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阿長與山海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自己不識幾個字,也不知道哪有那書。”這下她可著急了,嘴里一直嘀咕個不停,且沿著街道來回轉圈子。幾個路人見了,都向她投來奇怪的目光。只見這個當,她卻突然兩手一合,自言自語地說道"對了,哥兒說,書上有人面的獸,九頭的蛇”
終于,她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書攤,由于是一路小跑過來的,有些氣喘吁吁,只聽得她說“有,有,”其實,她想說的是“有人面的獸九頭的蛇的書么”結果,只“化簡”成"有"了。
賣書的老板是個老者,聽了她的話,有些疑惑,但還是盡量為她找她想要的書。找了約莫半個時辰,老板才猜出那本書正是山海經,于是,她買下了山海經。
1、今天我讀了魯迅先生的《阿長與山海經》。這篇文章講的是魯迅對兒時保姆“阿長”的回憶。她不識文斷字,又有些迷信愚昧,連真實的姓名都不為人知。在魯迅先生的筆下,“阿長”這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卻變得不普通、不平凡了,甚至“擁有偉大的神力”了!
2、讀了這篇文章,我對阿長和魯迅先生有了新的認識。長媽媽醫生不行,又渴望生活平安的勞動婦女。雖然粗俗、沒有文化又好惹事端,但她心地善良,熱心幫助孩子,奇跡般的給小魯迅買回了他夢寐以求的《山海經》。而魯迅先生善于觀察身邊的點點滴滴,能夠捕捉到生活中一些精彩,有很容易被忽略的洗劫。正因為如此,他的作品總是文采飛揚,充滿情趣又令人回味無窮。
3、我們應該學阿長的善良和熱心,更應該學習魯迅先生,要有一雙善于發展的眼睛。
(來源:文章屋網 )
開始,我不大喜歡她的,叫她講故事,她總是講“當年,當年怎么樣怎么樣……”古語有云“好漢不提當年勇”,我聽得都快煩死了,根本不像講故事,倒像和尚在念經。
太姥還有潔癖。家里的地板、桌子、電器總要一塵不染;特別是地板,要是有根頭發她都能發現并趕緊撿走。一次,我不小心把米粒掉在了地上,她叫我快撿起來,還把我叫到一邊聽她絮絮叨叨,這一下來就是幾個鐘頭,我站得腳發軟,聽得都快暈了……
她的家門口有一棵荔枝樹,好大好大,至今已經將近一百多歲了。
那棵荔枝樹每年都能生特別多的荔枝,可是樹太高,而且不好爬,所以總要用竹竿去打。
那年夏天,我和父親去太姥家,那時候正是荔枝成熟季節,而且是最甜的時候。那時,我經常坐在太姥家門外的竹椅上,仰看荔枝直流口水。可是樹高,摘不到,更別說吃了,真是可望而不可及啊。
“想吃嗎?”我嚇了一跳,哦,是太姥。我 “嗯”了一聲,接著就問:“這么高,您摘得到嗎?”她不做聲,蹣跚地走到院角,吃力地把一根長竹竿拉到樹下,艱難著抱起竹竿,用盡全力去打。過了幾分鐘才打下不足十粒,自己卻累得氣喘吁吁。她休息了一會兒,抱起竹竿,可是力氣不夠,長長的竹竿歪向一邊去,她的身體跟著竹竿走。她好不容易站穩腳跟,使盡全力,朝一大串荔枝打了下去,“噼里啪啦”,幾片樹葉連幾顆荔枝一起掉落下來,我趕緊去撿。
我把所有打下來的荔枝都撿到筐里,再把一些掉下來時摔壞的和有蟲子的荔枝剔掉。
太姥把荔枝拿去洗了洗,拿起一粒,輕輕地把荔枝皮剝開,荔枝果像一只剛破殼而出的小鳥,一下子“跳”了出來,鮮美的果肉晶瑩剔透,讓人垂涎三尺。一咬下去,果汁一下子就噴出來,那真是美的享受啊!
沒想到她竟能給我摘來荔枝,這使我對她產生了敬意。
關鍵詞 魯迅 阿長 老師 母親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識碼:A
筆者結合魯迅的童年生活來引導大家理解這個魯迅筆下的阿長形象。魯迅在文章里對阿長在他童年生活中的影響也有所提及。如長媽媽在魯迅小時侯曾因相傳百草園里有一條很大的赤練蛇,而講過一個美女蛇的故事,這故事滿足了兒童好奇的心理,引發了魯迅進入幻想世界的強烈興趣,開啟了魯迅去探索神奇世界、探索另一種人生的大門。1887年,7歲的魯迅開始跟從遠房的叔祖父周兆藍讀私塾。每天除了練字,常讀的一本書是歷史書《鑒略》。但小小的魯迅感興趣的還是先生收藏的繪有插圖的《花鏡》和《山海經》。他最喜歡的是一個人坐在先生的小園子里讀《山海經》,那些神奇夸張、想象力豐富的圖畫,令童年的魯迅驚嘆不已。而遠方的叔祖父卻極少給好奇的魯迅講解其中的故事。魯迅拿著問題去問博學的壽鏡吾老師時,老師沒有回答,“似乎很惱火,臉上還有怒色了”。可在孩童心里,越是他不知道,別人不愿意給他講的事,他就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越想知道。當然關于這些故事阿長也是根本就無從知道的,而“我”也從來沒有指望阿長可以給我什么解答。所以當她也來問《山海經》的時候,“我”甚至都不愿意和她講”??珊髞矸偶倩貋淼陌㈤L卻給“我”帶回了別人不愿意幫“我”解答,也不愿意幫“我”去買的《山海經》。講到這里筆者引導學生拍了一個短劇――阿長買《山海經》。學生經過仔細閱讀,并結合自己的想象,把連書名字都不知道(哥兒,有畫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的阿長跑了多遠路,怎樣和別人去描述叫錯名字的書,怎樣去忽視“文化人”對待她這個鄉下人的蔑視等等細節,都表現得淋漓盡致,而對買到后阿長的表現卻只是輕描淡寫。通過表演學生看到了阿長買書的艱辛。在少年的魯迅迷茫、充滿渴望而又被忽視的時候,阿長主動走進了魯迅的情感世界,買書,圓夢,情誼殷殷,這完全出于對孩子真心的愛護與體貼,這個時候的阿長給予了魯迅母親般的呵護,這里的阿長是母親。
另外在魯迅的文學作品中,屢次提到阿長給作者要求一些在我們看來非常俗氣的習俗,如新年開頭第一句要說“阿媽,恭喜恭喜”,并且還要吃涼涼的福橘。這些希奇古怪的習俗都在少年魯迅的記憶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形成了魯迅對中國封建習俗在廣大勞動人民身上最初的記憶,這些也豐富了魯迅最初的原始的文學積累。這些故事在魯迅以后的文學作品中依稀可以看到一些影子。如在《祝福》中關于魯四爺不讓寡居的祥林嫂去碰那些祭品以及祥林嫂后來把省下來的錢去捐了一條門檻。這里的阿長是“我”接觸中國落后習俗的老師,她給了“我”日后鞭撻封建社會的一條鞭子??扇绻覀冎环治鲞@些,那這個人就不是阿長了。阿長在睡覺時在床上肆無忌憚地擺出“大”字,與人切切察察,她那些麻煩的規矩和聽起來有些“玄乎”的故事,這些都讓阿長蒙上了一層灰色,這樣的粗俗與落后的女人,讓人實在“不大佩服”,甚至討厭、怨恨。那魯迅為什么要寫阿長這樣的一面呢?這就涉及到了一個文學的常識,即在創作中需要文學的真實。文學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不同。生活的真實需要我們原封不動地把生活再現。可文學的真實不同,它需要我們對生活的真實進行加工再創作,需要給人以美的享受。這樣的阿長或許讓我們討厭,或許在生活中也不容易見到這樣的人,但這樣的阿長符合了那個時代農村婦女身上的種種特征,沒有文化的農村婦女,在阿長身上有了真實的投影。也有了那個時代一些國民的劣根性,也就有了人性復雜的一面。阿長既然從生活中走來,帶了這些缺點倒更增添了幾分人物的真實感,作者尊重了文學的真實?!冻ㄏκ啊凡皇切≌f,不用“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人”,也不是史傳文學,要求真實地再現特定時代的人文精神。這里的阿長是真實且被賦予情感的,她代表了一個魯迅生活中不識字的典型農村婦女形象。
魯迅以飽含深情的筆觸,描寫了這樣一個亦師亦母亦真實的阿長,她豐富了魯迅的童年生活,她那些希奇有趣看似有些荒誕的故事,某個程度上開啟了魯迅對問題探索的興趣,所以在魯迅的童年生活中占據了很長一段跨度的阿長,才屢次地出現在魯迅文學作品中風格相對教輕松的《朝花夕拾》中,就像是艾青以一首《大堰河,我的保姆》來懷念大葉荷一樣,我們也可以把其中和阿長有關的片段看成是魯迅對這位亦師亦母亦真實的阿長的懷念。
一、朗讀。朗讀就是要求用恰當的語調朗讀課題,以此達到理解課題的含義、把握課文整體內容的目的。如《我的母親》。師:如果要讀課文題目的話,你會用什么語調去讀,為什么?要解答這個問題,學生便只有去閱讀全文了。從課文中可知,是母親含辛茹苦養育了作者,更是母親的寬嚴相濟,使作者成才。所以作者對母親懷有深厚的感恩之情。因此,課題應該用充滿崇敬、感激之情去讀。這樣,課題讀法到位,課文的內容也大致把握了,真是一舉兩得。
二、添加。添加就是通過給課題添加適當的詞語,來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教學《看云識天氣》一文,我先出了道填充題讓學生思考:看云的識天氣。學生依據這道題速讀課文,很快就會發現:課文第3自然段至第5自然段介紹了云的形態及其與天氣的關系,而第6自然段則是介紹了云的光彩及其與天氣的關系。所以很容易用“形態”和“光彩”兩個詞來填充,這樣課文的主要內容也就把握了。
三、刪減。刪減就是把課題中的某些詞語刪減后,來啟發學生閱讀、把握課文內容。如《你一定會聽見的》。師:課題中的“一定會”能刪掉嗎?為什么?請從課文中找答案。由于學生心存疑慮,閱讀課文的興趣很濃,他們能夠很準確地從課文中找到答案:“一定會”是不能刪掉的。因為課文內容既給我們介紹了用耳朵很容易聽見的有聲之音,更主要的是替我們描述了需要用心去傾聽的無聲之音。而課題中的“一定會”是與后者相照應的。所以刪掉“一定會”的話,就文不對題了。
四、更換。更換就是更換課題,即用一個新課題來代替原課題,以此來引導學生閱讀全文。教學《背影》一文,我是這樣引導學生的。師:同學們想一想,課題“背影”能否改為“蒲口送別”?為什么?學生閱讀全文并對兩個題目進行比照后發現,課文主要是抓住父親替兒子買橘時的“背影”這一典型的外貌特征進行詳細、生動的描述,來反映真摯的父愛。所以用“背影”作題,既具體、形象,又含蓄、新穎,而“蒲口送別”作題則顯得平淡、直露了。
五、拆開。拆開就是把課題拆成兩部分,來引導學生對全文內容進行把握?!栋籽└杷臀渑泄贇w京》,把課題分為“白雪歌”和“送武判官歸京”兩個小標題,而學生通過兩個小標題來閱讀全詩的話,詩的兩部分內容,前者“詠雪”、后者“送別”便很快就把握了。
六、犯錯。犯錯就是有意識地把課題中的某些關鍵詞語寫錯或讀錯,以調動學生閱讀課文、把握內容的興趣。如《談生命》,我故意把它錯寫成“記生命”。當學生的疑問產生后,師:“記生命”與“談生命”有什么不同?生:“記生命”應以記為主,主要記敘描寫生命的現象,“談生命”應以“談”為主,除記敘外,主要議論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師:下面請同學們速讀課文,把課文中描述生命的內容找出來,再把課文中的議論句、段找出來,并分析議論和記敘間的關系。你看,通過這些環節,課文的主要內容不就把握了嗎?
七、調換。調換就是通過調換課題中相關詞語的位置,來分析、把握課文主要內容。如《阿長與〈山海經〉》一課。師:把課題中的“阿長”與“山海經”對調,好嗎?為什么?閱讀并討論后,生:不好。課文內容是以“阿長”為敘述主體的,對調后,課文內容就變成了以“山海經”為敘述主體。這樣文與題就不一致了。師:那么,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看看哪些內容是寫阿長的?《山海經》又是一部什么樣的書?兩者有何關系?
一
她教給我的道理還很多,例如說人死了,不該說死掉,必須說“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應該走進去;飯粒落在地上,必須揀起來,最好是吃下去;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鉆過去的……總之:都是些煩瑣之至,至今想起來還覺得非常麻煩的事情。
……
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趕緊去接過來,打開紙包,是四本小小的書,略略一翻,人面的獸,九頭的蛇,……果然都在內。
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魯 迅《阿長與〈山海經〉》
閱讀心得
選段中,作者對阿長的態度是不一樣的。第一段突出了阿長的煩瑣之至,表現出作者對她的不耐煩;后兩段寫阿長買回《山海經》之后作者的心理感受,表現了作者對她由衷的敬意。這種欲揚先抑的寫法,使阿長的人物形象更加豐富飽滿,深化了主題。
二
我對生我養我的陜北的山,鄙視過,厭倦過,一度竟然埋怨起我的祖先為什么不把自己定居在廣闊的平原上、浩瀚的大海邊、秀麗的江南間,而偏偏要將家安在這貧瘠清苦偏遠落后的千山萬壑中,使得日后的子孫們在這里永遠受苦受難,千回百轉走不出大山,享受不到山外精彩世界的生活……
但是現在想來,我那時是多么的無知,多么的任性,多么的忘本!如果當初沒有汲取大山的營養,沒有經過大山的磨礪,沒有遵循大山的教誨,我不可能體格健壯、意志頑強,更不可能走出大山。
――祁玉江《陜北的山》
閱讀心得
作者欲揚先抑,先寫出對陜北的山的鄙視、厭倦和怨恨,然后再從另一個角度解讀大山,寫陜北的山是自己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寄托,是生命的源泉,從而更加強烈地表達了自己對陜北的山的贊美之情。
【技法點睛】
欲揚先抑是對要頌揚的人、物或事先貶抑,再贊揚,使上下文形成對比,突出所寫的內容。我們作文中要正確運用“欲揚先抑”這種技法,需注意如下幾點:
一、把握好“度”。作文中,對于抑揚兩者,應重在揚。揚要飽滿,抑要適度。抑未盡意,就開始揚,起不到反襯的作用,如:“小磊天性頑皮,時常惹禍,老師為此傷透了腦筋,同學對他也很不滿?!边@里的“天性頑皮”表現在什么地方?惹了哪些禍?如果能稍加抑,會使后面的揚更加曲折。但抑過分了,會削弱揚,如:“他兩只眼睛溜溜轉,一個壞主意就想出來了。他經常把瓜皮果殼塞到別人抽屜里。有時將一口痰吐在地上,故意把同學的凳子推倒,壓在痰上,他再裝出好心的樣子,把凳子翻過來,很禮貌地說:‘請坐?!薄傲锪镛D”“故意”“裝出”等詞語把人物的本質寫壞了,后面的揚就會讓人感到不可信了。
二、抑揚轉換要自然。寫文章“急轉彎”,容易失去真實性。因此,在抑揚轉換時,要有過渡段或過渡句。
三、適當進行抒情和議論。如《阿長與〈山海經〉》一文中,作者敘述完阿長給“我”買回《山海經》的事之后這樣寫道:“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這適度的抒情、議論可以使作者的感情表達得更強烈,使作品主題更深刻。
【練筆作文】
鄰居張奶奶
侯宇琴
她生就一副凄苦的臉,加上滿臉的褶皺,真是難看死了。她常在我們小孩子面前賣弄自己的“本事”:小孩子要學會尊敬老人,做人要善良……她還喜歡在家長面前“告狀”,讓我們在父母面前難堪。雖說她是我的鄰居,可我卻一直對她心存偏見。
聽人說,她很小就失去了父親,家里窮,姊妹多,從未上過學堂。她13歲就嫁人了,不幸的是,30歲那年,丈夫又意外身亡。唉,她的命可真苦!每每聽到這里,我都會對她產生一絲憐憫。
但憐憫歸憐憫,我依舊對她有成見。
孤身一人的她,常常幫人家看小孩,給孩子們講故事,發糖果,有時還跟孩子們一起游戲,真有些婆婆媽媽。可是,孩子們常被她哄得很開心,每到這時,她凄苦的臉上也會洋溢出笑容??吹剿⒆觽冇H昵的模樣,我漸漸對她產生了好感。
有一年冬天,村里一戶人家辦喪事,因為主事人年齡太小,有人提議:“快去叫張奶奶吧,她知道該怎么做?!痹瓉?,這方圓幾十里,張奶奶是出了名的“行家”。誰家有事,無論喪事喜事,她的“禮數”最周全,而且最熱心,從來都不嫌麻煩。這不,還在小診所輸液的張奶奶一聽到消息,拔下輸液管就往這家趕。整整忙活了一上午,吃中午飯時她才發現自己的手已經浮腫,針眼處的血跡早已在寒風中被吹干。但她沒有怨言,鄉親之間嘛,幫忙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年少的我第一次覺得張奶奶了不起,她不僅經驗豐富,辦事利索,而且待人真誠。
有一次媽媽外出,臨時將我托付給張奶奶照顧?!霸蹅兪青従樱自捳f得好:遠親不如近鄰,你就像是奶奶的親孫女。”張奶奶邊說邊端出了自己平時舍不得吃的水果和蛋糕,又顫巍巍地將一杯奶茶遞給我,“趁熱喝吧,喝了身上會暖和一些的?!?/p>
頓時,一股暖流涌上心頭。喝著熱氣騰騰的奶茶,我覺得張奶奶那飽經滄桑的臉是如此的,如此的動人。
練筆總結
文章從張奶奶難看的外表入手,接著寫她喜歡“賣弄‘本事’”“告狀”等行為,表明了“我”對張奶奶最初的印象并不好。但是,隨著對張奶奶的進一步了解,“我”逐漸發現了張奶奶身上的熱心、善良、真誠等優點,從而徹底改變了對她的“誤會”。先抑后揚,讓主題更加突出,使文章結構完整和諧。
【指導并置評:王黎霞】
在新課程的背景下,我深深感悟到:教師應以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為本,充分運用自己的情感和智慧,和學生共同生成課堂,構建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生命課堂。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粗淺地談談如何構建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生命課堂.
一、個性化教學,展現教師的生命活力
要讓學生真正“活”起來,最大限度地展現教師的生命活力,教師必須沖破傳統的束縛,敢于破除陳規陋習。不拘泥于課本、教參,不盡信于領導、權威,敢于張揚個性,以豐富的生活閱歷來詮釋知識,來感化熏陶學生。正如語文教育大師葉圣陶曾說:“語文教學特別強調情感活動,語文教育要努力形成教學風格,你只有淵博的知識,還當不好語文教師,你必須會傳達,能繪聲繪色,以獨特的魅力來感染學生,來產生情感的共鳴……對一個語文教師來說,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比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更重要?!边@實際上就是要求語文教師的教學必須有特色,有個性。
如我在教學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一文時所碰到的情況自認為是語文教學個性化藝術表現形式的體現。當課文講到阿長替魯迅買《山海經》這一片段后,我出示了這樣一個問題:作者對事情的起因和結果都寫得很詳細,可是對于長媽媽如何買到《山海經》的過程卻一字未提,想想這是為什么?不料學生回答說:肯定是魯迅不知道,所以不寫。我先是一愣,隨即便要求學生合作討論,看看到底有哪些原因,其中哪種原因最合理?結果,學生興趣盎然,討論熱烈。有的說:“買書經過不需要寫,因為它與中心關系不夠密切。不能體現長媽媽對我的愛?!庇械恼f:“長媽媽在買《山海經》時出了很多洋相,不寫買書過程是不想寫出其中出洋相的過程?!庇械恼f:“不寫,是想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那么,哪種意見最合理呢?我引導學生分析認為:買書這個情景能夠體現長媽媽對我的愛,所以第一種意見不夠合理。而為了不想寫出長媽媽出洋相的經過,根據課文開頭寫長媽媽各種洋相的情況來看,似乎又不符合。那么由此看來,剛才那位學生認為魯迅先生自己也無從知曉是符合當時的實情的,我于是給予了認同。隨后又告訴學生:這也符合了寫作上的一般寫法,即給讀者留下一個想象的空間。然后,我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將阿長買《山海經》的過程寫出來。在課堂上,我讓學生說個性的話,說自由的話,不拘泥于一家之言,不迷信權威,敢于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賦予了課堂新的活力,構建了良好的教學情景。
二、師生愉快對話,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新課堂要體現的是師生生命的交往,教學過程是在“多向互動,動態生成”中展開的,交往成為教學過程的本質特征。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課堂上一切困惑和失敗的根子,絕大多數場合下都在于教師忘卻了:上課,這是教師和兒童的共同勞動,這種勞動的成功,首先是由師生關系來確定的?!贝_實如此,如我第一次上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時,我便認真鉆研教材,把重點、難點、精彩詞句一一“傳”給學生,不停地讓學生“記下來”“記住了”。學生專心記錄,按部就班。盡管記住了“百草園,是我的樂園。”一句是全文的中心句,但卻無法體會、表達這種“樂”來,課堂枯燥乏味,死氣沉沉。于是,當我再一次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我便注重“交往和對話”,在教師的引導和點撥下,組織學生合作討論,思考“為什么百草園是我兒時的樂園”,“文章的哪些字詞用得好?仔細揣摩品味說說好在哪里?”學生興趣盎然,師生平等交往,合作愉快,在愉快氛圍的感染下,我靈機一動,在課文接近尾聲之際,讓學生上臺板書,用鮮艷的美術體勾勒了一個大大的“樂”字,學生頓時感到其樂無窮,課堂氣氛達到了,我呢?則樂在其中,至今仍記憶猶新。
三、創設平等寬容的課堂氛圍,構建生態和諧的生命課堂
新課程理念下,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他有自我觀念、自尊心、有自己的要求、興趣、愛好、追求和個性等主觀意識。教師是學生學習環境的營造者、學習過程的參與者、問題討論的合作者、學習前進方向的指引者。教師是“平等對話中的首席”,課堂上,應著力營造一種平等愉悅的課堂氣氛,改變觀念,蹲下身子,傾聽學生心聲,呵護學生自尊,公正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正如奧地利教育家貝爾納曾強調:“沒有情感的教育不會成為成功的教育;沒有情感的課堂不是成功的課堂。”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努力創造自由、寬松、民主、平等、和諧、樂學、互相信任、心情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的個性潛能得到釋放,使學生的充分自由得到發展。
在課堂教學中,我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發揚教學民主,運用欣賞教育和尊重教育,讓學生感受到真正的平等,能“七嘴八舌”,各抒己見。我或給學生充當顧問,或與學生交流意見,或幫助發現問題,或鼓勵學生,但決不操縱課堂,不作武斷評價,不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作為“平等對話中的首席”,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活力,也展現了自身的生命活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創造思維;發散思維
心理學研究表明,創造力是呈正態分布的。只是有的人創造才能得到鼓勵、幫助,從而得到充分發展,而有的人創造才能受到壓抑、打擊,失去發揮創造才能的條件,那么如何通過創造教育開發學生的創造力呢?
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是一項長期而艱苦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培養創造性思維須用系統論來指導語文教學,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無論是課前預習、課堂聽講討論,還是作文教學、聽說教學,都要貫穿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一句話就是,尋找一切可能培養創造思維的時間、地點、場所,借助一切可培養創造思維的形式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
一、創設情境,為學生架設創造思維平臺
教師要善于靈活巧妙地創設新穎的情境,引導學生創新。“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樣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過程,而不是被動地聽教師講。
筆者在教授《阿長與〈山海經〉》時,突發出一種想法:課文中長媽媽買《山海經》那一段應該是最能打動迅哥兒的,也是最能感動讀者的,但是文中并沒有描寫這一段。因此在當堂作業中,就布置了這樣的一個要求:請發揮你的想象,描寫長媽媽買《山海經》的片段。一開始學生感覺難度較大,不知如何下筆。筆者給學生四個方面提示:
①由于長媽媽這個人物形象是具體的,所以每個人筆下的長媽媽買《山海經》都會不盡相同,但應相似。②寫長媽媽買《山海經》時,應注意年齡特征和身份。因為要寫的是買山海經的長媽媽,而不是做保姆的長媽媽。根據課文中對長媽媽的描寫,注意季節,人物性格語言特色,以及店主的態度襯托。③形象通過外貌、表情、語言、行為、心理活動來表現,在表現中要注意賦予長媽媽特定的性格,根據課文中的交待可從以下幾種中選擇一兩個作為她性格的基本點。如無知粗俗、熱心幫助孩子等。④選擇一個適合表現長媽媽形象的地點、時間。如尋找書店的路上、買書時的心理和交流,買好書后的想法和心情。
學生的思路被打開之后,很快寫出水平較高的小作文片段。創造性的情境設計豐富了讀者心目中的梨花形象,是訓練創造思維極好的方法。
二、培養學生質疑求異的精神
英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說過:“一盆一流的湯的創造性遠勝于一幅二流的畫?!币虼伺囵B學生的創造思維,必須突破思維定勢,使其克服思維惰性,主動求索,以自己獨特的視角感受生活、表現生活。在閱讀、作文時站在對立面的角度去思索、反彈琵琶、正中求反、同中求異、異中求深,鼓勵學生盡可能地提出與傳統迥然有別的觀點。例如:在教《曹劌論戰》時,人們歷來都是以魯莊公的“無能”“淺見”反襯曹劌的“有能”“明智”。閱讀教學固然要強調曹劌的“遠謀”形象,但是筆者在教學以后以“莊公不昏”為題,讓學生寫翻案文章。構思時,不少同學都能求異創新:曹劌的“有能”“遠見”得以充分發揮,皆因莊公“任人唯賢”和“虛心納諫”,面對強齊的入侵,莊公不是屈從求和,而是積極備戰,準備迎戰……可見莊公不昏。
對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時教師也應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不唯書、不唯上、不唯師。比如,在分析《變色龍》一文時,分析了警官奧楚蔑絡夫多變善變的特點后,提出有沒有不變的地方,以此來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從而使學生對全文整體及文章的主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1.多向分析、立體思考,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發散思維是指從一個信息源上起始,向多方面尋求結果的思維。思維方向就像燭光一樣向四面八方多方輻射。中學生在認知的過程中,求同思維起主要作用,思考問題往往朝一個方向前進,容易孤立、靜止地看問題,表現在閱讀中是被動接受書本給予的現成答案,不愿深入地思考。這樣就需要教師啟發引導,比如文章的標題,大家都知道是文章的眼睛,它揭示主題和體現文章中心內容。
筆者就常利用標題來訓練學生的思維,如讓學生初讀《皇帝的新裝》后,給課文加一個副標題“一個……皇帝”,用課文的詞:昏庸、虛偽、愚蠢。又比如:筆者處理《春酒》標題時也是這樣。在教學此文時,要求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這是一杯怎樣的春酒,①從內容的角度,②從情感的角度,③從事件的角度,④從其它的角度。
2.用比較法訓練對比思維
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比較可打開思維的閘門,點燃思維的火花。對比思維是一種確定事物異同的思維形式,是從分析到綜合,從具體到抽象的橋梁。經常采用比較法訓練學生的對比思維,這也是課文教學中常用的訓練形式。
①同一事物在不同作家筆下的形象比較,如教學《荷花淀》時將《愛蓮說》《荷塘月色》《荷花淀》中的荷葉、荷花進行比較,無疑會在學生頭腦中產生豐富的思維內容。他們可以從異中見同,同中見異,其創造思維必將迸發燦爛的火花。
②歸類比較,如學《滿井游記》時提出問題:為什么袁宏道能蕭然于山石草木之間?為什么歐陽修能與民同樂?為什么范仲淹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為什么柳宗元面對幽靜的小石潭會凄神寒骨?陶淵明能心遠地自偏,忘懷得失?學生運用對比思維,通過比較推理,從而得出:作家的心理和處世態度與作家的人生經歷和社會環境密切相關。另外,還可將人物形象、主題思想不同而同一單元、同一體裁的文章或同一素材而不同體裁的文章作比較。
3.用想象、聯想訓練形象思維
想象是創造的翅膀,在閱讀教學和寫作中讓學生對圖畫、文章等閱讀寫作材料運用粘合、擴展、補充、延伸、對比夸張、典型化等不同方法,通過想象進行創造性閱讀,進行續寫故事和想象作文等訓練,從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 培養 心理素質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才素質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作為學校,不能把心理教育視為一種附加的教育,而應該把它滲透在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尤其是學科教學顯得更為重要。如果能在上課時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對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會最有效、也最有意義和價值。具體到語文,根據《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痹谡Z文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讓我們的學生在語文課中形成良好心理素質,成為一名語文教師的責任。
據有關調查結果表明,造成當今少年學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過度的焦慮、偏執、長期的憂郁、社會恐慌。學生的這些行為和心理,引起了我的深思,讓我對學生心理健康進行關注。在此,就如何在語文課堂中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
一、根據學生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培養目標
據有關調查顯示:在學習能力的差異性方面,問題男生的比例明顯高于問題女生。這種差異性除了學習環境和方法問題,還有男、女的因為性別特征受到社會觀念和與之相對應的父母、老師教育方式的影響。因此針對男孩更好奇、好動、好玩和逆反心強的特點,設計具體方案,讓他們能形成健康的情感意識,對學習產生興趣,讓學習動力促進學習能力的全面發展。
二、創設和諧、溫馨、愉快的語文學習氛圍
葉圣陶曾說:“要愛滿天下?!毙睦韺W家羅杰斯則對積極的情感交流最為重視,他把“溫情、關懷、喜歡、認可、”看作是人類的普遍需要和產生自信的源泉,每個學生都希望得到一種認同感,而這種感覺的主要來源是教師,教師的微笑、、慈愛的語言,不但能使學生感到安全,對世界產生基本的自信,而且還能使其感受到自身的價值,從而愉快地生活、學習。其次,教師還要同學生交朋友,久而久之,人與人之間真誠美好的東西會不斷滲進學生的心靈,萌發友愛、誠實的情感,養成活潑開朗的性格。
三、優化語文教學活動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馬卡連柯認為:教育者不僅是在同孩子談話時教訓他們才是進行教育,而實際是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不在場的時候,也是在教育。學生在學習上不如意就會引起學生情緒低落,有些學生因厭學而學習成績不理想,往往失去自信產生自卑,直接會影響到他們的心理健康。教師教學觀念陳舊,課堂缺乏生動形象也是引起學生學習厭倦。因此,樹立科學的教學目標、努力優化課堂教學才能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那么如何才能優化語文課堂教學呢?首先要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其次要優化教學策略,優化教學設計。采用愉快教學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美好的情感與創造力。還可針對學困生可采用分層教學和成功心理暗示教學。最后,提高課堂組織管理能力,精心營造融洽的課堂心理環境。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要樹立現代教學理念,學會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優化自己的語文教學。這樣既能提高教學效果,也能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提高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情緒,只有緩解了學生的學習壓力,使他們感受到學習是件愉快的事,自然就會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
四、在語文綜合性活動中,培養學生健全人格
我認為,語文綜合性活動是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積極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等健全人格的一個很好的途徑。例如:教學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時,為了讓學生更好體會“抓住人物的某一細節,細微之處見真情”的散文特色,我通過反復朗讀、重點詞圈劃,歌曲欣賞,引導學生體會“父親”無微不至的愛。然后再讓學生暢談心聲,說說在自己的經歷中,父親有哪些細節令人難以忘懷。四人小組討論后,推選同學上臺演講,全班交流點評。最后讓學生制心卡片,將自己想對父母說的話寫下來,回家后送給父母,這一系列的語文綜合性活動使學生學會理解,學會感恩。
又如教學《阿長與山海經》一文時,我將問題設計巧妙,使新舊知識發生合理而自然的聯系。從魯迅的《從白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講美女蛇的長媽媽到引導給我買《山海經》的阿長,學生感到自然、輕松。提了下面的問題:假如阿長是你的保姆,你討厭她嗎,舉例說明?抓住學生的回答緊接著提出:我討厭她把《山海經》說成《三哼經》可推測出阿長屬于社會什么階層的人,文化程度怎樣?最后提出:她是如何買到《山海經》的?她買到書后是怎樣的心理?我是怎樣的感受?這些問題給學生一個清晰的思路,更有利于他們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通過對文章的品讀,使學生明白“小人物”身上有哪些優秀的品質值得我們去贊美,我們身邊的“小人物”其實也是“大人物”,讓他們樹立的正確的人生觀。
五、語文教師應密切與家長的聯系合作
如果我們在語文課上對學生進行積極向上的情緒培養時,家長卻給孩子灌輸消極思想;教師在鼓勵、肯定學生,家長卻責罵他們。那么,教師和家長之間的這種教育差異,將使這項工作徒勞無功。因此,就應密切與家長之間的聯系。語文教師可通過家長會、舉辦講座、個人溝通家訪等形式向家長宣傳,讓家長認識到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素質的重要性和正確的教育方法。這樣家長和教師都可掌握更多關于學生的情況,有利于對癥下藥,共同提高其心理素質。
在語文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不是讓我們脫離語文教學實際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而是要求我們,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優勢,尋求文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點,運用心理學理論和方法促進學生認知、情感、意志與行為等良好心理品質的發展,使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高素質人才,才能真正實現全民族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霍克林.提高學生心理素質,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J].中國教育學刊,1996,(04).
[2]國家教委人事司編.中小學教育科學研究[M].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