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態行政視角下鄉村旅游管理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首先本文闡述了對貴州鄉村旅游生態行政管理的意義,其次提出了鄉村旅游開展生態行政管理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了生態行政視角下貴州鄉村旅游管理路徑,旨在促進貴州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生態行政管理;貴州省;鄉村旅游管理;生態環境
近幾年來,貴州省的鄉村旅游經濟快速發展,其中部分特色鄉村旅游成為了知名品牌。但是,從目前我國鄉村旅游業發展情況來看,發展模式并不成熟,缺乏完善的體制機制。甚至部分政府或者開發商在開發市場過程中,并沒有進行提前的規劃,導致當地的生態環境以及旅游資源遭到破壞。與此同時,我國現階段缺乏完善的鄉村旅游行政管理體系,各個相關部門并不能明確自身工作職責,缺乏對鄉村旅游開發管理中維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因此,為了能夠促進貴州鄉村旅游的穩定發展,就需要站在生態行政視角,對鄉村旅游管理進行完善與改革。
一、基于生態行政視角下管理貴州鄉村旅游重要意義
近幾年來,貴州省部分地方在開發旅游過程中,相關的行政主管部門以及開發商部門過于急切,同時當地村民也希望借助鄉村旅游業能夠脫離貧困,因此,導致鄉村旅游業的盲目開發,一定程度上對當地的鄉村性生態特征造成了破壞。由此,就需要從生態行政角度,對貴州省的鄉村旅游管理進行分析,促進鄉村旅游能夠實行生態行政管理模式[1]。
二、鄉村旅游開展生態行政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生態行政意識有待提升
貴州省部分地區的鄉村旅游管理部門缺乏一定生態意識,過度注重鄉村旅游業的短期經濟收入,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進行維護。但實際上,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系,本質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客觀角度來講,二者也具有統一的關系,由于政府過度注重績效考核,忽略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因此,導致鄉村旅游失去了本身的特色。如:部分政府在開發鄉村旅游過程中,為了充分滿足旅游者的愛好,就會將具有鄉村特色的東西進行改造,使其普通化,進而造成了系統規劃的缺乏,同時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二)缺乏健全的生態行政管理體制
由于鄉村旅游開發地點是農村,因此部分在政府開發管理過程中,并沒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導致景區管理機構不健全,且管理者素質相對較低,甚至還出現部分管理者是由當地村民擔任。與此同時,在開發鄉村旅游過程中,政企管理沒有明確分出,由二者共同進行管理,進而導致多種主體的出現,過度注重經濟利益,缺乏對生態環境的重視,對鄉村生態平衡造成破壞。并且,當地鄉村旅游的經營者,也較為缺乏生態環保意識,進而缺乏對自然環境的有效保護。除此之外,部分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缺乏社會責任意識,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壞[2]。
三、生態行政視角下貴州鄉村旅游管理路徑
(一)提高生態意識
現階段,大部分政府在確定價值目標過程中,既要求保障經濟效益,還同時追求社會效益以及生態環境效益。但是,只有注重生態環境效益優先的政府,才能夠更好的促進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鄉村旅游行政管理過程中,相關的管理部門就需要注重服務觀念的轉變,堅持以生態行政理念作為指導,加強對鄉村旅游行政管理人員的制度培訓,進而使得相關人員生態環境管理意識能夠得到提升,最終促使貴州省鄉村旅游形成獨特的生態行政文化。
(二)對管理體系進行適當的完善
在完善生態行政管理體系的過程中,也需要注重生態行政職能的嚴格執行,進而使得生態旅游行政管理系統能夠符合相關的規定標準,結合當地實際的發展情況,實現生態系統能夠同當地鄉村旅游行政管理體系有效融合的目標。第一,貴州省縣級以上的政府,需要加強當地鄉村旅游工作的指導,對各個相關部門的職責進行明確,合理監督鄉村旅游業的發展,使得生態環境能夠得到有效維護,同時改變多個主體共同管理的現狀。第二,還可以建立鄉村旅游行業協會,并制定相關完善的管理流程,使得鄉村旅游活動的進行能夠得到合理監督與指導,保障鄉村旅游資源,規避生態環境被破壞的情況[3]。
(三)注重生態行政管理
在實施生態行政管理的過程中,其中最為主要的就是能夠保護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促進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維護生態安全。因此,相關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門就需要加強對鄉村旅游的生態行政管理,并同時在當地設立獨立的生態管理部門,并加強鄉村旅游品牌的建設,促進鄉村旅游生態行政管理。
結束語:
總而言之,貴州省為了能夠促使鄉村旅游實施生態行政管理,就需要提高生態意識,并完善管理體系,嚴格執行生態行政管理,從而使得貴州省的生態環境能夠得到有效維護。
參考文獻:
[1]鄧小海.“農家樂”向“鄉村旅游”轉變的內涵、標志和實現路徑研究——以貴州為例[J].生態經濟評論,2018,2(06):30-31.
[2]孫秋云,魏巍,馬媛.論景觀社區建設中國家力量的介入及其文化規訓——基于對貴州少數民族鄉村旅游社區實地調查的闡釋[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7(1):14-15.
作者:徐佳佳 單位:中共黔南州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