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校園欺凌研究方法范文

        校園欺凌研究方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校園欺凌研究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校園欺凌研究方法

        第1篇:校園欺凌研究方法范文

        關鍵詞:中小學 校園欺凌 青少年 對策

        近年來,我國中小學校園欺凌事件不斷增多,過程觸目驚心,性質十分惡劣,一些女生間的校園欺凌,施暴者采取的手段殘忍惡劣,侮辱性極強,多次引起了人們對青少年校園欺凌現象的廣泛關注。其實自上個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中小學欺凌現象在我國就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青少年校園欺凌現象頻發,一次又一次刺痛了公眾的神經。原本應該充滿歡聲笑語的菁菁校園,為何會欺凌事件頻發,是什么讓青少年變得如此暴戾?

        一、校園欺凌的相關概念

        欺凌是指一種反復發生的、以大欺小或以多欺少的惡意侵害行為,通過孤立、侮辱、威脅、打罵、勒索等方式侵害他人身心。欺凌可分為直接欺凌和間接欺凌,直接欺凌是對被欺者采取拳打腳踢等肢體暴力或勒索錢財等行為;間接欺凌指對被欺者進行排擠孤立或語言謾罵攻擊等。[1]校園欺凌概括來說是指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由一個或多個學生集中持續地故意傷害或破壞某個或某些學生的財物、身體和心理等,造成受欺凌學生肉體上和精神上痛苦的行為。該問題最早被挪威學者奧維斯所關注,早在20世紀70年代他就對瑞典、挪威等北歐國家的校園欺凌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近年來,校園欺凌在我國頻繁發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青少年欺凌是校園欺凌的一種,欺凌者個人或伙同他人一起對受害人實施排斥孤立、言語侮辱、肢體暴力、威脅勒索等行為,青少年欺凌的危害不容小覷。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有的欺凌者還將欺凌過程、欺凌照片到網上,對被欺凌者造成身心上難以平復的傷害,甚至促使自殺行為的發生。[2]有些被欺凌者會采取“以牙還牙”的方式來反抗欺壓行為或成為新的欺凌者,最終導致一種惡性循環。而對于欺凌者來說,他們處事霸道、以自我為中心,缺乏正義感和責任感,把欺負人當成家常便飯。如果欺凌者始終無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行為,其行為也沒有得到懲罰和矯正,其以后犯罪的可能性會增大,對家庭和社會的健康發展造成不良影響。

        二、青少年校園欺凌的特點

        1.手段多種多樣

        常見的手段不僅包括對被欺凌者直接的身體暴力攻擊,如推搡、掌摑、拳打腳踢等,還包括對被欺凌者精神上造成的傷害,如嘲笑、侮辱、恐嚇、勒索等,除此之外,社交上的排斥、孤立、敵視以及心理上的折磨也是欺凌行為的表現。

        2.持續反復發生

        由于欺凌者抓住了被欺凌者不敢將受欺凌情況告訴家長或老師的心理,欺凌行為通常在一段時間內反復發生,他們會肆無忌憚地多次反復欺凌受害者,并以此為樂。

        3.當前普遍存在

        校園欺凌目前普遍存在于中小學校園。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心智與心理都還不成熟穩定,對自己行為的認識還不夠全面,再加上人們對此沒有足夠的重視,常常把欺凌理解為同伴之間的小打小鬧,造成中學校園成為欺凌的高發地帶。

        4.力量的不平衡

        欺凌者相比被欺凌者,一般年齡更大、身體更強壯,或者實施欺凌的學生由多人組成,形成實力或者勢力上的優勢,使被欺凌的學生在心理上懼怕而不敢反抗,形成一種恃強凌弱、仗勢欺人的不對等局面。

        5.行為隱蔽較難察覺

        欺凌行為通常會發生在一些隱蔽的、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家長和學校往往很難發現。而且間接欺凌往往不明顯,家長和老師短時間內無法察覺到孩子的異常。當前網絡欺凌逐漸興起,突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傳播速度更廣更快,隱蔽性強,危害性大。一些青少年利用QQ、微博、貼吧等發送惡意詆毀、侮辱、威脅他人的文字與圖片,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與精神傷害。[3]

        三、青少年校園欺凌的原因

        1.青春期獨特的心理特征

        青春期的中學生身體處于快速發育階段,精力和體力都比較旺盛,有時需要對外發泄自己多余的能量,但心理上還不成熟,有時為了“面子”將自己所遇到的挫折和不滿發泄到他人身上。此外,有些學生本來就較為懦弱膽小,受欺負了也不敢吭聲;還有些學生性格孤僻、不合群,這些人很容易成為被欺凌的對象。

        跟男生頑皮好動、處理問題的方式簡單直接相比,女生往往會不自覺地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習慣用自己的方式發泄情緒或達到某種目的。青春期的女生敏感多疑,嫉妒心理強,情緒變化大,可能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或一個眼神而心煩意亂乃至情緒失控,通過欺凌等方式將不滿發泄到他人身上。

        2.家庭的教育方式

        家庭是個人社會化的最早場所,家庭環境和家長的教育方式對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影響。有些家長本身素質有限又忙于生計,無法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給予正確指導,更有甚者,通過打罵孩子的方式宣泄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壓力,致使青少年在早期家庭教育中沒有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方式。對青少年而言,父母過分嚴厲的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攻擊性強、野蠻粗暴。而對于父母離異、單親家庭的孩子來說,他們往往得不到該有的關愛和教育,容易產生心理問題,當自身無法調節時,可能會通過欺凌的方式將這種情緒轉移到他人身上。[4]

        3.同伴團體的影響

        人都有合群性,對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而言,在團體里的歸屬感非常重要,在團體里他們能建立自信、加強身份認同,也能對抗來自其他群體的排斥和欺凌。但這種歸屬感并不穩定,當意識到自己在小團體中的地位受到威脅或明顯感到自己地位較低時,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不安感。為了改善自己的境地,青少年可能會通過欺凌他人的方式來向團體宣示自己的存在。

        4.大眾傳媒的不良示范

        處于青春期的學生還沒有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影視、圖書、網絡等大眾傳媒對暴力行為的大肆渲染,會增強他們的攻擊性。再加上他們本身可能沒有意識到這樣做的危害性,還會對欺凌行為進行炫耀,再次引起他人的效仿。

        5.學校道德教育缺失

        當前我國的學校教育仍然沒有擺脫應試教育的樊籬,把分數、排名作為衡量學生好壞的標準,忽視了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老師很少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與學生之間缺乏交流與溝通,不能及時發現和處理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異常行為。

        四、國外解決校園欺凌的做法

        為了解決青少年校園欺凌問題,從2007年3月開始,韓國教育部就向中小學提供免費“警衛服務”,只要學生提出求助申請,政府就會安排警衛在校園周邊或特定地點暗中保護他們。[5]今年年初,韓國政府還頒布了《人性教育振興法》,規定把人性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將相關課程設為必修學科,全國中小學校必須提交人性教育計劃,并加強教師的學習培訓。日本為了應對頻繁發生的校園欺凌行為,特別加強了學校教育和咨詢服務,不僅對教師進行相關培訓,增加了學校輔導員和護理員的數量,還擴充校園社會工作者隊伍和學校咨詢機構的規模,設置24小時不間斷服務咨詢電話,以幫助學生處理各種問題。澳大利亞的一些學校采用“同伴調解”的方法,挑選若干性格開朗、責任心強的學生擔任調解員,一旦發現有同學被孤立,就會特意多和該同學接近,盡量消除他們的寂寞與孤獨;還會找不團結的同學談話,努力使他們消除偏見和分歧,重歸于好。

        前不久在美國發生的中國留學生欺負同伴事件,涉事學生面臨著美國司法部門的綁架、虐待等指控,可能會被處以終身監禁或驅逐出境,相比之下,我國對未成年校園欺凌行為的懲戒力度還有待商榷。有關專家分析指出青少年對事物的認知能力不強,極易受外界影響,身心發展還不健全,如果懲罰過重可能會讓其自暴自棄毀其一生,太輕的話又可能達不到教育效果,如何合理有效量刑需要進一步研究。

        五、遏制校園欺凌的對策建議

        1.政府

        20世紀60年代美國就制定實施了《校園安全法》,時至今日,共有48個州實施了反欺凌法,大部分州更是明文禁止網絡欺凌或電子騷擾。加拿大、日本、韓國等國也有專門針對校園欺凌的法律,而我國的《校園安全法》至今尚未正式出臺。我國應該盡快加強校園安全立法工作,從法律的高度保護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同時,還要健全懲戒機制,讓欺凌者為自己的過錯付出代價,對欺凌者實施應有的懲罰和處置,才能鼓勵那些受到欺凌的孩子起來反抗。

        2.學校

        目前學校教育一味追求學生成績的提高,忽視了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導致學生倫理道德的缺失。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健康人格的培養、良好道德教育的熏陶與分數的提高、升學一樣不可或缺。學校教育應兩手齊抓,從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開始,增強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感,注重團結友愛、社會公德、愛護弱小等教育。學校應積極創設良好的教育氛圍,培養融洽的師生同學關系,改善校園環境,使學生能夠在和諧、健康、文明的校園環境中快樂成長。

        為保證學生安全,學校應當在校園內一些偏僻、不易察覺的地帶建全監控網絡,當發現校園欺凌行為時,應當立即采取制止措施,避免傷害的發生。[6]聘請專門的心理老師,及時給予青少年科學有效的幫助。同時,學校還應加強學生的法制教育,通過法律常識宣傳欄、法制教育欄目、案例探討等形式讓學生懂法、知法、守法,教給他們基本的防范知識,學會找老師幫忙,而不是以武力解決問題。

        教師在處理學生的欺凌行為時,不要武斷批評或者當眾訓斥,應采取合理的方法,了解學生這么做的原因,引導他們正確處理矛盾,讓他們認識到欺凌的后果和嚴重性。教師還應該培養積極的師生關系,增進學生對班級和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減少暴力行為的發生。教師可以針對校園欺凌問題開展主題班會,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從而提高學生對欺凌問題的認識,也可以學到應對欺凌的技巧。

        3.家庭

        在平時的家庭教育中,家長應尊重孩子,加強與孩子的交流溝通,既不過分溺愛孩子,也不過分專制。平時處理事情時,家長要以身作則,用文明的方式解決問題,向孩子展示良好的修養。作為家長,要及時發現子女的異常,捕捉子女可能欺凌他人或被欺凌的跡象。當得知孩子欺凌別人時,不要一味過分指責孩子,要耐心開導孩子,讓孩子明白欺凌別人的行為要承擔責任。若孩子被欺凌時,多給孩子愛、包容與理解,讓孩子不要恐懼,切忌不要“以暴制暴”。家長與學校要保持聯絡,加強合作,一起出謀劃策,制止和預防校園欺凌的發生。

        4.青少年學生

        面對校園欺凌,青少年學生要加強防范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打破沉默,及時與父母或老師溝通,取得幫助和支持。青少年學生要學會與人為善,接受他人的缺點,不孤立他人,學會寬容、體諒、理解他人。提高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多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與人交往,學會控制情緒。同時,提高自己的抗挫能力,面對考試的不如意、老師的批評、遭同學欺凌等,不應自卑退縮、自暴自棄,應當多給自己積極的暗示,自信地去面對解決問題。

        總之,校園欺凌的防治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學校、社會、家長和學生必須協調行動,形成合力,一起關注欺凌現象,共同探討避免和解決的方法,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有效減少校園欺凌的發生,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提供一個安全可靠的環境。

        參考文獻

        [1] 劉天娥,龔倫軍.當前校園欺凌行為的特征、成因、與對策[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7).

        [2] 賀嵐.看不見的角落―關于我國中學校園里的女孩欺凌現象的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4.

        [3] 張杰.淺談日本的校園欺凌問題[J].中國電力教育,2008(12).

        [4] 郭一建.社會工作介入流動青少年同伴欺凌行為的實踐研究[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5(1).

        [5] 李茂.遏制“校園欺凌”外國如何出招[J].黑龍江教育:中學,2014(5).

        第2篇:校園欺凌研究方法范文

        近來,媒體報道的一系列校園欺凌事件在社會上引起熱議。一些事件中學生表現出來的手段之殘忍令人膽戰心驚,場面之血腥讓人觸目驚心。那么,是什么原因讓一些處于花季的孩子們成為施暴者和受害者,這種現象又該如何遏止呢?

        校園欺凌可能造成的惡果是多方面的,它不但對“受害者”造成傷害,而且對“施暴者”和“旁觀者”也帶來危害。“受害者”被人欺負,留下心理創傷,難以治愈;“施暴者”總是欺負別人,對同學缺乏愛心、同情心等,導致人格出現缺陷;而“旁觀者”會因為沒有幫助受害者而感到愧疚、不安等。同時它還會影響到學校的整體校風校紀以及給涉事學生和其家庭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

        是什么造成校園欺凌事件頻繁發生呢?第一是家庭教育的缺位。常言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行為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由于種種原因,一些父母對孩子疏于管教,或者教育理念和方法存在問題,使得孩子的品行教育缺失。第二是學校德育和法制教育的缺位。一些學校注重學生的成績,對思想品德教育忽視,同時學校缺乏相應的懲戒手段,對犯錯的學生處理方法存在盲區或誤區。第三是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比如,受一些充滿暴力的影視、游戲的影響,孩子們盲目模仿。第四是一些孩子自控力較弱,情緒一激動就容易失控,容易采取極端手段。

        因此,要遏制校園欺凌需要德、法雙管齊下。德育是預防手段,法制是懲戒手段,二者結合才能更好地遏制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一方面,通過德育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另一方面,家庭學校相結合,家長除了關心孩子的吃穿住行外,更要關注孩子的內心,加強對孩子品德、品性方面的教育和培養,學校在重視學生成績的同時更要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此外,我們可以借鑒國外對校園欺凌事件的處理方法,如,以色列要求學校建立全校范圍的反欺凌政策;挪威鼓勵學校對校園欺凌采取全校范圍的干預措施等等。教育行政部門應當研究制定反校園欺凌方面的法紀,為消除校園欺凌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

        第3篇:校園欺凌研究方法范文

        近年來,發生在學生之間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傷害的校園欺凌事件,損害了學生身心健康,引起了社會高度關注。為持續深入做好我校校園欺凌防治工作,著力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切實保護學生身心健康,我校決定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經研究,特制訂如下方案:

        一、工作目標

        通過深入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行動,切實加強我校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嚴肅校規校紀,規范學生行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建設平安校園、和諧校園。

        二、組織實施

        學校成立校園欺凌專項治理領導小組,人員組成如下:

        組長:XXX

        副組長:XXX XXX XXX

        成員:年級組的領導、各處室主任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法制辦

        三、工作任務

        (一)全面排查欺凌事件。對全校學生開展全面梳理排查,與家長進行深入溝通交流,了解掌握學生心理狀況、思想情緒和同學關系狀況,及時查找發生欺凌事件的苗頭跡象或隱患點,對可能發生的欺凌行為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控制。

        (二)及時消除隱患問題。對排查發現的苗頭跡象或隱患點,及時調查了解原因,采取必要的干預措施,做好疏導化解工作,并舉一反三,及時完善有關規章制度,加強日常管理、壓實工作責任、完善工作流程、細化工作舉措、防控化解風險、營造良好氛圍,切實防止學生欺凌事件發生。

        (三)依法依規嚴肅處置。學校進一步完善校規校紀,健全教育懲戒工作機制。對實施欺凌的學生,情節輕微的,學校和家長進行嚴肅的批評教育和警示談話。情節較重的,學校給予紀律處分,并邀請公安機關參與警示教育或予以訓誡。對實施暴力、情節嚴重、屢教不改的,將其表現記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必要時依法轉入專門學校就讀。涉嫌違法犯罪的,由公安機關、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處置。對遭受欺凌的學生,學校給予相應的心理輔導。

        (四)規范欺凌報告制度。建立健全學生欺凌報告制度。學校全體教職工進一步增強責任感,一旦發現學生遭受欺凌,都應主動予以制止,并及時向學校報告;學校和家長要相互通知,及時進行調查處理。對情節嚴重的欺凌事件,要向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報告,并迅速聯絡公安機關介入處置,配合相關部門依法處理。對輿論高度關注、社會影響廣泛的欺凌事件,要及時報送教育部業務主管部門。

        報告的主要內容包括事件基本情況(時間、地點、起因、過程、涉及人員等)和已采取的措施等。報告內容要準確、客觀、詳實,不得遲報、謊報、瞞報和漏報。事件情況發生變化后,要及時續報。

        (五)切實加強教育引導。結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思想狀況,加強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宣傳解讀,深入開展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養成良好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

        進一步加大家庭教育力度,密切家校溝通交流,引導學生家長掌握科學家庭教育理念,依法落實監護責任。教育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絡,自覺抵制不良網絡信息、影視節目、網絡游戲等侵蝕影響。

        (六)健全長效工作機制。進一步健全責任機制,進一步強化預防機制,制訂學校或年(班)級反欺凌公約,建立師生聯系、同學互助、緊急求救制度,積極探索在班級設置學生安全員,發揮法治副校長作用。進一步完善考評機制。

        四、工作安排

        (一)完善制度。制定完善校園欺凌的預防和處理制度、措施與應急處置預案。

        (二)加強預防。加強校園欺凌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設,進行校園矛盾排查和問題學生集中摸排,對管制刀具和其他可能危及校園安全的物品進行清查,著重加強對特殊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摸清底細、建檔造冊,充分利用好心理咨詢室開展學生心理健康咨詢和疏導,公布學生救助或校園欺凌治理的電話號碼,并明確負責人。

        (三)開展教育。組織教師集中學習對校園欺凌事件預防和處理的相關政策、措施和方法等,集中對學生開展以校園欺凌治理為主題的專題教育,邀請法治工作者到校進行專題教育講座。

        (四)主題班會。組織學生結合近期全國發生的一些校園欺凌事件,進行討論反思。通過主題班會,幫助學生樹立紀律觀念、法制觀念,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學會與人交往、溝通、交流。

        (五)及時處理。及時發現、調查、處置校園欺凌事件,嚴肅處理實施欺凌的學生。涉嫌違法犯罪的,及時向公安部門報案并配合立案查處。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周密部署。各相關處室、年級把做好學生欺凌防治工作作為學生成長成才的底線要求,作為我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任務,切實予以高度重視,加強組織領導,細化工作方案,明確工作要求,壓實工作責任,確保治理行動取得實效。

        (二)部門聯動,強化協作。各相關處室、年級要明確任務分工,強化工作職責,完善防治辦法,相互助力,積極構建校園欺凌防治體系,切實形成工作合力。

        第4篇:校園欺凌研究方法范文

        〔關鍵詞〕網絡欺凌;青少年;述評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7)03-0004-04

        第36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調查表明,截至2015年12月,我國互聯網普及率達到了50.3%,網民規模達到6.88億。毫無疑問,互聯網革新了我們的生活模式。盡管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便利,但也需要為一系列新生的負面行為買單。隨著網絡的日益普及,人們開始用網絡接受教育、工作、社交,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在網上實施攻擊行為。

        近年來,一種新興的網絡攻擊行為得到學者和公眾的廣泛關注,即網絡欺凌(Cyberbullying)。網絡欺凌是指個人或群體通過電腦、手機等互聯網設備,故意、反復地傷害那些無力保護自己的個體的一種攻擊行為[1]。本文旨在較為系統、全面地介紹和分析目前有關網絡欺凌研究的概念、特征、影響因素及其理論解釋,評述目前有關網絡欺凌研究中的不足,并在此基礎上展望未來的研究方向,為制定有效的網絡欺凌行為預防與干預措施提供理論依據。

        一、網絡欺凌與傳統欺凌的異同

        研究者認為,網絡欺凌是欺凌行為在網絡環境下的延伸,甚至可以用“新瓶裝舊酒”來形容[2]。網絡欺凌與傳統欺凌確實有相似之處:首先,二者都是有意而為之的攻擊行為;其次,二者都發生在力量不平衡的個人或團體之間。就傳統欺凌而言,雙方力量的不平衡性主要體現在身體上的力量懸殊,而雙方力量的不平衡性在網絡欺凌中主要表現在網絡技術的使用技巧上。此外,網絡行為的匿名性也為網絡受欺凌者帶來了無能為力感,也可看作力量不平衡的表現之一[3-5];再者,二者都有重復發生的特點[5]。

        網絡欺凌作為傳統欺凌在網絡環境下的延伸,二者除了有相似之處以外,也有不同。為了把網絡欺凌與傳統欺凌區分開來,研究者描述了網絡欺凌的七個特征:

        (1)網絡欺凌行為某種程度上取決于網絡技術知識。

        (2)網絡欺凌行為主要是一種間接的欺凌行為,而不是面對面的欺凌,是匿名的,因而很多人在感知到匿名性的情況下會做出許多去個性化行為,即在匿名的環境下說出和做出在傳統人際交往過程中不敢說的話和不敢做的事[6-7]。

        (3)在網絡欺凌中,由于時空距離較遠,實施網絡欺凌者不能以直接的方式馬上知曉自己的行為給網絡受欺凌者帶來的傷害,因而減少了對網絡受欺凌者的歉意及移情[8];而在傳統欺凌行為發生的過程中,欺凌者往往能夠直接觀察到自己的行為給受欺凌者帶來的傷害,并可能會因此停止后續的欺凌行為[5]。

        (4)網絡欺凌中旁觀者的角色比傳統欺凌中旁觀者的角色更加復雜。

        (5)傳統欺凌者的欺凌動機是通過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力量來獲得在同伴中的地位,而網絡欺凌則不具有這樣的特征。

        (6)由于互聯網的普及,網絡欺凌的潛在觀眾比傳統欺凌要多得多,任何網民上網都有可能會看到網絡欺凌事件,而在傳統欺凌中,可能只有十來個人旁觀欺凌行為[5]。

        (7)網絡受欺凌者很難擺脫網絡欺凌,因為網絡行為不受時空和地域的限制,不管他們在哪里,欺凌者都可以給他們的手機或電腦發送消息或者在網上對其進行負面評論。而對傳統欺凌而言,Smith等人稱“哪里有學校哪里就有欺凌”[9],傳統欺凌一般發生在上學日的學校或者在上學或放學的路上[10],而對網絡欺凌而言,由于網絡行為不受時空限制,網絡欺凌行為在一周7天,一天24小時內的任何時間都有可能發生[11]。

        綜上,網絡欺凌和傳統欺凌間存在著差異,教育工作者需要有針對性的制定網絡欺凌的干預措施,不可與傳統欺凌混為一談。

        二、網絡欺凌的發生率

        網絡欺凌的發生率一直是研究者討論的熱點問題,盡管網絡欺凌行為的發生率不及傳統欺凌行為的發生率高,但還是有四分之一的學生參與過網絡欺凌,并且近年來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網絡欺凌行為也出現不斷上漲的趨勢[12]。

        有研究表明,有大約19%的10~17歲的青少年參與過網絡欺凌[13]。以過去兩個月為時間段的研究發現,有4%的青少年實施過網絡欺凌,11%的青少年遭受過來自他人的網絡欺凌,7%的青少年既是網絡欺凌者也是受欺凌者[14] ;在過去6個月內,有24.2%的學生每周至少有一次網絡受欺凌經歷[15] ;在以中國學生為被試的研究中,有34.84%曾是網絡欺凌者,56.88%曾遭受過網絡欺凌,26.84%既是網絡欺凌者也是網絡受欺凌者[16] ;對網絡欺凌的相關研究的元分析表明,網絡欺凌大約有10%~40%的發生率[5]。

        值得說明的是,由于研究者們對網絡欺凌的定義不同,被試群體不同,測量問卷的差異及考察時間段不一致,因而網絡欺凌行為在已有的各個研究中的流行率變化幅度較大,但所有研究均表明網絡欺凌確實是現如今青少年群體面臨的一種嚴重的現象,需要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5]。

        三、網絡欺凌的影響因素

        1.個體因素

        與傳統欺凌一樣,個體的年齡與性別也是網絡欺凌行為的重要預測因素,但關于年齡、性別與網絡欺凌的關系的研究結果不盡一致。以五、八和十一年級的學生為被試的研究發現,年齡與網絡欺凌行為之間呈倒U曲線的關系,五年級學生的網絡欺凌行為發生率最低,八年級學生的網絡欺凌行為發生率達到12.9%,到十一年級,網絡欺凌行為發生率又下降為9.9%[17]。

        一些研究者發現,男孩和女孩在網絡欺凌和網絡受欺凌角色中不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13-17]。還有一些研究者認為網絡欺凌是間接欺凌的一種形式,因此女孩比男孩更多地參與網絡欺凌[14]。而更多研究者認為與現實欺凌一樣,參與網絡欺凌行為的大多數為男生[18-19],而女生在網絡欺凌中的角色更多的是網絡受欺凌者[20]。

        除了性別和年齡等人口學因素外,人格特征也是影響網絡欺凌的重要因素。研究發現,青少年的移情能力會負向預測其網絡欺凌行為,隨著移情的降低,相應的網絡欺凌行為就會增加[21]。不論是情感移情還是認知移情,對網絡欺凌行為都有顯著的預測作用[22-23]。自戀也是研究者在網絡欺凌的相關研究中廣泛關注的人格特征之一,自戀與網絡欺凌行為顯著正相關[24]。網絡為自戀提供了一個自我呈現的平臺,自戀水平越高的青少年有更多的線上活動,因而也就越容易導致網絡成癮及網絡欺凌行為的產生[25]。此外,道德推脫也是網絡欺凌行為的一個重要預測因素,網絡欺凌者與網絡欺凌/受欺凌者的道德推脫水平顯著高于網絡受欺凌者和未參與網絡欺凌者[26]。另外,個體的自尊、歸因方式等特征也是網絡欺凌的重要預測因素[27-28]。

        2.家庭因素

        家庭作為人成長發展的重要子系統,對人的身心及行為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與父母情感聯結較強的青少年,即便父母不在身邊,沒有父母的監督,他們也很少會做出與父母的價值觀不一致的行為,因而其參與不良行為的可能性相對較低。反之,與父母情感聯結較弱的青少年,其不良行為發生的可能性則相對較高[29]。研究者們認為父母的教養方式與青少年的上網行為直接相關,是青少年風險性上網行為的重要預測因素,權威型父母教養方式下的青少年的風險性上網行為越少[13,30]。還有研究者表示,父母對青少年上網活動的規定越嚴格,對青少年網絡欺凌行為的監督越頻繁,懲罰越嚴厲,則青少年實施網絡欺凌行為的可能性就越小[13,31]。此外,在家中接觸電腦的機會也是網絡欺凌行為的一個預測因素,研究發現,在家中的私人區域上網的機會越大,參與網絡欺凌的可能性越大[31]。

        3.社會環境因素

        除了個體自身的因素和家庭因素外,影響青少年網絡欺凌行為的因素還有社會環境。例如,校園氛圍可能會預測學生之間的網絡欺凌行為,消極冷漠的校園氛圍可能使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冷漠,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很可能會采取網絡欺凌行為來攻擊他人[5],那些與學校情感聯結緊密,感知到公平、公正、和平、愉快的校園氛圍的青少年參與傳統欺凌與網絡欺凌的可能性都比較低[32]。另外,研究者還認為同伴支持也是影響網絡欺凌的重要社會環境因素,來自同伴的社會支持與青少年的網絡欺凌行為顯著負相關,同伴支持越少的青少年,參與網絡欺凌行為的幾率也越大[32-34]。

        因此,在網絡欺凌行為的干預活動中,不僅需要注意個體差異,還不能忽視父母在其中的關鍵作用,還應該探討環境因素對青少年網絡欺凌的影響。

        四、研究展望

        國內外關于網絡欺凌的研究已取得大量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在未來的研究中,仍可朝以下幾方面努力。

        第一,就被試而言,目前大多數關于網絡欺凌的研究都是以青少年為被試群體進行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結論的推廣性。根據CNNIC的調查報告,青少年群體只占網民群體的21.4%,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加大對其他群體的研究以擴大網絡欺凌的研究范圍。

        第二,就研究方法而言,大多數研究都是采用被試自我報告的方法來進行收集,可能存在社會期許效應,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采用多種方法相結合的方式,例如教師評定、家長問卷等更客觀的調查方式來對研究結論進行檢驗。另外,在有關網絡欺凌的影響因素的研究中,大多采用的是橫斷研究的方法,很難確立各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可采用追蹤研究對研究結果進行進一步檢驗。

        第三,在數據處理過程中,很多研究未對傳統欺凌進行統計控制,而傳統欺凌和網絡欺凌可能具有協同發生的現象[5]。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在測量網絡欺凌的同時,對被試的傳統欺凌行為進行調查,并在統計分析時對被試的傳統欺凌行為進行統計控制,以考察各因素對網絡欺凌的純凈效應。

        第四,就研究內容而言,大多數關于網絡欺凌的研究目前還處于對這一現象的描述階段,較少考慮背后的行為機制。只有深刻地了解了網絡欺凌的影響因素及其中的作用機制,才能更好地“對癥下藥”,有效制定相關網絡欺凌行為的預防和干預計劃,從而減少網絡欺凌帶來的傷害。

        參考文獻

        [1]何丹.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網絡欺凌:移情與自戀的作用[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6.

        [2] Li, Q. (2007). New bottle but old wine: A Research of Cyberbullying in 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3(4): 1777-1791.

        [3] Vandebosch H, Cleemput K V. Cyberbullying among youngsters: Profiles of bullies and victims[J]. New Media & Society, 2009, 11(8): 1349-1371.

        [4]Dooley J J, Pyalski J, Cross D. Cyberbullying Versus Face-to-Face Bullying A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Review[J]. Zeitschrift Für Psychologie, 2009, 217(4): 182-188.

        [5]Kowalski R M, Giumetti G W. Bullying in the digital age: a critical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yberbullying research among youth[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14, 140(4): 1073-1137.

        [6]Smith P K (2012). Cyberbullying and cyber aggression. In S R Jimerson, A B Nickerson, M J Mayer, & M J Furlong (Eds.), Handbook of School Violence and School Safety: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Practice(pp. 93-103). New York, NY: Routledge.

        [7]Postmes T, Spears R. Deindividuation and antinormative behavior: A meta-analysi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8, 123(3): 238-259.

        [8]Sourander A, Brunstein K A M, Lindroos J, et al. Psychosocial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yberbullying among adolescent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J].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2010, 67(7): 720-728.

        [9] Smith P K, Morita Y E, Junger J E. The Nature of School Bullying: A Cross National Perspective[J]. Tas, 1999.

        [10] Nansel T R, Overpeck M, Pilla R S, et al. Bullying behaviors among US youth: prevalence and association with psychosocial adjustment[J]. 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01, 285(16): 2094-2100.

        [11]許路. 暴力視頻游戲使用、道德推脫對初中生網絡欺凌行為的影響[D]. 華中師范大學, 2015.

        [12]Hinduja S, Patchin J W. Bullying, cyberbullying, and suicide[J]. Archives of Suicide Research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y for Suicide Research, 2010, 14(3): 206-221.

        [13]Ybarra M L, Mitchell K J. Online aggressor/targets, aggressors, and targets: a comparison of associated youth characteristics[J].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 Psychiatry, 2004, 45(7): 1308-1316.

        [14]Kowalski R M, Limber S P. Electronic bullying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J].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2008, 41(6 Suppl 1): S22-30.

        [15]Navarro R, Yubero S, Larraaga E, et al. Children’s Cyberbullying Victimization: Associations with Social Anxiety and Social Competence in a Spanish Sample[J]. Child Indicators Research, 2012, 5(2): 281-295.

        [16]Zhou Z, Tang H, Tian Y, et al. Cyberbullying and Its Risk Factors among Chinese High School Students[J].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2013, 34(6): 630-647.

        [17]Williams K R, Guerra N G. Prevalence and Predictors of Internet Bullying[J].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Society for Adolescent Medicine, 2007, 41(1): 14-21.

        [18] Festl R, Quandt T. Social Relations and Cyberbullying: 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and Structural Attributes on Victimization and Perpetration via the Internet[J].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013, 39(1): 101-236.

        [19] Calvete E, Orue I, Estévez A, et al. Cyberbullying in adolescents: Modalities and aggressors’ profile[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0, 26(5): 1128-1135.

        [20] Sourander A, Brunstein K A M, Lindroos J, et al. Psychosocial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yberbullying among adolescent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J].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2010, 67(7): 720-728.

        [21] Brewer G, Kerslake J. Cyberbullying, self-esteem, empathy and lonelines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5, 48(C): 255-260.

        [22] Topcu C, Erdur-Baker O. Affective and cognitive empathy as mediators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cyber and traditional bullying[J].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2012, 33(5): 550-561.

        [23] Casas J A, Rey R D, Ortega-Ruiz R. Bullying and cyberbullying: Convergent and divergent predictor variable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3, 29(3): 580-587.

        [24] Pabian S, Backer C J S D, Vandebosch H. Dark Triad personality traits and adolescent cyber-aggression[J].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4, 75: 41-46.

        [25] Eksi F. Examination of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Traits\' Predicting Level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Cyber Bullying through Path Analysis[J]. Educational Sciences Theory & Practice, 2012, 12(3): 1694-1706.

        [26] Renati R, Berrone C, Zanetti M A. Morally disengaged and unempathic: do cyberbullies fit these definitions? An exploratory study.[J].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 Social Networking, 2012, 15(8): 391-8.

        [27]Kowalski R M, Limber S P. Psychological, Physical, and Academic Correlates of Cyberbullying and Traditional Bullying[J].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2013, 53(1 Suppl): S13-20.

        [28]Pornari C D, Wood J. Peer and cyber aggression in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the role of moral disengagement, hostile attribution bias, and outcome expectancies[J]. Aggressive Behavior, 2010, 36(2): 81C94.

        [29]Hinduja S, Patchin J W. Social Influences on Cyberbullying Behaviors Among Middle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J]. Journal of Youth & Adolescence, 2013, 42(5): 711-722.

        [30]Leung L, Lee P S N. The influence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internet addiction and parenting styles on internet risks[J]. New Media & Society, 2012, 14(1): 117-136.

        [31]Zhou Z, Tang H, Tian Y, et al. Cyberbullying and Its Risk Factors among Chinese High School Students.[J].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2013, 34(6): 630-647.

        [32]Williams K R, Guerra N G. Prevalence and Predictors of Internet Bullying[J].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Society for Adolescent Medicine, 2007, 41(1): 14-21.

        [33]Calvete E, Orue I, Estévez A, et al. Cyberbullying in adolescents: Modalities and aggressors’ profile[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0, 26(5): 1128-1135.

        第5篇:校園欺凌研究方法范文

        關鍵詞 性別差異 網絡活動 受網絡欺凌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7.03.088

        0 引言

        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已經成為大學生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互聯網帶來便利性的同時,一些負面影響也隨之而來。網絡欺凌就是其中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一些研究表明,網絡欺凌會導致沮喪,低自尊感,甚至是自殺行為。

        在許多研究中,性別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因素。有的研究發現女性比男性更易受到網絡欺凌。有的研究發現男生比女生遭受網絡欺凌的可能性更高。Mura等人的研究卻發現性別并無顯著性差異。以往關于欺凌的研究都基于這樣一個假設,即人際接觸是欺凌的一個前提條件。當欺凌從現實方式轉變為網絡方式之后,可能遭受網絡欺凌的途經就變成了兩種:一種是現實欺凌在網絡上的延伸,還一種就是在網絡上和他人產生了接觸而導致欺凌。Ybarra等人的研究表明網絡欺凌并不總是校園欺凌的延伸,而更有可能是由于個人在網絡上進行不同的活動,和他人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接觸而導致了欺凌。所以本研究設想性別在遭受網絡欺凌上的差異可以用網絡活動來解釋,由于參與不同的網絡活動而導致了不同的網絡欺凌。

        1 研究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蘇州大學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分別從本科四個年級中各選取一個班級,共發放問卷180份,回收178份,有效問卷168份,有效回答率93.33%。

        1.2 問卷編制

        受網絡欺凌。遭受網絡欺凌的測量采用尤陽修訂的受網絡欺凌行為問卷,包括網絡語言欺凌、隱匿身份和網絡偽造欺詐三個維度,共12個題目。問卷采用Likert 5點計分法,1代表“從未發生”,5代表“總是發生”,得分越高代表受網絡欺凌越嚴重。整個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Cronbach's Alpha=0.825)。

        網絡活動。參照Giulia Mura等人對網絡活動的分類[7],并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稍加修改,共分為10種:(1)學習;(2)在線觀看視頻;(3)即時聊天;(4)逛論壇、貼吧;(5)收發郵件;(6)瀏覽社交網站;(7)瀏覽網頁新聞;(8)玩網絡游戲;(9)觀看直播;(10)網絡購物。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后發現網絡活動在三個維度上具有較高的載荷系數,將其分別命名為信息獲取、休閑社交和游戲娛樂。

        人口統計特征。包括性別、年級、每天平均上網時間等。

        2 結果

        2.1 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中男性有44人,女性124人;大一44人,大二82人,大三25人,大四17人;平均每天上網時間1~3小時40人,3~6小時85人,6~9小時24人,9小時以上19人。

        2.2 受網絡欺凌情況和網絡活動參與情況

        對受網絡欺凌情況和網絡活動參與情況進行分析可知(表1),受網絡欺凌的總體均值為1.607,表明大學生受網絡欺凌情況較少。在受到欺凌的情況中,隱匿身份發生最多,其次是網絡偽造欺詐,語言欺凌發生最少。大學生參與網絡活動的總體均值為3.104,表明大學生參與網絡活動比較頻繁。參與最頻繁的網絡活動是休閑社交,其次是信息獲取,最后是游戲娛樂。

        2.3 人口統計特征和受網絡欺凌的關系

        2.3.1 性別和受網絡欺凌的關系

        將性別對受網絡欺凌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表2),由表2可知,性別在受網絡欺凌總體上存在差異,男性要比女性遭受更多的網絡欺凌。在各個維度上,男性要比女性遭遇更多的語言欺凌和偽造欺詐,而在隱匿身份層面上性別差異不顯著。

        2.3.2 年級和上網時間在受網絡欺凌上的差異

        對年級和上網時間在受網絡欺凌及其各個維度進行方差分析,發現受網絡欺凌總體及其各個維度在年級上并沒有差異,而在上網時間上是有顯著差異的,平均上網時間9小時以上要比1-3小時遭受更多的網絡欺凌(P=0.018),同時也要比3-6小時遭受更多的網絡欺凌(P=0.043)。

        2.4 網絡活動與網絡欺凌的關系

        將網絡活動的三個維度分別對網絡欺凌各維度進行回歸分析,由表3可知游戲娛樂和網絡語言欺凌顯著正相關,信息獲取與網絡偽造欺詐和隱匿身份顯著正相關。將性別在網絡活動上的差異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發現,女性要比男性參與更多的休閑社交類活動,男性要比女性參與更多的游戲娛樂活動,而在信息獲取活動中性別不存在差異。

        結合受網絡欺凌在性別上的差異(男性要比女性遭受更多的網絡語言欺凌和偽造欺詐,而在隱匿身份層面上不存在性別差異),可以發現本文的設想得到部分支持:男性由于參與更多的游戲娛樂活動,而游戲娛樂活動和網絡語言欺凌正相關,因而導致男性遭受更多的語言欺凌;性別在信息獲取層面上沒有差異解釋了性別在隱匿身份上沒有差異,但卻不能解釋男性要比女性遭受更多的偽造欺詐。因此性別在受網絡欺凌上的差異可以由網絡活動部分解釋,本研究設想得到了部分支持。

        3 討論

        本次調查發現大學生受網絡欺凌平均分為1.607,表明大學生遭受網絡欺凌的情況較少,這與尤陽的研究結果一致。在受網絡欺凌各維度上,發生最多的是隱匿身份。由于網絡能夠使用戶彼此間很輕易地進行溝通,而且實施匿名欺凌的成本很低,這就使得匿名性成了網絡欺凌的一個顯著特征。我國政府也意識到了匿名性的危害,人大常委會于今年11月7日通過了《中國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要求網絡運營者為用戶提供信息、即時通訊等服務的時候,應當要求用戶提供真實身份信息。

        本次調查發現受網絡欺凌在年級上沒有差異,不管是高年級還是低年級,遭受網絡欺凌的水平沒有顯著差異。但是在上網時間上發現平均上網時間超過9小時受到網絡欺凌的水平要顯著高于1-3小時和3-6小時,這說明上網時間越長,受到網絡欺凌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此Υ笱生來說合理地控制上網時間能夠有效降低受網絡欺凌水平。

        性別、上網活動和受網絡欺凌之間的關系如下:女性要比男性參與更多的休閑社交類活動,比如在線購物和即時聊天等;男性要比女性參與更多的游戲娛樂活動,比如網絡游戲和觀看直播;而在信息獲取活動層面上無顯著性別差異。游戲娛樂活動和網絡語言欺凌顯著正相關,表明參與游戲娛樂活動越多越可能受到語言欺凌;信息獲取活動和網絡偽造欺詐與隱匿身份顯著正相關,表明參與信息獲取活動越多越可能受到偽造欺詐欺凌和隱匿身份欺凌;而休閑社交類活動與受網絡欺凌無顯著關系。男性在網絡語言欺凌和網絡偽造欺詐上的得分要顯著高于女性,表明男性受到更多的語言欺凌和偽造欺詐欺凌;而在隱匿身份上性別不存在顯著差異,這可能是由于匿名性是網絡欺凌的顯著特征而導致的。本研究的設想得到了部分支持,即性別在受網絡欺凌上的差異可以用網絡活動來解釋:男性由于參與更多的游戲娛樂類活動,而游戲娛樂類活動越多越可能受到網絡語言欺凌,這就解釋了男性遭受語言欺凌的水平顯著高于女性。

        參考文獻

        [1] zgr Erdur Baker, brahim Tanr kulu.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cyber bullying experiences among Turkish secondary school children[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0, 2(2):2771-2776.

        [2] Patchin J W, Hinduja S. Cyberbullying and Self-Esteem[J].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2010, 80(12):614C621.

        [3] 汪耿夫,方玉,江流,周貴陽,袁姍姍,王秀秀,蘇普玉.安徽省中學生網絡欺凌與自殺相關心理行為的關聯研究[J]. 衛生研究,2015.6:896-903.

        [4] Litwiller B J, Brausch A M. Cyber bullying and physical bullying in adolescent suicide: the role of violent behavior and substance use.[J]. Journal of Youth & Adolescence, 2013.42(5):675-684.

        [5] Ybarra M L, Diener-West M, Leaf P J. Examining the overlap in internet harassment and school bullying: implications for school intervention.[J].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2007.41:S42-S50.

        [6] 江文,吳思儀,葉麗怡,周壽明. 地方高校大學生網絡欺凌應對方式調查研究[J].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15.6:82-87.

        第6篇:校園欺凌研究方法范文

        我很難理解,“噴子”在現實生活中也是這樣嗎?他們對文章斷章取義只為了進行一場毫無意義的口水戰嗎?

        噴子心理學

        特別留意了一下,噴子在全世界范圍內都存在,其影響之廣已經導致了一個全新心理學領域的誕生――“噴子心理學。

        通常人們要么認為參與罵戰的人教育程度低,收入不高,對社會不滿,要么認為這是出于人類的劣根性,任何人在特定情況下都有可能成為一個噴子。但越來越多的研究認為并不是這樣。

        心理學家們調查發現,越喜歡在網上發表評論的人,就越喜歡在評論中攻擊別人。而喜歡胡亂攻擊他人的人,在性格上也有著驚人的共同點,那就是絕大多數都具有“暗黑四人格”,包括馬基雅維利主義(利用和操縱他人、不在乎道德、自私自利)、精神病態(、易沖動、自私、麻木和殘忍)、自戀狂 (自大、驕傲、以自我為中心)以及日常施虐者(以他人的痛苦為樂)。

        這看上去是不是就像電影里那些喪心病狂的大壞蛋?沒錯,就是這樣,人的邪惡行為都可以歸因于這四種類型的人格。

        所以,在網上評論區里胡亂謾罵的人,并非因為教育程度低,也并非僅僅因為觀念不同,而是惡意人格帶來的思考和行為方式。

        在這四種暗黑人格中,日常施虐者人格和網上的噴罵行為之間有著最強烈和穩定的相關性。這說明,在網上胡亂謾罵攻擊別人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很可能也有令人討厭的行為。因為具有施虐者人格的人看到別人遭受痛苦,自己就很高興。

        然而,他們的施虐傾向又不足以在臨床上認定為人格障礙,屬于理智人群中的施虐者。

        所以,網絡謾罵并不是簡單的惡作劇,而是某個群體在網絡上的行為方式,和喝了酒就打罵老婆的鄰居老王、學校里總是欺負同學的校園惡霸、和你下鋪那個喜歡打爆怪獸腦袋的游戲迷兄弟沒啥區別。很有可能,就是他們在網絡上用所謂的“正義感”虐待著受害者。

        網絡暴力怎么破

        我們總說,對待網絡暴力最好的方法是不要理睬,否則只會讓施暴者越來越囂張。但我們也要明白,這也是一種欺凌,同樣應當認真對待。和校園欺凌一樣,我們必須認真思考,怎樣限制人們線上線下的暴力行為。

        很遺憾,現有的法律很難約束網絡欺凌行為。即使是“在花園里種一棵樹都有法律規范”的美國,也沒有相關法律來對這種行為進行約束。

        盡管各種線上線下的暴力事件層出不窮,也請不要認為這個世界充滿惡意,她并沒有變得越來越壞。因為經常故意進行煽動的人只是互聯網使用者中非常小的一部分――大約為5%,絕大多數的閱讀者根本就不做任何評論。這說明,在網上罵街的施虐者群體所占的比例其實非常小,只不過其言論是最顯眼的罷了。

        第7篇:校園欺凌研究方法范文

        許教授60歲,投身于社會工作領域30多年,是臺灣注冊社工師,在多家社會福利機構擔任督導(最高級別),教授兼機構督導的身份在社工領域已是業界頂端,再加上她的眾多著作成為社工教育的經典教材,許教授在臺灣社工領域可以稱得上是舉足輕重的專家。

        3個閃耀特質

        一節分析社區問題的課上,對于入室盜竊、暴力搶劫等問題頻發的社區,大家多是針對被害人或施暴人進行處理分析,許老師跳脫出單一的社工師角度,從整個社區的居民關系結構入手分析,既從犯罪學的角度剖析治安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施暴者心理問題的根源,又從心理學角度參與對受害人的安撫工作,還從社會學角度分析社區的結構問題,提出梳理方案,最后用管理學的能力組織更多的社工師參與解決問題,讓我們領略了一名專業社工師在機構中是如何運籌帷幄,用科學的人力資源設計以最低的成本解決最多的問題。

        之前我就知道社工師是一個考驗綜合能力的職業,不但要求從業者能夠分析社會問題的根源,還得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理論與實踐技能的統一。但從許老師的身上,我切實感受到知識體系不能局限在社工這一單獨領域,要從社會學、心理學甚至經濟學、政治學的角度切入,如果不具有博學的知識背景,是不可能從多個角度分析一個社會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的。這些理論知識的學習,需要大量的學校教育和自我積累才能達成。

        學而優則教,工作中取得成就的社工師往往會在高校、社工機構執教。課堂上的每一個案例都來自實務經驗,生動形象,把整個分析、策劃、解決的過程展現得淋漓盡致。有一次我做論文報告,許老師竟然全程約我進行了3次面談,事無巨細地為我補充了許多應了解的細節。更讓我深有感觸的是,對于我提出的問題,老師親自查閱資料后,才給出公允的解答,絕對不會信口開河。無論是教學還是實務服務,許老師身上都體現著社工師應有的嚴謹二字。

        社工師的服務對象大多是弱勢群體,更是面臨危機、困難的弱勢群體,如果沒有嚴謹的工作態度,只是憑感覺隨意提供服務,不但提供不了幫助,沒準還會造成傷害。可以說無論一位社工師的知識、技能多么豐富,嚴謹都是不可或缺的素質。服務內容單調、反復,時常會令人感到枯燥乏味,嚴謹就更顯得尤為可貴。

        經驗豐富在各個行業都很重要,社工師經驗的重要性體現在分析問題上。社工師的工作集中在社會的陰暗面,案主可能會有一些難以啟齒的困難,尤其是在家庭問題中。曾經有一個青少年案主申請咨詢,作為機構督導的許老師在訪談之中敏銳地發現了案主描述案情時有所保留,巧妙詢問后,發現案主隱藏了家庭暴力問題。經驗會讓一個社工師具有更敏銳的直覺和更強的分析能力,只有將工作經歷結合理論思考,才能夠獲得經驗,兼具高校科研人員和實務社會工作者雙重身份的人無疑是最理想的從業者。在臺灣社會福利機構工作的社工師,也大多會承擔一部分科研工作,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方法也是社工師執照考試中重要的一部分。專業社工師身上閃耀的3個特質:博學、嚴謹、經驗豐富,都在許教授身上顯露無遺。

        社工師的進階

        有人以為在社會福利領域工作一段時間后,就可以自動成為社工師了,其實不然。社工師和注冊會計師、執業律師、執業醫師一樣,在全世界都需要通過統一的執照考試,并具備一定的工作經驗后才可以獲得。在臺灣地區,社工師執照考試是非常難的,通過率不到10%,和其他的執照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在中國大陸也是一樣,需要先通過社工師資格考試,之后的職稱升級又要參加單獨的測試。盡管中國大陸考試體系已經相對完整,但是國家政策和社會福利機構尚沒有對從業者參加資格考試提出硬性要求,社工師的職業發展路徑目前也并不完備。在美國,社工作師的職業發展路徑是非常成熟的。

        在美國,社工師進階有5個階段:志愿者和非專業社會福利人員、基礎社會工作師、中級社會工作師、高級社會工作師、臨床社會工作師。志愿者處于社會工作序列中的最初級,沒有任何相關專業的要求,只要經過相關培訓就可以上崗。專業的社會工作者則有學歷、經歷要求,且需要通過執照考試。基礎社工師只需要本科學歷即可報考,工作的內容以對案主的直接服務為主,學習內容更偏向心理學和社會學,算是社工師中承擔最基礎工作的一類。中級社工師需要社會工作碩士學歷,除了更豐富的直接服務經驗,中級社工師更側重方案策劃,同時學習一些社工服務的督導技能,具備初步的資源整合能力。高級社工師除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外,更要求具備強大的綜合能力,能夠勝任機構的管理職位,這就需要充分了解管理學、經濟學知識。美國最高級的臨床社會工作師的要求更是嚴苛,該資格必須持有執照,取得社會工作專業碩博士學位,過去10年積累至少3年共計4500小時的工作經驗,完成臨床社會工作繼續教育,并有兩位臨床社會工作碩士或博士的推薦才可以。

        美國的社會工作師等級體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較為成熟,社會福利機構在不同的位置會配置相應等級的社工師,本科畢業生作為基礎社工師打理日常的服務工作,有一定工作年限和更高學歷的中級社工師會承擔中級的管理職位,負責組織日常工作。機構的高層領導更多是由具備高級社工師職稱的專家擔當,從更高的角度策劃機構的發展和服務的開展,確保機構的正常運營。機構中最資深、專業、權威的社工師則可以獲得臨床社工師的執照,對社工師個人來說,是能力的肯定和嘉獎,也體現出機構的專業性。

        有人可能從未想過社工師需要經歷這樣艱難的學習、考核過程,其實這是混淆了社工師和志愿者的職業定位,社工師并非以解決表面問題為宗旨,如果不能了解社會行為產生的理論,則無法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工作者。比如某學校發生校園欺凌問題,社工師并不是解決欺凌問題就可以了,還要研究欺凌問題產生的原因,哪些情況下容易產生欺凌行為,欺凌行為的發生有哪些形式。只有在了解這些問題的基礎上,介入才會是成功的。

        中流砥柱

        一個社會福利機構正常的流程是,機構接受案主的問題,問題交給機構的社工師進行分析和策劃,社工師調動自己的資源,包括社會福利資源和志愿者提供服務,服務提供給求助者,最后結案總結,準備遇下一個案主。

        第8篇:校園欺凌研究方法范文

        一、課前準備要充分。

        教學目標要有預設性,沒有充分準備的課,肯定是低效或無效的。備課之關鍵在于備知識、備方法、備學生,三者缺一不可。備知識就是“知己”,備學生就是“知彼”,而備方法就是研究戰略戰術。古人說“高效方能為師“,故教師備課時,不能僅限于將課本上已有的知識備好,還應該閱讀大量的相關資料,將本節課的知識背景掌握充分,將局部的知識放到整體的知識大背景來研究,只有這樣,學生對知識的把握才能有“會當凌絕頂,一纜眾山小”的感受,而不象是走進了一片大森林,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暈頭轉向,如果教師一味的照本宣科,學生就會覺得枯燥乏味。關于教學方法的設計,應與學生的個體情況結合起來,孔子說:因材而施教,所以方法應是靈活多樣的,它是根據知識的難易度和學生的認知水平來確定的。

        二、課堂駕馭能力要較強。

        這是課堂高效運行的必要條件。要做到這點,教師必須具備三種過硬的基本功:語言、板書、嚴密的邏輯思維。課堂是師生互動的場所,教師怎樣才能將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試想教師沒有抑揚頓挫,幽默風趣的語言,怎么吸引學生的聽覺?沒有一手漂亮的板書,又怎能吸引學生的視覺?沒有對知識嚴密的邏輯分析,又怎能給學生的智慧的光芒,給學生以心智的啟迪?學生的能力又從何而來?所以教師具備了這三點,學生才會欣賞你,佩服你,才會對你的課興趣濃厚。

        第9篇:校園欺凌研究方法范文

        一、加強班子建設,轉變辦學思想

        學校黨政工一班人通過不斷地學習,牢固地樹立了教育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把“著眼孩子的終身發展,為孩子的終身幸福負責”作為辦學理念。把“辦讓人民滿意的教育”作為我們追求的終極目標。

        出泉溝小學教學條件相對南部山區是比較落后的,我們承認落后,但不甘落后,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從教師隊伍建設、學生自主管理兩方面抓起,創建和諧、進取的人文環境,塑造一支德高技強、團結奉獻、勤學善研的教師隊伍。

        班子建設的目標是團結、勤政、廉潔、務實、高效。班子建設實行分級管理,分工負責,團結協作的原則。班子建設堅持貫徹“集體領導,會議決定”的要求,做到了大事研究,中等事討論,小事通氣。

        二、強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努力提升教學質量

        本學期由于各方面原因,缺乏中高年級的數學教師,年輕的張飛燕(工作時間僅有兩年),勇挑重擔,擔任六年級數學教學任務;我和井文錄老師及時調整到數學學科。因此,我們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求對教學管理重心下移,走出辦公室,走進教室,走進教材,走向學生。一是所有領導均擔任語數英學科教學。二是對青年教師夾磨鍛煉,促進青年教師快速成長。三是結合課改,支持教師參加各種培訓,校內定期舉行各種培訓。四是認真開展課堂教學研究和備課專題研究。認真進行說課和評課。五是強化了上班紀律,實行了專人考勤制度。六是做好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溝通工作。通過艱辛的努力,我校的廣大教師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廣大父老鄉親交了一分優秀的答卷,學期末統考的16個學科中,出泉溝小學取得了8科第一四科第二的好成績,也用事實證明我校的領導班子是團結、務實、勤政、高效的;我校教師個個業務精湛、求真務實、安貧樂教。

        三、深化改革,提高辦學綜合效益

        在后勤和建設方面,我們始終堅持因校制宜,內涵發展,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學期初召開就餐學生家長會,由就餐學生家長成立家長委員會,由家長出面為學生準備午餐,先后四位家長到校為學生做飯,保證了學生中午的就餐問題。二是依據上級相關資助政策,圓滿順利的完成了20xx年秋季資助工作,家長滿意率為100%,在南管會組織的專項督導中,收到領導的好評。三是解決了師生及幼兒園冬季取暖問題,在陳主任的大力支持下,學校投資8。4萬元,購買了10臺3P、兩臺1。5P空調,并且新接三項四線電,保證學生取暖。

        四、抓大事,確保學校穩定

        安全工作是學校的頭等大事,穩定是改革的基礎,穩定是效益,穩定是生產力,穩定孕育著發展。在安全衛生方面,學校隨時緊崩這根弦,警鐘長鳴。一是組織機構建全。二是分工負責、任務明確。三是堅持開會必講安全,天天必講安全,營造了一個“隱患險于明火,防范勝于救災,責任重于泰山”的氛圍。四是堅持一月以安全教育為主題的班會和學校一期兩次專題講座制度(冬季森林防火專題教育及預防校園欺凌講座)。五是定期召開家長會,組織學習有關安全文件和《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并和家長簽定責任書,形成了學校、家庭齊抓共管安全工作的格局。六是利用即將淘汰的滅火器,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滅火器的使用方法,并及時更換了26個滅火器。在近一學年里,全校師生平平安安,無一事故發生。無一人上訪和告狀,學校內外環境穩定。

        五、抓德育,提高學生素質

        1、注重加強德育隊伍建設,特別是班主任隊伍建設。

        堅持每周一次主題班會和每月一次班主任會議。重視對教師的培訓,采取自主與集中相結合,實地培訓與個體帶動相結合的形式,對教師進行了師德、師能的專項培訓。加強師德教育,簽訂師德承諾書,通過學習提高了教師的管理水平,評選了教師和學生“四德榜”。

        2、抓好學生行為規范教育。

        首先,加強了升旗禮儀的培訓,周一集中升旗,周二至周五由升旗儀式各中隊輪流升旗,每次升旗均要奏國歌,德育教育重點是愛國教育,愛國教育先從升旗儀式開始。其次以《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小學生守則》和《新編三字經》為重點,開展以“路隊、紀律、兩操、衛生、禮儀”為內容的常規評比活動,工作中加強對學生指導,利用晨會、班會、升旗、廣播、板報、隊會等形成進行強化教育,這樣既扎實有效地促進了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又為學生今后做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結合重要節慶日、紀念日組織宣傳教育和實踐活動。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 | 欧美精品免费人爱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专区一区国产 | 亚洲人成综合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大片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