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糧食生產調研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辦公室的文件指示精神,現將我市目前糧食生產的現狀、問題和發展對策調查綜述如下。
一、我市糧食生產現狀分析
*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黃淮海經濟區腹地,全市耕地面積204萬畝,農業人口119萬人,占總人口的50.8%。盛產小麥、玉米、大豆等,小麥播種面積達160萬畝,正常年景小麥產量在60萬噸左右
。*縣是國家優質糧生產基地,小麥是第一大農作物,優質小麥比重大,是國家優質專用小麥良種和農業部良種補貼項目區,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我市連續多年實施小麥高產攻關活動和國家優質小麥良
種推廣補貼項目,建立了36萬畝小麥高產攻關核心區和70萬畝小麥良種補貼項目區,實施了標準糧田建設、高蛋白大豆良種繁育等一批部、省級優質糧食產業工程項目。通過項目推動和示范引導,全市
已形成100萬畝優質小麥、60萬畝高蛋白大豆、40萬畝優質飼料用玉米規模生產基地,糧食生產單產、質量、效益同步提高,正在逐步形成優質化、規?;?、區域化的生產格局。近年來,通過通過大力
發展糧食產業化經營,開展糧深加工,我市創出了魯王、魯南、天宏等知名品牌,大大延長了優質小麥產業鏈。
1、糧食(小麥)生產特點。20*年午季,全市小麥面積177.4萬畝,比上年增加13.2%,單產超過全省平均水平,達422公斤,比上年增長4.6%,總產74.86萬噸,比上年增長18.4%,單產、總產均創歷史新高
。我市所承擔的農業部70萬畝小麥良種推廣補貼項目區平均單產440.8公斤,比去年增產14.8公斤。全市36萬畝高產攻關核心示范區平均單產491.2公斤,同時出現了一批高產超高產典型,百善鎮葉柳湖村出
現了萬畝以上的超千斤的豐產示范方,最高單產637公斤。增產的原因:一是小麥良種的推廣起到了作用;二是雨水氣候適宜,天氣條件較好,有利小麥生產;三是小麥病蟲害較少。
通過高產攻關活動,小麥品種結構趨于合理,積極推廣半冬性、弱冬性品種,基本上不使用春性品種。優質小麥品種種植面積140萬畝以上,其中煙農19面積110萬畝,皖麥19面積30萬畝,周麥18面積5萬畝
。優質率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70萬畝良種補貼項目示范區優質率100%,全部實現了訂單收購。
20*年我市小麥生產呈現出畝均單產提高、成本上升、價格上漲、收益增加的特點。
2、糧食(小麥)生產情況。今年秋季,全市秋播面積約200萬畝,其中小麥165萬畝,大麥、蠶豌豆20萬畝,發展小麥預留行、間作套種20萬畝。實行優質小麥同一品種連片種植、規范化栽培、專業
化生產,發展訂單農業,提高規模種植效益。全市種植小麥165萬畝,其中煙農19、皖麥19、周麥18等優質小麥種植面積就在150多萬畝,占全部種植面積的90%以上。全市安排小麥良種補貼項目面積70
萬畝,其中*縣55萬畝,*區15萬畝。實現統一供種700萬公斤。同時,省下達了小麥高產攻關核心示范區面積30萬畝(其中*縣25萬畝,*區5萬畝),市財政拿出專項資金,分別在相山區和杜集區安排小
麥高產攻關核心示范區各1萬畝。預計明年,我市小麥單有望突破430公斤。今年秋季糧食生產抓的早、抓的緊,秋種面積落實非常順利。各地領導重視、糧價上漲,更重要的是,糧食直補、生產資料綜
合補貼、農機購置補貼、優質專用小麥良種補貼、測土配方施肥、科技入戶等惠農政策措施的落實,調動和保護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3、糧食(小麥)生產形勢。今春以來,由于部分畜產品市場價格劇烈波動,糧食等大宗農產品價格上漲,讓農民得到的較好的經濟利益。有利的經濟因素和惠農政策正在當前農業生產中發揮重要作
用,持續幾年的農業良好態勢仍然沒有改變。預計,今后至明年一段時間,小麥價格將穩定上漲。原因是:一是近年來化肥、農藥等農資價格居高不下,而農民種糧積極性高,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二是
作為原材料的石油、天然氣價格上漲,直接導致農用柴油價格上升;三是各地小麥生產機械化程度提高,機械費用也相應增加。小麥種植成本的上升,將直接導致小麥市場價格的上升。當前,繼續保護
好農民生產積極性,大力發展農業生產。確保今年農業豐收是實現政府宏觀調控目標的重要舉措,為我市社會經濟發展營造穩定環境具有決定性的意義。針對可能導致農業減產的不利因素,影響糧食生
產穩定發展的最大威脅的氣象災害和病蟲害,以及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波動,應做好事前預防和應急管理工作。
二、我市發展糧食生產的措施
我市糧食生產,在國家、省大力支持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投資建設資金足額到位,土地治理、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中低產田改造、優質小麥基地建設、“良種補貼”、產業化龍頭企業發
展等各項政策措施實施良好,糧食生產持續得到發展。
1、科學規劃,項目帶動,為糧食生產注入活力。我市按照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大力發展優質專用小麥生產示范區建設,以點帶面,實施小麥良種補貼項目、小麥高產攻關,測土配方施肥等
,項目的示范帶動和輻射作用十分明顯。已建立起36萬畝小麥高產攻關核心區、70萬畝小麥良種補貼項目區和100萬畝優質小麥、60萬畝高蛋白大豆、40萬畝優質飼料用玉米規模生產基地。
2、科技支撐,服務到位,為糧食增產提供動力和保障。每年秋種之前,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密切合作,緊緊抓住技術培訓、科學播種、推廣優良品種、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等關鍵技術不放松
,確保落實到位。今年全市測土配方面積達60萬畝,其中配方肥施用25萬畝。組織農業科技人員進村入戶,傳授科學種田知識,共下發科技“明白紙”20多萬份。農業科技為全市小麥單產、總產躍上新
臺階提供了有力支撐。
3、政企聯姻,狠抓訂單,提高糧食生產組織化程度。積極培育中介組織,我市先后成立了糧食協會、小麥專業協會等中介組織,政府引導中介組織在技術培訓、標準研制、市場分析、產銷銜接等
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我市還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頭作用,依托魯王、天宏、魯南等龍頭企業,結合小麥良種補貼項目,積極開展了小麥訂單生產,全市糧食訂單面積達70萬余畝。產業化龍頭企業和
我市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積極發揮作用,做到優質專用小麥種子供應到哪里,訂單簽到哪里。在每年秋種時節,糧食部門積極與農業部門配合,利用各種宣傳媒介,廣泛宣傳,深入發動,促進優質專用小
麥優勢產業帶的建設,不斷提高優質小麥產業發展的組織化程度。
4、政策扶持,支農惠農,激發農民生產積極性。我市開始減免農業稅后,農民種糧不繳糧不納稅,國家還給補貼,實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市委、市政府先后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農
業產業化經營的決定》、《*五大主導產業發展規劃》、《*扶持農業產業化企業若干意見》、《*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扶持管理辦法》等多個規范性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政策措施
,極大地激發了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
三、糧食生產存在問題
從目前情況看,我市糧食生產特別是優質小麥生產,還處在發展階段,無論規模還是質量以及發展后勁,都有待進一步提高,要實現由資源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由特色優勢轉變為市場優勢,在政
策扶持、資金支持、技術支撐、人力開發、市場開拓、經營方式和減災能力等方面需要經過長期艱苦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步加以解決。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種糧效益依然低下。據對部分種糧農戶收益調查,今年小麥每畝成本292.72元,以畝產420公斤,每公斤1.50元計算,畝產值為630元,畝盈利337.3元,這其中還未扣除農民付出的人工成本,
純種糧經濟效益較低,一定程度影響了農民種糧的收益和積極性。
(二)受自然條件影響偏差較大。今年,我市受降雨強影響,造成了我市20個鄉鎮受災,32個村莊進水,農作物受淹面積141.85萬畝,絕收面積19.88萬畝,出現了較為嚴重的洪澇災害。農田基本
設施還較薄弱,部分農田水利設施老化。部分農田的水利設施難以適應糧食生產的要求?;A設施的建設發展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現有的投資資金遠遠不夠建設的需要。
(三)產業化程度不高。加工龍頭企業力量薄弱,缺乏實力和競爭力,優質小麥精加工、深加工能力不足,水平總體層次較低,附加值低,最終制約了產品和市場的擴大。
(四)流通渠道不暢。由于缺乏市場經營人才、暢通的流通設施以及信息,營銷組織薄弱,市場動作水平低,沒有形成強大的網絡,難以抵御市場風險。更缺乏品牌打造和宣傳,由此制約了生產,
又影響市場份額的擴大。同時,糧食產業化發展還處在剛剛起步階段,財力不足,難以得到強有力的扶持,市場軟硬件基礎薄弱,流通中處于弱勢。
(五)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提高,但后勁不足。隨著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購機補貼、農村稅費改革、糧食價格上漲等因素的影響,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提高。但同時也存在著農民種糧積極性后勁不足
。原因,一是務農種糧不如打工、不如種經濟作物。二是化肥、農藥、燃油等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糧食漲價收入被抵消。種糧勞動者的數量減少,由于務農不如打工,大量勞動力外出。剩余種糧勞動者
的素質在下降,給糧食生產帶來不利影響。外出打工增加導致“老人”農業、“婦女”農業,種糧勞動力素質普遍不高,新技術推廣應用受到影響,大多數農民是憑經驗種田,別人怎么種田,自己就怎
么種田。
四、確保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的對策措施
(一)建立穩固的糧食生產基地,切實保護糧食生產者利益
建設具有區域優勢、抗災能力強、生產基礎好的穩產高產糧食生產基地,是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糧食安全的重要措施。糧食基地的建設,要統籌規劃、適度規模,充分考慮現有老產糧基
地的作用,把我市建成穩定的商品糧基地,使糧食生產基地的規模和生產能力與確保全市糧食安全適應。
在建立糧食生產基地,確保糧食生產能力時,應重點考慮糧農利益,糧食生產者其他渠道不多,增收難度較大,收入增長緩慢,甚至容易出現“高產窮農”現象。為此,一是要提高糧食收購價格,
落實好最低收購價政策,實行優質優價,集中財力重點保護好種糧農民利益,二是要降低糧食生產成本,通過先進農業適用技術的應用,提高糧食生產的科技含量,減少成本,提高糧食生產的經濟效益
,努力增加種糧農民的收入。
(二)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確保糧食生產穩定發展
糧食是特殊的農產品,確保糧食安全更大程度上依賴于政府的支持,有關部門應在糧食生產中充分發揮主導作用。一是要增加投入,把對糧食生產的投入放在公共財政支持的優先位置。建立糧食生
產獎勵機制,對穩定糧食生產作出貢獻的單位及個人給予獎勵,從上至下營造糧食生產良好的氛圍。二是要加大宣傳。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站等宣傳媒體,采用召開現場會、觀摩會等多種
形式,宣傳國家鼓勵發展糧食生產的優惠政策,宣傳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增強農民種糧意識,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種糧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加強領導、強化服務。廣泛開展技術
、信息宣傳,加大技術扶持和對農戶的技術培訓力度,改善生產條件,提高抵御自然風險的能力。有關涉農部門可以結合自身優勢,確保各項技術措施落實到位,組織農技人員進村入戶,分片包干,責
任到人,駐點指導。強化農情、墑情、市場行情等信息服務。
(三)依靠科技進步,著力提高糧食生產單產水平
在有限的耕地面積上達到一定的總產,只能依賴于單產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單產更大程度上依靠科技的進步與到位。要充分利用淮北現有的中高等院校及職業技術學校技術資源,借助市內外各類院
校的師資力量,加大對糧食生產部門業務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現代農業生產組織化管理水平。要鼓勵企業與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的聯合協作,加大對糧食生產新技術研究和應用。近年來,我市實施了
高產、優質糧食品種,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的推廣,等等。單產逐年提高,科技技術的推廣應用對糧食增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四)加強社會化服務,大力促進糧食產業化經營
糧食產業化是確保糧食生產持續健康發的有效保障,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大力促進糧食產業化經營。首先,要大力實施“212強龍工程”,發展龍頭企業。龍頭企業在產業化經營中起著中樞和領導
地位,具有開拓市場、引導生產,加工轉化,銷售服務的作用,其生產能力、組織能力的高低直接決定了我市糧食產業化經營的水平。要積極扶持一批技術含量高、加工能力強的加工企業,引進先進技
術和工藝,全面提升加工產品的品位和競爭力,延伸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鼓勵龍頭企業與農民發展訂單糧食,不斷完善“公司+基地+農戶”的糧食產業化經營模式,通過國家級、省級、市級產業
關鍵詞:種糧農戶;農業新技術;需求
中圖分類號 F3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9-01-03
Study o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emands of Grain Household
Zhang Yaolan et al.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Information,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Hefei 230031,China)
Abstract:Accourding to the survey of major grain production areas in Anhui Province,The paper analyzed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emands of grain household from the demand content,demand types of agricultual technolog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p five much-needed advanced agriculture technologies were as follows:insect pest control techniques,new varieties,simplified cultural techniques,seeding technology and fertilization technology. Be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pecific technical measures of grain production,the paper proposed the poplicy recommendations about how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grain production technology in Anhui Province.
Key words:Grain household;New agricultural technology;Demand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還是一個政治問題。糧食關系到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一直以來都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安徽省是一個農業大省,是我國6個糧食持續輸出的省份之一,在保障全國農產品供給和國家糧食安全方面肩負著重大的責任,同時也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在目前我省糧食產量水平的基礎上,提高農戶的糧食生產水平,必須依靠農業科技創新。農戶作為作為技術需求最重要的主體之一,直接決定一項技術創新成果能否最終被采用。農戶作為農業生產的微觀主體,既是農業科學技術轉化的重要載體,也是現代農業產業技術的終端需求主體,其技術選擇行為是一個包含技術認知、技術潛在需求、技術采用在內的多階段、連續性決策過程[1]。因此,農業科技創新與技術服務更應該面向農戶需求。技術創新也是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根本驅動力。在當前農業投入資源有限的前提下,有效把握農戶實際科技需求,對于優化安徽省農業科技創新資源、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等有重大意義[2-4]。
1 數據來源
本文的研究數據來源于2013年在安徽省糧食主產區18個糧食生產示范縣的糧食種植戶的問卷調查。每個示范縣采用隨機抽樣調查方式選擇15至20戶農戶,共獲得有效調研問卷238份。調查內容主要涉及種植戶糧食生產情況、糧食生產技術采用的情況、及農業新技術的需求情況和農戶獲取農業新技術的來源等。
2 農戶農業技術采用現狀
2.1 良種采用率較高 品種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其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作物產量和品質,近而影響到農業生產效益。調研結果顯示,超過50%以上的(占54.08%)的農戶選擇了高產、優質、抗倒的品種,其次有23.98%的農戶選擇高產的品種。表明,在實際的糧食生產過程中表現出高產、穩產等綜合性能好的品種,較易獲得農戶的認可。
2.2 農戶農業機械化比重明顯提高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它可以解放勞動力,推動農業技術推廣,加快農業集約經營等重要作用,進而可以解決誰來種地難題。近年來我省糧食生產裝備水平和機械化水平都有了一定提高。農機化作業普及程度的提高對提高糧食單產、減少自然風險、實現農業生產規?;洜I發揮了關鍵作用。由調研結果顯示可知,所有農戶在糧食生產過程中均采用了農業機械化服務,其中,小麥、水稻的耕作機械化率分別為97.7%和99.6%;播種、插秧的機械化率分別為89.0%和31.9%;收獲機械化率分別為97.7%和93.7%。
2.3 農業技術信息來源多元化趨勢 為農戶提供農業技術信息及相關技術服務的主體呈多元化趨勢,主要包括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組織、農業企業、村委會、農資銷售部門、農民協會、農民合作社、親戚朋友鄰居及網絡等。隨著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轉變,農業生產的商品化、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農戶對農業新技術的需要也越來越多。調研結果表明,仍是傳統的方式跟周圍農民看樣學習和自己摸索農業技術的的農戶分別占被調查農戶的14.99%和6.31%,來自縣鄉農技人員田間指導的農戶所占比重為38.07%,看電視、書刊、報紙獲取農業技術信息的農戶比重為22.68%,手機獲取農業技術信息的農戶占7.50%??梢钥闯觯r戶獲取農業技術信息的渠道日漸的多元化,其中外部渠道起了主導作用。
2.4 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程度逐步提高 農作物秸稈的處理方式主要有直接露天焚燒、全量還田、出售、生產沼氣、用作青飼料、用作燃料等,目前各地大多以秸稈直接燃燒為主,利用效率低,且環境污染嚴重。今年安徽省農委了《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方案》,包括秸稈機械化全量還田利用、飼料化利用、基料化利用等渠道,制定了詳細的技術實施意見。省財政廳向我省生物質電廠下達農作物秸稈發電財政獎補資金加快推進秸稈能源化利用,促進了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改善了大氣環境質量。目前,安徽省農作物秸稈利用具有明顯的環境友好型特點,主要是將作物秸稈還田、燃料用、飼料用等。
3 農戶技術需求分析
3.1 農戶對未來糧食生產中最希望使用的先進農業技術分析 農戶按照自己的需求對未來糧食生產中最希望使用的先進農業技術進行排序,排序情況如圖1所示。排序在第一位的農業技術是病蟲草害防治技術,技術需求的農戶比例達78.2%,其次是新品種和簡化栽培技術,技術需求的農戶比例分別為54.62%和50.84%,再次是播種技術和施肥技術,技術需求的農戶比例分別為46.64%和45.38%,對灌溉技術、新農機農具新肥料和新農藥的需求也有較大比例。由此可見,在糧食生產過程中涉及到多種栽培技術,其中農戶對產中病蟲害防治技術、新品種、簡化栽培技術、播種技術和施肥技術需求較為迫切,對灌溉技術、新農機農具新肥料和新農藥技術也有比較大的需求。通過對糧食生產過程中最希望采用的農業技術類型分析看,高產技術需求比例最大,占32.18%,其次是省工技術占技術需求比例的26.47%,優質技術和節水技術分別占技術需求比重的19.20%和13.49%,環保技術也有一定需求,占需求比重的8.13%。
圖1 農戶對糧食生產先進技術需求總體狀況
3.2 農戶對糧食生產具體技術措施的需求分析 農戶對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調查結果顯示了病蟲草害防治技術是農戶技術需求比例最高的農業技術。說明在糧食生產中,病、蟲、草害造成的損失較重。對安徽省糧食主產區水稻、小麥和玉米的調查結果顯示,水稻的病、蟲、草害造成的損失中,由病害、蟲害和草害引起損失的比例分別約為53.79%、40.69%和5.52%;小麥的病、蟲、草害造成的損失中,由病害、蟲害和草害引起損失的比例分別約為79.78%、11.80%和8.43;玉米的小麥的病、蟲、草害造成的損失中,由病害、蟲害和草害引起損失的比例分別約為35.62%、60.27%和4.11%??梢?,在糧食生產中由病害和蟲害造成糧食損失較為嚴重(圖2)。
圖2 農作物因病蟲害造成的損失
采用農作物新品種可以節省化肥、農藥等生產要素投入,也可以提高產量和品質。農戶調查顯示,新品種是農戶需求僅次于病蟲草害防治技術的農業技術。農作物的品種性狀包括產量、品質和抗性。農戶選擇高產、優質、高抗的品種比例達到54.08%,說明農戶綜合性狀較好的品種作為首選。其次是產量高的品種占比23.98%,高產、優質的品種占17.35%,優質的品種僅占4.59%,可見目前僅品質好的品種仍然不能獲得農戶的認可。農戶把高產、穩產的品種作為首先的因素。伴隨著安徽省城鎮化、工業化的加速推進,農業勞動力的快速轉移,種糧兼業化現象普遍發生,在目前農業勞動力短缺的形式下,農戶對簡化栽培技術需求較為迫切,農戶的技術需求比例達到50.84%,提高機械化裝備水平可以提高(下轉39頁)(上接2頁)勞動生產率。小麥和玉米的播種機械化率分別達到89.0%和84.5%,播種機械化水平較高,水稻的插秧機械化率達到31.9%,機械化水皮較低,主要是以人工插秧為主,當前迫切需要提高插秧的機械水平。肥料在糧食增產中發揮重要作用,調查顯示當前氮肥使用過量,化肥農藥施用量和施用方式對生態環境和土壤已造成嚴重污染,目前農戶迫切需求改進測土配方施肥和施肥方法。
4 結論與討論
通過對安徽省糧食主產區農戶的調研,結果顯示有75.88%的農戶認為近幾年的糧食產量比以前略有增產,而增產的原因主要是用了新品種、新農藥防治病蟲害、掌握了新的施肥方法及氣候好,風調雨順。調研農戶對糧食生產先進技術的需求顯示農戶對病蟲草害防治技術、新品種、簡化栽培技術、播種技術和施肥技術需求較大,其中有78.15%的農戶把病蟲草害防治技術排在了技術需求的首位。表明在糧食生產過程中,病、蟲、草害造成的損失較為嚴重。調查顯示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超過1/2以上的農戶遇到的最大問題是不知道何時打藥及打多少藥。建議農技部門提供病蟲草害的精準預報技術、加強合作社的植保服務工作和建立完善植保社會化服務。新品種是僅次于病蟲草害防治技術求的一項需求較強的技術。在農戶對新品種的性狀調查中,高產、高抗的品種是農戶選擇作物品種的首要考慮因素。在目前生產條件下氣象因素仍然是限制糧食穩產的重要因素,農戶選擇受高溫、旱災影響的農戶比例分別達50.98%和24.18%,農戶選土壤肥力差和土壤質地差的比例分別為59.46和29.13%。可見,在糧食生產過程中,氣候條件和土壤質量仍然是糧食增產的重要影響因素。建議農業氣象部門做好農業氣象服務、研究提高中低產田改造技術及選育高產、穩產等綜合性狀好的品種,以滿足糧食生產的迫切需求,以保證我國的糧食安全。
安徽省糧食生產裝備水平和機械化水平都有了較快發展。截至到2015年1月底,我省農機總動力達到6 365萬kW,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69.6%,高出全國8個百分點,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裝備支撐。在總量增加的同時,薄弱環節的機械化水平快速提高。目前,我省水稻機插、油菜及玉米機收水平分別達到32.9%、29.3%和67%以上,同比提高5.8個、4.1個和10.5個百分點[5]。調研表明,農戶對農機具需求比較多的是插秧機、植保機和秸稈回收機械,分別所占比重為26.1%、21.6%和16.6%。建議農機部門繼續加大對插秧機、植保機和秸稈回收機的研制和推廣。
參考文獻
[1]王靜,霍學喜.技術創新環境對蘋果種植戶技術認知影響研究. 農業技術經濟,2014(1):31-41.
[2]朱萌,齊振宏,鄔蘭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技術需求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以江蘇省南部395戶種稻大戶為例[J].中國農村觀察,2015,121(1)1:31-38.
[3]余國新,李孟華,楊毅.新疆番茄農戶技術需求優先序及決策行為分析――以新疆巴州農戶調查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3(16):218-222.
為了了解旬邑縣糧食生產中存在的問題,為農業行政決策部門提供較為準確的良好建議,我們以陜西省糧食生產成本調查活動的通知精神為基準,按照一般農戶、種糧大戶、糧食專業合作社各層次分別調查5戶的要求進行選樣調查。其調查方法采取進村入戶問卷式進行,主要作物為玉米。
1 調查結果
1.1一般農戶調查情況
家庭基本情況,調查5戶,總人口23人,戶均4.6人;勞動力9個,戶均1.8個;糧食種植面積2466.7m2,戶均4933.3 m2,人均1066.7 m2;糧食收入56640元,戶均11328元,人均2462.6元,667 m2產值1530.8元;家庭總收入96020元,糧食收入占家庭總收入59%;土地流轉,5戶總流轉9800 m2,戶均1960 m2。流轉費80元/667 m2(半山區塬面旱地)。玉米生產成本,667m2成本1057元,其中勞動力投入540 元,物資投入317元,動力投入100元,租賃費80元。糧食惠農政策意向調研,對惠農政策的評價,皆為基本滿意。惠農政策對家庭收入的作用為有作用,但對純收入增長緩慢;惠農補貼應補在哪個方面,多為種子和化肥;對惠農補貼及項目補貼的建議為加大力度。
1.2種糧大戶調查情況
家庭基本情況,調查5戶,總人口24人,戶均4.8人;勞動力10個,戶均2個;糧食種植面積22666.7 m2,戶均45333.3 m2,人均9466.7 m2;糧食收入512500元,戶均102500元,人均21354.2元,667 m2產值1507.4元;家庭總收入514600元,糧食收入占家庭總收入99.6%;土地流轉,5戶總流轉198000 m2,戶均29600 m2;流轉費184元/667 m2(馬欄山川道地)。玉米生產成本,667m2成本1145元,其中勞動本文由收集整理力投入416元,物資投入359元,動力投入184元,租賃費184元。糧食惠農政策意向調研,對惠農政策的評價,皆為基本滿意?;蒉r政策對家庭收入的作用為有作用,但對純收入增長緩慢?;蒉r補貼應補在哪個方面,皆為化肥。對惠農補貼及項目補貼的建議為直接補在化肥和農業機械上,以減輕勞動強度,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1.3糧食專業合作社戶調查情況
家庭基本情況,調查5戶,總人口21人,戶均4.2人;勞動力10個,戶均2個;糧食種植面積103333.3 m2,戶均20666.7 m2,人均4920 m2;糧食總收入233940元,戶均46788元,人均11140元,667 m2產值1509.3元;家庭總收入282732元,糧食收入占家庭總收入82.7%;土地流轉,5戶總流轉79333.3 m2,戶均15866.7 m2。流轉費176元/667 m2(塬區旱地)。玉米生產成本,667 m2成本1245元,其中勞動力投入524元,物資投入360元,動力投入185元,租賃費176元。糧食惠農政策意向調研,對惠農政策的評價,皆為基本滿意;惠農政策對家庭收入的作用為有作用,但對純收入增長緩慢。惠農補貼應補在哪個方面,皆為化肥;對惠農補貼及項目補貼的建議為直接補在農業機械上。
1.4國家惠農補貼情況
糧食直補8元,良種補貼10元,玉米地膜補貼10元,農資綜合補貼71.76元,合計每667 m2總補貼99.76元。
2 結果分析
在糧食生產成本構成中主要有勞動力投入、物資投入、動力投入和租賃費投入,各占比重分析見下表:
2.1在667m2生產成本中勞動力投入位居第一
一般農戶勞動力投入占51.1%,種糧大戶占36.3%,糧食專業合作社戶占42.1%。
2.2物資投入居第二位
一般農戶投入占30%,種糧大戶占31.4%,糧食專業合作社戶占28.9%。
2.3租賃投入居第三位
一般農戶投入占9.5%,種糧大戶占16.1%,糧食專業合作社戶占14.1%。
2.4動力投入居第四位
一般農戶投入占9.4%,種糧大戶占16.1%,糧食專業合作社戶占14.9%。
3 存在問題
3.1 農業生產勞動力后繼乏人
調查中了解到農業用工十分短缺,尤其是山區一帶,工價偏高,一般工價60~100元,平均每個工日價為80元。農工活既苦又累,大部分打工者歲數偏大。
3.2 農業機械化程度水平較低
調查中動力投入位居最后,而勞動力投入位居第一,便說明了這一點。其主要原因是機械費用偏高,限制了一般農戶的使用積極性。
3.3 糧食生產純收入較低
農民糧食生產成本若將勞動力成本算在其內純收入很低。調查中一般農戶667m2純收入為473.8元,種糧大戶每667m2純收入為362.4元,糧食專業合作社戶667 m2純收入為264.3元。農民種糧的收入實質多為自己的勞動力收入,造成成本高的主要因素是勞動力費用和農資費用偏高。
4 投資建議
4.1 加大惠農投資力度
在調查問卷“對惠農政策有何建議”中,基本都是建議國家繼續加大惠農投資力度,以解決農資費用偏高的問題。
20xx年,**市**區以“調結構、增面積、攻單產、提品質、增效益”為目標,從組織領導、資金投入、辦點示范、培訓指導、社會化服務、農資打假等6個方面著手,強化工作措施,促進了糧食生產再上新臺階。
1.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工作職責。一是區、鄉(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糧食生產,把糧食生產納入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二是成立了以區長為組長的糧食生產領導小組,出臺了《**區20xx年糧食生產意見》,從區到鄉鎮實行糧食生產行政首長負責制、干部包片責任制。三是實行糧食生產目標管理考核,將糧食生產任務分解到各鄉鎮,并與各鄉鎮政府簽訂了糧食生產責任狀。區糧食生產領導小組圍繞“壓單擴雙”、遏制耕地拋荒、病蟲專業化防治等工作落實情況,組織開展了3次糧食生產專項督查活動。區長親自辦了一丘高產創建示范田,區級領導多次到各鄉鎮進行現場調研指導,現場解決問題,協調矛盾。各鄉鎮成立了專門的工作班子,明確專人抓糧食生產,實行鄉鎮干部聯村負責制,建立了糧食生產到戶臺賬,全面掌握糧食生產的基本情況。
2.加大投入力度,強化政策引導。區財政從糧食生產獎勵資金中拿出480萬元,用于糧食高產創建示范片建設、糧食生產先進鄉鎮、先進個人和種糧大戶的獎勵。堅持“四公開、四到戶”,及時兌現國家的各項惠農政策。今年上半年,我區共發放農機具購置補貼860萬元,比上年全年增加375萬元,新購置農機具3100多臺套;已核實發放83.17萬畝早稻、1.57萬畝小麥、0.98萬畝良種補貼資金。
由區政府牽頭,整合相關部門的土地整理、農業綜合開發、標準糧田、小農水、新農村建設、農村能源、退耕還林后續工程等項目資金,按照“統一規劃、集中管理、分步實施”的原則,加大對糧食生產基地建設。上半年已投入項目資金2700萬元,建成高標準優質稻生產基地14萬畝。新規劃了周家店鎮等鄉鎮的標準糧田建設項目,計劃投資3000多萬元,新建高標準優質稻生產基地15萬畝。
3. 開展高產創建,強化辦點示范。在全區范圍內開展水稻高產創建活動,建立了2個雙季稻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和1個超級稻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在32個鄉鎮分別辦了1個雙季稻千畝高產創建示范片。與中國水稻所、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湖南農業大學、省水稻所、省植保植檢站等科研、教學和推廣部門聯合,引進新品種和新技術,開展品種展示、試驗示范,共辦了27個試驗示范點片,形成布局合理、項目豐富的示范網絡。各示范點片安排了專門的資金、專門的物資、專門的人員蹲點,統一技術方案、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操作規程。
4.實施科技入戶,強化培訓指導。以優質稻、超級稻新品種和輕簡高效栽培新技術為重點,確定了27個水稻主導品種和10項配套主推技術。把20xx年作為農民技術培訓年,狠抓技術隊伍的培訓,對區、鄉(鎮)兩級的128名農技人員進行了集中培訓,編印了10萬余字的培訓教材,邀請省、市專家授課,提高技術人員的業務素質和服務技能。狠抓對農民的培訓指導,組織技術人員進村入戶,把培訓班辦到村頭,把技術送到田間。今年上半年,共舉辦技術培訓班300多期次,培訓科技示范戶和周邊農戶5萬余人次,上門指導和臨田指導2萬多人次,印發技術資料10萬余份。
5.狠抓訂單生產,強化社會化服務。組織10多個優質稻合作社和金健米業、精為天米業等稻米加工龍頭企業,開展優質稻訂單種植,共落實高檔優質稻訂單種植面積45萬畝,比上年增加5萬畝。組織4家病蟲專業化防治公司,組建機防隊441個,配備機防隊員2676名、防治器械3000余套,培訓機防隊員9000多人次,落實專業化防治合同面積21.4萬畝。
在全國愛糧節糧宣傳周期間組織開展“興糧惠農進萬家”活動,組織機關工作人員走村入戶、深入田間地頭,宣傳國家糧食政策,調研秋糧收購工作開展情況,深入了解并解決種糧農民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開展愛糧節糧宣傳,推廣普及節糧減損知識和技術等。
世界糧食日:“社會保護與農業:打破農村貧困惡性循環”
全國愛糧節糧宣傳周:興糧惠農進萬家
(一)主辦單位:__市糧食局
(二)協辦單位:有關縣區糧食主管部門、局直各單位
(一)活動組織
1、市局負責制定全市活動方案,發放主題宣傳資料和物品,組織參加開展啟程儀式,協調媒體宣傳報道,組織開展宣傳、推介、調研活動。根據省局要求和安排,市局組織4個活動小組,每組3~5人,深入到市域范圍內2~3行政村,開展政策宣講、推介科技知識、聽取意見反饋。
第一組 組長:__
成員:____
第二組 組長:__
成員:__、__*
第三組 組長:__
成員:__、__
第四組 組長:__ 成員:__、__
2、__縣、__縣、__縣、__區四地要按照本活動方案,抽調人員,組織至少1個活動小組(每組3~5人),統籌安排本地“興糧惠農進萬家”活動。其它有條件的地方,也要按照本活動方案,積極組織開展相關活動。
(二)主要活動
(1)開展啟程儀式。世界糧食日當天(10月16日),市局組織參加省糧食局等主辦單位在__市舉辦的“興糧惠農進萬家”啟程儀式。(辦公室牽頭)
(2)宣傳國家糧食政策。采取座談交流、入戶走訪、發放宣傳手冊等方式,面對面地向農民群眾、種糧大戶深入宣傳國家糧食政策,重點宣傳講解國家糧食生產扶持政策、鼓勵措施,以及糧食收購質價標準、糧油市場信息等。在走村入戶過程中,發掘糧食生產、流通、節糧減損等方面先進典型,利用“愛糧節糧宣傳周”進行集中宣傳報道。(辦公室、調控處牽頭)
(3)普及節糧減損知識。通過現場指導、互動解答等方式,向農民講解糧食生產、收獲、運輸、保管等方面科技知識,增強農民的節糧減損意識、改進節糧減損方法、提高節糧減損技能。向農民發放節糧小器具、宣傳資料等。(行業指導處牽頭)
(4)開展調研活動
秋糧收購調研。實地調研了解秋糧收購工作開展情況、國家糧食收購政策執行落實情況等。(調控處牽頭,監督檢查處、市糧食行業協會參與)
傾聽農民群眾心聲。把“興糧惠農進萬家”活動作為鞏固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踐行“三嚴三實”要求的具體行動,深入到鄉村農戶、田間地頭對糧食問題進行摸底調研,傾聽農民對糧食政策的意見建議,深入了解糧食安全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隱患。(組織人事處牽頭)
糧食收購政策執行情況。對不執行國家糧食政策、“打白條”等侵害農民合法權益的行為,予以公開曝光,并及時糾正和處理。(監督檢查處牽頭)
(四)進度安排
1、準備階段。市糧食局根據國家五部門和省局五部門通知要求,結合本市實際,在9月底前制定我市世界糧食日和愛糧節糧宣傳周活動實施方案。
2、實施階段。10月中上旬至10月下旬開展調研活動。各縣區糧食局組織開展相關活動。
3、總結階段。11月13日前,各縣區糧食部門對活動開展情況進行認真總結,并將活動情況(含總結報告、活動圖片等)報送市糧食局。
(一)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市局成立2015年世界糧食日和愛糧節糧宣傳周活動工作領導小組,組長:__,副組長:__、__、郎西桂、__、__,成員:局機關各處室負責人,活動小組辦公室設在市局辦公室。各地各單位及部門要高度重視,充分認識本次活動對深入踐行“三嚴三實”要求、檢驗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的積極意義。要加強組織領導,加強協調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確保分工明確、措施到位、責任落實、保障有力,切實把本次活動抓實抓好、抓出成效。
糧食生產經營主體是農業生產的主要部分,具有農戶結構和特征變化的普遍特點。本文重點分析不同生產規模的糧食生產經營主體的變化及其影響。因為糧食生產規模是反映農戶糧食生產行為的一個重要特征。糧食種植面積越大,糧食生產規模越大,生產經營行為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一)基于糧食生產規模的農戶分類
根據不同的糧食種植面積對農戶進行分類。第一類是“非糧戶”即不種植糧食的農戶。第二類是“自糧戶”即糧食種植面積小于10畝的農戶,這類農戶主要是指在自有耕地上種植糧食的小農戶,其糧食生產以滿足自給為主要目的。第三類是“小規模糧戶”即糧食種植面積在10畝到50畝之間的農戶。這類農戶在人均耕地面積較大的東北地區較為普遍,其糧食生產規模超過家庭自給需求,糧食生產成為家庭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第四類是“種糧大戶”即糧食種植面積超過50畝的農戶,這類農戶主要是通過土地流轉進行成片規模種植的專業戶,家庭勞動力難以滿足需求,機械化程度較高,一般有長期或臨時雇工。
采用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的農戶調查數據進行歷史變化趨勢分析。這里選取糧食主產省的全部農戶樣本,具體是遼寧、黑龍江、吉林、河北、內蒙古、山東、江蘇、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共13個省,從1986年到2010年(除1991年和1993年)共23年的連續數據。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村莊和農戶家庭發生變化,因此每年的樣本量略為變化。1986年農戶樣本量達到15965戶,之后逐步減少,從1995年起,樣本量穩定在11000戶。這樣的大樣本數據,可以很好地降低統計誤差,較為真實地反映糧食主產區農戶的歷史變化特征。
計算方法是,利用SPSS統計軟件,首先根據每個樣本農戶的糧食種植面積對農戶進行分類,例如,糧食種植面積為零,則對該農戶的類型變量賦值“1”,再計算每類農戶的數量占樣本總量的比重,最后,以1986-2010年每年每類農戶的數量比重分析25年間農戶的變化情況。
(二)不同類型農戶的變化特征
上述四類農戶在過去24年間發生較大變化,近年來表現更為突出:
1.非糧戶增長趨勢明顯。1986年不種植糧食的農戶數量占農戶總量的比重只有5.4%,進入90年代后緩慢增加,2000年超過10%,之后增速加快,到2010年達到26%,即在我國的糧食主產區有近四分之一的農戶退出糧食生產。
2.自糧戶比重最大。糧食種植面積在10畝以下的農戶是我國糧食生產的主體,占農戶總量的比重長期在50%以上。上世紀80年代后半期比重緩慢上升,90年代穩定在60%,從2003年起呈下降趨勢,2010年首次跌到50%以下。可見,以自給自足為主的農戶仍然是我國糧食生產經營的主體,但數量正在減少。
3.小規模糧戶呈下降趨勢。糧食種植面積在10畝到50畝之間的農戶數量比重從1986年以來40%逐步下降為2010年的24%。這類型的農戶主要集中在人均耕地面積較為豐富的東北地區,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該地區的農戶也在發生分化,部分農戶減少或退出糧食生產,從事非糧或非農產業。
4.種糧大戶比重逐步上升。種植面積超過50畝的農戶比重遠低于其他類型農戶,但從自身變化看,呈上升趨勢。1986年比重僅為1.2%,90年代末增加到1.5%,2009年達到了2.4%。
(三)不同區域糧食生產主體的變化比較
由于各省區樣本數量并不相同,而且各地區也存在差異,因此省份之間的比較難以得出較為可靠的結論,但是,由于各省區每年的樣本戶是固定觀察戶,因此可以較為準確地對各地區的趨勢進行分析。
沿海省份中,江蘇退出糧食生產的非糧戶數量增長和自糧戶的數量下降同樣顯著,但是小規模種糧戶和種糧大戶的增長趨勢也比較明顯;相比之下,山東省各種類型的農戶數量變化幅度較小,非糧戶有所增加,自糧戶和小規模種糧戶都有所下降。這樣的變化與該地區農戶就近就業機會多有關。中部省份中,安徽和江西糧食生產經營主體的變化較為突出,非糧戶大幅度增加,自糧戶明顯減少,小規模種糧戶和種糧大戶增長趨勢非常顯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的糧食生產經營主體呈現非糧戶增多、自糧戶減少、小規模種糧戶增長的趨勢,但是變化幅度相對較小,同時種糧大戶發展較為緩慢。東北省份中,黑龍江糧食生產經營主體的變化最為特殊,非糧戶的數量增長幅度最大,2010年是2003年的11倍,說明有相當數量的農戶退出糧食生產,與此同時,自糧戶、小規模農戶和種糧大戶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該地區糧食生產向規?;?、專業化發展的趨勢最為明顯;吉林和遼寧的變化較小。
(四)其他糧食生產經營主體的發展
目前,我國糧食生產主體依然以農戶家庭為主。但是,近年來糧食生產專業合作社、糧食企業等發展迅速,參與到糧食生產產前、產中、產后環節,優惠供應生產資料,提供機耕、機播、機收、病蟲害防治等服務,保障產品銷售等等,提高了農戶的組織化程度,促進了糧食生產的產業化發展。
糧食生產合作社增長加快。我國種植業合作社的數量顯著超過畜牧業、服務業、林業、漁業的合作社數量。截至2011年底,我國種植業合作社數達到24.6萬個,比2010年增長46.4%,占合作社總數的比重為48.3%。種植業合作社中以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的合作社居多,但是近年來糧食合作社發展速度很快。到2011年底,糧食合作社5.99萬個,比2010年增長63.7%,占種植業合作社的比重增加到24.3%。此外,全國還有4.6萬個服務業合作社,包括農機合作社2.6萬個,植保合作社0.6萬個,土肥合作社0.2萬個,這些合作社大多是為糧食生產提供機耕機播機收、病蟲害防治、配方施肥等服務,與糧食生產經營主體有著密切聯系。
糧食類企業數量多、規模大。目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已成為糧棉油肉蛋奶等主要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重要市場主體。其中,2009年,我國共有糧食類國家重點龍頭企業211家,加上2011年年底認定的第五批國家重點龍頭企業中糧食類龍頭企業96家,目前共有307家,約占全部龍頭企業數的1/4。與其他行業企業相比,糧食類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數量居于第一位,比第二位的畜禽類龍頭企業要多40家,約是皮毛類龍頭企業數量的30倍。從區域分布來看,糧食類龍頭企業主要集中在中部糧食主產區。糧食類龍頭企業投資大但盈利和融資能力較弱。截至2009年底,共有17家糧食類龍頭企業上市,占到糧食類龍頭企業數的8.06%,略低于8.7%的平均水平;糧食類龍頭企業資產總額平均為19.47億元,高于13.31億元的平均水平;企業平均銷售利潤率為3.55%,低于4.12%的平均水平。近年來,糧食類龍頭企業“走出去”發展迅速,以合資經營設立子公司、獨資經營設立子公司等方式,在越南、泰國、印尼、俄羅斯等國家開展投資合作。
糧食生產經營主體變化對糧食安全的影響
糧食安全要求確保所有人在任何時候既買得到又買得起他們所需的基本食品,包括確保生產足夠數量的糧食,最大限度地穩定糧食供應和確保所有需要糧食的人都能獲得糧食。糧食生產經營主體的種植意愿、生產效率、儲存銷售方式等與糧食安全的前兩個要求直接相關。不同類型的糧食生產經營主體,對國家糧食安全有著不同的影響。
(一)非糧戶的增多威脅糧食安全
在不種糧的農戶中,一部分是發展其他經濟作物而不種植糧食的農戶,另一部分是完全退出種植業的農戶。根據固定觀察點的農戶數據,兩者比例大約在3∶7,以完全退出種植業的農戶為主。2003年以來,這兩類農戶的絕對數量都在增加,但是完全退出種植業的農戶數量增長幅度更大,所占比重不斷提高,2010年增加到72.2%。可見,農戶放棄種糧并不是調整種植結構,而是放棄農業生產。這些農戶從糧食供應者變成了糧食購買者,單從這方面看,不利于國家糧食安全。
(二)自糧戶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力量
自糧戶經營規模較小,對市場價格變動的敏感性較弱,生產和供給趨于穩定,對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在固定觀察點農戶中,2003年至2010年自糧戶的種植面積穩定在4.4畝上下,但是糧食種植面積占總播種面積的比重逐年提高,從2003年的84%提高到2010年的88%。較為穩定的糧食生產至少能夠保障自我家庭的糧食需求。此外,這種經營主體在糧食晾曬、貯存、流通、保管上的成本較低,風險較小,也不會造成整個市場的劇烈波動。
但是,目前這類糧食生產經營主體存在一些問題:一是部分農戶采取粗放型生產方式,單產水平低,沒有充分發揮土地生產力;二是年齡結構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接受、使用新技術、新設備的能力差,生產效率難以提高;三是對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有一定負面影響。
(三)種糧大戶對糧食安全具有雙重影響
近年來,出現一些種植規模較大的糧食生產經營者“種糧大戶”,經營耕地少則幾十畝,多則成千上萬畝。這類經營者有效彌補了自糧戶和小規模糧戶數量下降帶來的空缺,對國家糧食安全發揮了積極作用。首先,很多大戶是承包別人閑置的土地或者開墾質量較差的荒地、廢棄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其次,很多大戶具有較好的生產經營和投資能力,能夠采用新品種、新技術和新設備,進行糧食專業化,有利于提高生產效率。
但是,目前種糧大戶的發育還不成熟,存在一些不利于國家糧食安全的隱患。首先,這類主體以銷售糧食獲取經濟利潤為主要目標,對市場變動較為敏感,產品價格、生產成本等微小變動都可能導致生產經營行為的變化,生產波動性大。在固定觀察點農戶中,“種糧大戶”最大種植面積從2003年的176畝增加到2006年252畝,2007年下降,2008年恢復增加,2009年突增到384.5畝,2010年又驟跌至257畝。實際調查中發現,很多大戶選擇一年一簽的土地流轉合同,甚至將種糧比作炒股,賭上一把。第二,目前種糧大戶大多采取掠奪性的生產方式,較少對土地實施輪作、休耕、整地、施用綠肥等維護土地地力的保護性措施,這將損害土地的可持續利用,不利于未來的糧食穩產增產。第三,種糧大戶糧食儲存、保管等成本較高。特別是在南方地區,大戶普遍反映沒有晾曬場、烘干設備、倉儲設施等,糧食儲運困難。
(四)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戶的生產能力
準確地說,目前大部分專業合作社并不是糧食生產經營的主體,而是為農戶提供生產服務,例如,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的購買、農機服務、技術信息服務、產品銷售服務等。這些服務可以降低農戶生產的物資投入成本和人工成本,提高生產力。因此,專業合作社可以彌補小農戶的劣勢,提高生產積極性和單產水平,促進糧食安全。
如何應對糧食生產經營主體的變化
不同糧食生產經營主體對國家糧食安全均有積極和消極作用,政府可以采取相應的政策措施發揮其積極作用,減少不利影響。從2004年至今,我國糧食播種面積不斷擴大,糧食產量連續增加,實現“九連增”。應該說,這些年國家采取了恰當的政策措施,適應糧食生產經營主體的變化,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
(一)穩定種糧收益,提高各主體的生產積極性
綜合來看,我國糧食生產經經營主體的變化核心在于種糧目標的轉變,從自給自足向商品糧生產轉變,以滿足家庭糧食需求為主要目標的小規模生產退出或逐漸減少,以盈利為主要目標的大規模生產逐漸增多。這種轉變意味著糧食生產將更加市場化,遵從市場規律,因此確保種糧農戶的基本收益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首要因素。
近年來,國內糧價穩步增長,種糧收益不斷提高。根據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三種糧食的凈利潤從2005年的122.58元/畝開始連續上升,增加至2011年的250.76元/畝,增幅達到1.05倍。這主要得益于三方面因素:一、國家執行小麥、水稻最低收購價政策,并且不斷提高并及早公布價格信息,穩定市場預期,對糧食價格形成有力支撐;二、受國際供給下降、國內需求剛性增長等因素的影響,玉米等糧食價格連續上漲,糧食收益不斷提高;三、國家不斷提高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生資綜合補貼、農機補貼的規模,直接增加種糧收入。這些因素充分調動各糧食生產經營主體特別是種糧大戶的生產積極性。
(二)促進土地流轉和合理利用,減輕非糧戶的不利影響
非糧戶的增多對糧食安全不利影響的程度關鍵在于對非糧戶自有承包地的合理利用。如果農戶退出糧食生產后將自有承包地轉租給他人進行糧食生產,并且承租人具備更高的生產效率,那么將減少對糧食安全的不利影響。
根據實地調查,近年來大部分放棄糧食生產的農戶將自有承包地交給親戚鄰居經營或將土地流轉到種糧大戶手中,減輕了對糧食安全的影響。這得益于近幾年種糧效益的穩步提高,還與各級政府的積極推動密切相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平整土地,推動閑置土地的流轉,為形成種糧大戶奠定了基礎。
(三)通過科技推廣和社會化服務,提高自糧戶的生產能力
針對自糧戶的年齡老化、勞動力不足、文化素質不高、種植意愿不強、生產率不高等弱點,可以通過科技推廣、社會化服務、合作社組織等方式,提高其生產能力。
政府加強服務建設??萍既藛T進村入戶、蹲點包片,開展指導服務;組織專家分區域、分季節、分品種制定生產技術指導意見;分區域、分災種制定防災預案,針對重大天氣變化,及時災害預警,適時啟動應急響應;加強病蟲防控。這些服務可以有效地幫助生產者特別是小農戶提高勞動生產力,降低風險損失,實現糧食穩產增產。
社會化服務發展迅速。實地調研中,很多農戶反映現在種糧非常省事。小麥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作業,機械深松整地規模擴大。玉米機收、水稻機插等機械化薄弱環節作業水平也大幅提高,2010年比率分別達到25%和20%。在湖南等南方地區,集中育秧的推廣,實現統一耕整秧田、統一優良品種、統一浸種催芽、統一播種期、統一育秧技術、統一秧田管理“六統一”,大大減輕農戶的勞動強度。
(四)加強服務與監督,培育種糧大戶
對于種糧大戶,近年來除了中央政府的表彰鼓勵外,很多地方都出臺優惠政策。例如,江西省對種糧大戶實施直接補貼政策,從2008年開始,對100畝以上種糧大戶單獨進行規模種植補貼,每畝補貼標準為16元,四年累計發入種糧大戶補貼資金1.59億元。此外,近年來不斷提高農機購置補貼對提高種糧大戶的裝備水平、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發揮了重要作用。
華如興:國際背景為中國糧食提價創造條件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華如興認為,近來全球糧價持續飆升的大背景是我國解決糧食問題,放開糧食價格的一個重要契機。真正市場化的糧食價格,有利于農民收入的提高,可以起到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作用。
華如興說,石油、有色金屬等價格的屢創新高,使農資價格節節攀升,農民種糧成本隨之增加。而目前與國際糧價脫軌的國內糧價相對偏低。解決“三農”問題,尤其是增加農民收入便顯得尤為重要,應該趁目前國際糧價上漲之機,適度放開國內糧食價格,使國內糧價逐步與國際接軌。
不過華如興也同時指出,國內糧價上漲必須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能片面追求所謂的“一步到位”,更不可能出現一下子“漲到位”的情況。
對于放開糧價可能導致的國內CPI指數的進一步上漲,華如興表示,在全球通脹背景下,CPI的上漲是一種特殊情況??梢酝ㄟ^由國家地方財政對城市低收入人群,如進城務工人員、大學生、低收入家庭等,進行適當補貼的方式,消化由糧價上漲造成的CPI壓力。我國解決糧食問題的根本途徑,主要還是在于花大力氣狠抓糧食生產環節這一源頭。變家庭式小范圍生產為糧食生產大規模產業化,充分發揮地緣優勢,因地制宜,加大調研與科研投入,從而提高農民收入。
梁東黎:政策支持是解決糧食問題的關鍵
南京大學商學院經濟學系教授、中華外國經濟學會江蘇省分會副會長梁東黎指出,世界糧價飆升對于中國社會、經濟都有一定的影響,解決國內以糧食問題為代表的“三農”問題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關鍵還是要靠國家機關及各級政府對農業政策扶持。
梁東黎說,地方政府對于地域工業化、高GDP增長的追求,以及解決地方就業的壓力都導致農村大量耕地為工業用地所侵占。如何切實保障18億畝農耕用地“紅線”成為一個關鍵的問題。
在談到糧食價格上漲時,梁東黎認為,這是糧食價格市場化的表現,它主要受供求關系影響,即美國等發達國家對于生物能源的開發利用加大了糧食產品的消費力度。同時,糧價上漲還與世界通貨膨脹、國際油價上漲、市場投機行為有關。而對于國內社會而言,糧價的適度上漲,有利于提高農民收入,對于消除改革開放以來逐漸形成的城鄉居民收入的“剪刀差”現象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梁東黎說:誰是糧食價格上漲的真正受益者是一個需要各界認真思考的問題,作為糧食生長者的廣大農民與運輸、儲備、加工等下游產業間的利益博弈是這個問題的焦點,而回答這個問題則需要大量調研證據的支持。
王?。杭哟蟆叭r”直補力度
河北農業大學經濟貿易學院教授王健在談到國際國內糧價上漲時說,在這個糧價高企的時代,各級政府要加大對農村、農業、農民的直接補貼力度,加強城鎮地區社會保障體制,從而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社會穩定。
王健指出,防止谷賤傷農是解決當前國內糧食問題的關鍵。國際市場糧食價格波動,是一種糧價深度市場化的表現。但糧食作為一種經濟必需品,它的商品率相對較低,其價格主要還是受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自身彈性較小。而近年來我國糧食的連續豐產,特別是今年的夏糧豐收,對維護我國的糧食穩定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一些鄉鎮地區糧倉的廢棄和取消,國家農產品支持價格缺乏落實渠道,而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如電力能源等的上漲,更提高了農民種糧的成本,加大“直補”力度就成為了解決谷賤傷農最為行之有效的途徑。
由于我國農村糧食生產以自我消費為主的特殊性,所以國際糧價波動對我國農村的影響較小,城鎮居民反而承擔了較大的上漲壓力。對于這一問題,要根據各地實際情況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特別是社會保障法律機制,切實解決好城鎮居民,特別是低收入居民的“吃飯”問題。
在糧食生產環節,“糧食豐產工程”等項目的相繼上馬,從選種、土肥控制、抗自然災害等多角度為農民的豐產豐收提供了技術支持。我國的農業產業化,雖然在近十幾年的推行、發展過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相當大的差距??梢哉f,我國農村產業化的發展是一個圍繞有效提高農產品商品力的漸進過程。
最后,王健表示,雖然我國糧食情況總體安全穩定,但各級政府部門必須建立組織、行政、財政、金融等各方面的防風險意識。在減少信息不確定性的同時,大力出臺“優農惠農”的各項配套措施。
易法海:保證糧價穩定重點是立足國內
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易法海認為,糧食相較于其他農產品,其行業特點更多的是一種公益性非商業產業,這就決定了必須保證其價格的相對穩定性。
易法海表示,國際糧價上漲,主要由一些主要產糧地的自然災害導致,同時與生物能源的消費等也有一定的關系。而我國糧食安全建設的重點還是要立足國內:要大力完善糧食儲備的各項機制,為農業生產創造有利的條件和環境。
易法海教授指出,由于我國糧價放開時間較短等原因,我國實際糧食價格相對國際市場偏低。但種子、化肥、農業機械等上游產業的價格上漲,使我國糧食生產成本大大提高。這時候,提高糧食價格,就像是一柄“雙刃劍”,一方面固然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但另一方面價格的上漲又會影響到一系列下游產品的價格,比如以糧食為飼料的動物養殖業,以及以糧食為原料的生物能源企業等。目前,最重要的還是保證我國糧食價格的相對穩定性。
長遠來看,糧食生產產業化是解決我國糧食問題的一條必經之路。而農業產業化的關鍵之處在于做大做強下游產業,完善糧食運輸、儲備、加工等各項環節,加大糧食產業附加值。
關鍵詞:糧食補貼政策;種植行為;安徽省
中圖分類號:F3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10)07-0033-06
為了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種糧農民利益,2004年以來,中國政府相繼出臺了糧食直接補貼、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糧食補貼政策實施以來,政策的實施效果成為相關學者關注和爭論的焦點。
張冬平、趙翠萍(2005)[1]研究認為,糧食直接補貼政策提高了農民種糧積極性,糧食播種面積較往年普遍有所增加。陳薇(2006)[2]基于河北省的調查表明,近40%的農戶因糧食補貼政策而預期未來糧食生產會得到政府更多的支持而選擇擴大種糧面積。張紅玉、趙俊蘭(2008)[3]實證研究表明,無論是糧食主產區還是非主產區,直接補貼政策對農戶種糧行為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糧食補貼較好地刺激了土地資源的投入,激勵農戶增加糧食播種面積。但是,馬彥麗、楊云(2006)[4]研究認為,糧食直接補貼政策對農戶收入的增加、種糧面積的擴大均影響較小。劉小春、翁貞林等(2008)[5]基于江西省種糧農戶的調查表明,糧食補貼政策對農戶糧食種植面積影響不大,多數人增加種植面積的原因是糧食價格上漲。喬旭華、張建杰(2008)[6]研究顯示,現行糧食補貼政策對農戶糧作經營行為的激勵效應有限。周清明(2009)[7]研究表明,糧食補貼政策對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補貼政策給農民帶來的收益不足以讓農民大幅度提高種糧積極性。蔣和平、吳楨培(2009)[8]基于湖南省汨羅市的農戶調查表明,現行的糧食補貼模式不能有效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糧食種植面積并沒有因此而增加,現行的糧食補貼模式對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的激勵作用不大。
那么,當前實施的糧食補貼政策究竟是否對農戶的糧食種植行為產生影響呢?不與糧食種植面積掛鉤的補貼以及與糧食種植面積掛鉤的補貼是否會對農戶糧食種植行為產生不同的影響呢?現有的研究文獻沒有很好地解釋上述問題,相關研究也缺乏理論基礎和融入政策的分析框架,導致研究的結論存在一定的分歧;此外,實證分析大都是基于調研數據的統計性描述,缺乏經濟計量模型分析。鑒于此,筆者從農戶種植決策行為的視角出發,嘗試構建嵌入補貼政策的農戶種植決策行為的理論分析框架,并利用安徽省17個地市421戶農戶的微觀調查數據,實證檢驗糧食補貼政策對農戶糧食種植決策行為的影響。
一、理論模型構建
農戶是糧食生產的行為主體,其種糧行為受到國家糧食補貼政策的影響。農戶種植行為決策的理論模型是基于新古典經濟學的理論分析框架,作為理性經濟人的農戶,在耕地資源約束條件下追求收益最大化。在不失一般性和現實性的條件下,為簡化分析,作出如下基本假設:
(一)理論模型的基本假設
1. 農戶是理性經濟人,其生產決策行為在一定約束條件下追求收益最大化;
2. 農戶所擁有的土地為稀缺要素,且全部土地等級相同,而勞動力及其他要素投入充分;
3. 農戶僅僅種植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而且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商品率較高,除少量用于自己消費外,大部分用于市場出售;
4. 農戶對種植結構調整具有充分的自,可以自由選擇種植糧食作物或經濟作物,不存在進入和退出障礙;
5. 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價格為外生變量,分散的農戶只是價格被動接受者,而無力去影響價格;
6. 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產量和成本分別都與土地和其他要素投入有關,而且在耕作技術不變的情況下,邊際要素成本固定不變且等于其平均成本;
7. 補貼與種植面積有關,可看作是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的函數。
(二)模型的一般均衡分析
基于上述前提假定,可以得到農戶收益的目標函數
Y=Y1+Y2+V(1)
Y1=PgQg(Lg,Ig)-WlLg-CgLg(2)
V=V(Lg,Le)=?啄gLg+?啄eLe(3)
Y2=PeQe(Le,Ie)-WlLe-CeLe(4)
上式中,農戶的收益(Y)包括糧食作物凈收益(Y1)、經濟作物凈收益(Y2)和政府的糧食補貼收入(V)。P為作物收購價格;Q為作物產量;L為作物種植面積,Wt為單位面積土地成本,I為其他要素投入量(如勞動、化肥、農藥、農膜、機械灌溉等),C為單位面積其他要素投入成本,?啄g和?啄e分別表示單位面積的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補貼標準,下標g為糧食作物,e為經濟作物。
將(2)、(3)、(4)式代入(1)式得到:
Y=PgQg(Lg,Ig)-WlLg-CgLg+PeQe(Le,Ie)-WlLe-CeLe+?啄gLg+?啄eLe(5)
S.T. Lg+Le≤L(6)
其中L代表農戶所擁有的總耕地資源
求解上述農戶收益最大化的問題,可以得到農戶種植決策的反應函數:
?鄣Y/?鄣Lg=Pg??鄣Qg/?鄣Lg-Wl-Cg+?啄g-?姿=0(7)
?鄣Y/?鄣Le=Pe??鄣Qe/?鄣Le-Wl-Ce+?啄e-?姿=0(8)
上式中,?姿為拉格拉日乘數,整理(7)式和(8)式得到:
Pg??鄣Qg/?鄣Lg-Cg+?啄g=Pe??鄣Qe/?鄣Le-Ce+?啄e(9)
在式(9)中,Pg??鄣Qg/?鄣Lg為糧食作物土地邊際產品的價值(VMPg),Pe??鄣Qe/?鄣Le為經濟作物土地邊際產品的價值(VMPe)。同時,根據前提假定要素的邊際成本等于其平均成本,則:糧食作物單位面積的其他要素投入成本Cg等于其邊際成本(MFCg),經濟作物單位面積的其他要素投入成本Ce等于其作邊際成本(MFCe),將其代入(9)式,得到:
VMPg-MFCg+?啄g=VMPe-MFCe+?啄e(10)
邊際產品的價值減去要素邊際成本等于邊際凈收益,得到糧食作物的邊際凈收益(MPRg)和經濟作物的邊際凈收益(MPRe)分別為:
MPRg=VMPg-MFCg;MPRe=MPVe-MFCe(11)
將(11)式代入(10)式,得到在耕地資源約束條件下的農戶收益最大化的均衡條件:
MPRg+?啄g=MPRe+?啄e(12)
根據目前我國糧食補貼政策的實際操作情況,分下面幾種情況考察補貼政策對農戶糧食種植決策行為的影響:
第一種情況:只有種植糧食作物才給予補貼,種植經濟作物不予補貼,即:?啄g>0,?啄e=0,從理論上講,在該種補貼政策操作方式下,糧食補貼水平的提高能激勵農戶增加糧食種植面積。
第二種情況:種植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同樣給予補貼,而且兩者的補貼標準相同,即:?啄g=?啄e,該種補貼政策操作方式類似于一般性的轉移支付,理論上認為不會對農戶的種植決策行為產生任何影響。
第三種情況:種植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都給予補貼,但是補貼標準不相同。當?啄g
因此,糧食補貼政策是否能夠刺激農戶增加糧食種植面積,需要通過實證計量模型進行檢驗。
二、影響農戶糧食種植決策因素的實證分析
農戶作為理性經濟人,在糧食補貼政策引導和耕地資源約束條件下,確定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種植比例,以實現收入最大化。農戶的種植決策行為是眾多因素影響的結果,根據以往文獻對農戶種植行為決策影響因素的研究以及本研究實地調查情況,筆者選擇如下變量作為影響農戶糧食種植行為決策的解釋變量(見表1)。
(一)變量選擇說明
1. 國家政策變量
筆者選取糧食補貼、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市場收購價格、農資價格上漲幅度作為政策變量。糧食補貼是本研究重點關注的解釋變量,糧食補貼水平與農戶糧食生產收益相關,直接影響農戶的糧食生產行為。筆者以農戶家庭畝均補貼水平來衡量,理論預期對糧食種植面積有正的影響。
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價格直接關系到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比較收益,作為理性經濟人的農戶,選擇種植比較收益大的作物。理論預期糧食作物價格對糧食種植面積有正影響,經濟作物價格對糧食種植面積有負影響,筆者以上一年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價格比來衡量。
農業生產要素成本的上漲直接影響到下一期的農業生產投入,農民作為理性的經濟人會綜合考慮農業成本和收益,決定下一期的農業生產投入規模。筆者選擇上一期化肥、農藥等農資價格平均上漲幅度來衡量,理論預期對糧食種植面積有負的影響。
2. 戶主個人特征變量
戶主個人特征變量包括年齡、受教育程度、是否具有某種手藝、健康狀況等。
3. 農戶家庭特征變量
農戶家庭特征變量包括家庭人口、撫養系數、勞動力數量,家庭農業和非農業收入。其中家庭人口和參與農業生產的人數對農業生產規模有影響、家庭農業和非農業收入影響到農戶的農業生產要素投入決策,農民作為理性經濟人追求家庭收入(效用)最大化,非農收入的比較優勢直接影響到農戶的農業生產行為。
4. 其他變量
其他變量包括樣本農戶所在地區的非農就業狀況和雇工市場狀況等。非農就業狀況對農戶的資源配置行為產生影響,即是否投入農業生產和農業生產的投入水平都會有影響,從而影響到糧食生產行為;本地雇工市場狀況反映的是本地市場尋找雇工的難易程度,影響到農戶擴大農業生產規模的意愿,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到農戶的糧食種植規模。
(二)計量模型構建
根據以往學者的研究,筆者采用雙對數函數模型分析糧食補貼政策對農戶糧食種植行為的影響。在實證模型中以“農戶的糧食種植面積”作為模型的被解釋量,選擇“畝均糧食收入補貼”、“化肥、農藥等農資的價格上漲幅度”、“上一年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價格”、“家庭總耕地面積”、“家庭農業勞動力人數”、“家庭撫養系數”、“上一年人均農業和非農業收入”、“戶主特征”和“本地勞動力市場狀況”因素作為解釋變量。模型主體部分采用雙對數形式,涉及到的其他變量采用線性形式,實證模型基本結構如下:
lnPlanti=?琢+?茁lnSubsidyi+?酌lnPricei+?漬lnLandi+?滋lnNonfarmi+?淄lnFarmi+?茲∑Otheri+?著
模型中Planti代表農戶i的糧食播種面積,作為模型的被解釋變量;Subsidyi代表糧食補貼政策變量,用農戶實際獲得的畝均補貼水平來衡量;Pricei表示價格變量,用農戶的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兩者的價格比來衡量;Landi代表農戶的總耕地資源,包括農戶家庭承包土地和租賃土地;Nonfarmi代表農戶的非農收益,用農戶家庭人均非農收入水平來衡量;Farmi代表農戶的農業收入,用農戶家庭人均農業收入來表示;Otheri表示其他因素,涉及到一組解釋變量,包括農戶個人和家庭特征、農資價格上漲幅度以及本地勞動力市場狀況等。?琢、?茁、?酌、?漬、?滋、?淄、?茲為待估參數,?著表示殘差項。關于模型變量的統計性描述,見表2。
實證計量模型的被解釋變量是農戶糧食實際播種面積,指樣本農戶一年內三種主要糧食作物水稻、玉米和小麥的實際總種植面積,2007年樣本農戶的糧食種植面積平均為0.368184公頃(5.52畝),2008年樣本農戶預期糧食種植面積平均為0.370185公頃(5.55畝),比2007年的樣本均值高0.002001公頃(0.03畝),說明預期播種面積將增加,但糧食種植面積增加的幅度不大,可能與調查的小規模農戶樣本有關。
補貼政策是本研究重點關注的解釋變量,2007年樣本農戶的糧食補貼總額平均水平達到了292.49元。安徽省糧食補貼政策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部分地區的糧食補貼與家庭土地承包面積掛鉤、部分地區與計稅面積和計稅常產掛鉤,還有部分地區又與實際播種面積掛鉤。因此,筆者采用畝均補貼水平來衡量糧食補貼水平,2007年樣本農戶的畝均補貼水平為63.34元。
農產品價格是影響農作物收益水平的一個重要變量,其中糧食作物市場銷售價格以小麥、水稻和玉米的簡均價格來衡量;經濟作物的市場銷售價格以大豆、油菜和棉花的平均價格來衡量,缺省值用總體樣本均值代替。樣本農戶上一年的糧食銷售均價為0.405元/公斤,經濟作物銷售均價為1.075元/公斤,糧經作物價格比為0.38;農資價格上漲幅度是反映農業生產資料成本變動的指標,以實際購買的化肥、農藥、農膜等農資價格相對于上一年平均上漲的百分比來表示,農資價格上漲幅度高達45%,可以看出糧食補貼政策給農民帶來的實惠很大程度上被農資價格上漲所侵占了。
樣本農戶的耕地總面積不僅包括自家土地承包面積,而且還包括農戶租賃別人的耕地面積,2007年樣本農戶家庭耕地總面積為0.42公頃(6.36畝);家庭參與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數量直接影響農業的勞動投入水平,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業的生產規模,樣本農戶參與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數量平均為3.48人。家庭撫養系數反映農戶的家庭撫養負擔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家庭參與農業勞動和非農業勞動的決策,間接地影響農業生產水平;非農收益的比較優勢影響農戶的種植行為,考慮到家庭人口的影響,用家庭人均的非農收入水平來衡量,2007年樣本農戶人均非農收入均值為3 026.22元,人均農業收入均值為1 662.25元。
戶主是家庭生產行為的主要決策者,戶主的人力資本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農戶的糧食種植決策行為。樣本農戶戶主的受教育年限平均為6.67年,年齡平均為48.98歲,戶主是否具有某種手藝的均值為1.92,反映了樣本農戶戶主文化程度相對較低,手藝相對缺乏。另外,本地勞動力市場狀況也影響農戶的種植行為,以本地非農市場狀況和本地雇工市場狀況來衡量,根據難易程度分別賦值,其中1表示很容易,2表示一般,3表示不好找。樣本地區非農市場狀況的均值為2.45,雇工市場狀況為2.39,說明本地勞動力市場狀況一般。
(三)數據來源
筆者選擇安徽省作為調研對象,安徽省是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也是率先開展糧食補貼政策改革的試點省份,同時也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區之一。因此,選擇安徽省進行調研分析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筆者所用數據均來自于農戶問卷調查,調查問卷內容涉及2007年度農戶家庭的糧食補貼情況,家庭收支情況、勞動力情況、投入產出情況及本地生活和環境特征。此次調研共獲得有效問卷421份,其中皖北地區(包括宿州、蚌埠、阜陽、亳州、淮南、淮北)有效問卷128份(30%),皖中地區(包括六安、巢湖、合肥、滁州、安慶)有效問卷168份(40%),皖南地區(包括池州、銅陵、蕪湖、馬鞍山、黃山、宣城)有效問卷125份(30%)。樣本中,被訪者男性318人,女性103人;戶主年齡集中在31歲-70歲(94.05%),文化程度集中在小學和初中(79.57%);農戶家庭經營規模集中在小規模和中等規模(80.05%)。關于樣本基本信息見表3。
(四)估計結果
筆者基于安徽省421戶農戶微觀調查數據,運用Ewiews5.0軟件,采用加權最小二乘法(WLS)對上述模型進行回歸估計和假設檢驗,具體結果見表4。
從模型估計結果來看,F統計值都通過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雖然調整后的可決系數R2只有0.791,但對于截面數據來說可以接受。另外,根據解釋變量Correlation Matrix計算結果,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均在0.4以內,多重共線性問題能夠控制在有效范圍內;異方差White通過顯著性檢驗,模型估計不存在嚴重的異方差現象。模型整體估計結果較好,估計系數可靠性較強。
糧食補貼作為本研究重點考察的解釋變量,是農戶糧食播種面積決策的關鍵變量,對刺激農戶增加糧食播種面積具有顯著的正面效應。從模型的估計結果來看,畝均補貼水平的彈性系數分別通過了1%和5%的水平,按照2007年糧食補貼標準,畝均補貼每提高1%,將刺激農戶增加本年糧食種植面積0.112%,預期下一年增加糧食種植面積0.006%,由此可以看出,糧食補貼政策對農戶的糧食種植行為決策產生顯著影響,激勵和引導農戶分配更多的土地用于本年糧食生產,但對農戶下年的糧食生產的激勵效應相對較弱,這可能與補貼水平較低以及農民的政策預期有關。
從各變量系數t值顯著性檢驗來看,家庭耕地面積、家庭撫養系數對農戶糧食種植面積的影響程度最大,且通過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每增加1%的家庭耕地面積,本年糧食種植面積增加0.818%,預計種植面積將增加0.851%,說明土地資源稟賦越豐富的農戶,在補貼政策激勵下,增加糧食播種面積的動機越強。農戶家庭的撫養系數反映了家庭的負擔程度,家庭負擔程度對糧食種植面積的影響顯著,家庭中15歲以下子女和65歲以上老人的比重每提高0.1,將導致糧食種植面積減少0.0025346公頃(0.038畝),這可能是由于家庭的負擔程度越大,要求家庭生產者有更高的收入來保障家庭生活需要,而非農生產的比較優勢吸引他們從事非農生產行業。
本地非農市場狀況以及非農收入比較優勢都對農戶糧食種植行為有顯著影響。本地非農就業的難度越大,越有可能促進農戶從事農業生產,從而增加糧食種植面積的可能性也越大,模型的系數達到0.358,通過5%的顯著性水平檢驗。另外,非農收入的比較優勢對農戶從事糧食生產存在顯著的負面影響,非農收入比較優勢越強,農戶從事農業生產的可能性就越小,其中上一年農戶人均非農收入每增加1%,農戶本年的糧食種植面積減少0.614%,下一年糧食預計種植面積將減少0.387%。
農資價格上漲幅度反映的是農業生產資料成本的變化,對農戶本年糧食面積影響不顯著,但對農戶下一年的糧食種植面積有負面影響,并通過10%的顯著性檢驗。這可能與農資需求價格彈性為剛性有關,只要有農業生產就必須有農資投入,而不管價格漲幅程度,農戶本年糧食種植行為已經發生沒法改變,然而,農戶可以選擇下一年的生產行為,農資價格上漲幅度大,農業生產成本大,可以選擇從事非農業的生產,從而對農戶下一年的糧食種植面積有影響。糧食作物價格和經濟作物價格比對農戶糧食種植行為影響不顯著,這與理論的預期不相符,可能是由于價格選取只是一年的截面數據,不能反映因為價格隨時間變化的情況,所以對農戶糧食種植面積的影響不大。
戶主作為家庭經營活動主要決策者,其個人特征對糧食種植行為也有一定的影響素。根據模型估計,戶主的年齡和受教育年限對糧食種植面積影響不顯著,但戶主的身體健康狀況以及是否具備某種手藝對糧食種植面積影響顯著,并通過10%的顯著性水平檢驗,這可能與糧食作物的特征和現代農業生產方式有關。
三、結論與討論
筆者通過構建嵌入補貼政策的農戶糧食種植決策行為分析框架,并利用安徽省17個地市421戶微觀農戶調查數據,實證檢驗了糧食補貼政策對農戶糧食種植決策行為的影響,得到了如下研究結論:
糧食補貼政策對農戶的糧食種植行為有顯著的影響,并在動態趨勢上表現出顯著的“土地投入”激勵效應。其中,畝均補貼水平每提高1%,將刺激農戶增加本年糧食種植面積0.112%,預期增加下一年糧食種植面積0.006%。
糧食補貼政策激勵農戶分配更多的土地用于糧食生產,能夠起到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作用。然而,糧食作物的比較效益低下,補貼政策促進糧食增產的目標在一定程度上與促進農民增收的目標相背離。而且從最近兩年農產品成本收益來看,補貼已經占到糧食純收益很大的比重,未來補貼的增長空間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限的。當前的糧食補貼多屬于“普惠制”的政策,糧食補貼變成了對農民的福利補貼,未來的糧食補貼政策是否可以考慮實行生產掛鉤的補貼政策,確保糧食補貼政策對農民糧食生產的激勵作用。上述幾個方面的問題都是政策制定者在設計更加科學合理的糧食補貼政策體系時值得深思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張冬平,趙翠萍.我國糧食直接補貼政策:效應、問題及建議[J].河南農業2005,(1):5-6.
[2]陳薇.糧食直接補貼政策的效果評價與改革探討――對河北省糧食直補試點縣的個案分析[J].農業經濟,2006,(8):12-14.
[3]張紅玉,趙俊蘭.我國糧食補貼政策的增產路徑及其優化[J].學術交流,2008,(7):87-91.
[4]馬彥麗,楊云.糧食直補政策對農戶種糧意愿、農民收入和生產投入的影響――一個基于河北案例的實證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05,(2):7-13.
[5]劉小春,翁貞林,等.江西種糧農戶的糧食補貼政策認知特征與生產經營行為的調研分析[J].商業研究,2008,(11):13-15.
[6]喬旭華,張建杰.糧食主產區農戶糧作經營的行為取向與政策效應――基于河南省的調查實證[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8,(2):142-145.
[7]周清明.農戶種糧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9,(5):25-30.
[8]蔣和平,吳楨培.湖南省汨羅市實施糧食補貼政策的效果評價――基于農戶調查資料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9,(11):28-32.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Grain Subsidy Policies on Farmers' Planting Behavior
Wu Liancui, Cai Honghui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and Rural Development Center,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9, China)
今年初我國北方冬麥區基本無有效降雨,氣象干旱嚴重,部分地區人畜飲水出現困難。主抓農業的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在全國糧食生產電視電話會議后,奔赴六省區指導抗旱救災,為糧食生產鼓勁打氣。今年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后,身兼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主任的張德江在全國安全生產電視電話會議上提出重點抓好“三深化”、“三推進”。在會議上進行全面部署后,張德江便深入生產第一線親自指導安全生產工作。
今年以來,我國農業面臨旱澇交替等多種自然災害,同時中小企業發展也遭遇前所未有的融資困難,特別安全生產形勢更加嚴峻,給經濟發展帶來很大挑戰。面對挑戰,、回良玉、張德江三位副總理深入農村、企業進行調研,親自在第一線指導生產和抗災減災,為經濟平穩良好發展鼓勁打氣。
1 主持三次座談會,竭力援手中小企業融資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保持了平穩較快增長,企業效益繼續提高,就業和居民收入穩步增加,宏觀調控取得積極成效。但同時,中國經濟發展仍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難題,其中中小企業普遍經營困難,勞動力成本等各種壓力匯集到一起,特別是中小企業融資難度進一步加大,使得大批中小企業經營陷入困境。作為主抓金融的國務院副總理,最牽掛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在多種場合和基層調研中要求采取得力措施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難,讓人們再次看到有“救火能手”之稱的副總理,又為中小企業融資祭出高招。
就在中小企業融資“喊渴”、不少企業瀕臨倒閉的消息不斷見諸報端時,于7月1日至2日到河北考察,并主持召開小企業金融服務座談會。他在會上強調,緩解小企業融資難,關鍵要多措并舉,加快金融體制機制改革和組織制度創新,充分發揮好市場機制和政策支持的作用。對于如何更好地為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的問題,對各類金融機構提出明確的要求:大型銀行要創新金融產品,強化小企業金融服務,把這項工作做實;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中小型金融機構要立足當地,避免片面求大和盲目跨區域擴張,更好地服務于小企業,同時要發展與小企業相適應的小型金融機構。
造成中小企業和農村融資難的問題,與當前一些金融機構貪大求洋、盲目擴張的理念有很大關系。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在參加貴州代表團審議時尖銳批評了小銀行向大銀行發展的趨勢,指出小銀行都往大銀行發展,就沒人愿意去給小企業貸款,誰還愿意為了貸幾十萬元去養殖戶那里深一腳、淺一腳地看生產規模,誰還愿意去聞養殖戶那個味。明確提出,今年的貨幣政策從去年的寬松調整為穩健,這個轉變從宏觀上是必須的。不變一下,犧牲的一定是我們最想保的,那就是農村和小企業。農業的重要性不必說,小企業是就業和稅收的骨干。大企業越來越現代化,都用機械,用不了幾個人,小企業才是就業的重點,而就業才是民生之本。而早在今年2月25日至26日,在陜西考察農村金融工作時指出,近年來農村金融發展快、變化大,但農村金融服務總體上仍比較薄弱。要堅定信心,因地制宜,科學合理布局農村金融網點,走內涵式、集約化發展路子。要處理好支農服務與自身發展、監管與創新的關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期間,在召開的農村金融工作座談會上分別對不同金融機構提出要求:農村信用社要當好支農服務的主力軍;農業銀行要深化“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農業發展銀行、郵政儲蓄銀行、農村商業銀行、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都要積極推進改革創新,提升服務“三農”的水平。
在奮力出手解困中小企業和農村“錢袋子”的同時,同樣作為主抓貿易的副總理,還對外貿企業的發展注入很大精力。在今年廣交會開幕前,人們對中國全年外貿形勢仍心存憂慮,一季度累計出現10.2億美元的貿易逆差,這也是六年來首次出現季度逆差。4月15日,在廣州市考察廣交會有關工作,并召開外貿形勢座談會。他在會上強調,質量和信用是企業的生命,創新是企業發展的靈魂。外貿企業要抓好產品質量安全,弘揚誠信文化,保護知識產權,積極培育知名品牌;要通過技術進步,推動轉型升級,提高產品附加值,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增創優勢、贏得主動。兩個月后,6月15日在內蒙古就外經貿和金融工作進行調研時提出,促進對外經濟的發展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是一項關乎全局和長遠的緊迫任務。要在確保出口穩定增長的同時,積極擴大進口,促進貿易平衡發展。
2 一手米袋子一手菜籃子,回良玉赴六省區為農業生產謀篇布局
2010年,面對自然災害極為嚴重、搶險救災任務十分艱巨的嚴峻局面,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承接了前6年持續向好的強勁勢頭,糧食產量再創新高、實現了半個世紀以來的首次“七連增”;農民收入增量再創新高、實現了連續7年的較快增長。但同時,農業農村發展面臨很多新的困難和問題,影響“三農”的不確定因素增多,極端天氣事件增多,自然災害呈多發頻發重發趨勢,農業生產面臨的自然風險不可低估。實際情況的確如此,今年初我國北方冬麥區基本無有效降雨,氣象干旱嚴重,土壤失墑較快,部分地區人畜飲水出現困難。主抓農業的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在1月22日召開的北方冬麥區抗旱減災促春管國務院專題會議上提出三個“不可低估”,即對旱情災情形勢的發展不可低估,對抗旱減災的難度不可低估,對干旱帶來的影響不可低估。為此,回良玉在會上對抗旱減災進行了全面部署,明確提出了科學抗旱減災、大興農田水利等五項要求。
全國糧食生產電視電話會議后,回良玉奔赴六省區指導抗旱救災,為糧食生產鼓勁打氣。2月13日至15日,回良玉到山西就貫徹中央加強“三農”的決策部署和全國糧食生產電視電話會議精神考察指導農業生產和抗旱工作。他在考察期間召開的座談會上對做好春管春播和抗旱工作提出七點要求:一要下大力氣抓好當前抗旱工作;二要扎實推進春耕備耕;三要大興農田水利;四要搞好農資供應;五要大力開展科技服務;六要切實抓好“菜籃子”產品的生產;七要繼續加強重大動物疫病防控。3月21日,回良玉到河南許昌考察調研并在此召開的全國春季農業生產工作會議上指出,針對今年農業生產面臨的復雜形勢和干旱等自然災害較重、農業生產成本上升等困難,各地要以組織實施好糧食穩定增產行動為重點,以實化政策、細化部署、強化落實為抓手,掀起春耕備耕,千方百計奪取夏糧豐收。
進入4月份,在糧食生產的關鍵時節,回良玉又開始密集下基層進行糧食生產指導工作。4月17日至20日,回良玉到糧食主產區山東、內蒙古和黑龍江進行考察。他強調,各地要認真落實支持糧食和農業生產的各項政策,實施好全國糧食穩定增產行動,大力加強夏季糧油田間管理,種足種好春播作物,千方百計奪取夏糧和全年農業豐收。
在“三夏”之際,5月25日至26日,回良玉到河北考察夏糧生產,鼓勵農民群眾繼續增加投入,搞好田間管理,力爭夏糧再獲豐收。在此期間,回良玉主持召開糧食生產座談會,對“三夏”工作提出六點要求,包括著力抓好跨區機收作業、抓好“三夏”農資供應、著力抓好防汛抗旱防災減災等。
扶貧開發也是回良玉主抓的工作之一,他身兼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組長。過去10年扶貧開發工作成就輝煌、影響深遠,如期實現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2-2010)》確定的目標和任務。對于未來10年和“十二五”時期的扶貧工作,回良玉在3月2日召開的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全體會議上提出,要切實把扶貧開發作為改善民生和加強社會管理的重大手段,把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發展扶持力度作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原則。7月21日,回良玉率中央代表團分團到山南地區慰問各族干部群眾,并在山南地區召開慶祝和平解放60周年座談會;8月11日至12日,回良玉在呼倫貝爾市召開的全國牧區工作會議上,對牧區發展提出了發展現代草原畜牧業、穩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經營制度、加快發展牧區經濟等六項要求。同時,作為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總指揮,近期回良玉趕赴各地指導抗洪救災工作。進入6月份,我國南方部分地區頻繁遭受強降雨襲擊,安徽、浙江兩省的局部地區遭受了嚴重的洪澇災害。6月19日至21日,回良玉赴浙江、安徽災區,察看汛情災情,檢查指導防汛抗洪救災工作。7月26日,回良玉又在國家防總指揮中心召開的全體會議上強調,當前正是防汛“七下八上”的關鍵時期和臺風活躍期,各地要防汛抗旱并舉,科學調度水利工程,全面加強江河、水庫、塘壩等安全防范和巡查,高度重視山洪地質災害防御,最大程度減輕災害損失。
3 安全發展大于天,張德江“三深化”“三推進”加強安全生產
進入“十二五”,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還沒有完全消除,影響工業經濟運行的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特別是我國經濟發展正處在由回升向好向穩定增長轉變的關鍵時期,如何實現工業經濟開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作為主管工業生產的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在去年底召開的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對今年工業經濟工作有了總的部署。他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大力提高工業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工業經濟總盤子確定以后,身兼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主任的張德江對安全生產投入更多的精力來抓。1月12日,張德江在全國安全生產電視電話會議上強調,要繼續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年”活動,重點抓好“三深化”、“三推進”。“三深化”,就是一要深化企業主體責任落實;二要深化依法監管;三要深化煤礦、非煤礦山、交通運輸等行業領域安全專項整治。“三推進”,就是一要推進科技進步;二要推進安全達標;三要推進長效機制建設。在會議上進行全面部署后,張德江深入生產第一線親自指導安全生產工作。6月8日至11日,他到山西和湖南深入煤炭、鋼鐵、有色、公路、鐵路、化工、煙花爆竹等企業調研安全生產工作。
對于今年下半年的安全生產工作,張德江在7月21日召開的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全體會議上指出,目前少數行業領域和地區重大事故上升,全國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不容樂觀。話音剛落,7月23日,D301次列車在甬溫線永嘉至溫州之間的高架橋上與D3115次列車發生追尾事故。第二天,張德江就趕赴事故現場指導“7?23”動車追尾事故救援、善后處理和事故調查工作。8月15日至16日,張德江在國務院召開的高速鐵路及其在建項目安全大檢查動員部署會議上強調,要全面系統排查和徹底整治高速鐵路安全隱患,有效防范和堅持遏制重特大鐵路交通事故發生。張德江要求,檢查工作要認真排查高速鐵路運營、建設、管理中的薄弱環節和安全隱患,及時反饋,督促整改。
話題背景:四川首發中小企業集合票據,中小企業多了一條融資渠道
8月16日,四川省首只中小企業集合票據成功發行。本期集合票據共募集資金1.8億元,期限三年,發行利率7.2%。在當前資金面緊張的背景下,四川中小企業又多了一個融資渠道。據介紹,與銀行貸款、集合企業債券相比,中小企業集合票據允許多個企業打包發行,上市和未上市企業、國有、民營、合資等各類型企業均可參與發行。截至目前,四川企業已累計在銀行間市場取得直接融資529.9億元。
話題背景:世界性“糧荒”引發全球關注糧食安全
8月11日,吉林省長春市舉行的第三屆中歐農業研討會上,與會中外專家學者認為,世界糧食安全正逐漸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世界性“糧荒”――對糧食安全問題的擔憂,引發了全球更加關注糧食安全。步入今年下半年,全球小麥價格開始一飛沖天。8月5日,芝加哥期貨交易所12月小麥期貨價格以每蒲式耳(1蒲式耳=27.216公斤)7.6475美元的價格報收,刷新了此前23個月的高位;同日,歐洲小麥價格上漲逾12%,觸及每噸236歐元,成交量創歷史新高。更令人目瞪口呆的是,7月份小麥價格的月度漲幅達42%,超過有記錄以來1964年38%的最大月度漲幅。小麥價格大幅上漲,再次喚起了人們對2007年至2008年全球糧食危機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