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教師去極端化剖析材料范文

        教師去極端化剖析材料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師去極端化剖析材料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教師去極端化剖析材料

        第1篇:教師去極端化剖析材料范文

        追求觀賞性本無可厚非。但是,語文教學,尤其是課堂教學不僅需要轟轟烈烈的表演,更需要扎扎實實的訓練。和觀賞性相比,實用性更能反映語文課堂教學的本真,更能達成語文課堂教學的目標。因此,我們有必要一起剖析語文課堂教學中片面追求觀賞性問題的表現、根源及對策。

        一、語文課堂教學片面追求觀賞性的表現

        從不同的角度探究,我們可以觀察到片面追求觀賞性的種種表現。我們不妨從教師角色、學生作用、環節設置三個方面的異化談起。

        1、教師的角色被異化。

        這里講的異化,包括兩種情況。一是教師的角色被極端強化,二是教師的角色被嚴重弱化。前者導致教師成為課堂唯一的主角,學生成為“配角”式的“群眾演員”,整堂課成為教師展示個人才藝的“夢想劇場”、“星光大道”;后者導致教師成為課堂上的傀儡與擺設,讓學生牽著鼻子。

        2、學生的角色被異化。

        就課堂教學而言,師生之間的“異化”是相對的。教師被弱化的課堂,學生必然被強化;反之亦然。教學是一項雙邊互動的活動,但是真正實踐起來,往往并不容易。

        3、教學的環節被異化。

        語文,顧名思義,語是以聽說讀寫為主,文是以字詞句篇為主。文是材料是基礎,語是方法是關鍵。無語難成文,無文難成語,語文教學的環節一旦被異化,它就不再是純正的語言文字訓練課,它在導入、過渡、拓展、總結等環節就被異化成了音樂課、美術課、舞蹈課、物理課、化學課……學科滲透的泛用和電化手段的濫用是語文課堂教學被異化的罪魁禍首。我們必須認識到語文確實是包羅萬象,語文也應該呈現豐富,但千萬不要忘記語文“語言文字訓練課”的本質,不要把語文課上成科學課、學術課、雜談課。如:一位教師在講《范進中舉》時直接播放相關的電視劇片段,教師和學生一起成為觀眾。另一位在執教此課時則安排學生演課本劇,教師和其他學生一起成為觀眾。這樣的課堂偶爾為之,以達激發興趣、調節氣氛之目的是可以的,但若長此以往,教學效果恐怕難以保證。

        二、語文課堂教學片面追求觀賞性的根源

        我們慣用的思維方式是先找客觀原因。造成語文課堂教學片面追求觀賞性的客觀原因主要有三點:

        一是大眾媒介強勢影響。時代飛速發展,大眾媒介鋪天蓋地,它的強勢影響使得不少執教者和評教者迷失了方向,形成了一種“越娛樂越好”的錯誤評價觀。

        二是專家引領推波助瀾。一部分專家、學者、名師不僅在理論上倡導觀賞性,而且在實踐中運用觀賞性原則組織教學,導致一線教學盲目跟風,東施效顰。以觀賞性為主導的評價潮流使得語文教育重蹈形式主義的覆轍,而且與以往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三是學生好惡雪上加霜。不少學生沾染了社會上的不良習氣,浮躁有余,沉靜不足,偏愛形式花哨的課堂,一些教師無奈之下投其所好,改頭換面地走上了形式主義的道路,成了片面追求觀賞性的“奴隸”。

        “觀念決定方法,思想指導行動。”不管怎么說,客觀原因畢竟是外因,不通過內因的作用,外因是無能為力的,這個道理人所共知。片面追求觀賞性大量泛濫的根本原因是教師主觀認識上的偏差,也就是說,教師在與課堂教學密切相關的課程觀、教材觀、人才觀、質量觀、學生觀,甚至是教師觀的轉變方面,還趕不上課改的步伐,跟不上時代的潮流。

        觀念的偏差只是外殼,境界的缺失才是內核。當一個人把工作當成事業,把生命當成使命,把學生當成兒女的時候,他一定會少些浮躁、少些急躁、少些毛躁,多些扎實、多些踏實、多些誠實。在這一點上,當代教育大師魏書生倡導得最好,實踐得最好,堅持得最好。魏書生老師在解釋自己成功的原因時說過一句發人深思的話:“我教書就像有人打麻將一樣,一走進課堂,精氣神就來了。”要論他成功的原因,我想最根本的一點最關鍵的一條,恐怕應該說是他當初就根本沒有沖著成功成名去教書。可見,追求越高,境界越高,成就越大。

        素養不高,外強中干是一些教師熱捧觀賞性課堂的又一誘因。這好比初練武術的人,經不起真招、真式、真功的考驗,只好用一些花拳、繡腿、怪樣裝點門面。這種情況下,敢不敢講,會不會講,能不能講出個性,一系列問題考驗著不少語文教師的能力,也左右著語文教師的抉擇。講得太“實用”了,學生不歡迎;講得太“觀賞”了,效果沒保證。游移在兩者之間,弄不好落得個“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

        三、語文課堂教學片面追求觀賞性的對策

        實踐出問題,歸根結蒂是理論出了偏差。我們為片面追求語文課堂教學觀賞性把脈,則其病因明顯,對策可出。我認為,克服片面追求觀賞性,應從如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要扣緊語文的根。要立足高層次解讀語文教學。語文課程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學生對生命、意識、靈性等多方面的文化觀照,而不是對文字、文章的分解與組合。從某種意義上說,特別對語文教育而言,育人重于教書,做人重于求知。語文課如果把“考”當作老師的法寶,把“分”當作學生的命根,那將是整個教育的不幸與悲哀。教語文,只有站在“著眼終身發展”的高度,才有可能“培養創新人才。”

        其次,要立穩教師的身。育人須有基本功,其一是德,其二是才。德為才之基,人乃才之本。只有具備高尚的師德修養,才可能練就精湛的教學技藝。才無止境,學無止境,藝無止境。教師的學養、才能不設上限,也沒有上限。“親其師”,才能“信其道。”這是古人對教師示范作用的生動闡釋。

        最后,要抓牢學生的心。要抓住心,得付出心,真誠的慈愛心、淡泊的平常心、強烈的責任心、執著的事業心等,缺一不可。想抓住學生的心,就得尊重學生、理解學生、信任學生、支持學生、把學生當人看,當朋友看,當孩子看,當兒女看。如果師生雙方都發自內心地“愛你沒商量”,則我們的課堂教學一定會走上民主、科學、高效的“快車道。”

        第2篇:教師去極端化剖析材料范文

        【關鍵詞】現代文閱讀 反思 命題建設

        多年來,對于現代文閱讀測試一直研究、探索得不夠深入。本文試圖汲取教育測量學、思維科學等學科的理論,系統剖析與批評中、高考現代文閱讀試題中的相關問題,以期利于未來的命題建設。

        一、測試重心不準,語文本味淡化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高考語文試卷中現代文小閱讀題總是以社科文、自科文的內容理解為測試重心,實際上完全淡化了語文學科的本味,偏離了語文學科的本體與實質。比較明顯的是自科文閱讀題,混淆了普通閱讀和專業閱讀的界線。這種只有相關專業人員才能閱讀和只有他們才可能讀到的文本,拿來給我們這些可能一輩子都在進行普通閱讀的考生進行閱讀,有什么閱讀價值?讓考生到完全缺乏經驗支撐的構不成對話關系的閱讀沙漠中去找尋答案,除了發揮他們那種本能的“求生意識”,還有什么意義?此題背后的支撐性知識應該首先是讀懂文本的經驗性知識,然后是有關閱讀的知識和技巧。但歷年此題所選的文字幾乎都是深奧的專業研究。閱讀這樣的文章,只有識字量這一種語文知識在支撐著,而由這些漢字所組合的話語系統對考生來說卻完全是陌生的,學生們固有的語文知識和語文經驗并不能為閱讀這樣的自然科學論文進行支撐,所以說這不是語文試題,倒是自然科學試題。考生完成這樣的題目,不是在調動著他十幾年中滲透在他們腦中的語文知識和語文經驗,而是在扮演著兒時捉迷藏時那個“捉人”的角色,在一個非常低的甚至是本能的層次上進行信息的搜尋。因此,答對了題目并不見得這個考生的語文水平就高,答錯了也不見得他的語文水平就低。

        再說試卷中的文學作品閱讀,不少考題裸指向于文章的主題。這樣的試題也是只注重選文的內容而忽略其言語形式。語文學科區別于其他學科一個顯著的特征是言語形式的重要性。其他學科通過言語形式掌握了內容之后,就可以得魚忘筌,把言語形式拋在一邊;語文學科正好相反,它是通過理解文章內容來掌握表達特定內容的特定的言語形式。文本的言語形式是閱讀測試的重心,可是上述考題對言語形式的考查幾乎是一片空白。

        不僅考試如此,平時的語文課堂教學也不乏這樣的設問:“這篇課文表達了一個什么樣的意思?”“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一些新編的語文教材,更是設計了大量的主題活動,圍繞自然、社會、科學、藝術等話題,要求學生走入社會,走進大自然,了解社會,感悟人生,體驗自然,貼近藝術。雖然這些活動,也要求學生查閱文字資料,有的也要求寫出調查報告或進行口頭演講,但活動設計的重心,并不在母語教育本身,而在了解社會、感悟人生、體驗自然、貼近藝術這些主題。有人批評這種貌似語文但其指向卻在語文之外的語文教學為“泛語文”、“反語文”。這種不良現象在平時的語文教學與語文閱讀測試之間相互影響,惡性循環,且愈演愈烈!

        二、信度效度不高,內容分布偏頗

        教育測量學告訴我們,考試需要講究測試信度,中、高考更需如此。測試信度也叫測試的可靠性,即測試結果是否穩定可靠,測試成績是不是反映了受試者的實際語文水平。測試信度取決于試題本身的可靠性和評分的可靠性。試題本身是否可靠主要取決于試題的范圍、數量、區分度等因素,評分是否可靠則要看評分標準是否客觀和準確。中、高考現代文閱讀題在這兩個方面,又做得如何呢?

        2009年福建卷選用《中國青年報》《寂靜錢鐘書》一文作為實用類文本閱讀測試材料。該文作者周南試做了一遍題,在總分15分中只拿了1分。尤為荒謬的是,一個被作者認為“說出了我內心最真實意圖”的選項,答案居然是錯的。誠然,閱讀是一種二次創作,讀者可以對作者的原意進行超越和拓展;命題者需要結合很多客觀因素的實際進行擬題,最終形成的考題可能超出作者最初的創作思想或意圖。但是文本作者與命題者之間的認知差距怎么這么大呢?退一步說,既然出題者可以完全超出作者最初的思想或意圖作自己的“另行理解”,那么,考生同樣有充足的理由完全否定閱讀題的標準答案。因為考生同樣首先是作為讀者出現的,他們有權以自己的思想觀念對作為閱讀考題的文章進行二次創作,也有權做出自己“另行理解”的答案。但是,閱卷老師偏偏把命題者提供的答案奉為圭臬,其考查信度到底有多高呢?2009年湖南卷散文閱讀最后一題:“緊扣《云南看云》一文中的‘看’字,賞析該文主題的表達,300字左右。”連閱卷教師也非常無奈地說:“這道14分的賞析題是湖南卷的雞肋,閱卷時已經難見區分度。”

        一些語文行家做不好中小學生的語文作業題,早已不是什么新聞了。主要原因在哪?不是試題的范圍、數量、試題的區分度等因素出了差錯,就是評分標準不準確。2007年,四川一所重點中學20多位中學語文教師做高考語文試題,居然許多答案與命題者提供的答案不相符合。重點中學的語文教師都是大學本科畢業生,不少還是資深教師,怎能如此出錯呢?很簡單,其答案并不準確。這一年四川卷散文(趙麗宏《煙火的變奏》)閱讀15題中問:為什么說“戰爭的‘噩夢’與眼下的美妙火焰沒有關系”?這話在文中并無深意,“煙火”是眼前景象,“戰火”是聯想情景,一實一虛,兩者“沒有關系”。但其命題者的答案卻說:“炮火是戰爭、災難和死亡的象征,焰火是和平、歡樂、繁華的象征;它們分別指向人類生活中完全不同的兩個極端。”這樣的回答真是答非所問。人類生活的兩個極端就必然沒有關系嗎?“焰火”的和平環境可以是“炮火”的戰爭代價換來的。測試信度如此之低,那些語文教師怎么能夠“考正確”呢?

        再說測試效度,即測試的有效性,是指一套測試對應該測試的內容所測的程度。也就是說,一套測試是否達到了它預定的目的以及是否測量了它所要測量的內容。一個測試即使對某個目的具有一定的信度,但它不一定是有效的;而一個測驗對于某個目的是有效的,那么它一定是可信的。現代文閱讀測試更要保證較高的測試效度,其內容的分布更要體現全面考查語文素養的要求。然而,不少現代文閱讀題卻不能做到這一點。如2010年四川瀘州中考閱讀題《雪地里的迎春花》,10分考查對內容的理解,4分考查理解句子的含義,一道14分之多的小說閱讀題,考點局限在兩個方面,而典型化的環境、個性化的語言及相關詞語、句子都沒有考到。與之相反,2010年四川眉山中考試卷《父子應是忘年交》四道閱讀題基本都是考查詞語、句子。其中,第25題解釋題目中“忘年交”這個名詞,第28題中有三小題考查語句作用,而27題、30題都在圍繞“忘年交”設題,要么回答“父子之間成為‘忘年交’后,‘我’與兒子是怎樣相處的”,要么“探究你與你的父母是忘年交嗎”?中考卷其測試效度如此之低,它們會給今后中學生閱讀產生什么影響?

        三、能力層級模糊,探究試題失真

        隨著新課程的改革,語文新課標對探究性、創造性的重視,中、高考更加注重考查閱讀過程的積累,注重學生的閱讀體驗,重視學生知識的遷移拓展,其中,現代文閱讀能力層級的考查即確定了“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探究”四項。基于此,一些中、高考現代文閱讀題便常常在題干中直接使用“理解”、“賞析”、“分析”等詞語,以示緊扣《考試說明》的能力層級。其實這些所謂層級是“胡子連著辮子”的,不能清楚地分開,以致陷入模糊狀態。比如2008年天津卷散文(《敦煌》)閱讀三道題:

        19.綜觀全文,如何理解“這是歷史的另一種寫法”?

        20.賞析本文第五自然段畫線的文字。

        21.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兩項是()

        如果把三道題中的能力層級動詞互換一下,好像也不會影響命題意圖與答題內容。命題中的能力層次含糊不清,主要源于《考試說明》界定不清;《考試說明》界定不清,主要源于它照搬與沿襲了上世紀50年代布盧姆認知目標分類系統中的一個維度分類――“知識、領會、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到了本世紀初,布盧姆認知目標分類系統已經發展到“知識”和“認知過程”二維框架。其知識是指學習時涉及的相關內容,包括從具體到抽象四個類別――事實、概念、程序和元認知;其認知過程則包括六個類別――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總計有30個具體類別。運用洋人的東西本不是壞事,但要注意人家揚棄的過程,應當吸收人家更新后的成果。

        再說“探究”,雖不是布盧姆等人的東西,但還是名不副實。2009年揚州語文中考試卷第23題,2010年江蘇、安徽、福建三家試卷第14題,題干中都標明“探究”一詞。但是,若把三道題中的“探究”字眼換掉,改為“寫出”、“理解”等動詞,好像也沒有什么異樣。題干中寫有“探究”,不代表考生會去“探究”,因為探究的價值在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途徑、方略與過程,而不在于簡單地呈現結果。所以,探究題一旦放到考試卷中,就不是探究題了。如果一定要說這也是“探究”,那么考生每一道題目的回答都是在進行一種探究,都是在和文本、試卷命制者、閱卷者進行對話。

        還有,有些所謂探究題難度也太小,如2007年寧夏/海南卷要求“探究”林沖的身份、性格和心理就比較淺,只要寫出人物身份、性格和心理就可得滿分。這種非常容易的考題不僅失去了探究的價值,還會造成考生在未來真正探究中的浮躁心理。

        四、批判思維欠缺,多元解讀消彌

        “批判性”這個詞源于希臘文“kritikos”,意思是辨別力、洞察力、判斷力,引申義有敏銳、精明的意思。批判性思維的核心是“理智的懷疑和反思的態度”。綜觀多來的中、高考現代文閱讀題,似乎只有兩題有一點檢測考生批判思維的味道。其一為2009年揚州中考試卷23題:有人認為這篇小說的主人公是“少年”,有人認為是“老人”,你的看法是什么?請結合內容說說理由。其二為2009年寧夏/海南卷11題第(4)題:孕婦并不認識石碑上的字,也不會寫字,卻十分努力地描畫著它們,后來還感嘆:“字是一種多么好的東西啊!”小說這樣來寫孕婦,有人認為讓人感動,也有人認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觀點和理由。

        其實,無論中考還是高考現代文閱讀的文本中有不少可供我們測試考生批判性思維的資源,只是命題者還不善于從中挖掘。如2009年試卷,其中屬于主旨值得反思的,有全國卷《孕婦和牛》一文中的虛假牧歌;屬于思維單向缺陷的,有四川卷中《抗生素濫用》;屬于論證邏輯欠嚴密的,有福建卷中《尺度》的隨意發揮;屬于言過其實的,如江西卷中《木車的激情》關于對木車的贊美、對現代交通的貶斥……如果我們有這方面的意識,考查批判思維的題目是不難命制的。

        本著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目的,新課程標準要求“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無論中考還是高考《考試說明》根據文學作品多元解讀空間較大的特點,明確提出“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然而,在控制誤差、彌補主觀題目比重增加對高考選拔性損害的觀點影響下,文學作品閱讀題中多元解讀基本消彌殆盡。教育部考試中心對主觀題提出“在開放性的前提下盡量客觀化”的要求,即“主觀題目客觀化”。這類試題的評分標準美其名曰“意思對即可”或“根據答案酌情給分”;然而,實際閱卷過程中仍是“采點”不“采意”。這類考題,其答案排斥多元解讀,不能真正考查學生的個性體驗與切身感受,不能鼓勵考生的創造性解讀。另外,多年來“閱讀題答案在文中”一說被奉為經典的答題絕招,考生更不會大膽想象與向文外拓展。所以,考生在答題上沒有什么發揮的余地,倒有點像做變相的填空題,根本談不上多元解讀。

        五、文體測點不準,閱讀習慣異化

        雖然中、高考試卷現代文閱讀題中的文體是豐富多彩的,但是,一些考題忽略了文體的測試要點。

        社會科學類文章的主要特點是有客觀的研究對象、嚴謹的思維、獨到的觀點以及嚴密的論證過程;因此,其測試要點不應在詞句意義的辨析與理解上,而應該專重于核心概念的界定及其表述上,對主要觀點的把握以及對論據、材料的判斷上,對邏輯思路的明晰上。如2009年全國卷Ⅰ中《釋“王”》一文,要讀懂這篇文章,這樣幾個問題是必須回答的:(1)甲骨文的“王”字本意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述的?(2)甲骨文“王”的釋義經過哪些階段?(3)說甲骨文“王即斧鉞”的理由有哪些?其中最充分的理由是什么?如果能回答這幾個問題,這篇文章便全部讀懂了。可是,這份試卷的題目,對上述問題很少涉及,相反,只考了一些段落和詞句的理解,顯然是抓小放大,測點不明。再如2009年上海卷《專家與通人》,首選測點應該是“文章認為專家與通人的區別在哪里”,或“現在不能成為通人的原因是什么”;但是,五道測試題總是在句子解意、語句填空、“太專”原因、“通人”重要性等方面做文章。

        不僅是社會科學類文章有著非常重要的測試要點,其實,人類創造和使用的每一種文體都有其各自的測試要點。對有的文體來說,形式上的特征甚至更具有本質性,更值得考查。例如,新聞報道文體著眼于最快、最簡潔地把新近發生的重要的信息傳遞給受眾,它的“倒金字塔”式結構就滿足了這一需求。因此,若是考查學生閱讀新聞報道的能力,不僅僅要考查學生是否讀到該新聞報道里的事件等信息,更需要檢測學生抓住新聞報道的文體特征、恰當運用相應的技能快速、高效地閱讀新聞報道的能力,否則,選擇新聞報道的價值就不大了。

        第3篇:教師去極端化剖析材料范文

        關鍵字:教育;理論學習;多元化;油畫教學

        教育的多元化以及教育的改革,使得教育的形式變得多樣化,甚至利用多媒體和各種方式使得理論教育變得不再枯燥無味,但是基于被教育群體的特殊性,理論教育變得尤為重要和迫在眉睫。特別是高校中美術院系的學生對理論學習變得抗拒和置之不理,但是作為一名美術生理論性的美術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剛剛進入大學校園,面對色彩繽紛的校園生活更是欣喜若狂。新學期伊始,便開始了專業美術課程的理論學習,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首先要在學習專業實踐課承德基礎不斷地積淀理論修養,因為理論知識的學習有助于我們更好的學習專業實踐課,特別是在賞析繪畫作品和鑒賞能力方面都有很大的幫助。我在教授油畫基礎課程的同時也帶有理論課程《藝用透視學》,理論教學對我的感觸比較大。首先學生們感覺只要畫面效果畫的好就行了,不用學習別的東西。其實并不然,首先作為一名美術學院的師范類專業的學生應具備教師必備的教師素養和教育能力—語言組織和語言表達能力。不能只具備畫畫的能力,同時要具備理解分析和鑒賞畫面的能力,并對作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觀點,從不同的切入點剖析畫面。

        理論學習的意義也是比較深遠的,首先我們要明確理論教育發展的趨勢和現象,理論教育在不斷分化綜合的道路上進一步優化,從而產生了許多分支,我們在對這些分支進行學習掌握的時候,可以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到生生、師生等等之間的關系,同時也避免因認識不足帶來實際行動上的偏差。正確的認識是成功的教育活動的前提。同時我們也清楚的意識到教育是一種復雜的社會交流活動,也是一種亙古不變的社會群體現象,不同的時間段,不同的種族和不同的區域顯現出不同的特點。

        首先表現在學校教育中,教師面對的受教育群體是一批來自不同的城市,接受過不同的家庭教育,感受過不同的社會化境的學生,他們自身也有千差萬別的不同,比如手智力、愛好、性格等等,作為一名教師想要解決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就必須抓住關鍵的核心問題,了解事情的原委,從而作出正確的判斷,這當然離不開教育理論的指導作用。在油畫教學的過程中,理論教育的意義遠比我們想象的還重要,不僅要有良好的繪畫能力還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做后盾,畫面的構成需要理論的支撐,畫面內容的解讀也需要理論的闡述,所以說油畫教學過程中學習理論知識是不不可少的。

        在理論教育的過程中教師也起到了不可小覷的作用,俗話說“沒有學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雖然有些極端,但是也不無道理,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主體要有主觀能動性,教師要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大限度的挖掘學生自助學習的潛力。那么,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呢?首先,教師本身作為一個主要因素,講課過程中,聲音要洪亮或抑揚頓挫,節奏感要強,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使學生完全高度集中的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來。其次,紀律方面,單純的上課點名有點生硬,教師可以根據課堂情況無規劃的點名提問來促使學生自覺的進入課堂。再次,上課形式多樣化,利用第三者媒介來更輕松地完成教學活動,多媒體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視頻以及圖片都可以引起學生視覺上的共鳴,通過視頻和圖片進行理論講解,達到圖文共茂的生動效果,從而更有效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油畫學院的學生在理論學習的過程中應該主動的與教師溝通和交流,只有在交流學習的過程中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理論的興趣,理論教育本就來源于教育實踐,但它又反作用于教學實踐,兩者之間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學生通過實踐繪畫了解繪畫理論,然后又通過繪畫理論回歸繪畫實踐,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只有掌握現代教育中的師生關系的有關理論,才有可能提高教師改變傳統教學思維方式的自覺意識,使課堂教學走出“填鴨式”的泥淖,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

        理論教育的重要性不僅僅來源于教師的教,更重要的是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主要是起引導作用,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拓展課本知識,發散思維從而達到自主學習的主要目的。雖然美術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在于一定要培養藝術家,但是美術教育可以挖掘學生們潛在的智力,培養他們的藝術想象力和觀察力,培養他們對美的欣賞能力和鑒賞能力以及對藝術品的品鑒能力和對美的興趣。藝術理論的教學是為了更好的塑造審美性和高素質人才的產生,因此高校藝術教學中理論教學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同時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是迫在眉睫的關鍵問題。

        在理論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對于理論的學習帶有恐懼感和陌生感,特別是在問題的闡述和作品的理解中不能帶有過多的理論分析和過度深奧的文字內容,這樣反而會使作品看起來更枯燥乏味,要學會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讓學生用自己的觀點闡述,先自己組織語言來表述所看見的東西,雖然受到了知識和視野的局限性,但是絕對是自己直觀親眼感受所表達的意思,這比在毫無感受之前就灌輸某種概念所形成的偏見要好得多。反之,這也并不是意味著教學無需理性的指導,恰恰相反,學生審美能力和審美感受能力的提高離不開知識的引導和幫助。

        學生在理論學習的過程中,遇到太多不懂的問題,教師第一時間應該想到直觀性的畫面所帶來的視覺沖擊,我們通過對大量優秀美術作品理解的過程中自然會學會很多知識,通過不同的風格,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時代等等我們都能感受美術作品所帶來最直觀的感受,比如油畫作品中,用筆的方向及力度,調色油的多少,色彩的飽和度和純度等等都需要自己去親身感受和體驗。我們知道美術教育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教育的手段,它是人才發展過程中的必修課程。

        藝術理論教學能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生活,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情感的發泄,身心發展才能得到平衡,從而情感境界得到提高;藝術理論的學習能挖掘學生的感知能力,促進感官的發展也是促進智力發展不可取代的必然之路;藝術理論的學習能更大限度的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創新永遠都是最前沿的代名詞,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未來社會棟梁人才所具備的最可貴的心理素質,然而藝術理論的學習能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藝術理論的學習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繪畫語言和畫面所帶來的直觀感受能法學生對視覺符號加以創造,發展智慧潛能,提高形象思維的能力;藝術理論的學習能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沒有個性的就意味著沒有藝術創造,藝術的創造主要體現在自身價值的發掘,從而培養學生的自己意識和主動精神;藝術理論的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豐厚的文化修養,學生們通過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可以更深刻的了解到人類豐富的文化遺產和藝術發展,了解藝術和生產以及生活的關系。

        第4篇:教師去極端化剖析材料范文

        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發展在實踐中存在著誤區。具體表現為:教學任務與教學科研的分立、教學數量與教學質量的失衡、教學卓越與教學優秀的混淆、教學獎勵與教學懲罰的極端化等。這些問題的存在阻礙了教師教學能力的有效提升。究其緣由,這與教學能力生長的教育生態環境頹廢、教學能力評價的教育價值物本傾向、教學能力發展的教育資源平臺薄弱等有重要關系,即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缺乏良好的教育系統結構支撐。為此,要從以下幾點著手:(1)凸顯教學在學校中的地位,從愛教樂學和遵循教育本質層面來培育教師教學能力,注重促進教學能力提升的校園文化建設;(2)轉變教學觀念,確立教學能力的提升以人為本的旨歸;(3)加強教學反思,重視課堂經驗升華對教學能力提升的作用。

        關鍵詞:

        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管理;誤區;審視

        大學的生命和活力要靠教育質量來彰顯,而教育質量最終要落實于教學實踐之中,惟有教師不斷提升教學水平,才能使大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知識水平得以持續的提高,為其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身心素質基礎。“教師的教學能力是影響教學效果的各種因素中最直接、最明顯、最具效力的因素。推進高校的‘質量工程’,必須深入地探究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和研究狀況”[1]。為此,幾乎所有的大學都在為培育教師教學能力做各種努力,雖出臺了一些舉措但效果卻不盡如人意。這可從當前人們對大學教育質量的批評聲中略見一斑。何以如此?很重要的原因是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在實踐中存在誤區。雖然各種常規性、激勵性、懲戒性的教學管理辦法時常出臺,但無形之中又使教師陷入了名利追逐或按部就班的困局中,令其教學背離了師生共同探索真理、激發彼此思維的宗旨,導致教師教學能力發展普遍受到限制。

        一、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主要問題

        當前眾多大學為了提升辦學質量而紛紛進行改革,尤其是學校的教學管理部門想盡辦法來為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出謀劃策,但很大程度上他們往往是以一種“客位”的思維來面對教學發展,而忽略了作為教學主體的教師和學生所遭遇的現實困境,以致教師教學能力發展陷入多重矛盾的誤區中。

        (一)教學任務與教學研究的分立

        教學是一門實踐性的學問,其中充滿著非程式化的“活”問題。這些問題是在師生圍繞著課程知識而展開思想碰撞的過程中產生的,是師生之間關于生命經驗的對話。教學追求的目標是讓學生對知識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所以不是通過單一的講授知識或理性的邏輯分析就能達到的。缺少了相應的背景知識和生活經驗,教學就會變為靜態的文本分析而缺乏生機,也就難以實現學生的知識內化和能力轉化,這也恰恰是大學生時常發出“學無所用”感概的根本原因。換句話說,當教學沒有發揮出激發興趣、活躍思維、訓練方法、提升能力的教育作用時,就會引發教與學分離而非教與學相長的消極關系。那么,如何避免這種狀況的發生呢?一個很重要的途徑是教師要結合教學中存在的“活”問題進行科學研究,這是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和教育質量水平的有效方式。教學是以知識為紐帶而開展的師生身心互動過程,在探求知識當中,必然存在著質疑或分歧,這就需要教師對之加以歸納、提煉,形成問題,給予研究,并結合知識結構系統進行成因分析,從而采取相應的策略進行教學的組織與設計。“科研能力和教學能力二者并不矛盾,高校教師各項能力的提高都根植于課堂教學實踐。高校教師的管理要由傳統的人事管理向現代人力資源管理轉變,要建立教學與科研并重的激勵機制,滿足教師積極性、創造性和潛能開發的需要,要培養教師自主學習的能力,完善自身知識結構,促進教師實施研究型教學,強化教學學術觀”[2]。基于此,學校的教學管理應注重教學與科研的統一,即鼓勵教師以教學中的實踐問題為研究的源頭活水,積極開展教學研究,改變學校慣常的僅以競爭申報教改課題立項的方式促進教師提高教學能力的辦法,讓每位教師本著對教育的喜愛、責任和反思之心來開展教學研究,從而實現以教促研和以研促教的積極效果。

        (二)教學數量與教學質量的失衡

        教學也是一門個性化的藝術,是師生在互動中形成的一種主體風格,需要師生雙方身心的默契配合,并以積極主動之態融入其中。而此種主體風格的形成離不開長期的積累過程,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是一種個性化成長過程,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其中教師的自主發展至關重要。在教師自主發展過程中,教師需要用心用情地履行職責。”[3]因此,對于教師而言,要形成個人的教學特色且具有良好的教學效果,就要在所擅長的課程領域用心用力,做到精心準備教學設計、認真總結反思教學效果等。要使教師充分發揮“教其所長”的特色,就不能使教師在應付諸多的課程教學任務上疲于奔命,成為所謂的“一肩多挑或全科型”教師。否則,教師很難在教學能力和教學效果上日益精進,反而會在繁重的教學負擔下失去教學興趣,把教學當成一項任務而交差了事,無心也無力鉆研教學質量問題。而此種狀況在大學教學管理中不僅成為一種普遍現象,而且被默認甚至是被鼓勵或被倡導的。原因在于:一方面,課程數量越多意味著教師所得的課時津貼回報越高,教師之間也往往以此作為相互攀比、計較的一個重要指標;另一方面,課程數目越多可能意味著教學部門對承擔這些課程教學任務的教師越是一種器重。當然,此種現象的存在也許還與師資力量薄弱等原因有關。即使這些理由不乏客觀性、真實性,但從最終產生的教學效果而言,都是值得斟酌的。畢竟大學教師只有專心于個人的專業領域,長期從事與個人專業相關且相對穩定的少量課程教學研究,再通過持續的積累(教學資料的收集和整理、教學方法的改進和調整),才能對其所從事的課程教學有豐富而獨特的經驗心得,并通過理論學習和反思而不斷提升個人的教學水平。

        (三)教學卓越與教學優秀的混淆

        教學是一項創造性的活動。有效的教學是在教師講授分析與學生接受理解客觀知識的基礎上,激活彼此思維、開展思想交流并能促發主體智慧的生成。這其中既有對知識理解的新視點、新方法,也有教學主體對情緒、情感的有效調節,從而使師生都能以愉悅的身心投入到教學之中,共同獲得智力、情感、意志上的提升。教師也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可以說,從教育性角度而言,教學蘊含著創造卓越的品質,而其較高的境界水平能促進教學對象的身心協調發展,使教學充分體現真善美相統一的品性。顯然,這不是所有的或大部分教師能輕易達到的教學水平層次。它要求教師擁有自然、社會和人文等學科寬廣而深厚的知識儲備和豐富的人生閱歷,同時還要擁有把教學當作志業的精神態度,并通過不斷反思、學習和研究,才能逐漸成長為卓越的教師或教育家型教師。雖然這對很多教師而言,有一定的難度,但教師不能因此而放棄這種追求,更不能以此作為自己平庸的借口,而應當盡自己最大努力成為出色的教師。所以,教學管理不僅要注重教師教學能力的培育,還要對教師的教學卓越與教學優秀進行區分。不能像當前這樣,只籠統地提出模糊要求,諸如教學中教師有無備齊教學大綱、有無教學進度計劃、有無授課教材、有無清點學生名冊等,以客觀性材料的有無來認定教學事故的與否,或者結合個人在教學比賽、科研課題、論文數量等方面的情況來進行優秀、合格、不合格的考評。這種做法雖不能說有錯,但對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是有害無益的,因為只有當教師在教學中感受到了師生之間思想的火花在綻放,產生了喜悅、激動的情緒體驗后,才能真正用心投入到教學中,并不斷超越自我而成為一名教書育人的好教師。

        (四)教學獎勵與教學懲罰的極端化

        教學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過程,對人發展的影響具有緩慢性和周期性的特點。它是師生通過長期的教與學互動逐漸濡化而成的身心體驗,并通過學生的價值觀、思維方法、情感態度等顯現出來,其效果無法計量化,往往要通過學生融入社會之后的長時間人生發展狀況來反映其成效。可以說,“教學能力的提升是一個沒有終點的課題,即使是經驗豐富的老教師,也需要不斷更新專業知識和教育理念,這樣方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和教育工作的需要”[4]。因此,教育質量和教學水平的提高是在點滴的積淀中求得進步,而非一蹴而成的。可事實上,當前教學管理中的一個普遍現象是,對教師教學質量效果的評價往往采用計數式的方式進行,最明顯的做法就是學生評教中得分最高者即為教學優秀的教師。目前,這種計數式的教學管理評價方式又有走向兩極化的傾向,出現心理學中的“羅森塔爾效應”,即對于獲得一次教學優秀評價的教師,其“優秀”就與之終身相伴,甚至學校各類評獎活動都會優先考慮;而相應獲得一次諸如因遲到而被認定為教學事故的教師,則常常被貼上教學行為有問題的“道德化”標簽,并影響其職稱晉升、津貼補助等,形成教師間教學發展上的“階層固化”狀態。當然,對教學管理中存在獎勵與懲罰兩極化現象的批評,并不意味著對教師違背教學常規的行為是可以容忍的,而是為了從刺激和提升教師教學積極性和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的角度所進行的一種反思。不能把獎勵與懲罰當作目的,也不能當作區分或拉開教師之間“名利”差距的策略手段。相反,它應是一種激勵性的方法和技術,最終是為了實現增強教師教學能力這一目的而進行方法和手段上的選擇、設計,而不是要在塑造教學“英雄”或教學“失敗者”的過程中形成教師之間、教師與管理部門之間的對抗式關系,這是不利于教師教學能力培育的。

        二、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發展問題的成因

        高校教師教學能力培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工程,既受教育生態環境的影響,也與教師個體的志向和努力程度有關,還與校內外辦學資源和條件有關。因此,為了更好地促使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教學管理者要避免“客位式”“監督式”“數量式”的行政化思維,而應將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置于教育生態結構中來權衡考量,這也恰恰是解決現實中存在教師教學能力培育有關注、有投入但卻無實質性改進的根本辦法。分析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發展問題的成因,主要有3點表現。

        (一)教學能力生長的教育生態環境頹廢

        教學是由“教”與“學”構成的統一過程。教學質量是通過“教”與“學”主體之間積極互動而產生的效果。那么,這種積極互促的關系又是怎樣形成的呢?有沒有一個便捷而固定化的教學方式呢?答案是否定的。顯而易見,不可能所有的學校、教師在辦學環境、辦學模式上有著同等的條件和表現,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一所大學都會對教學質量有所追求。只有正視了這一情況,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大學教育中提升教師教學能力這一普遍性問題。為此,我們分析的視角要進行一個轉變,即從教學的內容、方法、形式等方面轉向教學的主體。當然,這并不是說教學內容、方法、形式不重要,但從事實層面上看,圍繞著它們所展開的教學改革效果不甚明顯,所以有必要將分析視角投向教學主體,要使教師樹立崇高的教學理想,喚起他們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教師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去,認真鉆研教學業務,優化課堂設計,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教學經驗,進而提高教學能力[5]。如此,才使得教學能力發展轉向主體自身。因此,從教學是由“教”與“學”兩方面統一的層面而言,教學要得以有效提升,最為重要的基礎在于“教”者要“愛教”,“學”者要“愛學”,這是比所謂的方法技術更為持續性影響教學效果的核心因素。然而,在現實中,“愛教”與“愛學”并未成為當前教學的常態,師生雙方把教與學更多是當作一項任務,為了完成任務而各行其是,以致實踐中教與學相分離的現狀十分嚴重。所以,當前教學管理要促進教師教學質量的提升,有必要從教學能力生長的教育生態環境方面著手,先解決包括師生在內的社會主體的教育觀念。從師生層面而言,要讓他們“悅教悅學”,不能將教學當作一件苦差事,而應是樂在其中;從學校、家長、社會層面而言,要給師生解除“成名成家”的功利化束縛,注重學生身心素質的協調發展,讓師生在探求新知和追求真理的教學中凸顯互動性、創造性等。

        (二)教學能力評價的教育價值物本傾向

        言及教學,不得不談學校。學校作為人們接受教育的主要機構或場所,使教學已成為學校教育的代名詞,這在高校教育中又表現得特別鮮明。當前高校教育中師生之間的交往主要集中于課堂之中,課堂之余的學習探究、對話、交流較少,在這種情況下,課堂教學的教育性更顯其重要。因此,如何通過課堂教學來培育學生綜合素質能力成為擺在高校教師面前的一項迫切任務。“無論是做好學問,還是從學生出發教好課,教師都要花時間和精力的。可是目前教師對教學投入的時間和精力都不足。他們花在科研項目、爭取經費、寫論文專著、參與和接受評審、填寫各種報表材料、處理行政事務和公關接待的時間實在太多,而因襲傳統、按老辦法教書,照本宣科、‘滿堂灌’是最容易、省時間、省精力的辦法”[6]。的確,當前高校教學管理并未將教學的教育性作為重點考評教師教學水平的取向,更多是從技術性的外顯教學行為來給予評價,諸如各種教學材料(教材、教學大綱、教學進度計劃、學生名冊、教案等)是否齊備、有無按時上下課、教學時間分配是否合理、教學內容重難點是否突出、普通話是否規范標準等。這些方面的確可以通過訓練、“包裝”等方式來體現教學的“整齊化、標準化”,但卻與教學的情景化、個性化、創造性、交互性等特點相去甚遠。所以,這種評價方式無法讓教師真正地引導學生探求知識真理、關注社會生活、思考價值信仰,而這些又是在日常化的教學中師生按照教育本質開展教學活動時必然要產生的,甚至這當中會存在著師生在互動中出現的“矛盾沖突或抵制”等非連續性的教學片段。要形成一致認可的教學組織形式或風格,不是通過少數幾次“故事性、笑話性”的“娛樂教學”就能完成的,而是要教師圍繞著課程知識和教學材料對學生進行嚴格的思維訓練,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師生雙方不斷地進行生命經驗的交流與對話而形成學科知識結構和專業精神態度,進而以專業學科為視角來認識宇宙自然和社會人生,才能有主體個性化的教學風格形成。然而,當下教學管理的取向更多定位于物本化,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評價往往帶有極大的功利性,延續著中小學應試教育的思維,注重教學過程的程式化、效率化、可控性,教學淪為了一項為達到學校教學管理“規范”要求的任務,使得教學的育人功能很難在碎片化的教學過程中實現。

        (三)教學能力發展的教育資源平臺薄弱

        教學是在時空中展開的流程。從時間角度而言,教學有著學制、學時等方面的要求,因此要考慮在有限時間內實現教育質量最優化的問題,這對教學是一種挑戰。一方面,教學不是一項單純“追求速度”的活動,而是在教學主體之間通過傾聽、對話、合作等一系列活動所完成的“細工慢活”;另一方面,教學又受到具體時間的規定或限制。如何平衡這兩方面的矛盾是教學管理不得不正視的問題。從空間角度而言,教學主要在教室和課堂之中展開,師生、生生、課桌椅、多媒體等構成了不同的組織變化形式,如講授式、討論式、分組式等,這些教學組織形式又會產生教學空間的表現差異。這是在教學管理中必須要給予重視的。不能將教學僅僅定位于“靜坐、靜默”或“一問一答”式的格局之中,而應讓教學空間要素圍繞著激發師生教與學的積極性來組織。為實現這樣的效果,在培育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過程中,有必要“集中校內優質教學資源,形成共享機制,為提高教師業務水平和教學能力實施全方位服務……通過建立資料室等形式,提供優質課的教學視頻、高等教育教學研究文獻,為教師提供教學能力自我提升的外部資源”[7]。因此,要發揮教學時空結構的有效性,教學管理就要為師生提供良好的教學資源和條件,而非對教學進行單一的監督規范化管理。可事實上,大多數學校的教學管理并未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進行“資源營養供給”。例如:在教師進行學科課程教學時,要對教學的內容、過程、方法等進行整體設計,這一過程需要一些相關的教學案例、資料等,那么學校教學管理部門就應該逐漸建立起豐富的數據庫供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使用。雖然這是一個積少成多的長期過程,但似乎不少高校的教學管理在這方面的工作是闕如的,能查詢到的數據庫更多是學生成績、試卷等。另外,從教學中知識的傳授及內化角度而言,教學最終要促成學生能力的發展,而這就要使教學具有指向自然宇宙、價值人生和社會環境等問題的功能,從而使學生能夠活化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意志品質和情感態度的能力。為此,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不僅需要教師學習理智分析傳授知識的技能,還需要教師擁有所從事專業的社會實踐經驗和努力追求發展的動力,同時也需要學校教學管理部門搭建教師教學實踐經驗交流平臺,為教師開展理論學習與實踐經驗相結合提供可能,進而提升教師教學的有效性。

        三、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當前,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重“物本”,教學管理更多關注教師外顯行為的技術化、規范化。這種抽離了具體的教學情景,以短期零碎的教學表演來對教師作出教學水平的評價并給予相應的獎勵與懲罰的方式,使得本應以培育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為要旨的教學管理變為教學監管或教學商品化。這種做法,雖在一定程度上逼促著教師“守時敬業”,但對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并無實質的益處,只會助長教師“玩弄”教學的伎倆升級,卻不會培育教師熱愛教學的崇敬之心,而此才是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最為重要的基礎。

        (一)凸顯教學地位,注重教學能力提升的校園文化建設

        大學的教育質量歸根結底是要通過培養的對象來體現。大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提高離不開高水平的教學保障。然而,當前高校在辦學過程中存在著一種不良現象,即“學校管理”重于“學校教學”。換句話說,就是學校發展的重心或導向是要確立各種“重大項目”,包括基建項目、科研項目(平臺)、博士碩士點建設、重大實驗(研究)基地建設等不一而足。這些項目往往成為學校未來發展努力奮斗的目標,而作為學校日常化、基礎性的教學卻未給予相當的重視,這似乎成為當下高等教育的一種常態,由此,造成社會對高校畢業生認同程度不高、在校大學生對教學質量不滿意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很自然明了:為何高校中不少教師熱衷于“從政”,為何很多學生熱衷爭當各種名類的“學生干部”,為何學校在對外形象宣傳上不遺余力。而所謂的“教學管理”更多是把一線的教學淪為“監控”的對象,而非是為切實提高教育質量水平提供周全的服務。為此,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培育要從基礎做起,凸顯教學在學校工作中的地位,營造教學主體正確的教學價值觀和態度,建立起“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以學習質量提升為出發點的文化組織,在高校內部營造出全校師生對教學研究、學術研究、教育理念等問題進行積極參與的氛圍和環境,進而讓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8]。總之,當前高校教師教學能力培育要得以有效進行,學校必須轉變思路,高度重視教學的基礎性地位,要將教學質量作為生命線來對待,加大教學建設發展的支持力度,從意識觀念、價值導向、服務配套等方面發揮教學的基礎性作用,積極構建以教學為中心的行政管理體系。惟其如此,高校教師教學能力培育才能在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中順利開展。換句話說,只有當作為學校發展主體的廣大教職員工和學生的“心正了”,回歸教書育人、管理育人的本質,教師教學能力在自我努力和良好的育人文化環境影響下,才能得以長足發展。

        (二)轉變教學觀念,確立教學能力提升以人為本的旨歸

        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除了要有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外,還與教師所從事的教學實踐密切相關。只有教學實踐過程真正按照教育本質規律展開,才能達到教學育人的效果。而如何才能使教師的教學有著“教育性”呢?為了說清楚這個問題,還得從教育本質談起。教育是培養人發展的活動,而人的發展終其一生要面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之間的矛盾,教育就是要不斷增進人們協調處理這些矛盾的生命能力。為達此目的,需要采取一定的教育形式和方法,那么學校教學即為具體的表現之一。因此,教師教學能力培育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教育質量和教學水平,而教育質量和教育水平的提升必然是遵循了教育本質、增進了學生生命能力所產生的積極效果的反映。所以,在當前教師教學能力培育過程中,學校的教學管理部門以及從事教學實踐的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即教學不僅僅是傳授學科知識,還要培養學生在學習中把知識內化為分析、判斷問題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是包括了認知、思維、情感、意志、行動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素質的體現,只有學生學會了利用知識分析判斷,又能在實踐中理性行動,其發展才能實現理論與實踐、知與行及身與心的協調統一。教師教學要以人為本,教學在知識傳授上要注重原理或核心概念的闡釋,并在此基礎上與社會生產生活中的問題相結合,另外,在知識傳授方法上要做到“化繁為簡”“以點帶面”。所謂的“化繁為簡”是指學科課程知識的傳授要注重學科的基本結構,突出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的基礎性、線索性的綱領作用;所謂的“以點帶面”是教學中對具體問題的探討要講求全面性、系統性,從跨學科的思維視野給予深入的剖析。可以說,唯有教學中注重這二者的結合,方能保證教學的有效性,避免出現當前大學生學習中“學完就忘”以及對專業學科缺乏基本的知識框架和思維方法的現狀。當然,教師教學要能達此效果,離不開教學管理所提供的自由、開放的教學環境,使師生在以課程知識為載體的學習中,進行思想碰撞、情感表達、經驗交流的互動,從而使教學盡可能體現教育的本質。

        (三)加強教學反思,突出課堂經驗升華對教學能力提升的作用

        教師教學能力的培育不是一件速成的事情和標準化的“貨件”,需要教師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的積累和在不斷學習反思基礎上的改進。惟其如此,才能在逐步地提升中“修成正果”,成為具有獨特教學風格的優秀教師。因此,當前高校教師教學能力培育,除了要注重對教師教學提出各種規范化要求,以及通過諸如教師教學技能大賽等措施來讓教師進行教學經驗的交流分享和學習觀摩之外,還要注重促進教師個體在教學上的自我學習成長。這個自我學習成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通過短期的各種培訓、觀摩等外力刺激或要求就能直接推動的,而是要通過教師“勤學苦練”的長期內修,才可能一點一點靠近教學的藝術殿堂。“高校教師更需要將自己的教學活動作為主要思考對象,并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終身性的自省、自責、自勵,以一種自我考察的途徑來促進教學能力的提升。”[9]因此,在當前教師教學能力培育過程中,學校要積極促成教師教學反思的自覺習慣。一方面,教師要重視課堂教學的觀察記錄,對教學存在的消極和積極因素進行歸納總結;另一方面,教師要敢于正視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而教師要做到這兩點,與學校自由寬松的教學管理不無關系,學校要容得下或允許教師在教學上緩慢“學步”的過程或在“學步”中出現“跌倒”的現象,而不應在零星的教學檢查中給予教師教學終極性評價,從而扼殺教師教學的激情和信心,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優秀教師的發展都要經歷一個積淀的過程,而積淀就是要求教師結合教學實踐過程不斷反思,逐漸形成個人對教學時空要素的有效組織。教師除了對教學的形式、結構等要素進行反思外,還要敢于正視自我,讓“認識自我”成為一種反思習慣,從知識結構、情感態度、道德品質、價值信仰等方面作出檢視,真正肯于承認自身存在阻滯教學發展的因素并努力改變,進而能夠通過不斷的學習來提高自身教學綜合素質能力。

        總之,教師教學能力培育的關鍵在于將課堂教學實踐經驗的總結與自我反思學習有效結合。這是一個不斷積累教學經驗并逐步將之升華的過程,學校教學管理部門應該尊重教師發展的這一特點,為其營造良好的學習和成長環境。

        作者:田夏彪 單位:大理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孫鈺華.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中國大學教學,2009(8):58-60.

        [2]劉曉穎.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和提升[J].中國成人教育,2014(1):95-97.

        [3]朱新武.高校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探索,2013(6):124-126.

        [4]何靜.高校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制約因素與解決對策———基于WSR方法論的解讀[J].高等農業教育,2015(6):46-49.

        [5]趙靜.地方高校青年教師發展體系的構建[J].教育評論,2014(11):14-14.

        [6]毛洪濤.高校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機制探索[J].中國高等教育,2011(23):35-37.

        [7]徐延宇.建立高校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有效機制[J].中國高等教育,2013(21):48-50.

        第5篇:教師去極端化剖析材料范文

        【關鍵詞】高中語法 高效模式 自導合學 小組學習 語法教學策略探究 自導合學模式語 法教學的反思 語法評價策略

        1.“自導合學模式 ”教學提出的背景

        隨著新課改基本理念的提出:要求高中學生主動適應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時代需要,促進高中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加強高中課程與社會發展、科技進步以及學生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習方式的多樣化,發展高中生自主獲取知識的愿望和能力;創建富有個性的課程制度和學校文化。新課程強調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強調過程性,體驗性目標,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從而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如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貫徹和實施這種理念,也成為英語教師的全新嘗試和挑戰,在此理念下,我校科學構建“自導合學模式 ”教學即讓學生從教師的角度,以導學案引領學生學會課前預習、學會不懂問題查閱資料或小組內合作解決、學會提問、學會質疑等,從而達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情感和學習創造力的目的。“自導合學模式”教學,即鼓勵學生登臺講課,學生變成小老師、變成演員,學生樂了,課堂氣氛活了;老師變成導演、變成學生。真可謂:“退一步海闊天空”,把課堂還給學生,能讓課堂充滿生命力;把創造還給學生,能讓學生迎接挑戰;老師走下講臺,融入學生群體,共建共享互學、和諧的課堂教學。

        2.基本理念

        2.1 重視共同基礎,構建發展平臺。

        高中英語語法課程應根據高中學生認知特點和學習發展需要,在進一步發展學生基本語言運用能力的同時,著重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為學生用英語進行跨學科學習做準備,為每一個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構建平臺 。

        2.2 提供多種選擇,適應個性需求。

        高中階段的英語語法課程要有利于學生個性和潛能的發展。因此,高中英語語法課程必須具有選擇性。而課程的多樣化是實現課程可選擇性的基礎。高中英語語法課既要關注社會的需求,也要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在完成共同基礎的前提下,高中英語語法課程應該力求多樣化,為每個學生提供自主選擇和自我發展的機會,使學生在選擇中提高規劃人生和自主發展的能力,確立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

        2.3 優化學習方式,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高中英語語法課程的設計與實施要有利于學生優化英語學習方式,使他們通過觀察、體驗、探究等積極主動的學習方法,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習潛能,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要有利于學生學會運用多種媒體和信息資源,拓寬學習渠道,并形成具有個性的學習方法和風格。

        2.4 當代中學生的心理特點。

        現在的中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心理上渴望被承認、追求個性、比較敏感,好奇心強,思維活躍,表現欲旺,總希望大家高度關注他。所以教學的時候,我們應該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應該尊重學生個性,表揚引導他們,讓他們充分思考,充分表達,充分展示。堅持活動即教學的觀點,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發展,在活動中激發。

        3.我校高中英語語法教學現狀分析

        在新課程標準不斷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我校英語教師積極學習、嘗試、運用、探究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高中英語warming up,reading,listening等課堂教學生氣勃勃,動感十足。然而,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高中英語語法教學如步入沼澤,舉步維艱。我從兩方面剖析高中英語語法教學問題的癥結:

        3.1 從教師層面看,處理語法教學走極端,使高中英語語法教學“動感”蕩然無存;

        3.2 從學生層面看,學習語法如步入沼澤,對高中英語語法學習“動感”無從談起。

        進入高中,學生語法知識混亂,學習語法畏難心理日益加深,語法專項測試尚可,綜合運用能力欠缺。尤其在口頭和書面表達中,語法知識的實際運用更不理想。基于這種背景,本文從“課前預習激動,合作匯報引動,疑點分解促動,實踐反撥聯動”等方面積極探索高效﹑自主、合學的高中英語語法教學模式,真正實現讓高中英語語法教學也成“動感地帶”的目標。從而,使課堂因“動”而精彩,使學生因“感”而習得。

        4.我校自導合學模式下的高中英語語法教學的策略探究

        正如本杰明·弗蘭克林所說:“Tell me and I forget, teach me and I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 learn.”新課標下高中英語語法教學應注重探究性、合作性、交際性。因此,我對高中英語語法教學作以下方面的探究:

        4.1 預習任務激動,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催生語法教學動感。

        因為進行語法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各項技能,因此,語法教學應該融入聽、說、讀、寫任務活動中,使語法真正服務于交際。為了使語法課的目標定位更切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課前,師生都有必要對語法內容進行必要的預測和預習。這類活動又分為兩種,一種是具有隱性特點的語法活動,如教形容詞、副詞比較級時,我先向學生提供下列圖表,然后將全班同學分為若干小組,課前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一些食品和煙酒的價格、味道、重要性等,并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真實意見進行語言輸出。 這種方法的優點在于:“分工”省時高效率,“合作”便于成合力,“聚焦”利于明重點,“獵取”更能激志趣,“實戰”更促求知欲。完成相關的預習任務,任務完成的優劣作為模塊成績的重要依據之一。任務大致如下:(但是,由于語法教學仍然是任務教學的中心,語法教學過程實施的任務教學策略具有以語言形式為中心的特點。學生根據自己真實的看法,輸出下列對話):

        St A: I think beer is cheaper than fruit.

        St B: No, no, I think fruit is cheaper than beer, and is more healthy.

        由于這類問題并不存在對錯與否的說法,完全取決于學生個人真實看法的表達,因此,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思想交流的過程當中逐漸內化語言規則。接著,我又布置與形容詞、副詞比較級有關的閱讀讓學生去完成下列任務:

        一、收集相關形容詞、副詞比較級例句

        1、Reading中的例句有:

        2、課外閱讀材料中的例句有:

        二、相關語法問題探究(教師按具體語法設題)

        問題一:

        問題二:

        三、問題探究結果:

        1、自己已解決的問題:

        2、需小組討論的問題:

        四、相關高考真題鏈接

        另外一種以形式為中心的語法學習任務具有顯性特點,其任務內容通常是語法問題。例如,我將寫有正確與錯誤兩類句子的卡片發給小組,引導小組閱讀、討論,選擇出符合語法規范的正確形式,最后總結包含該語法點的語法規則。 在開展語法預習任務前,我借助閱讀材料或聽力內容向學生展示要學習的語法點,并布置學習任務,然后學生按照我的安排完成運用語法形式的學習任務。例如,我安排學生分析一個包含 be going to 語法結構的閱讀材料,并引導學生討論和認識該語法結構的表意和交際功能,然后組織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或想象來談論即將到來的假期計劃安排,并將那些具有相似或相同假期計劃的學生組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學習活動小組,以激發更多的語言輸出。語法任務完成后,我及時根據學生在任務完成過程中和結果展示中存在的語法問題富有針對性地安排相應的訓練活動。例如,如果我發現有些學生在任務完成過程中對 often, usually 等詞的用法不是十分清楚,就可以先通過圖示表示 never, seldom, sometimes, often, usually, always 等詞匯之間的頻度對比,然后安排學生完成下列句子:

        頻度對比: never seldom sometimes often usually always

        1. Tom works hard.

        2. He is on time for work.

        3. He is late.

        4. He is early for work.

        5. He makes mistakes when he writes the file.

        6. He answers the phone politely.

        7. He is angry.

        8. He is happy.

        學生可以根據以上內容完成一系列句子,例如, Tom always works hard. He is always on time for work. 等等。如此以來,學生在積極投入學習活動的同時,又能夠進一步感知、理解和學習語法,從而促進語法技能的發展。

        4.2 合作匯報,主動探求,活躍語法教學。

        學生在獨立思考預習任務之時必然會遇到自身難以解決的問題,這時是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最佳時機,鼓勵學生抖出所有問題,以小組為單位聚集本組成員的疑點,共同討論研究所遇到的困難。在此過程之中,要充分調動小組之中后進學生提出問題的主動性以及優秀學生樂于助人的積極性,做到小組之中只要有一人會,便沒有一人不會,即“兵教兵,兵強兵,兵帶兵,兵練兵”。

        4.3 疑點分解,學生主動完善,激揚語法教學。

        經過了學生的自學過程以及小組內部的討論協作過程,學生對所要求自學的語法項目已經有了充分的認識,同時我也對學生在自學過程之中所存在的問題有了明確的了解,做好了充分的“第二次備課”。 在這個教學環節,我主要通過事先準備和學生整理的典型例題,運用實物投影,對小組討論中比較集中的問題進行相應的聯系,必要時我作適當的解釋,鼓勵學生積極思考,以題釋點,以點帶面。

        (1)學生展示和學生點評相結合。我讓一個小組派出一名代表到黑板展示,看其它小組成員是否可找到這些同學的錯誤。這時要鼓勵學生開動腦筋、各抒己見,并特別要注意讓后進生發言,同時也要鼓勵學生敢于標新立異,向書本甚至老師的所謂權威觀點提出疑義或異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及創新能力。

        (2)教師點評。我的精講點撥可謂把關的一環。在“第二次備課”的基礎之上,我將學生自學及討論中所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簡明扼要的講解,從而使抽象繁雜的英語語法具體化、系統化、規律化,以便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掌握、運用所學語法內容。我的講解切忌重復,對于學生已經通過自學能夠掌握的內容決不再講。講解中要注重啟發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主動性,使師生活動緊密融合在一起,教師講得巧妙,學生學得高效。例如:在學習虛擬語氣時,我要求一個小組的學生apt.投影他們準備好的句子,自導合學模式學習這一語法的過程是No.1觀察思考;No.2點撥領悟;No.3應用實戰。

        No.1觀察思考,形成初步認識,生生互動。

        ①I wish I knew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②We wish we had studied harder when at school.

        ③I wish I could fly to the moon one day.

        ④I'd rather you paid the money yourself.

        ⑤I'd rather she had't done that then.

        ⑥The workers demanded that their wages (should)be in-creased.

        ⑦The boss ordered the stuff that they (should)finish the task before this Friday.

        ⑧He gave the advice that we (should)do the work careful-cly.

        ⑨My suggestion is that we (should)think it over before ac-accepting it.

        ⑩It is important that students (should)attend all the Alec-aures.

        [小組的發現]

        (1)由①②③句可知,wish后接賓語從句,從句謂語動詞需用虛擬語氣。用 一般過去時表示與現在相反的情況,用過去完成時表示與過去相反的情況,用“would/could/might+動詞原形”表示與將來相反的情況。

        (2)④⑤句中,would rather后接賓語從句,從句謂語動詞需用虛擬語氣。用一般過去時表示與現在或將來相反的情況,用過去完成時表示與過去相反的情況。

        (3)⑥~句的名詞性從句中,從句均采用虛擬語氣,且從句的謂語動詞為should+動詞原形,should可以省略。

        No.2教師點撥,學生領悟,詮釋要點:

        一、虛擬語氣用于賓語從句中;

        二、虛擬語氣用于表語從句和同位語從句中;

        三、虛擬語氣用于if only引導的感嘆句中;

        四、虛擬語氣用于特殊句型中。

        No.3應用實戰。做到活學活用,讓學生暢游有關虛擬語氣的高考題。

        1.(2011·北京高考)-Where are the children? The dinner's going to be completely ruined.

        解析:考查虛擬語氣。根據問句句意“孩子們現在在哪里?” 可知wish 后的賓語從句應用動詞的過去式,表示與現在事實相反的愿望,故答案為A。

        答案:A

        解析:考查虛擬語氣。would rather后的從句中謂語動詞用過去式表示對現在或將來事實的虛擬。

        答案:B

        解析:句意:為了安全起見,老師建議家長不要讓12歲以下的孩子騎自行車上學。本題考查虛擬語氣用法。recommend, suggest, insist, order, request, advise等表“建議、命令、要求”等意思的動詞,后接賓語從句時,賓語從句的謂語動詞常用“should+動詞原形”,should可以省略。

        答案:A

        4.4 實踐聯動,主動發展,震撼語法教學。

        (1)讓教學回歸生活。

        學生進入到語法專項訓練,這份訓練題實際上是教師在初步匯集資源的基礎上,生成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新問題-“生長元”,通過多向互動,形成對“生長元”多解的“方案性資源”。訓練題量根據內容覆蓋的完整性和課時分配確定,通過課堂練習,創造新的信息并運用知識點,從而提高解題能力,達到正確鞏固提高的目的。“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中的經歷是語法教學的源頭活水。傳統的英語語法教學的內容大多數來自書本上的材料,這些材料因為范圍小、更新慢很難表現出真實的生活化場景,使語法和生活的紐帶被切斷,造成學生在語法運用過程中問題層出不窮。新課改下,語法教學要緊密聯系實際生活、貼近學生的個性發展,教學設計的制定要以學生為主體,將教學內容生活化,使語法教學不再成為孤立的語法知識講授,而是注重學生利用語法知識來解決問題,最終回歸學生的生活。如我在教學定語從句時,就將這個語法現象依托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在交際中引導學生用定語從句輸出語言,語言鮮活生動,調動了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下面是我講解定語從句教學實例:通過課文的閱讀理解學習定語從句

        (2)高考真題實戰。

        在預習任務中學生收集了大量的高考真題,要求各小組精選5-10題寫在紙上以便于投影。該環節中,節奏要快,碰到難題時盡量先讓學生釋疑,我適當引導即可。我的主要任務是集結學生有疑惑的題目,課后自編類似的題目加以鞏固。PPT投影:

        1. The girl _A___you saw in the street is Mary.

        A. that B. whose C. which D. as

        2. Is this factory __A___ a lot of students visited yesterday?

        A.the one B. That C. which D. /

        3. This is the best book ___D__ I have been looking for all this year.

        A. who B. whom C. which D. /

        4. This is the best book __D.___ I have been looking for all this year.

        A. who B. whom C. which D. /

        5.Have you visited the house __A___the famous scientist was born?

        A. where B. in that C.that D.which

        6. They talked for about an hour of things and persons __B___ they remembered in the school.

        A.which B. that C. who D. whom

        (3)組內互動,生生互動,小組互動,讓學生使用定語從句即興表演:

        Combin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using attributive clause and some conjunctions.

        Bhang Henwife is a Chinese.

        He is an actor.

        He is famous.

        He is from Tianjin.

        He acted many films.

        Breakpoint is one of the films.

        Bhang Henwife , who is a famous Chinese actor from Tianjin, acted many films, one of which is Breakpoint.

        Homework:Write an article with the title “My English Teacher” in 5 sentences, using attributive clause.

        5.對我校自導合學模式語法教學的反思

        5.1 課前怎樣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并評價預習任務。

        我處理這問題時只是考慮了基礎欠佳的同學,允許他們少完成幾項任務或降低任務的要求,但對優等生的要求沒有拔高。而且評價時由于過分為基礎欠佳的同學考慮,部分學生有意見,覺得不公平。因此,怎樣真正做好“培優補差”任重而道遠。

        5.2 課內要求各小組準備好一定數量的疑難點,怎樣統一不同層次的學生疑難點。

        課內要求各小組準備好一定數量的疑難點,由于學生個體學習習慣和原有基礎存在較大的差異,造成語法項目主要的難點和盲點的分散,還有,那么多的學習小組各有自己的疑點,這些問題導致典型案例難以聚焦,失去“靶心”。

        5.3 怎樣幫助個別后進生消化疑點。

        這種“動感”的語法課堂教學模式深受同學們的歡迎,但個別后進生雖然也很努力,由于基礎原因,他們無法跟上,對他們來說,疑點依然是疑點,怎樣幫助他們消化盲點以實現“為了一切學生”目標,我茫然依舊。

        5.4 怎樣控制少數學生課堂上亂動。

        我校高中班級人數超標,每班人數都是60-70多人。而自導合學模式語法教學過多“動感”的語法課堂,首先講究的是“動”,在那么多小組同時活動期間,難免會有少數學生乘機亂動,從而影響教學效果。對他們怎樣有效控制,還沒找到較好的方法,我和其他教師正在探索之中,“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6.語法評價策略

        為了檢查語法學習效果,保證學生能夠掌握所學語法規則,我校教師借助交際活動和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對語法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因為語法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如果學生通過語法規則的學習,認識語言的規律,并在真實的情景中靈活運用語言知識規則進行交際,才算是真正掌握了語法規則,這也正是我校自導合學模式的評價標準。例如,為了檢驗學生對將來時態的掌握情況,我利用幻燈、圖片、電化設備等創造真實、半真實的交際語境,設計兩個公司職員商討周末休假計劃的角色扮演活動,要求學生運用將來時態詢問對方的計劃安排。下面是兩位學習者根據我的的要求完成的對話:

        A: Hi, Mike.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during the weekend?

        B: I'm going to stay at home for a rest. Are you also stay at home?

        A: No, I'm going to Qingdao. I want to the beach.

        B: Oh, when are you leaving?

        A: Tomorrow.

        B: I'm really happy that we'll have a rest.

        A: I know. And we really need a rest, too. Say, I'm thirsty. Let's get something to drink.

        B: Good idea.

        很顯然,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在創設的情景中自由靈活地運用所學語法規則表達思想,學生的反應由學生自己控制。通過觀察和錄音等手段,我對學生語法學習效果加以評價。事實上,無論采用怎樣的評價策略,其目的都應包括以下方面:

        ― 促進學生對語法知識的進一步掌握和語法技能的進一步發展

        ― 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掌握語法、記憶語法和理解語法的情況

        ― 為教師下一步的教學提供信息反饋

        ― 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提供更明確的指導

        7.結語

        高中英語課堂要激發全體學生最大限度地“動”起來,學生“動”起來的課堂才有生命力。“動”是學生課堂行為的外顯,“感”是語法知識的內化,“用”是語法學習的終極目標,評是為了檢查語法學習效果。教師要促使學生從“預習任務”到“實踐鞏固”全過程中通過歸納、合作、探究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完成語法學習的任務。鼓勵學生“動中學、動中悟、動中用”,使高中英語語法教學課堂充滿動感的旋律,從而使學生的能力在自動、互動中得以完善和發展。新課改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知識的能力。而英語語法教學是一個多角度、多層面的綜合教學過程。所以,中學英語的語法教學要以新課標為根據,結合新教材的優勢,吸收傳統教學方法中的優勢教學手段,在教學實踐中反復實驗、探索,總結出最高效的教學方法,實現新課改語法教學的目標,使每一位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都有所收獲。

        目前,我校的自導合學模式正在操作中,還有很多不足,需要不斷改進,我們會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究、總結推動有效合作學習的發展,激發學生最大限度的發揮個人的潛能,培養創造性思維,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發現都有很好的效果,盡管現在還在初步摸索階段,面臨一些問題和困惑,但是把自導合學模式運用在英語語法教學中是必要的,也合乎新課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只是要讓自導合學模式課堂走向成熟階段,應得到全體教師,學生,家長的認可和肯定,仍就是一個長期的更為復雜的過程。因為,學生、教材、課堂、老師、社會一切都在變化發展著,我們還需要進一步理解新課改內涵,需要先進理論的引領,需要課堂教學的深入實踐。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 .

        [2] 張大均.《教學心理學》,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

        [3] 魏永紅.《任務型外語教學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

        [4] 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現代教育理論》第七講“中小學整體改革理論探索”, 1998年4月第1版第160頁.

        [5] 朱慕菊.《走進新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119頁.

        第6篇:教師去極端化剖析材料范文

        在2010年7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10)》(以下稱《規劃綱要》)中,提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國運興衰、系于教育”,這標志著教育事業的發展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在這個教育大發展的背景下,國家對學前教育發展的重視也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提出到2020年普及學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學前兩年教育,有條件地區普及學前三年教育。乘著這股春風,我校于2011年始開設學前教育專業,幾年來該專業呈現蓬勃發展的趨勢,但結合教學實踐與畢業生的信息反饋,筆者發現我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與教育部2012年頒布的《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仍存在一定差距。作為語文教師,筆者認為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語文教育密切相關,而學生對語文學科的漠視,是影響其綜合素質提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扎實基礎是語文教育最根本的目標。語文素養的內涵極其豐富,可以說是個體發展及融入社會不可或缺的基本修養。反觀我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學習狀況,大多偏重于專業技能的學習,而忽視了語文素養的積累,這種現象無疑對學生未來的就業和終身學習產生不良影響。

        目前,多數幼兒教育機構對教師的要求大致有以下幾方面:一是要具有良好的知識儲備,注意人文社會科學和藝術欣賞等知識領域的學習和積累;二是要有一定的職業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三是掌握幼兒教育學、幼兒心理學、幼兒衛生學等專業理論知識;四是具備講、唱、跳、彈、畫、組織課程和游戲等方面的能力,并具有觀摩、記錄、評價幼兒和開展教育科研的能力;五是有撰寫工作計劃、總結與報告的能力。這些要求當中,有許多都是可以通過語文教育來實現的。那么,如何發揮語文學科在學前教育中的基礎性作用?如何才能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學習語文的動力?對此,筆者根據自身教學實踐,并結合訪談、問卷等形式,分析了我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語文素養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力求對教學能有所啟迪,尋求有效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教學方法,從而培養出適應當前幼兒教育要求的合格畢業生。

        一、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語文素養現狀

        (一)語文知識與技能水平偏低

        1.閱讀面窄

        筆者曾圍繞部分中外名著閱讀情況開展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此了解甚少,就算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他們絕大多數也是通過影視作品來了解一二的,完整閱讀的學生數為零;除了語文課本外,他們很少主動涉獵文學作品,至于老師布置的讀書筆記,往往都是上網抄襲應付了事。總體呈現出閱讀量小、涉及面窄,語文知識匱乏的特點。

        2.技能薄弱

        作為考量語文知識有效途徑的寫作和口語表達,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最為薄弱的環節。表現在寫作時要么是無話可說,作文篇幅短,要么是語句不通順,錯別字連篇。部分畢業生在工作中出現不會撰寫應用文書、教案設計不合規范等問題。口語表達則體現在普通話語音不準,邏輯混亂,詞不達意等方面。

        (二)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不好

        1.學習態度消極

        由于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生源主體大多為義務教育過程中被邊緣化的人群,文化知識水平普遍較低,再加上“重技能輕基礎”思想的存在,以致他們將大部分時間用于舞蹈、聲樂、手工等方面的訓練,而對語文科的學習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在語文課堂上熱情不高,甚至是純粹的被動性學習,認為語文科可有可無。對于教師布置的家庭作業,也只有極少數會認真對待,更多的是互相抄襲。

        2.缺少交流動力

        語文課堂本應是思想碰撞、語言交流的舞臺,但目前上課的狀況卻是積極發言的學生只有個別少數,大多數學生缺乏師生語言互動的熱情。例如,我校語文課一直有安排課前三分鐘口語訓練的良好傳統,但在實際操作中卻越來越不盡人意。本應口齒伶俐的學前教育專業班級,在此項活動中也常常出現冷場現象,要么事先沒有準備,言之無物;要么只言片語地應付了事;更有甚者緊張到手足無措。長此以往,不良的學習習慣以及知識的缺陷,使得他們無法將所學知識在實際運用中融會貫通,達不到學以致用的目標。

        (三)情感體驗和價值觀偏頗

        1.情感體驗缺乏

        課堂教學中,學生對教師所介紹的各種背景知識一無所知,缺乏興致。在分析課文中情感較為豐富的段落時,很多學生很y進入情境,更談不上感同身受,甚至認為這樣的文章矯揉造作。如《邊城》中擺渡人與過渡人在錢財方面的謙讓,學生認為不切實際,迂腐可笑;對于文中所傳遞的祖孫情,學生也無法有深刻體會。至于《勸學》《師說》等文言文名篇,他們連讀懂都難,更談不上心領神會了。這樣缺乏豐富情感體驗的學生,很難相信他們在今后的幼兒教育工作中,能教育出具備健康情感的兒童。

        2.價值觀有偏差

        知識面窄使他們的價值觀形成和審美能力發展都受到限制,經常是人云亦云,盲目跟風,或因知識儲備不足,導致表達出來的完全變味。例如在《項鏈》一課的教學中,大部分學生同情瑪蒂爾德的遭遇,但卻很難總結出導致這一悲劇的根本原因,有學生甚至認為瑪蒂爾德用十年辛勞來還債是很愚蠢的做法,不如一走了之。這些都可見他們不成熟甚至有些偏差的價值觀。在學生的寫作訓練中也不難發現這一點,如《記一次令我難忘的聚會》,學生大多選取了記敘自己的一次生日,但在材料的選擇上卻流于俗套,不是去燒烤就是去歌廳唱歌,流水賬似地記錄過程,根本無法表達出“難忘”的原因,情感表達十分蒼白。

        二、主要原因分析

        (一)社會環境的影響

        1.生源素質較差

        目前,中職學校的生源素質普遍較差,作為義務教育邊緣化的一個群體,大多數中職生對學習從喪失信心進而到喪失興趣。基礎知識的不扎實,也使他們在想有所改變時力不從心,成績很難在短時間內提升上來。在連串打擊之下,喪失了進取心和表現欲。

        2.考核方式單一

        當前我校語文學科考核方式的單一、僵化,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使用的是同一張試卷,這樣的方式缺乏專業針對性,也不利于對學生做出全面科學的評價,更不能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導向作用。這樣的考核制度會導致學生學習方式被動、學習動力不足。

        3.網絡產生沖擊

        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使信息的收集較以往更為便捷,影響了學生的思維方式和閱讀習慣。他們在面對問題時,更愿意直接求助于網絡。例如,每次布置課后思考題,學生經常是通過“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來獲得現成的答案,而非結合課文開動腦筋,在理解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完成作業。對于本就沒有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的中職生而言,與其手捧紙質圖書,不如點開微信直接語音聊天,連最起碼的文字輸入都省略掉。網絡給學生學習生活帶來的便捷作用我們不可否認,但對于認知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學習習慣需要進一步改善的中職生而言,他們卻沒有成為網絡數據大時代的利用者,而只如搬運工一般,光憑聽和看來接受外界信息,這種無須大腦積極參與的被動接受性認知活動,非常不利于學生進行主動、深入的辨別和思考。

        (二)語文課程設置的陳舊

        1.語文教材的單一

        目前,我校語文課程的設置仍未能很好地與專業相結合,多年來各專業都是統一選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編訂的語文教材,內容雖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職教育的職業性,但是卻不能滿足不同專業對于語文知識的具體需要。不能與學生的專業相聯系的教材,肯定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無法傳遞給學生將來就業所需的相關語文知識,語文學科的學習效果差可想而知。

        2.評價體系的老舊

        我校語文課程評價現在仍缺乏過程性評價,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仍以書面考試的形式來體現,這種評價方式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漠視了個體差異的存在,容易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被動參與者,不僅不能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還有可能使學生因為考試的失利而喪失語文學習的信心。

        三、提高語文素養的策略

        (一)加強學習內驅力的引導

        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的學生就業后面對的工作對象主體是3~5歲幼童,在“蒙氏理論”中提出的九個兒童敏感期中,有八個是集中在這個年齡段,而且這些敏感期是需要幼兒教師加以啟發引導的,教師自身的語文素養對幼兒未來發展的影響相當大,所以語文老師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將來所要從事的職業具備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使他們發自內心地愛上這個專業,真正愿意投入到語文學科的學習當中。

        (二)加深情感的感化和引領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多為女生,情感表達比較細膩。語文老師應抓住這一性別特點,在課堂教學上力求做到教學語言豐富,達到以言傳情的效果。例如教授《荷塘月色》等文筆優美的文章時,教師可以通過字正腔圓、抑揚頓挫的朗誦給學生帶來聽覺上美的享受,進而激發其閱讀文章,體會作者情感的渴望。在課外,語文老師可結合學生實際水平,推薦一些情感表達豐富的優秀文學作品,或舉辦如讀書鑒賞會等活動,與學生共享閱讀體會,架起情感溝通的橋梁,使學生與教師產生較好的感情共鳴,從而帶領學生走入更為豐富的語文天地。

        (三)加大教學策略改變力度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擺脫應試教育的桎梏,不要將教學重點過多放在語法講解等方面,而應尊重教學主體――學生,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各個感官功能,圍繞教學目標設計問題情境,為學生創造獨立(二)高職思政課中融入時政教育是提升思政教學實效性的需要

        由于初、高中應試教育的影響,大部分高職學生對思政課的印象就是“抄”“默”“背”“洗腦”。這種先入為主的看法讓學生在上課之前就對思政課產生心理的拒絕,再加上部分教師上課過程中不講究方法,填鴨式地給學生灌輸他們早已知之一二的“洗腦理論”,高職思政課堂實效性差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若是能夠將時政資源融入思政課堂中,用學生身邊的、現時代的事實來講道理,就能令課堂鮮活起來,進而提高學生上課的興趣,從而達到提升思政課堂實效性的效果。

        (三)高職思政課中融入時政教育是基于教育對象思想特點的需要

        大學時期的學生思想更為獨立,好奇心強,想法多變,價值選擇多樣化,對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獨立的看法。尤其這個時期的高職學生,自身文化素養不高,再加上學校以就業為導向進行教育,大部分學生對國內外大事不感興趣,即使偶爾關注一下,也會因為自身學識不夠,理解不透,辨別能力不強而形成錯誤的思想認識。W生在接觸到網上不良信息時容易產生激動情緒,在看到一些未經證實的負面新聞時,容易被消極的思想侵蝕,并可能在社交網絡的朋友圈和班群中將這種負面情緒加以傳播,造成更大的負面影響。所以,把時政熱點融入思政課堂中,教師與學生直面那些可能產生歧義和糾紛的新聞事件,可以更快速、更有效地引導學生,糾正學生不正確的思想動態,充分發揮思政課的社會導向作用。

        (四)高職思政課中融入時政教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需要

        俗話說: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21世紀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競爭的實質是人的素質的競爭,在人的素質的競爭中,尤其是在國際人才素質競爭中,政治素質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一個思想立場堅定、身懷赤子之心的人,絕不會為了自身利益做出危害祖國、危害同胞的事情;相反,一個政治立場不堅定的人,即使滿腹學識,也很有可能為他人所用。一個學生的政治素質在生活中的表現就是時政素養,將時政教學融入到思政課中,無疑對提高學生的時政素養大有裨益,進而也將會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另一方面,筆者在將時政教學融入思政課時,讓學生自己收集和組織材料,為其提供演講和辯論的舞臺,在這個過程當中,學生不僅可以提高自信心,還可鍛煉到信息檢索能力、組織溝通能力、演講辯論能力等。

        (五)高職思政課中融入時政教育是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的需要

        在高職院校中,有一部分教師的思想跟不上學生更新換代的速度,面對著新時代的新青年,仍然是用老舊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使得課堂枯燥無味,學生到課率低,聽課率更低。要改變這種現狀,就需要教師從自身入手,改變陳舊的觀念,提升專業素養,把新鮮的知識和新鮮的教學方法運用到課堂中。在教學內容的改變上,融入新的時政內容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同時也是更新教師知識庫的一個方式;在教學方法的改變上,采用與相應的教學內容(包括時政教育內容)相配套的教學方法則是不二選擇。

        二、高職思政課中融入時政教育的實現路徑

        時政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堂益處很多,因此,要積極探索其融入的現實路徑。

        高職思政課中融入時政教育的思考

        (一)轉變教育者的觀念

        首先,高職院校尤其是主管思政課教學的校領導,要重視從學校層面規劃和開發時政資源。要引導全體思政教師在攻破教材的同時,也要善于利用時政資源,把時政資源融入到思政課教學中。另外,還可以從學校層面倡導學生成立政治類、時政類社團組織,支持和指導這些社團組織開展活動,在學生中營造關心國家大事、討論國家大事的氛圍。

        其次,高職教師也要重視時政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作為將時政教育融入思政課堂的主體和最終實施者,一線教師觀念的轉變關乎整件事情的成敗。教師要跳出傳統觀念的束縛,擺脫照本宣科,片面強調教材知識和體系的做法,敢于接受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勇于挑戰自己,積極探索思政課和時政教育有效融合的方法。同時,教師也要警惕走向另一個極端,即為了時政而時政,時政與講授內容結合不緊密,滿堂講新聞故事,這樣就偏離了思政課的基本走向。

        (二)提高教師專業水平

        事實上,相當一部分教師能夠意識到時政教育可以而且有必要融入思政課堂,奈何自身水平不夠,找不到合適的方法,這就需要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一方面,從時政資源的量上來說,時政資源數量極大,更新速度快,收集、整理、歸類工作瑣碎而繁重,讓部分教師產生畏難情緒,不想花費太多時間去整理。針對這個問題,教師要克服心理上的難關,與同事分工合作,相互探討收集和利用資源的新模式、新方法。再者,從時政資源的內容來說,時政資源涉及的知識很廣,不僅有國內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社會等方面的內容,還有國際方面的內容。教師在自己的受教育生涯中不可能全部都學過,自己的專業知識不足以解決所有的時政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學習,不斷進修。教師既要學習新的理論知識,又要不斷關注時政熱點,更要與同行不斷切磋,相互觀摩,全面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

        教師除了要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還要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現代高職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文化素養和辨別能力不強,容易被不良思想侵蝕,但又具有較強的個性和自主意識,不喜歡被人控制,對學生口中的“洗腦”更是深惡痛絕,所以教師不能再一言堂。教師在講一些較敏感的時政問題的時候,尤其要注意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而要善于引導學生自己去收集材料,然后在思政課堂中幫助學生得出全面、正確的觀點。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能力,又能更好地進行價值觀教育。

        (三)探索具體實施方法

        對于每一位教師而言,沒有最好的教學方法,只有更合適的教學方法。所以,一線教師在自己的教學中要敢于創新,要勇于嘗試,在實踐中不斷改進。以下是筆者在實踐中接觸過的認為行之有效的一些具體方法,望與同仁們互相探討、互相進步。

        1.課前新聞評論

        首先是分組。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組,在分組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充分考慮小組成員的構成情況,如信息收集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口頭演講能力等。其次,資料的檢索、整理、編輯。每周由一個小組負責提前做好這些準備,教師注意做到引導工作。

        再次是課堂評論環節。讓學生在10分鐘以內完成所準備的課堂匯報材料,形式不限,但必須要有自己小組對新聞事件獨立的看法和評論,避免學生只進行簡單的新聞播報,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完成匯報后,班級其他學生可以進行互動提問。

        最后是教師點評。教師圍繞學生所評論的新聞,內容是否積極健康、論據和論證是否客觀充分、是否結合所學課本知識、是否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等進行點評,同時結合學生關注的就業面試基本禮儀、形象要求等知識對評論員進行點評。點評以鼓勵為主,同時恰當地指出不足的地方,推動學生不斷進步。

        課前新聞評論難度較小,所有學生都可以參與其中,可以較大程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可以較大程度地鍛煉學生的各項能力,但這一方法也有不足之處,即學生所講的內容與教師接下來要講的課程內容可能并無聯系,容易給人一種脫節的感覺。

        2.時政導入新課、創設情境

        時政熱點每天都在更新,利用時政導入新課或是上課過程中利用時政創設情境,都需要教師具有敏銳的時政觸覺。教師結合所授課程的內容,用新近的新案例作為引子,提出疑問,設置懸念,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講《樹立法治觀念,尊重法律權威》時,可以將“大學生搗鳥窩被判10年半”的新聞作為安全導入。另外,教師還可以結合課程內容,利用時政材料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提出問題,利用所學知識對問題進行深入剖析,最終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例如,在講授《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時,可以結合蘋果7手機的開售以及喬布斯的個人經歷,說明“改革創新的重要意義”,以及如何“做改革創新的實踐者”。

        利用時政導入新課、創設教學情境,可以更好地使時政資源和思政課的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克服時政與授課內容相脫節的弊端,還可以讓學生學以致用,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3.時政研討沙龍

        時政研討沙龍,是指授課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當前所發生的重大新聞事件,邀請專家教授或者紅色學生社團(學校中的政治類學生社團組織)成員來到班級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活動。沙龍主題的確定、嘉賓的邀請、沙龍活動的舉辦等細節,都可以放手讓學生去做,教師只需做好相關指導工作。

        這樣的活動可以每學期開展2~3次。讓學生與專家面對面交流,不僅可以避免教師授課的單調性,還可以讓學生親身感受專家淵博的學識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同時可以鍛煉學生的膽識和能力。需要指出的是,這樣的活動需要教師事先與專家教授和學生多做溝通,讓專家教授事先了解所面對的學生的層次和水平,盡量把問題講得深入淺出;在活動現場,教師也需要眼觀多方,盡量把現場氣氛搞得輕松、活躍,讓學生能夠學有所得。

        4.撰寫政治小論文

        教師結合時政熱點和授課內容,給學生布置論文撰寫任務,引導學生利用所學過的課本知識作為理論依據,對時政內容進行分析,發表自己對問題的看法,提出解決問題的意見和建議。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開闊學生的眼界。

        5.重大事件默哀、祭拜、參觀活動

        重大事件或重大紀念日進行默哀、祭拜、參觀活動,也是思政課與時政教育相融合的一個好方法。例如,在紀念日時,帶領學生在班級進行默哀;在清明節時,帶領學生祭拜烈士;在講革命史時,帶領學生參觀當地革命戰爭紀念館。這些活動進行前后,教師可以根據需要,或詳或略地給學生講解背景知識,進行價值觀教育。

        以上是筆者在實際教學中接觸過的一些方法,并不是全部都要運用到實際的課堂中,教師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所選擇,行之有效即可。

        參考文獻:

        [1]張耀燦,鄭永廷,吳潛濤,駱郁廷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第7篇:教師去極端化剖析材料范文

        一、案例互動體驗式實踐教學的理論依據――建構主義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任何學習的發生都不是在白紙上進行的,而是學習者將新知識與原有知識建立起聯系,從內部通過創造、協調,對原有經驗進行改造和重組,對新知識進行意義建構。它主要包括:建構主義知識觀、學習觀、課程觀、教學觀和評價觀。建構主義知識觀主張創建一種開放的、浸潤性的、積極互動的學習方式,以幫助學生克服知識的惰性,增強知識的彈性,促進知識的遷移。建構主義學習觀主張每個學習者都不應等待知識的傳遞,而應基于自己與世界相互作用的獨特經驗建構自己的知識并賦予經驗和意義,強調學習的積極性、建構性、積累性、目標指導性、診斷與反思性、探究性、情境性、社會性及基于問題或案例的學習,基于內在驅動的學習。建構主義課程觀強調用真實復雜的故事呈現問題,營造解決問題的氛圍,以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活化知識,變事實性知識為解決問題的工具,從而啟發學生思維。由此支撐并鼓勵學生解決問題的學習、基于案例的學習、拓展性的學習與基于項目的學習,并以此方式參與課程的設計和編制。建構主義教學觀則強調應該通過設計一項重大任務以支撐學習者積極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習者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設計真實、復雜、具有挑戰性、開放性的學習環境,誘發并驅動學習者的探索、思考與解決問題的活動;提供機會并支持學習者對學習內容進行反思與調控。建構主義評價觀包括:目標自由的評價;以真實任務為標準的評價;以知識建構為標準的評價;以經驗建構為標準、情境驅動的評價;依靠學習背景的評價;以社會建構與協商主義為標準的評價,等等。

        二、案例互動體驗式實踐教學的存在問題――理解誤區

        1.在使用方法上存在誤區。有的教師案例選擇太過陳舊,不能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并且用得多了學生就會覺得沒有新鮮感;有的教師對運用案例互動體驗法的時機掌握不好,不能使其作用發揮到極致,甚至出現學生對一些案例的理解過于偏激而使課堂教學的局面難以控制的情況;有的教師不能很好地協調案例教學與理論教學的比例,使案例教學對于理論教學的促進作用得不到很好展示,使正常的理論講解陷入表面化。

        2.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一些障礙。目前高校擴招使得學校的教學資源變得相對緊張;有的高校領導誤認為思政課是公共必修課,內容都一樣,大班授課節約資源。教師的工作任務十分繁重,要開展案例互動體驗式教學存在很大限制;學生眾多,教師很難顧及每一個參與討論互動的學生,學生也不可能每次都得到教師及時的反饋,有時又會出現課堂秩序混亂的現象,這使教學實施效果受到影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師應用該方式的積極性。

        3.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導致教師主導作用缺失或學生主體地位弱化。現在高校思政課的案例互動體驗法教學中存在教師與學生角色定位模糊問題。主要表現為:(1)教師主導作用缺失。學生在分析案例的過程中往往找不到案情與教學內容的契合點,上升不到一定的理論高度分析問題,往往會出現離題、無謂爭論、一邊倒、隨大流、眾口一詞、簡單重復等狀況,對此有些教師不能給予及時的調整及必要的理論引領和提升。還有一些教師不能很好地駕馭和把握案例互動體驗教學進程,往往是前松后緊,重要的案例體驗點評階段常常是草草了事,不能對案例和學生的討論情況進行全面客觀的評述,根本達不到案例互動體驗教學提高學生素質、深化理論學習的目的。(2)學生主體地位弱化。在案例互動體驗教學實踐中,教師會發現學生往往缺乏主體意識、參與意識,不愿意或懶得獨立思考,總是將希望寄托于教師給出現成的答案,如同初生的雛鳥等待母親喂食一樣,完全缺乏主體性的表現。還有一些學生搭便車,利用小組學習形式,依賴小組其他成員的努力,自己坐享其成,這同樣是缺乏主體性的表現,而且帶有剽竊他人成果的不良傾向。

        三、案例互動體驗式實踐教學應堅持的原則――前提基礎

        1.堅持主導性與主體性相結合的原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結合教學內容和目標,精心選擇并以適當形式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組織和指導學生圍繞案例展開體驗、討論和交流,啟發和引導學生對案例涉及的原理知識進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從知識的占有者和傳播者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合作者。一個出色的教師在案例教學中不是經常親自講解、分析和下結論,而是引導學生自己體驗、分析和討論,給學生發表意見、表現自我的機會。在案例教學中要鼓勵學生自主體驗和思考,積極發言,引導他們暢所欲言,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推理。教師既要通過各種巧妙的提問,引導學生圍繞中心議題進行討論,把討論引導到正確認識的軌道上,更要適時地把學生從對案例本身的討論引導到對一般性問題的討論,進而把討論引向深入。同時要做好組織協調。案例教學是教師“導”與學生“演”的互動過程,作為“導演”教師擔負著組織協調整個教學過程的重要任務。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處于主體地位,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積極踴躍地參與到案例教學中,做自己學習和行動的主人,由被動接受者變為主動參與者。

        2.堅持平等性與開放性相結合的原則。平等性原則是指在案例教學過程中師生間地位的平等,即教師與學生具有平等的表達權利,是一種師生在人格和個性等方面彼此尊重的狀態。開放性原則是指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是針對每位學生的,學生可以從多種角度、用不同方式圍繞案例展開討論和交流,案例探討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和標準的,學生可以從各自不同角度進行個性化解讀。這就要求教師在案例教學過程中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給每一位學生充分表達的機會,鼓勵學生大膽假設和質疑,讓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和分析案例,培養學生雙向和多向思維的能力和習慣。

        3.堅持創造性與實踐性相結合的原則。案例教學法為學生提供了進行創造的平臺和空間,通過引導學生參與對案例的體驗、分析和討論,為鍛煉和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分析和解決問題、發散思考和創新創造等能力提供了條件。這就要求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在精心選擇和制作典型案例時要展現出創意,學生在圍繞案例展開體驗、分析和討論時,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全面深刻地對案例進行探討,深入挖掘案例中所包含的深層意蘊,從而得出富有新意的結論。

        四、案例互動體驗式實踐教學的組織實施――關鍵環節

        1.案例的精選集編階段。選好案例是案例教學法的首要條件和前提基礎。好案例的精選標準應該既能融合教學理論知識,又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案例是教學的主線,要貫穿于一堂課的始終,能起到組織各環節的作用,比如導入、講解、討論、對話、總結等具體教學過程都要以案例為基礎而展開,它是學生獲得認知的載體。筆者認為好案例的精選應遵循以下原則: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典型性、針對性原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原則。教師要選擇最適合的案例,首先要根據教學目的有針對性地收集,要與教學目標相吻合,案例的內容必須適應具體教學環節的需要。要能把握案例的難易程度,易于學生接受和認同。案例數量要精而少,質量較高而實用性強,既有代表性又有針對性。選擇案例時教師應該具有問題意識,創設問題情境。所選案例要既能夠驅動學生的好奇心,使其對探求未知的結果產生濃厚的興趣,又能為學生的自主發現和探究提供展示的空間和平臺,此時教師的主導作用則是引導學生深化發現、加深理解、深入剖析和體驗啟示。

        2.案例的情境呈現體驗階段。一個好案例不是簡單而機械的課堂陳述,它應能給學生提供一個充滿目的性的、需要深入思考的復雜環境,使學生在一定的探究框架內就現實問題做出判斷和選擇。教學中所選擇的案例都是在一定背景環境中和不同條件下的歷史事件和現實現象,具有特定的時代氣息和各不相同的案例背景信息。只有讓學生先了解相關社會背景和歷史文化,才能更加深刻地認識案例中的背景、環境、情節和任務。為了達到教學目的,教師呈現案例時要根據學生特點,對案例材料進行重新組織編排。圍繞教學主題對案例進行剪裁加工,引發學生思考,使案例發揮更大價值。在呈現案例時,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提供包括相關的時人論述、歷史照片、現實視頻甚至影視作品,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視、聽結合接受教師所傳遞的信息,從而保證案例信息傳輸的有效性。

        3.案例的討論分析體驗階段。教師最好讓學生組成案例分析小組。教師可以在對每個學生情況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指定組合方式,學生也可以自由結組。分析案例可以在課內進行,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外自主完成。這樣做主要能使學生學會如何在不同情境下開展各自的探究并卓有成效地展現各自才能,這對他們今后從事工作所需要的獨立見解與強烈的自我意識的培養很必要。在分析案例階段,最忌以教師為主的“一言堂”,忽視學生的思維分析過程,但教師可以做一定指導,使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更有效率。案例討論是為了更好地讓學生進行思想認知的碰撞,因此,案例討論要求每一位學生都就自己和他人的體驗認知發表見解。通過這種多向交互式的傳播學習交流,能使參與的學生產生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既可取長補短、促進人際交流能力的提高,又可起到一種激勵效果,最終帶動學生積極思考、進取學習,引導學生變注重知識為注重能力,還可以讓學生自發地將老師所講的理論與自己原有的思想碰撞后又相融合,從而真正達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內化”的目的。

        4.案例的探究解讀體驗階段。組織學生對案例進行討論是案例教學法的主體和核心環節。討論的方式可以靈活多樣,既可以以小組為單位,由小組代表作主體發言,又可以由學生進行自由發言,更可以將二者結合起來,由一部分學生做主題發言,其他學生對其進行提問,提出質疑,形成討論的氛圍。在這種互動的場景下,課堂討論會逐漸呈現出熱烈氛圍。討論案例時,要注意營造一個輕松和諧的自由討論的氛圍,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寓原理于討論過程之中,組織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討論,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鼓勵不同觀點的爭辯。教師通過適時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討論使課堂討論始終處于熱烈、有序、高效的狀態的同時要避免出現幾個學生包場發言的情況;教師應該當好導演者的角色,通過組織、引導、補充、啟發、點撥和評論等手段,使學生知道什么時候陳述自己的見解觀點,什么時候評論其他學生的觀點,哪些人發言,哪些人不發言,哪些人多說,哪些人少說,從而使參與討論的全班學生產生巨大的牽引力,確保課堂討論沿著健康、正確、有序的方向發展;教師還應該扮演思想碰撞的催化劑角色,既要善于傾聽學生發言,又要適時地引導學生、促進學生的分析和討論。教師要精心準備問題推動學生由感知問題的表面現象向深入的理性探究發展,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同時教師要在師生相互交流過程中起到媒介作用,拋磚引玉,鼓勵創新,使學生的各種思想觀點相互撞擊和融合,豐富教學內容,促進學生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5.案例的總結評價體驗階段。對教學案例的總結評價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在每一節課堂案例討論結束后,教師或學生自己要進行案例點評。這是案例教學的最后階段,往往是一堂課的階段,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問題的難易程度,采用不同策略進行點評。學生自由發言時,教師必須通過學生的發言了解討論效果,并對學生討論出的各種結論逐一進行必要點評。總結評價的主要目的為:一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認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訓練辯證、歷史的科學思維能力;二是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和人生價值取向。

        通過創設情境,激活案例體驗;利用生活資源,豐富案例體驗;開展互動對話,提升案例體驗;總結評價反思,深化案例體驗;嘗試實踐活動,回歸案例體驗。這樣持續打造真誠的思政課堂,才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大膽質疑、踴躍表達,才能讓學生的能力得以提高、想象力得以豐富、潛能得以發掘、案例體驗得以深化,在學生的自我體驗、發現與表達中實現對學生的引導與提升,實現個體心靈的真正轉向和發展。

        五、高效實施案例互動體驗式實踐教學應注意的問題――追求實效

        1.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案例教學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較高要求。一個簡單的案例都會涉及大量史料,教師必須熟悉案例闡述的事實和各種細節,對于重要信息必須做到信手拈來,因為案例教學中的問題很多是由案例事實引發的。教師如果對案例的熟悉程度不夠,就會使自己陷于被動境地。在引導學生討論的過程中,如果教師因為一時疏忽,將一些信息如案例中人物的姓名、職務及案例中涉及年份說錯,則會影響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望。這要求教師在課前閱讀與案例有關的大量材料,掌握案例的詳細背景知識。在討論案例中,學生常會問一些案例細節方面的問題。盡管這樣的問題明確與否可能對教學目標能否實現沒有多大影響,但仍需教師予以解答。在課前,教師應當充分考慮到學生可能提出的各種疑問,全面掌握案例背景資料。不僅需要在特定案例的課前準備時查找相關資料,而且需要平日持續的知識積累。由于案例教學的背景資料十分豐富,因而課堂教學時間是極其有限的。進行案例教學時同樣要求學生做好準備工作。如果僅限于課堂呈現案例,有可能會因為學生理論準備不足而不能更好地消化、理解案例,或者無法深入地進行分析、討論、體驗案例。因此,教師最好在課前將案例布置下去,或者事先收集一部分案例資料分發給學生,讓學生有一定準備,最好能在網上建立一個案例教學資源庫,能讓學生自由地查找信息,了解案例的背景資料,這樣能更有效率地開展課堂教學。

        2.擺正教師在案例教學中的位置。案例互動體驗式實踐教學是一種通過自身體驗、思想碰撞、民主討論達成共識的過程,能夠鍛煉學生從他人那里汲取知識和認知的能力。案例體驗過程中需要平等的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案例教學要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快樂的民主化教學氛圍。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應有強烈的民主意識,啟發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要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鼓勵學生采用自己認同的觀點進行辯論,也歡迎發表與案例不同的見解,允許講錯答錯,允許改變和保留觀點,這樣就為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提供了條件。教師要擺正自己在案例教學中的位置――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是學生思想的傾聽者和引導者,是在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基礎上的教育者。教師應徹底轉變自己案例講述者的角色,把自己視為教學的組織者而非操作者,視為學生知識的探索者、問題的發現者、矛盾的解決者與教學的合作者。教師不能將自己的觀點見解當成標準答案強加給學生,而應通過體驗、溝通和引導的方式讓學生自覺認識、接受和內化。教師要積極發現學生觀點中的閃光點和合理之處,避免打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挫傷學生積極回答問題的情緒。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教師對存在較大爭議的觀點、見解可以先放在一邊,在課后找合適的時間與學生進行深入探討和交流,為學生答疑解惑。在案例教學中,教師應該是案例討論的主持者、歸納總結的發言人、群體互動的導演者、思想碰撞的催化劑及背景資料的提供者,但不要做演講者,也不要做評論家,更不要做仲裁者。可見,思政課運用案例教學法,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更有效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更有利于促進學生學會學習、主動學習和學習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更能夠促進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有利于教師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和有的放矢地開展教育,有利于“思政課”價值屬性的彰顯,從而極大地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性。

        3.不斷提高教師實施案例教學的水平和能力。實施案例教學更需要教師運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識,在討論現實生活兩難道德問題和陷入僵局時,及時地給予指導,引導學生對有價值兩難糾結問題的探討更加深入,并要在討論結束后對討論情況進行總結發言,并對學生討論過的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讓討論課有始有終,對學生有啟發。教師起到引導作用要防止兩點,一是搶占學生的主角地位,學生無法大膽發言;二是教師只是附和、肯定學生發言,而沒有給出有價值的意見和指導。案例教學的目的是要通過討論手段,使學生的思想認知產生更好更深入更深刻的情感體驗和思想碰撞,從而起到讓思政教育深達學生內心世界的作用。參加討論的教師要對學生的發言內容給予簡短點評,以對學生的思維產生啟發啟迪啟示作用,切忌點評缺乏針對性和深刻性。要調動學生參與案例體驗、討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要做學生思想的傾聽者和平等對話的引導者。學生偏頗甚至極端的思想不會因為老師的不了解而自動消失,相反,只有老師耐心、仔細聆聽,引導學生換角度、換角色、換位體驗思考案例,才會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幫助學生糾正錯誤想法。在學生發言時,多給予其肯定的眼神和鼓勵的評價,并通過提問等方式,使學生思考更加深入,透過表面現象,發現問題本質,提高思維能力和水平。教師還可以通過適當地“挑撥是非”,引起不同觀點學生的爭論,在爭論中提高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和縝密性,也可以在討論中激發學生思想靈感的火花。討論話題若選擇學生關心的熱點事件,課前讓學生提前準備相關資料、做些思考、拿出自己的理解和觀點等,讓學生在討論課上更加胸有成竹,有話可講。要克服影響提高思政課案例互動體驗式討論質量的四種心理障礙,即從眾性、隨意性、逆反性和回避性四種心理。還可以在案例討論教學中根據討論課的主題和內容邀請嘉賓。由于嘉賓特有的人生體驗和豐富的人生閱歷,他們可以用自己的真實生活作為案例或者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學生提供更有深度的講解,對學生換角度、換角色、換位體驗理解案例,分析社會熱點難點起到很好的效果,起到老師和主持人等不可替代的作用。案例討論既可以集中進行,又可以在平時的課堂上分散討論,讓學生逐步養成積極思考、主動發言的習慣。要減少小組成員,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再次發言的機會,對別人的觀點予以回應,產生清晰明確的思維碰撞交鋒,否則只是一種觀點陳述。在每次案例討論結束后,師生要及時進行總結,闡釋討論結果,指出討論中存在的問題等。可以讓學生談感想,談談別人的觀點對自己的啟發等,以督促學生認真思考他人的發言,對討論課上的感想體會進行升華。很多學生在自己發言完畢后就擺出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沒有認真聽他人的陳述,削弱了討論的效果。如果老師寫一份簡短且擊中要害的總結講話,同學們就會用端正的態度聽取別人的發言,并且對他人的發言有一種思考和判斷,起到案例互動體驗討論課交流思想、相互啟迪、取長補短、共同成長的作用。

        第8篇:教師去極端化剖析材料范文

        同志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中指出“教育者要教育別人,首先要使自己具有完善的人格,注意自身的形象教育。”言傳不如身教,在我們踐行陶行知先生“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精神時,我們應該記得自己是人民賦予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為了使自己不負于“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個光榮稱號,為了更好的傳遞中華教育事業的火炬,也為了更好的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我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尤其注意加強理論學習,并結合班級具體情況、學校內外環境進行創新工作。工作中我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和所有的工作激情寄托在班級管理與建設,潛心致學,身體力行,用自己的熱情、激情、愛心、耐心激發學生思想上的共鳴。我主要是這樣做的:

        一、轉變教育觀念,健全學生人格。

        作為一名教育者,我明白自己應該處理好教育教學的本質問題,明白育人的真正目的是培養正直、善良、智慧、健康的青年,培養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創新思維的青年,培養具有積極向上、團結協作、奮發拼搏精神的青年,培養具有五心(忠心祖國、愛心社會、誠心朋友、孝心父母、信心自己)的青年。

        學生是個有血有肉的人,他們不是機器,不是模具,他們不僅屬于學校,他們還屬于家庭、社會和將來。我們對孩子的教育不僅要完成升學任務,我們還要塑造學生的人格;不僅要對現在負責,還要對將來負責。中學教育的學生生活中的一個片段,后繼教育仍有很多。所以,在班級的日常管理中,我非常注意教育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祖國,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幫助他們描繪未來生好的美好藍圖。我想這也就是中學吳基安校長所說的“是成人,還是成事的問題;是養成還是速成的問題;是內化還是外爍的問題。”所以,我對待學生不僅要注重成績,更要注重他們的思想品質的塑造;不僅要注重能力的提高,還要注重學生良好個性品質的養成。所以,我對待學生,尤其是后進生,特別注意用自己的滿腔熱情和一片真情去感召他們、幫助他們,而沒有因為他們成績差,就對他們予以歧視或忽視。我想,我之所以能在去年學校組織的學生評教活動中能被學生評為“百分百滿意教師”,恐怕與此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二、言傳身教,以誠取誠。

        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言傳是身教的基本方式,身教是言傳的有效手段。在我耳邊我常常聽到這樣的話語“老師自己都做不到,還要求我做!”可見,教師的言行對學生的影響有多大。所以,當我要求學生做到時,我總是要求自己首先做到。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班級管理中,我有時也會出現些失誤,但是我卻能做到在學生面前坦然自己的缺點和優點,用自己的真誠去喚起學生思想上的共鳴。但是,我不能總是用道歉的方式去贏取學生對我工作失誤的諒解吧。為了更科學、有效的管理班級,少犯錯誤,我不斷加強自我修養,汲取新知識,擴大知識面,注重自身良好品德的形成,以身作則,一視同仁,讓學生信服,努力增強自己的親和力,使自己的非權力性影響持久而深遠。而在學生的《我的成長記錄》中,他們都紛紛向我表示了感謝。這些感謝的話語,促使了我更加嚴格的要求自己,更加努力的投入到工作中,因為我不可以辜負孩子們那一雙雙求知的雙眼,不可以辜負家長們那一雙雙期待的目光。

        三、尊重學生,關愛學生。

        冰心說“有了愛便有了一切”。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而育人應該是班主任的首要天職。如何育人?我認為,愛學生是根本。愛學生,就需要我們尊重學生人格、興趣、愛好,了解學生習慣以及為人處世的態度、方式等,然后對癥下藥,幫助學生樹立健全、完善的人格。

        人格尊嚴是平等的。作為班主任,我努力做到能像一個真正的朋友一樣,重視、欣賞學生,學會傾聽學生意見,接納他們的感受,包容他們的缺點,分享他們的喜悅。被尊重是學生內心的需要,是學生進步的內在動力。教育專家常說“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尊重是教育成功的基礎。”參照自己的自身經歷,我發現:當一個孩子在被你認同、尊重后,他可能會有驚人的潛力和爆發力。班級劉代斌同學學習成績不好,可是他一直都在努力,想提高學習成績。他說“我只有嚴格要求自己,我才有可能取得進步;我只有努力學習,積極投身于學校、班級的建設和發展中,我才能對得起所有關心和幫助我的人”。

        四、換位思考,正確引導。

        學生是活生生的人。他們有思想,有感情,有自己的道德標準。我在處理孩子問題時,就經常注意換位思考。孩子犯錯時,撫摩一下他的頭發;孩子心情沮喪時,拍拍他的肩膀,這些無聲的肢體語言有時候可能要比批評的話語更能催人改正,激人奮進。孩子思想出軌時,我基本上都是予以正確的引導,而不是劈頭蓋臉、不分青紅皂白的亂批一通。一年多下來,孩子們現在已經能做到主動承認錯誤,積極改正錯誤,并能更加嚴格的要求自己。

        我以為:每個孩子頭腦中都有兩個自我,一個好我,一個壞我。學生思想的過程就是好我與壞我做斗爭的過程。如果好我勝利的時候多,他們就會進步,就會慢慢的邁向成功;如果壞我占了上風,他們就會退步,就會慢慢的走向失敗,最后弄的一事無成。所以,我作為班級的組織者、管理者、領導者和教育者,特別注意適時的對孩子們予以正確的引導,幫助他們克服困難,走向進步。一個孩子曾經跟我這樣說“老師,今天那個高年級同學打我,我當時真的很生氣,真想跟他打。可是我知道如果我真的那樣做,肯定又會讓您麻煩了,也肯定會讓我父母傷心的。我不想再讓您失望,也不想再讓我父母傷心,因為我還想好,我不想讓別人以為我真的是不可救藥了”。

        五、拿起表揚的武器。

        哲學家詹姆士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就是渴望被肯定,而學生更是如此。”贊美是陽光、空氣和水,是學生成長中不可缺少的養料。我們班主任作為教育者,不妨拿起表揚的武器。對學生的點滴進步都予以發自內心的表揚和贊賞,努力讓我們的每個孩子都能感覺到自己的進步。例如:班級盧振武同學剛來中學時,成績非常理想,還經常違反紀律。可是當他在班級、學生會的工作被多次肯定后,他勁頭十足,也嚴格了對自己的要求。如今,他雖然學習成績不理想,但是他的群眾工作做的卻是十分出色,他負責的班級勞動衛生工作,從來都不需要我的督促,他分管的學生會工作也是得到了學生工作部領導的高度贊同,這學期他還當選了學生會的副主席。

        又如,班級奚璐同學對自己要求不嚴格,學習積極性不高,從來不問不懂的題目。但是,她有一天卻主動向我們老師請求幫助解題。對此,我當即在班級予以公開表揚。經過如此反復多次的表揚和鼓勵,現在她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很多,主動性也增強了許多,對學習的興趣也濃厚了很多,對自己的要求也嚴格了很多。由他們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必要的表揚是成功的陽光、空氣和水。

        但是,我認為表揚要注意對象,注意時機,注意場合,注意分寸,否則表揚可能會變成另一種味道,甚至會被人以為是諷刺、挖苦等等。

        六、樹立允許學生犯錯誤的教育觀念。

        作為教師,我覺得我們在教書育人時應該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位學生,應該樹立允許學生犯錯誤的教育觀念。但是寬容并不是縱容放任的自流,并不是缺乏必要的批評和指導。我覺得,當學生犯了小錯誤時,我們一定要冷靜處理;對于大錯,我們一定要以學校的規章制度為依據,先與家長取得聯系,爭取家長的配合,從而達到學校、家庭齊抓共管的目的。現在的學生很多都是獨生子女,他們的獨立意識非常強。處于青春期的他們,躁動不安,情緒不穩,容易陷入迷茫,對外界事物很敏感,很容易走向極端。這時候的他們猶如風雨中的一棵小樹,又猶如波濤洶涌的海面上的一葉扁舟,迫切需要外界的關注和安慰。如果我們老師不能寬容,過分苛求,違背生理成長規律,我想我們的孩子也許就被我們不經意的一句話或一個動作給毀了。

        七、注意加強對后進生的教育工作。

        后進生,常是很多人歧視的對象,老師嘆氣,同學瞧不起,甚至連有些家長自己也搖頭,由于學習成績差,他們處處低人一等,被置于班級的“陰暗角落”。時間告訴我們:我們應該尊重、熱愛、理解學生。沒有師愛,就沒有教育;教師的愛,應高于友愛,齊于母愛。我們應該知道:無論孩子多差,他也一定擁有自己的特長。也許我們無法幫助一個孩子提高成績,但是我們可以設法幫助一個孩子克服他自己的缺點,幫助他樹立人生的自信,讓他盡可能多學一點,少浪費一點時間。其實,每一位學生的心靈深處都是一個廣闊的世界,那里面有日月星辰,有江河山川、花鳥草蟲、社會人生、階級政黨,真、善、美、假、惡、丑,都存在其中。這關鍵就在于我們教育者的正確引導。

        學習道路坎坷不平,荊棘遍布,能夠順利走完這條路的人畢竟是少數。我覺得我們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在教育學生時,應該注意培養他們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能因為某個學生成績差就對他們予以歧視或是忽視。其實,每位后進生都有很多可愛的長處。他們每天上學,即使什么都聽不懂,卻還能堅持在椅子上一天天的坐著,這是何等的毅力?他們參加考試屢考屢敗,這是何等頑強的抗挫折能力?他們如此勞累、如此艱難,卻很少有人同情、理解,還常常受到批評指責。即使這樣,孩子們吃過飯,背上書包,還能一步步的朝著這個自己從來沒有成功、還不斷有人諷刺挖苦自己的學校走來。見了我們的面,他們常常還憨憨的笑笑,這是何等開闊的胸懷。我想,如果我們每位班主任每位教師都能意識到這點,多給點我們的后進生以關懷、希望,我想我們的教育是不是會更加完善了呢?

        八、付出愛心與嚴格要求的統一,實行感恩教育。

        付出愛心與嚴格要求不可偏廢。愛心是偉大的,但是絕對不是萬能的。不妨想想:孩子與父母間的與生俱來的血緣聯系是什么都沒有辦法阻礙的。我們能說他們的父母不愛他們嗎?可是為什么孩子有時還常常出現逆反心理與父母慪氣、鬧情緒呢?所以,對學生付出的愛應該是門藝術,何時付出,怎樣付出,付出后怎樣讓學生明白自己的用心等等,這些都需要我們班主任用心去考慮去設計。如果僅有愛心,沒有嚴格要求也不行。現在的孩子大都是不缺少愛的,或者說他們擁有的愛太多了,以至于在我們對他們付出愛時,他們以為是理所當然。所以,我想:很多時候,我們的教育離不開嚴格要求。當然,嚴格要求之中,一定要包括愛的感情。我們班級的每位同學都承認我對他們的要求很嚴格,他們都沒有責怪我,有的還要求我對他們更加嚴格些。我想這與我們的感情聯系有很大關系吧。

        作為班主任,我很注意教育學生保持良好的心態,學會用寬容和感謝的目光看待周圍的一切,引導他們用心感受世界的美好和自己的幸福。例如,我們班級章夢璐同學轉進我們班時,她對吃、喝、穿都比較講究,有時還攀比。就此,我多次和她進行心理溝通,用一些貧困山區的孩子故事來教育她、感化她。現在,她進步了很多,父母對此非常的滿意。

        九、實行“三個一”教育:引用廣德縣桃州一小的話說,那就是“每天給學生一句賞識的話語,一個善意的微笑,一份成功的喜悅”。有一段時間,我工作進展不是很順利,心情也不好,每天臉上也難得露出一點笑容,走進教室時也是板著臉孔。那段時間學生情緒低落,如臨大敵,人心惶惶。在不久后我進行的一次問卷調查中,學生對此提出了意見。我立即進行了反思,也參閱了一定的資料,發現老師樂觀、良好的心境能感染我們的學生,“老師的微笑”能趕山整個班級成員的心境,創造出一個活躍、快樂與祥和的班級氛圍;能夠使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從而健康活潑地成長。從此,無論自己心情怎樣,我總是帶著微笑走進課堂。學生說能見到老師的微笑真好,心里也是特別的踏實,學習起來更是帶勁。

        十、經常與家長聯系,建立和學生家長的良好關系。

        家長評論學校從班主任開始,因為班主任與他接觸最多。家長的評價認可程度,對學校對班級對教師的影響都很大。他認可你、反感你,他都會到處替你宣傳。所以,與學生家長建立良好的關系至關重要。家長信任你,即便有時你的工作有些失誤,他也可能諒解你。我們班主任向家長說學生在校做的任何一件事,家長都能感覺到你對他孩子的關注。班級顧洋洋母親說“張老師,你的電話一來,我就知道小孩肯定是學習成績上出了問題,因為我知道我的小孩應該不會有其它方面問題。這不,我生意也不做了,立即從義烏趕回來了。我很感謝你對我孩子的關注和教育。”可見,我們與家長的聯系真的很重要。

        為更好的做好老師、家長的聯系工作,我每大周都給學生下發一張《學生情況聯系表》,讓我們的同學認真填寫自己每大周的各方面表現、各門功課的測驗情況及每周的作業情況,又由班主任填寫寄語,請學生帶回家交給家長審閱后,再帶回校。此外,每隔一段時間我都會給家長發一封《致家長的一封信》,向家長匯報班級工作。如此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能督促學生的學習、生活、遵守紀律等,提高學生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我們家長的歡迎。

        十一、努力在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中找到平衡點。

        《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指出:誰掌握了21世紀的教育,誰就能在21世紀的國際競爭中處于戰略地位。新時代對教育的呼喚,對教育活動的具體組織者——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提出了高要求。目前,我國素質教育正如火如荼。針對廣德縣的教育現狀和地方風土人情,如果我們只搞素質教育,可能會面臨考試失敗的危險,結果誰也不愿意見到。可是,如果我們只搞應試教育,卻又于心不忍,也不愿意見到自己的班級被埋在題海深處。所以,我們應努力在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中找到平衡點,寓應試教育于素質教育中,寓素質教育于應試教育中。

        現在,很多學生都抱怨學習苦、累、煩,抱怨我們家長、老師不理解他們,整天讓他們學習。繁重的學習壓力,激烈的競爭環境,他們有的拼命學習,可是成績卻提不高;有的整天逍遙自在,無所事事,學習成績一團糟。為什么會這樣?我想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的教育沒有真正進行教育。學生不是學習的機器,他們向往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如果我們一味的只關注成績,而忽視孩子們其它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學生恐怕也只能變成學習的工具,恐怕會變成為了學習而學習,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甚至會因此而畸形。

        坦然說,我剛走上工作崗位時,也出現了急功近利現象和行為。結果,學生成績提高了,個性卻抹殺了。后來,我及時反思,采取了“寓應試教育于素質教育中,寓素質教育于應試教育中”的做法。每天課外活動,我或者是班干帶他們跑步、做游戲、表演節目等等,同時積極開展些形式新穎、內涵豐富的活動,還在班級建立了圖書角,并不斷注意利用合適的載體教育他們學會做人、學會生活。通過這些做法,我發現學生學習愉快了,生活精彩了,成績也沒有因此而下降,情緒也好了。

        十二、加強班級建設,營造科學文明的班級氛圍。

        班級管理建設中,我以班委會為支柱,以《班級量化測評》為形式,以“敬、凈、靜、競、進、謹、精、警”為輿論向導,以培養學生“善良、文明、守紀、自律、自主、友愛、理想”為目標,以班會、班務會為宣傳陣地,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營造良好的班風和和諧的氛圍,使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愛,使每個學生都能看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都能找到成功和自信。從而熱愛我們的學校,熱愛我們的班級,熱愛我們的祖國。

        同時,本人作為班主任還要加強理論學習,立足學校的穩定和發展,著眼全局,加強與任課教師的聯系,協調各科關系,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以及方法與過程的滲透,改變學生被動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育學生“學會吃苦,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學會學習”。

        十三、安全教育重于泰山,時刻不容松懈。

        作為班主任,我很注意充分利用“兩會”(班會、班務會)陣地,加強對學生的飲食安全、交通安全、住宿安全、上下樓梯安全教育,加強對學生的防火防盜意識教育,加強突發事故處理方法的教育和發現安全隱患及時報告的教育,堅決貫徹執行學校的安全首視責任制。此外,我還比較注意不體罰、心罰和變相體罰學生,注意在言語上尊重、理解我們的學生,注意對教學成績的合情合理合法化處理,注意教育方式的文明化、科學化。

        十四、科學管理、民主管理與藝術管理的結合。

        1.科學管理:結合《中學生守則》、《中學一日常規》、《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民辦教育法》和《新世紀教師素養》等法律法規的精神,結合《中學文明班級評比辦法》,擬定《初二(7)班班規》、《關于初二(7)班班級管理工作的補充規定》、《關于班級管理的有關說明》,利用《初二(7)班班級量化管理細則》進行杠桿調節,使班級各項工作有規可依,有規必依,執規必嚴,違規必究。

        1.)開學初帶領全班同學學習班級和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使學生知規,進而守規。

        2.)制定值日班長制度,以值日班長為中心,成立紀檢小組。

        3.)加強學生的自我教育,如果違規,予以量化考核扣分處分,嚴重違規者,予以書面檢討、在班務會上認真學習班規等處罰。

        2.民主管理: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行,把管理權交給學生,激發群體的自律意識和責任意識。同時,注意給學生創設條件(提出教育內容),引導學生自我教育(將教育內容轉化為自己的行為)。

        1.)班務會召開:由班主任牽頭,班干自己組織召開,班主任于學生共同探討,從而加深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加強對學習方法的引導和指導,督促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注意激發學生的內心情感,增強他們的集體意識和集體榮譽感,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此,我常將枯燥的言論教育與國內外時事、校園內外的先進人與事相結合。例如,我將中國的聯想公司效益與全球IT產業效益進行對比,讓學生真正從心里感覺到只有科技才能救中國,只有科技才能發展中國,而要做到科技領先,必須先做到教育領先。具體到我們學生個體,我們只有努力學習,掌握知識,才能真正報效祖國,服務祖國。

        2.)班委會建設:本著“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采取自我推薦、民主選舉與科學考察相結合的方式,選拔成立一個具有很強戰斗力、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班委會組織。同時,打破班干終身制的局限,實行班干考核制,對那些表現突出的班干予以獎勵,對那些不能適應班級發展形勢,不能領導同學進行學習和生活上革命的班干予以辭聘。

        3.)量化考評的杠桿作用。將班級量化考評結果與每周評優、每月評優和學期評優掛鉤,對那些表現突出的同學,在精神上和物質上予以一定的獎勵,對表現較差的同學予以談心、學習班規、學習名人名篇等處分。

        3.藝術管理:班級管理就是門藝術,她只有在經過我們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的精雕細琢后,才有可能少些瑕疵。為將班級雕琢的更加精細,我打算做些創新。

        1.)班會、班務會不斷出新招。

        A.班務會模式:班級管理中采取“班主任創意,班干分頭實施,學生,師生互動”的模式召開班會、班務會,以便更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幫助他們塑造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而我要求學生每天書寫的《我的成長記錄》(含學生當天的學結、生活總結、想對自己、老師說的話、對班級建設的意見和建議、明天的打算)為我班務會的召開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也使我的班務會工作更有方向性、指導性和目標性。

        B.活動方案設計:豐富多彩,形式新穎,活動時間待時而定。

        a.常規教育、安全教育不斷深入:引導學生自主管理班級,營造民主、文明、科學的班級氛圍,注意給孩子以表達思想的機會,如果同學發言,尤其是差生發言,我們要特別注意引導同學平等的對待他們,一方面喚起他們的自尊自信,另一方面培養他們平等、友愛的思想。

        b.真情告白平臺一:師生情感交流。沒有交流就沒有教育,就沒有感情。通過師生情感交流會,師生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共同學習,共同宣泄情感,共同感受生活。

        c.真情告白平臺二:老師,我想對您說(學生版)。每個孩子都是一個世界,要想成為每個孩子的朋友,要想更加成功的教育我們的孩子,我們必須信任、了解我們的孩子。通過“老師,我想對您說”活動的開展,讓學生把自己對老師的真實的情感通過文字的形式宣泄出來。讓孩子在無形重接受一次心理教育的同時,也讓我們的老師近距離接觸一下學生的內心世界,為更好的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提供一定的感悟。

        d.真情告白平臺三:孩子,我想對您說(老師版)。人類生來就有溝通的需求,在和平時代,民主談話在很多時候也許能讓人“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們教育者,如果要想充分的貫徹教育精神,我們必須讓我們的孩子理解我們。為此,不妨請相關教師給孩子們寫封信,讓孩子們在老師語重心長的沐浴下,從心里受到一次強烈的震撼。

        e.真情告白平臺四:孩子,我想對你說(父母版)。請家長給孩子寫封信,介紹孩子的經歷,談談對孩子的期望,以幫助我們更多的了解孩子,使我們的教育工作更加到位。在認真閱讀來信后,挑選出具有代表性的信件,請孩子在班務會上公開閱讀(保留家長、學生姓名),讓學生在心里再受一次強烈的震撼,進而產生積極的作為。

        f.真情告白平臺五:媽媽(父親),我想對您說(子女版)。讓孩子給家長寫封信,說句心里話,要求寫出自己真情,說出實感,在心靈上于父母實現一次零距離的溝通。老師在經孩子允許后,可以從中挑選幾篇具有代表性的信件,在班務會上閱讀,讓更多的孩子感觸生活、感受父母。

        g.真情告白平臺六:班主任,我想對您說(學生版)。請學生評論一下自己,說出他們對自己的真情實感,包括優點和缺點以及他們的意見和建議。班主任在認真閱讀后,予以歸納總結,向學生坦然自己的缺點和失誤,請孩子諒解。如果孩子對自己又所誤解,注意闡明、解釋。通過活動,班主任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的不足于缺點,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改進。同時,也可以讓班主任在心靈上與孩子實現一次良好的溝通,為今后的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礎。

        h.真情告白平臺七:老師,我想對您說(家長版)。征求家長意見,讓家長給老師來信,談談孩子在中學有哪些進步,對孩子有哪些期望,對班級有哪些建議,我們在工作中有哪些不足等等。通過活動的開展,讓教師更進一步的走近家長,了解家長、孩子,以便更好的開展教育教學工作。

        i.召開“做好人,讀好書”主題班會。通過主題班會,讓學生理解讀書、做人的道理,擺脫狹隘學習的束縛,明確自身的人身價值,懂得什么樣的人生才是最有價值的人生,從而努力塑造完善的人格。

        j.開通“班級一周要聞”。由班干負責整理上周大事和工作得失,然后在班會上予以總結,為后期班級工作提供一定的感性材料和經驗總結以及慘痛教訓等。

        k.開通“花季心語”欄目。可以根據學生學習、思想狀況確定話題,例如“我為某某進一言”,“說句心里話”,“把你的煩惱告訴我”,“不要讓我流淚到天亮”等等。

        l.開通名人名篇平臺。在沒有主題班會和太多班級事務的情況下,堅持每天給學生講一個名人的故事或講一個啟發性的故事,加強對孩子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養成教育。

        m.加強對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教育和培養。教育他們學習就像成熟的稻子一樣,默默的低頭成長,而不能像干癟的稻穗一樣,昂首搖晃,秋天來了,卻一無所成。

        n.大型活動的楔機。以學校大型活動為楔機,統一班級同學思想,提高認識,教育他們以積極的心態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充分展現班級的美好形象,努力為班級增光,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戰斗力。

        2.)充分發揮評語教育作用。將自己寫評語與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以達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和教育學生的目的;同時,將學生讀評語與談評語相結合,以進一步擴展和深入發展評語的教育作用。教育家先生說過“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發展自己的能力!”我覺得我這樣做不僅可以拉近我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提高了班主任工作的時效性,而且還可以充分發揮評語的教育作用,使學生逐漸具備自我教育的能力、團結協作的能力和發展自我的能力。

        3.)班級雖小,溝通無限。

        A.加強聯系,做好溝通。做好月考前后的班級整體思想教育和個別談話工作,多采取《致家長的一封信》、《致學生家長的一封信》、《周末情況聯系表》等形式,加強與學生、學生家長的聯系、溝通工作,使教育更加趨向成功。

        B.開展教師授課情況調研和學生座談。注意聽取同學對班級管理、對老師教育教學的意見,及時分析調研情況,并將調研結果及時反饋給學科教師,以便更好的改進教育教學工作。

        4.)學風建設,至關重要;學法指導,必不可少;興趣引導,事半功倍。班級管理中,我特別注意強化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一切都圍繞“素質教育”這個中心,一切都要服從于教學工作。注意狠抓班級學風建設,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和情感,強化各科綜合發展,科學地配合科任老師抓好知識的傳授、鞏固、運用等環節,狠抓拔尖生、臨界生和后進生,努力提高各層次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綜合能力。具體到班級學生身上,我的主要做法如下:

        A.抓緊學習新的教學動態,積極實施素質教育:努力貫徹“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全面打好學生基礎。一方面,為培養學生興趣,促使學生全面發展,我從講、唱、跳、畫、跑等方面培養多才多藝的學生;另一方面,注意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和指導,學習方法不好,事倍功半;學習方法好了,事半功倍。因此無論是在平時的上課過程中,還是在課下的交流中,我都比較注意這一點。如糾正他們不良的讀書習慣、作業習慣。

        B.注意因材施教,因勢利導,不斷探索教學規律和教學方法,加強對學生的學習督促,同時努力做到讓學生學逸結合。例如,上學期,在開學初我對學生抓的很緊;前一階段在全校師生忙于廣播操比賽時,由于學生比較疲勞,這時我又對學生學習放松了些;而在期試以后,我則努力在班級營造一種快樂、緊張的學習氛圍,對學生的課外活動時間也抓緊了許多。

        C.注意了解、掌握教育教學的反饋信息,做到心中有數,腦中行動,及時找到學生了解情況,為學生分憂解愁。心理負擔大的,注意幫忙解壓;自信心小的,注意幫助樹立自信心;動力不足的,注意加壓加負。例如,班級夏先雷同學學習自信心不足,學習壓力大,再加上自身生理上的一點缺陷(牙齒長的不好看),十分苦惱,有時還很自卑。對此,我在了解情況后,我多次利用課外時間在心理上與他溝通,利用班務會等機會,抓住他勤奮好學這一閃光點,予以表揚,幫助其樹立威信和自信,幫助其克服自卑心理。

        D.做好與授課教師的思想溝通工作:努力架起一座有效的師生聯系溝通的橋梁,盡量化解師生矛盾,努力做到讓我們每位教師都對班級充滿情感,都對同學產生熱情,努力引導每位同學喜歡每位老師的課程。例如,開學初和期試后組織同學、家長參加了《老師授課情況調研表》,讓同學、家長參與評價教學,并及時將意見反饋給各科任教師,以便教師更好的改進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技藝。又如,我多次在班務會上教育學生要尊師重道,要信任老師,但是也要敢于向老師質疑。

        E.深入剖析學習。以鼓勵為主,督促為輔,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學習的情感和欲望,樹立學習的信心。在班級廣泛開展“我為誰學”、“要我學還是我要學”等大討論,幫助學生清楚學習任務和學習形勢,明白學習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例如,班級吳鵬同學剛來班級時候成績不佳,學習欲望不強,課堂發言也不積極。但是當我有一天發現他在課堂舉手時,我很高興,于是我特別表揚了他一下。而他在以后的日子,也表現的越來越積極。慢慢地,我發現他真的是那種特別需要我們老師不斷予以肯定、表揚和鼓勵的孩子。于是,我對他采取了鼓勵式的教育方式。當他成績在兩百多名時,我給他分析成績,說他能進前八十名;當他成績進入前八十名后,我給他分析成績,說他能進步前三十名。現在,他的成績已經是年級第四十四名了。他很自信的說“我的成績要進入年級前十名”,我相信他能做到,因為他是個不斷超越自我的孩子。

        F.注意對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我覺得教師應該是名指導者,是名引路者,只有學生自己才是學習的主體,也只有當一個孩子明確自己的學習目的、學習目標和學習任務,而且能以積極、主動、熱情的姿態投入到學習中,學生才有可能取得優秀的成績。因此,在班級的日常管理中,我特別注意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例如糾正他們不科學的坐姿和唇讀、指讀等不科學的讀書方法,盡量讓我們的每個孩子盡可能的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

        G.開展目標性學習活動,嚴要求,高標準,注意促進中間層學生的正常發展,促優更優。讓每位同學為自己合理定位,為自己樹一個榜樣,樹一個競爭對手,幫助學生創造競爭給予,幫助學生提供自我展現的舞臺,并督促他們完成自我超越。而中等生是班級學生的大多數,上等生的起點太高,他們達不到。中等生大多踏實、上進,以他們為主體形成良好的班風和學風比較容易。同時,我也比較注意抓好優生的學習工作,督促他們向更高目標發展。

        H.開展“一助一”學習互助小組工作。實行班干、團員、后進生結對子,每名班干、團員負責一名后進生,全面輔導他們的學習,堅持每天與他們談心一次,幫助他們克服困難,走出迷惘和困惑。

        5.)生活無小事,處處有關心。有句歌詞說的好“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這句歌詞同樣適合我們班級“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班級將變成理想的樂園。”班級管理中,我尤其注意深入了解學生的生活情況,幫助他們克服困難,走出陰影,邁向輝煌。為此,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A.注意對孩子生活起居等方面的觀察,督促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我經常深入學生宿舍,與學生談心,幫學生整理、擺放物品,我還甚至教學生如何疊軍被。點點滴滴學生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所以他們的宿舍無論是紀律成績,還是衛生成績,總是名列學校前茅,所以他們能一次又一次獲得“文明寢室”稱號(截止十二月,本學期本班宿舍先后獲得五次文明寢室)。

        B.實行情感教育。天冷時,提醒孩子防寒保暖;考試來臨時,教育孩子處理好休息和學習的關系。每當孩子生病時,我總是會在他們身邊,自己先做處理,然后視情況決定是否要麻煩家長。例如,班級丁波同學患又心率不齊病癥,且經常發作。有一次,當她犯病情況比較嚴重,我一方面聯系她家長,一方面將她送往醫院。當家長趕來時,我已經幫她看過醫生,辦好一切手續了。

        C.經常深入宿舍與生活指導聯系,注意觀察了解學生的起居情況。生活指導老師知道孩子在宿舍的具體生活情況,所以我經常與他們聯系,協助生活指導管理我們的孩子。

        D.注意開展學生思想調研活動,認真傾聽學生心聲,幫助學生克服困難。如,我本學期多次讓孩子談談自己的生活感受,讓他們寫出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向對老師說的話。通過這些手段,孩子在中學慢慢地成長起來了。劉代斌家長說“張老師每次大禮拜回家時都要來我家看看斌斌,真是讓我感動。”

        6.)衛生是形象,衛生是窗口,工作要做好,學生是關鍵。工作中,我將班級劃分為若干小組,責任到組到人,實行一定的獎懲制度,由勞動委員全權負責此項工作的開展。

        十五、虛心請教,勇于實踐,敢于創新。工作中,我時刻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做好決策的理論化、科學化;時刻保持著謙虛謹慎的工作作風,做好實踐活動有條不紊的開展;時刻保持著敏而好學的學習態度,做好新知識和新理念的學習工作。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欧美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青青操久久 | 五月丁香中文字幕 | 亚洲日韩乱码人人爽人人澡 | 自拍视频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中文字幕高清一区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