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地理信息科學導論范文

        地理信息科學導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地理信息科學導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地理信息科學導論

        第1篇:地理信息科學導論范文

        關鍵詞 電子信息工程 專業導論 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中學畢業考入大學是人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許多方面將發生質變。學生在學校的教學管理模式、學校生活的安排、學習方法的改變,具體課程的學習,對專業的了解、大學生涯的規劃等諸多方面需要有效的指導,以便順利有效地進行大學階段的學習。在上海電機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培養計劃中,自2010級開始已經將專業導論列入專業基礎必修課程。專業導論課程是針對入校新生開展專業認知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使學生在進入專業學習之前,對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的主要學科有一個全局性的了解,主要介紹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核心思想、基本理念、專業范圍及主要研究方向和就業領域,以幫助學生了解專業教學計劃中安排的各類課程和對后續的專業學習有初步的全面認識,為新生的專業學習和發展提供認知和心理上的準備,增強學習的針對性和主動性,引領學生步入該專業的大學學習階段。

        1 教學內容的選取

        作為“導論”,它的任務不是具體地為學生講授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領域的某些概念和知識,而是要高瞻遠矚地引導學生理解:什么是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它的基本知識結構是什么?電子信息科學技術與其他相關科學技術的關系是什么?信息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什么作用?它的未來發展前景是什么?怎樣才能學好信息科學技術?這些正是信息類專業大學新生首先面臨的問題,也是他們離開中學進入大學之后最為關切的問題。

        由于電子信息工程的知識體系是一個較為龐大的體系,各院校常根據自己的特點選擇適合自己學校的課程內容進行教學。我校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導論課程主要介紹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各學科發展的歷史、現狀和趨勢,電子信息技術各領域的應用和輝煌成就,讓新生了解該學科的核心思想、基本理念、專業范圍及主要研究方向和就業領域,為新生的專業發展提供認知和心理上的準備。在教學內容的選取和安排上主要考慮:注意介紹應用;著重介紹基本概念、技術發展歷程、當前的技術狀況和今后的發展走向,通俗易懂;注意介紹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中的重大發明、發明的背景和發明者的相關資料。

        具體教學內容包括:課程概述(介紹課程的基本情況、學習要求、學習方法等,幫助學生學好本門課程)、消息數字化及應用(了解文字、語音和圖像的數字化技術,知道這些技術在通信、計算機、家用電子設備和電視系統中的應用)、電磁波及應用(了解電磁波的概念和應用領域,以及與相關大學課程和電子設備系統的聯系)、信息與通信工程(了解通信技術與通信網,建立電子信息類專業課程之間的聯系,提高后續課程學習的針對性)、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對計算機系統有一個整體的初步了解,為后續學習計算機相關課程奠定基礎)、互聯網與物聯網(了解計算機網絡的基本概念、計算機網絡的發展過程及特點,物聯網的概念和基本構成)、自動化與控制科學(了解自動控制的應用領域,學習自動控制和自動控制系統的基本概念,了解自動控制發展過程和自動控制系統分類)、光電信息技術(了解光電信息技術中的激光技術、光纖通信、自由空間光通信、激光雷達和光信息處理等方面的內容)。以及專業培養計劃介紹及討論(了解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培養計劃,在了解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等之間區別和聯系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制訂專業學習規劃等)。

        2 教學方法及教學實踐

        2010、2011、2012年作者分別為10級、11級、12級三個年級8個班講授了專業導論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感到專業導論是一門非常必要且重要的專業基礎課。許多學生在高考填報志愿時,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知之甚少,入學后很是迷茫。如何講好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導論這門課,作者在教學實踐中是逐漸摸索和體會的。在授課中采用教師講授、指導學生自學、學生分組學習之后在全班做PPT報告、教師課堂講評補充、課堂討論、播放視頻短片等多種教學模式,使學生了解了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各學科發展的歷史、現狀和趨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內涵和外延,激發學生對本專業的興趣;通過專業導論課程的教學,學生也了解了本專業的培養計劃、課程設置、專業主干課程等內容,有利于學生規劃大學四年的學習。在考核方式上,注重學生平時課堂上的表現,做好課堂討論、提問、回答問題等情況的記錄,期末考核采取撰寫學習報告的形式,教師給出學習報告的基本要求:簡述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的主要學科領域;簡述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同產業及社會的聯系;簡述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對社會發展的重大貢獻;簡述本課程中你最感興趣的內容;提出一個本課程中你目前還不懂但想弄懂的問題;談談學習本課程的收獲和體會;簡單規劃4年的專業學習計劃。題目自擬,字數不少于2000字;提前準備,最后一次課上手寫提交。

        這樣,初步讓學生感受到大學的多種教學考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從近三年的期末學習報告來看,有不少題目擬得非常好。

        3 教學建議

        作者根據近三年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導論的教學實踐,感到無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還是教學手段、考核要求等諸多方面還是有許多有待完善、改進和提高的。首先在教學內容上,應采用最新版本的相關教材,并及時補充最新的科技成果、更新最新的數據,如給學生介紹我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每年講授時這項科技成果都有新的進展,都發射了新的衛星;同時可以給學生多介紹推薦一些參考書,甚至一些好的網站、文章、視頻,也動員學生搜集共享;其次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應加強教學互動,可以帶一些電子器件,如二極管、三極管、電阻、電容、集成電路等實物到課堂上,并適當帶領學生到相關實驗室參觀,認識示波器、電源、萬用表、頻譜分析儀等常用電子儀器,以提高學生的對本專業的感性認識。在考核上,應加強平時對學生的要求,可以讓學生預習下一章內容,寫出主要內容提綱,或提出一些問題,完成情況課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期末考查也可以結合學習報告讓學生分組做PPT來介紹一些內容。這樣不僅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也有助于教師更多地了解學生、指導學生。

        4 結論

        專業導論課程是一門時效性很強的課程,內容要不斷更新,且內容寬泛,要求教師具有本學科專業扎實的基礎、廣博的知識、開闊的眼界,具有把握學科專業的核心、跟蹤學科專業的發展的綜合能力,教師要具有較好的教學科研基礎,才有可能講授好本課程,雖然課時不多,但容量大,教師每年都要花大量時間備課。此外,講好本門課,需要本課程的教學積累,通過上一屆的教學可以了解和掌握學生在專業方面的需求、學生在哪些章節的學習上感到困難、學生的主要興趣點在哪里、如何引導學生進入本專業的學習等等,為提高下一屆的教學效果提供必要的參考。

        參考文獻

        [1] 黃載祿.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導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鐘義信.信息科學與技術導論[M].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10.

        [3] 李哲英.電子信息工程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 楊杰,張中洲.電子信息工程概論[M].電子工業出版社,2010.

        [5] 史東承,梁超.信息與通信技術學科概論[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6] 張文生,唐慶菊.淺談機械專業導論課的重要性[J].教育教學壇,2012(33).

        [7] 謝文,滕平.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導論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大家,2012(14).

        第2篇:地理信息科學導論范文

        關鍵詞:GIS;空間數據;系統應用

        Abstract: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func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exploring the application of GIS in the urban constr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Keywords: GIS; The spatial data; System application

        中圖分類號:G623.4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測繪技術

        0.引言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統,是隨著地理科學、計算機技術、遙感技術和信息科學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一個新興技術,是采集、儲存、管理、分析、描述和應用整個或部分地球表面與空間和地理分布有關的計算機系統。它的獨特之處就在于能夠把地理位置和相關屬性信息有機地結合起來,其操作對象是空間數據,在計算機軟硬件支持下,它可以對空間數據按地理坐標或空間位置進行各種處理、對數據的有效管理、研究各種空間實體及相互關系。通過對多因素的綜合分析,它可以迅速地獲取滿足應用需要的信息,并能以地圖、圖形或數據的形式表示處理結果。隨著GIS技術在國民經濟建設各領域、各部門的應用日益普及和深入,GIS的潛在價值正在不斷地發現和挖掘。GIS系統作為國民經濟重要基礎設施之一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正在被廣泛認識和接受。GIS正在逐漸成為各種各樣基于IT的信息系統和應用系統的公共平臺。GIS需要發揮的已不僅僅是其傳統同時也是最基本的作為空間查詢檢索和專題制圖輔助工具的那些功能和作用,更重要地,GIS正在逐步成為一種與我們的工作、學習、生產和生活密不可分的重要因素。

        1.地理信息系統在國內的研究應用。

        雖然目前地理信息系統軟件很多,但對它的研究應用,歸納概括起來與兩種情況。一是利用GIS系統來處理用戶的數據;二是在GIS基礎上,利用它的開發功能進行二次開發,成為用戶的專用的地理信息系統軟件。目前已成功地應用到了包括資源管理、自動制圖、設施管理、城市和區域規劃、人口和商業管理、交通運輸、石油和天然氣、教育、軍事等九大類別的一百多個領域。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加速了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進程,在城市規劃管理、交通運輸、測繪、環保、農業、制圖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1 GIS的技術特點

        GIS的數據輸入是將現有資料按照統一的參考坐標系統、統一的編碼輸入到數據庫中的過程。常規做法有地圖上手扶跟蹤數字化、圖形掃描等,目前GIS的輸入越來越多地借助非地圖形式,如利用RS(遙感技術)數據和GPS(全球定位系統)數據作為數據源;GIS的數據處理重要包括數據編輯、數據綜合、數據變換等,最終形成具有拓撲關系的空間數據庫。GIS中的數據分為柵格數據和矢量數據,大多數GIS系統采用了分層技術,即根據地圖的某些特征,把它們分成若干圖層分別儲存,重要可以根據需要選定不同的圖層疊加以形成各種專題地圖。

        在空間分析和統計方面GIS幫助確定地理要素之間新的關系,為用戶提供一個解決各類專門問題的工具。GIS的空間分析分為兩大類:矢量數據空間分析和柵格數據空間分析。矢量數據空間分析包括:空間數據查詢和屬性數據分析、緩沖區分析、網絡分析等。柵格空間數據分析包括:記錄分析、疊加分析、統計分析。

        1.2 GIS系統與其它系統的區別

        GIS有別于DBMS(數據庫管理系統)。GIS具有以某種選定的方式對空間數據進行解釋和判斷的能力,而不是簡單的數據管理,即使存貯了圖形,也是以文件形式管理,圖形要素不能分解、查詢,沒有拓撲關系。管理地圖和地理信息的MIS不一定就是GIS,MIS在概念上更接近DMBS。

        GIS有別于MIS(管理信息系統)。GIS要對圖形數據庫和屬性數據庫共同管理、分析和應用。MIS則只有屬性數據庫的管理,即使存貯了圖形,也是以文字形式管理,圖形要素不能分解、查詢,沒有拓撲關系。管理地圖和地理信息的MIS不一定就是GIS,MIS在概念上更接近DBMS。

        GIS有別于地圖數據庫。地圖數據庫僅僅是將數字地圖有組織地存放起來,不注重分析和查詢,不可能去綜合圖形數據庫和屬性數據進行深層次的空間分析和提供輔助決策的信息,它只是GIS的一個數據源。

        GIS有別于CAD系統。二者雖然都有參考系統,都能描述圖形,但CAD系統只處理規則的幾何圖形,屬性庫功能弱,更缺乏分析和判斷能力。

        2.GIS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2.1 GIS在城市建設的應用

        空間規劃是GIS的一個重要應用領域,城市規劃和管理是其中主要內容。利用GIS技術可進行城市規劃的輔助設計、工程選址等工作,也可進行城市管理的規劃控制、輔助決策等工作。在大規模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根據區域地理環境特點,綜合考慮資源配置、市場潛力、交通條件、地形特征、環境影響等因素,在區域范圍內選擇最佳位置,充分體現了GIS的空間分析能力。

        2.2 GIS在城市規劃中的作用

        在GIS中,由于所獲取的地圖數據詳盡、可靠、準確,大大提高了城市規劃的科學性。同時,計算機的高速運算和具有極強的邏輯判斷功能,可在短時間內提供多方案比選,增加了規劃設計方案的合理性。而且,計算機可以自動地生成各種規劃用圖、表格和報告,利用數據庫又易于刪補、更新,因而還可以實現城市規劃的動態監控和動態設計。通過對GIS的研究和使用,充分發揮數字地圖在城市規劃設計中的作用,使信息的獲取和使用臻于統一,促進城市規劃工作。

        2.3對城市GIS的展望

        隨著城市信息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城市GIS將會在政府宏觀決策、城市建設的各個領域中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城市GIS發展將面臨許多方面的挑戰。城市地理信息系統建立后,有條件進行小范圍的局部更新,要堅持通過竣工驗收的方式,進行竣工測量,保證地理信息數據的質量和觀勢性。同時,充分利用信息科學、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不斷完善城市地信息處理數據系統,加強城市地理信息服務系統功能的開發和城市地理信息網絡交換系統的建設,從而實現地理信息的快速獲取與更新、智能化處理和一體化管理、網絡化生產管理與分發服務,相信城市GIS必將迎來一個迅速發展的嶄新階段。

        3.結束語

        地理信息系統是一個非常全面而又非常基礎的應用系統,優秀的地信息系統可為許多專業領域提供基礎的信息情況,并通過多種計算機技術進行分析及輔助覺得,本套系統中實用功能按照人們日常生活、工作、出行的需求進行設計,以人們的最熟知的操作習慣入手,可為公眾提供更多更全面的服務。GIS的發展速度和規模空前。它正在與GPS(全球定位系統)、RS(遙感系統)、DPS(數字攝影測量系統)、ES(專家系統)和多媒體技術進一步融合,擴展其功能。一旦更全面地解決了數字地圖信息的自動采集問題,加強了空間技術的研究,將空間數據庫與方法庫、知識庫聯接起來,GIS又將向集成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將有力地推動城市規劃管理的嚴格性,決策的科學性和設計的高效率。

        參考文獻:

        [1]郭仁忠.空間信息[M].武漢: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2000.

        [2]黃杏元.地理信息系統概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李志偉.地理信息系統及其應用[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1995.

        [4]陳述彭.地理信息系統導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5]邊馥苓.地理信息系統原理和方法.武漢: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1996.

        [6]郭倫等.地理信息系統統一原理、方法與應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第3篇:地理信息科學導論范文

        一、地理信息系統課程中進行雙語教學的必要性

        1.市場對GIS人才的素質要求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深入和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大量的外國企業、公司紛紛涌入,外向型企業急劇增加,國內外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國內外經濟大環境的不斷變化,需要高校培養出適應市場競爭和國際化發展需要的人才,尤其需要外語水平和在其專業上的應用能力。實施雙語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外語水平,增強學生在就業市場的競爭能力。

        2.課程自身特點的要求

        GIS的理論和技術具有內容更新快、時效性強的特點[1]。當將發達的西方國家先進的理論和技術翻譯后寫進教科書拿到課堂上時,有的內容已經變得陳舊和過時了。實施雙語教學可以使用最新的外文教材和資料,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

        3.課程教學改革的要求

        長期以來,專業課程的教學和學生外語水平的提高相分離。一方面,學生在外語學習上是為了大學的過級考試,忽視了專業課外語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專業課教師在教學中忽視外語工具的應用,不重視自身外語水平的提高。目前,高校的許多專業課程都進行了雙語教學的試點工作,使學生將專業知識的掌握和外語水平的提高融為一體,重視學生使用外語工具進行交流能力的培養,把學生真正培養成為具有較高綜合素養的有用人才。

        二、地理信息系統課程中進行雙語教學的可行性

        1.教師外語水平不斷提高

        任課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主導,要求教師不僅精通專業知識,而且要求外語水平高。我系不斷提高教師的英語水平,通過多渠道提高教師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如選送教師進修英語、出國培訓等,為GIS課程雙語教學的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學生外語水平提高和學習興趣增強

        就業市場的壓力和學校的高度重視,使得學生的外語學習自覺性增強,通過報紙、雜志和影視等各種途徑來獲取外文資料,增強自身外語水平。在專業課程中使用雙語教學,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為雙語教學的實施提供了有利條件。

        3.優良的教學條件和教學環境

        在現有基本教材的基礎上通過與國內外兄弟院校的學科交流,加強了GIS課程的教學資料的建設。針對學生的特點和培養目標的要求,結合教學實踐,編寫了專業外語等教學輔導教材。充分改善教學條件,利用多媒體教學軟件開發的多媒體雙語教學課件,教學效果良好,實驗方便。

        三、加強雙語教學的具體實施

        1.教學內容改革

        我們采用的雙語教學內容具有以下特點:

        (1)對GIS中基礎地理、數學模型、測繪理論和計算機的知識描述在占有大量外文資料的基礎上,應該詳細、透徹。在教學內容中增加了地理基礎知識和計算機應用的有關理論知識。

        (2)對GIS發展較快的領域,如互聯網GIS、三維GIS、時態GIS等[2],在雙語教學內容中適當體現,對于知識更新速度快的內容及時更新和補充。

        (3)突出了GIS實踐的應用,增強了動手操作能力。

        2.教學方法改革

        雙語教學過程中使用大量GIS實例和新聞記者材料,教學方法也應革新。

        (1)重視教學過程。雙語教學過程中要落實好課前預習、課堂教學和課后輔導復習三個教學環節。課前預習環節:課前教師要引導學生預習課堂授課內容,對教學內容的難點、重點予以明確,介紹并解釋本章節所涉及的專業術語和關鍵詞,掃清閱讀障礙。課堂教學環節:雙語教學效果和教學目的能否達到的關鍵環節。首先是教學內容以知識點帶知識面,逐步擴展開來。在教學中,英語的使用由關鍵詞匯到詞組再到語句,層層滲透,逐漸擴展。其次,開始時講授簡單的內容和知識介紹,以漢語講授為主、英語解釋為輔[3]。隨后逐漸過渡到以英語講授為主、漢語解釋為輔。最后再到全部使用英語。課后輔導復習環節:針對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課堂接受能力弱的學生,教師要給予課后輔導,讓學生在課后自己閱讀。

        (2)探索新的雙語教學方法。雙語課堂討論教學方法。課堂教學前,教師就本章節內容設計專題問題討論,以創造思維活躍的課堂環境和學術氛圍,使學生思路開闊、思想活躍。學生通過課下英文資料搜集和文稿組織,在課堂上發表對問題的看法和建議,教師以組織人和指導者闡述自己在該問題方面的理解。學生使用英語口語和專業詞匯發表見解。值得商榷的問題,大家共同討論。這種教學方法有利于雙語口語訓練和專業問題的解決。

        雙語案例教學方法[4]。GIS是理論性與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5],現行GIS教材在理論性解釋方面很強,具體的實例、案例卻很少,很容易讓學生感到過于抽象。為使學生應用所學的知識能夠很快解決實際問題,我們借鑒了MBA的教學經驗,應用案例教學方法。在教學的各個環節應用較多的例子來輔助雙語教學,并提供完整的英文設計文檔供學生參考。

        雙語教學改革是高校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GIS課程雙語教學改革,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質量。學生通過GIS雙語課程的學習,掌握了GIS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鍛煉了運用英語口語進行專業交流的能力,培養了自身的知識應用能力和知識創新能力。同時,任課教師也積累了GIS課程雙語教學改革的經驗,取得了教學改革的成果。

        參考文獻:

        [1]陳健飛譯.地理信息系統導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張新長,趙元,張啟春.我國大學GIS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與研究[J].地理信息世界,2003,1(4):23-26.

        [3]湯國安,周衛.地理信息系統課程的設計與實踐[J].地球信息科學,2005,7(2):65-69.

        第4篇:地理信息科學導論范文

        [關鍵詞]GIS技術 數字 城市規劃 應用

        中圖分類號:TH867+.4 文獻標識碼:TH 文章編號:1009914X(2013)34021102

        1、GIS技術在我國城市規劃中的應用現狀

        GIS技術屬于當前新型的高科技產物,它可以有效的改善我國數字城市的規劃質量,促進我國數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與發展。

        自1980年起,我國不斷加大力度針對相應的新技術、新科技、新方法進行研制,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通過構建數據庫,并及時更新、擴展相應的數據信息,為我國的數字城市的推進與發展奠定了基礎,并逐步研制出以遙感為主的城市規劃管理新技術。

        隨著1990年的到來,我國逐漸開始應用GIS技術,此項技術不僅可以有效的開發出城市地理信息系統,而且促使相應數據庫的資料更新速度更快、更新方法更為便捷。GIS逐漸應用于我國城市規劃的相關領域,并逐步實現了基于GIS技術的城市規劃與決策。當時,在開展南京市的城市規劃過程中,通過應用GIS技術,結合各位工作人員在各項審批與管理工作的職責權限對相應的信息管理系統進行用戶使用權限設置,從而構建了審批管理的基礎模式,使得城市規劃過程更為高效、快捷。此外,廣州市也于1995年開始應用GIS技術進行城市規劃,通過使用該技術,廣州開展了相應基礎設施的規劃與建設,包括:辦公自動化系統、分區規劃信息系統、總體規劃信息系統、地下管線信息系統、公共設施規劃支持系統等。

        2、GIS技術在數字城市規劃中的具體應用分析

        2.1 GIS技術應用于城市交通規劃

        GIS技術主要通過結合空間數據庫,通過將數據庫中龐大的數據信息量與各類圖形構成相應的拓撲結構,即一一對應關系,從而將各類數據中的屬性與相應圖形中的相互關聯性質表現出來,便于工作人員及時、快捷的開展屬性數據與空間數據的存儲、修改與查閱。由此可見,通過應用GIS技術,可以有效的開展我國數字城市中的交通規劃工作,便于規劃工作人員高效、快捷的獲取、存取、修改、分析各類交通數據及對空間情況進行分析、規劃與研究。

        此外,GIS技術還具備疊合分析、緩沖區分析的特性,從而可以快速的針對各項空間數據展開分析工作。例如,將GIS技術應用于數字城市的交通規劃之中,可以在查詢城市中某條公交線路及其站點之后,通過結合相應的公交線路圖層與站點圖層進行疊合,使用GIS技術特有的疊合分析、緩沖區分析特性便可以快速的獲取相應的空間數據結果,從而及時分析出各項與該公交線路站點所在的公交線路及服務范圍等有關公交線路的屬性數據,實現了城市交通規劃的高效性、快捷性與便捷性。

        2.2 GIS技術在城市規劃管理及建設中的應用

        2.2.1 GIS技術在城市規劃管理中的應用

        通過加強城市規劃的管理與監督,結合相應的規劃管理信息系統的不斷建設,根據當前城市中的各項辦公自動化設備,基于GIS技術的應用,逐步建立起市、區聯動的辦公自動化系統,進而可以有效的優化各類城市規劃的管理流程與推進進程,便于各類城市規劃信息的流通與傳達。

        針對相應的地理信息管理系統,它對于改善城市規劃的管理質量具有重要作用。首先,通過應用地理信息管理系統,可以有效的將各項基礎地理信息由數字線劃地形圖發展到地面、地上、地下全方位的地理信息,其中包括航攝影像圖、數字三維圖、地下管線、工程地質、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等。其次,可以有效的進行各類輔助系統的規劃建設,即審批GIS建設,包括規劃建筑方案指標計算機輔助審核系統、三維實景輔助審批系統、業務例會輔助查詢系統等。最后,通過應用先進的網絡科技手段,結合當前的地形信息、規劃審批信息、紅線放驗信息、竣工測量信息,航飛定期更新與竣工測量,進行各類城市用地規劃審批信息的公示、法定圖則的、規劃方案的公眾參與,實現全面、高效的城市規劃管理與監控。

        2.2.2 GIS技術在城市建設中的應用

        傳統上系列比例尺地形圖一直是城市建設管理的基礎,GIS的發展和應用為城市建設管理提供了嶄新的技術平臺,廣泛應用于建筑工程管理(建設項目的空間分布和進度階段:待建―在建―竣工)、基礎設施管理(道路、橋梁及路面附屬設施)、地下管線管理(管線走向、埋設位置、埋設深度)、建設計劃管理(“五年”規劃、年度計劃、重點工程項目空間分布)、建設施工管理(項目地址、責任單位、總投資、施工面積、征地面積、拆遷面積、拆遷戶數、計劃開工及竣工時間、項目實施進度,資金撥付及使用等)、環境創新管理(城市景觀區、歷史保護建筑、燈光環境、廣告招牌)等。

        2.3 GIS技術在城市消防及抗震救災規劃的應用

        2.3.1 GIS技術在城市消防規劃中的應用

        如上所述,GIS技術具備高強度的空間分析能力與數據分析、疊合特性,而在數字城市的消防規劃與建設中,其對于具體的空間管理與數據分析能力要求是極高的。基于GIS技術,通過應用現今已有的各類辦公自動化設備及相應的管理信息系統與技術,可以將其應用于預測、評價城市消防的作用、功能、現狀及對策,即以GIS高強度的空間分析能力進行數字城市中各類數據與空間屬性的分析,針對當前的城市消防規劃與建設現狀進行評價,找出其不足之處,從而進行不斷的優化與改進,結合數據的處理結果與相應圖形的制作情況獲取相應的消防規劃建設信息。

        因此,通過使用GIS技術,可以促使城市消防規劃的設計與管理更具實效性,將GIS技術應用于數字城市中的消防規劃將是必然的趨勢。

        2.3.2 GIS技術在城市抗震救災規劃中的應用

        GIS技術在城市抗震救災規劃應用中主要通過及時、準確的展示相應制圖與圖形,并對其展開分析以及輔助抗震防災決策等方面工作。GIS能夠同時對圖形特征的屬性信息進行處理,使得圖形的數據能夠得到更加靈活的應用,適應于盛加、分割以及統計分析。根據大量的實踐經驗證明,GIS技術不僅具備高效的制圖功能,而且可以快速、有效的進行相同區域各類主題的疊合制作,并實現分層輸出,以便將城市抗震防災規劃中的空間與屬性的數據實現同步處理。GIS在地圖上表現數據的能力很強大,并且具有很好的圖形展示界面,這對于城市的震害要素的分析是非常有用的,可以有效的提高城市抗震救災規劃工作的質量水平。

        2.4 GIS技術在城市用地評價工作中的應用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市人口逐步增加,城市用地也越來越緊張,如何更好的、合理的、科學化的規劃城市用地亦成為當前城市規劃的重點任務。其中,城市規劃設施中的基礎公共設施用地情況及地址設置在整個城市規劃效果中起著重要作用,而GIS技術可以提供相應有效、準確的空間分析數據,以便設計人員結合實際空間分析數據進行城市交通容量的評價工作及城市旅游區及垃圾站等公共設施區域的規劃。通過運用GIS技術,可以對城市規劃中相關用地選擇進行必要的坡度及坡向分析,根據相應的城市經濟情況數據、交通容量數據、交通規劃圖等進行規劃、研究,以便確定相應的城市旅游區域及緩沖區,充分利用GIS中的空間分析技術來確定最佳的旅游景點及景區位置,改善城市用地評價工作的質量水平及工作效率。

        3、GIS技術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展望

        3.1將GIS技術應用于基礎設施建設

        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與發展,可以有效的實現從城市建設向區域資源環境、從二維信息向三維信息、從地面信息向地下信息的轉變,建設一個完整描述自然地理、社會形態、運行功能及其屬性信息的多源、多尺度、多時態的數據體系。

        一方面,在城市,要適應城市建設迅速擴大和資源環境保護要求,建立區域協調的測繪基準體系,擴大地理信息覆蓋范圍,縮短城鄉結合部信息更新周期。另一方面,在城市內部,適應城市更新加快和空間綜合開發要求,建立包括地面基礎信息、地上空間景觀、地下市政管線和工程地質在內的三維可視化管理平臺和動態監測系統。

        3.2將GIS技術應用于規劃管理

        首先,整合工作流程,建立批前、批后、建后三個階段的定位、定量和可視化監控體系,為規劃管理提供全過程的跟蹤服務。其次,通過集成化的政府門戶網站,基礎地理信息,融合自然資源、城市建設、城市管理和社會經濟信息,建立虛擬的城鄉環境,圖文并茂地反映各類設施、資源的地理分布和基本市情。最后,針對城市建設熱點地區定期組織航空攝影測,利用3S技術優勢和詳實的歷史、現勢數據,建立高效的綜合監控體系,快速、全面地監測城市發展的動態過程。

        4、結語

        綜上所述,結合GIS技術在我國數字城市規劃進程中的具體應用,針對GIS技術的應用優勢,并根據GIS高效的空間分析能力,可以將GIS技術應用于城市規劃中的各項管理中,最大化程度的將GIS技術合理的應用于城市規劃中,從而有效的推進我國數字城市規劃進程的發展與建設,同時實現規劃與管理的高效性,便于早日實現我國的數字城市規劃藍圖。

        參考文獻

        [1]吳信才.地理信息系統原理與方法[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2

        [2]候至群.“數字城管”系統中城管部件數據采集方法研究[J].城市勘測,2006,21(01):3-5

        [3]曹蕾.數字城市基本框架及關鍵技術[J].交通科技與經濟,2009(02):31-33

        [4]李琦,劉純波,承繼成.數字城市若干理論問題探討[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3,19(01):32-36

        [5]張雅瓊.淺析GIS在城市規劃領域中的應用[J].山西建筑,2007,33(25):55-56

        第5篇:地理信息科學導論范文

        摘要: 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下,路燈行業的技術與管理愈來愈先進。下面筆者將就現代大都市中路燈工程的智能技術及其管理進行重點說明。

        關鍵詞:管理模式;智能化;城市路燈

        一、以前城市路燈管理模式

        我市的路燈管理原先是以人工的形式進行操作的,主要憑借著人工分地段、分組巡檢以及群眾舉報的形式挖掘并消除故障與問題。從2000年開始城市照明事業正以驚人之速向前發展,在路燈數量持續增加以及城市照明范疇持續拓展的推動下,傳統的路燈控制運行管理手段已經不能再和城市迅猛發展的需要相適應了。

        二、當前大都市使用的路燈智能化管理的深遠影響

        在城市管理當中,大都市的路燈管理工作的復雜度最高、技術含量最高、難度系數最高。事實上,路燈管理的先進與否,從很大程度上能將一個城市的人文特色、經濟實力以及現代化水平體現出來。最近幾年以來,由于路燈設施數量的增多,以往那些傳統人工管理的不足日漸顯著已經被淘汰。詳細來說反映在下面幾點上:(1)無法時時刻刻地對路燈設施的運作情況進行監控,易導致設施故障信息的滯后性,引起故障問題無法在短時間內作出反應并加以維護,這不僅不利于市民們夜間出行,還會使交通上產生很多質量安全隱患;(2)需要消耗較多的物力與人力,增加管理開銷,進而增加成本與造價;(3)一旦當地電網供電狀況出現變動,路燈設施的饋入功率無法跟著電網電壓的變動隨時隨刻地進行控制,導致許多能源耗費掉,這不僅會減少燈具的使用時間,還會降低電能的使用效率。

        伴著城市化發展步伐的加快,電費日趨上漲以及電能消耗逐漸增多,我國能源問題也在隨著時間的發展日漸緊張。在國內,能源發展的任務主要體現,在利用效率的提升機能源節約上。而智能技術的大范圍運用,不僅僅能提升路燈系統的管理水準和節約能源,獲取到舒適、節能、環保的成效,還能有利于環境保護及能源供給緊張的局面得到緩解。

        三、在路燈管理當中智能技術的運用

        3.1 城市路燈監控系統

        城市路燈監控系統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上:

        (1)遙測:隨機檢測抑或是自動巡測各個監控點的電流、有功功率、電壓、頻率以及功率因數等工作參數,并自動地統計、求算、查詢各個路燈控制點亮燈的概率。

        (2)遙視:為了更為直觀地監視現場,應把視頻監控功能增設至部分重要路段。

        (3)電子地圖:是一個集成GIS 電子地圖信息平臺,矢量化地圖的平移、縮放、快速查找、目標鎖定等操作。

        (4)遙調:節約電能,合理、科學地調壓,有利于延長燈具的使用壽命。

        (5)網絡版管理軟件:具有互聯網遠程登錄的功能,可開展遠程管理、遠程查詢以及遠程維護工作,具備中心監控分級管理功效,可以設立多個分控中心。

        (6)遙信:可獲取到各個終端開/關狀態、電纜防盜報警、水浸、故障、門啟開關、報警、煙霧報警等信息,以確保系統運行正常、有效。

        (7)衛星授時:對系統時鐘進行精確地校準。

        (8)遙控:依據季節變動管理中心計算機可以把合適的時間表設定好,從而實現對監控點路燈的臨時變更開/關、群開/關的自動控制。同時,選用時控與光控相結合的手段設置開/關,以對景觀燈、全夜燈、高層泛光燈以及半夜燈進行監控。一旦出現意外狀況抑或是上位機不在線,那么各個監控點路燈監控終端就能自動地依據最后一次設定的時間自動地運作,從而確保系統可靠、安全、穩定。

        城市路燈微機監控系統可以把傳統意義上的巡燈制度改成值班制度,如此在減少管理成本的同時還有利于維修的及時性的提升。事實上,系統還能夠自動統計、存儲采集到的數據,不管在什么時候都能查詢、打印,這大大提升了管理水準;當然系統也可以和線路調壓系統聯合起來運作,節約電能,增加照明設施的使用時間;若多方案開關燈調度合理,則不僅能衍生出可觀的經濟效益,還能充分滿足社會需求。如此,既強化了維護管理工作的主動性與便捷性,又實現了人性化管理目標,促使政府與城市的形象、社會服務滿意程度得到大幅提升。

        3.2路燈設備設施(GIS)地理管理系統

        作為近幾年以來才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邊緣學科,地理信息系統是通過運用數據庫技術及現代計算機圖形技術來對空間極其有關數據進行處理的計算機系統。它是地理學、測繪遙感學、城市科學、管理科學、環境科學、信息科學、計算機科學以及空間科學的結合體。縱觀地理信息系統,其最大的特性主要體現在其能夠借助數字化手段把人類社會活動與自然過程的各類信息同空間分布、空間位置以及它們的空間關系有機結合起來,并以屏幕形象的形式直觀地展現在人類面前。

        依靠路燈GIS 系統,人類不管在什么時候都能自電子地圖中直接地知曉與之相對應的電纜線路的線路敷設與走向狀況、路燈臺區中的地下管線以及配電箱、燈具、電纜、燈桿以及鄧姓的具體規格,并用圖片展示的方式展現出配電箱與路燈的外觀,從而形象、直觀、生動而又準確地對設施、設備、線路進行有效管理與運行維護。依照用戶的報修電話及路燈檢測故障,路燈監控系統和路燈GIS 系統的有效結合,值班調度人員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在電子地圖上確切地找出故障發生地,并詳細定位至與之相對應的燈桿、線路,憑借著車載GPS在最短時間內告知維修者其所處位置,減短故障處理時間,這給路燈的搶修及日常維護工作創造了巨大的便利條件。為了節能,我們可以通過遠程開關,采用GIS 技術來充分發揮出線路與路燈的遠程開關、自動報警、實時監控、故障定位等功能。毋庸置疑的是,在路燈信息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統的發展運用前景十分廣闊。

        3.3無線局域網系統

        不管是路燈地理信息系統,還是路燈監控系統,其均為獨立的小系統,且其有關數據僅僅留存在本地。但是,因維護地所在的位置不一樣,因此業務部門無法及時共享詳細的系統信息,同時也很難較好地發揮出有關信息資源的真正效用。為此,我們要積極建設起無線電網絡聯網系統,充分運用無線中心基站,從而達到控制中心和所之間以及所和所之間的網絡并網的目的,依靠對中心網絡的控制各個管理所也能夠實現網絡瀏覽功能,以網絡連至每盞路燈,確保能夠實時獲取到每盞路燈的運作情況的相關信息,如此可實現燈在管人的功能。換言之,假使路燈出現問題,那么網絡可在第一時間內將信息出去,敦促管理人員加以處理,而非原先那樣要想知道路燈是不是出現問題還得管理人員親自進行查巡。

        3.4電纜防盜技術

        電纜防盜裝置,也就是充分運用當前已有的路燈“三遙”裝置,把報警終端安裝于配電箱當中,并在各路電纜的尾部增設專用設備。事實上,一臺報警終端能夠對八條電纜進行檢測,一旦其中有一條電纜受損,系統就會在短時間內把破話哦現場的名稱、地點、電纜等信息傳至控制中心,敦促管理人員及時進行處理。而在實際的實踐操作當中,報警準確、及時,沒有出現任何誤報的情況,效果顯著。在盜竊初期,通過運用電纜防盜技術很易發現路燈電纜,以減小經濟上的損失。

        四、結束語

        物聯網、 移動電視網、無線城市、智能交通、R F I D以及無線寬帶網絡等無線技術的大范圍普及給在無線電管理部門工作的人員的工作質量要求日趨提升。為此,在日常工作過程中,我們要主動對無線電技術的發展新動態展開跟蹤,絕不停下學習新業務與新知識的步伐,大力提升自身的業務素質水平以及無線電管理水平及能力,從而與無線電事業的發展需求相適應。

        【參考文獻】

        第6篇:地理信息科學導論范文

        關鍵詞 高等院校;遙感課程;教學;教材;教學方法;實驗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7-0288-02

        遙感技術是20世紀60年代興起并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綜合性探測技術,它是建立在現代物理學(光學、紅外線技術、微波技術、激光技術、全息技術等)、空間技術、計算機技術以及數學方法和地學規律基礎之上的一門新興科學技術[1]。遙感是現代空間信息獲取與更新最重要的技術手段之一,已被廣泛應用于測繪、地球科學、國土、城市建設、農業、林業、環境、氣象、海洋等諸多政府部門和社會、經濟領域[2-3]。隨著遙感技術越來越廣泛而深入的應用,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各高等院校紛紛開設相關專業和課程[4],引導學生利用遙感技術解決自身專業領域的相關問題[5]。資源環境科學專業開設了遙感概論課程,作為一門專業基礎必修課,該課程的內容在本專業其他n程上均有涉及或應用,比如土地利用規劃學、土壤地理學、地理信息系統、普通地質學等[6],本課程的學習效果直接影響后續課程的學習乃至學生將來的就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課時有限、教學資源相對短缺的情況下,如何教好并讓學生學好這樣一門理論性和技術性都很強的課程,需要對教學中的各個環節進行探析。

        1 遙感課程教學探析

        1.1 教材選擇

        隨著計算機技術、空間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展,遙感作為一門新興的科學得到快速發展。目前,有關遙感方面的教材很多,但是各類教材內容和重點各具特色,又各有其局限性,并且由于出版周期等的限制,其內容始終與最新的遙感衛星發展有一定的差距[7]。本專業一直選擇《遙感導論》[8]作為教材進行講授,該教材是由高教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但是該教材自出版后并未再版,因而存在對實際應用和學術前沿關注不夠的弊端,故根據資源環境科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學生的就業領域精選了幾本輔助教材,并整合教材內容進行講授。輔助教材選擇的是《高光譜遙感-原理、技術與應用》[9]《環境遙感監測與應用》[10]《遙感基礎與應用》[11]等。最新出版的教材《遙感原理與應用》[12]讀者評價很高,也可以作為輔助教材。以上教材與專著的出版時間相對較晚,基本涵蓋了遙感技術的最新發展及應用的最新領域,并結合了資源環境科學專業的實際應用,對主講教材起到了有益的補充。當然備課時還需要到相關網站查閱最新的參考信息,了解遙感衛星的最新發展動態[7]。

        1.2 教學內容

        資源環境專業并沒有設置很多關于計算機知識、測繪知識以及空間科學、信息科學等方面內容的課程,這就給遙感課程的教學帶來相當大的困難[13]。資源環境科學專業開設遙感課程的目的主要是要求學生通過學習該門課程能夠掌握遙感基礎知識,并學會將這一先進技術應用于資源環境領域,比如資源調查與環境監測等。因此,根據遙感課程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涉及較多物理、數學、計算機、測繪和空間科學的電磁輻射、遙感成像原理及圖像處理的各種算法等純理論的內容進行簡化、精講。而對于學生感興趣,并與實際應用結合緊密的資源環境遙感專題應用方面的內容適當增加課時,結合實際案例進行剖析,將理論與實際應用結合進行詳細講解,并進行實時演示,讓學生掌握遙感技術實際應用的流程,增強學習興趣,并為后續遙感實驗課程的順利開設做鋪墊。比如講解土地利用遙感監測專題時可以結合科研課題,以洛陽市的土地利用遙感監測為案例,從數據收集、資料整理、技術路線與方法、結果分析幾個方面進行講解和演示,讓學生對于遙感圖像處理方法及信息提取,比如幾何精校正、波段組合、增強處理、圖像融合、圖像分類等有進一步的了解,并對前期所學基礎知識進行復習,對于遙感技術的專題應用有切身體會,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1.3 教學方法

        作為現代教學方法之一的多媒體教學法,具有信息容量大、表現形式多樣、圖文并茂、聲像并舉、直觀明了等傳統板書無法比擬的優勢[6]。但是,教學過程中存在教師過分依賴多媒體教學的情況,比如將教材內容原版搬至PPT,沒有進行取舍,然后教師對著PPT進行“滿堂灌”式的講授;而學生在教師這種方式的教導下,被動地接收,缺乏思考,存在教學內容難以被消化、吸收的現象。要改變教師“眉飛色舞滿堂灌”、學生“呆若木雞聽”的現狀,就必須在利用課件教學時,創造性地運用教師與學生“雙向互動式”和“討論式”的教學法,設法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發揮其主體性作用[14]。比如進行圖像增強處理內容講解之前,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分組,課后以小組為單位通過教師提供的網站免費下載學校或者其他熟悉區域的遙感圖像,然后查閱資料以多種增強方法對同一遙感圖像進行處理,比較各種增強處理后遙感圖像的變化及特征,并進行總結,準備好PPT課堂匯報和討論。在教師課堂講解“圖像增強處理”內容時,可以選擇一組制作美觀且內容較全面的PPT由學生進行現場匯報,然后全班學生和教師一起參與討論,之后教師總結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詳細分析、講解,這樣不但調動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能動性,也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及主動性,并且通過學生自己查閱資料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最終的教學效果遠優于被動式接收知識。

        1.4 實驗環節

        實驗教學不但是遙感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學生實踐技能培養的關鍵環節[15]。目前,國內缺乏普適性較強的遙感上機實驗課程教材,這是各大院校遙感課程教師普遍的感覺,因而各大院校使用的實驗教材多為自編[16]。資源環境科學專業的實驗教材是教師根據現有的實驗條件、學生的實際情況自編的。對于驗證性的實驗,教師只需要將必要的步驟在實驗教材中體現出來,而沒必要將每一個步驟細化,這樣實驗教程既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也給學生提供了思考的余地。實驗課設置的時間最好在理論課講授完之后的1~2周進行,這樣學生既可以對上課講授的內容進行復習,又可以通過上機操作對遙感圖像處理過程加深理解。最后必須增設一個綜合性專題實驗,將遙感預處理、增強處理、分類及野外調查、現場解譯、專題制圖等知識串聯起來。鼓勵學生課外查找資料,自己確定具體的專題實驗項目,然后在教師的輔導和各小組成員通力合作下完成資料的收集、技術路線和方法的確定、野外調查和解譯、專題圖的制作。通過綜合性實驗的完成,學生不但對所學的遙感知識有了更多的了解和理解,而且可以掌握遙感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流程。最后,教師對學生的實驗結果給予中肯的評價與鼓勵。

        2 結語

        遙感是一門涉及多學科知識的綜合性課程,其理論性、技術性和實`性都很強。本文僅對資源環境科學專業遙感課程教學的4個核心環節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對于本課程的教學方法今后還將繼續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學習和研究,以便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和學習興趣,改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3 參考文獻

        [1] 周廷剛,何勇,楊華,等.遙感原理與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

        [2] 湯國安,張友順,劉詠梅,等.遙感數字圖像處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3] 秦文俊.《遙感圖像處理》課程教學在地理學專業中的探索與實踐[J].現代測繪,2007,30(6):45-48.

        [4] 陳述彭,趙英時.遙感地學分析[M].北京:測繪科學出版社,1989.

        [5] 劉繼琳,萬幼川,馬吉平,等.遙感系列課程輔助實驗教學系統的設計與應用[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7,26(3):78-80.

        [6] 劉秀英,熊建利.遙感課程教學改革淺析[J].中國科技信息,2012 (22):218-219.

        [7] 陳星彤,童潔,劉春紅.遙感原理在測繪專業教學改革探索[J].礦山測量,2008(2):79-80.

        [8] 梅安新.遙感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9] 童慶禧,張兵,鄭蘭芬.高光譜遙感-原理、技術與應用[M].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0] 王文杰,蔣衛國,王維,等.環境遙感監測與應用[M].1版.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1.

        [11] 鄧良基.遙感基礎與應用[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

        [12] 周廷剛.遙感原理與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

        [13] 鄧榮鑫.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遙感》課程教學探討[J].地理空間信息,2013,11(1):156-157.

        [14] 林卉,胡晉山.《遙感原理及應用》課程開展雙語教學的體會與思考[J].海洋測繪,2005,25(1):76-78.

        第7篇:地理信息科學導論范文

        關鍵詞:現代物流產業;城市空間結構;聚集經濟;空間自組織

        中圖分類號:F06.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1-0046-03

        2007年我國現代物流產業(交通運輸業、倉儲業與郵政業)總產值占GDP的比重為5.8%,現代物流產業不僅已成為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產業部門,而且現代物流產業作為流通部門通過其廣泛的產業關聯性影響各個產業的發展。在許多城市,現代物流產業已經成為帶動城市經濟發展的增長極。然而,在關于現代物流產業的研究中,對物流功能的研究一直居于主導,存在忽視物流實體的傾向。針對這一問題,宋伯慧、徐壽波(2009)從物流和物流的基本屬性出發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物流實體論”,并指出物流實體是第一屬性,功能依實體而存在[1]。這為全面研究現代物流產業指明了方向。

        關于現代物流產業影響城市空間結構這一課題,已經取得了眾多研究成果。畢波、莊建偉(2004)分析了現代物流的發展對城市功能組織、空間結構及空間形態的影響[2]。韓增林、郭建科(2006)分析了現代物流業影響城市空間結構的機理,指出現代物流業的產業特性使其具有特殊的企業組織與產業關聯效應,不僅影響城市產業布局,而且通過由此產生的空間特性,即物流業區位偏好、物流園區建設以及網絡化城市物流節點布局模式的構建參與城市空間結構的演化[3]。劉軍(2008)指出,現代物流業發展對于城市空間結構演變動因的影響主要側重于經濟因素,進而改變企業的選址決策,最終優化城市空間結構[4]。劉勇(2008)通過分析物流業對分工與集聚的影響,分析了物流對城市空間結構的作用機制[5]。

        現有文獻為這一問題的深入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存在如下兩個問題:第一,大部分文獻僅僅分析了現代物流產業功能對城市空間結構的影響,忽視了實體的作用。第二,聚集經濟是城市經濟的本質,空間自組織是城市空間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而現有文獻大都沒能在這兩個層面解釋現代物流產業如何影響城市空間結構。而本文則試圖從這兩方向努力,以構建現代物流產業影響城市空間結構的機制。

        一、概述

        (一)現代物流產業特性

        1.實體特性

        現代物流產業的實體特性是指現代物流產業形態的特性。在我國頒布的物流標準中,物流產業形態主要有四類:物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區域物流中心、物流園區[6]。為了研究方便,基于規模大小、布局、關聯性、服務功能的角度將物流產業實體分為物流中心(包括區域物流中心和物流園區)與配送中心。

        從物流標準中可知,物流中心具有規模大、集中布局、關聯性強、主要為企業和配送中心服務的特點;配送中心具有規模小、分散布局、關聯性弱、主要為末端客戶服務的特點。

        2.功能特性

        現代物流產業的功能特性主要有:降低交易成本;運輸規模經濟;載體性。

        由于現代物流服務的長期性、穩定性、便捷性等特征,降低了企業的搜尋成本、監督成本,以及運輸等費用,從而使得現代物流產業具有降低交易成本的功能特性;隨著運輸量、運距的增長,在通常情況下,邊際運輸成本遞減,因而現代物流產業具有運輸規模經濟的功能特性;物品作為技術、知識、信息的重要載體,且物流依附于商流而存在,因而現代物流產業具有載體性。

        (二)城市空間結構

        陸大道(1998)指出,空間結構是指社會經濟客體在空間中相互作用和相互關系,以及反映這種關系的客體和現象的空間集聚規模和集聚形態[7]。郭鴻懋、江曼琦等(2002)將城市空間結構界定為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和城市外部空間結構兩個部分。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是一個城市建成區之內(通常指市區)土地的功能分區結構,或者說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是城市內部功能分化和各種活動所連成的內在差異而形成的一種地域結構[8]。本文所指的空間結構即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三)空間自組織

        新經濟地理學的創始人之一,克魯格曼的核心-模型中第一次指出企業空間布局的自組織性。克魯格曼認為,核心-模型依賴于收益遞增,運輸成本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并把它描述為由于規模經濟足夠大,每個制造商都想在一個地方生產,為整個區域的市場提品。每一個制造商的相同選擇,最終導致累積因果循環效應,促成空間自組織。累積動力主要有三個來源:市場鄰近效應、生活成本效應和市場擁擠效應,前兩種效應是空間聚集的向心力,后一種是離心力[9]。

        二、現代物流產業實體影響城市空間結構

        現代物流產業實體影響城市空間結構主要通過物流中心與配送中心的空間布局,及其空間自組織或參與其他產業的空間自組織來實現。

        (一)現代物流產業布局

        在區位論中研究企業布局的理論主要有最小費用區位論和最大利潤區位論。杜能的農業區位論和韋伯的工業區位論是典型的最小費用區位論,而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論和廖什的市場區位論則是典型的最大利潤區位論[10]。兩種區位理論的本質是一致的,在受市場影響較小條件下,企業采取最小費用布局原則;而在產品價格受到市場范圍、人口密度等因素影響較大條件下,企業采取最大利潤布局原則。

        物流中心主要為企業和配送中心服務,受市場的直接影響相對較小,所以物流中心的布局主要為最小費用布局。配送中心的重要功能是為末端客戶服務,靠近市場是其重要特征,所以配送中心的布局主要為最大利潤布局。

        在物流中心的布局費用中主要包括:運輸費用、地租、生活費用等。運輸費用指向決定物流中心靠近重要的交通站點、高速公路出口、交通線等布局。地租指向決定物流中心布局郊區化。生活費用指向決定物流企業集中布局,生活費用指向有力的解釋了物流園區等物流企業聚集區域的出現。配送中心主要布局在物流活動密集的商業區附近。

        (二)物流中心的空間自組織

        依據-中心模型的分析思路,由于規模大、集中布局、關聯性強為物流中心在空間自組織提供了現實可能。而且物流中心在城市郊區布局之后,在市場鄰近效應作用下,物流產業通過其前后向關聯效應引致其上下游產業布局,同時引致的產業又會引致其他產業的布局,并形成累積因果循環。

        在企業布局增多的情況下,促進了基礎設施改善與生活成本降低。在生活成本效應的作用下,居民向這一地區移動,促成房地產價格上漲并形成新的城市功能區,同時進一步帶動各種要素向這一區域聚集。當各種要素聚集到一定程度之后,物流功能區域作為新的城市功能區形成,且市場擁擠效應開始顯現,相關產業將開始向外擴張。物流中心的郊區布局形成了新的城市功能區,并促進了生產要素向郊區移動,在客觀上起到了促進城市空間擴散的效果,并成為城市空間體系中一個重要節點。

        (三)配送中心參與其他產業的空間自組織

        配送中心規模小、分散布局、關聯性弱、主要為末端客戶服務的特點決定配送中心的難以實現空間自組織,因而配送中心主要是參與其他產業的空間自組織。在這一過程中,配送中心主要是作為流通部門而存在,通過發揮物流產業的功能支持其他產業在空間的自組織。由于配送中心發揮的主要是物流產業的功能屬性,這與下文的分析重合,所以在此不做展開。

        三、現代物流產業功能影響城市空間結構

        現代物流產業功能影響城市空間結構主要指現代物流產業通過其功能特性影響聚集經濟,并促進功能分區形成。聚集經濟一般是指因社會經濟活動及相關要素的空間集中而引起的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及由此而產生的成本節約、收入或效用增加[8]。聚集經濟的來源主要有如下三個方面:分工與專業化;規模經濟;外部性。本文主要通過研究現代物流產業與聚集經濟三個來源要素的關系來分析現代物流產業對聚集經濟的影響。

        (一)現代物流產業通過降低交易成本影響分工專業化

        從交易成本的角度看,企業在做出分工決策前,必然會權衡專業化生產之后,自己所需要的中間產品的獲得成本。獲得成本主要包括:中間產品價格和交易成本。在完全競爭市場假設下,從外部獲得中間產品的價格不會升高,因而交易成本成為決定性的因素。交易成本越高,分工的成本越高,分工與專業化水平越低;反之,交易成本越低,分工與專業化水平越高。

        交易成本一般包括:找尋成本、簽訂契約成本及其監督執行的成本、運輸成本(指從發貨到取貨過程中所發生的運費以及貨物價值損失)[11]。隨著第三、四方物流的發展,以及現代物流企業深入企業供應鏈的各個環節,現代物流能夠有效的降低企業的找尋成本;由于供應鏈的長期穩定性,簽訂契約的成本與監督執行的成本也隨之降低;同時現代物流企業參與到企業供應鏈的過程中也降低了企業的運輸成本。現代物流產業的這些影響促進現代企業實現分工和專業化。

        隨著企業分工的深入和發展,漸漸上升到部門的分工并在各分工主體間形成一定的協調機制。這種企業間或部門間的協作,使生產專門化的規模不斷擴大,從而產生外部規模經濟利益,促使企業產生聚集動力。同時,各分工主體在空間的聚集布局是城市功能分區的重要前提。

        (二)現代物流產業通過運輸規模經濟影響規模經濟

        胡佛在其《區域經濟學導論》中介紹了運輸企業的規模經濟效應,即邊際運輸成本隨著運距的增加呈現遞減趨勢[12]。在現實中,運輸量也存在著這一性質,即在一定范圍內,隨著運輸量的增加,邊際運輸成本遞減,呈現出一條向下傾斜的曲線。由于產品成本中具有運輸成本部分,因而通過傳導機制,產品成本同樣具有這一性質。如圖1所示。

        由圖2可知,在不存在運輸規模經濟的情況下,企業的邊際成本曲線為MC1,均衡產量為Q1;而在存在運輸規模經濟的情況下,企業的邊際成本區域為MC2,均衡產量為Q2。顯然Q2大于Q1,在存在運輸規模經濟情況下,企業通過擴大生產規模獲得運輸規模經濟,形成產品規模經濟。

        企業在內部擴大生產的同時,其他規模較小的企業也能夠通過集中布局共同分享運輸規模經濟。因而運輸規模經濟不僅是生產要素在單個企業內不斷壯大密集的過程,也是企業集中布局的重要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城市聚集經濟得以實現的原因之一。

        (三)現代物流產業通過載體性影響外部經濟

        在西方經濟學中,正的外部經濟主要是指知識、技術、信息等的溢出效應,負的外部經濟主要是指在環境、資源等方面的競爭效應。現代物流的本質特征是物品的流動,而物品同時也是知識、技術、信息的重要載體。現代物流產業通過物品所承載的這些非物質類“產品”形成外部經濟環境。當現代物流的外部性形成之后,不僅使原有的系統獲得外部經濟,同時也會吸引更多的經濟主體來分享,從而促進企業在空間上聚集。

        在三種效應的共同作用下,現代物流產業實現著對聚集經濟的影響,并通過分工與專業化構建城市空間功能分區的基礎,通過規模經濟與外部性促進分區的實現。

        四、現代物流產業影響城市空間結構的機制構建

        在城市發展的初期,所有功能活動都集中在城市中心區,物流主要是作為流通部門促進其他經濟活動的開展。

        隨著城市的發展,對物流的需求逐漸增強,物流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對于物流產業而言市場擁擠效應開始顯現,從而使得隨之出現了依靠重要交通線,并布局在城市郊區的物流中心,此時的物流中心其功能(如倉儲、包裝等)還比較單一。同時配送中心布局在城市中心為客戶提供配送的服務。

        當城市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城市功能分區越來越明確,出現各種專門的功能區域。在這一過程中,現代物流產業主要通過其功能特性影響聚集經濟,并進而促進功能分區的實現。同時隨著物流中心功能的不斷完善,通過物流產業的廣泛關聯性,物流中心的空間自組織不斷進行,進而形成了新的物流功能區域。

        當城市發展到大規模或超大規模之后,在市場擁擠效應和生活成本效應的雙重作用下,城市原有的產業開始向外擴散,并通過各產業自身的空間自組織在主城區周圍新的功能區,新的功能區域的形成標志著城市空間體系的建立。在這一過程中,現代物流產業的降低交易成本、運輸規模經濟、載體性等重要功能特性是城市各產業擴張的基礎性條件之一,從而影響著城市空間體系的建立。

        基于以上分析,構建現代物流產業影響城市空間結構的機制如圖4。

        參考文獻:

        [1] 宋伯慧,徐壽波.物流實體論[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23-27.

        [2] 畢波,莊建偉.現代物流對我國城市空間結構的影響研究[J].哈爾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6):95-99.

        [3] 韓增林,郭建科.現代物流業影響城市空間結構機理分析[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6,(4):61-65.

        [4] 劉軍.現代物流對城市空間結構的優化[J].開放導報,2008,(6):104-106.

        [5] 劉勇.物流對城市空間結構演化的作用機制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08,(4):88-92.

        [6] 中國物品編碼中心.物流標準化[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7:187-188.

        [7] 陸大道.區域發展及其空間結構[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19-20.

        [8] 郭鴻懋,江曼琦,等.城市空間經濟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22-24,49-51.

        [9] 郝壽義.區域經濟學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07:240-242.

        [10] 張文忠.經濟區位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50.

        第8篇:地理信息科學導論范文

        關鍵詞 旅游;本質;人學;系統論

        A Probe into the Essence of Tourism Based on the Theory of Human Science and Systematology

        MA Yaofeng, BAI Kai

        (School of Tourism and Environment,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China)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tourism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positions in tourism research. Based on a literature review of domestic and overseas research on the essence of tourism, 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essence of tourism with hominological view of human essence and the principle of selforganizing and selfoptimizing principles of systematology. It proposed that tourism is an experience of selfperfection and a selfdevelopment activity with the aim of seeking estheticism and the joviality of both body and spirit.

        Key words: tourism;essence;hominology;systematology

        旅游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伴隨著人類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各種旅游現象的產生源于旅游者的活動。旅游的本質作為旅游研究的核心命題之一,其重要程度是不言而喻的。本文在綜合分析中外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從人學和系統論的不同角度分析了旅游者的活動,進而提出了對旅游本質的認識。

        一、 相關研究評述

        縱觀現代旅游發展的百年歷程,關于旅游本質的說法眾說紛紜,這說明了旅游學科處在成長期的不成熟;但爭鳴也代表著前進,爭鳴能促進旅游研究的不斷發展。

        旅游的概念和旅游本質既有區別又有關聯,科學的旅游概念不僅應表述旅游現象學的特征,還應進一步闡述旅游的本質屬性。因此,有關旅游本質的觀點從旅游概念的變化中可以略窺一二。總體上講,旅游的概念可以劃分為技術性定義(實踐性定義)和概念性定義(理論性定義)[1]。旅游概念的技術性定義在二十世紀處于主導地位,此間,旅游作為一種新的社會現象,其認知程度的現象學視角阻礙了相關人員對旅游本質涵義的揭示。艾斯特(AIEST,1942)的定義是“旅游”技術性定義的代表。此定義認為,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暫時居留而引起的現象和關系的綜合,這些人不會導致長期定居,并且不牽涉任何賺錢的活動。世界旅游組織1980年馬尼拉會議對旅游的定義也是典型的技術性定義,定義指出,人們出于非移民及和平的目的或出于導致現實經濟、社會、文化及精神等方面的個人發展及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了解與合作等目的而作的旅行[1]。此類概念集中出現在二十世紀后期,正是世界旅游產業迅猛發展的階段,出于功能性的動機,人們更多的是關注于旅游現象的測度問題。

        Tourism Science旅游科學基于人學和系統論的旅游本質的探討隨著旅游研究的不斷深入,研究者開始更多地關注對旅游本質的思考,旅游概念的定義呈現出以理論性表述為主,技術性表述為輔的特點。謝彥君《基礎旅游學》中旅游的定義為此類定義的代表。謝彥君認為,旅游是個人前往異地以尋求審美和愉悅為目的而度過的一種具有社會、休閑和消費屬性的短暫經歷。在此基礎上,他進一步強調了旅游的本質是“審美和愉悅”[2,3]。該觀點得到國內學者廣泛的認可。曹詩圖等(2006)在對“審美和愉悅”觀點加以肯定的基礎上從哲學層面進一步將旅游的本質表述為“異地消遣與審美的愉悅體驗”[4]。和上述觀點有所區別的是龍江智(2005)基于體驗視角將旅游看作是個人以旅游場為劇場、旨在滿足各種心里欲求所進行的短暫休閑體驗活動。和“旅游”技術性定義相比,上述觀點從旅游活動的目的性角度更進一步揭示了旅游活動的本質屬性。

        近兩百年來真實性命題一直是哲學和心理學界爭論的焦點[5]。從20世紀中后期開始,真實性命題被應用于旅游研究當中[6,7]。國外旅游研究學術期刊上近年發表的部分關于旅游真實性的論文從不同角度對旅游活動中的真實性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探索[5,6,8-12]。旅游研究中真實性的探討主要集中在遺產旅游、常住居民和旅游者三個層面,主要討論事物的真實、滿足自我的人類特性或作為真實的本性[11]。國內部分學者已就遺產旅游和常住居民的真實性問題進行了初步的評述[13,16]。在旅游活動真實存在的問題上,王寧(Ning Wang,1999)提出旅游的真實性存在于兩個方面:旅游對象的真實性和存在主義的真實性;他進一步解釋這兩個方面是相互依存的,且后者更能說明旅游者經驗并不是完全依賴于目標的真實性[12]。以存在主義真實性的觀點來研究旅游者,無疑觸及了旅游者首先作為人因其活動而引發旅游這種社會現象的根本。彭斯(Pons,2003)提出人的活動以特有的方式創造了機會去發現和體驗人的涵義[17]。在此基礎上,斯坦納和瑞森格(Steiner和Reisinger,2005)以海德格爾①(Heidegger,1889-1976)存在主義觀點分析了旅游真實性的問題,并提出了旅游真實性研究應更多建立在疑問世界和人為什么會存在,或為什么旅游者和土著居民一起跳舞的時候會有特殊的旅游感受等本源性的命題之上[11]。這也說明了旅游本質的研究不應停留在旅游者本身真實存在的層面上,應更多地以整個人類存在的視角來揭示旅游的本質問題。

        二、 人學視角下的人的本質屬性

        從古至今,人一直是人類認識和研究的重大課題,也是哲學家們特別關注而又最為意見紛爭的問題。對人的本質不同的表述呈現不同的歷史痕跡。古希臘人認為,人之所以成為人是因為社會的存在;中世紀歐洲宗教神學神創論和原罪論對人的表述是對人的否定;文藝復興時期立足于之分來說明人性,強調人應當有意志自由和個性發展自由等;近代資產階級唯物論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力量來自對自然規律的把握,于是就把人的本質歸結為人的自然本性;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認識也經歷了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的過程[18]。

        基于人類對自身認識的積累,在辯證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基礎上,我國部分學者經過長期研究提出了“人學”這個新興學科[19]。人學(hominology)和人類學(anthropology)在研究的側重點上有所不同②。人類學是研究人類起源和進化、人種的形成和人體結構的正常變異的科學;人學則是從整體上研究人的存在、人性和人的本質、人的活動和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及人生價值、目的、道路等基本原則的學問[20]。人學,作為特定的哲學形態,并非關于人的知識,而是對人的理念的自我追問[21]。

        人學中關于人的本質的認識被看作是在人性的范疇之內,人性的范疇中包含了3個層級:人的屬性(property)、人的特性(character)和人的本質(essence),人性被看作是客觀存在的最復雜的物質運動系統[22]。人的本質是人的屬性、特性得以形成、發展、變化的決定性因素,是所有屬性、特征的根據,因此它是人性中最根本的東西。因此,人的本質在人性的范疇中處于主導地位,其根本是社會性的實踐,它是人之所以為人而區別于動物的根本屬性、最終根源。這不僅是肯定了上文所述“人類存在”的理論觀點,同時在更深層次上以客觀事物發展規律的視角肯定了人不論是社會細胞的人,還是社會有機體的人,都以一定積極的方式主動、不間斷地和外部世界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這種能動并受客觀世界影響的過程形成了人類社會運動、發展的特殊規律,生成了人之所以為人的各種特有的屬性和本質的根本屬性。

        三、 人的本質基礎上系統論視角下的人的旅游

        人類是在自然環境中得以生存和發展的,作為世界上最為復雜的物質運動系統,從總體發展趨勢上同樣具有系統演化的特征。

        “系統”一詞由來已久,在古希臘是指復雜事物的總體。到近代,一些科學家和哲學家常用系統一詞來表示復雜的具有一定結構的整體。作為一門科學的系統論,人們公認是美籍奧地利人,理論生物學家L.V.貝塔朗菲創立的[23]。他1925年發表“抗體系統論”,提出了系統論的思想。l937年提出了一般系統論原理,奠定了這門科學的理論基礎。

        今天人們從各種角度上對系統下的定義不下幾十種[24,25]。筆者傾向于哲學層面對系統的定義: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結構形式聯結構成的具有某種功能的有機整體[26]。在這個定義中包括了系統、要素、結構、功能4個概念,表明了要素與要素、要素與系統、系統與環境三方面的關系。系統論的核心思想是整體觀念,其研究的對象主要是系統、要素、環境三者的相互關系和變動的規律性,并以優化系統的整體功能為最終目的。

        從系統的觀點看問題,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個系統,系統是普遍存在的、系統是多種多樣的。從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從基本粒子到宇宙,從細胞到人類社會,從動植物到社會組織,無一不是系統的存在方式。一個系統又可包括若干子系統,但它本身又是另一個更高層次系統的子系統。人的個體也是一個系統,其中包括生理系統、思維系統等,且是一個開放的系統。

        系統在動態運動和變化過程中具有自組織原理。該原理是指開放系統在系統內部和外部因素相互作用和影響下,內部部分要素出現偏離系統穩定狀態(系統“破缺”),該變化使系統可能得以放大或縮小(漲落),進而在系統中產生更大范圍的成長和變化,這種變化是系統自發組織起來的,使系統從無序到有序,從低級有序到高級有序[27]。

        系統自組織過程是系統發展演化的過程,其發展演化的目的是系統的優化[28]。系統優化并非是某種質點的優化,其核心是系統作為一個整體的優化。當然在系統優化的過程中會出現有序和無序、競爭和協同、增長和衰退,但其整體的方向是向上的和積極的。系統的發展離不開“破缺”,對稱和“破缺”是對立統一的[29]。系統對稱和“破缺”出現頻率越高表明系統發展越快,說明系統進化的程度越高,這是系統進化的一條基本法則,也是系統優化的一條基本法則。

        旅游是人類進化和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人在旅游的過程中會表現出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其中人對物質和精神的攝取既有生理的需要也有心理的需要。這些需要會導致旅游者具有不同的行為模式。

        對于隱含在旅游者各種行為模式背后的旅游本質的揭示,首先應該以人學中對人的本質來進行分析,這些形態各異的行為模式都是人社會實踐性的表現,總體上是積極向上和能動的。從系統論的觀點來看,旅游者活動構成了旅游者個體系統和外部環境系統之間信息和能量的交換。旅游者個體系統,因為自身發展的需要,呈現出和外部環境系統不同方式的信息和能量(旅游者行為模式)的交換,其表現模式因個體系統的差異而表現不同。相關研究表明,旅行是人們的一種對缺失和欲望的反應,這種缺失和欲望是人們在家庭環境中所不能獲取的[30]。旅游行為的產生正是旅游者個體系統的“破缺”而導致的,旅游者個體這個開放的個體系統正是以旅游這種特殊的活動形式和外部環境系統進行信息和能量的傳遞,來修復心理平衡狀態的“破缺”,以達到心理平衡和對稱。從表象看,這僅僅是系統運動的一種狀態,但以系統自組優化的原理來分析,旅游者活動所呈現的行為模式正是個體系統為達到最優化目的而進行的。這種最優化的目的正是人在生活上追求完美、追求更高的境界的體現,因此優化具有絕對性,體現了人的根本追求和根本目的。總體而言,無論是將人看作是微觀的個體系統還是宏觀的大系統的組成份子,人體(不是單指生理)系統的自組優化以追求完美和更高境界是系統整體發展的最終目標。

        四、 旅游本質的再認識

        旅游是一種綜合、復雜的社會實踐活動。旅游者出游的目的是多種多樣的。受求新、求異、求奇、求特心理的驅動,人們進行觀光游覽時主要是為了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學習知識;受心理壓力的影響,人們進行休閑度假時主要是為了緩解情緒、減少壓力、愉悅心情;受生理疲倦的影響,人們外出旅游時主要是為了休息、放松;受學習、發展愿望的影響,人們外出進行文化體驗旅游時主要是為了陶冶情操、發展自己。人們煩惱時旅游為了改變精神情緒;人們高興時旅游成了高興狀態的外延和伸展;人們情緒正常時旅游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等。

        旅游現象――這種綜合、復雜的社會實踐活動,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會對旅游的本質得出不同的認識。從產業經營角度認識旅游是一種經濟消費行為;從文化角度認識旅游是一種文化活動;從社會學角度認識旅游是一種社會活動;從管理角度認識旅游是一種需要進行管理的群體或個體活動;從心理學角度認識旅游是一種心理感受和體驗行為;從地理學角度認識旅游是一種時空經歷活動;從環境角度認識旅游是一種環境生態活動;從歷史角度認識旅游是一種歷史探幽活動;從自然角度認識旅游是一種自然享受活動和經歷;從人文角度認識旅游是一種人文活動;從教育角度認識旅游是一種學習教育活動;從旅游者角度認識旅游是一種經歷性的精神愉悅活動等。

        上述觀點都有其正確的成分,但旅游作為一種社會、經濟、文化現象,其主體是旅游者,旅游活動是圍繞旅游者展開的,以旅游者為核心,旅游者活動應成為貫穿于旅游的主線。對旅游本質的認識應該是基于旅游者角度的考量,從其它角度的認識都有以偏概全之嫌。

        關于旅游本質的思考,不僅要從旅游者角度來認識,其更深層次地思考應從人的本質屬性和人類社會發展演變的大背景下來進行。旅游活動是人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形式,其表象特征呈現了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如追求享受、審美、愉悅、占有、刺激等等。人通過旅游這種活動方式不斷地和外部世界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這種活動同樣是一種精神和物質系統的活動,人所具有的“實踐-理性-分析-修正”的能力,其最終的趨向是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31]。

        基于上述人學對人的本質的認識和系統論中系統演化發展的原理,筆者認為,旅游作為一種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的特殊形式,其本質是人的一種自我完善和發展的自覺活動或經歷,其目的是追求身心愉悅。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本文所闡述的旅游本質中追求身心愉悅的目的,不僅包括一般意義上的放松和愉快,其中也包括了旅游者經歷了某些心靈震駭或壓抑狀態后,精神和理念獲得升華的身心愉悅,如特意去參觀紀念館,參觀的過程雖然是壓抑和痛苦的,但參觀后所得到的卻是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等精神理念的升華,是自身精神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雖然旅游的目的多種多樣,旅游的形式五花八門,旅游感受的結果各不相同,但從更高的層面來認識,旅游這種現象的實質是人在追求身心愉悅目的下對個體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或者說是人類追求身心愉悅、實現自我完善和發展的一種手段。

        注釋:

        ① 馬丁?海德格爾(1889-1976),被公認為20世紀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出身于一個天主教家庭,早年就讀于教會學校。大學中先學神學兩年,后轉入哲學,并于1913年在德國弗萊堡大學完成博士學位論文《心理主義的判斷學說》。主要著作:《存在與時間》(1927)、《形而上學導論》(1952)、《什么是形而上學》(1929年)、《現象學基本問題》(1923年講稿)、《演講與論文集》(1954年)、《走向語言之途》(1959年)、《技術與轉向》(1962年)等。

        ② 關于人學和人類學英語翻譯中反映的學術研究范圍和側重點的比較,參見陳志尚主編、北京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人學原理》第6-8頁。

        參考文獻:

        [1] 李天元.旅游學概論(修訂版)[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30-31.

        [2] 謝彥君.基礎旅游學(第二版)[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4:55-60.

        [3] 謝彥君,彭丹.旅游、旅游體驗和符號――對相關研究的一個評述[J].旅游科學,2005(4):1-6.

        [4] 曹詩圖,鄭宇飛,黃蓉. 旅游概念的哲學辨析[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6(22)4:71-74.

        [5] John P. Taylor Authenticity and sincerity in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ume 28, Issue 1, January 2001:7-26.

        [6] George Hughes. Authenticity in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ume 22, Issue 4, 1995:781-803.

        [7] Frank A. Salamone. Authenticity in tourism: The San Angel Inn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ume 24, Issue 2, 1997:305-321.

        [8] Yaniv Belhassen,Kellee Caton. Authenticity Matter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ume 33, Issue 3, July 2006:853-856.

        [9] Yvette Reisinger,Carol J. Steiner. Reconceptualizing object authenticit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ume 33, Issue 1, January 2006:65-86.

        [10] John Tribe. The indiscipline of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ume 24, Issue 3, 1997:638-657

        [11] Carol J. Steiner,Yvette Reisinger. Understanding existential authenticity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ume 33, Issue 2, April 2006:299-318.

        [12] Ning Wang. 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ourism experienc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ume 26, Issue 2, 1 April 1999:349-370.

        [13] 張曉萍.西方旅游人類學中的“舞臺真實”理論[J]. 思想戰線,2003(4):66-69.

        [14] 于嵐.談談旅游真實性研究[J].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1):33-37.

        [15] 李旭東,張金嶺.西方旅游研究中的“真實性”理論[J].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1):1-6.

        [16] 白楊.旅游真實與游客[J]. 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3):277-280.

        [17] Pons, P. BeingonHoliday. Tourist Dwelling, Bodies and Place[J]. Tourist Studies,2003(3):47-66.

        [18] 汪華岳,亓子杰.新編哲學綱要[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239-244.

        [19] 王銳生.人學沖擊波――近年來人學理論進路回溯[J]. 學習與探索,2005(1):57-61.

        [20] 陳志尚.人學原理[M]. 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團,2005:5-6.

        [21] 王國有.生存論及其審美觀照:21世紀人學理論方向所在[J]. 社會科學戰線,2003(3):23-26.

        [22] 陳志尚.人學原理[M]. 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團,2005:89-90.

        [23] 林福永.一般系統結構理論[M]. 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8:9.

        [24] 周建中.系統概念的起源、發展和涵義[J]. 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1(2):86-89.

        [25] (俄)Е.Б.阿果什科娃,Б.В.阿赫里比寧斯基.系統概念的演化[J]. 哲學譯叢,2000(1):60-65.

        [26] 曾廣容,易可君,等.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與哲學[M]. 中南工業出版社,1987:8.

        [27] 吳廣謀.系統原理與方法[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201.

        [28] 魏宏森,曾國屏.系統論――系統科學哲學[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349.

        [29] 李喜先,等.科學系統論(第二版)[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17.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中文色欧另类欧美小说 | 亚洲精品最新国产自在自 | 亚洲一区国产美女在线 | 中文字幕高潮波多野结衣 | 日韩精品视频在线看 | 亚洲乱码专区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