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產后出血婦產科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6年10月至2009年7月我院分娩產婦3182例,其中產后大出血42例,發生率1.32%。年齡20~41歲,平均27.4歲;孕周27~41年周,平均38.1周。
1.2診斷標準
胎兒娩出在24h內陰道出血量≥500mL者為產后出血;出血在1500mL以上即為大出血。
1.3方法
處理原則為:針對出血原因,迅速止血;補充血容量,糾正失血性休克;防止感染。產婦采取頭低足高位并注意保暖。如果是子宮收縮乏力引起的,應該通過按摩子宮,應用宮縮劑,宮腔紗條填塞法,結扎子宮動脈及髂內動脈治療。休克的產婦應積極抗休克治療。
2結果
2.1出血原因
宮縮乏力27例(64.29%),胎盤因素6例(14.29%),軟產道損傷4例(9.52%),凝血機制障礙3例(7.14%),宮腔感染2例(4.76%)。
2.2預后
41例治愈,1例因失血性休克搶救無效死亡。
3產后出血原因分析
3.1子宮收縮乏力
①全身因素,如精神過度緊張,體質虛弱,合并慢性全身性疾病等②產科因素,如產程延長,前置胎盤、胎盤早剝、妊娠期高血壓疾病③子宮因素,如子宮肌纖維過分伸展、子宮肌壁損傷、子宮病變④藥物因素如鎮靜劑、麻醉劑或子宮收縮抑制劑。
3.2胎盤因素
胎盤剝離不全、胎盤滯留、胎盤粘連、胎盤植入、胎盤部分殘留和胎盤嵌頓。3.3軟產道裂傷:產鉗助產、臀牽引術等陰道手術助產;巨大兒分娩、急產;軟產道組織彈性差而產力過強;接生保護會陰不當。
3.4凝血功能障礙
①血液系統合并癥,如原發性血小板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等②產科并發癥引起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而導致子宮大量出血。本組產后大出血主要原因為宮縮乏力27例(64.29%),胎盤因素6例(14.29%),軟產道損傷4例(9.52%),凝血機制障礙3例(7.14%),宮腔感染2例(4.76%)。
4護理
4.1一般護理及心理護理
注意監測產婦的臨床癥狀和生命體征變化,觀察皮膚粘膜顏色,發現有器官功能損害的應予積極有效處理。部分產婦對生產存在恐懼心理,尤其在發生出血時,所以護士應該耐心講解有關生產知識,多積極開導關心產婦,予以心理安撫。
4.2患者體位
患者多采取頭低足高位以利于下肢靜脈回流,注意保暖并予吸氧3~6L/min,并注意觀察氧飽和度及氧分壓的變化。
4.3控制并預防感染
產后出血患者易發生感染,所以應保持空氣流通,陰道內或宮腔操作時嚴格無菌操作,應用有效的抗生素控制并預防感染。
4.4產后出血的預防
應做好產婦產前、產時及產后的監測工作,是預防產后出血的關鍵。綜上所述,產后出血是我國產婦死因之首。在臨床上要作好產前檢查,產中密切觀察病情,做好相關處理,加強產后護理,是降低產婦死亡率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