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美麗山水導向下小城市管理路徑探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美麗山水城市”是生態城市的典范,是進入新時代的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經濟發展與綠水青山共榮共生、構筑生態文明共建共享新格局的必然選擇。“美麗山水”導向下的小城市管理必然更需有形象、有情感、有作為、有智慧、有文化。
一、“精細化”打造城市形象
小城市管理需“圖難于易,為大于細”的功夫,凝聚“家裝城市,競于精細”的實踐和探索。堅持問題導向,把普遍存在的“入廁難”“停車難”兩大城市問題,作為服務群眾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
(一)統一管理免費開放,解決“入廁難”
廁所是衡量文明的重要標志。廁所建設標準化、運營專業化、管理規范化、服務人性化、使用文明化,直接關系到市民的健康和城市的品位形象。一是快速增加公廁數量,合理規劃空間布局。從某種意義上講,公廁數量是否達標,分布合不合理,將展現一個城市的宜居生活氛圍和人文關懷精神。差異化解決部分區域嚴重缺乏公廁的問題,有條件地配備“第三衛生間”。真正把“小廁”當成“大事”,切實解決市民如廁難的問題,解決城市文明的“短板”“頑疾”。二是改變“臟亂差”形象,提升城市品位。按照節水通風、經濟方便、文明衛生的原則,全面消除城區旱廁。在部分公廁內設置烘手機、煙灰缸、洗手液、紙簍,有條件地安放休息座椅等設施,完善公廁指示牌、導向圖的設置。以良好的如廁環境,保障公眾健康,促進衛生習慣的養成。
(二)創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破解“停車難”
近年來,機動車數量急劇增加,尤其是私家車,而城區停車場規劃、樓盤配置停車位明顯滯后,停車供需失衡。加上隨意停車妨礙了城市的動態交通,使城區“停車難”問題雪上加霜。一是從問題根本入手,增加停車位供給。新增臨時停車位和摩托車、自行車臨時停放點。規范設置城區停車場指示牌,利用SPS創新采用機器人精準定位系統,使用車位巡邏機器人進行實時探測,引導車輛就近入場停放,避免資源浪費。二是從糾正停車不良習慣入手,加大亂停亂放治理力度。由市政局牽頭,在城區主要路段人行道設置擋車球(柱),避免人車混行造成事故,影響動態交通。聯合公安局、文明辦,疏堵結合,常態開展城區亂停亂放巡查治理,引導市民按需停車、有序停車,逐步改善城區停車難、停車亂的問題。
二、“同理心”體現人本情懷
“以人民為中心”,推進“精細化管理”,是衡量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標尺。以“同理心”推進小城市管理,更能體現方便、安全、衛生的人本情懷。
(一)改善無障礙設施,彰顯城市溫度
為殘障人士提供無障礙的出行環境,讓他們可以自行在主干道上自由通行,使他們消除內心的自卑與沮喪,勇敢融入社會,真正感受到社會的關愛和生活的美好。一是在人流量大的路段新增城區盲道,在通道(路)、電(樓)梯、臺階、公廁、公交車等公共場所添置無障礙設施。二是對零散、破損、連接不暢通、管理不統一的盲道,進行全面整治,形成環網。三是對斷口、高出和低于路面的井蓋以及裸桿等障礙物,進行維護、改造。四是對占道經營的攤點、障礙物進行清理,確保盲道暢通。
(二)協調好“面子”“肚子”,保障民生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迅速加快,小城市常住人口成倍增長趨勢。新增人口在城區的謀生手段多是擺攤設點做小生意。這給城市管理帶來了一大新課題:既要保證城市“面子”,讓城市秩序不受影響;又要顧及百姓“肚子”,讓進城的人口能進得來、留得下、穩得住。一是規范攤位,供需各得其所。按照“主干道嚴禁、次干道嚴控、背街小巷規范”的要求,統一設置夜市大排檔、小百貨攤、水果攤、擦鞋攤等經營場所。合理增設規范的臨時占道經營點,既方便市民需求,又給自主創業的下崗人員、失地農民和進城的農民等特殊人群增加就業機會。二是柔性執法,維護社會和諧。城管執法既受任務重、時間緊、要求高、手段缺等內部壓力;又受市民理解不足、執法環境欠佳等外部壓力,采取的暴力執法多年來廣受詬病。近年來,一些城市的城管本著既要照顧“面子”,又要不虧“肚子”的初衷,切實轉變工作作風,轉變“執法就是處罰”的觀念,盡量采用說服教育的勸導、連哄帶搬的幫助、剛柔相濟的處理方式,減少了過激的對抗,有效緩和了城管和執法對象之間的緊張關系。
三、“低碳化”建設“深呼吸”城市
以“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為核心的低碳發展觀已成為中國城市發展和城市經濟建設的共識,成為城市管理者的行動準則。
(一)開源節流用水
遵循嚴格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管理,切實控制用水總量。一是節約綠化用水。如南方小城市行道樹宜以香樟、小葉榕、桂花、黃桷樹等遮蔭效果好、養護成本低的常綠闊葉喬木為主,搭配珊瑚、琴絲竹、迎春、杜鵑、金葉女貞球等常綠、耐旱的灌木,可以有效減小用水負擔。二是海綿城市建設。街面盡量鋪設透水磚,蓄積的雨水和道路噴灑用水的再生利用,滿足常規氣候下大部分的綠化用水。
(二)節能降耗照明
通過節能改造,大幅度降低能耗和費用。一是以LED燈替代白熾燈。據統計,能耗和費用一般可降低約40%以上。二是智能照明。給每個單燈裝上“大腦”,根據季節和光線變化自動開關燈。同時,將路燈在線監測及開關燈控制統一到中心平臺,通過遠程操作控制和管理路燈的日常工作,改變多年以來人工管理路燈帶來的“長明燈”歷史。據統計,一個25萬人的小城市可節省電費近200萬元/年。
(三)減少碳排放污染
一是生活“煤改氣”,減少城區空氣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塵污染,改變冬季能見度低,有害物含量高的“頑疾”。二是大力發展新能源公交運輸。城區以電為動力的公交運力占比力爭達80%以上,有效減少汽車尾氣排放。三是抓住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契機,關停并轉城邊排污企業,徹底改變城區外源性污染。
四、“智慧化”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智慧型城市建設必須整合資源、加大投入、建立高位協調機制,實現城市管理向數字化、智慧化發展。
(一)整合信息網絡資源,協同統一共建共享
一是以現有智慧城市管理平臺系統為依托,組建智慧城市管理協同網絡體系。將相關的行業單位、街道辦事處、管線部門列為智慧城市管理協同責任單位。根據“屬地為主、按責處置”原則,落實維護責任,處置解決問題,形成分工明確、指揮有力、統一協調、運轉高效的工作格局。二是信息資源共享。堅持“資源整合、信息共享、無償鏈接、分工合作、統籌協調”的原則,盡可能實現政府投資開發建設的信息資源在政府部門之間可無償共享,如規劃部門基礎地理信息資源,工商部門沿街商店管理資源,環保部門建筑工地夜間施工、沿街店面油煙排放設施、街道噪音污染測評等信息數據,為智慧型城市管理提供數據。
(二)完善全民城管系統,鼓勵引導全民參與
一是在智慧城市管理系統平臺下,充分利用大數據,完善全民城管子系統的流程建設,優化社會公眾問題舉報流程和問題反饋流程,形成全民城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加強全民城管實景化門戶網站建設,利用地圖普查形成的實景影像地圖,建設全民城管的實景化門戶網站,為社會公眾參與城管進行城市部件、案件上報提供一個開放、直觀、可視化的操作平臺。同時,市民通過門戶網站可以實時了解城市管理的重大信息、重大事件、政策法規等。三是制定適當的獎勵措施、提高廣大市民的積極性,讓市民隨時隨地上報身邊的城市管理問題,真正做到全民參與,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五、“文明城”創造高品質生活
一個城市的魅力,不僅僅表現在其整體規模和硬件設施上,更多地體現在其折射出的精神特質、文明程度上。這是一個城市至關重要的無形資產和戰略資源,也是高品質生活所有獲得感、幸福感的源泉。
(一)提升市民的文明素養
一是講公德,自我約束。監督、罰款、曝光,都是外部管理,起到的作用也只是事后的補救和懲處。“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管好自己是最基本的管理,也是最好的管理。通過自我管理,讓自己德行一致,才能感受到城市文明讓生活更美好。二是樹家風,潛移默化。通過家規家訓,將勤、廉、德、美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夫妻相親,寬容謙讓;尊老愛幼,父慈子孝。愛崗敬業,磊落坦蕩;追求真理,家國情懷。三是樹新風,倡導文明。不搞“人情”綁架,不去跟風攀比。鄰里和睦守望相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信科學不搞迷信,禁賭禁毒風清氣正。珍惜生命遠離邪教,勤勞致富莫入傳銷。
(二)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
一是打造高效、便民的政務環境。加強互聯網政務信息大數據服務平臺和便民服務平臺建設,推進政務公開信息化。開展數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建設,加強對公共交通秩序、公共場所秩序的管理,提高社會治理水平。二是打造誠信守法的市場環境。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設立誠信“紅黑名單”。發掘宣傳誠信人物、誠信企業、誠信群體;推進守信優待,失信受懲的誠信體系建設。三是打造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深入協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全方位營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生活學習環境。提升重點社區和單位的物防、技防、人防水平,夯實社會治安防控基礎。
作者:唐述英 單位:中共重慶市南川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