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城區道路改擴建總體方案設計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城市道路改擴建是行之有效的緩解交通擁堵的措施。然而,中心城區現有建設條件錯綜復雜,對道路拓寬設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通過分析城市道路改擴建的設計特點,提出了針對性的設計原則;結合上海金沙江路的設計實例,提出了整體設計思路。
關鍵詞:中心城區;道路改擴建;潮汐車道
近些年,我國城市發展迅速,機動車保有量逐年攀升,許多中心城區既有城市道路規模已經無法滿足現狀交通需求,出現了較為嚴重的交通擁堵現象。早晚高峰車輛行駛緩慢,交叉口通行能力不足,快慢交通干擾嚴重,公共交通與社會車輛矛盾凸顯,諸如此類的問題層出不窮。基于現狀條件的道路拓寬改建是改善交通條件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中心城區現有建設條件錯綜復雜,建筑邊線、規劃用地、地下管線、用地權屬、附屬設施、現狀綠化、軌道交通、沿線影響、建設成本等都是設計的制約因素。本文針對中心城區道路改擴建的特點,分析了針對性的設計原則,結合上海金沙江路道路改擴建工程實例,提出了合理設計方案。
1改擴建設計特點
城市道路改擴建設計是一項系統工程,較之新建工程、公路工程,有著獨特鮮明的特點,尤其是中心城區,基本的生活秩序、街區邊界、城市文脈已經形成,道路改擴建在提升交通功能的同時,必須全面考慮現狀的特點進行精細化設計。
1.1建設邊界條件錯綜復雜
中心城區已經具備了基本的基礎設施以滿足現有城市的運轉,所以道路改擴建設計既要考慮對現狀的保留利用,又要在合理的情況下梳理調整現狀邊界以滿足擴建需要。主要的建設邊界條件有:建筑邊線、圍墻、綠化、河道水系、權屬劃分、附屬設施等。此類既有的邊界條件是拓寬設計最重要的控制因素。規劃紅線是將道路設計的范圍合法化,那么既有的條件又限定了改擴建設計。
1.2各功能區協同優化提升
城市道路要滿足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綠化景觀、附屬設施等各類功能分區的需求。改擴建設計時需將各功能區協同優化提升。一味的提升機動車通行能力并不是最優秀的設計。綠色出行、快慢交通協同發展對城市道路設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慢行交通、公共交通出行便捷安全,參與交通舒適,必然會分流機動車流量。因此,各功能區的協同優化提升是綜合提升交通條件的重要內容。
1.3地下構筑物的協調設計
城市道路的另一大特點就是地下構筑物復雜,公用事業管線密布,地道、地鐵、地下室較多,地下構筑物是拓寬設計的重要控制因素。地下管線的搬遷和保留往往對工程的費用控制以及可行性產生重大的影響。設計中還需充分調查分析地道、地鐵等構筑物的位置及標高,采取合理的保護和避讓措施。因此,中心城區的道路改擴建項目在權衡設計方案的同時,需要進行大量的協調工作,以達到交通、社會共贏的效果。
2改擴建的設計原則
城市道路改擴建工程不同于常規的新建工程,其設計原則主要有以下幾點:
2.1以達到交通和社會共贏為原則
中心城區用地緊張,道路改擴建設計時需充分調查現狀情況,全方位權衡拓寬的效益與對沿線影響的利弊。按照規劃紅線實施確實有困難,在對沿線居民、環境產生重大不利影響的情況下,需合理調整道路拓寬改建方案,從而實現交通功能和社會效益均衡最大化的目標。
2.2以提升交通功能、減少交通擁堵為原則
道路拓寬改建的核心目標是提升交通功能。這種提升是多方面的,包括增加機動車道、分隔快慢交通、減少機非干擾、優化交叉口及公交站臺的設置等,改擴建設計時需地盡其用,針對每一個節點進行精細化設計。
2.3以協同人、機、非舒適參與交通為原則
城市道路組成復雜,以人為本,改善非機動車及行人出行的安全性和舒適度。提升人非慢行交通空間品質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合理的行道樹種植、宜人的城市家居設置、舒適的道板鋪裝、便捷的到發環境都是改善慢行交通舒適度的重要因素。
2.4以尊重沿線現有風貌、適度提升為原則
中心城區既有的城市風貌是歷經時日沉淀下來的,在道路改擴建設計時需充分尊重現有風貌,全面考慮道路U型空間的整體性,對整個街區進行適度提升[1]
3工程實例
金沙江路是中心城區1條重要的東西向次干路,連接外環、中環、內環,溝通三大城市分區。現狀沿線分布有住宅、商業、教育、綠化用地,地下與運營軌道交通共線。現狀為雙向4車道、機非混行的城市道路,交通壓力較大,尤其是早晚高峰擁堵現象明顯。道路條件與出行需求產生了越來越明顯的矛盾,而且沿線街道風貌老舊,因此該項目的改擴建顯得十分必要。
3.1車道規模論證
車道規模論證是從機動車通行能力的角度,確定路段的服務水平,是改擴建設計的重要依據。金沙江路現狀雙向4車道、機非混行,交通擁堵現象嚴重,路段服務水平較差,為不穩定的交通流、擁擠、不能忍受的延誤。本文分別計算分析了4車道、5車道、6車道的早高峰遠期飽和度/服務水平(見表1)。若維持現狀雙向4車道的規模,遠期飽和度>1,形成強制性車流(阻塞);若采用潮汐車道(5車道)的規模,能有效改善早高峰時段的服務水平,遠期飽和度均<1;若采用雙向6車道的規模,將可以形成穩定車流的臨界狀態,顯著提升服務水平。單純從服務水平的角度分析,4車道已無法滿足遠期交通需求,需進行改擴建設計,推薦采用雙向6車道的建設規模,但是改擴建工程仍需考慮紅線寬度、沿線的拆遷情況、交通適應性、人非出行環境等因素,滿足整體的交通和社會效益,綜合確定方案。
3.2橫斷面布置
5車道方案是基于現狀較為明顯的車流量潮汐特點而提出的[2](見圖1)。其主要的設計意圖:在盡量保證現狀小區圍墻不動的條件下,將現有車行道調整為機動車道,通過新增側分帶保護現狀行道樹,減小機非干擾,通過對路側綠化占用,增大非機動車道寬度,實現機非分離,顯著提升道路通行能力。該方案對現狀交通、沿線小區、行道樹及管線影響最小,景觀性好。關于路段采用3m寬度機動車道的論證:為保護現狀行道樹,側石向南北兩側各退界0.25m已是最大尺度,否則現狀行道樹則無法保留,因此機動車道寬度僅為15.5m。本次機動車道寬度按照3m計取,與現狀車道寬度保持一致,且現狀交叉口間距較近(平均約200m),實際運行速度較小,因此基于本段道路特殊的建設條件,考慮到5車道方案能夠明顯提升道路通行能力,緩解現狀高峰時段擁堵壓力,通過征詢綠化、交警等部門,本次采用3m寬度的機動車道。6車道方案是基于按照規劃紅線實施的條件而提出的(見圖2)。其主要的設計意圖在于:通過征收道路紅線內土地,設置標準的道路橫斷面,快慢交通各行其道,道路綠化景觀豐富。但是該方案對沿線影響較大,中心城區改擴建項目按照此類斷面實施阻力較大,涉及部分小區圍墻退界、房屋拆遷、全線行道樹搬遷等[3]。
3.3總體方案綜合比選
本文從交通功能、人非慢行空間、景觀功能、對現狀交通的影響、行道樹保留情況、房屋拆遷、總費用等7個方面對整體方案進行了綜合比選,雖然6車道方案的道路功能最佳,但是需涉及10幢多層房屋拆遷,對周邊居民影響大,工程費用高,在綜合權衡道路功能、社會效益后,推薦采用5車道方案(見表2)。
4結語
本文結合典型工程實例,分析了中心城區道路改擴建項目的特點,提出了滿足道路功能和社會效益的設計方案。道路改擴建項目是一項涉及面廣的復雜工程,結合項目仍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地制宜,制定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1]丁若愚.城市道路改擴建工程設計實踐探討[J].科學技術創新,2019,21(11):127-128.
[2]施晶.潮汐車道的改造方案[J].上海建設科技,2020,41(2):39-46.
[3]劉燕.城市道路改建工程設計探討———以水西路改造工程設計項目為例[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7.
作者:余豫新 龐付強 單位:上海市政交通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