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活形態變遷與工藝美術的開發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回顧上下五千年,中國青銅、陶、漆、瓷等幾種有代表性的工藝美術,我們可以看到日常生活與傳統工藝美術的辨證關系,即前者的形態決定后者的整體面貌,通過后者可以一探前者的究竟。很多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也證實了這一判斷。基于這一判斷,我們在策略層面應該做到:傳統工藝美術產品的“用”與“美”要考慮當代人的使用習慣和審美傾向;要有品牌運營思維;重視新媒體與電商的運用;重視大數據、3D打印等現代技術的運用;注重綠色設計、定制設計等現代設計思想或理念的引入。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蓬勃發展,傳統工藝美術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被重新審視。不僅政策給予了較大的扶持,社會給予了較多的關注,而且在工藝美術教育、產業化發展方面也有長足的發展。雖然我國工藝美術的產業化發展比較順利,但在傳統工藝美術的開發上,還存在諸多問題。對此,很多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或宏觀、或微觀。但筆者以為,工藝美術是生活的藝術,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工藝美術,使用者、創作者的日常生活形態是孕育該時代工藝美術的母體,我們在審視、開發傳統的工藝美術時,應該把它置于那個時代的日常生活中去。這樣,我們才能客觀地看待傳統與當下的工藝美術,才能在開發傳統工藝美術的過程中卓有成效。
一、日常生活形態與工藝美術
李硯祖在《關于消費文化視野下的工藝美術諸問題》中將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分為四類:宮廷貴族工藝、文人工藝、民間工藝和宗教工藝。①其實不論哪個階層的工藝美術都植根于這個階層的日常生活,其形態的變遷勢必會引起該階層工藝美術某個層面的變化。我們翻開一部中國工藝美術史就是翻開一部中華先民日常生活形態的變遷史。誠如田自秉在《中國工藝美學史》序中所說:“工藝美術即是基于人們的生活需要,以滿足人們在衣食住行用等生活領域的物質和精神需要,所以,它既是人們生活方式的體現,也是時代的科學技術、經濟思想、美學思想的形象的折射。”②石器時代,囿于技術條件的落后,先民只能通過打擊、琢制、磨制、鉆孔等技藝制作生產、生活器具,但在石材的選擇上,先民已經十分注重材料的硬度、形狀、顏色、紋理的選擇。后來,隨著技術的進步,石器工藝被金屬工藝取代后,逐漸衍化出玉石工藝。陶器工藝是新石器時代重要的工藝美術。以半坡彩陶為例,先民用靈巧的雙手制作出各種陶器造型,在陶坯半干時,用工具在陶坯表面打磨,再畫上優美的紋飾,最后入窯燒制。在刀耕火種技術條件下,先民用陶器工藝制作出各類水器、食器、飲具等,既豐富了生活,又推動了文明進程。通過陶器上的紋飾,比如人面網紋盆上的花紋,我們可以了解到先民當時的發飾狀況、生產狀況以及“寓人于魚”的特殊意義。③青銅器是我國工藝美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工藝美術門類。制作青銅器需經過煉礦、制范、熔鑄等多個步驟,其類別大體可分為:烹飪器、食器、酒器、水器、兵器、樂器、雜器、工具八類。我們所熟知的青銅器“鼎”,在古代是權力的象征,用鼎有嚴格的等級規定,反映了奴隸制社會的社會秩序,體現了奴隸社會神秘、威嚴、莊重的氛圍。青銅工藝在殷商時代已相對成熟,裝飾紋理也非常豐富,或想象、或寫實的動物紋理較為常見。從中我們也能窺見商代人日常生活的某個側面,比如,通過“饕餮”紋我們可以略知商代人祭祀的細節,通過龍鳳紋我們可以體會到古人在神秘自然面前的無羈想象。但青銅器更多地是被統治階層所享用,普通大眾的生活用器皿還是以陶瓷為主。至春秋戰國時,青銅器逐漸擺脫了作為祭祀用器或禮器的功能,更多地向日常生活用器轉變,其裝飾也出現了一些反映社會生活現實的場面,如宴樂、狩獵等。因此,青銅工藝的發展也印證了日常生活與工藝美術的辯證關系。戰國時期,由于漆樹的廣泛種植,又有輕便、光澤、防腐、防潮的優點,漆器逐漸進入日常生活,漆工藝也成為戰國時期頗具代表性的工藝美術品種。戰國時期的漆器器胎除有早前的木胎外,還新出了木片卷粘胎,漆灰成型麻布裱糊的夾纻,牛皮制作再加以漆飾的皮胎等。漆器品種有耳杯、豆、籩、盤、盒、奩、案、幾、盾、漆瑟等。戰國漆器的裝飾有筆繪、針刻、銀扣、描金等,紋樣包括:動物紋、云氣紋、幾何紋、新興的社會生活紋等,紋樣細膩、形象生動、清新活潑。戰國漆藝由于漆樹大量種植而盛行的現象,也從側面反映了工藝材料有時也決定著某種工藝的興衰。瓷器工藝,可說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工藝美術門類,“中國”的英文“China”即“瓷”的意思,可見瓷器工藝對中國的重要意義。學術界把商代的釉陶稱為原始瓷器,是為瓷器的萌芽。漢代的早期瓷器取得了較大成就,燒成溫度已達1300℃,以青瓷為主。六朝時,瓷器工藝取得了突出成就,瓷器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器皿的主要品種,開始取代銅器和漆器的地位。六朝青瓷裝飾上蓮花紋和忍冬紋的大量運用,動物紋向植物紋的轉變,反映社會生產力提高后,審美領域逐漸擺脫宗教神化思想的約束,轉向欣賞自然花草。隋代時,已能成功燒制白瓷,開創了我國陶瓷史上的新紀元。唐代瓷器日漸向實用化方向發展,仿生器形多向植物形轉變,唐三彩更是聞名遐邇。宋瓷是我國工藝美術的杰出代表,是瓷器發展的鼎盛時期,生活用品領域幾乎代替了金屬、漆器制品。宋瓷的藝術成就非常高,其造型簡潔典雅,器皿比例尺度完美,諸窯風格各異、百花爭艷。元代瓷器總體較為衰落,比較有成就的是青花瓷。元青花瓷色白里泛青,深受人們喜愛,自元以后成為主要品種。明代的白瓷也是我國瓷器史上的一個新高度,此后瓷器以白瓷為主。清代至民國,瓷器工藝總體上開始走下坡路,至新中國后始有改觀。以上大略地介紹了我國幾個有代表性的工藝美術種類,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日常生活和工藝美術的辯證關系。我們常說藝術源于生活,其實藝術也決定于生活、植根于生活、受生活制約。工藝美術創作者和使用者所處的日常生活環境,包含但不限于當時的經濟、科技、生活方式、審美等,該日常生活環境決定了這一時期工藝美術的整體面貌。因此,石器時代的生產力水平決定了先民不可能創造出后世玉雕那樣精美的工藝產品;新石器時代先民的世界觀、審美水平決定了人面網紋盆的整體面貌;商代冶煉技術的進步、祭祀的社會習俗、混沌的宇宙觀等同樣決定了商代青銅器的藝術特質。其它,如戰國的漆器、六朝之后的瓷器等莫不如是。當我們想要了解一個社會的經濟、科技、生活方式、審美時,我們可以通過審視屬于這個時代的工藝美術品得出答案,因為它是這個時代的一面鏡子。總之,當我們面對某個時代的工藝美術時,應該把它還原到那個時代去,才能知道它之所以呈現如此風貌的原因。而傳承到后世的工藝美術,它產生于先前的時代,但也屬于當前的時代,我們既要把它還原到過去的時代,更要把它置于當下,用新眼光去審視它,因為它又有了新的“日常生活”,這種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的思維在我們開發某種工藝美術品時顯得尤為重要。
二、工藝美術開發研究現狀
傳統工藝美術的開發熱潮已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很多研究者對此做了深入、客觀的研究。這些研究多在分析問題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對策,其中不乏真知灼見,但鮮有從日常生活形態變遷的角度分析工藝美術的開發。以下對上述研究做一簡單的歸納總結。劉曄等的《當前民間工藝美術保護出現的問題及其對策》④開門見山地指出當前民間工藝美術保護中存在的問題:政府保護力度小,重申報、輕保護,存在“建設性破壞”與“保護性破壞”問題。文章也給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保護生產業態、建立“一村一品”,開發假日經濟,創建民間保護的“中國模式”。誕生于歷史時期的工藝美術流傳至今,其原先生存的土壤變了,它遇到了新的“日常生活”,于是只能保護起來。然而,保護只是人為施加外力延續其生命。如果能在“問題—對策”模式基礎上,進一步追根溯源,則更有益于探尋問題的本質。同樣是研究工藝美術的問題或矛盾,有的研究則不僅指出表層的問題或矛盾,更追本溯源式地探究表象背后的深層次邏輯。這類研究更容易抓住問題的本質,也能提出更令人信服的對策。徐藝乙在《當下傳統工藝美術的問題與思考》⑤中,從工藝和美術、傳統與創新、文化與產業三方面思考了當下傳統工藝美術的問題。文章認為,材料、工藝、形態是確立傳統手工藝評價標準的基礎,把作品通過工藝手段做的像美術品一樣是沒有意義的;創新方面,基本要求是繼承傳統,唯如此才能有所創新;文化的差異性要求與產業的標準化要求存在悖論,工藝美術的產業化要認真商榷。此文的思考深邃而又切中要害,更多地是集中在工藝美術的生產方面。當然,工藝美術的開發不僅限于此,還包括流通、貿易、品牌運營等。李硯祖的《物質與非物質: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與發展》⑥,在回顧中國傳統工藝美術歷史和總結其當代價值的基礎上,指出其三大矛盾:經濟產業與文化事業、技術更新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變遷與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與該文一樣,邱春林的《工藝美術保護與發展中的文化矛盾》⑦也論及了傳統工藝美術在全球化時代遇到的手工制作與機器生產、用與美、經濟事業與文化事業、文化丟失與文化再生、文化保護與文化自覺等五大文化矛盾。文章認為工藝美術不能一味拒絕現代技術工具;工藝美術的“用”要適合當下的生活,其“美”要喚醒當代人的審美情感;工藝美術有經濟和文化雙重屬性;在發展過程中伴隨著文化的丟失和再生,要把好的傳統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積極面對新的時代和機遇,創造更文明、和諧的生活方式;那些發展比較好的工藝美術貼進了現代生活,接受了現代文化邏輯。文章從比較寬泛的范疇思考工藝美術的發展與保護,而不是局限于工藝美術產品的創造,其對工藝美術所持的發展眼光與本文的邏輯也是不謀而合的。潘魯生在《工藝美術的復興》中也有類似的觀點,在談到工藝美術復興的希望時他說:“面對社會經濟、生產條件、生活方式、文化環境、藝術思潮、流行時尚的演化與發展,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不排斥新材料、新工藝的實驗與探索……”⑧只不過本文把這些演化與發展都納入到“日常生活形態的變遷”這一概念之下。面對傳統工藝美術時,上述研究所持有的發展眼光在其它研究那里也得到了回應,這種辯證的發展研究也正是本文所推崇的。李硯祖在《社會轉型下的工藝美術》中,敏銳地認識到信息時代的工藝美術正處于轉型之中,他認為,歷史上的工藝美術創新是自發的,今天的創新則是自覺的。在提到工藝美術的傳承與創新時,他告誡說,“當代工藝美術的創新和發展應是自發性與自覺性的結合,不能違背工藝美術發展的規律而搞所謂的‘創新’。”⑨吳玉紅的《清秀神俊韻逸灑脫—玄學對魏晉工藝美術風格的影響》選取魏晉這一特殊歷史時期作為研究的時間節點,以江浙青瓷和畫像磚為例,論證了魏晉社會生活方式、審美標準的變化對工藝美術風格的影響。文章認為,對清秀神俊、韻逸灑脫的推崇,使得這一時期工藝美術的風格,一改漢代的渾樸、神秘與熱烈。該文雖然沒有上下五千年的縱論,但也符合生活形態決定工藝美術風格的哲學判斷。綜上,學術界對傳統工藝美術的研究,主要側重于三個方面。或者研究當前工藝美術界存在的各種問題和矛盾;或者研究新形勢下傳統工藝美術怎樣以發展的姿態,適應新形勢、取得新發展;或者對某個具體問題進行個案式研究。如前所述,對于“問題—對策”式的研究,可以在提出對策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挖掘問題或矛盾背后的深層次邏輯,抓住問題的本質。傳統的工藝美術在新時代如何發展,本文認為應該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問題,從日常生活形態的變遷角度切入,也只有如此才能讓傳統工藝美術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迎刃而解。
三、傳統工藝美術開發的新策略
在傳統工藝美術擁有利好政策支持和良好發展勢頭的大環境下,基于日常生活形態的變遷與傳統工藝美術之間辯證關系的判斷,以及對學界以往研究的再研究,本文對于新時期傳統工藝美術的開發也提出相應的策略。這些策略認識到日常生活形態的新變化,并主動順應新形勢,它是全方位的,不僅包括具體產品的開發,還涉及產品的運營、貿易,新的社會環境和媒體環境、新技術、新思想等。即從開發的全產業鏈流程,及開發的內外環境方面統一思考。第一,傳統工藝美術產品的“用”與“美”要考慮當代人的使用習慣和審美傾向。“傳統”的工藝美術誕生于“傳統”的日常生活,當“傳統”生活進入到“現代”生活,就需要適合“現代”。這不是孰優孰劣的問題,而是關乎“傳統”是否能夠被接受的問題。以蕪湖鐵畫為例。蕪湖鐵畫被譽為中華一絕。它始創于明清,誕生于安徽蕪湖,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康熙年間,蕪湖鐵匠湯鵬受畫家蕭云從啟發,創制出具有“鐵為肌骨畫為魂”的蕪湖鐵畫。作為安徽省第一批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蕪湖鐵畫,是我國工藝美術文化寶庫中的珍貴遺產。然而,蕪湖鐵畫當前也面臨著現代轉型的問題。鐵畫始創時,受到文人士大夫喜愛,其“用”以收藏價值為主。現如今,鐵畫要煥發新的生命力,就需要開發出鐵畫更多的用途,比如環境裝飾、旅游紀念品等。其審美格調,也不能僅局限于梅、蘭、竹、菊、迎客松等傳統題材,而應該吸納更多與現代人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題材,創造出符合現代審美習慣的美學風格。第二,要有品牌運營思維。中國各地的傳統工藝美術品種琳瑯滿目,每種工藝美術產品的商業開發者也為數甚眾。分散經營的做法既容易導致資源的浪費,也擠壓了眾多開發者的生存空間,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品牌運營的做法,既可以發揮贏者通吃的馬太效應,也可以使得分散的開發者,根據各自實力謀求產業鏈上符合自身條件的定位,從而真正做大、做強工藝美術產業。還是以蕪湖鐵畫為例。蕪湖鐵畫名聲在外,蕪湖地區的鐵畫公司并不在少數,但大家各自為戰,互相競爭,并沒有真正的強者出現。在這種情況下,應該秉持品牌運營的理念,把“蕪湖鐵畫”當作一個品牌來運營,扶持一到兩家大而強的鐵畫公司,發揮其領頭羊的作用,其它小的鐵畫公司可以發揮自身優勢,在研發、制作、貿易等環節發揮用武之地。第三,重視新媒體與電商的運用。當前的時代,是新媒體的時代,也是電商的時代,新媒體與電商已經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產業的發展,都不應該忽略此二者的存在,工藝美術產業亦是如此。因此,工藝美術產業經營者可以通過手機、微信、微博等新媒體與產品消費者、研發者、經銷商等進行實時互動,打破信息不對稱,讓創意、資金、信息等各路資源流暢地進入產業,促進產業蓬勃發展。電商之于工藝美術產業的作用更是如此。電商的存在打通了開發者到消費者之間的各個通道環節,也擴大了產品的銷售空間,使得其進入國際市場更加便利。第四,重視大數據、3D打印等現代技術的運用。前文介紹過中國工藝美術史上幾種有代表性的工藝美術門類,我們不難看出技術的進步對于工藝美術發展的重要意義。當前,我們可以運用大數據發現工藝美術品消費者的某個消費習慣,或符合人體工學的某個設計細節,或符合某個科學的產品流通細節等。我們也可以運用最新的3D打印技術制作工藝品設計模型,或某個產品零配件等。當然,可用的現代技術不僅僅限于大數據和3D打印技術。對于傳統工藝美術的開發而言,我們對任何新技術的誕生都應該持樂見的態度。第五,注重綠色設計、定制設計等現代設計思想或理念的引入。當前,我們對傳統工藝美術的開發不能把它與現代設計思想隔絕開來,而應該主動擁抱現代設計思想,大膽嘗試、勇于試錯。唯有如此,傳統的工藝美術才能更有魅力與活力。比如綠色設計,這是一種誕生于上世紀80年代的設計思潮,它強調設計產品的環境屬性,推崇3R原則(Reduce、Reuse、Recycle),主張減少環境污染和能源消耗,提倡產品和零部件的回收再利用。綠色設計思想很有必要納入到傳統工藝美術的開發之中。大家知道在玉雕產品的開發過程中,玉石是不可或缺且不可再生的原材料,但時下一些地方為眼前利益開發出許多低質量的玉雕產品,本質上是對資源的一種浪費。瓷土之于瓷器開發也是同理。時下一些地方用瓷做酒的外包裝,一次性使用之后的瓷瓶也是對資源的巨大浪費。
結論
日常生活形態決定工藝美術的整體面貌。因此,在進行傳統工藝美術開發時,我們既要把它還原到過去,更要把它置于當下,用新眼光去審視它。基于此,當下進行傳統工藝美術開發時,我們應該把它貫徹到我們的開發策略中去。這些策略包括:傳統工藝美術產品的“用”與“美”要考慮當代人的使用習慣和審美傾向;要有品牌運營思維;重視新媒體與電商的運用;重視大數據、3D打印等現代技術的運用;注重綠色設計、定制設計等現代設計思想或理念的引入等。
注釋:
①李硯祖:《關于消費文化視野下的工藝美術諸問題》,《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第84頁。
②杭間:《中國工藝美學史》,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年,第7頁。
③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史》,東方出版中心,2005年,第13頁。
④劉曄等:《當前民間工藝美術保護出現的問題及其對策》,《美術與設計》,2014年第6期,第125-129頁。
⑤徐藝乙:《當下傳統工藝美術的問題與思考》,《貴州社會科學》,2014年第3期,第29-33頁。
⑥李硯祖:《物質與非物質: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與發展》,《文藝研究》,2006年第12期,第110-115頁。
⑦邱春林:《工藝美術保護與發展中的文化矛盾》,《文藝研究》,2006年第12期,第119-126頁。
⑧潘魯生:《工藝美術的復興》,《裝飾》,2014年第5期,第34頁。
⑨李硯祖:《社會轉型下的工藝美術》,《裝飾》,2014年第5期,第29頁。
作者:史啟新 陳黨 單位:安徽工程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