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老年精神病人的護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神經內科;老年病人;護理干預;跌倒;效果分析
內科老年病人跌倒臨床較為常見,易發生跌打損傷、骨折、甚至腦損傷、死亡,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已受到臨床的廣泛重視[1]。為了避免神經內科老年病人跌倒,提高護理的質量,本研究探討護理干預對神經內科老年病人跌倒的效果分析,臨床效果良好,現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2年2月-2013年5月入住我院內科的136例老年患者的臨床資料,對照組68例,男42例,女26例,年齡59-78歲,平均年齡65.4+2.3歲;觀察組68例,男39例,女29例,年齡61-81歲,平均年齡67.1+2.6歲;其中腦梗死57例,腦出血26例,腦動脈硬化34例,帕金森癥19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嚴重程度等方面比較沒有明顯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1.2.1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的方法
包括每日查房,記錄每天的體溫、大小便情況,日常的病房消毒、清潔,協助治療及輔助檢查及病人的日常護理等。
1.2.2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干預護理的方法
(1)病區安全管理。盡量減少病區障礙物,病區地面應使用防滑材料,避免地面潮濕打滑,對于浴室、廁所等易滑場所平鋪置防滑墊,設置防滑警示;在患者床邊安置護欄,并給予扶持工具,便于站立時使用。定期檢查病區安全設施,如有損壞應立即報修[2]。(2)安全教育。在護理的過程中時刻給患者灌輸安全觀念,要求患者提高安全意識,并教其掌握預防跌倒的相關措施。定期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安全知識教育,使家屬配合進行安全護理[3]。
1.3 統計學分析
所有臨床資料輸入計算機,采用SPSS17.0統計分析軟件包。計量資料屬正態分布的采用(x +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取Χ2檢驗,P
2 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效果比較
見表1。護理后兩組的跌倒發生率均較護理前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見表2。觀察組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3.1跌倒原因分析
(1)病情因素。神經系統疾病通常發生腦損傷、神經功能缺損,使患者自我平衡能力降低;特別是患者突然站立容易發生一過性的腦缺血,引起缺血缺氧繼而眩暈、站立不穩,導致跌倒[4]。(2)年齡因素。老年患者本身機能退化嚴重,活動能力及反應能力都較慢,且大多伴有視覺、聽覺退化,對周圍環境的判斷容易出錯,導致跌倒[5]。(3)環境因素。樓道、衛生間、浴室等障礙物多、地滑的場所易發生跌倒,其次為光線昏暗、空間狹小區域。
3.2 護理干預的優勢
(1)提高患者及家屬的安全意識及自我保護意識,避免不必要的跌倒損傷導致病情加重。(2)對病區的安全管理更有針對性及執行性,針對危險區域進行安全設置,針對患者病情特點進行安全指導。(3)有效提高護理人員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一切以病人為中心,以病人的要求為出發點,加強對病人安全的管控,實施全面的護理。(4)能夠及時處理意外跌倒事故,盡量使傷害減小到最低。
在本研究中,護理后兩組的跌倒發生率均較護理前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護理干預對神經內科老年病人跌倒的防范效果顯著,有效提高了醫療質量,減少了醫療糾紛,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參考文獻
[1]王莉.護理干預對神經內科老年病人跌倒的效果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2,3:147-148.
[2]張巖,陳翠,張昱.護理干預對神經內科老年患者跌倒的效果分析[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3,3:413-414
1.1臨床資料選取我院精神科收治的100例老年精神病人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患者56例,女患者44例,年齡為56—78歲,平均年齡(64.5±11.3)歲。患者的疾病狀況為:抑郁癥34例,失眠癥23例,精神分裂癥43例,平均病程(9.1±3.1)年,平均住院時間為(4±2.1)個月。除此之外,其中45例患者有心腦血管疾病,1例患者生活不能自理。
1.2方法整理與歸納患者的臨床資料,并進行統計學分析,患者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觀察患者在護理過程中出現的變化,并將護理成果記錄下來。
2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安全風險因素分析及安全護理對策
2.1飲食不當這里的飲食不當既是指老年精神病患者吞咽食物時發生噎食現象。有的精神病人會有暴飲暴食的癥狀,這就更加增加了發生噎食現象的幾率。對此,護理人員應該:①在病人進食時,要做好陪護工作,一旦發現病人噎食就要馬上進行救治;同時也要防止病人偷偷食用來路不明的東西;②給病人提供的食物要以易于消化且富含營養為準則,防止病人食用堅硬的食物;③病人進食完畢后,要讓病人在餐廳休息,不可讓他們離開護理人員的視線范圍。
2.2跌倒據研究資料表明,65歲以上的老人跌倒的幾率會隨年齡的增加而呈上升的趨勢。老年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間服用大量的抗精神病藥物,造成理解力較差、對護士的安全宣教接受能力較差的情形。此外,老年精神病患者長期待在醫院中,封閉的環境也給他們的身體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損害,大多數老人患有骨質疏松癥,跌倒的幾率比較大。對此護理人員要做的工作有:①在醫院的公共活動領域安裝盡可能多的扶手,使病人在需要幫扶的時候能夠得到有力的支撐;②在浴室、水房等比較容易造成跌倒的地方鋪設防滑墊;③病房門口不能有門檻等障礙物。
2.3皮膚損傷老年精神病人的知覺神經的敏感度已經嚴重下降,因而他們對冷、熱、痛的感知比較遲鈍,這就造成病人在生活中容易受到割傷、燙傷等皮膚損傷,而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則長期臥床,這也會造成壓瘡和皮膚壞死現象的發生。對此,護理人員應該:①為病人準備的水要保持適宜的溫度,盡量避免病人直接接觸開水;②在病人的日常飲食上,病人的食物要保持在適宜的溫度,必要時要進行降溫處理,防止病人燙傷喉舌;③對長期臥床的病人,護理人員要加強他們的清潔衛生的護理,對他們進行肢體按摩,讓病人處在一個干凈舒爽的環境中。
摘要:精神疾病已成為 21 世紀的主要疾病之一,它是一種特殊的疾病,病人的家屬在判斷病人是否有病、如何就醫、如何進行治療、護理以及如何對待病人的生活學習、工作等方面出現了不少的問題。通過分析來本院門診咨詢的病人的資料,對存在的問題進行處理,明確了人們對精神病知識的需求以及普及精神病知識的方向,并提出了精神科護士應盡的職責。
關鍵詞:精神病;咨詢;分析;處理
0引言
精神病是指人的感覺認識、思維、情感、行為以及性格、能力等腦功能發生障礙所引發的疾病,它們一般是由各種外因誘發,引起精神狀態、心理功能等發生異常和紊亂,故此類病又叫精神障礙病[1]。由于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學習壓力的增大、人際關系的緊張、社會心理因素引起的精神障礙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為此,本院根據實際情況,從 2002 年 3 月份開始在門診導診臺增設了咨詢服務項目,負責病人及家屬的咨詢工作,根據病人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有針對性地為其解決主要問題,至今已取得一定成效,病人及家屬較為滿意。
1資料及分析
收集 2002 年 3 月至 2005 年 10 月到本院門診咨詢的 600 例精神病病例,根據來訪者普遍存在的問題,對他們的資料如性別、年齡、職業等進行分析,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
1.1來訪者普遍存在的問題
對于家屬來講,感到相當棘手的問題是判斷家人是否有病、是否患的就是精神障礙疾病。其次,一些家屬看到病人不正常的表現后,不到精神專科醫院看病,不知道應用科學的辦法治療精神病[2]。第三,精神病易復發,而家屬缺乏防止復發的知識,導致患者反復就醫。最后,是愈后面臨的問題,精神病人恢復后常得不到社會認可。
1.2性別及分析
男性 281 例,占 46.83%,女性 319 例,占 53.17%。女性所占比例略高于男性。這也與流行病學的調查資料相符。因為許多資料表明一些精神病的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3],如精神分裂癥我國 20 世紀 70 年代普查中,上海、四川南部、北京郊區資料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性別差別在 35 歲以上者男:女為 1:1.60。但是在住院病人中往往男性比例高于女性,如本院僅有一個女精神病區,而男病區就有三個,這主要與男性精神病發病后在家無法管理,對個人、家庭及社會的危險大有關,家屬寧愿花錢買平安。
1.3年齡及分析
精神病發病范圍相當廣,沒有明顯的好發年齡階段,由此可以看出向人們普及精神衛生知識迫在眉睫。(1)小兒患者:小于 10 歲的患兒 5 人,占 0.83%。兒童由于各類精神障礙往往表現不典型,易被忽視,如不能及時就診治療,可影響一生的健康,家屬也會后悔終身。(2)少年患者:10-20 歲的病人 103 人,占 17.17%。專家指出,我國兒童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問題日趨嚴重。在 17 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中,至少有 3000 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3)青年患者:20-30 歲的患者最多有 226 人,占 37.67%。所患疾病人數的多少依次是:精神分裂癥、抑郁癥、神經癥。在這個年齡階段,正是工作、學習、生活處于不穩定的發展階段,當今社會競爭激烈,壓力巨大,加上現在多為獨生子女,其性格方面可能存在缺陷,對挫折的承受力不強,處理不好工作、戀愛、婚姻等方面的問題,適應不良逐漸發病。(4)老年患者:60 歲以上的老年患者占 21.32%。老年人口逐漸增加,老年精神病患者也逐漸增加,加上老年人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精神疾病與軀體疾病并存,加大了精神病治療的難度。
1.4文化程度
來訪者中,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占 34.17%。由此可看出文化程度高的病人及家屬對精神病的知識需求水平高,他們迫切需要了解精神病的相關知識。文化程度低的只希望花最少的錢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1.5職業及分析
600 例 病 人 中 學 生 146 人,占 24.3%;有 職 業 者245 人,占 40.8%,無職業者 129 人,占 21.5%;退休者80 人,占 13.4%。有無職業對精神病人具有一定的影響。(1)無職業者:無職業者占 21.5%。無職業可看成一不穩定的社會因素,對個人和家庭都可造成經濟壓力和困難,還會造成家庭成員之間的爭端。(2)學生:學生的比例占 24.3%。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學校生活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影響很大,主要因素有學校教育條件、學習條件、生活條件,以及師生關系、同伴關系等,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1.6地域本市的來訪者 568 人,其中,城鎮居民 381 人,他們的問題最多,比如治療方法、治愈后怎樣對待生活、婚姻、家庭的長遠問題;農村居民 187 人,他們咨詢的問題就是需要多少錢能夠控制病情、可不可以治好等。來自外省的來訪者有 32 人,他們大多在外地經過治療,但由于種種原因導致疾病反復發作,家屬感到無助在別人的介紹下慕名而來,咨詢的問題多是能否治愈,用什么方法治療等問題。
1.7婚姻
已婚病人 174 人,占 29%;未婚者 342 人,占 57%;離異者 58 人,占 9.67%;喪偶者 26 人,占 4.33%。婚姻在精神病人生活中占有很大的地位。大多精神病人都沒有穩固的婚姻,在精神病反復發作的情況下容易導致感情破裂,來自經濟的壓力、社會的壓力使配偶放棄了婚姻;也有的是因為患病后婚姻問題難以解決,未婚者患精神病后結婚的幾率很低。
1.8來訪目的
來訪者迫切需要知道是否患病的問題,占來訪目的的 44.7%。因為這關系著方方面面,如確認患有精神病后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態度、如何進行系統的治療等等。其次是如何治療的問題,比如是住院觀察還是門診治療;第三個比較多的問題是如何處理的問題,如應該何時帶病人來看病?來精神病院被別人知道產生的影響等等。第四是看病住院的經濟問題。另外,來訪者比較關心的還有病人的生育問題。
1.9來訪者與病人的關系
在來訪者與病人的關系中,占首位的是病人的父母。雖然來訪的病人已婚率達 29%,但是由配偶來訪的只占 13.5%,因為在精神病人的婚姻關系中,病人占被動地位,他們的婚姻很不穩定。我國的醫療體制和對待精神病人的福利尚不完善,需要改進,需要全社會都來關注精神病人。本人來訪的不在少數,占 11.67%。文化程度高的病人對自己的心理問題是很關心和敏感的,一旦發現問題,就會去看病或咨詢。1.10初診病程病人從有癥狀到醫院來咨詢看病的時間,最長的達 3 年,有 6 例;1-2 年的占多數有 442 例;1 年內的有35 例;最短的 1 例是病程在 5 天的一個急性應激反應患者。這說明精神病是一種病程較長的慢性病、多發病,有的可能還伴隨病人的終身;另外,說明人們對精神病存在偏見,認識不夠,有的病人家屬都下意識否認患病事實。
2處理方法
根據來訪者的敘述,找出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給予合理的解釋,然后指導病人或家屬處理問題。對于癥狀明顯伴沖動傷人行為的病人,確診后立即送入病房作進一步的處理;對于病人不愿來家屬又送不來的,根據具體情況派車去接回病區進行封閉式治療;對于有病但表現不嚴重的或病情復發的,根據家屬的意見門診治療或住院觀察治療;對恢復期門診隨訪的病人耐心解釋遇到的問題并教給家庭護理的方法;對本人來訪的根據需要給予心理指導,如對一位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幫助她分析其誘因、如何與家人相處,如何面對壓力,如何認識自己的病態心理。對距離醫院很遠的老病人則告知他們就近開藥服用,可以打電話咨詢醫生調整藥物劑量,必要時再來復診。
3體會
3.1對精神衛生的社會需求水平越來越高
精神疾病是一種嚴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的疾病,目前我國正處于這種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增多,競爭壓力加大,人口和家庭結構變化明顯,精神疾病患率病呈上升趨勢,精神衛生問題已經成為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和突出的社會問題。精神病是特殊的病種,家屬由于缺乏這方面的專業知識,不能準確判斷是否有病及復發征兆,精神病院設立咨詢處是病人及家屬的迫切需要,我們有義務承擔這樣的責任。另外,精神病的發病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大多數精神病發病時都受到過不同程度的精神刺激,而且不同年齡階段需要普及的精神衛生知識不同,因此社會迫切需要普及精神衛生知識[4]。
3.2明確了向社會普及精神衛生知識的方向
(1)糾正偏見。經常有朋友或熟人對在精神病院的工作感到好奇和驚訝,在進行解釋和帶領他們參觀醫院后,他們都會對病人表示同情和理解,也不會再感到過度的恐懼。精神病已經成為 21 世紀的多發病,和其他軀體疾病一樣也會治愈,社會要尊重和接納精神病人。
(2)普及方法。通過精神病院門診開展健康知識講座、在社區布置板報、向家屬和病人發放自制的健康小冊子等形式來宣傳精神病知識,還可以在網上精神病的知識供大家瀏覽。
(3)衛生宣教。向社會廣泛宣傳普及精神病的有關知識,講解精神病的發病機理、誘發原因、臨床表現、診斷、治療、康復護理和預防的知識,使社會不再覺得精神病很神秘。
(4)增強應對能力。精神病人一旦發病,很多都會失去自知力,即否認自己不正常的表現是病態,還可能對家人作出危險的舉措,應該指導家屬學會判斷精神病的潛在暴力行為,掌握正確的治療、護理方法,以達到減少病人復發次數、促進康復的目的[5]。
3.3社會應承擔的責任
由于精神病的反復發作,使他們喪失了勞動能力、更喪失了治療的信心。在人性化的文明國家,需要社會建立相關福利政策來幫助精神病人,使他們得到治療、康復和工作的條件[6]。
(1)國家政策利。國家應該加大對精神病的救助,對重癥精神病人應有保障措施,基層政府更應關注他們,特別是農民患者,農村合作醫療應增大精神病人的看病區域和增加其看病的報銷力度。
(2)醫院自設福利項目。醫院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增設一些福利待遇[7],如本院對于特困、低保精神病人每次門診看病免掛號費;對于本區精神病人辦理殘疾證予以高度的優惠、減少收費等。
3.4精神科護理人員應盡的責任
精神科護士不但承擔著一般護士應該做的工作,還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壓力,更具愛心和耐心。沒有一種精神病可以通過某項實驗室檢查就可以確診。精神癥狀的判斷來自病史、交談檢查和觀察,所以要取得病人的信任與之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他們才可能充分暴露病情,為治療提供依據[8]。況且這種護患關系本身就是一種治療作用,可使患者感到護士的親切,消除住院的恐懼,增加治療的依從性。
參考文獻
[1]高甜 , 何俊 , 王玉文 , 等 . 精神專科醫院藥物咨詢分析及探討 [J]. 中國醫院藥學雜志 ,2016,36(18):1608-1612.
[2]王 兆 芹 , 殷 德 華 . 精 神 病 病 人 家 屬 相 關 知 識 調 查 [J]. 護 理 研究 ,2016(02):190-191.
[3]譚菜軍 , 黃美蓮 . 女性住院精神病病人發生暴力行為的原因分析及管理對策 [J]. 全科護理 ,2016,14(34):3635-3637.
[4]張愛菊 . 社會家庭支持干預對精神病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 [J]. 社區醫學雜志 ,2016,14(08):18-20.
[5]王棟 . 家屬應該如何正確的與精神病人相處 [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57):181.
[6]衛學莉 , 張帆 , 衛學芝 . 精神疾病患者就業現狀及對策 [J]. 醫學與社會 ,2016,29(01):27-29.
[7]王聰 . 論精神病人強制醫療的權益保障 [D].蘭州大學 ,2015.
1.1自知力缺乏:新入院或首次入院病人,如精神分裂癥、分裂樣精神病、躁狂癥、情感性精神病等重癥精神病人,入院時否認有病,拒絕治療,言語行為異常而丟藥、吐藥,閉口。病人住院期間病情復發時,表面上服從治療及護理,但實際上往往不認真服藥,把藥夾于指間或藏于衣袖內等;
1.2精神癥狀分配:由于受幻覺、妄想等癥狀支配,認為有人要害他,服的藥是毒藥;受幻覺支配的病人稱:“有人對他講這是毒藥,吃了就會死。”有的病人情緒低落、自責自罪,認為拒藥是對自己的懲罰。
1.3藥物副反應:抗精神病藥物多引起的副作用如嗜睡、靜坐不能、流涎、便秘、腸梗阻、尿潴留、四肢震顫、吞咽困難等,病人主觀上感覺不適,故而采取丟藥、藏藥、留藥等行為。
1.4擔心藥物影響身體健康:文化層次高的病人在自知力恢復后,擔心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對身體產生毒副反應,如心、肝、腎、腦、肺的損傷;有的怕影響記憶力,影響智力而變傻;有的病人怕長期服藥成癮而不敢服藥;
1.5心理因素:部分患者反復長期住院,認為病醫不好了,對治療缺乏信心,故而出現假服藥,有的甚至悲觀厭世,想通過假服藥積累藥量用于自殺,故出現假服藥行為。
1.6疾病因素:部分老年癡呆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知道藥味是苦的就拒絕服用。
2 拒藥方式
老年精神病人拒藥方式也很多,部分患者在服藥過程中往往有附加動作加以掩飾,不仔細觀察是發現不了的。病人常將藥片貼于舌下、兩頰后方、上腭、上下牙床及上下牙內側;或將藥倒入掌心佯裝查數藥片數目,將藥物分批藏于指縫中或衣袖中;病人用自己的水杯服藥,乘喝水之機將藥吐在水杯之中然后倒掉或將藥咽下后趁護理人員不注意時用手刺激咽部部將藥嘔出;也有明顯拒藥的病人將藥丟掉或吐于地上;有的老年癡呆患者喂藥時直接吐出,自訴“是苦的,不想吃。”
3 護理對策
3.1心理護理:對住院的老年精神病人的拒藥首先應采取針對性的心理護理。耐心接觸,取得病人信任,充分了解病人拒藥的原因,針對性進行心理護理。講解有關精神疾病的發病原因、臨床表現、藥物治療種類、作用及服藥時間、注意事項,抗精神病藥物常見的副反應,預防和處理原則及堅持長期服藥的重要性,以及服藥治療與健康、工作、生活及家庭的關系,使他們權衡利弊,正確認識,自覺服藥;若出現藥物副反應,應及時報告醫生處理,以減輕病人的痛苦,同時給予相應的解釋,使他們正確對待;對悲觀厭世,缺乏治療信心者,要經常了解他們的心理動態,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上、心理上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鼓勵他們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3.2給藥護理:嚴格把好服藥關,發藥護士至少2人以上,一人發藥,一人負責檢查。認真執行三查八對一注意。發藥原則先易后難,先發給服藥合作的病人,最后發拒藥病人。發藥前準備好溫度適宜的開水、服藥杯及壓舌板,集中病人按順序排隊服藥,發藥時認清病人面貌,集中注意力,認準病人是否發到藥。注意觀察病人服藥動作及神情,必須做到送藥到手,服藥到口。護理人員應嚴格檢查口腔,舌下,上腭、上下牙內側等。在確認藥物是否服下后方可讓病人離開。急性發作期的病人一般無自知力,不承認自己有病,更不承認自己有精神病,故大多數人都不愿服藥,有些患者能夠辨識以往吸過的抗精神病藥,可將藥物裝在膠囊中給其服下;對于老年癡呆患者來說,多是由于藥物苦而不愿意服藥,我們多采用將藥物放于喜歡喝的飲料中、飯菜里、水果及糕點中一起吃下,禁止強行喂藥防止嗆入氣管而引起窒息。拒絕服藥的患者,經過耐心勸說解釋無效的,應及時報告主管醫生或值班醫生,根據病情給予注射治療。當發現有的病人用藥時間較長而病情無明顯好轉、服藥劑量較大而又無副作用,治療加藥期病情突然波動應首先考慮有藏藥的可能,發藥時應重點監護。
【關鍵詞】老年精神病患者;低血鉀;原因;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09)10-0164-01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病例共50例,男性22例(44%),女28例(56%),年齡在55-80之間。其中城市退休老人35例(70%),農村老人15例(30%)。
1.2診斷及用藥情況精神分裂癥14例(28%),情感性精神病3例(6%),老年性癡呆6例(12%)腦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礙12例(24%),麻痹性癡呆3例(6%),精神分裂癥合并心血管疾病6例(12%),精神分裂癥合并糖尿病6例(12%)。用藥情況:單用氯丙嗪14例(28%),氯氮平5例(10%),奮乃靜6例(12%),氟哌啶醇3例(6%),利培酮4例(8%),舒必利合用奮乃靜3例(7.2%),氯丙嗪合用氯氮平2例(4%),奮乃靜合用二甲雙胍8例(16%),利培酮合用地高辛5例(10%)。
1.3臨床癥狀、體征、心電圖和血鉀改變
1.3.2神經肌肉表現:全身乏力,腱反射減弱或消失,臥床不起,行走不穩,蹲下站不起來,四肢酸痛麻木,軟弱無力,嚴重者發生肌肉麻痹。
1.3.2消化道癥狀食欲不振,惡心,嘔吐。
1.3.3心血管表現以心律失常為主。在心律失常以前,心電圖上已可出現低鉀改變。心電圖提示如下:a. S-T段壓低。b. T波減低、平坦、雙相(-+)或倒置。c. U波增高,常超過同導聯的T波,T-U相連成雙峰狀。d.可出現心律失常,如過早搏動,房性或室性心動過速,心室撲動和顫動。少數患者可出現房室阻滯。心室顫動是缺鉀的致死原因之一。
1.3.4泌尿系統表現排尿不暢,尿儲留。血鉀定量:2.5~3.5mmol/L ,重者2.5mmol/L以下
2臨床觀察與護理
2.1病情觀察由于老年精神病患者各種功能性精神疾患在老年期前因反復發作,病程逐漸轉為慢性,到老年期多表現在慢性精神衰退階段。癡呆病人多伴智能障礙,記憶力減退,缺乏主訴和自知力,往往言語顛倒,答非所問,或者緘默不語,加之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可能影響了患者對軀體疾病的軀體反應。因此,臨床護士在觀察病情時應特別注意患者的精神與體力改變。護士應熟悉病房每個患者的病情,對經常言語過多、行為紊亂、精神興奮患者,一旦發現由興奮狀態轉為安靜,言語動作減少,精神差,走路有氣無力,必須警惕是否存在低血鉀癥等異常情況。
2.2補鉀治療時的護理低血鉀的治療原則是補鉀,防治并發癥,預防醫源性高血鉀。
2.2.1服補鉀 大劑量服鉀常引起腸絞痛和粘膜潰瘍,將10%氯化鉀稀釋于果汁或牛奶中餐后服用,則明顯減輕對胃腸道的刺激。
2.2.2靜脈補鉀護理人員必須掌握氯化鉀的用法。劑量要遵照醫囑執行,用10%葡萄糖稀釋至0.3%以下靜脈滴注,禁止直接靜脈注射。24h補鉀總量成人一般為6g。
2.2.3飲食護理低血鉀患者除了藥物治療外飲食護理更為關鍵,低血鉀患者肌無力逐漸加重,活動受限,食欲差,重者累及呼吸肌,呼吸困難,消耗大,應適當給予患者高熱量、高維生素、富含鉀的易消化的飲食。可進食的患者鼓勵其多飲水,保持體液平衡。應少食多餐,忌高碳水化合物,限制鈉鹽。
2.2.4生活護理老年精神病人大多生活不能自理或自理能力下降,尤其低血鉀患者大多肌力減退,應加強生活護理,注意口腔和皮膚的清潔,協助病人洗漱;注意觀察病人大小便的情況,防止便秘及尿儲留,三日無大便應給予緩泄劑或低壓灌腸,尿儲留應給予誘導排尿,無效時給予導尿;注意病人安全,行走及上廁所時應給予攙扶,防止跌傷。床旁放置床欄,專人陪護防止墜床。
2.2.5皮膚及呼吸道護理病人由于低鉀伴發肢體無力常臥床,應加強皮膚及呼吸道的護理,定時翻身拍背,局部按摩,及時清理大小便,保持皮膚清潔,以防褥瘡及墜積性肺炎。
2.2.6泌尿道護理病人由于低血鉀引起排尿不暢或尿儲留,應給予誘導排尿,如聽流水聲,溫水洗會陰,下腹部放熱水袋,按摩膀胱等,無效時給予導尿,預防泌尿道感染。
關鍵詞:精神科病人 暴力行為 護理
南通市紫瑯醫院(又名南通市精神病院),始建于1959年,是南通地區建院最早的精神病專科醫療機構,現為南通市醫療保險定點醫院、南通大學醫學院教學醫院、南通市民政局優撫對象定點醫院。主要職能包括四個方面:一是承擔南通市內“三無”、“五保”、“優撫”、“110聯動”精神病人的收容治療任務,是政府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重要一環,也是醫院最主要的職能;二是承擔社會貧困精神病人的收治任務,并實行慈善醫療和低償收費;三是承擔部分精神病學的教學科研任務和社區精神病防治工作;四是承擔老年性癡呆的康復治療及癌癥病人的臨終關懷任務。
由于精神病病人行為與正常人差異較大,因此,必須要掌握好護理病人的方法,才有助于護理工作的順利進行。筆者結合多年工作經驗,現將護理精神病人的技巧報告如下:
一、對精神科暴力行、攻擊行為的護理對策
1、全面準確評估患者情況是防止暴力行為的基礎。根據不同級別的患者采取相應的護理對策,對攻擊行為Ⅰ級患者,要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對有可能出現攻擊行為患者重點觀察。對攻擊行為Ⅱ級患者,要嚴密觀察病情變化,有可能發生的攻擊行為,必要時給予隔離。對攻擊行為Ⅲ級患者,嚴防沖動者,給予隔離或掊護,接觸時保持一定的距離,不單獨與其接觸。必要時給予保護性約束1h以下。對攻擊行為Ⅳ級患者,應重點防護,嚴防沖動者,時刻不離護士視線安排24h陪護。必要時給予保保護勝約束1h以上,保持安全的距離,不單獨與其接觸,密切觀察不同時期的心理動態,做到心中有數。
2、新人院患者護理對策。紫瑯醫院承擔社會貧困精神病人的收治任務,本院病例中幾十例是由于被哄騙或是強制人院,由于急性其強制性住院患者的攻擊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激發因素。患者進入病房后與家屬分離,由于內心恐懼害怕和憤怒,拒絕入院治療,踢門、外出、極度沖動、攻擊護上。護士接待患者時要注意技巧,要態度和藹、語氣溫和。耐心解釋勸說,根據不同病情的患者采取相應的心理蔬導,嚴格交接班制度,做好安全護理工作,防止傷人、傷已。
3、加強對暴力防控能力培訓。教會護士識別暴力行為的相關因素和信號,學會自身防護方法,做好分級管理,對有暴力傾向和暴力行為的患者應提供較大的活動空間并備有防范預案。加強病房人力配備護士長應根據工作需要合理配備人力,維護病房秩序,對人院初期精神癥狀豐富及幻覺妄想明顯的患者進行重點看護。與存在被害妄想、關系妄想及鐘情妄想等患者接觸時要注意自己的言語、表情及行為舉止,與患者保持治療性人際關系。對患者的過激言行采取不辯論、不注意的方式,但不輕易遷就;對發生藥物不良反應的患者及時給予處理,以緩解其不適。
二、對情緒低落、妄想病人的護理對策
1、對情緒低落、有消極念頭和自殺行為病人的護理。對此類病人,護士應持穩定、溫和與接納的態度,甚至在護理不語或言語反應很少的病人時,有時只能靜靜地陪伴病人,或以簡單、中肯、緩慢的語句表達對病人的關心和支持。不恰當的言語和態度會導致病人的情緒及行為轉入極端,增加自殺行為。
2、對夸大妄想病人的護理。對此類病人,護士不要與其辯論;對罪惡妄想、嫉妒妄想者要加強心理疏導;對鐘情妄想者,護士必須對其保持一定的嚴肅性,言談舉止要穩重,防止被視為妄想對象;對有沖動行為者,護士要沉著冷靜,可采取保護性的約束措施等。
三、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復發護理對策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嚴重影響人類健康的慢性疾病,約占我國住院精神病患者的50%,慢性精神病患者的60%。精神分裂癥是精神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疾病,其病因至今尚未明確。其癥狀表現以患者的性格改變、思維怪異、行為奇特及思維、情感和行為不協調,或與現實環境完全脫離為主要特征。本病程進展緩慢,愈后差,常導致精神衰退,需要較長時間的鞏固治療。
一是做好預防復發的健康教育。降低復發的基礎是長期堅持藥物治療。據研究統計,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停藥一年內的患者復發率20%,停藥2年復發率達63.1%,停藥5年復發率達81.9%。且復發給患者帶來很大的危害:每一次復發都會延緩病情的康復,使康復不完全;增加患者病人人院的次數,加重了家庭和社會的負擔;使患者對抗精神病藥治療變得不敏感;因此,必須嚴格督促患者按時、按量服藥,不隨意增減藥量或停藥,仔細觀察患者各方面的異常變化,及早發現復發先兆,及時復診。
[關鍵詞] 精神科;意外事件;防范;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74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3-7210(2010)04(b)-153-01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及醫療保險的普及,老年精神科住院患者越來越多,這些患者除具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外,大多年老體弱,可能伴發有多種軀體疾病,發生意外的可能性相對增加。本文根據意外事件發生的特點及危險因素,尋找相應的預防控制措施, 對患者進行風險評估,來預防老年精神障礙患者意外的發生。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老年精神科2008年住院老年精神障礙患者306例,2009年住院老年精神障礙患者386例。
1.2 方法
統計2008年住院患者發生意外事件,主要為摔倒、噎食、壓瘡的發生率,根據這些意外發生的特點,自制風險評估表(表1)。對2009年住院患者進行風險評估,根據評估把患者分為一、二、三級,進行分級管理意外干預,重點防范級別為三級患者,對二、三級患者加強巡視、針對病因做出防范、干預。然后統計2009年的意外發生率,并與2008年進行比較、分析。
表1 常見意外評估內容
2 結果
2008年發生意外患者為36例,發生率為11.8%。2009年發生意外患者為28例,發生率為7.3%。各種意外發生比例見表2。
表2 各種意外發生比例[n(%)]
3 討論
老年精神障礙患者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不但身體功能各個方面發生退行性改變,多病并存,且伴有思維、行為、意識、情感的障礙,意外發生率高。對患者進行風險評估后,重點防范高危人群,實施針對性的護理措施,能有效減少意外的發生。未進行風險評估的2008年老年精神障礙患者意外發生率為11.8%,進行風險評估,做出針對措施后2009年意外發生率下降至7.3%。在各種意外中以摔倒發生率最高,這與老年人服用精神科藥物后產生的較強鎮靜效應及行走不便、步態不穩、夜間起床上廁所站立時易跌倒、地面濕滑或疾病等因素有關。對上述因素多種并存的患者應加強護理防范,以減少意外的發生。另外,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后會出現錐體外系不良反應,表現為吞咽困難,容易誘發噎食。同時老年精神障礙患者由于神經反射功能的減退,常多病并存,尤其合并腦血管病后出現假性球麻痹現象,易出現吞咽困難,如進食或喂食不當,容易誘發噎食。在進食時緩慢、進食軟食等有助于減少噎食的發生。有效的風險評估,能夠讓護理人員對于重點患者重點防范,有效地利用護理資源,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效率、減少意外的發生。因此,風險評估對于意外的防范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彭華生,杜權新.住院老年精神病人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民康醫學,2003,15(2):76-77.
[2]王保紅,甘雪辰.老年精神病人住院期間可能發生的意外與干預措施[J].中國民康醫學,2006,18(9):719-720.
[3]范曉英,陳燕.老年精神科住院患者意外發生率分析[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09,18(4):145.
廣州市老人院坐落在廣州市鐘水潭上,與從化市太平鎮交界,離市中心約35公里。來到老人院,映入眼簾的是一個花園一樣的地方,院內環境幽雅,綠樹成蔭,空氣新鮮,鳥語花香,更有俏麗多姿的涼亭、雕塑、噴水池點綴其間,是老年人頤養天年的好地方。
廣州市老人院是廣州市民政局下屬的全額撥款福利事業單位,成立于1965年7月,占地面積80565平方米,建筑面積29000平方米,現有床位900張(其中病床457張)。主要接收對象是廣州市社會上的孤寡老人,企、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等老人入院養老。員工編制400名,其中醫技人員100多名,院內有較完善的生活保障設施和基本現代化的醫療康復設備,他們有我國目前規模最大、最先建造的專門收治癡呆老人的綜合康復大樓(慈慧大樓),有國內第一座為老年人提供安寧照顧(臨終關懷服務)的慈愛大樓,還有能提供各種康復治療的慈云康復大樓,他們遵循敬老、養老和全心全意為老人服務的宗旨,1994年12月被民政部評為“國家二級社會福利事業單位”,10月,獲廣東省質量體系認證中心頒發的“iso9001:標準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證書”。
二、主要特點
1、處處體現人文化關懷
(1)園林化的設計。整個廣州市老人院環境幽靜,綠樹成蔭,綠化占有率達45%以上,院內種有四季花草,每個樓層還分別有小花園,置身其間,心曠神怡,非常適合老年人頤養天年。
(2)人性化的關懷。一走進慈慧大樓,寬敞明亮的康復大廳令人眼前一亮,該樓高四層,按照國際先進理念設計,完全適合老年性癡呆患者的生活特點,內設各種不同的活動場所,大樓專門設計了幫助患者恢復智力的懷舊園,園里根據不同患者隨時變動一些擺設,恢復老年人當年的家庭生活環境,提醒老人想起當年的舊事,從而恢復智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3)親情化的體貼。他們的服務承諾是“視老人如親人,做老人好兒女”,并把它貼在了每個電梯里,以時刻提醒每個員工,同時也提請社會各界給予督促;該院還將大樓內部的縱橫走廊以廣州市的老的路名命名,這些路名都是許多老年人耳熟能詳的路牌,使老人們想起他們過去的幸福往事,令人倍感親切,減少了老人的住院焦慮。
(4)人文化的裝飾。癡呆大樓不但有寬敞的內走廊,還有寬闊的外走廊,走廊的墻上裝點有各色字畫,走廊里放置了一些古色古香的座椅,老人們在走廊里有足夠的空間自由活動,或三三兩兩聊天,其樂融融。
2、專業化、多功能的設施
(1)慈慧大樓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最先進的專門收治癡呆老人的綜合康復大樓,樓內根據癡呆老人認知功能情況,分為兩個護理區,內設居室、病房、認知訓練廳、功能訓練廳、游蕩花園、資源閣和老人食堂等,可為老人提供生活照顧、康復訓練、熱線咨詢、社區教育和外展指導等方面服務。
(2)慈愛大樓是國內第一座為老年人提供安寧照顧(臨終關懷服務)的大樓,樓內設有老年醫院和臨終關懷病床,尤其是臨終關懷病房,以尊重生命、維護生命尊嚴、注重生命質量為服務宗旨。
(3)慈云康復大樓,主要針對老年人的腦卒中康復、骨折后康復、骨關節疾病康復以及癡呆康復,配有醫用電梯和輪椅通道。
3、專業化的人才隊伍
(1)廣州市老人院配備有100多名由初、中、高級醫療、護理、康復專業人員,梯隊合理,為病人提供專業化服務提供了有力保證。
(2)專業化的社工隊伍,從1995年起,廣州市老人院就香港社工專家指導,同時派送人員到香港參觀交流,以后專門選派員工赴港進行社會工作學習培訓,為該院社工人才隊伍建設奠定了基礎,同時近幾年分別引進了社工專業畢業的大學生,請香港社工專家定期來院督導,社會工作已介入醫療、護理、康復各個方面,還專門成立了社工部,負責指導全院社工工作。現在,該院的社工工作在全國福利機構中處于領先地位,是民政部社工工作示范單位。
4、先進的理念和科學的管理模式
(1)從設計布局上來說,廣州市老人院的園林化布局,一走進該院,就好像進入了花園一樣,院內亭臺樓閣,俏麗多姿;同時,根據老年人的護理要求,劃分為數個功能區,各功能區相對獨立,每個功能區就是一個小的花園,正所謂園中有園。
(2)從設計理念上來說,該院的設計融合了國內外各種先進的元素,具有超前意識,尤其是癡呆大樓,可以說在全國首屈一指,病房設計先進,寬敞明亮,分布合理,功能齊全,能夠適合各類癡呆老人居住、護理和康復治療。
(3)在分類護理上,該院老人實施科學分類,科學評估,各類老人經評估后集中統一管理,根據相應的護理級別,制定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同時,根據老人情況變化,及時進行調整。
(4)在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上,該院管理規范設計先進,多年以前即已引進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各項管理工作規范有序,同時處處彰顯人性化理念,無論是醫療、護理、康復工作,都引進了社會工作介入,充分發揮團隊治療的優勢,對入住老人關懷備至,尤其在臨終關懷老人的護理和治療上,充分尊重他們自己的意愿,尊重老人的人格,使他們有尊嚴的活著,有尊嚴的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癡呆大樓的設計理念,充分考慮到了病人的需要,有體驗室、懷舊室,聊天室,寧靜室,有寬敞的康復大廳,在這里,癡呆病人的得到了無微不至的關懷。
三、幾點啟示
1、廣州市老人院超前意識,爭創一流的創新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2、廣州市老人院地處南國,是廣東省的省會城市,有毗鄰香港,該院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和資源,與香港相關福利機構保持緊密聯系,密切業務合作,加強業務往來,這對他們及時了解世界,開闊眼界提供了便利條件。
3、該院的慈云康復大樓系由香港實業人士捐資興建的,在這一方面蘇州市社會福利院也有類似的經驗,但精神病福利院以往沒有先例,一方面可能社會各界對精神病福利事業熱情不高;另一方面說明我們既往宣傳力度不夠,今后要加強宣傳,可以走進社區,進行有關知識宣講,也可利用媒體進行適度宣傳,擴大我們的社會影響力,吸引更多的社會
[中圖分類號] R473.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0)-11-196-01
高血壓是多種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和危險因素,影響重要臟器如心、腦、腎的結構與功能,是中風、最終致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1],由此導致的住院精神病患者意外死亡也時有報道。
在護理工作中,我們應該認識到長期良好的護理對疾病恢復的重要性,本文旨在總結高血壓護理的點滴體會,以便進一步做好高血壓的防治工作。
1 病情觀察
定期定時地對血壓監測, 對病人的主訴(如頭昏、嘔吐等)要重視,精神病患者常常不能主動、及時、有效地反映其身體不適,在護理工作中應主動詢問、細心觀察、善于“察言觀色”。加強衛生宣教,精神病人大多服用氯丙嗪等抗精神病藥物,易發生性低血壓,要囑病人緩慢起床、站立等,切忌動作過猛過快,預防血壓發生劇烈波動。
2 心理護理
2.1精神病患者常因自知力缺乏,否認有病,情緒易激動、恐懼、焦慮。入院后,護士對待病人應耐心、親切、和藹。耐心聽取患者的主訴,給予充分的同情和理解。
2.2高血壓患者多表現有易激動、焦慮及抑郁等心理特點,而精神緊張、情緒激動、不良刺激等因素均與高血壓的發生密切相關,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建立良好護患關系,有針對性進行心理疏導,并使患者的不良情緒得以渲泄。
2.3避免便其受到強烈刺激,護理中,護理人員要多用禮貌性用語,語言簡潔,通俗易懂,語言要科學性,針對不同的病人,根據不同的病情交談,講解疾病發病機理、臨床表現、治療方法及影響療效的諸多因素、藥物的副作用,使病人對疾病有進一步了解,提高自我保護能力,護理人員還要多用安慰性語言和暗示性語言,避免刺激語言,使病人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2.4環境對高血壓患者來說也十分重要,我們應盡力為病人娛樂場所,適當安排聽音樂、讀報、下棋、看電視,使病人生活充實、心情愉快,協調好病人及家屬的關系,改善照料者對病人的態度,減少不良事件的刺激,使病人情緒穩定,積極配合治療。
3 生活護理
精神患者相對封閉式管理,戶外活動少,在工作中建立每日開放一小時制度,進行適度的體育鍛煉,如:散步、打太極拳等,以增強病人體質,并由家屬或院方提供清淡可口的飯菜,切忌進食油膩、過咸過辣的食物,對有的患者必要時勸其戒煙。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開展健康心理教育可幫助患者樹立健康觀念,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有利于血壓控制。預防并發癥[2]。
4 其他
高血壓病人很難通過短時間治愈,治療過程漫長,藥物需要長期堅持服用,護士應耐心細致地解釋病人提出的各種疑問,指導和幫助患者提高對疾病認識增強自信心。
綜上所述,護士要了解病人心理狀態,及時了解病人的病況,針對病人的自身特點制定適合患者有護理措施,以利患者更好更快地康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