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創新能力提升下的音樂學課程改革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制定了加快我國教育發展現代化的偉大戰略目標。課堂教學是重中之重,課堂改革的成效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從音樂學專業現狀入手,分析高校音樂學專業存在的問題,提出創新改革的思路、方法以及創新的意義和價值。
【關鍵詞】高校音樂學;創新能力;意義
我國高校音樂藝術學院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為國家培養了大批音樂教育人才,為音樂藝術的普及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音樂學專業的課程有著偏向理論、研究、教育的特性,加之傳統教學固定化模式根深蒂固的影響,導致目前我國高校音樂學教學中出現諸多不利于音樂學科發展的現象。這樣的現狀不利于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人才的培養,整體上阻礙著音樂藝術教育的長遠發展。高校音樂學課程必須在創新能力提升戰略的大框架下,隨著時展因勢而動,推行基于創新能力提升目標下的課程優化改革,實現老師和學生間“教”與“學”雙向維度上的奮進努力、共同創新,為優質人才培養輸出的長期性教育戰略做出貢獻。
一、高校音樂學專業現存的問題
(一)目標定位有偏差目標定位偏差的含義可以理解為師范類院校出現“專業化”的傾向。[1]師范類院校的培養目標自然不同于專業院校的培養目標,專業院校培養的是演奏演唱、理論作曲等專業性人才;而師范類院校則更加側重于培養能從事中小學音樂教學的音樂教師,體現的是音樂技能與教學技能并重的培養目標。但是從目前看,現在大多數高校的音樂教育專業在培養目標的定位上和師范類院校的培養目標有偏差。
(二)教學質量下降高校教師的教學技能本身就要高于其他中小學教師,而且外界對高校教師的定義還包括專業技術扎實、教學能力較強,理論研究水平也要高于常人以便于申報課題和項目,因此教研科研能力也要高于其他中小學教師。眾所周知,高校的科研量化方案一直在改革和調整,以甄別教師的教學和科研任務。如把音樂教師的量化評分與其他文科專業教師劃至一個等級來考核,就增加了音樂教師的科研任務,打擊了他們的教學積極性,尤其是術科教師,那么高校音樂教師就會出現諸多問題,有的忙于教學,對科研不關心,科研意識薄弱,導致整個學院的科研成果匱乏;還有的教師為了搞科研,對教學疏于管理,把大量的時間用在項目申報和撰寫論文上,從而影響了教學質量。
(三)實踐實習環節薄弱教學實踐是高等師范院校教學體系的重要環節,也是學生完成由“師范生”向“中小學音樂教師”角色轉變的重要過程。但是一些高校在教學實踐與課程學習兩方面的安排上仍然有出入,并沒有按計劃來完成。拿筆者所在的學校來說,學生大四時才開始真正進入中小學音樂課堂。有些教師教學技能課程的安排,會因為諸多原因不能落實到每一個學生,這樣本來是每個學生都要參與的教學實踐環節大大縮水,學生的實踐教學技能自然大打折扣。現在大部分高校無法把見習和實訓這兩個教學技能真正施行和展開,缺乏足夠的時間培訓練習,即使有培訓也是走過場草草了事。見習和實訓這兩個部分是學生實戰前重要的學習和實踐環節,兩者是相輔相成、環環相扣的,否則見習也好、實訓也罷,學生都無法盡快適應中小學課堂教學,這會進一步影響學生真正走上教師崗位。以上是筆者對于音樂學專業的現狀做出的分析,那么如何改善這一現狀呢?
二、改革的思路及方向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大眾的精神娛樂生活愈加豐富,生活質量也不斷提升,除了簡單的健身娛樂以外,對音樂的追求也越來越高,由此也生發出適合這些人群的音樂內容,即社會音樂教育或大眾音樂教育。社會音樂教育培育的方向即是社會型音樂師資,[2]社會型音樂師資就是適應社會大眾群體的音樂需求的音樂教師,這些教師除從事學校音樂教學外,還能額外進行音樂教育專職教師工作。也就是說音樂藝術的需求已經擴充,不再是極少數人享有的專門的藝術門類,大眾的需求及積極參與配合已經成為一種主流和方向,且效果頗豐,甚至還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是目前音樂教育需求中表現極為突出的內容。社會需要的音樂師資,毋庸置疑應當由高師音樂學專業來擔負培養任務。我們應站在整個社會文化發展的平臺上,及時調整課程內容,做好市場調研,滿足校內音樂教學與校外社會音樂的實際需求,制定方案真正地做到與社會音樂教育接軌;重新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結合市場需求優化課程體系,改革課堂教學模式與方法,把培養社會型音樂師資作為重要目標,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實踐綜合運用能力,學生的實踐教學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大眾群體,為社會大眾的精神娛樂文化做出應有的貢獻。
三、音樂學專業課程改革的創新策略
(一)明確目標定位王耀華先生于2009年提出:“在音樂教師教育專業的教育改革中,首先必須正名、正目標。此名就是‘教師教育’,此目標就是‘培養音樂教育工作者’。”在此基礎上去拓展教師技能要體現一專多能,以適應各種場合、各種形式的教學要求,成為一個適應社會發展的多面手。高師類音樂院校首先要明確自己的培養目標、準確定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發揮師范類院校的優勢特點,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基本技能和教學水平雙過線的中小學音樂教師。此外音樂學專業的學生從入學開始就明確這一目標,學院在四年的專業學習中要不斷地以各種形式去加強實踐這一目標。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教師應加強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設,與同事看齊、向名師學習,愛崗敬業、為人師表,時刻加強對自身的教育和管理,這種嚴于律己、以身作則的表率行為自然會影響學生,讓學生感同身受,從而規范他們的行為。同時教師要把育人化人、課程思政等內容融入專業課學習中,做到教學科研和藝術實踐的全方位滲透,真正地影響學生。在中國未來的高等教育中,音樂教育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身居一線的教師必須擔負起這一任務,責無旁貸。
(三)優化課程結構,創新教學模式與方法優化高校音樂學專業核心課程,按照市場需求調整必修課與選修課的比例,增加課程設計的靈活性,學院在制定培養方案時要與中小學課程緊密結合,考慮課程的實效性,形成新的音樂教育課程體系,實現與中小學音樂教育接軌,多做調研結合市場需求適時調整方案,以期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中小學音樂教師。教學中教學模式與方法的改進也是至關重要的。現下諸多教學模式與方法都可運用于音樂學課程,課堂上教師的組織與調控能力增強,互動教學會更加凸顯,學生的積極性得以調動,教學效果良好。如在音樂史課教學中就可以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對某些問題進行探討和分析。當然在具體上課過程中,教師要把控好課堂秩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才能體現良好的互動和創造性教學。除此之外各課程間要建立一定的聯系,相互聯合、相互滲透。[3]只有這樣,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才能得到加強和鍛煉,才能更加符合培養中小學音樂教師的目標。
(四)創新教學實踐平臺在音樂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實踐環節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實踐教學凸顯的是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尤其是大四的教育實習更是檢驗師范生四年來教育教學能力的重要考核內容。因此學院在實習準備方面要花大力氣改進,對學生的整個試講過程配備專業教師全程跟蹤指導,嚴格把關方能取得良好效果。同時學院要嚴把實習質量關,確保學生在實習學校的實習取得實效,從而培養出合格的中小學音樂教育工作者。創新實踐平臺,強化技能訓練。在校的音樂實踐有限,而且大多是綜合性的實踐,所以有必要建立各類針對性的實踐平臺,來加強對學生的技能訓練。如專門的鋼琴伴奏教學比賽實踐平臺、民歌教學與演唱平臺、聲樂教研室歌劇教學演出平臺、民樂隊和管樂隊教學及演出平臺、舞蹈系各舞種教學與演出平臺等。[4]這些實踐平臺都需要經驗豐富的老師全程陪同指導,學生可根據自身需求有選擇地進行訓練。通過諸多教學實踐平臺的學習和訓練,學生的實踐機會增多,專業技能必然大大增強,為學生日后從事教學及表演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高校音樂教育創新能力提升的意義
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是新時期國家對高等學校進入內涵式發展階段的又一項重大戰略舉措,此項戰略計劃與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計劃齊頭并進,共同服務于國家發展戰略目標且正在全面推進。新時期國家對戰略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那些富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能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全能人才是我們民族未來的希望,是國家建設的棟梁之材,更符合新時展對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對人才培養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同時人才培養的質量對各高等學校的軟硬件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培養、如何實施是每個高校面臨的問題,是機遇也是挑戰。要破局就要各高校進一步推進教育教學的全面改革,調整培養目標,創新教學觀念,發揮創造力,加快課程優化進度,改進教學模式與方法等。國家提出的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審時度勢,對于提高高校的教育質量、提升音樂教育的整體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深化人才強國戰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五、結語
在我國高校推動基于創新能力提升的高校音樂學專業課程改革研究,對于深化高校音樂學教學的機制體制改革,轉變高校音樂藝術的教育模式,保證創新教育的有效實施,培養出勇于探索樂于奉獻、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創新型人才,以素質教育理念為導向,促進音樂教學形式、內容、方法的創新,全面提高高校音樂教育質量有著諸多有效的實際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張炫,胡敬茹.高師音樂學本科專業的現存問題與解決策略[J].北方音樂,2019,(2).
[2]肖海珠.高師音樂學專業課程改革與創新實踐研究的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5,(9).
[3]張媛.高師音樂學課程教學內容改革與創新性實踐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4).
[4]周新葉.高校音樂教學改革創新發展研究[J].黃河之聲,2017,(6).
作者:李小虎 單位:天水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