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旅游中的經濟現象范文

        旅游中的經濟現象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旅游中的經濟現象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旅游中的經濟現象

        第1篇:旅游中的經濟現象范文

        關鍵詞:旅游經濟學;輔助教學;密切

        F590-4

        旅游經濟學是旅游專業學生的必修基礎課,這與旅游的多元化發展密不可分。在旅游經濟構成多元化,旅游市場大眾化,旅游產品個性化的今天,經濟學知識是旅游專業的學生必備的基礎知識。

        通常情況下,作為分支學科,旅游經濟學的學習需要具備旅游學和經濟學的基本知識,因此,高校旅游專業多選擇在二、三年級開設該課程。事實上,在旅游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多數教師在教材教案的準備,課堂教學的講授,學科實踐的安排,課程知識的考核等方面會依據各自的教學經驗及專業特長偏向旅游學基礎或者偏向經濟學基礎。在授課前,學生如果已經學過了旅游學和經濟學的相關知識,兩門學科知識儲備相當,這是相對理想的。但如果缺少哪一門知識的儲備,在旅游經濟學課程學習中,學生可能會不自覺地將旅游學和經濟學內容人為劃分,依據自己的判斷,或強化課程內容中旅游方面的基礎知識,對經濟學內容的學習浮于表面,一知半解;或注重旅游活動的經濟本質,疏于對影響旅游發展的自然及社會因素的考慮。究其原因,旅游學作為社會科學,學科發展源于實踐應用,理論性弱于經濟學。而經濟學的實踐性也不及旅游活動能夠感觀呈現,令人耳熟能詳。從這個角度考慮,旅游經濟學是要將經濟學深刻的理論基礎通過旅游社會實踐活動反映出來,研究旅游活動中的各種經濟關系及其相關規律。筆者試圖突破傳統教學的瓶頸,探討將旅游現象與經濟理論密切結合的方法,為學生學習該門課程把握方向,打開思路,在旅游經濟學的課程學習中獲益。

        旅游經濟學作為專業基礎課程,是旅游專業學科體系的重要構架,因此該課程的教學可以從授課方式(包括案例教學,課程網站自學)到課程實踐,課程考核,以及試題庫、案例庫建設等多個教學環節入手,將旅游學和經濟學知識充分結合,實現課程學習的目標。鑒于該課程特點,探課程輔助教學方法如下。

        一、加強案例教學,建設案例庫

        對于旅游經濟學這樣一門需要理論實踐結合,典型呈現的課程來說,案例教學無疑是教師們的首選方法。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案例的發掘十分重要,不僅要揭示旅游現象的經濟本質,還要分析產生相關經濟狀況的旅游要素。比如:通常認為匯率升值會導致目的地旅游人數的減少,進而降低旅游外匯收入[1]。但事實上,對人民幣而言,人民幣的升值會抑制入境旅游,但如果匯率變動的幅度較小,對入境旅游的影響并不大。而中國旅游產品和服務價格在全球范圍內都是比較便宜的,因此,即使人民幣升值,入境旅游者數量也不會因價格效應而明顯減少。累似的案例在旅游經濟學中十分普遍,這就需要教師在授課中對案例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另外,建設與地域特色相關的旅游經濟學經典案例庫,有助于教師對旅游經濟現象的典型性、整體性、應用性和前沿性的把握。總的來說,加強案例教學,建設特色案例庫有助于教師更好地傳授旅游現象的經濟內涵,矯正學生因知識不對等造成的理解偏差,從而實現旅游學和經濟學密切結合,將旅游經濟學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共同呈現。

        二、利用網絡資源,搭建課程平臺

        除了課堂電子課件外,能靈活呈現課堂內容的方法還有建設課程網站。在校園網絡化時代,建設課程網站,引導學生課外自學,是輔助旅游經濟學課程學習的又一手段。網絡課程的優勢在于它可以通過文本、圖像、圖形、動畫、音頻、視頻、仿真軟件等多種媒體,最大限度地整合教學資源,進行教學內容的呈現,突破時間與空間的局限,通過多種表現手法化解課程的難點(課程指導、課程學習、課程練習、問題思考、相關知識點的鏈接、教學互動等)[2]。旅游經濟學課程可以根據旅游專業特色,收集旅游活動的典型案例、視頻、動畫,結合經濟學知識,制作網絡短片,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將旅游現象的社會思考提升到經濟理論層面。總結課程內容,突出課程重點難點,將旅游經濟學的內容更為直觀地呈現。還可以補充相應的習題和互動問答,形成有效的課外學習。借助網絡平臺,突破課堂教學的局限,實現旅游經濟學的課外教學及互動。

        三、建設課程試題庫

        無論是教材、電子課件、課程網站還是案例庫,教學設計者都會將課程的知識點凝練成習題,供學生作答,這種習題集就是建立試題庫的重要依據。試題庫建設有助于更加規范教師的出題形式和對學生的考核標準。旅游經濟學試題庫的建立除了要做到對課程基礎知識的考查以外,更要將旅游學和經濟學內容充分結合,考查學生掌握課程知識的靈活程度。如案例題中,將旅游學和經濟學知識混搭,知識點相互交叉;判斷題中,將旅游經濟的個別狀況與其他經濟現象混淆;還可以增加根據旅游經濟案例作答的綜合選擇題和以某個旅游經濟漫畫為題材的問答題或寫作題。通過增加試題的多樣性,考查學生對旅游經濟知識的靈活掌握程度,也根據學生試題考核的反饋情況,完善旅游學和經濟學密切結合的教學環節和教學方法。

        四 、開展課程實踐

        對于旅游專業來說,課程實踐是學習知識的另一輔助方式。教材的知識在實踐中得以印證是對知識最好的消化。通過課程實踐,將旅游經濟學理論知識呈現,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也培養學生走向社會與社會溝通交往的能力,這一點對于旅游專業來說十分重要。旅游經濟學的課程實踐可以根據教學環節的需要,放在課程教學中或在課堂教學結束后,在課程中開展,有助于實踐內容與理論知識相對應,幫助學生更好領悟所學知識,但時間受限,可以采取進行專向調查,走訪等形式;在課堂教學結束后的實踐中,時間相對自由,活動也可以深入展開,學生可以通過在旅游企業內進行一段時間的實習,真實體驗經濟環境對旅游的沖擊和旅游活動的經濟效應。由于旅游專業學生的實踐環節相對其他專業開展得比較成熟,所以就旅游經濟學課程而言,課程教學中有針對性、小而精的課程實踐,更有助于輔助課程教學。

        五、注重挖掘美的元素

        挖掘“美”是旅游經濟教學所特別強調的。旅游活動的畫面感能夠填充經濟理論的平面感。案例教學增強課堂教學的生動性,網絡教學突出教學資源的畫面感,漫畫試題體現教學考核的靈活性,課程實踐豐富教學活動的實踐性,這些看似平常的教學方法無一不是在挖掘旅游經濟學教學中的“美”,勾勒“美”來引起學生的關注,感受“美”來豐富學生旅游經濟學認知,分析“美”來揭示旅游經濟現象,實踐“美”來深切體驗旅游活動的經濟關系。在旅游經濟學的課程教學中,需要不斷挖掘 “美”來激發學生熱情,傳遞學習能量。

        需要指出,針對旅游經濟學課程的學習,教學輔助方法要絲絲入扣,為課堂教學服務,體現旅游經濟學的教學主旨,不但要揭示旅游中的經濟現象,還要引導學生發掘旅游活動過程中的各種經濟關系及旅游業發展規律。因此,旅游經濟學的教學需要進一步豐富教學方法,通過案例教學,網絡課程教學,課程實踐教學,借助旅游活動的畫面感,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將理論知識形象化,將理論和實踐密切結合,豐富學生視野,激發學生興趣,形成更有效的教學互動。

        參考文獻:

        [1]楊睿,匯率變動對國際旅游業的影響研究綜述 [J].商場現代化.2011(2):12-14

        [2]王艷芳,網絡課程建設研究. [J]. 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10):41-42

        第2篇:旅游中的經濟現象范文

        關鍵詞:中國旅游研究; 旅游學科; 學科體系構建

        2009年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國發[2009]41號),將旅游業定位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這一文件標志著我國新一輪旅游發展拉開了序幕。與片面追求規模效益和外延式擴張的發展方式不同,新一輪的旅游發展更加注重旅游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注重應用信息技術和科技興旅,注重旅游者的旅游體驗質量,注重旅游業由傳統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的轉型升級。相比之下,旅游理論研究則相對滯后,尤其是旅游基礎理論研究還很薄弱,其中最突出的例子莫過于“旅游學”。旅游學作為旅游學科大廈的重要地基,目前發展還很不成熟,“旅游學”這一名詞僅出現于《旅游學概論》之類的教科書中,還不如旅游經濟學、旅游地理學和旅游管理學成熟,甚至不被主流學術圈所認同,因此,旅游要成“學”還有待于廣大旅游學人的齊心努力。旅游學能否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取決于能否構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一般認為,學科是一種學術分類,指一定科學領域或一門科學的分支。學科分類一般是依據研究對象、研究特征、研究方法、學科的派生來源、研究目的和目標等五個方面來綜合考量的,因此,旅游學的學科構建能否符合上述這些條件和要求,是旅游成“學”的前提,也是關系到旅游學學科地位的關鍵。

        目前我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專業按“學科門類”、“學科大類(一級學科)”、“專業”(二級學科)三個層次來設置。旅游學科主要是被列入“管理學”(學科門類)中“工商管理”(一級學科)下的“旅游管理”(二級學科)。這種制度性的學科安排,人為地割裂了旅游學科與其他人文學科之間的親緣關系,消解了旅游現象研究與管理學以外的人文學科如社會學(人類學)、地理學、心理學、行為學等之間的邏輯關系,縮窄了旅游學的概念范疇和研究領域。將旅游現象研究局限在工商(企業)管理的范圍內,不僅大大削弱了旅游在宏觀經濟上的功能,也不利于社會效益的發揮。要改變目前旅游學科寄居于“工商管理”下的尷尬境地,就需要建構起符合學科規范的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結構,具有本學科固有的研究對象、確定的研究范圍、獨特的研究命題和術語體系、較為成熟的研究方法和“范式”、明確的研究目的和目標、脈絡清晰的學科分支譜系等。目前對于旅游學的研究仍屬于探索初創階段,即庫恩所說的“前范式”階段。據不完全統計,坊間以“旅游學”為主題詞或關鍵詞的概論性教科書多達80余種(不計海外著作和教材),內容涉及:旅游學研究對象;旅游學;各學科與旅游;旅游、旅游活動、旅游行為;旅游史;旅游者;旅游需求;旅游資源;旅游產品;旅游業;旅游景區;旅行社;旅游交通;飯店業;旅游商品;旅游娛樂;信息技術與旅游;旅游市場;旅游宣傳、旅游營銷;旅游區、旅游地;旅游影響;旅游組織;旅游發展趨勢;旅游管理、法律、政策;旅游容量、可持續發展;旅游文化;旅游人力資源管理;旅游體驗等(見圖1)。

        已有的這些教科書多以旅游業概論為主,對于旅游學的學科建設探討不多,這倒并非作者的疏忽,而是客觀地反映了這門學科的現狀;即使是西方的主流旅游教材,也與此大同小異。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力求在旅游學研究的對象和內容、特點和范圍等方面做些探索。

        1旅游學的研究對象和學科性質

        1.1研究對象

        目前我國旅游學概論教科書中對于旅游學研究對象的較有代表性的表述有10多種(見表1),歸納來看,可分為矛盾說、關系-現象說、三要素說等三大類。

        教材名作者表述

        1旅游學概論董玉明、

        王雷亭,2000旅游學是以世界范圍為統一整體,以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為基礎,研究旅游活動和由這一活動所引起的多種關系與其矛盾運動規律的學科。

        2旅游學概論張立明、

        敖榮軍,2003旅游學就是以各種旅游活動為背景,將旅游作為一種綜合的社會現象,研究旅游活動過程中的各種內在矛盾,解釋這種矛盾運動的規律性的一門科學,是一門由多種學科理論和知識交叉的邊緣性應用學科。

        3旅游學概論何麗芳、賀湘輝,等,2006旅游學的研究對象是旅游活動的內在矛盾,旅游學的任務是要通過研究來認識這種矛盾的性質及其運動規律和它所產生的各種外部影響。

        4新編旅游學概論陶漢軍,2001旅游學是社會科學中一門由多種學科理論和知識交叉的邊緣性應用科學;是以世界范圍的旅游活動為背景,將旅游作為總和的社會現象,研究出游期望與旅游產品效用之間矛盾運動規律的一門科學。

        5旅游學概論馬勇、

        周霄,2008旅游學是將旅游作為一種綜合的社會現象,以其所涉及的各項要素的有機整體為依托,以旅游者活動和旅游產業活動在旅游運作過程中的內在矛盾為核心對象,全面研究旅游本質屬性、運行關系、內外條件、社會影響和發生發展規律的新興學科。

        6基礎旅游學(第3版)謝彥君,2010旅游學的研究對象是旅游活動的內在矛盾及其表現,旅游學的任務就是要通過研究來認識這種矛盾的性質及其發生原因、形態結構、運動規律和它所產生的各種外部影響。

        7旅游學楊時進、

        沈受君,1996旅游學是反映旅游活動的最一般規律的科學,是旅游活動的實踐經驗的綜合概括,也是哲學和相關學科的理論在旅游領域中的一個發展。其研究對象是構成全部旅游活動的諸要素和關系及其運行中的規律性現象。

        8旅游學劉偉、

        朱玉槐,2001旅游學是研究人類旅游活動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的科學,是對旅游的現象和各種關系的研究,也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

        9旅游學教程李冠瑤、

        劉海鴻,2005旅游學研究對象是旅游活動及其所引發的各種現象和關系,研究內容是旅游活動、產生的關系及影響研究。

        10旅游學原理申葆嘉,2011旅游學是研究旅游運行規律、研究動態旅游現象的一門學科,系統地解釋旅游現象各種關系和現象之間的互動關系。

        11旅游學概論李肇榮、

        曹華盛,2006旅游學以旅游現象為研究對象具體是旅游活動和旅游業,重點是旅游三要素(旅游主體、旅游客體和旅游媒體)及其相互關系。概括地說,旅游學是研究人類社會的旅游活動和旅游業活動的產生、發展、結構及其相關聯的各種矛盾運動規律的綜合性邊緣科學。

        12旅游學基礎王兆明,2007旅游學是以“旅游產生與發展、旅游主體、客體和旅游業之間相互作用及其活動最一般規律的科學為研究對象”。

        13旅游學概論董觀志,2007提出了三種旅游學概念:第一種是以旅游現象研究為基礎的旅游學,第二種是以旅游系統研究為基礎的旅游學,第三種是以旅游實證研究為基礎的旅游學。

        14旅游學概論周武忠,2009旅游學是一門研究旅游系統一般規律的科學。旅游系統包含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以游客為中心的旅游活動;第二層次是以企(事)業為中心的旅游產業;第三層次是以行業管理為中心的旅游事業。

        15旅游學概論(第6版)李天元,2009旅游學是研究旅游者、旅游業以及雙方活動對旅游接待地區社會文化、經濟和環境之影響的科學。

        16旅游學鄧觀利,1994旅游學是以世界范圍為統一整體,以旅游的社會經濟條件為特點,研究旅游的產生、發展及其活動規律的科學。

        注:表中所列“表述”摘自于各教材的最新版本,個別“表述”在文字上略有技術性改動。

        (1) 矛盾說

        持有該觀點的學者認為,旅游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旅游活動中的各種內在矛盾。如董玉明、王雷亭(2000)認為:旅游學是以世界范圍為統一整體,以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為基礎,研究旅游活動和由這一活動所引起的多種關系與其矛盾運動規律的學科;張立明、敖榮軍(2003)認為:旅游學就是以各種旅游活動為背景,將旅游作為一種綜合的社會現象,研究旅游活動過程中的各種內在矛盾,解釋這種矛盾運動的規律性的一門科學;何麗芳、賀湘輝等(2006)認為:旅游學的研究對象是旅游活動的內在矛盾,旅游學的任務是要通過研究來認識這種矛盾的性質及其運動規律和它所產生的各種外部影響;陶漢軍(2006)認為:旅游學以世界范圍的旅游活動為背景,將旅游作為總和的社會現象,研究出游期望與旅游產品效用之間矛盾運動規律的一門科學;馬勇、周霄(2008)認為:旅游學是將旅游作為一種綜合的社會現象,以其所涉及的各項要素的有機整體為依托,以旅游者活動和旅游產業活動在旅游運作過程中的內在矛盾為核心對象,全面研究旅游本質屬性、運行關系、內外條件、社會影響和發生發展規律的新興學科;謝彥君(2011)認為:旅游學的研究對象是旅游活動的內在矛盾及其表現,通過研究來認識這種矛盾的性質及其發生原因、形態結構、運動規律和它所產生的各種外部影響。

        (2) 關系-現象說

        持有該觀點的學者認為,旅游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旅游活動中的各種關系和現象,如楊時進、沈受君(1996)認為:旅游學是反映旅游活動的最一般規律的科學,是旅游活動的實踐經驗的綜合概括,也是哲學和相關學科的理論在旅游領域中的一個發展,其研究對象是構成全部旅游活動的諸要素和關系及其運行中的規律性現象;劉偉、朱玉槐(2001)認為:旅游學是研究人類旅游活動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的科學;李冠瑤、劉海鴻(2005)認為:旅游學研究對象是旅游活動及其所引發的各種現象和關系,研究內容是旅游活動、產生的關系及影響研究;申葆嘉(2010)認為:旅游學是研究旅游運行規律,研究動態旅游現象的一門學科,系統地解釋旅游現象各種關系和現象之間的互動關系。

        (3) 三要素說

        所謂“三要素”只是一個較為籠統的說法,不同的學者對于“三要素”的具體內容也不盡相同,有的是指(旅游)主體、客體和媒體;也有的是指旅游者、企業和行業;也有的是指旅游者、旅游業和旅游地等。如李肇榮、曹華盛(2006)認為:旅游學以旅游現象為研究對象具體是旅游活動和旅游業,重點是旅游三要素(旅游主體、旅游客體和旅游媒體)及其相互關系。概括地說,旅游學是研究人類社會的旅游活動和旅游業活動的產生、發展、結構及其相關聯的各種矛盾運動規律的綜合性邊緣科學;王兆明等(2007)認為:旅游學是以“旅游產生與發展、旅游主體、客體和旅游業之間相互作用及其活動最一般規律的科學為研究對象”;董觀志(2007)認為:有三種旅游學概念:第一種是以旅游現象研究為基礎的旅游學,第二種是以旅游系統研究為基礎的旅游學,第三種是以旅游實證研究為基礎的旅游學;周武忠等(2009)認為:旅游學是一門旅游系統的一般規律的科學,旅游系統包含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以游客為中心的旅游活動,第二層次是以企(事)業為中心的旅游產業,第三層次是以行業管理為中心的旅游事業;李天元(2009)認為:旅游學是研究旅游者、旅游業以及雙方活動對旅游接待地區社會文化、經濟和環境之影響的科學;鄧觀利(1994)認為,旅游學是以世界范圍為統一整體,以旅游的社會經濟條件為特點,研究旅游的產生、發展及其活動規律的科學。

        顯然,在上述這些旅游學研究對象的表述中,對于旅游的理解包含了旅游活動、旅游業、旅游現象等多層含義。

        1.2學科性質

        對于旅游學的學科性質定性因學者的學術背景和研究視角不同,認識也不同,主要有邊緣學科、應用學科、社會學分支學科等多種理解。如陶漢軍(2001)認為:旅游學是社會科學中一門由多種學科理論和知識交叉的邊緣性應用科學;張華容等(2002)認為:旅游學是一門跨學科的社會學分支科學;張立明、敖榮軍(2003)認為:旅游學是一門由多種學科理論和知識交叉的邊緣性應用學科;王德剛等(2004)認為:旅游學是一門“綜合性的邊緣學科”;安應民等(2007)認為:旅游學是一門由多種學科理論與知識交叉而形成的邊緣性應用學科,也可以界定為跨學科的多學科交叉綜合而形成的一個新興學科;王洪濱、高蘇(2010)認為:旅游學是旅游現象和其他學科(如旅游經濟學、旅游管理學、旅游地理學和旅游心理學等)中抽象出來的、理論化的、高度概括了的社會科學。

        總之,多數學者認為,旅游學是屬于社會科學領域里的邊緣學科,具有跨學科、多學科交叉和綜合性特點,但也有個別學者將其定位于一門獨立的社會科學。

        2旅游學科的歸屬與分類

        目前,對于旅游學科在社會學科中的歸屬與分類,在旅游學術界內沒有公認的一致意見。但在院校教學和科研工作實踐上仍然可以找到一些與此相關的工作文件和參考標準。

        2.1《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

        這個目錄是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簡稱“國務院學位辦”)于2011年頒布的,是在1997年《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簡稱《專業目錄》)和1998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基礎上修改而成。旅游學科被歸入管理學學科門類(代碼12)中工商管理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見表2)。這個目錄對于旅游學科的影響最大,涉及高校旅游專業的學科建設、教學科研、職稱評定、招生就業、學位授予等多個方面。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家越來越重視包括旅游業在內的服務業,目前教育部正在醞釀將服務業從工商管理中分離出來,另設“服務業管理”一級學科,涵蓋旅游、會展、文化產業、體育經濟、電子商務等(見表3)。這一方案將旅游與文體休閑、商務會展、電子商務等二級學科整合在同一學科門類下,從行業的應用性看,似乎更為合理些。但也有學者擔心,由于長期以來我國傳統文化中服務業的社會地位較低,將“服務業管理”作為一級學科,會對旅游學科高端人才培養以及招生、就業等造成不利影響。此外,“服務業管理”仍然只是突出旅游的經濟和消費特性,沒有包括旅游的文化屬性。

        2.2《學科分類與代碼》

        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GB/T 13745-2009)是由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和中國科學院聯合起草、1992年首次、2009年第一次修訂、主要應用于基于學科的信息分類。在這個國家標準中,旅游學科沒有被歸入管理學,而是分別置于經濟學(二級學科:旅游經濟學)和地球科學(三級學科:旅游地理學)項下(見表4)。

        在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GB/T 13745-2009)中,旅游地理學是2009版新增加的,但在其它一級學科或學科群下均未出現旅游學的分支學科,如心理學(190)下未列旅游心理學、社會學(840)下未列旅游社會學、民族學與文化學(850)下未列旅游民族學、旅游人類學或旅游文化學等。

        2.3《中國圖書分類法》(1999年版)

        《中國圖書分類法》原稱《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是目前國內圖書館使用最廣泛的圖書(文獻)分類體系,簡稱《中圖法》,初版于1975年,最新版是1999年修訂的第4版。《中圖法》是對各學科學術研究發表的成果進行分類,主要用于圖書編目和檢索。《中圖法》的最新修訂版距今已經有12年了。由于《中國圖書分類法》主要用于圖書館館藏圖書的編目,需要相對穩定,不宜頻繁修訂,因此無法反映當前學科發展的現狀。盡管如此,鑒于《中圖法》在出版業界、圖書館界有著廣泛的影響力,這也可以視作是一種學科分類的參考方案。

        《中國圖書分類法》共有5個基本部類及下設的22個大類,但在《中圖法》中沒有“管理學”和“工商管理”類別,而是在“F經濟學”大類下的“F2經濟計劃與管理”中列“F27企業經濟”(其中“F270.7企業現代化管理”等);而旅游學科則歸屬于“F經濟學”之下的“F5交通運輸經濟”的亞類“F59旅游經濟”――可見,在《中國圖書分類法》中,旅游學科的地位要高于工商管理(見表5)。

        2.4《“復印報刊資料”分類指南》(第一版)

        “復印報刊資料”是由“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出版的,該中心目前編輯出版的“復印報刊資料”系列期刊有118種,分為五個大類,在學術界頗具影響。其中經濟、管理類的系列期刊有30種,包括有《旅游管理》、《企業管理研究》(但沒有“工商管理”)。《旅游管理》的前身是1982年創刊的《旅游經濟》,2000年改為現名;出版方認為,《旅游管理》是屬于“直接與人文社會科學有關學科相對應的學術類專題期刊”。從《“復印報刊資料”分類指南》(見表6)中我們可以看出,該分類方案受《中國圖書分類法》影響的痕跡較深,也是除旅游學教科書之外關于旅游學科分類中內容最為齊全、涉及范圍最廣的方案。盡管這一分類是基于圖書情報和文獻編目,但對于旅游學科建設仍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2.5旅游學的學科結構

        由于目前旅游學仍處于初創期,屬于庫恩(Thoms S.Kuhn)所述的“前范式”階段,因此對于旅游學的學科結構的研究也處于初級階段,對于學科內部結構的認識具有明顯的開放性特點,其外延邊界是不確定的,隨著旅游學者研究范圍的不斷擴大而延伸。旅游學的分支學科大多數都是與其他學科交叉而產生的邊緣學科,旅游學可以說是由這些邊緣學科形成的各分支學科的集合。目前旅游學之所以不成熟,從一定意義上說,也正是因為這些分支學科中的大多數學科發展不成熟所致。

        杜江、張凌云(2004)在查爾斯?格德納等人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改進的同心圓學科結構框架(見圖2)。同心圓的最外圈層,是其他學科如經濟學、地理學、信息技術等;第二圈層,是旅游學與相應的外層學科交叉而形成的分支學科如旅游經濟學、旅游地理學、旅游電子商務等;第三圈層,就是最核心的部分――旅游學。

        3關于旅游學學科地位的討論

        從表2至表6中可以看出,旅游學者對于旅游學的闡釋并未得到科學研究和高等教學主管部門以及學術界主流的認可。在旅游學科體系中,只有旅游經濟學、旅游管理(學)和旅游地理學等少數幾個分支學科被認同,且處于二、三級學科的地位。尤其是在國務院學位辦的 《專業目錄》中,自1997年就取消了旅游經濟學,旅游管理被置于“工商管理”(Business Administration)之下的二級學科。一般認為,工商管理是研究營利性組織經營活動規律以及企業管理的理論、方法與技術的科學,這意味著,旅游管理主要是研究旅游企業管理的理論、方法與技術。而將旅游(或旅游管理)置于與文體產業、會展管理等“服務業管理”學科下,也只是擴大了產業范圍而已,仍然沒有超出經濟屬性。顯然,這大大縮小了旅游學科的研究對象和領域,漠視了旅游活動和現象所具有的社會性、文化性特點。事實上,隨著我國旅游產業和旅游事業的蓬勃發展,旅游學科的學術地位不升反降,由多學科綜合變為單學科專題,由宏觀降到微觀。由此可見,旅游學科要成為一門獨立的、被學術界公認的學科,還有待廣大旅游學者的共同努力。

        學科是科學知識體系的分類,不同學科就是不同的科學知識體系。一般認為,構成一門獨立學科須滿足三個基本條件:(1)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研究對象或研究領域;(2)具有特有的概念、原理、命題、規律等所構成的嚴密的邏輯化的理論體系(知識體系);(3)具有一定的學科知識產生方式和研究范式,即方法論。因此,如果旅游要成“學”的話,必須要從紛雜的旅游活動和旅游現象中尋找到其本質,界定其獨特的、不可替代的研究對象或研究領域;形成一套具有特有的概念、原理、命題、規律等所構成的嚴密的邏輯化的理論體系(知識體系),并建立起由個別到一般、由經驗到理論的研究范式。

        我國的旅游學者一直在努力嘗試建立旅游學和旅游學科體系,如:謝彥君對于體驗是旅游本質和旅游學“硬核”的研究;申葆嘉以“假設-命題-結論”的規范研究來探究旅游運行規律;曹詩圖等從哲學的視角來辨析,提出旅游的本質應是“體驗”,即旅游者的異地身心自由體驗;張凌云對于“非慣常環境”下的體驗是旅游本質的研究等。張凌云認為:對于紛亂復雜的旅游現象可以借鑒胡塞爾的現象學理論的一個核心方法――“現象學懸置”(也譯為“懸擱”、“現象學還原”或“先驗還原”),將旅游現象中那些無關緊要的要素“懸置”起來。

        如前所述,旅游的多義性反映出的是旅游概念的多層結構。旅游首先是一種人的基本生理需要(或生理欲求,但這種欲望滿足與否并不影響到人的生存和繁衍后代);其次,在這種需要支配下,可能付諸實施而產生的行為和活動;再次,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財富的增加,當旅游活動的需求達到了一定規模后,就產生出一系列提供和豐富這種活動的產業和系統;最后,由于人的頻繁交往而造成人地關系(人與環境)、人群關系(主人與客人)發生變異的現象。

        在這個概念的多層結構中,最基礎的和最核心的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或生理欲求),這是構建旅游定義的關鍵。

        從第一層次看,旅游是人們一種短暫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狀態,是人們對于慣常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或熟悉的人地關系和人際關系的異化體驗,是對慣常生存狀態和境遇的一種否定。這是旅游的本質和核心,由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每個人的文化背景不同、社交圈不同,慣常活動范圍不同,旅游動機和目的地的選擇不盡相同。所謂“慣常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或熟悉的人地關系和人際關系”在空間上并不限于居住區本地,與逗留時間也沒有必然關系。

        從第二層次看,旅游是由于人的這種與生俱來的需要和行為得到滿足和釋放時,所產生的經濟社會關系和現象的總和。簡言之,我們將旅游看作是一種基于人自身的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普適的人文現象。用深受現象學思潮影響的存在主義哲學來看,旅游也是一種“存在先于本質”。旅游作為一種人的自身基本需要,是與生俱來的,是先天的,并不受外界條件的變化而改變;對于現在學術界總結的旅游的種種性質和屬性(例如經濟性、文化性等)則是我們后天賦予的。旅游產生的歷史要遠先于旅游產業的存在。從人性的個體上看,我們可以推定,那時人們對于旅游的需求和體驗(尤其是觀光旅游)與今天的旅游者沒有本質上的差別,面對大自然的崇高和燦爛的文化藝術時,產生的審美和移情體驗都是基本相同的。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只是使得旅游變得更加方便、更加廉價、更加舒適、更加大眾化罷了。正如英國著名學者查爾斯.P.斯諾(Charles Percy Snow)在《兩種文化》(Two Cultures)一書中分析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對立和區別時,曾提出過這樣一個問題:科學文化的進步是誰都不會懷疑的,但人文文化的情況卻并非如此,例如,很難說我們今天比莎士比亞時代的人更能理解莎士比亞。對于旅游也是如此。

        總之,對于旅游本質的深入討論和對于現有旅游定義(或概念)的解構和重構,或許能為我們建構旅游學的理論知識體系和學術研究框架提供一種新的方向。

        參考文獻:

        [1]Burkart A J,Medlik S.Tourism:Past,Present and Future[M].Heinemann,London,1981.

        [2]Charles R.Goeldner,J.R.Brent Ritchie.Tourism:Principles,Practices,Philosophies[M].12th Edit.,John Wiley & Sons,2011.

        [3]Christopher Holloway J.Claire Humphreys and Rob Davidson,The Business of Tourism[M].8th Edit.Prentice Hall,2009.

        [4]Dimitri Ioannides,Keith G.Debbage.The Economic Geography of the Tourist Industry――A Supplyside Analysis[M].1998.

        [5]Lloyd Hudman,Richard Jackson.Geography of Travel and Tourism[M].4th Edit.,Thomson,2003.

        [6]Michael C.Hall,Stephen J.Page.The Geography of Tourism and Recreation――Environment,Place and Space(3rd Edit.)[M].Routledge,2006.

        [7]Norma Polovitz Nickerson,Foundations of Tourism[M].Prentice Hall,1996.

        [8]Stephen J.Page.Transport and Tourism――Global perspectives[M].2nd Edit.,Pearson,2005.

        [9]William C.Gartner.Tourism Development――Principles,Processes,and Policies[M].John Wiley & Son,1996.

        [10]安應民.旅游學概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

        [11]查爾斯?戈爾德耐,等.旅游業教程――旅游業原理、方法和實踐(第8版)[M].賈秀海,譯.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

        [12]曹詩圖,曹國新,鄧蘇.對旅游本質的哲學辨析[J].旅游科學,2011(1):8087.

        [13]鄧觀利.旅游學[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14]董觀志.旅游學概論[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

        [15]董玉明,王雷亭.旅游學概論[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0.

        [16]杜江,張凌云.解構與重構:旅游學學科發展的新思維[J].旅游學刊,2004(3):1926.

        [17]馮革群.德語國家休閑與旅游地理研究的回顧與進展[J].旅游學刊,2006(11):2430.

        [18]何麗芳,賀湘輝,等.旅游學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19]胡塞爾.現象學的方法[M].倪梁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20]李冠瑤.劉海鴻.旅游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1]李肇榮,曹華盛.旅游學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2]李天元.旅游學概論(第6版)[M].北京: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

        [23]鈴木忠義.現代光論[M].東京:有閣,1984.

        [24]劉偉,朱玉槐.旅游學[M].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2001.

        [25]馬勇.周霄.旅游學概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

        [26]淺香幸雄,山村順次,等.光地理學[M].東京:大明堂,1974.

        [27]山村順次,等.新光地理學[M].東京:大明堂,1995.

        [28]申葆嘉.旅游學原理――旅游運行規律研究之系統陳述[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11.

        [29]斯諾.兩種文化[M].紀樹立,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

        [30]陶漢軍.新編旅游學概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31]田中喜一.光事業論[M].觀光事業研究會,1950.

        [32]托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M].李寶恒,紀樹立,譯.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

        [33]王德剛.旅游學概論[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4.

        [34]王德剛.試論旅游學的學科性質[J].旅游學刊,1998(2):4749;63.

        [35]王洪濱,高蘇.旅游學概論(第2版)[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10.

        [36]王兆明.旅游學基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7]謝彥君.基礎旅游學(第3版)[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10.

        [38]楊時進,沈受君.旅游學[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1996.

        [39]張華容.現代旅游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40]張立明,敖榮軍.旅游學概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41]張凌云.非慣常環境:旅游核心概念的再研究[J].旅游學刊,2009(7):1217.

        [42]張凌云.旅游學研究的新框架:對非慣常環境下消費者行為和現象的研究[J].旅游學刊,2008(10):1216.

        [43]趙敦華.現代西方哲學新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44]周武忠.旅游學概論[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

        A Study on the Status of Chinese Tourism Research and

        the Building of the System of Tourism Discipline

        ZHANG Lingyun

        (Institute of Tourism,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

        With rich connotations, the polysemous word Tourism carries different meaning in different contexts. The phrase Tourism Studies is a phrase presenting only in course books like an introduction to Tourism Science. However from more than 80 course book of this kind published in China, 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re has been no agreement neither on the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s of tourism science nor on its nature, classification and attribution as well. Scholars abroad haven’t reached consensus about it either. This paper insists that the development and tourism studies and discipline building should start from studying the most basic, central and essential concepts.

        第3篇:旅游中的經濟現象范文

        關鍵詞:經濟學視角;政府;旅游管理職能

        在旅游發展的過程中,政府到底應當扮演一個怎樣的角色,這在當前來看,仍舊是一個令人十分困惑的問題。相關實踐表明,不少地方政府在旅游管理的過程中,依舊還存在著“錯位”或者“越位”行使職權的現象,這也引發了很多爭議,雖然引發這些爭議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是政府管理職能邢世得是否得當必定是其中最必不可少的關鍵因素之一。

        一、從經濟學角度看政府為何要行使旅游管理職能

        (一)旅游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

        所謂的信息不對稱,其實是指信息的結構不對稱,即交易雙方中的一方掌握了另一方所沒有的、但卻對其有著重要利益影響的信息。在這樣一種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市場的價格機制在完全競爭前提下所具備的效率性就會被大大降低,甚至會被完全失去,進而影響交易雙方“雙贏”交易的促成。在旅游這一市場上,旅游產品可以說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服務,幾乎是不可能用一種非常純粹的客觀標準來對其進行測度和加以表現的。對旅游者而言,其在事前所能夠獲得具有較高服務質量的信息相對來說是比較少的,大多是根據根據口碑或者企業的宣傳來決定其所要支付的價格的,旅游者在現場的消費特質才是影響其所獲得的服務質量的最重要因素,其對支付價格所造成的影響并不大。如此一來,那些質量非常好的企業在這樣的市場中基本是不具備較大優勢的,大多企業到后來可能夠會選擇降低相應的質量標準,或者是退出這一市場。正是因為這種事前的不對稱信息,才導致了旅游這一市場中的“逆向選擇”現象越來越嚴重,旅行社用盡各種各樣的手段與方法來欺詐游客的事件更是層出不清,嚴重破壞了旅游市場的秩序,極不利于旅游經濟的健康發展。

        (二)旅游業在發展過程中的合成謬誤

        在經濟學研究當中,合成謬誤是一種極為常見的認識性錯誤,即認為對某一個體中適用的情形,在整個群體當中也是同樣適用的。而事實是,在特定條件下,某些對個體來說是理性決策的行為,對群體來說,也有可能是非理性決策的行為。在旅游業中,這種現象是極為常見的。一方面,旅游企業在價格上存在的合成謬誤。某些個別的旅游企業為了增加收益,就刻意地壓低價格,這時候在該企業的認知里,是希望其他企業保持原來的價格的。那么,對這個企業來說,這一降價增收的決策可以說是理性的。但是,當所有同質企業都通過降低價格來增加收益時,對這些單個的企業來說,不僅沒有任何益處,還會使得自己的境地變得更加尷尬。且這種由企業間任性競爭導致的不良后果,通過企業自身的力量,是根本無法解決的,這就要求政府對其進行協調和調控。另一方面,在旅游投資上,也存在著合成謬誤現象。當某一個旅游項目在獲得成功之后,很多其他的旅游企業便會進行模仿,由于對旅游市場供需狀況的把握不足,大多是通過對適用性的預期來對后來的收益進行推斷,這種盲目性決策使得市場上出現了大量的相似性產品,市場的供需狀況由此而發生了相反的變化,企業在這個時候就極其容易面臨失敗的威脅了。

        二、經濟學視角下政府旅游管理職能的實施策略

        (一)明確政府旅游管理職能的內容

        在當前這樣的環境中,作為政府,在行使相應的旅游管理職能過程中,應當要有彈性,對那些能夠通過市場機制解決的問題,就要盡可能地避免進行直接的干預。當市場出現不完備地方,或者處于失衡險境時,才進行有效的介入。在世界旅游組織的研究報告中,曾指出,政府在旅游業發展過程中,至少應當履行如下四種職能:立法職能、規劃職能、協調職能和投資職能。與此同時,還要完成如下五個基本目標:為居民出行提供服務、滿足居民度假和閑暇的權利、從事旅游文化開發與研究、推動旅游業在各個領域中的開發和建設、保護自然并協調環境的共生。對不同的國家與地區來說,旅游發展的層次是不同的,所以政府所應該采取的政策與措施等也應該是有差異的,具體職能的行使也是有差異的。通常情況下,宏觀調控、組織協調、政策法規、營銷規劃、公共服務以及信息管理等都是其應當要行使的基本職能。

        (二)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針對中國的旅游業發展到底應該由政府計劃主導,還是由旅游市場本身這只看不見的手來主導,一直以來都存在著較大的爭議。就前者政府主導型的發展戰略而言,就是指根據旅游業的自身發展特點,將市場為主,對資源進行配置,由此而使政府主導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以為旅游業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就后者市場主導型發展戰略而言,目前關于這方面的提法其實并不多,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比如,我國當前的旅游市場機制不夠健全、人們更加傾向于接受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指導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市場主導作用的發揮。由此可見,想要從文字上來對其加以區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從具體實踐也可以看出,政府和市場的分工應該是明確的,作為政府,應當盡可能地做好自己的“守夜人”角色,以促進市場作用的有效發揮。

        結束語: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旅游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以及旅游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合成謬誤要求政府必須要加強旅游職能管理。并且,旅游經濟要想得到健康發展,就必須要能夠找到政府職能行使和旅游市場作用的平衡點,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才有可能更加有效地促進旅游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第4篇:旅游中的經濟現象范文

        內容摘要:產業的高關聯性,是旅游產業的重要特征。將產業空間集聚研究的分析框架,適宜的與旅游產業高關聯性特征進行匹配,為探尋旅游產業集聚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靈感之源。該文將產業集聚理論應用于旅游產業集聚中,在分析旅游產業特征的基礎上,對構建我國旅游產業集聚的分析與解釋框架進行了初步探索。

        關鍵詞:旅游產業集聚 特征 形成機理

        從全球經濟范圍來看,產業發展的集聚化越來越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各國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的產業大多是集聚發展的模式,越來越融入世界經濟格局的中國經濟,其不同行業的產業集聚也在蓬勃發展。同樣,旅游產業集聚也反映在現實經濟活動中,如張家界旅游區、周莊旅游區和婺源旅游區等,無不是旅游產業集聚經濟成果的典型案例。張家界因旅游產業的發展,不僅使自身由縣域經濟轉化為市域經濟,而且改善了其產業結構,使張家界市形成了以旅游景區產業為中心的娛樂業、休閑業、賓館業、會議會務業等服務產業的集聚,極大地改善和提升了張家界市的經濟發展水平;相比之下,湖北隨州市的大洪山風景名勝區,和張家界一樣同屬國家首批風景名勝區批復點,但從產業集聚對當地經濟發展貢獻的角度看,兩者差異巨大。

        從產業集聚的角度來看,是什么導致了兩個鮮明的極端,這其中是否包含了與工業產業集聚相同的解釋原因,還是另有他因;旅游產業集聚的成長、內在條件和基本運行規律是否會顯示出自身的特殊性,以致這種特殊性會反映在諸如旅游產業集聚的形成機理、競爭優勢、演進機制、創新動力以及其與區域經濟增長的關系上。諸如此類的問題以及與之伴隨的旅游產業集聚現實,需要從理論上加以澄清。

        基于產業鏈的我國旅游產業集聚現象與特征

        產業集聚自18世紀下半葉首先在歐洲出現以來,許多經濟學家和經濟地理學家,諸如阿爾弗雷德•馬歇爾、阿爾弗雷德•韋伯、埃德加•M•胡佛、熊彼特、斯科特、哈里森、保羅•克魯格曼、邁克爾•波特等,他們在其所處的時代和歷史背景下,從不同的視角對產業集聚現象進行解釋與分析,主要包括區位理論、外部經濟理論、技術創新理論、新經濟地理理論、交易費用經濟理論、競爭優勢理論、行為經濟學與行為區位論、社會資本理論等。

        產業集聚理論主要探討了經濟活動的空間集中及其內在機理,以及企業選擇在“何地生產”的問題。它主要以制造業產業集聚為研究對象,而旅游業作為服務產業有其特殊的產業特征,因而需要將產業集聚理論適宜地與旅游產業特征進行匹配,探尋旅游產業集聚的特征與形成機理。

        (一)集聚現象

        我國旅游企業的空間分布呈現出以下特點:北京、上海、深圳等經濟發達地區旅行社和星級酒店數量較多,分布較為集中;旅游景區主要分布在旅游資源稟賦豐富、壟斷性與獨特性突出的欠發達地區,如張家界、九寨溝等景區;伴隨著旅游景區的開發與客源市場的開拓,其它旅游配套產業不斷發展,旅游產業鏈得到延伸與擴展;各相關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內部企業數量不斷增加。

        在旅游產業鏈中,旅行社是旅游產業鏈形成的“驅動者”,它負責組織旅游線路,與其它部門溝通協調,向游客推介整體旅游產品,并將賓館、飯店和交通運輸以及其它中介部門通過生產性和服務性的方式進行組合,最終與旅游景區連接成整個旅游產業價值鏈,也構成了旅游產業的結構形態;旅游景區是旅游產品的主要生產者,主要分布在以旅游吸引物為中心的旅游目的地;而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餐飲、旅游購物以及旅游休閑娛樂部門,都是在旅游景區游客量逐步增長的情況下向旅游目的地集中的,與旅行社和旅游景區共同為游客提供一次完整的旅游經歷(如圖1所示)。

        無論從消費者的角度,還是從生產者的角度,旅游產業的高關聯度都可通過一次完整的旅游行為得到具體的體現。建立在旅游產業鏈上,旅游產業的集聚可被表述為通過資源流、客源流和服務流連接的各產業子集,包括最終旅游市場生產者和服務者,以及第一、第二、第三個直接或間接參與的生產和服務供應商,它們相互間的聯系強于國民經濟中其它部門的聯系。

        (二)集聚特征

        從產業鏈的角度解釋旅游產業的集聚,在本質上所表現的差異性是有限的,而正是這種差異性使旅游產業的集聚研究得以有效的擴展。與制造業產業集聚相比,旅游產業集聚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作為最終旅游產品的生產者和提供者,旅游景區(景點)業構成了旅游產業集聚的核心產業。而旅行社業為其提供客源流,其它的產業諸如賓館業和中介部門,則為其提供相應的服務流。

        第二,消費者的最終消費是明確的,即旅游景區是消費者的最終消費產品。由于旅游景點具有不可移動性,因而這種消費又存在著異地消費的特征。

        第三,由于存在旅游資源稟賦的差異性,它不像制造業產業集聚那樣具有一個產業結構替代和變遷的較長的市場競爭和積累的過程。在旅游產業發展的初始期,政府主導對其發展具有很強的政策影響力,從而更容易產生產業集聚現象,因而旅游產業集聚的路徑依賴性更強,且更易于培育。

        第四,旅游景區作為產業發展,不像制造業更多的是一種經濟現象,環境單一。對旅游景區來說社會資本的治理結果,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了旅游產業的發展,也直接影響了旅游產業集聚的形成。

        第五,壟斷競爭是旅游景區產業市場結構的基本特征,而旅行社業、飯店業等服務配套產業,則更多地表現為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特征。因此,在旅游產業集聚的過程中,其核心產業即旅游景區的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旅游產業集聚的規模效應和外部經濟性。

        第六,和制造業一樣,區位仍是發生旅游產業集聚的重要條件。與制造業相比,有時旅游產業集聚對區位要求更高,區位條件的優劣與否直接決定了旅游景區業作為旅游產業集聚向心力的波及程度和旅游產業集聚的形成。

        可見,旅游資源稟賦、外部經濟和規模效應、專業化分工、區位條件、交易費用和知識溢出等,是旅游產業集聚產生的核心條件;政府干預、社會資本等是旅游產業集聚的誘因和加速器;這些因素的“集聚”最終形成了旅游產業競爭力的表征結果。由此,旅游產業集聚的形成可表述為以旅游資源稟賦為基礎,以市場需求為誘因,以政府培育為旅游產業集聚的路徑。

        旅游產業集聚的形成機理

        (一)影響旅游產業集聚的因素

        旅游資源稟賦。旅游資源稟賦是旅游產品開發的前提與基礎,旅游資源豐富且獨特性與壟斷性較強的區域,對游客的吸引力越大,易形成產業集聚。如張家界、九寨溝等地旅游產業集聚的形成主要依賴于價值較高的旅游資源稟賦。

        區位與可進入性。旅游區位條件指從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空間距離及旅游目的地的可達程度。旅游產品具有不可位移性,游客需要親自抵達旅游目的地才能完成一次旅游消費,因此旅游目的地的可進入性至關重要,直接影響了游客目的地選擇與消費行為。旅游企業易于向交通便利的區域聚集,如同為湖北省重點推介的“一江兩山”(長江三峽、武當山、神龍架)中的精品旅游景區,長江三峽景區所依托的宜昌市旅游產業聚集程度,大大高于神龍架林區的旅游產業集聚水平。

        規模經濟與收益遞增,規模經濟包括縱向規模經濟與橫向規模經濟。縱向規模經濟指隨著企業一體化的發展和企業規模的擴大,生產成本和交易費用不斷降低,在制造業中表現較為明顯;而在旅游產業中,除旅游景區的市場結構為壟斷競爭外,其它配套產業更多的表現為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特征,旅游產業集聚主要體現為橫向規模經濟,即大量中小企業聚集,相互競爭與合作,能提高旅游目的地對游客的整體吸引力,如各旅游景區中旅游集散地、旅游餐飲設施、旅游住宿設施與旅游購物設施的建設。

        市場需求。旅游需求的空間分布是非均衡的,旅游客源市場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人口分布較為集中的地區。依托重要的客源市場發展是部分旅游企業集聚的原因之一,如我國旅行社、星級酒店、主題公園和旅游娛樂設施均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

        消費者偏好。消費者偏好的變化為旅游企業帶來了新的利潤空間。為滿足游客多樣化的需求,提供不同產品的旅游企業不斷出現,旅游企業空間集聚的趨勢不斷加強,如旅游目的地周邊集聚了眾多餐飲企業,通過提供不同口味的特色飲食開展競爭;旅游核心景區積極與周邊其它景區進行合作,聯合開發特色旅游線路,打造差異化旅游產品,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需求。

        市場關聯。市場關聯包括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垂直關聯”即產業鏈上的前向關聯和后向關聯,還包括“水平關聯”即同類企業之間的交往。高度關聯性是旅游產業的重要特征,行業間的橫向和縱向聯系推動了旅游產業系統的形成,提高了旅游產業集聚化程度。

        政府政策與發展環境。政府政策支持對旅游產業集聚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如政府積極進行招商引資、引進人才、提供完善的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為旅游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能吸引更多的資金、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源向旅游目的地集聚。

        (二)旅游產業集聚的內在機理

        從直觀上看,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是兩個相反的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這兩個相反力量即集聚的力量(或向心力)與分散的力量(或離心力),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就是這兩種力量推拉消費者和企業行為后達到平衡的復雜結果。旅游產業集聚形成后,經濟活動的空間集中何以維持,這取決于向心力和離心力之間的平衡。

        具體而言,旅游產業集聚的向心力來自于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充裕的客源市場需求、完善的配套設施、產業關聯效應和外溢效應等;而離心力主要來自于旅游產品老化、生態環境惡化、景區過于擁擠、服務質量下降、同質性競爭激烈等導致的旅游目的地吸引力減弱、游客偏好發生改變;或旅游目的地遭到巨大災害(如雪災、地震、疫情等)以及宏觀經濟衰退的影響。與制造業產業集聚相比,開發條件較好的地區旅游產業集聚易于形成,但也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而在短時間內瓦解,因此旅游產業集聚的穩定性較差。

        結論

        旅游產業發展的集聚化越來越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本文借助產業集聚研究的成果對我國旅游產業集聚的現象進行了描述,揭示旅游產業集聚的本體特征,在此基礎上闡述了影響旅游產業集聚的因素及其演化的內在機理。

        旅游產業作為服務型產業,與制造業產業集聚相比具有更為特殊的地方,后續研究可將社會資本理論研究成果融入旅游產業集聚中,對于旅游產業集聚作為中間性組織的解釋具有更強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它不僅將旅游產業集聚中的柔性和專業化特征遵照服務型產業的基本要求有效的表述出來,還可節約交易成本和提高交易效率,這將為旅游產業集聚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解釋和分析基礎。

        參考文獻:

        1.[德]阿爾佛雷德•韋伯,李剛劍等譯.工業區位論.商務印書館,1997

        2.[英]阿爾佛雷德•馬歇爾. 朱攀峰譯.經濟學原理.北京出版社,2007

        3.滕田昌久,保羅•克魯格曼,安東尼•J•維納布爾斯. 梁琦譯.空間經濟學:城市、區域與國際貿易.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4.帕薩•達斯古普特,伊斯梅爾•撒拉格爾丁. 張慧東等譯.社會資本:一個多角度的觀點.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5.梁琦.產業集聚論.商務印書館,2004

        6.(日)藤田昌久,(比)雅克•佛郎科斯•蒂斯. 劉峰,張雁,陳海威譯.集聚經濟學:城市、產業區位與區域增長.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第5篇:旅游中的經濟現象范文

        無論國內還是國外,旅游消費的專門研究較為少見,主要的工作是附帶在相關專題或系統研究中進行的。從國外100余年的旅游研究史來看,尚未找到專門系統研究旅游消費的著作。從近期研究動態來看,也未將注意力擺在旅游消費的系統研究上來。從國內的旅游科學研究情況來看,旅游消費的系統研究已經起步,但從嚴格意義上來看,相關學科所作的工作更多。

        旅游消費的研究,已有工作大致可從兩條線索中追溯:一是從消費經濟學的角度,二是從旅游科學研究中附帶或從其他相鄰科學角度所從事的專題研究。

        1.從消費經濟研究中產生的旅游消費研究成果

        從消費經濟角度探討旅游消費問題,在我國是尹世杰教授最先敏銳地感覺其意義,并率先倡導的。還是在80年代初期,尹世杰教授就指導研究生從事過這方面的研究,同時他也認為董輔@①較早就具有旅游消費經濟思想,主要是旅游資源價值問題和旅游資源開發保護問題的研究。實質上,在80年代就有從基本理論研究入手進行探討的,如龔曉寬、宋維真的研究,但是總的說來未形成體系,也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另外,主要從消費文化的角度,涉及了旅游消費的研究,1994年底,由《消費經濟》雜志社首先發起的消費文化的討論中,就出現了許多觀點,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旅游消費的研究,如尹世杰教授認為消費文化包括優美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人們精心創造的實物生活資料和精神文化產品,以及富有創造性的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的消費行為;周淑蓮等則認為與旅游密切相關的茶文化、酒文化、服飾文化等是消費文化在消費品上的表現,風俗、風格、地方特色等是在消費方式上的表現。這些認識,與國內國外旅游文化研究的范疇有十分類似之處,當然,也是各有側重。值得指出的是,消費文化對旅游文化的較細致的研究也有成果,如梁琦對生態旅游消費的研究;近年來興起的閑暇消費研究,也有不少涉及了旅游消費問題,如曹茉莉的工作;從旅游消費的分析入手進行部分預測的研究工作也有開端,如池進的工作。

        2.從旅游科學進行的旅游消費研究的成果

        從旅游科學的角度研究旅游消費現象,已有較多的成果。主要工作大致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旅游消費供給與旅游消費需求的研究。旅游消費供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地的規劃和區域旅游開發兩個方面,可以說近20年來這兩個方面的研究是最豐富多彩的,僅90年代以來從地理學角度進行的研究,相關論文就多達千余篇,論著和教材達30余部。據統計分析,1980~1993年旅游地理論文的63.6%為旅游資源與區域開發內容。旅游供給的研究有過以國內國外兩種對象的研究,面向國外旅游市場的研究,如謝彥君的工作;面向國內的研究又有兩類,一類是傳統的和旅游資源非常優越的旅游地的開發研究,這是主要的;另一類是旅游資源不是很優越的旅游地的開發研究,這是一個重要的有希望的新研究領域,如許春曉的系列研究。從旅游科學角度研究旅游消費需求的專題論文較為缺乏,謝彥君作過國際旅游市場對中國旅游消費需求的研究工作,但旅游經濟學中的旅游消費研究以及旅游市場研究等領域,就是為了揭示這一類問題的。值得一提的是牛亞菲在這方面的突出的有特色的工作,將旅游消費供給與需求的平衡特征研究推向地域空間,將旅游地與旅游市場的空間組織模式及動態平衡關系揭示了出來,并以大城市為中心分析了不同地域的旅游供需關系。

        ②旅游消費力與旅游消費關系的研究。關于旅游消費力的研究,國內一般用人均GNP水平與旅游消費關系來探討,并已成為一個經典范式。許春曉提出“四力詮釋”(資源吸力、城市擠力、收入動力、時間助力)觀點,細分了形成機制;旅游消費力的實證研究,往往與其它研究夾在一起進行,常見于其它標題下的論文之中。對于旅游消費關系的研究,近年來成為熱點,一方面,繼續對旅游消費的正面影響給予充分肯定和更加深入的研究,甚至作為扶貧開發的重要措施研究,如蔡雄等和陸林的工作;另一方面,對旅游消費的負面影響,旅游開發對旅游地的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的沖擊的研究,這一課題近年來引起了許多專家學者的注意,有不少研究成果,如全華等的工作。

        ③關于旅游消費模式的研究。首先是旅游消費的行為模式研究,率先工作是陳傳康教授指導的碩士生研究課題,之后又有許多更深入的研究,如吳必虎等的工作以及曾尊固教授指導的陸林博士的工作;其次是旅游消費組織形式的研究,目前對團隊和散客兩種形式都有較多的研究。現代旅游業最初的旅游消費都是力圖通過團隊形式去組織的,進而在90年代以前大多把研究注意力放在團隊組織上,有一批成果,如閻綱的工作。自90年代始,旅游消費觀念明顯的變化,散客市場迅速擴大,研究工作隨之出現,如李海瑞和向才德的工作。更有人開始了自助式旅游的研究。

        ④旅游消費水平和旅游消費效果的研究。旅游消費水平高低的研究,確實是一個少有人深入的研究領域,目前的工作還停留在旅游消費的人均花費分析及其原因探究上,這些工作也較為分散,可見于旅游開發的現狀描述和前景分析的研究工作中,如劉德謙的工作;當然,對旅游消費群的擴大速度及其旅游消費總需求的研究,也可在一些對旅游業發展的預測性研究工作中見到,但也不深入。主要工作如蘇敬之和石建國的研究。關于旅游產品的精細化以適應提高了的旅游消費水平的研究,有兩方面工作比較突出:一方面從旅游地的形象定位角度進行了較深入研究,如陳傳康等的工作以及李蕾蕾博士論文的部分內容;另一方面,對旅游產品加工和包裝的研究,如馬永立和王曉云的工作。關于旅游消費中審美情趣高尚化與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研究,近年來雖有人涉足,如陳光照的工作,但尚不多見,是一個應加強的研究方向。關于旅游消費效果優化的研究,集中于旅游地的可持續發展規劃和戰略研究,如謝彥君、沈兵等的工作;對于旅游地開發后各種關系的調查及其協調途徑的研究,有部分成果,如李海瑞的工作。

        ⑤旅游消費結構的研究。旅游消費結構研究主要分兩個方面進行,第一是旅游消費結構的基礎理論研究,主要有旅游消費的類型劃分和層次認定,如陳傳康的工作;旅游消費結構的形成機制研究,如李中的工作;也還有旅游消費結構的研究方法的探索,如衛海英的工作。第二是旅游消費結構的實證研究和發展趨勢研究,專門研究較為少見,多夾于旅游市場分析和區域旅游開發的有關文章中,如陳傳康的許多區域旅游開發研究就涉及這類工作。

        二、旅游消費研究的近期熱點

        鑒于旅游業迅速發展和旅游消費研究的現狀,1997年6月,在尹世杰教授的倡導下,由《消費經濟》編輯部和湖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在湖南師范大學聯合舉辦了中國首次旅游消費學術研討會,會議收到了30余篇論文(主要論文由《消費經濟》陸續發表),到會的有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京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廣西大學及湖南省社會科學界的代表,湖南省政府及旅游局也派了代表,會議匯集了旅游管理職能部門的主管領導、旅游實業家和經濟、哲學、旅游、地理等方面的專家學者,大會的主要論文和討論的熱點問題,反映著旅游消費研究的近期熱點。

        1.旅游消費基本理論問題的討論

        以尹世杰教授《略論旅游消費》的發言為主線,就旅游消費的作用、當前我國旅游消費的主要問題、如何提高旅游消費質量等進行了具體的討論,同時引發了旅游消費概念、對象、內容的討論,如彭明朗教授提出了對旅游消費的初步定義,并劃分了旅游消費的幾種類型,其余專家也各持己見,因沒有這方面的專題論文,未能深入而形成相對一致的看法,肯定了旅游消費不僅是一種經濟活動,也是一種文化活動的說法;翟輔東教授《旅游消費問題淺議》的發言,對旅游消費形成條件、特點、存在問題及引導途徑進行了論述,研究生黃芳《淺析旅游消費有關特點》一文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這些理論問題的討論特別熱烈,在以下問題上達成了一致意見:旅游消費作用對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對人的發展有很大作用,贊同其具有經濟性、閑暇性、異地性、文化性;旅游消費問題有基礎設施、環境污染、軟環境落后、產品類型少等;旅游消費質量的提高途徑要針對問題采取措施,特別強調了服務質量和旅游消費者素質提高兩方面的作用。

        2.關于旅游消費趨勢的討論

        以許春曉《與湖南旅游消費趨勢》的發言為引子,對后湖南旅游消費趨勢,湖南旅游發展的新機遇及其旅游消費趨勢下的旅游業進一步發展的對策等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特別是旅游消費趨勢問題,引起了觀光旅游的命運、旅游消費熱點演替問題的深層次探討;討論后基本同意旅游消費趨勢為旅游消費供給和旅游消費需求開始轉型并漸漸趨向平衡,旅游消費力增強且旅游消費關系進一步改善,旅游消費模式將現代化并且旅游消費內涵化將明顯,旅游消費水平提高而且旅游消費效果將優化,旅游消費結構將變化,具體是觀光旅游形式、自然風光旅游產品消費份額將下降,商務、度假、生態等旅游形式和文化旅游消費份額將上升,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觀光旅游還將占大份額,自然風光旅游產品還是主體。梁琦通過對中國國際貿易中旅游業份額的增長趨勢的分析,談了中國旅游業發展的趨勢。

        3.關于旅游消費和文化消費問題的討論

        以趙學增教授《旅游與文化消費》的發言為主線,認為旅游是文化消費的基礎形式之一,旅游管理的核心是文化管理,并就旅游的文化內涵和特征作了深刻論述,認為其有復合性、情景文化、本性復歸、路上文化、移植文化五大特征;鄭炎博士等也就這一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4.關于旅游消費與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的討論

        以曾坤生《生態旅游消費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發言為代表,既強調旅游本身的發展,也強調旅游資源的保護,認為生態旅游的發展為中西部發展提供了機遇,區域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必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莫一心研究員就《發展旅游業,促進持續發展》作了發言,重點就發展旅游業與轉變消費方式作了論述,特別指出了旅游消費者素質提高的意義;柳思維教授和劉醒夫研究員也就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談了湖南的戰略;徐飛雄《關于旅游購物品消費的幾點思考》就旅游購物品消費的特點、消費水平的意義及其提高途徑作了細致的研究。

        三、旅游消費研究的近期主攻方向

        1.學科基本理論建設

        由于旅游消費的專門研究還不是很普遍,不是很成熟,夾于旅游學科中的旅游消費研究又注重實踐中出現的實際問題,進而旅游消費基本理論問題未被提到應有的高度來加以認識和研究。而今,這一工作就顯得緊迫而又艱巨起來。因為旅游消費研究的獨立發展,已迫切需要基礎理論的指導了。

        學科基本理論的建設,對旅游消費來說還是開頭,故而急需解決以下問題:①旅游消費的基本概念問題,包括旅游消費的定義、內涵、外延,旅游消費活動的特點;②旅游消費研究對象和主要內容,由于旅游消費問題的研究具有綜合性和邊緣性,并且目前的狀況是學科相關研究走在前頭,自身系統理論研究尚為起步階段,故而明確旅游研究對象和內容,實質上是明確自身與相鄰學科的界線,守住自己的陣地;③旅游消費研究的方法論問題,任何一門獨立的學科或相對獨立的學科,都應該有十分切合解決自身獨特研究內容需要的有特色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論的形成有兩條途徑:其一是借鑒相鄰學科的研究方法,在研究過程中不斷應用篩選,精選出適合者;其二是創新研究方法,根據旅游消費研究的特點,設計出一套新方法。

        2.學科應用理論建設

        現代科學的發展都是圍繞國家、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這一主題展開的。旅游消費要加強研究的呼聲,也是在旅游業日益壯大,旅游消費現象日益普及,旅游消費課題日益增多的時代大背景下提出的;旅游消費研究必須面向實際問題,立足應用研究。當然,作為指導應用研究的應用理論,是一不可缺少的基礎理論研究工作。目前急需解決以下幾大問題:

        ①旅游消費的發展規律與預測方法研究。旅游消費的發展變化,其總體風格是與社會文化心態的變化密切相關的,其變化速率是隨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提高而同步的。而總體風格的具體形成機制與結果,變化速率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聯水平,還是很難建立精確的數量模型作中長期的預測。這又是一個意義十分巨大的工作。

        ②旅游消費對旅游開發影響與供需平衡研究。旅游消費會拉動區域旅游開發,這已是定論,但具體作用機制及過程尚未清楚;現今多數學者主張的旅游開發適度超前理論,也未找到這個“度”,以致旅游界在供需之間難于找到平衡點或適度點。

        ③旅游消費的引導方法和措施研究。旅游消費的發展在方向上存在著合理與不合理,在速度上存在快與慢,特別是在一些旅游消費習慣不普遍的地區,往往經濟發展已到了旅游經濟快速發展的水平,但是沒有旅游消費的引導就是不能很好地發展。

        ④旅游消費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旅游消費與區域經濟發展具有互動關系,旅游消費的水平依賴于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增長,旅游消費的發展又反過來促進區域經濟發展速度和質量的提高,特別是對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化和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意義尤為重大。深入探討這種關系十分必要。

        3.旅游消費的典型現象研究

        ①典型現象的調研。任何學科的實證研究都十分注重典型現象的研究,典型現象的調研,為實證研究積累樣板,為理論研究提供素材和證據。這種典型旅游消費現象,是全國范圍出現的各種富有代表性的各類型事象的研究。

        第6篇:旅游中的經濟現象范文

        【關鍵詞】區域旅游業;空間集聚;旅游業集聚;旅游產業集群

        當前,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正導致旅游要素、資源和分工在不同層次上迅速變化,并日益集聚于個性化明顯和旅游市場優勢健全的地區。與此同時,我國許多地區旅游結構趨同、旅游景點競爭力低,各旅游區之間低水平重復建設、游客與信息不暢通以及盲目競爭等問題十分嚴重。這客觀要求各地旅游業必須加速旅游要素資源的整合與集聚進程,以不斷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和國際經濟結構加速重組的趨勢,從而在優勢區位形成獨具特色的旅游業集聚體系。同時,隨著服務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高,旅游業作為服務行業的重要力量,目前旅游業集聚理論和區位布局理論的不成熟,將在一定程度上制約我國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因此,對各地出現區域旅游業集聚現象的研究非常重要,這不僅有助于科學把握其集聚趨勢、集聚模式等特點和存在的問題,為促進區域旅游業發展和區域旅游業空間集聚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性總結。而且,也有助于對我國各地旅游業集聚現象進行規范和發展。

        一、區域旅游業空間集聚現象與背景

        在旅游產業發展的過程中,逐漸表現出集聚化發展的諸多特征:首先,旅游產業化擴張日漸加速,與傳統相關產業日益融合,旅游市場細分化日趨深入,促進旅游產業持續發展、壯大;其次,世界旅游產業發展出現全球化、區域化、集團化的傾向,促進旅游投資逐漸向縱深發展;另外,世界旅游產業在日益成熟的基礎上,產業內部生產、銷售、服務一體化發展的勢頭日趨加強,各個環節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從而推動旅游產業結構的全面升級。而旅游業可持續發展不僅要求旅游業自身獲得持續的競爭優勢,而且也要求旅游業與其他產業之間和諧共生,這正是旅游產業集聚的發展要求。

        (一)區域旅游業發展的集聚現象

        空間集聚是旅游業的基本特性。無論從國際視野,還是從國內發展來看,旅游業都具有鮮明的空間集聚。空間集聚已成為旅游經濟發展的一個規律性現象。這種空間集聚在空間上表現為一種中心地理結構,形成軸式、圈層、鏈式等若干向心的形式。一方面,旅游需求具有明顯的空間集聚。據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會(WTTC)的分析報告,1970年全球出游者的70.5%來源于歐洲,23%來源于美洲,3.6%來源于東亞、南亞和太平洋地區;1980年全球出游者的65.6%來源于歐洲,21.6%來源于美洲,8.2%來源于東亞、南亞和太平洋地區;1990年全球出游者的62.1%來源于歐洲,20.6%來源于美洲,12.3%來源于東亞、南亞和太平洋地區;2001年全球出游者的57%來源于歐洲,17%來源于美洲,17%來源于東亞、南亞和太平洋地區。旅游需求的空間集聚與旅游者對距離的敏感有著直接的關系。對我國上海、成都、西安和長春等城市進行的抽樣調查表明,本城居民的出游空間80%集中在距離城市500公里的范圍內;而來本城的非本城居民的出游范圍則主要分布在距城市250公

        里范圍內\[1\]。旅游需求總體上呈現出一種隨距離而衰減的規律。另一方面,旅游供給也具有明顯的空間集聚。旅游供給的空間集聚,與旅游資源、要素分布的空間集聚密切相關。我國目前的486家AAAA級景點,就有18%、5%和5%分別集中在蘇浙滬地區、北京和廣東①。這種空間集聚在旅游投資和產業布局上同樣得到充分的體現,如滬蘇浙三星級以上賓館就占全國總數的21%。

        (二)區域旅游業集聚現象的表現

        隨著世界旅游產業的發展日新月異,旅游產業集聚現象作為一種新的旅游現象正不斷在各地旅游發展的實踐當中涌現,其范圍從傳統的旅游業三大領域(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區)擴展到旅游活動的方方面面,形成以旅游企業為基礎,社會其他各類企業為補充的產業集聚。實踐表明,度假區、風景區、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等旅游資源集中的各類旅游區,雖然在旅游企業結構、數量、規模上可能因地而異,但多數均集中分布在旅游服務區或被稱為旅游接待區的小區域范圍內。在一些旅游功能突出的大城市,分布有以旅游或休閑為中心職能的游憩型商業街區,并集聚旅游吸引物、購物、飲食、娛樂、賓館等設施,如珠海九州城、深圳華僑城、南京夫子廟和上海城煌廟等。而在一般地區性的中小城市,也普遍存在旅游飯店業集中區、旅行社業集中區、旅游購物一條街,這表明在人口密集的城市,旅游企業也存在指向性地理集中的特征。旅游產品是由多種旅游資源、交通、住宿、餐飲、娛樂、購物設施以及多項旅游企業提供的服務組合而成,并在游客旅游過程中不間斷地提供。這種特點使得旅游產品各組成部分之間存在相互聯系、制約、互動的內在結構關系。從旅游企業之間的聯結模式看,不同類旅游企業集中雖然無法嚴格地界定其上下游關系,但明顯存在互補型或協作型功能關聯,而同類旅游企業在空間集中,相互之間也必然存在著競爭型或協作型功能關聯。從我國各地發展實際來看,旅游產業普遍存在空間集聚現象,尤其是在大中城市高級游憩商業區以及吸引力強的度假區、風景區等地產生。

        (三)區域旅游業空間集聚背景

        首先,區域旅游合作,不斷促進區域旅游業集聚與發展。區域旅游的競爭力,既來源于競爭,也來源于合作。區域旅游合作是旅游經濟發展和資源要素優化配置的必然要求,是地域分工和相互依存的必然要求,是產業擴張和規模經濟跨區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區域旅游業集聚與發展的必然要求。旅游資源稟賦的空間互補性、旅游活動的空間連續性以及區域文化內涵的相對一致性,是影響區域旅游合作的重要因素。因而,區域旅游合作既可以是產品的合作(旅游景點、旅游線路等),也可以是客源市場的合作(共同開拓、聯合促銷等),還可以是資本等要素的合作、經營管理的合作,甚至品牌形象和制度安排的合作。推進區域旅游合作,可以有效地打破市場割據和地方保護主義,避免景點(特別是主題公園)的近距離重復建設,實現旅游基礎設施的跨地區共享和資金、信息等要素的跨地區流動\[2\]。推進區域旅游合作,有利于旅游產品多樣化與旅游線路網絡化,有利于各地在旅游規劃、開發、經營、管理等方面取長補短,形成區域合力,發揮要素集聚的空間整體優勢,實現區域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區域旅游業集聚,是區域旅游合作與發展的必然要求。集聚在增強合作的同時也不斷增強競爭,這種競爭在更高的層次上展開,其結果不是一種零和博奕,而是一種正和博弈,旅游產業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夠對產業的競爭優勢產生廣泛而積極的影響,產業集聚為區域旅游聯動開發的實施提供利益保障。旅游區的聯動開發,可以形成旅游區的集聚,壓縮內部競爭、提升外部競爭,憑借區域整體的力量在競爭中獲取優勢,集聚對區域核心競爭力有促進作用,但并非只要有集聚就會產生競爭優勢,各組之間交流與合作形成區域內互動的網絡關系是影響產業集聚的重要因素。

        二、區域旅游業空間集聚概念及內涵

        區域旅游業空間集聚,是以旅游產業鏈或價值鏈作為紐帶,在一定的地域空間范圍內通過多種旅游業要素的有效整合形成具有一定規模、一定的空間形態和組合特征以及一定旅游服務功能和綜合經濟效應的旅游區的動態過程。

        (一)旅游集中、旅游產業集聚與旅游產業集群

        區域旅游業集聚的形成,是空間上不斷集中的趨向和過程,先有旅游集中,后有旅游集聚,并逐漸形成旅游集群。旅游集中是指景點資源等產品的根植性集中分布或中心化過程。在旅游地域內,以旅游景點資源為基礎,以旅游要素行業為支撐,以旅游企業主

        體或某旅游行業為龍頭,相關聯的企業或機構在一定的地域內集中,形成上、中、下游結構完整的具有一定規模的旅游產業鏈,共同為旅游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旅游景點資源是旅游業賴以發展的物質基礎,旅游資源產業居于集聚的中心。在旅游資源產業聚集著飯店、旅行社、娛樂設施等相關六要素行業或服務性產業,服務于顧客群體,是旅游者在空間聚集的必要條件。

        產業集聚是產業集群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但并非任何產業集聚都能發展成為一個產業空間集群。旅游產業集聚往往只是強調旅游產業內部各相關行業的集聚,而沒有涉及到相關支持性、配套性和服務性產業的集聚行為。旅游產業集群則意味著不僅包含旅游資源的開發產業、旅游要素產業等直接為旅游者提品和服務的行業、部門,還包括服務性產業形成的支持性、配套性、延伸性產業,如銀行保險、郵電、通訊、海關、公安、建筑、房地產、媒體、園林、環保、專業化設備制造、教育培訓等行業和部門。而且,旅游業集群還往往與區域內的農業、食品、文化,體育以及機械制造等其他產業群相聯系,形成更為廣泛復雜的網絡化聯系。

        (二)區域旅游業空間集聚與擴散的動態均衡

        首先,集聚與擴散是相對的。空間擴散是指經濟流在時間和空間中的擴散過程,是空間主要動力和形式之一\[3\]。一般地,在適應性系統內相互聯系都是通過流態的集聚與擴散形式聯系起來的。城市社會經濟活動也總是處于集聚力與擴散力的影響之中\[4\]。因此,旅游業發展在空間結構演變上存在的集聚和擴散兩種趨勢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集聚中意味著擴散,擴散中又含有集聚。從宏觀上看,當旅游要素向少數點集聚時,而從微觀上看,則是這些要素資源圍繞著旅游增長中心向擴散的過程。集聚和擴散在不同層次上交錯進行,推動著區域旅游業發展。區域集中到一定程度之所以會產生分散,是在人口集中、要素資源集聚和旅游區形成過程中產生的。尤其是大的旅游區,當游客流、旅游要素密度和旅游環境問題超越一定的容量后,會形成“門檻”,區域空間內主要景點吸引力下降、游客感知和體驗效益也呈現下降趨勢,甚至出現負增長。這時候,遠離中心旅游點的中小區域和邊緣地區穩步增長,即要素資源和客流的向外分散過程現象,最終在集聚與擴散之間達到均衡穩定狀態。

        同時,旅游業集聚與擴散在空間上,是不斷拓展的,表現為區位空間概念時空概念一體化概念(黃山附近景點向擴散,更大范圍看是向中心集聚)的演化。因此,實際上,旅游集聚與擴散是相輔相成的,既是對立的,也是統一的。以某個核心旅游景點或先入者為標志,各類相關旅游要素向它的集聚,實際上是以它為點,向的擴散過程,而從大的區域范圍來看,是不斷集中和集聚形成的過程。

        其次,集聚概念的空間拓展不僅僅是建立在現實世界里,也在虛擬空間里得到進一步拓展。尤其是現代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為現實空間的集聚虛擬空間的集聚提供了可能和廣大的市場空間。

        (三)區域旅游業集聚相關概念辨析

        1.旅游流集聚與旅游產業集聚的關系

        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使游客在旅游系統內形成集聚與擴散,同時與旅游系統不斷地進行資金、物質和信息的集聚與擴散的現象稱為旅游流。旅游流包括旅游客流、資金流、物質流和信息流,旅游流的集聚與擴散具有明顯的封閉性、雙向不均衡性、綜合系統性等特點。旅游流集散是指旅游流通過旅游通道在客源地與目的地、目的地與擴散目的地、目的地與客源地之間集聚與擴散的運動現象\[5\]。在旅游系統內,旅游流也是通過集聚與擴散形式聯系客源地與目的地的,因而旅游流集聚與擴散是旅游業空間最基本形式。旅游流集聚擴散過程所帶來的信息交換是促進區域旅游相關要素進一步集聚或擴散的重要因素,并會因此影響到旅游流信息再傳遞及交流。因此,與旅游流的集聚擴散過程相比,區域旅游業集聚強調的是旅游產業體系的集聚現象和過程,是在旅游流集聚擴散基礎上,通過相關要素集聚擴散行為及其空間變動而產生的產業系統的空間集聚過程。

        2.區域旅游業集聚與區域旅游合作的聯系

        區域旅游合作通常是跨區域的空間尺度上的行為,而旅游業集聚則是目的地層面的概念。區域旅游合作不僅僅發生在宏觀層面,同時在微觀尺度上,旅游目的地的企業通過結網、信息擴散和專業技巧傳輸來促進創新,從而提高整體競爭力,也是旅游合作。這種層面的合作是旅游集聚中行為主體間復雜的相互作用的一種。區域旅游合作的必然趨勢受區域旅游合作機制的作用,合作區域在追求整體利益最大化

        的過程中,旅游系統各要素不斷進行整合和創新,旅游經濟不斷壯大,旅游市場不斷成熟,空間的集聚和擴散效應將推動周圍的區域加入合作關系,實現合作模式的更新,在新的區域空間上開展更高層次的合作。因此,在區域旅游合作中,通過各種類型的集聚,逐漸形成各具特色優勢的空間發展模式,點-軸發展模式、單核輻射模式、雙核聯動模式是基礎,而核心邊緣模式和網絡型模式則比較成熟,特別是核心邊緣模式與單核輻射模式、雙核聯動模式有明顯的發展序列關系。在空間集聚的同時,由于中心引力和輻射力的增強,不斷向周圍輻射形成更大空間范圍的合作功能,2004年安徽正式加入長三角旅游合作,形成長三角3+10合作模式,在新的空間區域進行整合。目前,我國旅游合作比較發達的兩個區域是珠三角和長三角,從整體上看,其旅游資源存在很強的互補性,區域旅游業集聚將更加優化,在此基礎上將形成全局性的旅游互動和旅游競爭力。

        3.區域旅游業空間集聚與產業集中的關系

        旅游要素資源集中與集聚現象,主要是從自然客觀存在及空間遷移變動出發的。而旅游行業的產業集中現象,是隨時變化著的,并且受區域旅游集聚的影響而發生改變。在產業組織理論中,產業集中度是衡量行業(市場)競爭程度的主要標志,產業集中度越低,大企業的市場支配能力越弱,行業競爭程序越高。當前,我國旅游產業集中度偏低,產業內企業數量過多,過度供給現象嚴重。旅行社一向被認為處于整個旅游產業的龍頭地位,但是其處于“小散弱差”的狀況,企業規模小實力弱,各企業規模相差不大。旅游景點低水平重復建設,也造成各地區盲目開發、競相模仿、產品單一性表現明顯,產業集中程度更低,缺乏一批市場影響力大、競爭優勢明顯的橫向多元化或縱向一體化的旅游龍頭企業。目前國內最大的國旅、中旅、中青旅三家旅行社所占市場份額不足20%。可見我國旅行社行業屬典型的分散競爭的市場結構。而世界旅行社發展趨勢是大的旅行社在行業中所占份額不斷擴大,目前英國旅行社業已形成航空2000、航空旅行社及托馬斯三個旅行社經營商壟斷80%市場份額的局面\[6\]。在集聚旅游區內,由于初期產業集中度低,旅游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沒有得到最大化發揮,產業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相對較低。但隨著旅游及相關產業在區域空間上的集中以及區域市場優勢和制度環境的改善,旅游要素資源向競爭力較強的龍頭旅游企業集中的趨勢將日益明顯,從而將有利于旅游產業集中度的提高。

        4.區域旅游業集聚與旅游業增長的聯系

        我們認識到,單純的規模增長并不一定就能形成旅游業集聚,而集聚則必然造成企業(或產業)規模的擴大。當前,旅游集聚對旅游業增長的作用很少引起注意或重視,而這一問題往往卻是決定地區比較利益,進而決定一個企業或一批企業的區域定位及其增長的重要因素。因為同一旅游產業的企業在地域上的集中所產生的外部性,有利于旅游產業所有企業的發展。這種外部性發生于企業之外,而作用于企業所屬的產業之內。同時,集中也能強化同一旅游產業內部企業之間的競爭。這種外在作用被稱為MAR型外部性\[7\]。因此,旅游產業在一個區域的集中,能強化那些具有共同的目標并具有相似的能力的個人或企業之間的互動關系,從而提高地區的生產率,推動旅游經濟增長。一般來說,產業集聚研究的基礎是同產業(或行業)的企業在某個地區的集中,也就是產業專門化,然而實際上,旅游業集聚對旅游業增長的促進,往往造成多種產業的并存,而不是同類產業的集中,因此是產業多樣化。多樣化效應更為重要的是經濟活動的異質性,也就是說,地區多樣化可以通過消費者和生產者的多樣化而產生外部規模經濟效應。除旅游產業和旅游業集聚外,還存在眾多相關或不相關產業,旅游業集聚在促進旅游業增長和規模擴張的同時,也引起相關產業的集聚進程和規模擴張,因而使得區域多樣化產業之間互相關聯互相促進。

        注釋:

        ①據中國旅游網(/9-bgfd/fd.asp)相關數據計算。后文中若無特殊說明,有關數據均依據國家旅游局官方網站統計數字、《中國旅游統計年鑒》(2000-2005)和《浙江旅游概覽》(2002-2005)統計分析。

        參考文獻:

        [1]吳必虎.上海城市游憩者流動行為研究\[J\].地理學報.1994.49(2).117-127.

        [2]王雷亭等.國內外區域旅游合作研究進展綜述\[J\].泰山學院學報.2003.25(5):92-96.

        [3]陸玉麒.區域發展中的空間結構研究\[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50-51.

        [4]顧朝林.集聚與擴散\[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0.1-19.

        [5]丁正山.城市旅游流的空間結構與集散研究――以南京、蘇州和徐州國內旅游為例\[D\].南京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

        [6]趙紅.我國旅游產業過度競爭狀況的成因解析與對策思考\[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5.28-31.

        [7]CécileBatisse.專門化、多樣化和中國地區工業產業增長的關系\[J\].世界經濟文匯.2002.4.49-62.

        第7篇:旅游中的經濟現象范文

        【關鍵詞】閑暇時間 假日經濟 可持續發展

        假日經濟的由來

        假日經濟產生的前提是閑暇時間的存在。閑暇時間是一種與勞動時間相對應的存在,人們產生消費的時間幾乎都包括在閑暇時間內,由于消費時間的長短不同,相應地也就有耗時性消費與省時性消費的區分。從時間概念上來說,消費時間的長短也就是省時性消費品與耗時性消費品的“時間價格”。基于這點,閑暇時間就具有了一種貨幣性質的功能,當消費者只在閑暇時間內進行消費時,其會傾向于在閑暇時間內去滿足自身消費與服務需求的最大化。

        為此,可以通過建模,探討閑暇時間變化對于消費水平與消費人群結構的約束作用,已得出閑暇時間的約束模型就是消費者在閑暇時間段時所能選擇的耗時性與省時性商品的不同組合。①同時,按基本數據分析,消費者勞動時間為一天8小時,休息睡眠時間為8小時,那么一天24小時內其閑暇時間就有8小時。

        假設有省時性商品,其每消耗一個單位的省時性商品就需要兩小時,而消費一個耗時性商品則需要四小時,那么我們可以分析在特定的時間段內約束作用下,閑暇時間用以消費商品的數量會受到時間的影響,閑暇時間不僅深刻地影響了耗時性商品的消費數量,同時還會促進省時性消費的增加。②因此,閑暇時間越多,則商業活動就有足夠的時間來發生,并且更為活躍。基于此,假日經濟的概念就應運而生了。

        我國假日經濟的發展現狀

        假日經濟是一種閑暇時間內發生的經濟現象,它作為社會總消費的一部分,與經濟增長呈正相關。當前,我國假日經濟的發展主要表現出集中化和調控不足兩大特點。

        集中化。目前,假日經濟對于我國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特別是在縮短經濟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發展差距方面,假日經濟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視的。但由于目前我國假日經濟集中分布于三個黃金周內,甚至國內把假日經濟就理解為“黃金周經濟”。這也造成大量的企業與公司在黃金周到來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來進行宣傳與經營管理,導致“黃金周經濟”扎堆的現象,這種過于集中的經營方式的弊病也相當明顯,供需不平衡被進一步放大,消費者在黃金周消費存在井噴現象,波動過大的經濟消費特點也對相關產業造成了很大的沖擊。每到長假時間,交通部門的壓力就驟然增加,同時各大景區也人滿為患。

        另外,由于集中性消費的特點,平時能接待2000人的旅游景點,可能在假日要接待5000人,勢必會造成服務質量的下降,這種供需的嚴重不平衡也埋下糾紛與安全隱患。甚至有游客投訴,去了旅游景點,沒有看到風景,只看到密密麻麻的人群。同時,大量的旅游人流也造成旅行社之間的盲目競爭和無序競爭現象,有的打出“低價出游”“零團費”等幌子,卻暗中降下接待標準;有的以次充好,強迫購物,過景點而不入。這樣的旅游質量自然無法使消費者提及享受與開心。

        同時,假日經濟的過于集中,也造成了生態的透支。旅游景區人滿為患的結果是造成旅游設施的超負荷運轉,新聞中對于黃金周環境污染的報導屢見不鮮,不僅大量的垃圾讓景點遍地狼藉,而花木的嚴重破壞也造成景點可觀賞度的持續降低;與人流一同到來的還有大量的旅游噪聲污染,賓館餐廳、娛樂場所擁擠不堪,當地居民的生活工作受到極大影響。特別是在假日里集中發生的安全事故與平時相比大大增多,過多的人流對于景區的管理提出了嚴峻要求,當設備管理不到位,安全隱患未排查,消防工作疏于防范,交通管制與疏導未達要求等情況存在時,在人流數量的放大效應下,安全事故發生概率與發生后果的嚴重性急劇增加。

        調控不足。假日經濟關系著社會經濟背景下的生態環境管理、公共安全管理、公共政策交通等各方面的調控。作為宏觀調控的主要角色,政府不僅要擔當起假日經濟的指揮棒職責,同時還要細化管理,對公安、通信、旅游、工商、交通等部門進行協調統籌,進而達到滿足游客綜合的目標。從這一角度來說,目前我國假日經濟由于宏觀調控上的不足,存在著較嚴重的難購票、難訂房、安全衛生無法得到保障等問題。

        同時,目前我國假日經濟還存在著市場供給結構水平低,消費水平低的問題,很多假日經濟的經營者把消費理解得相對簡單,其經營的重點放在吃喝玩樂四個字上面,而這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產生了距離。從最初的走馬觀花式的圖新鮮,到當下注重文化品位與文化熏陶的旅游需求,這不僅體現了我國經濟增長的實質,同時也對旅游服務的提升提出了新的需求。而我國很多景區不善管理與維護,景點特色幾十年如一日,不重視創新與文化深挖,不重視新旅游熱點的開發,在全國各地很多“民俗游”、“文化游”的景點,都還停留在建幾個仿古建筑,放一些仿古商品的階段,并且風格特點大同小異、互相模仿,讓很多旅游者感覺索然無味,這難免會影響到我國假日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假日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優勢

        從宏觀經濟層面來看,經濟增長最終是需要靠內需來拉動的,需求越旺盛,則產出與相關產業也就會得到更好的發展。1997年起,我國面臨著通貨緊縮的嚴峻形勢,國家立足于長遠經濟發展的目標,就開啟內需采取了一系列的舉措,“黃金周”就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這次調控,居民的消費能力得到了有效發揮,以旅游為龍頭的一系列相關產業鏈得到了有效的發展與壯大。這種基于閑暇時間的經濟應用模式,有效利用了閑暇時間對于消費的促進作用,進一步解放了消費力。而支持黃金周經濟的基礎來自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由于社會經過一定程度的發展后,其第三產業即服務業具有了一定的水平,社會生產力所能提供的物質資料也具備了相應基礎,再結合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人民可支配收入的提升,也就建立起了閑暇時間模式中的貨幣消費基礎,這幾個因素綜合作用,為假日經濟的形成提供了物質、時間、公共服務、政策法規等全面的條件,進而把假日消費提升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促進了整個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

        而另一方面,由于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不斷下降,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居民的消費觀念從過去的求溫飽,到現在的求放松,溫飽滿足后,文化與精神消費自然會成為消費的主要方向,而這種消費心理的變化也促進了消費行為的達成。總的來說,假日經濟從宏觀層面上來看,就是一種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后,消費心理與消費能力同時提高的積極成果。

        作為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我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旅游資源具有濃厚的文化傳承性,自然風光豐富多彩,各地民族風情與文化古跡引人入勝。特別是我國得天獨厚的古都與古文明建筑等旅游資源,具有著先天性旅游優勢。而我國少數民族眾多,其自然生態與社會傳統保存較好,與當地自然風光一起成為具有強大吸引力的旅游景點觀光地。

        另一方面,我國有許多抗戰時期的革命勝地與故居,紅色旅游也成為我國旅游的一張亮眼名片。而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旅游業與國際接軌的趨勢也在逐漸加快,在引入國際旅游服務意識與方法后,結合我國獨有的旅游優勢,為提升我國旅游供給能力注入了強勁的力量。經濟的不斷發展,也促進了居民消費模式的更新,消費觀念的提升也促進了旅游消費的大幅增加。對于目前我國人民的心態轉變而言,很多人已經把消費作為工作掙錢的直接動力,這一深刻變化是保證我國假日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性內因,也是保證我國假日經濟發展長期穩定的重要保障與動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發展迅速,基礎設施的建設大步推進,現代化交通發展日新月異,交通條件的改善與升級,把很多景點從過去的乏人問津變成今天的熱門景點,交通工具的變化也大大提升了假日經濟中旅客在路上的舒適度,隨著公路等級的不斷提高,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不斷竣工,更多人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選擇自駕游、全家游,進一步提升了假日經濟的耗時性消費達成率。

        而另一方面,政府對于經濟的全面重視,也拉動了旅游景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外出旅游時賓館、商業、停車場、旅游景點、公廁、通訊、環境、飯店、醫療等基礎設施為旅客的出行創造了更加便利的條件,而旅游人群的涌入也進一步提高了這些產業的經濟效益,相互促進的結果就達成了這些產業的進一步升級與服務質量的主動提升。在中央的號召下,各項政策出臺都是為了提高旅游經濟成效,以經濟來帶動當地發展,這也使得假日經濟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假日旅游的相關設施與配套服務質量也在不斷提升。

        我國假日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路徑選擇

        建立閑暇時間約束模式。從目前我國假日經濟發展來說,我國生產力發展達到了一定的水平,但其在發展過程中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人們收入還未達到全民參與假日經濟的地步。從這一點來說,假日經濟如果失去了強勁的購買力,那么其發展也就無從談起。考慮到假日經濟對于全民經濟的促進作用,有聲音表示要通過在我國建立起像發達國家普遍實行的國民休假制來作為“黃金周”的替代。這種思路是基于閑暇時間約束力對于消費的影響,希望通過有效的時間調整讓更多的人從工作中解放出來,能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消費,更多地參與到假日經濟中來。但考慮到國民休假制度作為一種帶薪休假模式,其建立需要強大的財政支撐,而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并不足以支撐起全民帶薪休假制度,如果冒然用這種方式來代替“黃金周”,其最終效果可能并不樂觀。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小長假的興起是對閑暇時間約束模式的新嘗試,與“黃金周”相比,小長假對于促進旅游者周邊鄰近旅游景點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特別是對于自身就具有一定特點的小景點,其分布于城市周邊,在距離空間上有著較為明顯的優勢,小長假這種閑暇時間約束模式,正適合去這些小而有趣的景點。

        從假日經濟對于全國經濟的促進角度來考慮,“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由于這些景點往往正處于城市輻射區間內,越來越多的旅游者在“黃金周”人流車流的壓力下,更愿意選擇輕松出游,用兩三天時間去自己所在城市周邊的具有歷史風味的小鎮,具有獨特民俗文化的小村莊,或者是依山傍水、山清水秀的小景點、農家樂等。而在全民經濟發展的前提下,這些小景點的當地居民對于旅游經濟的敏感度很高,為了提高自身旅游對于游客的吸引力,他們更善于把握與利用游客閑暇時間的規律,對于提高自身旅游服務質量也有著強烈的動力。

        由于景點范圍小,前去旅游的人數雖不像大景點那樣多,卻也已經足夠推進當地的經濟發展。并且由于去景點的人數少,每個旅游者得到的服務質量也就相對更好,甚至在那些小鎮子里,旅游者更能享受到原汁原味的小鎮古樸生活,當地賣的工藝品可能比量產的熱點景點所售的價格更高,但由于其中所蘊含的手工制作與所代表的一種生活態度,作為一種耗時性消費品,其產生的經濟價值更高。在其中得到的精神享受甚至比熱鬧的大景點更多。在此情境下,也催生了更多的人利用周末時間來進行放松旅游,而本質上,這些假日旅游都屬于閑暇時間約束模式的不同應用。③

        樹立假日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對于我國假日經濟可持續發展來說,經濟發展是首要的,只有經濟基礎牢靠了,才能打下堅實的居民消費支出基礎。而在政府調控方面,對于假日經濟要從長遠計,對于旅游質量要提出量化性指標。從很多的旅游投訴新聞報導中都可以發現,很多地方政府與旅游經營者,由于自身旅游資源優勢所在,當其景點接待量已經達到極限時,還是不作處理,造成整個景區爆滿,甚至景區只見人不見景。對于這種思維,當地政府就應當進行正確引導。從安全角度考慮,任何的景點都應有一個人數上限,這不僅是保障旅游者自身的基本權利,讓其旅游可以物有所值,同時也是一種對景區可持續發展的正確態度,過度透支旅游資源,執著于掙“快錢”,掙“熱錢”,只會造成整個景區的破壞與長期發展受損,而整個景區在旅游者心中的印象也會大打折扣,最終影響假日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設立綜合管理機構。對于假日經濟來說,目前我國尚缺少專業性管理機構,各級政府應設立一個針對于假日經濟的綜合管理機構,以研究閑暇時間約束模式對于當地旅游經濟的影響,制定有針對性的法規,對假日經濟過于集中的特點與矛盾,進行重點治理與專項整治。強調當地旅游服務質量,對涉及到旅游相關產業的各個商業機構與商戶進行量化管理與指標考核。建立起良性競爭的旅游管理制度,建立起及時反饋、有效處理的游客投訴反映渠道,把保障游客權益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另外,注重對于旅游資源的綜合開發,注重多元化管理,引入國際旅游管理思路,對當地的旅游經營人員進行假日經濟與旅游服務的專項培訓,提高其服務意識與服務水平,為促進假日經濟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結語

        對于假日經濟而言,閑暇時間的約束作用提示了居民在假日經濟消費上的時間規律,而保障我國假日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不僅要從調節假日經濟過于集中開始,同時還要立足于假日經濟的服務質量,把眼光從短期“量”的目標中放出來,更多地把假日經濟服務的“質”提上去,從而保障我國假日經濟全面可持續發展。

        (作者為內蒙古商貿學院副教授)

        【注釋】

        ①魏翔:“基于閑暇時間—效用函數的居民消費研究—對中國數據的實證檢驗”,《經濟科學》,2006年第4期。

        ②郭琦蕾:“基于面板數據模型的中國入境旅游需求影響因素研究”,大連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第8篇:旅游中的經濟現象范文

        關鍵詞:旅游影響;鄉村旅游地;城市化;調控對策

        一、引 言

        鄉村城市化亦稱鄉村城鎮化,體現的是農業人口轉化為非農業人口并向城鎮性質的居民點集聚。鄉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或在鄉村地域中城市要素逐漸增長的過程。鄉村城市化是一個復合的動力系統,工業化是城市化初始階段的主導推力,隨著我國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的結構轉型和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體制轉型的“雙重轉型”的不斷推進。鄉村城市化已經與市場化和國際化取向的改革緊密相關,超越了工業化的范疇。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中,探索和優化鄉村城市化的動力已經成為各界關注的重要命題。旅游開發是近些年來鄉村地區加快發展的重要依托,深入分析鄉村城市化進程中的旅游影響機制及動力系統,科學審視鄉村旅游地的城市化效應及程度界定,進而提出相應的調控對策,不僅對于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發揮積極的指導作用,同時對于優化農村產業結構,調控城市化動力機制,科學推進鄉村城市化進程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旅游影響研究述略及效應評析

        旅游活動對地區的影響研究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議題,旅游從本質上講是旅游行為的空間移動,這一動態的移動過程帶來的影響層面主要涉及經濟發展、生態環境和社會文化三個方面,這也解釋了現有相關成果的研究視角源于地理學、人類學和社會學等三個學科的原因。從地理學的視角來看,旅游本身由三個主要成分組成,即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聯系客源地與目的地之間的旅游通道。其中,旅游目的地研究是其中的主體,smith(1978)認為不同類型的旅游者對旅游目的地的影響具有一定的規律;doxey(1976)對目的地居民的態度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著名的“憤怒指數”。而旅游影響機制的效應研究,則以butler(1980)提出的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論為代表,他認為旅游者數量、類型和發展歷史是影響旅游目的地不同發展階段的決定因素,從而形成不同程度和形式的旅游影響,進而奠定了地理學視角的旅游影響研究的基本基調,即從旅游地主客關系的角度探討旅游活動對旅游目的地的影響,輔之以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的理論闡釋,形成了日趨復雜的研究框架。這種傾向性對國內的相關研究產生了極強的示范效應和導向作用。1980年代以來,國內旅游地理學界關于旅游影響的研究全部集中在旅游者以及旅游地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與態度的分析方面,且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針對某一類型的案例地開展實證研究。

        1963年,人類學學者努涅斯(nunez)發表題為《一個墨西哥山村開展周末旅游帶來的影響》的論文,標志著人類學學者開始關注旅游研究,并于20世紀70年代在西方全面興起。人類學視角的研究重點主要從目的地居民、游客以及客源地社會三個不同視角進行深入探究,認為旅游過程是旅游者與東道主進行文化接觸和碰撞的過程,其中包含著不同文化、亞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社會學的視角則主要從社會系統的整體角度來研究社會的結構、功能和現象的發生和發展規律。英國社會學家洱瑞(urry,1990)提出,旅游社會學研究的意義在于:“通過對旅游現象和非旅游現象(即日常實踐和‘正常社會’)的對比研究,來揭示本來不易為人發覺的‘正常社會’的問題和矛盾。”這是建構旅游社會學的基礎素材之一,通過二三十年的持續關注,學術界對旅游社會學涉及的論題主要包括:旅游活動過程的特征、接待地社會壓力的成因、旅游業發展對接待地社會的影響、旅游與風情民俗資源的關系及相互影響、旅游者群體及其與接待地關系、旅游的現代化和原始化以及旅游者群體、個體和旅游系統等等。

        從旅游影響的三重學科剖面(圖1)的研究態勢上可以看出,旅游影響的空間概念體現在居民和旅游者對目的地旅游現象形成的空間感知和心理體驗。旅游經營帶來了目的地商業化和城市化現象的加劇,這顯然給旅游目的地的社會結構帶來了深度變革;在本地文化與旅游者帶來的外來文化的機制耦合中,文化的交鋒與碰撞、目的地文化的本真性特點與外來文化的多元性一直是難以化解的矛盾,這種交織的過程對旅游目的地的形象進行不斷地調整與修正。

        三、鄉村城市化進程中的旅游影響機制

        (一)旅游影響視角下的鄉村城市化動力機制

        在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中,人口和經濟活動逐步向城鎮地區轉移和集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現象。18世紀中葉英國產業革命以來,工業化的興起有力地推動了城市化進程。城市化表現了人類生產與生活方式的變化,在城市化進程中,農村人口轉化為城市人口的趨勢加快,各類城市形態不斷出現并得以豐富和完善。從本質上講,城市化體現了城市和鄉村的雙重視角,鄉村地區的城市化處于城市化的末端,是城市化進程的基礎層次。

        鄉村城市化的傳統模式是農村社區、鄉鎮企業、農民家庭或個人等民間力量發動的一種由市場力量推動形成的誘致性制度變遷模式。推動城市化過程所需的動力的產生機制以及維持和改善這種機制的各種經濟關系、組織制度等是一個綜合體系。無論是學術界早期提出的二元城市化動力機制,還是自上而下的城市化發展機制等,鄉村城市化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發生機理,都是在市場機制作用下,由農村經濟利益主體在響應產業非農化獲利機會時自發倡導和組織來促成的。鄉村城市化的路徑一般從鄉村工業開始,通過發展鄉村工業,讓農民直接享受到工業、非農化的利益,進而逐步實現城鎮化。在這一過程中,市場化始終是鄉村城市化的基本準則,農業、農村、農民是鄉村城市化的利益相關者。

        鄉村城市化的動力機制總體上可以歸納為三個層次、八重動力(圖2)。其中,宏觀層次主要體現在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中觀層次的動力集中體現在農村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第三產業的迅猛發展以及各個層面的政策與制度措施的推動。微觀層次的動力相對復雜,可以概況為三個方面,即農民對生活質量需求的變化、農村地區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流動的加快,以及旅游影響帶來的促動。這一動力體系在市場機制和城鄉互動的交互作用下,鄉村地區在產業結構、人口結構、經濟結構、聚落結構以及制度結構等方面發生了深刻變化,即第二、三產業的比重明顯加大,剩余勞動力轉移加快、非農人口比重增加,經濟發展水平明顯提升,人們聚居方式發生顯著變化,鄉村地區的社會關系面臨新一輪的重構等。  旅游影響對鄉村城市化進程的推動,主要體現在鄉村旅游的發展質量和綜合效益上,旅游影響并非推動鄉村城市化的主要動力,但其潛在的作用顯然也不能低估,判定這種作用的程度,可從以下幾方面加以理解:(1)鄉村產業結構形態決定著旅游對城市化的貢獻程度,依托旅游業發展地方經濟的鄉村地區,旅游影響顯然是推動城市化的主導動力;(2)旅游影響的作用機理應從鄉村作為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的雙重視角加以解讀,以往的諸多研究多是從目的地的視角加以分析探討,這顯然是有失偏頗的,鄉村地作為客源輸出地,將會加速農民對旅游的認知,有助于城市化程度的逐步提升。(3)旅游影響對鄉村地區而言,是一個復合的影響系統,將對旅游地的社會、文化、經濟等形成多元化的推動力,由此形成的城市化效應是一個各種要素兼顧并能保持協同發展的良性格局,而單純的工業化催生的城市化現象顯然達不到這種效果。簡而言之,旅游引發的城市化能夠對其他產業形成的城市化發揮補充、提高和優化的作用。

        (二)旅游影響下的鄉村城市化動力構成

        城鎮的發展基于兩種動力,一種是向心集聚的力量,另一種是離心擴散的力量。一般說來,城市發展的向心過程和離心過程貫穿于城市化的全過程,但是城市發展的初、中期以向心集聚的力量為主,中后期則以離心擴散的力量為主。自1990年代以來,城市化出現了新的趨勢,即多元城市化動力替代以往一元或二元城市化動力。在鄉村旅游開發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的轉變過程中,其中的形成機理愈發復雜,多元化和多層次性特點日趨明顯。

        1 旅游消費觀念的異化是鄉村城市化的基礎動力。旅游業和經濟發展水平、國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生活方式的轉變等因素休戚相關。閑暇時間、非必要性開支和旅游動力是產生旅游意愿的三個條件。旅游活動的初期形態多是以觀光游覽為主,之后開始向休閑、度假、體驗、健身等方向轉變。當城市旅游、知名景點景區成為旅游者旅游行為的普遍載體之后,旅游消費觀念的轉變促使旅游者關注新的旅游形式,鄉村旅游迎合了這一市場需求,其獨特性優勢開始成為旅游業的新生力量,研究旅游引發的鄉村城市化問題不能忽視這一前提條件。

        2 文化生態的異質性是鄉村城市化的原發動力。旅游作為城市化的一種動力,既可以在城市化中后期發生作用,使城市經濟轉型或城市功能多元化,也可以作為城市化的原動力,使城市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使其發生質的飛躍[22 j。旅游對鄉村城市化的初始動力是鄉村文化生態的異質性優勢。鄉村聚落景觀的獨特性、鄉村消費文化的生態性、鄉村自然和人文環境的本真性等優勢已然成為吸引外來游客的重要引力,由之形成了旅游流的集聚,帶動了鄉村旅游目的地相關城市功能要素的聚集與完善。

        3 政策效應和開發成本是鄉村城市化的誘導動力。自1992年以來,國家旅游局每年推出特定的旅游主題。其中,1995年的“民俗風情游”、1998年的“華夏城鄉游”、2002年的“

        2 滯后城市化。城市化水平滯后的根源是對鄉村地區的“過度保護”,一些地方從節約投入的角度出發,認為鄉村地區的所有現象和行為都可以成為旅游活動的吸引物,“臟、亂、差”的旅游環境、缺乏專門治 理的旅游接待設施等容易讓旅游者望而生畏,這顯然背離了鄉村旅游的開發初衷;城市化程度不足還會給鄉村居民帶來身份上的“優越感”,思想上的“固步自封”使其很難關注自身的文化素質和責任意識方面存在的問題,不愿意接近或者是純粹出于利益角度的粗放式旅游經營行為很難獲得旅游者的認可。同時,這種滯后效應使得鄉村旅游難以實現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農村地區社會分工不充分,農民就業環境很難得到改善,有效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作用就無從談起。

        3 過度城市化。鄉村旅游開發中的過度城市化帶來了一系列的負面效應,可以概括為以下幾方面:

        (1)破壞鄉村地區的聚落結構和生態景觀

        在經濟特征和自然環境、民族文化等因素的作用下,鄉村存在著種種居住方式和形態特征。這些特征是鄉村地區聚落形態的特色和精華,而不少地區在旅游開發過程中,臆想旅游者的消費心理,新建或改建一些與當地鄉村聚落景觀差異很大的接待設施。一些地區甚至出現了將古建筑推倒和盲目改建的現象,導致了個性化的“鄉村性”向同質化的“城市性”演變的現象。

        (2)鄉村地區民俗文化舞臺化、娛樂化傾向加劇

        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盡管是鄉村旅游開發的一大亮點,但事實情況是,不少地區一直缺乏科學的開發思路。鄉村旅游“急功近利”的開發套路使得許多旅游地盡可能地用舞臺化的形式、娛樂化的方式把當地文化呈現給游客,這種人為的文化表現形式使游客與當地社會隔離開來。這種做法積極的一面是使游客對鄉村居民和文化的探究壓力減小,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當地文化;消極的一面是讓旅游業蒙上了文化優越的色彩,表現的內容也多是鄉村文化的膚淺形式。

        (3)商業化帶來了鄉村居民的邊緣化

        根據巴特勒旅游地生命生命周期理論,鄉村旅游在進入發展階段后,政府政策的傾斜、游客量規模的增加吸引了大量的投資者。從利益相關的角度看,政府、投資者、居民成為鄉村旅游開發中的三方利益主體。在這一博弈環境中,地方政府的初衷容易被市場化的運作路徑所左右,投資者由于資本話語權會始終保持較強的談判能力,鄉村居民多處于一種邊緣化境地。鄉村居民主體地位的模糊,產生了兩方面的后果,一是商業化帶來了居住成本的增加,不少環境優美的鄉村地區,旅游開發之后的顯著變化是地價攀升或房價飛漲,鄉村居民往往無力分享經濟發展帶來的成果;二是鄉村地區淳樸的文化氣息開始被外來文化所浸染,鄉村社區的文化和價值觀開始發生變異,傳統鄉村景觀與現代文化景觀不協調等問題日益凸顯。

        (4)鄉村地區出現了逆城市化的傾向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過度發展的必然結果,造成逆城市化的原因主要是城市人口過于密集、環境惡化、地價房租昂貴、生活質量下降等引起人口向環境優美、地價房租便宜的郊區、衛星城等鄉村地遷移。鄉村旅游成為承接這種轉移“任務”的載體。鄉村居住環境的優勢、交通基礎設施的改善,加大了城市景觀對鄉村景觀的影響,這種“侵蝕行為”使得不少鄉村的“城市性”特點越來越明顯。

        五、鄉村旅游地城市化的調控對策

        (一)科學規劃開發區域。營造鄉村氛圍

        鄉村旅游規劃與開發要樹立“區域——城市——鄉村社區——鄉村旅游地”的多元開發維度,從“資源——產品——市場”的互動層面來規劃開發區域。參與鄉村旅游規劃的人員應包括旅游地理、經濟管理、人文歷史等學科背景的專家構成,本著保護第一、開發第二的指導思想編制旅游總體規劃或概念性規劃。在此基礎上,鄉村景觀資源應由景觀園林、建筑等專業人員來完成規劃的空間設計和景觀布局。鄉村旅游的景觀應從體驗的角度出發,通過個人體驗的作用使“景”與“觀”和諧統一,營造一種天然意趣、田園詩化的獨特鄉村氛圍。

        (二)重塑鄉村文化形象。凸顯鄉村優勢

        在鄉村旅游開發中,注意保護好“鄉村性”的優勢是避免過度城市化問題的前提。為此,首先要依托鄉村既有的空間布局對鄉村進行規劃和建設,防止破壞鄉村“原生態”特質的粗線條模式。其次,要積極采取各種措施保護鄉土文化、鄉間民俗在旅游開發中的“神秘性”。城市化的旅游規劃往往是一類“公園化”、“廣場化”、“舞臺化”的模式。在鄉村旅游開發和發展進程中,消除和避免這一現象的根本途徑是從鄉村旅游地的地脈和文脈出發,本著生態循環、文化保護、永續利用的指導方針,來開展鄉村旅游的規劃和設計。

        在開發過程中,應從當地眾多的旅游景觀中發掘出最能代表地方文化的文化景觀并從中提煉出主題,以主題為基礎進行特色分區。通過對不同區域的非具象和抽象的規劃設計,用具象的形態生動地表達出特定的景觀形象。在鄉土建筑風貌的塑造中,建筑風格應結合當地鄉土建筑特色,避免不合理的異域文化侵蝕鄉村聚落景觀的原始風貌。

        (三)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延伸旅游效應

        鄉村地區在確立了旅游開發的主體地位之后,合理設計和調整產業結構是必須要考慮的重要命題。首先,加快轉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促進綠色農業、無公害農業的推廣。其次,科學調整農村地區的產業結構類型,地方政府要在招商引資過程中設置“門檻”,強化基于環境保護的產業準入制度。鄉村旅游是當地產業鏈條的主體,如摻雜其他工業元素,特別是污染嚴重、能耗高的工業項目很容易失去本真,從而產生“一損俱損”的局面。第三,結合新農村建設的政策要求,合理推進農村地區的城鎮化建設,政府應把一些小城鎮按旅游集鎮的風貌進行控制,使其本身就成為旅游吸引物之一。同時,依托這些農村小城鎮發展旅游商貿流通業,如農副產品的深加工、旅游紀念品的生產與銷售等,使小城鎮成為承接鄉村旅游一體化發展的中轉站。

        (四)合理布局和完善旅游開發的產業要素

        鄉村旅游開發的初期階段,重點突出三方面的功能特性,即居住功能、農業生產功能和旅游接待服務功能。旅游引發的鄉村城市化,其實質是旅游產業的城市化。旅游是綜合性很強的產業,除了產品體系服務功能外,還包括支撐體系服務功能,如游客的休息坐臥、游客安全保護、標識導引服務等。產業要素的完善應立足鄉村實際,例如針對游客住宿問題,鄉村社區應充分利用現有民宅,改善用電、用水及衛生等基礎設施條件,建造一些農家客棧以滿足游客住宿之需。另外,鄉村旅游地的不斷發展會使其功能組成日趨多樣化,比如一些商務、會務活動可能進入旅游地,這些設施的空間布局與要素體系建設要進行科學論證、有序開發。

        (五)建構鄉村旅游開發中的資本和人力資源平臺

        資本市場對鄉村旅游的興趣源于投資規模和產業政策兩方面的因素,資本的逐利行為往往會背離投資初期的要求,外來投資者鮮有詳細調研能夠體現當地特色的投資項目和旅游商品,多是模式化的套用和泛商品化經營,這種集中式的商業形態顯然不是對鄉村旅游的有益補充。此種情況下,政府應對旅游投資加強監管,可以成立旅游開發股份公司,股東包括地方各方利益主體,充分體現鄉村居民意志。統一規范鄉村地區的旅游投資行為旨在避免過度的商業化行為,使之能夠真正地為地方旅游業的發展服務。目前困擾鄉村旅游開發成效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人力資源的匱乏。鄉村旅游的從業者應具備引導、培養和提高旅游者的審美情趣和品位的能力,為此,一要多方吸納專業人才,在“量”的基礎上注重“質”的提升;二要加強旅游從業人員的業務培訓,使其符合現代旅游服務業的發展要求。三是強化責任意識,對游客負責、對保護鄉村資源負責、對鄉村社區負責的態度,促使他們真正成為鄉村旅游開發和發展中的主體力量。

        第9篇:旅游中的經濟現象范文

        關鍵詞:文化 旅游文化 旅游產業 可持續發展

        一、旅游文化的內涵

        旅游是在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后,主動追求更高質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現的一種綜合性大眾活動,文化要素對旅游活動影響很大。

        旅游產業中的文化是指在自然和社會發展進程中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系統,是游客這一旅游主體借助旅游媒體(旅游社、飯店、旅游交通和各類旅游服務中介機構)通過對旅游客體的能動活動而產生各種旅游文化現象的總和。旅游文化不僅僅局限于民族傳統文化的領城,也不是僅僅關注文化旅游這類文化特征比較明顯的旅游形式,而是要將旅游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進一步揭示其內在的固定規律,以利于其可持續發展。

        二、文化在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旅游文化指導著旅游資源的開發

        旅游資源的開發不僅要以市場為導向,充分滿足游客的消費需求,更重要的是堅持旅游文化的指導作用。缺乏旅游文化指導的旅游開發,容易造成旅游地資源品位和格調的下降。

        2.文化是旅游經濟競爭的核心

        旅游業的競爭本質上是文化的競爭,文化因素成為旅游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動中,旅游者物質方面的需求是較低級的需求,易于滿足;但是其最終目標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屬于高級而復雜的需求,較難于滿足。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異性往往為一個地域、一個民族所獨有,很難模仿和復制,可比性較低,易于創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發展旅游強有力的競爭能力。文化中所帶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獨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區域間文化特質,是培植旅游經濟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3.文化是構筑旅游產業的靈魂

        旅游是賞心悅目、愉悅身心的過程。在其帶給人們美好視覺效果的同時,尋求的是一種心靈互動的過程。失去了這種功效,旅游就會變成徒勞。而文化恰恰是構筑旅游產品深度與魅力的核心,它決定了旅游的內在底蘊,將旅游產品從一個簡單的自然外形升華為具有欣賞品位的藝術生命體。

        4.文化是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驅動力

        知識經濟時代,文化經濟一體化是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重視文化因素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是世界性現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份報告中強調:實現發展的動力實際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發展的搖籃,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經濟越發達。以北京大觀園為例,從160萬元《紅樓夢》電視連續劇的制景費起家,不斷發掘紅樓文化,按《紅樓夢》小說中的菜譜開發紅樓宴、紅樓宴舞,靠挖掘文化內涵使得企業發展成為國內旅游企業的知名品牌。在旅游資源走過普遍開發階段之后,文化成為將旅游業發展推向深入的重要驅動力。

        三、旅游文化內涵建設促進旅游業可持續發展

        1.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轉變旅游業發展觀念

        我國旅游業起步較晚,雖然一些項目在一定時期內也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但是還是屬于粗放型發展。有的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對于旅游目的地的自然資源和社會文化資源造成的破壞難以用經濟數字來計量。科學發展觀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求旅游產業發展從數量型轉向質量型和效益型,通過挖掘旅游文化內涵、提升產品附加價值,向深度發展。

        2.挖掘文化旅游資源,要“因地制宜”

        在美國,27%的人每年要把數十億美元花在文化旅游上。為了增加文化旅游的項目,美國的許多城市大力開辦文化旅游點。在佛羅里達州的奧蘭多,每年有大約3700萬人參觀這里的迪斯尼樂園,制片廠和海洋世界。當地的美術館、科學中心、影劇院、樂團、芭蕾舞團都成為奧蘭多吸引游客的文化項目。精明的奧蘭多人甚至還想出了借助外國文化傳統擴大旅游收入的點子,舉辦了為期四個半月的中國帝王陵墓出土文物展覽。由此可見,不管是傳統文化,還是現代文化;不管是固定旅游吸引物,還是流動旅游吸引物。它們之中都蓄積著巨大的可供旅游業利用的文化勢能。

        3.提高旅游產業與文化的融合度

        沒有個性的文化旅游產品,是沒有市場延展性的產品,會被浩瀚的旅游市場所淘汰。旅游文化精品不僅能提升旅游城市和企業的品質,其本身也構成新的旅游吸引力。打造四季不同的景區景點,突顯集民族風情、人文景觀、歷史文化、休閑度假為主題的景區,利用在全國絕無僅有的旅游資源,打造旅游文化精品。如何把歷史的靜態的東西,把死的東西讓它動起來,讓它活起來,讓現代人通過歷史文化的傳遞達到旅游的升華,這不僅是旅游產業面臨的問題,也是知識界、文化界和旅游界探索的要點。

        4.加快人才培養,夯實旅游產業發展基礎

        旅游產業鏈較長,屬于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快人才培養,提高勞動者素質。長期以來,我國旅游專業教育是設置于經濟學范疇內的,旅游文化還不是一個獨立的學科,對旅游人才文化素質的提高重視不夠。而實際上旅游產品設計、資源開發和規劃、旅游服務都是基于文化基礎上的,但旅游從業人員文化層次偏低,無法做到幫助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感悟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旅游活動只能停留觀光的淺顯層面,不能適應現代旅游的發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游人才培養,提高旅游從業人員業務素質,提高他們對所處環境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的了解程度,既要做好服務員,又要做好講解員,提升旅游產業文化品位。

        四、總結

        旅游產業是兼有經濟、文化、社會和環境四大功能的產業,隨著我國旅游業的興起和迅猛發展,文化在旅游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它正在成為整個旅游業的靈魂和支柱,決定著旅游業的發展方向和興衰成敗。深入挖掘旅游文化的內涵,營造旅游文化氛圍,將促使旅游業走向成熟并得到持續健康發展,將進一步促進中國旅游業發展,使之立于世界旅游強國之林。

        參考文獻:

        [1]馬波.現代旅游文化學[M].青島:青島出版社,1998.

        [2]謝鶴林.我國旅游的文化特色[J].旅游學刊,1998(3).

        [3]謝春山.旅游文化——中國旅游業參與國際競爭成敗的關鍵[J].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3).

        [4]王東.美國旅游業中“增長最快的項目”——文化旅游[N].北京日報,1997-6-26.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不卡片高清 | 亚洲一本大道中文在线 | 亚洲理论电影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巨大的乳专区不卡顿 | 午夜爽爽爽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国产日韩亚洲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