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礦山生態修復治理方案范文

        礦山生態修復治理方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礦山生態修復治理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礦山生態修復治理方案

        第1篇:礦山生態修復治理方案范文

                

        2018年以來,按照創建先行縣的部署,把綠色礦山建設作為“發展生命線工程”來抓,圍繞打造全國綠色礦業發展先行縣”目標,堅持“規劃引領、標準倒逼、標桿帶動、科技支撐、綜合利用”的創建路徑,在提升綠色礦業發展理念上下功夫、在政策引導和建設指導上做文章、在推進綠色改造和生態治理上求突破、在破解制約礦業生存和發展瓶頸上打出路,著力推進礦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現將2018年綠色礦山建設有關工作開展情況匯報如下。

        (一)2018年綠色礦山工作

        一、夯實四項基礎,把綠色礦山建設作為生命線工程來抓

        1、加強組織領導,推動工作落實。在綠色礦山建設領導小組領導下,組建了縣綠色礦山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重點企業也相應成立了綠色礦山建設辦公室,統籌推進礦業的綠色開發、生產和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工作,現已形成政府主導、企業主體、部門協同、社會支持的四位一體推進格局。

        2、全面調查摸底,把握縣情礦情。先后組織了四輪調查摸底掌握第一手的現實情況,為出臺政策、科學治礦提供了事實依據。

        3、提升思想理念,形成綠色共識。先后組織有關部門和重點企業3批次80余人次赴綠色礦山建設先進地區參觀學習、考察對標,在職能部門和重點企業層面對綠色礦業發展有了全面系統的認識。同時,通過召開工作推進會、企業座談會以及加強宣傳等措施,廣泛宣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已安裝制作固定展牌、永久性標語50余處。

        4、堅持頂層設計,強化政策推動。根據國家六部委的實施意見和《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建設方案》,編制了《綠色礦業發展先行縣建設方案》。立足縣情和資源稟賦實際,在政策、制度層面先行先試,配套出臺了等一系列文件,明確了“干什么、怎么干、達到什么標準”。

        二、把握三項重點,真抓實干對標打造國家綠色礦山

         

        1、加強綠色治理,加大礦區生態環境修復治理。綠色礦山建設中礦山生態環境治理既是焦點問題又是難點問題,堅持邊開發、邊生產、邊治理、邊恢復進行生態的修復再造,大力推進“百礦披綠”和“花園式礦山企業”建設工程,專門細化制定了“綠色礦山建設潔化綠化美化標準(試行)”,明確開采區、生產區、生活區、辦公區、道路運輸系統在礦容礦貌、綠色治理、礦區及周邊環境綜合整治方面具體的標準要求。督導指導企業因地制宜對損毀山體、尾礦庫、排土場進行復墾披綠、光伏發電、栽植經濟林等多路徑恢復治理,年初下發了2018年礦山披綠任務指標,覆蓋81家礦山企業,全年綠化治理面積2500畝,植樹900萬株,播撒草籽300余公斤,總投資達2500萬元,使礦山生態環境有了很大改觀,還進一步拓展了建設用地空間。

        2、加強綠色改造,培育礦業生態發展競爭力。以安全生產、環保達標、節能減排為切入點,通過實施技改升級和環保達標工程,落實綠色開采、綠色運輸、清潔生產等規范要求,把藍天、綠水、凈土保衛戰落在實處。在開采環節,實施爆破水袋降塵、采區微噴降塵、棚化入庫等綠色環保治理工程,有效治理揚塵污染。。在生產加工環節,推廣使用高壓輥磨、量恒式干選、濕式磨前預選等新技術新工藝,逐步推動技術裝備升級改造,建設現代化、科技化、數字化礦山。在礦物輸送環節,大力推廣皮帶廊封閉運輸,實施礦區運輸“車轉廊”工程.

        3、加強綜合消納,創新尾廢資源化利用路徑。在尾廢處置利用上,堅持“挖潛創新、調整結構、綜合利用、循環發展”工作思路,走科學消納尾廢、綠色開發利用的資源化、生態化之路,把鐵、金尾礦變廢為寶,有效減少對生態的影響,降低區域生態環境承載的壓力。發展壯大尾礦制備新型綠色建材產業,推進尾廢生產綠色砂石骨料產業,做好鐵尾礦復墾造地還田的升級文章。在實現尾礦庫復綠披綠、生態再造的基礎上,利用鐵尾礦砂中含磷、鐵等元素,推進鐵尾礦綜合利用產業與農業產業結合發展,推進就地生態化利用。

        三、抓住三個關鍵,引領礦業走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

        第2篇:礦山生態修復治理方案范文

        浙江省一直以來把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作為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的一件大事。浙江省是長三角地區重要的礦產品基地。上世紀八十年代,浙江省有礦山上萬座。近幾年來,為推進生態省建設,大力實施了關礦壓產工作,現有礦山近2000座。近十年來,浙江省按照“誰開發、誰治理,誰破壞、誰治理,誰得益、誰治理”的原則,在全國率先實施了礦山治理備用金制度,建立健全了礦山生態環境的一系列制度,先后開展了“百礦示范、千礦整治”和綠色礦山創建工作,礦山生態環境建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一)礦山生態環境現狀

        一、建立了完善的制度體系。早在1999年,在《浙江省礦產資源管理條例》出臺時,就將建立“浙江省礦山自然生態環境治理保證金制度”。2001年12月下發了《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礦山自然生態環境治理備用金收取管理辦法的通知》(浙政發〔2001〕81號),對備用金的收取標準作了明確規定。2009年5月以實施《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國土資源部令第44號)為契機,要求具備二年以上采礦權期限的礦山編制《礦山地質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治理方案》中確定的治理經費作為備用金收取的依據,使備用金收取標準更具針對性和實際意義。

        二、全面收取備用金。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與采礦權新設、延續、變更登記相掛鉤,凡是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不符合要求的,采礦權新設、延續、變更登記一律暫停。截至2011年三季度末,應繳礦山數1910個,已繳礦山數1910個,收取面達到100%(不含地熱、水、氣類采礦權),從2001年12月到2011年11月,十年間,全省歷年累計應繳備用金11.2億元,已累計收取備用金10.5億元,已累計返還0.9億元。到2011年已治理礦山累計達427家,累計治理面積669萬平方米,其中采礦權人投入治理資金9597萬元。確保持證礦山不添治理新帳提供了保證。

        三、走出了獨具特色的道路。

        一是規劃先行。2002年編制了《浙江省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提出礦山生態環境治理的重點區域是:城鎮規劃區、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源保護區以及主要交通干線可視范圍等區域。并要求市、縣、區的《規劃》在2004年編制完成。

        二是落實治理責任。將各地區《規劃》中需要人工治理的廢棄納入政府生態省年度考核目標和各級國土資源局的工作目標責任中。到2011年考核達標率為91%。

        三是精心設計載體。浙江省已經廢棄的礦山有近萬家,亟待治理的有1615個。從2004年起浙江省對歷史遺留下來的廢棄礦山按年度制度治理計劃,開展了“百礦示范、千礦整治”活動,給予一定的經費補助。除百礦示范外,還積極推進1000座廢棄礦山治理。到2008年全省累計批準“百礦示范”項目183個,“千礦整治”1220個,投入治理資金5.7億元,治理面積2230萬元?!鞍俚V示范、千礦整治”讓浙江省還清了“歷史老帳”。

        四是因地制宜。堅持 “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景則景、宜建則建”原則,探索了多種治理的形式:

        1、土地復墾。對廢棄礦山按標準進行治理,平整出農用地,農用地的60%可作為建設用地指標。如湖州市長興縣從2006年開始的五年時間里,對全縣50家廢棄礦山進行了復墾,復墾面積達1334畝,獲取建設用地指標789畝,這些指標占了長興縣同期用地指標總數的的三分之一,有力支持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2、景觀再造。采取“同步設計、造綠添景、互為結合”的方法,廢棄礦山打造成旅游景點。長興縣槐坎鄉的勞武石礦是個廢棄礦山,位于長興金釘子剖面的旁邊。長興縣充分利用這個特點,將勞武廢棄礦山改造成金釘子保護區形象門口的瀑布山體。

        3、土地利用。對一些占地多又較為平整的廢棄礦山,平整出來成為工業用地。既改善了周圍環境,又拓展了建設用地空間。如長興縣煤山鎮的花石山廢棄礦山經過平整,整理出174畝土地,引進了一個投資2億元的發電廠,目前這個電廠年發電能力為3億度電。

        4、生態復綠。主要對礦區進行植被重建和生態修復,使其恢復成周圍協調。這類治理方式多集中于交通要道兩側可視范圍內。浙江已治理廢棄礦山坡面17500畝,如湖州市道路場灣礦區治理工程完成邊坡綠化98畝,使光禿禿的宕面披上了綠色。

        五、大力推行綠色礦山創建。浙江省從2006年開始試行綠色礦山創建,到2011年已創建綠色礦山200多家。有效改善了礦山的礦容礦貌,成為礦山生態環境建設的良好載體。2011年制定文件將綠色礦山創建工作納入新批礦山的必備條件之一。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浙江省的礦山生態環境建設無論在制度上還是在實踐成果上都取得了豐碩成果,不少方面走在了全國的前列。但是目前礦山生態環境治理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少:

        一是邊生產邊治理沒有落實到位。在備用金的收取中做到了“不欠新帳、還清老帳”,但是在礦山企業生產過程中未能按《礦山開發利用方案》和《礦山地質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落實到位。很少有企業真正做到了邊開采邊治理。

        二是備用金收取的多返還的少。由于礦山企業沒有做到邊生產邊治理,礦山關閉時基本沒有治理。這種情況十分突出和普遍。關閉后的礦山由于采礦權到期,按法律法規應屬無權治理。由于臺階、邊坡離方案設定的差距很大,都只能擱置一邊,成為新的廢棄礦山。

        三是《方案》閉坑設定與現實用途沖突?!兜V山地質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往往是在礦權設置時編制的,采權期一般三、五年,有些更長十年、二十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礦山閉坑時的用途鄉鎮往往會另有打算。業主希望按《方案》治理。而當地政府則出于發展經濟的考慮,則會另有打算。這些問題在現行的法律法規中都沒有提及,也是我們面對目前的關閉礦山治理無法破解的難題。

        (三)礦山生態建設的具體措施

        一、完善制定適合浙江省的治理政策

        浙江省礦山的特點是占地面積都不大,與西北部的大型礦山不可同日而語。大型礦山采礦期限長達二三十年,一個礦區開采完畢后進行治理,再去開采另一個礦區。而浙江省的礦山往往在開采過程中無法治理,只有到采礦期滿后停止開采。而在采礦證到期前,礦山業主在利益驅動下,為追求經濟效益,多開多采,不考慮治理。為此,是否可以制定政策,在采礦證到期前一年,臺階必須做到按規定設置,這為以后治理打下基礎。而將治理期限適當延長一年。這樣能推動關閉礦山的治理,加快備用金返還。

        (二)加強礦山《地質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的監管

        只有加強生產過程中和監管,加強對礦山業主的宣傳,加強如何實施兩《方案》的業務培訓,運用儲量實測手段,加強平時對臺階、坡角等的監督,為將來礦山業主進行治理打下良好基礎。2012年長興縣打算采取了聘請資質單位擔任監理,按《浙江省礦山開發利用方案監督情況表》的內容進行監管每月通報一次,并對礦山企業實行紅、黃、藍的等級考核,作為年檢的重要資料。

        第3篇:礦山生態修復治理方案范文

        關鍵詞:建筑石料;綠色礦山;可持續;管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TD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2)02-0158-02

        收稿日期:2012-01-30

        作者簡介:潘志龍(1965―),男,江蘇吳江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礦產地質及礦山地質環境管理工作。

        1 引言

        “大力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注重資源保護和合理開發。堅持開源與節流并重,把節約放在首位。在做好數量管控的同時,加強質量管理和生態管護,防止過度開采”,是新時期對資源利用的新要求。在目前的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中,仍然比較注重數量管控,而在質量和生態管控上相對薄弱。如何做到數量、質量和生態管控三者統一,是在保障礦產資源的有效供給中所面臨的重要問題。要解決數量、質量和生態管控三者統一問題,必須要把綠色礦山建設理念納入礦業開發全過程,堅持“邊開采、邊治理、邊建設”原則,從源頭上控制礦山數量、質量和生態環境的影響因素。具體來說,就要做好采礦權設置、開采、閉坑三階段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全過程的管理。

        2 采礦權設置管理

        (1)對礦山開采規劃方案的合理性進行分析。從選址(礦區范圍劃定)是否符合礦產資源總體規劃、礦產資源儲量保障程度、地形地貌、土地利用及礦區地質環境等方面著手,多角度地對礦業開發活動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與比較,為礦山規劃(設計)提供基礎的資料。

        (2)針對性選擇采取能防止或減少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采礦和選冶工藝,要結合當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設計好礦山閉坑后礦地的最終利用功能,推進礦區整體開發模式,實現礦地綜合利用。杜絕不符合準入條件者進入礦業開發領域。

        如浙江湖州吳興菁山礦區因其資源、區位優勢,規劃建設精品石料生產基地,設置有3個采礦權,統一最低開采標高,閉坑后可形成約333.3hm2土地供開發利用,提高資源利用水平。

        (3)進一步完善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備用金收繳、使用管理,確保治理備用金滿足礦山關停后礦區生態環境恢復治理需要。

        3 綠色開采策略

        3.1 礦山開采階段管理

        (1)規范礦業活動,目的是提升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進一步改善礦山生態環境,促進礦業可持續發展。強化礦山開發利用和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方案實施監督管理,確保方案實施到位,切實防止或減少環境地質問題的產生、發展,對已發生的環境地質問題進行治理。

        (2)指導礦山企業優化采、選、冶工藝,正確選定開采方式和技術裝備,盡量減少對資源儲量的消耗,最大程度地利用礦產資源,提高礦產資源利用率。按照“五化”標準,即:采取“資源利用高效化、開采方式科學化、生產工藝環?;?、企業管理規范化、礦山環境生態化”開展礦山生產活動,做到科學、低耗和高效合理地開發利用礦產資源。

        (3)督促露采礦山采用自上而下水平臺階式開采,嚴格控制開采坡度、高度和臺階寬度,并在采礦生產過程中做好礦山環境恢復、礦地利用預設功能的基礎工作,確保礦山環境能夠得到有效恢復和治理。

        (4)指導礦山企業在礦石加工環節實施工業循環用水,廢水零排放,做好粉塵收集利用,變廢為寶,對暫不能利用的廢渣要科學堆放,防止水土流失。湖州新開元碎石有限公司通過建成生產用水實時凈化循環使用系統,采用高效分離濃縮技術實現對生產污水凈化、再生循環使用;湖州鹿山塢礦業有限公司建造封閉式加工廠房6 000m2,配置吸塵設備及粉塵儲存罐,回收的粉塵又被用作生產新型墻體材料原料,化廢這寶、變害為利,一舉多得,既減少粉塵排放,保護環境,又提高了礦產資源利用率。

        3.2 礦山閉坑管理

        督促做好礦山生態環境恢復工作。通過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實現開發前后環境擾動最小化和生態再造最優化,礦山用地得到再利用。堅持“邊開采、邊治理、邊建設”的原則,強化綠色礦山建設貫穿于整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的理念。要按礦山地質環境恢復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因礦制宜,科學確定礦山占用土地的規劃用途,做好生態環境的治理,消除礦區地質災害隱患,使礦區成為一個新的環境良好地區,緩解用地緊張矛盾。環境如適合作建設用地的,則按建設用地要求進行復墾,緩解用地緊張矛盾。湖州市區仁皇山廢棄礦地治理工程采取“邊坡生態復綠,宕底土地平整復墾”的綜合治理模式,消除了地質災害隱患,形成一處面積約5.5萬m2的喬、灌、草結合,層次明顯的綠化地,同時復墾土地8.1hm2可用于開發建設。如礦地所處區域適于景觀改造,則保護好有景觀價值的巖石,進行景觀再造,建設新的風景點,增添了旅游資源,如長興縣金釘子地質遺址公園建設,采取“同步設計、造綠添景、互為結合”的治理方式,使科教基地、景觀建設與礦山治理互為結合,既達到了景觀效果,又實現了礦山邊坡治理。如適于復墾農地的,則進行土地復墾,恢復農地,改善環境,造福百姓。如湖州市區堂子山廢棄礦區復墾農地13.5hm2,已建成苗木基地。

        參考文獻:

        [1]

        浙江省國土資源廳.浙江省綠色礦山創建指南(試行)[R].杭州:浙江省國土資源廳,2005.

        [2] 潘圣明.礦山又綠[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Strategies of Sustainable Mining of Construction Stone Mining

        Pan Zhilong

        (Huzhou Xinlüyuan Mining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Co.,Ltd.,Huzhou 313000,China)

        第4篇:礦山生態修復治理方案范文

        1.迎接了省市自然資源部門領導對我縣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的檢查;配合秦嶺辦對全縣秦嶺區域開展了聯合執法檢查;配合縣扶貧辦對貧困戶進行了大檢查;

        2.向市局上報了2020年秦嶺礦山生態修復治理項目申報表,并填報完善了全國地質災害防治項目管理系統信息;向安委會上報了集中執法行動方案;

        3.對縣十七屆人大四次會議第74號建議進行了答復;

        4.印發了關于做好2020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完成了2020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安排部署暨培訓會的準備工作;

        5.開展了齊鎮羅家臺崩塌治理工程施工及監理、湯峪鎮丁家溝崩塌治理工程施工的招投標工作。

        下周工作計劃:

        1.檢查原大灣石英礦和原秦嶺采礦場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程開展情況;檢查湯峪鎮東坡崩塌治理工程施工情況;

        2.加強“亂采亂挖”監管,周內對礦山檢查不少于2次;

        第5篇:礦山生態修復治理方案范文

        關鍵詞:礦山 地質環境 恢復治理

        中圖分類號:X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8(b)-0147-01

        隨著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的高速增長,市場經濟下的礦山開采不注重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和長遠效益的結合,造成了一系列因肆意開采、安全管理意識淡薄、開發技術落后等造成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礦山地質環境問題不僅會引發接連的礦業地質災害,給廣大人民生活帶來影響,還嚴重制約了國民經濟的發展。

        1 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1.1 引發塌陷危險

        礦山開發活動還可以引發地質災害,使地面遭受塌陷危險。首先,地面塌陷對道路和鐵路的具有較大破壞作用。其次,地面塌陷對橋涵的影響和破壞。隨著采煤的塌陷,受到影響的橋梁或涵洞由于下沉的速度較慢和隨沉隨治理的觀念盛行沒有得到及時重視,將隨著井田的進一步開發呈現大面積積水甚至全部變成水域的現象。再次,地面塌陷對河流堤壩具有一定的破壞作用。最后,地面塌陷對村莊有一定的破壞作用。

        1.2 引發地質災害

        在礦山資源開發時,能誘發很多地質災害,對人民的生命、生產生活和財產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危害。礦山開發,極易引發滑坡、泥石流、山體崩塌現象。礦業開采,特別是露天礦業開采,加上自然環境的影響容易形成滑坡等地質災害。礦山開采使得坡體原有平衡被打破,導致山體傾斜,巖土變形,直接誘發崩塌和滑坡;礦山開采中的礦渣隨意堆放,不及時處理,給山體造成了超負荷,導致滑坡現象;礦業開采中的殘渣遇雨水等暴風雨天氣,形成泥石流。

        1.3 地貌景觀影響

        主要表現在植被稀少,石漠化嚴重,水土流失等。石漠化在喀斯特脆弱地貌環境下,因為人類的不合理開采礦業或過分強調經濟活動等造成的土層植被遭破壞,水土流失、土地生產能力下降的巖石景觀。此種情況也在露天開采中容易出現,由隨意堆放的礦渣等構成,破壞了生態環境。

        1.4 土地資源影響

        礦業活動對土地資源的影響和破壞主要體現在土地占用和地面塌陷上。土地占用主要是工業場地和矸石堆放占地。此外,隨著礦業開發活動的加劇,對礦區土地資源的影響程度將持續,受影響和破壞的土地范圍增大,礦業開采中的有毒有害成分滲入土地資源中,對植物和環境造成了危害和污染。

        1.5 水體環境影響

        礦業開采直接或間接地污染了水源。由于礦業開采中的不妥善處理殘渣和污水廢水,造成污水經雨水沖洗后流放到周圍的農田、土地中,再進一步污染農作物,影響了整個生態系統的和諧穩定。此外,有些礦業開采中直接排出廢水污水,滲入地表,直接污染了地下水源和土地質量。含水層造成影響。此外,礦業開采中對礦井的不合理開采容易影響到含水層水質水位等,對于淺部含水層及民用井、煤系地層及上下覆含水層、地下水水位及水質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1.6 大氣環境污染

        采石場中,塵土飛揚,亂堆亂放的廢石廢渣經狂風一吹,漫天飛舞造成了嚴重的大氣污染,嚴重影響了空氣質量。

        1.7 噪音污染

        礦業開采中,機器聲巨大,振動分貝較高,形成了噪音污染,嚴重影響了周圍居民的正常生活。

        2 如何恢復治理礦山環境

        隨著經濟的發展,礦山開采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但也帶來了不少環境問題。礦山環境的惡化是每一個礦業工作者和公民關心的問題。當前的重要任務是恢復治理礦山環境,并在以后進行礦山開采時,注意保護環境,合理開采,促進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和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2.1 應根據情況,合理分區

        礦業工作者應根據礦產資源開發計劃,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類型、分布特征及其危害性以及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結果對礦山環境合理分區,方便對癥下藥。首先,應堅持以人為本、以土地治理再利用為中心的原則。其次,要在現狀評估、預測評估的基礎上,對評估區地質環境總體影響程度作出綜合結論,明確分清區內相似、區間相異情況,進行環境分區。再次,根據各個分區的不同情況和特點,對其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例如:根據各片區的特點分成礦區南、北、中等區,在此基礎上,進行對其進行重點防治區和一般防治區劃分,明確各片區的地理位置及面積大小,分析其地質環境現狀,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

        2.2 針對癥狀,改善礦區環境

        針對不同分區的環境惡化形式和地理環境特征,采取不同的改善礦區環境方式。

        (1)改善礦區生活質量,防止地質災害發生。礦山在開采過程中形成的石頭、泥土、灰塵等容易造成地質災害,給礦區人員或周圍居民的人身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在對于地質災害容易發生的地區,有效采取措施改善環境質量。(2)充分發揮覆土和矸石作用,增加耕地面積和減少危害。礦山開采后,容易形成大面積的塌陷現象,造成耕地面積減少,還對礦區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針對此現象,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將覆土重新回填進坑洼處,不僅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積,還合理解決了覆土的安置情況。對采礦后產生的矸石等固體廢物進行綜合治理,防止其造成的地質災害影響,又避免了浪費資源現象的發生。(3)及時修復因地面塌陷造成的交通道路、壩體沉陷、滲漏現象。礦山開采后,容易造成交通堵塞,壩體沉陷,地下水層滲漏等現象,對礦山周圍的人民生產生活造成了影響。(4)充分利用已有礦井排水處理工程,發揮礦井排水、選礦排水等的有效作用。利用排水處理工程進行妥善排水,并對生活廢水集中處理,保證礦區地下水和地表水水質不受污染,也是保護礦區環境的一項重要措施。(5)綠化環境,保護植被。礦山的開采不僅產生了較多的廢石廢渣,造成了山體滑坡和水土流失現象,不僅危害人類自身,還破壞了植被,破壞了生態環境。為此,礦山工作者應該注意綠化環境,加強植被修復和保護,使得礦區的自然景觀和生態環境功成于千秋萬代。

        2.3 治理與恢復并行,有效保護礦區環境

        我們除了對礦區環境進行治理,還要對環境礦區環境進行保護和監督,促使礦業開采繼續為經濟發展服務,且不至于危害生態環境。

        采取監測措施,加強環境監督功能,防止邊坡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的發生。合理處理廢石廢渣合理,選擇好堆放位置,使它不危害含水層和發生地質災害。保護植被,加強植樹造林工程,減少惡劣環境造成的地質災害對人們造成的危害。全面建立并不斷完善礦山地質環境監測系統。例如,建立塌陷區地面變形觀測等,完善礦區地質災害監測網絡、信息系統和預警體系。

        參考文獻

        第6篇:礦山生態修復治理方案范文

        關鍵詞 裸巖邊坡 邊坡綠化 生態修復治理模式 山體邊坡

        中圖分類號:S157.2 文獻標識碼:C

        苔山風景區位于隆化縣伊遜河西岸,多年來由于自然作用和人為原因形成了大面積的懸崖和陡坡,碎石堆積,草木蕭疏,嚴重影響了苔山風景區的景觀風貌。苔山沿伊遜河形成了大量次生裸地(巖石邊坡),目前苔山裸巖邊坡主要表現為險峻陡峭、物理結構不良、貧瘠、干旱等,對隆化縣伊遜河沿岸整體景觀、土地資源、居住環境、生物多樣性等均產生不利影響。

        縣林業局組織實施項目建設,科學謀劃,周密部署,工程分兩期完成,明確質量和時間要求。采取工程式生物措施,及時對露天采石場、損毀的土地進行復墾、復綠。2012年5月份施工一期建設,初見成效。現已完成造林56畝,栽植油松大苗850株,栽植蒙古櫟70株;完成秋季栽植前整地23畝;完成幼林撫育20畝;完成邊坡裸巖掛網噴播8700平方米。

        一、項目概況

        隆化縣苔山地處河北省承德市東北部,南靠灤平縣,東北與喀喇沁旗為鄰,北與圍場縣相連。隆化屬中溫帶、半濕潤兼半干旱、大陸性季風型冀北山地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冬長夏短。冬季盛行西北風,寒冷干燥;春季驟冷驟熱,升溫快,大風多,氣候干燥;夏季盛行偏南風,氣候溫和,雨水集中。

        二、裸巖邊坡現狀

        苔山治理區域范圍內共計有6處巖面,由原采石坑坑壁組成。林業局一期治理選擇4個裸巖面進行治理綠化。治理前的裸巖坡面基本無土壤基質。坡度大于70B體娠量假Z較緩部位有少量草本植物涉b眼可辨其身指標減鏨教逯患嘀始脅閂級猩倭啃嗄凈蚣儺怨嗄舊ぃ渲旮咼饗緣陀謚芪教逋嘈蛻鎩W苤教寰諍螅乇碇脖黃蘋笛現兀δ芑舊ナВ渚歡問奔淶淖勻桓櫓茫蛩亮魘в跋歟墓畚⒑跗湮T教逕銜淳墑牟課唬脖桓哺橇己茫悄疽運墑魑鰨銜∈瑁黃溆轡繽斂荼局參錚猩倭康桶嗄盡?

        三、生態修復綜合治理原則

        結合苔山治理區具體情況,堅持“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和全面規劃,突出重點的原則”,全面規劃苔山綜合治理方案,明確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方向。依據治理難度,分為重點防治區、次重點防治區、一般防治區。編制分區治理方案,選擇重點地區、重點工程進行重點防治。并按各分區不同類型的地質災害和礦山環境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防治措施。

        四、綜合生態修復模式

        苔山裸巖坡面、地面碎石間含土量少、水分難以保持、太陽輻射強烈導致高溫、干旱或水澇等極端環境條件。植被復綠必須有與相宜的立地條件,即需創造和解決土壤條件、營養條件、物理條件和植物物種條件等。同時,要恢復植被,首先需了解植物生長和與其密切相關的因素之間的關系。

        按不同類型治理設計的要求,結合邊坡物理治理工程的手段可進行以下一種或同時進行數種類型相結合的生態治理,以達到景觀要求與生態修復的最優化目的。

        (一)堆積體邊坡挖種植穴綠化技術。

        對坡度60度以下,高度一般不大于60m坡面穩定性好,底質有一定風化性的,清除浮石后交錯挖魚鱗坑,坑大不小于1m,坑低邊設弧形石塊(磚塊)圍欄,弧口向上向邊延伸50―100cm,離坑底5cm設排水洞,坑內填50cm以上含有保水劑的有機基質(營養土)。

        對于種植穴土質不好的,應加大坑穴的規格,并將雜物篩出清走,換上好土。栽植樟子松、蒙古櫟,采用支撐樹干的外來木材必須殺蟲消毒處理。

        對坡度較大,高度較低,用擴大境界、放緩邊坡、覆土綠化。首先向后或上邊扒開泥土堆積層,暫存堆放,然后放緩邊坡,再在坡面上回覆堆積保存泥土。

        (二)掛網噴播綠化。

        苔山裸巖治理項目引進了適用于高陡巖石的綠化技術植被混凝土生態防護技術,本技術是采用特定混凝土配方和混合植綠種子配方,對巖石邊坡進行防護和綠化的一種新技術。此技術的核心是植被混凝土綠化添加劑技術,植被混凝土綠化添加劑是三峽大學的專利產品,它的應用不僅可以增加植被混凝土中水泥的用量,增強護坡強度和抗沖刷能力,而且可使植被混凝土不龜裂,改善植被混凝土物理、化學特性,營造較好的植物生長環境。植被混凝土生態防護技術不僅可以較好地解決巖質邊坡防護與快速綠化問題,而且在灌草植被與基材的共同作用下,基材的抗侵蝕性會得到進一步增強。此外,該技術還可以保障植被快速成型及生態穩定性。可選擇的植物種有狗牙根、紫花苜蓿、根莖羊茅、胡枝子、波斯菊、多花木蘭、紫花苜蓿、白三葉等。

        (三)柔性防護網系統技術。

        倒坡巖石部位采用SNS主動防護網,柔性防護網系統是由菱性鋼絲繩網,鍍鋅鐵網雙層構成。柔性防護網系統可分為兩大系統:以覆蓋或包裹斜坡或巖石的主動防護系統和阻攔斜坡上的滾落石的被動防護系統。防治各種斜坡坡面地質災害和崩塌、墜物等危害的柔性安全防護系統。

        (四)坡腳種植穴栽爬藤。

        在里面種植耐干旱、貧瘠的灌喬木和藤蔓類攀爬植物,遠期藤本與木本結合面式綠化。在種植前,在坑穴、槽臺內填充好為植物生長提供養分和水分的種植基材(成分與鋼筋植生袋籠框內相同),藤蔓類攀爬植物種植在坑穴邊緣達到上攀下垂的效果,為加快爬藤的攀爬速度,可在坡面掛塑料網或鐵絲網。爬藤類可選扶芳藤、蛇葡萄、金銀花、五葉地錦、爬山虎、葛藤。

        五、綜合生態修復模式效果分析

        通過對苔山裸巖邊坡的治理,使生態環境大大改善,破損山體綠樹成蔭,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成為不可多得的旅游資源。生態環境將會大大改善。草木茂盛,植物的葉片可以洗塵、滯塵、吸收有毒物質,釋放有益健康的殺菌物質,從而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發達的根系可以固定砂土,減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的貯水能力。生態系統將逐漸恢復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和凈化大氣的功能,具有巨大的生態環境效益。

        (作者:金章利,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講師,從事平面設計及環境藝術設計工作;李桂圓,劉高鵬,三峽大學)

        參考文獻:

        [1]吳長文,章夢濤.山體缺口生態治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第7篇:礦山生態修復治理方案范文

        1相關文獻回顧

        圍繞離子型稀土資源開發政策的相關研究主要包括離子型稀土礦資源儲量的圈定、離子型稀土生產工藝的比較以及礦山環境治理與生態恢復的措施等方面。

        1.1離子型稀土礦圈定方法和資源儲量估算離子型稀土礦中稀土元素呈離子態吸附于土壤之中,具有分布散、豐度低,品位分布不均勻的特點。賴兆添等(2010)認為目前還未掌握離子型稀土礦浸礦“盲區”損失的規律,因此損失量估算較難測定[1]。丁嘉榆等(2013)認為在離子型稀土礦床勘查工作中,沒有必要進行稀土單元素評價。工業資源儲量的計算以“全相”稀土為依據,但可利用的“離子相”稀土只占稀土儲量(資源量)的一部分,“離子相”稀土儲量不容易估算準確[2]。鄧茂春等(2013)認為風化殼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床的勘查評價方法與其采礦工藝和當前稀土價值不符,應在稀土單元素圈礦的基礎上進行綜合評價[3]。此外,趙汀等(2014)認為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勘查采用地質塊段法估算儲量這會影響儲量估算結果,而采用克里格法的計算結果與實際勘探數據比較基本相符[4]。從相關文獻可知,目前關于離子型稀土礦圈礦和資源儲量估算的還未形成一致觀點,資源存量也不容易估算準確。

        1.2離子型稀土開采工藝的比較在全復式復雜類型離子礦地質條件的礦體,盡管可通過人造底板或其他防滲漏、收液等技術以提高資源回收率,但效果仍不理想[5],稀土開采存在盲區以及母液滲漏較難控制等表明原地浸礦方法受地形與地質條件限制[5][6]。因此,稀土開采選用何種工藝需因地制宜,不“一刀切”地推廣原地浸礦,以免浪費資源[7]。李春(2011)認為對中釔富銪“雞窩狀”嚴重的稀土礦山,采用原地浸礦工藝存在一定難度[8]。池汝安等(2012)認為堆浸工藝和原地浸出工藝各有優劣,在礦體有假底板和無裂隙的礦床中,優先推廣原地浸出工藝.對于礦體沒有假底板或有裂隙的礦床,應結合土地平整和尾礦復墾,優先推廣堆浸工藝[9]。劉勇(2014)認為原地浸礦過程中浸礦液向地下水中的滲漏量受注液量、注液速率、含礦巖體性質、底板裂隙發育情況等多種因素影響,不易確定精確的滲漏量[10]。從稀土礦開采對資源環境的影響來看,堆浸工藝和原地浸礦工藝均有其優缺點,開采工藝政策應根據堆浸、原地浸礦工藝的適用條件分類制定。

        1.3礦山環境治理與生態恢復管理及法律制度國外礦山環境治理主要從礦山環境保護法規、礦山環境管理體制、礦山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礦山環境恢復保證金制度、礦山環境許可證制度、礦山環境恢復治理計劃以及礦山環境監督檢查與強制執行制度等方面嚴加管理,并制定嚴格的法律制度[11][12]。國外對礦山環境恢復的標準與技術要求很高,例如,在土地復墾中,美國要求遵循“原樣復墾”的基本原則,按采礦前土地的地形、生物群體的組成和密度進行恢復,而且對復墾所需要的填充物進有具體規定,并有專門的技術管理部門負責檢查監督。加拿大要求礦區恢復在勘探、開采和閉坑等每一個階段都要進行,要求空氣、土地、水、生物恢復到一個可接受的狀態,或接近于采礦活動之前的狀態。澳大利亞礦山在開采前要有中介機構對礦區植物種類、數量和分布等進行調查分析,礦山在剝離表土時,須把適合于植物生長的腐植土單獨堆放,以便復墾[13]。針對礦山環境保護和治理,我國出臺了土地復墾制度、“三同時”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排污收費制度、排污許可證制度以及實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等,但是存在礦區環境保護制度條款分散,可操作性較差以及執法部門有法不依或執法不嚴,環境監管部門監管不力等問題[14]。盡管有較多國內外文獻對礦山環境治理、離子型稀土生產工藝等進行研究,但是如何基于離子型稀土資源環境保護的視角,針對離子型稀土資源開發和相關政策存在的不足研究資源開采政策導向的研究還沒有。

        2離子型稀土資源開發的基本特征及面臨的主要問題

        2.1離子型稀土資源開發的基本特征(1)離子型稀土礦床底板發育程度的不確定性。離子型稀土礦基巖發育完整程度的不確定性。離子型稀土礦為地面的風化花崗巖或火山巖風化殼,大多海拔小于550m、高差60~250m的丘陵地帶,以平緩低山和水系發育為特征,礦床厚度為5~30m,一般為8~10m。礦體自上而下較明顯地分為腐殖層(含殘坡積層)、全風化層、半風化層以及基巖,稀土主要賦存在全風化層[15],若采用原地浸礦工藝,則利用基巖作“天然底板”進行收液。由于以現有技術很難精確探測出基巖天然底板存在的節理、裂隙或斷層具體情況,因此,離子型稀土礦基巖發育完整程度的較難探明在生產實踐中制約了原地浸礦工藝的推廣。(2)離子型稀土礦山資源儲量不易估算。離子型稀土礦床品位普遍較低,通常稀土含量只有0.03%~0.3%[15],整個礦區各個山頭的稀土品位的變化無明顯規律,其品位差別很大,可達2~6倍[16],因此,離子型稀土礦資源儲量很難估算準確。(3)礦山服務年限短。離子型稀土礦一般采用堆浸或原地浸礦工藝進行開采,由于礦床賦存淺,生產工藝較簡單,因此,大多礦山1~3年就開采完,礦山服務年限較短。

        2.2離子型稀土資源開發面臨的主要問題(1)采用原地浸礦工藝礦山的監管問題。采用原地浸礦工藝的礦山其資源漏損和地下水污染不易監管。礦山稀土儲量難以準確測算,礦床底板發育程度也難探明,容易造成資源滲漏和底下水污染,因而,不利于礦山資源漏損和地下水污染的監管。(2)離子型稀土礦價值的合理利用問題。2011年5月,國務院出臺的《國務院關于促進稀土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1〕12號)提出“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稀土資源,促進稀土行業持續健康發展”。對于絕大部分離子型稀土礦山來說,不具備原地浸礦工藝所要求的底板發育完整的條件,如果絕大部分礦山被封存,則其價值無法利用,這將影響到整個稀土產業的發展。因此,離子型稀土礦價值的合理利用顯得尤為重要。(3)不同開采工藝條件下的生態環境破壞形式取舍問題。一方面,盡管離子型稀土礦開采采用原地浸礦生產工藝較少破壞礦山地表植被,且采后3~5年內地表植被基本自然修復如初,但是因礦床底板發育程度不確定帶來的溶浸劑滲漏底板的風險較大,容易造成溶浸液污染地下水以及資源滲漏流失。另一方面,離子型稀土礦開采若采用堆浸開采工藝,則“搬山式”開采運動將造成地表植被的嚴重破壞,然而,開采造成的資源損失和生態環境破壞風險可控。由于目前尚未發明新的離子型稀土礦開采工藝,因此,如何在這兩種開采工藝中進行選擇是當前及今后離子型稀土資源開發亟待解決問題。

        3國家現有離子型稀土資源開發政策及存在的問題

        3.1國家現有離子型稀土資源開發政策現有離子型稀土資源開發相關政策主要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及《國務院關于促進稀土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等,具體如表1所示。相關政策由國家政府相關部門,內容涉及稀土行業準入、開采(生產)工藝、資源回收利用指標、稀土儲備、礦山環境治理與生態恢復技術要求及保證金制度等方面。

        3.2離子型稀土資源開發政策存在的問題從離子型稀土資源開發現有政策來看,涵蓋內容比較全面,但是仍存在尚需完善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有關政策與礦產資源及環境保護法律抵觸?!吨腥A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明確要求礦產資源開采須采取合理的開采方法和選礦工藝,《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規定“嚴禁通過暗管、滲井、滲坑、灌注,或者不正常運行防治污染設施等逃避監管的方式違法排放污染物”。然而,《稀土行業準入條件》、《國土資源部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促進稀土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的通知》及《中國的稀土狀況與政策》規定“離子型稀土礦開發應采用原地浸礦生產工藝,禁止采用堆浸、池浸等工藝”。從生產實踐反饋和理論分析來看,堆浸和原地浸礦開采工藝有其適用條件,原地浸礦工藝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全面推行原地浸礦工藝將可能造成資源永久性漏損和地下水污染,“禁止堆浸工藝,推行原地浸礦工藝”的“一刀切”政策存在不足。(2)稀土管理法律法規不完善,責任主體未受充分監督,懲罰措施不夠嚴厲。礦山開采與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脫節,項目審批流程不夠透明,責任主體的得不到媒體、群眾的有效監督,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暴露不及時。此外,環境污染等懲罰措施大多為經濟罰款,缺乏震懾力。(3)部分政策文件中要求的指標不科學?!断⊥临Y源合理開發利用“三率”最低指標要求(試行)》中對不同生產工藝的開采回采率有其規定,然而,以目前的資源儲量方法很難準確估算出資源儲量,因此在無法明確資源儲量的前提下開采回采率約束指標已無意義,尤其對采用原地浸礦工藝的礦山來說,該指標只能作為參考。

        4離子型稀土資源開發政策導向建議

        我國離子型稀土資源開發政策內容較完善,但是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等方面的問題比較突出,針對離子型稀土資源開發政策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政策完善建議:

        4.1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已于2014年修訂,而頒布于1986年、修訂于1996年8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至今近20年,其條款需要進一步完善。建議增加引入第三方評價機構的條文,明確責任主體的無限連帶責任。資源儲量評估、礦山治理和生態恢復方案編制、礦山治理和生態恢復的驗收等引入第三方機構,并明確責任主體的無限連帶責任。

        4.2修改相關政策條款(1)修改相關政策文件中關于離子型稀土堆浸、原地浸礦工藝的條款。不應將堆浸工藝列為淘汰工藝,建議離子型稀土堆浸、原地浸礦工藝的使用因地制宜,根據生產工藝的適用條件和礦山地質、地形、地貌等確定。(2)根據不同工藝規定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和采選綜合回收率。由于資源儲量很難估算準確,而且離子型稀土原地浸礦工藝具有“采選合一”的特征,因此,將離子型稀土堆浸、原地浸礦工藝的“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和采選綜合回收率”區別規定。堆浸工藝以選礦回收率指標為主,開采回收率和采選綜合回收率指標為輔,且建議將選礦回收率指標提高到97%以上;原地浸礦工藝以生產用水循環率指標為主,采選綜合回收率指標為輔,并將生產用水循環率指標提高到98%以上,采選綜合回收率提高到85%以上。

        第8篇:礦山生態修復治理方案范文

        關鍵詞:礦山地質;生態環境;問題;防治對策

        Abstract: how both reasonable and development of mineral resources, will not cause mine geological and ecological deterioration, as well as incidents of major geological disasters,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to achieve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the mine geologic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 and it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nd methods.Keywords: mine geolog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中圖分類號:TD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我國是世界第三礦業大國。礦業經濟在國民經濟建設中具有重要的基礎地位, 礦業開發在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巨大的物質基礎的同時,也帶來大量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由于歷史認識局限性, 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忽視環境保護工作,高強度、大規模的礦業開發和無序群采,使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日趨嚴重。我國礦業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給生態環境帶來一些危害。

        一、礦山地質生態環境問題

        1、 誘發地質災害

        礦山開采和相關工程的興建會使礦區地形發生巨大變化,地下開采、地面及邊坡開挖影響了山體、斜坡穩定,誘發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據統計,全國因采礦引起的塌陷180 處以上, 塌陷坑1 600個,塌陷面積1 150km2。全國發生采礦塌陷災害的城市近40個,造成嚴重破壞的25個,每年因采礦地面塌陷造成的損失達4億元以上。

        2、 對礦產資源的破壞

        目前我國礦山開采企業中,鄉鎮礦山占相當大的比重, 而鄉鎮礦山企業普遍存在著技術力量薄弱、采礦方法落后等問題,加上多數礦山急功近利,采富棄貧,采厚棄薄, 采易棄難, 造成資源浪費嚴重,資源回收率偏低。如鋁土礦的開采, 由于氧化鋁廠為提高自身的效益而一味要求用富礦,從而造成只收富礦的短期行為,直接導致民采鋁土礦的采富棄貧與掠奪式開采, 致使富礦儲量迅速耗減, 殘剩的鋁土礦資源難以再次開采利用, 進而嚴重破壞了整個礦床。

        3、對土地資源的破壞

        露天礦采掘直接破壞大量土地,而采礦排出的廢石、廢碴也侵占著大量的土地。我國仍處于工業化進程初級階段,許多人環境觀念相對薄弱, 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缺乏嚴密而具體的復墾計劃和措施, 因此在礦山表土剝離時,通常都忽略了需要保存原有地表土、亞層土的問題。此外,由于礦山企業開采造成的酸性廢水、選廠尾礦廢水、洗煤廠廢水、廢石堆的淋濾溶浸土壤和煙塵的排放等原因, 使礦區及周圍農田土壤受到了嚴重污染。

        地下開采也同樣破壞土地資源。地下開采引起地面發生大面積塌陷,同時形成大量廢石堆, 極大地破壞和占用土地資源。以煤礦為例, 平均開采每萬噸原煤,地表塌陷面積約2000m2,全國累計地表塌陷面積已達40 萬hm2,矸石山占用土地現已達到1. 2萬hm2 。

        4、對水資源的破壞

        礦山開采對水資源的影響包括地表水資源和地下水資源。地表水影響有取水、改變河道和水文、污染水質等; 地下過度采水或疏干地下水導致水位下降、供水發生困難和地面沉降等問題。在干旱地區,地下水位下降可能會造成地表植被死亡。由于礦山開發和礦區城鎮興起可能將大量水資源由農用轉為工礦業和城鎮使用,或者因過量開采地下水,造成區域或流域更大范圍的生態環境影響。

        5、對植被資源的破壞

        露采礦表土剝離, 使原來生長在土層表面的植被遭受破壞,并影響周圍植被的生長,固體廢棄物(煤矸石、尾礦、廢石等)的堆放和塌陷地,毀壞了原生植被,惡化了植物群的生存條件, 使其覆蓋率降低且種類、產量減少或永遠消失,并造成土地沙化,引起水土流失。

        6、 生物多樣性損失

        植被清除、廢渣排放、土壤退化與污染,對礦區生物多樣性的維持都是致命打擊。據統計, 我國因采礦直接破壞的森林面積累計達106萬hm2,破壞草地面積為263 萬hm2。而生物多樣性喪失后,雖然某些耐性物種能在礦地實現植物的自然定居,但由于礦山廢棄地土層薄、微生物活性差,受損生態系統的恢復非常緩慢,通常要5~ 100a , 即使形成植被,質量也相對低劣。因此,礦區生物多樣性的損失往往是不可逆的。

        二、礦山地質生態環境防治對策

        1、 編制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全面開展礦山生態地質環境調查與評價工作, 基本掌握礦山生態環境發育分布規律。根據礦山地質環境的特點和遭受破壞的程度, 結合社會和經濟及人口分布狀況,制定、完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劃, 并將其納入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之中。

        (1) 指導思想

        貫徹“在開發中保護, 在保護中開發” 的方針,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開發與治理并舉為原則。以科學技術為先導, 遵循地質環境規律,防治結合,達到資源開發與保護環境雙向良性循環, 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及生態環境效益的統一,經濟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

        (2)基本原則

        首先, 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 從國家經濟建設需要出發, 結合礦產資源分布情況及國家對生態環境質量的具體要求制定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規則, 達到經濟建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目標。其次, 全面規劃、綜合治理: 以防為主, 防治結合進行全面規劃; 以點帶面、點面結合, 進行系統的綜合治理。第三, 依靠科技進步, 科研、治理并舉: 對重點地區、重要生態環境問題作好實驗研究工作, 以科研保治理, 以治理促科研, 以治本為主、治標治本相結合, 使開發建設與環境承載統一。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監測、科學管理等配套, 充分發揮各個資源重點開發區的優勢, 在保證生態環境呈良性循環的基礎上, 最大限度開發利用資源。

        2、嚴格審查, 確保方案實施

        礦山采礦權審批發證, 要實行最嚴格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制度, 要把保護資源和地質環境擺在突出的位置。對新辦礦山, 要嚴格審查地質環境影響評估報告, 防止礦山開采引發地質災害和導致生態環境破壞, 否則, 一律不審批發證。對礦山生態地質環境破壞嚴重的礦山企業, 應限期提出整改和治理的方案,并要求建立和完善礦山生態地質環境保護制度, 采取礦山生態地質環境預測、監測手段, 盡量避免地質災害和防止礦山生態地質環境遭受破壞。

        礦山生態環境主要是做好礦產資源勘查、礦山設計、礦山基建和生產、礦山閉坑四個階段過程的綜合防治。

        ( 1) 礦產資源勘查階段: 查明礦區環境地質條件, 在現狀評價的基礎上, 預測礦床開采后可能產生的環境地質問題, 提出防治建議。為礦山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建設可行性研究和設計提供依據。

        ( 2) 礦山設計階段: 包括設計準備、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

        ( 3) 礦山基建和生產階段: 礦山基建時環境保護的設施、環境問題的預防工程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施工, 一并驗收并移交生產使用。礦山生產時, 主要是規范礦業活動, 嚴格按有關規定防止或減少環境問題的發生、發展, 治理已產生的環境問題。

        ( 4) 礦山閉坑階段: 主要是做好礦山土地復墾,即以“ 開墾造地復田”為主的綜合治理, 恢復耕地、種草綠化、營造林木、人工造湖等。使礦區環境質量向良性轉化, 礦山閉坑報告, 應包括閉坑后的環境整治和土地復墾環節。.

        3、 針對不同性質的地質狀況制定具體治理方案

        (1)對礦山地面減沉常用的技術有:①井下矸石(水砂)充填減沉技術,充填就是利用砂、石以及廠礦的爐渣、尾礦等充填材料將采空區充滿,借以支撐圍巖,防止或減少圍巖的跨垮落和變形的一種頂板管理方法;②水砂充填減沉技術,目前我國所用的充填法,除部分急傾斜煤層應用自溜填充法外,幾乎全部是水力填充,習慣上稱水砂填充,也叫濕式填充。

        (2)對地表塌陷的治理與復墾常用的技術是煤礦塌陷地煤矸石充填復墾、煤礦塌陷地粉煤灰充填復墾、非充填復墾等技術,例如煤礦塌陷地粉煤灰充填復墾就是利用電廠原有設備和增加所需要的輸灰管道,便可將灰水直接充填到塌陷較深區域,充填灰水比例以1∶10~1∶20 為宜,方法簡單、經濟、安全。

        (3)對煤矸石山的生態修復??蓪⒅参镏苯釉苑N于煤矸石山表面的矸石風化物上,對矸石山只采用適宜的整地方法(帶狀整地或塊狀整地),然后在植樹穴或植樹帶內進行適量“客土”,而不采用表面全部覆土、覆污泥等基質改良技術。

        (4)對地質環境生態治理可以先從土壤入手,基于生物的方法,轉移、吸收、降解和轉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濃度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或將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轉化為無害的物質以祛除土壤中的污染物。

        總之,只有真正做到合理科學的開采礦山資源,在遇到環境問題時能夠積極穩妥的處理,才能實現礦業的可持續快速發展,同時也能為我們的子孫后代留下一筆寶貴的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這一巨大財富。

        參考文獻:

        [1] 李志宏. 縣域礦山地質環境現狀及防治對策探討[J]. 國土資源導刊. 2007(06)

        [2] 張琦,王文武,王生志,邢巖,荊友廣. 遼寧省主要礦山地質災害及防治對策探討[J]. 化工礦產地質. 2004(01)

        [3] 張琦. 遼寧某菱鎂礦山主要地質災害及防治對策[J]. 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2006(01)

        [4] 邵躍章,寧智,張琦,陳福恩. 遼寧省營口后仙峪硼礦山主要地質災害特征及防治對策探討[J]. 化工礦產地質. 2007(01)

        [5] 吳長貴,孫祥久,汪慶九,寧磊. 銅陵市礦山地質災害及防治對策[J]. 安徽地質. 1999(03)

        第9篇:礦山生態修復治理方案范文

        關鍵詞 廢棄煤礦區;林業生態;修復;問題;對策;長江中下游;江西萍鄉

        中圖分類號 F32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9-0160-02

        Abstract Forestry ecological restoration work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bandoned coal mine area has attracted people′s attentions.Taking the Pingxiang forestry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for example,the problems of forestr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abandoned coal mine area were analyzed,and som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combining with the practice experience of forestry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Pingxiang abandoned coal mining area.

        Key words abandoned coal mine area;forestry ecology;restoration;problem;countermeasure;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Pingxiang Jiangxi

        長江中下游流域地域遼闊,自然條件優越,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煤礦生產得到了高速發展,但近幾十年來,由于忽視了煤礦開采過程中的生態保護和治理,長江中下游廢棄煤礦區出現了植被稀少、巖石、水土流失、地力下降以及環境污染等問題,致使當地生態環境不堪重負,也制約了廢棄煤礦區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如萍鄉地處湘贛結合部,礦產資源分布廣泛,近40%的土地面積有煤炭資源的蘊藏。經過近百多年地下大規模開采,地下煤炭資源開采日趨困難,現礦區工業保有儲量約2.215億t,占累計探明儲量的29.5%,剩余可開采儲量只有1.2億t,且近4成為劣質煤,基本處于地層深部,開采難度越來越大,開采過程中通風、提升運輸、抽水等方面消耗成倍增長[1]。雖然萍鄉市在2010年開展了廢棄煤炭植被快速恢復技術研究,并于2012―2015年,在安源區安源鎮、湘東區下埠鎮完成礦山植被恢復示范面積逾84 hm2,在取得了較好的恢復效果的同時,將治理恢復技術模式在萍鄉市幾個主要礦區進行了推廣應用。但隨著煤炭市場價格下跌、產業轉型,采礦廢棄區增加,萍鄉累計堆存量近億噸,占用土地面積超過500 hm2,采礦廢棄區影響周邊林地近4 500 hm2,加劇了萍鄉林業生態建設任務[2]。

        1 存在的問題

        1.1 生態環境破壞嚴重

        在長江中下游流域煤碳主產區,由于過度開采和忽視了煤炭開采過程中的生態保護,致使相當一部分礦區生態系統受到毀滅性破壞,僅江西省萍鄉市采礦廢棄區影響周邊林地近4 500 hm2,在廢棄煤礦區,荒山裸土、露天煤礦、礦渣堆隨處可見,森林固有的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改良土壤、減少污染、美化環境、保持生物多樣性等多種生態功能大大降低甚至完全損失。

        1.2 林業生態修復意識淡薄

        開展廢棄煤礦區林業生態修復是黨的十提出的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有些地區對廢棄煤礦區林業生態修復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存在對煤礦開采企業審批不嚴、監管不到位、生態修復資金嚴重不足、打擊非法開采力度不大等問題。另外,煤礦開采企業往往也只注重經濟效益而忽視了礦區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加劇和放任了礦區生態環境惡化。

        1.3 林業生態修復科技水平有待提高

        長江中下游流域從事林業生態修復的專業技術人員嚴重不足,根據有關部門統計,大約只有26%的職工具備相關專業素質和合理的知識構成,大部分從業人員只具備極其簡單的操作技能。同時,先進適用的科學技術在廢棄煤礦區林業生態修復中引進和應用得極少,而且轉化為生態效益的過程緩慢。另外,相關現代化先進設備的利用率也極低。

        1.4 信息化管理平臺不完善

        近年來,長江中下游流域廢棄煤礦區信息化管理平臺建設雖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是未建成完整的廢棄煤礦區基本信息網絡;二是未建立健全監測預警、技術推廣、成果共享的信息服務機制;三是信息化管理網絡覆蓋面不廣,對偏遠地區廢棄煤礦區信息采集不暢,信息更新不及時。

        2 修復對策

        2.1 堅持創新原則,加快廢棄礦區生態植被修復治理步伐

        通過觀念理念的創新,帶動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在采礦廢棄區生態植被修復治理中堅持創新,認識到采礦廢棄區生態植被修復治理的重要性,高度重視采礦廢棄區生態植被修復治理工作,增強采礦廢棄區生態植被修復治理的責任感、緊迫感和使命感,做到認識到位、精力到位、責任到位、政策到位、工作到位[3]。

        2.2 加大宣傳力度,大力引進和推廣先進適用的林業生態修復技術

        開展廢棄煤礦區林業生態修復,必須依靠科技,以科技為支撐,通過科技進步提高廢棄煤礦區林業生態修復成效。一是充分利用信息網絡管理平臺,大力引進和推廣先進適用的林業生態修復技術;二是強化林業生態修復科技人員的引進和培訓;三是抓好林業生態修復科技示范基地建設,做到依托示范、以點帶面、全面推進。

        2.3 改變整地方式,切實改善林業生態修復立地條件

        長江中下游廢棄煤礦區山嶺以巖石、煤渣、砂土為主,水土破壞損失嚴重,立地條件極差,普通苗木很難在廢棄礦區扎根生長,因此必須區分不同的立地條件,采取差異化的施工措施,切實改善廢棄煤礦區立地條件。對表層土壤瘠薄、巖石嚴重、土層基本被破壞的造林地,要采取客土結合降坡、平整土地、施肥等措施改善立地條件。對表層碎土、礦石及煤渣混雜的造林地,要采取降坡、平整土地、砌擋土墻、完善排灌設施等措施改善立地條件。

        2.4 科學選擇樹種,嚴把廢棄煤礦區林業生態修復施工技術關

        根據對土壤成分的綜合分析,選擇適宜其生長的喬、灌、草、藤本等植物進行礦山植被恢復。治理萍鄉地區采礦廢棄區退化森林的目的樹種可選用香樟、泡桐、胡枝子、刺槐、構樹、鹽膚木、紫穗槐、翅莢木、枸骨、夾竹桃、多花玉蘭、欒樹、常青藤、商陸、搏落回等[4]。栽植方式可分為植苗造林和播種造林,植苗造林主要是挖穴,栽植穴的大小和深度應略大于苗木根系。栽植時間宜選擇在雨后陰天,以12月初至次年3月為宜。栽植時必須做好“栽正、舒根、踩緊、適當深栽”,栽植深度一般比原土痕深2~3 cm,做到“三填兩踩一提苗”。播種造林一般要先整地,坡地較緩時采用穴播或條播,在操作困難的地段,可在雨季采用噴播的造林方法。播種量應根據種子質量、立地條件和造林密度確定。穴播、條播的覆土厚度一般為種子直徑的3~5倍,土壤黏重的可適當薄些,砂性土壤可適當厚些。

        3 結語

        開展長江中下游廢棄煤礦區林業生態修復工作,不僅可以提高廢棄煤礦區森林覆蓋率,迅速恢復和改善廢棄煤礦區生態環境的需要,也是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關于大力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戰略部署的具體舉措,任務艱巨,責任重大。必須科學務實地抓緊抓好長江中下游廢棄煤礦區林業生態修復工作,使長江中下游的廢棄煤礦重新披上綠裝,礦區森林資源得到健康發展和可持續利用。

        4 參考文獻

        [1] 江西省萍鄉市人民政府.萍鄉市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規劃方案(2008―2015年)[R].江西萍鄉,2008.

        [2] 國家林業局調查規劃設計院.萍鄉市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2016―2025年)[R].北京,2016.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区少妇熟女专区 | 在线亚洲精品专区线路一 |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网站 | 伊人久久综合网亚洲 | 一本大道香蕉大在线日韩 | 日韩最热国产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