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英語德育滲透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指出:“通過專業、系統的英語知識學習,高中生應樹立起較強的自信心,形成克服困難的意志,樂于與他人合作,養成和諧與健康向上的品格,并逐步增強自身的愛國主義意識,拓展國際視野。”新課標的這一要求決定了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巧妙滲透德育的必要性及迫切性。以下,筆者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感悟,試就高中英語德育滲透的幾種有效方式進行初步的分析、總結與歸納。
一、營造特定的情境氛圍,使學生從中受到熏陶與感染
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廣泛普及,為高中英語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了諸多的便利與新鮮元素。高中英語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可以嘗試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多媒體教輔設備為學生營造一個特定的情境氛圍,以此在帶給他們強烈感官沖擊的同時,切實增強德育工作的感染力與吸引力,確保學生真正從中受到熏陶與教育。
如,在教學Unit 4 Wildlife protection一單元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一組彩色幻燈片:人們獵殺動物將它們制成了美味的食物;或是取下它們的皮毛做成精致的毛皮大衣;還用它們的角做成了藥材;亂砍濫伐,濫用農藥和殺蟲劑,嚴重破壞了野生動物的棲息地;……許多珍貴的野生動物瀕臨滅絕甚至已經滅絕。
相信,這一幻燈片會帶給學生強烈的感官沖擊,也使得他們得以最直觀、最清楚地感受到:人們對野生動物的獵殺是非常殘忍的一種行為,致使野生動物的正常繁衍受到了嚴重的威脅。保護野生動物是每一個地球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如此,便可輕松實現生態平衡、野生動物保護、可持續發展等科學環保觀念的良好滲透,有利于學生在日后的學習、生活中樹立起正確的環保價值觀念。
二、借助教材中的經典材料,激發學生情感態度的發展與升華
高中英語教材中其實包含著眾多經典的勵志故事、勵志材料,教師可以對其進行充分挖掘與引申,以此為契機,使學生真正從優秀人物以及其先進事跡中感受到高尚人格、高尚情操的魅力,進而確保自身的情感態度進一步得到發展與升華。如,在Unit 1 Women of achievement Reading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Jane Goodall的工作經歷:As a woman,Jane Goodall gave up everything, went to the forest to study the chimps and devoted all her love to these animals. It is really not easy. 以此,讓學生明白要想在一定的領域獲得成功,Wisdom,courage,hard work,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great personality等幾條最可貴的精神品質必不可少。如此,便巧妙地實現了意志力、忍耐力、頑強拼搏精神、社會責任感等的滲透,有利于學生情感態度以及正確價值觀念的樹立與升華。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結果,需要經歷由量變到質變的一個發展過程。我們高中英語教育工作者切不可急于求成,而應當從高中階段學生的主觀特點以及實際情況出發,諄諄告誡、耐心教導,相信,這樣才能真正推動德育工作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更好的落實與實現。
摘要:實施素質教育首先是思想觀念的轉變,而思想觀念轉變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進行德育滲透,充分利用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堂,對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體——學生,進行思想滲透和灌輸。如何加強職業學校各學科的德育滲透,是當前教改中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在全社會普遍重視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大氛圍下,學校作為專職教育單位,“把德育放在學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們的共識。加強對學生進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和心理品質教育,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起著主導的決定性作用。為了推動“課課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這一教育理念,積極開展“各學科滲透德育”,拓展德育陣地,增添德育渠道,豐富德育形式,擴充德育內容,使學校傳統美德特色教育在學科滲透中增添新的時代內涵,在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作為我們職業學校不僅要對學生進行“五愛”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要特別加強職業道德教育、職業理想教育和創業教育。
各校在課堂教學滲透德育的實踐中,注重經驗總結、方法、交流。職教中心搭建平臺,學校在教學工作中選拔出學科滲透教學能手,結合職業學校學生實際、專業特點、學科特色,提供一個研討機會。通過此次活動提出符合職業學校特色、結合學生實際、行之有效的學科滲透德育工作的好辦法,以點帶面,以促進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
各學科各顯神通,德育進課堂形成大氣候。“課課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來,各科教師在德育滲透方面積極探索、努力實踐,根據各學科特點、學生年齡特點以及學校各年級傳統美德特色教育主題,各自形成了一套滲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如:語文教師結合教學的思想內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發學生情感,創設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學生,培養學生自信心,教會學生做人。旅游地理課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職業道德素質,創設民主愉快氛圍,使學生形成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計算機專業課培養學生愛護機房設備,遵守機房規則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機使用道德;培養學生協作精神。服務專業課注重了課前、課間、下課前的準備、服務等的培訓,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精神,樹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思想意識。數學課上教師通過數學課上教師通過向學生傳授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在數學發展史上的燦爛歷史,使學生在學習中增強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時在教學中通過“問題——解決”的模式,培養學生沉著堅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難、不怕艱苦的心理品質。電子專業課用鮮活的例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審美教育。德育課結合政治課通過“四結合”的方法,發揮了德育主陣地的作用,結合教材內容進行傳統美德教育,注重學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學校、熱愛自然的情感;結合時事政治,開展公民道德教育;結合社會熱點,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并指導學生寫調查報告或小論文,通過探究社會問題,激發社會責任感;結合學生在家庭、學校、社會生活中的行為規范進行教育。英語學科的德育過程,是根據教材的總體內容,將外來優秀文化、現代文明與健全人身融為一體的教育過程。利用英語格言、警句、祝福語等滲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師們努力挖掘英語教材中極為豐富的德育資源,恰當運用各種傳統的、現代化的教育媒體,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當好一個設計者、組織者、材料提供者、鼓勵者、參與者、評價者。在教育教學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語教學的自身規律,自覺地培養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靈和豐富知識的一代跨世紀新人。
“課課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深入人心,及時總結,充分交流,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使未成年人在學校能時時處處受到傳統美德精神的熏陶,從課堂中得到科學文化知識和思想道德的“雙豐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發揮了積極有效的作用。今后,更加深入挖掘教材內涵,在德育滲透方面積極探索、努力實踐,根據各學科特點、專業特點、學生年齡特點以及學校各年級傳統美德特色教育主題,使德育滲透科學化、經常化、系列化,來指導我們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使職業學校的教育教學更上一層樓。新晨:
【關鍵詞】課堂教學 德育 滲透
英語學科是一門語言學科,畢竟不同于政治學科,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如何做到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這個問題在國家較為辦法的《全日制中學英語教學大綱》中已為我們作了解答。《大綱》要求我們“遵循語言教學規律,寓思想教育于語言教育之中”,“把思想教育滲透到教材和教學中去,使學生在學好英語的同時,在思想上也受到好的影響。”
學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學,學生活動的大量時間在課堂。因此課堂教學應該是德育工作的主陣地。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把德育滲透到學科教學中,那必然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因為在課堂教學中,既能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方法論,指導學生更好的探求新知識,也能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樹立崇高理想,激發更大的學習熱情,同時還能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謹作風,頑強意志等道德品質修養。在英語教學中如何做到知識傳授與德育滲透的有機結合呢?對此,筆者根據多年的教育工作實踐以及所觀所感,談幾點看法和體會。
第一、做到兩個“善于”,進行英語課堂中的德育滲透。
首先,善于鉆研教材,挖掘隱含的德育因素,利用教學內容中的德育材料,直接進行德育滲透。
英語教材是德育的載體,其中不少對話、日常用語、閱讀文章都具有豐富的德育修養知識,教師用這樣的教材實施教學,在傳授英語知識、培養英語運用能力的同時,自然也就滲透了人文性、思想性的教育。因此,教師困在組織學生聽、說、讀、寫的過程中,要善于發現教材內容的德育價值,完成對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大任務。另外,教師必須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找到并確定教材中訓練的內容和思想教育內容的結合點,以防止德育空泛化。例如,牛津高中英語教材M3 U2中心話題是“Language”。語言是一個國家的基本標志,它是一個國家文明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在處理“reading”部分閱讀材料的同時,教師可以引出漢語教學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這一話題。我國的國力日益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的這一事實在“漢語熱”這一點上得到了充分體現,教師可根據這一事實激發學生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德育與英語課堂教學的互相滲透是休戚相關、無處不在的。有德育功用的英語課文比比皆是,不勝枚舉。M6 U2 The search for happiness一文讓學生學習本文主人翁身殘志不殘,自強、自立精神。認真理解,培養學生助殘為樂的思想品德,幫助殘疾人樹立自強、自立、平等參與的精神。
M5 U1 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單元教學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友誼的內涵,了解如何與朋友相處,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誼。筆者在處理閱讀文本的時候,設置討論環節,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他們心中的朋友是怎樣的,他們心中的友誼是怎樣的,討論之后再總結真正的友誼。不久,同學們的手舉起來了,“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A friend is who we can be always relied on and trusted.”“A friend is who can share both sorrow and joy.”對了!這就是教師對學生暗含的期待,無須說教,也無須點破,這一預期中的答案巧妙有力的通過學生之口說了出來,顯得更有說服力,教師頻頻點頭,學生也頻頻點頭。從學生忍俊不禁到若有所思到心領神會,其功力在于一個恰到時機,恰如其分,同時蘊涵教師強烈情感的問題點播。正如商小民(2002)在《特級教師教學案例集錄》中提到的那樣:
……德育滲透,切忌引經據典,政治說教。貴在真誠的啟發,潤物細無聲。要使精心設計的問題通過學生自身的活動,經過他內在的矛盾沖突,最后納入他的主觀世界。在英語課堂中,這種思想活動,正式學生運用英語的素材。教師要激發學生運用語言表達思想的渴望。在精心設計的問題的引導下,進行語言交流,從而達到思想境界的升華。(P.158)
英語課堂教學滲透德育,不但要求教師重視課文,切不可脫離課文,漫無邊際地高談闊論,而且要求教師發揮主導作用,遵循英語教學原則,把思想品德教育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自覺地把教學內容和學生現有的認知結構之間的矛盾協調起來。為了達到“教書育人”之目的,教師備課時要認真鉆研教材,細心深入發掘教材中的育人素材,找到德育工作與學科教學的最佳結合點,有意識地把思想品德教育滲透到英語知識的傳授中。
其次,善于利用英語課堂活動,進行德育滲透。
關鍵詞:英語;教學;德育
英語是一門語言,是人們用來交際、交流和溝通的工具,學生學習英語,是為了掌握這門語言,以便日后利用英語進行更廣泛的交際、交流和溝通。然而,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三維目標要求老師關注學生的知識與技能、學習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積極的情感態度有利于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持續發展,而且,中學階段也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有利時機。然而,英語教學中的德育不同于思想品德課,它是與英語知識結合進行的,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實現知識性與思想性的統一,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政治導向、道德規范和情感陶冶的教育。那么,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對學生滲透情感教育呢?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總結了以下幾點做法。
一、深入挖掘教材內容,進行德育
初中英語教材內容極其豐富,我認為我們不能平時只是為教知識而教知識,不能僅僅停留在要求學生讀會、寫會甚至會用的層面,而是應該透過教材內容挖掘教材背后更深層次的東西,以教材為依托,在教授學生英語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具體可分為以下幾方面。
1.教學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觀時,教育學生熱愛大自然
英語教材中有許多關于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觀的單詞,諸如mountain,hill,river,water,lake,sea,在教學生讀會、寫會、會用這些單詞的同時,讓他們明白這些都是大自然的組成部分,為我們提供了賴以生存的自然條件,我們一定要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
2.學習風景名勝,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英語教材中也會出現一些我國比較有名的風景名勝或者名勝古跡,比如the Great Wall,the West Lake,Mountain Tai等等,這時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契機。我會讓學生說一些句子:The West Lake is very beautiful. The Great Wall is famous in the world.通過這些內容讓學生一方面了解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有豐富的物產和品種繁多、儲量豐富的礦產品,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繁榮、富強的國家之一,另一方面激發他們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以及強烈的責任感,又產生建設祖國的緊迫感和使命感,使他們懂得少年強則國強,祖國的明天更需要他們去建設。
3.學習有關生物的內容,教育學生熱愛動植物,保護生態環境
英語教材中有許多關于動植物的內容,學生對此很感興趣,在學習的過程中,我滲透了動植物是人類最好的朋友這一理念,教育學生愛護動物、愛護花草樹木、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我們的家園,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4.學習家庭成員,教育學生熱愛家人
在英語的歸納學習中,常常會講到家庭成員,每當此時,我會拿family這個單詞說事:Father and mother , I love you!聰明的學生很快就發現,構成這句話的每個單詞的首字母組在一起,就是family。通過這個簡單的句子,讓學生明白,家人之間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同時,每個人都要愛護自己的家。
二、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滲透德育
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滲透德育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每天上課之前,學生有一個簡單的交流活動,交流內容可長可短,話題特別豐富,可以是關于天氣的、學習的、同學交往的,也可以是個小故事或者是個笑話,通過這一活動,學生變得活潑、開朗、積極、向上,而且懂禮貌,學生之間關系也很融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影響學生
老師是學生的鏡子。學生不僅向老師學習知識,也向老師學習做人,要不怎么說教師為人師表呢?所以說教師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影響學生也是德育滲透的一種方法。
1.教師要從儀表影響學生
教師要打扮得體,透過外表,給學生一種精神抖擻、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進而影響學生也有一種陽光的心態、一個陽光的外形。
2.教師要從言行上影響學生
【關鍵字】英語教學 德育滲透 道德情操 意志 學習習慣
中學英語教學大綱指出:要把學生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以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可見,良好的思想品質是中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我們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注重教書育人。下面就本人在英語教學中如何貫徹執行德育教育進行教學淺談一些具體的做法和體會。
一、在解決英語問題的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
許多英語問題的解決,并不是問題太復雜或知識、能力的不足,而是缺乏自信、毅力、頑強拼搏、百折不撓的品質。要培養這種品質,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注重學生的德育滲透。
學生的學是有一定動機的,動機的強度不同,影響的程度也不同。心理學家的試驗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內,動機的強度和解決問題的效率成正比。許多學生認為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學習起來太難,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因而失去了學習動機,影響了學生對英語的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也經常發現有許多同學害怕學英語,一遇到難題不是積極地解決問題,首先想到的是我不會,或者干脆就放棄了。態度消極,缺乏解決困難的精神和頑強的意志,缺乏頑強拼搏的精神,意志的水平往往是以困難的性質和克服困難的程度為衡量的標準。還有許多學生養成思維定勢,不易擺脫知識點用途的固有觀念,而直接影響到學生靈活的解決問題。在英語的學習中,往往要求學生具備舉一反三,靈活運用的能力。
二、培養學生高深的道德情操
美的典型具有榜樣的力量和誘導的力量。藝術是以情感人、以情動人的。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應力求創造傳情的感染的氣氛陶冶學生,讓作品所展示的鮮明、真實、感人的形象,打開他們心靈的大門,愛作者所愛,達到思想性和藝術性的高度統一。如教“JEBIIIU11”A great inventor″和″The story of little Gause″”時,結合近幾年中考增加自然科學(實驗操作),啟發學生向科學家、數學家學習,學習他們愛觀察、愛思考、愛提問、愛實驗、愛發明,為人類謀福利的高尚思想行為。JEBIIIU5″The accident″一文敘述了學生在放學途中目睹車禍后送傷員就醫、找老師和警察求救、堵車保護現場的事例,引導學生比較現實生活中有人對他人的意外事故漠不關心的現象,開開展“如果我在現場我會怎么做?我該怎么做?”,并召開主題班會“心中有他人”,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自然地認識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情操美。
三、培養學生堅強的學習意志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怎樣去想英語問題,通過不斷的想與做,總結出學習英語的思想和方法。具體表現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大量的訓練,總結出解決英語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平時的訓練過程中,對學生遇到的問題,應鼓勵學生不要不會就問,盡量獨自解決,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對知識掌握的熟練程度,對做錯的問題,要認真分析琢磨,及時糾正,不斷的提高學生應付困難,面對挫折的堅強品質,逐漸的成長起來。
四、通過英語教師自身得體的儀態、行為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嚴謹的學習習慣
我在平時的教學中,將培養學生的行為規范與學習習慣,加強學生心靈與情操的涵養,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與社會責任感等德育內容自然滲透其中,取得了較好的結果。因為初中生可塑性、模仿性強,教師是學生最直觀的榜樣,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有直接的影響。所以英語教師必須注重言傳身教,以身作責,為人師表,注重自身儀態,不可以過于前衛的穿著打扮誤導學生的審美觀。通過自身字跡優美、重難點突出的板書,條理清晰、邏輯性強的教學語言,富創造性、靈活性的教法感知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老師的主導作用,造成“此時無聲有勝有聲”的效果,使其形成嚴謹的學習習慣。
英語教師對作業的布置也應靈活多樣,主要有口語、書面與聽力三種,以獨立完成與合作完成相結合,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養成復習與預習、語言實踐、良好并廣泛閱讀的良好習慣。
總之,適當的鼓勵和評價,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同時也能促進教師的教學。在贊揚聲中,花會開得更艷,草會長得更綠,所以在生活中對學生的點點滴滴的進步,都要積極的肯定,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逐漸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解題策略,在了解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和困難,及時調整教學過程,教學相長。
摘 要: 英語教學中融入德育教育是培養德才兼備高職學生的重要途徑,針對當前高職英語教學中存在的重技能、輕育人的突出問題,探討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價值所在及其方法途徑。
關鍵詞: 高職英語 德育教育 滲透方法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社會和企業對勞動者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把德育作為用人的第一標準已成為用人單位的共識。本課題旨在通過對高職英語教學中如何貫穿德育教育相關研究成果的梳理與總結,并結合當前高職英語教育的實際情況,對英語教學與德育教育相互融合的關系進行深入的理論探討,著重對高職英語教學中貫穿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加以分析,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探討如何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推行德育滲透,做到教書育人雙贏的途徑與方法。
一、高職英語教學融入德育教育的現實意義
德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整個教學始終。將德育滲透于英語教學中,使高職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德才兼備,成為滿足社會需求、有著特殊技能的復合型人才,對于整個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意義深遠。
英語作為表情達意的交際工具,具有傳播道德觀念的基本功能。英語教育不可能把英語單純作為一種交際工具傳授,而是應通過語言所表達的內容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培育學生健全的人格,豐富的心靈,發揮其育人功能。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老師的建議》中指出,“你們不僅僅是教課的老師,也是培養人的教育者,是生活的導師和道德教員”。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真正的學習經驗能夠使學習者發現自己獨特的品質,發現自己作為一個人的特征。高職教育中英語作為一門基礎公共課,占用了許多教學時間,影響到每個學生的學習成長,英語老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在教學過程中十分充分,正是教師面對面持續影響學生思想觀念和道德修養的重要平臺。
英語教學內容本身含有大量體現社會正確價值觀的內容。文以載道,英語作為一種信息的載體,負載社會的各種思想信息,道德信息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利用教材內容,在教學活動中挖掘德育因素、滲透德育思想,是英語課堂德育的基礎。目前高職英語選用的教材中,許多內容都與當前社會的熱點話題關聯,非常貼近日常生活,隱含著大量道德思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然涉及這些內容,闡述自己的認識和判斷,同時學生會對相關內容引發思考甚至爭論,這就需要在教與學的互動中,潛移默化地向學生灌輸正確的道德觀念。
英語教學是教師以自身道德觀念直接影響學生的育人之道和最佳載體。成才必須先成人,沒有正確價值觀念的學生,即使才高八斗,也難以造福社會、造福自己,甚至會將才能轉變成破壞社會的負能量。但在現實中,一些教師并沒有充分意識到自己的言行對學生的影響,以至于不自覺地用一些消極的價值觀念沖擊學生不成熟的思想觀念。教書者育人,教師的言行、觀念、情感、對現實世界和書本內容的判斷,對受教育者影響最直接、最深遠。要發揮高職英語教學的德育功能,首要是教師要強化教書育人的價值導向,積極建立體現和諧道德融洽的師生關系,以平等對話的形式進行情感的交換與意義的共享,使學生從教師身上獲得多方面的激勵,特別是精神、思想上的激勵,必然會促進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培養品德、完善人格。
二、當前英語教學中缺乏德育教育的現象分析
整體上看,目前高職學生道德素質狀況應予關注。一是一些高職生中缺乏明確的奮斗目標,學習上動力不足。社會以分數判斷學生價值的片面觀念影響和打擊了某些高職生的自我價值認同,削弱了其自信心。這類由社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二是當前一些高職高專的重技輕德的培養模式е碌掠弱化。學校教育中往往只重視關注社會對人才的技術熟練程度的需要,而忽略了學生在人文素質與道德品質方面的培養。三是缺乏全員育人的意識和有效的運行機制。一些高職院校學生管理人員、教學人員,重視學生英語、計算機等級證書的獲得,對學生思想品德上的問題關心不夠。這些因素制約著高職德育的開展。
進一步分析,一些英語教師對語言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意識普遍比較薄弱,是英語教學中德育不足的主要矛盾,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一方面,英語教師重技能、輕內涵的傳統英語教學方式和傾向沒有明顯改變,教學目的著重完成語言學習與應用,學校也沒有把文化傳播和思想影響納入教學要求和教學考核范疇。學科考試中局限于考核語言知識與技能,教學評估僅僅考核學生英語成績、分數,沒有在考試和評估中加入德育考核的形式,也不注重加入德育相關的內容。教材內容的選編缺乏滲透德育的意識,闡述正確的價值理念相關內容有限。另一方面,教師對如何實施德育滲透缺乏科學的方法和有效的方案,大多數教學教案中沒有認真研究這一課題。在此方面的教學研究中,對中學生和大學生英語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的研究有不少成果,但對高職學生這一特定對象同一課題的研究還比較少。此外,理論研究的針對性不夠強,實踐指導意義不足。從目前高職英語教師教學過程看,德育教育無論在教育者的意識、教學的內容安排和教育方法載體上都還比較薄弱。某些教師沒有意識到,高職英語教學中既需要研究如何提高學生的語言應試能力、英語過級能力、語言交際能力,同時需要研究如何通過培養學習的道德素質,反過來促進語言學習的動機動力,提升其未來競爭中的整體素質。
三、語言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方法探索
英語是一門集思想性、社會性、工具性、知識性和發展智力于一體的學科。英語教學中的德育是與語言知識、能力教學相結合進行的,教師應注重知識性與思想性的統一。教學過程中涉及的教育理念、教師、學生、教材、教學手段、教學環境、課外實踐等要素,德育教育都可以滲透其中,但需要具體的方法途徑、手段載體研究。筆者認為,針對當今時代特征和學生特點,可以突出以下方法和路徑。
第一,提高英語教師德育教育技能。高職學校可以通過組織一些專題培訓和研討,強化英語教師教書育人的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特別是對這一年齡段學生的心理傾向和思想動態,需要有針對性的研究和分析,讓英語教師得到相關的專業知識,掌握受教育者深層次的思想感情特征和心理規律。同時應當組織教師圍繞學生道德素養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探討,集體研究設計教育內容與方法,改變過去高職英語教師就語言講語言、就英語說英語的教學定位和價值導向。教師還要善于在教學評價過程中滲透德育內涵,對學生的學習表現和思想觀念進行有價值導向性的點評,引導學生強化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讓學生在掌握知識和技能的同時,生成、發展、完善和豐富自己正確的價值觀念。
第二,增強教學中對話交流的互動性。英語教學過程中,師生的互動都是各種思想和價值觀念的體現和交流,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平臺,發揮著德育教育的重要功能。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人際關系的訓練本身就是最好和最深刻的道德訓練,“一切能發展有效地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的教育,都是道德的教育”。英語教師應擺脫固定死板的教案,把積極的德育教育活動融入教學過程,多提出一些富有啟發性、開拓性的問題,讓學生在英語學習獨立運用所學知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同時促進和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和熱情,更加有力地提高英語學習的效率。
第三,把課堂教育向課外延伸。圍繞課堂中學生關注的道德問題、思想觀念的沖突和辯論,讓學生課外深入思考討論。教師應當主動利用微博、微信等信息化手段,加入文化知識、生活故事和思想內容對學生的思想觀念進行影響,對學生循循善誘、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課外繼續影響學生價值觀念和思想內容,引導學生用英語語言討論道德問題。這樣的時間和精力投入,體現了教師的道德素養和教育能力,同時在提高學生思想素質的過程中,實際幫助學生提高英語學習興趣,增強語言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畢文麗.如何在高職高專大學英語教學中進行德育[J].海外英語,2013(2).
[2]盧芳.談英語教學的德育教育[J].海外論壇,2010(3).
[3]秦茹平.素質教育與高職英語教學[J].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01(2).
1、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滲透德育
在小學英語教材中,學生可以接觸到本國和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歷史、地理、科技、政治、文化禮儀、習俗風貌。要學習包括表達思維活動(同意、幫助、邀請)、情感態度(喜歡、感激、同情、愿望)、道德態度(抱歉、寬恕、感謝、贊成、關心)、社會文化(介紹、問候、告別、就餐、看病、慶賀)等三十多個語言功能項目,內容豐富。這些語言材料的學習,為課堂的德育實施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小學英語教學是英語學習的起始階段,其教學內容一般比較淺顯,多與學生的生活接近。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找好德育的切入點和結合點,進行自然的滲透,切忌長篇大論。例如,“good morning!”“how are you?”“hello!”“nice to meet you!”“thank you !”“sorry.”等禮貌用語,是學生學習英語最初接觸的內容。教師要利用學生初學英語時的興趣,創設真實的語言情景,在學生進行語言操練的過程中,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教育。在學習“when do you usually…”句型時,當學生們興致勃勃地用新的句型談論自己的日常生活、作息時間時,教師在要求同學注意聽別人發言的同時,引導學生通過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來認識什么是合理安排時間,從而懂得珍惜時間。這時知識的講授、學生的交際練習,實際上成為德育滲透的載體。既使文道合一,文理交融,又達到了教育、教學融于一體的教學效果。
2、注重語言教學的情感教育,促進學生知、情、意、行的和諧發展
(1) 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以達到某種目標的心理內驅力,動機產生于需要。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結構、認識結構、情感結構,運用正確的心理策略,以學生為中心,環繞著學生的種種心理需要進行教學。兒童的心理需要主要由興趣、成功、審美、創造性四要素構成。其中,興趣是影響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的最直接因素。因此教師要從教學實際出發,運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他們積極學習的心理需要。加強小學英語教學的活動性是培養學生學習英語興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通過游戲、唱歌、比賽、表演等教學形式,可以把學生的認知活動與情感體驗巧妙地結合起來,同時也是向學生進行道德品質教育的極好機會。例如,教學中我常常采用的雙人、小組、集體比賽游戲活動,即滿足了小學生好勝心強的心理,又復習鞏固了所學的語言材料,同時還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相互關心的集體主義精神。
(2) 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
小學英語教學是啟蒙階段,培養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是小學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小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掌握學習方法是一種不自覺的過程,要靠老師的滲透和培養。小學英語階段的學習主要是感性學習,無論是語音、詞匯、語法和交際用語都應當從感性學習入手,通過示范、模仿、運用,使學生充分感知語言,從而逐漸領悟語言的內在聯系。從學習和掌握英語的角度來說,核心問題是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英語的良好習慣,這是掌握英語的關鍵。小學階段側重聽說能力的培養,適當讀寫。要把“聽”放在首位。要教育學生在課堂上認真聽老師和同學講英語,回家要聽錄音,培養聽力。在聽的基礎上說,積極參與課堂練習,要養成大膽講英語的習慣,朗讀和背誦的習慣,書寫規范整齊的習慣,運用語言交際的習慣,課后復習的習慣等。良好的語言習慣是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一個重要開端。小學生學習、掌握少量的語言知識,固然是學習英語的基礎,但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更為重要,這會使學生終身受益。
3、精心組織安排教學活動,有機地進行德育滲透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德育
《中小學德育大綱》明確指出:寓德于各科教學的內容和過程之中,是每一個教師的職責。所以每一位教師應該在教學中貫穿德育教育。修身養性應該從小抓起,一個孩子德行的養成在很大程度上與他所受到的啟蒙教育有關。在小學,語文屬于啟蒙學科并且是思想性很強的學科,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在教學中除了對學生進行語言教學外,還應該對其進行德育教育。
1德育因素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方法中的體現
1.1角色扮演法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常會采取創設情境的方式,讓學生分別帶上不同角色的頭飾,扮演并模仿課文內容表演對話。通過表演的方式,學生更能身臨其境體會到人物的感受。這種親身體驗的情感對于孩子們往往深刻難忘,在語言知識點深刻理解和掌握的同時,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也愈發濃厚。教材中很多課文多以對話的形式呈現,我們根據課文巧妙創設一些生活場景,如孔融讓梨、北京真美呀。這些日常生活場景,往往也蘊含了很多德育內容。
1.2繪本故事閱讀法
繪本故事教學法深受小學生喜愛。圖文并茂的故事,有情節有寓意有知識,小學生在閱讀繪本故事時,常會不自禁地全身心投入到故事中,體驗主人公的喜怒哀樂。當他們閱畢掩卷時,故事中所蘊含的道理也自然深刻在學生腦海中。在一年級上期小學語文教材講的是類似《狼來了》的故事,讀完這篇故事后,學生都會明白撒謊是錯誤的行為,誠信的觀念深入到他們心里,促進了小學生正確道德觀的形成。
2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內容
2.1滲透文化禮儀教育
小學語文教材選擇的重點就是對孩子們進行祖國文化的熏陶,讓學生了解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教材選編的內容一般都貼近日常生活,突出“用語教育”,這些包括日常的禮貌和稱謂、問候、告別、節日問候等。另外,還讓學生了解日常生活中對別人進行贊揚、請求別人做事、簡單拒絕別人等。
2.2滲透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
滲透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就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師結合不同的場景和教學內容,巧妙地聯系實際生活,對孩子們進行生活和學習習慣的教育。例如,在對孩子們進行郊游的模塊教學時,老師可以鼓勵學生多多跟同學和老師合作參加各種活動,教育其不怕困難,堅持鍛煉,養成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有困難互相幫助的習慣;在教授作息時間這一模塊時,老師讓學生逐步認識到時間的寶貴,引導其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讓孩子們從小就開始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時間。
2.3滲透社會美德教育
社會美德所包括的內容很廣泛,它包括:關心他人、孝敬父母、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等方方面面的內容。例如,在談論小朋友的理想時,老師應該引導學生認識到社會只有分工的不同,每個人只是以不同的方式為社會做貢獻,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在學習保護環境這一模塊時,老師應該讓其認識到我所生活的地球越來越受到破壞,空氣的污染程度日益加重,所以小朋友應該從小養成不隨地亂扔果皮紙屑、不隨地吐痰的生活習慣,隨手關燈、隨手關水龍頭,不浪費電和水資源,愛護環境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
3如何在小學英語課堂進行德育的滲透
3.1充分發揮教師的人格魅力,營造良好德育氛圍
小學生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有時甚至超過大人的想象,教師的人生觀、價值觀、情感及教態,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作為小學英語教師要熱愛自己的職業,要有教書育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用自己高尚的人格、無私奉獻的精神和真摯的愛使學生受到感染和熏陶,以扎實的基本功、嚴謹的態度和求實向上的精神為學生做個“終身學習”的好榜樣。
3.2深入鉆研教材,挖掘德育因素
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句型和課文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教育內容。如第二單元講的是我們國家的國旗,它的顏色、五角星,然后是我們熱愛國旗、熱愛祖國兩句話。課文的內容這樣安排,本身就為我們進行熱愛國旗、熱愛祖國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關鍵是通過怎樣的教學形式,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我是這樣設計,在學習課文之前,先要求每位學生畫一面國旗,要求孩子們注意國旗的特征。然后提問:這是什么?它是什么顏色?它上面有幾顆五角星?接下來我就指著一面國旗,有感情地把課文的內容完整的說一遍,并要求孩子們重復最后兩句:我們熱愛國旗。我們熱愛祖國。通過畫國旗、說國旗,最后上升到表達對國旗、對祖國熱愛之情的學習過程,不用一句漢語進行說教就能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因此對句型和課文中的教育素材,需要挖掘,選擇合適的滲透方法,做到有的放矢,避免枯燥的說教。
3.3在教學活動,有機滲透德育
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如果只滿足德育知識的傳授,蜻蜓點水式的說理,難以保證效果。因此,必須引導小學生將德育知識以情感性或體驗性的思維和態度來加以把握,融入自己的熱情和激情,讓他們深入理解,就能保證德育滲透的深度。英語課堂是小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途徑,創設課堂情景,引導孩子們參與課堂情景,讓孩子們設身處地的感受理所當然成為加深德育滲透的最有效方法。
4總結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要注意它的策略性,要提高滲透的自覺性,把握滲透的可行性,注重滲透的反復性,但不能喧賓奪主。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內容,一定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會學生如何行事做人。點點滴滴,有機滲透,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是可以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的。
參考文獻:
[1]黃向陽.德育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關鍵詞:中學英語;德育教育;教學手段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8-0118
新課標指出,教學應該遵循英語教學規律,寓思想教育于語言教學之中。在實現教學目標的各科教學中,英語教學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有特殊的作用。琳瑯滿目的信息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促使英語教師有責任在教學中仔細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文章提示的哲理,精心設計具有啟發性、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圍繞所提問題去思考,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與此同時,進行必要的德育滲透,變靜態的書本知識為解決多變的實際生活中道德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的認識和情感在教師的“潤物細無聲”中得到發展。
一、英語教師可充分利用課本資源進行德育滲透
高中英語新教材中許多課文充滿人文情懷,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著較強的感染作用,有助于提高他們的思想素質,擴大他們的國際視野,增強他們的愛國情懷,提高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1. 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高一Unit 13 Healthy eating這個單元是教育學生養成良好飲食和衛生習慣的好題材。在課上,筆者先用討論引入話題,What are the disadvantages of eating junk food? 學生暢所欲言。在上完課文后,筆者又提出一個話題:If you want to persuade other people to give up eating junk food, what would you say to him or her? 很多學生都把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在課堂上用英語講述出來,這樣,既進行了口語的訓練,課本知識的學習,又讓學生注意到吃垃圾食品的危害,自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另外,作為一名教師還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幫助樹立信心。如高三Unit 3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談論學習外語,涉及到學習習慣與學習的技能技巧、學習的態度與動機、改進學習方法等。高二Unit 4 A Garden of Poems,這一單元的兩篇閱讀文章講述了詩歌的寫作方法、鑒賞等內容。為了使學生對英語詩歌有感性的體會, 筆者補充了許多優美的短詩,課上為學生朗讀,讓他們體會詩歌的韻律美。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下,樹立了學好英語的信心。
2. 培養和增強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
新教材高二Unit 9 Saving the Earth中講到人類環境所受到的污染,如水污染、空氣污染、水土流失及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和亂捕亂殺野生動物,導致一些動物瀕臨滅絕。根據課文,筆者制作了一個課件,先向學生展示了一些觸目驚心的圖片及錄像材料來引入話題,這時筆者再提出篩鑫侍餿醚生討論:(1)What do you think causes damage to the earth? (2)What should we do to stop pollution? 這樣很快就激起了學生的參與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明白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最后筆者作了總結,呈現出地球的圖片,并打出這樣的標語:We have only one earth! Let’s save the earth together! 另外,教材里有好幾個單元都與文化藝術有關,例如:The Silver Screen, Good manners, Culture relics, Art and Literature。 通過對這幾個單元的學習,學生了解了不同的文化與藝術,培養了他們的世界文化意識,同時加深了對中華民族文化和藝術的理解,了解到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教育學生要熱愛祖國,保護文化遺產。還有,高一Unit10 The World Around Us談到環境,野生動物的保護以及污染的防治。通過課堂教學,向學生滲透保護環境的意識,保護動植物,維護生態平衡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3. 培養學生自強不息、永不言棄的精神
教材中介紹了許多不屈不撓、樂觀向上,最終戰勝困難,取得成功的例子,如高二Unit2 Making a Difference 講述殘疾人Stephen Hawking(霍金)不為病魔和癱瘓嚇倒,以驚人的毅力和信心成為探索宇宙的先驅。筆者為他們布置了上網查找與Hawking 有關資料的作業。學生都非常積極地搜索到了很多材料及圖片,感受到了他自強不息的精神。
4. 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高三Unit11 Key to Success 涉及團隊精神的話題,該單元的 Reading 部分為 Making the Team Work,文章開頭提出:我們經常被要求在小組里工作,但為什么呢?第一段結尾指出:然而,事實上,在離開學校后,你會發現在很多領域的所有工作幾乎是通過小組來完成的,學校生活為我們未來的工作做了準備。通過引導學生閱讀整篇文章,讓他們明白培養自己團隊精神的重要性,教師此時可向學生介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21世紀的教育目標:Learn to be, learn to know, learn to do, learn to live together,并用英語簡要解釋其內涵。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口語競賽,筆者為學生提供一個情景,要求他們先對圖畫進行描述,再發表評論。
5. 進行理想教育
每次任教一個新的班級時,筆者都會為學生提供近100條關于理想、奮斗等主題的英語名言、格言,讓他們從中選取自己喜愛的座右銘。如有的同學選了 He will shoot higher who shoots at the moon than who aims at a tree(目標遠大,效果必佳);有的選了Great hopes make a great man(偉大的抱負造就偉大的人);有的選了Without ambition one starts nothing。Without work one finishes nothing(沒有目標,你將不知何去何從。不去努力,你將一事無成);There is nothing difficult in the world, if you put your heart into it.(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等。筆者還組織學生參加以“I Have a Dream”為題的英語演講比賽,該活動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在英語教學中要求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大力開展德育滲透教育
教育學理論告訴我們:課堂教學僅僅是教學全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方面,課程改革方案的出臺和實施,為我們中學英語課滲透德育教育開辟了更為廣闊的天地。
1. 精心設計課外興趣活動的教學,讓學生“樂”學而“學”。如:組織學生收聽英語廣播節目,有意識地開展時事形勢教育。基于筆者所在學校安排英語課外興趣小組活動只有一節課的時間,因此筆者有準備地把電臺中的英語新聞錄下來,然后通過剪輯、整理,把學生比較容易聽得懂的摘錄下來,在興趣活動課上播放,讓學生聽,一起討論并譯成中文。雖然此項任務對學生(上接第118頁)來說是很難的,但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也能講出一些所以然,這樣一方面調動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另一方面也使學生了解國內外的一些大事。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學生更能掌握和熟悉這些時事形勢,從而更能達到我們滲透德育教育的目的。
2. 對作業的布置也應靈活多樣,讓學生“想”學而學。主要有口語、書面與聽力三種,以獨立完成與合作完成相結合,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養成復習與預習、語言實踐、良好并廣泛閱讀的良好習慣。在合作完成過程中,可以貫穿集體主義精神教育,合作主要以同學之間的團結協作,支持配合。英語是一門交際工具的語言,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英語學習要求“聽、說、讀、寫”四者相輔相成、緊密聯系在一起。英語作為我國的外語,學習語言的外部環境相對差一些,必須靠同學學習致用提高創造情景,加強語言運用,這樣才能達到學習英語的目的――交際功能,所以同學之間的團結協作可在學習與運用語言中培養起來,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為對方提供創設交際環境,才能使英語學習運用于日常生活中。
3. 因人而異、恰到好處,不失時機地進行,讓學生“愛”學而學
有一學生,人很聰明,特別喜歡打籃球,上課時注意力總是不集中,覺得學習英語沒有意思。有一次考試他交了空白卷,筆者把他叫到講臺前,他也做好了挨批的準備,把頭一低。筆者想不能當著全班同學面批評他,怎么辦?靈感突然迸發,“如果你不學好英語,將來到國外打球,怎么和別人溝通?要是遇到了奧尼爾,聽不懂你崇拜的球星的話可不好?”全班同學都抿著嘴笑,他也笑了。自那以后,他對英語興趣大增,成績提高很快。因此,根據學生不同的情況,因人而異,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促進他們的提高,是每位教師的基本職責。
三、在英語教學中進行德育工作的注意事項
1. 進行德育工作要有總體規劃
把德育工作滲透到英語教學中,必須根據英語學科的具體特點,認真鉆研教材,發掘蘊涵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不能脫離教材,空洞地說教。在具體的語言訓練中,有意識地把思想教育滲透到教學中。把理想、信念、自我修養和心理素質等各方面的教育結合起來,形成完整的結構體系,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
2. 進行德育要注意實用性
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德育,要聯系學生實際,切實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才能引導學生不斷地糾正自己的錯誤認識和做法。
3. 進行德育要注意心理暗示
教可以采用積極的心理暗示,使它化作一股巨大的動力,使學生把暗示轉變為自身需要,不斷鞭策自己。教育過程中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只有心心相印、情感交融的教育,才會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德育要激起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在德育中有無窮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