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第一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卷
姓名:________
班級:________
成績:________
小朋友,帶上你一段時間的學習成果,一起來做個自我檢測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礎題
(共17題;共67分)
1.
(8分)多音字,注音并組詞。
供: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剝: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
(6分)給劃線字選擇正確讀音
擊缶________(fǒu
fǒ)
募________捐(mò
mù)
抽噎________(yiē
yē)
胚________胎(pī
pēi)
倭________瓜(wō
wěi)
傻________事(sǎ
shǎ)
3.
(1分)寫出反義詞。
傾斜________
4.
(3分)把下列詞語連成句子,并加上合適的標點符號。
①人們
象腳鼓
從四面八方
敲起
趕來了?________
②變成了
北京城
燈的海洋
整個
光的世界?________
③駛過
一串串
一條條
龍船
花炮
江面
天空
升上?________
5.
(3分)按拼音寫漢字
pī
lì
mò
shēng
jiǎo
nà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6.
(3分)我是拼音小能手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成功
勇敢
答應
7.
(3分)寫出反義詞
尋常—________
違背—________
懷疑—________
8.
(4分)形近字組詞
柜________
距________
娛________
誤________
9.
(5分)解釋下列詞語
①自告奮勇
②冥思苦想
10.
(5分)抄寫詞語
心急如焚
一籌莫展
11.
(2分)把下列詞語補充完整。
愁眉________
小心________
12.
(2分)給加橫線字注音
嗅著________
厲害________
13.
(3分)查字典
“牲”按部首查字法應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畫,組詞________
14.
(5分)擴句
發現王子和瞎熊。
15.
(5分)縮句
只見它順著熟悉的道路敏捷地走來。
16.
(6分)照樣子,寫一寫。
①安安穩穩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②響當當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7.
(3分)想一想,填一填。
一張________
一把________
一只________
二、閱讀題
(共2題;共12分)
18.
(5分)
《冬不拉》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19.
(7分)閱讀理解
春天的山是綠色的,那綠色淡淡的,許多樹葉剛冒出芽來,還帶著嫩嫩的黃色呢。
夏天的山也是綠色的,那綠色濃濃的,一片片樹葉,不管是大的還是小的,都像被綠油彩涂過,連雨點落上去,都給染綠了。
秋天的山不再是一種顏色了。下過一場秋霜,有的樹林變成了金黃色,好像所有的陽光都集中到那兒去了;有的樹林變成了杏黃色,遠遠望去,就像枝頭掛滿了熟透的杏和梨;有的樹林變成了火紅色,風一吹,樹林跳起舞來,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躍;還有的樹林變處紫紅紫紅,跟劇場里的紫絨幕布的顏色一樣。只有松柏秋霜,針一樣的葉子還是那么翠綠。
秋天的山一片金黃,一片火紅,一片翠綠……人們給這五顏六色的山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五花山”。
(1)這篇短文共寫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個季節時候的山,重點寫了________季的山的景色。
(2)秋天的山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顏色。
參考答案
一、基礎題
(共17題;共67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二、閱讀題
(共2題;共12分)
18-1、
一、有的放矢 注重優化教學內容
第一課時的字詞教學,應當使學生對所學生字詞達成“讀準音、認清形、理解義、正確寫”的學習目標。教學中,教師可根據生字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等,對字詞的教學進行優化設計。讀準字音,可安排學生的前置性學習,讓他們利用生字表中的注音、字詞典等工具書,自主進行拼讀。第一課時的課堂教學,主要針對那些易讀錯的字、多音字等,通過范讀、領讀、指名讀等方式,幫助學生正音,并結合詞語和文本朗讀進行訓練,從而正確掌握字詞的正確讀音。字形識記與正確書寫,也可以在學生先學的基礎上,通過相互交流,認清字形。教師側重于對一些筆畫較多或結構復雜的字,從筆畫筆順和間架結構等方面進行適當指導,使學生能夠正確、美觀地書寫。
理解詞義,重在教給學生理解的方法,可以讓他們借助于工具書,結合上下文、聯系生活經驗等進行詞語的理解,也可以采用觀察課文插圖、相近詞語替換、抓住關鍵詞素等方法體會詞語的意思。對那些意思很委婉、含義較深刻的詞語,教師則應當加以必要的引導和指點,幫助學生理解到位。字詞教學內容的優化,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還可以節省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從而使字詞教學真正落在實處。
二、另辟蹊徑 加強教學方法創新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利用課外各種機會主動識字,力求識用結合。字詞教學應當區別于第一課時的文題解讀、文本朗讀和片段閱讀,也不同于背景介紹、內容概括、結構梳理等教學,特別是要突出字詞教學的“三味”。
(一)趣味盎然。
第一課時的字詞教學,教師要通過教學方法的創新,帶領學生進入五彩斑斕的詞語世界,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愛積累、善運用,從中領悟到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多媒體的合理使用、游戲環節的穿插交錯、教師引人入勝的教學語言,圖解拆字、謎語猜字、順口溜記字、類比識字等方法的采用,都能使第一課時的字詞教學變得妙趣橫生。如,在教學“青、清、請、情、晴、睛”這組字時,通過編寫這樣的順口溜:“草青青,水清清,請你來,做事情,太陽升,是晴天,看東西用眼睛。”不僅使學生讀起來朗朗上口,方便他們記憶,還從字形與字義上區分了這六個字,將識字寫字、理解字義與口語發展、思維活動緊密結合起來。這樣的方法創新,生動有趣,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整個課堂充盈著“趣味”。
(二)巧味橫生。
通過精巧的預設,字詞教學在達到能讀、會寫、知意的同時,還可以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緊密地結合起來,促進學生的積累語言和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如,蘇教版四年級上冊《說勤奮》的第一課時教學,利用多媒體揭示這樣一些詞語:“史學家、砸缸救人、滾瓜爛熟、史學巨著、生物學家、毫不氣餒、急起直追、名列前茅”,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前面四個詞是寫司馬光的,后面四個詞是寫童第周的。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運用這些詞語初步概括課文內容。這樣的安排既可以使學生對課文中的人物有了初步的認知,又為第二課時的教學做了很好的鋪墊,可謂“巧味”十足。
(三)實味濃郁。
“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第一課時的字詞教學應該是注重“實味”,使字詞訓練扎扎實實而富有實效。這就需要教師緊緊圍繞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合理安排訓練內容,采用富于變化的形式,關注學生的差異,讓學生在讀、寫、思中積累提高。如,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海倫?凱勒》一文有兩個生字“躁”和“燥”,學生容易混淆。在第一課時的字詞教學中,我們首先要讓學生讀準這兩個字的讀音,并且注意它們之間的區別。在比較組詞的同時,還可以進行形近字比較,用“轉轉盤”的方式讓學生區別這五個字――“澡”、“操”、“燥”、“噪”、“躁”,引導學生結合它們所表達的意思說出這五個字的區別,并在誦讀兒歌中進行強化“洗澡要用水、做操得伸手、火燒很干燥、嘴巴喊噪音、急躁要跺腳”。最后再安排相關的選字填空的練習加以鞏固。這樣的字詞教學,學生一定能學以致用。精巧的教學預設,使第一課時的字詞教學實現“趣味”、“巧味”、“實味”三合一。
三、瞻前顧后 關注教學前后聯系
(一)處理好與“預習”的關系。
第一課時教學之前,往往會讓學生進行必要的預習。通過預習,學生對一些簡單的字詞,已經能正確地認讀、書寫,并能大致說出字詞的意思。有的學生通過把生字進行擴詞,以及進行形近字比較,學得較為扎實。在此基礎上,第一課時的字詞教學不必面面俱到,注意把學生在預習中遇到的困難、生字詞學習的重點難點予以指導點撥,加深他們的理解,幫助他們掌握牢固。這樣就能使我們的課堂變得不再死板、乏味。
(二)安排好與第二課時的聯系。
終于,有機會聽到了一堂觀摩課,說是觀摩課,聽起來卻像是隨堂課。課堂上,師生間的親切交談、有條不紊的小組討論交流、扎扎實實的語言訓練給人以大道至簡、行云流水的感覺。
這堂課上的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17課《愛如茉莉》。課文用清新、樸實的語言記敘了媽媽生病住院,爸爸去醫院照顧這件小事,告訴學生真愛就像茉莉般平淡無奇卻芳香怡人。課始揭題、讀題后,老師就出示了兩組描寫茉莉花的詞語“潔白純凈、縷縷幽香”、“裊裊清香、平淡無奇”讓學生讀,并讓學生用上這些詞語說說茉莉花的印象。這樣,通過復習詞語的環節,把茉莉花的美在學生頭腦中充分定勢,為學習下文作好了鋪墊。
“課文把愛比作茉莉。像這樣借花傳情的文章要細細品讀。文中對話很多,讀對話要符合人的身份,要注意對話中的提示語,讀出人物的感情,讀出‘愛是……’(隨機板書)”,讀法指導之后,學生就開始自由讀課文。緊接著,出示學生第一課時中產生的問題:“你從哪些地方讀出了‘愛’?有什么感受?你覺得愛是什么?”帶著這個問題,學生再讀課文,并做讀書記號,然后四人小組交流閱讀感受。
學生經過充分閱讀之后,老師就隨機抽取了“繁星點點”小組匯報。第一位學生找出了課文中的相關句子。老師輕輕一點“愛是――”,這位同學隨即概括出了自己找出的內容“不厭其煩的叮囑”,并把它寫在了黑板上。其他三位同學心神領會,用同樣的辦法在黑板上寫出了“輕手輕腳的動作”、“絲絲的牽掛”、“恬靜的微笑”。接著其他小組的同學補充。“奔跑的足跡”、“為對方著想的心”、“樸實的話語”、“時刻的陪伴”、“布滿血絲的眼睛”……基于充分閱讀的回答,讓全班同學在井然有序的發言中發現了課文中的每一處愛。
這時,老師輕指黑板,問道:“愛是……”。此時的學生已被課文中每一處愛的舉動所感染,話匣子一下子打開了。“愛如陽光,溫暖著自己和別人。”……
“課文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地方?”,隨著屏幕上出現的課文插圖,老師和著輕松、柔和的樂曲聲,深情地范讀了課文第9自然段。“你能用自己的話來描述畫面上的情景嗎?”。這時有人說“執手而眠”;有人說:“無法用語言來表達”……頓時,教室里響起了一陣熱烈的掌聲。
“不能用語言來表達,就用朗讀來表達。”接著,指名讀課文,老師還征求學生:“需要配樂嗎?”融融的課堂氣氛讓學生的朗讀水平得到了盡情地發揮。
“你還有什么感悟嗎?”,老師再指黑板上的“愛是……”問道。“愛是勞累的睡姿”、“愛是靜謐的美好”、“愛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讀到這里,你知道為什么‘愛如茉莉’了嗎?”,水到渠成的設問,一下子化解了教學的難點。“愛像茉莉一樣平平淡淡的。”、“愛不是做給人看的外表,而是發自內心的。”、“‘茉莉’去掉草字頭,就是不要好處的,是無私的。”……
“你會把同學們黑板上精彩的發言編成一首小詩嗎?”,一陣討論后,有同學就向大家朗誦起了自己的“即興創作”。
“愛在你我之間,愛在身邊的某個角落,回憶你和他之間的生活細節,來寫一首詩。”由說到寫的當堂要求,把學生的思緒從課本引向了生活,把語言文字訓練的目標落實到了閱讀課堂上。
關鍵詞: 活動式 閱讀性 自主性 調查性 查閱性
調查發現,多數同學都很反感老師布置的語文作業,究其原因,我認為語文課程布置的書面作業的確存在某些弊端:作業的目標單一模糊,作業內容單調重復。我們的作業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總離不開背誦、組詞、寫生字、寫日記、寫作文等,學生疲于應付,毫無探索情趣,失去新鮮感,形式單調呆板機械的抄抄寫寫背離了兒童的天性,時間久了他們自然會感到厭倦。
實踐性作業可以使語文作業的內容體現出自主化、生活化和社會化的新特點,作業形式強調開放、探究和合作,作業手段追求多種感官參與,讓作業活起來,使學生動起來,促使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開放中創新,在快樂中學習,不斷提高語言文字表達能力。
一、活動式作業――深化知識理解,激發探究意識
作業突破傳統的形式,徹底消除簡單重復的弊端,由單調、枯燥、乏味變得生動、活潑、有趣。作業從寫的形式中走出來,聽、說、讀、寫全面開花,與唱、畫、游戲、制作、參觀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巧妙結合,把知識技能的訓練、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智能的開發與活動聯系起來,讓作業富有趣味與吸引力。
1.畫一畫,再現情境。動手畫一畫,再現課文情境,能幫助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美,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獲得新知。如教學《詹天佑》第一課時后,我讓學生回去熟讀“開鑿隧道”一段,再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出開鑿居庸關和八達嶺兩條隧道的示意圖。作業交上來,雖然有的學生畫得不是很美觀,但基本上都理解了課文,同時對詹天佑杰出的創造才能有了更深的認識。再如學習《夜晚的實驗》,讀懂課文后,我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畫出蝙蝠發出和接受超聲波的示意圖,學生興趣盎然,也更好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對超聲波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2.做一做,激發探究。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和思考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激發學生探究意識,如學習《學會合作》后,讓學生課后自由組合,按文中外國教育家的要求做“火屋逃生”實驗。結果有的小組合作成功,有的小組幾個小球同時卡在瓶口。我讓學生談感受,通過交流,學生明白了成功的合作不僅要有協作精神,而且要心中想著別人,有自我犧牲的精神。再如學習了《烏鴉喝水》一課后,我在課后作業中設計按課文揭示的步驟做實驗。根據烏鴉喝水的步驟,讓學生用瓶、水、小石子演示烏鴉喝水的全過程。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有沒有比用小石子填更好的辦法呢?最后學生提出很多有創意的喝水辦法:用吸管吸;把瓶傾斜;把水倒到碗里……這一實驗性作業,使學生在動手中鞏固了語文知識,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了創新能力。
二、閱讀性作業――拓展知識領域,增加知識積累
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可以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探求知識的強烈欲望,豐富知識,開闊視野,高品位的閱讀還可以不斷提升人的人格層次和人生品格,使人具有更執著的追求,更高遠的境界和遠大的理想。新課標對于課外閱讀提出更高要求:第一學段(1―2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第二學段(3―4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第三學段(5―6年級)擴大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因此,我們必須把課外閱讀作業做細做實,擴大學生的知識儲備量。如學習了《三打白骨精》,教師可以推薦神話小說《西游記》;學了《自相矛盾》、《濫竽充數》,教師可以推薦《成語故事》;學了《林沖棒打洪教頭》,引導學生看《水滸傳》;學了《諾貝爾》,引導學生看名人傳記;學了《裝滿昆蟲的衣袋》,推薦學生讀《昆蟲記》;學了《狐貍和葡萄》、《狼和小羊》,推薦學生閱讀《伊索寓言》;學了《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引導學生閱讀《魯濱孫漂流記》……引導學生學會溝通課內、課外知識的內在聯系,讓學生鞏固、應用所學語文知識,促進知識向能力的轉換。通過廣泛閱讀,學生閱讀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華,境界得以提升。課外閱讀不只是積累知識,更是提高素養,培養高尚人格的有效途徑,閱讀可以使人遠離平庸,打開心靈的窗戶,讓陽光四溢,心靈敞亮起來,走向光明,走向高尚。英國的威?沃克曾說:“只要讀書用心,人的舉止自然會一點點優雅起來。”
三、自主性作業――培養創新意識,享受學習的快樂
教師應針對每個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學習興趣的差異,給學生留足空間,讓學生自我安排、自己布置作業。在課堂教學中嘗試讓學生自己設計作業,剛開始可能有一定難度,效果也不是很好,但這種方法能有效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設計習題的過程中,學生要認真閱讀課文,回顧課堂學習的主要知識,重點、難點,思考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還要收集學科、甚至跨學科的相關資料,才可能找到提出問題的最佳角度和答案,這樣學生不僅能有效地鞏固所學知識,鍛煉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創新意識,而且能增強自信心,享受自主學習的快樂。
如學習了《黃山奇松》一課,我考慮到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投其所好,我是這樣布置作業的:“讀懂了這篇課文,老師想請你們當一次‘小能手’,為自己設計一個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藝特長的作業并完成它,時間為2天。”兩天后,我收到了各種各樣的作業,學生紛紛以不拘一格的作業形式,向老師和同學展示自己作業的魅力:有的在作業本上用硬筆書法認真抄寫了這篇課文的生字、生詞;有的用五彩筆繪出黃山中奇松、怪石、云海的奇麗景色;有的交了一段手機視頻,里面錄制了配樂朗誦;有的將優美、生動的詞句收集在自己的“采蜜”本上,熟讀成誦;有的上網查了有關黃山松的資料獻給大家;有的還作了一首小詩贊美黃山奇松……
以上這些作業設計融書法、音樂、繪畫、朗誦等為一體,五花八門,充滿個性的作業說明學生在參與設計中興趣濃、獨立思考、敢于嘗試、勇于探索,從而使學生的個性在享受作業帶來的樂趣中得到發展。
四、調查性作業――引導關注現實,培養合作精神
語文與生活聯系十分緊密,教師要充分運用現實生活中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調查性作業以學生的直接經驗為基礎,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了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布置調查性作業時,應變個人性作業為合作性作業,讓學生在彼此合作中完成作業。如蘇教版五年級下冊中的口語交際《七嘴八舌話環保》,課前準備時,我設計了以下一組作業。
1.采訪小區居民,了解本小區環境污染的狀況。(小組合作,寫采訪稿)
2.實地查看了解。(調查訪問,小組匯報)
3.設計一條環保廣告語。(宣傳展示)
這些作業,既有內容的結合,又有能力的綜合,層層遞進,環環緊扣。整個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走進現實世界去調查、訪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他們對生活、對社會的關注,同時采訪家庭,宣傳廣告,匯報交流,都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在作業過程中,學生體驗到了與他人合作的樂趣。調查總要有調查的目標,學生在合作設計目標的時候可以鍛煉發現問題的能力,可以培養他們關注身邊現實生活的習慣;調查需要與調查對象打交道,可以培養學生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調查結果需要分析,在分析調查數據、得出調查結論的過程中,最能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查閱性作業――學會探索信息,提高信息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重視培養學生有意識地查找資料的能力和有效地把已有資料運用到理解課文中的能力。信息檢索和運用能力是當今社會必備的一種基本素養,可以為學生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扎實基礎。剛開始查找資料時,教師可以教給學生一些方法,如什么問題到什么樣的工具書中尋找答案:不理解的字詞查字典,科普類的問題查科普類書籍,并向他們介紹一些書籍,或鼓勵他們運用網絡查找資料。平時我結合中國的傳統節日,讓學生收集春聯、民間故事、民情風俗,在班上交流……這樣課外的作業,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增長才干,而且有效培養了學生的信息素養,提高了學生的信息檢索能力和信息處理與運用的能力,拓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天地。信息素養的提高有助于提高人的綜合能力,對信息的檢索、獲取、判斷、批評和生成、創造、交流、傳播,也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有效路徑之一。
總之,作業是語文學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師在作業設計中一定要融入新課程理念,密切聯系學生生活,設計生動活潑、充滿智慧和情趣的課外作業,讓學生在作業中積極探究獲取信息,探索創新,培養能力,享受快樂學習。
參考文獻:
[1]鐘云蓮.語文作業設計如何體現新的課標理念[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4).
[2]曹越.淺談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J].教育教學論壇,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