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學生網絡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1影響大學生網絡消費的因素通過對大學生消費特色的調查研究,將信息不對稱、法制健全程度、風險感知、廣告宣傳這4個因素作為影響大學生消費的相關影響因素[5]。(1)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對稱理論是指在市場經濟活動中,不同人員對有關信息的掌握是存在顯著差異的;掌握信息比較充分的人員,一般處于比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缺乏的人員,則處于比較不利的地位[3]。(2)法制健全程度。在我國有關互聯網上的消費的法律法規制度還存在著很多的漏洞,因此在商品信息上大學生消費群體就屬于了信息擁有量少的群體,而商家就能夠利用其足夠的信息進行謀利。由于法制不能很好地對其進行監督和管理,不能讓大學生消費群體和商家形成公平的交易。(3)風險感知。風險感知是指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之下,因為無法預料這一消費結果的優劣而產生的一種不確定性感覺。由于對信息的接受程度不同,使得感知到的風險也會不同。風險感知的差異可能使得大學生消費者的消費意識也不一樣,最終導致消費行為的不一樣。(4)廣告宣傳。由于商家的大量的廣告宣傳,給消費者造成了一種誤導,為消費者提供了不真實的信息,使得消費者做出了不正確的消費行為。
1.2模型的假設根據以上因素的分析,從而提出信息不對稱影響因素的假設模型,如圖1所示:其中:H1:法制健全程度與大學生消費行為存在相關關系;H2:法制健全程度與廣告宣傳存在相關關系;H3:廣告宣傳與風險感知存在相關關系;H4:風險感知與信息不對稱存在相關關系;H5:法制健全程度與信息不對稱存在相關關系;H6:信息不對稱與大學生消費行為存在相關關系。
2問卷調查及量表設計
2.1樣本選擇本研究的對象是長三角地區的大學生,由于數量多、范圍廣,筆者僅在學校圖書館、教室、學生宿舍以及學校周邊地區發放問卷,還有一部分問卷通過電子郵件在網絡上發放,主要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蘇州、無錫、常州、合肥、鎮江、揚州、鹽城等城市及地區。正式問卷共3部分:①問卷簡介,向被調查者介紹和說明調查目的和調查內容;②被調查者個人因素調查,主要包括性別、年齡段、文化程度;③影響信息不對稱的相關因素調查,包括信息不對稱、法制健全程度、風險感知、廣告宣傳4個方面。問卷第三部分采用5分法調查大學生消費者的態度,分別為非常符合、比較符合、基本符合、比較不符合、完全不符合5個態度層次。
2.2問卷測量量表根據前面提出的假設模型,結合本研究的具體情況,提出以下各變量的測量指標。
2.2.1信息不對稱的指標體系對信息不對稱的測量分為3個測量題項:①我非常關注那些與信息不對稱相關的消息;②信息不對稱不會影響我的正常消費行為;③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我會選擇信息更加完全的商品進行消費。
2.2.2法制健全程度的指標體系對法制健全程度的測量分為3個測量題項:①網絡管理制度相對健全能夠保障商家產品信息的真實性;②我國的法律制度保護大學生的消費行為;③我國的法律制度削弱信息不對稱的影響。
2.2.3風險感知的指標體系對風險感知的測量分為4個測量題項:①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我仍然進行網上消費;②商家的對商品信息的描述都是真實可靠的;③信息不對稱是無處不在、不可避免的;④在網絡消費前會先調查商品的信息,避免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麻煩[5]。
2.2.4廣告宣傳的指標體系對廣告宣傳的測量主要根據網絡廣告對信息不對稱的影響,分為4個測量題項:①被商家的大幅度廣告宣傳吸引而進行網上消費;②被虛假的廣告信息吸引而進行消費;③廣告宣傳加強了市場上的信息不對稱;④廣告宣傳削弱了市場上的信息不對稱。
2.2.5大學生網絡消費行為的指標體系對大學生網絡消費行為的測量分為3個測量題項:①我和周圍的人經常在網上進行消費;②在經濟條件允許下我不在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影響;③進行網絡消費時我通過商家描述了解商品信息[6]。
3數據的收集和分析
3.1樣本描述性統計本研究一共發放800份問卷,其中320份問卷是現場發放,還有480份問卷是通過電子郵件的形式發送進行調查的。最終一共收回722份問卷,剔除其中無效問卷12份(無效問卷主要是問卷中至少有一題沒有做),有效的問卷是710份,錄入的有效數據也是710份。本次有效調查人數有710人,調查區域在長三角地區的主要城市和地區。從性別上看,男女比例接近對半,女性稍多了一點;就學歷而言大部分是本科,占66.5%,??普?6.8%,居第二多,碩士35人,博士學歷的16人,比較少。
3.2信效度分析
3.2.1信度分析本研究采用Cronbach’sα系數來檢驗問卷的信度,該值越大表示信度越高[7]。本研究中各變量的Cronbach’sα系數見表1,可以看出本研究各變量的Cronbach’sα值在0.703至0.784之間,均大于0.7,這表明本次問卷調查所設計的測量體系具有較高的信度。
3.2.2效度分析根據Kaiser的觀點,KMO值越大時,表示變量間共同因素越多,越適合進行因子分析。見表2,信息不對稱的KMO值為0.655,適合做因子分析。關于信息不對稱的3個測量題項落在一個因子內,所對應的因子載荷超過的題項的總體特征,信息不對稱可以歸結為一個因子。除了大學生消費行為的KMO值只有0.591,勉強適合做因子分析。經過效度檢測,信息不對稱、法律健全程度、風險感知、廣告宣傳和大學生網絡消費行為的相關測量題項都落在一個因子內,5個方面都可以各自歸結為一個因子。
3.3結構方程模型的分析
3.3.1初始模型檢驗常用的擬合度指標有以下幾個:卡方與其自由度的比值CMIN/DF、擬合度指數(GFI)、AGFI調整的擬合度指數、IFI增加擬合指數、CFI比較擬合指數、RMSEA漸進殘差均方和平方根,得到初始模型的擬合度見表3??梢钥闯觯珻MIN/DF略大于3,其他各指標的值也都略偏小,RMSEA的值偏高,模型適配度欠佳,可以看出初始模型的擬合度還不是很好,需要對模型進行修正。
3.3.2模型修正后的檢驗對初始模型進行修正后,各項擬合度指標值見表4,可以看出修正之后的模型卡方與其自由度的比值為2.274,這說明適配情況優良;GFI、AGFI、IFI和CFI的值均落在最優值趨向內,模型擬合度良好;漸進殘差均方和平方根RMSEA為0.073,在0.05至0.08之間,說明模型的擬合度良好。在SEM方法中,判別回歸系數是否顯著異于零的標準是臨界比例,簡稱C.R.,當C.R.的絕對值≥2時,回歸系數數值即可認定為在顯著性水平0.05下,見表5。其中,廣告宣傳因素和風險感知因素對大學生消費行為的影響是通過信息不對稱這一變量,廣告宣傳和風險感知對大學生消費行為是間接的;法制健全程度雖然沒有直接影響大學生消費這一行為,但是法制健全程度通過廣告宣傳因素和風險感知因素,也間接對大學生消費行為有影響[6]。
3.4假設模型驗證結論總結以上數據的分析結果,現在將所有假設及其驗證結果進行匯總,見表6。可以得出以下結論:①法制健全程度對大學生網絡消費行為的影響不大,在大學生進行網絡消費的時候可能沒有考慮到維權等法律方面的因素;②法制健全程度對廣告宣傳有著較大的影響,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減少廣告傳遞給大學生消費者的虛假信息,從而減少信息不對稱的影響;③廣告宣傳對風險感知的影響較大,廣告宣傳力度的加大,就可能致使大學生風險感知度減小,大學生還是處在信息的劣勢;④風險感知與信息不對稱之間存在著顯著的相關關系,風險感知能力越強,信息不對稱的影響就越小;⑤法制健全程度對信息不對稱的影響較弱,法律制度的建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信息不對稱對大學生生網絡消費的影響;⑥信息不對稱與大學網絡消費行為的關系較為顯著,在信息不對稱的狀況下,大學生對在網絡上消費還是有所顧忌的,商家的誠信、商品的質量、物流的速度都是大學生網絡消費所要考慮的問題[8]。因此,信息不對稱與大學生網絡消費行為是顯著的負相關關系。
4總結
網絡的復雜性和大學生自身的特殊性增加了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難度,因而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需要黨、團委、高校和大學生等相互配合,形成立體的全員育人格局。
1發揮黨的領導作用
同志多次強調,牢牢掌握黨對高校意識形態的主導權,提高高校黨委引領和控制意識形態的能力,正確引領意識形態發展的方向。為此,一要堅持黨對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領導,包括政治、組織、思想等領導;二要提高黨對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領導能力,加強執政黨建設,保持黨的階級性和先進性,掌握意識形態教育主導權。
2發揮共青團的職能作用
共青團是意識形態建設的實踐者和意識形態滲透的防衛者,因而,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離不開它的支持。其一,開辟共青團網上教育基地。利用網絡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武裝大學生,自覺抵御西方意識形態的網絡滲透。其二,樹立為青年服務的理念。共青團在解決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思想問題的同時,要著眼于解決大學生最關心的實際問題,增強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凝聚力。
3發揮高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隊伍的中堅作用
高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隊伍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高校輔導員,這是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中堅力量,其素質和能力直接影響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成效,因而要加強這支隊伍的素質和能力建設。其一,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的建設。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主陣地,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老師是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重要主體。我國必須搞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的選拔、培訓及管理,努力造就一支既懂意識形態又懂信息技術的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專業隊伍。其二,充分發揮高校輔導員的教育作用。調動高校輔導員工作的積極性、創造性,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解決學生網上網下的問題,積極探索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教育工作的規律,加強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老師的合作,增強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實效性。
4發揮大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導作用
沒有絕對的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在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活動中,大學生一方面是受教育者,接受主體的引導,同時也是學習的主體,安全教育的影響只有通過大學生自己接受,才能真正起作用,因此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要充分發揮大學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其一,幫助大學生樹立自我教育的觀念,認識發揮自身能動性的重要性;其二,提高大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大學生掌握自我教育的方法,將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內容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確保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目標的實現。
二充實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內容
教育內容是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中介,直接關系到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效果。由于網絡意識形態是基于虛擬網絡社會而產生的意識形態新樣式,因此,我們必須注意教育內容的與時俱進,在考慮社會發展要求、大學生個體需求的同時,將網絡社會的特殊性納入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內容體系,充實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內容。
1網絡法制教育
網絡的開放性、虛擬性等容易滋生網絡犯罪,網絡安全離不開法律的維護,對大學生進行網絡法制教育,是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教育的應有之義。其一,澄清認識,提高大學生網絡法制意識。轉變大學生的觀念,使大學生意識到網絡不是一個“絕對自由”的空間,要在法律范圍內用網。其二,利用網絡開展網絡法制教育。在建立一批有吸引力的法律類網站的同時,將教育內容與日常網絡生活結合,形成潤物無聲的網絡法制教育方式。其三,開設專門的網絡法制課程。將網絡法制教育納入大學生法制教育課堂中,在法律基礎課中增加網絡知法、守法、維權等內容。
2網絡道德教育網絡意識
形態安全的維護不僅需要法律硬約束,還離不開道德軟支撐。網絡道德教育是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重中內容。其一,愛國主義教育。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使大學生自覺抵制西方意識形態的網絡滲透。其二,加強網絡道德規范教育。這是最直接的網絡道德教育,培養大學生網絡文明觀念。其三,加強自律教育。培育網絡自律意識是網絡道德教育的落腳點,這樣才能將維護網絡意識形態安全落在實處。
3網絡安全技術
教育網絡技術是網絡意識形態產生的物質前提,只有掌握網絡安全技術,才能真正維護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網絡安全技術教育是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題中之義。一方面,開設網絡安全技術課程,將最新的網絡安全技術納入課堂,提升大學生網絡安全技術水平;另一方面,強化實踐教學環節,真正提高大學生維護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能力。
三拓寬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陣地
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需要在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主陣地的同時,擴大社會實踐陣地,開辟網絡新陣地,形成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1優化理論課主陣地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根本目的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是大學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主陣地。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作為意識形態教育的新形態,亦離不開思想政治理論課主陣地。在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過程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術性、實踐性和現實性,一方面,通過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闡述,幫助學生厘清網上各種意識形態的實質,認識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科學性;另一方面,通過對社會現實問題的解讀,幫助學生了解主流意識形態的價值,主動接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2擴大社會實踐陣地
“是從實踐中來并被實踐證明了的科學理論,只有聯系實際,才能真正掌握,也只有真正聯系實際,才能真正用好”,只有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才能深刻認識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科學性。一方面,擴大社會實踐的范圍,有針對性地建立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實踐基地,深化大學生對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內容的認同;另一方面,加強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指導,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會受到“網絡意識形態終結論”等錯誤思潮的侵蝕,需要加以思想引導,增強大學生對網絡意識形態的辨別力。
3開辟網絡新陣地
網絡成為西方爭奪大學生的新陣地,并且網絡意識形態是基于網絡社會而產生的,因而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離不開網絡陣地的支撐。我們必須主動占領網絡思想陣地,加強對網絡陣地的建設和管理。一方面,要主動占領網絡陣地,意識形態的主陣地,如果不去占領,各種非甚至反的東西就會去占領,因此我們必須搶占網絡宣傳的制高點,唱響網上主旋律;另一方面,加強網絡陣地的管理,發揮網絡陣地“以正確輿論引導人”的作用,保證在網絡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
四創新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方法
傳統意識形態安全教育方法是在特定條件下形成的,也具有一定的現代價值,但與網絡的特性、人在虛擬社會中思想形成發展的規律等不相符,因此,我們在借鑒傳統意識形態安全教育方法的同時,必須創新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方法。
1上下聯動
上下聯動主要是指聯系大學生網上網下生活,將網上教育與網下教育相結合。其一,網上教育與網下教育相結合。網上意識形態安全教育是以網絡為工具而進行的實踐活動,網下意識形態安全教育主要指面對面的現實教育。二者具有互補性,因此,我們要在發揮傳統課堂優勢的同時,充分利用網絡開展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其二,把虛擬生活和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從根本上講,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面對的仍然是現實的人,因而教育者要把握大學生網民的思想實質,解決好大學生網民思想情緒中反映的實際問題,實現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生活化和人本化。
2軟硬并舉軟硬并舉的方法
主要包括軟件開發和硬件建設相結合、軟性疏導和硬性堵截相結合。其一,軟件開發與硬件建設相結合。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是意識形態安全教育適應現代科技發展而出現的,因此我們在建設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硬件的同時,積極開發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相關軟件。利用集思想性、趣味性于一體的教育軟件,增強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吸引力。其二,軟性疏導與硬性堵截相結合。網絡的平等性、開放性決定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必須軟硬兼施。在抵制各種有害思想侵襲的同時,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對大學生進行疏導,真正實現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入腦、入心。
3一多結合
需要政府加強對網絡文化的宏觀控制和領導,增強文化軟實力。同時高校要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做好網絡宣傳教育,營造積極向上的網絡氛圍。可以實行校園網絡屏蔽或網絡輿論監督機制,加強網絡信息內容的管理,引導學生的上網方向,加強管制,凈化校園網絡環境。在校園網上多共享一些符合現代大學生價值體系的資源。
(二)加強對網絡輿論的引導和監督
為防止大學生受到極端錯誤言論的影響,必須健全網絡社會管理機制。及時全面掌握網絡輿論,正確疏導負面輿論。高校要積極進行自身的網站建設,學生在學校上的最集中的網站就是校園網,因此校園網要做到提高吸引力,努力摸索大學生所喜愛的方向。要及時關注像貼吧之類的公共平臺,了解他們的輿論興趣點和思想方向。建立學校自己的微信平臺,吸引學生參與這些公共平臺。
(三)結合專業課堂,充分利用網絡資源
大學生課上課下手機不離身,24小時隨時隨地用手機上網。然而這種行為大多數無目的性,也就是說,學生不是有意識的尋找自己想要的信息,而是被隨便什么信息牽著視線走。所以,高校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喜歡使用手機上網這一特征,引導學生關注網上的某些有益資源,經常給學生推薦網上的文字視頻圖像,或者布置作業讓學生帶著疑問去搜索網上關于某個話題的信息資源。這樣把學生從混亂無意義的八卦焦點中抽出身來,養成主動尋找有意義的網絡話題的習慣。
(四)結合思政理論,解讀網絡輿論事件
教師可通過結合思政理論,解讀網絡輿論事件,使枯燥的理論生動化、生活化,進而更好地幫助大學生提高實際處理問題的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揮實際效果。教師可以通過和學生一起分析一連串的網絡相關事件,啟發學生用客觀的方法理性地觀察社會,洞察事物發展的規律和本質,不被一些錯誤思潮所誤導,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五)梳理各種信息,拓寬知識視野
每天海量的網絡輿論充斥著人們的眼球。然而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他不為人知的歷史淵源,教育工作者可以把網絡輿論中一些橫向的、孤立的事件拿來,告訴學生們這些事件共同的歷史脈絡,使學生的視野向縱深拓展最終于生活中、實踐中和課堂中潛移默化的實現人生觀與價值觀的確立。
(六)引導學生自我教育,挖掘參與網絡輿論時出現的問題
參與網絡輿論行為就像人們進行的心理活動一樣,不容易被外人直接感知。所以,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的網絡行為,就像自己最了解自己的想法一樣。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in the human progress produced positive stimulative effect at the same time, also inevitably produce a negative effect. Network influence on University Students'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Our education should be with the method of modern communication means change,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ed.
關鍵詞:網絡倫理道德 大學生 道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Keywords: network ethics mor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作者簡介:王凌(1985--),女(漢),江臺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在讀碩士。
互聯網在當今社會已經成為繼報刊、廣播和電視之后發展起來的第四媒體,并逐漸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成為人類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隨著高校校園網絡化的迅速發展,網絡在其積極意義上作為大學生們學習和娛樂的平臺的同時,也如一把雙刃劍,日益暴露出他們的倫理道德問題。
一、網絡環境下凸顯出的大學生倫理道德問題
網絡覆蓋范圍廣、內容生動直觀、傳播速度迅速的特點為大學生學習知識、思想政治教育開拓了嶄新的空間,也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但是,網絡的隱蔽性和自由性以及“他人在場”的缺失性,使得大學生倫理道德責任感弱化,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現實中的思想道德和價值觀,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干擾。據調查顯示,在校大學生的倫理道德觀念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扭曲,思想道德水平發生了不同程度的下滑,這確實是件令人擔憂的事情。下面筆者就網絡對大學生帶來的消極影響進行淺顯的概括。
第一, 網絡的虛擬性特點容易讓人迷失真我
網絡以虛擬實在和虛擬空間作為基本的技術支撐,人們可以借助于網絡的虛擬性特點隱匿和篡改自己的真實身份和處境來掩飾自己在網絡上的各種行為。比爾蓋茨曾在《未來之路》中引用了一副有意思的漫畫:一只正在操作網絡的狗對另外一只狗說:“在Internet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边@形象地表現了網絡的虛擬特征。青年大學生作為網絡的主體,因其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尚未形成,容易讓自己沉溺于虛擬的網絡中被一些虛假的現象所迷惑,而做出些與自己身份不合的舉動?!白沸亲濉痹诖髮W生中是一個很普遍的群體,很多大學生甚至放棄學業去碰自己的“偶像”。但是這些所謂的偶像在網絡上光鮮亮麗的背后是否存在一個真的自我呢?這就不得而知了。
第二,網絡娛樂性的特點使人沉迷其中,扭曲了人性的正常發展
網絡的娛樂性使得大學生不再以學習為重心,他們上網大部分是為了娛樂,網絡世界的多變性讓他們目不暇接,以至逐漸迷失了方向。不斷發展的網絡游戲,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投身于華美絕倫的近于現實的網絡游戲畫面中。在這種虛擬的網絡游戲環境中,很多大學生因其心智還不成熟而導致迷失自己,造成其價值觀的扭曲,引發青少年犯罪。
第三,網絡的隱蔽性造成網絡信息的虛假難辨,
網絡的這種隱蔽性使得網絡信息真假難辨,導致種種弄虛作假、爾虞我詐的現象出現,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倫理道德觀念。個別同學甚至萌生了某種不良的念頭,覺得“作假可以獲得成功,老實只會導致失敗”。這種思想觀念,使得大學生不講誠信的現象在大學里隨處可見,作弊現象屢見不鮮。更有甚者為了獎學金或是評優在考試過后找老師要求加分等等。這些不誠信的舉動隨著互聯網前進的步伐越來越普遍,這告訴人們這種失衡現象應該盡快加以控制,否則將會對大學生倫理道德造成更為嚴重的影響。
二、凈化大學生的網絡德育環境
網絡快速發展的趨勢不可阻擋,我們只能順應這一趨勢,但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網絡這一途徑,使消極因素轉化為積極因素,用生動快捷的方式把科學的正確的思想觀念傳播出去,積極開展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方法正確,開展教育才會有成果,大學生才會接受,才會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去改造社會,從而展現自己新一代的精神風貌。
第一,高校要大學生的網絡準則,加強對大學生倫理道德的培養。網絡倫理是現實倫理的延伸和拓展,要想使大學生有一個正確的網絡倫理觀念,必須在現實中加強對大學生倫理道德觀念的培養。對大學生的上網行為必須有所規范,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讓他們心里要明白,讓他們懂得自律,同時要對他們進行監督和管理。
第二,學校應當多開展學生樂于參加的德育教育活動,減少學生上網時間。同時,加強道德紀律教育,提高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這樣做的目的是使他們能夠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避免倫理道德失范,以防受到傷害,同時要讓他們明白網絡世界并不是真正虛擬的,可以隨心所欲的,同樣要受到倫理道德的規范和制約。
學生倫理道德教育事關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重視。網絡的普及和推廣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倫理道德教育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德育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嶄新的工作陣地。我們要大力挖掘網絡信息資源,充分利用它的優越性,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網絡成為學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倫理道德教育的有利途徑,使整個網絡進入一個良性發展的軌道,構建完美的社會主義網絡文化。
參考文獻:
[1]網絡倫理的若干視點.中國報刊雜志大全
社會網絡對大學生學習能力的影響。行為理論中的學習能力,是指“發現錯誤,并重新建構學習方式”。在社會網絡研究中,學者們對大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內涵進行了進一步擴展,更加強調大學生在社會交往中的主動性。即引導大學生通過對網絡中資源的信息收集、分析識別,進而對收集到的資源進行總結、整合以及吸收。在社會交往中,大學生需要對外部環境進行識別、適應以及解釋,進而與環境進行持續的互動。社會交往中,大學生與其他社會成員之間的互動過程表明,社會網絡地位不同是造成大學生學習能力差異的重要原因。大學生所在的社會網絡能夠對大學生行為特質產生顯著的影響,進而影響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的學習能力培養與塑造。具有廣泛社會網絡資源的大學生,創業機會識別、創業機會把握以及創業資源整合的能力更強。大學生學習能力能夠提高創業績效。在創業活動中,具有良好創業意識的大學生對于追求更高的創業績效具有強烈的導向意識。大學生創業意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所在組織的能動性、個人學習能力等決定的,即學習能力將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其創業意愿的產生。也有一些學者對大學生學習能力與創業績效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認為學校環境對于大學生創業績效將產生顯著的影響,這種影響作用是以大學生的學習能力為中介的。大學生的學習行為不僅可以激發創業激情和動力,還可以促進創業潛力的發揮,加強與相關創業資源、客戶以及其他主體的合作關系,進而促進創業績效的提升。學習行為對于大學生創業績效也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這種作用在初次創業與二次創業中的作用具有差異性。
二
變量測量。本文相關變量的測量量表主要采用國內外現有文獻已使用過的量表,并根據預調研對問題項加以修改以確保其科學性與合理性。調查問卷采用了通用的Likert五點量表形式。其中,社會網絡測量量表主要參考了程聰等的研究成果,分為關系強度、網絡規模和網絡中心度等三個維度。關系強度的測量條目包括“相對于其他創業者而言,貴公司的創業者擁有更加廣泛的人脈”;“相對于其他創業者而言,貴公司的創業者擁有更多的合作伙伴”;“相對于其他創業者而言,貴公司的創業者能夠獲得更多的信息”三個問題項。網絡強度的測量條目包括“相對于其他創業者而言,貴公司的創業者與研究人員關系密切”;“相對于其他創業者而言,貴公司的創業者與重要伙伴保持頻繁聯系”;“相對于其他創業者而言,貴公司的創業者能夠快速獲得朋友的幫助”三個問題項。網絡中心度的測量條目包括“相對于其他創業者而言,貴公司的創業者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相對于其他創業者而言,貴公司的創業者能夠不斷認識新伙伴”;“相對于其他創業者而言,貴公司的創業者在相關行業都有新伙伴”三個問題項。大學生學習能力測量量表主要參考龍永等研究成果,分為機會識別與資源整合兩個維度。其中,機會識別的測量條目包括“相對于其他創業者而言,貴公司的創業者更容易獲得創業信息”;“相對于其他創業者而言,貴公司的創業者對創業機會更敏感”;“相對于其他創業者而言,貴公司的創業者會積極尋找潛在創業機會”;“相對于其他創業者而言,貴公司的創業者創業熱情更高”等四個問題項。資源整合的測量條目包括“相對于其他創業者而言,貴公司的創業者素質更高”;“相對于其他創業者而言,貴公司的創業者擁有的知識能夠推動企業進步”;“相對于其他創業者而言,貴公司的創業者能夠與客戶經常分享彼此的產業信息”;“相對于其他創業者而言,貴公司的創業者有能力與客戶、供貨商或伙伴相互合作來解決問題”等四個問題項。有關大學生創業績效主要參考了丁岳楓和杜建華等的研究,分為生存績效與成長績效兩個維度。其中,生存績效的測量條目包括“貴公司的產品投資收益率(投資收益/投資成本)好”、“貴公司凈收益率(凈收益/總銷售額)較高”、“貴公司的產品市場占有率高”三個問題項。成長績效的測量條目包括“貴公司的產品銷售額增長速度快”、“貴公司的產品市場份額的增長速度快”、“貴公司的產品資金周轉速度較快且資金鏈穩定”三個問題項。研究樣本獲取與信效度檢驗。關于研究樣本獲取,本文采取問卷調查方法進行數據收集,以杭州地區的13所高校中展開創業或者有創業意向的高校大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調研的形式主要采用現場發放問卷與郵件發放兩種方式進行。本次數據收集活動從2012年9月開始到2013年11月,共發放600份問卷,收回486份,回收率為81%,其中有效問卷156份,有效回收率為26%。從調研所收集數據的分布來看,在樣本的學校與專業分布方面具有較好的代表性。關于樣本的信度與效度檢驗,在本文中,信度我們通過Cronbach’sα系數來進行檢驗。社會網絡、組織學習以及創業績效的Cronbach’sα系數分別為0.801、0.813和0.739,所有量表的Cronbach’sα都超過了0.7的標準,測量量表中的問題條目相關度最小的為0.431,高于0.4的基本要求。這說明,本文的測量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水平。另外,KMO最小為0.793,且因子載荷量的比例也都在50%以上。因此,量表具有較好的區分效度。綜上所述,本文的測量量表具有較好的信效度水平。
三
在本文提出的理論模型中,涉及大學生社會網絡、大學生學習能力與大學生創業績效等三個變量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因此,我們將采用結構方程模型來對這種變量之間的關系進行檢驗。具體來說,在整體模型檢驗中,我們采用AMOS17.0對本文提出的理論模型進行檢驗。第一步,構建了大學生社會網絡對于大學生創業績效的直接影響模型,并對該模型進行實證檢驗。第二步,構建了加入中介變量條件下的大學生社會網絡對于大學生創業績效影響的中間變量模型,并對其進行實證檢驗。直接模型與中介模型的模型擬合指標中χ2/d.f值分別為2.46和2.43,均處于1到3之間,達到理論上的合理水平;GFI指標值分別為0.932和0.929,均高于0.9,達到理論要求的水平;CFI指標值分別為0.949和0.951,均高于0.9,達到理論要求的水平;TLI指標值分別為0.972和0.989,均高于0.9,達到理論要求的水平;RMSEA指標值分別為0.061和0.047,處于理想水平0.01到0.08之間。因此,我們可以推斷,本文中的直接模型和中介模型可以用來檢驗變量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從直接模型中我們發現,大學生社會網絡對于大學生創業績效的影響路徑系數為0.457,且顯著性水平小于0.001。因此,我們推測大學生的社會網絡對于大學生創業績效將產生顯著的積極影響,即假設成立。在中介模型中,大學生社會網絡對于大學生學習能力與創業績效的影響路徑系數分別為0.231和0.325,顯著性水平分別小于0.01和0.001。大學生學習能力對于大學生創業績效的影響路徑系數為0.307,顯著性水平小于0.001。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大學生學習能力在大學生社會網絡與大學生創業績效之間產生了部分中介作用。
四
在網絡信息資源整合的過程中,由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絡信息資源的品種、門類相當廣泛、豐富,這就要求資源整合的過程要分類詳細、體系完善、技術成熟,不能丟三落四、掛一漏萬。目前,許多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絡信息資源開發、整合的程度尚淺,沒有認識到各個整合要素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也沒有很好利用整合平臺,資源聚合度不高,呈現“碎片化”狀態?!八槠闭犀F象的表現如下:
1.整合要素不集中,網絡信息資源分散。各高校之間、高校內部獲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資源的渠道不暢通,網絡信息資源管理主體較多元化、資源要素不集中,各資源版塊與教師、學生、家長、社會之間缺乏合作,形成網絡信息資源的各自獨立、分散、不鏈接狀態。在市場經濟的指揮棒下,資源早已從“平均分配”走向“按需分配”、“效益分配”。許多高校最新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絡信息資源主要掌握在專職學生輔導員、班主任、團委、學生干部手中;而教務處、黨校、宣傳部、專任教師等通常掌握的是傳播后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二手資料,不能及時、迅速地把握信息。在這種情況下,資源豐富的部門如果不能與資源匱乏的部門在整合系統中策略一致,協作互補,則直接影響工作效率。例如:在大學生就業市場中,網絡信息資源配置不均,會直接導致大部分學生涌向大城市和熱門行業,造成這個行業和城市的門檻越來越高。而相對冷門的城市、職位無人問津,形成就業市場的“冰火兩重天”現象。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絡信息資源占有與配置的失衡、整合要素的不集中,就會影響教育合力作用的發揮。
2.整合結構不合理,低水平重復建設。有的學校內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絡信息資源的重復建設率很高,橫向、縱向溝通少,不少網絡信息資源類似、雷同、過時、乏味,缺乏系統性、規范性。高校各部門、各學院、各年級各自為政、各自為網,學校資源大量的低水平重復建設,費時、費力、費錢。而真正有用的網絡信息資源少之又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絡信息資源在整合的過程中,不僅要內容豐富、詳實,更要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獲取有質量、有價值的資源,提升學生的審美鑒別力,拓寬知識面。如果僅僅只是對網絡信息資源在數量上的簡單搜集、羅列、粗加工,整合時沒有進行深度開發、提煉,沒有開拓性、前沿性的資源,那么這些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將變成無水之魚、無本之本,久而久之,會失去生機和活力。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絡信息資源整合路徑
網絡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和“整合機遇”?;ヂ摼W的全球性特征,對大學生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念產生影響和沖擊。信息的多元化、開放性會讓一些學生迷失在網絡中,受一些錯誤思想的引導。然而,互聯網也帶來了整個高等教育思想、模式和方法的深刻變革,并為現代教育的發展提供歷史機遇。網絡這個具有潛力的兼容性大平臺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資源整合帶來了很大機遇,大大拓寬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素質的開發途徑,改變公共信息資源占有不均的現狀。由于“沖擊”與“機遇”并存。因此,我們在整合中要充分挖掘與整合全社會資源體系中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關的各類網絡信息資源,構建一個科學高效的邏輯結構系統,切實增強實效。
(一)“量”的聚集,建立“網絡信息資源庫”要占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至高地,首先要建立最吸引學生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絡信息資源庫”,在“庫”中可建立各大“版塊”。例如:“就業創業”、“心靈雞湯”、“時政熱點”、“國學精粹”、“學術論壇”等。在建立網絡資源庫的過程中,調動教育管理者多主體、匯聚多渠道的主觀能動性,將分散的資源形成各力;以改變網絡信息資源“量”上的良莠不齊和“質”上的聚合度不高。我國自古就有“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的說法。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絡信息資源進行系統整合,建設成內容豐富、運轉高效、載體多樣的資源庫,將為學校節約很多成本,節省人力物力。通過各學校的內網平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及時各類信息、召開各項活動、宣傳各種思想、進行各種引導。學生還可以從資源庫里下載有關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資料、專業文獻、PPT、應用文書等等,不僅省時省力,更有助于大學生開闊視野、互通有無。別是每個學術活動、每年的就業季到來時,學生輔導員將各類就業招聘信息每天更新,即時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平臺上,會給學生帶來機遇。面對龐大、分散、虛幻的網絡信息資源,在整合的過程中,有必要對各類資源進行系統的、專業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一些有害信息會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造成不良影響。例如:一些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破壞憲法和法律、煽動分裂國家、破壞祖國統一、煽動民族仇恨、宣揚民族歧視、破壞民族團結的網站,甚至,應該迅速清理,予以屏蔽。中國科學院已于2005年開發“互聯網有害系統實時過濾報警系統”,將它運用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整合中,有效避免青年學生接觸到互聯網上的各類不良信息,避免教師和家長對學生上網的擔憂。還可以跟蹤每個用戶的上網記錄,分類郵件,分別查找,提升效率。因此,只有先設計好高效、便捷、安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資源整合體系,才能獲得最大收益。
(二)“質”的改變,打造科學高效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絡信息資源運轉體系整合后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絡信息資源庫的“高質量”體現在運轉速度快、專業性強、知識覆蓋面廣、知識含量高。同時,融知識性、理想性、趣味性、生動性、服務性于一體,呈現出一個穩定協調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絡信息資源整合數字環境。因此,我們在整合、配置時,要巧妙規劃,合理布局,規避零散;整合時要比較客觀地把握各種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資源的性質、特點及內在關系,充分考慮到整合的時間、空間、成本、功能、效率等因素,依據“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原則,相互比較,相互鏈接。及時增強網絡信息資源的系統性,改變學校內部各資源體系間各自為政、重復建設的局面,對不同層級、不同區域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絡信息資源加以整合和配置,達到效益最大化??茖W高效的整合體系,會促進整合質理的不斷提升、資源與知識的不斷融合、創新與發展。
(三)技術的提升,將“物聯網”等新科技運用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絡信息資源整合中物聯網的興起大大推動著人類社會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工作方式的變化。“物聯網”是指物品通過各種信息傳感設備如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3]。物聯網智能化地將“物”與“網”聯系在一起,便于控制、管理。例如:清華大學、南京郵電大學在國內高校中率先將物聯網技術運用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整合的過程中,如學生檔案管理、就業信息、師生網絡交流互動、遠程控制教室、宿舍等等。它將創新網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務功能,促進網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整合和環境建設,并將變革教育模式和學習模式。在物聯網這個龐大的“資源池”(又稱“云”)中,它能夠使各類應用系統根據需要獲取相應信息、存儲空間、計算能力。通過“云計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整合海量而零碎的國內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絡信息資源,并進行分類、評判、查找、過濾、排序、建庫……學生則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通過輕松的鼠標點擊,向資源庫申請各項服務。例如:南京大學2013年大學生“挑戰杯”課外創業作品競賽活動,充分發揮信息資源、信息手段的優勢。以往都要將作品印制成冊再提交,聲像作品、“微電影”的成本都較高。因此,校團委特別開辟了一個“挑戰杯”版塊,參賽者將不同類型的作品分類提交、分類展示。在效果上圖像生動、公開透明、方便瀏覽,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運用信息手段處理比賽結果,科學統計,方便投票,這也是響應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要求,節約活動成本,提升青年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形式。
摘要:網絡的發展在對人類進步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產生著負面的影響。網絡影響著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我們的教育方法應該隨著現代傳播手段的改變而改變,以適應現代科技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網絡倫理道德 大學生 道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互聯網在當今社會已經成為繼報刊、廣播和電視之后發展起來的第四媒體,并逐漸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成為人類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隨著高校校園網絡化的迅速發展,網絡在其積極意義上作為大學生們學習和娛樂的平臺的同時,也如一把雙刃劍,日益暴露出他們的倫理道德問題。
一、網絡環境下凸顯出的大學生倫理道德問題
網絡覆蓋范圍廣、內容生動直觀、傳播速度迅速的特點為大學生學習知識、思想政治教育開拓了嶄新的空間,也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但是,網絡的隱蔽性和自由性以及“他人在場”的缺失性,使得大學生倫理道德責任感弱化,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現實中的思想道德和價值觀,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干擾。據調查顯示,在校大學生的倫理道德觀念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扭曲,思想道德水平發生了不同程度的下滑,這確實是件令人擔憂的事情。下面筆者就網絡對大學生帶來的消極影響進行淺顯的概括。
第一, 網絡的虛擬性特點容易讓人迷失真我
網絡以虛擬實在和虛擬空間作為基本的技術支撐,人們可以借助于網絡的虛擬性特點隱匿和篡改自己的真實身份和處境來掩飾自己在網絡上的各種行為。比爾蓋茨曾在《未來之路》中引用了一副有意思的漫畫:一只正在操作網絡的狗對另外一只狗說:“在Internet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這形象地表現了網絡的虛擬特征。青年大學生作為網絡的主體,因其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尚未形成,容易讓自己沉溺于虛擬的網絡中被一些虛假的現象所迷惑,而做出些與自己身份不合的舉動?!白沸亲濉痹诖髮W生中是一個很普遍的群體,很多大學生甚至放棄學業去碰自己的“偶像”。但是這些所謂的偶像在網絡上光鮮亮麗的背后是否存在一個真的自我呢?這就不得而知了。
第二,網絡娛樂性的特點使人沉迷其中,扭曲了人性的正常發展
網絡的娛樂性使得大學生不再以學習為重心,他們上網大部分是為了娛樂,網絡世界的多變性讓他們目不暇接,以至逐漸迷失了方向。不斷發展的網絡游戲,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投身于華美絕倫的近于現實的網絡游戲畫面中。在這種虛擬的網絡游戲環境中,很多大學生因其心智還不成熟而導致迷失自己,造成其價值觀的扭曲,引發青少年犯罪。
第三,網絡的隱蔽性造成網絡信息的虛假難辨,
網絡的這種隱蔽性使得網絡信息真假難辨,導致種種弄虛作假、爾虞我詐的現象出現,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倫理道德觀念。個別同學甚至萌生了某種不良的念頭,覺得“作假可以獲得成功,老實只會導致失敗”。這種思想觀念,使得大學生不講誠信的現象在大學里隨處可見,作弊現象屢見不鮮。更有甚者為了獎學金或是評優在考試過后找老師要求加分等等。這些不誠信的舉動隨著互聯網前進的步伐越來越普遍,這告訴人們這種失衡現象應該盡快加以控制,否則將會對大學生倫理道德造成更為嚴重的影響。
二、凈化大學生的網絡德育環境
網絡快速發展的趨勢不可阻擋,我們只能順應這一趨勢,但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網絡這一途徑,使消極因素轉化為積極因素,用生動快捷的方式把科學的正確的思想觀念傳播出去,積極開展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方法正確,開展教育才會有成果,大學生才會接受,才會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去改造社會,從而展現自己新一代的精神風貌。
第一,高校要大學生的網絡準則,加強對大學生倫理道德的培養。網絡倫理是現實倫理的延伸和拓展,要想使大學生有一個正確的網絡倫理觀念,必須在現實中加強對大學生倫理道德觀念的培養。對大學生的上網行為必須有所規范,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讓他們心里要明白,讓他們懂得自律,同時要對他們進行監督和管理。
關鍵詞:網絡;大學生德育;網絡德育
一、對德育和網絡的認識
1.1對于德育的理解
對于德育向來有兩種不同的理解,一種理解是狹義的德育,即指思想道德教育;另一種是廣義的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三部分。為了在分析德育與網絡關系的基礎上進一步剖析大學生網絡德育的本質,本文選取狹義上的理解。
1.2對于網絡的認識
隨著網絡影響的逐漸深遠,它已經不僅僅是一項技術,網絡所承載的內容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這時人們談網絡更多的是指網上資源。此時,相當一部分高校德育工作者在看待網絡與高校學生的關系上,不約而同地將網絡看作是主體,是主動施加影響的一方,可能對學生造成或有利或不利的影響;而大學生是客體,是被動接受影響的一方。因此,面對網絡的影響應該“趨利避害”。這種對網絡與大學生德育關系的認識反映了高校德育工作者對大學生的一種保護心態。
與此同時,也有少數高校德育研究者更加關注大學生自身的網絡行為,并把大學生網絡行為本身納入道德教育范疇,認為大學生作為網絡的使用者,很大程度上是“利”與“害”的制造者,是網絡和網絡資源運用的主體。大學生自己同時也是“網絡問題”的制造者,應該盡量減低大學生網民自己制造的“網絡污染”,正本清源。
二、對大學生德育與網絡的關系的探析
2.1“并列”關系
所謂“并列”關系,就是指將網絡看作技術載體,德育是思想內容,網絡和德育都可以獨立存在,德育可以在內容不變的情況下依托網絡這種載體來進行。在這種關系中,網絡基本處于價值中立地位,“能載舟亦能覆舟”,全看誰來利用、如何利用。
2.2“包含”關系
所謂“包含”關系,是指將網絡看作是文化環境,而德育是教育內容,面對日益復雜的網絡文化環境,面臨負面的、消極的網上資源的沖擊,德育必須加強和創新。
2.3“同一”關系
所謂“同一”關系,是指將網絡和德育統一成為一個整體,是真正意義上的“網絡德育”,即指大學生在運用網絡和網絡資源的同時需要遵守基本的道德規范。只有這樣,網絡及其資源才能為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發揮其積極的作用。在這種認識中,網絡既是一項技術,也承載著豐富的內容,但其發揮的作用積極與否與使用者的行為直接相關。如法國現代著名物理學家**說的“科學是不會有罪過的,有罪過的只是那些濫用科學的人們”。恰當的使用行為可以使網絡發揮出巨大的便利作用,相反,違反規則規范的使用行為則導致一系列的“網絡問題”,甚至引發犯罪。
由于對網絡與德育二者關系的不同認識,導致了開展德育工作對策及效果的不同。當前高校網絡德育研究和實踐多是以第一、二種關系為前提展開的,在加強大學生網絡德育的措施上多是保護性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大學生受到網絡的不良影響。本文認為應該加強第三種關系下的網絡德育的研究和實踐,重點教育引導大學生在運用網絡和網絡資源的同時遵守基本的道德規范。
三、同一關系下大學生網絡德育的本質解析
第一,規范網絡行為是“網絡德育”的切入點和歸宿
對大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無非就是要讓他們在意識和行為上遵守一定的道德規范,意識決定行為,而行為是意識的表現和結果,同時,行為的不斷強化也可以輔助意識的形成。大學生網絡德育也是如此,它應該首先從培養大學生規范的網絡行為入手,以行為促進德育,再用德育規范行為,讓大學生成長為網絡秩序和網絡道德的積極維護者,而不僅僅是讓他們避開危險,這才應是大學生網絡德育的高層次價值。
網絡德育的歸宿是要規范大學生的網絡行為,營造良好的網絡使用氛圍,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等教育。因此,高校不妨先從行為規范入手,通過學校的信息管理部門以及各類團學組織在大學生中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培訓教育,將網絡行為規范提到面上來約束學生行為,并制定切實的獎懲措施,以逐步引導和培養大學生形成良好的網絡使用習慣。這是網絡環境下進行大學生德育的基礎環節。
第二,加強誠信教育是“網絡德育”的核心
規范網絡行為是大學生網絡德育的切入點,但對于大學生這樣世界觀、人生觀正在形成、對外界的好奇心正勝的群體,單靠對一些顯“就事論事般”的教育培訓是遠遠不夠的;同時,規范網絡行為也是大學生網絡德育的歸宿,要保證大學生自覺遵守網絡道德、行使規范的網絡行為仍需要內在動力。規范的網絡行為包括許多方面,僅以上述美國計算機倫理協會制定的“計算機倫理十戒”進行分析,可以看到幾乎每條都與計算機使用者誠信與否、誠信的程度如何密切相關,因此,誠信是網絡德育的基礎和核心,要保證大學生網絡行為規范的有效、自覺進行,加強誠信教育是不可忽視的核心環節。
誠信的內容包括“誠”和“信”兩個方面,誠是一種道德規范,也是一種人生態度和道德境界,信是一種行為規范。從邏輯關系來看,誠是基礎,具有本體論意義;信是理性實踐精神的外在表現?!罢\于內而信于外”,二者是體與用、目的與手段的關系。誠信是我國傳統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誠信受到了國家和社會的廣泛關注。
與隨著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迅速發展后引起學校對網絡德育的關注一樣,誠信教育也成為新時期從中小學到高校德育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在當前大學生網絡德育的研究和實踐中,往往忽略了這一本質性問題,而將關注點更多地轉向了許多表面性解決對策,如要求教育者提高素質、創新德育的內容、形式及效果;及時填補網絡漏洞,增強防火墻功能,嚴密監控互聯網入口,以剔除和限制色{學}情、犯罪等不健康的內容和信息;通過法律懲治利用網絡進行詐騙、偷竊、虛假消息、傳播色{學}情、制作病毒等違法、犯罪等行為。亦或提及通過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來減少網絡道德失范行為,這種認識已經關注到了規范網絡行為的內在動力問題,但有些寬泛空洞,難免影響網絡德育的措施及效果。而誠信作為一個具有豐富內涵和外延的概念和品德則集中地體現了網絡德育所需要解決的內在動力問題。因為誠信本身就是一種行為規范,指導著人們的外在行為方式;一種制度,反映了社會規則對人們的基本要求;一個道德范疇,是一個人思想道德素質的外在表現,一個人的誠信狀況,直接反映出他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綜合素質;同時還是一種價值理念,是對極端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等錯誤價值觀的防治利器。因此,誠信教育是網絡德育的核心。
綜上所述,在當前網絡日益深入大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現實環境下,認清網絡與大學生德育的關系,探究大學生網絡德育的本質問題,是進一步研究教育措施、提高網絡德育實效的關鍵。本文認為網絡德育可以以規范大學生的網絡行為為切入點,通過現象深入實質,重點在于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最終達到以內在思想道德素質指導網絡行為的根本目的。
關鍵詞:高校 大學生 網絡成癮
1、問題的提出
當代科技飛速發展,人類已進入了信息時代,信息網絡技術迅猛發展,網絡也成為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必備工具,普及到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網絡在為人類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各種問題,“網絡成癮”便是其中之一。
網絡成癮(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是指在無成癮物質作用下的上網行為沖動失控,表現為由于過度使用互聯網而導致個體明顯的社會、心理功能損害。青少年是主要的網絡成癮群體,而高校大學生的網絡成癮現象更是突出。大學生是目前使用互聯網最大的群體,《第2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6月,大專及以上學歷的網民在中國網民中約占23.3%。由于其自身心理發展特征所決定,因而同時也是受網絡影響最大的人群。因而,通過對大學生的網絡成癮問題的探析,幫助其解決現實的心理障礙和心理困惑,使其更好地適應網絡社會,進而提高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本研究就遼寧省普通高校大學學生的網絡使用情況展開調查,了解網絡成癮狀況并探尋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及生活壓力等與網絡成癮的相互關系,從而深層次地揭示網絡成癮的原因,進而探索解決大學生網絡成癮問題的對策。
2、研究方法
2.1 對象
本研究采用分層抽樣和隨機抽樣的方式,選取不同性別、專業(理、文)、生源地(城鎮、鄉村)的遼寧省普通高校大學生(本科)作為研究對象,問卷發放共計800份,回收問卷778份,回收率為97.3%,有效回收率為92.5%,其中男生376名,女生344名;理科生411名,文科生309名;大一191名,大二183名,大三185名,大四161名;城鎮生436名,鄉村生284名。
2.2 工具
(1)大學生網絡使用情況自編量表;調查大學生的上網情況。這里主要包含兩部分內容,即背景資料和上網基本情況。1)背景資料。主要包括大學生所在學校、學號、專業、性別、年齡、年級、城鄉、是否獨生子女、家庭情況(收入、是否離婚和父母職業等)。2)大學生上網基本情況。包括網齡、對互聯網內容的偏好、上網頻度和上網的地點。網齡是指大學生第一次上網距問卷調查時的時間長度。大學生對互聯網的偏好內容是根據之前對大學生的訪問和問卷調查,找出他們經常瀏覽的互聯網內容,然后盡可能多地列出大學生上網的所有內容,并歸類處理,最終列出的14項內容。上網頻度包括平均每周的上網次數和時間。上網的地點這個項目主要是想考查大學生平時上網的主要地點,以使今后相應的輔導工作得以順利地進行。
(2)網絡成癮測驗;美國皮茲堡大學Kinberly Young編制的“網絡成癮測驗(Internet Addiction Test)”包括20題,是一個5級自陳問卷,總分20~100分,20~49分為正常的網絡使用者,總分在50~79分為輕度成癮者(Possibleinternet addicts,PIA),可能有網絡成癮問題,80分及以上為重成癮者(Internet addicts,IA)。Laura Widyanto等的研究表明該問卷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國內經過翻譯和修訂后采用此問卷進行調查研究時,取得的Cronb ach’s alpha一致性系數為0.88,間隔4周后問卷的再測信度為0.813,也說明了本測驗有較好的信度。
(3)癥狀自評量表;癥狀自評量表(SCL-90)由L.R.Derogatis于1975年編制,含90個項目,每項5級評分。測量較廣泛的精神癥狀學內容,從感覺、情感、思維、意識、行為直到生活習慣、人際關系、飲食睡眠等,要求受試者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評定。測得的是一個人某段時間里(通常是一周)的癥狀水平。該量表得到受試者在10個方面的因子:驅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和其他(睡眠、飲食)。
此量表使用簡便,測查角度全面。它對有可能處于心理障礙邊緣的人群有良好的區分能力,適用于測查人群中哪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礙、有何種心理障礙及其嚴重程度如何。在臨床上常常作為診斷的參考,也可以用作初級的篩查工具。
2.3 數據處理
采用SPSS13.0對數據進行錄入、統計和分析。
3、研究結果
3.1 大學生網絡使用情況
有效回收的720份問卷顯示,遼寧省大學生截至2011年6月,個人電腦所有率為93.8%,其中534名城市大學生中97.3%擁有個人電腦,186名農村大學生中83.8%擁有個人電腦;在上網時間上,平均每人上網2.8小時/天,其中男生平均上網3.2小時/天,女生平均上網2.4小時/天;在上網內容分配上,娛樂占62.1%,生活占27.0%,學習10.9%;在上網具體內容上,大學生接觸率在前五位的分別是網絡通訊(包括聊天、Email等)(689人,95.7%)、各類信息查詢(657人,91.2%)、多媒體娛樂(631人,87.6%)、其他(除對媒體外)網上娛樂(529人,73.5)、電子商務(492人,68.4%);在上網內容的獲取途徑上,72.9%的大學生來自于同輩友伴之間相互影響,16.5%的大學生受社會輿論或流行的導向影響,只有10.6%的大學生是通過家長、教師等權威人士的建議來選擇。
3.2 大學生網絡成癮情況及相關差異檢驗
(1)大學生網絡成癮檢出率;根據網絡成癮診斷量表的測量結果,把720名大學生分成網絡成癮組(得分≥50分)和非網絡成癮組(得分
(2)不同類型大學生網絡成癮檢出率的差異檢驗;把被試分別按性別、專業、年級和城鄉因素進行分組,運用χ2檢驗,考察不同類型群體大學生網絡成癮檢出率差異情況,統計結果如下(見表3-1)。
表3-1 不同類型大學生網絡成癮檢出率差異檢驗結果(N=720)
**表示p
結果表明,網絡成癮的檢出率在性別上存在顯著差異,即男大學生網絡成癮率顯著高于女大學生;在專業、年級和城鄉因素上,網絡成癮檢出率無顯著差異。
(3)不同類型網絡成癮大學生的差異檢驗;對不同性別、專業和城鄉因素的網絡成癮大學生進行獨立樣本的T檢驗,對不同年級的網絡成癮大學生進行方差分析,考察不同類型網絡成癮大學生群體之間的差異情況,檢驗結果如下(見表3-2;表3-3)。
表3-2 不同類型網絡成癮大學生差異檢驗結果(N=131)
**表示p
表3-3 不同年級網絡成癮大學生差異檢驗結果(N=131)
結果表明,網絡成癮組中,男生的成癮程度顯著高于女生的成癮程度;不同專業、年級和城鄉成癮大學生之間的成癮程度無顯著差異。
3.3 大學生網絡成癮情況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差異檢驗
對成癮組和非成癮組的癥狀因子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從而判斷大學生網絡成癮程度是否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結果如下(見表3-4):
表3-4 網絡成癮組與非網絡成癮組心理健康狀況的差異檢驗(N=720)
**表示p
結果顯示,網絡成癮組和非網絡成癮組在各癥狀因子上均存在顯著差異。
4、討論
4.1 大學生網絡使用情況
根據調查結果,當今網絡的發達促使網絡成為大學生生活和學習不可或缺的工具。理論上,正確的使用網絡可以幫助大學生增加眼界,拓展知識面。但本次調查顯示,大學生用于上網的時間過多,娛樂類的內容遠遠多于學習類的內容。在對上網內容獲取途徑的調查中發現,絕大多數大學生選擇上網內容是受到同輩友伴的影響,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學生對網絡的深入了解,很多大學生上網只會聊天或玩游戲,不懂得開發更有益的網絡資源。因此,高校可開設相關課程或知識講座,引導大學生有效地利用龐大的網絡資源庫,使網絡真正成為大學生獲取知識,開闊視野的大講堂。
4.2 大學生網絡成癮情況
遼寧省大學生網絡成癮檢出率18.2%,高于以往各次調查研究結果,這種情況說明,隨著電腦在大學生中的普及和高校校園網絡的發展,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甚至成癮的情況越來越嚴重。調查發現:近幾年,高校在對學生做退學警告、留校察看、退學等學籍的處分中,有近80%的學生是因過度迷戀網絡而導致學習成績下降,有1/3的學生因無節制上網導致課程不及格而重修,有86%的學生因網絡成癮導致學業荒廢而被退學。北京大學心理學系錢銘怡教授對北京12所高校的近500名本科生進行抽測,結果表明,大學生中網絡成癮者占6.4%,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部分大學生,由于過度及難以自控地使用網絡,耽誤了學業,變得孤僻,不能較好的適應社會。那么,如何避免大學生網絡成癮越來越嚴重的情況發生,我們應該注重尋求大學生網絡成癮問題的根源,如通過差異檢驗發現,男生的網絡成癮情況顯著高于女生,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一致,即男生可能更傾向于壓抑負面情緒,轉而在網絡中尋求宣泄途徑。但是,大型網絡游戲和一些非法等性別傾向性明顯的網絡資訊也可能是促使較多男生網絡成癮的重要原因,所以除了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大學生參加有意義的課外活動的機會之外,社會各界對網絡環境的維護也是減少大學生網絡成癮人群的重要途徑。
4.3 大學生網絡成癮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關系
調查結果顯示,網絡成癮組大學生在各項心理不健康因子上均顯著高于非網絡成癮組,網絡成癮不僅影響了大學生的正常學習,更是影響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大學階段是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健全人格,掌握生存技能的重要階段,處于從消費者轉變為生產者的過渡階段,網絡成癮導致大學生蹉跎了這最寶貴的時間,使相當一部分大學生錯失了完成社會化的重要環節,這無論對大學生本人,還是對整個社會都是難以彌補的巨大損失。因此,作為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者,有必要就此開展針對性的研究和實踐工作,找到行之有效的幫助網絡成癮大學生克服網癮的方法,從而幫助大學生在大學生涯中充實生活,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江楠楠,顧海根.大學生上網行為、態度和人格特征的研究.心理科學,2005,28(1):49~51.
[2]龐海波,吳一智,曾永峰,彭姝麗,陳受隆.青少年網絡成癮人格特征研究.心理科學,2010,33(1):210-212.
[3]趙延慶,王云霞,陳青萍.陜西省青少年網絡使用和網絡成癮狀況調查.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2):20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