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有企業在我國經濟體系中占據著主導地位,承擔著國家經濟發展戰略、保障國計民生等重要使命。內部審計作為國有企業內部風險管控的重要監督手段,在識別、評估和應對風險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助于保障企業資產安全、提高經濟效益和防范經營風險。通過有效的內部審計風險管理與控制,國有企業能夠及時發現潛在風險隱患,優化內部控制體系,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進而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因此,強化國有企業內部審計風險的管理與控制,對提高審計質量、防范經營風險、促進國有企業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國有企業內部審計風險管理的含義
(一)內部審計風險管理的含義
國有企業內部審計風險管理是指內部審計機構對組織內部控制設計和運行的有效性進行審查,對可能影響企業目標實現的各種不確定因素進行識別、評估,并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應對,將企業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內的一系列活動。這些不確定因素包括審計環境的復雜性、審計對象的多樣性、審計證據的可靠性等。
(二)內部審計風險管理的重要性
一是助力企業經營目標實現。利用內部審計對企業投資決策、經營活動等環節進行檢查監督,評估其與企業戰略目標的契合度與實施成效,對企業經營過程中的偏差和風險進行識別并向企業管理層匯報,輔助其及時調整戰略方向、優化資源配置。二是強化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內部審計對企業各項業務流程的設計與執行情況進行審查和評價,發現內部控制的薄弱環節和漏洞,提出改進建議,促進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的不斷完善和優化,有效防范各類風險的發生。三是提高財務信息質量。對國有企業財務報表和財務活動實施審計,確保財務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為企業投資者、債權人等利益相關者提供可靠的財務信息,增強市場信心,維護企業良好的市場形象。四是全力保障合規經營。內部審計關注企業對國家法律法規、行業規范和企業內部規章制度的遵循情況,及時發現并糾正違規行為,避免企業因違法違規而遭受法律制裁、經濟損失和聲譽損害,保障企業合規經營。
二、國有企業內部審計風險的成因分析
(一)審計專業能力不足
審計人員是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實施主體。內部審計工作通常要求審計人員具備財務、審計、法律、管理等多方面知識和技能,同時還需要具備較強的職業判斷及風險識別能力,能夠有效分析問題。但現實情況中,國有企業內部審計人員結構較為單一,缺乏實踐經驗,面對處于變化的政策、法規關注、理解及應用度不足,制約了內部審計風險管理及控制職能的發揮。
(二)審計風險意識淡薄
風險意識是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實施基礎。部分國有企業管理層管理重心放在市場開拓及業務管理上,將內部審計視為一種形式上的工作,對內部審計的重視程度不夠,未能充分認識到內部審計在風險管理與控制中的核心作用,存在問題糾偏效果差、屢改屢犯的現象。同時內部業務人員自身也可能存在風險意識不足的問題,在審計工作中未能積極主動地識別和評估風險,影響審計質量。
(三)審計技術手段落后
審計技術是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實施手段。如今信息技術飛速發展與應用,企業業務不斷多元化、復雜化,傳統的手工審計與事后審計已難以滿足國有企業內部審計需求,內部審計信息化建設已經成為提高內部審計效率和質量的重要手段。然而,國有企業審計信息系統及技術工具處于滯后階段,面對海量數據時,審計人員無有效信息工具快速、全面、深入地了解內部控制情況,難以發現潛在風險線索,從而影響審計效率與效果。
(四)審計質量控制缺失
審計質量是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實施保障。審計程序的規范性對確保審計工作質量及效果至關重要。然而,部分國有企業在內部審計前期中,審計重點不突出、審計資源配置不合理;在內部審計過程中,審計程序不嚴謹、審計證據不充分等,導致最終未能準確識別并反映審計發現的問題及根源,或錯誤地判斷問題的性質和影響、遺漏重要的審計證據等導致審計工作價值降低,審計權威性與影響力被削弱。
三、國有企業內部審計風險管理與控制策略
(一)強化審計人員專業素質提升
鑒于目前經濟形勢困難,國有企業內卷、分化現象嚴重,企業注重經營成本管控,國有企業應注重人才引進質量,旨在引入具有豐富經驗和專業技能的審計人才,選優配齊審計人員,同時通過“師帶徒”“以審代訓”等方式,將新引入人才與現有人才相融合,充分發揮人才效益。國有企業還應制定系統的審計人員培訓計劃,邀請本單位優秀人員或聘請外部專業講師進行知識技能培訓,促使審計人員內部交流與知識結構更新。國有企業應借由國有企業黨建系統優勢,強化審計人員職業道德培訓與約束,對違反職業道德的行為進行嚴肅處理,切實保障審計人員隊伍的純潔性和公信力。
(二)強化審計風險管控意識樹立
建議國有企業內部審計機構直接由董事會或審計委員會管理,保障審計工作獨立性的同時強化審計地位,有效實現審計監督。同時應將企業管理層及業務人員納入內控風險管控體系范圍內,審計業務培訓也可視情況將培訓范圍擴大到管理層或全體員工,切實強化審計風險全體意識。部門負責人為風險管控及整改第一責任人,由內部審計機構進行跟蹤監督,明確審計整改責任主體和整改期限,加強對審計整改情況的跟蹤檢查和督促落實;被審計單位針對審計發現的問題制定切實可行的整改措施,并及時反饋整改情況;內部審計機構應定期對審計整改情況進行檢查和評估,對整改不力的單位和個人進行問責,確保審計發現的問題得到有效整改,審計成果得到充分運用,實現內部審計工作的閉環管理。
(三)強化審計技術應用方法創新
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技術不斷發展,國有企業應加大對內部審計信息化建設的投入,逐步探索和應用新興技術,建立完善的審計信息系統。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對企業龐大業務數據的采集與整理、挖掘與分析,發現其背后隱藏的規律及線索,為審計工作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持。同時可設置企業業務管理駕駛艙系統,實現業務數據分析自動化、智能化,幫助企業管理層及審計人員實時了解目前經營情況,并運用區塊鏈數據可靠性、可追溯性,提高審計透明度和可信度。
(四)強化審計質量控制體系構建國有企業應充分開展審前調查,了解企業業務特點和風險狀況,制定科學的審計計劃。審計計劃應明確審計目標、審計范圍、審計方法、審計時間等內容,以確保審計工作的有序進行。同時,對審計計劃進行集體審議和審批,確保審計計劃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審計實施過程中,審計人員應嚴格按照審計程序和審計標準開展工作,確保審計工作的可靠性。強化對審計工作底稿的編制和審核,由審計人員編制底稿,審計組長審核,被審計單位確認,審計部門負責人復核,主管領導審批,充分發現和糾正審計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充分溝通,為后續審計報告出具奠定有效基礎。審計報告應依據審計底稿及審計證據編制,做到內容詳實、重點突出、語言精練,準確反映審計發現的問題及問題產生的原因,出具針對性、可操作性的意見與建議,幫助企業管理層有效解決問題,完善內部控制,實現審計效益。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國有企業內部審計風險管理與控制是確保審計工作質量和效果的重要保障,也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通過提高審計人員專業素質、強化審計風險管控意識、創新審計技術手段應用、構建審計質量控制體系等措施,有效地降低國有企業內部審計風險,提高審計工作的質量和效率。通過不斷優化內部審計工作,提高內部審計質量和效果,充分發揮內部審計在企業內部控制、風險管理和公司治理中的監督、評價和咨詢作用,為國有企業實現戰略目標、提升經濟效益和核心競爭力提供有力的支持與保障。
單位:中國二十二冶集團有限公司江西分公司 作者:蔣詩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