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范文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

        第1篇: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范文

        不同的民族和國家存在著各具特色的飲食文化,具有濃郁的民族性和多樣性的特點,飲食文化的差異也是跨文化交際中影響交際結果的因素之一,了解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內涵,探究其文化底蘊、互補與兼容。[1]

        [關鍵詞]飲食文化;餐桌禮儀;文化差異

        一、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

        1、中國飲食文化的特征

        中國飲食文化與中國文化,關聯極其密切。因而我們有必要先對中國文化的某些特征作一闡述。中國文化自文明產生以后就以比較強烈的現實主義的思潮表現出來,倫理道德的色彩十分濃厚。綜觀我國五千年文化史,雖然封建禮教主張“存天理,滅人欲”,不過人要吃飯總是天經地義,于是文化也只好向口腔發展。首先因為人口壓力以及其它多種原因的存在,所以中國人的飲食從先秦開始,就是以谷物為主,肉少糧多,輔以菜蔬,這就是典型的飯菜結構。其中飯是主食,而菜則是為了下飯,即助飯下咽。這樣促使中國烹飪的首要目的是裝點飲食,使不可口的食物變得精妙絕倫;其次,由于中國文化追求完美,加上中國手工業的發達,使得中國的飲食加工技術在世界上首屈一指,體現了中國飲食文化追求完美的特征。即不僅要獲得良好的感觀享受,還要獲得人生哲理等方面的理性享受。所有這些,使中國飲食文化具有如下特征:博大精深、烹飪技術發達、食譜廣泛、飲食含義豐富。[2]

        2、西方飲食文化的特征

        理性的西方人在飲食方面也十分理性,他們更注重的是食物是否營養。中國的食物注重的是色、香、味。這就是兩者的區別,在一些電影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西方人早餐喜歡喝果汁,平時吃飯也很喜歡吃蔬菜沙拉,很少與炒菜沾上邊,并且生吃蔬菜加上點沙拉醬美味又不缺失因爆炒而失去的維生素。

        二、中西餐桌禮儀方面的差異

        1、位置安排禮儀

        中西方都講究宴請的座位安排。中國的入座的禮儀是先請客人入座上席,一般先請年長者就坐根據輩分依次入座,中國人比較在意座位的安排,因為這個也象征的權利和地位,一般受重視的或者地位道高權重的會上上座,就像我們看古裝劇的時候,一般來了尊貴的客人,主人都會說:“來來,請上座。”當我們入座時要從椅子左邊進入,入座后不要動筷子,也不要弄出響聲來更不要到處隨便走來走去,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西方的入座禮儀也是從左側入座,當椅子被拉開后,身體在幾乎要碰到桌子的距離站直,領位者會把椅子推進來,腿彎碰到后面的椅子時,就可以坐下來了,這個場景我們也可以經常從電影里看到,西方紳士的男生和美麗的女士去約會就餐的時候,都會很紳士的拉開椅子讓女士就座。就坐時不可玩弄桌上酒杯、盤碗、刀叉、楔子等餐具,不要用餐巾或口紙擦餐具,以免使人認為餐具不潔。

        2、用餐禮儀

        中西方對座位的安排都有各自的安排,面對用餐,那差異便是必不可少的了。

        首先在上菜順序上雙方就有差異,中方的上菜順序是湯、主食、餐酒、水果;西方的上菜順序是菜和湯、水果、餐酒、主食、甜點和咖啡。

        其次是餐具的差異,中方的餐具是:杯子、盤子、碗、碟子、筷子、匙羹等幾種;西方的餐具是:刀、叉、匙、盤、杯等,刀又分為食用刀、魚刀、肉刀、奶油刀、水果刀;叉又分為食用叉、魚叉、龍蝦叉。西方的講究比較多,有時候比較重要隆中的場合,餐具會有很多,他們會很仔細的分吃什么用什么刀叉。公用刀叉的規格一般大于使用刀叉。

        最后是表示停餐方法的差異,中方:中國宴席中場停止了,我們可以把筷子放在碗上或者湯匙上,如果將筷子橫放在碟子上,那是表示不再進膳了。西方:如果宴席需要中場休息,刀叉不同的擺法有不同的含義,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應把刀叉以八字形狀擺在盤子中央;若刀叉突出到盤子外面,不安全也不好看。邊說話邊揮舞刀叉是失禮舉動。用餐后,將刀叉擺成四點鐘方向即可。

        三、著裝禮儀

        除了以上說的禮儀差異之外,在著裝方面中西方也有差異。在中國,人們在宴請別人或者自己被宴請的時候都可以穿著隨便點,甚至可以T恤和穿牛仔褲都可以;但是在西方,一般比較高級的宴會,對人們的著裝都是有要求的,我們平時看電影也可以看到,如果你的服裝不正式是不給入內進餐的。所以在西方,一般高級的宴會,男士都要穿西裝皮鞋和打領帶,女士需要穿套裝和有跟的鞋子。不可以穿休閑服去就餐的。這些雖然都是細節,一旦出錯了就會鬧出很大的笑話。

        結語:隨著現在經濟的發展,全球化的發展讓越來越多文化發生碰撞,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就是全球化不斷發展的產物,它讓世界的各個角落越來越靠近了,讓中西文化在碰撞中不斷融合。社會背景,歷史文化的差異導致了中西文化的差異,這些差異其實也就是各國的文化的縮影,正向面對這些差異,會讓我們以后的生活越來越美好。

        參考文獻: 

        [1]陳歆.跨文化交際中飲食文化差異研究 -邊疆經濟與文化2008. 

        第2篇: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范文

        首先,中西方飲食文化之間最大差異是對于營養和美味觀念的不同。中國傳統美食在烹飪過程中一般會經過長時間的油炸或燉煮,這樣使得食材當中的營養成分遭到破壞,造成營養流失。這樣的烹飪方法會造就中國傳統美食豐富的口感、多樣的色澤、已經變化多端的香味,但不可忽視的是營養的流失。西方飲食文化注重食材營養搭配,西方飲食最大原則就是營養。西方飲食將蛋白質、維生素、脂肪等營養合理搭配,使得這些營養成分能夠充分吸收。但是西方飲食文化對于菜的色、香、味等考慮較少,口感變化單一。總的來說西方飲食文化注重飲食營養,但輕口感、色澤等。

        其次,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請客吃放時,菜的數量越多、質量越好、食材越珍貴,才能體現主人的慷慨與熱情,至于客人能夠吃完這些飯菜確不會考慮。相反,如果飯菜恰好夠吃,主人將被視作為小氣。因此,在傳統中國飯桌上普遍存在鋪張浪費情況。這也從側面反映中國的民俗民情,我們在飲食方面是需要努力改進的,特別是中國人的愛面子、講排場這種不好的習慣,但這種不好的習慣似乎是很難改變的。

        然而,在西方飲食文化當中則十分重視節儉,在盛大的宴會當中也就五六道菜而已,其中上菜也就二三道而已,其他則是陪襯。在平時請客吃飯更是講究夠吃就好。因此,可以看出在西方飲食文化十分重視節儉,不講排場。這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優秀文化傳統。再有,中西方飲食文化上別一個大區別在于就餐方式的不同。在中國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人們喜歡坐在一起吃飯,這樣才能體現團結、友好的用餐氣氛。但是在西方,無論是宴請還是平時一般都采用分餐紙,一人一份,各吃各的。文化的差異造成了這一區別。在中國文化當中認為共餐制能夠營造一種和諧的就餐氛圍,人們通過敬酒等方式,溝通情感、增進友誼,因此,在中國共餐制已經成為中國飲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方飲食文化則講究分餐制,各自點菜,各自享受,能夠很好的體現節儉用餐的特點,保證了每餐都吃完,而且還有益于身體健康。

        2結束語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開放的中國已經融入到了全球經濟和文化當中,不同的飲食文化已經成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隨著中西方飲食文化的碰撞,中西方飲食文化一直被人們廣泛關注。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悠久和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地域風情養成中我國豐富多樣的飲食文化及其特點,中國飲食具有較強的季節特點,不同的季節做不同特色的菜品,中國飲食上講究醫食結合。西方飲食文化經過長期的積累和演化形成很多不同地域和文化特點的飲食文化,其中有意大利菜、俄羅斯菜、法國菜、美國菜等幾個主流菜系。

        第3篇: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范文

        關鍵詞:中西差異;菜名英譯;歸化;異化;飲食文化

        一、研究背景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語言特征和飲食特色。中國人的表達委婉、含蓄,講究菜名的美感與菜品的特色相得益彰。西方人對菜品的認識更加直觀,飲食文化也不及東方的細膩豐富。因此,在菜名翻譯的過程中需要一定的翻譯理論指導,跨越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以實現較好的跨文化交際目的。

        二、中西菜名反映的飲食文化差異

        中西方對與飲食在態度上有所不同。中國人追求飲食的美,而西方人追求的是飲食的科學。中西飲食態度的差異自然會導致菜肴命名方式的不同。從食物的內容來看,中華飲食的選材比西方更豐富。中餐的味道是綜合的,西餐則強調食材的本味及調料的獨立使用。這幾個方面都影響著對于菜名的確定。

        西方人追求飲食的科學和功用,因此命名的方式比較單一。西式菜名通常會包括菜品的主料、配料和烹飪手法,如由食材命名的Beef Tenderloin in Red Wine(紅酒牛腰肉)、Lobster Thermidor(蘑菇龍蝦)、Sunshine Pork Ribs(乳豬肋)等;以烹調方式命名的Grilled Summer Lobster(燒烤夏龍蝦)、Crispy Oven-Fried Cod(脆爐鱈魚)等;以味道命名的Sweet and Sour Beef Tenderloin(酸甜牛腰肉)、Sweet&Spicy Pork Tenderloin(甜辣豬腰肉)等。西式菜名主要為寫實型,追求簡約易懂,重在表現菜肴用料、做法和風格。

        與之相對,中國人追求飲食的美。中式菜名獨具鮮明的語言特色,以及多樣化的表達形式。菜名中常采用省略的方法,如“腌篤鮮”(Bamboo Shoot Soup with Fresh and Pickled Streaky Pork),呈現出簡介凝練的特點。另外,巧妙運用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等,如“琥珀核桃”(Honeyed Walnuts),生動形象地展現菜名特色。最后,引用名人典故豐富了菜肴的文化內涵,如孔家菜“帶子上朝”(Braised Pork Belly)。

        三、中式菜名英譯原則

        了解中西飲食文化的幾個主要差異后,就要談談菜名互譯的具體內容。首先要明確菜名的翻譯的目的。菜名翻譯不僅是為了讓譯入語讀者了解一道食物,更是為了向譯入語讀者展示源語菜單所代表的飲食文化。作為一種特殊領域的翻譯,菜名翻譯牽涉了較多的文化翻譯。因此,在具體翻譯方法上要考慮歸化與異化的指導策略。

        關于歸化和異化的定義,施萊爾馬赫(1813年)在《論翻譯的方法》一文中指出,翻譯含有文化內涵的文本可以通過兩種路徑:一是盡可能讓作者不動,引導讀者去接近作者;二是盡可能讓讀者不動,引導作者去接近讀者。美國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把前者概括為異化,后者概括為歸化。

        歸化和異化之爭在很長時期以來一直存在。實際上,歸化和異化二者不僅不是矛盾的,而且互為補充。歸化會造成一定的文化失真,無法再現源語在結構形式和內容上的本色。異化法似乎是保持原文異域文化特色,但是,在采用異化法的時候,還要注意度的問題,行不通的時候還得借助歸化法。只有兩種方法相輔相成,才能相得益彰。對譯者來說,重要的是在翻譯過程中要有深刻的文化意識,即意識到兩種文化的異同(莊國衛,2007)。

        菜名翻譯是一種文化交流活動,要以使菜單讀者對一道菜有個基本概念為出發點,盡量使菜名能實際展現出這道菜的實體,其次才是考慮如何能把這道菜背后所承載的文化因素翻譯出來。這就要求譯員在熟悉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基礎上,靈活地運用歸化和異化原則。

        四、中菜英譯中的歸化和異化

        很多學者對中式菜名的歸化和異化翻譯都有研究,并對其進行了分類。按菜名的形式類別,對歸化、異化原則的使用也進行歸類。這種僵化的“套公式”法翻譯出的菜名會違背真正的歸化、異化原則。同一類形式的菜名既可能采取歸化又可能采取異化。下面將具體分析小吃類菜名翻譯中歸化異化結合的譯法。

        1.音譯法

        采用音譯法可以最大程度上保留源語的文化意義。不少人把“餃子”等同于‘dumpling’,其實‘dumpling’的意思是“有餡的面團”。從寬泛的意義上來說“元宵”也可以叫‘dumpling’,這樣的翻譯并不精準。“餃子”采用音譯‘Jiaozi’,可以保留其文化身份。所以,音譯法的異化程度最高。類似的音譯還有“餛飩”(Wonton)和“饅頭”(Mantou)。

        2.音譯加注法

        知名度稍遜于第一類的小吃通常運用音譯加注法。直接的英譯很難將信息傳遞給譯入語的讀者,因此在音譯的基礎上還要對其進行解釋。這種方法是典型的異化和歸化原則并用的體現。比如“咕嚕肉”譯作‘Gulaorou(Sweet and Sour Pork with Fat)’,“鍋貼”譯作‘Guotie(Pan-fried Dumpling)’。

        五、結論

        菜名的翻譯應該同時考慮到源語和譯入語文化,主要采用歸化和異化相結合的翻譯方式。譯者在清楚地將源語信息按照譯入語文化習慣傳達給讀者的基礎上,還要盡可能地保留在文化傳播中容易喪失的源語文化。中西菜肴不論在命名方式上,還是在食物內容上都有較大差異。西式菜名單一、功用,中式菜名則獨具豐富的內涵。在菜名英譯時,需要在形式和內容上做必要的取舍。這就要求譯者具有良好的中西飲食文化知識,能夠靈活地將歸化和異化原則相結合。菜名英譯的目的不僅是傳達食物信息,更是將博大的中華飲食文化發揚傳遞。

        參考文獻

        [1]潘.再談中西菜名翻譯[J].黑龍江:北方文學,2011(3).

        [2]陳怡帆.試析文化交流中中式菜名英譯的歸化與異化[J].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3).

        第4篇: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范文

        關鍵詞: 中西方文化差異 翻譯 影響

        翻譯,在目前的翻譯學中,很難給它一個準確的定位,只能簡單地描述成在準確通順的基礎上,把一種語言信息轉變成另一種語言信息的活動。對于翻譯而言,能影響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美國人類學家F.Boas指出:“各個社會具有各自獨特的文化,正由于這樣,它們才具有不同于其他社會的風俗,習慣,信仰和社會機構。”正由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價值觀念、社會心態、交際方式及語言的詞匯意義等方面的不同,因而由中西方文化差異引起的翻譯問題是不可避免的。中國著名學者王佐良先生也曾經提到相關的見解,“翻譯的最大難點是文化的不同”。從整體來看,中西方文化主要存在兩方面的差異:一是物質文化方面,包括自然環境、生產方式、食物、居住方式、生活器皿等;二是精神文化方面,如政治制度、法律形式、思維方式、風俗習慣、倫理道德、價值觀念、教育、宗教、文學、藝術等,因此譯者必須搞清楚翻譯所涉及的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充分尊重彼此不同的語用原則和民族文化傳統才能翻譯出忠于原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而又十分出彩的文章。而對于翻譯人員來說,只有熟悉兩種文化,本土文化和異國文化,并將兩種文化融會貫通,才能最終做到嚴復先生的翻譯理論中所提到的“信”“達”“雅”。本文著重從宗教文化、社會心態、飲食文化幾個方面分析中西方文化不同對于翻譯造成的一些影響。

        1.宗教文化造成的差異性

        中國是一個多宗教國家,主要信奉來源于印度的佛教,以及中國本土的道教文化,在漫長的五千多年歷史當中,宗教文化已成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一部分。而西方信奉基督教,基督教的創始人耶穌思想的中心,在于“盡心、盡意、盡力愛上帝”及“愛人如己”兩點,于是上帝便成了西方的神。《紅樓夢》第六回中出現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一諺語,西方翻譯名家將其翻譯成了:“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而中國翻譯名家楊憲益先生將其譯為:“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God和Heaven的差別在于God帶有西方基督教色彩,而Heaven帶有明顯的東方佛教色彩。在翻譯時,同時也必須保留各自的宗教文化特色,否則很容易出現翻譯上的重大失誤,比如“in the name of Christ”是“以基督的名義”而不是“以佛的名義”。

        而從漢語與英語的結構上看,也可以看出宗教差異的影子,漢語就如同我國道教中的陰陽太極圖,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結構相對比較穩定;而英語形態多變,變化無窮。從中西方宗教的思維方法和認知角度看,漢英兩種語言各自遵循自己的思維方式、在形態、詞序,表達習慣上各有特色。

        (1)英語有形態上的變化而漢語卻無形態上的變化。比如下面這個句子,“行動速度很快”,可以譯為“He moved astonishingly fast.”“He moved with astonishingly rapidly.”“His movement were astonishingly rapid.”等三種不同形式。

        (2)從詞序上看,英語比較靈活,而漢語卻相對固定。例如:“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可以譯為:a very important question或者a question of great importance。又如:“他被剝奪權利后,只好離職,流落他鄉。”這個句子在中文當中因為意義的限定,其詞序是固定,而在英文當中我們卻可以表達為:He had to quit the position and went in exile,having been deprived of his power.

        (3)英語中有許多的冠詞、連接詞且語法意義表達豐富,而漢語卻不同,有眾多的助詞,例如“著”、“了”、“過”等形態助詞,“的”、“地”、“得”等結構助詞,以及“嗎”、“呢”、“吧”、“呀”等語氣助詞,因此在翻譯上稍不注意,就很有可能出現誤譯。我們可以試比較以下兩個句子:“She was with a child.”和“She was with child.”,對于第一個句子的理解是清晰的,應該譯為“她帶著個孩子”,而對于第二個句子很多人可能會感覺困惑,其實正確的譯法應該是“她懷孕了”。

        2.社會心態造成的差異性

        西方人重視個人價值,強調自我意識,而這點和中國傳統觀念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在翻譯時,由于中西方價值觀念和社會心態的影響,很容易造成誤譯的現象。如to start a family,許多中國人在翻譯容易譯為“結婚”,這便是受到中國傳統觀念的影響,其實正確的應譯為“生第一個孩子”。西方的生活保障體系十分完善,即使沒有孩子,政府也可以保障他們的下半生,而且他們認為一旦生了孩子便要承擔一個巨大的社會責任,他們會考慮是否有了做父母的心里準備,或者有沒有能力養育一個孩子,與婚姻無關,而中國基本把婚姻和生育劃上了等號。這應該是和我國的社會結構體系有很大關系的。因為中西方的這些文化差異,英漢語難免受到這些文化差異的影響,而這兩種語言中所謂的“對等詞(equivalence at word level)”實際上并不對等,在詞義、側重面、含義、用法方面都大相徑庭。而“family”這詞在中國指的是“家庭成員”,但在西方卻側重強調的是“教養孩子的責任”,許多中國學生在自我介紹時,往往習慣用“I have a big family.”,許多西方人就會覺得匪夷所思,怎么年紀輕輕就生了一大幫的孩子呢?像這種在中英文中其實不對等的詞還有很多,其中就包括“翻譯”這個詞,“翻譯”在中文中,就可以被理解成三種不同的意思,它可以指從事翻譯活動的翻譯人員,也可以指翻譯行為和過程,或者是指譯文。

        3.飲食文化造成的差異性

        由于在西方,面包是最重要的主食,而中國人喜食谷物,因此對于英語單詞“bread”的翻譯時,我們應該注意遵循這種不同的飲食文化傳統,如:bread and water(粗茶淡飯),bread and cheese(家常便飯),bread and butter(謀生之道,飯碗),在上述翻譯中我們把面包自然地對應為了“飯”、“飯碗”、“生計”等。這種飲食文化的差異應該追溯到遠古時代。在遠古,我國農業所栽種的主體糧食作物是米:包括粟(小米)、稷(谷子)、黍(黃米)和稻(大米)。這幾種糧食都適合以米粒的形式蒸煮來吃,不太適合磨粉后去烤去烘。而歐洲地中海沿岸、北非、西亞等地的大麥小麥,則適合磨粉后烘烤,而不適合以顆粒的形式來煮食。所以,華夏先民食用小米和大米,多采用脫粒、蒸煮的方式;西方先民食用麥類,則采用磨粉、烘烤的方式。這種飲食文化差異性很大程度也是取決于地理環境的。受地理環境影響的事例還有很多,例如,英國是一個典型的島國,天氣千變萬化,也許早上出門還是晴空萬里,中午就暴雨臨盆了,所以英國人在出門時習慣攜帶一把雨傘,以備不時之需,并且打招呼習慣用“What’s the weather like?”“How is the weather?”,這也是出于英國人對于千變萬化天氣的關注。另外,一些習語中,飲食文化差異也非常明顯,如:He was a bold man that first ate an oyster.(第一個吃牡蠣的人是勇敢的。)但在漢語中卻稱勇敢的人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One can’t make an omelet without breaking eggs.(不打破雞蛋做不成煎餅。)煎蛋在英美國家是常見的早餐食品,但漢語中對應的句子應該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因為“米”是中國人飲食中的主食。

        世界經濟的高速發展帶動了科技的創新,各種高科技手段的使用,使得中西方文化交流更加迅速、直接,無法避免地會觸及世界各國、各個民族的文化,而翻譯無可避免地要受到各國、各民族文化的影響。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文化因素在語言和課堂教學實踐中的重要性,分析翻譯中的跨文化差異,避免在翻譯中出現一些誤會,將語言形態和文化因素的翻譯融合成一體,同時將社會文化知識融合到翻譯中去。

        參考文獻:

        [1]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第5篇: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范文

        論文關鍵詞:菜譜翻譯 跨文化意識 文化差異

        1.文化和翻譯

        根據社會語言學家Goodenough的觀點,文化是“由人們為了使自己的活動方式被社會的其他成員所接受,所必須知曉和相信的一切組成。作為人們不得不學習的一種有別于生物遺傳的東西.文化必須由學習的終端產品——知識——就這一術語最寬泛的意義來說一組成”。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載體,承擔著傳遞文化的重任。語言和文化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缺了其中任何一個,另一個都會失去意義。翻譯和文化密切相連,奈達曾說過,“翻譯就是交際”。翻譯是兩種語言溝通的中介與橋梁,不但要跨越語言的障礙而且要逾越文化的鴻溝。翻譯已不再僅僅被看作是語言符碼的轉換,而是一種文化符碼的轉換。

        2.菜譜翻譯的跨文化意識

        中國是一個餐飲文化大國.而菜譜是餐廳的名片和廣告,是溝通消費者和餐廳之間的橋梁,促成良好的雙向溝通。翻譯學家J.C.Catford曾經對菜譜下過這樣的定義:“Menutranslation isthe process ofinter——lingualtransformation forse-manticequivalenceinthespecificareaofmenuandtermsinculi—naryculture.”從此定義中可以看出在菜譜翻譯時要使用簡潔的語言,用合理的方法最大程度地貼近中式菜譜的內涵和外延同時考慮到中西方在飲食文化上的差異,因此在忠實、通順的基礎上加以適當靈活處理.這樣外賓才可以更好地了解歷史久遠的飲食文化。

        由于文化差異、宗教差異、道德觀念及忌諱等問題,譯者應具有跨文化意識.提高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跨文化交際,指的是不同的文化所鑄就的交際雙方以語言為媒介,通過信息源一編碼一信息傳遞一解碼一反饋等環節所構成的一個雙向信息交換的動態連續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信息在一種文化背景下進行編碼.而在另一種文化背景下進行解碼,譯者作為跨文化意識的載體在信息傳遞中起著橋梁作用。

        菜譜翻譯中要注意那些根據聯想意義命名的菜肴,避免引起文化沖突。如“龍鳳配”這道名菜有些就直譯為“dragonandphoenix”這顯然不妥。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有邪惡之意,而“phoenix”只存在于中國的神話里,西方人對此毫無感性認識。實際上這道菜的主料是lobster和chicken,可以譯成“lobsterandchicken”。再如“三鮮湯”中的“三”這個數字在日本和北非地區代表“積極”意義,而在乍得、貝寧等地,“三”則有巫術的含義,奇數被視為“消極”意義,可譯為“soupwithifsh,shrimpandvegetable”。而“紅燒獅子頭”譯為“braisedlionhead”,獅子在西方文化中是令人崇拜、敬畏的對象,品嘗百獸之王的頭那怕得有不少的勇氣呢。

        隨著中外交流活動日益頻繁,成功的菜譜翻譯成為了傳播中國飲食文化藝術的有效途徑。由于中西方飲食觀念也存在一定差異,因此在翻譯中要避免跨文化交際產生的隔閡和誤會。

        3.中式菜譜的翻譯

        中式菜譜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地方特色。其命名方式既有寫實又有寫意;既蘊含著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又充滿著民俗情趣和地方風情。外國客人可以通過菜譜領略到中國民俗文化的絢麗多姿,領略到中國飲食文化的浩瀚繁雜和博大精深。

        菜譜的翻譯不僅是語言上的溝通.更是文化上的溝通。一方面,要講清楚菜的原料和烹調方式,另一方面,又要反映出中華飲食文化的情趣和意蘊.注意文化差異。一般采用以下幾種方法進行翻譯。

        (1)直譯(寫實)

        根據菜譜的表面含義用英語意義基本對等的詞或詞組來譯,其順序和結構基本不增不減。顧客一目了然就會知道菜的原料、烹調方法及刀工等。

        a.烹調+原料

        烤鴨:RoastDuck

        脆皮豆腐:Deep—FriedTofu

        炒芥蘭:SautredChineseBroccoli

        b.烹調+原料+with/in+配料

        紅燒魚:BraisedFishwithBrownSauce

        蠔油扒時蔬:BraisedVegetableinOysterSauce

        紅燒毛芋頭:BraisedTaroinBrownSauce

        c.烹調+an工方法+原料+with/in+調料

        蝦仁炒蘑菇:FriedShelledShirmpwithMushroom

        茄汁牛肉片:FrjedSlicedBeefwithTomatoSauce

        米粉扣肉:SteamedSlicedPorkBellywithRiceFlour

        (2)直譯+注釋

        以地名命名的菜式反映出地方特色烹飪技巧和風味。此類菜名譯法如下:

        a.地名/人名+原料

        麻婆豆腐:MaPoBeancard

        廣東香腸:GuangdongSausage

        b.地名/人名+(in)style

        廣東龍蝦:LobsterCantoneseStyle

        中式泡菜:Chinese—stylePickles

        c.烹飪方法+地名+原料/地名

        南京板鴨:SteamedNanjingDuck

        德州扒雞:DezhouStewedChicken

        以典故命名的,直接譯出該菜的原料及烹調方式,最好在英譯名之外提供一個簡短的背景補充說明其內在含義。如:

        佛跳墻:AssortedMeatandVegetablesCooked inEm—bers——F0tia0qiangluredbyitssmell,eventheBuddhajumpedthewall

        (3)意譯(寫意)

        中國飲食文化的菜譜追求“三美”即“形美,音美,意美”,有較深的內涵,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以實對虛,顯其“廬山真面目”。

        a.原料+with+作料

        魚香肉絲:ShreddedPorkwithGarlicSauce

        白靈菇扣鴨掌:MushroomswithDuckFeet

        陳皮兔肉:RabbitMeatwithTangeirneFlavor

        b.作料+原料

        咖喱牛肉:CurryBeef

        芝麻豆腐:SesameTofu

        五味豆腐:Five—F1avoredTofu

        c.以實對虛

        舍去菜名里的寓意、夸張等說法而使用明白的英語譯出。

        白玉蝦球:CrystalWhiteShirmpBalls

        發財好市:BlackMossCookedwithOysters

        青龍過海:WaterCelerySoup

        (4)轉譯

        在中式菜譜里,以“龍”、“鳳”、“鴛鴦”、“翡翠”等中華民族喜聞樂見的動植物和象征著榮華富貴的物品來命名的菜名,不少人崇尚所謂某些原料的轉譯。

        鳳凰玉米羹:Conr andEggPorridge

        芙蓉海參:SeaCucumberswithEggWhite

        出水芙蓉鴨:SlicedDuckwithEggWhiteandHam

        (5)拼音+注釋

        中國獨有特色食品的英譯,本著推廣漢語和中國文化的原則,先按中文用拼音譯出,然后再加以解釋性的英譯。

        包子:BaoziStufedBun

        餃子:JiaoziDumpling

        鍋貼:GuotiePotStickers

        第6篇: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范文

        關鍵詞:小學英語;西方文化;滲透

        文化是語言的載體,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西方文化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能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當前很多小學生反映英語學習較難,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不理解西方文化。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就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西方文化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一、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西方文化的重要意義

        (一)運用語言得體的需要

        文化是語言的載體,要想提高語言表達能力,讓語言更加得體,必須要掌握該語言背后的文化知識。由于中西方國家宗教、社會、物質、生態等環境不同,導致語言習慣也不盡相同。為了防止在交流的過程中出現誤會,人們在交流之前必須要充分了解對方的文化背景。譬如中國人見面總喜歡問對方是否吃飯,以此作為打招呼的方式,但是這對西方國家的人來說就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人們會認為自己的隱私被侵犯。因此,英語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滲透西方文化,可以讓學生運用的語言更加得體,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

        (二)培養語言思維的需要

        語言和文化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語言離開了文化就變得毫無意義,同樣,文化若是離開了語言就無法體現。文化背景對語言思維方式具有極大的影響。語言含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小學生想要學好英語并且有較強的運用能力,必須要有良好的英語思維。提高英語運用能力、掌握英語技能、學習英語知識與熟悉西方文化息息相關。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西方文化,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語言思維方式。

        (三)適應現代生活的需要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國門,人們的生活環境也越來越寬廣。小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的棟梁,無論是從商、從政還是就業,外語能力都是一項必備技能,與外國人打交道更是家常便飯。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西方文化可以提高學生未來的競爭優勢,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現代生活,這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二、小學英語教學中西方文化的滲透方式

        (一)通過文化差異的比較加強學生對西方文化的理解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西方文化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文化差異的比較是一種最直接的方式,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對西方文化的理解,還能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幫助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異同。首先,對飲食文化差異的比較。中國的飲食文化主要是酒桌文化,中國人吃飯喜歡大家坐在一起,點一桌菜擺在中間,相互敬菜敬酒。但是西方則不同,西方人忌諱敬菜,喜歡各點各的。由此可以看出,中國人比較講究群體性,而西方人更偏向于追求個體性。其次,禮儀文化差異。中國人見面打招呼的方式是握手,而西方人更喜歡擁抱和接吻,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中國文化講究內斂和謙遜,而西方文化更多的是直接和外向。除了飲食文化和禮儀文化,還有姓名差異、節日文化差異等。英語老師可以通過帶領學生直接進行比較,加強學生對西方文化的認識。

        (二)充分挖掘英語教材中的西方文化知識,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新課程標準對英語教學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要求,英語教材也隨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今的新教材中有很多的英美文化知識,英語老師可以對教材中西方文化知識進行充分的挖掘,以此滲透西方文化,提高學生對西方文化的認知能力。例如,“Let’sgotothepark”這篇課文中出現了中國的秦陵兵馬俑。這是我國古城的標志性建筑,英語老師可以以此為出發點,給學生講解世界其他地區的標志性建筑,比如悉尼的歌劇院OperaHouse、日本的富士山FujiMountains以及英國的大本鐘BigBen等。通過這些西方文化知識的滲透,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三)創建真實性的語言交際環境,培養學生西方思維習慣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一種表達方式,英語老師可以通過創建真實的語言交際環境,讓學生身臨其境,真正感受西方文化,從而培養學生的西方思維習慣。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人的思考方式和表達方式也不盡相同,導致雙方在交流的過程中經常出現一些誤會。老師可以根據Ben’sbirthday這篇課文的內容,創設如下的場景:中國人一般收到禮物后不會當著對方的面拆開,但是西方則不一樣,西方人在收到禮物后更喜歡當著對方的面打開禮物,再表達自己的謝意。通過這樣的交流情境,培養學生西方思維習慣。綜上所述,文化和語言是一個密不可分的載體,小學英語老師要意識到西方文化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的重要性,認真研究小學生的學習特點以及教學內容,再選擇合適的滲透方式有效滲透西方文化,從而提高小學英語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第7篇: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范文

        關鍵詞 俄漢飲食 差異 文化對比

        中圖分類號:G1 文獻標識碼:A

        Chinese and Russian Culture Differences from the Food

        LU Jiazhi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 School,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4)

        Abstract Russian-Chinese nationalitie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in dietary practices. Differences in food culture formed Ethnic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which can effect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nowing the difference in Russian-Chinese food culture is for further contributed to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complementary and compatible with a great significance.

        Key words Russian-Chinese food; difference; cultural contrast

        0 前言

        中國和俄羅斯是山水相依的最大鄰國。由于地域特征、氣候環境以及風俗習慣的不同,在這兩片土地上孕育著不同的飲食文化。剖析中俄兩國的飲食文化差異及其形成原因,對我們而言,一方面可以加深對所學語言文化的理解,避免因為不恰當的方式或行為造成跨文化交際的誤解和障礙;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飲食差異來觀察中俄兩國人民在民族性格以及地理環境等方面的差異。

        (1)中俄飲食結構的不同。中國人每餐必吃的主食以谷類制品如面食為主,副食則以蔬菜為多,輔以肉類。據上個世紀末的不完全統計,被計入史料性質的文獻的中國各省市名詞就達一萬多種,名點和小吃也達數千品種。如:僅雞類菜就有300~400品種,魚類菜、豆腐菜等也都有數百品種。

        俄羅斯的飲食結構與中國相比就要略顯單調了。俄羅斯人所謂的家常菜是白菜湯和燕麥粥。除此之外主要食用還有土豆、牛奶、面包和香腸。另外還有圓白菜、蔥頭、魚子和伏特加。其中土豆是俄羅斯人的最愛,家家戶戶的餐桌上都會有這道菜。此外他們還喜歡吃酸黃瓜、酸白菜等。再有俄羅斯人的口味習慣酸、甜、咸、辣,菜中用油量大,酸奶油、檸檬、小茴香和香葉是最常用的調味品。

        中俄飲食中的差異體現在:俄羅斯人不吃動物內臟,不吃動物頭尾與皮;在中國,雞腳可以鹵、腌、炸,用來作為涼菜;鴨掌可以作為下酒菜;魚頭還可以做成“剁椒魚頭”等。又如中國人看作是山珍美味的驢、狗、鴿子等,俄羅斯人恐怕是不會愿意嘗試的。而俄羅斯人常吃的生咸魚和魚子醬也為漢民族不習慣食用。

        (2)中俄用餐方式的不同。在中國,宴席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在一起。桌子一般呈圓形。餐桌中間擺放著各式美味佳肴,用餐時使用的工具是筷子還有湯匙,飯是用碗盛裝的,人們互相敬酒、鄰座會相互讓菜、勸菜。在美食面前,人們也不忘展現著相互禮讓、謙虛的美德。在俄羅斯,除少數極具俄羅斯風味的特色菜,如紅菜湯,是把多種食材搭配在一起放在鍋里熬制而成之外,俄式餐點主要還是強調食物的原味和對各種調料的獨立使用。俄式大餐一般味道獨一,各種菜不會混搭在一起烹調,菜肴的主料和配料通常都會被分開放置,互不干涉。俄羅斯菜式一般情況下就是絕不會把魚或者牛排兩種食物放在一起搭配。即使有搭配,那也是在一個盤中按照一定的比例和口味進行的。在俄羅斯比較流行的自助餐形式,大家可以各取所需,走動自由。這表現了俄羅斯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

        (3)中俄用餐禮儀的不同。在中國大多數的宴會上,都遵循著長幼有序,長者優先的優良傳統,并以此作為排列的標準。中餐的用餐禮儀體現一個“禮讓”的精神內涵。宴會開始時,賓客會等主人就緒,只有當主人請大家用餐時,宴會才真正開始。當有新的菜點上桌,主人一般會請主要賓客和年長的長輩先食用以表示對對方的尊敬。進餐時,不能自顧自的埋頭吃飯,不可以在盤里隨意挑選自己喜歡吃的食物,更不能一個人獨占著某個食物。主人時常要給客人夾菜,招呼賓客不要拘束和過于客氣,主人習慣于給客人勸酒和夾菜,同時會說些例如“菜不豐富,請大家多吃點”等客氣話。用餐完畢后,主人是不會讓客人收拾碗筷的。

        俄羅斯人宴請賓客時的座位安排是以尊重婦女為原則的,一般采取女士優先。在進行座序的安排時,往往將男賓和女賓分開。基本的座位安排形式是:男主人與女主人要面對面而坐。男主人的兩側是女主賓,緊接著按順時針的方向向外側排開。在俄羅斯,安排賓客位置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兩點:一是男性賓客的座位依照地位而不是年齡來安排;二是夫婦二人的座位要在同一邊但兩個人不相連。在進餐與上菜的過程中,應先從左邊給女主賓上菜,然后按順序分餐給其他女士,最后將餐盤交回給女主人;緊接著,再以同樣的步驟給男士上菜。進餐結束后,必須等女主人起身離席,其他人方可離席。

        1 中俄飲食差異的原因

        (1)歷史地理環境的不同。從地理上看,中國特有的西高東低的險要地勢,使得外界的民族極難對大陸形勢造成大的影響。中國擁有漫長的萬里海岸線,但缺乏像地中海那樣隔海相望的海陸地勢,因此,海洋文化并不占主流,而更多則是沿海文化趨向內守的大陸文化。

        俄羅斯擁有廣闊的國土資源,橫跨歐亞大陸,地處亞洲北部與歐洲東北部,氣候寒冷。故而,俄羅斯的飲食多是高油高熱量,居民也多偏重于飲酒、吃糖、喝濃茶。由于地緣廣闊,俄羅斯的飲食受到了來自不同地域飲食習慣的影響。因此,在飲食結構上,俄羅斯既有西方的特點又有東方大陸農業特點。

        (2)民族性格的差異。中國人是很重視“吃”的。自古就有“民以食為天”的說法。所吃的食物也是包羅萬象,無所拘泥。表現在性格上的特點就是包容以及順其自然。不過與此同時,中國人也倡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里就展現了中國人性格細致的一面。中國飲食的獨特魅力之所在就是它的味道。菜品的形和色都是外在的表象。味道卻是內在的東西。這充分體現了中國飲食審美含蓄內斂的哲學風格。同時,中國人使用筷子吃飯,就體現出了思維方式上的差異,兩根簡單的筷子,巧妙地運用了物理學上的杠桿原理,是綜合思維方式的表現。

        俄羅斯人崇尚理性,他們關心事物的營養,精打細算每一天要攝取多少營養元素,即使飯菜的口味單調,只要有營養,他們也會不厭其煩地吃下去。他們更多講究的是事物的營養搭配,其他因素都不太重要。

        2 結語

        通過對中俄飲食差異的比較和解析,讓我們看到了他們各自的長處,同時,我們應注意融合中俄兩國飲食的優點,讓兩國優秀的飲食文化進行互補。現如今,中餐也開始關注食物的營養、健康以及烹飪的科學;在俄羅斯,也有越來越多的中國餐廳。隨著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中俄餐飲文化也將成為我們與外界交流的良好途徑。

        參考文獻

        [1] 蔡德貴.筷子、手指和刀叉――從飲食習慣看文化差異[M].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

        [2] 陳蘇華.人類飲食文化學[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

        [3] 汪成慧.俄漢民族飲食文化差異比較[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9.11.

        [4] 林麗端.中西方飲食文化之比較[J].消費導刊?文化研究,2009.9.

        [5] 徐寧.淺談俄羅斯飲食文化[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0.11.

        第8篇: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范文

        關鍵詞: 英漢翻譯文化差異形成原因關聯

        1.前言

        語言是人類社會進行交際的重要工具,是文化的承載體。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蘊藏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翻譯是一種信息的傳播或交際活動,即communication,是一種跨文化跨語際的信息傳播和交際活動,是把一種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意義用另一種語言文字表達出來,是一個涉及信源、信宿、信號、信道、噪音等要素,以及編碼和解碼的過程,其原則是在過程中保持信息的內容和功能不變。美國一名著名翻譯理論家指出,“翻譯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對于真正成功的譯者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

        然而,由于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歷史背景、風俗習慣、風土人情、文化傳統及政策法規,在英漢互譯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很難找到準確對等的詞匯、源語文化內涵的缺失或譯文含義完全背道而馳的沖突等不完全對等的現象。這就需要翻譯者博采眾多翻譯原則之長,閱讀多國文化、生活、風俗及法規的不同之處,科學、靈活地運用不同的方法翻譯出更多符合譯文讀者國家社會習慣的作品。

        2.文化差異形成的原因

        究其原因,主要是生活環境不同導致文化差異。英漢這兩種文化各具特色,是大相徑庭的兩種語言,其表達方式與文化習慣存在著一定差異。英國是一個島國,而漢民族生活在亞洲大陸,因此英語中的習語常常涉及水和船,而漢語習語卻離不開土。如形容花錢大手大腳,英語表達為spend money like water(花錢如水),漢語則為“揮金如土”。在方面也有差異,西方人信仰上帝,中國人信仰菩薩、“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爺,因此中國人說“菩薩保佑”、“借花獻佛”、“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西方人則說Go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因生存環境的差異而造成的文化差異,如在漢語中的“開門見山”和英語中的rest on one’s oars(暫時歇一寫),all at sea(不知所措),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奮力圖存)等。

        3.文化差異的表現與英漢互譯

        由于任何兩種語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對等,因此語言的使用須遵循文化規則。原文的形象意義在譯入語中可能會找不到對應的或者相同的形象,或者雖然形象相同,如politician(“政客”,貶義)和statesman(“政治家”,褒義),但其隱含意義(包括褒貶意義)卻存在較大差異,這時譯者首先要考慮的是形象的隱含意義的準確傳達。

        3.1歷史文化差異與翻譯

        歷史文化指在特定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因社會遺產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歷史文化的重要體現是歷史典故,以及帶有很深文化底蘊的文化信息,譯者翻譯時必須深刻了解這些典故及文化信息,運用恰當的翻譯方法,才能更好地傳遞文化信息的真正含義。以下是幾個漢譯英的例子:

        (1)Among the blind,the one-eyed man is king.

        A: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

        B:盲人國中,獨眼為王。

        譯文A是典型的意譯,地道的漢語表達讀起來通俗易懂,甚至不會感覺到自己是在讀翻譯作品。但譯文B同樣可以順暢地傳達這層意思,同時由于它屬于一種較為新鮮的表達方式,因此讀者會在耳目一新的同時留下頗為深刻的印象,在驚鴻一瞥中領略到異域文化的某些風格特色。

        3.2心理思維文化差異與翻譯

        各民族的思維方式反映了使用某種語言的民族群體千萬年以來形成的語言心理傾向,必然深刻地影響與思維方式相應的語言表達形式。由于中西方所倡導的思想和意識形態的不同,導致了中西方文化兩種思維方式的差異,這種差異不僅影響漢英兩種語言的互相轉換,而且影響兩種文化的相互交流,從而影響英漢翻譯實踐活動。

        由于英語民族擅長于用抽象概念來表達具體的事物,注重抽象思維,這使得在英語當中抽象表達法的使用相當普遍。而漢民族缺乏英語抽象表達的手段,詞語也沒有形態變化,這樣就使得英語中的大量抽象名詞找不到對應的漢語來翻譯。相反,漢語中許多表示具體的詞也難以在英文中得以體現。如果生拉硬套地翻譯,將抽象概念直譯出來,譯文效果將會不盡人意。下面的句子:

        For example,great efforts are made by the American tobacco industry to sell cigarettes in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where U.S.tobacco exports increased by more than 27 percent in 1974.

        在該句中,最難處理的詞匯之一就是effort一詞,若把great efforts直譯為“巨大的努力”,那么譯文應為“例如,美國煙草工業為在中東和北非推銷香煙做出了很大的努力……”這樣處理雖然也行得通,但給人冗長累贅之感,如果把“great efforts”轉譯為動詞“力圖”,譯文就通順多了。因此,比較理想的譯文應為:“例如,美國煙草工業就力圖在中東和北非推銷香煙,在這些地區,美國煙草的出口量在1974年增加了27%以上。”

        英漢思維方式上的差異還導致了英漢語言習語表達上的差異。不同語言中的習語往往反映出不同的思維方式,也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而語言當中的習語又常常跟使用這種語言的人們所處的地域和固有的生活習俗聯系在一起。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地理位置和生活習俗上相距遙遠,人們的生活經歷、物質環境及社會淵源相差甚遠,這就必然導致國家間或民族間的個性差異。因此,這種個性差異使得各民族自己的語言更具有豐富、濃厚的民族特色。比如,漢語習語“小菜一碟”和英語習語a piece of cake(一塊蛋糕)都表示一件事情很容易。在這種意義中,漢語的“小菜”與英語的“蛋糕”都含有“容易或者輕松愉快的事情”之意。但在習語中,兩個民族對同一思想的表達采用的形式完全不同,這與兩國的飲食習慣有關系。蛋糕是英國飲食文化中常見的一種食品,英國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食用,所以他們就用a piece of cake表示一件容易做的事情。而在中國,蛋糕是近百年才出現人們的生活中的,是一種比較高檔的食品,一般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能吃到。但小菜一直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有重要地位,吃一碟小菜對中國人來說易如反掌,因此我們常用“小菜一碟”來形容一件事情很容易。正是由于這種飲食風俗習慣的不同,漢英習語在表達同一種源于飲食文化的意義時,才采用完全不同的形式。翻譯過程也是一定程度上的思維方式的轉換過程。

        3.3文化差異與詞匯意義

        詞匯是語言的基本成分,是語言系統賴于存在的支柱。文化差異在詞匯層面上體現得尤為突出,涉及的面亦最為廣泛。

        漢語中的表親關系徑渭分明,表兄和表弟、表姐和表妹區別甚嚴,既要道出性別,還要分出大小,而英語cousin一詞籠而統之。同樣,英語中的uncle和aunt在漢語中亦無外延相同的對應詞。此外,漢語中有人稱代詞“你”的尊稱形式“您”,而英語中卻無“你”的尊稱形式。這些謙詞是漢民族“滿招損、謙受益”的民族文化特征在詞匯上的反映。

        文化差異造成的這種詞匯空缺現象十分普遍。但是,詞匯空缺只是文化的一滴水,更能反映文化差異的是不勝枚舉的詞匯意義。眾所周知,不同民族的語言之間總是存在著詞匯對應關系,雙語詞典的編輯和跨文化交流正是基于這一基本條件之上。但是,對應并非就是“對等”。即使概念意義或認識意義相同,但由于文化不同,包括生活的地理環境、、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發展的歷史等方面的差異,其包含的內涵意義、風格意義、情感意義和聯想意義也會有極大差異。

        首先,英語中有些詞具有某種文化意義,而漢語的對應詞則無該種意義。例如,propaganda常含有“撒謊、欺騙”等文化意義,而漢語的“宣傳”則無此意義;英語中的gay一詞的本意為“cheerful,merry,happy”,但在今天談艾滋病色變的美國,gay會使人聯想到同性戀,而漢語的“開心、快樂”就不會使人產生這種聯想。

        其次,有時漢語詞匯具有某種文化意義,而英語的對應詞則沒有特定的文化含義。如“松”在漢文化中象征“長壽”、“骨氣”、“氣節”,而英語pine則不帶這種含義,它只表示一種樹木而已。

        另外,有時英漢對應詞各有不同的文化意義。如英語中的dragon的文化意義為“怪物、魔鬼、兇殘”等,它是一種令人憎惡的怪獸,是惡魔的象征、邪惡的代表。《圣經》中撒旦就被稱為dragon。在西方國家中,兇暴的女人被稱為dragon,而漢語的“龍”字的隱含意義則恰恰相反,“龍”在漢民族文化中歷來都是“神圣、高貴、珍異、吉祥、民族精神”的象征。在我國古代,“龍”是傳說中的“上天”的神物,所以皇帝自喻為龍。可見,英漢民族對于同一事物“龍”所賦予的感彩截然相反。因此,“望子成龍”就須譯成hope that hi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如果忽視英語文化差異,機械地將其譯成hope that his son will beome a dragon,那就變得不可思議了。由此可見,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使同一動物帶有不同的文化內涵,給人帶來的聯想也是截然不同的。

        4.結語

        源語文化與譯入語文化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在英漢翻譯過程中譯者不僅要熟練掌握源語和譯入語的語言系統,而且需要了解英漢民族的文化、歷史、宗教、風俗習慣等的淵源與發展,最大程度地了解中西方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中西文化差異使得“完全對等的等值翻譯”不可能完全實現。在實際翻譯過程中要盡量做到譯入語和源語最大限度的等值,不僅能忠實地表達原文語言層面的含義,而且能夠傳神地表達出原文的文化內涵。

        綜上所述,在英漢翻譯過程中譯者應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出發,分析比較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心理,疏通交際渠道,增進文化交流與溝通,了解中西方在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把握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底蘊。針對兩種語言和文化的差異,不同的翻譯目的、不同的文本類型、作者意圖,以及譯文讀者的理解水平選擇不同的翻譯策略,避免翻譯過程中文化因素的缺失,力求實現翻譯中的文化“傳真”。

        參考文獻:

        [1]張培基.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0.

        [2]鄧炎昌等.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3]王武興.英漢語言對比與翻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4]楊磊.論文化差異與漢英翻譯[J].內蒙古大學學報,2001-9.

        [5]Eugene A. Nid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1993.

        第9篇: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范文

        【關鍵詞】多元文化 英漢翻譯 中西方文化差異

        迄今為止,有關文化的定義已經不下百種。筆者對文化的概念有著自己的定義:文化是我們日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往大了說,一個國家有自己的信仰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等等,最明顯的差異就是東西方文化差異;往小了說,一個民族也有自己的信仰文化,飲食文化等等,譬如中國的56個民族,雖說大同小異,但是每個民族的風俗習慣都各具特色,有著關于本族的優美的神話傳說,動人的音樂,雄偉壯觀的建筑以及偉大的傳世之作等。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隨著經濟發展的步伐,在民族與民族之間、種群與種群之間、膚色與膚色之間的碰撞融合,形成差異又具有相似點的文化。而文化一般是以文字為主要流通手段,很多經典著作都能反映這個國家或民族在某個時期內的主流思想以及風情。因此,多元文化翻譯在英漢翻譯作品中占據重要的地位。

        一、多元文化翻g的作用

        翻譯的本質就是將對文化的理解感悟闡述出來。這是一種跨文化的交流,翻譯就是文化與文化之間交流的橋梁。而在多元文化視角下,翻譯過程中必然受到多種因素干預。經過多方研究發現,翻譯的原則應當隨著多元文化的發展趨勢進行調整和改變,也就是說,在文化與文化的碰撞中,譯者應當從積極的方面考慮,鼓勵自身文化發展的同時,也努力吸收融合別國的文化精髓,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最終形成更加優秀的民族文化。因此,在英漢翻譯過程中,多元文化融合的部分將會使讀者很輕易地融入作者的想法中去,多元文化差異的部分可能會給讀者造成閱讀上的障礙。這就考慮到譯者的文學功底了。

        在英漢翻譯作品中,利用多元文化翻譯,譯者應以原作者的角度為切入點,在翻譯的過程中盡可能保留原文所表達的思想和流露的文化內涵,有利于讀者了解原著的民族文化,拓寬讀者的知識面,提高讀者價值層面。這在英漢翻譯中是及其重要的。

        二、多元文化的應用

        1.語言是文化交流的必備工具。世界上各個民族經過長期的社會活動或者其他因素的影響下,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這些各不相同的文化會對文學作品的翻譯造成巨大的困難。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中西方文化對英漢翻譯作品的影響。比如問候語,漢語一般是通過對對方的衣食住行等方面詢問,“吃過飯了嗎”、“你今天很漂亮”……以表達自己的關心;西方人一般是以天氣為主,或者直接問候,“今天天氣很好”、“你好嗎”……以表示問候。因此,由于多元文化的差異導致對英漢翻譯作品不能只是進行單純的直譯,而是需要加入自身對作品的理解,否則,很有可能會使文章內容產生歧義,直接影響讀者的閱讀感受。想要了解作品的內涵,必須跨越語言的鴻溝。對原作品的翻譯不只是語言文字上的轉換,更是通過自身的文化理解度對作品的再創作。

        2.轉換思維方式。多元文化之間的最大差異就是思維方式的差異,也就是說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的差異。在整個文化領域中,思維方式的差異將會導致不同的結果。就西方文化來說,她其實更普遍重視理性和邏輯思維方式,比如說問路,向西方人問地點,他會告訴你在哪條街的幾號,全部用數字說得明明白白,一點就透。就東方文化來說,她其實更注重直覺和意象,還是說問路,向東方人問地點,他就會告訴你,在什么標志性建筑物附近,或者那里有什么顏色形狀特點。再比如說繪畫,西方油畫則是講究寫實,講究光線,透視立體等原理的,而中國畫講究意象,講究留白。不管是哪個國家哪個民族,各自的文化都早已深深地刻在每代人的骨子里,打上深深的烙印,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在多元文化翻譯下,思維方式的轉換有助于譯者更貼切、更簡便、更迅速地將文化差異縮小至最低,讓讀者能夠以自己的思維方式體會作者的思想。

        3.多元文化價值觀念轉變。多元文化的差異不止體現在語言上、風俗習慣上和思維方式上,它在對事物認知以及價值觀上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價值觀是建立在思維方式之上作出的對事物的認知、理解和判斷。西方文化強調維護個人利益,張揚個性,注重獨立自主,是一種為自我滿足而奮斗的價值觀;東方文化強調以和為貴,注重和諧,主張親仁善鄰和協和萬邦,是一種崇尚集體、與人為善的價值觀。就以家族觀念為例,在東方,自古以來就有“三綱五常”“百善孝為先”的理念,晚輩要服從長輩、孝敬長輩;而在西方,長輩與晚輩之間可以直呼名字,一般子女長大后脫離父母獨立。

        在價值觀差異較大的國家中,一個相同的詞語所代表的意思可能相差甚遠,比如“bonnet”這個詞一般是女式涼帽,但是在英國還作引擎蓋的意思;如“liquor”在英國表示濃湯,在美國卻表示烈酒……這將造成多元文化的實際交流過程中的障礙,造成相關的文學作品反義產生極大的歧義。因此,轉變自己的價值觀念,深入了解所譯作品的創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境界,了解作者的價值觀念,保證以原作者的情感態度來再次創作該作品。

        三、結語

        多元文化在不同的領域的不同用途上有著不同的內涵,在英漢翻譯作品中,多元文化積極進步的作用愈發凸顯。相關的翻譯工作者可以利用對多元文化中文化的差異和融合點的理解度,從而切實地理解所翻譯作品的意境和情感,最終翻譯出最理想的作品。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成a人片在线不卡一二三区 | 偷拍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观看天堂色 | 亚洲日韩在线第二页 | 思思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精品 | 中文字幕久精品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