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媒體下電視新聞現場直播策略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各類新興媒體層出不窮,以快捷的傳播手段和多樣化的傳播形態,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受眾。在新媒體語境下,傳統媒體如何客觀理性應對,遵循新聞傳播規律,發揮好“喉舌”作用,成為一個重要課題。而作為最能體現新聞真實性、及時性的電視新聞現場直播,如何快速反應搶奪最先最優話語權,正確有效地引導輿論,需要深入研究與探索。
【關鍵詞】新媒體語境;電視新聞現場直播;話語權;傳播力;策略
前蘇聯美學家鮑列夫指出:“現場直播把觀眾帶進此時此刻正在發生的歷史事件之中,這一事件只有明天才能搬上銀幕。后天才能成為文學、戲劇和繪畫的主題”。[1]由此可見現場直播的傳播魅力。在新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現場直播要想更好地滿足受眾知情權,首先要在直播策略上下功夫,更好地建立與受眾的聯系。因此,本文對新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現場直播策略展開探究。
一、電視新聞現場直播的特點分析
(一)尊重受眾知情權
隨著各類新媒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新聞的傳播渠道越來越廣,形式越來越豐富,對傳統媒體形成了挑戰。傳統媒體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公信力與影響力,通過新聞直播的方式,最大程度地滿足受眾的知情權。例如在2020年安徽樅陽特大洪澇災害中,央視直播系列報道就是一次成功的案例。系列報道以《“長河”成“懸河”》為題,在長河水位暴漲之時,快速啟動抗洪搶險電視直播,從上下游情勢分析、勸導人員撤離、防洪墻除險加固、多方部隊支援搶筑第二道防線等多角度多維度直擊新聞現場,體現了央媒的專業和效率,更讓受眾關注災難的同時感受到了正能量,在滿足公眾知情權的同時,也為受眾提供了良好的新聞體驗。
(二)傳播顯現“快”與“真”優勢
首先,電視新聞現場直播可以將受眾快速帶入正在發生的真實事件當中,更加全面完整地展現新聞事件。其次,電視新聞現場直播更具時效性和真實性。電視新聞現場直播一般都是通過長鏡頭來報道事件的發生,減少了鏡頭切換以及剪輯工作,將新聞事件直接呈現在受眾的面前,使得電視新聞節目更加客觀真實,并能和事件的發展保持同步,因此,電視新聞現場直播具有極強的即時性優勢。第三,電視新聞現場直播具有強烈的現場參與感。在電視新聞現場直播中通過鏡頭對事件的發生過程進行記錄,受眾能夠同步感受到現場事件的發生和發展過程,能將受眾的注意力帶入到現場事件中去,受眾會自然而然地參與到事件的發展預測及評論中去,線上線下同步互動,提升了受眾的新聞事件現場參與感。[2]如今,電視新聞現場直播借力手機等多種新型媒體傳播渠道,已經成為當今新聞傳播的主要形式之一。
二、新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現場直播存在的問題
(一)存在“假直播”現象
真實性、及時性是電視新聞現場直播節目的首要特點,但有些媒體為片面追求收視率,存在“假直播”現象。主要形式有:第一,通過對現場進行預先的設置,有記者通過預設好的框架進行現場直播,新聞發展的每一步都被“算計”好,這種新聞直播操作方式,不僅違背了新聞報道的客觀規律,同時也限制了記者對現場新聞事件的把握和客觀判斷,導致新聞事件的全貌無法真實地展現。第二,通過就位錄播的形式充當新聞直播,存在虛假信息。這種假直播新聞報道,不僅是對新聞直播模式的曲解,更讓受眾無法真實了解新聞事件的內容及其發展過程,對電視媒體的公信力形成嚴重的損害,同時還可能對社會秩序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
(二)直播主持過于模式化
當前電視新聞直播通常以“演播室”+“新聞現場”兩個視窗同時展現,基本上都是演播室主持人與嘉賓的交流點評和新聞現場的記者直播反饋穿插進行。電視新聞現場直播節目在實際操作中,常常由于模式化的主持,導致不能突出新聞現場要素;主持人語言公式化,整篇報道感覺像在“背詞”,演播室與現場“連線”嚴重缺乏現場感,不能實時捕捉真正的現場信息,更不能對新聞現場的一些關鍵人物進行及時采訪,導致電視新聞現場直播節目缺乏視覺吸引力,無法發揮出新聞直播的優勢。長此以往將嚴重影響受眾的觀看欲望,對新聞節目的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
(三)主持人綜合能力不強
新聞直播具有較強的不可預測性,這就需要現場主持人具有很強的專業素質、應變能力以及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受眾提供更具價值的新聞報道。然而,在很多電視新聞現場直播中,主持人在抵達紛繁復雜的新聞現場之后,不能根據事態的變化作出最精準恰當的報道,直播整體顯得粗糙片面,缺乏對新聞現場直播內涵的理解,缺少對整個新聞事件的深度把握和方向指引,不能實現現場直播帶領觀眾探尋新聞事件真實面貌的目的,無法發揮新聞現場直播節目的優勢。
三、新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現場直播策略
(一)快速反應搶奪最先最優話語權
現場直播作為電視新聞的“殺手锏”,在新媒體語境下,應利用自身專業團隊在重大活動和公共突發事件中第一時間獲取線索,并在調派記者、直播采訪、專家聯動等各個環節搶占先機,周密策劃搶奪輿論制高點。同時,電視新聞現場直播節目要秉持追求事實真相的新聞原則,在現場直播過程中從受眾的角度出發,挖掘新聞事件內涵,讓受眾更加深入地了解新聞內容及真相,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受眾的信任,穩定收視群體,提升節目的收視率,促進電視新聞節目的健康發展。[3]例如,在2012年北京“7·21”特大自然災害中,央視直播就未雨綢繆,先通過暴雨預警、排水應急舉措、交通線路疏導狀況等做好直播的前期鋪墊。暴雨來襲時,記者迅速奔赴京港澳高速的搶修現場及房山等重災區進行實況報道,再到挖掘“消防員徒步解救350位學生”的感人故事、“一旦被困,我該怎么辦”的應急知識普及、專家分析雨情走勢等,全流程全方位關注暴雨帶來的系列影響,在重大事件發生時傾全力投入報道,第一時間掌握話語權。現階段全國各地融媒體中心建設處于巔峰期,迫切需要建立能實現優質內容生產的集聚平臺,完善快速反應機制,牢牢把握新聞報道的最先最優話語權,彰顯主流媒體的責任與擔當。
(二)融合思維提升新聞直播傳播力
新媒體環境下,現場直播要以融合、多維的方式來滿足受眾群體的實際需求與心理預期,集中最優秀團隊和最優勢裝備,及時根據新聞發展情況對預判方案進行修正,甚至可以“臨陣”推翻已策劃好的方案,根據新聞現場實時情況遞進式推進報道,對新聞核心內容進行提煉并適當放大所具有的新聞價值要點,以融入共情的新聞畫面引發大眾的共鳴,讓直播內容和公眾關注點盡可能同頻共振。要聚焦與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最新政策及會議,采用遞進式解讀方式,緊密結合群眾生活實際,引導群眾從共情進入共鳴,從而達到持續關注的效果。[4]其次,電視新聞頻道要運用融合思維優化直播內容,還要善于學習借鑒新媒體的理念和手法,比如在直播過程中或剛剛結束時,及時拆分或精剪一些短視頻多渠道分發增加新聞熱度,利用手機等智能設備來增強直播互動,并通過微信、抖音、微博等各類傳播平臺進行引流,放大傳播效應。在2021年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的現場直播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就派出了最精英的直播團隊,整合最先進的高空作業平臺、“天線”寶寶拍攝套裝、AI智能跟蹤拍攝設備、“天鷹座”&“天琴座”索道攝像機、直升機、8K轉播車等直播神器,全方位無死角展現大會現場,使得直播畫面大氣磅礴,氣勢恢宏,用最清晰的畫質、最專業的現場剪輯完美記錄了這一歷史時刻。節目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新華網進行現場直播;全國各級廣播電視主頻道、主頻率,各新聞網站、新媒體平臺同步轉播,是新時代輿論宣傳主陣地的大型同步傳播實踐。
(三)注重提升主持人現場把控力
主持人是電視新聞現場報道的主導者,要能讓新聞現場“活”起來。鑒于新聞直播現場蘊藏著諸多不確定因素,主持人還要有極強的應變能力與綜合素質。新聞現場主持人應不斷學習進取、提高專業能力,練就優秀的現場把控能力,成為觀眾的眼睛和耳朵,同時通過解說加強情感沖擊力度。在新聞事件中還要能及時提取相關聯的重要信息與具有新聞價值的線索,精準判斷,保持新聞工作者的敏銳性。要善于用條理清晰的邏輯思維來處理新聞現場發生的相關事宜并應對直播過程中的突發事件。要正確準確地對公眾發聲,輸出正確的價值觀。可以說,主持人綜合水平的高低某種程度上決定了電視新聞現場報道的成敗。也因此,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嘗試建立具有氣象、地震、醫療等各方面專業知識的現場主持人人才庫,針對不同的事件讓具有相關專業知識的主持人出鏡,提升新聞現場直播的專業性和質量。[5]
四、結語
新媒體語境下的電視新聞現場直播,要充分發揮現場直播的優勢,對內容進行不斷優化,增強實時性和現場感,拓展新聞信息的時空維度,將具有價值的新聞內容立體式展現出來,并能夠結合受眾生活實際及關注點,提煉聚焦能夠引起受眾共鳴的新聞內容,提升電視新聞現場直播對受眾的吸引力、影響力,促進電視新聞現場直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注釋:
[1]朱羽君,王紀言,鐘大年.中國應用電視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范宇星.試論新媒體語境下我國電視新聞的現場直播策略[J].傳播力研究,2019(35):85.
[3]卞建軍,王蓮.新媒體語境下我國電視新聞現場直播策略研究[J].今傳媒,2014(02):62-63.
[4]倪朦.新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報道策略的變化[D].安徽大學,2013.
[5]黃曉玲.新媒體語境下我國電視新聞現場直播策略探析[J].數字傳媒研究,2018(03):29-31.
作者:王朱 單位:樅陽縣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