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大氣環境特點范文

        大氣環境特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氣環境特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大氣環境特點

        第1篇:大氣環境特點范文

        【關鍵詞】環境污染問題;環境大氣監測;采樣原則;布點方法;意義

        環境污染問題現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問題,其中大氣環境污染是現代城市首要關注的環境污染問題之一。因此,加強對大氣環境的監測,是現在應對大氣污染,保障安全人民生活重要措施。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國大氣環境的現狀,然后具體闡述了大氣環境監測的內容,并提出了加強環境監測的對策,旨在能夠對大氣環境監測的研究有所幫助。

        大氣環境監測主要是針對大氣中的污染物的監測,對其種類和濃度進行觀察和分析,實時掌握各種污染物的動態變化已經它們對環境的影響。大氣環境監測對象主要是分子狀的污染物,如:一氧化碳、臭氧、碳氫化合物以及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還包括飄塵、懸浮微粒等顆粒狀的污染物。對這兩種狀態的污染物在大氣環境中進行布點、采樣、觀察和分析等一系列質量監測工作。監測項目通常根據地區實際的區域特點,氣候特點、污染源的分布情況來進行規定。其中對大氣污染物中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懸浮顆粒物加降塵的監測是國家規定的大氣監測項目,另外可根據地方特點和污染源特征增加對碳氫化合物、二氧化氮、鉛等污染物的監測項目。

        1. 大氣環境監測的具體應用

        在我國,大氣層中的污染物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已經浮沉為主,對大氣環境的監測和質量控制,是對大氣質量合理進行評價的前提條件。我國在大氣環境監測的應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對影響大氣環境的主要污染物在一個時間周期內進行連續的監測,通過監測結果分析污染物在大氣環境中的濃度是否超出國家規定的標準范圍,以此結果數據來作為基礎依據,進行大氣環境質量報告的編寫,提供給環境管理部門進行大氣質量控制;

        2)對大氣質量監測的結果數據為大氣質量的監控和分析提供可靠性依據,以此為前提條件對大氣環境質量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分析,從而掌握大氣質量變化狀態及其發展規律,并對其發展趨勢和可能造成的影響做以預測,發出預警信號;

        3)對大氣環境監測的數據和結構及分析報告為我國環境保護監測部門提供了較為科學準確的參考材料,以此為參考制定相關的法律制度,并有針對性的進行深入的研究,探索預防和解決環境污染影響的新方法。

        2.環境大氣監測中的布點采樣原則

        對大氣監測的布點采樣按照以下原則進行:

        1)要根據污染程度對監測的區域進行區分設置。通常按低、中、高三個層次進行劃分;

        2)布點的選擇要具有污染代表性,即能夠代表一定范圍內的大氣污染程度,使此范圍內的污染狀態和變化規律通過此個布點突出的反映出來。在實際應用中,通常可根據污染源的集中度來選擇布點,同時要對風向因素加以考慮,在下風向設計的大氣環境污染采樣點要多于上風向;

        3)根據污染區域的工業區密度來設置采樣點,對于工業區密集的地方要多設置采樣點,以高污染區多設,低污染區少設為基本原則;

        4)對于采樣點的設置,樣點周圍環境開闊,不能影響空氣的流通。對于其他局部的污染源和有吸附力的樹木建筑等要避開,以排除外部環境對樣點大氣采樣的影響,保證采樣的準確性。同時,盡量將各樣點設置一致的外部條件,這樣得出的數據信息互相可以有參考性和可比性,便于對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探索其中的變化規律;

        5)根據測定的目標來設置采用點的高度,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3. 環境大氣監測的布點方法和意義

        對于大氣質量監測的布點,要綜合考慮污染物的種類以及要達到的監測目的來進行實際的設置,盡量做到監測網絡布置的優化。

        3.1 功能區布點法

        功能區布點法是在不同功能區域內進行先進行踩點,根據區域的功能,對其實際環境因素進行全面的分析討論,將此區域的功能和此地區的人類活動因素結合在一起進行綜合考慮而進行布點設置的一種方法。此方法屬于一種常規性的布點方法,比較適用于大氣環境監測的初級階段,可以將區域功能布局和人類活動等多方面因素對大氣環境的影響表現出來,便于對大氣環境污染的各個影響因素進行研究。

        3.2 網格布點法

        網格布點法是將監測采樣點以坐標的形式進行將監測的區域進行網格化的劃分,對其進行采樣點的均勻布設的一種方法。對于網格的劃分不僅要考慮污染的程度,還有將社會因素對環境污染的影響加以考慮,適合在污染源較多的區域采用此種方法進行布點。這種方法排除人為因素的影響,以一種直觀的空間分布方式進行設置,受條件的約束較少,具有很強的隨意性。

        3.3 同心圓布點法

        此種方法比較適合污染比較集中的區域使用。此方法確定圓心后按不同的半徑進行同心圓的劃分,同時按圓心畫出射線,取交點為布點處。這種方法受風向影響較大,因此在使用此種方法時要充分考慮此區域的風向問題,以上風處少,下風處多為布點的基本原則。同心圓布點法對污染集中,污染濃度較大的地區有很大優勢,可以防止重污染區被漏掉而影響采樣的準確性。

        3.4 扇形布點法

        第2篇:大氣環境特點范文

        關鍵詞:皖北地區; 大氣環境質量; 灰色聚類; 評價

        中圖分類號: P185 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用于環境質量評定的方法很多, 常用的環境質量評價方法有綜合指數方法、分級評分法、數理統計方法等。灰色系統理論的方法是鄧聚龍教授在80 年代初提出并發展的. 它是把一般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的觀點和方法延伸到社會、經濟、生態等抽象系統, 結合數學方法發展的一套關于解決信息不完備系統(即所謂的灰色系統) 的理論和方法, 具有模型簡單明了、概念清晰、宜于應用且結論可靠的特點。[9]本文在調查和分析皖北地區大氣環境質量現狀的基礎上,利用灰色系統相關理論對皖北地區大氣環境質量進行了綜合評價,為后期治理皖北地區大氣環境提供依據。

        1.研究區概況

        皖北地區包括安徽省淮河以北的縣市以及跨淮的縣市,包括安徽省的宿州、淮北、亳州、阜陽、蚌埠、淮南六市的全部行政區域以及沿淮的滁洲市所轄的鳳陽縣和六安市所轄的壽縣。面積3914900公頃;人口2880萬。

        2006年,安徽省工業增加值比2005年增長了27.1%,高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低于同期中部6省29.3% 的平均水平;與2005年相比,工業COD排放量增加了4.4%,工業SO2排放量增加了0.8%,其中,工業COD排放量增加幅度在中部6省中最高。“十二五”期間,安徽省環保系統將以改善空氣質量為目標,把皖北地區的淮南、淮北、蚌埠等出現酸雨污染的地區作為重點區域,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揮發性有機物等作為重點防控污染物,把火電、鋼鐵、有色、石化、水泥、化工等作為重點監管行業,建立統一監測、統一監管、統一評估、統一協調的區域聯防聯控工作機制。

        2.灰色聚類評價法原理

        灰色聚類是將聚類對象對不同聚類指標所擁有的白化數,按n 個灰類進行歸納整理, 從而決定或判斷聚類對象屬于哪一類灰色統計方法。 聚類對象為所研究的對象, 是要進行分析的所有研究對象的集合。[2]

        本研究中大氣環境質量灰色聚類分析的基本步驟可分為以下五步:

        (1) 確定聚類白化數dij;

        記i=1,2,…,n為聚類對象;j=1,2,…,m為聚類指標;k=1,2,…,K為聚類灰數,即灰類。dij為第i個聚類對象對于第j個聚類指標的樣本值,D是以dij為元素的樣本矩陣。

        (2) 確定灰色類的白化函數fik:參照國家規定的大氣環境質量分級標準本文將大氣環境質量分為三級,即有三個灰類。為使每一級別的白化函數與所有級別都存在隸屬關系,對灰色聚類法中的白化函數的“降半梯形”的結構改進后可采用下列三種基本圖形(見圖1)[3]。

        圖1 白化權函數fjk

        (3) 標定聚類權:采用超標加權法確定每個測點中各污染物的權重,即利用區域大氣環境中污染物指標的實測濃度與其標準值區間的比值來計算,以突出各測點中主

        要污染物在評價中的影響程度,計算公式為:

        = /且 =1=

        其中,為第k個測點中第j個污染物的歸一化權重。為第j種污染物并將其取為第j種污染物各級標準的平均值。

        (4) 確定聚類系數:=,表示第i個聚類對象對于第j個灰類的聚類系數,它反映了聚類樣本對灰類的關聯程度。構造聚類向量。

        (5) 聚類評價:灰色聚類是根據聚類系數的大小來判斷所屬的類別。在聚類系數矩陣A的行向量中,聚類系數最大者所對應的灰類即是該評價對象所屬的類別。將各個對象同屬的灰類進行歸類,便是灰色聚類的結果,也是評價的結果。

        3.皖北地區大氣環境質量評價

        為了認識皖北地區主要城市大氣污染現狀,本文利用灰色聚類方法對宿州、淮北、亳州、阜陽、蚌埠和淮南等六個地級市的大氣環境質量進行評價。

        3.1聚類樣本、聚類指標的確定及灰類的劃分

        對皖北地區六個地級市的三項污染指標的監測資料進行收集,監測數據列于表1所

        示,為皖北地區各類大氣污染物年平均濃度。

        表1 皖北地區的大氣污染物年平均濃度(mg/m3)

        地區 可吸入顆粒物

        (PM10) 二氧化硫

        (SO2) 二氧化氮

        (NO2) 空氣質量達到及

        好于二級的天數

        淮 北 市 0.068 0.027 0.021 363

        亳 州 市 0.062 0.034 0.046 365

        宿 州 市 0.091 0.038 0.033 338

        蚌 埠 市 0.092 0.02 0.022 332

        阜 陽 市 0.089 0.028 0.028 354

        淮 南 市 0.095 0.078 0.035 318

        注:數據來源于《2007年安徽統計年鑒》

        以皖北地區的宿州、淮北、亳州、阜陽、蚌埠和淮南為聚類對象,2008年監測的PM10、SO2、NO2三個評價因子為聚類指標,采用GB3095-96國家空氣質量標準的一級、二級、三級標準三個灰類為聚類灰數。表2為大氣環境灰類的劃分標準。

        表2大氣環境灰度劃分標準(mg/m3)

        污染物 灰度

        1 2 3

        PM10 0.05 0.10 0.15

        SO2 0.02 0.06 0.10

        NO2 0.04 0.04 0.08

        3.2 聚類白化數的無綱化處理

        無量綱化,也稱作數據的標準化、規格化,是一種通過數學變換來消除原始變量量綱影響的方法。在多指標綜合評價中涉及到兩類基本變量:一類是各評價指標的實際值,另一個是各指標的評價值。由于各指標所代表的物理涵義不同,因此存在著量綱上的差 異。這種異量綱性是影響對事物整體評價的主要因素。指標的無量綱化處理是解決這一問題的主要手段。

        3.2.1 污染物濃度值的無量綱化處理

        第i類聚類對象(i=1,2,3)對于第k個聚類指標(k=1,2,3,4,5)所擁有的白化數的表達式:

        式中,Cki為原始的白化數,C0i為取表1中的灰類2的各污染物濃度值。處理后的白化數構成聚類白化數矩陣:

        PM10 SO2 NO2

        0.680 0.450 0.525 淮北市

        0.620 0.567 1.150 亳州市

        0.910 0.633 0.825 宿州市

        0.920 0.333 0.550 蚌埠市

        0.890 0.467 0.700 阜陽市

        0.950 1.300 0.875 淮南市

        3.2.2 大氣環境質量灰類的無量綱化處理

        大氣環境質量灰類無量綱化處理的表達式:

        式中,rij代表第i個污染物因子第j個灰類的灰數。對表2中各污染物的3個灰類無量綱化處理,rij計算結果如表3所示。

        表3大氣環境質量灰度的無量綱化處理

        污染物 灰度

        1 2 3

        PM10 0.50 1.0 1.5

        SO2 0.33 1.0 1.67

        NO2 1.0 1.0 2.0

        3.3白化函數的厘定

        大氣環境質量的3個等級用3個灰類來描述,每一個等級都有一個濃度范圍的界限,這個界限是一個灰數,灰數是一個區間的范圍,不是一個確切的值,在這個確定范圍內的任何一個白化值,其白化系數為1;而在范圍外的值,對某級的標準,則有個親疏程度。這種親疏關系可用白化函數的數學關系式來表達,根據表3可構造3種污染物的3白化函數如下:

        灰類1的PM10,SO2,NO2的白化函數依次為:

        111

        f11(x) = f21(x) = f31(x) =

        000

        灰類2的PM10,SO2,NO2的白化函數依次為:

        x

        f12(x) =1 f22(x) =1 f32(x) =1

        2-x

        灰類3的PM10,SO2,NO2的白化函數依次為:

        000

        f13(x) =2x-2 f23(x) = f33(x) = x-1

        111

        3.4聚類權計算

        3種污染因子分別對3個灰類權值表達式:

        (i=1,2,3, j=1,2,3)

        計算結果如表4所示:

        表4大氣環境質量灰度的權值

        污染物 權值

        灰度1 灰度2 灰度3

        PM10 0.167 0.333 0.500

        SO2 0.110 0.333 0.557

        NO2 0.250 0.250 0.500

        3.5灰色聚類系數及灰色聚類矩陣計算與結果分析

        聚類系數εki反映了聚類對象i對灰類k的隸屬程度。

        灰色聚類是根據聚類系數大小來判斷各城市所屬的類別,其方法是將各個城市對各個灰類的聚類系數組成聚類行向量σi=[σi1,σi2,σi3],在行向量中聚類系數最大的所對應的灰類既是這個城市所屬的類別,并把各個城市灰類進行歸納,便于灰色聚類結果。同時,我們還以安徽省大氣污染平均水平為對照點進行了指數評價,.兩種指標的評價結果見表5所示。

        表5 皖北地區大氣環境質量評價一覽表

        地區 灰色聚類向量 判斷結果 指數法

        評價結果

        σi1 σi2 σi3

        淮 北 市 0.447 0.430 0 1級 2.286

        亳 州 市 0.411 0.410 0.075 1級 3.158

        宿 州 市 0.340 0.674 0 2級 3.260

        蚌 埠 市 0.386 0.531 0 2級 2.403

        阜 陽 市 0.374 0.578 0 2級 2.785

        淮 南 市 0.267 0.734 0.249 2級 4.581

        從評價結果可以看出:(1)皖北地區大氣環境質量總體狀況良好,除了淮北和亳州兩地的大氣質量為一級外,其余四個地區大氣質量皆為二級。根據灰色聚類向量的大小可以判斷,在這四個大氣質量為二級的地市中,蚌埠的大氣質量最好,而宿州和淮南的大氣環境質量最差。因此,開展皖北大氣環境治理,應重點放在大氣環境質量最差的宿州和淮南兩個地區。(2)對比兩種評價方法得到的評價結果,基本吻合。說明利用灰色聚類方法評價大氣環境質量是可行的,能夠準確評價出大氣環境的實際狀況。另外,綜合指數法僅對各評價區的大氣環境質量相對好壞程度進行了比較,卻未能考慮大氣質量分級界限的模糊性,截然將其進行分級,丟失模糊信息,不能客觀地反映大氣質量的實際情況。而灰色系統中的灰類白化權函數并不局限于在相鄰等級間將邊界模糊化,而是表示關于等級的信息覆蓋,因此在信息利用率和精度上均有較大的提高。

        4.結論與討論

        本文主要利用灰色聚類分析方法和綜合指數法,對皖北地區大氣環境質量進行綜合的評定。以豐富該法在環境質量評價領域的應用。本文先通過綜合指數法對大氣環境做出評價,然后通過灰色聚類分析方法先確定污染物濃度值的無量綱化處理,然后確定大氣環境質量灰類的無量綱化處理,再通過確定白化函數,計算聚類權,從而計算出灰色聚類系數及灰色聚類矩陣,做出對皖北地區大氣環境質量的評價。從評價的結果可以看出,皖北地區的大氣質量總體狀況良好,除了淮北和亳州兩地的大氣質量為一級外,其余四個地區大氣質量皆為二級。根據灰色聚類向量的大小可以判斷,在這四個大氣質量為二級的地市中,蚌埠的大氣質量最好,而宿州和淮南的大氣環境質量最差。因此,開展皖北大氣環境治理,應重點放在大氣環境質量最差的宿州和淮南兩個地區。而且,通過兩種評價方法的比較發現,灰色系統中的灰類白化函數并不局限于在相鄰等級間將邊界模糊化,而是表示關于等級的信息覆蓋,因此在信息利用率和精度上均有較大的提高。

        由于資料有限,本文只考慮了3種污染指標,如果再增加更多的指標,其評價結果將更能反映出皖北地區大氣污染現狀。

        參考文獻

        [1]安景文,韓朝,關紅,徐向陽.灰色聚類關聯分析法在大氣環境質量評價中的應用.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999,12:69-71.

        [2]鄧聚龍.灰色系統基本方法[M].華中學院出版社,1987.

        [3]肖井坤,殷佩海.大氣環境質量評定的灰色聚類模式.大連海事大學學報.2000,26(1):84-91.

        [4]刑愛國,胡厚田,王仰讓.大氣環境質量評價的灰色聚類法.環境保護科學.1999,94:29-31.

        [5]鄭永紅,姚淑萍,呂紅.等斜率灰色聚類法在大氣環境質量評價中的應用.環境保護.1995,6:20-22.

        [6]朱慶峰,廖秀麗,陳新庚,等.用灰色聚類法對荔灣湖水質富營養化程度的評價[J].中國環境監測,2004,20(2):47-50.

        [7]楊昆,孫世群.淮南市大氣環境質量的模糊綜合評價.合肥學院學報.2007,17(2):90-93.

        [8]趙晨霞.灰色聚類法在鞍鋼大氣環境質量評價中的應用.遼寧城鄉環境科技.1994,19(5)40-43.

        [9]朱慶峰,張淑娟.灰色聚類法在大氣環境質量評價中的應用.廣州環境科學.2004,19(2):40-44.

        [10] 張云海,馬雁軍,孫財濤,劉慶婺.灰色聚類評價在經濟區大氣環境質量評價中的應用.環境科學與技術.2010,33(6E):426-428.

        [11]柳培文,錢明.灰色系統聚類法在大氣環境質量綜合評價應用中的修正.重慶環境科學.1999,21(6):7-9.

        [12]譚春英,謝恒星,林建宏,張曉杰.灰色系統理論在煙臺市大氣環境質量分析和預測中的應用.安徽農業科學.2006,34(20):5161-5162,5170.

        第3篇:大氣環境特點范文

        【關鍵詞】大氣環境質量環境質量專項評價城市規劃

        引言

        為從源頭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國家近年來先后出臺《環境影響評價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等法律法規,意在“防患未然”,為城市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其中,大氣環境污染由于其問題普遍性和潛在風險性,是落實上述法規的重要內容之一。

        然而,由于審批時期、生產管理、設施建設等不定因素的存在,許多工業項目的大氣污染物排放尚未納入環境影響評價機制,或是難以按照既定目標進行控制,從而導致這一“防患未然”策略的失效。在此情況下,如何進行“亡羊補牢”,引導城市建設趨利避害,在目前的城市規劃領域仍涉及不多。本文旨在通過理論研究和項目實踐,探討城市用地布局如何應對現狀存在的大氣環境質量問題,為同類城市規劃項目提供經驗和參考。

        1. 困惑與局限:引入環境質量專項評價的必要性

        1.1 大氣環境質量是城市用地布局的重要前提

        城市大氣環境質量問題是當前國內許多城市所面臨的共同難題。從2008年和2009年兩年的《全國城市環境管理與綜合整治年度報告》來看,國內城市總體大氣環境質量雖有所提高,但形勢依舊嚴峻:一方面,2009年在全國655個設市城市中,仍有99個城市空氣質量僅達到三級標準,此外有8個城市劣于三級標準1;另一方面,在中心城市“退二進三”的進程中,環境風險往往與污染工業一道轉嫁給管理水平較低、基礎設施不全的周邊地區,使城鄉環境呈現出中心城市大氣環境質量改善,地區的人居環境反而惡化的特點。

        任重道遠的大氣環境治理工作與城市發展前景息息相關。在城市建設方面,城市用地拓展與大氣環境質量之間的關系更是直接影響城市人居環境條件,具有極高的社會關注度。從山東肥城的氟中毒事件到山西臨汾的環境問題,乃至之前廣州番禺對垃圾焚燒廠選址的熱議均可看出,在國家陸續提出“兩型社會”、“低碳城市”發展理念的背景下,如何妥善處理城市用地布局所面臨的大氣環境制約,確保城市環境品質,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也是城市規劃亟需解決的布局前提。

        1.2 傳統規劃技術體系的局限性

        從當前城市規劃的技術體系構成來看,在規劃決策形成后再引入環境影響評價的方式應用相對廣泛,而對于如何有效“補救”既有的大氣環境問題對城市用地布局的影響,傳統規劃體系難以獨立勝任。

        一方面,在現行的城市規劃技術體系中,對大氣環境質量問題尚未提出明確的要求和應對措施。在規劃項目實踐中難以從空間上定量、明確的界定污染范圍,通常情況下只能依據規劃師的經驗與判斷,以定性的方式為主,安排城市用地布局、構建緩沖綠帶,導致用地布局和大氣環境質量之間的匹配較為模糊。

        另一方面,城市規劃作為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規劃決策應建立在合理可信的論證之上。然而由于編制單位通常不具備環境影響評價的專業資質,作為規劃基礎支撐的城市大氣環境評價在技術上和資質上往往面臨窘境,從而動搖整個規劃方案的合理性。

        綜上所述,面對大氣環境質量與城市用地布局之間的矛盾沖突,傳統規劃技術體系存在著自身固有的不足之處,亟需通過多學科交流和合作加以完善。本文通過對茌平縣總體規劃的實踐案例,介紹引入環境質量專項評價的必要性及其對規劃方案的基礎支撐作用。

        2. 探索與實踐:以茌平縣總體規劃為例

        2.1 引入大氣環境質量專項評價的必要性

        2.1.1 茌平縣城市發展面臨的大氣環境風險

        茌平縣位于黃河下游魯西平原,山東省西部,原為傳統農業縣。2000年之后,茌平縣在資源、能源、交通三個條件均不突出的前提下,以“植入式”途徑發展鋁電產業,帶動了城市的超常規發展。2007年,茌平縣GDP達到142.45億元,在聊城市排名第四,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位居聊城市第二,而GDP增速、稅收收入及其增長率均位列聊城市各區縣的首位,鋁電產業對城市的帶動作用顯著。

        在工業和城市超常規發展的同時,以鋁電產業為龍頭的產業體系排放大量的氟化物、二氧化硫等大氣污染物,導致城市大氣環境質量不斷下降。根據1996、2000、2007三期遙感影像解析結果,自2000年工業快速發展以來,城區大氣環境質量下降顯著,氣溶膠濃度不斷增大。從環保單位獲取的數據來看,大氣環境多項指標已低于國家標準,城市發展面臨風險。

        2.1.2 大氣環境質量問題是城市用地布局的基本前提

        面對大氣環境污染,調整城市用地布局既反映了市民提升人居環境質量的訴求,更是對城市安全的保障,其迫切性不言而喻。

        根據前期公眾問卷調查的統計結果,對居住環境滿意程度一般以下者約占60%,而有超過68%的居民認為環境污染已成為制約茌平長遠發展的瓶頸。項目組的調研也顯示近年來茌平縣城的城市建設逐漸轉向背離工業區的方向發展,“趨利避害”之意不言而明。

        更重要的是,在茌平縣產業結構中占重要地位的電解鋁產業,在生產中排放大量的氟化物。大量研究表明,氟化學工業,特別是無機氟工業是環境污染較嚴重的行業,生產過程產生的廢氣對人體、動植物危害較大2。此外,二氧化硫等其它污染物的環境影響也不容忽視。

        可見,通過規劃調整城市用地布局,規避大氣污染物影響,對茌平的城市發展而言至為關鍵。具體而言,從空間關系上看,城市與污染型鋁電產業的關系存在三種調整的可能:

        1、工業不動,城市躍遷。即污染型鋁電企業保持現狀,城市整體在茌平縣城以外的安全區域另行選址建設。

        2、城市不動,工業疏解。即污染型鋁電企業近期全部搬遷,在縣城以外的其它區域內重新選址建設,城市環境得到逐步恢復。

        3、原址拓展,提升優化。即城市與工業的關系不作重大調整,兩者仍在現狀基礎之上發展,而規劃通過產業的優化和環境污染治理等方法暫時控制工業對城市環境的影響,遠期再通過產業升級優化使環境達標。

        比較而言,前兩個方案雖較為徹底,但風險較大,是大氣污染問題積重難返,城市與工業無法共存時的“大手術”;而原址拓展方案有利于城市平緩轉型,可行性強,但這是建立在城區大氣污染的強度和覆蓋范圍尚未完全惡化的前提下。

        可見,大氣環境質量的空間分布是茌平縣城用地布局調整的基石,也是規劃亟需解決的根本前提。

        2.1.3 規劃前期的嘗試與困惑

        在規劃前期,為了在規劃框架內解決此問題,項目組綜合運用了國家標準法、案例研究法、文獻檢索法三種方法,對茌平縣城的大氣環境質量進行初步分析。然而隨著規劃推進,初步分析結論逐漸顯現弊端: 一方面,由于技術力量所限,初步結論所確定的大氣污染物空間分布較實際情況存在一定偏差,難以精確引導城市用地布局;

        另一方面,由于該結論由非專業環評機構出具,不具備專業資質保障,對于總體規劃這一具有法律意義的規劃而言,支撐力度不足。

        為此,項目組與清華大學環境影響評價室合作,編制了《茌平縣城區大氣環境質量專項評價報告》(以下簡稱《評價報告》)。

        2.2 環境質量專項評價的引入

        2.2.1 技術路線

        《評價報告》通過對茌平縣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的調查,掌握該地區環境空氣的現狀,評價空氣污染因子氟化物和二氧化硫的影響范圍,提出清潔生產標準和方案,為茌平縣城市總體布局提供依據。其具體的技術路線如下3:

        2.2.2 評價結論

        根據上述技術路線,《評價報告》基于現狀數據資料,在回顧、評價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分析鋁電產業的環境污染特征及演變趨勢的基礎上,運用英國劍橋環境研究公司大氣擴散模型-環評版(ADMS-EIA),模擬城區環境空氣質量現狀并進行分析,得到如下的主要結論:

        1、氟化物的小時和日均濃度在三個鋁廠附近有超標現象出現。根據模擬的氟化物濃度分布圖可知,工業園區內氟化物的影響主要來源于三家電解鋁廠車間的無組織排放,無組織排放的氟化物在排放源的周圍濃度值較高。

        2、從實際數據計算方面:采用環境空氣質量模擬運算,得到氟化物和二氧化硫的濃度空間分布圖。

        3、依據清潔生產標準,對鋁電行業的大氣污染物排放進行控制。

        根據模擬結論,并考慮到氟化物的高危性與隱蔽性、 監測數據的時效性以及氟化物污染的累積作用,規劃采取最不利原則,對《評價報告》的結論進行系數修正,得到規劃中最終采用的城市大氣環境質量分布圖。

        2.3 基于環境質量專項評價的城市用地布局

        2.3.1 用地拓展模式確定

        由大氣環境質量的空間分布情況可知,城市北部地區處于污染物最大防護距離范圍內;而南部地區則環境質量較好,具備進行城市建設的環境條件。也就是說,《評價報告》的結論證明,茌平縣城的城市用地布局采取“原址拓展,提升優化”這一方案是切實可行的。

        2.3.2 結合大氣環境治理的用地布局動態調整思路

        《評價報告》指出,通過產業優化升級和執行清潔生產標準,工業區的大氣污染物排放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從而提升城市大氣環境質量,使縣城北部地區具備“復興”的可能。因此,總體規劃在城市用地拓展中貫徹這一“此消彼長”的動態思路,將規劃期內城市的發展分為三個步驟:

        1、時序一:城區工業在原址上控制、提升,重點建設南部城市新區。

        2、時序二:縣城推進產業優化升級,強化環境治理,使工業區環境質量達到國家標準。

        3、時序三:北部工業區污染源得到有效治理,城市舊區和工業區的環境質量達到國家標準后,優化提升城市舊區,并建設現代化、無污染的工業園區。

        2.3.3 用地空間布局結構

        基于中心城區大氣環境現狀及空間拓展時序,將城區空間增長邊界內的用地劃分為現狀工業區、城市舊區和城市新區三大分區,各分區之間設置隔離綠帶,構建空間三分的宏觀結構。

        其中現狀工業區未來主要發展一、二類工業;城市舊區現狀位于污染物最大防護距離范圍內,近期為現狀工業區與城市新區之間的建設控制地帶,也是遠期城市發展的重點地區;城市新區現狀環境質量較好,是近期承載城市居住和公共職能的主要地區。

        由用地空間布局結構不難看出,《評價報告》的編寫發揮了基礎支撐作用。一方面,報告明確了大氣污染的最大防護距離,從而引導規劃在此范圍之外布局近期發展用地;另一方面,報告分析了城市大氣環境質量在有效控制情況下的演變趨勢,從而為城市搭建長遠發展框架、確定建設時序夯實了基礎。

        3. 經驗與推廣:技術路線總結

        總結茌平縣總體規劃的經驗,建議在同類城市的規劃中可以參考如下的技術路線:

        (1)從城市的現狀入手,調查是否存在大氣污染型工業企業,初步辨析大氣污染的危害性和影響程度,論證進行大氣環境質量專項評價的必要性。

        (2)與具有資質的專業環評機構進行合作,編制大氣環境質量專項評價。

        (3)根據專項評價,在以下模式中進行選擇。

        模式一:現狀工業企業的大氣污染物排放對城市大氣環境質量構成重大影響,難以通過原址調整來解決的,應依據實際情況選擇工業疏解或城市搬遷;

        模式二:現狀工業企業的大氣污染物排放對城市用地布局影響有限的,可選擇原址優化模式,并提出工業優化升級措施,明確城市用地拓展時序與環境治理之間的動態關系;

        模式三:現狀工業企業的大氣污染物排放尚未對城市構成影響的,應強化對大氣環境質量不達標地區的建設控制,城市用地予以規避,同時積極促進產業升級,保障城市安全。

        (4)根據選取的模式,編制城市用地布局初步方案。

        (5)通過環境影響評價對初步方案進行評價、優化,確保規劃方案滿足環境和生態保護的要求。

        4. 結語

        當前,工業化依然是中國許多城市發展的重要動力,而工業發展帶來的環境風險對城市長遠發展而言不容忽視。在工業污染已對大氣環境質量造成影響的城市,僅僅對規劃方案和項目選址進行環境影響評價不足以解決現實問題,在此情況下引入環境質量專項評價,可以確保城市規劃有一個正確的立論基礎。通過茌平縣總體規劃的實踐,證明了“先評價后規劃”這一方法是可行且必要的。希望筆者的研究和實踐,可以為同類城市的規劃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鑒。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環境保護部. 《2009年度全國城市環境管理與綜合整治年度報告》.2010.

        2 朱繼業. 氟化學工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特點. 四川環境,2007.

        3 清華大學環境影響評價室. 《茌平縣城區大氣環境質量專項評價報告》. 2009.

        作者簡介

        許險峰,男,碩士,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所長,高級城市規劃師。

        馬琦偉,男,碩士,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規劃師。

        第4篇:大氣環境特點范文

        關鍵詞:Vue;三維創作;應用

        1 Vue介紹

        Vue也可稱為Vue Xtream,其主要為CG景觀設計提供解決方案,目前在影視、廣告、游戲、建筑漫游等領域有著較為廣泛的應用。Vue Xtream它所具備的制作逼真的自然景觀作用,且與其它主流的三維軟件有著比較好的銜接,可以將文件在3ds Max、Maya、XSI、Lightwave或者Cinema 4D中進行渲染。如圖1所示。

        2 Vue與傳統3D軟件區別

        Vue作為虛擬創景設計三維軟件,它于傳統綜合性的三維軟件有所不同,由于其具有強大的生態系統與大氣環境引擎,以及程序化龐大的素材的支持,將創作三維的過程更多的放在場景的設計與藝術氛圍的營造上,一個宏觀的創作角度。而且其最大的特點在結合了其三維與合成中的元素,而且其具有高效的可控性,能立刻通過實現效果展示。它的這種出色的整合能力,而不是象傳統3D軟件那樣按照步驟從無到有的逐步創建的過程,所以真正發揮Vue軟件的特點,創作令人震撼的視覺畫面,需要一定的素材積累以及編寫程序的能力。在這一系列功能的應用中大氣效果設置應該是其軟件獨特的令人驚訝功能,一方面有有著靈活的參數控制,另一方面也能結合出色的渲染效果。

        3 Vue大氣效果應用

        3.1 大氣環境類型

        大氣編輯是Vue強大的功能之一,在新建場景前,Vue能提供一系列大氣庫,進行選擇創建應用到場景中,每種大氣都具備各自的光照特性、云層效果等屬性。通過選擇Atmosphere>Load Atmosphere(或者按F5),可以打開選擇大氣的對話框,進行選擇理想的大氣環境,在Vue中大氣素材被分為Daytime(白天)、Sunset(日出日落)、Volumetric(體積)、Effects(效果)、Animate(動態)、Physical(自然)和Ohters(其它)7類,可以任意進行選擇所需的場景大氣。

        在選擇這些大氣環境中,能看到有些圖標上有GR、AO、GI等,這些字母都是提示其具備特殊的效果模板。GR(Global Radiosity)全局輻射度——它屬于AO和GI兩種效果的綜合,其渲染時間較長;AO(Ambient Occlusion)環境光遮蔽——它能產生較好的物體陰影;GI(Global Illumination)全局光照——它所針對能產生較好的反光效果。如圖2所示

        假如需要創建自己具有個性化的大氣效果,則需要進行大氣的編輯修改工作,在Vue中各種素材都是程序化可以調整。通過菜單選擇Atmosphere(大氣)>Atmosphere Editor(編輯大氣)命令或者按F4鍵進入編輯大氣對話框中。

        在該模塊中首先有4種大氣的模式可以選擇,分別是:Standard model(標準模式)、Volumetric model(體積模式)、Spectral model(光譜模式)、Environment model(環境模式)。Standard model(標準模式)是在默認氣候中修改一些基礎的參數(是渲染速度最快的模式);Volumetric model(體積模式)其可調的參數比標準模式有更多的可控參數,當然渲染時間將會增加;Spectral model(光譜模式)是在默認情況下設置的模式,它有更為合理的調節設置;Environment mapping(環境貼圖)其主要是在特效模塊下對環境圖的控制。

        根據所選擇的大氣模式,進行大氣環境的一系列模塊的調整,下面依據體積模式分別對大氣中的模塊進行說明其作用與含義:

        (1)Sun選項卡:關于控制太陽的系列參數,如太陽的方位、角度、傾斜度,太陽的尺寸,太陽的輝光度等參數,這里需要注意由于太陽會根據光照角度的區別進行自動調整,所以其陽光顏色是不能進行調整的。

        (2)Light選項卡:用于設置光的屬性,主要有光的模式、全局光控制等模塊。

        (3)Clouds選項卡:用于設置云的各項屬性。在默認情況下天空中沒有云,這里可以通過選擇Add命令進行添加云層效果,這個模塊也是體現其軟件特點與優勢的內容。

        (4)Sky.Fog and Haze選項卡:用于控制天空、霧、霾等的屬性。

        (5)Wind選項卡:用于控制風的屬性。風的影響有2類:手動風源與微風。通過風的設置可以使畫面場景更具有韻律。

        (6)Effect選項卡:用于設置各種特效,如星空、彩虹、冰光環、鏡頭光暈等效果。如圖3所示。

        3.3 使用與保存大氣

        對于新編輯創建的大氣環境,可以通過菜單選擇Atmosphere>Save Atmosphere(保存大氣)命令進行保存后綴為atm的大氣文件。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充實場景中的大氣素材庫文件。

        4 結束語

        對于Vue中的大氣應用,它是一種從光、云、風、特效、環境貼圖等一系列非常寬泛控制,作為創作者在了解軟件的功能性全面與強大的同時,不能缺失對現實環境的理解,這是在創作、分析畫面影像實現的根本,所以創作者需要善于觀察存在的環境,在不同的時間、氣候、地理空間等變化環境中分析大氣環境的屬性,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創作變的更為有效。

        第5篇:大氣環境特點范文

        [關鍵詞]大氣污染問題 環境監測 系統分析 對策探測 總體戰略意義

        [中圖分類號] X830.5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4)-2-238-2

        我國工業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突發的環境問題現象比較復雜,對于大氣污染現象產生嚴重的滋生效應。而沙塵、煤煙污染是新疆大氣環境污染的主要特征,目前大氣污染物主要以可吸入顆粒物和二氧化硫為主,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是由工業、采暖鍋爐和汽車尾氣所造成,其所帶來的影響尤其值得關注。結合新疆地區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現狀,進行內部資源開采工序的檢驗,從而使得不合理的資源浪費行為以及生態破壞現象得到有效改善和治理。這就要通過浮塵、揚塵、燃料燃燒以及礦井水排放、工廠的廢氣排放等問題進行總體分析,進行系統改進方案的制定,確保大氣質量得到改善。

        1新疆大氣環境質量狀況

        新疆地形地貌復雜,氣候干旱,除自然形成的沙塵外,其他大氣污染物: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都直接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2012年新疆環境狀況公報》指出,新疆19個主要城市中,只有阿勒泰市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一級標準;克拉瑪依、伊寧、塔城、博樂、昌吉、奎屯、烏蘇、阜康、石河子和五家渠等10個城市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烏魯木齊、哈密和庫爾勒3城市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三級標準。另外5個城市空氣質量超過國家三級標準。全疆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到一、二級優良天數占全年的80.6%,三級輕微污染天數占15.4%,四級、五級中重度污染天數占4.0%。與2011年相比,全疆區域性沙塵天氣增加了7次,局地性沙塵天氣增加了58次,沙塵天氣發生頻次有所增多。

        2大氣污染有害物質監測工作的主體內容

        大氣污染物主要以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為主,污染物排放主要來自工業、生活及交通運輸。

        對于二氧化硫成分的監測處理主要根據煤炭資源使用過程中的燃燒效果以及具體冶煉工程的廢氣標準含量進行充分界定。通過甲醛溶液內部分光光度處理手段以及電導方式等進行分解處理,使得后期有害氣體的改善工作方案能夠順利制定。內部溶液吸收效果對于化合物穩定狀態的保證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有助于后期氫氧化鈉伴隨溶液反應過程產出的二氧化硫物質,結合副玫瑰苯胺以及甲醛進行反應處理,使得伴生物質呈現紫紅色的狀態,這種單獨分離的處理技巧可以精準的保留實際工業生產過程中的主要廢氣含量,是保證內部二氧化硫防護工作的重要依據。監測的手段主要依靠分光光度計進行監測統計。

        石化燃料經過高溫環境的處理以及化肥在實際生產過程中都會伴隨一定容量的氮氧化物,造成大氣環境的嚴重污染;另外,在汽車產生的尾氣污染中也包含著大量的氮氧化物。因此關于此類污染顆粒物質的觀察監測,主要依靠跟蹤監察,保證實時數據的校驗和可利用價值,從而促進改進方案的具體制定效果,才能保證環境空氣質量的高速恢復。

        3大氣污染問題的監測以及應對策略制定

        隨著現下超高污染事件的急劇上升以及人們對于清潔空氣質量的嚴格要求和關注度的提高,根據內部污染狀態的合理評估,進行防控措施的高效率制定是非常必要的。

        大氣污染內部的物質比較復雜,常見的污染現象主要包括揚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內部懸浮顆粒等。伴隨吸入物質不斷增加,具體清潔標準工作系統的研究處理的不定因素的增多,實際治理依據材料的總結仍然不夠充分,這是造成空氣破壞現象嚴重并且維持時間較長的主要原因。

        針對具體的大氣環境內部物質的數據監測工作的細化手段以及嚴重污染情況的科學判斷依據進行綜合分析,結合全面落實的監測參數設計以及資料記錄,進行專業計算機智能處理程序的錄入,使得高標準的治理方案以及手段得以落實。

        4大氣污染監測分析的方法

        大氣污染具有擴散速度快,擴散范圍廣、造成影響大的特點。因此,對大氣污染的監測應當力求快速、及時、準確。隨著我國環境監測分析方法不斷的改進和完善,逐步建立起了能在短時間內及時準確地檢測各種有害氣體的分析方法,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目前大氣污染的監測分析方法主要有檢測管法、儀器法、指示紙法、化學分析法等。

        (1)檢測管法:該法具有現場使用簡便、快速、便于攜帶和靈敏的優點。目前已有幾百種有害污染氣體可用檢測管測定。不失為一種較為經濟,易于普及的方法。

        (2)儀器法:儀器法是利用有害污染氣體的熱學、光學、電學等特點對它們進行測定。其優點是靈敏度高,測定準確,濃度直讀,可自動記錄或與計算機連接。

        (3)試紙法:試紙法是用試紙浸漬試劑,在現場放置或置于試紙夾內抽取被測空氣,顯色后比色定量。其優點是操作簡便、快速、測定范圍廣,但準確度相對較差。

        (4)化學分析法:化學分析法是將吸收液本身作為顯示液,采樣顯色后與標準管比色定量。其靈敏度、準確度都相對于試紙法要高。

        5無線傳感環境監測系統的在線監測方法

        無線傳感輔助技術主要應用在危險區域及大面積監測區域的氣體情況監控,通過傳感器來測量與監測所需的參數,再借助網將它發送到控制中心。結合必要的節能網絡節點位置追加,進行自發組織結構方式的適應性設計,同時根據單位節點的裝置標準進行一定范圍的擴建,結合不同位置的協作以及信息溝通交流對不同微觀環境的細節工作進行系統補充,確保氣體分布狀態以及內部參數的合理設計,為后期改進方案制定過程中詳細、準確的信息提供渠道。無線傳感網絡追加裝置根據氣體的復雜顆粒物質堆積進行高度采集和分析,使得燃煤過程中產生的空氣熱害以及污染現象通過必要的信號檢測以及數據進行管理,監測中心及時傳達,建立整個大氣環境監測、維護標準參數。后期的空氣改善工作措施能夠借助高效的模型參數進行設計,框架應用理論內容進行完整的編輯,保證計算機分析的標準指令。

        6結語

        目前,我國實際產業規劃活動中,伴隨能源的高效利用,內部空氣質量的監督以及數據應用,根據今年污染物濃度年際變化統計,大氣污染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總體工作的布置以及改進還有待提高。大氣環境質量實時化監測是環境監測重點,與無線傳感輔助技術的結合,使大氣環境監測的手段得了進步,能夠快速、精準、區域化與細部對大氣環境展開全面數據采集和實時分析,給大氣治理工作及時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李新琪.新疆艾比湖流域平原區景觀生態安全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12(11).

        第6篇:大氣環境特點范文

        3倍。一個健康人在5周內不吃食物,或5d內不喝水都可能生存下來。但若5 min不呼吸空氣,會窒息死亡。由于大氣直接參與人和其他生物的物質和能量代謝,清潔的空氣是一切生

        物生存的保證。

        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可能改變大氣組成引起大氣污染。由于大氣的整體性和流動性,大氣環境問題常常是全球性的、區域性的。目前國際關注的三大環境問題;全球

        性的酸雨、CO2濃度的增加(溫室效應)、臭氧層的破壞都成為全球性的環境問題。

        一、大氣的組成

        大氣就其組分的含量變動情況可分為恒定組分、可變組分和不定組分三種。恒定組分指N2、O2和Ar。N2占空氣體積78.09%、O2占20.95%、Ar占0.93%.三者總和占空氣總體積

        的99.97%,其余為微量的氖、氦、氙、氡等稀有氣體。可變組分指空氣中的CO2和水蒸氣,通常CO2含量為0.02-0.04%,水蒸氣含量小于4%。可變組分在空氣中的含量隨季節、氣

        象與人類活動的變化而變化。不定組分指煤煙、塵埃、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及一氧化碳等,它與人類活動直接有關,這些組分達到一定濃度,會給人類、生物造成嚴重的危害。

        二、大氣污染源及污染物

        (一)大氣污染源

        按污染源存在的形式分為固定源和流動源兩類。所謂固定源就是位置和地點固定不變的污染源。主要指工礦企業在生產中排放的大量污染物。冶金、鋼鐵、建材等工業企業都

        是對大氣環境污染嚴重的固定源。流動污染源是指交通工具在行駛時向大氣中排放的有害氣體而形成的污染源。

        按人類社會活動功能劃分,還可以分為工業污染源、農業污染源、交通運輸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等。

        1、工業污染源 由火力發電、鋼鐵、化工和硅酸鹽等工礦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所排放的煤煙、粉塵及有害化合物等形成的污染源。此類污染源由于不同工礦企業的生產性質和

        流程工藝的不同,其所排放的污染物種類和數量大不相同,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排放源集中、濃度高、局地污染強度高。是城市大氣污染的罪魁禍首。

        2、農業污染源 主要是不當施用農藥、化肥、有機糞肥等過程產生的有害物質揮發擴散,以及施用后期NOX、CH4、揮發性農藥成分從土壤中逸散進入大氣等形成的污染源。

        3、交通運輸污染源 由汽車、飛機、火車和輪船等交通運輸工具運行時向大氣中排放的尾氣。這類污染源屬流動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是煙塵、碳氫化合物、NOX、金屬塵埃等,

        是城市大氣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4、生活污染源 是指居民日常燒飯、取暖、沐浴等活動,燃燒化石燃料而向大氣排放煙塵、SO2 、NOX等污染物。這類污染源屬固定源,具有分布廣、排量大、污染高度低等特

        點,是一些城市大氣污染不可忽視的污染源。但是,隨著城市電氣化的推進,城市生活污染源將從根本上得到遏制。

        (二)大氣污染物

        1、一次污染物與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是從污染源直接排出的大氣污染物,如顆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等;二次污染物則是由污染源排出的一次污

        染物與大氣正常組分,或幾種一次污染物之間,發生了一系列的化學或光化學反應而形成了與原污染物性質不同的新污染物。其毒性一般較一次污染物強。

        2、常見主要大氣污染物簡介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被人們注意到或已經對環境和人類產生危害的大氣污染物大約有100種左右。其中影響范圍廣、對人類環境威脅較大、具有普遍性的污染物有顆粒物、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氫化含物及光化學氧化劑等。

        三、大氣污染的類型

        大氣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類活動或自然過程引起某種物質進入大氣中,呈現出足夠的濃度,達到足夠的時間,危害了人體的舒適、鍵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環境的現象。

        (一)根據污染物的化學性質及其存在的大氣狀況,可將大氣污染分為還原型大氣污染和氧化型大氣污染。

        (二)根據燃料性質和污染物的組成,可將大氣污染分為煤炭型、石油型、混合型和特殊型四類。

        四、中國大氣污染的特征

        中國是世界上大氣污染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大氣污染是我國環境問題中的一個主要問題。我國的經濟發展、能源結構、地形及氣候條件決定了我國大氣污染具有以下特征:

        ①煤煙型污染是污染的普遍問題,主要污染物是煙塵和二氧化硫;

        ②汽車尾氣污染明顯增加,并逐漸上升為城市大氣主要污染源,總懸浮顆粒物或可吸入顆粒是影響城市空氣質量的主要污染物;

        ③酸雨分布區域性、季節性明顯,污染物成分特點突出,多以硫酸酸雨為主;

        ④工業“三廢”任意排放是目前大氣污染的罪魁禍首,但農業引發的大氣污染仍不容忽視。

        五、大氣污染的危害

        人類體驗到的大氣污染的危害,最初主要是對人體健康的危害,隨后逐步發現了對工農業生產的各種危害以及對天氣和氣候產生的不良影響。人們對大氣污染物造成危害的機

        理、分布和規模等問題的深入研究,為控制和防治大氣污染提供了必要的依據。

        (一) 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大氣污污染后,由于污染物質的來源、性質、濃度和持續時間的不同,污染地區的氣象條件、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差別,甚至人的年齡、健康狀

        況的不同,對人均會產生不同的危害。

        大氣污染對人體的影響,首先是感覺上不舒服,隨后生理上出現可逆性反應,再進一步就出現急性危害癥狀。大氣污染對人的危害大致可分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三種

        1、急性中毒 大氣中的污染物濃度較低時,通常不會造成人體急性中毒,但在某些特殊條件下,如工廠在生產過程中出現特殊事故,大量有害氣體泄露外排,外界氣象條件突

        變等,便會引起起人群的急性中毒。如印度帕博爾農藥廠甲基異氰酸酯泄露,直接危害人體,發生了2500人喪生,十多萬人受害的慘劇。

        2、慢性中毒 大氣污染對人體健康慢性毒害作用,主要表現為污染物質在低濃度、長時間連續作用于人體后,出現的患病率升高等現象。,近年來我國城市居民肺癌發病率很

        高,其中最高的是上海市,城市居民呼吸系統疾病明顯高于郊區 。

        3、致癌作用 這是長期影響的結果,是由于污染物長時間作用于肌體,損害體內遺傳物質,引起突變,如果生殖細胞發生突變,使后代機體出現各種異常,稱致畸作用;如果

        引起生物體細胞遺傳物質和遺傳信息發生突然改變作用,又稱致突變作用;如果誘發成腫瘤的作用稱致癌作用。

        (二)對工農業生產的危害 大氣污染對工農業生產的危害十分嚴重,這些危害可影響經濟發展,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損失。大氣污染物對工業的危害主要有兩種:一是

        大氣中的酸性污染物和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對工業材料、設備和建筑設施的腐蝕;二是飄塵增多給精密儀器、設備的生產、安裝調試和使用帶來的不利影響。

        大氣污染對農業生產也造成很大危害。酸雨可以直接影響植物的正常生長,又可以通過滲入土壤及進入水體,引起土壤和水體酸化、有毒成分溶出,從而對動植物和水生生物

        產生毒害。嚴重的酸雨會使森林衰亡和魚類絕跡。

        (三)對大氣和氣候的影響 大氣污染物質還會影響天氣和氣候。顆粒物使大氣能見度降低,減少到達地面的太陽光輻射量。尤其是在大工業城市中,在煙霧不散的情況下,日

        光比正常情況減少40% 。高層大氣中的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和氟氯烴類等污染物使臭氧大量分解,引發的“臭氧洞”問題,成為了全球關注的焦點。

        大氣污染除對天氣產生不良影響外,對全球氣候的影響也逐漸引起人們關注。由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引發的溫室效應,是對全球氣候的最主要影響。地球氣候變暖會給人

        類的生態環境帶來許多不利影響,人類必須充分認識到這一點。

        六、大氣污染的防治

        從大氣污染的發生過程分祈,防治大氣污染的根本方法,是從污染源著手,通過削減污染物的排放量,促進污染物擴散稀釋等措施來保證大氣環境質量。但目前現有的經濟技

        術條件還不能徹底根治污染源,因此,大氣環境的保護就需要通過運用各種措施,進行綜合防治。

        目前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尋求大氣污染的控制途徑。

        (一)采取各種措施,減少污染物的產生

        1、區域采暖和集中供熱

        2、改善燃料構成

        3、進行技術更新,改善燃燒過程

        4、改革生產工藝,綜合利用“廢氣”

        5、開發新能源,開發太陽能、水能、風能、地熱能、潮汐能、生物能和核聚變能等清潔能源,以減少煤碳、石油的用量。以上新能源多為可再生性能源,在利用過程中不會產

        生化石能源開采使用的環境問題,是比較清潔的燃料。

        (二)采用各種技術,控制污染物排放

        1、煙塵治理技術

        2、二氧化硫治理技術

        3、光化學煙霧的治理技術

        (三)合理利用環境自凈能力,保護大氣環境

        1、搞好總體規劃,合理工業布局

        (1)搞好城市規劃,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2)調整工業結構、合理工業布局

        2、做好大氣環境規劃,科學利用大氣環境容量

        3、選擇有利污染物擴散的排放方式

        4、發展綠色植物,增強自凈能力

        (四)加強大氣管理

        大氣環境管理就是運用法律、行政、經濟、技術、教育等手段,通過全面規劃,從宏觀上、戰略上、總體上研究解決大氣污染問題。法律是環境管理中的一種重要手段,是以

        第7篇:大氣環境特點范文

        環境監控與預警是化工園區環境管理工作中的熱點與挑戰。在園區科學規劃環境管理、建立包含氣體泄漏檢測與修復(LDAR)管理系統、大氣環境監控預警系統和應急救援系統在內的大氣環境管理平臺,是園區大氣環境質量控制、預防環境污染事件的重要前提。同時也是實現園區可持續發展、保障生產安全和人員健康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泄漏檢測與修復;監控與預警;應急救援

        化工園區在為地區經濟發展提供動力,創造就業機會的同時,也面臨著重大的環境和安全風險。密集的化工企業所生產和使用的高危險化學品、排放出的大量污染物,進入大氣中,其影響范圍之廣、危害之大,致使園區面臨嚴重的環境安全風險[1-3],甚至于時常導致化工行業的污染事故和污染糾紛的發生[4]。園區在日常環境管理工作中也存在著重大的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在園區聚集著大量的潛在風險源,在其“運輸、儲存、使用”的動態管理過程中須輔以實施LDAR技術,實現針對環境安全風險的科學預判;二是園區環境污染的來源面廣、園區環境質量在線監控存在工作量大、復雜,須建立科學系統的監控預警平臺,實現對園區大氣質量的實時監控;三是缺乏有效的第三方應急救援力量,協助環境管理部門對環境污染應急事故進行有效管理和及時處置,實現事故發生對人的健康影響和環境污染最小化[5]。

        1LDAR技術在園區環境管理中的應用

        泄漏檢測與修復(LDAR)是指對工業生產全過程揮發性有機物物料逸散、泄漏進行控制的系統工程。我國自2010年將VOCs納入防控重點以來,不斷完善與LDAR技術改造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目前各省市開始逐步制定LDAR技術指南、揮發性氣體無泄漏檢測規程和相應的排放控制標準。LDAR技術本著“源頭控制、預防優先、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總量控制、持續改進”的原則,為實現提升污染管控能力、推動企業技術進步、促進空氣質量改善的目標提供切實有效的途徑。

        1.1LDAR技術原理LDAR技術在完善無泄漏裝置檢查合格標準的基礎上,以泄漏零容忍為目標,積極開展LDAR工作,利用專業在線查漏檢測設備,加大檢查力度,確保實現“查漏-修復-消漏”三個環節的管控]。LDAR主要分為五個步驟:泄漏點定位、定義泄漏濃度、監測組件、修復泄漏組件以及記錄保存]。主要應用SDT超聲波、便攜式有毒揮發氣體、FLUKE紅外熱像儀等檢測方法。

        1.2LDAR技術應用意義實施LDAR技術的意義在于:⑴減少產品和物料損失;⑵提高操作人員和裝置安全性;⑶優化設備生產效率;⑷降低環境污染;⑸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LDAR技術在美國、歐盟等國家已經廣泛實施,在安全事故預防、大氣環境管理、人員健康保障等工作中成效顯著-。

        2監控預警系統在大氣環境管理中的應用

        2.1大氣環境監控預警系統框架設計監測監控與預警體系的目標是通過構建涵蓋企業污染源、園區邊界和周邊敏感點等在內的,點-線-面結合的數字化在線監控體系,輔助以人工例行監測、不定期抽查和應急監測等技術手段,建立各類數據存儲和轉儲備份數據庫,為PC客戶端、移動APP提供數據支持與服務。在梳理園區內企業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況,篩選特征污染物,識別重點企業和風險源的基礎上,結合園區周邊敏感區分布情況、現有環境監測系統和環境管理現狀,設計包含在線監測、手工監測、流動監測、預警系統目標、預警系統模擬技術在內的大氣環境監控預警系統。通過監控預警系統對園區大氣污染的有效合理控制,實現系統的預警目標:⑴給出每一個污染源排放的影響程度和影響范圍;⑵給出未來污染超標的可能性;⑶明確超標污染的來源;⑷給出突發事件的應急疏散方案。

        2.2大氣環境質量自動監測評價化工園區大氣環境質量,判斷是否符合國家制定的大氣質量標準,需要將建立的大氣監測站點數據共享接入相應的平臺。收集并積累大氣環境本底值及其變化趨勢的數據,對于大氣環境監控預警很有必要。

        2.3氣象監測數據實時的氣象場數據能夠為大氣模型的運行提供大氣擴散的背景驅動,氣象數據從地方氣象局獲得。

        2.4特征污染物自動監測建立特征污染物自動監測系統能夠及時發現園區有毒有害的泄漏。在篩選出的重點企業和特征污染物的基礎上,在部分影響大、風險高的重點企業建立在線監控系統。

        2.5特征污染物手工監測手工監測是自動監測的重要補充。針對地域面積大、化工企業眾多的園區,能夠有效節省運行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對于其他重點企業污染源、邊界和敏感點,形成規范的人工監測制度,并按時將監測數據輸入監控系統備查。

        3應急救援

        應急救援中心為滿足“平戰結合”需要,即首先滿足對各級各類環境風險源的日常監管,主要以預防性監控預警為主,結合“三同時”和環境評價對環境風險源進行環境安全風險評估,建立區域環境安全評估體系,完成應急預案的建立、評價、演練和修訂。其次滿足應急指揮需要,即當突發性環境事件發生后,環境管理部門能用其實現對環境應急事件的指揮、調度、勘察、決策、響應、聯絡、處置等一系列有序管理,切實保護人員、財產和環境。

        3.1風險源管理子系統該系統包含企業內風險源的基本信息、主要產品、生產區、儲罐區、廢氣污染物產生和排放、廢氣處理設施基本情況、固定風險源、移動風險源、危險品臺賬的管理、以及以上信息的批量遞交審核功能。

        3.2應急管理機構子系統該系統包括應急救援物資、應急救援設施、應急救援隊伍、應急救援專家等。

        3.3事故預警技術支持子系統該系統包括園區大氣環境預警模塊、事故風險防范措施、健康風險評估系統、應急及預防知識、危險化學品手冊、法律法規查詢和案例庫維護和查詢等。

        3.4事故救援決策子系統該系統包括接警、事故識別、快速出警調動、現場調查報告、應急監測管理、應急監測點位布局、應急監測數據管理、啟動應急預案、應急響應級別確認、應急救援力量調度、事故跟蹤模塊的開發,與GIS的交互操作,事故影響分析、事故報告生成等功能。

        4園區大氣環境管理平臺建設

        4.1設計目標與原則通過靈活的數據采集和解析過程、污染物數據標準化技術和Windows文件監控服務,基于FileDependency技術,對大氣環境進行實時監聽、解析、存儲和預警,平臺實時監控污染物采集設備的數據變化,并給予事件回調等技術方式,自動轉入下一步的數據解析及處理階段。實現大氣污染實時化智能報警和形象展示。

        4.2平臺設計層次平臺設計內容包括用戶界面層、業務邏輯層和數據處理層。用戶界面層是用于顯示數據和接收用戶輸入的數據,為用戶提供形象的圖形化數據展示、連續監測數據動畫播放和特殊文件打開的一種交互式操作的界面。業務邏輯層是通過使用相關的業務處理模塊,為用戶界面層提供服務,其服務方式有兩種:一是為用戶界面數據展示提供相關數據;二是把用戶發送的指令向底層傳遞。它起到了數據交換中承上啟下的作用,對于數據訪問層而言,它是調用者;對于表示層而言,它卻是被調用者。依賴與被依賴的關系都糾結在業務邏輯層上,如何實現依賴關系的解耦,則是本平臺的一個設計難點。數據處理層主要是負責數據庫的訪問,為業務邏輯層提供數據支撐,為平臺的整體的性能提升提供技術支撐。

        4.3平臺功能內容本平臺共分為8大子系統進行建設,分別為污染物數據庫建設、環境質量監測系統、統計分析系統、應急指揮系統、三維GIS系統、環境APP、值守班系統、信息更新與維護,涵蓋了從污染數據采集及處理,到特征污染物實時監控,再到園區邊界環境監控及應急指揮與處置,實現了對特征污染物、企業工況的實時監督與管理,做到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

        5結語

        當前化工園區經濟發展與環境安全并重,對園區環境治理、質量控制、事故預防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環境管理中將LDAR技術、監控預警技術、應急救援技術進行整合,建設“三位一體”的綜合平臺,對園區環境質量實行全面管理將成為園區環境與安全管理的新趨勢。

        參考文獻

        [1]楊明森.重大突發環境事件特點及原因.中國環境年鑒,2009.

        [2]聞欣.環保總局通報典型突發環境事件事故造成的突發環境污染事件劇增,今日國土,2006,Z2:22.

        [3]姜春娟.美國環境應急的基本情況及對我國的啟示.環境研究與檢測,2011,24(4):26-28.

        [4]楊明森.重大突發環境事件特點及原因.中國環境年鑒,2010.

        第8篇:大氣環境特點范文

        關鍵詞:養豬場;惡臭;環境;預測

        1預測方法及模式

        本項目大氣環境評價以HJ2.2—2018《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大氣環境》推薦的AERMOD預測模式。采用這種預測模型有多種氣象組合條件,本文預測采用最不利的氣象條件,因此,預測結果是本養殖場惡臭氣體對環境空氣質量的最大的影響程度和范圍。

        2案例分析

        2.1生態養殖基地概況

        福建某生態養殖基地項目養殖規模為年出欄商品豬5萬頭,項目總占地面積約275畝,配套建設豬舍、沼氣池、污水處理站、飼料加工車間、輔助工程設施、供電、通信設施、道路等。

        2.2工程周邊環境敏感目標

        本項目2.5km范圍內分布有村落8處,約400余戶,距離項目最近的居民點直線距離950m。項目周邊地表水體為南、北側100m小溪流,評價范圍內無地下水和地表水水源保護區。

        2.3惡臭源強確定

        規模化養殖場惡臭氣體主要來源于豬只養殖區,如豬舍、糞便、尿液處置區域。豬只糞便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豬只糞便在堆肥過程,往往為無氧或者厭氧條件下,分解反應后產生的物質主要為甲醇、有機酸和各種醇類,這些物質都會略帶臭味和酸味,而含氮化合物在無氧、厭氧條件下分解為乙烯醇、氨、甲胺、二甲基硫醚、硫化氫等惡臭氣體,養殖場惡臭的成分十分復雜,主要成分為NH3和H2S。本項目惡臭排放源強見表1~表2.

        2.4大氣預測結果與評價

        2.4.1影響預測和評價①預測因子。選取硫化氫和氨氣作為大氣影響評價的預測因子。②預測參數及污染源強。項目廢氣污染物排放情況見表1~2。③預測范圍。根據大氣環境影響導則的要求,本項目預測范圍以養豬場為中心,邊長為5km的區域。④預測模式。采用AERMOD預測模型。⑤預測計算點。預測范圍內硫化氫、氨氣落地濃度分布及最大落地濃度點。⑥預測得出的貢獻值。通過模擬預測,在最不利氣象條件下,估算得出硫化氫、氨氣污染氣體濃度分布的預測情況。2.4.2預測結果分析①無組織排放對廠界的影響預測結果采用估算模式預測擬建項目無組織面源對廠界的影響,結果見表3。擬建項目無組織排放的污染物NH3和H2S在地塊場界的小時濃度貢獻值均符合GB14554—1993《惡臭污染物排放標準》中廠界濃度限值1.5mg/m3和0.06mg/m3要求。②惡臭對敏感目標影響。采用估算模式預測擬建項目惡臭污染物排放對敏感目標的影響,養殖區域影響疊加后結果見表4。擬建項目無組織排放的污染物NH3和H2S對敏感目標預測值占標率分別為3.014%、10.54%,可符合《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表1標準:NH3:0.20mg/m3,H2S:0.01mg/m3要求。

        2.5大氣環境防護距離

        采用大氣環境防護距離模式計算組織污染物NH3及H2S的大氣環境防護距離,所選的某養豬場大氣環境防護距離為0m,不需要設置大氣環境防護距離。2.6衛生防護距離計算參照GB/T13201—1991《制定地方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技術方法》規定,無組織排放有害氣體的生產單元與居住區之間應該設置的衛生防護距離,具體的計算公式為:Qc/Cm=(BLC+0.25r2)0.05LD/A通過上述分析計算,計算出最大的衛生防護距離為48.4m。根據取值規定,衛生防護距離小于100m時,級差為50m;大于100m,但小于或等于1000m時級差為100m,計算出來的L值在兩個級差之間時,取偏寬的一級。當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有害氣體的計算出來的衛生防護距離處于同一級別時,該衛生防護距離級別應提高一級。故此,本養豬場無組織排放源所在的地塊與周圍敏感點應設100m的衛生防護距離。2.7行業技術規范要求根據HJ/T81—2001《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技術規范》中,關于畜禽養殖場選址要求的規定:新建、改建、擴建的畜禽養殖場應避開禁建區域,在禁建區域附近建設的,應設在禁建區域常年主導風向的下風向或者側風向處,養殖場與禁建區域邊界不得小于500m。參照GB18055—2012《村鎮規劃衛生規范》中規定的衛生防護距離要求:養豬場20000~25000頭豬距離為800~1000m,本項目年存欄量為50000只,取最大的衛生防護距離,最終確定本養豬場衛生防護距離為1000m。根據該要求在養豬場廠界外1000m的衛生防護距離內不得建設學校、醫院、居民住宅等環境敏感建筑。

        3惡臭防治措施

        1)生物制劑。將“亞羅康菌”微生物制劑直接添加到飼料中,可將豬體內的NH3、H2S經過豬只的腸胃消化轉化為可吸收的有態氮及其他物質,使得豬只糞便中的有害物質大程度的降低,既可以提供飼料中的營業成分利用率,并且減少了惡臭氣體的產生。2)噴EM菌液。在豬舍地面、堆肥場及廢水處理站區域,每5天噴霧一次500倍稀釋的EM(有效生物菌群)液。噴灑EM菌液后空氣中硫化氫平均濃度降低約60%,氨氣濃度平均降低約35%。3)惡臭氣體UV高效光解凈化處理系統。項目干糞處理區內擬安裝一套集氣罩,將惡臭氣體收集后引至惡臭氣體UV高效光解凈化設備處理后經過15m高排氣筒外排,經過大氣稀釋后對外部空氣環境影響極大減小。4)綠化。種植綠植,提高養殖場形成植被隔離屏障,是養豬場采取的治理惡臭的常用措施,不僅可以美化養豬場的環境,成本低,操作性強。可以選擇在養殖場道路兩邊種灌木、花卉、草皮等,形成綠化防護林帶,阻隔、吸收惡臭氣體的,同時形成景觀阻隔。5)日常管理。在運營階段,及時清理豬只糞便,及時清掃干糞處理區及廢水處理站區域,保持項目區域清潔。

        4結束語

        根據預測結果表明,該生態養殖基地運營后,硫化氫、氨氣等惡臭污染物在養殖場區域內滿足GB14554—1993《惡臭污染物排放標準》中廠界濃度限值1.5mg/m3和0.06mg/m3要求。根據惡臭的產生環節、源強特點及大氣預測結果,提出采用生物制劑、噴EM菌液、UV高效光解凈化處理系統、綠化隔離及加強日常管理等措施,對惡臭進行治理。規模化養殖場結合自身情況,合理采取上述的各種治理措施后,可明顯減少養殖過程產生的惡臭氣體對空氣環境的影響,無組織排放臭氣濃度能夠滿足GB18596—2001《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中要求,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得到平衡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嬌嬌,高云,雷明剛,等.豬舍有害氣體分析及控制措施研究進展[J].養殖與飼料,2015(7):5-8.

        第9篇:大氣環境特點范文

        關鍵詞:大氣污染;特征;污染成因;影響因素;控制措施

        1 大氣污染特征

        我國大氣污染的特點主要是由能源結構決定的,屬于煤煙型污染。在我國有監測的343 個城市中, 60%城市環境空氣顆粒物超標, 由于污染源本身的復雜性, 顆粒物成份多樣且復雜。相關研究結果表明, 大氣PM2.5 中主要成份為有機物占30%, 其次為SO42-、NO3-、NH4+等二次顆粒物占35%~40%, 礦物顆粒約占10%~20%, 還含有碳黑及其它微量元素。其中有機物中已經查明成份超過200 種, 包含對人體有害的多環芳烴。同時, 顆粒物是其它污染物的載體, 也是大氣化學非均向反應床, 影響大氣反應過程;氣溶膠態顆粒物降低大氣能見度, 也可通過直接吸收和反射太陽光影響地球輻射平衡, 影響氣候變化。

        2 大氣污染的成因

        大氣污染一般可分為自然污染和人為污染。沙塵暴、火山爆發、森林火災、海嘯、巖土風化以及空氣運動等產生的污染物進入大氣環境形成的污染稱為自然污染。這種污染通過大氣運動波及到很廣泛的區域,并且持續時間較長,但所占大氣污染的比重較小。研究表明,我國城市空氣質量首要污染物可吸入顆粒污染物超標情況嚴重;二氧化硫濃度依然維持在高水平,為歐美等發達國家的2~4倍。隨著城市機動車的快速增長,我國城市大氣污染已由煤煙型污染向煤煙型-機動車復合型污染轉變,增加了控制與治理的難度。

        3 大氣污染的影響因素

        3.1 氣象因素

        氣象條件是影響大氣污染的一個重要因素.如風向、風速、氣溫和濕度等,都直接增加污染物的危害程度。其中,風向問題是工廠配置中必須考慮的條件,污染嚴重的工廠應該放在居民區下風向。在氣象條件中,逆溫層被認為是必須十分重視的影響因素。

        3.2 地理因素

        由于地形、地物不同,大氣污染物的危害程度會有很大差異。地面是一個凹凸不平的粗糙曲面,當氣流沿地面流過時,必然要同各種地形地物發生摩擦作用,使風向風速同時發生變化,其影響程度與各障礙物的體積、形狀、高低有密切關系。在窩風的丘陵和山谷盆地,污染物不能順利擴散開去,可能形成一定范圍的污染區。

        3.3 污染源因素

        (1)排入大氣環境的廢氣通常由各種氣體和微小顆粒物組成,污染源的化學成分不相同,造成的污染危害也不一致。

        (2)污染源的幾何形狀、施放時間和高度的不同,污染物質進入大氣環境的初始狀態各不相同。通常將火電廠的煙囪當作高架連續點源,核爆炸當作瞬時點源,公路作為連續線源,露天儲煤場與露天采煤坑作為連續面源等,大氣污染則為這些污染源的復合。大氣污染物的濃度與源強成正比,越靠近源強的地方,大氣污染一般就越為嚴重。

        4 大氣污染的防治措施

        3.1 環境管理措施

        在環境管理過程中,先首要全面規劃,合理布局,調整產業結構,對污染嚴重的企業實行技術革新和改造,并遷出城市中心或人口稠密的區域,減輕對城市大氣的污染。對于新建項目要嚴格審批,堅決杜絕新污染源的產生。首先要合理進行產業規劃布局,工業入園,城市的工業區與商住區域等進行明顯分區,并禁止設置在城市的主導風向上。其次,要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對違規排污企業進行經濟處罰的同時,追究法律責任。近年來,我國先后頒布與修訂了一系列的法規和標準,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環境影響評價法》、《工業鍋爐煙塵排放標準》、《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汽車尾氣排放標準》等,為城市大氣環境管理與污染防治提供重要的法律手段。運用經濟調節措施和政策、法律手段,促進產業布局調整與升級,加強生態防護建設,杜絕亂砍濫伐林木,鼓勵綠化造林,減少城市大氣環境污染,提高城市大氣的清潔度。

        3.2 工程技術措施

        防治大氣環境污染的工程技術措施主要包括清潔生產、集中供熱(冷),使用清潔能源及其污染物的末端治理等措施。

        (1)控制燃煤源點源和面源。燃煤產生的顆粒物和SO2及NOx對中國幾乎所有的城市都有較大影響。因此,強化燃煤控制是進行城市大氣質量管理的重點。建議對大型鍋爐的除塵與脫硫脫硝與除塵改造,減少并逐步替代沒有煙氣處理的中小鍋爐,淘汰工藝落后、污染嚴重的工業。進一步推行熱電聯供,煤氣化工程等措施,推廣使用清潔能源。

        (2) 減緩機動車尾氣排放。隨著人們收入的逐步提高,機動車保有量的增長還將持續。對機動車尾氣源的控制,需要通過加強道路的管理與建設來實現,建議嚴禁超標車輛的行駛,逐步淘汰較高污染的車輛。

        (3)控制揚塵和區域生物質來源基于揚塵源是我國大部分地區PM10的最重要來源這一事實,治理揚塵是治理大氣顆粒物污染的關鍵。在城市(尤其是北方城市)空氣質量達標方案的制定中,要更多的考慮減少揚塵源的排放,制定針對本地土壤塵、道路揚塵以及建筑施工塵的相應措施。建議實施城市綠色生態工程,建設城市森林系統,加強建筑工地管理。

        (4)調整產業結構,減少顆粒物排放不同城市工業結構不同,工業粉塵對顆粒物污染的貢獻也有很大差異。重化行業是中國煙塵、工業粉塵、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主要來源。調整產業結構是從源頭解決污染排放最為有效的措施和手段,通過調整產業結構,不僅能夠有效控制顆粒物排放,而且能夠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量。

        (5) 使用清潔能源。廣泛發展與使用風能、太陽能,合理開發水電,盡量利用潮汐、火山與地熱發電。加強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的分選與升級,降低其煙塵、硫等有害物質的含量。特別是加強油品升級,減少機動車尾氣的排放。機動車排放的尾氣中包含CO、NOx、揮發性有機有毒物(VOCs)及含鉛顆粒物等。其中,NOx 和VOCs 是生成O3 和形成光化學污染的主要前體物,而NOx經過一系列的光化學反應,生成硝酸鹽氣溶膠,嚴重影響大氣環境質量。解決機動車尾氣污染的最有效方法是開發無污染或低污染的新型車輛動力源,以液化氣、氫氣等取代柴油和汽油,研制新型太陽能、電動汽車,積極發展城市地鐵,這都有助于減輕機動車尾氣排放對大氣環境的污染。

        (6)加強污染物的末端治理。這是污染物治理的最后階段,對鍋爐煙氣進行除塵、脫硫、脫氮,對噴漆等工業廢氣進行吸附與催化燃燒等,加強煤層氣的綜合利用,避免瓦斯氣體的直接排放等,污染物的終端治理是防治大氣污染最直接的有效手段。

        4 結語

        綜上所述,大氣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寶貴資源。因此,我們要嚴格約束與杜絕企業污染行為,以改善城市和區域大氣環境質量為目標,以削減一次顆粒物排放量為主線,以控制PM10、PM2.5以及其他污染物為重點,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等綜合措施,構建全國大氣顆粒物污染控制政策措施體系。為實現環保“十二五”規劃目標提供管理保障,進一步促進我國大氣污染控制管理的科學化和規范化。參考文獻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香蕉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不卡在线观看 | 精品女神AV网站在线观看 | 在线看片免费不卡人成视频 | 综合久久综合久久88色鬼 | 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