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族地域文化如何融入大學語文課程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語文課程的產生,本身就起源于我國歷史悠久的漢語言文化,且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具有多元文化特征的多民族國家。語文教學在我國的教育系統中屬于一類非常核心的基礎課程類型。當語文課程學習到了大學階段,其內容的發散性和多元性特征就更加凸顯出來,而民族地域文化,使以不同地區為區分標準的一種特有的文化類型,將其融入高校的大學語文課程中,對于漢族學生來說,有利于其了解豐富的民族文化內容,對于少數民族學生來說,則是促進其提升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取得良好學習效果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民族地域文化;高校大學語文;教學
1兩者融合的作用分析
1.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無論到了哪一個學習階段,學習興趣都是關系到學習效果和質量的一個重要元素。而越是到了學生的學習思維和能力已經逐漸成熟的學習階段,學習興趣的培養難度越高。而在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中適當的引入一部分民族地域文化的內容,對于引發學生的興趣有非常顯著的促進作用[1]。一方面,民族地域文化具有顯著的地域性特征,且少數民族的文化中,其閃光點和特色都十分鮮明,這對于長期在傳統教學模式和學習內容中開展語文學習的學生來說,無疑使得其語文學習的內容更加富有新鮮感和吸引力。而且,在現階段的教育環境下,高校中的少數民族學生的數量和規模都有一定的提升,如果在傳統的課程學習過程中能夠接觸到其本民族的地域文化的內容,必然會使其產生一種親切感,并提升其參與學習的動力和興趣。另外,對于本來就處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大學生來說,部分民族地域文化內容在語文課程中的融入,給了他們更多的觀察和實踐的機會,這種能將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的學習狀態,必然能維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同時,對于學生的課程學習效果,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該文所討論的西藏地區的大學語文教育,就是利用本地區處于少數民族聚居區的優勢,力求實現當地民族地域文化與高校語文教學的融合。
1.2培養學生語文綜合素養
進入到大學的學習階段,語文學習的目的和內容就不應當僅僅局限于語文知識的學習上了,而其更重要的任務,應當是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文化素養。這與新課標背景下,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高度契合。而民族地域文化的融入,實際上是將一種更多元的文化元素融入到了語文課程的教學中,這不僅給學生提供了一個便捷而全面的,了解中華民族地域文化的渠道,另外,也可以使其通過對比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而這種表現在人們的生活習慣、工作狀態、學習狀態上的差異,可以隨時帶給學生切身的體會。在對比和觀察中更加清晰的認識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內涵和精神。在思想上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并在此過程中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和文化水平,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2]。
2以西藏地區問題探尋兩者融合的路徑
2.1西藏地區民族地域文化內容簡析
民族地域文化的概念,實際上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一個地區的地域文化,實際上包含了這個地區的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建筑設計文化、宗教信仰文化等。西藏地區的地域文化特色,主要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為依托,在藏區的文化中,高原美景、雪域風光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這種宏大遼闊自然景觀背后,實際上折射出藏區人民的起源于游牧民族的開闊眼界和博大胸襟。而西藏地區的建筑文化也是其民族文化中非常有特色的一部分。屹立在青藏高原上的布達拉宮,就飽含著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智慧。另外,像藏族服飾、青稞酒,都是西藏地區在飲食文化和服飾文化上的鮮明特色。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藏區文化與大學語文課程融合具有豐富性的優勢。
2.2融合路徑探討
首先,在編寫教材的階段,就本著融合的理念。目前西藏地區所用用的大學語文課程教材是2015年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編寫出版的《大學語文》,該教材就是以融入民族文化為原則的前提下編寫而成的。在這版語文教材中,將藏族作家丹增的《憶母校》收錄其中,另外,還包括了我國其他地區的一部分典型,散發著濃厚的地域文化氣息的文章進行了收錄,如陜派作家賈平凹的《秦腔》、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節選等,這種將各地區不同的,滲透著民族地域文化氣息的優秀文學作品進行收錄的形式,就是在語文教學的內容結構安排上,實現了兩者的融合[3]。其次,在教師隊伍的培養上,注重團隊的多元性。與多元的民族地域文化一樣,要想將其與大學語文課程實現完美的融合,教師的作用不可忽視。雖然到了大學階段,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要求都傾向于自主學習的形式,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的作用被弱化,而正相反,對于大學生的教學輔助和引導,更需要教師隊伍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水平[4]。以該文的西藏地區學校為例,地域上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該地區教師在信息資源和先進教學理念與方法的獲得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高校更應該重視教師的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在融入民族地域文化的教學要求背景下,校方應當更加積極地為教師提供了解民族地域文化的渠道,并組織教師間的互動交流,使其自身首先具備一定的民族文化知識積淀。以便進一步將其傳達給學生。最后,適當應用主題式的教學方法,促進民族地域文化的融合。這種教學方法的加入,實際上是從豐富教學模式的角度提出的一種實現融合的途徑。因為不同地區的地域文化具備這鮮明的特征和顯著的差異,因此,在將其與大學語文課程進行融合時,為了加強教學的針對性,提升教學效果。教師結合具體的課文內容,適當采取主題式的教學方法展開教學,例如,在西藏地區,以藏區文化為主題開展語文教學實踐活動的教學方式,就具備一定的經驗。除了整體上的主題確定,教師還可以針對豐富的地域文化內容中不同的側重點,將其確立為課程的主題展開教學,如藏區的服飾文化,就可以單獨的作為一個民族文化的探討主題存在。在實際的教學開展過程中,教師還應當注意除了主體活動內容外,應當給學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和討論空間,讓其就民族文化的學習主題提出個人的具體觀點,在交流中促進其對民族文化與語文課程的關系有一個更加清晰的了解。同時,也實現了地域民族文化在其思想上的深刻影響和作用。
3結語
綜上所述,在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中,民族地域文化的融入不僅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加多元的學習內容,調動起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使學生對民族文化的內容和內涵更加深入全面的認知。尤其是在大學階段的語文學習中,多元化內容的融入,實際上也給培育學生多元的思維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因此,高校的大學語文教師,應當在結合本地區民族文化特征的基礎上,通過適當的途徑實現民族地域文化與語文課程的融合,實現促進教學效果,提升教學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玥瓊.以地域文化資源拓展大學語文教學實踐與思考[J].中國民族博覽,2018(1):272-275.
[2]張友燕.論區域文化融入大學語文教學的可行性[J].考試周刊,2016(19):21.
[3]陳建清.基于地域文化的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7,3(7):111.
[4]王娟.論少數民族文學融入大學語文教學的必要性與策略[J].亞太教育,2016(1):88.
作者:張海峽 單位:西藏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