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中生自主學習的策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摘 要】想要讓學生學會英語自主學習,必須通過教師的引導和指導,提升和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教給學生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以適應當今社會提倡的終身學習。
關鍵詞 習慣;興趣;方法;自主學習
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把“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英語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放在首位。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認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自主學習是與傳統的接受學習相對應的一種現代化學習方式。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獨立的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造等方法來實現學習目標。學生從小學升入初中,學習的內容多了,難了,知識體系更加嚴謹了,僅靠教師課堂上的知識的傳授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還需要學生的自主學習來推動和促進英語的課堂教學。作為初中英語教師,要根據時代的發展,有效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能力。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自學。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從被動到主動,從“要我學”到“我愿學”再到“我會學”,這樣學生才會立于不敗之地。
一、培養學生學習的習慣
學習習慣是在學習過程中經過反復練習形成并發展,成為一種個體需要的自動化學習行為方式。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習慣,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也是習慣。一個人有了好習慣,一輩子都有用不完的利息,一個人有了壞習慣,一輩子有償還不了的債務。在初中階段,提升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至關重要,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培養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終身受益。
1.課前預習。課前預習既是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同時也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更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的自學活動。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一切后教的知識都要根據先教的知識,即理解新知識需要舊知識作基礎。預習可以使自己發現舊的知識結構中的薄弱環節,并在上課前迅速補上這部分知識,為聽課掃清障礙。課前預習還可以做到對即將學習的內容心中有數,有目的性,有重點性地聽課,提高聽課效率。
2.上課認真聽講,積極思考,有選擇性地做筆記。課堂上45分鐘的效率至關重要,學生聽課時思路要跟著老師走,敢于回答老師的問題。遇到書本上沒有的知識或老師拓寬的知識要快速做筆記,便于課后溫習和鞏固。
3.課后及時復習,溫故而知新。人的大腦非電腦,有一個遺忘的過程,及時的復習可以加深和鞏固對學習內容的理解,防止急速遺忘,使所學的知識前后貫通起來,形成知識的系統性。
4.獨立按時完成作業,加強對知識的鞏固,歸納和靈活運用。做作業是為了及時檢查學習的效果,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5.在英語學習中,課堂教學與課外學習應相輔相承,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渠道,應鼓勵他們利用空閑時間廣泛閱讀英語課外讀物,養成“蠶食”閱讀的習慣。課外閱讀不僅可以使學生開闊視野,拓寬知識面,培養良好的自學能力和閱讀能力,還可以進一步鞏固學生學到的各種課內知識,對于提高學生的認讀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于整個英語學科學習都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當然了,上述所有的步驟貴在持之以恒,才能切實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基礎和條件。
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要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除了要幫助學生養成好的學習習慣,還要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濃厚興趣。興趣會發揮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地去學習和探究。英語課堂是學生汲取知識的主陣地,課堂效率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英語的質量。教師一定要在課堂上施展自己的魅力,通過不同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在一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導入應該是最基本的也是較為重要的一步。一堂課如果導入得當,為整節課起到良好的鋪墊作用,就能起到直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能主動、積極參與整個教學過程,使課堂教學氣氛變得輕松活潑,課堂教學活動順利進行,課堂授課和聽課效率大大提高。我一般使用以下導入法來吸引學生:以舊帶新進行導入,背景知識導入法,自由談話式,二分鐘演講,課本劇表演,問題導入法,熱點時事導入法等等,所有的這些導入法根據不同的需要進行選擇。然后通過不同的師生操練,生生操練,包括pair work, group work, team work和“聽、說、讀、寫”互相作用的過程,才能達到讓學生熟悉。反復操練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語言習慣。為了讓學生掌握新課的內容,設計隨堂的習題給學生口頭和筆頭操練,通過游戲法訓練學生快速反應,目的要讓學生不加思考,達到脫口而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高度熟練。鞏固階段也要花樣常翻,這個階段老師設計的好,經常可以把課堂的氣氛推向,如記者采訪法,小組比賽法,新聞會法,小品表演法,小組合作海報設計法,匯報法等等,學生對什么感興趣,老師就要投其所好,設計他們感興趣的游戲和活動,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教好英語,讓學生學好英語。
三、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1.音標的教學
從小學過渡到初中,教師應做一些必要的銜接工作,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條件和基礎。音標的教學作用不可小覷,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求學生仔細聽音、觀察口形、認真模仿,不僅要教會學生讀48個音標,還要教會他們讀寫的規則,如重讀(´record, re´cord)、連讀(Not at all, half an hour)、濁化(speak,/spi:k/, star/sta:/)、失去爆破(best time, good girl)以及字母組合(-tion,-ment,)等有關知識。對音標的掌握要求人人必須達標,教師利用時間逐個檢查,讓學生背誦48個音標,教師抽讀音標或從牛津字典中隨便抽出幾個單詞讓學生讀。通過系統的音標教學及后續的鞏固復習,出現了明顯的效果,學生的拼讀能力大大加強,90%左右的學生能根據音標熟練、正確地讀出新單詞,甚至對符合讀音規則的生詞(red, hot)不依靠音標就可以正確讀出,絲毫不感到英語單詞難學難拼寫,學生通過對音標的學習普遍有一種成功的喜悅感,因而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提高了,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2.工具書的查閱
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不懂的知識,那么工具書就是學習的好幫手,如牛津或朗文詞典,語法書和課文配套的解析等等。工具書的實用性強,學生學習查閱它們的目的不但是為了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為了自己會學習。工具書(如詞典)可幫助學生查找單詞的讀音,詞性,詞義,不同搭配,及其近義詞,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單詞的用法。一般來說,指導學生正確使用紙質詞典更顯重要,那是因為紙質詞典中對一般的單詞都有英文解釋,尤其是詞的用法、搭配、易犯錯誤,例句等方面詳細的介紹。學英語不僅是記詞義,短語、習語、慣用搭配更重要,只有一些例句才能表達這些慣用法。養成了良好的使用詞典這一工具書的學習習慣,將激發學生學習詞匯的興趣,提高學習詞匯的效率,有利于學生的終生英語學習。“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英語教師一定要為他們終生學習奠定一個良好基礎。
通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教會基本的方法,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條件和基礎。相信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英語的基礎會更加扎實,知識的運用更得心應手,學習英語的能力也會不斷提升。總之,教師要想盡一切辦法培養初中生的英語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他們的自覺學習意識,增強學習積極性,不僅是英語教育現狀和時代教育發展趨勢的需要,也是培養學生獨立自主能力的素質教育目標、現實新課程標準要求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龐維國.自主學習:學與教的原理和策略.2004
[2]陳紅霞.《考試周刊》.中學英語自主學習教學策略初探,2010
[關鍵詞] 自主學習;活動單導學;初中數學
“活動單導學”模式要求教師以活動的形式來量化課堂,即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將數學知識串聯起來,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增長才能,從而賦予課堂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該種教學模式將學生從狹隘的、單一的知識結構里解放出來,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注重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和自主性,從而力圖全方位地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活動單導學”教學模式主要由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檢測評價等環節組成,本文將從這幾個方面來探討如何在實踐中使學生擺脫對固定思維和教師的依賴,以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以學生自學為出發點
著名教育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一個學科不僅是“學會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樣處理”,即“學會如何學習”.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很大. 一方面,教師在教學中完全掌握主動性,“一枝獨秀”的課堂和“填鴨式”教學使得學生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完全喪失,只能一味地依賴老師的“攙扶”. 另一方面,學生受傳統“尊師重道”文化觀念的影響,對教師的教導說一不二,沒有自己創造性的想法,因而缺乏批判性思維和質疑精神. “活動單導學”教學模式以學生自學為出發點,以減少教師對學生的干擾,還課堂給學生,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良好的環境為依托,以此提升教學水平.
這一種被布魯納稱為“發現知識”的學習方式要求學生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憑借學生自身的能力對書面知識進行“再加工”,從而“將現象進行重新地轉化或組織”,獲得新的知識結構和新的認識. 教師可以給予學生一定的自學時間,并指定一定的學習任務. 比如學習“二次函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仔細閱讀教材P4-5,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定義二次函數,并根據例題自己設計一道二次函數的應用題. 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盡可能地避免“指指點點”,以顯示對學生的信任. 當然,當自學逐漸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之后,教師可以將“權力”逐漸地下放,從稍微指導到完全不干涉,如讓學生自己確定自學過程中的學習任務. 總之,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懂得如何一步步地“放手”,使學生逐漸學會依靠自己“走路”.
為調動學生參與自學的積極性,教師可以采取激勵式方法,鼓勵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自學活動中來. 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意愿建立自學小組,并在一定的時間內評選出最佳自學小組,然后邀請該組的成員向其他學生傳授自學的經驗,展示自學的成果,分享自學過程中的體會. 另外,教師也可以讓自學經驗比較豐富的學生上臺當“小老師”. 通過這一種鼓勵式的評價方法激發學生的自學熱情,使他們主動地探索自學的方法,優化學習方法,提高自主學習的效率.
以合作探究為立足點
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學校即社會”“教育即生活”的教學理念,強調學生應“從做中學”,而學校應該成為“一個小型的社會,一個雛形的社會”.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以合作為基礎的發展模式也越來越成熟,當今社會正成為一個合作型的社會. 針對這一發展特點,學校必須緊跟時代步伐,注重發展學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以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和領導意識. “活動單導學”教學模式以合作探究為立足點,倡導學生在合作中探究發現,在動手操作中協同完成任務,從而樹立合作意識和培養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
如學習“二次函數的圖象”時,考慮到這一課的實踐性很強,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要求也較高,教師可以將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以學習小組的形式開展探究活動. 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來演示拋物線的形成,以導入具體的探究任務. 在不同形狀的拋物線中,學生可以發現,拋物線的開口大小、開口方向都不盡相同. 教師可以趁機提問:通過以上演示,我們知道二次函數y=ax2+bx+c(a≠0)的圖象為拋物線,但拋物線的形狀卻有所差異,那么我們能否通過探究來說明拋物線的形狀受制于哪些因素呢?提出探究任務之后,教師可以給每個學習小組分配任務,如第一學習小組尋找不同拋物線之間的差異體現在哪里;第二學習小組猜測并證明影響拋物線形狀的因素;第三學習小組探究系數a,b,c是怎樣影響拋物線形狀的;第四學習小組可以尋找生活中一些與拋物線有關的案例.
以第三學習小組的探究任務為例,教師可以在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的過程中給予適當指導,避免學生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如在探究系數a,b,c是怎樣影響拋物線形狀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用表格對比的形式來說明. 小組同學可以分工協同完成,如部分同學可以參與到計算的環節,部分同學可以畫圖,剩下的學生則制定表格.
通過表1可以非常清楚地發現,拋物線開口方向只與系數a的正負有關,而頂點的位置則共同受制于系數a,b,c. 當然,二次函數圖象的性質非常多,有時間的小組也可以通過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進行探索,如函數的定義域、取值范圍、與坐標系的關系等.
正如皮亞杰所說,“主動地發現現實的教育,顯然要比要求年青人按照既定的意志行事,按照現成的真理去認知的那種教育高明得多. ”合作探究倡導下的課堂既注重學生的實際需求,又協調了教與學兩者的關系,以強化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在展示交流中促發展
展示交流是活動成果互享、問題共同探討解決和回顧反思等思想互相碰撞的一個過程,其越來越成為數學課堂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學生之間的學習不是絕緣體,正如富蘭克林所說,“讀書使人充實,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 “活動單導學”教學模式要求教師能夠給予學生充分的展示交流時間,一方面使學生能夠互相分享在探究過程中所獲得的成果,另一方面則可以加強各個小組之間的聯系,互相反思探究過程是否合理、是否可以進行再優化,并提出解決措施.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必須帶領學生對所獲得的知識成果進行整理和歸納,刪繁就簡,從而幫助學生建立系統、完整的知識體系.
如當以上四個學習小組都完成任務之后,教師可以組織一個“成果展”的活動,讓各個小組的組長將本組的探究活動成果進行展示,如直接上臺進行演示講解、借助圖表來說明等. 在每一組展示之后,其他學生可以提出問題,如當第三學習小組用表格的形式說明系數a,b,c是如何影響拋物線的圖形之后,有的學生又向其發難:那拋物線有時候與坐標軸有兩個交點,有時候有一個,甚至沒有,這與系數又有什么關系呢?通過這樣一種“你來我往”的提問交流,不僅能拓寬學生的思維,還能充分挖掘數學知識背后隱藏的規律和本質,促使學生的學習能夠深入到整個初中數學體系中,培養“打破砂鍋問到底”、鍥而不舍的求是精神. 各個小組成果展示之后,教師可以對其進行整合歸納,將知識點細化、條理化,將學生比較口語化且不太準確的語言概括為科學的書面語,使學生能夠一目了然地抓住重點和難點. 另外,教師需對學生不太完整的地方進行補充,完善學生對二次函數的認識.
在評價檢測中識“得失”
評價檢測是衡量“活動單導學”教學模式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反映學生學習“得失”的重要依據. 值得一提的是,這里所指的評價檢測與傳統以題目對錯為檢驗標準的評價方式相區別,“活動單導學”教學模式下的評價更注重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其著眼于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如解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等,檢測方式相對來說也顯得更加靈活,如以游戲的形式對學生的探究成果進行考查等.
比如,學習“二次函數”之后,教師可以舉行一次關于二次函數基本知識的搶答活動,一方面以游戲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另一方面則使學生在玩樂中溫故知識,達到寓教于樂的教學效果,有利于學生充分地發揮能動性. 教師可以設計“空當接龍”“拋磚引玉”“爭分奪秒”三個競賽環節:“空當接龍”,即要求學生將一些概念的定義補充完整;“拋磚引玉”,即教師給出一些簡單的問題,學生進行搶答;“爭分奪秒”,即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回答問題,看誰又對又快. 對于表現比較優秀的學生,可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 以形式多樣的活動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能使學生自覺地進行預習、復習,促進他們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另外,在搶答的過程中,學生還能十分清楚地認識到數學知識點掌握欠缺的地方,從而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有意識地將重心偏移,促進數學綜合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初中生 自主參與 物理學習 有效策略
新課程教學理念一直倡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學習,而且應重視對同學們終身學習愿望、科學探究能力、創新意識及科學精神的培養,這就要求廣大教師特別關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想方設法地去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開發他們的智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著重教給學生自主探索學習方法,使他們逐步學會自主探索學習,在自主探索學習中不斷豐富知識,提高能力,成為新時代的有用人才。下面,我結合教學實踐經驗,談幾點對初中生自主參與物理學習的有效策略的認識,供讀者參考。
一、設置有效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質疑
所謂自主質疑就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某個問題大膽地說出自己心中的疑慮、困惑,進而把暴露的問題展示出來,再進行探索研究,從而使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學生是否對問題進行大膽質疑,關鍵是教師能否設計有效問題(激發學生自主質疑的關鍵),能否引導學生自行解決問題。這就要求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巧妙設計有效問題。要具有較強的藝術性,以便于激發學生自主質疑的興趣,引起他們的認知沖突,讓他們覺得有探究的必要。設置問題我們可以從實驗開始,也可以從生活中的現象開始,和實際生活聯系越密切就越容易引起同學們自主質疑的欲望。
例如:在探索《電阻》教學中,為了有效引導學生自主質疑,我創設下列有效問題情境:把兩節一號干電池(放到盒子里不讓學生看見)、一個小燈泡和小玻璃條用導線串聯起來,進行演示實驗,請同學們觀察,將小玻璃條用酒精燈加熱,四五秒鐘后,同學們發現燈泡亮了,很驚奇:小燈泡怎么會亮呢?此時,我引導同學們在小組里進行自主探索研究。同學們為了解決這個疑問,在小組里仔細認真地探究。同學們經過努力研究,使問題得到順利解決,學習效果非常好。我在整個過程中只起點撥的作用,達到了有效教學的目的。
二、創設有效情境,激發自主參與學習興趣
心理學認為興趣能使學生對學習產生動力,是學習的源泉。那么在教學中如何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我認為:在教學中創設有效情境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因為有效情境能激起同學們的好奇心、學習的欲望(每個人都有一顆好奇心)。當然,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鉆研教材,有效地挖掘知識的內在規律,以及新舊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還要充分了解同學們已有的認知結構,把抽象的物理知識通過巧妙的形式展現出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探究知識,參與思維活動。合理創設有效情境,不僅能起到組織教學的作用,而且能使他們明確學習目標,并產生十分濃厚的學習興趣,進而樹立“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例如:在探索摩擦力的內容教學之后,為了激發學生自主參與探究學習興趣,我設置下列趣味情境問題:“自行車中的物理原理”,并引出下列子課題:(1)自行車輪胎外胎為什么設計為凹凸形狀;(2)為自行車牙子盤與鏈條的作用;(3)為自行車軸承中為什么有滾珠,等等。激發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自主分析、探索解決問題方案,讓同學們在小組里討論、交流。同學們在小組里進行動手實踐,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積極討論發言。有的學生認為:自行車軸承中有滾珠是為了減少摩擦力。有的學生認為:自行車輪胎外胎設計為凹凸形狀中為了增大摩擦力,等等。他們通過熱烈的討論、交流,發現了解決問題的方法,不但獲得了知識,提高了實踐能力,而且有效地培養了創新能力。
我采用此法,一是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探索,大大地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二是直接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細致的觀察分析能力和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單純由我演示實驗的效果好得多。
三、改變評價方法,營造自主參與學習氛圍
新課程教學理念一直倡導教學要以學生為本,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此促進學生進行自主參與探究學習;讓學生對學習上的優點和缺點做自我評判,進行暢所欲言,各抒己見。這就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注重評價效應,以激勵為原則,注重肯定、鼓勵、引導,呵護他們心靈。為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活用教學理念,不斷優化評價方法,深化學生的思維,有效地釋放出學生的心理能量,促進學生積極自主參與探究學習,進一步內化所學的知識。另外評價要注重對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促進同學們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全面發展,進而激發他們多方面的潛能,讓他們在評價過程中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長處,有效地增強學生的自主參與學習信心。
例如:在探索物體沉浮條件教學之后,為了充分活躍同學們自主參與探究的學習氛圍,我首先為同學們準備必要的實驗器材,然后引導同學利用提供的器材設計自己喜愛的小實驗。同學們進行認真的探索,其中學困生小組學生倪華明自己設計了一個小潛水艇,我高興地表揚他大膽地進行了創新設計,并鼓勵他進行演示,他非常高興地演示,他向自制的小潛水艇內吹氣和吸氣,使其上浮和下沉,同學們不約而同地鼓掌。此時我說:“還有哪位同學設計出自己喜愛的小實驗呢?”在倪華明同學的影響下,同學們設計出許多小實驗,我一一表揚和肯定,有效地促進了同學們將所學知識進一步升華。
總之,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我們要以學生為主體,運用多元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參與探究學習,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有效激發他們學習興趣,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逐步培養他們善于發現、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好習慣,達到使學生自主參與物理學習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顧志躍.科學教育概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 自主學習 學習積極性 學習交流 課后作業
傳統應試教育追求的是讓學生取得更高的學習成績和更好的名次,成績是教師衡量學生學習效果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標準。在應試教育背景下,教師采用的大多是填鴨式教學方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斷被弱化,這是與新課改的要求不相符的。下面對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進行研究和分析。
一、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一)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注重的是教學的內容和進度,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大多數是采用被動的接收方式去學習數學。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教師若是忽略了學生的問題反饋和學習興趣,那么就會使學生對數學失去興趣,甚至產生厭學心理。因此,教師要注重課堂中與學生的互動,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
(二)鼓勵學生提問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對學生在課堂中突然提出問題這種行為常常會感到尷尬甚至不滿。因為學生的提問可能會打亂教師的教學思路,所以教師在講課過程中不喜歡學生提出問題,而是在課堂內容講解完成后再讓學生提問。這樣,學生往往從最初單純地問問題發展到不敢提問,導致課堂效率降低,而問題也因為得不到及時解決被擱淺了,最終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斷降低。因此,教師應該多多鼓勵學生提問。對于學生不懂的地方,教師要及時給予幫助。這樣不僅能夠極大地提高課堂效率,還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加強學習交流
(一)鼓勵學習討論
在數學課堂中,教師可以多給學生進行問題研究和探討的機會,這對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十分有幫助。在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比如在教學“證明兩個三角形全等”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讓每個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來。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使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題,從而學習到更多的知識。
(二)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
素質教育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所以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促使學生自主去探索和思考,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教師要轉變學生的思維方式,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是課堂的主體,充分發揮自主學習意識,并展開小組合作,在課堂上大膽地進行交流和討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布置課后作業
(一)保證作業的實用性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極強的學科,同時也是一門實用性較強的學科。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數學教師布置的作業,應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從生活中取材,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又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在布置課后作業時,教師要注意把握作業的量,保證學生在一定時間內能完成,避免學生在課后作業上浪費大量的時間;否則就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相反的教學效果。總之,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要做到作業與實際生活相符,保證作業的實用性。
(二)動腦與動手同時進行
在學習“立體幾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布置一些讓學生動手操作的課后作業。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又能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學習到更多的數學知識,在同時動手和動腦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數學成績。比如教師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一個正方體,那么學生就要對正方體進行研究,知道正方體是由幾個面組成的,這些面是如何組合的。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提高,學習興趣得到激發。
關鍵詞: 高中化學新課程; 課堂教學策略; 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 G4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8631(2011)02-0119-02
一、教師進行激勵教育,加強學生的自我意識,相信自己“能學”
激勵是激發人的動機、調動人的積極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原則。行為科學的實驗也證明:一個人在沒有受到刺激的情況下,他的能力僅能發揮到20―30%,如果受到充分地激勵,能力就可能發揮到80―90%,這充分說明運用激勵機制是促進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重要舉措。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在學習上的自主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在后天的教學活動中,在老師的激勵與引導下,通過自己不斷地學習而逐步形成的。在我所帶的班級中,有很多基礎很差,對學習化學缺乏信心,幾乎要放棄的學生。對于這樣的學生,我不斷地給予關注和鼓勵,還隨時觀察、及時發現困難,適時補習;并采取分層次留作業的方式,讓他們從最基本、最簡單的知識開始做起。在各類測驗中,只要求掌握最基本的知識,獲得成功感。當學生不再滿足只解答簡單題目,就可以趁熱打鐵,贊賞他們的每一次微小進步,使其充分意識到自己“能學”。一個學生,如果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么他會在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愉悅的情感體驗,他會認為學習是一種享受,學習就會多、快、好、省;一個學生如果缺乏了對學習的興趣,那么學習對他來說,不是情感的內在需要,而是家長、老師、社會強加給他的苦不堪言的勞役,學習就會少、慢、差、費。在個別指導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具有高度的責任心,耐心細致的工作方式,真誠友好的情感投入,允許學生有反復,包括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
在教學中,教師要適時對學生進行激勵,以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動機。激勵的措施有:(一)期望激勵。教師要以滿腔的熱情關愛每一位學生,以各種方式表達自己對每一位學生的期望,如在對學生進行個別談話時,經常用“老師相信你一定能行”、“老師希望你能做到”等激勵性語言表露對學生的希望,使學生受到鼓舞。(二)表揚激勵。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多表揚、少批評,尤其對那些學習有困難而自卑感強的學生,教師要盡力發掘其身上的閃光點,多表揚鼓勵,幫助其樹立自信心,激發其奮發向上的動機。(三)反饋激勵。通過多種方式使學生獲悉自己的學習情況,以便學生及時調整自主學習的行為,改進自主學習的方法。(四)成功激勵。教學中,采種分層教學的方法,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實行分層指導,促使每一位學生都有獲得成功的機會,讓他們經常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不斷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
二、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有“想學”化學的欲望
(一)設置懸念,激發求知欲,引起興趣,讓學生在好奇中探索推斷答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善于抓住時機,巧妙地提出問題,并不馬上回答,給學生創造一個期待、關切的情境,造成他們“憤悱”的心理狀態,引發他們懷著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專心聽講,主動尋求答案。如在講了硝酸與銅的反應后,提問:“濃硝酸與銅反應被還原成NO2,稀硝酸與銅反應被還原成NO,稀硝酸被還原的程度大,因此稀硝酸的氧化性比濃硝酸強。此話對嗎?”學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通過引導、分析、總結,學生掌握了物質氧化、還原性強弱的比較方法。
(二)“發難”學生,運用學生已掌握的知識,編選一些難度較大的習題“考”學生,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學習原電池一節時,啟發學生思考和討論:“怎樣根據Cu+2FeCl3=2FeCl2+CuCl2這一氧化-還原反應原理設計一個原電池?”學生興趣盎然,躍躍欲試,經學生積極思考、探索,討論出多種不同的答案,然后組織學生互相評價并進行實驗驗證。這樣做,學習氣氛活躍,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主動地思考和追求。
(三)設計錯例,開展錯題“診斷”活動。針對學生在試卷上和作業中經常出現的一些錯誤,選擇設計一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錯例,讓學生來分析、“診斷”。在化學平衡移動理論的教學中,設計了這樣一道錯答題:“在FeCl3和KSCN的混合溶液中,存在著下列平衡:FeCl3+3KSCN=Fe(SCN)3+3KCl ,當向此平衡混合液中加入KCl晶體后,上述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溶液的顏色變淺。”指出結論是錯的。錯答題擺出后,同學們的求知欲十分強烈。經過共同分析和研究,找出了正確的答案。
(四)巧立疑點,以疑激趣。教學中,通過設立疑點,使學生對問題產生疑問,引起爭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在講授PH值的有關計算時,可讓學生思考、計算:“將PH=2的鹽酸溶液稀釋1000倍,溶液的PH值是多少?將所得溶液再稀釋1000倍,溶液的PH值又為多少?”等。通過對學生中的錯例進行討論、分析、講評,使學生掌握了PH值的有關計算。
(五)運用變式的方法,變換問題中的條件或某些內容,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思考問題,培養學生求異思維的能力。在講授H2S的實驗室制法時,講過FeS與稀H2SO4的反應后,引導學生討論:a、能否用稀鹽酸代替稀H2SO4?b、能否用濃鹽酸代替稀H2SO4?c、能否用K2S、Na2S或其他硫化物代替FeS與稀H2SO4反應?。講過濃H2SO4和H2S的性質后再提問:能否用濃H2SO4代替稀H2SO4與FeS反應?等等。在講習題時,還可以對學生進行“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解多題”等訓練,引導學生積極思維,開拓學生的思路,引起學生探索新知識新方法的興趣,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使學生主動探究,學會學習。
三、有效的指導學生“會學”
(一)指導學生在化學學習過程中如何把握重點,選擇注意的方法,并且對化學信息進行有效的選擇。教師在上課的講述中的內容不是要求學生全部掌握的,學生也不可能掌握教師在課堂上的全部講述,這就要求學生能在這么多的信息中把握住重點內容進行同化和順應。這就要求我們指導學生,如何在學習中學會在自己已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對內容進行區分和處理。例如我們指導學生利用新教材在章節最后的“章節小結”和閱讀一些課外教參來掌握重要知識點面,如《志鴻優化》和王后雄主編的《重難點手冊》均是我們積極向學生推薦的好書。
(二)指導學生對化學知識進行必要的深加工。化學知識的掌握即是理解和記住這些知識,并在原有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有意義的添加、建構或重組,即將分散的、孤立的化學知識點集合成一個有著內部聯系的結構整體。這就要求學生學會對知識的深加工。新課程教學中也必須充分考慮到了這一點,所以在內容的編排上需在章節的最后作一知識的小結,即對整個章節的知識點的聯系作系統的整理,以便于學生對信息的接收和對新知識的理解。除此之外學生還應更多地采用此種方式對更多的、更深的知識點進行整理深加工。例如在氧化還原反應的章節中,指導學生整理氧化劑、還原劑、發生氧化反應、發生還原反應、被氧化、被還原、得到電子,失去電子,化合價升高,化合價降低、生成為氧化產物、生成還原產物等關系進行系統地整理。
(三)指導學生有效地識記、保持、提取信息的方法和技巧。強調在理解基礎上強化意義式的記憶是經過科學證明的,意義識記無論在識記的數量上還是識記的精確性和持續性上均大大地優于簡單的機械識記。意義識記的關鍵是強調化學各個知識點的內在聯系上,指導學生多利用這些例如物質間的相似性、遞變性和差異性等聯系來對識記、保持、提取的強化是在化學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例如鹵素一節學習中,對眾多內容記憶可指導學生采用遞變的規律進行記憶。
總之,學生的發展是化學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以人為本”是“課標”的核心理念。化學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掌握運用化學進行交際的能力。教師不只是知識的載體、知識的來源,也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講解者,教學不能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要相信學生自己能夠構建知識,成為學生構建知識的引路者、指導者和幫助者。應利用化學自身的魅力著力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寬敞的學習空間,盡可能多地給學生提供參與活動的機會,幫助學生在自主學習活動中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 龐維國.自主學習研究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中華教育,1999(09).
[2] 盛煥華.高中化學研究性學習[M].北京:龍門書局,2003.
關鍵詞: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思想品德課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11-163-02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越發感覺到對知識的需求與日俱增,自身的知識越發趕不上時代和社會的需求,俗話說“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可解一生之求”。現階段各級各類學校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自己終生掌握開啟知識寶庫的“金鑰匙”。托夫勒曾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那么怎樣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指導學生自行獲取知識,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地自主學習,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激發興趣――自主學習的前提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學生有了興趣,才能用心思考和分析,并在此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實現輕松快樂的學習。例如,在教學“競爭合作求雙贏”時,組織了夾籃球比賽的游戲活動。具體做法是:先將學生分成二人小組,要求兩個同學背對背夾住籃球,共同前行,看哪一組先到達終點。這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的積極性很高,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我們要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主動思考,養成自覺學習的習慣。當學生對某一門課有興趣時,他就會快樂地、主動地去參與,并形成自己的學習系統,努力提高學習成績。相反,如果學生厭惡某一門學科,他就會失去學習它的興趣和動力,還會感覺到是別人在強迫他去學習。所以,興趣是主動學習的動力。為此,課堂教學中,老師一定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營造一種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快樂地學習,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全面進入到思想品德課的學習中來,達到最佳學習效果。
二、探究問題,激活學生思維――自主學習的動力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因為“疑問”能使學生心理上產生認知沖突,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在這個過程中才可能實現創新。因此在教學中必須以問題情景為知識呈現方式,以問題探究為教學互動方式,以問題評價為教師指導方式。要根據教學目標、抓住教學重難點、聯系現實生活設計一些能夠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的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領悟知識、學會方法、提升能力。教師在出示問題情景后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思考、探索,還需根據學情適時點撥。當學生通過思考、交流、討論準確地解決了出示的問題時,其心情是輕松激動的,同時還增強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習貴在提出問題,教師要根據學生自我意識強、喜歡獨立思考的特點,鼓勵學生在閱讀中動腦思考,善于發現和提出問題。如:在上“富有活力的基本經濟制度”這一課時,有位學生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當初我國逐漸消滅私有制,建立起社會主義公有制,我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如今我國鼓勵發展個體、私營經濟,這會不會影響、動搖社會主義制度?通過這個問題,讓學生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如課本、網絡等,去自主思考、自主尋找問題的答案,這樣極大的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培養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把課堂還給學生――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新教材下的思想品德內容呈現主要是基于生活、案例、活動,圍繞基本價值觀的形成和確立,力求內容的呈現生活化、活動化,促使學生在情感體驗和主動探究的過程中感受課程目標的意義。因此在教學活動中,重點宜放在教學情境的創設和活動環節的策劃上,盡量使學生充分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如“面對升學考試,你是如何調適學習壓力的?將你的調控方法介紹給同學,與大家分享。”教師要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感悟,將自己的調控方法介紹給同學。因為,學生自己的方法往往更適合于學生。在思想品德課教材中設置了很多情境性的活動,這些問題和情境的設置與我們日常社會生活密切相連,因此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四、發揮教師的主導性作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
習慣是一種相對比較穩定的心理,學生不僅需要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把這種行為變成一種習慣,才能實現學生對這門學科知識探索上的遞進發展,使其具有終身學習的觀念和能力。這要求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性的作用,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施加一定的外界約束和提供穩定的導向。 首先,教師本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要不斷地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努力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使學生感覺到教師的學識淵博、思維縝密。這樣不僅讓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更充分自由地發揮提供可靠的素材,也為學生有意識地去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樹立榜樣和提供信心。因為學生感受到了教師學識上的魅力,他們會不斷提醒自己,只有主動去學才會像教師一樣優秀。其次,教師要利用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特殊身份,有計劃地去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環境,使學生的自主學習保持連續性,以使其對自主學習的心理需求趨于穩定,形成習慣。 再次,教師要深入學生中,親自帶領學生參與自主學習的活動,幫助他們制定學習計劃并監督他們計劃實施的情況及效果,鼓勵和引領學生對生活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教師與學生的接觸,不能只限于課堂,應該延伸到課外。
關鍵詞:初中英語 自學能力 培養
一、培養初中英語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性
初中英語的學習主要側重在英語的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因此我們應該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能力,如何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獲得知識這才是掌握好一門語言的關鍵。 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比學習英語知識更加重要。傳統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對老師產生了很大的依賴感,自學能力很差,逐漸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和積極性,這些因素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為了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不僅要改變教師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還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社會是在不斷進步和發展的,我們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可能很快就會老化,并不能終身受用,所以教會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樹立終身學習意識,不僅可以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也有利于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 自學能力主要是指個人獨自完成學習任務、獲取知識的一種能力,學生通過主動學習英語,獨立思考,對于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有重要的貢獻。在初中英語的學習過程中, 我們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自主學習英語,從而提高英語教學質量。我們只有先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改變學生學習英語的態度,不斷反思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不足,調整學習英語的策略,從而促進英語學習成績的不斷提高和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策略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要求我們改變老師的教學模式和教學重點,不僅要注意向學生講解英語基本知識,還要注意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英語作為一種日益不可缺少的交流工具。 但是在英語學習中, 英語詞匯不斷更新,因此我們只有學會主動學習英語和掌握基本技能,才能滿足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需要。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鼓勵學生自主學習
心理學研究表明: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積極思維,自主探索,這有賴于他們的心理自由。因此,教師必須創設一種寬松、民主的教學氣氛,使每個學生都具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以便在沒有外界壓力的氛圍中,充分開展認知活動。教師要轉變自身角色,尊重學生人格,信任學生,把學生看作是共同探求新知的伙伴、親密的合作者,從而建立“民主、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同時又要關愛學生,平等對待學生,上課時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不能只顧尖子生,要從實際出發,因材施教;在練的方面,發揚民主平等的作風,鼓勵學生大膽開口、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使學生都有自我表現的機會,使每個學生都能受益,得到提高。學生只有在這種寬松、和諧的氛圍中,才能帶著信心和勇氣主動地投入自主學習的活動中。
(二)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一個人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它往往與愉悅的情感體驗緊密相連。學習興趣是學生有選擇地、積極愉快地學習的一種心理傾向,它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推進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原動力。學生只有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才會專心聽講,積極思考,勇于探索,從而學到新的知識。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習狀況,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如小組討論、雙人對話、演唱英文歌曲、朗誦等讓學生對英語學習感興趣。此外,教師還可根據教學內容,利用幻燈片、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變抽象為具體,給學生以真實、具體的形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自覺參與學習活動的興趣和欲望。
(三)培養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關鍵,學生學習習慣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習慣好的學習過程順利,效果好;反之,則不順利,效果差。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有意識、有目的地抓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即著重培養以下的學習習慣:1.注意培養學生正確、標準的發音習慣,過好拼音關;2.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多寫、常寫、真實寫,杜絕漢語式的句子產生,做到增添內容語言要得體,過好書寫關;3.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聽和說的習慣:勤聽、多聽、會聽,勤說、多說、敢說,過好開口關;4.培養學生朗誦和背誦英語課文的習慣:多讀、泛讀、快讀,過好朗誦和背誦關;5.培養學生持之以恒的學習習慣,過好耐力關。學生養成了較好的學習習慣,就能更加主動自覺地進行學習,從而有效地防止兩極分化。
綜上所述,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老師和學生之間不斷交流、總結和完善。學生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多練習英語,看英語電影、報刊,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 讓學生課堂內學到的英語知識能夠學有所用。
參考文獻:
[1] 魏碧華.初中英語教學點滴――談自學能力的培養[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02(Z1).
《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提出:英語教育是提高學生文化科學素質的奠基工程,英語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提高人文素養,增強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
英語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培養學生思維、記憶、觀察、想象和創造能力;通過英語教學,讓學生了解文化差異,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擴大自己的生活視野,了解更多的世界信息,增強世界意識;使學生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我們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積極的參與者,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應用多種有效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這是在新課改形勢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客觀要求。
由此聯想到,中國現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導的學生“六大解放”,即解放他的頭腦,使他能想;解放他的雙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巴,使他能讀;解放他的空間,使他到大自然、大社會里取得更豐富的學問;解放他的時間,讓他有一些空閑時間消化所學,學一點他自己渴望要學的學問,干一點使自己高興干的事情。
我們思考:在英語教學中,根據課程標準,運用陶老的“六大解放”,從而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手眼腦并用,教學做合一,充分解放孩子,使他們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那么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定會提高。
一、解放學生的眼睛、嘴巴――激起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對世界充滿了新鮮感、好奇心。根據年齡特點,他們的思維具體、形象、直觀,假如在教學中,出示一些與教學相關的直觀、形象、色彩鮮明的圖片、投影、簡筆畫,播放一些與課文相關的動畫片、精彩錄像;或提供一些與課文有關的栩栩如生的實物、模型、標本;或精心制作的多媒體課件……應用新課程的理念,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那一定能讓學生的眼睛亮起來,耳朵豎起來,嘴巴動起來,從而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教學“My favourite season”一課時,我就利用網絡資源和教學軟件,制作了一個Flash課件,生動形象地呈現了春夏秋冬。點擊畫面,畫面上出現了綠色的春天,微風輕拂著楊柳,花兒向我們微笑,鳥兒在枝頭唱歌,幾個孩子騎著自行車在踏青……畫面的背后傳來優美的配音:Hi, boys and girls, the birds are singing, the flowers are smiling, it’s windy and warm. Look, the boys and girls are riding bicycles. Ha ,ha, spring is coming. ……
二、解放學生的雙手和大腦――引導探索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主要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同時根據新課程理念,教師應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運用多種有效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學習中玩一玩、唱一唱、寫一寫等等。這樣在做中學,學中用,在活動中思考,在思考中動口、動手,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活動,主動探索,課堂教學效益定會提高。
三、解放學生的時間和空間――注重實踐
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和兒童心理學,充分揭示了兒童主動參與在兒童智慧思維、認知發展進程中的作用。在他看來,主動參與既是認識源,又是思維發展的基礎。新課程中也提出: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拓展學習的空間,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理解語言,感悟語言;讓學生邊參與、邊體驗、邊實踐、邊提升,最后達到習得語言之效果。因此,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才能讓學生在認知和思維等方面得到應有的發展,提高學生的英語素養。
為了讓學生干一點樂意的事,學一點想學的知識,教師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后進行主動學習,培養他們的主體意識。例如教學“my family”這一話題時,布置學生課前收集一些有關家庭的資料(包括家人的相片,生活、工作狀況,愛好志趣,家庭趣事等),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去收集和整理,趣在其中,樂在其中;上課時,盡量讓學生充分地交流,大膽地展示。在這充滿情感地交流和匯報中,同學們也真正理解了family的含義:Father and mother , I love you.
給學生創設多維的英語空間,溝通課內外,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也是新課標提出的要求之一。興趣的源泉在于運用。教師應該給學生提供把獲得的知識運用于語言交際的機會,通過各種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感到學習英語確實有用,那么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與日俱增,并且日趨穩定、持久。為此,我們盡可能給學生創設多維的、立體的英語環境,開展豐富多彩的英語實踐活動,學校有英語專欄,英語廣播,英語歌聲;三到六年級班班有英語墻報,英語興趣小組;天天開設“Everyday English”,人人會用英語打招呼、問候、告別;英語課外讀物,生均不少于5冊。
【關鍵詞】英語;語法;教學策略
The Analysis on Unplanned Students’ English Difficultie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ZHAO Yu-hong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 110034,China)
【Abstract】Chinese-foreign cooperatively-run schools have become a new mode of higher education, but unplanned students meet many difficulties in the basic knowledge of English. The essay analyzes these difficulties and tries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to improve students’ skills.
【Key words】English;Grammar;Teaching strategies
0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外合作辦學作為一種新的辦學模式,在規模和層次上都得到了迅猛發展,并受到家長和學生的青睞。在這種學習模式下,學生只要在國內大學就讀,畢業時就可以拿到國外合作大學所頒發的文憑。但是,對于自主招生學生來說,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都會面臨很大挑戰。這是因為,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工具,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很多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采用的是英文原版教材,并由外方教師或中方教師全英文授課。顯而易見,學生只有掌握了英語聽說讀寫等方面的基本技能,才能在學習中得心應手,最終順利通過課程考核,否則英語就會成為學業的一種障礙和制約。然而,自主招生學生往往在英語基礎方面存在很大問題,本文則通過對學生英語基礎問題的分析,探究提高學生英語基礎的教學策略。
1 自主招生學生英語基礎現狀
大多數自助招生學生的高考英語分數較低,個別學生的分數還達不到50分(滿分為150分)。學生在英語基礎方面存在很大問題,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音標生疏,不能根據音標正確讀音。音標是語音學的一部分,掌握好音標能幫助學生更好更準確地發音,還能輔助單詞的識記。但是很多自主招生學生對于教材中所標注的音標不熟悉,即使看著音標注釋,也不能正確地讀出單詞。也就是說,這些音標幾乎是沒有作用的。對于個別認識的音標,存在發音不準、發音不到位的問題。比如,分不清前元音音標([i:][i][e][?])的發音,導致很多單詞發音錯誤。
第二, 掌握的詞匯量小,用詞不當。英語詞匯是學習英語的基礎,詞匯量的大小直接影響學生的英語能力。自主招生的學生英語詞匯量非常有限,難以滿足英語聽說讀寫的要求。比如,在英文寫作課中,常常是心中有內容可寫,但卻不會英文表達,嚴重影響了寫作水平。另外在用詞方面,也出現很大問題。在這樣一個句子中,“He often helps him classmates”,很明顯,人稱代詞使用錯誤,混淆了“his”和“him”的用法。
第三, 語法知識薄弱。自主招生學生在英文表達中,常出現時態、語態混淆、人稱錯位、用詞不當、主謂搭配不當、簡單句和復合句使用錯誤等問題。語法知識上的薄弱,嚴重影響學生的英文表達。有些學生上課聽不懂英語;有些學生聽懂問題了,但不會用英文表達自己的想法;還有些學生即使用英語表達了自己的見解,也出現了多處語法錯誤。例如,在下面的句子中出現的問題就非常具有代表性:
1)She have many friends.(主謂搭配不當)
(修正: She has many friends.)
2)In the past, people are quite poor.(時態使用不當)
(修正: In the past, people were quite poor.)
3)I miss she very much. (人稱使用不當)
(修正:I miss her very much.)
4)There were many students learnt French. (從句使用不當)
(修正:There were many students who learnt French.)
總之,由于在英語語音、詞匯、語法知識等方面存在問題,導致在英語聽說讀寫等方面都遇到巨大障礙。這就使得很多學生失去信心,并且失去學習英語的興趣。這對于要通過多門不同英語課程考核的自助招生學生來說,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2 提高自主招生學生英語基礎的策略
鑒于自主招生學生在英語基礎方面存在的問題,教師在教學方面必須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這樣才能逐漸幫助學生建立起學習英語的自信,并在不斷的學習中取得進步。
2.1 加強學生的語音教學
大多數自主招生學生音標基礎差,不知道英語單詞的拼寫跟發音之間的密切聯系,往往也不是科學地從音到形去記單詞,而是從字母到拼寫形式去死記硬背,嚴重影響了單詞的記憶效果。同時,英語聽力的理解更受到影響。因此,為了打好學習英語的基礎,在學生剛剛入學時,就應該盡早加強英語語音的教學,課時量也應加大,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
同時,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一般認為,國際音標比較難教,而且非常枯燥,學生對此也索然無趣。但是,如果在教學方法上加點“作料”,即在教學中穿插些趣味游戲、朗讀競賽等活動,語音的學習同樣會變得生動活潑,學生積極性大增。例如,可以讓學生反復朗讀這樣的順口溜或繞口令:
例:區別[s]和[?蘩]的發音的繞口令:
She sells sea shells on the seashore.
The seashells she sells are seashells she is sure.
If she sells seashells by the seashore,
I’m sure she sells seashore shells.
根據“輸入、輸出理論(Input and output)”,要培養學生正確的語音,語言的輸入是相當重要的,即多進行聽力變音的練習。聽辨音游戲就是很好的方法,例如,書面練習,如listen and circle(圈出你所聽到的音標);也可以利用音標卡片來舉一反三地做出許多種游戲,如“聽音舉卡片”、“聽音舉音標排隊”等等。這樣,即加強了學生對音標的識記,也能使學生體會到學習英語的快樂。
此外,還可以通過看電影學音標。即通過電影中的經典名句,強化音標的綜合運用。例如,利用電影《怪物史萊克》中的臺詞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音標的認識。
-Are we there yet?
[wi:]
-That’s not funny. That’s really immature.
['f?蘧ni] [ im?藜'tju?藜]
-This is why nobody likes ogres.
['n?藜ubdi]
-All right, your loss!
[ju?藜] [l?蘅s]
-I’m gonna(=going to) stop talking!
['t?蘅ki?]
-Finally!
['fain?藜li]
音標教學要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不僅要學生學會音標的認讀及拼讀,還要學生去體會音、形、義之間的規律,逐步學會聽音知形、見形知音的本領。這樣的訓練,也能培養學生速記單詞的能力,語音才會越來越好。
2.2 提高學生的詞匯量
詞匯是組成語言的最基本材料,沒有詞匯也就無所謂語言。學生不掌握一定的詞匯量,就無法順利進行聽、說、讀、寫、譯,就無法進行英語交流。單詞就如同蓋樓時所用的磚塊,只有有了足夠的磚塊,才能蓋好高大、堅固的樓房。掌握一定數量的詞匯也有助于提高說話者的交際能力和交際水平,掌握的詞匯量越大,學習英語的效果就會越好。由于自主招生學生單詞量過小,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擴展學生的詞匯量。
利用頭腦風暴法(Brainstorming),拓展思維。比如,在學習“動物”(animal)一詞時,可以讓學生想出更多的常見的動物詞匯,如“snake, dog, wolf, lion, whale, dolphin”等。同時,還可以利用派生詞、同義詞、反義詞等方式擴展詞匯,增強學生的記憶。以形容詞“possible(可能的)”為例,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想出該詞的同義詞(probable)、反義詞(impossible)以及它的名詞形式(possibility)等,這樣“舉一反三”的方法,既能復習已學的詞匯,又能強調新的詞匯,一舉兩得。
擁有一定詞匯量的同時,更要學會這些單詞的用法,這樣才能在英語使用過程中正確地表達含義。心理學家提出了“組塊”理論,即把詞塊分為單詞和詞組、搭配、慣用詞組和句子框架,例如固定搭配:make up one’s mind, look forward to, get used to, it’s reported that等。這種詞塊學習方式更能加深學生對單詞的印象,同時在使用時,也大大降低了詞語使用不當等問題的出現。
2.3 強化語法知識
自主招生學生在用英語進行交流的時候,往往會出現語法錯誤。有些學生由于缺乏必要的語法知識,語言表達不清楚,不能把握好人稱、數、時態等等的關系,影響了交際活動的正常開展。另外,由于沒有正確的語法知識,學生在口語中也會出現大量的語法錯誤;對一些必要的筆頭練習,更加感到力不從心。所以語法教學很重要!
“歸納法”和“演繹法”是語法教學方面常用的兩種方法,“歸納法”強調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能引導學生去思考,去發現,較好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教師逐條講解灌輸語法規則的教法相比具有很大的優勢。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向學生逐步滲透包含該語法內容的實例句子,然后讓學生觀察分析并找出其中的規律,歸納和總結出語法規則,這樣就能使語法知識更容易被學生接受、理解和掌握。如:在教“情態動詞can”的用法的時候,先列舉幾個例子讓學生觀察:
I can swim.
You can ski.
Lucy can sing.
The bird can fly.
經過小組討論和教師的一步步提示,學生會逐漸發現情態動詞“can”的使用規律,最后教師及時進行總結歸納。這中歸納法,學生更容易接受。
此外,選取學生感興趣的題材,如影視劇流行元素、經典名句等,運用多媒體,通過場景的展示和切換,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主動性,喚起學生的求知欲。由簡到繁,循序漸進,逐漸領會各種語法現象的含義,對學生來說可能就不再那么難。例如,在講解定語從句時,可以把學生感興趣的題材或大家非常熟悉的內容帶進課堂,可以這樣設計:
在多媒體屏幕上展示電影《哈利波特》中的部分圖片并提出問題:“Which one is Harry Porter ?”。根據學生的回答,補充并強調其中的定語從句:The boy who is wearing glasses is Harry Porter。這樣的學習方式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總之,中外合作辦學大學模式下的自主招生學生在英語語音、詞匯和語法方面都存在很大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基礎能力的加強,并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主動性,這樣,英語才不會成為自主招生學生學習的一個障礙。
【參考文獻】
[1]Cohen, A. D.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李明勇,羅國立.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英語教學的困境與出路[J].改革與創新,2012,8.
[3]喬夢鐸,金曉玲,王立欣.大學英語教學現狀調查分析與問題解決思路[J].中國外語,2010,5.
[4]王黎生.高校中外合作辦學中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