能力發展的基礎之上提出了換位體驗說,它解釋的主要也是志愿行為對志愿者幸福的作用。該機制認為,志愿行為通過提高個體對他人需要的敏感性,降低對自身境遇的關注而使其幸福感得到提升。Borgonovi(2008)認為,志愿者是因對他人的需要更加敏感而犧牲自己有價值
的資源:志愿行為過程會強化志愿者對自己已擁有的東西的滿足感,同時降低了對自己所缺乏東西的關注和不滿:他們對自身境遇進行評估的參照群體會由相對高收入群體轉變為相對低收入的群體,這樣可減輕個體過分關注相對收入的傾向,減弱因與比自己收入高群體比較所致的負面情緒,進而體驗更多的快樂和幸福。在志愿活動中,受助者與比自己境遇良好的志愿者接觸,他們是否也會進行換位體驗?是否會因此而產生負面情緒,從而對自身境遇愈發不滿?受助者的心理狀況需要未來研究更多的關注。
3 志愿行為與個人幸福
常言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Dunn,Aknin和Norton(2008)的研究表明,施與令人幸福,志愿行為也能對個體(志愿者和受助者)幸福產生的積極影響,這不僅限于理論假說,更得到了調查數據和實驗研究的支持,下面將從身心健康、應對資源以及生活狀況三個方面具體闡述。
3.1志愿行為增進身心健康
有兩個健康指標與個體幸福相關,一個是身體健康,一個是心理健康;下面將從志愿者和受助者兩個角度,就志愿行為對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影響進行分析。
對于志愿者而言,盡管還沒有發現志愿行為直接促進志愿者身體健康的證據,但有研究表明,志愿行為可能對志愿者的健康有潛在裨益(Black & Living,2004)。例如,在控制了初始身體狀況后,志愿者的健康狀況也要好于非志愿者(Borgonovi,2008;Snyde,2007.1,一項來自全美4582名志愿者的調查數據也與此一致,并且其中28%的患慢性疾病的志愿者表示志愿行為使其更容易控制病癥(United Healthcare & Volunteer Match,2010)。另外,志愿行為還可以幫助那些特別容易產生健康問題的老人延緩或避免其健康問題的產生,參與過志愿活動的老年人的死亡率要低于那些沒有參與過的老年人(Lum & Lightfoot,2005;Harris & Thoresen,2005;Piliavin & Siegl,2007;Omoto & Schlehofer,2007)。這可能是志愿行為提升了社會融合度,其獲得社會支持和進行社會接觸(包括部分體能活動)的機會隨之增加的緣故(Snyder,Omoto & Lindsay,2009)。但這些研究都有一個重要問題有待澄清,就是志愿行為與身體健康的因果關系。究竟是身體健康的人更可能參與志愿行為還是志愿行為使其身體更健康?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利他行為,如捐款、獻血,與較高水平的健康之間似乎并沒有聯系(Borgonovi,2008)。對于受助者(由于健康問題而接受援助的人,如艾滋病患者)而言,有研究(snyder,Omoto & Lindsay,2004)發現,有一個志愿者朋友的患者的健康狀況要好于沒有志愿者朋友的患者。這可能是由于志愿者幫助其形成了積極的應對策略,使其更加關注自身健康問題,并養成了良好的飲食、運動、睡眠等健康習慣的緣故。但由于對接受志愿者幫助的受助者的健康問題的研究較少,因此很難得出確定的結論。
另一些研究者關注志愿行為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他們聚焦于抑郁這種消極情緒。總體而言,志愿行為與抑郁呈負相關關系。Musick和Wilson(2003)分析1986到1994年的ACL(Americans’ Changing lives)數據發現,老年志愿者(年齡大于等于65歲)的志愿行為與抑郁的負相關關系最強,尤其是當這些志愿行為與宗教有關時;而對于較為年輕的志愿者,當其志愿行為持續較長時間時,也會出現這種強負相關性;該研究還發現,志愿行為是通過自尊和社會融合這兩個變量而作用于抑郁水平的。Li(2007)認為,志愿行為的社會融合功能有助于志愿者穩定其社交網絡的規模,在志愿者面對所屬社交網絡成員喪失時起著壓力緩沖的作用。在全美進行的BV(Benefit of Volunteering,志愿行為的益處)調查中有73%的志愿者報告志愿行為使其感受到的壓力水平下降(United Healthcare & Volunteer Match,2010),這可能就是抑郁在志愿者中的發生率比非志愿者低的原因之一。志愿行為與受助者的抑郁發生率也呈負相關。Clary和其同事研究發現,有志愿者陪伴的艾滋病患者的抑郁、焦慮、倦怠等消極情緒更少:這種負相關可能是通過改變受助者的應對方式(使其形成更積極的應對策略,如尋求社會支持,獲取更多信息,制定應對計劃)而實現的(Snyder,Omoto & Lindsay,2004)。此外,無論是志愿者還是受助者,志愿行為都使其有機會接觸到新的人和新的環境,建立用以抵抗抑郁和孤獨的重要的人際關系和社會交際網絡(Do Good,Live Well,2010)。總之,不管是從身體健康還是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不管是對志愿者還是受助者,志愿行為都可能起著增進健康的作用。
3.2志愿行為增強應對能力
自尊與對生活的控制感是兩種重要的應對資源,根據心理資源說的觀點,如果志愿行為能夠提升個體的自尊與控制感,那么就可增強其應對生活中的挫折、挑戰和困境的能力。其幸福感也會隨著提升。
Clary,Snyder,Ridge,Copeland,Stukas,Haugen和Miene(1998)對艾滋病志愿者的跟蹤研究發現,提升自尊是志愿行為的六大功能之一,志愿行為使志愿者對自己的感覺更加良好。Black和Living(2004)也認為,志愿行為之所以能夠對個體的心理健康產生積極的影響,就是由于其提供了提升自尊和自信的機會。此外,在Piliavin-和Siegl(2007)為確定“志愿行為之益”而構建的概念路徑模型中,與積極自尊的形成密切相關的重要感被當作志愿行為與心理愉悅間的中介變量。他們認為,志愿行為之所以能使志愿者心理愉悅。部分是由于它能使人們覺得自己在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自己的存在是重要的。這些研究表明,志愿行為對個體自尊有著正向的影響。但志愿行為是否也會提升受助者的自尊呢?這還有待未來研究的明晰。
控制感是知覺到的能夠明顯改變事件的能力,它為個體提供體驗樂觀,希望的認知基礎,降低壓抑、壓力、抑郁等負性情緒體驗(高偉娟,2005)。Borgonovi(2008)在研究志愿行為與健康和快樂之間關系的時候發現,志愿行為能夠增強志愿者的控制感,Mellor等人(2008)的研究則發現,志愿行為通過增加志愿者對生活的控制感從而使其主觀幸福感得到提升。在Snyder和Omoto(2008)對艾滋病志愿者的跟蹤研究中,志愿者們報告志愿行為使其對生活的控制感增強,所感受到的生活壓力也更小。此外,個體在志愿服務過程中還可以獲得完善專業技能和社會交往技能
的機會,從而能夠更好的應對和控制其后的生活、工作,這對于正處在成長階段的青少年尤為重要(Schmidt,Shumow,& Kackar,2006;Snyder & Omoto,2008)。另一方面,Snyder等人(2004)的研究指出,經過志愿者的幫助后,受助者也報告其對生活的控制感增強,更易于管理自己的生活。能夠以更為積極的方式應對不良影響。
3.3志愿行為提高生活滿意度與快樂
生活滿意度與快樂是評價個體幸福兩個常見指標。Thoits和Hewitt(2001)的研究表明,志愿行為能顯著增加志愿者的生活滿意度。在Yuen,Huang,Burik和Smith(2008)的研究中,讓長期住院的慢性病患者病人參與志愿服務(對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留學生進行語言輔導),服務結束之后,志愿者們的生活滿意度顯著提高,并覺得更加幸福。United Health Care和Volunteer Match(2010)的調查顯示,36%的志愿者生活總體上感到滿意,而在非志愿者中這一比例只有26%,同時有92%的志愿者表示志愿行為使其生活更有意義。另外,不同類型志愿者的生活滿意度也可能存在差異,例如,Grimm(2005)發現,為收容所提供服務的志愿者的生活滿意度明顯高于教會服務志愿者,這可能是收容所的志愿者和受助者不同生活狀況間的對比效果。研究也表明,志愿行為能提高受助者的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Weinstein & Ryan,2010);在Spaulding,Sumbry,Brzozowski,Ramos,Perez和Maggio等(2009)對一項幫助剛剛從監獄釋放并感染有艾滋病的囚犯回歸社會的志愿服務項目的研究發現。有志愿者對其進行生活指導的個體對生活滿意度更高。
我們耳熟能詳的“助人為樂”四字似乎已經表明了志愿行為對志愿者快樂感的積極影響。Borgonovi(2008)對來自全美的調查數據的分析發現,無論社會經濟地位的高低,有過志愿行為的人們報告了更多的快樂感;與此類似,United HealthCare和VolunteerMatch(2010)所調查的4582名志愿者中有96%的人表示志愿行為使其感到更加快樂,這可能是由于志愿行為經歷使其更具移情能力,能從相對弱勢的群體的角度審視生活,同時減少了對自己相對社會經濟地位的關注。Dillard等人(2008)認為是志愿者在志愿行為的過程中與他人建立起的“親密關系”讓他們并從中得到快樂。牛茜(2006)對來自我國北京11所高校,2200名大學生的抽樣調查數據的分析發現,43%的受調查者表示志愿行為使其感到快樂和滿足。而Snyder等人(2004)的研究數據表明,盡管有志愿者陪伴的艾滋病患者會使用更積極的應對戰略,表現出更好的心理機能,并更加關注自己的健康,但這些心理和行為的影響并不足以抵消艾滋病毒對他們免疫系統的影響:他們及其他受助者是否因接受志愿者服務而更快樂幸福,目前似乎還沒有相關的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