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城市建設下街頭小綠地景觀美學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國家經濟文化的發展,城市美學、建筑美學和景觀美學已從少數專業人士的欣賞逐漸變成大眾參與的審美活動,公園城市正是基于當前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問題而提出的城市發展理念。在公園城市的建設背景之下,對景觀進行美學研究也是十分有必要的。本研究分析了公園城市的內涵及治理理念,闡述了景觀美學的概念,并從審美的角度出發,由淺入深地對景觀美學的特征進行探索,提出了公園城市建設背景之下城市街頭小綠地的優化設計策略。
1公園城市的內涵及治理理念
1.1公園城市的內涵
目前公園城市的發展還屬于探索階段,人們對它的理解也各不相同。目前,可以將公園城市的內涵理解為:公園城市是以綠色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兼顧生態、功能及美學三大特征,打造健康、高效、宜居的居住環境,其宗旨在于創造能夠滿足居民美好幸福生活需求的新型城市。
1.2公園城市的治理理念
1.2.1生態和諧。公園城市的生態和諧性主要體現在居民與自然之間的協調、綠色發展上。在建設公園城市時,要致力于打造舒適宜人的生態環境,充分考慮居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訴求,落實順應自然、保護生態的綠色發展理念。在城市邊緣,還可以考慮打造特色小鎮、特色林盤、景觀農業等項目,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1.2.2人民性?!叭恕笔枪珗@城市的核心,公園城市的建設要以居民的需求為出發點,突出人的主體地位。這種治理理念主要體現在2個方面:一是發展良好的人居環境,隨著生態環境的逐步改善,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數也會越來越高;二是改善民生,通過打造藍綠交織的綠道及水網,提高居民生活的舒適度和綠色感知度。1.2.3休閑宜居。休閑宜居也是公園城市建設的一個重要方向,公園城市的建設以綠色生態為基礎,將城市置于自然環境中,大幅度提高了城市的宜居性和舒適性,既可以使人們身心得到放松,也可以提升歸屬感和綠色滿足感。
2景觀美學的概念
景觀美學的概念包含景觀和美學兩大內容。景觀這一概念來源于地理學,它所表示的是自然中的物質化元素,例如自然風光、地貌水文等。而美學所探討的內容是審美關系,其研究核心在于審美的心理以及審美的經驗。由此可見,景觀美學就是對景觀中存在的審美問題進行討論,討論對象既包含人的心理感受,也包含景觀環境的審美特征。此外,景觀美學還研究景觀開發、保護、利用、管理的美學原則等問題[2]。
3景觀美學的特征
公園城市兼顧生態、功能及美學三大特征,美學是公園城市建設中不容忽視的重要方面。景觀美學的核心與特征可以大致分為3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最為直觀的視覺形式美,主要從審美主體的直觀視覺感受出發,通過運用美學設計中的規律來營造一個形式優美的環境;第二個層次是人在環境中的體驗美,除了最直接的感官體驗,體驗美還具有更多的參與性和交流性;第三個層次是精神層面上的意境美,通過景觀環境激發人的心理活動,將表象的景觀環境轉化為內在的審美意境。
3.1形式美
形式美是景觀審美中最為直接的層面,它主要包含景觀層次、景觀形態、景觀比例與尺度3個影響因素。3.1.1景觀層次。沒有層次的景觀環境會顯得直白且單調,空間與空間之間會缺乏滲透性和連通感。一個好的景觀層次,從重要性來看有主景、配景之分,從空間關系來說有近景、中景和遠景。主景在景觀環境中占中心位置,它是設計的核心與重點,要盡量做到突出,而配景在環境中的作用主要是烘托主景,在設計上不可喧賓奪主。近景位于整個景觀畫面的最前方,要做到盡量通透,避免在視線上造成阻擋;中景是視覺上的中心與焦點,在設計上要富有特色和變化;而遠景應設計得虛一些,以達到襯托的目的,只有當三者配合得當時,才能構成富有層次感和感染力的景觀空間。3.1.2景觀形態。景觀形態可以理解為景觀的構成形式,分為水平景觀形態和垂直景觀形態。水平景觀形態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景觀平面構圖,曲線形景觀平面會給人帶來流動的美感,而直線、對稱的景觀則顯得莊嚴、肅穆;垂直的空間形態是指景觀要素在立面上所構成的輪廓線,高低錯落的植物、景觀小品和構筑物,共同構成了別樣的天際輪廓線。3.1.3景觀比例與尺度。想要營造一個具有美感的空間環境,各景觀構成要素之間需要擁有一個合適的比例,對物體從長、寬、高3個層面的關系進行度量,但凡涉及“美”,都離不開比例協調的問題。與比例相對應的另一個量度單位是“尺度”,一個良好的景觀空間必須以人的尺度為標準,才能創造出適宜的人居環境。
3.2體驗美
景觀的體驗美相較形態美不僅僅停留在表面,而更多的是參與、互動和交流,它是認識景觀的過程和方式。體驗美主要包含景觀序列和景觀季相變化兩方面。3.2.1景觀序列。景觀序列包含景觀的序幕、發展、高潮及尾聲4個階段。景觀的審美過程與景觀序列存在一定的對應關系[3]。在序幕階段,對景觀空間逐漸進行鋪墊,使審美主體產生期待;緊接著期待的情緒開始在醞釀中渲染開來,氛圍感得到營造;發展至高潮階段時,景觀場景完整地呈現出來,與此同時,審美主體對于美的感知也達到頂點;在尾聲階段,景觀空間序列慢慢弱化下來,審美主體在對景觀的反復品味中達到審美的目的。3.2.2景觀的季相變化。景觀中植物的季相變化能夠體現時間與空間交融的變化美,不同季節植物的色彩變化豐富了審美主體的視覺體驗。在景觀設計中合理搭配植物,可以形成色彩豐富的植物群落,烘托出不同的景觀環境氛圍。
3.3意境美
隨著審美意識的提高,人們開始希望景觀帶來的不僅局限于直觀感受,而是能產生精神上的聯想與共鳴。意境美的產生在于景觀激起了審美主體的心理活動,將表象的景觀轉化為了內在的審美形象,這種意境美的產生與主體人的情感、經驗以及文化環境等密切相關。
4城市街頭小綠地設計優化策略
4.1城市街頭小綠地景觀要素構成
4.1.1道路設施。道路設施是城市街頭綠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整個場地的交通組織和空間組織都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面層鋪裝的材料、色彩及質感是道路設計的基本內容,一方面可以美化環境,另一方面還可以起到隱形劃分空間、指示及引導等作用;便捷性和安全性是進行道路設計時的基本原則,對于城市街頭小綠地的道路系統來說,便捷性與可達性是十分有必要的,在進行道路系統的設計時,除了考慮形式上的優美之外,還要充分考慮人的行走習慣。此外,戶外地面鋪裝要盡量避免使用光面材料,因為光面材料在雨雪天氣容易造成道路濕滑,晴天則容易產生眩光,不便于行走。4.1.2景觀設施。景觀設施主要包含植物造景和景觀小品。植物造景是指通過合理搭配并展現植物自身特點來創造充滿藝術性的景觀空間,構成供人欣賞的生動畫面。植物的配置方式有自然式和規則式2種,規則式的植物顯得嚴整、規矩,可以用來進行遮擋和防護,在空間中起到邊界的作用。相較而言,自然式的植物造景則顯得更加生動活潑,可以采用孤植、叢植、花境等形式,烘托不同的場景氛圍。景觀小品往往能夠成為城市街頭小綠地的標志性景觀。在進行小品設計時,應結合地域性原則充分融入場地周邊的歷史文化,打造富有個性化和地方特色的景觀小品。同時,景觀小品不應僅僅起到裝飾的作用,好的小品還能使人參與其中,感受人與場景的互動。4.1.3休息設施。休閑座椅在環境中除了具備休息、交流等實用功能外,還有點綴環境、營造場所氛圍的作用。按照類型的不同,休閑座椅可細分為常規座椅、臺階(草階)座椅、樹池座椅等。常規座椅是平時見到最多的休息設施,通常功能明確且造型豐富;臺階座椅往往和臺階結合在一起設計,可以作為下沉廣場中的看臺使用;樹池座椅結合樹池、花池等進行設計,既兼具種植池的使用功能,也緩解了部分場地內常規座椅缺少的問題。
4.2城市街頭小綠地景觀設計的基本原則
4.2.1以人為本原則。以人為本是公園城市的治理理念,同時也是街頭小綠地景觀設計中的重要發展方向。以人為本的設計重點在于解決人與街頭綠地之間的關系,從人的根本需求出發,考慮環境中的比例尺度以及人的心理感受,把形式單一的綠地空間打造為功能豐富的復合空間。4.2.2生態保護原則。生態保護原則是以維持生態環境的協調性為設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整體考慮,合理利用有限的資源,實現通過街頭綠地設計來改善周邊生態環境的目的。在設計上,應盡可能選用天然材料或者可反復使用的材料,降低對自然環境的破壞。4.2.3公眾參與原則。街頭綠地作為居民日常使用最頻繁的公共休閑空間之一,其設計的主要目的在于滿足人的需求。因此,在設計過程中,要在充分調研周邊居民對場地的建設意見基礎上進行設計分析,做出相應的設計方案,讓公眾參與到設計中來,充分體現以人為本設計的理念,同時也能換位思考目前城市街頭綠地設計中存在的不足之處。4.2.4因地制宜原則。街頭綠地往往分布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其周邊具體環境情況不同,綠地的使用性質也就有所不同,有些綠地是供居民娛樂休閑使用,有些是為了人群集散所用。因此,在具體設計時,要從實際使用角度出發,充分考慮場地周邊的交通狀況、建筑性質、文化資源、歷史故事、自然特征等情況,以確保整體方案的合理性,做到設計因地制宜,不千篇一律。
4.3城市街頭小綠地景觀設計優化策略
4.3.1景觀空間營造策略。在進行城市街頭綠地景觀設計時,需要注意對景觀空間、比例尺度的把握,這不僅是出于景觀美學的考慮,更是出于人性化的思考。適宜的空間比例和尺度,能帶給人親切感,能夠在有效的空間內創作出層次豐富的景觀效果,并且通過合理的空間層次劃分,還可以增強場地內人群的歸屬感,促使人們愿意參與到場地活動中來。此外,標志性的景觀構筑物及景觀設施也是空間營造中的重要內容,一方面可以形成視覺焦點,在空間中起到點綴、美化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構成場地內的天際輪廓線,豐富立面上的景觀形態。4.3.2植物搭配策略。植物搭配策略主要體現在2個層面,即植物的層次性和季相性。通過合理的植物造景,對喬、灌、草進行因地制宜的搭配,形成高低錯落的植物組團,一方面能夠滿足生態需求,使植物能夠更好地進行光合作用;另一方面,豐富的層次感還能形成良好的視覺體驗。通過選用具有季相變化的色葉植物,可以在不用季節形成不同的景觀效果,避免視覺上的乏味和單一,使人產生心理上的愉悅感,并在一定程度上激發想象。此外,進行植物造景時,要做到適地適樹,鄉土植物應該占主導地位,通過合理的植物配置,改善城市街頭綠地的生態環境,便于形成穩定的生態系統。4.3.3環境氛圍營造策略。景觀環境中動態的水景和光彩照明都可以很好地烘托場地的氛圍感,本研究將主要從景觀照明的角度進行討論。景觀照明設施白天在街頭綠地中具有點綴、裝飾意義,夜晚則起到了指示與引導的作用,合理的景觀照明設計還可以突出空間層次,在主景的位置進行重點照明,在配景的地方進行弱化,富有節日氣息的光彩照明對景觀的氛圍烘托也具有重要的點綴作用。此外,進行景觀照明設計時,還應注意避免光源直接進入人的視線范圍產生眩光。
參考文獻:
[1]趙建軍,趙若璽,李曉鳳.公園城市的理念解讀與實踐創新[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9,05:39-47.
[2]陶濟.景觀美學的研究對象及主要內容[J].天津社會科學,1985,04:45-50.
[3]王永光.基于審美心理的景觀特質探析[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9
作者:常玲敏 單位:成都市建筑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