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城市綠地建設標準范文

        城市綠地建設標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城市綠地建設標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城市綠地建設標準

        第1篇:城市綠地建設標準范文

        城市綠地的發展與城市擴展的關系十分密切。因此,在當前背景下展開對江蘇省城市綠地建設水平區域分布差異分析,闡明其時空分異規律與其重要影響因子的關系,可為江蘇省和地區制定相關城市綠地發展政策提供依據,也對如何縮小城市綠地建設水平區域差異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2008年后,國內學者開始研究城市綠地建設水平區域差異。韓旭(2008)依據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建成區綠地率和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項指標進行聚類分析,研究表明我國城市綠地建設水平自東向西呈階梯狀由高到低變化[2]。伍伯妍(2012)利用2007年我國城市社會經濟統計資料對241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建成區綠地面積進行分析,得出我國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分布走向由東南至西北逐漸降低的結論[3]。葉駿驊(2013)通過對2010年29個“省市”的城市綠地面積截面數據進行Kruskal-wallis檢驗,發現我國東、中、西部的城市綠地面積存在明顯差異,從東到西呈階梯狀由高到低變化[4]。這些研究工作雖然有效,但僅僅是全國范圍的宏觀趨勢研究,并且研究時間跨度較小,缺少對主要影響因子分析的研究。針對上述問題,本文研究細化到江蘇省的三個區域(蘇中、蘇南、蘇北),使用1990-2010年的統計數據,采用回歸分析法,探究江蘇地區城市綠地建設水平區域差異的構成及其變化趨勢與人口特征之間的關系,為推進我國城市綠地的均衡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一、指標選取、數據來源及區域劃分

        (一)指標選取及數據來源

        在常用綠地指標使用情況的基礎上,參考《城市綠地設計規范》(GB50420―2007)、《國家園林城市標準》(建城[2000]106號)、《城市園林綠化評價標準》(GB/T50563―2010)、《城市綠地分類標準》(CJJ/T85―2002)等相關綠地指標使用情況。因“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建成區面積”與“城市人口”數據結合可較好地分析城市綠地建設水平與人口特征的密切關系,所以確立建成區面積、城市人口、建成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為本研究的三項指標;作為研究對象,建成區面積、城市人口的變化反應了城市化的進程,建成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是揭示城市綠地發展的一項重要指標。研究城市綠地建設,可從經濟、生態和社會三個方面分析,選取以上三項指標完全適合對江蘇省城市綠地時空演化規律與時段特征關系的研究。

        (二)區域劃分

        為了便于分析江蘇省城市綠地時空分布水平區域差異,進行結構分解,按照現在江蘇通行的行政區域劃分,將其劃分為蘇北、蘇中、蘇南三個區域。蘇北包括徐州、連云港、宿遷、淮安、鹽城;蘇中包括揚州、泰州、南通;蘇南包括南京、鎮江、蘇州、無錫、常州。

        (三)數據處理

        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 社會科學統計軟件包) 是世界著名的統計軟件之一,包括數據管理、統計分析、圖表分析、輸出管理等在內的基本統計功能,采用SPSS進行回歸性數據處理,具有推廣普及價值。用于分析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建成區園林綠地面積、建成區面積、市區國內生產總值、人口密度、建成區綠地率、城市人口等指標之間彼此影響、制約的規律性特征。

        二、人口特征研究

        (一)三區域城市綠地建設水平指標分析

        江蘇省三區域的城市化推進速度快,城市面積在不斷擴大,1990年至2010年這20年間,城市建成區域面積逐年擴大,城市人口也隨之增長,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保證了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呈現出上升的態勢。

        (二)三區域城市綠地建設與人口現狀

        江蘇省位于長江三角洲,經濟發展水平高,人口增速明顯,外來人口多,城市建設發展迅速,建成區面積增勢明顯,隨著江蘇省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力關注,建成區園林綠地面積增速顯著,但人均綠地占有量不容樂觀。

        (三)各區域城市綠地指標年際演化分析

        蘇北地區2010年建成區域面積為632.5km2,是1990年的4.7倍;1990年至2010年,城市人口出現先下降后回升的情況;2010年人均綠地面積達到102.5m2,是1990年的24倍,與蘇南接近。

        蘇中地區2010年建成區域面積272.21km2,是1990年的4.26倍;2010年的城市人口達228.8萬人,與1990年114.4萬人相比,上漲100%;2010年人均綠地面積增長為46.9m2,雖然增長顯著,但與發展更為快速的蘇南相比,人均綠地面積還是相對較少。

        蘇南地區2010年建成區域面積為1420.88km2,較1990年的298.6km2,增加375.8%;2010年的城市人口增加到1086.32萬人。需要特別指出的是,2010年人均綠地面積達到112.4m2,城市綠地面積的增長,不但為城市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居住環境, 而且增強了城市景觀的自然性。

        (四)區域發展總趨勢和時段人口特征關系

        蘇北地區發展分為緩慢和高速兩個階段。1990年至2000年,建成區面積穩步上漲,其中1995年至2000年,增長速度十分緩慢,只增長了8.86km2。進入21世紀,隨著蘇北調整產業結構,經濟發展迅速,加大城市建設,蘇北城市建設區面積增速明顯上升,2000年至2010年10年間,城市建成區面積增加了443.34km2;1990年至2000年,蘇北城市人口減少270.41萬人,為了改變收入狀況,勞動力從經濟條件較差的地區向經濟發達和收入較高的地區流動。2000年至2010年,蘇北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外向型經濟,內引外聯,城市人口從谷值增加229萬人。

        蘇中近20年城市發展總體呈平穩上升趨勢。建成區面積逐年增長,其中2005年至2010年,增長最為快速,五年間增長97.5km2;城市人口在1995年至2000年、2005年至2010年出現負增長(人口數量減少19.41萬人)。雖然城市人口在減少,但是城市建設速度沒有變緩,2000年至2005年是人口增長最為快速的5年,期間人口漲幅達123.14萬人,這是經濟快速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的必然結果;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在這20年里緩慢上升,其中2000年至2005年有小幅回落,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在蘇中城市建設中,其值偏小。

        蘇南1990年至2010年城市發展總量大、速度快。1990年至2000年,城市建成區面積以相對較快的速度增長,2000年至2005年,其增長速度與幅度最大。1990年至1995年,城市人口緩慢上升,1995年至2000年,城市人口增速放緩,其增長率明顯低于2000年至2005年(5年間,城市人口增長了626.16萬人,2005年,城市人口達到這20年來的峰值),2005年至2010年,城市人口出現大幅回落(城市人口減少122.73萬人)。因為蘇南地區人力資源過剩,導致流動勞動力資源向其他地區轉移。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在高速發展的城市建設中也在不斷上升,雖然在1990年至1995年處于停滯,但在2005年至2010年增長十分迅速,建成區園林綠地面積增加8萬多平方千米,人均綠地面積達到十分可觀的水平。

        三、城市綠地建設水平時空演化與時段人口因素的聯系與制約

        (一) 離散分析及模型檢驗

        利用SPSS數據處理軟件,分析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建成區園林綠地面積、建成區面積、城市人口之間的關系,得出城市規模擴張、人口規模變化、經濟水平推動,對城市綠地時空演化規律與時段特征的聯系與制約的影響。

        表1所示是離散分析,,F的值較大,代表著該回歸模型是顯著,稱為失擬性檢驗。Sig=0.000

        (二)線性回歸方程及分析

        為了分析研究更具科學性,特選取建成區園林綠地面積、市區國內生產總值、人口密度等進行綜合分析。設Y=人均公共綠地面積,X1=建成區園林綠地面積,X2=建成區面積,X3=市區國內生產總值,X4=人口密度,X5=建成區綠地率,X6=城市人口。表2所示的是回歸方程的系數,根據這些系數能夠得到完整的多元回歸方程:

        Y=4.896×10-16-0.158X1+1.251X2+ 0.08X3+0.038X4+0.629X5-0.119X6

        通過表2可以看出,建成區面積、國內生產總值、人口密度、建成區綠地率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成正相關,其中城市擴張、建成區面積對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的正相關影響最為顯著,城市人口、建成區園林綠地面積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成負相關,其中城市人口的增長對人均綠地面積的影響十分顯著,建成區園林綠地面積對人均公共綠地面積成負相關,是因為城市人口增長的速率大于建成區園林綠地面積。

        綜合分析可得,城市人口的增長是不可逆的,這就要求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應加大對園林綠地面積的建設,以應對城市人口的擴張。

        四、結論和建議

        從分析研究來看,江蘇省城市綠地建設受到城市擴張和人口激增及城市發展的巨大挑戰,城市的急速變化和空間重塑使城市擴張模擬的難度加劇,增加了城市綠地合理規劃和布局以適應城市發展需求的難度。面對當前趨勢,有以下幾點建議:

        1.江蘇省城市人口密集、建筑密集, 老城區不可能獲得大量市內綠地, 重視和加強城郊綠地建設是非常必要和切實可行的。

        2.城市人口增長、城市的擴張,在地域上表現為建成區面積的增加和新市區的出現。城市新區的綠地建設應嚴格按照國家建設用地標準和新區土地利用規劃預留大規模綠化用地。

        3.蘇南地區土地利用率高,在高度利用區,綠地布局應充分利用現代技術, 將綠地袖珍化、分散化、立體化, 同時也要形成相對集中塊狀綠地, 以提高其生態效益。

        參考文獻:

        [1]劉云國,劉加利,等.城市綠地規劃指標體系研究―以岳陽市為例[J],湖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1(1):72-74.

        [2]韓旭,唐永瓊,陳烈.我國城市綠地建設水平的區域差異研究[J].規劃師,2008,24(7):96-101.

        [3]伍伯妍,鐘全林,程棟梁,等.中國城市綠地空間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2):13-16.

        第2篇:城市綠地建設標準范文

        【關鍵詞】綠地系統; 生態城市; 城市建設; 城市原有環境

        近些年來,普蘭店市在建設大連工業衛星城的過程中,提出了創建“生態城市”和“綠色普蘭店”的城市建設思路,其主要目的是利用環境生態學原理,規劃、建設和管理城市,進一步完善城市綠地系統,有效防治和減少城市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聲污染和各種廢棄物,實施清潔生產、綠色交通、綠色建筑,促進城市中人與自然的和諧,使環境更加清潔、安全、優美、舒適。

        1  生態城市與城市綠地系統的關系

        1.1  生態城市

        “生態城市”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計劃研究過程中提出的一個概念,本意是指生態城市化,就是要實現城市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的整體協調,從而達到一種穩定有序狀態的演進過程。生態城市是城市生態化發展的結果,是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好循環的人類居住形式,是人類住區發展的高級階段。

        1.2  城市綠地和綠地系統

        所謂“綠地”《, 辭海》釋義為“配合環境創造自然條件,畢業論文 適合種植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圍的綠化地面或區域”;或指“凡是生長植物的土地,不論是自然植被或人工栽培的,包括農林牧生產用地及園林用地,均可稱為綠地”。由此可見“, 綠地”包括三層含義:一是由樹木花草等植物生長所形成的綠色地塊,如森林、花園、草地等;二是植物生長占大部的地塊,如城市公園、自然風景保護區等;三是農業生產用地。而城市綠地則可理解為位于城市范圍(包括城區和郊區) 的綠地。

        所謂城市綠地系統,是由一定質與量的各類綠地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綠色有機整體,也就是城市中不同類型、不同性質和規模的各種綠地(包括城市規劃用地平衡表中直接反映和不直接反映的) ,共同組合構建而成的一個穩定持久的城市綠色環境體系。

        城市綠地系統多指園林綠地系統,一般由城市公園、花園、道路交通附屬綠地、各類企事業單位附屬綠地、居住區環境綠地、園林苗圃地、經濟林、防護林等各種林地以及城市郊區風景名勝區游覽綠地等各種城市園林綠地所組成。作為一個系統,城市綠地的組成應該是全面和完整的,包括城市范圍內對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和城市生活具有直接影響的所有綠地。

        1.3  城市綠地系統對創建生態城市的作用

        創建生態城市必須具備一個良好的城市生態系統。但城市生態系統由于自身的先天不足,醫學論文是一個不完善的人工生態系統,其物質交換、能量循環和信息傳遞還要借助外界干擾才能得以完成。城市綠地系統能部分地充當城市生態系統的綠色生產者和分解者,并為外界因子對城市生態系統的補充提供方便快捷的通道和舒適清潔的環境。此外,城市綠地系統還可以調節城市小氣候、改善城市環境質量、降低城市噪音、殺菌防病、美化城市景觀以及提高城市吸引力。因此,城市綠地系統對創建生態城市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應重視其規劃和實施,以期達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2  普蘭店市圍繞生態城市建設規劃城市綠地系統的實踐

        2.1  普蘭店市生態城市創建標準

        普蘭店市創建生態城市的標準是圍繞社會、經濟、自然三方面來確定的。具體有以下十個方面的標準。

        一是廣泛應用生態學原理規劃建設城市,城市結構合理,功能協調,所在區域對其有持久支持能力,與區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相適應。二是保護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資源與能源,產業結構合理,實現清潔生產。三是采用可持續的消費發展模式,實施文明消費,物質、能量利用率及循環利用率高。四是有完善的社會設施和基礎設施,生活質量高。五是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相融合,環境質量高,符合生態平衡的要求。六是生態建筑得到廣泛應用,有宜人的建筑空間環境。七是保護和繼承文化遺產,并尊重居民的各種文化和生活習性。八是居民的身心健康、生活滿意度高,有一個平等、自由、公正的社會環境。九是居民有自覺的生態保護意識(包括資源意識、環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 和良好的環境道德觀念,積極倡導生態價值觀,生態哲學和生態倫理。十是建立完善的、動態的生態調控管理和決策系統,自我組織、自我調節能力強。

        2.2  普蘭店市生態城市綠地系統建設的措施

        2

        2.2.1 多管齊下,增加城市綠量

        近兩年來,普蘭店市加大財政投入,通過規劃擴綠、見縫插綠、租地造綠等途徑,保持城市各項園林綠化指標的逐年增長。截止目前,全市人均公共綠地9m2 ,綠地率達到42 % ,綠化覆蓋率達到39 %以上。城市街道綠化按道路長度普及率、達標率分別在95 %和80 %以上,市區干道綠地率不低于25 % ,居住區和單位庭院綠化綠地率在30 %以上,舊城改建項目綠地率不低于25 %。

        2.2.2 講求特色,提升綠化品位

        充分利用普蘭店市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的特有條件,堅持“求精、求美、求特、求雅”的原則,打造城市綠化的個性品牌。認真執行《公園設計規范》,突出以植物造景為主、以綠為主、喬灌草結合的綠化理念,使綠化植物群錯落有致,公園的綠化面積占陸地面積的70 %以上。在綠化建設過程中,將建筑小品、城市雕塑作為重要內容,與本地的歷史文化相融合,賦予綠地建設人性化的內容,豐富、提高城市綠化的韻味和品味。

        2.2.3 全民參與,拓展綠色空間

        以每年3·12 的“植樹節”為依托,廣泛發動、全民參與,深入開展義務植樹活動,全方位拓展城市綠色空間。義務植樹成活率和保存率均不低于85 % ,建成一批“共青林”、“新婚林”、“巾幗林”、“紅領巾林”。廣泛開展群眾性綠化活動,進一步搞好庭院綠化工作,積極開展綠地認養活動,大力推廣城市垂直綠化、屋頂綠化、陽臺和室內擺花養草,構建立體型、復合型的綠色空間。繼續開展園林式居住區、花園式單位、園林示范村、綠色小城鎮的創建活動。截止目前,園林式居住區達到60 %以上,園林式單位達到70 %以上。積極參與農業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綠化苗圃和綠化基地,提高生產綠地面積和綠化苗木自給率。全市生產綠地總面積占建成區面積的11 %以上,城市各項綠化美化工程所用花木自給率80 %以上。

        2.2.4 依托優勢,改善生態環境

        充分利用山、水、海及綠心等自然資源優勢,堅持“生態優先、分片拓展、綠脈相連、結構整合”的原則,搞好城市大環境綠化,營造山環水繞、綠樹成蔭、空氣清新、四季有花、風光優美的生態城市。以城區總面積6 km2 的綠心保護性開發為核心,實施城市綠楔工程,建設城市生態綠廊,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加強城市山體植被保護,開展林相改造,提高闊葉林比例。加大對大沙河、鞍子河、久壽河、和尚河以及西大壩防洪溝的綜合整治,運用疏浚清淤、污水截留等手段,使河水開始變清、河岸開始變綠、環境開始變美。在抓好環境建設的同時,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加大大氣污染和水污染的治理力度,城市大氣污染的指數鞏固在二級標準,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達到二類以上。

        3  普蘭店城市綠地系統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普蘭店市城市綠地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 但由于社會、經濟、人為諸因素,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還沒有編制科學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對指導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創建生態城市有著戰略決策性作用,應盡快組織專家編制規劃。二是沒有理清經濟發展與環境建設之間的關系。經濟發展和環境建設是相互促進的。一方面,經濟建設為環境綠化提供必要的資金保障,另一方面,環境綠化搞好了又為經濟建設創造一個舒適怡人的環境,增加城市凝聚力,吸引外資的投入。對此,我們還認識不夠,隨意侵占甚至破壞公共綠地用來搞建設的現象依然存在。三是城市綠地系統布局不合理。結構決定功能,綠地系統布局的不合理,必然限制其功能的發揮。城市綠地系統要點、線、面相結合,構成網絡,只有這樣系統內部才能構成有機聯系,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四是城市綠地系統三大指標不高。與全國先進縣區相比,普蘭店城市綠化覆蓋率、城市綠地率及人均公共綠地的水平還不高,發展空間還很大。五是城市綠地系統中草坪過多。目前普蘭店市城市綠化系統中,草皮鋪植現象較為普遍。大片草地看上去比較空曠,有異國情調,但過多的草坪必然導致城市生物多樣性銳減,城市綠量不夠,不能很好地發揮城市綠地系統的生態效益。因此,應提倡以植物造景為主,注重喬、灌、草的主體搭配。

        4  綠地系統規劃的幾點建議

        第一,城市綠地系統要“點、線、面”相結合,采用環網式的布局結構。留學生論文對于城市綠地系統來講,環網式的布局結構可以說是最合理的系統模式。之所以稱其合理,原因有四:一是環網結構能夠使城市生態系統達到相對的穩定,使系統之間的能流、物流、信息流更安全快捷地流動;二是環網結構能夠使景觀具有相對的連續性和可達性,使人們隨時都能感受到綠色的存在;三是環網結構可以在城市出現災害的情況下形成避災與救災的通道;四是環網結構具有很強的延展性,這恰恰適應了城市發展的動態性,使新建綠地與原有綠地能很好地銜接起來。第二,保護城市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注重植物造景。多樣性產生穩定性,園林設計要以植物造景為主,合理進行植物搭配。設計者應注重根據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和生態位原理進行植物配置。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植物配置,不但要從功能和藝術效果上考慮色相、季相、形體、姿態、聲覺等多方面的要求,還要從生態學出發,選擇合理的樹種,注重常綠樹與落葉樹的比例與搭配。按照多種植物不同的生長發育規律及其相互作用與影響,注重速生樹種與慢生樹種的搭配,注重各種植物之間的平面距離,立體結構(喬木、灌木、草本與地被) 及其輪廓線變化等等。第三,繼承城市歷史文脈,保護城市原有生境。在城市園林綠化建設中,應繼承和發揮城市歷史文脈,創造積極向上的城市文化氛圍,用以滿足居民的精神需求。在地形改造、植物配置、園林小品布置時應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盡量不要破壞原來較好的生境。要妥善處理好保護與開發之間的關系,一方面要在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不受破壞的前提下進行適度開發,給居民創造一個優美怡人的休閑娛樂空間;另一方面,用開發帶動保護,為保護提供必要的資金準備。第四,增強生態意識,完善法規制度。普蘭店市當前的城市綠地建設和保護還沒受到足夠的重視。在城市園林綠化和經濟建設發生沖突時,往往以犧牲綠地為結局,侵占、破壞城市綠地現象屢見不鮮。這些現象與公眾缺乏生態意識和法制還不夠健全密切相關。今后,應通過各種新聞媒介,廣泛宣傳城市建設和生態保護意識,使公眾明白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從根源上抑制侵占綠地現象的發生。另外,要盡快完善、保護、建設城市綠地系統的有關地方性法規,堅決貫徹綠線規定。

        5  結語:走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城市之路

        生態城市是隨著人類生態意識的不斷加強而逐漸提出來的。它強調的是社會、經濟、自然之間的協調發展。讓我們高舉這面旗幟,走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城市之路,為我們及子孫后代創造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空間。

        參考文獻

        [ 1 ] 劉駿.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與設計[M] .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年7 月.

        [ 2 ] 徐 波. 談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基本定位[J] . 城市規劃,2002年第11 期

        [ 3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城市綠化條例

        第3篇:城市綠地建設標準范文

        關鍵詞:城市規劃;綠地系統;

        1前言

        自2002年實施《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編制綱要(試行)》和《城市綠地分類標準》(以下簡稱《綱要》和《標準》)以來,我國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工作逐步規范與完善,但我們在實踐中發現,《綱要》和《標準》在面對我國當前快速城市化背景及城鄉一體化發展方面存在明顯不足。鑒于此,在堅持綠地系統規劃是城市總體規劃的深化與細化的編制原則的基礎上,結合規劃實踐,嘗試在《城鄉規劃法》權限下,通過增加城市規劃區綠地系統規劃層次來統籌中心城區與綠地建設,以期達到構建城鄉一體化綠地系統的目的。

        2 綠地系統內涵及規劃目標導向

        由于歷史原因,綠化、綠地、城市綠地的含義演化及對含義的相互關系的理解及界定存在分化,《標準》的條文解釋中稱“城市綠地是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為主要存在形態的城市用地。它包含2個層次的內容:一是城市建設用地范圍內用于綠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設用地之外,對城市生態、景觀和居民休閑生活具有積極作用、綠化環境較好的區域。

        規劃實踐、我國的城市規劃與建設實踐及發達國家城市化結果來看,城市一般是由未來一定時期內或更遠,城市化空間擴展的城市建設區(包括現狀城市建成區、規劃的城市建設區、未來城市化發展的城市建設區)、經調整控制的鄉村建設區、基本的城鄉人居生態環境保存與保護區、基礎設施廊道及區域性公共設施控制區、基本農田區以及可能存在的自然與文化景觀資源或遺產保存區等區域組成。

        因此,我國城市綠地系統內涵可理解為上述區域內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為主要存在形態,用于改善城鄉生態、保護環境、為居民提供游憩場地、起到美化城鄉作用的各種類型和規模的綠化用地組成的整體。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主要應針對城市規劃區范圍內、城市總體規劃中空間管制劃定的“四區”綠地進行深化與細化、并進行統一布局和安排。其主要目的應是從城鄉一體化角度出發、構建支撐鄉村區域與中心城區的綠地體系框架與結構、彌補中心城區內城市綠地系統在生態與游憩功能上的不足,并引導城市范圍內綠地健康有序的發展,促進城鄉綠地一體化的實現。

        規劃目標導向不明確是導致我國城鄉規劃“虛化”的根本原因,在綠地系統規劃的市域綠地系統規劃中表現明顯。城市規劃區綠地系統規劃的規劃目標導向應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

        1)溝通中心城區綠地和市域綠地,彌補了中心城區綠地系統與市域綠地系統跨度過大的缺陷,在兩者之間起到了過渡、聯系的作用。

        2)深化與細化對城市規劃區“四區”綠地的管控,保障城市規劃區生態環境、社會、經濟健康的有序發展。

        3)有效保護與管控城市規劃區內對未來城市結構布局起到關鍵性引導作用的生態保障區與敏感區綠地,防止城市連片發展,避免城市無序蔓延。

        4)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資源,串聯各類郊野公園與各種游憩廊道,綜合開展各類郊野游憩活動,彌補中心城區的不足。

        基于以上的思路,筆者認為城市規劃區綠地系統規劃應作為一個獨立規劃,需將城市中心區綠地系統整體納入,從結構與城鄉互動層面進行總體布局。中心城區綠地系統規劃應在城市規劃區綠地系統規劃的指導下,重點針對城市建設用地平衡內的綠地進行布局,不再探討《標準》中“其他綠地”類型的布局與控制問題,可克服城市綠地規劃指標虛高、重復統計、亂統計的現象。對上述問題的客觀理解有助于增強綠地系統規劃的合理性與有效性,有助于使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符合我國城市化特征。

        3 城市綠地分類分析

        《標準》實施以來,其分類的科學性與指導性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并有效促進了城市建設區城市綠地的發展。但因城市不斷擴大及《標準》中“其他綠地”缺乏明確的細化分類,導致在規劃實踐中對城市綠地的分類有共識也有分歧,而具體反映在對城市范圍內與規劃建成區之間的綠地類型劃分的歸屬上。這一認識問題,除不利于開展分層規劃與管理外,更重要的是《標準》中的分類很難反映在我國城市化快速發展時期城鄉建設與發展對綠地的需要,也很難面對在快速城市化過程中因城市用地無序擴展、人口大規模集聚以及因城市化帶動的農業土地整理等農業現代化發展方式對區域與城市造成的生態環境危機與挑戰,其與城市總體規劃的空間管制要求也難以協調。

        為此,綠地系統規劃中對城市綠地分類進行了探討,從統籌發展城鄉綠地、一體化構建城鄉生態與游憩支撐空間出發,城市自然與人工空間特征,以及城市總體規劃中對“四區”的管制要求,將城市綠地類型按功能劃分為5大類18中類(表1),并依此進行了綠地分類分級空間管控規劃,其5大類含義分別為:

        1)自然與文化資源保護類綠地:該類型是指典型的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保護和培育地區,主要包括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濕地公園等。

        2)鄉村旅游與游憩類綠地:該類型是指鄉村地區以提供觀光游覽、娛樂健身、休養療養、旅游度假、郊游探險等戶外游憩活動為其主要功能的地區。

        3)人居生態保障類綠地:該類型是指能夠控制與引導城市建設用地的發展、保障人居生態環境質量與安全的生態保護與培育區,起到衛生、隔離、安全防護等作用的自然與人工林地與林帶。

        4)園林生產類綠地:該類型主要指位于城鄉建設用地之外,為城鄉園林綠化建設供給苗木、花草、種子等的各種獨立苗圃等(不合基本農田區苗圃及臨時苗圃)。

        5)城鄉建設用地類綠地:該類型是指城市、鎮及鄉村建設用地內參與建設用地平衡的各類綠地類型,其含義與城市綠地分類標準中前4類保持一致,相關要求按國家規范執行。

        表1六安市城市規劃區綠地系統綠地類型劃分一覽表

        從綠地系統規劃實踐來看,此種分法較好地體現了規劃目標導向,協調了土地利用規劃、生態功能區劃、城市總體規劃、生態規劃、旅游規劃、林業規劃、水利規劃等相關規劃的關系,滿足了國家分“條塊”管理的行政需要,深化與細化了六安市城市總體規劃中城市規劃區要達到的目標與“四區”管制內容,可作為城市規劃區綠地系統規劃實踐的參考。

        4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布局方法分析

        長期以來,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布局的經典方法就是對綠地現狀指標、規模進行分析,進而得出綠地發展的優勢與動力、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制約因素,在此基礎上圍繞綠地分類中的各類綠地進行布局,確定各類綠地指標等。但是城市規劃區與城市建成區有別,其問題較復雜,規劃目標導向也不同。從上述對城市規劃區綠地及規劃目標導向的理解來看,其綠地系統布局關鍵是要采取合理的規劃分析與評價方法、擬定可操作的規劃布局對策與手段。

        4.1 規劃分析與評價方法

        文章充分參考日本《綠地基本計畫》中以綠地基本功能入手的分析評價法后,在城市規劃區實踐中,嘗試并應用“綠地功能效應評價法”來進行單因素、綜合因素疊加分析與評價綠地及效應(圖1),依據評價結果進行空間上的總體布局,以期使有限的綠地資源發揮綜合與最大功能。從綠地基本功能出發,對綠地進行分析評價,有助于使規劃布局立足于綠地實際功能,避免了設計師依賴個人感性認識進行分析評價的現象,也避免了評價結果與規劃內容脫節,增強了規劃布局合理性與可操作性。

        4.2 規劃布局對策與規劃手段

        在分析發達國家城市化進程中采取的綠地規劃布局對策與規劃手段(如景觀資源保護、綠道建構等)后,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實踐中提出了如下空間規劃布局對策與規劃手段:

        1)二優保:強化自然與文化景觀資源區的邊界與提級安排,依法分類分級優先保護自然與文化景觀資源區。

        2)三自律:(1)“城市環境自律”:加強城市內部綠地系統建設,減輕城市對區域生態的副效應。(2)“鄉村環境自律”:加強農業生產區的管理,培育農游結合型農園區,減少對自然資源的破壞。(3)“景觀資源區環境自律”:加強自然與文化景觀資源區的建設管理,杜絕對資源的建設性破壞。

        3)四廊建:重點保護與建構“藍、山、紫、游”4類生態與游憩廊道。

        4)五區通:重點保護與建構“城域、城城、城鄉、城景、景景”5類地區綠色連通廊道。即“城市與區域、城市與城鎮、城鎮與鄉村、城市與景觀區、景觀區與景觀區”間的廊道。

        5)網狀構:在上述工作基礎上,采用綠道修復與重構手法,優化配置綠道結構,并使綠道網絡化,滿足動植物遷移和傳播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需求,達到培育多樣性物種和營造豐富景觀的目的。

        6)綠產化:在強調嚴格保護并不以犧牲資源和生態系統為代價的前提下,依托各類“綠色生態工程”,活用與綠色利用生態與景觀資源區,構建類型多樣、層次豐富的綠色旅游服務體系及綠色產業鏈體系。

        從綠地系統規劃實踐來看,此種分法較好地體現了規劃目標導向,協調了土地利用規劃、生態功能區劃、城市總體規劃、生態規劃、旅游規劃、林業規劃、水利規劃等相關規劃的關系,滿足了國家分“條塊”管理的行政需要,深化與細化了六安市城市總體規劃中城市規劃區要達到的目標與“四區”管制內容,可作為城市規劃區綠地系統規劃實踐的參考。

        4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布局方法分析

        長期以來,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布局的經典方法就是對綠地現狀指標、規模進行分析,進而得出綠地發展的優勢與動力、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制約因素,在此基礎上圍繞綠地分類中的各類綠地進行布局,確定各類綠地指標等。但是城市規劃區與城市建成區有別,其問題較復雜,規劃目標導向也不同。從上述對城市規劃區綠地及規劃目標導向的理解來看,其綠地系統布局關鍵是要采取合理的規劃分析與評價方法、擬定可操作的規劃布局對策與手段。

        4.1 規劃分析與評價方法

        文章充分參考日本《綠地基本計畫》中以綠地基本功能入手的分析評價法后,在城市規劃區實踐中,嘗試并應用“綠地功能效應評價法”來進行單因素、綜合因素疊加分析與評價綠地及效應(圖1),依據評價結果進行空間上的總體布局,以期使有限的綠地資源發揮綜合與最大功能。從綠地基本功能出發,對綠地進行分析評價,有助于使規劃布局立足于綠地實際功能,避免了設計師依賴個人感性認識進行分析評價的現象,也避免了評價結果與規劃內容脫節,增強了規劃布局合理性與可操作性。

        4.2 規劃布局對策與規劃手段

        在分析發達國家城市化進程中采取的綠地規劃布局對策與規劃手段(如景觀資源保護、綠道建構等)后,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實踐中提出了如下空間規劃布局對策與規劃手段:

        1)二優保:強化自然與文化景觀資源區的邊界與提級安排,依法分類分級優先保護自然與文化景觀資源區。

        2)三自律:(1)“城市環境自律”:加強城市內部綠地系統建設,減輕城市對區域生態的副效應。(2)“鄉村環境自律”:加強農業生產區的管理,培育農游結合型農園區,減少對自然資源的破壞。(3)“景觀資源區環境自律”:加強自然與文化景觀資源區的建設管理,杜絕對資源的建設性破壞。

        3)四廊建:重點保護與建構“藍、山、紫、游”4類生態與游憩廊道。

        4)五區通:重點保護與建構“城域、城城、城鄉、城景、景景”5類地區綠色連通廊道。即“城市與區域、城市與城鎮、城鎮與鄉村、城市與景觀區、景觀區與景觀區”間的廊道。

        5)網狀構:在上述工作基礎上,采用綠道修復與重構手法,優化配置綠道結構,并使綠道網絡化,滿足動植物遷移和傳播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需求,達到培育多樣性物種和營造豐富景觀的目的。

        第4篇:城市綠地建設標準范文

        【關鍵字】城市綠地、防災公園、防災化改造

        21世紀世界災害頻發,突如其來的巨災和接連引發的次生災害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同時也破壞了城市內部正常有序的生活與城市的健康發展,城市防災減災建設迫在眉睫。城市內部具有防災避險功能的空間包括:城市道路空間、廣場空間、城市綠地、濱水空間、地下空間以及設施空間等[1]。其中,城市綠地作為城市開敞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獨特的防災減災功效已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與重視,城市防災綠地系統規劃在城市綜合防災部署中占據重要地位。2008年9月我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頒布的《關于加強城市綠地系統建設提高城市防災避險能力的意見》[2]中指出:城市綠地“在地震、火災等重大災害發生時,能夠作為人民群眾緊急避險、疏散轉移或臨時安置的重要場所,是城市防災減災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加快編制城市綠地系統防災避險規劃”以及“盡快完善城市綠地系統防災避險能力建設”。

        城市綠地的防災功能:

        城市綠地因其空間的開敞性、良好的生態功效以及分布廣泛等特征,成為承托城市防災避險功能的重要物質載體。以下根據災害發生時段,即災害發生前、災害發生時、災后一日至數周、災后數周至數年四個時間段對城市綠地的防災減災作用進行分析。

        災害發生前――防災知識普及和保護生態環境降低災害風險的作用。城市綠地空間,如各種綜合公園、社區公園等可定期進行災害知識宣講、防災演練等活動,提高市民的防災意識,指導市民在災害發生時進行有序、高效的疏散和避難。城市綠地中栽種的樹木、植被等,具有良好的蓄水固土、防風固沙以及凈化空氣、調節小氣候等作用,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生態環境,消除引發城市災害發生與惡化的負面因素,從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城市災害風險、甚至防止城市災害的發生。

        ②災害發生時――提供應急避難場所、保護疏散道路安全以及減緩災害擴散等作用。例如,當地震災害發生時城市綠地可以在第一時間為周邊市民提供緊急避難的場所。同時,沿街綠化帶中栽種的行道樹樹冠部分可以對兩旁房屋的倒塌和空中墜落物起到緩沖作用(圖1),保證道路有效疏散面積和市民疏散過程的安全[3]。強震往往會引發城市火災,在避難綠地種植特定的樹木植被可以阻斷或延緩火災擴散,為市民逃生爭取更多寶貴時間并保護人身安全。另外,城市綠地還有阻隔傳染病菌、減緩泥石流等多種減災作用。

        ③災后一日至數周――提供短暫避難生活的場所、消防救援醫療據點、物資運輸基地和衛生隔離等作用。城市綠地經過防災改造后,可在災后一段時間內為附近居民提供避難生活空間,并保證避難人員的基本生活條件[4]。同時城市綠地可以大量生產殺滅病菌的氧氣,擴大通風量,起到衛生隔離的作用[5]。

        ④災后數周至數年――城市恢復與重建的基地。在嚴重災害發生后一定時期內,避難人員可將城市綠地作為臨時住宅用地搭建應急棚宿區,以及廢墟垃圾和罹難者遺體集中處理用地(圖2)、救援物資集中儲備與疏散的基地等。

        圖1 行道樹對房屋倒塌起到緩沖作用[6] 圖2 綠地作為廢墟垃圾的處理用地[7]

        城市防災公園:

        公園綠地作為城市綠地的主要內容之一,不但具備一般城市綠地的防災減災功效,還因其空間規模、布局結構、場地設施建設等而成為城市重要的防災據點。我國建設部早在2002年頒布的《城市綠地分類標準CJJ/T85-2002》中就已明確指出公園綠地是“向公眾開放、以游憩為主要功能,兼具生態、美化和防災等作用的綠地”。近幾年,隨著人們對城市綠地防災功能的進一步發掘,“防災公園”的概念被引入和廣泛探討,經過系統規劃的城市防災公園體系將在今后的城市綜合防災規劃中占據重要地位。

        2.1.防災公園的概念:

        日本是災害頻發的國家,其防災理論經過長期的變遷與發展已較為完備和先進,尤其是在城市防災公園規劃建設方面的經驗值得我國借鑒。其在1993年修改頒布的《城市公園法實施令》中將城市“防災公園”定義成為“城市發生災害時作為避難場所和避難通道的城市公園”。

        國內學者也對防災公園的概念進行了闡述:其中葉麟珀認為防災公園是“嚴重災害發生后或其他應急狀態下,為保障市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強化大城市防災結構而設的起避難疏散場所作用的城市公園或綠地”[8];劉光啟認為防災公園是“防災設施齊全,防災功能較強,災時為居民提供避難場所的公園和綠地,兼有改善生態環境、提供市民游憩和防災減災的多重功效”[9]。

        本文認為城市防災公園是城市災害發生時為市民提供安全疏散避難場所和應急設施,并具有防災減災功效的城市公園綠地。

        2.2. 防災公園的規劃原則:

        ⑴結合城市規劃各層面,滿足城市綜合防災布局要求。城市防災公園綠地規劃應結合城市總體規劃布局,統籌兼顧、系統劃設、合理配置,其選址、規模、服務半徑、收容人口數量以及相互通信、交通聯系等都應符合城市總體防災規劃布局的要求。

        ⑵安全性。防災公園作為城市防災減災的據點,在災害發生時為疏散人員提供避難、醫療、短期甚至中長期生活的場所,其場地、道路及設施的安全性是避難市民生命財產的根本保證。防災公園的選址、內部空間設計、設施建設等都應符合安全性的原則。

        ⑶易達性。防災公園的布局建設應根據相應服務半徑、周邊環境、人口狀況等條件確定,保證周邊居民可在臨災時最短時間內到達最近距離的防災公園,并易于通過公園入口空間進入到園區內部避難。

        ⑷平災結合。城市防災公園在災時充當人員的疏散、避難和救援、駐留等活動的場所,在平日應當充分發揮其作為普通公園的功能,是市民休閑游憩、觀賞娛樂以及活動健身的空間。公園的功能分區、交通流線、建筑物及相關設施等應當根據平、災兩種需求進行設計建設。

        2.3. 防災公園的類型和設計標準:

        日本在1998年制定的《防災公園規劃和設計指導方針》中將城市防災公園分為6種類型:即廣域防災據點、廣域避難場所、暫時避難場所、避難綠色通道、緩沖綠色地帶及街心公園。以下表1總結了日本防災公園體系的設計標準,其對于我國防災公園的設計與建設具有良好的參考價值。

        城市公園綠地的防災化改造:

        3.1. 防災化改造的意義:

        對一般城市公園綠地進行防災化改造,既可充分發揮城市綠地的天然防災優勢,又可節省城市空間、發揮土地集約效益,有助于緩解城市綜合防災規劃對于新建防災綠地的需求與城市用地緊張之間的矛盾。

        3.2. 一般公園與防災公園的對比:

        一般的城市公園“以創造優美的綠色自然環境為基本任務”[10],其設計著眼點往往偏重于觀賞性、趣味性、娛樂性與藝術性等方面,因此其在選址、功能分區、園路設計、設施建設、植被選擇等若干方面和防災公園存在區別。表2對一般公園和防災公園進行了八個方面的對比總結。

        3.3.改造設計內容:

        ①適宜性評價:

        并非所有一般公園都適于改造成為防災公園。對于部分自身存在安全隱患的公園,如有些公園離近加油站、煉油廠等易燃易爆場所;有些緊鄰河流并處于下游地帶;有些地處地質狀況欠佳地帶,易發生地面沉降災害等,這些公園便不適宜改造為防災公園。因此,在考慮對一般公園進行防災化改造之前,應首先對其進行改造的適宜性評價。

        ②等級定位:

        一般城市公園應根據防災公園系統設計所制定的規模、服務半徑等指標,確定其改造后的等級定位,進而確定可容納避難人口數量、應急設施狀況等內容。

        ③功能分區:

        一般城市公園應對其現有內部空間、場地、設施等進行基礎分析,根據統籌兼顧、因地制宜、以人為本及平災結合的原則,充分利用現有的綠地、廣場、停車場等空間以及可在災時安全使用的設施,合理劃設防災緩沖區、避難生活區、救援活動區、應急設施區等若干防災區域,發揮公園的最大抗災減災功效。

        ④園路系統:

        一般城市公園的園路防災改造,應主要保證災時緊急疏散、應急消防、應急醫療救援以及應急物資運輸的暢通;干道系統的有效凈寬設計應能保證消防、救災車輛的順利通過;主要疏散道路設計坡度不易過大,避免給人群的快速涌動造成不便,同時,道路的鋪裝也應避免易裂、易燃、易揮發的材質,而選擇耐久性較好的材料。

        ⑤植物選擇:

        一般城市公園栽種的植物往往是適宜當地自然生長條件的類型,而防災公園應選栽具有良好防火功效、遮蔽性高的種類。李樹華在《防災避險型城市綠地規劃設計》一書中指出:“增設或強化防火樹林帶是把城市公園改造成防災公園或提升城市綠地抗震減災功能的重要課題”。因此,一般公園的防災化改造應注意引進樹葉含水率較高的常綠樹和葉肉較厚的樹種,并在公園以及人員集中停留避難區域周邊的防火緩沖綠帶中集中配置。

        ⑥設施提升:

        一般公園防災改造的重要內容之一即是園內設施的提升建設。除對平日使用的造景設施、休憩設施、服務設施等進行合理地平災活用的改造之外,還應增建臨災避難時用到的應急取水、應急供電照明、應急通訊、應急廣播、應急消防、應急救援、應急衛生、應急醫療救援以及應急儲備倉庫、應急指揮等防災設施。

        ⑦應急指示牌:

        一般公園改建為防災公園,應在園區人口處及區域較為明顯的地點設置應急場所的指示牌;在各入口處設置公園防災分區規劃示意圖,方便引導避難人群快速到達相應避難區域;園內不同防災功能分區以及各種應急設施的周邊也應設置相應示意牌。

        ⑧其他改造:

        一般城市公園的防災化改造中還應注意基于安全性、易達性以及平災結合原則的公園入口數量、寬度及形態設計;園區內部場地鋪裝材料的選擇以及建筑物、構筑物抗震等級提升等方面的內容。

        結語:

        我國對于城市防災綠地建設的探索仍在繼續,各城市的防災公園建設方興未艾。公園綠地的防災化改造是構建城市防災綠地系統不可或缺的內容,將會在未來的城市綜合防災建設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通過探討一般城市公園與防災專項公園的區別和聯系,闡述了城市公園綠地防災化改造的設計思路,期望借此為城市防災綠地的規劃與建設提供新的思路與啟發。

        參考文獻:

        [1]呂元. 城市防災空間系統規劃策略研究[D]. 北京工業大學, 2004.

        [2]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關于加強城市綠地系統建設提高城市防災避險能力的意見[Z]. 2008, 171號.

        [3][4][6][7]李樹華. 防災避險型城市綠地規劃設計[M].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9.

        [5]林展鵬. 高密度城市防災公園綠地規劃研究――以香港作為研究分析對象[J]. 中國園林, 2008(09).37-42.

        [8]葉麟珀. 城市防災公園規劃設計研究――以北京市防災公園規劃建設為例[D]. 北京林業大學, 2009.

        [9]劉光啟 武玉艷 葛兆帥. 城市防災公園建設――以邳州市為例[J]. 樂山師范學院學報, 2009,24(08).84-86.

        [10]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 公園設計規范CJJ48-92[Z]. 1992-6-18.

        作者簡介:

        第5篇:城市綠地建設標準范文

        關犍詞:景觀生態學;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設計;運用分析

        中圖分類號:P9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城市綠地系統能夠有效改善城市居住環境,是維持城市生態平衡的重要要素之一。在當今形式下,現代城市化是社會、經濟、文化等發展必然結果,然而,城市環境污染問題嚴重、景觀單一乏味、其他生物群落缺乏、生態嚴重失衡等現象的存在大大影響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和身體健康。因此,能否有效地規劃城市綠地系統對整個城市的生存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應用景觀生態學對城市相關的生態問題進行分析得出,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是城市綠地系統不完善以及城市景觀規劃、布局、分布不適當,引起其生態功能與城市建筑之間的不協調。如何運用景觀生態學指導城市綠化系統的設計是當今城市生態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一、關于城市綠地系統的景觀生態學思想

        建立于景觀生態學基礎上的城市綠地系統設計思想就是用生態學的眼光看待城市綠地系統,仔細分析城市各種與環境有關的信息,對系統內的各個要素進行科學合理地設計,讓它們之間能夠有機連接,最終結合成完善的城市綠地系統。景觀生態學能夠使城市土地得到合理的設計,更能融合人文歷史以及自然條件來對城市綠化系統進行布局。例如,在一個城市所含的綠地中,把建設用地當做基底,水系分布、綠化園林、植物群落等看做斑塊,這就以景觀生態學聯系起來,帶給城市綠地系統新的含義。

        二、有關景觀生態學在城市綠地系統中規劃原則

        (一)整體優化原則

        在城市規劃時,將城市景觀當做整體來進行設計工作,最大化地利用其功能特效,一方面,城市綠地系統的規劃要與城市的整體建設進度保持一致,并不是只是處理空白地帶;另一方面,在進行城市綠化系統建設時,如果存在獨立的綠化結構,就需要通過水流、綠化小徑、綠化林線、花園廊道等方式將其連接起來,形成一體化的網狀綠化系統。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如何連接市郊的綠化系統的,完成城市綠地系統的真正統一。

        (二)以人文本原則

        城市綠地系統的規劃最終的服務對象是人,它的存在是為了造福于人類,為滿足城市居民的生活要求。所以,規劃城市綠地系統時,要堅持以人為本,處處為人的原則,把為人們服務的思想貫徹到城市景觀的設計上面,為人們提供優美舒適的生活氛圍。

        (三)可持續發展原則

        城市的規模并不是一層不變的,與其對應的綠化系統也應該與時俱進,在維持城市生態系統平衡的基礎上,進行科學合理的改進,在細節上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思想,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設計原則。

        (四)當地特色原則

        要想體現城市特有的氣息,就必須在了解城市人文地理、風土人情、生活習慣等基礎上,在城市景觀設計上盡可能地體現城市文化,嚴禁照搬照用,效仿其他城市的風格,如果都用同一種設計方式,就不能體現城市獨有的文化內涵。

        三、如果運用景觀生態學對城市綠地系統進行設計

        在設計城市綠地系統的時候,先要了解城市景觀結構。我們采用景觀生態學的思想對城市綠地系統的結構進行分解,可以得出城市綠地系統的“斑塊”為公園、花園、廣場、游樂場等等,其“廊道”是綠化街道、環水樹林,其“基質”就是城市的其他要素,包括建筑群、工業集聚地帶、繁華區等。運用這些有效的結構規劃城市綠地系統可以盡可能地提高城市社會以及經濟效益。因此,城市綠化系統的內涵最好包括較好的規劃位置、親近自然的地理條件、美麗的植物分布、層次化種植構造、合適的景觀小品、健全的基礎設施等等。

        (一)斑塊

        用城市景觀理念來看,按照包含范圍的大小,把城市綠地系統的斑塊劃成大、中、小三種。大型斑塊在城市生態系統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是維持其生態平衡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不但能夠調節生態環境,而且還能增加城市的美觀,改善城市的形象;小型斑塊能夠有效提高城市景觀的觀賞性,無形之中增加了城市獨特的魅力,可以有效地彌補大中型斑塊的不足。因此,在城市綠化系統設計過程中,把大中心斑塊作為主體,不能忽視小型斑塊的作用,通過有效合理地布局,維持城市生態平衡,為人們提供優美舒適的生活環境。

        (二)廊道

        按照景觀生態學內容分析,廊道的設置在一定的寬度下能夠起到最佳的作用,而在國內很多城市街道較窄,交通擁擠成為通病,應該妥善加寬處理。在城市綠地系統中,廊道的作用不能忽略,它能連接不同斑塊,具有界定斑塊范圍的作用。在進行設計城市周邊綠地系統時,按照地形因素,建設市區防護林帶,做好與郊區農田連接在一塊;開展市區城市景觀建設時,應建造一定的防護林將工業區與居住區分割開來,并要有足夠的寬度。通過廊道的作用,可以把整個城市的各區域以網狀的形式連接起來,形成一個有機整體,讓城市綠地系統更為完善。此外,廊道優美的設置還能帶給行人愉悅的心情,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質量。

        (三)基質

        在進行規劃城市綠地系統時,基質的布局要按照“相對歸集”的規定,把基質設置在斑塊以及廊道體系范圍之內,讓居民生活在綠色的環繞之中,盡可能親近自然,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目的,完成建設綠色城市的構想。

        總之,對于城市綠地系統的設計,廊道為構成整體的框架,把斑塊建設在連接點上,并設置相關休息場所以及娛樂器材,做到點、線、面之間的有效整合,從而達到優質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組建城市景觀的網狀結構。

        四、結論

        對景觀生態學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運用分析,根據分析結果,能夠對城市景觀的建設帶來很大的作用,例如,對如何綠化指明方向,對設計方案做出有效評估等。采用景觀生態學的思想,可以改進城市綠地系統的建設,提升其社會經濟效益,讓整個綠地系統更為高效地為城市建設服務,把城市基本結構分為斑塊、廊道、基質,對維持城市生態系統,改善居住條件,為人們提供優美舒適的生活環境等方面有著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吳楊哲,劉麗.景觀生態學理論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的應用分析[J]. 河北林業科技,2012(4)

        [2]高學萍,楊雪英.景觀生態學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的應用及研究進展[J]. 科技信息,2010(30)

        [3]張宗果,周波.景觀生態學原理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的新運用[J].建筑科學,2009(4)

        第6篇:城市綠地建設標準范文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山地城市生態綠地系統

        From the view of ecology, taking Kaili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for example, the paper studies according to the way of survey, analysis, planning. Analying the status of green space in Kaili City, putting forward the principles of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and sugestting the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for Kaili.At last it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mountainous city ecological green space system and how to construct the uniqu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Keywords: urban-rural integration; mountainous city; ecological green space system

        中圖分類號:S89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凱里市概況

        凱里市位于貴州東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部,東抵臺江縣,西抵福泉市,西南抵麻江縣,南抵丹寨縣,東南抵雷山縣,北抵黃平縣。東起三棵樹鎮掛丁南高村,西至爐山鎮大田白臘村,地跨東經107°40′58″-108°12′09″,北緯26°24′13″-26°48′11″,長51.76公里,寬44.3公里。南起舟溪鎮青曼情郎村,北至大風洞鄉平良都蘭村,占全州總面積4.3%,占全省總面積0.74%。凱里市原為爐山縣,是一個以電子、輕紡、建材為主的新興工業城市,現為國家乙類對外開放地區。在明清時期曾有“小京州”美稱。凱里市地處云貴高原東側的梯級狀大斜坡帶,橫跨黔中丘原和黔東低丘陵兩個地貌區,總的地勢是西北、西南和東南部較高,中部和東北部較低。全市平均海拔850米,最大高差近800米,山地和丘陵占總面積的97.2%。

        2.凱里城市綠地現狀

        2.1凱里市區建設用地現狀

        凱里市規劃城區范圍內現狀建城區面積2489.77ha,人均建設用地為77.0m2。凱里市規劃城區范圍內,北面為湘黔鐵路、株六復線,中部為凱麻高等級公路至西向東穿過;建設用地主要分為現狀凱里城區的老城區、開發區及開懷三片以及的爐山鎮,其中老城區集中了大部分的城市建設用地,包括居住、行政辦公、商業金融、文化娛樂、體育、醫療衛生等,其它還包括凱里電廠在內的一些工業用地;開發區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設計用地,主要是包括凱里學院在內的教育科研設計用地,其它還有星云廠、紅云廠、啤酒廠和中泰藥業等工業用地;開懷主要為一些村民建設用地。爐山鎮是凱里市域內規模較大的鎮,包括居住、行政辦公、商業金融、文化娛樂、體育、醫療衛生等,還有大量的工業用地,其中包括從凱里現狀城區處搬遷至此的電廠、水泥廠等。通過對城市現狀用地構成分析,凱里市作為區域性中心城市,人均用地指標處于中等水平,但用地構成不盡合理,以相關標準對照,其居住用地標準偏高,公共設施、基礎設施配套不足,公共綠地指標偏低,具體指標如下表所示:

        2.2 凱里城市綠地發展情況

        2.2.1 綠地發展的優勢

        1)城鄉綠地穩步增長

        雖然凱里整體的城市綠地率與國家標準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但通過近幾年持續不斷的努力,凱里城市綠地建設一直堅持量、質并舉,實施大規劃、大投入、大建設戰略,全面有效地推進了全市的園林綠化和風景名勝區建設工作,全市的園林綠化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城鄉綠化水平有了較大提高,全市綠化面積擴大,精品項目不斷增多,城市形象得到了較大改觀,生態環境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特別是公園綠地的建設取得了較大的積累,人均公園綠地指標較高。這種堅實、穩定的工作過程與綠化積累,對于認識凱里自身的綠化工作能力和潛力,增強市民的自豪感和政府在綠化上的決策方向,是一種強大的潛在動力。

        2)優越的生態環境基礎

        青山環繞、水網交織、背山面水,凱里市“江、山、水、城”的空間格局特征十分顯著。大面積的山林植被提供了廣闊、開敞的綠色背景空間,奠定了城鄉一體、內外貫穿的綠地系統基本骨架,且市內水系眾多,與長江緊密相聯。獨特的濱江生態環境和小氣候條件,為凱里的園林綠地建設打下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

        3)人文旅游資源地位突出

        凱里人文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文化形態異彩紛呈,地上、地下熠熠生輝。人文景觀的多樣性特征為凱里綠地系統的建設注入了極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力。

        4)廣泛的群眾需求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環境意識不斷增強,對居住、生活、工作環境的綠化要求、呼聲也越來越高。這對于城市綠化工作的開展有著良好的監督和促進作用,同時,凱里市市民對參與綠化、保護綠化具有一定的意識,良好的群眾基礎也有利于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目標的實現。

        2.2.2制約因素

        除前述各類現狀綠地存在的問題之外,凱里市在當前的綠地建設和規劃過程之中,至少還包括以下制約因素:

        1)城市綠地缺乏,老城區綠化基礎薄弱,各類城市建設用地置換為綠地的代價和難度較高。城市除利用河、塘、洼地等不宜建設用地增加綠地以外,舊城改造時必要的綠化用地的預留得不到保障,在城市中心拆房建綠尤為困難。

        2)現狀城市綠地建設未能有效地體現凱里的山地城市特色。

        3)城市綠地總量不高,各類綠地建設缺乏系統布局,除公園綠地外,凱里的生產綠地、防護綠地及其他綠地建設未能受到應有的重視,導致城市綠地缺口很大,數量和質量很低,使今后的綠化工作任務艱巨。

        4)一些單位和個人對綠化的思想觀念和責任意識跟不上經濟發展的速度,綠地控制建設力度因行業管理等原因還不夠完善,城市園林綠地建設相對城市發展滯后,規劃綠地被侵占,現狀綠地被蠶食,城市綠化執法力度不夠。

        第7篇:城市綠地建設標準范文

        關鍵詞:城市;綠地規劃;探討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我國現代城市建設正處于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時期,國家把城市化列入了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全社會都不約而同地重視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城市綠地系統,是城市地區人居環境中維系生態平衡地自然空間和滿足居民休閑生活需要地游憩地的場所,也是有較多人工活動參與培育經營地、有社會、經濟、環境效益地各類城市綠地的集合。城市綠地系統與人居環境的建設與發展之間有著密切的互動關系。為了加強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在城市總體規劃階段,必須同步進行城市綠地系統專項規劃。

        1 城市綠地的概念

        城市綠地的概念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城市綠地是指在城市規劃區域內被植被覆蓋的空曠地、土地,還有被天然植被覆蓋的曠野、丘陵、等空曠地和水體的總稱;狹義的城市綠地是人工在城市中種植花草樹木而形成的綠色空間。

        我國的城市綠地一般指的是城市中以綠地為主的各級公園、小游園、庭園、專用綠地、生產防護綠地、風景綠地、居住區綠地、交通綠地、道路綠地、街頭綠地。

        綠地作為城市景觀的一個重要的元素,是城市中唯一接近于自然的生態系統,它對維護居民的身心健康和保障城市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城市綠地系統不僅具有凈化空氣、調節溫度、減弱噪音的功能,而且還具有放射形污染、美化功能、游憩功能等各種生態環境功能。此外,城市綠地還有涵養水源、防風沙、吸附塵土、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的作用。

        2 我國城市綠地規劃的現狀

        1.1 建設節約型園林的客觀要求。我國是一個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相對短缺的國家,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以及經濟的高速發展,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的壓力更是與日俱增、不容樂觀。而足夠的水資源和土地資源卻是城市綠地建設工作的“先行糧草”,缺一不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互協調。作為城市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乎民生的大事,城市園林規劃工作要走節約型道路刻不容緩,相關部門一定要在城市綠地規劃的各個環境最大限度地節約各種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在減少資源消耗和浪費的前提下為城市居民提供最優良的城市綠化環境,從而促進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2.2 我國城市綠地規劃近況。近年來,我國在城市規劃過程中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保護環境的觀念,并且這種觀念也滲入了每個城市居民的心中,我們可以看到,居民在選擇住房的時候,也會將綠地規劃狀況納入小區質量考核的條件之一。許多城市也將“綠色城市”作為自己奮斗的目標,呈現出了城市道路的綠化隔離帶越來越多,公共綠地的面積越來越大,居民小區的綠地也越來越密集的可喜現象。

        但是,在城市綠化觀念得到加強和實施的同時,城市綠地建設中也凸顯了越來越多的問題,如規劃不合理,在建設的過程中過分浪費水土資源和人力資源,綠化帶布局不科學,園林設計缺乏創新,監管機制不完善等等。

        規劃是城市綠地建設的龍頭,可是從目前來看,我國的城市綠地建設呈現重實踐、輕規劃的不良勢頭,導致在綠地建設的過程中,資源浪費嚴重,投入大于產出,距離節水、節能、節財、節地的標準相去甚遠。并且,在城市綠地的養護上缺乏相對應的監管機制,造成城市綠地建設過程的脫節。

        3 城市綠地規劃的方法

        3.1 節約型園林理念內涵。節約型園林,即走勤儉節約、因地制宜、科技興綠、生態環保的道路,以自然資源有效保護與節約為宗旨。是國內外比較先進的園林理念,更是符合我國國情的園林理念。建設節約型園林的任務艱巨、涉及面廣,不僅要從綠化建設的規劃、施工、養護、運營等各個環節抓起,還要從節約型社會的整體要求出發,考慮資源與能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確保節約型園林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3.2 節約土地。在節約土地的問題上,可采取屋頂花園、墻面綠化、垂直綠化、立體綠化等優良方案。力求在保持城市水土結構原貌的基礎上進行綠化,避免大規模的地形改造,盡量保留城市中的自然山坡林地、河湖水系、濕地等,在節約用地的同時,也維持了生態的平衡。真正做到科學規劃、合理使用,因地制宜,提高土地利用率。

        在具體操作過程中,規劃部分在審批各項規劃時,要做到實地考察,重點分析,尊重事實,堅決否定掉浪費土地資源的規劃方案,提倡因地制宜的規劃方案。同時,要加強對城市綠地建設養護管理的監督檢查,把科學發展觀深入貫徹到綠地規劃的每個環節,用有限的土地打造出無限的綠色風光。

        3.3 合理布局。在合理布局的問題上也應當體現節約型的理念。在綠化植物的選擇上,要優先選擇適應本土環境、成本低的苗木花草,并且進行精心的地域分配,為城市綠地的每個角落找到最適合的“衣裳”。同時,在綠地布局的過程中,要講求設計上的創新,避免雷同和浮夸,做到體現城市特色和綠化情趣。譬如,在道路的綠化隔離帶上,種植高大的喬木,如此而來,晴天遮陽、雨天遮雨,打造出花園式的人行道;在停車場種植成蔭快、規格大、適應本地環境、分支點高的優質樹種,既美觀遮陰,減少汽車耗能,同時又減弱熱輻射、凈化空氣。總之,在綠地布局的工作上,要力求做到既美化城市風貌、方便群眾,又使得資源的利用合理化。

        3.4 節水綠化。在城市綠化工作中,要加強節水觀念。大力普及節水灌溉技術、雨洪利用技術,采用科學的灌溉方式,取締落后的灌溉方式。充分根據氣候的變化、土壤的情況和不同植物生長的需要,科學合理地做好灌溉工作,努力實現精準灌溉。既降低了用水消耗,也滿足了植被的需要。 傳統的漫灌方式應該逐步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滴灌、微噴、滲灌等先進的節水方式。此外,還應當注重雨水的回收利用,提倡使用再生水灌溉。在植被灌溉的問題上,爭取做到“開源節流”。

        4 結束語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的城市規劃越來越走向專業化和人文化,但是,與此同時,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的環境質量面臨了更大的挑戰。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城市綠地合理規劃的重要性,合理的城市綠地規劃不僅代表了城市的形象,更是關乎民生的大事。城市綠地建設是一項建設成本、護理成本都較高的工作,并且對水資源和土地資源都增大了壓力,這就要求城市規劃工作者們要樹立科學發展觀,將節約性的園林理念引入城市綠地規劃工作中去。城市園林綠地系統規劃是最基本的生態環保工作,通過有效分配綠地景觀資源并進行合理布局,對于集約利用土地、集約利用各種資源與能源、實現綠地功能與城市環境的高效和諧具有重要作用。在節約型城市綠地的建設中,重視科技的重要作用,以科技為先導,努力學習國內外的先進經驗,在節水工作中,大力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等高科技成果、走科技節水、科技興綠之路,做到水資源的低投入、高產出。

        參考文獻:

        [1] 羅玫.建設節約型園林的思路與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11,(32).

        [2] 趙巖,王浩.基于節約型園林理念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策略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9,(34).

        第8篇:城市綠地建設標準范文

        近年來,自然災害的頻發給城市造成很大損失,城市綠地系統建設是改善和維護城市生態空間安全、預防和減少城市各種自然災害的有效手段。城市綠地系統不僅具有凈化城市空氣、美化城市環境、平衡生態系統等作用,還具有防震、防洪、防火和減輕災害的功能。本文從城市綠地系統的簡介入手,逐步分析城市綠地系統在城市防災減災中的作用,并結合我國自然災害發生的特點對如何構建城市防災減災綠地系統提出幾點建議,希望能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城市綠地系統;建設;城市減災防災體系;構建

        一、城市綠地系統簡介

        (一)概念簡述

        城市綠地系統是指在城市空間環境內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為地表覆蓋物主體,能發揮生態平衡作用,且對城市生態、景觀和居民生活休閑有著積極作用,綠化環境比較好的區域。城市綠地系統以自然要素為主,能為城市居民提供新鮮氧氣和清潔的水源,是必要的糧食儲備、副食品供應和居民戶外休憩的場所。它對人類的發展和景觀資源的保護起著承載、美化和支持的重要作用。

        (二)城市綠地系統的分類

        城市綠地系統在我國按照主要功能和用地性質分為5個大類、13個種類和11個小類。5個大類分別為:公園綠地、生產綠地、防護綠地、附屬綠地和其它綠地。各種城市綠地按城市生態與總體規劃的要求進行有效配置,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綠地系統。城市綠地系統的規劃作為城市總規劃的組成部分,也是現代化城市建設的主要組成內容。

        (三)城市綠地系統的作用

        搞好城市綠地系統的建設,有利于提高城市生態環境和城市景觀,改善人們生活質量,有效防御自然災害的侵襲,同時,對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抗旱、防洪、保持水土

        城市綠地系統通過截留降水、吸收多余降水等途徑可明顯的調節徑流量和徑流速度。城市樹木的樹冠可以截留相當一部分降水,據研究顯示,東北紅松的樹冠可以截留30%-73.3%的降水,陜西油松林可以截留37.1%-100%的降水量。通過樹冠的截留和土壤的吸收減少了降水量,從而起到減洪、保持水土的作用。在干旱時節,綠地還可通過蒸騰作用釋放水分,加大空氣濕度,可以有效緩解旱情。

        可作為避震場所

        城市綠地系統可作為地震后的避難地。地震發生后,部分強壯的樹木不致于倒伏,這時可利用這些樹木搭建臨時帳篷,為受災居民創造臨時生活環境。1976年7月,在唐山地震波及影響中,北京市區的各公園綠地立即成為避災、救災的中心基地,15處公園綠地總面積400多hm2,疏散居民20多萬人;1923年9月日本關東地區大地震,東京震后半小時內就有136處起火,就在這樣一次毀滅性的地震中,城市綠地公園發揮了重大的作用,東京市內公園綠地挽救了在公園避難的70%以上的生命。

        防火災、泥石流等

        在各種自然災害中破壞就嚴重的莫過于地震,雖然地震不經常發生但其一旦發生造成的后果不堪設想,伴隨地震會發生很多次生災害:火災、海嘯、水災和山崩泥石流等。一定規模的城市綠地系統可有效切斷火災的蔓延,在防火、控火、減少火災損失上有著獨特的貢獻。城市綠地系統的植被還具有保持水土功能在地震發生后能有效預防泥石流的發生,避免造成更大的損失。

        防風阻沙

        北方城市常年會發生風沙、沙塵暴現象,沿海城市海潮風暴等自然災害經常給城市帶來巨大損失,而城市的防護林建設就可有效阻止大風暴的侵襲。研究證明,城市冬季盛行風向的防護林帶,可降低30%-40%的風速,有效減小了風沙對居民生活造成的影響。

        二、我國城市自然災害分布特點

        對我國城市有結構性破壞造成重大損失的自然災害類型有:地震、水災、泥石流滑坡、沙塵暴和臺風等。因此,要對城市主要自然災害進行合理區劃、有針對性的防災綠地系統規劃,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通過研究我們可以發現,洪災主要發生在中東部城市范圍內;臺風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的發達城市區域;沙塵暴在內蒙古、黃土高原一帶頻繁發生,在其他地區也存在發生的威脅;作為摧毀性極大的地震應在全國引起高度重視;泥石流滑坡雖是小范圍的地質災害,影響也不大,常隨著地震和洪災發生,但對其影響也不可忽視。

        三、城市防災減災綠地系統建構的規劃

        (一)防災減災綠地系統的植被選擇

        1、在城市防災減災綠地規劃建設中為了更有效地減少洪澇災害、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應盡量選擇植被冠葉濃密、寬大、根系深廣,滯留降水能力強生長穩定、適合栽種地的植被。例如:柳樹、胡桃、水杉、冷杉、夾竹桃、榛樹等喬灌木。

        2、在地震多發地區和木質結構房屋較多的地區,為有效防止火災的蔓延,應選用不易燃燒的植物作隔離帶,以此既可以防災又可美化環境。抗燃燒的防火植物主要有:蘇鐵、青岡櫟、珊瑚樹、女貞、山茶、交讓木、厚皮香等,可根據當地環境適當選用這類植物。

        3、在風沙較嚴重的地區種植防護林時,要注意選擇那些抗風性強、壽命長且生長快的植被,樹冠的形狀最好是柱形或尖塔形。在南方地區可種植馬尾松、

        圓柏、黑松、臺灣相思、假檳榔、木麻黃等植物。在北方地區可選用楊樹、榆樹、柳樹、白蠟、圣柳等樹木。

        (二)減災綠地系統的構建要點

        在分析了各種自然災害頻發地點、對植被選擇進行分析后,筆者認為要做好我國城市防災減災體系的構建應注意以下要點:

        1、搞好城市減災防災綠地系統的建設,政府毫無疑問起著主導作用。由于城市防災減災的建設是關系城市居民生死存亡的大事,在一個以人為本的國家理應受到我國各級政府機關的密切重視。國家應逐步完善城市防災減災規劃等各方面的法令法規,依據法規進行城市綠地系統防災減災的建設工作。此外,各城市還要在城市規劃的指導下,充分利用已投入使用的公園配套設施。結合對舊城區的改造要在城市中心區和各主要街道投入建設一批開放式和半開放式的綠地、街心花園和廣場等,努力構建一個相對完善的防災減災綠地系統。

        2、提高城市綠化系統各類用地規劃指標,合理均勻分配綠化資源。一個城市要具有足夠多的綠化用地才能為城市防災救災發揮應有的作用,一般市級公園的面積按城市規模定在10-30平方米以上,居民居住小區的綠化用地要嚴格執行國家新建社區占30%,舊城改造社區占25%的要求,盡量滿足人均對綠地面積的要求,并在社區內設置綠色安全通道。公共綠地市區和居住小區的專用綠地要符合均勻、就地的原則。有些城市盡管各類綠地指標都很高,但分布不均勻,使得有些居民小區難以發揮災難自救功能。為此,社區專用綠地半徑要在100以內,區級綠地半徑要在500以內,這樣一旦災害發生,人們也可迅速撤離到綠地的安全地帶。

        3、對城市易發生火災爆炸的單位和地區要加大綠化強度,一方面要提高綠地面積,種植可阻燃的植物;另一方面要在這些區域建立隔離帶,防止火災進一步蔓延。此外,綠地建設還要規劃一定的水面,這不僅是城市綠地系統建設的需要,也是救災的需要。

        4、進行一級和二級避災通道和避災據點的選址布局。救災綠地系統要建設在人數居住較多,適宜多數人停留的地方和易發生自然災害的地方。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參考日本在建設防災減災綠地系統時的標準:適合避災的規模應該滿足人均1-2平方米為準,每個避災綠地的面積要平均在5-10公頃為宜。

        第9篇:城市綠地建設標準范文

        關鍵詞:城市綠地;管理;養護

        1 引言

        隨著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內部空間不斷重組、城市外部空間不斷擴展。盡管城市區域占整個地球面積的比例不大,然而快速的城市擴展與土地利用景觀格局變化將影響人類世界和自然世界的轉換,帶來嚴重的城市生態環境問題。要解決目前自然和人類的不和諧發展問題,需構建一個滿足城市居民和城市生態環境需求的、可持續的綠地系統。構建人和其他生物都宜居的城市,使人與自然在城市中和諧共存,是新時期人類所面臨的共同任務,也為城市綠地的建設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時代要求。城市綠地是城市的綠色基礎設施和重要的城市生命保障系統,是反映一個城市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對保障城市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和維護居民身心健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 綠化樹種的選擇及配置

        (1)樹種的組成,要抓好樹種的選擇和控制。這方面有許多經驗值得借鑒。目前,控制樹種組成已成為城市絕對化-個尖銳的中心問題。如五家渠市以鄉土樹種香梨樹為主,地面進行花灌木草坪相互搭配,采用樹種為紅寶石、水蠟、朝鮮黃楊、美人梅等。這就是采取樹種多樣化,增加基因庫的基因數量,以提高城市街道綠地系統對自然災害的緩沖能力,系統基因越復雜,這個系統就越穩定的生態學原理,每一個樹種的數量最好不要超過樹種組成總量10%~15%。這樣就算其中一個樹種受到自然災害嚴重為害時,也不至于造成太大的損失。

        (2)控制樹種組成最直接方法是建成城市街道綠地的總體規劃。在樹種平衡考慮種植場地和社會因素的基礎上,制訂出長期的總體種植規劃。然后,按計劃進行種植施工,不得偏廢。要求苗木生產基地慎重對待,摸準行情共同配合,生產出多種多樣、符合標準的綠化用苗。

        (3)樹種的選擇要結合市區街道綠地的規劃設計,先要“識地識樹”才能“適地適樹”。在城市綠地建設中所考慮采用的植樹種類和設計的種植位置,都是采用最少妨礙城市有關部門的活動,最大限度地滿足植物生長所需的環境條件。而在城市的繁華地帶要進行相應的綠地種植存在較多的困難,植物賴于生存的環境條件,如生長空間和土壤是非常嚴酷的,人為的踩踏、汽車尾氣的排放等,都直接影響樹木的生長,所以,該區域采用耐干旱抗性強的樹種,如圓冠榆、山楂、刺柏等喬木以及榆葉梅、美人梅等花灌木進行穿插搭配種植。植物就會適應這區域的惡劣環境。

        (4)在繁華區城行道樹的種植要綜合平衡,定點種植時,要考慮周圍的環境。商店主要入口或陳列櫥窗前面不宜種植。人流密度大的區段,如公共汽車站、停車路段,行道樹帶內的地表宜作建筑材料鋪裝,必須種植覆蓋植物或灌木。而有地下障礙物、不宜挖穴種植的地方,可使用容器或堆砌種植床進行綠化。在有限的土壤空間種植的主要問題是加強灌溉,鋪設覆蓋物,地段要設計合理,落實保養措施,容器和種植床也可培養出形態優美的植物。

        3 街道綠地建設管理的重點

        (1)增強與限制樹木的生長已構成了矛盾。既要保持植物的茁壯又要限制生長,使這矛盾得以統一,是值得科技工作者研究解決的問題。然而,如何控制植物不受損害,更是綠地建設管理急需解決的管理問題。控制樹木不受損害包括采用防治和休整措施。修剪以防止許多損害發生是必要的。目前,對樹木的修剪尚未造成過大的損害,但對傷口末已于處理。隨樹木的生長,修剪的枝條傷口創面越來越大。如不做處理,將會影響傷口愈合,一旦受到病毒的感染,勢必引起樹干腐爛,降低抵抗其他自然災害的能力。因此,在修剪的時候,除掌握正確的修剪方法外,應采用封閉劑封閉傷口,可以減少因修剪所造成的水分蒸發、傷口感染等損害。損害的防治害包括減少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

        (2)新疆街道綠地仍然受到干旱的困擾。新疆地區氣候干旱,街道部分綠化帶較窄,雨水少,只有加強澆水是抗旱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全面迅速鋪開才能見效,同時,還要掌握好澆水量和澆水時間。其中,較為先進的方法是采用自動噴灌或滴灌;主要是在較短時間內保持限定的水量,容易控制,又可以增加噴水景觀,減少管理人員。從長遠的經濟效果和景觀效果來看,采用這種方法才能與現代化城市建設相適應。

        (3)在控制街道綠地不受損害的過程中,還可以結合修剪防止樹木大小的分化。通過修剪整形,處理樹干洞穴、破損和傷口,這對于古樹名木的保護尤為重要。損害的控制必須與管理,包括樹木合理種植、合適的修剪、保護樹木的健康成長和病蟲害的防治等工作結合起來才能發揮作用。

        4 綠地建設管理要科學化、規范化

        4.1 為綠地養護立法

        我國現行法規、條例對綠化建設和配套建設有了具體的規定,對侵占綠地、破壞綠地、砍伐樹木的行為也有了處置的規定。但是,對“失養、失管”慢性摧殘綠地的現象卻沒有調控措施。應該建立面向全社會綠化養護的規定。《城市綠化條例》應建立相配套的可操作的細則。一切企事業單位和公民,不但要依法建設綠地,種植樹木,而且要按照一定的質量標準,負責把各自轄區內的綠地、樹木養護好、管理好,以強化綠地保護。應依法進行檢查督促。表揚鼓勵那些綠地養護好的單位和個人,督促和處置那些養護達不到養護質量標準的單位和個人。

        4.2 統一綠地養護標準,科學調整綠化帶配置結構

        (1)針對綠地品種單一、規格單調、擁擠不堪、病蟲害發生較多等情況,按照分期實施,逐步調整的原則,調整綠地結構、品種、樹種。豐富植物品種,可形成疏密有致、層次豐富、物種多樣的自然景觀。按生物的自然規律調節生長,使綠地內的生物和環境和諧統一,達到良性循環。修剪的枝葉、草莖經粉碎后撒入綠化帶內,即覆蓋了地表,減少了蒸發,防止土壤泛堿,又節約了成本,增加了土壤內的有機質含量。

        (2)園林綠地規劃建設和養護需要一定資歷的園林企業去操作。不管在立法中還是領導階層都應得到重視。只有這樣,才能保障綠地“三分種,七分養”。

        (3)制定綠化養護經費定額。綠化養護經費定額,是實現綠化養護質量標準的資金保障條件.是核定養護成本、核撥綠化經費的依據。養護經費定額,要與養護質量標準相對應。也要按照不同的綠化類型和養護等級分別制訂。

        4.3 扶持綠化養護企業

        面臨綠化面積大量增加的趨勢,應該改變那種各家各戶分散經營。類似“小農經濟”的操作方式。要建立綠化養護服務企業,使常規撫育、病蟲害防治、樹木調整花卉布置等項目,都進行社會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為此,為提高城市綠化質量,應扶持興辦綠地養護企業。

        4.4 提高綠地養護的科技含量

        目前綠地養護手段落后.操作技藝大都采用傳統的方式。沉重的體力勞動在養護操作中占很大比重。養護質量的評定無標準和等級,只憑主管人員的判斷,缺少科學的檢測。提高綠化養護質量的關鍵,是要提高科學技術水平。綠化的發展需要研究綠化養護的科學技術,進行土、肥、水、種植、保護技術的創新,要舍得投資更新養護技術裝備,要重視對養護技術人員的培養。尤其要提高一線養護工人的技術水平,改善待遇,穩定隊伍。

        參考文獻: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本一区二区视频 | 日本欧美性爱网一区 | 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 亚洲综合色区中文字幕 | 色婷婷久综合久久一本国产AV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5g孕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