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初中歷史高效課堂淺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初中的歷史教學任務是掌握基礎的歷史知識,基礎的歷史學習能力。歷史教學的內涵,教學的本質,是促進更有效的學習教學過程,完成歷史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是通過課堂教學這一重要形式來完成的。本文從課堂教學內涵、成功導入、解讀課標以及新課程中的缺陷四方面對老師高效課堂進行詳盡闡述。
【關鍵詞】歷史課堂教學;歷史課程標準的深入解讀;歷史課堂的導入
一、歷史課堂教學的內涵
歷史課堂教學是由舊經驗的同化、順應、進而形成新經驗的過程,經歷知識、能力、情感三個過程,呈現出由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認識特征。
(一)歷史課堂教學是一個由感知到理解再到檢驗的遞進過程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或者由其他手段如:有時候以語文課的方式全體學生朗讀重點段落、重點詞句、課文導讀、材料研讀、相關史事等初步感知歷史知識,了解大概的知識脈絡。以新版課本七下《北宋的政治》中材料研讀為例,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初步感知“北宋的建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重文輕武政策”等史實以及課文中相關經典史料的研讀,深入理解宋朝重文輕武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壓抑武將,防止武將跋扈,但不是輕視武備乃至軍隊。事實上,宋朝對軍隊是極為重視的,軍費的開始和人數也是相當多的,《水滸傳》里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那就相當于“軍長”一級的人物,林沖老丈人也是教頭,兩個軍長保護不了一個女人,林沖老婆被調戲就被調戲了,最后還被逼上了梁山,這說明北宋武將還真沒有什么地位。武將得不到重視,“人”得不到重視,和平年展經濟教育,戰亂年展軍事,宋代經濟在古代史中是比較繁榮的。縱觀古代史,經濟教育與軍事比肩的朝代,以現在的話說綜合國力強大的朝代,都是比較繁榮的朝代,實現了歷史和現實的融合;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和感悟,學生不斷將史學素養內化為學習能力,實現了歷史課程的教育目標。
(二)歷史課教學是老師引導學生,向學生提出問題、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和材料分析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是學生質疑,解惑的過程,學生在問題引導下對課程的理解或體驗,《北宋的政治》這課,材料研讀《哲宗正職官志》記載:“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與守臣通簽書施行。”--根據材料,提出了問題:說說通判的職權和作用,176個字,在課文中的作用只體現一句話:以分知州的權力。這樣兩個官職,是權力平行的,有具有監督知州的作用,還可以直接向皇帝匯報知州的工作。這則材料,補充說明了設置通判的目的和通判的職權和作用。
(三)歷史課堂教學必須具備的條件任何一節成功的課程必須具備的條件:學生對這門學科濃厚的興趣、持久的學習熱情和有效的學習方法等一系列條件。所以,歷史課同樣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長期保持持久的學習熱情,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1.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通過多樣豐富的歷史故事情節、按照政治是一切經濟、軍事、文化史實發生的根本原因,揭示歷史的奧秘、體會歷史的價值,引導學生自覺地學習。如七上課文《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里“西晉末年以來,大批北方人民為躲避戰禍南下。到東晉后期,長江中下游地區布滿南遷的流民,尤以江蘇一帶為多,有一部分流民還繼續南下進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廣東地區。”我們將樂是純客家縣,客家先民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再到閩贛邊區,定居將樂,繼而往南遷移的歷史履痕,我們班上有這么幾個姓:吳、石、廖、李、曾、徐、嚴、陳、謝、伍、邱、楊、肖、林、鄧、湯、揭、余、俞、馮、鄭、高等姓,我姓邱,我的祖先居住在河南開封府固始縣鐵板橋頭,我們來自渭水河畔,我們邱氏祠堂的對聯是“渭水家聲遠,瓊山世澤長”那你們知道你們家族是什么時候遷入將樂的?那有些同學不知道,有些家族比如湯氏家族因為每年三月三有祭祖,那湯氏后裔對他們時候遷入將樂比較熟悉。其他姓氏同學很渴望了解先我們的祖先如何從北方遷入南方,也很渴望了解當時為什么會從北方遷入南方。并且留下作業,叫他們回去問他們的爺爺奶奶他們的家族史。同時也告訴同學們更好的記憶這一章節的方法:我的網名叫南渡知秋,就是來源于“牽牛南渡,落葉知秋”,我們都是南渡的中原人。我們的祖先都是參與江南地區的開發的勤勞的百姓。2.讓學生有持久的學習熱情歷史的課堂教學與其它課堂不同,應品味歷史,感受歷史,從他曲折動蕩中感悟歷史發展的本質,引導學生熱情投入,忘我學習,可引入《漢書。食貨志》:西漢剛建立時,“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引導學生珍惜我們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3.掌握和運用有效的學習方法歷史的課堂教學,有他自己與眾不同的教與學的方法,一份卷子,50%或更多的是對史料的解讀,從史料中理解和把握史實,完成學習任務。如引入“從唐朝中后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時最后完成”的史料,引導學生反思為什么是唐朝中后期開始經濟重心南移?為什么又是到南宋最后完成?歷史事件都是有他存在的歷史背景和原因的。
二、歷史課堂教學是否高效與課堂教學的成功導入密切相關
初中的歷史簡單,趣味,一個成功的導入法可以馬上引起同學們的注意力,激起他們的興趣,教師要巧妙地創設能喚起學生求知欲望情境,使學生迅速地把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上來。
(一)懸念的導入——“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如果你百度北宋10大著名將領,你可能只認識楊業和岳飛,還有動畫片里的狄青,你知道楊業和岳飛最后的結局是什么?同學們都知道,為什么北宋名將會有那么悲慘的結局?這和北宋重文輕武等北宋政治有關,那么我們這節課就學習《北宋的政治》
(二)復習導入——歷史課與其它課程與眾不同的特征,就是線索性強,知識體系成鏈條,那么復習導入就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一節課的復習導入至關重要,這也是歷史教師喜歡的一種導入新課的方式,它不但可以檢查上節課學生的掌握情況,可謂是溫故而知新,還能為新課做好知識上的銜接和鋪墊。例如,在講述《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可先復習已經學過的《美國獨立戰爭》和《英國君主立憲制》,相互比較各個異同點,還可以比較同一時期的日本和中國,不僅縱向比較還可以橫向比較,讓學生掌握這幾課知識的重要史實。
(三)音頻、視頻的導入——調動感覺,直觀、具體地再現抽象、遙遠的歷史現象。“入境始于親”,這是我們最常用的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方法,讓學生從內心融入到課堂的教學之中,多媒體以其立體、直觀、形象等獨特優勢,融入歷史課堂以來,深受師生的青睞,通過多媒體視頻、圖片再現和還原歷史畫面,使學生如親臨其境,有效的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如教學《港澳回歸》這課時,放映視頻資料《1997香港回歸》,當五星紅旗在香港會展中心冉冉升起時,學生感到得熱淚盈眶,愛國情懷油然而生,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參與度被激發,達到了高效課堂的教學效果。
(四)歷史材料、文物、實物的導入——多樣化的教學教具,妙趣橫生的情感體驗。我聽過印象最深的課是在列東中學聽的一節課,2001版《輝煌的隋唐文化》(一)雕版印刷術的發明,我同學叫美術老師給她刻了一個版畫,帶著油墨、紙張、刷子到了班級,上課一開始,讓每組同學拿潔凈的白紙刷上油墨,蓋上白紙,干凈的刷子刷好,就印出一張版畫。老師引入隋唐時期、四大發明之一—雕版印刷。歷史材料,文物、實物的多樣,能起到深化主題、畫龍點睛的作用。
三、深入解讀歷史課標
初中的歷史課程具有思想性、基礎性、人文性和綜合性四大特征。歷史課程雖然是小科,我們歷史老師不能讓歷史成為邊緣科目,所以我們不但要讓學生樂學歷史,不與語數英理化搶奪時間,必須提高歷史課堂效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加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很多老師認為寫教案浪費時間,為什么一定要手寫教案?為什么要教學后記?部編教材到今年已經第三年了,我對新教材的理解在每課的教學后記里,如今我也積累了很多對新舊教材的對比。
(一)在教學方式上從素質教育出發,歷史課程教學最終目的是為了掌握歷史知識與技能,掌握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往的教學標準注重教師傳授歷史轉變為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尤其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注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變化與提高。基本改變了以往只注重教科書,只教教科書的觀念和教法。
(二)教學資源的運用課本中的課文導讀、材料研讀、歷史圖片、課后活動、知識拓展、《歷史彩色地圖冊》、練習冊中的知識歸納,以及課外鄉土歷史資源、視頻圖像資源、網絡資源使得有教育意義的資源得到更有意義的運用。
(三)部編教材的更訂歷史教材特征是時序性和線索性,課程標準的制定,要堅持時序性,要突出歷史發展的主線,在保持六大板塊的基礎上,對每個板塊的學習主題,經過精心設計,呈現出“點---線”的方式,使學習內容依據歷史的發展線索循序漸進地展開,如《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從政治上的鞏固:推恩令的實施,(增添)刺史制度,中央對地方的政治控制大為加強;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經濟上鹽鐵專賣和鑄幣權收歸中央,全國范圍內統一調配物質,平抑物價。舊課本把經濟上的大一統部分放到漢朝經濟的發展,那我們上課的時候為了完整性和注重點與面的結合,我們又把他們放在一起。同時新課程更注重與高中歷史的銜接,為學生的高中學習打下基礎。
四、部編新課程的缺陷
新的課程取消了屈原這個世界文化名人的故事和端午的來歷,這就會讓我們的后人懷疑真的像韓國所說端午節是他們的文化傳統?漢武帝軍事上的統一:攻打匈奴取消了。整個初中歷史課本都看不到匈奴的影子,包括衛青、霍去病攻打匈奴,漢武帝半輩子為之傾血的攻打匈奴和昭君出塞都取消了。由于現在有很多電視劇和小說如《大漠謠》改編的《風中奇緣》,學生也會問。所以我這兩年的教學后記都是對比新舊課程的差異,新舊課程改變的優缺點,把一些教學實踐和心得通過論文形式發表,以供參考。
參考文獻:
[1]我們將樂是純客家縣,客家先民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再到閩贛邊區,定居將樂,繼而往南遷移的歷史履痕——《將樂縣志》序.
[2]《中學歷史課程標準》——歷史課程標準研制組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初中歷史七年級下冊》.義務教育教科書部編版.
作者:邱雪華 單位:福建省將樂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