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水循環主要來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由于我國的地形地貌特征的影響,我國西南地區的巖溶石山分布十分廣泛,這里的氣候條件對于農業生產有一定的幫助,但是這種氣候也對地質條件有一些影響,地質條件帶來的劣勢對農業生產又有一定的制約。由于地表地下巖溶的發育,使得地表附近的淺部巖石出現破碎,從而產生了嚴重的水土流失現象,使得當地的地表水資源十分匱乏。整體來講,我國的西南地區呈現“山多土少、雨多地漏”的特征,缺水干旱是巖溶地區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這個問題會直接導致農業生產受到影響。對表層巖溶帶地下水進行利用是對巖溶水進行開發利用的一個有效途徑,而且這部分水源也成為當地居民的重要水源之一。從各種地質研究中可以看出,表層巖溶帶地下水的資源量和表層巖溶帶的水文地質結構之間有十分緊密的聯系,因此,在巖溶石山地區要加強對水文地質條件的研究,從而為表層巖溶帶的地下水的開發提供必要的支撐。
1. 洛塔地區的自然地理概況
洛塔位于湖南、湖北、貴州、重慶四省市交界地區,屬于典型的巖溶山區,該地區的氣候為亞熱帶季風型濕潤型,每年的平均氣溫為13.3℃,每年的平均降水量為1649.7mm。巖性為石灰巖,屬可溶性巖石,區域內的巖溶地貌比較豐富,在地表和地下都有巖溶地貌,而且巖溶的形態很多,地表的巖溶大多是洼地、漏斗、石林、石牙等形態,地下的巖溶則主要是溶洞、消水洞、地下河管道等形態,巖溶的發育是經過多次地質構造運動和可溶性巖石在水流作用下緩慢溶蝕而形成。本地區巖溶發育具有多層性。根據巖溶地下水水動力的分布特征,可以將其劃分為三個不同的子系統,分別是表層巖溶帶水文地質子系統、飽氣帶巖溶水文地質子系統、飽水帶巖溶水文地質子系統。
2. 洛塔地區表層巖溶帶水文地質特征
2.1 表?友胰艽?水文地質子系統水循環過程
表層巖溶帶水文地質子系統是巖溶水文地質系統的一個重要部分,在巖溶水文地質系統中,一般會形成一個低昂對獨立的表層巖溶帶泉域,這個區域內的水循環是整個巖溶水文地質水循環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而且對整個巖溶地區的水循環有重要影響。就洛塔地區的實際情況來看,大氣降雨是區域內表層巖溶帶地下水的主要來源,但是降雨一般首先會落到地面上,形成地面水,在不同的地區,地面水的循環也是不相同的,比如在裸露的巖溶區,降落的雨水具有較高的滲透能力,能夠很快從各種巖溶的縫隙中滲透到地下,形成地下水。經過表層巖溶帶的調蓄之后,有一部分會蒸發到大氣中,還有一部分會繼續通過溶蝕的裂隙或者落水洞進入到下部系統中,還有一部分會排向地表,在排出地表的這部分地下水中,有一部分會匯集到地表河中,另一部分會再次滲透到低位淺表層巖溶區域中。對于覆蓋型巖溶區,當雨水降落之后,一部分雨水會直接形成坡面流,在坡面流中,有一部分會直接滲透到地勢相對較低的淺表層中,再經過水循環,其水循環的過程與裸露的巖溶坡面流中的水循環過程比較類似。
2.2 表層巖溶帶水文地質子系統水循環的基本特征
第一,水循環的補給特征。在水循環中,水的補給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對于洛塔地區而言,其水循環中的水的補給一般是通過降雨來完成的,當地的年降水量雖然比較豐富,但是降水的時間分布不夠均勻,在補給過程中,整體呈現一種非連續脈沖式的特征。大氣降雨的補給面積大約在0.05km2~0.15km2,降雨對洛塔巖溶區域的水分進行補給時主要有直接快速補給和間接慢速補給兩種方式,在裸露的區域,雨水的補給會通過一些密集的溶蝕裂隙快速地滲透到地下水中,從而實現快速地補給,在被覆蓋的區域,則一般是間接慢速補給。
第二,徑流特征。根據水動力的類型進行劃分,洛塔巖溶地區的表層巖溶帶水文地質子系統內地下水的徑流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匯流狀,一種是散流狀,巖溶地下水的流向總體上與地勢有關,受到地勢條件的控制,具體有三個方面的特征:水力坡度大、徑流途程較短、徑流路徑通暢。
第三,排泄特征。根據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巖溶區域內的水流排泄主要
有集中排泄和分散排泄兩種方式,屬于匯流狀水動力條件的地下水一般都會以集中排泄的方式進行配些,而屬于散流狀水動力類型的地下水一般都會以分散的方式排出。
2.3 表層巖溶帶水文地質子系統的調蓄功能
表層巖溶帶所形成的泉域對表層巖溶水有一定的調蓄功能,該功能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能夠對水分進行積蓄,尤其是能夠對地下水的水量進行調蓄,使得一些降雨能夠及時地滲透補給到地下。第二,帶有濾波功能,主要表現在對水流過程進行調節上,也就是可以通過水文地質子系統內部結構的濾波作用對降雨的脈沖輸入補給形式進行轉換,使其成為連續波狀的排泄形式。表層巖溶帶的調蓄能力和泉域的特征有很大關系,泉域的含水空間、規模、第四系覆蓋層的厚度等,都會對調蓄能力產生影響。一般來講,泉域內表層巖溶帶的含水空間大、泉域規模較大、第四系覆蓋層厚度較大的一些平緩地帶的泉域,其調蓄能力也比較強。比如該區域內向斜西翼趙家灣一帶的S14泉泉域,主要是大型的溶溝,溶槽,而且發育非常完整,其巖溶率大約有35%,泉域面積大約為0.408平方公里,結構也比較松散,具有很好的蓄水能力,這塊區域所處的位置的地勢也比較平緩,也使得該泉域對水量的調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另外,表層巖溶帶泉域的調蓄能力還和表層巖溶帶的汗水結構、水文子系統等有緊密聯系,如果含水空間比較復雜,以細小溶隙為主,植被的覆蓋率較高,則可以使得巖溶水流在經過泉域的時候,有較長的停留時間,能夠形成一個舒緩的波狀輸出。比如S12泉泉域,其含水結構主要是低淺的溶溝、溶縫、溶隙等,植物覆蓋率較高,地勢也比較平緩,所以當水流通過這一帶的時候就能有較長的滯留時間,使得水量一直保持不斷。
3. 表?友胰艽?水文地質結構類型
3.1 表層巖溶帶含水空間結構類型
不同的表層巖溶帶的含水空間形態是不相同的,根據不同的空間形態可以將其劃分為幾種結構,第一,主要是由溶溝、溶槽等構成的含水空間結構,這種結構比較單一;第二,以溶縫、溶管、溶隙、溶孔等構成的含水空間結構,這種結構比較復雜;第三,由小型溶隙網絡為主的含水空間。
3.2 表層巖溶帶水文地質子系統的結構類型
表層巖溶帶水文地質子系統包括幾種不同的形式,分別是巖溶帶、土層、植被三個部分,根據這三種要素在區域內的不同搭配與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結構類型。第一種是一元結構,指的是只含有表層巖溶的地質結構;第二種是二元結構,是兩種形式搭配而成的,比如表層巖溶帶和土層組合而成、表層巖溶帶和植被組合而成;第三種是三元結構,指的是由表層巖溶帶、土層和植被共同構成的。
1.綠軸式居住區之理水方式
綠軸式居住區的理水有以下4種方式:1)規則式:運用矩形、多邊形、圓形、弧形等幾何形態,其水際線堅硬分明給人以特定圖形感,多位于居住區建筑物前方或綠軸中心,以人工美為出發點使之成為視覺軸線上的重要點綴物或關聯載體。2)自由人工式:在幾何形態基礎上進行自由形變,破壞其固定感,使得水際線柔和流暢,水面曲折有致,寬窄不一,給人以變化的圖形感和自由的圍合感,多位于綠軸視線中心豐富其景觀空間。3)自由自然式:模仿大自然中的天然湖泊,強調水際線的自然曲線變化,有著天然野趣的意味。可使居住區的不同環境區域產生統一連續感,充分發揮自然式靜水的系帶組景作用。4)綜合式:多運用2種組合理水方式形成居住區水系景觀。如規則式與瀑布自由人工式的組合、自由人工和自由自然式的組合,規則式與自由自然式的組合等(見表2)。
2.綠軸式居住區之水岸型式
不同理水形式會產生相應的水岸型式,在綠軸式居住區水系營造中主要有以下3種水岸形式。1)壁立式:由于水體水深較淺,綠軸式居住區中木樁護岸、干砌直立的水岸型式運用較多。既可以采用密排松木樁的型式,也可采用石質、混凝土等材料塑造直線型護岸,頂部以石塊裝飾,側面則貼裝飾板材;或頂部為綠化,側面為石砌飾面,保留岸坡的縫隙為溪流與土地之間架構水循環的通道,保證水、空氣的滲透順暢并為生物提供繁殖和生長環境。2)坡地式:由于綠軸式居住區坡度較緩或腹地較大的地段多為草坪和喬灌綠化,因此護岸與水體接觸部分或構筑石質、木質臺階,或直接通過多種植物來達到穩定水岸的目的,同時保護水岸的自然狀態。如在水邊種植垂柳、水楊、白楊以及蘆葦、菖蒲等喜水特性的植物,通過植物的生長依靠發達的根系來穩固堤岸,使之更類似于自然狀態的水岸。3)置石式:綠軸式居住區中的水系多根據水位的變化及水深情況,采用置石,疊石的方法以減少水流對土壤的侵蝕,同時水系護岸坡度自然舒緩,控制在自然安息角的范圍之內、水位落差小而且水流平緩。
3.綠軸式居住區之水系水源
綠軸式居住區水系用水一般有以下3個主要來源:1)自來水供給:綠軸式居住區內面積和用水量較小的水景,如噴泉、水池、瀑布等其供水來源主要依靠城市供水管網,用水量和水質都有保證,但缺點是費用較高。2)就地掘井:綠軸式居住區可以從自備水井抽取地下水補給水系用水,在滿足水量、水質要求的前題下可節省建設投資,水源地應盡可能靠近供水區;為降低取水成本應選擇在地下水位淺埋或自流的地段。3)雨水利用:現代的水系用水可通過雨水收集方法獲得。在居住區內建筑物的四周設置雨水收集系統(包括屋面的蓄水系統、管網布設的輸水系統、過濾系統以及配水系統),再加上地面的蓄水系統共同構成雨水的再利用體系,最終達到節水的目的。
4.問題與討論
由于水系對改善環境、調節現代人緊張情緒、營造歡快愉悅氣氛等方面有著顯著效果,越來越多的水系出現在我國綠軸式居住區建設中。但同時也有一些問題比較突出,值得討論。1)關于營造形式的問題:由于受綠軸的空間大小、用地面積形狀等限制,使得理水形式較為單調。同時開發商們也考慮到相比其他傳統形式的居住區,其水系多次開發及運行的經濟性尚不那么明顯,可行性也較小,故而導致其形式趨向單一化。所以,這就要求景觀設計應充分利用可用地的特點,同時考慮運行成本等經濟因素,以獲得最佳的水景效果。2)關于取水途徑的問題:由于綠軸式住區水系開發面積一般不太大,部分開發商只看到眼前利益而忽視水循環利用的長遠經濟效益,采用自來水供給或自備井抽取地下水,較少利用雨水循環系統補給用水;又因這類水系面積較小所以不具備水體自凈能力,只能依靠外來水源的注入和替換來保證水質,故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居住區環境的后期維護成本。我們認為:即便水系面積不大耗水程度較小,也不能忽視節水帶來的長遠經濟效益,以及雨水利用和住區自身再生水利用的生態效益,應鼓勵開發商建立完善的水資源循環利用系統。
【關鍵詞】變頻節能;中央空調;發展趨勢
引言
當前,社會對節能問題越來越多的關注,很多的建筑物都對中央空調進行了配備,中央空調所產生的能源消耗在建筑物能源消耗總量中占據很大比重,并且正逐年增加。所以,加大對中央空調能源消耗的控制力度,不僅能夠提升能源的使用效率,更能夠帶來巨大的社會及經濟效益。在日常生產生活過程之中,通過對變頻技術的使用來調節交流電動機的轉動速度是一種被較為廣泛使用的節能手段。本文對變頻技術在中央空調冷卻水壓差控制中的應用加以了研究說明。
一、.中央空調變頻和定頻工作原理分析
所謂的“變頻空調”是與傳統的“定頻空調”相比較而產生的概念。我國的電網電壓為220伏、50赫茲,在這種條件下工作的空調稱之為“定頻空調”, 中央空調系統機組中有冷卻水和冷凍水系統。傳統的方案是通過改變壓縮機機組、水泵、風機啟停,或者改變室內送風系統中的風門或水泵系統中的節流閥開度來達到調節溫度的目的。這樣的調節方式雖然簡單易行,但是它們缺點是顯而易見的,前一種是以頻繁開啟電機縮短使用壽命為代價,且溫度調節波動很大、舒適感差;后一種是以增加管網損耗、耗費大量能源在風門、閥門上為代價的,且對空調的調節是階段性的,使空調系統工作在波動狀態、穩定性差,而與之相比的“變頻空調”通過變頻器改變壓縮機供電頻率,調節壓縮機轉速的快慢達到控制室溫的目的,室溫波動小、電能消耗少,其舒適度得到較大提高,運用變頻控制技術根據環境溫度自動選擇制熱、制冷和除濕運轉方式,使居室在短時間內迅速達到所需要溫度,并在低轉速、低能消耗狀態下以較小的溫差波動實現了快速、節能和舒適控溫效果;供電頻率高、壓縮機轉速快空調器制冷(熱)量就大,而當電頻率較低時空調器冷(熱)就小。
二.中央空調系統研究現狀
從設計角度考慮,冷卻水泵是按最大換熱量情況下乘以一定的安全系數確定的,而通常情況下,實際換熱量小于設計值,水泵電機容量大于實際負荷,出現了大馬拉小車的情況。再從冷卻水流量考慮,冷卻水的作用是要及時將冷凝器中的熱量帶走,以保證制冷機能正常工作。制冷機正常工作范圍內,冷卻水流量越小系統越節能。根據流量公式Q=SV(S―截面,V―流速),在過去,電機不可調速,需通過節流閥調節流量,造成系統阻力增加,產生節流損耗。在冷凍水系統中,如果冷凍水泵轉速過高,導致冷凍水流量大。當冷凍水流經風機盤管組件時,還沒有充足時間將所攜冷量全部釋放完就又回到制冷機中,造成能量浪費。
三.中央空調系統的構成
中央空調系統主要由主機制冷系統、冷凍水循環系統、冷卻水循環系統三個系統組成
(一)主機制冷系統
該系統是中央空調運行的核心環節,是空調制冷的主要來源,包括冷凍主機、冷凝器、蒸發器,冷凍水與制冷劑之間產生熱量交換,實現冷凍水的降溫,制冷劑吸收大量的熱量之后在冷凝器中蒸發,己經蒸發的制冷劑與冷卻水之間進行熱量交換,此時制冷劑釋放熱量,并通過冷卻水被帶走。
(二)冷凍水循環系統
冷凍水循環系統主要包括冷凍泵、冷凍水管道,冷凍水通過冷凍主機流出,經冷凍泵加壓處理之后流入到冷凍水管道中,并輸送到風機盤管位置;風機盤管將冷風吹出,帶走室內環境的熱量,以降低空氣溫度,另外當熱量被吸收之后,冷凍水的溫度升高,將再次流回到冷凍主機中往復循環。
(三)冷卻水循環系統
冷卻水循環系統包括冷卻泵、冷卻塔以及冷卻水管道。由冷卻泵將冷卻水壓入到冷卻塔中,冷卻塔的風機對冷卻水實行反復噴淋,以達到冷卻目標,與空氣中的熱量進行交換,最后將冷卻水輸回到冷凝器中,將制冷劑釋放的熱量吸收,實現冷凍主機的降溫,由于回水溫度比出水溫度略高,因此產生溫差。
四.中央空調冷卻水系統變頻技術應用
(一)對冷凍水系統的應用
冷凍水進入到空調環境內,即稱為“出水”;經過所有房間之后的冷凍水,即稱為“回水”,由于回水的溫度高于出水的問題,因此產生溫差;一般情況下,在制冷機組的冷凍水循環中,分別安裝可以檢測溫度的傳感器,同時與變頻器、PID調節器形成一個閉環式的控制系統,以冷凍水的溫度來調節變頻器運行頻率,以優化電機轉速的最佳值,調節出水量。如果溫差較大,則空調環境中的溫度比較高,室內的負荷量較高,此時需要加快冷凍泵的轉動速度;如果溫差較小,則空調環境中的溫度偏低,室內的負荷量較小,此時可以減緩冷凍水泵的轉動速度,這樣冷凍水泵機組的轉動速度將隨著熱負載的實際情況而優化運行,通過不斷的調整和控制,實現節能目標。
(二)在自動控制平臺上我們通過變頻器、核心控制設備實現自動控制調節,可以根據熱負荷的需要,決定水泵運行的臺數和風機開啟的臺數,自動監控系統采用回水溫度監測,來自動控制電機的轉速,隨時監控回水溫度的變化,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水溫、水壓的恒定,同時也保證能源的合理使用。例如 :在熱負荷較大的運行周期里,開啟一臺空調機組時同時也會運行兩臺冷凍水泵和兩臺冷卻水泵,以保證末端的用戶能達到制冷量供應的需求,這時,系統也可手動選擇切換任意一臺的水泵輪流運行(其中要保證相應的機組能運行其相對應的水泵),這樣可以使不同的水泵有相同的磨損周期,同時也避免了長期只開一臺水泵而造成的腐蝕現象。由于交流電機轉速不可調,過去經常出現運行一臺水泵不夠,而開兩臺水泵又多余的現象,但是為了保證水系統循環質量,只能運行兩臺水泵循環,這樣,就產生了能量的浪費。我們采用變頻調速技術后可使電機轉速連續可調,當開啟一臺水泵不夠時,要開第二臺水泵時,可以根據實際需要的量而設定其轉速,從而節約了本來多余的那部分能量。因此,在這種系統中,任何時候只要求有一臺水泵電機處于可調狀態,就可達到達到節能的目的,而且這種方式對系統中并聯運行的水泵的臺數沒有任何限制。如我們有多臺冷卻水泵和冷凍水泵分別構成管路并聯的冷卻水循環系統和冷凍水循環系統,只須在冷卻水和冷凍水循環系統中各采用一臺變頻調速器,分別各用一臺 PLC 控制器和切換控制器對一組冷卻水泵電機和冷凍水泵電機進行切換控制,使兩個系統都有一臺水泵處于可調節狀態,這種控制方式在最大程度上節約了投資,達到節能的目的。
(二)(三)中央空調末端送風的變頻控制
在中央空調系統之中,清潔空氣在末端以及熱交換器得到充分交換之后可以通過風機直接送入室內,這樣就可以起到調節室溫的作用。在全部輸送過程之中,通常輸送介質使用水,而當水溫不變時,室內的制冷(熱)量的調節則可以通過改變送風量的多少進行調節,而送風量的調節又可以使用調機的轉速進行控制,使用變頻器來對風機的控制,那么就可以實現無級變速,在頻率改變的之時,輸入端的電壓也會出現相應的變化,不僅僅實現能源的節約,也可以不斷地降低了系統噪音,以及降低成本,提升其舒適度。
結束語
隨著變頻技術的日益成熟,利用變頻器、PLC、數模轉換模塊、溫度傳感器、溫度模塊等器件的有機結合,構成溫差自動控制系統,自動調節水泵的輸出流量,為達到節能目的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保障。在操作上,為了便于日常維護,所有系統的采集程序,都設計成Windows 后臺的服務程序,采用分散控制、集中管理、實時監控的模式,完全獨立運行,互通信息,又互不干擾,保證了系統的安全穩定。
參考文獻
一、 用詞不恰當
1.P8,“2006年8月24日,第26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通過的決議中規定,圍繞太陽運行的天體包括行星、矮行星和其他太陽系小天體。”這段內容中的“包括”一詞用法不當,建議修改為“分為”。這是因為,第26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通過的決議中,規定的不是“圍繞太陽運行的天體”增加了誰、減少了誰,誰是、誰不是,而是把“圍繞太陽運行的天體”重新進行了分類,由原先的分類方法變成了現在的三分法。
同時,這段表述在“小天體”前加定語“其他太陽系”,作為對“小天體”范圍的一種界定,顯得羅嗦,語言表達不簡潔。建議把“其他太陽系”刪除。
2.P14,“黑子數目多的年份稱為太陽活動高峰年,黑子數目少的年份稱為太陽活動低峰年。”這一表述中的“高峰年”、“低峰年”用詞過于口語化,不嚴謹。建議修改為:“黑子數目多的年份稱為太陽活動極大年,黑子數目少的年份稱為太陽活動極小年。”
3.P26,“除了氧之外,地殼上層硅和鋁的比重大些,密度相對小些,稱為硅鋁層;其下的地殼鋁的成分相對減少,鎂和鐵的比重則相對增加,密度也比硅鋁層大,稱為硅鎂層。”這段內容中的“比重”一詞易讓人產生歧義。因為“比重”可解釋為:一種事物在整體中所占的分量;也可解釋為:物質的重量同它的體積的比值。如果以后一種解釋來理解,則會造成表達語意上的矛盾和混亂。這是因為,人們日常對“比重”和“密度”的理解是相近的,甚至是相同的。再者,從上下文語意看,“除了氧之外”的表述可有可無。因此,建議將這段內容修改為:“地殼上層硅和鋁的含量多些,密度相對小些,稱為硅鋁層;其下的地殼鋁的成分相對減少,鎂和鐵的含量則相對增加,密度也比硅鋁層大,稱為硅鎂層。”
4.P32,“于地表的巖石受到多種因素(溫度、水、大氣、生物等)的破壞作用,其理化性質發生變化,如顆粒變細、礦物成分改變等,這個過程稱為風化作用。”這段內容中“破壞”一詞使用不當。這是因為,一般來講,“破壞”是貶義詞,是指對組織、事物的損害、損壞。而溫度、水、大氣、生物等的作用促使巖石顆粒變細、礦物成分改變和理化性質發生變化,不能單純說成是破壞。事實上是,溫度、水、大氣、生物等的作用促使巖石顆粒變細,促進了土壤的發育,為植物生長提供養分,為生成有機質、新巖石提供了可能。這是一個生成的過程,孕育的過程,建設的過程,創造的過程。因此,建議將“破壞”刪除。
5.P36,“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地球外部的太陽能,它能造成地殼表層物質的破壞、搬運和堆積。”如上一條所述,這里用“破壞”一詞并不恰如其分。根據上下文內容,建議把“破壞”改為“風化”。
6.P45,“大氣輻射的一部分朝上射向高層大氣和宇宙空間,一部分向下射到地面。”其中的“射到”一詞不太恰當。這是因為,大氣輻射的一部分朝上射向高層大氣和宇宙空間,一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稱為大氣逆輻射。但是,大氣逆輻射并不能全部到達地面。因此,建議把“射到”改為“射向”。
二、 語法不規范
1.P16,“以太陽為參照物,地球自轉一周叫一個太陽日;以恒星為參照物稱為恒星日。”這段表述中的主語和賓語搭配不當,尤其后一句,因過分的省略,造成語言跳躍性大,缺少應有的過度,讓人理解起來有難度。建議修改為:“以太陽為參照物,地球自轉一周所需的時間叫一個太陽日;以恒星為參照物,地球自轉一周所需的時間稱為恒星日。”
2.P44,“地面吸收透過大氣的太陽輻射后升溫,同時又持續向外(主要是向大氣層)釋放輻射能量,形成地面輻射。”這段內容中的“釋放”和“輻射”同為動詞,皆為謂語,造成謂語重疊。因此,建議將“釋放”刪除。
3.P60,“太陽能推動水循環的同時,伴隨著能量在地理環境中的大規模轉化和交換。”這段表述由于主語模糊,謂語缺失,造成語句不通順,語意不清晰。根據下文語意,建議修改為:“太陽能推動水循環的同時,伴隨著水循環,能量在地理環境中作大規模的轉化和交換。”
4.P61,“去河流實地勘查應注意安全,避免掉進河里。”這一表述動賓搭配不盡合理,讀起來拗口。如修改為:“去實地勘查河流時應注意安全,避免掉進河里。”會更清晰、容易理解。
三、 定義不確切
1.P12,“太陽輻射是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放射的能量。”這一定義犯了“定義過窄”的邏輯錯誤。這是因為太陽輻射不僅是指能量,還指能量傳遞的方式和過程。建議將原表述中“能量”前的“的”刪除。
2.P31,“巖石是巖石圈(地殼)中體積較大的固態礦物集合體,由一種或多種礦物組成。”這一定義易讓人產生多處歧義。(1)“巖石圈”后加“(地殼)”易讓人認為“巖石圈”就是“地殼”,兩者為同一概念。而事實上“巖石圈”和“地殼”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巖石圈”是從物質組成上講的,“地殼”是從地球內部分層上講的,雖然兩者都是由巖石組成,但是“巖石圈”厚于“地殼”,“地殼”包含在“巖石圈”之內。(2)“體積較大的”是“固態礦物”的定語還是“固態礦物集合體”的定語不明確,但不管是作為“固態礦物”的定語還是作為“固態礦物集合體”的定語都不恰當。難道只有“體積較大的”“固態礦物”才能組成巖石嗎?難道只有“體積較大的”“固態礦物集合體”才是巖石嗎?難道體積較小的“固態礦物”不能組成巖石嗎?難道體積較小的“固態礦物集合體”不是巖石嗎?答案當然都是否定的。因此,建議將這段表述修改為:“巖石是固態礦物的集合體,由一種或多種礦物組成。”
3.P40,“在斷層中兩側陷落、中間突起的部分叫地壘。”這一定義表述不清楚。“斷層中”怎么會“兩側陷落、中間突起”?讓人不知所云。建議修改為:“兩條斷層之間的巖塊相對上升,兩邊巖塊相對下降,相對上升的巖塊叫地壘。”
同頁,“中間部分相對下沉的斷層,形成地塹構造。”這一定義表述存在著與上述內容同樣的問題。建議修改為:“兩條斷層之間的巖塊相對下降,兩邊巖塊相對上升,相對下降的巖塊叫地塹。”
4.P59,“地球上的水循環是指水在地理環境中空間位置的移動,以及與之相伴的運動形態和物理狀態的變化。”這一“水循環”的定義寬泛,沒有揭示出水循環的本質,犯了“外延過寬”的邏輯錯誤。建議修改為:“地球上的水循環是指水在地理環境中空間位置的往返移動,以及與之相伴的運動形態和物理狀態周而復始的變化。”或者修改為:“地球上的水循環是指水在地理環境中周而復始連續運動的過程。”
四、 概念不明確
1.P10~11,“閱讀”內容的標題是“探索宇宙中的生命”,“閱讀”的內容中出現了“智慧生命”、“高級生命”、“生命”三個內涵和外延都有些交叉的概念。概念的混亂,造成了語意表達的模糊、不清晰。建議將“智慧”、“高級”刪除。
2.P47,“每年早春季節,……由于受寒潮、倒春寒等造成的低溫和凍害影響,常常使播種不久的谷種大量爛掉,……”一般來講,“倒春寒”是由寒潮和連續性降水造成。因此,表達時,“倒春寒”與“寒潮”并列不妥。再者,“倒春寒”也是一種低溫天氣,是春天氣溫回暖過程中出現的低溫現象。因此,把“倒春寒”說成是“低溫”的原因不妥。建議修改為:“每年早春季節,……由于受寒潮、連續性降水等造成的低溫和凍害影響,常常使播種不久的谷種大量爛掉,……”或者修改為:“每年早春季節,……由于倒春寒的影響,常常使播種不久的谷種大量爛掉,……”
3.P59,“在太陽系九大行星中,地球被稱為‘水的行星’”。這一表述有誤。2006年8月24日,第26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已經通過決議,規定圍繞太陽運行的天體分為行星、矮行星和小天體三類;以后不再有“大行星”的稱謂;太陽系的行星有八顆;冥王星不屬行星系列,而是劃入了矮行星的類別。因此,建議原表述修改為:“在太陽系的八顆行星中,地球被稱為“水的行星”。
4.P70,“自然地理環境是巖石圈、大氣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類圈等自然地理圈層組成的有機整體。其中,每一要素都作為整體的一部分,與其他要素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體的改變。”“人類”是“自然地理環境”的主體,“自然地理環境”是“人類”的客體,把“人類”納入“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明顯主、客體不分。建議刪除“人類圈”。
此外,該處正文下面還配有“大尺度范圍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圖和“小尺度范圍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圖。在大尺度范圍示意圖中標有“大氣圈”、“生物圈”、“水圈”、“巖石圈”、“土壤”、“地下水”和“風化殼”等7種“自然地理要素”;在小尺度范圍的示意圖中標有“大氣要素”、“地形要素”、“生物要素”、“土壤要素”、“水文要素”、“地質要素”等6個“自然地理要素”。
同一頁三處表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各不相同,就是同一要素的名稱也各有差異。各處表述的不同,造成概念外延的模糊,內涵的不統一,讓學生眼花繚亂,難以理解。建議應有所調整,統一起來。
5.P83~86,課文中多次出現“森林自然帶”、“草原自然帶”和“荒漠自然帶”等概念。“森林”、“草原”和“荒漠” 本是自然之物,其后綴“自然”一詞,語意重復。因此,建議將“自然”二字刪除。
6.P83~84,“森林自然帶”分為“熱帶雨林帶”、“亞熱帶常綠闊葉帶”等,“草原自然帶”分為“熱帶草原自然帶”、“溫帶草原自然帶”,“荒漠自然帶”分為“熱帶荒漠自然帶”、“溫帶荒漠自然帶”。同為自然帶名稱,有的加“自然”一詞,有的不加,造成同類概念前后表達形式不統一。建議將這些概念中的“自然”一詞刪除。
7.P99,“全球氣候變化對主要生產領域,如農業、林業、牧業、漁業等部門的影響更為顯著。”“農業”是一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的概念,廣義農業是指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等,狹義農業僅指種植業。這段內容中的“農業”應指狹義“農業”,即“種植業”,但是,人們也可能會以廣義“農業”來理解。如果以廣義“農業”來理解,則會造成“農業”概念與“林業”、“牧業”、“漁業”等概念外延的交叉,內涵的重疊,引起語意表達的混亂。因此,這段內容中的“農業”一詞調整為“種植業”更好。
五、 論證不充分
1.P44,“對流層大氣能夠直接吸收部分地面輻射,其中以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的地面輻射為多。所以說,長波輻射是對流層大氣增溫的直接能量來源。”這段內容為一個論證,第一個“。”前為論據,后為論題。第一個“。”前的論據不足以證明其后的論題。這一論證存在明顯的論據不充分的問題。建議修改為:“對流層大氣能夠直接吸收地面輻射,吸收率高達75~95,其中,以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的地面輻射為多。所以說,地面長波輻射是對流層大氣增溫的直接能量來源。”
2.P60,“水循環在總體上受到自然規律的支配,所以說,水是潔凈的可再生資源。”這段表述中“所以說”前為因,“所以說”后為果,因與果沒有必然聯系,犯了“理由虛假”的邏輯錯誤。這是因為:“受到自然規律的支配”的物質,并不都是“潔凈的可再生資源”。建議原表述修改為:“水循環使地球上的各種水體處在連續不斷的運動、轉化狀態,所以說,水是可再生資源。”
六、 插圖有問題
1.P8,圖1-3“太陽系示意”中沒有畫出八顆行星的公轉方向和自轉方向,沒有畫出彗星等其他太陽系內的天體。圖中內容顯得不夠豐富多樣,不利于學生在觀察、探究、發現中學習。
2.P10,圖1-5“總星系的一部分―銀河系―太陽系―地月系”中,各級天體系統之間的關系表現得并不清晰,尤其是太陽系與銀河系之間、銀河系與總星系之間。
3.P12,圖1-7坐標系中,水平數軸表示的是太陽的輻射波長,垂直數軸表示的是太陽的輻射能力。根據水平數軸和垂直數軸所表示的內容判斷,這幅圖所要表達的內容應是太陽輻射能隨波長的分布。但是,這幅圖的標題卻是“太陽輻射中各種波長的光所占的比例()”,標題與圖中表達內容不相符。再者,標題“太陽輻射中各種波長的光所占的比例()”是指所占的誰的比例并不清楚;在圖中也確實看不出“太陽輻射中各種波長的光所占的比例()”。因此,建議將圖的標題修改為:“太陽輻射能隨波長的分布”。
4.P13,圖1-9“太陽外部結構示意”不清晰,從圖上看不出光球、色球和日冕的空間層次關系。建議把現在的太陽俯視圖修改為太陽外部結構的剖面圖。
5.P45,圖2-24“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示意”中,畫出了“太陽”。這是視覺感覺上的太陽。這種畫法在強調圖上內容形象性的同時,卻失去了科學性。這是因為:太陽直徑是地球直徑的109倍,太陽距離地球約1.5億公里。而在這幅圖上,顯然沒有表達出這種地球與太陽的大小關系和距離關系;當然,日常使用的一般圖紙也難以表達出地球與太陽的這種大小關系和距離關系。這種以視覺感覺來表示事物大小關系和距離關系的做法,對學生是一種誤導。所以,建議把圖中“太陽”刪除,把太陽光線畫成平行關系,在太陽光線的上方標注上“太陽輻射”一詞,然后再繪上相應的其他內容。
參考文獻
[1] 徐錦中.邏輯學.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8.
[2] 倪鼎夫,張家龍,劉培育.學點邏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核心價值之一:貝斯印設備雖然昂貴,但是使用成本最低
從圖1可以看出,普通PS版和CTP版的價格曲線越來越平緩,價格差距也越來越剛性,原因在于CTP版的生產成本比普通PS版要高,主要是版基不同、砂目不同、涂層數量不同(普通PS版2層,熱敏CTP版3層,紫激光CTP版4層)等直接造成了熱敏和光敏CTP版比普通PS版成本高。CTP版和UV-PS版之間的剛性差價為7元,CTP版和普通PS版的剛性價差為9元。當制版量不大時,使用貝斯印的經濟效益不明顯,但當制版量達到一定數量時,使用貝斯印CTcP最劃算。
普通PS版產能有所下降,但是由于其耐印率高、成本最低、使用方便等特點,因此不會退出市場。貝斯印客戶一般會同時使用UV-PS版和普通PS版,當耐印率要求不高時,使用UV-PS版,當耐印率要求較高時,使用普通PS版,如果客戶有保留版和翻版要求,也適合用普通PS版。很多沖版機和沖版液可以在普通PS版和UV-PS版之間互換和通用。貝斯印既能用普通PS版,又能用UV-PS版的特性,比只能使用UV-PS版的UV-CTP,可節省20%以上的成本。
貝斯印的制版厚度為0.12~10mm,在薄版制版方面,貝斯印具有無與倫比的成本優勢,因為普通PS版或UV-PS薄版價格僅為14~16元/平方米,而熱敏CTP版的薄版價格和厚版一樣,均在30元/平方米以上。
核心價值之二:對大版小版混合的制版中心來說,貝斯印的工作效率最高
在所有計算機直接制版機中,貝斯印是唯一采用平臺式結構的設備,其運動系統是磁懸浮曝光頭,只在版材范圍內進行運動和曝光,而不需要超出版材所在的范圍,從而節省了時間。貝斯印的曝光時間和版的面積成正比,而其他鼓式運動系統設備的曝光時間是和版的邊長成正比,再加上鼓達到一定轉速和停止所需的時間,均比貝斯印要長。貝斯印曝光一張對開版的時間為2分鐘,曝光一張八開版只需25秒。
表1為貝斯印4家客戶制版量跟蹤統計。每家客戶月均制版量都超過2萬張,而所有貝斯印客戶的月均制版量均超過1.5萬張。我們算一筆賬:以南昌的某客戶為例,其90%的業務采用薄版,單價為45元/平方米,月平均制版量折合四開版13000張,月均營業額為30萬元,版材成本8萬元,管理及人員工資4.5萬元,那么純利潤為17.5萬元。事實上,該客戶在設備投產后11個月內就收回了所有設備投資。
核心價值之三:最容易被忽略的因素:設備穩定性最好和設備壽命最長
1.設備穩定性
貝斯印CTcP設備的穩定性主要來源于3個方面:一是曝光系統,二是磁懸浮運動系統,三是水循環冷卻系統。
(1)曝光系統
貝斯印使用德國原產激光器,安裝在一個激光模塊中,通過光纖匯合后,進入曝光系統,這個結構最大的好處是單個激光管的衰減不會影響曝光質量。
(2)磁懸浮運動系統
貝斯印是唯一采用磁懸浮運動平臺的制版機,其運動精度為±0.3μm,磁懸浮運動的最大優點是無摩擦,可以長期保持運動精度,可以勝任夜以繼日的高強度生產,對運動系統無任何損傷。
(3)水循環冷卻系統
貝斯印設備的曝光系統、運動系統、控制系統等重要部位均采用水循環冷卻,這使得其可以保持連續開機一個月以上,這和良好的冷卻系統是分不開的。其他設備均采用相對簡單的風冷系統,無法及時散發熱量,高強度生產易導致設備高溫,容易造成設備損壞。
2.設備壽命
由于貝斯印CTcP具有獨特的曝光系統、磁懸浮運動系統和水循環冷卻系統等,既讓它可以承擔高強度生產,也極大地延長了設備使用壽命。貝斯印使用壽命完全可以超過15年,這是任何一臺同類設備無法比擬的。國內很多貝斯印設備,使用了七八年,仍在良好工作中。使用五六年左右的貝斯印二手設備仍賣40萬元就是最好的明證。
核心價值之四:最新機型:獨一無二的全能型制版機
1.獅子王
2012年,德國貝斯印公司推出了最新全能型制版設備lion(獅子王,如圖2所示),這是一臺真正的全能制版機!除了最重要的膠印版材外,它還可以用于絲網印版、樹脂版、燙金鎂版及局部UV上光版,所有功能在同一臺設備完成,無須更改設置。制版中心憑借貝斯印的強大功能,可更好地為印刷廠提供一體化的制版服務,從而大大拓展生存空間。
2.lion全開機型
關鍵詞:游泳池;直接補水;無管道壁掛式過濾系統
沈陽市城建生活園綜合樓,總建筑面積80000m2,地上12層,地下1層,總建筑高度近50m,是集商場、辦公、公寓、游樂為一體的綜合建筑。為適應市場的需要,在裙房頂部4層增設室內游泳池。游泳池除對辦公人員提供游泳、嬉水服務外,還對社會開放,以滿足游泳愛好者的需要和豐富人民的業余文化生活。
一、供水方式的選擇
鑒于定期供水方式衛生條件差等缺點及直流供水方式受水源的限制,室內游泳池一般采用循環過濾方式供水。設置獨立的水凈化設備,將使用過的池水抽出一部分經凈化和消毒后再送回游泳池里循環使用。目前國內外游泳池供水的循環方式很多,如按游泳池水流形式可分為兩種,升流式和順流式。采用升流式供水的做法是池底進水,池頂周邊溢水,目的是使漂流物能夠較快溢出水面。此種供水方式要求池水絕對滿溢,否則水處理無法進行,因此在施工中對土建要求極為嚴格,即要求池頂邊上表面,都必須在同一高程上,否則就會造成溢流出水的不均勻。為彌補這一缺陷,常采用的方法是加大循環流量,必然造成能量的浪費。另一方面由于池底進水口的面積與池底的面積比相差懸殊,池水的平均上升速度很小,除進水口處水流是自下而上外,周圍的水流都是自上而下的回流,沉淀照樣進行。而采用順流式供水就避免了以上缺點,泳池中沉淀物能順利排出池外進入過濾器,避免了新、舊水的過度摻合,增加了過濾器的除污能力,確保了出水質量。根據以上分析及本設計中游泳池縱向尺寸不大,設計中采用一端(池淺端)池上方進水,另一端池底下回水的機械循環方式(游泳池水循環方式及處理系統見圖1、圖2)。
二、循環水量的計算
首先確定池水深度和平面尺寸。根據游泳池的使用性質及建筑布局,參照練習游泳池和公共游泳池的尺寸規定,最淺端水深定為1.2m,最深端水深定為1.8m,游泳池的平面尺寸為8m×25m。
循環水量是設計機械循環設備的主要數據,一般根據循環次數按下式計算:
Q=aV/T
式中Q――游泳池的循環水量,m3/h;V――游泳池的水容積,m3;a――管道、水處理設備水容積調整系數,取a=1.1;T――循環周期,h;本設計池水循環一次時間按6h計代入公式得循環水量為55m3/h。
三、采用直接補水方式
游泳池設置補水箱(或稱平衡水箱)的主要目的是間接連續不斷地向池中補水,使游泳池有一個穩定的水位,另外還能使循環水中較大顆粒污物得到初步沉淀。對于小型室內游泳池來說,由于游泳池失水造成的水位下降不大;加之對游泳池水位又沒有一個嚴格的要求;游泳池水中濁度的主要來源是人體的分泌物,污物顆粒度較小,比重較小;水源一般都是經供水設備供給,非城市自來水源直接供給,因此在設計中可以取消補水箱,采取直接補水。
在運行過程中,由于游泳池排污、過濾設備反沖洗、池水表面蒸發、游泳者身體帶走水等原因,池水不斷損失。其中蒸發和人身帶走的水量損失較小,而排污損失的水量比反沖洗的水量要大,因二者不在同時進行,故補充水量可按排污損失的水量計算。根據對同類游泳池的考察,此類游泳池的補水量為總量的3%―5%。本設計中按游泳池容積的5%計算,其補水量15m3/d。取消補水箱后,池水水面開池滿水到閉池時時水面下降按下式計算:
h=Q×1000/S
式中h――池水水位下降的高度,mm;Q――游泳池補水量,m3/d;S――游泳池的面積,m2。由此可知水面下降高度為75mm。對于一般游泳池來說,池面水位在75mm范圍內波動不會對游泳造成影響。只需在閉池后及時打開游泳池的補水管閥門,將池水補滿。由于取消了補水箱,不僅省去了水箱占地,節約了設備投資,降低了成本,而且降低了水耗及管理費用。同時取消補水箱有利于保證池水溫度,因為一般補水箱補水水溫較低,往往影響池水溫度。
四、循環過濾系統的選擇
過濾循環系統采用無管道壁掛式過濾系統,該系統具有過濾格層及鹽水制氯機,泳池水通過吸水口吸入,通過過濾膜過濾、鹽水制氯機和真空吸力泵從前面或側面的噴嘴回到泳池,有效射程為8m,以達到水立體循環過濾消毒的目的。本設計采用兩臺無管道壁掛式過濾器即可滿足游泳池水循環過濾要求。
五、池水的自動計量加藥
游泳池池水必須進行pH值調整和消毒殺菌處理。為了保證池水清潔安全,防止傳染疾病、防止產生臭味、防止游泳人員的眼睛感到不適,避免和減小管道、設備的腐蝕,需對池水pH值進行連續監控并自動投加消毒劑,使余氯經常保持在規定的范圍內。本設計采用先進的鹽水制氯機,通過高純度的精制鹽產生消毒用的氯劑,經監控儀控制精密計量泵的投藥裝置,完成對水質的pH值的監測控制及消毒處理,保證池水中平衡的含氯水平,避免普通氯消毒的副產品,減少pH值的大幅度變動。同時根據氣候條件和池水水質變化不定期地間斷式向過濾器的出水管中投加定量的除藻劑(硫酸銅)。游泳池pH值和消毒劑濃度的自動控制及自動計量加藥,除了能保持良好的池水水質使游泳者很舒適以外,還可以由于自動投加藥劑而節省運行費用。
六、池水的加熱
首先確定游泳池池水溫度,根據游泳池的使用性質,游泳池的池水溫度定為27℃。池水的加熱分兩部分:初次充水及補水加熱、循環水加熱。依據鍋爐房提供65℃的熱水條件,初次充水及補水加熱方式為采用冷、熱水混合器直接加熱,冷、熱水混合后水溫為27℃。所需冷熱水量計算如下:
Kr=(th-t1)/(tr-t1)×100%
式中Kr―熱水量占混合水量的百分數;th―混合水溫度,th=27℃;tl―冷水溫度,tl=8℃;tr―熱水溫度,tr=65℃。所需冷水量占混合水量的百分數:Kl=1-Kr。
初次充水時間一般按24h―48h計,根據設備情況本設計初次充水時間定為24h。因游泳池容積為300m3,則充水流量(混合水流量)為12.5m3/h。設2臺冷、熱水混合器,每個流量為6.25m3/h;則每個混合器所需熱水流量為2.1m3/h;所需冷水流量為4.15m3/h。冷、熱水混合器的設計加工參照國標S156“大型冷、熱水混合器總圖”(管徑尺寸做適當修改),冷、熱水及混合水管道上均安裝止回閥。初次充水2臺混合器同時運行,閉池后補水使用一臺即可滿足要求。初次充水及閉池后補水,均需對池水循環消毒后方可投入使用。
循環水加熱方式為采用釬焊板式換熱器,間接加熱,熱媒仍為65℃熱水。釬焊板式換熱器,熱效率高,占地面積小,由于是焊成一個整體,因此不用定時更換襯墊,另外設有保溫外殼,安裝很方便。設計選用1臺OM-100/50型,壓力損失為17kPa,包括保溫水殼,外形尺寸僅為955mm×490mm×335mm。換熱器進水(熱媒)管道上設德國產SAMSON型(規格2231)恒溫控制器。
七、附屬設施
給水口采用SP-1424型可調式布水口。可調式布水口根據流體力學原理,通過調節布水口過水面積,改變局部水頭損失,從而達到游泳池均勻布水的目的。設計中,可調式布水口共設3個,每個均設有格柵護板。布水口設在游泳池淺水端,水面下0.5m處,距池壁1.5m,布水口間距2.5m。每個布水口流量為11m3/h,接管管徑為DN50mm,格柵流速0.75m/s。
回水口采用由進口材料ABS組合而成的SP-1030型,開口面積大,強度高,耐腐蝕,安裝方便,上設有格柵蓋板。回水口設在深水端池底,距側池壁1.0m,間距2.0m。每個回水口流量為:8.25m3/h,接管管徑為DN70mm,管內流速0.65m/s;回水口直徑為DN150mm,流速0.15m/s,格柵蓋板孔隙的流速為0.3m/s。泄水口與池底回水口合用。根據考察,池水泄空時間定為6h,則泄水流量為50m3/h。池水開始靠重力泄水,當池水下降速度較慢時,利用循環泵泄水。
溢流水槽采用池岸式,槽內設DN50mm高水封地漏,間距為3m,槽寬為150mm,槽深為200mm,槽邊距池邊為400mm,槽內縱向坡度i為0.01,坡向排水口,槽上設PVC排水格柵。溢水管管材采用U-PVC,設在管廊中,并與循環回水管相接。
洗凈設施設淋浴器、浸腳清毒池、浸腰消毒池。為防止游泳池水被污染,池岸、池壁應保持潔凈、池壁兩側各設一個沖洗水龍頭。
關鍵詞:暖通空調;施工管理;技術難點
中圖分類號: TU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前言 暖通空調設備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大到跟大型的高層辦公樓,星級酒店,小的直接跟民用的建筑有著重要的關系,其施工技術關系到管道工程以及圖紙設計等關鍵技術,我們作為專業的暖通技術人員,必須嚴格把握好每道施工環節,保證建筑物的暖通系統正常使用。
二、暖通空調安裝施工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一)管線、設備的定位和標高交叉方面 對于綜合性的建筑物,吊頂空間內有空調末端設備、送回風管、排風管、冷凍水管、冷凝水管、噴淋管、消防管、電氣橋架等專業管線。在圖紙標注不足的情況下按圖進行施工,往往是先安裝的管道施工很方便,后安裝的管道施工很困難,只能裝在不該安裝的位置或標高上,嚴重影響工程質量和進度。針對以上問題,必須遵守管線工程綜合設計原則:
1、根據管道性能和用途的不同,建筑物中的管道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1)給水管道:包括生活給水、消防給水、生產用水等;(2)排水管道:包括生活污水、生活廢水、消防排水、雨水、其他排水等;(3)中水管道:包括中水收集及中水供應;(4)熱力管道:包括采暖、熱水供應及空調空氣處理設備中所需的蒸汽或熱水;(5)燃氣管道:有氣體燃料、液體燃料之分;(6)空氣管道:包括通風工程、空調系統中的各類風管,以及某些生產設備所需的壓縮空氣管;(7)供配電線路或電纜:包括動力配電、照明配電、弱電系統配電等,其中弱電部分包括共用電視天線、通信、廣播及火災報警及智能建筑系統等。
2、管線工程綜合設計時各專業管線互相避讓的原則如下:(1)小管道避讓大管道。因小管道造價低易安裝;(2)臨時管線避讓永久管線;(3)新建管線避讓原有管線;(4)壓力管道避讓重力自流管道,因為對重力自流管道有坡度要求,不能隨意抬高;(5)金屬管避讓非金屬管。因為金屬管較容易彎曲、切割和連接;(6)冷水管避讓熱水管。因為熱水管往往需要做保溫層,造價較高;(7)低壓管避讓高壓管。因為高壓管造價高且安裝要求高;(8)空氣管避讓水管(指管徑相近時)。因為水管更宜短且直。
(二)設備噪聲超標方面 設備噪音主要來源于空調末端設備碰撞,噪聲產生的原因主要是設計、安裝產生,尤其是安裝所產生的噪聲不容忽視。暖通空調除自身專業外還涉及建筑、聲樂、結構等各專業,噪聲控制需要各專業相互間的協調配合。
(三)空調水系統水循環 水系統中央空調施工中最關鍵的環節,施工出現問題會直接影響系統正常運行。中央空調冷凍水系統最常見的問題是冷凍水系統管道循環不暢。造成管道循環不良的原因是:1、管道因各專業管線交叉,施工中沒有協調處理好,造成管網出現許多氣囊,影響管網循環;2、空調水系統管道清洗不干凈,直接造成空調水系統堵塞。
(四)水凝結 空調系統在調試和運行中會出現結露滴水的現象,出現這一問題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凝結水排水管的坡度小,或根本沒有坡度而造成的漏水。或由于風機盤管的集水盤安裝不平,或盤內排水口堵塞而盤水外溢。由于冷凍水管及閥門的保溫質量差,保溫層未貼緊冷凍水管壁,造成管道外壁空氣冷凝水的滴水。還有的是集水盤下表面的二次凝結水滴水。因此管道安裝和保溫不良、管道與管件、管道與設備之間接觸不嚴密、管道安裝違法操作規程等都可能造成這一問題。管道、關鍵材料的優劣直接影響著安裝的質量,所以在管材安裝之前進行系統認真的檢查是有必要的。 三、施工技術難點的總結
(一)設備噪聲超標處理 1、設備安裝 新風機、空調機安裝采用彈簧阻尼減振器,風機與風管連接采用軟連接,新風機組與水管采用軟接頭連接,風機盤管采用彈簧吊鉤,風機盤管與水管采用軟管連接。對空調機房進行吸音處理,比如在空調機房內采用隔聲材料做成圍護結構,以防止設備噪聲外傳,或在機房內貼吸聲材料:采用凹凸型吸聲板作為機房墻面或吊頂板,以增強吸聲效果:機房應盡量減少設置門窗,且設置門窗應采用吸聲門窗或吸聲百葉窗,盡量減少設備噪聲外傳。
2、水管安裝 水管安裝要嚴格執行國家規范,冷凍水主干管及冷卻水管吊架要采用彈簧減振吊架,而且吊架不能固定在樓板上,應盡量固定在梁上,或在梁與梁之間架設槽鋼橫梁固定。水管穿過樓板或過墻必須采用套管,且套管與水管之間要用阻燃材料填封。 3、風系統安裝 風管制作安裝要嚴格按照國家規范進行施工,在風機進出口安裝阻抗消聲器,新風進口處采用消聲百葉,風管適當部位設置消聲器,風管彎頭部位設置消聲彎頭,空調和新風消聲器的外部采用優質保溫材料保溫,與靜壓箱一樣其內貼優質吸音材料。由于送酬風管均采用低風速、大風量以降低噪聲,風管截面積比較大,如果風管安裝強度及其整體剛度不夠,就會產生摩擦及振動噪聲。建議風管吊架盡可能采用橡膠減振墊,確保風管不產生振動噪聲。 4、冷凍水管主管支架安裝 根據筆者多年來的工程安裝經驗發現噪音會沿冷凍主管傳遞,隨著時間的推移,將會對設備運行帶來一定的損害。經過研究、試驗,對剛性支架做出改進,即在原主管剛性支架上加裝彈簧減振器,使振動及噪音被在樓板與剛性支架之間的彈簧減振器有效消除。在筆者調查的某施工企業的幾個工程施工中均采用了此工藝,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故建議有關施工企業,在機房內的供回水主管、冷凍水主管也使用此工藝施工,消除噪音。
(二)解決水循環故障方法 1、注重管道質量 基于循環冷卻水的以上特點,要求管道連接方式考慮溫度、水壓、耐腐蝕、間隙使用故障,例如可以通過合理安排管線坡度和標高、安裝排氣閥等方法改善水循環故障,在實際運用中有很強的操作意義。 2、改善水質 對冷卻循環水進行處理分為物理法和化學法兩種。對于冷卻循環水系統,可采用物理法進行水質處理,進行連續排污,連續排污的量控制是有一定標準的,在循環水量的05-10%左右。對于新安裝的水系統,或是已完全除垢的系統,也可以進行每一周或兩周排污一次。化學法有投加水質穩定劑法和離子交換法。投加水質穩定劑法是向循環水中投加具有阻垢、緩蝕、殺菌、滅藻作用的水質穩定劑,對循環水進行處理。投加的水質穩定劑配方,一般需進行水質分析,并過動態模擬方式確定。同時需要注意其緩蝕、阻垢、滅菌、防藻的協同果。如果水質穩定劑配方選擇不當,將造成顧此失彼。對于空調冷卻循環水來說,此方法技術要求較高,操作、管理麻煩,工程中很少采用。
(三)水凝結解決方法 1、在設計管道時,管道的長度和坡度都應適宜,否則會出現滴水現象。管道的安裝和布置要適合冷凝水的盡快排出,必要時可以設置水封裝置。 2、注重材料的保溫。風管與冷凍水管必須注意保溫,管道的保溫必須把握好兩個方面,一個是保證其完整性,另一個是密閉性。管道保溫的完整性要求不允許出現冷損的存在的,一旦存在冷損的表面,都應該進行保溫材料敷設隔熱處理。而保溫的密閉性則要求保證所以保溫層面都不允許有任何破損,必須保證密封不透氣。
(四)加強各專業配合 在中央空調安裝過程中,涉及到多個專業之間的配合,往往由于各專業之間缺乏良好溝通給施工造成諸多不便,甚至影響工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1、工藝對土建的要求 (1)未將通風管道在混凝土墻、樓板等處預留的孔洞尺寸提供給土建專業,并落實到土建圖紙上,造成施工時現鑿洞,增加了不必要的開支,甚至影響了建筑結構強度,特別是大型設備的吊裝孔、人防工程的通風管、測壓管等預留孔洞預埋工作若做不好將難以處理。 (2)對土建未提出風道具體施工要求。如對通風豎井砌磚時應該用水泥砂漿抹面,保證風道內壁光滑不漏風。 (3)對機房排水未提出要求,結果出現機房無排水設施。冷凍機房應設排水溝和就近設置集水坑,集水坑內設置帶水位控制器的排水泵。特別是地下室設備較多,冷水機組、過濾器等都要定時沖洗,萬一系統跑水且機房內無排水設施,就會發生設備被淹事故。
【關鍵詞】暖通空調;施工管理;技術難點
0.前言
暖通空調設備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大到跟大型的高層辦公樓,星級酒店,小的直接跟民用的建筑有著重要的關系,其施工技術關系到管道工程以及圖紙設計等關鍵技術,我們作為專業的暖通技術人員,必須嚴格把握好每道施工環節,保證建筑物的暖通系統正常使用。
1.暖通空調安裝施工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1.1管線、設備的定位和標高交叉方面
對于綜合性的建筑物,吊頂空間內有空調末端設備、送回風管、排風管、冷凍水管、冷凝水管、噴淋管、消防管、電氣橋架等專業管線。在圖紙標注不足的情況下按圖進行施工,往往是先安裝的管道施工很方便,后安裝的管道施工很困難,只能裝在不該安裝的位置或標高上,嚴重影響工程質量和進度。針對以上問題,必須遵守管線工程綜合設計原則:
1.1.1根據管道性能和用途的不同,建筑物中的管道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1)給水管道:包括生活給水、消防給水、生產用水等;(2)排水管道:包括生活污水、生活廢水、消防排水、雨水、其他排水等;(3)中水管道:包括中水收集及中水供應;(4)熱力管道:包括采暖、熱水供應及空調空氣處理設備中所需的蒸汽或熱水;(5)燃氣管道:有氣體燃料、液體燃料之分;(6)空氣管道:包括通風工程、空調系統中的各類風管,以及某些生產設備所需的壓縮空氣管;(7)供配電線路或電纜:包括動力配電、照明配電、弱電系統配電等,其中弱電部分包括共用電視天線、通信、廣播及火災報警及智能建筑系統等。
1.1.2管線工程綜合設計時各專業管線互相避讓的原則如下:(1)小管道避讓大管道。因小管道造價低易安裝;(2)臨時管線避讓永久管線;(3)新建管線避讓原有管線;(4)壓力管道避讓重力自流管道,因為對重力自流管道有坡度要求,不能隨意抬高;(5)金屬管避讓非金屬管。因為金屬管較容易彎曲、切割和連接;(6)冷水管避讓熱水管。因為熱水管往往需要做保溫層,造價較高;(7)低壓管避讓高壓管。因為高壓管造價高且安裝要求高;(8)空氣管避讓水管(指管徑相近時)。因為水管更宜短且直。
1.2設備噪聲超標方面
設備噪音主要來源于空調末端設備碰撞,噪聲產生的原因主要是設計、安裝產生,尤其是安裝所產生的噪聲不容忽視。暖通空調除自身專業外還涉及建筑、聲樂、結構等各專業,噪聲控制需要各專業相互間的協調配合。
1.3空調水系統水循環
水系統中央空調施工中最關鍵的環節,施工出現問題會直接影響系統正常運行。中央空調冷凍水系統最常見的問題是冷凍水系統管道循環不暢。造成管道循環不良的原因是:(1)管道因各專業管線交叉,施工中沒有協調處理好,造成管網出現許多氣囊,影響管網循環;(2)空調水系統管道清洗不干凈,直接造成空調水系統堵塞。
1.4水凝結
空調系統在調試和運行中會出現結露滴水的現象,出現這一問題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凝結水排水管的坡度小,或根本沒有坡度而造成的漏水。或由于風機盤管的集水盤安裝不平,或盤內排水口堵塞而盤水外溢。由于冷凍水管及閥門的保溫質量差,保溫層未貼緊冷凍水管壁,造成管道外壁空氣冷凝水的滴水。還有的是集水盤下表面的二次凝結水滴水。因此管道安裝和保溫不良、管道與管件、管道與設備之間接觸不嚴密、管道安裝違法操作規程等都可能造成這一問題。管道、關鍵材料的優劣直接影響著安裝的質量,所以在管材安裝之前進行系統認真的檢查是有必要的。
2.施工技術難點的總結
2.1設備噪聲超標處理
2.1.1設備安裝
新風機、空調機安裝采用彈簧阻尼減振器,風機與風管連接采用軟連接,新風機組與水管采用軟接頭連接,風機盤管采用彈簧吊鉤,風機盤管與水管采用軟管連接。對空調機房進行吸音處理,比如在空調機房內采用隔聲材料做成圍護結構,以防止設備噪聲外傳,或在機房內貼吸聲材料:采用凹凸型吸聲板作為機房墻面或吊頂板,以增強吸聲效果:機房應盡量減少設置門窗,且設置門窗應采用吸聲門窗或吸聲百葉窗,盡量減少設備噪聲外傳。
2.1.2水管安裝
水管安裝要嚴格執行國家規范,冷凍水主干管及冷卻水管吊架要采用彈簧減振吊架,而且吊架不能固定在樓板上,應盡量固定在梁上,或在梁與梁之間架設槽鋼橫梁固定。水管穿過樓板或過墻必須采用套管,且套管與水管之間要用阻燃材料填封。
2.1.3風系統安裝
風管制作安裝要嚴格按照國家規范進行施工,在風機進出口安裝阻抗消聲器,新風進口處采用消聲百葉,風管適當部位設置消聲器,風管彎頭部位設置消聲彎頭,空調和新風消聲器的外部采用優質保溫材料保溫,與靜壓箱一樣其內貼優質吸音材料。
2.1.4冷凍水管主管支架安裝
隨著時間的推移,將會對設備運行帶來一定的損害。經過研究、試驗,對剛性支架做出改進,即在原主管剛性支架上加裝彈簧減振器,使振動及噪音被在樓板與剛性支架之間的彈簧減振器有效消除。
2.2解決水循環故障方法
2.2.1注重管道質量
基于循環冷卻水的以上特點,要求管道連接方式考慮溫度、水壓、耐腐蝕、間隙使用故障,例如可以通過合理安排管線坡度和標高、安裝排氣閥等方法改善水循環故障,在實際運用中有很強的操作意義。
2.2.2改善水質
對冷卻循環水進行處理分為物理法和化學法兩種。對于冷卻循環水系統,可采用物理法進行水質處理,進行連續排污,連續排污的量控制是有一定標準的,在循環水量的0.5-1.0%左右。對于新安裝的水系統,或是已完全除垢的系統,也可以進行每一周或兩周排污一次。化學法有投加水質穩定劑法和離子交換法。投加水質穩定劑法是向循環水中投加具有阻垢、緩蝕、殺菌、滅藻作用的水質穩定劑,對循環水進行處理。
2.3水凝結解決方法
2.3.1在設計管道時,管道的長度和坡度都應適宜,否則會出現滴水現象。管道的安裝和布置要適合冷凝水的盡快排出,必要時可以設置水封裝置。
2.3.2注重材料的保溫。風管與冷凍水管必須注意保溫,管道的保溫必須把握好兩個方面,一個是保證其完整性,另一個是密閉性。管道保溫的完整性要求不允許出現冷損的存在的,一旦存在冷損的表面,都應該進行保溫材料敷設隔熱處理。而保溫的密閉性則要求保證所以保溫層面都不允許有任何破損,必須保證密封不透氣。
2.4加強各專業配合
在中央空調安裝過程中,涉及到多個專業之間的配合,往往由于各專業之間缺乏良好溝通給施工造成諸多不便,甚至影響工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工藝對土建的要求:
(1)未將通風管道在混凝土墻、樓板等處預留的孔洞尺寸提供給土建專業,并落實到土建圖紙上,造成施工時現鑿洞,增加了不必要的開支,甚至影響了建筑結構強度,特別是大型設備的吊裝孔、人防工程的通風管、測壓管等預留孔洞預埋工作若做不好將難以處理。
(2)對土建未提出風道具體施工要求。如對通風豎井砌磚時應該用水泥砂漿抹面,保證風道內壁光滑不漏風。
(3)對機房排水未提出要求,結果出現機房無排水設施。冷凍機房應設排水溝和就近設置集水坑,集水坑內設置帶水位控制器的排水泵。特別是地下室設備較多,冷水機組、過濾器等都要定時沖洗,萬一系統跑水且機房內無排水設施,就會發生設備被淹事故。
暖通空調安裝工程概述:暖通空調施工是建筑施工中的一個重要分項工程,其設備安裝和調試是一個極為復雜的施工過程,安裝工程的施工質量直接影響著建筑工程的整體功能。與建筑工程配套的暖通空調工程,其設計功能主要包括:供暖系統設計、制冷系統設計、冷卻循環系統設計、新風系統設計、排風排煙系統設計、管道系統設計、風道系統設計等。功能涵蓋除土建、電氣以外的幾乎一切安裝工程,主要表現形式是空氣調節,也即是人們熟悉的供暖氣和送冷風。因此,建筑工程的暖通空調安裝工程質量直接影響到建筑實體的使用功能。要使建筑工程的功能齊備,不僅要做好土建工程、電氣工程,還要嚴格控制暖通空調工程施工過程,保證暖通空調工程的安裝質量。
空調工程施工中的問題:通風空調工程一般是大型建筑物的重要安裝工程,在安裝施工過程中與土建、結構、電氣橋架、消防管路、給排水管路等專業工程存在管路、風道交叉、重疊及施工順序、工序銜接等問題,也是暖通空調安裝工程施工的難點。結合暖通空調安裝工程施工過程,對此做一些簡單分析。
管線定位困難,管路交叉嚴重:暖通空調設備安裝工程是一個較繁雜的施工過程,所涉及的管路、管道材質各異,輸送介質不同,溫度有常溫、高溫、低溫等,這些不同系統相連接,其安裝方法也各不相同。如果設計圖紙對管道規劃、走向布置與現場實際存在不符情況,就會出現各種管線標高、定位發生交叉、重疊等現象,嚴重時幾乎無法施工,給暖通空調工程施工和管理帶來極大的困難。在暖通空調設計中空調冷熱源設備與送排風管、冷熱水管、冷卻循環水管、冷凝水管和風機盤管、新風換氣機、加溫加濕除塵等設備管道系統的對接也存在以上問題。不排除以上問題,貿然施工就會造成先安裝的管道施工容易,后安裝的管道施工困難,還會造成管道安裝在不合適的位置或標高上,嚴重影響施工質量,甚至無法實現系統的功能性要求。
空調水循環故障問題:空調系統的冷熱源是由水作為媒介來輸送的,當空調系統的管路出現故障,冷熱源不能由管路輸送到散冷散熱設備,就無法實現調節空氣溫濕度的任務。因此,保證水系統循環通暢是暖通空調設備安裝施工中必須考慮的重點問題,其水系統設備及管路的施工質量直接影響整個系統的運行狀況。在水系統循環管路中,冷熱水系統循環管道流通不暢是其最常見的問題,造成這一故障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管道交叉、相互翻彎,造成管道行程加長,系統阻力增加,降低輸送流體壓力及流速;二是管道系統在施工中未沖洗或沖洗不徹底,管道中遺留有焊渣、管口翻邊、毛刺等異物,堵塞管路;面對存在這兩方面的問題,就要求施工單位合理安排管線坡度和安裝高程,管道交叉按規范要求合理避讓,盡量減少管道上下翻彎;適當增加安裝過濾器、排污閥和阻力小的新型閥門和排氣系統,進行管道除銹除污工作,改善水循環狀態,可以較大程度的減輕和消除這一問題。
系統水力平衡問題:在暖通空調系統調試及運行中會出現有的管路熱,有的管路冷,冷熱資源分配不均現象;類似的風冷、風熱問題也會出現在風管系統中。這種現象就是系統的水力不平衡問題,不平衡問題既有水平方向的,也有垂直方向的;出現的原因有設計的,更多的是施工不當造成的。管路在分配系統熱媒時出現流量不均衡、兩邊管路行程差別過大、管路兩邊大小管徑相差過大、控制管件(如閥門)形式不一、排氣裝置設置不合理、管路自控裝置失靈等,都會造成水利失衡現象。解決此類問題,一是嚴格按照設計圖和規范施工;二是選用符合質量要求的管材、管件和配套的控制裝置;三是安裝合格的控制管路流量的自動平衡裝置,并保持其處于完好狀態。
管道結露滴水問題:空調系統在調試和運行中會出現結露現象,出現這一問題的原因有:保溫材料使用不當,管道與管件、管道與設備之間連接不嚴密,管道與支架連接未隔斷,存在“冷橋”現象,管道保溫不徹底或存在遺漏,管道安裝施工不規范等。解決以上問題:首先,要嚴格按照設計圖紙要求,正確使用合格的管材、管件和保溫材料;第二,對施工人員的技術交底到位,嚴格按照施工工藝規范操作;第三,認真執行“三檢”制度,保證建設工程施工質量,完善施工質量規范驗收程序。
系統設備降噪問題:系統設備噪音主要來源于空調末端設備震動,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的空調系統設備技術相對成熟,廠家生產的風機盤管產品都能符合噪聲標準。一是要求設計的設備選型必須符合現場實際,要有設備噪聲參數要求,盡量選用符合國家標準的靜音和超靜音產品,從源頭上控制噪聲的產生。二是設備安裝之前須做細致的檢查和通電試運行,保證安裝的設備符合技術要求,還可以采用彈性吊架和加裝減震裝置等技術措施降低噪聲。
安裝問題解決方案:暖通空調設備安裝的施工問題通常為以上五個方面,此外,還要注意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嚴格控制原材料質量:材料的選購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如工程造價、施工條件、材料特性、工程難度等各個方面,在選擇的過程中需各方權衡,達到質量和效益的最佳。
嚴格控制施工過程:施工過程中嚴格控制管道設置的位置、標高、坡度,減少管道位置、標高和設計要求之間的偏差,并采用先進的施工工藝,嚴格按規范操作,管道交叉合理避讓,控制裝置優化設置。將系統設備、管路設置、控制裝置位置等有機的結合起來,為系統綜合調試和運行打好基礎。
加強各專業間的配合:建筑工程是多專業之間相互配合完成的,暖通空調設備安裝施工更是如此。從施工前期的預留孔洞、預埋管線、設備基礎預制和后期的地面、墻面封堵,明溝、暗溝砌筑,地面找平,電源接駁、電氣控制裝置的設置等。這些配合均需在施工初期專業間就相互溝通、制定配合方案相互配合,為暖通空調工程的安裝施工工作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