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以微博、微信等為代表的新媒體對傳統的電視新聞產生巨大沖擊,傳統的電視媒體應該如何應對,是每一位從業者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而在當前,融合新媒體尋求突破已經是傳統媒體發展的大勢所趨。
一、新媒體的特點
新媒體(NewMedia)是一個相對概念,也是一個寬泛的概念。眾所周知,四大傳統媒體是指報紙、廣播、電視、雜志,而新媒體是傳統媒體以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利用數字和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服務的傳播形態,以微博、微信平臺為代表,以迅猛的態勢沖擊傳媒市場,發展勢頭之猛令大眾對傳統媒體擔憂。作為借助技術發展的新媒體,它具有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傳播速度快
新媒體環境下,任何一個人,只要憑借網絡或自媒體平臺,都可以即時將信息發送出去,縮減了傳統媒體固有的傳播流程,基本上只保留了獲取信息和發送信息兩個最基本的流程。
(二)波及范圍廣
由于信息的超大量與超強的流動性,新媒體所覆蓋的受眾范圍極其廣泛。不但突破了地域性,還突破了年齡、階層的限制,基本上技術所到之處就有其海量的受眾。
(三)流動性大
相比傳統媒體,新媒體不僅及時迅速和方便快捷,還擺脫了信息非選擇性的劣勢。例如電視,固定的頻道在固定的時間段呈現出固定類型的節目,雖然受眾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頻道,但了解的信息卻不全面。新媒體則以海量的信息與高強度的流動性,能讓受眾第一時間接收最新的信息。而其本身帶有的趣味性也擺脫了傳統媒體的乏味性。
(四)雙向互動性強
雙向互動性是新媒體最具代表性的特點。除了接受信息,受眾還可最大化地參與互動,不但能表達意見、提供觀點,甚至還能形成輿論合力,并迅速將輿論擴散,形成推動事件發展的原始動力。
(五)使信息量呈指數性增長
傳統的四大媒體中,除了電視是通過聲畫結合的多感官途徑達到傳播信息的效果外,其他的基本都是針對單獨的感官來完成傳播。新媒體利用數字、網絡各種技術,將人類不同感官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不僅呈現了聯動的畫面,還能將信息的傳達達到最大化。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人際傳播,還是人與人群、人群與人群、人與媒體、人群與媒體間的多方向傳播。
二、新媒體對電視新聞的的沖擊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以微博、微信等為代表的新媒體對傳統的電視新聞的優勢地位帶來巨大沖擊。
(一)電視新聞的主流地位被動搖
在新媒體之前,電視新聞無論在權威性、影響力和收視率等方面,都是公認的主流媒體,占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然而,這個主導地位隨著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出現了動搖。有機構曾經就網民關于網絡信賴度做過調查,結果顯示,2014年,有超過95%的網友表示,日常大多數信息是從網上獲取,而且相信網上大多數信息是真實可信的。現在幾乎所有的政府部門都開通自己的官方微博、微信等,受眾已不限于通過傳統的報紙或電視等方式來獲取權威信息,這一現實首先導致電視新聞的主流輿論和主流思想的影響力被弱化。
(二)電視新聞“輿論守門人”地位被動搖
電視新聞在傳統媒體主導時代,充當著新聞輿論的“守門人”角色,不但具有引導社會輿論的作用,更有接近信息源的特權,決定信息傳播的內容和深度。而在新媒體時代,傳播者不但可以自由選擇信息,還可以自由信息,導致傳統意義上電視新聞“守門人”無門可守的尷尬境地。
(三)電視新聞的大眾傳播功能被消解弱化以及受眾被分流
長期以來,由于電視新聞是主動向受眾傳播新聞信息,在傳播過程中,傳播模式是自上而下的主導受眾型,甚至完全不需要考慮受眾的意見和參與。而新媒體的出現打破了這個模式,借助技術優勢,任何人都可以便捷地以各種不同方式傳播信息,甚至可以主動制造信息,并參與到信息的傳播中。在這種環境下,受眾反過來成為了傳播過程中的主導因素,使得電視新聞等傳統媒體的傳播功能被消解弱化,最終的結果就是受眾不可避免地發生了分流,尤其是年輕的受眾基本不看電視、不看報紙。
三、與新媒體融合實現電視新聞“借船出海”
隨著傳播環境的變化,傳統媒體整合利用新媒體的技術優勢為己所用已經是大勢所趨,縱觀當下,幾乎所有傳統媒體都在利用互聯網搶時效、爭內容、拼覆蓋,甚至玩個性。
(一)利用新媒體技術優勢實現“搶新聞”
融合新媒體就是要把新媒體的優勢,尤其是豐富的線下資源為我所用,既要在第一時間獲得新聞線索,又要在第一時間借助新媒體的技術制作成新聞產品,“借用”新媒體技術優勢來服務自己的新聞產品傳播,并最終能夠第一時間傳播出去,實現“搶新聞”。2014年7月15日晚上,廣州市發生公交車爆炸突發新聞事件,迅速成為全國關注的頭條,相比廣州本地媒體記者可在第一時間趕往現場,其它新聞單位就鞭長莫及。不過如果條件成熟,其他新聞單位利用新媒體技術,可以做到在速度和效果上與當地媒體媲美。佛山電視臺的當班編輯第一時間從微博上獲得線索,統籌采編資源,發現當時有兩名休假記者在事發現場附近,要求他們立即趕往現場,在毫無采訪設備的情況下,全程用手機作為采編工具,一個小時內就拍攝、采訪到第一手現場信息,并完成剪輯后通過手機3G傳輸到后方,第一時間在新聞節目中播出了現場的直擊報道,而佛山電視臺的官方微博、微信也同步播出,從播出效果來看,這次突發報道信息全面,記者出境流暢,畫面沖擊絲毫不亞于占有先天優勢的省臺、廣州臺和香港TVB同時段播出的新聞,而網絡傳播也絲毫不輸專業的網絡媒體,呈現了一個新媒體技術應對突發新聞的成功案例。
(二)利用新媒體打造“草根智囊”
當然,電視新聞與新媒體的融合,不僅僅局限在利用其技術優勢的層面,二者之間更應該是系統形態的融合,通過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新媒體線下平臺大量存在的意見領袖來制造話題,并通過他們的轉發,引起大眾對事件或者話題的關注和討論,繼而形成輿論和意見,通過這一輿論造勢的過程來帶動大眾對電視新聞節目的關注。新媒體的最大特征是人人都有“話語權”,以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的普及,讓信息傳播和互動變得越來越暢通,一部手機就是一個信息擴散的基本元件,也是一個觀點的發散點,電視新聞要將這些觀點整合,打造成“草根智囊”。例如在全國“兩會”報道中,佛山電視臺在官方微博、微信平臺上搭建“全民議案兩會微站”———全國兩會微社區,利用大數據征集民意、梳理熱點議題,其中,2014年市民呼聲最高的“全民議案”———爭取獲得地方立法權,由全國人大代表在分組討論會上向提出,得到他的充分肯定,今年的全國人大會議審議通過了修改《立法法》的草案,市民的呼聲最終變成現實。今年,從市兩會、省兩會到全國兩會,佛山電視臺繼續通過“全民議案”收集民意和梳理熱點議題,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就有超過40萬市民參與,發起的話題超3000個,包括環保率先立法、全面放開二孩、體檢納入醫保、機場選址等等,記者帶著這些問題上北京,與代表委員互動討論,采訪高層聲音,再傳遞回佛山,成為全市熱議話題,可以說“,全民議案”在電視和新媒體平臺搭建起基層民意和高層決策的輿論場。而通過電視和新媒體的融合“,全民議案”更是成了佛山電視臺獨家策劃的新聞品牌。
(三)利用新媒體優勢打造和推廣新型的電視新聞節目
新媒體開放互動的特點,顛覆了傳統媒體“你播我看”的靶子模式,使得新聞節目充滿發散性,即便在新聞直播中,只要拋出一個話題,就會收到各種各樣的反應,使得節目更加接地氣、更加貼近民眾。比如本臺的民生新聞欄目《小強熱線》,每天都會拋出一個當下關注的熱點話題,通過官方微信平臺與網友互動討論,并在直播中直接引用,讓網友直接參與到新聞的傳播,促進話題在節目和網絡的進一步發酵,并最終形成主流意見。長時間下來,不但節目更加輕松有趣,還使節目具有更大的親和力,又在無形中推動節目不斷自我優化,培養了一大批忠實的粉絲,擴大欄目的影響力,并形成品牌效應。當然,對于任何媒體來說,受眾接受才能廣泛傳播,由于新媒體的傳播具有多渠道、立體式、范圍廣等特點,傳播效果更為突出。當下幾乎所有的媒體都在利用手機、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進行自我推廣,這也是傳統媒體的自我營銷策略,受眾能否從被動接受,轉變到樂于收看節目,新媒體平臺宣傳的作用不可忽視。
作者:羅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