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互聯網課程和大學教育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互聯網課程是網絡教育得以長足發展的基礎,是傳統教學的有益補充,是增強現代大學教育教學效果,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的輔助工具。本文探討互聯網課程對大學教育的輔助作用及其存在的不足,以期為大學教育的發展提供新的視角。
關鍵詞:互聯網課程 大學教育 輔助
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快速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們接收信息并反饋信息的方式,同時也改變了人們的學習模式,越來越多的人們選擇從網絡上獲取學習內容,并在網絡教育平臺上依照自己的步伐進行學習,滿足自身的個性化學習需要,通過網絡教育課堂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不斷提升自身的知識積累及綜合能力。網絡教育的興起與發展使得互聯網課程應運而生,而高質量的互聯網課程是網絡教育得以長足發展的基礎,與此同時,互聯網課程還是傳統教學的有益補充,是增強現代大學教育教學效果,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的輔助工具。
1關于互聯網課程
互聯網課程是通過互聯網表現某門學科的教學內容、目標體系及其開展網絡教學活動的總和,顧名思義,互聯網課程需要依托互聯網進行傳遞、處理與交流,且其表現出來的教學材料具有特定教學功能結構及教學內容結構,為學習者提供教育信息資源的相關問題。作為一種有別于傳統課程的新型課程表現形態以及新的教學內容載體,互聯網課程特有的教學功能及教學策略為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礎和條件。我們在探討互聯網課程的概念時,不能簡單地將其等同于互聯網課件、互聯網學習資源、互聯網教學平臺這些概念,而應認清互聯網課程主要由教學內容系統、虛擬試驗系統、學習導航系統、學習工具系統、教學環境系統、教學評價系統等內容構成,而互聯網課程的學習過程具有共享性、交互性、自主性、協作性、開放性等特征,在這些特征中,最為主要的特征是其共享性與交互性,其余的特征均是這兩種特征的衍生,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是體現其共享性的有力支撐,其交互性則需要實現師生交互、生生交互及人機交互。學習者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依托互聯網資源共享、交互學習等特征,自主開展學習活動,從而達到獲取知識,運用知識來解決問題的目的,互聯網這樣一個開放的環境能夠給學生以較為豐富的外部刺激,而其協作性、自主性、交互性、共享性的學習過程能夠有效調動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2互聯網課程對大學教育的輔助作用
2.1互聯網課程豐富了大學教育的資源環境
傳統教學課程中,學生通過課堂環境中教師所提供文字信息、圖片材料、模型、影像信息,或是通過自行到圖書館查閱資料來獲取學習資源,具有一定的時間局限性及空間局限性,因而學生學習資源的獲取也極為有限。互聯網是傳輸信息的媒介與載體,其開放性、共享性等特點使其匯聚了豐富的各項資源,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大量的教育教學資源。大學教育運用互聯網課程輔助教學,將信息技術與教育進行有效融合,有效整合各項學習資源,可以極大地豐富大學教育的資源環境,在互聯網的課程資源庫中收納了大量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學習資源,包括教學課件、教學視頻、音頻、動畫、教學圖片及相關試題等,使學生得以沖破時間與空間方面的局限性,拓展學習的內容,滿足自身學習的需要。
2.2互聯網課程提升了大學教育的教學效果
將互聯網課程具體應用與教學當中,就是我們常說的網絡教學,這種利用互聯網作為教學傳輸系統,利用互聯網的特性與資源創造出區別于傳統教學的學習環境,擁有者其他形式的教育及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優勢。互聯網課程共享性、開放性的學習過程特點能實現學習資源的獲取與信息的共享,而其交互性、協作性的特點則為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多重交互、協作交流提供了較好交互平臺,有利于相互學習和解決問題,其自主性的特點則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開展,教師再從旁適時啟發學生思考,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因而互聯網課程有效提升了大學教育的教學效果,有利于培養創新型的大學人才。大學教育應加強對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從而營造出一種支持多種教與學活動的全新信息化教學環境,改變傳統課堂教學結構,真正將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轉變為“主導—主體相結合”的教學結構,在繼承傳統教學及理論基礎的精華這一基礎上,將互聯網課程作為傳統教學的有益補充,客觀地研究并分析互聯網課程及網絡教學,取其所長,與傳統教學進行優勢互補,實現二者的優質整合,不斷提高大學教育的質量及效果。
3互聯網課程輔助大學教育存在的不足
互聯網課程在大學教育中發揮出了較大的輔助作用,在其發揮作用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一定的瓶頸。許多學生在傳統教學模式下,養成了依賴教師課堂授課、教師督促學習的習慣,等、靠、要的思想意識嚴重,自學能力不是很強,在自主性及開放性的互聯網課程學習過程中往往感到無所適從,甚至有部分學生會產生排斥心理。加之有的大學教師在心理層面上沒有徹底擺脫自身作為教學主導的身份,往往不自覺地以知識主宰者的視角為學生勞心勞力,甚至產生代辦的想法,不利于學生自主找出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的培養。互聯網課程這個龐大的信息庫中,擁有大量的信息與極快的信息流速,一旦學生在接受信息、處理信息及利用信息的能力稍顯不足,便會感到力不從心,甚至在浩瀚的信息環境中迷失目標,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而互聯網課程輔助教學的過程中,學生依靠互聯網、面對著計算機進行人機交互學習,缺乏師生間及學生之間面對面的情感交流互動與必要的人文關懷,容易產生人際距離疏遠、人際關系冷漠等方面的問題,增加了學生的憂郁感和孤獨感,大大降低了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傊没ヂ摼W課程輔助大學教育,需要在遵循素質教育理念統攝的基礎上,取其所長,進行多方面的優勢互補,正視不足,不斷改進,切實促進大學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郭.教育的“技術”發展史[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1.
[2]溫巖,郭,侯建軍“.引領”在網上異步教學中的效果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