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大學生的科研素養范文

        大學生的科研素養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學生的科研素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大學生的科研素養

        第1篇:大學生的科研素養范文

        關鍵詞:科研平臺;德育素質;創新能力;研究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3-0247-02

        大學生德育素質與創新能力的融合是時展的需求,是21世紀高等教育的必然趨勢。高校科研平臺作為推動我國科技發展的重要研究基地,吸引、培養人才的基地和國內外學術交流的中心,它具有技術集中、人才集中、課題集中多種特點和優勢;同時,其工作性質決定其研究與自然、社會距離更近,教師與學生之間距離更近,是對大學生德育素質與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融合培養的最佳場所。近年來,我們依托天然產物研究與利用湖北省重點實驗室(三峽大學)科研平臺進行了實施大學生素質教育與創新能力的研究與實踐,通過近三年的實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一、明確平臺功能,樹立德育素質與創新能力培養相互滲透新理念

        當前本科教育中德育素質與創新能力的融合缺少有效載體,是導致當前高等教育中創新能力與德育教育失衡的主要原因。高校科研平臺以其科技、人才和社會資源優勢在本科生創新能力與德育素質培養中彰顯其獨特的魅力。在實施過程中,我們打破傳統教育模式,依托科研平臺,建立了全程參與,整合培養新體制。通過平臺教師全員參與對學生的管理,做到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全心身育人;通過召開大會、老教師和學生自我介紹、參觀實驗室、學習實驗室規章制度、面對面談心等建設良好的師生關系。平臺教師除了負責指導學生的具體科研項目外,從學生的思想動態、科研設備分配、學術講座、文體活動、后勤生活等各個方面都安排專人負責,做到教師人人培養學生,學生事事有人培養。通過團隊統一管理,教師與學生、教師與教師、學生與學生猶如在一個大熔爐里相互交融,德育素質與創新能力在管理活動中達到了共生互動,相同互通,相異互補。

        二、開辟新渠道,促進德育素質與創新能力培養的相互滲透

        科研平臺通過開展一系列主題活動,以實踐活動作為滲透德育教育與創新能力培養的載體,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使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具體化,人文素養、公德意識、心理素質的培養客觀化,教育形式趣味化,提高了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效果。(1)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提高學生人文修養:通過閱讀歷史書,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閱讀勵志書,強化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價值觀念、道德觀念及奉獻精神;閱讀文學書,凈化心靈,陶冶情操。(2)開展學生自主管理活動,提高自身管理水平:讓本科生參與科研平臺管理把自己當作平臺的主人,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日常管理過程中通過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3)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增強社會責任感:利用假期組織大學生到東陽光集團、宜化集團、人福藥業、神農架聚能藥業等企業參觀學習,讓大學生在實踐中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培養大學生嚴謹、務實、多思的良好品德,增強對國家的使命感和對社會、對他人的責任感。(4)開展主體實踐活動,催生個性成熟:將科技創新與德育教育有機結合,重視培養學生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人文素質的教育。重點實驗室在開展“產、學、研”合作的工作中,有目的要求學生以科技創新、產品開發和“挑戰杯”活動的方式參與到相關企業的管理和產品開發活動,培養學生適應市場經濟的能力。(5)注重畢業實習指導,全面提升創新能力和德育素質:本科畢業實習是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德育教育最佳整合期,也是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關鍵時期。我們通過科技的研究活動,培養學生追求真理、堅持真理的精神,養成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工作作風,從而實現科研創新能力和德育素質的全面提升。

        三、構建科研平臺內部考核與社會評價結合的機制

        我們對學生在實驗室學習和科研期間的表現,從科研、管理和社會活動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核,檢驗實驗室實施科學精神與德育素質培養效果。科研上,學生的科研的成果為考核指標之一,同時對學生在科學研究過程中的具體表現也進行考核,指標包括科學態度、科研成本、學習能力、工作效率、儀器設備和低值耐用品使用的完好率、團隊協作精神等。管理上,主要考核學生參與實驗室公共財產管理、安全衛生管理、考勤管理和對實驗室建設的建議與思考等。社會實踐活動考核學生參加活動的主觀能動性、活動的效果等。實驗室對學生的考核改變單純通過理論考試評價學生能力的模式,以實踐工作能力考核為主,注重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同時,引入社會考核內容,對在實驗室走向社會的學生,通過對其社會競爭力和用人單位滿意度以及學生對實驗室人才培養模式的反饋調查,評價實驗室對人才培養的社會價值與意義。通過100份問卷調查,我們科研平臺推行創新能力與德育素質融合的培養模式受到社會和畢業學生的一致好評,用人單位對實驗室培養的學生滿意度達到92.5%,畢業生對培養模式滿意度達到100%。用人單位對實驗室畢業的學生評價為優秀的包括職業道德,事業心、責任感,團隊協作精神,創新能力,知識能力,實踐動手能力,認識能力。社會評價客觀反映了科研平臺將德育素質與科學精神融合的培養模式,能夠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全面發展人才。

        四、依托科研平臺培養大學生德育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效果

        近3年來,我們通過“科研平臺―團隊統一管理為主導―創新能力與德育素質教育并重―活動式教育為載體―內部考核與社會評價結合”的綜合素質培養模式,先后培養本科畢業生38人,有7人獲得湖北省優秀學位論文,發表研究論文20篇,其中SCI論文2篇;接受大學生科技創新小組17個,培養科技創新學生45人,培育出科技創新團隊8個;指導的學生先后獲得了湖北省大學生化工設計創業大賽、湖北省“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湖北省人福科技“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大賽、三峽大學“挑戰杯”創業計劃大賽等諸多獎項;學生參與申報成功國家級項目2項,省級項目3項。申報專利5項。協助完成課題鑒定3項,獲得湖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通過主體活動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畢業生在社會各崗位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及用人單位滿意度明顯提高。

        五、體會

        通過開展“科研平臺―團隊統一管理為主導―創新能力與德育素質教育并重―活動式教育為載體―內部考核與社會評價結合”的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模式的實踐活動,使我們深刻認識到提升當前大學生的德育素質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高校的科研平臺對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和作用。

        參考文獻:

        [1]莊明珠,陳閩軍,劉玉敏.發揮科研平臺優勢,努力培養創新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5).

        [2]張桂春,張萍,劉新海.大學生素質教育中如何培養創新能力[J].科學教育,2005,11(6).

        [3]費正東,屠美玲.科研平臺反哺教學探索與實踐[J].教學研究,2012,35(4).

        [4]王莉,韋革宏.淺談科研平臺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中的作用[J].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2011,108(2).

        [5]張澤民,李偉,張秀香等.如何利用科研平臺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J].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3(2).

        第2篇:大學生的科研素養范文

        關鍵詞:數學實驗;課程;素質培養

        南京郵電大學自1996年以來,一直堅持開設數學實驗課,已經進行了許多的嘗試和探索,積累了一些經驗,取得了一些教學成果。

        多年來,我校堅持面向全體理工、經管類大學生開設數學實驗必修課程。開設這門課的目的,一是讓學生學會獨立使用各種先進的計算工具和信息傳播技術探索解決一些典型數學問題的方法; 二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傳統的大學數學教學在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上都難以適應新形勢,尤其是在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上,先進的數學學科前沿與陳舊的基礎課教學體系和內容的矛盾;各學科應用數學技術的急需性與教學內容對應用的不直接性矛盾更加突出。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為加強數學應用,我們把開設數學實驗作為教學改革的重點。突出基礎、加強應用、注重實驗、優化整合、分類處理,將大學數學中的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統計與數學軟件有機結合,補充現代數學中與信息有關的數學方法和應用實例,使教學內容具有針對性、交叉性和實用性。開設數學實驗必修課,數學建模公選課,突出基本理論和應用兩個方面。自我校開設“數學實驗”和“數學建模”課程以來,一直受到學生普遍歡迎。本文就數學實驗在大學數學教學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數學實驗教學內容和方法等方面,結合我們的具體教學實踐談個人的一些認識。

        一、數學實驗在大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大學數學教育的重點在于培養大學生掌握必要的數學知識,應用數學理論與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傳統的教學方式注重理論性的數學指導,缺乏實踐的動手操作能力的訓練。教學方法往往是以課堂為中心,采取灌輸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單一,重理論輕應用,不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缺乏激勵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的有效機制和教學環境,使數學應用于實踐難以實施。數學實驗與數學建模課程的開設大大地改變了這種狀況。數學實驗對于培養學生的能力與素質有以下作用。

        (1)數學實驗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數學實驗通過數學軟件的使用,對一些現象進行演示,可以使學生對其有直觀的認識。數學軟件的可視化功能可使學生的思維形象化,可操作化,從而改變數學抽象的內容,使晦澀的數學理論變得生動而有趣。通過實驗驗證某些數學定理,可以使學生深入認識數學規律,激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特別通過對實際問題的分析,建立數學模型,并使用計算機解決問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在實際中的應用,體會使用數學理論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快樂,大大提升學生學習的成就感和學習動力,使學生由被動地學數學變成主動地用數學。數學實驗實際上是由學生自己動手,用“玩”計算機的方式去解決幾個實際問題,親身體驗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實踐證明數學實驗可以促成數學教學的良性循環,即參加數學實驗愈多,則愈感到自己數學知識的不足,那么就愈要學習更多的數學知識充實自己。如此,就激發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2)數學實驗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數學實驗的客觀性便于驗證數學理論的正確性,其直觀性使學生更好地接受數學理論,掌握數學規律。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分析問題,建立數學模型,利用數學軟件和計算機編程,最終得到結果,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增強了學生學好數學、用好數學的信心。在數學實驗的思考、完成以及對實驗結果分析的全過程中,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正確應用數學理論和方法,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得以大大提高。

        (3)數學實驗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在通過數學實驗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學到知識,提高了動手能力,有利于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增強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同時也培養了他們堅忍不拔、積極向上的精神。許多實際問題的引入,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分組實驗中解決問題的過程也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二、數學實驗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改革

        1.數學實驗的概念

        以問題為載體,以計算機和數學軟件為工具,以學生為主體進行的學習數學知識,應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實踐探索活動,統稱為數學實驗。數學實驗把數學知識、數學建模和計算機應用有機地融為一體。它通過使用計算機以及數學軟件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進一步學習數學或應用數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動手能力和應用能力,有效地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

        數學實驗開設存在的問題

        (1)師生對數學實驗課開設的重要性和實際意義認識不足,因此導致一些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學習自主性不強、學習目的不明確,而一些教師也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處于一種被動應付的狀態。

        (2)由于數學實驗課是一種實驗性課程,因此必然要采用合適的數學軟件作為實現該課程實驗內容的工具。而目前數學軟件有好幾種,且都有各自的優點和使用范圍。因此,選取合適的數學軟件將有利于數學實驗課的開設和學生動手能力的增強。

        (3)由于數學實驗涉及的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與普通的教學課程和實驗課程在內容安排和課程設置上都不盡相同。目前開設數學實驗課的教師很多仍采用普通的授課方式及教學方法,這顯然不適合課程的要求和目的。因此,怎樣合理設置課程也成為任課教師深思的問題。數學實驗課程的開設是大學數學教學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基于大學數學教學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的實際,我們的目標是: 將數學實驗課程融入大學數學主干課程體系中。在大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通過數學實驗,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數學理論和方法的理解,培養學生運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 體系改革,內容優化

        數學實驗課是我校多年來堅持面向全體理工、經管類大學生的一門必修課程。開設這門課的目的,一是讓學生學會獨立使用各種先進的計算工具和信息傳播技術來探索解決一些典型數學問題的方法。二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原大學數學教學在課程設置( 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 ,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上都難以適應新形勢,尤其是在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上,以下矛盾更為突出。(1) 先進的數學學科前沿與陳舊的基礎課教學體系、教學內容的矛盾。(2) 各學科應用的數學方法與教學內容的不直接性的矛盾。經過大量的調查研究、綜合論證,我們把開設數學實驗作為改革的突破口,以突出基礎、加強應用、注重實驗、優化整合、分類處理為指導思想,將大學數學原來所開設的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進行結構重組。精選教學內容,補充現代數學中與信息學科有關的數學方法和應用實例,使教學內容具有針對性、交叉性和實用性。在教務處的支持下,在大二全年開設全校性的大學數學實驗(B),而數學類專業學生開設數學實驗(A),并在全校開設數學建模公共選修課。突出基本理論和應用兩方面,打好連續量、離散量、隨機量、數學應用等四大基礎,實現數學與計算機、數學與信息科學、數學基礎與數學前沿技術三種結合。

        3. 突出基礎加強應用注重實驗

        大學數學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突出對連續型變量、離散型變量、隨機型變量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數學知識、方法以及邏輯推理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理性思維素質,加強與計算機的結合,突出應用能力的培養。一方面繼續突出基本計算的訓練,使學生系統地獲得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統計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另一方面通過數學實驗把數學軟件引入數學教學,實現數學與計算機、數學與實際應用的結合,注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 突出基礎、注重實驗、加強應用,既有利于高等教育大眾化形勢下大學生的數學素質、能力的培養,又兼顧到部分學生進一步提高數學理論基礎與應用能力的需要。突出基礎,首先體現在實現以下的培養目標:知識層面: 掌握必備的數學基本知識,即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統計等課程內容。基本思維訓練層: 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等基本思想方法。創造性思維層: 通過數學實驗與數學建模訓練,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具體要求是掌握處理連續型變量、離散型變量、隨機型變量的基本方法等數學基本知識; 抽象思維能力、演繹推理能力、歸納綜合能力等數學的基本思維能力;具有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并提煉出數學模型從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數學建模能力:利用計算機及數學軟件進行科學計算數值計算能力;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能根據發展要求,及時更新知識,以適應社會、經濟、科技的不斷發展和需求,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數學知識更新的能力,提高學生使用數學的興趣和能力。

        數學實驗從問題出發,強調以學生自己動手、動腦為主,在教師的指導下用學到的數學知識和計算機技術,利用相關的數學的軟件如: Mathematical、Matlab、Maple、Lingdo 等,解決一些應用問題。其意義不僅僅在于使學生掌握必要的數學知識,更重要的在于學生的獨立參與,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對數學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和應用數學的能力。

        為適應學生的個性發展,建立了開放數學建模實驗室,讓學生有機會選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實驗,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給學生一個自我發揮,展示才能的機會。從1997年起,組織了學生參加校內數學建模競賽及省內的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

        4. 數學實驗課程體系的構建

        建立基于網絡平臺的數學課程實驗系統數學實驗網絡教學信息系統平臺由教師教學系統、學生學習系統和教學管理系統三大模塊組成。這些模塊之間相互聯系,相互配合,構成一個完整的基于網絡平臺的數學實驗與數學建模實踐系統。通過數學實驗網絡平臺,教師在系統上實驗題目,與學生進行在線討論,或對學生留言進行網上答疑等。學生在網絡上自由下載題目,學生可以在任何計算機上完成實驗,或進行在線討論,或通過留言方式在網上提交問題,完成實驗后直接在網絡上提交程序,實驗結果及實驗報告,實驗題目可以限時完成,也可以不限時完成。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實驗報告進行瀏覽、批閱。系統可以擴展成網絡教學平臺。相對于封閉的傳統教學模式而言,網絡化教學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做到了信息渠道的暢通無阻,它體現了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的思想,促進了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幾點體會

        (1)開展“認識―訓練―創新”遞進式實踐教學體系的創建與實踐,逐步形成了新的實踐教育教學理念:一是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樹立科學的發展觀。二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科學的人本觀。三是堅持“育人為根本,質量是生命”,樹立科學的質量觀。四是堅持創新能力培養和全面素質教育,樹立科學的成才觀。

        (2)要科學合理地安排教學,按照基礎型、提高型、研究創新型三個層次,形成“理論與實踐相融合,以實踐教學為主;基本技能培養與創新能力培養遞進結合,以創新能力培養為主;課內教學、課外開放與學生自我訓練貫通組合,以學生自我訓練為主”的實踐教學模式。老師要精心設計,扎實推進,逐步深入,使學生能夠在不知不覺中學習到數學知識與技能,學會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3)要高度重視實踐教學團隊建設,制定相應措施,鼓勵高水平教師投入實踐教學。建設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隊伍互通,教學、科研、技術兼容,核心骨干相對穩定,結構合理的實踐教學團隊。逐步形成一支熱愛實踐教學,理念先進,學術水平高,教學科研能力強,熟悉實踐技術、勇于創新的實踐教學隊伍是保障教學水平的重要力量。

        (4)構建高水平、現代化多功能實踐教學平臺。深入開展數學課程的實踐教學活動。抓好現代信息技術平臺和實驗室平臺建設,為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提供了重要保障。

        (5)要善于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老師要不斷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充分發揮大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讓學生的主要精力投入到數學實踐中,不斷挑戰自我,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佳績。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數學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數學實驗課程體系進一步完善,會使更多的學生受益于數學實驗課程,并為全面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姜啟源,張立平,何青等.大學數學實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3篇:大學生的科研素養范文

        【關鍵詞】素質培養;語音實驗室;科學管理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Discussion on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Speech Laboratory

        KANG Qi

        (One year of College-level Work of the Yangtze River, Jingzhou Hubei 434023, China)

        【Abstract】The management of speech laboratory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of work are closely linked. Into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pronunciation, speech laboratory managers and workers to jointly explore important issues in English teaching. Establish and improve rules and regulations, and get rid of antiquated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mode,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participate in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improving the students’ practical skills, both for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speech laboratory, also in English class teaching to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 words】Quality; And speech laboratories; Scientific management

        在信息和電子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語音實驗室作為外語教育教學的專門實驗室,已成為高校外語教學不可缺少的場所,對提高外語教學質量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其先進完善的功能和現代化的教育手段使得英語課堂教學生動有趣,在提高學生聽、說能力 ,培養學生自我管理和探索能力方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必須加強語音實驗室的科研管理,將其建設成為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場所。

        1 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

        所謂綜合素質是指個體在教育和環境的作用下發展而成的多方面主體性品質。從生物學意義上說,人是不育有主體性的自然人,只有通過教育的開發和環境的默化,人才能由自然人向具有主體性的社會人轉化。因此,人的綜合素質水平是反映人的社會化水平的主要標志。

        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應包括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思想品格素質及各項能力等多個方面。大學生綜合素質如何,將影響到他將來的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又因為大學生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角色,將來會轉變成社會各界的精英人物,更多地影響到社會、國家,所以大學生的素質培養工作在大學校園受到了更多的關注。

        2 語音實驗室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2.1 人手不足,工作量大

        語音實驗室工作量大,程序繁瑣,系統維護、故障排除,設備保養和維修等很多時候還需要管理人員手工完成。但就目前看來,大多數學校語音實驗室都存在人手緊張,工作責任心不夠、業務素質不高等情況。

        2.2 管理體制不健全,教學模式陳舊

        語音實驗室承擔的是外語課堂教學的輔助工作,實驗室工作人員與任課教師之間的職責劃分不清晰,教學模式和技術手段不先進、無創新,實驗室管理工作缺乏約束與激勵機制成為普通現象。

        2.3 對學生管理困難

        任課教師只注重教學內容的實施,實驗室管理人員至負責技術手段的配合與設備管理,這就使得學生在實驗室上課期間的管理成為真空地帶。玩游戲、看視頻、甚至私自安裝軟件等狀況層出不窮。

        3 學生素質培養與實驗室建設相結合,建立科學完善的語音實驗室管理體制

        3.1 建章立制,規范語音實驗室管理體制

        制定規范的操作規程和規章制度,為語音實驗室管理工作正規化、規范化和科學化。制定并完善語音實驗室管理制度、操作規程和安全制度等;明確實驗室工作人員職責,規范實驗室設備使用和管理,定期加強實驗室軟、硬件的管理和為維護。做到既方便任課教師與學生,又便于學校統一管理,還要提高實驗室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3.2 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一是加強學生上機的規范性,用語音實驗室管理制度來更規范學生的課堂行為。通過按號入座、嚴禁在實驗室內吃東西、嚴懲故意損壞公物等方式來強化學生的規則意識。二是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改進技術手段,增加教學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為學生提供周全的教學服務。三是鼓勵學生參與語音實驗室的管理工作,采取勤工助學、聘請學生助理等方式,讓更多的學生與實驗室工作人員一起,共同開展實驗室管理工作。從簡單的打掃衛生、監督課堂教學中的設備使用,到系統的安裝與維護等,讓學生充分體驗實驗室的管理流程,既提高他們的實踐基本技能,也能培養學生與人溝通交流、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第4篇:大學生的科研素養范文

        【摘要】 觀察肺纖方顆粒抗大鼠肺間質纖維化的作用,及其對大鼠血清轉化生長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TGFβ1)和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的影響。方法:72只雄性Wistar大鼠經氣管插管灌注鹽酸平陽霉素1 mg/kg復制大鼠肺間質纖維化模型,隨機分入模型組、潑尼松組和肺纖方組,每組24只;15只雄性Wistar大鼠經氣管插管灌注等體積生理鹽水作為假手術組。造模后24 h開始常規灌胃給藥,潑尼松組給予醋酸潑尼松5 mg/kg,肺纖方組給予肺纖方顆粒1.25 g/kg,模型組和假手術組給予等體積生理鹽水,1次/d。分別于第14、28、45 天取材,假手術組每批5只,其余各組每批8只。檢測其肺組織病理改變及血清中TGFβ1和PDGF的水平。結果:與模型組和潑尼松組比較,在第45天時病理檢測顯示肺纖方組肺間質纖維化的程度較輕;血清TGFβ1和PDGF檢測結果顯示,模型組大鼠兩種因子水平升高,第45天時升高最明顯,并高于假手術組(P0.05),兩組間TGFβ1變化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肺纖方組PDGF水平在第14天時與其余各組比較顯著升高(P

        【關鍵詞】 肺纖方顆粒; 肺疾病, 間質性; 肺纖維化; 轉化生長因子β1; 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 大鼠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Feixian Formula, a compound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for treating pulmonary fibrosis, on bleomycininduced pulmonary fibrosis in rats, and its influence on serum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TGFβ1) and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

        Methods: Seventytwo male Wistar rats were infused with bleomycin (1 mg/kg) through tracheal intubation to induce pulmonary fibrosis, and they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untreated group (n=24), prednisonetreated group (n=24) and Feixian Formulatreated group (n=24). Fifteen male Wistar rats of the shamoperated group were infused with equivalent normal saline. Twentyfour hours after operation, prednisone (5 mg/kg) and Feixian Formula (1.25 g/kg) were given to the prednisonetreated group and Feixian Formulatreated group respectively by intragastric administration once a day. Equivalent saline was administered to rats of the untreated group and shamoperated group. On the 14th, 28th and 45th day, 5 rats in the shamoperated group and 8 rats in each of the other three groups were dissected to observe pathologic changes of the lung tissues, and the levels of serum TGFβ1 and PDGF were determin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Results: At the 45th day, the degree of pulmonary interstitial fibrosis was lesser in rats of the Feixian Formulatreated group as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untreated group and prednisonetreated group. The levels of serum TGFβ1 and PDGF were increased, and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shamoperated group, especially on the 45th day (P0.05),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rednisonetreated group and the Feixian Formulatreated group (P>0.05). PDGF in the Feixian Formulatreated group reached the highest level on the 14th day,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other three groups (P

        Conclusion: Feixian Formula can relieve bleomycininduced pulmonary fibrosis in rats, and the mechanism of its action may be related to downregulating serum PDGF.

        Keywords: Feixian Formula; lung diseases, interstitial; pulmonary fibrosis;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ats

        肺間質纖維化是許多不同病因所致肺間質疾病的共同結局,其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至今沒有理想的治療方法。本研究使用鹽酸平陽霉素(bleomycin A5, BLM)1 mg/kg經氣管插管快速灌注的方法復制大鼠肺間質纖維化模型,研究中藥制劑肺纖方顆粒對BLM致肺間質纖維化大鼠肺組織病理、血清轉化生長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TGFβ1)和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水平的影響。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材料

        1.1.1 實驗動物

        清潔級健康雄性Wistar大鼠87只,體質量180~200 g,由北京維通利華公司提供,許可證號為京動許字(1999)第039號。

        1.1.2 主要藥品

        注射用鹽酸平陽霉素,8 mg/支,天津太和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為050402。肺纖方顆粒劑的制作由北京師范大學教育部資源藥物工程研究中心承擔,制備工藝符合新藥申報要求,藥品規格為每劑生藥89.5 g,制成25.14 g顆粒,每克顆粒相當于生藥3.56 g。醋酸潑尼松片,5 mg/片,天津力生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為0503019。

        1.1.3 主要器材

        18號套管針、光源、紗布、35度傾斜鼠板、LEICA RM2135石蠟切片機(德國)、LEICA DMLB顯微鏡(德國)、OLYMPUS全自動顯微攝像系統(日本)、Specotrat酶標比色儀(SLT公司)。

        1.2 實驗方法

        1.2.1 造模方法及分組給藥

        87只雄性Wistar大鼠經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3.5 ml/kg體質量)麻醉后仰面固定于35度傾斜鼠板上,將光源直接照射于大鼠咽喉部皮膚表面,左手墊紗布向外向上提起舌頭,可見咽喉部有一明顯的亮點,從大鼠口腔,右手水平插入18號套管針到達咽喉部時,壓低針尾,使針頭抬高15~30度,輕輕插入氣管,長度約為針長的3/4,拔出針芯。將棉球薄片置于套管針外口,若棉球薄片隨呼吸前后擺動,則說明套管針已經插入氣管,若棉球薄片不隨呼吸前后擺動,可能套管針誤入食道,應立即拔出重新插入。其中72只大鼠按1 mg/kg體質量劑量[1]向氣管插管內快速注射2 mg/ml BLM生理鹽水溶液,15只假手術組動物注射等體積的生理鹽水,注射后繼續向氣管內快速推注0.3~0.5 ml空氣,并立即將大鼠直立旋轉,以使藥液在雙肺內均勻分布。動物清醒后隨意進食,將BLM造模組大鼠隨機分為模型組、潑尼松組和肺纖方組,每組各24只。造模24 h后開始灌胃給藥,1次/d,潑尼松組給予醋酸潑尼松5 mg/kg(藥液濃度為0.5 mg/ml),肺纖方組給予肺纖方顆粒1.25 g/kg(相當于生藥4.475 g/kg,藥液濃度為0.125 g/ml),模型組和假手術組給予等量生理鹽水。

        1.2.2 取材方法

        造模后第14天、第28天和第45天分3批取材,假手術組每批5只,其余各組每批8只。取材前24 h禁食不禁水,于末次給藥后1 h予10%水合氯醛3.5 ml/kg 腹腔注射麻醉后仰臥固定于解剖臺上分離腹主動脈,用注射器采血,分離血清,置-30 ℃冰箱凍存,備用。取左肺用10%福爾馬林固定,常規石蠟包埋,連續切片兩張,分別做HE染色和Masson染色。

        1.2.3 血清TGFβ1和PDGF含量的檢測

        采用酶聯免疫法測定血清TGFβ1和PDGF的含量。試劑盒由尚柏生物醫學技術北京有限公司提供。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0進行統計學處理,實驗數據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檢驗水準為α=0.05。

        2 結 果

        2.1 光鏡下肺組織病理學變化

        各時間點假手術組大鼠肺組織病理均顯示,肺組織結構清晰,肺被膜未見纖維素滲出及炎細胞浸潤,肺泡壁完整,肺泡隔無增寬,無肺萎陷及血管壁增厚,支氣管腔及肺泡腔內未見炎性滲出物,少數大鼠各級支氣管壁及肺泡間隔可見少量炎細胞浸潤。模型組造模第14天肺組織可見實變,實變區呈斑片狀分布,支氣管周圍病變尤為明顯,且伴有輕度肺水腫和血管周圍水腫。肺組織局部可見出血,胸膜下病變牽拉導致胸膜凹陷,肺泡間隔增寬充血,可見炎細胞浸潤,以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和組織細胞浸潤為主,散在少量的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及漿細胞。局部Ⅱ型肺泡上皮和細支氣管上皮細胞增生,部分肺泡內可見巨噬細胞簇集成團,纖維母細胞及纖維細胞增生。纖維化區可見數量不等的膠原纖維沉積,炎細胞相對較少,可見大小不等的囊性纖維氣腔形成,即“蜂窩肺”,部分囊性纖維氣腔表面被覆少量支氣管上皮細胞,在纖維化區和蜂窩肺區可見呼吸性細支氣管、肺泡管以及重建的囊壁內有增生的平滑肌束,殘存的肺泡區可見代償性肺氣腫,肺大泡形成。造模第14天已具備成纖維細胞灶,伴膠原沉積的瘢痕化、蜂窩肺等診斷普通型間質性肺炎或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的病理改變[2]。造模第28天,上述病變進一步加重,纖維化區增多,面積擴大,可見大量增生的纖維細胞和膠原纖維沉積,纖維囊性氣腔及炎癥細胞尤其是嗜酸性粒細胞較第14天明顯增多。造模第45天,纖維囊性氣腔減少,纖維化程度繼續加重,局部可見較多嗜酸性粒細胞浸潤,肺泡腔內有大量的巨噬細胞浸潤,局部可見陳舊性出血灶。潑尼松組和肺纖方組在用藥第14天時,病變程度與模型組相比未見明顯差異,第28天時病變達到最重,第45天和第28天時相比病變有所減輕,且肺纖方組膠原沉積、成纖維細胞灶、巨噬細胞灶較模型組和潑尼松組減少,炎性浸潤也減輕。

        2.2 大鼠血清TGFβ1含量

        各時間點模型組、潑尼松組和肺纖方組TGFβ1水平均顯著高于假手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組內各時間點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1 大鼠血清TGFβ1含量(略)

        2.3 大鼠血清PDGF含量

        第14天,肺纖方組大鼠血清PDGF水平顯著高于其他3組(P0.05)。第28天潑尼松組和肺纖方組大鼠血清PDGF水平顯著高于假手術組(P

        同組各時間點比較,模型組第45天PDGF水平與第28天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 論

        本實驗研究結果顯示,BLM誘導的肺間質纖維化大鼠模型的肺組織病理與假手術組比較有典型的間質纖維化改變;同時血清TGFβ1水平在3個時間點也均顯著高于假手術組;大鼠血清PDGF水平隨時間延長而逐漸升高,第45天時模型組PDGF水平顯著高于假手術組。可見BLM誘導的肺間質纖維化大鼠的血清TGFβ1和PDGF水平均顯著高于假手術組。在肺間質纖維化的發生機制中,TGFβ1和PDGF是與纖維化形成密切相關的細胞因子[36],研究表明二者是促進纖維化形成的重要細胞因子,在多個環節與其他因素一起起到促纖維化形成的作用,且二者相互作用,如PDGF可以促進TGFβ1表達,增殖期TGFβ1也可以通過誘導PDGF的分泌而促進增生。TGFβ1參與纖維增殖性病變如動脈硬化和肺間質纖維化,是間葉細胞分化的重要調節因素,是強效的致纖維化因子,在肺間質纖維化發生發展中的多個環節起作用[6]。TGFβ1對間葉細胞的增殖作用具有雙向性。在肺泡纖維化的增殖期,TGFβ1可通過誘導自分泌PDGF而促進纖維增生;隨著氣腔充滿,TGFβ1可以直接通過下調細胞周期蛋白依賴激酶2和4導致細胞周期停止。TGFβ1能夠誘導產生PDGFα受體,從而使PDGF的作用放大[7]。PDGF也是與纖維化形成有密切關系的一種細胞因子。如Melleni等[8]發現PDGF對成纖維細胞具有強烈的趨化作用和致有絲分裂活性,能促進Ⅱ型肺泡上皮細胞DNA的合成,并使細胞數增加,加入抗PDGF、抗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IGF1)及抗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FGF)抗體則會明顯減弱這種作用。肺臟成纖維細胞一旦游走到肺泡腔,則對一系列的促增殖信號有反應,PDGF就是其中一個影響因素,結果導致成纖維細胞群增加,肺泡毛細血管單位部分或完全消失。成纖維細胞對PDGF的反應取決于其表面受體的多少,和絲氨酸激酶家族的生長因子受體一起,配套結合導致受體二倍聚合、自我磷酸化以及出現信號傳導。研究表明,PDGF不僅能促進分離的大鼠成纖維細胞增殖,而且使其Ⅰ、Ⅲ、Ⅴ型前膠原合成增加,可能的調控機制是在轉錄水平上增強前膠原mRNA表達[9],PDGF是成纖維細胞增殖的獲能因子,還可調節細胞外基質的合成與降解,刺激成纖維細胞產生膠原酶,造成間質膠原斷裂,從而導致膠原排列紊亂。

        本研究中各時間點模型組、潑尼松組與肺纖方組的TGFβ1水平均高于假手術組,但各時間點3組之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同組內各時間點比較,差異亦無統計學意義。血清PDGF含量方面,模型組和潑尼松組均隨時間的延長逐漸升高(P

        從中醫角度認識肺間質纖維化的病因病機,我們認為反復外感、環境毒邪、肺氣虧虛與肺間質纖維化的發病有著密切的關系。肺腎虧虛、腎不納氣、氣虛血瘀、痰瘀痹阻肺絡是肺間質纖維化的基本病機,內傷基礎上的外感將加重病情進展,該病急性加重期以陰虧痰熱為主,緩解期以肺腎虧虛、痰瘀阻肺為主,治療方法重在補益肺腎、納氣平喘、益氣活血、化痰通絡。肺纖方全方以冬蟲夏草為君藥,補益肺腎,納氣平喘,扶正固本,由于冬蟲夏草稀有昂貴,故使用人工培育的菌絲粉替代;配伍黃芪益氣活血,紅景天健脾益氣、清肺止咳、活血化瘀,銀杏斂肺定喘、祛濕化痰、活血化瘀,三藥為臣共奏補氣活血、化痰平喘之功;佐以栝蔞理氣寬胸散結,清熱化痰,潤腸通便,能通利大腸以降肺中痰濁,使肺氣肅降,喘息得平;佐以血肉有情之品水蛭以逐瘀消癥以及介類海蛤殼共同加強軟堅散結之力,從而攻逐深伏痹阻于肺絡的瘀濁痰濕;而使藥麻黃乃肺經專藥,用之辛通宣散以宣肺平喘、破癥堅積聚。全方攻補兼施,契合肺間質纖維化虛實夾雜的病機,共奏補益肺腎、化痰平喘、活血化瘀、通絡散結之效。

        總之,肺間質纖維化是一種復雜的疾病,人體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的醫療,正是對疾病狀態下出現失衡的人體這一復雜系統的調節。在這種理論指導下組成的肺纖方,其作用機制應該是多方面的,作用方式并不單一,通過現代科學技術研究其作用靶點和環節也應不止一處,而現在我們所做的研究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這或許能夠對本研究結果中出現的肺纖方對PDGF的影響表現出復雜性做出一定程度的解釋。肺纖方治療肺間質纖維化的機制仍需要進一步、多角度地去探討。

        參考文獻

        1 Zhang W, Lu XF, Zhang XM, et al. A rat model of pulmonary fibrosis induced by infusing bleomycin quickly through tracheal intubation. Zhong Xi Yi Jie He Xue Bao. 2008; 6(1): 6067.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張偉, 魯香鳳, 張曉梅, 等. 氣管插管快速灌注博來霉素復制大鼠肺間質纖維化模型. 中西醫結合學報.2008; 6(1): 6067.

        2 Yi XH. ATS/ERS classification and pathologic diagnosis of the 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 Zhen Duan Bing Li Xue Za Zhi. 2005; 12(6): 401404. Chinese.

        易祥華. 介紹特發性間質性肺炎的ATS/ERS分類及病理診斷. 診斷病理學雜志. 2005; 12(6): 401404.

        3 Hou XM, Yu RJ. Interstitial pulmonology.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3: 3335. Chinese.

        侯顯明, 于潤江. 間質性肺病學.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3: 3335.

        4 Iyer SN, Gurujeyalakshmi G, Giri SN. Effect of pirfenidone on procollagen gene expression at the transcriptional level in bleomycin hamster model of lung fibrosis. J Pharmacol Exp Ther. 1999; 289(1): 211218.

        5 Van Hoozen BE, Grimmer KL, Marelich GP, et al. Early phase collagen synthesis in lungs of rats exposed to bleomycin. Toxicology. 2000; 147(1): 113.

        6 Hou XM, Yu RJ. Interstitial pulmonology.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3: 46. Chinese.

        侯顯明, 于潤江. 間質性肺病學.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3: 46.

        7 Ludwicka A, Ohba T, Trojanowska M, et al. Elevated levels of 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and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1 in 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from patients with scleroderma. J Rheumatol. 1995; 22(10): 18761883.

        8 Melloni B, Lesur O, Bouhadiba T, et al. Effect of exposure to silica on human alveolar macrophages in supporting growth activity in typeⅡepithelial cells. Thorax. 1996; 51(8): 781786.

        第5篇:大學生的科研素養范文

        摘要:文章通過對山東財經大學教師和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現狀的實證研究,分析了信息素養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建立高校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的創新模式的建議。

        1.背景

        1974年,美國信心產業協會主席保羅?澤考斯基第一次提出“信息素養”這一概念,自此信息素養教育便逐漸取代圖書館的用戶教育,而得到政府、企業和相關教育機構的重視,有關信息素養教育的研究也開始迅速發展起來。信息素養教育的重要性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被越來越多的高校教育者認可,各高校也陸續開始改進信息素養教育的方式,積極探索信息素養教育的新模式。

        2.信息素養教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筆者利用信息素養教育課程和圖書館的各種培訓講座,對本校的教師和學生開展問卷調查和座談,對各個年級各個學科專業的大學生發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86份;對各專業教師發放問卷50份,回收有效問卷50份。從數據的分析中筆者發現,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在教育對象、教育實踐、教育主導者以及教育效果的反饋等諸方面存在著問題。

        2.1大學生對信息素養教育的認識不夠、興趣不高,從信息素養教育課程中的收獲不大

        從表1可以看出,大學生對信息素養的不重視程度達到了45.4%,而重視信息素養教育的大學生還不到調查的20%。由此可見高校大學生信息意識比較淡薄,對信息素養教育的認識很淺薄。大學生對信息素養教育相關課程還不夠重視,選修相關課程的動力不足,因此即便學校開展再多的信息素養課程也是無濟于事。

        從表2的數據分析發現,大學生在信息素養教育的課程和專業課程中雖然也接受了信息素養教育,但是收獲不大,收獲較小和無收獲的大學生超過了一半,這就導致大學生選修動力不足。

        面對良莠不齊的現代信息環境,大學生迫切地需要適應時代的變化,提高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高校信息素養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讓大學生具備在大量的信息中判斷信息和快速獲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夠把獲得的信息處理為自己所用。

        2.2教師接受信息素養再教育和跟蹤培訓的平臺太少

        從表1可以看出,各學科教師對信息素養教育是非常認可的,重視信息素養教育的教師占調查教師的比例將近70%,非常重視的教師達到了26.1%,可見大學教師還是非常愿意在教學的過程中融入新的檢索技術和檢索技巧的。

        從表3、表4和表7的數據分析來看,任課教師有超過一半的人在教學過程中都不同程度地融入了信息素養教育,大多數的教師希望通過積極主動的學習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以便在教學的過程中能科學地融入信息素養教育。各學校在教學的過程中雖然也對教師的再教育和跟蹤培訓也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大多是在技術方面的提高,而且培訓的方式也比較單調和單一,缺少與教學實踐的聯系和結合。因此,即便教師有再高的信息技術也不能使大學生在各專業中獲得信息能力的提高。

        另外,從表5和表6的數據分析發現,教師對自身信息素養的提高有迫切的要求,超過了調查人數的90%。但是高校教師沒有一個系統、全面、立體的學習提高的平臺,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都是自學,缺少交流和互動,因此,信息技術更新較慢,信息水平提高不大。

        2.3在教育實踐中,信息素養教育與學科教育的聯系不夠緊密

        山東財經大學在多年前就已經開設了文獻信息檢索、計算機檢索、網絡信息利用等相關的信息素養課程,圖書館每年也會開展各類信息檢索的培訓講座。但是這些課程和講座的內容大多是由圖書館或計算機學院的教師來決定,以通識教育櫓鰨針對不同學科的內容涉及較少。這種教育只能使信息素養教育與院系的學科教育距離越來越遠。信息素養教育不能融入各個學科的具體教學過程,不能深入學科教育的內部,就不能使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利用信息素養來解決問題,大學生的信息素養也得不到提高。

        2.4沒有一個較好的教育效果反饋機制,信息素養教育的效果不可獲知

        現在各學校還沒有一套很好的對信息素養教育效果評價的標準和體系,以至于圖書館和各學科教師對信息教育的效果沒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和改進的方向。信息素養教育的好壞不能有效地反饋給教育主導者,后續的教育就是盲目的或偏離信息素養教育的目的。

        3.創建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新模式

        3.1改革現有課程模式,構建體系化教學模式

        大多數的高校圖書館都把文獻檢索課作為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的主要途徑,這種模式缺乏與學科、專業、年級的結合,不能滿足大學生的多方位需求。所以,改革現有的課程模式,建立一個全方位的適應各個方面實際需求的體系化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3.1.1建立階段式教學體系。①第一階段是通識教學。這一階段的教育主要針對本科一、二年級學生,開設新生人館教育、文獻檢索課等信息素養教育的基礎課程。這一階段的教育主要是提高低年級大學生的信息素養意識和信息檢索的基礎知識,使學生具備基本的信息意識和信息檢索技能。②第二階段是嵌入式教學。在大學三、四年級實施與學科相結合的嵌入式教學。從大學三年級開始,大學生的課程開設更加注重專業課的深入,此時學生們也已經具備了基本的信息素養能力和基礎的信息檢索技術,在這個階段進行嵌入式教學是水到渠成。對于學生而言,實施嵌入式信息素養教育,將信息素養教育知識與專業課程學習有機結合起來,有利于真正提高學生分析和利用信息資源的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現在山東財經大學圖書館已經設立了各個學院的學科館員,能及時了解各個學院的教學計劃和專業課程開設。這一階段的信息素養教學需要圖書館學科館員與院系專業課教師溝通合作,了解每個專業、每個學科的實際信息需求,一起篩選和制訂專業課檢索課題。讓信息素養教育與專業課的深入研究密切結合、相輔相成,讓大學生具備提升信息素養的終身學習能力。③第三階段是針對性教學。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和參加各類競賽以及有各種提高需求的學生,開設專門課程或文獻知識講座。比如:針對大四學生的畢業論文撰寫、求職、考研、出國留學等的專題系列講座;可以針對有不同心理需求的學生開展教育心理、情感疏導、挫折面對等的系列課程和講座;也可以針對有不同鑒賞能力需求的學生開展文化鑒賞、藝術鑒賞和經典閱讀等的課程。

        3.1.2搭建信息素養教育網絡教學平臺。以圖書館網站為門戶,提供素材模塊、學習模塊和自測模塊,讓大學生通過這個信息素養教育網絡教學平臺自主學習與各課程和專業相關的信息技術,與課堂學習進行互補,與專業課教師進行互動。這樣既可以鞏固課堂學習成果,又可以評測學習成效。自學和自測相結合,不斷改進學習計劃,增強學習效果,提高學習能力。

        3.1.3深化、細化數據庫系統培訓。圖書館和各個學院每年購買大量數據庫,有很多的數據庫需要更深入、更細致、更充分的挖掘和開發,才能充分利用數據庫的各項功能,以達到準確和全面地使用其數字資源的目的。這就需要圖書館學科館員、咨詢館員和聘請的數據開發商的培訓師能夠加強用戶培訓,可以開展走進學院的數據庫培訓講座,或開展一對一的數據庫培訓;也可以開展針對某一科研方向的數據庫培訓,甚至可以開展針對某一課題的數據庫培訓。高品質數據庫的利用對信息素養的提升有顯著效果,良好的信息素養可以優化對高品質數據庫的利用。對數據庫的深層次培訓和挖掘將對提高個體的信息素養能力有長效作用。

        3.2探索有效的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方式

        3.2.1深入院系的嵌入式系統培訓模式。①教研室集中培訓。各個學院的各個學科教研室定期討論學期的教學計劃、階段科研目標以及新的研究成果,利用這樣的集中討論的機會,開展有針對性的信息素養培訓,集中解決在教學和科研中的信息素養教育問題,以達到有的放矢的目的。②典型案例研習。筆者發現,在深入院系開展培訓的過程中,針對某一案例開展的培訓講座的效果是最佳的,能夠跟蹤案例的整個研究過程,及時解決教師們遇到的現實問題。況且這種典型案例能夠集中解決某一階段各個院系遇到的普遍問題,使學院教師得到全面的信息能力的提高。③目標任務驅動培訓。每個院系都有科研和教學任務的壓力,需要教師們通力合作,及時了解學科的最新動態與變化,應該定期對本學科的新的科研成果和科研動態進行培訓,開展針對目標任務的培訓,提高教師的教學和科研水平。

        3.2.2依托網絡平臺的自主學習模式。圖書館以網站為門戶構建網絡平臺,整合各種信息資源,針對不同需求的教師建立不同的學習模塊,給教師們提供一個交流協作的平臺,教師們在自學與交流中達到提高自身信息素養的目的。

        3.2.3針對教學和科研的個性化探討培訓模式。根據教師某一階段的教學和科研需求,開展一對一的個性化探討培訓模式。不同研究階段的信息需求會有變化和更新,需要培訓者及時調整培訓的方向,深化培訓效果。圖書館也要加大各種技術支持以及數據庫功能的再開發,滿足在實際教學和課題研究的過程中不斷變化的信息需求,使一部分教師的信息素養得到提高和進步。

        3.3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標準及評價體系

        信息素養具有可測性,在制定信息素養評價標準的時候要注意信息素養的各項評價要素彼此問是獨立的,個體之間信息素養水平存在差異;堅持方向性原則、全面性與重點性相統一原則、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原則、開放性和可操作性原則,以提出評估指標體系的框架;可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立足我國高校學生的信息素養現狀,制定信息素養教育評估標準的目標、準則和措施,并分別進行定量分析。這是一個龐大的工程,需要全校教師和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

        第6篇:大學生的科研素養范文

        關鍵詞:醫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媒介實踐;科研;健康傳播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20X(2016)35-0022-02 收稿日期:2016-10-21

        作者簡介:胡言會(1979―),男,川北醫學院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王小娟(1981―),女,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博士。

        一、醫學院校大學生媒介素養狀況

        1.醫學生的媒體使用主要是為了滿足休閑娛樂需要

        申正付等人對安徽四所高等醫學院校的在校醫學生進行調查,發現醫學生上網的主要目的是休閑娛樂、放松身心和聊天,醫學生在滿足自身休閑娛樂需要的同時,媒介對他們的“精神麻醉”所帶來的作用也不可小覷。

        2.媒體負面形象對醫學生的消極影響較重

        作為今后治病救人的“天使”,醫生需要在大學時代不斷形成時代擔當的責任感、樂于奉獻的歷史感、建構和諧醫患關系的使命感。然而當下媒體對醫患矛盾的不實報道以及報道之后缺乏事后正能量的宣傳和教育,導致醫學生對今后的醫生職業產生恐懼感。“由于相關教育的缺失,其網絡媒介素養儲備已經滯后于網絡媒介的普及和發展速度,不僅會造成網絡媒介的負面作用凸顯,也會使作為‘社會公器’的網絡媒介的社會形象持續走低。”這呼喚高等醫學教育重視醫學生的媒介素養問題,讓學生擁有明辨是非、增強社會理性的能力。

        3.頻繁接觸新媒體,但缺乏倫理道德訴求

        調查顯示,每天上網 1 個小時以上的醫學生占 90%左右,網絡論壇、網絡通訊、網絡游戲、收發郵件等都體現出醫學生對網絡媒體的強烈認同。但有些情況使人憂,曾有通宵上網玩游戲的經歷的醫學生占 52%,承認自己有網癮的占16%;另外學生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擾也非常大,甚至將網上的不良行為帶到網下,觸碰社會道德底線,違公德,人生目標模糊,喪志。

        二、確立實踐支點,構建教師科研、學生實踐、教學改革的立體教育模式

        川北醫學院管理學院人文素質教研室從事媒體研究的教師多名,都具有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其中一位老師擁有在國內著名大學從事傳播學博士后的研究經歷,可以說,教研室從事媒介素養教育的師資力量滿足了需求。不過,凝聚教師隊伍、強化師資力量又是基礎,更重要的是打造好師資隊伍之后,是從事科研還是從事教學改革的問題困擾著很多教師。事實上,從事科研與從事教學改革兩者之間并非矛盾的,而是相輔相成的,如果處理得恰到好處,會實現教學相長的意外效果。僅就當下教學實際和未來發展趨勢而言,教學相長一詞其實包括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傳統的教與學之間的相互促進作用;二是科研與教學之間的相互補充與互動。我們在積極推動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實現了將科研轉換于教學、將教學改革服務于科研,中間環節就是實踐。實踐是紐帶,是連接不同方面的環節,通過師生的共同實踐,以學生為基點,帶動科研和教學,從而將成果反哺于學生。具體做法如下:

        1.將教師科研作為服務醫學生教育教學的重要依托和支撐

        為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不唯書、不唯上的精神,教師成立多個指導小組,協助學生進行獨立問卷調查,并在教師的指導下形成研究成果。例如,調查報告《新媒體對大學生人際交往行為的影響:基于四川南充市的調查》主要調查了新媒體下當代大學的人際交往行為,通過采用鄭日昌等人編制的《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來測量、了解大學的人際交往行為的發展現狀和一般影響因素;客觀地用4個維度因子來評價大學生的交往困惑,為進一步促進高校大學生健康成長,建立健康的交往行為提供科學的依據。這一成果不僅是學生了解自身媒介素養的過程,而且作為科研的重要組成部分,該篇論文的調查數據被樊九思的碩士論文《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學習生活習慣研究》所引用。教師只有了解學生的媒體狀況,尤其是運用新媒體的行為和心理,才能夠準確把握傳統教學內容與新媒體傳播新知識之間的關系,從而較為精準地開辟出醫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新路徑來。

        2.以學生為主體,帶領學生深入基層進行媒介素養的調查實踐活動

        這些調查是將教師的科研課題分解為學生科研題目,由學生完成,目的在于在科研過程中積極實踐,在實踐中了解中國基層社會的媒介素養狀況,從而訓練學生的媒介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本次系列調查是以川北醫學院2016年度開放性實驗項目“四川基層健康傳播現狀的調查實訓”為依托,搭建實踐平臺,大膽放手,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調查隊伍。

        學生在實踐調查過程中,思考媒介素養問題,形成了系列調查報告以及科研論文。諸如《中國甘肅網的健康傳播狀況調查》(《社區醫學雜志》2015年第22期)、《西昌市藥品廣告對購藥行為影響的調查》(《中國醫藥導報》2015年第12期)、《四川省二甲以上醫院官方微博的宣傳管理的調查分析》(《中外企業家》2015年第23期)、《醫藥廣告健康知識傳播研究:基于華西都市報的調查》(《社區醫學雜志》2015年第23期)、《醫院官方微博宣傳現狀調查:以四川省二甲以上醫院為例》(《生物技術世界》2015年第8期)。這些具體成果均是將科研與教改相結合,教師設計題目和調查思路,學生全程參與,全面主導和參與數據調查、社會實踐以及書本知識向社會服務方面的轉化。實踐證明,學生立足教師科研,對社會問題進行調查研究,這是行之有效的媒介素養教育方式,可以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提升學生的媒介素養。

        上文提及了當下醫學生媒介素養主要以傳統教育方式進行,依賴于課堂的知識灌輸和間接感受,缺少親身體驗和感悟。但學生的實踐彌補了這一不足,將課堂延伸到了課下,學生帶著疑惑,以實踐方式調查基層老百姓的媒介素養狀況。醫學生不僅親身感受了媒介素養的重要性,而且通過基層老百姓的接觸反觀自身的媒介素養狀況,從而實現了學生動態學習的效果。同時也讓學生認識到,媒介不僅僅具有滿足自身需要的特質,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借助媒介改變周圍的人乃至社會。可以說,學生實踐活動的這一支點解決了醫學生如何提升媒介素養的教育問題,也解決了醫學生如何在課堂上學習媒介素養知識的問題,以及教師教改與科研的矛盾。

        3.改革和完善醫學課程體系,加強健康傳播的課堂教學

        以上成果均是學生全程參與完成的,在調查中學生充分考察了媒體與老百姓健康素養的關系,從而加深了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彌補了醫學教育對健康傳播的某種程度的忽視。健康傳播對課堂教學而言,它是能夠有效地將醫學知識教育與媒介素養教育實現最佳結合的一門學科,同時這門學科也適應了醫學教育模式由生物醫學轉向社會醫學的內在需要。然而,縱觀醫學課程教育體系,健康傳播在某種程度上“缺席”了。護理學、預防醫學、臨床醫學都沒有將健康傳播學科納入體系之中,側重點依然強調媒介對健康知識的傳遞作用,沒有看到媒介對健康傳播的作用。為了彌補這一缺憾,人文素質教研室積極申報川北醫學院開放性實驗項目“四川省基層健康傳播現狀的調查實訓”,進一步為學生搭建實踐平臺,開辟第二課堂,吸納各個專業學生參與進來。目前衛生事業管理專業、醫學影像學專業、麻醉學專業、口腔醫學專業、預防醫學專業、護理學專業、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共計86人參與進來,培訓人數達174人次,開設《健康傳播的今生與來世》學術講座2場次。另外,以人文素質教研室為主體,聯合預防醫學系和護理系,面向全校各專業擬開設健康傳播學課程的公選課,學生獲得健康傳播的理論學習和思考。

        三、醫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展望

        在學生與教師之間尋找實踐基點,將教師科研、學生實踐與教學改革三者融合起來,以學生的媒介實踐為支點,帶動科研與教改,本文稱之為“一體兩翼”:“一體”就是學生的媒介實踐,科研與教改分別是“兩翼”,這是川北醫學院實踐活動提煉出來的有益嘗試。

        這種嘗試彌補了傳統媒介素養教育的單一模式。一方面,將教學改革與學生實踐雙向結合、深度融合。教改不是教師一人行為,而是與學生雙向互動,最終提升教學效果的活動;教師科研同樣可以從學生實踐中獲得新材料;學生素養在教學與科研的反哺中獲得提升,并且轉化為實踐能力。另一方面,以點帶面,拓展教學成果的收益面。本文提出的科研、教改與教學實現的互融互動效果是學生和教師集體勞動的結晶。通過以上措施,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有了依托,教改活動有了實質基礎,科研也獲得了實踐養分。尤其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不再消極被動接受教育,而是以主人翁姿態思考和實踐媒體素養。例如,口腔醫學系學生聶娟、樊琴、郭晏汝等將其實踐成果《四川省二甲以上醫院官方微博的宣傳管理的調查分析》《醫院官方微博宣傳現狀調查》兩篇調查報告上報參與第十四屆四川省大學生“挑戰杯”比賽,獲得二等獎的好成績,實踐活動得到了新的延續。臨床醫學系學生高兵、羅陽、李淑婷等以《成都市社區居民健康素養與健康傳播的關聯性分析:以慢性病為例》為題,積極參加“青年中國行”2016年度的暑期社會調研實踐活動比賽。學生獲得更大實踐平臺的愿望自發而生。

        盡管我們進行了嘗試性探索,醫學生的媒介素養在互動過程中也實現了理想的教育目標,然而也存在很多不足。例如,除了健康傳播之外,還應該多挖掘能夠擔負起醫學知識教育與媒介素養教育重任的課程或知識載體,從而建立多元化的媒介素養教育實踐形式。又如,如何在醫學生臨床實習階段,將媒介素養教育的實踐活動貫穿始終,改變媒介實踐活動中大一、大二學生偏多,大三、大四學生偏少的狀況,使媒介素養教育長期化。再如,需要開拓多種方式將學生的調查實踐成果進行轉化。一是向科研成果轉化;二是為社區乃至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參考;三是積極協助參與社會成果的轉化,服務百姓;四是將學生的成果通過多種形式在校園進行宣傳,提升學生的自豪感、價值存在感。醫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是一個永遠在路上而沒有終點的工程,我們的努力和探索也沒有終點。

        參考文獻:

        第7篇:大學生的科研素養范文

        關鍵詞:信息檢索大賽;信息素養;財經高校;

        首屆全國財經高校大學生信息素養大賽啟動儀式在2017年9月底正式啟動,由13家財經高校圖書館聯合共同建設試題庫并擬定了大賽方案。據不完全統計,全國36所財經高校9000多名學生參加了本次大賽的初賽。初賽有線上答題、上機操作及面試選拔,優秀選手再組參賽團隊,同時提交論文作品于2018年5月參加全國財經高校總決賽。通過參加首次全國財經院校信息素養大賽,大學生們掀起了信息素養教育的學習和熱情。

        1全國財經高校信息素養大賽舉辦初衷

        “高等學校圖書館的主要職能是教育職能和信息服務職能”——《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教育職能與信息服務職能息息相關,相輔相成。全媒體時代,學生過度依賴百度、谷歌等商業化搜索引擎,對圖書館的資源與服務了解不夠,信息使用方式不規范,更不會利用圖書館提供的海量信息資源。為全面培養大學生檢索、分析與利用信息的能力,推進信息素養的概念和技能融入全國財經高校的教學和科研,培養大學生的信息意識、信息技能和信息共享能力,增強大學生對信息素養技能的學習和關注度,由教育部高等學校圖書情報工作指導委員會指導、中國高教學會高等財經教育分會主辦、天津財經大學圖書館及其他財經高校圖書館承辦的“首屆全國財經高校大學生信息素養大賽”轟轟烈烈開展了。

        2信息素養大賽對信息素養教育的推進

        通過參加信息素養大賽,學生找到了自己信息素養知識的缺失,同時引起了學生和學校領導及相關部門的重視。

        2.1信息素養大賽得到了學校領導及相關部門的重視

        自大賽啟動儀式后,全國財經高校各成員館回校都進行了緊張的準備工作中,學生信息素養知識普遍缺失的現狀引起了學校領導的重視,校學工部、教務處和團委積極配合圖書館在全校范圍組織了這次比賽。比賽參加學生多,范圍廣,影響層面大,在全校范圍里進行了信息素質教育的宣傳、普及和推進。

        2.2提高了大學生自身信息素養培養的重視程度

        信息素質教育大多未納入學校總體教學計劃。目前絕大部分財經高校新生入校,一般也就經過簡單的入館教育,而圖書館舉辦的培訓講座和專欄,同學們也都視而不見,普遍以為信息素養就是簡單的信息搜索。導致相當一部分同學不會查詢圖書,更談不上怎么利用網上書城,不會查找相關文獻,不會利用圖書館數據庫資源挖掘數據,不知道寫論文怎么選題怎么查詢資料等等。因此,同學們在參賽的同時發現了信息素養知識的貧乏,信息素養教育引起了同學們的重視。

        2.3通過信息素養大賽促使大學生學到了很多知識

        大賽通知出來后,同學們踴躍報名,結果就在模擬比賽試題里,同學們發現,自己的信息來源均局限于搜索引擎,娛樂化傾向明顯而學科專業信息不夠深入,通過模擬題,再配合圖書館提供的相對應的培訓專題和實時咨詢,系統學習了圖書館布局和檢索方法,電子信息資源的利用,網絡數據庫的檢索技巧,怎么利用圖書館的數字資源提升信息分析、評價及挖潛能力等等,再實戰初賽,通過比賽再學習相關知識,這樣反復學習的過程中,拓寬了知識面,找到了自己在信息素養方面的缺失,信息素養知識得到了飛躍提升。

        3信息素養大賽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案設想

        學生反饋道這是近年參加的最有意義的比賽,竟然驚訝于圖書館有這么多好東西,希望來圖書館當志愿者學到更多也為更多的同學服務等等……同時,通過這次大賽中也反應出許多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去改進的問題,根據學生需求,在圖書館現有資源的支持下,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體系也需要做相應的調整。

        3.1重視新生入館教育及優化信息素質教育體系

        學生信息素養的基本知識極度欠缺,最好從新生入館教育著手,介紹并帶領學生認識圖書館,引導學生學習《入館指南》,開設“新生專欄”及相關的講座課件和視頻到圖書館網站上,供新生學習下載或在線查看,讓學生學會利用圖書館資源和服務。新生也必須經過上機考試合格后,方可開通圖書館借閱權限,讓大學生入校就感受到高校圖書館在他們今后的學習過程中將起到的重要作用。

        3.2充分利用數據庫,提高學生檢索分析能力

        這次大賽還反應出,學生普遍不了解和熟悉圖書館數據庫。圖書館可開設專題講座,涵蓋圖書館數據庫介紹、利用及數據分析方面內容,主要培養高年級同學利用數據庫專業信息的檢索技能以及提升信息分析、評價、挖掘能力。針對高校大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目標及方向,長江學者柯平教授建議提高檢索分析能力,包括檢索過程的分析能力、數據分析能力和結構分析能力。柯教授提出了加強媒體素養、數據素養和元素養,提高專業信息素養,實現信息素養教育終身化的建議。

        3.3建立分層次、立體化的教學體系,提升讀者尋找科研方向的能力

        我們應該將宣傳和同學的科研創新活動結合起來,根據用戶的不同層次、不同學科產生的不同需求,信息素養教育的教學重點也要做相應的改革。分層次是指將用戶細分,立體化是指教育內容和手段的多元化。針對低年級同學可開設一小時講座和在線咨詢,側重基本信息的了解和獲取。對高年級的同學,側面培養學生專業文獻信息分析、評價和深入挖掘的能力。我們圖書館也嘗試嵌入式教學,根據對口院系專業課老師的要求,有針對性地開展與專業相關的資源推送、信息檢索與利用。還開展了預約與訂制服務,根據不同專業不同用戶的需求,提供主動的泛在化服務,學科館員嵌入學科服務中,幫助師生進行數據挖掘;科研選題、查收查引、科技查新及定題檢索,提升師生讀者尋找科研方向的能力。

        第8篇:大學生的科研素養范文

        Sun Baihong

        (渭南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渭南 714000)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s,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摘要:經過多年的試點和推廣,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的實施已經形成了一定教學模式,這種模式為大學生提供了項目申報、項目研究和項目評價等一系列支持和服務,也為大學生組建科研團隊、參與科學研究提供了機會。但是,由于推廣時間短,剛剛形成的教學模式還存在項目課題設置不合理、缺乏教學科研平臺、對現有教學資源利用不足、評價體系不夠科學有效等問題。

        Abstract: After years of trial and promo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Undergraduate Innovative Experiment Program has formed a certain teaching models which provide a project application, research projects and project evaluation and a series of support and services for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provide an opportunity for the formation of research student team and participation in scientific research. However, because the promotion time is short, there are still issues in these teaching models, such as, unreasonable course setting, lack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platform, not enough use of existing teaching resources and not scientific evaluation system and so on.

        關鍵詞:大學生創新性實驗 教學模式 問題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Innovative Experiment Program;teaching model;problem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32-0205-02

        1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的實施旨在探索并建立以問題和課題為核心的教學模式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確立,市場不僅需要人才有良好的專業基礎知識,更需要人才具有將知識正確運用于實踐的應用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創新型人才,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成為學校的重要職責。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就是旨在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創新性人才。在2007年,教育部就在全國高等學校正式啟動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這一計劃是國家直接面向大學生立項的創新訓練計劃,目的是探索以問題和課題為核心的教學模式改革,倡導學生為主體的創新性實驗改革,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從事科學研究和創造發明的科學素質。這一計劃在全國正式實施到現在已經4年了,算上20世紀90年代在研究型大學就進行了試點,計劃實施已經十幾年了。在這十幾年的時間里,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凡是參加實驗計劃的大學生都得到了科研和實踐的鍛煉,各個院校也基本形成了一套計劃實施的教學模式。

        2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的實施已經形成一定教學模式

        上一世紀90年代國家在研究性大學進行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的試點到本世紀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在全國高校的推廣,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已經成為高校現有教學模式的有益補充。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的實施,讓大學生參與科研項目的申報和研究,提高了大學生自學能力和運用課本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大學生敢于實踐和創新的意識,使大學生認識了科研過程,鍛煉了科研毅力。同時,隨著計劃的開展和實施,不同院校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實驗計劃實施模式。復旦大學通過設立“政基金”、“曦源項目”拓展本科生科研活動,通過授予“王道學者”對結題的學生給與激勵;南京大學成立了大學生創新訓練指導中心組織創新項目的申報和開展,建立了相對固定的創新研究基地,還建立了“南京大學本科生創新網”,作為學生申報和展示創新項目的平臺。華中科技大學提出“第二課堂”計劃,創辦了啟明學院,推動學生課外實踐活動的開展,華中科大的DIAN團隊注重把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和導師的科研項目相結合;廈門大學堅持教學與科研相統一,在學院設立創新基地或者創新實驗室,給學生開設“學科入門指導”等科研類課程,對學生進行科研訓練。[1]這些學校的創新性實驗計劃的實施居全國的前列,為全國普通高校創新實驗計劃的實施提供了經驗和借鑒。目前,創新實驗計劃已在高等院校全面推廣,普通院校在學習和借鑒研究性大學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實施模式,這些模式各有不同,但有共同特征。

        2.1 設立專門的基金,為實驗計劃實施提供資金保障沒有資金,創新實驗項目就沒有保障。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的順利實施,是由學校設立專項資金來保障的。復旦大學設立了“政基金”、“曦源項目”來拓展本科生科研活動,建立了學生受益面廣、申請形式多樣、管理層次分明的“復旦大學本科生學術研究資助計劃”。哈工大1998年設立產業支持的“八達創新基金”,后來產業不再支持,學校為了保證科技創新活動的長期持續開展,每年從教學經費中拿出30余萬元來保證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截止2006年,學校已經累計投入了260萬元經費來保證科技創新活動的持續開展。剛剛開展試驗計劃項目的普通院校也為計劃的實施提供了專項資金和管理辦法。

        2.2 設立專門的部門和項目管理辦法,為實驗計劃的實施提供組織管理保障沒有組織者,人群就是一盤散沙,沒有管理者,工作就不能順利開展。創新實驗計劃是面對廣大師生的、全校范圍內的項目申報、設立和研究工作,需要有部門負責組織管理才能順利開展。為了實施創新計劃,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各校分別成立、指定相關部門負責此事。南京大學成立了大學生創新訓練指導中心,下設創新訓練專家委員會和創新項目管理辦公室,組織創新項目的申報和開展,建立了相對固定的創新研究基地。廈門大學在各學院成立學生創新研究領導小組或者本科生創新實驗室,對大學生項目的申批和研究進行組織和管理。有的學校把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交給學校的學生工作部門、讓學生處協助其工作,有的學校把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與教學工作相結合,由教學管理部門負責計劃的實施,還有的學校將大學生創新計劃的實施放在了科技部門,由科技部門主管并評價項目質量。不管是哪個部門負責,各校都制定了專門的項目管理辦法,對項目的申報、審批、結題、資金的使用等作了規定,這些做法,明確了計劃實施的機構,使得實驗計劃有序展開。

        2.3 形成了導師制度,為實驗計劃的實施提供了專業保障在目前的教育模式下,本科學生普遍缺乏科研基礎和科研素養,創新實驗計劃從本科生申請項目入手,促進學生多用腦、勤動手,提高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有意向參加項目申報的大學生,各個院校都采用了指導教師制度。有的院校直接給學生指定指導教師,有的院校讓學生自主選擇指導教師,有的院校把學校指定和學生選擇相結合。學生和指導教師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聯系溝通,這種溝通有的以實驗室為平臺,有的以導師的科研項目為平臺,有的采取私下約定的形式。導師制的確立,為大學生申報項目、項目運作和項目的順利完成提供了專業保障。

        2.4 形成了一定的激勵機制,促進教師和學生積極參與項目申報和研究創新實驗計劃是教育部倡導的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新的教學模式探索,與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同但教學資源可以共享。傳統的教學模式實施時間長,對傳統課程各院校都有自身特色的評價和激勵機制,如對學生所學課程采用學分制,評價采用平時成績和考試成績相結合、考試和考查相結合等,對教師激勵則規定基本工作量數發相應獎金、科研獎勵給課時工作量支付課時費,對教師教學的評價采用學生評價、教師自評、專家評價、職能部門督促等形式。為了提高學生申報項目和指導教師的積極性,有的院校采用了學分制,對教師給一定金額的補助;也有的院校將學生項目的申報和指導教師的課題研究相結合,既帶動了指導教師的積極性也為學生順利完成項目提供了專業平臺。但是,創新實驗計劃雖然從最初實施至今已經十幾年了,在全國的推廣是從2007年才開始,如何激勵教師和學生參與項目申報和完成,成為各院校首先面臨的問題。

        3大學生創新試驗計劃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3.1 創新實驗計劃實施的目標不清開展創新性實驗項目是為了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推廣研究性學習和個性化培養的教學方式,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是為了改變目前高等教育培養過程中實踐教學環節薄弱,動手能力不強的現狀,改變灌輸式的教學方法。由于項目開展時間短,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項目設置的目的被拋在一邊,為了項目申報而申報項目、為了項目的完成而完成項目,申報項目成了追逐功利的平臺,好大喜功、急功近利、重形式輕目的的現象很嚴重,不僅沒有提高大學生創新的能力,還增加了大學生的學業負擔,學會了敷衍了事、形式主義的工作作風。

        3.2 創新實驗計劃的項目也存在很多問題第一,項目普及不夠。大學生創新試驗項目是惠及所有大學生的教育工程、是對新教學模式的探索。項目在大學生中的普及面越廣、惠及的學生越多,計劃實施的越成功、越有價值。實際上,參與項目的人數只是學生人數中的少數,某高校教育科學學院共964人,參與學生人數289人,參與人數不足1/3。第二,項目課題設置也不合理。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的項目選題應該從學生的知識積累、興趣愛好、所學專業出發,而不是不顧自身知識結構、專業特長和興趣愛好,為了申報項目而申報項目,如果這樣就失去了創新計劃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在已開展的創新項目中,題目過大、過小和專業脫節的現象普遍存在,當然,項目不是不能跨專業設置,不同專業相結合更容易產生新的認識和新的成果,但是完全脫離專業的項目課題結構是一種很不正常的表現,它充分暴露了大學生選題還不夠成熟,較為倉促和隨意。這樣的課題,要么會給大學生帶來太多的負擔影響正常的學業,要么會讓大學生應付了事影響項目的研究和質量。第三,項目完成質量不高。現有教學模式培養的本科學生缺乏科研素養,絕大多數學生沒有做過項目也不會做項目,加上項目的選題和個人興趣、專業不符,項目時間又短,學生又缺乏科研積淀,這使項目的完成成為難題。為了完成任務,文章草草寫成、應付了之的現象也就十分普遍。

        3.3 缺少創新試驗計劃實施的教學和科研平臺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具有教學和科研的雙重性質,計劃的實施,既是符合教學規律的一個教學過程又是對學生科研潛力的挖掘的一個科研過程。本科生缺乏科研引導,沒有科研的經驗,對科研無所適從,這就需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接觸科研、啟發學生的科研興趣,為學生開設相關的科研課程。但長期以來形成的教學模式,很少開設或者不開設培養學生科研素養的課程,試驗計劃項目是第二課堂,它的實施以課堂教學為基礎,因而在計劃實施中也沒有涉及傳統課程中對學生科研素養的培養問題,這樣一來,作為具有教學性質的教學過程就缺乏一個教學平臺。試驗計劃是學生自主的科學研究,科研團隊的組建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具有隨意性和自發性,科研分工、科研合作和交流、科研場所也是隨意的和自發的,作為具有科研性質的科研過程也沒有很好的科研平臺。沒有教學平臺也沒有科研平臺,教學和科研活動的開展就得不到保證,這些都不利于項目的申報和完成。而且,由于沒有形成新型教學科研平臺,計劃實施中對現有教學資源的利用也很不足。

        3.4 對創新試驗計劃項目缺乏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的實施,各高校都根據辦學定位提出了一些評價標準和實施辦法,在政策上激勵大學生參加創新項目的申報,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科技創新活動的健康發展。但同時我們也不難發現,現有的評價模式還存在評價方法簡單、評價標準過高、評價主體模糊、評價指標單一的問題。[2]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完成的質量怎么樣,評價辦法多以團隊小組發表文章的期刊等級和數量、是否獲得專利來判定,而現行的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評價體系主要對立項評審和結題驗收兩個階段進行評價,評價主體是管理部門聘請的專家。專家評價對于保證立項評審和結題驗收的質量具有重要作用,但卻難以對研究過程進行考察與監督,難以認定成果是如何產生的以及學生在其中具體作出了什么貢獻。這種評價機制在運行過程中,由于評價主體模糊,指導教師的評價責任不明確,難以全面、系統、準確地對學生創新實驗研究的過程進行跟蹤評價,會造成在整個創新活動中對創新小組的監督粗放,常常導致整個過程基本上無人過問。[3]在項目評價中往往重結果而輕過程、重論文數量而輕研究質量、重專家評價而輕導師評價的模式對培養大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有種種不利之處。

        總之,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在全國的推廣時間短,各普通院校對實驗計劃的實施雖然已經形成模式卻還不夠成熟,大學生創新試驗計劃實施的模式仍需要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喬連全.我國研究型大學“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的現狀與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11,(3).

        [2]李旦等.以過程為導向的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評價體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

        [3]張昱城等.本科生科研訓練自立項目監評機制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09,(6).

        第9篇:大學生的科研素養范文

        【 關鍵詞 】后現代教育觀 信息素養 大學生

        20世紀60 年代以來,在西方出現廣泛流行的一種社會思潮,它代表著一種流行、前衛的潮流,它具有反西方近現代體系哲學傾向的思潮,被學術界共同認定的后現代主義思潮,目前已經被廣泛運用到管理、藝術、文學、哲學等等很多學科當中,并且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大致來講,后現代思想以反思現代性為思想核心,重點強調非中心化、破碎性、崇尚創造性、差異性、多樣性、復雜性、反正統性、不確定性、非連續性及多元性等[2]。后現代主義特別看重人們積累的經驗,在放棄依靠理性的合理方法解決問題的同時,去發現更為科學的解決問題的新辦法。

        1、后現代教育觀

        后現代主義對傳統的教育理念是巨大的顛覆和挑戰,它敢于對傳統的教學理念、學習觀點和知識觀進行批判,強調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從而否定知識的絕對正確性和真理客觀性。后現代教育提倡通過實踐與對話動態在具體情境中推進教學,摒棄控制式的師生關系和模式化的教學過程觀。非常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推崇“人本位”的個性化管理方式,利用多元化的管理模式激發學生的多元化思維,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主張師生之間的人格平等和知識平等。

        2、信息素養的內涵

        信息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更為確切的稱呼應該是信息文化(Information Literacy)[1],它是對信息社會進行適應的一種能力。2001年冬天,在美國的教育技術CEO季度論壇報告中曾經提出:新世紀的個人能力素質應該包括讀、寫、算基本學習技能、信息素養、創新思維能力、人際交往與合作精神以及實踐能力。由此可見,信息素養是個人能力素質很重要的體現方面,他是一個人成就事業和走向成功的必備能力。

        3、大學生的信息素養的幾個層面

        在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推動下,當今時代到處都充斥著信息和知識的的氣息,而大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的過程中,掌握一定的獲取、處理及加工信息的技能,具備較高的信息素養是必不可少的。概括來講,大學生的信息素養主要包涵以下幾個層面:

        3.1信息的意識層面

        信息意識則是指一個人對他周圍客觀存在的信息的感覺和認識所形成的一種主觀上的意念和認知,在這種信息意識的能力的指導下,能順利搜索和獲取并加工處理繁瑣的信息,從而生成新的信息,再使新信息為自己所用,創造出更有大的使用價值和經濟效益。

        3.2信息的道德水平層面

        信息道德是行為主體在使用信息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規范和素質。隨著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普及,尤其是移動網絡技術的成熟,更加方便了用戶對信息的獲取和使用,然而,在信息的利用過程中存在的道德問題也越來越多,比如學術的剽竊、信息的濫用和傳播和信息的私密等問題都被頻繁曝光。大學生是高等教育的培養主體,在日常學習生活和科研過程中更加離不開對信息的使用,應該具備較高的信息道德,成為高素質的信息道德用戶。

        3.3信息的知識構成層面

        信息的知識層面是指信息的用戶對于信息理論及信息技術的了解程度,越是深入的掌握有關于信息發展、信息資源組織以及信息資源管理知識以及相關的信息政策等,使得信息再經過合理的處理和加工后,成為有用的知識被學生接受和使用。

        3.4信息的技能層面

        在先進技術的推動之下,各種信息都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載體,想要便捷的使用浩如煙海的信息資源,首先要學習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檢索的利用技能,掌握了一定的文獻使用技能以后才能更加有效的去開發和使用信息資源。

        4、提升大學生信息素養的途徑

        在信息的海洋中,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時刻與信息不能分離,但是對于剛從高中繁重的學習壓力之下解脫出來的他們,在面對海量信息如何進行選擇時卻顯得非常迷茫,這就需要高等院校在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素養上面早下功夫,對他們進行信息素養的教育,在后現代教育觀的科學引導下運用獨特的教育策略來提高大學生獲取、處理以及生成信息的能力,從而提高他們在信息社會中綜合競爭力。

        4.1開設文獻信息檢索課

        在大學生的選修課里增加文獻信息檢索課程,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使用信息的能力和技能,從理論和實踐上豐富對信息的使用能力,為以后的學術研究和科研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4.2對新生進行入館教育

        圖書館是大學的文獻信息資源中心,能夠為學生提供電子閱覽室,也就是鍛煉新生的實踐能力。因此,要對新生宣傳圖書館的藏書量 、館藏結構布局 、期刊和流通閱覽室等功能,介紹館藏電子資源和使用方法,使新生在短時間內掌握對圖書信息資源的獲取方法。

        4.3建設數字化的大學校園

        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大學校園內的移動網絡信號日益豐富和全面,無論是教學樓、辦公樓、實驗樓、還是教職工公和學生公寓,都已經被覆蓋了網絡信號,這種數字化校園的建設模式有利于學生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去使用各種信息資源。

        4.4充分發揮圖書館的信息教育功能

        大學圖書館在學校的教學和科研活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更是大學生使用信息和提高信息素養的主要渠道,通過開設知識講座和數據庫使用的培訓等方式來鼓勵學生的廣泛參與和使用,使他們對傳統的紙質資源和數字化資源都具備獲取和加工使用的能力。

        結論

        信息素養是大學生在信息時代學習和工作的基本技能,它的培養和提高是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無論是高校還是整個社會都應該全力為他們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使他們在“個性化”的理念指導下學會科學的搜集和分析處理信息,讓信息為自己所用,并產生好的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信息文化.百度百科.2011-12-25.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中文字幕中出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五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伊人大杳蕉一本v视频 | 亚洲尹人九九大色香蕉网站 | 一区二区欧美日韩动漫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