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現代城市建筑創作中傳統建筑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現代城市建筑體現傳統建筑理念的問題經驗
其實在我國現代建筑創作中,設計者們一直都在追求傳統建筑文化在現代建筑中的成功運用。也有一些成功的建筑如中國工程院院士齊康先生設計的福建武夷山莊被評為“當代中國建筑精品”,其設計順應自然環境,依山就勢,兼具閩北特色與江南婉約風格,頗具地方鄉土氣息,又有濃郁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山水樓閣,建筑與自然的精巧契合成功地形成了渾然一體的建筑格局。但在大多數的現代建筑中,傳統建筑的文化理念實質上被忽視,有的只是外在建筑上的直接借用。現代建筑創作要想獲得發展,那么就需要設計者真正的理解傳統建筑文化的思想理念,而不是當下建筑中的照搬照套和成功模式的反復模仿。
(二)傳統文化缺失的表現
1.民族文化精神的摒棄,盲目崇洋媚外:建筑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現,是民族本身精神的一種體現。當下的建筑設計者們在進行建筑設計創作中,沒有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而是盲目引入西方建筑的特色文化,丟失了我們民族建筑的優勢。
2.忽略當地地域文化特色:傳統的中國建筑因地域不同各具特色。如北京故宮是皇家園林,氣場恢弘,規模龐大;而蘇州園林地處江南,其設計也充分展現出江南的婉約靈氣,建筑精致頗顯秀氣靈巧。現代建筑大同小異,因此地域文化特征漸漸弱化,難以從建筑設計中得以體現。
3.傳統建筑文化的流失:當今社會,現代化進程日益加快,傳統建筑越來越少。全球升溫,環境惡化,往昔的建筑年代久遠,難免有所毀損。我們在思考運用傳統建筑理念的同時,卻沒有注意到傳統建筑的急劇流失。這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發揚都是一巨大沖擊和挑戰。
(三)漠視傳統建筑文化的原因
1.人才匱乏,大眾文化內涵缺失:我國的教育體系中,普遍缺乏藝術方面的教育熏陶。大眾在建筑方面的審美大都沒有較高的水平。對于建筑方面的人才,其對于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沒有深刻地理解和認識,在設計中難以將傳統建筑理念的內涵成功運用到建筑設計中。結果大多情況下,傳統建筑文化也因此而被棄之不用。
2.西方文化的沖擊,傳統建筑理念應用流于形式;:簡便快捷成為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快餐文化”的流行使得民族文化受到擠壓,人們精神膚淺。在建筑設計中,快餐文化也成為流行。直接將傳統建筑的一部分添加到現代建筑中,不倫不類,傳統的建筑文化理念失去價值,流于形式。
3.傳統建筑文化博大精深,存留少:經濟發展迅速的今天,我們不能直接照搬照套傳統的建筑理念。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融合,這在技術和藝術手段上都有一定困難。傳統建筑的流失就是傳統文化的流失,這對于現代建筑設計的運用也形成更大的障礙。
二、傳統建筑文化在現代城市建筑創作中的應用
(一)在現代建筑創作中融入傳統理念的必要性
1.傳統建筑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載體,獨具民族特色:建筑大師梁思成說,“中國建筑之個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藝術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結構本身之材質方法而已”。中國傳統建筑的重要意義即在于此,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木質房屋,恢弘殿宇,亦或是精美園林,而是我國歷史長河中人民思想匯集成的實體,是偉大勞動人民技術手段藝術精神的合二為一。現代建筑創作中,缺失了我們民族本來的建筑風格面貌。將傳統建筑文化理念具體應用于城市建筑中,既有利于促進城市建筑整體的協調美觀,突出城市自己的地方特色,又有利于繼承發揚我國傳統文化,體現我們民族的性格和文化藝術。傳統建筑的文化理念在現代建筑中所能發揮的作用之大無可替代。
2.文化傳承需要在建筑設計中體現:西方外來文化的沖擊使得我國傳統優秀文化被人們有所摒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我們在方方面面都加以努力,包括將建筑文化的思想理念融入到現代城市建筑創作中,以此集文化建筑于一體,向全世界展示我們的中華文化。
(二)創作手法的借鑒學習
1.傳統符號的運用:傳統建筑符號本是實物,其價值就在于勞動人民所賦予的寓意。傳統建筑觀念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成功運用,并不是指將傳統建筑中的部分挪到現代建筑中,而是將建筑符號所代表的意境神韻應用到現代建筑中,把握其中的精神韻味進行設計。
2.傳統形制的運用:傳統建筑構造精致精巧,形狀各異。在現代建筑設計中,要敢于創新,活學活用傳統建筑的體制,理解傳統建筑文化的內涵所在,建造出富含中華民族傳統特色的現代建筑形制。
3.傳統材料的運用:傳統建筑大多以木材、瓦片為主。現今社會,新興材料不斷涌現出來。但是傳統材料的適當運用既可以增添文化特色,也有利于節約成本。
三、思想理念的借鑒應用
(一)天人合一理念
古代勞動人民尊重熱愛自然,在中國傳統建筑中,他們追求建筑與自然的完美結合,增強人民生活居住的舒適感和視覺效果上的美感。現代生活中,人們越來越追求簡便舒適,交通便利,健康的生活品質。因此,純粹意味地強求建筑與自然配合建造并不現實。設計者在追求這一理念中,應該盡量把握其本質。
(二)中庸理念
中國古代人民講究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謂之中,這是中庸的本質所在。在建筑設計中,要合理學習應用中庸思想,不過分強調建筑的特色風格,要考慮建筑的整體效果,在格式色彩上都勻稱的表現出來,因地制宜。沒有一部分凸顯,但各部分都配合得當,整體的效果大氣樸實。同時也要注意現代元素的配置,不固守傳統建筑的全部,防止純粹復古,失掉現代建筑的優勢。
(三)樸實純真理念
古代的建筑之所以能夠成功保留到現在,一方面體現了建筑的牢固性,另一方面也體現出設計者對于建筑負責的態度。現代多數建筑工程竣工迅速,簡單卻也粗糙。設計者應該借鑒傳統建筑文化中設計者們的樸實純真的建造理念,力求設計出成功的建筑作品。
(四)可持續發展理念
可持續發展是我國堅持要走的道路。同樣,這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現代建筑的設計創造應該本著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因勢利導,因地制宜,突出綠色建筑、綠色文化的設計。在材料的運用上要注意環保節約,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
四、現代建筑創作的前景
我國現代建筑創造的未來在哪里?梁思成這樣說,“我們應該研究漢闕、南北朝的石刻、唐宋的經幢、明清的牌樓,以及零星碑亭,泮池影壁、石橋、華表的部署及雕刻,加以聰明的應用。”這位為我國傳統建筑的保護作出極大貢獻的偉人為我們指出了我國現代建筑創作的前景和未來。傳統建筑中體現的文化內涵豐富,值得我們不斷挖掘和學習。盲目地復古和一味地追求西方建筑的做法都是不可行的。我國現代建筑的未來,就是要不斷學習傳統建筑文化中的精髓靈魂,然后將之與現代科技技術手段相結合,建造出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建筑工程。
五、結語
綜合以上看來,對于傳統建筑文化在現代城市建筑創造中的應用,不單單是對傳統建筑形體的運用,更需要在深刻認識和理解我國傳統文化后基礎上,從建筑的思想理念和創作手法等多方面進行學習運用。建筑是文化的實物體現,發展發揚中華民族的文化需要我們不斷地在現代建筑的設計創作中進行研究學習。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齊心協力。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有太多值得我們探索應用的價值,我們一定要合理利用這些豐富的資源,不斷發展完善中華文化。
作者:蘇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