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勞動實踐對社會的意義范文

        勞動實踐對社會的意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勞動實踐對社會的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勞動實踐對社會的意義

        第1篇:勞動實踐對社會的意義范文

        根據財政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等6個部委《關于對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基金失業保險基金管理中有關違紀問題處理意見的通知》(財社字〔1998〕52號)精神,結合全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和失業保險基金清查情況,現就有關問題的處理補充通知如下:

        一、1993年11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國有企業職工和離退休人員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1993〕76號)下發后,用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為參加統籌企業離退休人員墊付的離退休費,可以從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列支;用失業保險基金為參加失業保險的停產整頓企業職工發放的救濟金或基本生活費,可以從失業保險基金中列支。

        二、1996年1月10日勞動部、財政部等12個部委《關于做好困難企業職工生活保障、生產自救和分流安置工作的通知》(勞部發〔1996〕7號)下發后,用失業保險基金為參加失業保險困難企業職工發放的救濟金或基本生活費,可以從失業保險基金中列支;用失業保險基金轉業訓練費為參加失業保險的困難企業富余職工支付的在崗培訓和轉業培訓費用,可以從失業保險基金中列支。

        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不具備擔保資格,各類社會保險基金不得用于擔保和抵押。經商中國人民銀行同意,凡用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失業保險基金等社會保險基金提供的擔保、抵押一律無效,立即取消。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不承擔原來所屬的經濟實體債務的經濟連帶責任,不得用社會保險基金償還原來所屬經濟實體的債務。

        四、為了維護企業職工、離退休人員及失業人員的利益,取消財社字〔1998〕52號第六條“用兩項基金購置的辦公設備、辦公用房、職工宿舍、離退休人員活動用房等固定資產,確屬實際工作需要的,列入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固定資產管理”的規定?,F明確凡用兩項基金購置的辦公設備、辦公用房、職工宿舍、離退休人員活動用房等固定資產均要按照財社字〔1998〕52號文件第十條規定的處理辦法通過轉讓方式變現,取得的收入全部并入兩項基金。已經轉列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固定資產管理的,要按本條規定堅決糾正。

        第2篇:勞動實踐對社會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工傷康復  作用  機制

                0 引言

                工傷不僅嚴重影響了工傷職工個人及其家庭生活,也由此造成了大量社會勞動力的喪失。因此,建立以恢復勞動者的身體功能和職業勞動能力為主要目標的工傷康復機制就顯得非常重要。這是發展我國工傷保險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借鑒國外經驗,使我國工傷保險與國際接軌,向現代化邁進的重要措施。

                1 工傷康復的作用和意義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康復”是指綜合協調地應用醫學的、教育的、職業的、社會的和其它一切措施,對傷殘者進行治療和訓練,運用一切輔助手段以達到盡可能補償、提高或者恢復傷殘者已喪失或削弱的功能,增強其能力,促進其適應或重新適應社會生活的目的?,F代觀點的康復包括了醫學康復、教育康復、職業康復、社會康復、心理康復等幾大基本方面。醫學康復是康復最重要的內容之一,也是使傷殘者全面康復的基礎,內容包括了功能測定和康復治療兩大部分,手段包括物理治療、運動治療、作業治療、營養治療、語言康復以及必要的手術措施等;教育康復包括對肢體傷殘者所進行的普及教育,對智力殘疾、視力殘疾、聽力語言殘疾者所進行的特殊教育等;職業康復是為傷殘者考慮工作和職業問題的措施,包括了就業咨詢、職業能力測定、就業前的職業教育與訓練、就業安置等內容,最終使傷殘者勞動能力切實達到從事某項工作的要求;社會康復是使傷殘者在完成各項康復的同時,為其創造一個包括經濟、文化、法律、社會生活等方面必要的社會環境條件,使殘疾者與健全人獲得平等的權利以及必要的尊重;心理康復是使傷殘者排除心理障礙,勇敢面對生活的心理治療過程。由此可見,康復是一項復雜的社會工程,而且在一定意義上說,康復事業發展的好壞是社會進步程度和社會生活質量高低的重要指標,具有現實的作用和意義。

                1.1 工傷康復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

                勞動是創造人類社會物質和精神財富的源泉,是個體獲得生活資料最重要的途經,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通過廣大人民群眾的勞動來實現的。然而,我國是一個職業危害比較嚴重的國家,特別是近十幾年來每年因各類事故傷亡人數都在10萬人左右,并且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和工業生產的不斷發展,工傷致殘或造成身體功能障礙的人數呈上升趨勢。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因工傷致殘的職工總數目前已超過100萬人。所以,盡快恢復工傷職工的身體功能和職業勞動能力,促使他們重返工作崗位,并通過自己的勞動創造更多價值和獲得更多的生活資料,是工傷職工及其家庭實現小康的關鍵。但在我國目前的社會保障體制下,工傷保險制度給予工傷職工一定的經濟補償和基本生活保障,可無論從社會保險公平與效率的原則,還是從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水平來看,單純的工傷補償沒有也絕對不可能使工傷職工走上小康的生活,這一目標的實現,必須通過工傷康復來達到。為此,我國《工傷保險條例》借鑒了國外發達國家的經驗,提出工傷保險制度三大任務:工傷預防、工傷補償和工傷康復,這正是世界各國工傷保險發展的主流和趨勢,三者的結合,體現了政府對工傷職工權益的保障,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

                1.2 工傷康復是工傷職工回歸社會的需要

                對工傷職工個人而言,工傷致使勞動者肢體和生命受到傷害,給勞動者生理和心理造成損害,削弱勞動者的勞動能力,給家庭與社會帶來相當大的經濟負擔。工傷事故的背后,都對一個或連帶幾個家庭形成傷害,甚至是災難,工傷職工及其家庭因工傷而致殘,因傷殘而致貧,造成了一個特殊的貧困人群。國外的經驗和實踐表明,90%以上的工傷職工通過工傷康復是可以重返工作崗位的。我國工傷保險制度,注重的是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后的保障,或者是使患職業病的職工獲得醫療救治和經濟補償。然而,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穩步發展,人們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如果說工傷補償是保障工傷職工基本權益,實現生存權的需要,那么工傷康復則是工傷職工重新融入社會,實現人的發展的需要。

                2 我國工傷康復事業的實踐

                隨著對康復事業的重新認識,中國工傷保險開始從偏重待遇給付和有限的技術矯形,向具有現代觀點的康復狀態和操作方向發展。在《工傷保險條例》中,對工傷人員的職業康復提出了原則意見,并規定康復的費用可以在工傷保險基金中列支。全國各地一些改革試點單位也已經開始注重解決康復問題,紛紛進行工傷康復的嘗試。

        廣東省于2001年成立了工傷康復中心(廣州工傷康復醫院),是隸屬于廣東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的正處級事業單位,是全國第一家以工傷康復為主的專科醫院。2004年11月,該醫院被確定為國家勞動保障部工傷康復綜合試點單位和廣東省工傷康復基地,主要為工傷職工及其他傷殘患者提供全面的康復服務。目前,該院主要業務方向為神經康復、骨創康復、燒傷康復以及職業康復。在偏癱、截癱、截肢、手外傷以及燒傷恢復期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特色,其中,癱瘓的運動治療、水療、神經促通技術、減重治療技術、假肢矯形器制作以及職業康復和傷殘功能評定等方面在國內均居領先水平。

                2005年6月,廈門市社會保險管理中心經多方論證、考核、評估,選定廈門市博愛康復醫院(原廈門市殘疾人康復中心)為合作者。與廈門市博愛康復醫院簽訂了康復協議,標志著廈門市工傷保險康復工作的開始。 

        第3篇:勞動實踐對社會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人生價值;實踐;價值取向

        一、人生價值的基本涵義

        人生價值是人生觀體系中的重要的范疇,是價值在人生觀方面的最佳體現。在一定程度上,人生的價值是人生在社會現實中的正面作用的體現,評價人生價值的大小,可以從人生對社會的意義方面理解和認識,理解人生意義的大小,人生價值包括兩個大的方面。

        1.價值尺度

        首先,評價人生價值的根本尺度是指一個人的人生活動是不是與社會發展規律相符合,是不是有利于社會歷史的進步,是不是對更廣大人民有利。

        其次,對于人生價值評價的基本尺度,是勞動以及通過勞動對社會和人們所做出的貢獻,這是評價人生價值的基本標準。

        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一個分子,總是應當在各種社會關系中存在,并受制于一定的社會關系。在現實中,人們會選取自己的生活道路并通過相應的生活方式達到自己的人生目的。人的社會性決定了人生的社會價值是人生價值的最基本內容。一個人的生命有什么價值,從根本上而言是由社會所決定的,而社會對于一個人的價值判斷,主要是以他對社會所做的貢獻為標準。

        2.如何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具體的條件

        人生價值目標的實現是實踐方面的過程。社會實踐又是確立人生價值目標的根源。在社會實踐中,人在價值關系中的主客置不是固而不變的,人既是客體,同時又會是主體,它是主客體關系的相統一。

        故,樹立哪種類型的價值觀就會對我們有什么樣的影響和反應。要實現真正的人生價值就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并且要為之而不斷奮斗。

        主客觀條件制約著人生價值,這包括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及個人的主觀要素。其中主觀條件是確立科學的人生價值目標,提高科學文化素質和實踐能力,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等。而相對而言的客觀條件則主要指,政治經濟制度及思想意識形態,輿論環境等方面的因素。個人主觀因素則是在一定的環境下個人對自我認識、自我改進、自我發展的能力,來滿足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和索取。故,不管在什么條件下都要求我們必須完全的全方位的改造自己。

        二、個人人生價值的索取與貢獻

        1.貢獻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要求,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必須具備一定的精神與物質財富必須靠每個社會成員來通過創造性勞動,作出貢獻才能完成。若成員只求索取而不談貢獻或付出,社會將難以存在,發展更是難而不在話下的。

        2.貢獻是人生價值的根本標志,人生價值包括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和社會對個人的合理滿足,二者在某種程度上是辯證的和有機統一的。而社會對個人的滿足應當以個人對社會貢獻為根基,這是社會得以前進的外在要求。因此,人生價值并非是看社會為他提供貢獻多少,也或者說他有多少社會的金物財器,其權勢多大,位子多高,而是要看他為社會的貢獻是什么是多少,以此為標準而進行切實衡量。

        人生之價值其存在之根基在于奉獻,人們常言要實現人生價值,但人生之價值又謂為何物?我認為,人生之價值即為奉獻。何人對社會奉獻大,其實現的人生價值就越大。不管是行政官員,科學人士,企業人員,藝術大家,還是一心利他者之英雄人物,甚或一介凡夫俗子,其均存有人生之價值?;蛟S會有人言:非也!人生之價出之于索取。誰取索得越多,相對而言,其實現的人生價值通常往往會大,誠然,誰取所得越多,他個人的社會財富必然會越多,但如果不用在造福社會,造福人民上,那么,即便財富多多,亦無任何社會價值意義可言!愛因斯坦說過,“一個人的價值,應看其貢獻,而不是僅看其取得了什么,也或其取得了多少?!彼终f,“一個人對社會的價值首先取決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動對增進人類利益有多大作用?!彼€是,“人只有獻身于社會,才能找出那短暫而有風險的人生的意義可言?!彼羞@些對人生價值的論述都是相當精辟的,對我們十分有好處,值得深切體味,讓我們以春蠶和蠟炬為榜樣,終生奉獻為樂,以奉獻為榮,把奉獻作為自己的應有職責,不止的去征戰人生的疆場,努力去展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三、結論

        我們應堅持正確的人生取向,在現今,特別是要處理好個人、集體與國家這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問題,最后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義務感。所樹立的正確價值觀才能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才能在向社會所取的同時更好的為社會乃至國家做貢獻。

        最后,不管是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還是物質價值和精神價值,它們都源于人的創造力,也是對人生的行為與目的的一種社會評價,因為它們,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杠桿,也是正確選擇人生道路,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條件。對于自己的人生價值的實現需要在樹立了科學的價值觀之后個人對社會貢獻,達到了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等。

        參考文獻

        [1]王軍 《關于哲學社會價值的理論思考》[N]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

        第4篇:勞動實踐對社會的意義范文

        每一個人,都如同飛蛾撲火般追求幸福。那么教育額幸福在哪里呢?這個夏天,我拜讀了美國作家內爾·諾丁斯的《幸福與教育》,對教育與幸福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和體會。教育的功能在于育人,育人的目的在于追求幸福。我們可以說教育是充滿幸福的事業。

        一、教育的理想表現幸福

        理想就是目標。教育理想是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依據,也是教育活動的歸宿。教育的理想反映了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對人才規格的需求。教育的理想,就是要使人“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做人?!贝偈谷藗儗φ?、善、美的滿足和追求。教育對真、善、美的追求,充分體現了人性在社會生活中對真、善、美的幸福追求。二者相互聯系,互為條件,共同滲透于教育的理想之中。正像霍姆林斯基說的“我們認為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兒童都成為幸福的人?!苯逃硐氲娜烤褪亲非笮腋?。

        二、教育的實踐創造幸福

        教育是培養人的實踐活動。人的發展離不開教育。馬克思認為“要改變一般人的本性,使他獲得一定勞動部門的技能和技巧,成為發達的和專門的勞動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訓練。”學校教育是有計劃、有組織的培養人的實踐活動。學校按照一定的方向,選取適當的課程,采取有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教育培訓,使學生獲得比較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具有一定的道德品質,形成一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教育實現了人的自然屬性向社會屬性的根本轉變。斯賓塞認為,教育是“為我們的完美生活作準備的?!苯逃膶θ诵缘膬然瞧渌ぷ鞑豢商娲?。教育的意義在于使人成為社會的人,由此它創造了人性的最大幸福。

        教學是一個生動而活潑、嚴肅而緊張的藝術活動,教育將成為一個充滿靈性和張性、快樂和幸福的過程。馬克思說:“那些為共同目標而勞動而使自己變得更加高尚的人,歷史承認他是偉人;那些為最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經驗贊揚他們為最幸福的人?!苯處煹男腋T从趯W生的成長。

        教育創造了教師自己的幸福,也創造了學生的幸福。在幸福的教師那里,教育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有意義的生活;不是一棵蠟炬,而是一縷光輝;不是說教,而是創造。

        第5篇:勞動實踐對社會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體面勞動觀;勞動者;就業觀;道德

        【中圖分類號】D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309(2012)07-0078-1.5

        一、體面勞動觀釋義

        “體面勞動”一詞的來源。體面勞動(Decent Work)是國際勞工組織(ILO)為應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嚴峻的勞工問題而專門提出的一個概念。在1999年第87屆國際勞工大會上,國際勞工局局長索馬維亞向大會提交的報告《體面的勞動》中首次提出了“體面勞動”這一概念。他所指的“體面的勞動”的含義是從關心勞動者的利益,維護勞動者的權益角度進行闡述的。馬克思在經典著作中雖然并未明確使用過體面勞動這一概念,但體面勞動的確貫穿于勞動倫理觀的始終。體面勞動不僅是馬克思勞動倫理思想的重要內容還是落實馬克思勞動倫理思想的現實實踐形態。體面勞動的含義大體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因勞動而體面,即勞動最光榮,勞動是值得尊敬的;二是有勞動才體面,這就需要保證勞動者勞動的權利;三是體面的勞動,即一方面單位要保障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和利益要求,另一方面勞動者必須珍惜自己的勞動機會,體面經營,誠實合法的開展勞動。

        (一)現代學者對體面勞動的新解

        社會學家、民俗學家艾君在著文探討“體面勞動的社會意義”時認為,“體面勞動”是雙向的,社會不僅要創造出實現體面勞動的氛圍和環境,而且勞動者同樣要體會到勞動的愉悅和幸福,體面勞動包含自我勞動價值觀和社會認識觀的雙重性。盡管社會上更多的把體面勞動上升在政府、勞動組織或管理者如何對待勞動者,如何讓勞動者在勞動中獲得尊嚴,但實際上體面勞動更多地反映著一種社會文化在勞動者身上的體現,反映著勞動者對勞動意義、勞動價值、勞動品質等觀念的人生理解和解釋。勞動者只有真正樹立起勞動光榮、勞動偉大的的理念才能體會到勞動的體面。體面勞動的本質意義在于勞動者自身素質的提高。要充分體現出“體面勞動”的社會價值和意義,就必須建立和造就一支高素質的勞動者隊伍,塑造出有時代特點的新型勞動者。高素質的員工,實際上就是“德才”兼備之人。

        (二)體面勞動與體面勞動觀的關系

        體面勞動屬于一種勞動文化而體面勞動觀則屬于價值觀。價值觀就是人們關于好壞、得失、善惡、美丑等價值的立場、看法、態度和選擇。在人的活動中,價值觀具有一種定向作用,是人們社會活動的指示器。一個事物只有當他被認為是有價值的,能滿足人的需要的時候,才能成為人們積極爭取的目標。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就有什么樣的目標。

        可以說,體面勞動觀是指人們對體面勞動的性質、構成、標準和評價的根本看法和態度,是人們從主體的需要和體面勞動能否滿足主體的需要以及如何滿足主體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評價體面勞動對個人、階級、社會的意義。體面勞動觀以體面勞動為內容,樹立體面勞動觀就表明人們對體面勞動的認可和肯定,并通過積極的努力去實現。由此可知,社會必須引導勞動者樹立體面勞動觀以解決現實勞動關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二、勞動者樹立體面勞動觀的必要性

        不正確的就業觀造成人才的浪費,并影響社會的均衡發展。如今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觀念功利色彩太突出,找工作更多的是考慮工資、地點、穩定和面子,更甚者將能否取得不正當收入也列為評價標準。而這與體面勞動觀要求人們更多的考慮勞動的意義,考慮勞動給社會和個人帶來的價值背道而馳。目前,大學生就業難并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不是沒有工作而是不愿意去做。

        首先,引用人民網刊登的一組對甘肅省中部武威市人才缺口的調查數據。2000年以來,武威考出去的全日制本科院校的學生56031人,到武威就業的只有5573人,其中考入北大、清華的69人一個也沒有回來?!笆濉逼陂g,各類人才缺口將達到5.24萬人。其中工業人才缺口1萬人,生態建設人才缺口1000人,現代農業人才缺口4500人。其次,引用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公開的一組數據。省決咨委的調查顯示,從2008年底國家實際配置到位的醫療衛生資源硬件的要求出發,覆蓋106.5萬農村人口的藍田、石泉、永壽、黃龍4縣的93個縣鄉醫療衛生機構急缺大專以上學歷的各種專業人員583人,即每千農村人口急缺0.55人;由此推算,全省農村縣鄉兩級醫療衛生機構當前急缺大專以上學歷衛技人才15132人。再次,引用麥可思(MyCOS)《200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研究報告》的調查數據。2009年在畢業半年后的73.56萬失業大學畢業生中,有51.59萬人還在繼續尋找工作,有5.46萬人無業但正在復習考研和準備留學,另有16.51萬沒有求職和求學行為者,即所謂的啃老族。通過以上兩組數據來推斷全國的形勢雖然有失嚴謹,但從其鮮明的對比中,我們不難發現,一方面是西部地區和基層人才的巨大缺口,一方面是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回家啃老。這種情況不僅嚴重影響社會的平衡發展,并且造成國家教育資源的浪費和人才的浪費。其實,體面勞動觀認為越是貧困和偏遠的地方越能體現勞動和勞動者的價值。人們在選擇工作時不能只從自己的直觀感受出發,應該對自己的內心進行追問,對社會的需求進行分析,將有限的個人價值投入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

        退一步講,即使由于各種原因最終不能找到工作,仍然可以參加勞動而不是一直啃老,打零工、自主創業都是主動參與勞動的表現。勞動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要是勞動都是光榮的。正如對掏糞工人所說“你是掏糞工人,工作是掏糞,我是國家總理,工作是管理國家事務,我們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是分工的不同”。這種崇高的體面勞動觀正在慢慢缺失,需要國家和人民共同努力找回。

        不道德、不合法的勞動活動擾亂人們生活和社會秩序。近幾年,“三鹿奶粉”“瘦肉精”“醫跑跑”“幼兒園教師虐童”等新聞不斷被曝出,拷問著人們的職業道德和人性底線。企業、教師、醫生等都是社會勞動的重要參與者,而勞動有體面和不體面之分,能否尊重勞動、珍惜勞動,在勞動中體會快樂和滿足是區分體面與不體面勞動的重要標志。實現體面勞動不只是對社會和工作單位的要求,同樣也是對每一位勞動者的要求。

        馬克思·韋伯對資本主義精神的分析非常透徹,并至今具有深刻的啟迪作用。他認為推動資本主義世界迅速發展的力量不是對利益的追逐而是對于勞動價值的深刻理解。這種勞動價值觀乃是資產階級文化的社會倫理中最具代表性的東西,而且在某種意義上說,它是資產階級文化的根本基礎。勞動不是為了至少不只是為了創造財富,它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如果把勞動僅僅用來創造財富甚至追求不正當收入,那么勞動就失去了它的根本價值和崇高地位,社會的前進速度也會減緩甚至停滯。

        康德在他的名著《實踐理性批判》的結尾處寫到:“有兩種東西,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心中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減的贊嘆和敬畏——我們頭上的燦爛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體面勞動觀要求人們體面的進行勞動,不能從事唯心的、違背人類良心和違法則的勞動,遵守心中的道德法則是我們實現體面勞動的基礎。

        第6篇:勞動實踐對社會的意義范文

        概念的分析是研究的邏輯起點,也是研究的爭論焦點??v觀20世紀以來我國的社會教育研究,對社會教育概念的界定是仁者見仁,學者對這一概念進行了四個方面的積極探索。

        第一,教育實施的主體、對象和目的等角度。該類觀點認為社會教育是指學校與家庭之外的社會團體、文化機構或者個人等對全體社會公民進行的教育。如厲以賢將社會教育的概念界定為“學校與家庭以外的社會文化機構及其有關社會團體或組織對社會成員,特別是青少年所進行的教育”;[1]另有睢文龍等主編的《教育學》、王煥勛主編的《實用教育大詞典》、李建興的《中國社會教育發展史》等均是從這個角度界定社會教育的。

        第二,教育實施的學制系統與規范角度。該類觀點認為社會教育是國家正式學制系統之外的非正規教育。如吳學信對社會教育界定為“社會教育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之外,所實行的教育活動的泛稱”;[2]另有馬秋帆、熊明安的《晏陽初教育論著選》和梁忠義主編的《戰后日本教育研究》也持此觀點。

        第三,教育范圍的廣義與狹義的角度。該類觀點認為廣義社會教育近似和等同于大教育,而狹義社會教育專指學校教育以外的社會團體、文化機構和私人機構對兒童和成人進行的各種教育活動。如俞慶棠在江蘇教育學院的一次演講中對社會教育的概念所做的闡述,認為“廣義的社會教育就是全民教育,狹義的社會教育就是失學青年的基本補充教育”;[3]另外,董純才編著的《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教育大詞典》和《中國社會教育發展史》三本書中都做了廣狹之分。

        第四,社會及社會化的角度。該類觀點認為社會教育即社會化的教育,傳授社會知識,促進社會成員適應生產和生活需要的教育。如張懷認為社會教育即社會化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其主要對象就是青少年,是給與青少年學校知識以外的社會知識的教育;[4]傅葆琛也認為,“社會教育就是社會的教育,社會化的教育,以社會全體為對象的教育,它必須努力于社會各分子的健全,和整個社會的改造與進步”。[5]上述是20世紀以來學者在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做出的積極探索,無疑對社會教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社會教育是一種人為事物,因而具有不同的文化和專業背景,以不同的立場和視角研究,自會得出不同的結論。誠然,我們應在審慎的同時,報以開放的、包容的態度來研究社會教育,這樣社會教育才會在爭論中不斷取得新突破。但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應是關于真實的人的教育,是關于生活在社會中的人的教育。它是社會中人的教育精神和教育信仰的回歸,不是與當下時髦的各種教育“爭香斗艷”的“別出心裁”;是對建設和諧社會的琴瑟互應,不是對“時尚”社會亂象的隨聲呼和;它要使更多的人參與到教育的組織與實施過程中來,真正實現“人人學習、人人參與”;它更要使教育真正走進“尋常百姓家”,實現在民間學習的“有聲有色”。正是基于這樣的思考,通過分析和反思以上的幾種認識,本文對社會教育的理念做了新的闡釋。

        二、社會教育概念的重新確定

        概念應是對事物本質屬性的反映,概念的表述也只需簡潔、明確地闡明被定義概念的本質屬性,一般屬性的綜合并不能反映概念的本質。我們不能僅僅著眼于“誰辦的教育”和“在哪辦的教育”等一般屬性來界定社會教育,而應該更多地關注社會教育的內容和目的,這才是社會教育研究的重點。從中國現代意義上的社會教育的產生和發展歷程可知,影響社會教育內容的最根本因素是個體生存發展的需要,根本目的在個體社會適應與超越能力的獲得。個體要生存,首先得適應社會,因而社會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養個體的社會適應能力,但更重要的是拒絕和批判社會不合理方面,引導社會的健康發展,培養個體的社會超越能力,成為理想社會的設計者和建構者。魯潔教授曾言,教育賦予了人現時規定性,理想教育要做的不是以此來束縛人,而是要使人從現實性變到各種發展的可能性,并善于將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6]社會教育內涵的確立必須基于社會教育的獨立性和根本性之上。社會教育的獨立性就是要敢說“社會教育就是社會教育”的話,它不是“誰的補充”和“別名”,社會教育有教育的內涵但又區別于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開始前的啟蒙教育;學校教育重視的是系統的、成形的、物化的知識傳授,以促進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為目的的活動;社會教育重視的是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個體在社會中的適應與超越能力的培養。社會教育的根本性就是社會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既然社會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自然,人的本質就影響社會教育的內涵。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猜想》中寫道:“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7]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社會教育就是立足于全體社會成員的生存發展需要,以培養其在社會關系和社會勞動中的適應與超越能力為目標的活動。對于社會教育的這個概念,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社會教育的產生源于社會成員生存發展的需要。這是由教育的社會屬性決定的,社會教育起源于個體在社會中生存和社會延續發展的需要,年輕一輩的人必須從有經驗的長者那里接受人類長期積累、代代相傳的生存、生活和生產經驗,才能適應當時的社會狀況,從事社會生產,以求生存,并在前人已有的水平上有所創新和突破,求得自身和社會的發展。

        第二,社會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社會成員在社會關系和勞動中的適應和超越能力,實現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人類要生存,就必須進行實踐活動。社會關系和社會勞動是社會教育的“主陣地”,而適應和超越能力的培養則是社會教育的“靶心”。社會關系包括人與自然、與社會、與信仰三種,在人與社會關系中又包括個體與自我、與他人、與團體(小指各種組織大到國家)等具體關系;社會勞動的主題則是生產和創造,正如弗洛姆在《健全的社會》一書中寫道,“勞動是使人擺脫自然的解放者,使人成為社會的、獨立的、存在物的創造者。”[8]社會關系和社會勞動不只是社會學的議題,從這里剖析社會教育,對于深入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第7篇:勞動實踐對社會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誤區;對策

        自2008年1月1日新《勞動合同法》頒布實施以來,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問題就一直備受關注并引起了廣泛的爭議,很多學者質疑《勞動合同法》中對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規定,認為其為勞動者提供了“鐵飯碗”,甚至質疑這是勞動立法上的一個倒退。特別是2007年9月起,大量的裁員現象和“辭職門”事件的出現,加深了對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質疑。這不僅給勞動者和企業造成了麻煩,而且對于構建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促進企業乃至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都帶來不利影響。

        一、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概述

        《勞動合同法》第14條規定“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是指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無確定終止時間的勞動合同。與《勞動合同法》規定的另外兩種勞動合同相比較,有以下法律特征:

        第一,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沒有約定終止時間。不像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都有明確的終止時間,即以終止時間的到來和一定工作的完成而終止。而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因為沒有約定確定的終止時間,因此,該類勞動合同的存續期限不能確定。

        第二,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具有穩定性。既然沒有規定終止時間,則勞動關系可以在勞動者的法定勞動年齡范圍內和企業的存在期限持續存在,只有在符合法定或約定條件的情況下,勞動關系才可終止??梢姛o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具有穩定性。

        第三,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在一定條件下依法強制訂立。雖然《勞動合同法》第14條第2款就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但是,和其他兩類勞動合同相比,其他兩類勞動合同只能協商一致訂立,而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在一定條件下,依照法律規定強制訂立。如《勞動合同法》第14條規定:勞動者在該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10年的;用人單位初次實行勞動合同制度或者國有企業改制重新訂立勞動合同時,勞動者在該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10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齡不滿10年的;連續訂立2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且勞動者沒有本法第39條和第40條第一項、第二項規定的情形,續訂勞動合同的;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二、關于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認識的三大誤區

        (一)對于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簽訂方面存在的誤區

        實踐中,不少人誤解認為只要勞動者工作滿10年,用人單位就必須與其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這是對《勞動合同法》的片面理解。其實,要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必須同時滿足一定的條件:一是勞動合同終止。勞動合同不終止,則談不上續訂。二是勞動者在該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10年。這里“連續工作”,是指勞動者在該用人單位工作從未間斷。“滿10年”,包括10年。如果勞動者工作時間不足10年的,單位有權拒絕簽訂這類合同。這是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大前提。三是勞動者提出或者同意續訂、訂立勞動合同。勞動者一經提出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要求,用人單位必須同意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否則,勞動者有權提起勞動仲裁,要求其履行義務。

        綜合以上3點,在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時,必須同時符合以上條件。那些認為只要勞動者一方意愿就可以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或者用人單位不同意就可以拒簽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兩種觀點都是片面的、錯誤的,應當予以糾正。

        (二)對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變更方面存在的誤解

        在實踐中,由于沒有正確認識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不少人認為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是“鐵飯碗”、“終身制”,是不能變更的。其實這種觀點也不全面。我國《勞動合同法》第35條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變更勞動合同約定的內容。變更勞動合同?!睙o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也是不同種類的勞動合同之一,跟其他勞動合同類型一樣,也適用《勞動合同法》的協商變更原則。即有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可以變更為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反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也可以變更為有固定期限勞動合同。除了合同期限以外,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當事人還可以就工作內容、勞動報酬、勞動條件和違反勞動合同的賠償責任等方面協商,進行變更。所以那種認為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是不能變更的觀點是片面的。

        (三)關于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解除方面存在的誤區

        同樣,在實踐中認為“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一經簽訂就不能解除,這種觀點也是不全面的?!秳趧雍贤ā穼趧雍贤慕獬沧隽思氈碌囊幎?

        1、法律規定用人單位可以與勞動者協商一致解除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如《勞動合同法》第36條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2、當出現法律規定的情形時,也可以單方依法解除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如《勞動合同法》第39規定:“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三)嚴重失職,營私舞弊,……”。還有《勞動合同法》第38條、第40條等都對勞動合同當事人的法定解除權做了規定。所以只要符合《勞動合同法》相應條款或者法律規定的不可抗力情形,勞動合同一方當事人可依法行使解除權,解除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3、《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19條規定了14種用人單位可以與勞動者解除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情形,這是以解除用人單位與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疑慮,也證明了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并非“鐵飯碗”。

        三、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價值與意義

        (一)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價值

        《勞動合同法》設計的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新規則,可以引導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較穩定長期的勞動關系,保證勞動者職業穩定,保證用人單位的用人規劃預期和連續性,是一項雙贏的法律制度。這一規范的核心制度價值在于為迅速變換的經濟發展社會構建一個穩定和諧的勞動關系,保障勞動者的職業穩定權,促進社會穩定。從全社會角度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還具有保障社會政治經濟秩序良好運行的價值;從用人單位來說,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簽訂往往促使勞動者更有歸宿感和安定感,從而更愿意提高專業技能,更愿意為同一單位連續工作,這對用人單位也是有利的。因此,無固定期限制度對構建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保障勞動者的職業穩定權、進而言之對構建和諧的社會人際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制度價值和功能,是其他任何制度不可替代的。

        (二)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意義

        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是體現了《勞動合同法》向弱者傾斜的本質的,更多地保護勞動者的利益,平衡了勞資雙方地位不平等。由于當今資本雇傭勞動的現狀以及勞動力市場供過于求的困境,勞動者實際上始終處在弱勢一方,而維護公平正義是法律的應有之以,古羅馬法學家烏爾比安說,“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應有權利的穩定而永恒的意志”。所以,作為《勞動合同法》重要內容之一的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旨在維持勞動合同的長期穩定,避免出現用人單位只使用勞動力最優質的時期,而勞動者到了一定年齡就將其解聘的現象。所以,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對于促進勞資雙方良性、健康的發展乃至社會的穩定和和諧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義。

        1、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會使得勞資雙方矛盾減少,從而促進勞資關系的和諧。《勞動合同法》關于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制度的規定,是以強制力來推進我國由傳統的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模式為主,向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模式擴大的方向轉變,其主要目的在于保護勞動者的利益,保障其工作的穩定。如果用人單位嚴格按照《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去做,符合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條件的就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需解除勞動合同時再依法定的條件解除,這樣不僅能緩和勞資雙方的矛盾沖突,減少勞資糾紛的發生,也能夠促進勞動者生產的積極性,有利于提高員工的歸屬感和凝聚力,更好地為所在單位服務,使得整個工作氛圍趨于和諧,共同生產,共同發展??梢娢覈鴦趧恿⒎ㄟM一步向勞動者傾斜,以法律規定勞資雙方的權利義務的不對等來填補其事實地位的不平等,意在效仿國外先進立法,努力營造和諧穩定的新型勞動關系。

        2、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相關規定對于整個社會的和諧也起著促進作用。整體上說,勞資雙方實力懸殊,勞動者處于弱勢地位,勞資關系難免對立緊張,從而影響社會的安定和諧。《勞動合同法》中的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規定更有力地保護了勞動者的利益,促進了勞資雙方向實質平等和利益均衡轉變,有利于社會和諧、穩定。

        3、有利于解決勞動合同短期化問題。近年來,職業穩定是勞動者追求的共同目標,也是很多學者關注的熱點。實踐中,勞動合同短期化現象比較突出,引起了勞資關系的不斷變化,和諧勞動關系失去了構建的基礎。建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當前存在的勞動合同短期化問題促進勞動者的就業穩定。我國《勞動法》的規定和勞動合同實踐中是以固定期限合同為常態無固定期限合同為例外,導致實踐中合同的短期化現象相當嚴重影響了勞動關系的穩定。勞資關系處理不好,將導致嚴重的社會不公,危及社會安定,破壞社會經濟持續發展所必須的社會環境。發達國家近200年來的經驗表明良好穩定的勞動關系,是保障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前提也是提高生產率的有效手段更是文明社會的基本標志。《勞動合同法》實施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促進長期穩定的勞動關系,避免合同的短期化。

        4、核心理念倡導企業承擔杜會責任?!秳趧雍贤ā芬幎ǖ挠萌藛挝辉跓o固定期限勞動合同訂企業不僅僅是賺錢工具企業還是道德行為者是社會責任的承擔主體。資本與社會道德、財富與社會責任的結合是企業文化形成的底蘊,是現代企業家精神的核心要素。提高道德意識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必然要加大保護勞動者權益的投入,從短期或表觀來看意味著企業的運作成本提高,但從長期和深層來看則是企業競爭力提升的一個有力的法律保障。一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既需要外部環境的和諧也需要內部關系的穩定,只有平等合作,企業才能與勞動者、社會實現共贏。所以,企業與員工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有利于形成企業文化,組成一支忠誠于企業的員工隊伍長期支撐企業的發展,最終實現企業長期、穩定發展的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1、李岳紅.淺談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J].法制與社會,2009.

        2、陳曉云.勞動關系的和諧發展觀[J].社會主義研究,2007(6).

        第8篇:勞動實踐對社會的意義范文

        人類是伴隨勞動而產生的。恩格斯曾經說過:“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508頁)。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也是隨著勞動能力的不斷提高和勞動過程的日益豐富,逐步深化而實現的。正由于勞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因此,人類十分重視對勞動問題的研究。來目社會的,自然的;主觀的,客觀的;以及物質的,精神的等各類問題始終伴隨著勞動活動的全過程。尤其是社會化的機器大生產產生以后,勞動過程和勞動關系日趨復雜,對勞動問題的研究也迅速發展起來。對勞動問題的研究,最初是從經濟學角度加以研究的,以后又擴展到從管理學、法學、社會學、心理學等角度研究勞動間題,并從各自的學科中分離出來,綜合而形成勞動科學體系。

        由此,我們可以認為:勞動科學是以勞動問題為研究對象,以揭示勞動活動規律為任務,以提高勞動者地位、改善勞動條件、激發勞動積極性、提高勞動效率為目的的學科。勞動科學涉及到經濟學、社會學、法學、心理學、管理學、倫理學,以及自然科學和一些邊緣科學的有關知識,是一門綜合性的勞動應用科學。

        勞動科學體系中的各個學科,從不同側面研究勞動間題。從經濟學角度研究勞動問題,就形成了勞動經濟學。勞動經濟學以勞動力和勞動關系為研究對象。由于勞動過程是經濟活動的基礎,因此,在勞動科學體系中,勞動經濟學居于基礎性的地位。勞動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是勞動科學體系中其他學科的理論基礎,勞動科學是首先從勞動經濟學的產生而形成的。早在18世紀,資產階級的經濟學家就對勞動問題作了專門的研究,提出了勞動組織理論、維持生存的工資理論;”世紀又提出了市場法則的就業理論、福利國家理論、勞動管理理論,到本世紀初又提出了福利經濟學理論、需求不足的就業理論等。經典學者也對勞動問題極為重視,馬克思甚至提出,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應以勞動為研究的主體,應稱為“勞動的政治經濟學”。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也可看到對勞動間題所作的一系列精辟論述。如關于勞動過程、工作日、分工與協作、勞動強度、就業、工資、社會保險等問題的論述。這些論述對勞動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勞動經濟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本世紀20年代由美國一些制度學派的經濟學家首先建立起來的。制度學派用工會和雇主組織之間的關系來分析美國的勞動問題,他們把自己的理論體系稱為‘’勞動經濟學”。40年代,美國芝加哥學派發動了一次“勞動經濟學革命”。把勞動力市場充實到勞動經濟學中,從而豐富了勞動經濟學對勞動問題的研究。60年代后,由于高新技術產業大規模興起,高質量勞動力供給成為經濟發展的關鍵,人力資本學說也由此應運而生。人力資本理論被說成是“第二次勞動經濟革命”。概而論之,以勞動活動中勞動力資源配置、運行及勞動關系發展規律為基礎的勞動經濟學,主要研究勞動的基本理論;勞動力的需求;勞動力的供給;勞動力市場;勞動就業和失業;人力資本理論;勞動力流動;勞動報酬;社會保險等勞動問題。因此勞動經濟學理論是勞動體制改革,制訂勞動政策的理論依據。當然,從經濟學角度研究勞動問題的,還有勞動報酬學、勞動保障學、就業經濟學、工資學、勞動力市場經濟中、勞動經濟史學等勞動經濟學科。

        勞動科學研究勞動間題,是以有勞動能力的人為中心展開的。對人自身的研究可一以有不同的角度和側面,如從人的生理方面研究勞動問題,就形成了勞動生理學。勞動生理學是研究人體在勞動過程中機能活動變化規律的學科。它是生理學的一個分支。勞動一方面是體力的支出,一方面是智力的消耗.這一切都是以勞動者的生理狀況為基礎的.勞動生理學是勞動保護的理一淪依據。勞動生理學研究人的生理在勞動中的功能反映;勞動的消耗和勞動能力的恢復;勞動力的生理分析;勞動生理現象的技術測定等。勞動生理學的研究目的在于更好地掌握生理活動規律•發揮勞動者的勞動潛能.完善勞動組織,改進生產工具和操縱方法,減少勞動消耗、勞動疲勞和勞動事故,為提高勞動效率提供理論依據,并科學地制訂勞動保護措施。勞動作為一種社會生產活動.其本身就包含(反映)了勞動者的心理活動過程。勞動者的心理活動過勞動過程有很大的影響.因此,需要從心理學角度研究勞動者和勞動過程.這就形成了勞動心理學。人是一種社會性生物.在共同勞動中表現出明顯的個性差異。

        井以不同的性格、能力、興趣、愛好及獨特的思維、想象、情緒、情感等反映其需要、動機和行為。勞動心理學研究人的勞動活動的心理特點,研究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與生產資料、勞動環境以及勞動者相互之間發生聯系的過程中出現的心理現象、心理機制和心理活動規律。通過研究,可根據人的心理活動規律,充分發揮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因人而異、審時度勢,進行實效管理。使勞動管理帶有明確的目標性和社會價值意義。狹義的勞動心理學包括人機工程學、工效學、工程心理學;廣義的勞動心理學還包括職業心理學、人事心理學、管理心理學、組織心理學等。

        勞動行為是一種社會行為,勞動過程是社會化的過程。因此,還需要從社會的角度,用社會學的理論研究勞動問題,這就形成了勞動社會學。勞動是人與自然的結合過程。勞動社會學認為一方面只有在勞動群體中與他人合作、互助,才能滿足自己的社會需要;另一方面人并不天生具備勞動所需的技能。因此勞動管理十分注重知識和實踐,關心勞動者的社會化過程.充分體現不同角色的作用和集體智慧對勞動的意義。勞動社會學從勞動社會領域中社會條件及社會因素作用的一般規律及其機制中系統研究勞動者、勞動者行為、勞動關系、勞動組織、勞動制度、勞動的社會變遷等問題。使勞動管理更具有價值觀念、系統觀念及可控性和有效性,并使勞動管理不僅僅作用于生產領域,而成為社會系統工程的一個重要部分。

        任何社會進步都是以道德倫理為基礎的。因此勞動者從事勞動活動,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相互發生關系,都需要有一定的道德的規范。這就需要從倫理學角度研究勞動者和勞動間題,由此從倫理學中分離出勞動倫理學。勞動倫理學系統地研究勞動活動中的道德現象,揭示勞動道德的本質、作用和發展的規律。勞動倫理學主要研究勞動過程中的道德理想、道德觀念、道德規范、道德行為、道德品質、道德教育、道德評價和道德控制等一系列勞動倫理問題。通過研究和操作,努力提高勞動者的倫理道德水平,使其樹立崇高的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責任感、榮譽感、自豪感及事業心,協調人們與勞動環境的結合,協調勞動組織內的各種道德關系和各種勞動職能對勞動者道德建立、完善的作用和影響,使勞動效率穩步提高。

        勞動者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的相互關系,不僅要用倫理道德加以規范和調節,而且需要法律加以規范和調節。用法學研究勞動間題和勞動關系,這就是勞動法學。勞動法學是研究調整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有密切聯系的其他關系的法律規范的學科。勞動法學要研究勞動法的起源和發展、勞動法的地位和作用、勞動法的本質、勞動法的基本原則,以及就業法、勞動合同法、勞動保護法、工資法、職業培訓法、勞動保險法、勞動爭議法等各種法律規范。

        勞動者在一生中會有生、老、病、死、傷、殘等暫時或永久喪失勞動能力的風險,以及失業、喪失工作崗位的風險.這就需要建立社會保險,因此也就產生了社會保障學。社會保障學研究社會保障的性質、地位和作用,及其產生、發展和基本原則。對勞動科學來講,社會保障學更側重研究勞動者的醫療保險、養老保險、住房保險、傷殘保險、生育保險、失業保險,及社會保險管理體制等間題。從而通過具體操作,解決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有礙工作和生活的問題,切實解除勞動者的后顧之憂,有效地促進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

        勞動過程和勞動關系需要組織和管理,這就形成了勞動管理學及相關的勞動組織學、勞動人事管理學、勞動統計學及人力資源開發和管理等。勞動管理學主要研究勞動力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勞動者和勞動資料的有機結合、人員的培訓考核和選拔獎懲、勞動定員定額、勞動報酬的確定和發放、勞動者素質和勞動力消耗的測定、勞動管理的科學方法和技術手段的應用等問題。以便采用現代的科學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激發勞動者的勞動潛力和工作積極性,提高勞動效率和企業的經濟效益。

        美是人類生活所追求的境界之一勞動作為一種社會活動同樣有美的要求,于是,勞動科學體系中出現了一門新興學科,即勞動美學。勞動美學是研究勞動生產過程中人們審美規律的學科。勞動美學從形式上看,它包括勞動者一方和消費者一方;從內容上看,它涉及勞動過程、勞動工具、勞動環境和勞動產品;從研究方法上看,它采用主觀審視法、客觀標準法和時空推移法。因此,勞動美學的研究能使勞動管理更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和藝術性。并且直接指導勞動主體與勞動客體的愉快結合.使勞動過程更適合人的需要,使勞動產品擴大其使用價值的內涵與增加社會價值的意義。從而很好地樹立企業形象,推進自我發展和社會評價,最終使勞動管理在勞動藝術和協調性基礎上提高勞動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通過勞動美學的研究和實踐,勞動的物質屬性與意識傾向性趨于和諧統一,勞動的主客體保持動態平衡和有序發展。從而達到勞動行為情感化,勞動環境審美化,勞動產品豐富化,勞動管理藝術化。

        第9篇:勞動實踐對社會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工傷康復作用機制

        0引言

        工傷不僅嚴重影響了工傷職工個人及其家庭生活,也由此造成了大量社會勞動力的喪失。因此,建立以恢復勞動者的身體功能和職業勞動能力為主要目標的工傷康復機制就顯得非常重要。這是發展我國工傷保險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借鑒國外經驗,使我國工傷保險與國際接軌,向現代化邁進的重要措施。

        1工傷康復的作用和意義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康復”是指綜合協調地應用醫學的、教育的、職業的、社會的和其它一切措施,對傷殘者進行治療和訓練,運用一切輔助手段以達到盡可能補償、提高或者恢復傷殘者已喪失或削弱的功能,增強其能力,促進其適應或重新適應社會生活的目的。現代觀點的康復包括了醫學康復、教育康復、職業康復、社會康復、心理康復等幾大基本方面。醫學康復是康復最重要的內容之一,也是使傷殘者全面康復的基礎,內容包括了功能測定和康復治療兩大部分,手段包括物理治療、運動治療、作業治療、營養治療、語言康復以及必要的手術措施等;教育康復包括對肢體傷殘者所進行的普及教育,對智力殘疾、視力殘疾、聽力語言殘疾者所進行的特殊教育等;職業康復是為傷殘者考慮工作和職業問題的措施,包括了就業咨詢、職業能力測定、就業前的職業教育與訓練、就業安置等內容,最終使傷殘者勞動能力切實達到從事某項工作的要求;社會康復是使傷殘者在完成各項康復的同時,為其創造一個包括經濟、文化、法律、社會生活等方面必要的社會環境條件,使殘疾者與健全人獲得平等的權利以及必要的尊重;心理康復是使傷殘者排除心理障礙,勇敢面對生活的心理治療過程。由此可見,康復是一項復雜的社會工程,而且在一定意義上說,康復事業發展的好壞是社會進步程度和社會生活質量高低的重要指標,具有現實的作用和意義。

        1.1工傷康復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

        勞動是創造人類社會物質和精神財富的源泉,是個體獲得生活資料最重要的途經,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通過廣大人民群眾的勞動來實現的。然而,我國是一個職業危害比較嚴重的國家,特別是近十幾年來每年因各類事故傷亡人數都在10萬人左右,并且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和工業生產的不斷發展,工傷致殘或造成身體功能障礙的人數呈上升趨勢。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因工傷致殘的職工總數目前已超過100萬人。所以,盡快恢復工傷職工的身體功能和職業勞動能力,促使他們重返工作崗位,并通過自己的勞動創造更多價值和獲得更多的生活資料,是工傷職工及其家庭實現小康的關鍵。但在我國目前的社會保障體制下,工傷保險制度給予工傷職工一定的經濟補償和基本生活保障,可無論從社會保險公平與效率的原則,還是從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水平來看,單純的工傷補償沒有也絕對不可能使工傷職工走上小康的生活,這一目標的實現,必須通過工傷康復來達到。為此,我國《工傷保險條例》借鑒了國外發達國家的經驗,提出工傷保險制度三大任務:工傷預防、工傷補償和工傷康復,這正是世界各國工傷保險發展的主流和趨勢,三者的結合,體現了政府對工傷職工權益的保障,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

        1.2工傷康復是工傷職工回歸社會的需要

        對工傷職工個人而言,工傷致使勞動者肢體和生命受到傷害,給勞動者生理和心理造成損害,削弱勞動者的勞動能力,給家庭與社會帶來相當大的經濟負擔。工傷事故的背后,都對一個或連帶幾個家庭形成傷害,甚至是災難,工傷職工及其家庭因工傷而致殘,因傷殘而致貧,造成了一個特殊的貧困人群。國外的經驗和實踐表明,90%以上的工傷職工通過工傷康復是可以重返工作崗位的。我國工傷保險制度,注重的是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后的保障,或者是使患職業病的職工獲得醫療救治和經濟補償。然而,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穩步發展,人們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如果說工傷補償是保障工傷職工基本權益,實現生存權的需要,那么工傷康復則是工傷職工重新融入社會,實現人的發展的需要。

        2我國工傷康復事業的實踐

        隨著對康復事業的重新認識,中國工傷保險開始從偏重待遇給付和有限的技術矯形,向具有現代觀點的康復狀態和操作方向發展。在《工傷保險條例》中,對工傷人員的職業康復提出了原則意見,并規定康復的費用可以在工傷保險基金中列支。全國各地一些改革試點單位也已經開始注重解決康復問題,紛紛進行工傷康復的嘗試。

        廣東省于2001年成立了工傷康復中心(廣州工傷康復醫院),是隸屬于廣東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的正處級事業單位,是全國第一家以工傷康復為主的??漆t院。2004年11月,該醫院被確定為國家勞動保障部工傷康復綜合試點單位和廣東省工傷康復基地,主要為工傷職工及其他傷殘患者提供全面的康復服務。目前,該院主要業務方向為神經康復、骨創康復、燒傷康復以及職業康復。在偏癱、截癱、截肢、手外傷以及燒傷恢復期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特色,其中,癱瘓的運動治療、水療、神經促通技術、減重治療技術、假肢矯形器制作以及職業康復和傷殘功能評定等方面在國內均居領先水平。

        2005年6月,廈門市社會保險管理中心經多方論證、考核、評估,選定廈門市博愛康復醫院(原廈門市殘疾人康復中心)為合作者。與廈門市博愛康復醫院簽訂了康復協議,標志著廈門市工傷保險康復工作的開始。

        經過幾年來的試運作,有的康復職工己重新返回工作崗位,達到了預期的康復效果,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湖南工傷康復醫院于2008年6月建成開業,并被湖南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定點為全省工傷康復協議機構。該醫院是一家與國際接軌,以現代康復理念為指導的康復醫院,業務涉及工傷康復、老年康復、傷殘康復、康復托老機構開發,以及輔助器具研發、生產、銷售等多個領域。

        3建立工傷康復機制的思路

        3.1早期介入康復

        工傷職工經救治后傷情穩定,應早期介入康復治療。綜合運用運動療法、物理療法、作業療法、語言療法、假肢矯形器裝配、職業訓練等現代康復治療手段,降低工傷職工的勞動功能障礙程度,使傷殘職工能夠生活自理,恢復勞動能力,重新返回工作單位??祻徒槿朐皆纾颊叩墓δ芑謴托Ч驮胶?,這對工傷職工自身,對社會都有重要的社會和經濟意義。

        3.2建立康復治療準入制度

        為合理有效地使用康復機構,避免造成資源浪費,就需建立健全康復治療準入制度??祻蜏嗜胫贫纫祻椭委熢瓌t、治療目的、治療方法、治療期限、療效標準和治療內容等。需要康復治療或臨床醫療機構建議康復治療的,由工傷職工和用人單位向當地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提出申請,經當地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鑒定、確認、審批后,方可進入醫院進行康復治療。

        3.3堅持“先康復,后評殘”原則

        工傷職工經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具有工傷康復價值的,應先住院康復治療,康復治療終結后,工傷職工才能申請勞動能力鑒定。堅持“先醫療康復,后評殘補償”的原則,將工傷康復治療期納入工傷治療期間進行管理,以保證每一位需要康復的工傷職工都能得到及時、有效的康復治療,降低勞動功能障礙程度,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在康復治療中期及康復治療結束時,由康復機構分別做出康復中期、期末康復治療評估報告,作為的評殘重要依據。

        3.4規范康復治療管理

        工傷職工入住康復醫院治療,要先進行相關的康復檢查和康復功能評定,依據檢查和評價結果制定出工傷康復治療計劃。制定《工傷職工康復計劃表》、《工傷職工中期評價表》、《工傷職工出院評價表》、《工傷職工住院康復情況月報表》等報表,以規范康復治療,落實康復治療計劃,加強康復治療管理,確保工傷職工能得有效的康復治療??祻歪t院按月度向工傷保險經辦機構報告工傷職工住院治療情況,工傷保險經辦機構定期到康復醫院了解工傷職工康復效果和需求,及時總結經驗,發現問題,研究改進,盡最大努力恢復工傷職工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職業勞動能力。

        3.5合理控制康復費用

        由于康復治療的費用較大,每月費用在幾千元甚至上萬元,因此對康復費用控制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祻椭委熧M用經工傷保險經辦機構審核,符合工傷保險“診療項目目錄”、“藥品目錄”、“住院服務標準目錄”的,從工傷保險基金中按月支付給康復醫院。不符合的要堅決拒付,同時要求康復醫院不能變相增加給工傷職工。工傷職工醫療康復期間因傷情確需配戴假肢或矯形器者,由其本人或親屬領取《輔助器具配置申請表》,經康復機構鑒定,勞動能力專家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審批后,可裝配假肢或矯形器等輔助器具,費用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

        4結語

        在醫療與康復兩個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范疇中,傳統的工傷保險對傷殘人員更多的是側重醫療。而目前,有必要在醫療與康復之間認真區分和確定一下各自的職責與內函,并在此基礎上將傳統工作在工傷康復領域中已進行了的內容,與現代康復作一比較分析。找出兩者之間的距離,以及在現有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下,發展工傷康復的經濟允許能力。

        從大量工傷人員的情況看,在我國發展工傷康復事業是必須的,也是緊迫的,但是也應持穩妥的態度。首先,應加強這方面的研究與規劃,對本地區工傷康復工作的總量,傷殘人員的分布,以及康復機構的布局做出科學合理規劃,在科學規劃指導下,根據經濟條件逐步發展;其次,要開展重點科研,解決發展康復事業過程中必然遇到的一些難題,比如:如何控制費用不合理增長,如何對康復流程實施科學管理等問題。在現行的醫療保險管理體制中,有效控制醫療費用增長已是一大難題,相比之下,康復過程中的費用管理與控制會更加困難;最后,由于康復事業耗資巨大,即使將來,亦不必每個城市都建正規的康復機構,而應在工業人口集中和工傷事故高發的重點城市考慮發展工傷康復機構的問題。超級秘書網:

        參考文獻:

        [1]陳剛,工傷保險新熱點—工傷預防和工傷康復,勞動保護[J],2008(1).

        [2]孫樹菡,毛艾琳,工傷康復的問題與解決,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學報[J],2007(1).

        [3]林靜,工傷康復讓工傷職工重返崗位,勞動保護[J].2008(1).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久 | 亚洲国产午夜久久 | 亚洲一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午夜爽爽一区二区 | 色五月五月丁香亚洲综合网人 | 亚洲中文字幕有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