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服裝設計企劃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制定教學任務書
針對前面的課程設計,在授課之前,校企雙方教師應就課程目標、實施意見共同商討,針對課程內容進行項目任務的分解,理清各階段的子目標、標準及達成手段。在為服裝設計專業二年級學生授課中為某品牌服裝企業真實開發產品實施項目化課程所設計的一個教學任務書。在任務書中,應明確課程的內容、目標、組織形式、“雙師”分工、課程考核等各環節的安排,這是產品開發類項目化課程有效實施的前提保障。
(二)交替授課、彈性課時
按照上面提到過的師資教學任務分配設計,為了解決企業師資方的時間受限問題,在該教師時間節點授課時間外,為有效監控項目推進效果,可利用網絡教學等形式進行時間點外的授課與輔導,達到課時分配的柔性化。企業教師對于學校的前導及后續課程知識鏈接比較模糊,因此,校方教師在企業教師來校授課節點之外的其他課程時間內,要有意識地針對企方提出的項目,系統講授完成項目所需的知識技能,并指導學生在項目實施中學以致用。例如,企方在課上提出下一季企劃案的設計思想和要求,并下達在兩周內完成企劃方案的階段任務。在接下來的授課中,校方教師就需要針對這一內容進行服裝商品企劃、版式設計等相應知識的講授或知識串聯,使學生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企劃方案的制作,并在規定的時間點內交由校企雙方教師聯合驗收。這對校方教師的教學能力是一種考驗,同時也可提升其“雙師”素質。
(三)作業形式向產品轉化服裝設計類專業的課程作業
通常以實物作品的形式展現。在經過企業綜合考核后,作業中優勝者的作品會出現在企業的新品定貨會中,以產品形式接受市場的檢驗。這樣,考核方就不僅僅是學校、企業,而轉化為市場價值的考量。對于在校生來說,這不僅是對課業成績的檢驗,更是對于職業能力的綜合評定。
二、項目化課程教學反思
(一)初步形成了“三雙、五化、多手段檢驗”的課程設計思路
第一,運用了“雙師引導、雙線教學、雙場地實訓”的課程實施思路。構建了校內、外雙向聯動的共同培養局面。第二,實現了“教學內容項目化、課時分配靈活化、授課時間彈性化、授課方式多樣化、作業形式產品化”的課程實施嘗試。第三,采用了調研報告、開發方案、產品畫冊、產品實物等多種形式的檢驗方法,集中展現了學生綜合的專業能力。
(二)初步形成了“基于過程的動態考核
基于結果的項目驗收,基于銷量的市場檢驗”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使課程的驗收不僅僅局限于校內或某位教師,而是來源于產品進入市場的銷量,在更具說服力的同時,也成為學生職業能力的最好檢驗方法。這樣的變革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了設計類專業教學成果考核局限性的難題。
(三)初步探索了校企產學結合以及師資隊伍建設的途徑
校企長效合作的基礎是要找到共同的利益點,項目化教學在共同培養人這一根本目標之上,又結合了共建師資、共建實訓環境等相關的密切合作,使校方受益的同時,企業也可以得到產品銷售利潤,不失為一種好的合作方式。
(四)對以往存在的教學問題進行了嘗試性解決
第一,動態教學計劃的嘗試,在企業項目與學校教學進度不對接的問題上有了一定突破。第二,在課程中引入網絡遠程教學的教學手段,在解決企業教師授課時間受限的問題上有一定效果。第三,學校與企業教師交替授課的安排,為實踐依據與實踐方式的有效銜接提供了可能。第四,在作業—作品—產品的階段成果的逐一考核中,最終市場的檢驗成為成品轉化的考核標準,使考核方式更加多樣化和實用化。第五,在項目化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專業能力也在向職業能力轉化,學生能夠憑實力到企業實習直至就業,校企合作在此過程中真正深化。
三、對課程的思考
(一)可以進行“工學結合、專業融合、校企聯合”的產學共建嘗試
高職院校的藝術類專業,可以嘗試在共建項目化課程的基礎上,依托校內、外實訓基地,進一步實行工學結合的高職高專教學模式;在成果建設上,實行相近專業的有效融合,比如可結合服裝設計與鞋類設計、家居設計等專業的特點,形成作業到作品的成果呈現;再與合作企業聯合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聯合進行課程開發、聯合開發新季產品,形成作品到產品的系統轉化。
(二)可以在項目化教學的基礎上搭建有效的師資建設平臺
學校與企業在教學、項目推進中形成深度融合,分工協作,搭建教學、實踐交叉組合的師資建設平臺,在雙贏的局面下,提高企業與教師雙方素質,為可持續的師資隊伍建設注入活力。校企雙方在合作成熟的基礎上,可以慢慢發展到共同承接社會培訓工作,擴大校企雙方的社會影響。
(三)持續進行探索,開辟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
項目化教學的成果轉化除了市場價值之外,其社會價值的體現既符合藝術設計類專業的要求,同時也體現了高職教育的社會責任。一方面,在教改科研成果的轉化方面,校方應起到主導作用,可結合教學、項目的實施經驗,積累相關素材和案例,積極準備編寫、出版相關教材,在分享經驗的同時,獲得更多的社會反饋,形成教育成果在社會上的良性循環;另一方面,校企雙方還可集合成員的智力資源進一步拓展產學研究,促進科技和創業教育的成果轉化。從本文所講的整個服裝設計專業項目化課程設計與實施過程可以看出,在課程推進中基本實現了“專業與產業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這正是國家對職業教育提出的“三對接”要求。這也再次說明了真正落實職業教育理念歸根結底還是在課程的開發和建設上,高職教育工作者為此要不斷進行教學改革。
四、總結
然而,這位60年代走出的設計師的隨和與淡然背后,卻囊括了一個跨時代的傳奇故事。近三十年來,從中國第一代服裝設計師,到阿瑪尼工作室中寥若晨星的中國血統,再到轉身回歸故土,致力于打造時尚、文化遺存、高科技紡織行業的多元化王國,楊軍掌控著一個巨大而無形的名利場,其中容納著國際頂尖設計師和一線奢侈品牌及社會名流、全世界的科技前沿領先人物;她將哲學思想融入藝術,在設計時尚的同時,也為自己締造了一個足夠廣闊的空間,見證了整個中國乃至國際時尚界的發展流變。
雖然集光環與榮譽于一身,但心中擁有寶貴哲學財富的楊軍卻始終選擇簡單與通透。她感恩于自身經歷的偉大時代。
“一個人的成長歸根于時展變遷。我的人生經歷了中國跨時代的裂變,吸取了每個歷史階段帶給我的人生感悟,并有幸得以在人生舞臺上演繹出文化與時尚的符號。我不是天才,也不是奇才,我只是一個豐滿時代的擁有者。”
尋夢巴黎
1989年,26歲的楊軍帶著心中涌動的夢想,只身一人來到了一萬多公里之外、極具浪漫氣息的“時尚之都”法國巴黎。這里匯集了世界各地慕名而來的年輕人,夢想與期許在縈繞著曼妙香水味的空氣中浮沉。前所未有的時尚與繁華深深震撼了楊軍。她的身邊是裝了滿滿兩箱軍用壓縮餅干的行李箱,而她的身份是——中國第一代服裝設計師。
那個時代,代表著前衛與時尚的設計師對中國來說,是一份陌生的職業。歐洲時尚圈有一種說法:世界時尚舞臺上不會出現中國人的面孔。而這個來自中國,身上甚至還帶有“”的成長烙印年輕設計師卻雄心勃勃,她在埃菲爾鐵塔下照了一張相,并以此告誡自己,要用三年的時光證明中國設計師一定能在這塊土地上扎根。
也許是冥冥中自有安排,在楊軍的人生道路上,“設計師”這個職業與她結下了不解之緣。
楊軍的身世籠罩著濃濃的傳奇色彩。1963年,她出生于上海著名的顧繡誕生地“露香園”,成為愛新覺羅家族的新成員。愛新覺羅家族族長,薩滿教教主在故宮得知她出生的消息后,為她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愛新覺羅·豳靼。她在北京后海大翔鳳胡同里度過了快樂的童年時光,直至“”時期,舉家搬遷至上海。
由于成長過程中經歷多元文化的熏陶,楊軍自幼便顯得思維靈動,天資聰穎。她癡迷于天文和地理,浩淼天宇間的未知樂趣總能讓她心馳神往。在生活的細節中,她也展示出獨特的藝術天賦。她的外公在解放前在上海經營了一家傘廠,每逢暑假,楊軍便去幫助外公家族,在一張張傘面上留畫下美麗的兒時回憶。
1981年,楊軍考入上海華東紡織工學院(現上海東華大學),研讀紡織工程專業。也正是這個時期,她開始接觸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學習中,她無比快樂,并不著迷于一件衣服的單純表象,卻沉下心來學習工藝、面料設計、制作流程等等,從一根線到一根紗,再到一件可以出售的成衣,這其中絲絲入扣的原理讓楊軍徹徹底底地研究個透徹。畢業之后,她順理成章地被分配到上海的一家紡織品進出口公司做面料設計,也由此成為了中國第一代服裝面料設計師。
雖然在中國最早的面料設計領域內已初有所成,但二十出頭的楊軍,有著那個時代天生的抱負感與使命感,技術與工藝已經不再是她接近設計真諦的障礙,楊軍開始思考 “如何才能找到一個設計師的靈魂”。
和其他60年代出生的設計師一樣,剛剛叩開藝術之門的楊軍開始無法抑制地著迷于哲學,她發現,哲學書籍里那些略帶晦澀的描述,考驗得其實就是人洞察事物的本質與耐性,使得人內心充盈。她眺望達利的超現實主義,習慣用多維的視角看待世界,她漸漸發現,原來那些生命中永不枯竭的靈感來源,紛紛散落在博大精深的人文科學之中,與日俱進的社會發展之中,多如皓星,俯首即是。于是,1987年,她在藝術領域中尋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準確定位——后工業時代,后超現實主義原創設計師。
“在我的世界觀的形成中,遵循規律,我看到有著10億人口的中國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有著厚重珍貴的文化,隨著永不停歇的歷史巨輪的滾動,中國的時尚文化一定會更加趨于完整與唯美。”
有了這樣的想法后,上世紀80年代后期,楊軍決定出國深造,并鼓起勇氣報考了有著“時裝界的哈佛”之稱的巴黎藝術學院。她將大學里值得驕傲的設計圖紙寄到學校,并附上一封情真意切地自薦信。
我是一個來自中國的學生。我的夢想不只是要做一個設計師,而且還要為自己設計生涯規劃,與此同時,我更要為十億中國人的國家去設計一個行業……雖然我是一個工科學生,但我對中國文化的根基有著濃厚的興趣。我深諳中國五千年歷史流傳下來的“四大錦秀”,而世界知道嗎?……
信中流露出的謙和自信與對厚重的文化良好掌控,使得楊軍順利得到這所時裝界最高學府的青睞。收到巴黎藝術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后,部隊出身的父親交付于女兒三樣珍貴的“禮物”:一張沒有返程的機票、兩箱軍用壓縮餅干,三面旗幟——黨旗、軍旗,國旗,并深情地囑托:“無論你身處何方,不要忘記根在中國。”
巴黎,對未曾出過國門的楊軍來說,是另外一個未知的世界。沒有任何的猶豫,她堅定了信念,要攀越世界巔峰的藝術天堂,那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
阿瑪尼里的“中國血統”
在楊軍看來,人生道路上,沒有低婉的絕唱,只有奮斗的組歌。在巴黎的時光,是她藝術生涯中的一個里程碑,雖然付出了辛苦的耕耘,但也品嘗了豐收的碩果。
作為巴黎藝術學院唯一的中國學生,楊軍每天早晨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去觀摩款式多樣的服飾,而是坐地鐵去巴黎北部,和諧包容了宗教、藝術、香艷和愛情的蒙馬特高地去寫生。“能夠使世界產生共鳴的藝術靈感,一定歸結于時展的潮流中,藏匿于厚重多樣的文化城堡間。”當家境富饒的學生優雅地享用法國大餐的時候,她吃著又硬又干的壓縮餅干,喝著冷冷的礦泉水,不知疲憊地忙于學習和打工之間。
在老師和學生眼中,楊軍逐漸成為巴黎藝術學院的“中國符號”:刻苦勤奮,聰明好學,堅忍不拔。既通曉面料制作工藝,同時又具有時裝設計的藝術素養,這種“從內而外”的扎實“功底”,讓楊軍的設計理念總能夠輕松地得到精準地實現與表達。她的作品以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為根基,輕松自如地游離于文化與服裝工藝之間,在歐洲的時尚舞臺上有力傳遞中國文化元素,立刻得到了歐洲時尚界的追捧。
這一時期,幸運女神也對這個天資聰穎的女孩表現出了獨一無二的垂青。楊軍邂逅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位導師——國際時裝大師,現被譽為“時裝界的凱撒大帝” 的香奈兒設計總監拉格菲爾德。這位時尚界巨頭如此評價她的作品:厚重,骨子里透析出文明古國的大家風范。
“拉格菲爾德是建筑設計出身,并不是科班學服裝的,這點我們雷同。與導師的交流中,在對服裝的表現力方面,尤其是對應將哲學思想融入藝術設計的想法,導師與我一拍即合。”楊軍回憶。
“你要做屬于你自己的東西。”1992年,當楊軍順利獲得服裝設計與視覺傳達藝術的雙碩士學位時,拉格菲爾德對她說道。“我猛然意識到,我的人生需要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她去歐洲最氣派的百貨公司“老佛爺”閑逛時,看到了與寶格麗毗鄰的喬治·阿瑪尼。深沉的黑色,簡約中彰顯著力量,這是對低調奢華的一種無聲詮釋。“于是我告訴拉格菲爾德,給我一周的時間,我去意大利米蘭挑戰喬治·阿瑪尼。”
可是,當楊軍拿著她認為很值得驕傲的文案見到阿瑪尼時,這位資深時裝界泰斗卻搖了搖頭。“收起所有讓我看得到的東西,它已經成為化石,我要跟你進行靈動的思想交流。”
楊軍立刻意識到這是對自己的一個考驗。面對仰慕的時尚界教父,楊軍表現得自信,不卑不亢。“我的理念是——用服裝文化釋放人們的壓力。我將摒棄維多利亞的拘謹,巴洛克的繁瑣,只留存他們的經典。現在我們能不能不談服裝,只談哲學?”
在交流中碰撞出的思想火花讓阿瑪尼感到非常滿意。后來,他打趣兒地向公司所有人介紹身邊這個身材嬌小的中國女孩:“這就是我找的男裝設計師——雖然她看起來更像童裝設計師。”
優雅的禮帽,層疊的襯衫領子,微卷的頭發,黑與白的經典搭配。走進阿瑪尼時,楊軍一改在巴黎“糖果色”的俏皮裝扮,顯得沉穩而大氣。憑借著自己對服裝設計豐富的想法和良好的執行力,僅僅三個月,她便完成了第一份近乎完美的企劃案,得到了阿瑪尼的賞識。不久后,她便擁有了一間帶有一整套音響的氣派辦公室和一個令人艷羨的新頭銜——喬治·阿瑪尼(Giorgio Armani)品牌男裝主設計師。
年輕自信的楊軍開始釋放她在設計研發領域內的能量。她發明的絲綿印染改變了傳統工藝中做成布后方能印染的步驟,而是在纖維階段就印染,再織成布,立體感強了很多,當時風靡了整個美國。在阿瑪尼公司工作的幾年間,她除了承擔男裝的設計工作,同時也與范思哲、古琦等眾多一線品牌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1992年,楊軍順利成為了歐洲時裝工會的國際簽約設計師。并在此后獲得法國“騎士勛章”。最前沿的時尚領域終于褪去了它們的神秘面紗,在她面前一一鋪陳。
1996年,楊軍受邀造訪白金漢宮。在接受會見過程中,伊麗莎白女皇問她:“你覺得我穿什么衣服比較好看?”楊軍巧妙地傳遞中國文化:“您穿了一輩子的宮廷禮服,應該穿一次旗袍。”女皇莞爾一笑:“你是中國人,當然會這樣說。”并欣喜地接受了楊軍親手為她設計的旗袍。2002年為慶祝中法文化年,作為故宮龍袍傳承人的楊軍特別設計了一件龍袍,以此來紀念兩國友誼,被永久地收藏在了盧浮宮內。
第一代設計師的責任與擔當
去巴黎前,父親將黨旗、軍旗,國旗三面旗幟交付于楊軍手中時,曾語重心長地囑咐她:“黨旗下你是女兒,軍旗下你是養子,藍天下的五星紅旗將是你藝術人生永遠的三原色。”多年來,當時的場景仍歷歷在目。“想家的時候,我能做的就是在中國大使館看看五星紅旗。”眼前的楊軍絲毫不掩飾她的愛國之心,不管走到哪里,她內心深藏的是對祖國的一份熱愛與擔當。
在炙熱的愛國之心的號召下,2005年,楊軍告別眾人不解的眼光,毅然決定回到祖國這片熱土上施展拳腳。
楊軍的第一個目標便鎖定了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心存一份設計“百年奧運”責任與使命,使得向來視任何盛事“云淡風輕”的她,第一次以積極主動的姿態加入到了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服裝設計籌備工作當中, 并擔任藝術總監。
“我想通過奧運會還中國一個本真的面目。”楊軍的這番宏大理想,在2008年8月8日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最終得以實現。
一個多小時的文藝表演,從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到絲綢之路,從具有中國特色的戲曲到太極拳,時間跨度長達五千年,人物服飾也從春秋戰國、秦、西漢、唐、宋、元、明、清一路走來。
“整個開幕式的色彩變幻透露出中國的哲學思想,”她舉了個例子,“當共和國這一頁開啟,我們用了極致飽和的色系,大量的漸變色,金屬面料與結構主義來表達現代中國的精神風貌,這就是中國騰飛的象征,厚重、輝煌,有力。”
這場精耕細作的奧運會開幕式,就是一場哲學與美學相會的最完美視覺盛宴,楊軍從中收獲了滿滿的喜悅與成就感。“無論是學術還是實踐,終將為國家,為這片養育我的土地的發展添磚加瓦。”
作為一名中國設計師,無論在奧運抑或在世界時尚舞臺上,楊軍在藝術上的獨特與強勢都可以歸結于其作品中強大的中國文化因素。阿瑪尼曾說過,中國文化將會主宰全人類。這讓楊軍深受鼓舞。
她發現,回國這些年來,世界諸多一線時尚品牌紛紛開始從文化層面、學術高度來透析東方元素的魅力所在,時尚圈內興起了一股研究中國文化的熱潮。而在這股熱潮中,以楊軍為代表的中國設計師的地位也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世界高度。
在這種格局下,2013年,楊軍得喬治·阿瑪尼的親筆授權,擔任阿瑪尼服裝高級定制大中華區的總裁兼設計師。阿瑪尼大中華區以“提供高品質的定制化延伸服務,以及商務文化高端交流服務”為己任,致力于打造獨一無二的、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時尚王國,向世界舞臺傳遞著中國文化的魅力與力量。感知到中國設計師的獨特風采與不可預估的潛力,不久的將來,楊軍也將應邀重返阿瑪尼公司,擔任其2014-2015年度喬治·阿瑪尼品牌首席設計師。
在時尚界,楊軍的事業顯然已經經營得風生水起。然而作為中國第一代服裝設計師,楊軍的另外一個身份鮮少有人知道——美國南加州大學材料學博士。近年來,楊軍投身高科技研究領域,先后獲得三十多項科學發明專利,部分屬于國際重大命題,尤其是在碳纖維領域與復合材料領域有所建樹,填補了國家空白,躍身于世界前列。同時,她也擔任國家宇航服的科研開發與設計工作。
憑借多年的經驗,楊軍敏銳地認知到,接下來的趨勢一定是科技引領時尚。“目前,在纖維方面我們已經研究到甲殼素了,在海洋生物里提取生物離子,有益于人的皮膚,也是較好的醫用材料。未來世界的戰略重點將會是在海空防護這一方面,這將帶來一場材料革命。材料決定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我接下來的目標就是致力于打造中國材料學的航母。”
楊軍對高科技一直保持著高度關注與熱忱。多年來,世界每一次全球材料大會,世界最高端最前沿的學術論壇,她場場必到。每年她都會發表自己的學術論文,在學術界頗受認可。在時尚與科技之間,楊軍顯得游刃有余。“我的專業和我的學術領域,分別代表著時尚與高科技。雖然看上去好像跨越很大,但其實萬變不離其宗,都圍繞著‘材料’而展開。”
作為國際一流的服裝設計師,楊軍也習慣于設計和規劃自己的人生。“在我自己的生涯規劃當中,10年左右可能會在材料方面有一個新的重大突破。并且我將會回歸到文化遺存領域,完成自己的文化品牌。”
江山如此多嬌
楊軍口中的“文化品牌”,是指奧運會后由她一手創辦的品牌“江山多嬌”。
“江山多嬌”品牌定位為:以中國文化元素為基礎,用世界語言來解讀中國的文化密碼。
“中國文化四張名片——茶葉、絲綢、書畫、陶瓷,還有其他很多元素都將被囊括在這個品牌之中。”楊軍說,“我的學生屆時將會成為品牌不可缺少的設計主力。他們遍布世界各地,有著拳拳愛國之心,有學術的高度,文化的歷練,我將帶領他們在啟動‘江山多嬌’,使之成為中國新時代的絲綢之路,并帶著整個設計團隊,帶著中國夢,帶著華夏兒女的情懷走遍世界,去做真正的文化使者。”
2012年底,楊軍成為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署的副總干事,她笑稱由于自己有“世博情結”,所以“江山多嬌”品牌將在2015年米蘭世博會聯合國館啟動。屆時,展廳內將呈現用絲綢織成的《紅樓夢》原著,云錦龍袍,故宮博物院三希堂法帖之蘭亭序等彰顯中國元素的作品。寓意為源自東方,恩澤世界。
“等這個品牌完善了,被世界認可了,我會將之全部交付于國家。”楊軍對“江山多嬌”的理解為,“她并不只是一件衣服,一條絲巾,一串珠寶……她是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瑰寶,是歷史與21世紀穿越時空的對話,是歲月對文明的禮贊。”
從80年代至今,楊軍已經在文化與設計的道路上走了三十年的光陰。和絕大部分設計師一樣,楊軍的生活節奏已經明顯與常人脫軌。“我白天正常工作,到了晚上歐洲那邊上班了,有事需要接洽,剛工作完美國又上班了……”為了工作,楊軍有著超乎常人的充沛精力。平時,她不是在實驗室研究專利發明,就是去工作室搞創意,“有時候專利發明也用了創意的思維模式,但是創意思維要實施的時候,也要用到嚴謹的科學態度,所以最后相交輝映之后,為工作與成長奠基,讓自己更加淡然,更加從容,更加堅定。”雖然很少有閑暇之時,看到專利或創意“像爆米花一樣誕生”時,也為她帶來了巨大的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