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法律素質教育下高校法律教育問題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高校是為國家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場所,所以,加強高校法律教育、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素養具有重要意義。高校法律教育的內容不僅是向學生普及基本法律知識,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法律意識,能夠在學習、工作、生活中運用法律保護自己。因此,本文主要結合現階段高校法律教育的現狀,淺談如何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關鍵詞:高校教育;法律教育;法律意識;教學方式
一、當前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現狀
大學生在過去多年的學習中,或多或少都接受過法律知識的學習,但是缺乏系統化,他們主要是從基礎教育或是大學公共課中學習的。大學生雖然對一些基本的法律概念有一定的了解,比如《憲法》《刑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中和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一些法律內容,但對其他法律的了解卻非常少。另外,在對法律了解的深度上,他們往往都是為了應付考試,臨時抱佛腳,死記硬背,對法律的內容和內涵并未真正了解,更談不上法律觀念的樹立。眾所周知,人的行為是由觀念來引導的,如果大學生沒有正確的法律意識和法律觀念的指導,他們遇到法律問題時,往往不知所措,答非所問,病急亂投醫,不能夠正確保護自己的權益、合理地處理問題[1]。
二、當前高校法律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未能將法律教育和素質教育區分
在當前的大部分高校,都將法律教育納入德育教育體系中,將法律教育當作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法律和道德雖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是二者卻有著本質區別。眾所周知,一個有道德的人也會因為不了解法律而觸碰到法律的底線,而不道德的人也會因為了解法律而不敢公然去觸碰法律,但會鉆法律的空子。在很多年前,鄧小平在講到培養四有人才時,就明確將法律和道德分開,強調法律和道德的同等重要性。而且仔細探究德育教育時,會發現德育教育的內容并不包括法律,而在現階段的大學德育教育中人為地將法律教育納入其中,未能夠充分認識到法律教育的重要性。將高校法律教育轉變為德育教育,是沒有理論依據和政策依據的,否定了法律教育的重要性[2]。
(二)未能給予法律教育足夠重視
隨著我國法制建設進程的加快,法治素質已經成為每一個現代人必備的素養,但是我國卻將法律教育排除在素質教育之外,未能將法律教育納入現階段的教育體系中。而且,不管是在教育界還是理論界對高校法律教育的研究都非常少,幾乎可以說是一片空白,甚至都沒有明確地、正式地提出“法律意識”“法律素質”這些概念,也沒有研究如何在高校教育中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法律思維。而且,在現階段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中,雖然承認法制觀念、法律意識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卻未能給予學生法律意識培養足夠的重視。雖然國家和社會在不斷發展,但是高校的法律教育卻一直未能取得實質性的進展[3]。
(三)未能理解法律意識培養的實質
高校法律教育,往往只是停留在法律知識的學習上,主要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教學形式,向學生灌輸法律知識,而未能讓學生在知法的基礎上如何做到守法和用法。高校法律教育僅僅停留在“知法”上,而忽略了對學生法律意識、法律習慣的培養,使得學生的法律學習形同虛設。眾所周知,法律知識的學習與法制教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是不可相互替代的,知法的人不一定是守法的人[4]。但是知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手段,而學會如何守法、用法、護法,這才是高校法制教育最重要的目的。
三、高校對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措施
(一)及時更新高校法律教育的理念
高校在培養學生法律意識的過程中,一定要向學生傳達法律至上的理念,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法律的權威性和重要性。一個好的法律制度要想發揮其特有的功能,前提條件就是公民必須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識。大學生作為國家和社會未來的接班人,他們法律意識、法律信仰的培養應該是高校法律教育的重要內容。只有讓大學生深刻認識到法律的權威性,他們才會將所學的法律知識自覺轉化為法律意識,從內心去守法和護法。另外,權利和義務是法律的核心內容,所以高校法律教育中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權利意識——不僅僅是強調義務,這樣才利于大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大學生作為公民,享有憲法規定的一切權利和義務。要讓大學生系統了解自己享有的權利,認識到哪些是可為的、哪些是不可為的,意識到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在以往的法律教育中,過分注重履行義務,而忽略了大學生享有的權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讓大學生了解到在享受權利的過程中不能夠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
(二)創新高校法律教育的方法
在現階段的高校法律教育中,大部分采取的都是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師生之間缺少有效互動,學生在法律學習中處于被動地位,不能夠正理解法律的內涵,所以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是很高。為了激發大學生的法律學習興趣,提高高校法律教育的有效性,需要對傳統的法律教育模式進行改革,強調學生在法律教育中的主體地位,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引導,給予學生空間時間,讓他們自主地去學習。當學生在法律學習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或者問題時,教師再進行引導,再提供幫助,這樣的法律教育效果會更好。高校法律教育的對象大都是非法學專業的學生,而且教學的時間有限,如果僅僅依靠教師的講解,很多法律問題是沒有辦法展開和講清楚的。但是如果在法律教育中培養大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他們就可以在課余時間對法律問題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和探討。同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的通信工具,在課余時間和學生保持暢通聯系,隨時就學生提出的法律問題進行探討,激發學生的法律學習熱情,保持法律學習的動力,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法律意識和習慣[5]。
(三)豐富高校法律教育內容
高校法律教育一直都比較偏向理論,但是法律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大學生通過法律學習,提高他們在生活中運用法律知識的能力。換句話來說,高校法律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要增加大學生的法律知識儲備,更要培養學生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前者要以后者為目標。高??梢愿鶕髮W生實際狀況,有選擇性地進行法律知識的學習,并側重法律教育的實用性。例如,近年來,大學生當中受網絡詐騙的越來越多,學??梢愿鶕@樣的實際情況,組織開展相關的法律知識教育、防詐騙教育,從而提高學生防范意識。另外,除了法律理論知識的學習,教師還可以通過注重實踐教學,來提高學生的運用法律的能力。例如,高校可以定期在全國法制宣傳日的時候,組織開展法律知識的有獎競答比賽,激發大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增強法律意識。教師可以組織“模擬法庭”,可以選擇近期熱門案件,讓學生提前做好準備,通過模擬法庭的庭審現場,考驗學生運用法律知識的能力,讓學生及時發現存在的法律欠缺,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法律學習。在節假日的時候,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走進社區,進行法律宣傳和法律援助,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切實感受法律的重要性、權威性。在高校法律教育中,必須要認識到學法只是前提,而用法才是目的,要堅持學法、用法相結合,切實提升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綜上所述,高校法律教育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所以必須足夠重視。在開展高校法律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立足大學生實際,選擇科學的法律教學內容,通過創新法律教育的形式,增強法律教育對大學生的吸引,讓大學生積極參與到法律的自主學習中來,從而真正切實實現高校法律教育的有效性,最終培養出一批批具有優良法律素養的高素質人才,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服務。
參考文獻
[1]楊波,田成剛.當前高校法律教育存在的問題及相應對策研究[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6(6):49-52,61.
[2]王瑞霞.關于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及培養途徑研究[J].法制博覽,2015(36):44.
[3]肖軍.五年制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意義[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3(12):24-25.
[4]葉楠.提高學校法律基礎課教學的實效性[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4(9):85-86.
[5]楊永華.法學本科素質教育與培養模式初探[J].大連大學學報,2009,30(4):121-124.
作者:陳媛媛 單位:廣元開放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