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創新創業教育與就業指導融合路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從分析融合創新創業教育與就業指導的重大意義出發,以課程改革為切入點,對推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就業指導融合的路徑進行了討論。包括:分析政策,明確目標,創新課程定位;循序漸進,重構整合,優化課程體系;關注個性,分層培養,豐富第二課堂;統籌整合,重視教研,加強團隊建設;引優用優,立足校本,做好資源開發五個方面。
[關鍵詞]創新創業教育;就業指導;高職院校;成長能力
伴隨就業形勢的嚴峻,以及互聯網+背景下國家對創新創業的重視,各種類型、各種層次的高校均結合發展情況以及辦學特色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創新創業教育,對學生就業指導以及就業扶持的重視程度也不斷提升,但受制度、觀念、資源等限制,創新創業教育并未與就業指導形成合力,兩者與專業教育也存在脫節的現象。高職院校主要為國家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學生的發展后勁和成長能力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做好專業教育的同時,融合創新創業教育與就業指導,是深入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精神,全面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的要求,對提升學生成長能力也具有重要意義。
一、融合創新創業教育與就業指導的重大意義
(一)以創業促就業,增大就業市場崗位需求《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6號)明確指出,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迫切需要,是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的重要舉措;2015年,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提出,將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和創新思維養成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按照高質量創新創業教育的需要調配師資、改革教法、完善實踐、因材施教,促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教育部關于做好20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教學〔2018〕8號)指出,實現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關高等教育健康發展。換言之,創新創業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讓所有的學生都去創業,而在于通過創新創業教育,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創新創業能力,在具備基本的創新創業素養后,有條件、有意愿、有構思的學生可以采取創業的方式就業,并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因此,最終的落腳點之一,依然在就業上,符合創新創業教育與就業教育的“銜接聯動”關系。
(二)以指導幫就業,推動創新創業教育成效最大化根據《教育部關于做好20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要加強高校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對低年級學生著重進行職業生涯啟蒙,對高年級學生著重提升職業素質和求職技能;要結合就業形勢和畢業生特點,幫助畢業生調整就業預期,找準職業定位;要多方搭建社會實踐、實習實訓、職業體驗等實踐平臺,增強學生專業技能和職業能力;鼓勵學生在取得畢業證書的同時考取行業企業認可度高的多種類型的培訓(或認證)證書。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視角下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重點在于促進大學生形成獨立人格,增強大學生的批判意識,引導大學生建立問題意識和創業意識,強化大學生的洞察力和決策力。就業指導課程、就業咨詢、就業講座以及其他形式的就業幫扶系統本質上與創新創業教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就業指導課程中的自我認知、生涯規劃等內容有利于幫助學生更清晰地認識個性、興趣、能力,進而對自身是否適合創業產生更客觀的判斷;職業生涯規劃以及生涯發展課程中的職業方向的選擇、職業路徑的確定等也有利于幫助有潛在創業意向的學生進一步明確目標、梳理思路;與此同時,在各類講座、咨詢、宣講會、招聘會等活動中,學生可以獲取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人們需要什么樣的創意、不同人群需要什么樣的服務、創投公司或者投資人青睞什么樣的創業者和創業項目等問題的答案,并從中汲取創新創業靈感。因此,全過程、全方位的就業指導平臺能夠推動創新創業教育成效最大化,就業指導應以創新創業能力為培養核心。
(三)創新創業教育融合就業指導,助推學生職業成長創新是一種思維、一種能力,創業是一種行動、一個結果,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是識別和賦予有創業意愿的學生以基本的創業素養,培育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創新創業精神、創新創業思維、創新創業能力為主的教育,重視能力培養,也重視思維訓練;就業指導主要在于幫助學生了解自我、分析自我,認識社會、明確目標、制定計劃、落實計劃,具備求職的基本方法、技巧、素養、能力,在能夠實現就業的基礎上,提高就業質量,并具備職業發展和個人成長的機會和條件。創新創業教育與就業指導本質上都體現了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終身發展的教育理念,兩者的融合是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以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要求。高職院校學生學習基礎、學習能力較本科院校學生而言有一定的差異,多數學生對畢業后的就業、個人發展信心不足,創新創業教育與就業指導的融合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成功就業、終身成長,對高職院校轉變人才觀、發展觀,凝練辦學特色,推進專業內涵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也具有重要意義。
二、以課程改革為切入點,推進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與就業指導融合
創新創業教育與就業指導有著不同的體系和思路,兩者的融合也可以采取不同的途徑,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可以成為一個切入點。目前,各大高校開設了以不同名稱命名的以就業、創業、創新等為主題的課程,如:《大學生就業指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創業教育》《大學生創新素養》等,課程性質不一,課程內容存在一定的交叉和重復,課程內在邏輯不強,課程效果較難評價,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結合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與就業指導開展的現狀和面臨的困難,高職院校可嘗試整合此類課程,以公共必修課為基礎,選修課程為延續,并輔以豐富的第二課堂。
(一)分析政策,明確目標,創新課程定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教育部等五部門關于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的若干意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四川省教育廳關于推進職普協調發展全面提高職業教育辦學水平和質量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均對改革公共基礎課、立德樹人、提高學生創業創業素養等做出了相關要求。課程承載著人才培養、傳承知識、發展知識、傳播知識、影響社會發展的功能,課程價值取向受課程自身功能與價值主體需求的影響。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創新、創業已成為鮮明的時代特征,也成了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途徑。為貫徹落實新形勢下黨中央、國務院、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做好大學創新創業與就業工作相關文件的精神,開設整合創新創業、就業求職基本知識的納入教學計劃的公共基礎必修課就顯得尤為必要。該課程旨在通過對學生在校期間自我認知、職業規劃、創新創業素養、創新創業能力、就業能力等的系統、分流培養,實現就業、創業能力以及創新素養的提升,幫助學生提高就業質量和創業成功概率,助推學生終身成長;在各教學內容模塊中,結合各部分內容的定位和目標,選擇適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對于不同進度、不同需求的學生,提供針對性的輔導和后續課程(后續課程以項目為單位,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創造具有延續性的第二課堂(講座、沙龍、比賽等)。
(二)循序漸進,重構整合,優化課程體系為適應學生的發展需要,在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的同時,激發學習動機、改善教學效果,課程內容的選擇應以必需、必要為基本原則,課程內容的呈現應具備科學性、系統性、邏輯性,符合學生大學期間各階段自我發展的需求。如表1所示,融合創新創業教育與就業指導的公共必修課應分學期進行,內容設計以學生成長路徑和不同階段需求為出發點,第一學期包括生涯與職業意識、職業發展規劃兩大模塊,其目的主要在于幫助學生了解自我、規劃生涯,更好地適應和安排大學生活;第二學期包括大學生創新思維、創新創業大賽兩部分,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提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并建立對創新創業大賽的初步認識;第三學期包括通用技能和個人素質提升、大學生創業基礎兩個模塊,一方面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就業市場,關注個人素質的提升,另一方面從創業環境、創業者的基本素養等方面對創業有更進一步的認識;第四學期內容為求職面試與職業適應能力、創業財務管理,主要培養學生求職面試技巧,心理調節能力,促使學生順利就業,并能夠正確應對求職中面臨的機會和挫折,也提高學生基本的財務素養。在必修課程之外,可自主選擇《職業性格評估》《模擬求職》《創業路演》《創業財務管理實戰》《完美面試》等選修課對以上內容進行深入了解,有創業意愿且具備一定創業能力的學生可選擇參加SYB創業培訓課程,獲得系統培訓。
(三)關注個性,分層培養,豐富第二課堂關注個性、分層培養、豐富教學形式是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和課程觀對課程教學的要求。高職學生的個性伴隨年齡的增長繼續得到發展,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引導學生個性的展示,關注學生的不同需求,探索適合不同類型學生的教學方式,如:部分高職學生由于前期學業受挫,對大學階段的學習以及將來的就業失去信心,課堂上表現出不主動、不參與的消極對待態度,教師應關注而非忽略此類學生,找到這些學生的閃光點,并加以肯定和鼓勵;對于課堂中綜合表現優異,或在語言表達、團隊領導、知識面、專業素養等方面表現突出的學生,教師可組織其各類沙龍、講座、比賽等各類活動,幫助學生擴充知識面和視野,增加實踐機會,提高實踐能力;同時,教師應能夠并善于甄別具備較好創新創業素養,且具有一定創新創業條件的學生,督促其選修其他創新創業課程,參加SYB創業培訓。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師應能夠結合班級規模、學生專業設計合適的教學方法,如:在自我認知板塊,教師可采取學生自畫像、別人眼中的自己、測評量表等方式幫助學生獲得客觀、清晰的自我認知;創業構思部分,則可以采用小組討、頭腦風暴、路演等方式進行,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并敢于發表和分享自己的想法,讓參與者都能從中獲得靈感和思路;面試技巧部分,教師可以采取模擬面試的方式,學生可扮演面試官,促使其可以從面試官的角度去思考用人單位需要或更愿意錄用具有哪些特質的應聘者,應聘者語言、動作、微表情等不同方面的展示又分別可以得到什么樣的評價,學生也可以扮演求職者,從中真實經歷面試的流程,感受面試的氛圍,以更好地為真實面試情境做好各種準備。
(四)統籌整合,重視教研,加強團隊建設創業教育需要全覆蓋、真融合、強實踐和高師資,教學團隊建設對課程能夠按要求、按計劃實施,并達到預期目標具有重要作用。首先,課程教師應了解國家相關政策和政治經濟環境,具備創新、創業、就業、求職等方面的知識和一定的創新創業或企業實踐經驗,有較高的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熟悉高職學生心理特點和高職教學規律,教學團隊負責人統籌團隊建設等相關課程建設事宜;其次,教學團隊應包括實施創新創業教育、就業教育的教務處、就業指導中心、創業孵化園、團委、學生會等部門工作人員,并吸收符合條件的其他非職能部門的專業教師參與,如條件允許,也應邀請校外相關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創客、優秀畢業生等參與,豐富團隊組成,優化團隊結構校內:再次,教學團隊應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開展各類教研活動,如:每半個月一次教研會,每學期兩次集體備課,每個月一次主題沙龍,并利用第二課堂的活動以及相關政策學習的機會開展不定期的集體教研;最后,教學團隊應采取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加強學習和交流,在邀請就業指導、創新創業教育相關課程優秀教師進校分享經驗的同時,主動到創新創業教育、就業指導工作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的院校學習先進經驗,并結合學校實際加以應用。
(五)引優用優,立足校本,做好資源開發在建設課程教學資源的時候,應從學校、學生、課程定位和課程內容等實際出發。首先,由于課程內容的重構,目前沒有一本教材能夠滿足課程教學需要,教學團隊可編寫自編講義,并結合使用反饋和課程進行實時調整、優化、充實,成熟后可考慮以教材形式出版;其次,利用中國大學MOOC、智慧職教、超星等平臺,結合課程內容選擇優質教學資源作為輔助,也可結合部分核心教學內容自行制作微課;再次,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校內外實訓基地、大學生創業孵化園、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創新創業社團等的第二課堂作用。
三、結束語
創新創業教育與就業教育的深度融合既是構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內在需求,也是高校特色教育和強化教育內涵建設的必行之路。不論是創新創業教育與就業指導的融合,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還是教學質量內部保障體系的建設等都需要學校全員參與、全過程培育、全方位實施,課程的改革與建設僅僅只是創新創業教育與指導指導融合的一個切入點,課程的建設方案和思路也應立足校情和學情,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終身發展的教育理念,在幫助學生成功就業的同時,切實提高學生的終身發展能力,讓學生在課程中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能力,更是能夠促進自身持續成長的素養。
參考文獻:
[1]王占仁.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要義與周邊關系論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8(1).
[2]鄒春霞.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視角下大學生就業指導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8(14).
[3]謝學.以創新創業能力為核心的高校就業指導模式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7(12).
[4]師悅.全覆蓋真融合強實踐高師資———美國康乃爾大學創業教育的經驗[J].現代教育科學,2018(10).
[5]陳君.“互聯網+”創新創業教育與就業指導融合發展路徑探究[J].職教論壇,2018(10).
作者:陳麗 肖雄 單位: 四川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