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促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財政政策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江蘇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全面部署。財政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著力,依托項目支撐,推動融合發展,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一是強化思想認識。深入學習關于鄉村振興的要求,深刻領會和準確把握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定位。二是加強資金整合力度。創新投入方式,建立以財政投入為前提,民間資本共同參與的投資服務體系,撬動社會資本,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強有力資金保障。三是完善多元化資金整合投入。梳理整合各類項目資金投入,著力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以提高城鎮化質量帶動和促進農業現代化,著力打造宜居宜業生態環境。
關鍵詞:江蘇鄉村振興戰略財政政策
一、前言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和《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有關要求,切實提升財政政策鄉村振興效率和水平,要實現鄉村振興,就要進行農村加大財政對其縣域特色、支柱產業的支持力度。促進鄉村振興戰略中,積極調整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信貸資金投放結構,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鄉村振興多元投入格局。健全財政支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明確和強化各級政府“三農”投入責任,財政支出更大力度向“三農”傾斜。推進財政支農資金統籌使用,實行“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方式,加快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且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和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踐行新發展理念,江蘇省緊緊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按照統籌整合的思路,深入推進簡政放權,規范項目資金管理,著力加強重大投資政策創設、重大建設規劃編制、重大工程項目實施,創新農業農村投融資體制機制,推動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融資格局,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二、文獻綜述
劉克剛等(2005)指出,農業投資管理的基本狀況、特點、作用以及存在的主要問題,主要是投資渠道分散和重復投資問題、投資缺位和錯位問題、項目建設投資與事業費不配套問題、投資項目決策機制和管理機制不完善等問題,提出了改革和完善中央農業項目投資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具體建議。主要包括轉變觀念,突出投資決策和項目監管兩個重點;由易到難,逐步形成統一的農業投資管理體制;劃分事權,進一步明確中央農業投資重點;統籌規劃,著力解決投資渠道分散及重復建設問題;健全機制,推進項目科學決策;整合投資,逐步解決固定資產投資與事業經費安排形不成合力問題等建議。諶立平和賈金榮(2010)認為,資金作為一種特殊的資源,具有引導和配置其他資源的作用,投融資體制是連接資金供給與需求的重要渠道,是影響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為加快現代農業的建設步伐,必須創新目前現代農業投融資體制。呂守明和文明濤(2013)指出整合的基本原則。一是規劃引導、統籌安排。根據農業農村發展中長期規劃和年度實施計劃,按照事權與財權相結合的原則,堅持整合資金性質不變、安排渠道不變、監督管理不變的原則,整合支農資金和項目,現統籌安排,通力協作。二是集中財力、優化結構。打破行業、區域和部門分割,整合各級財政支農資金,發揮項目資金的聚集優勢,優化投資結構,形成引導效應,集中支持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支撐帶動作用大的重點項目。三是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圍繞優勢產業,選擇一批對農業農村經濟快速發展支撐有力、帶動力強的重點項目和重點區域,集中投入,全力支持,做到投資一項、見效一項。四是創新機制、提高效益。按照扶持政策不變、資金來源渠道不變、單位資金管理權限不變的要求,創新投入機制,確保各項惠農政策落實到農村,直接為農業生產服務。五是強化監管、追蹤問效。強化對項目工程的事前、事中、事后監管,建立健全財政支農專項資金的績效評價體系,確保資金使用安全高效。
三、財政政策支持下農業投資整合研究分析
農業投入的增加對于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意義重大,而加強資金的使用效率以促進政策目標的實現更為重要。從表1中可以看出,在絕對規模上,從2014年的172.39億元到2018年的168.42億元,財政三農支出總量近年都是平穩的投入,特別是在2017年,財政三農支出規模大幅度上升。近年來現代農業、生態農業已經成為VC(風險投資)/PE(私募股權投資)投資新熱點,基于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農業產業規模的增長態勢將長期持續。同時,在國家拉動內需戰略及國民消費支出增長帶來的消費升級驅動下,從表2中可以看出整個農業產品市場規模將長期呈增長趨勢。目前農業產業投資價值正逐漸得到投資者認可,農業投資規模正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各產業基金的出現,有助于農業企業引入專業化PE機構進行戰略擴張,有利于整個農業產業鏈的整合。江蘇省全面貫徹黨的精神,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以系統化的思維豐富完善改革發展的思路和舉措,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全面落實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措施,著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持續深化農村改革,不斷改善農村民生,推動鄉村振興,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從表3中可以看出,從2014年的14958元到2018年的20845元,江蘇省農民可支配收入每年都呈現遞增的趨勢。綜合上述,利用相關分析探討財政三農支出和農民可支配收入、現代農業VC/PE投資和農民可支配收入、財政三農支出和現代農業VC/PE投資三者之間的關系。如表4所示:根據201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重點是聚焦三農問題,指出“要毫不放松抓好農業生產,落實和完善扶持政策,加大農業科技投入,鼓勵發展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從表4中財政三農支出與現代農業VC/PE投資相關系數是-0.5261,說明隨著消費市場的擴張和農業科技進步,國內農產品價值與附加值的深度挖掘和產業價值鏈的延伸與擴張為PE/VC提供廣闊的投資平臺,特別是在諸如高端食品消費市場、農業電商、種業、冷鏈物流、物聯網等領域,資本的加入為新商業模式的探索提供了穩定的資金支持,通過投后培育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提供企業管理和資源整合等方面的技術性支持。但實證結果顯示兩者之間的整合力度互補性只有50%左右,從大背景來看,農業投資整合仍有待加強。財政三農支出與農民可支配收入相關系數是0.3646,說明增加財政“三農支出是增加農民收入進而促進農村消費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徑。在新形勢下加大對農村、農民、農業的有效科學投入,對三農的補助扶持可以直接增加農民的收入,也有助于農業生產方式的改善和效率的提高。現代農業VC/PE投資農民可支配收入相關系數是-0.8924,說明現代農業的痛點之一是農業生產的分散化。現階段中國農業生產仍然以家庭承包的小農經濟為主,區域分散、集中化程度低、規模效應小,且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基礎設施建設等條件存在差異,導致在生產環節的成本較高,也造成了信息傳達、技術普及和質量控制方面的困難。這一生產流通模式是造成農業利潤偏低,尤其是農產品生產端利潤低的主要原因。造成生產分散的原因是現有的農業土地流轉制度妨礙集約化、規模化的實現,進而阻礙農業信息技術的普及和農民收入的提升。
四、思路與建議
(一)提高對農業綜合開發作用的認識持續提高對農業綜合開發作用的認識農業綜合開發是我國農業發展的準則,也是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力才是實現全面小康生活目標的農民的期許。要進一步深化對農業綜合開發作用和地位的認識,充分發揮在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進入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化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推進農村小康建設的新階段,繼續大力推進農業綜合開發,對于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發展農村生產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步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國家財政政策應加大對農業綜合開發的資金整合力度要加大地方財政政策的資金整合力度。農業綜合開發是各級政府共同的目標。要將農業綜合開發地方財政政策配套資金納入預算管理范圍,將年初預算統籌充分考慮,同時預算計劃優先得到保證,使農業綜合開發地方財政政策配套資金的投入依法穩定成長。
(三)積極引導多元化資金整合投入合力開發在農業綜合開發工作中要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加大招商引資的強度,采取補貼、貼息、有償扶持等多元形式,吸引金融資本、民間資本、工商資本、外資等社會資金參與農業綜合開發,增強農業綜合開發“餅”。在招商引資過程中,要堅持市場行為機制,按市場經濟規律調整,通過政府提供的優惠政策、創造良好的環境,通過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示范帶動,有計劃、有重點地引進投資者,實現優劣勢互補,培育主導產業,發展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加快農村小康社會建設步伐,實現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劉克剛,宋微,王振澤.(2005).改革和完善中央農業投資管理體制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86.
[2]諶立平,賈金榮.(2010).論現代農業投融資機制的創新[J],江西社會科學,2010(6).
[3]呂守明,文明濤.(2013).創新農業投融資機制策論,農村經營管理[J],2013(3).
作者:吳政仲 陶境峰 單位:宿遷學院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