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協同育人下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近年來,黨和國家對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視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德育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僅僅依靠思政課是無法將立德樹人目標落實到位的,德育工作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其中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育人工作的主渠道應發揮主要功能,要將立德樹人目標落實到位,僅依靠思想政治課教師是行不通的,需要各學科教師間的協同配合,形成育人合力。本文試分析協同育人實踐中教師隊伍存在的問題,探究其產生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求為高校教師隊伍進一步開展協同育人工作提供具體參考。
一、協同育人實踐中高校教師主體存在的問題
(一)協同育人意識淡薄,育人能力不足
在教學實踐中,部分高校教師主觀認知上對協同育人存在錯誤解讀,育人意識淡薄,且自身思政理論水平和教學能力不足。部分學科任課教師對自己的育人職責不明確,在教學實踐中只強調專業知識傳授,輕視德行培育,過于強調智育,堅持術業有專攻的學術觀點,對于育人資源的挖掘和開發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育人得不到實在的體現,思政課在協同育人實踐中“孤軍奮戰,各自為政”的現象突出,與各學科教師間的關系有如兩條平行線,各自延伸,沒有任何交集。協同育人的重要性只停留在口頭上,并未真正深入人心、落到實處。其次,有的教師結合學科課程教學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不足,存在著“表面化”“硬融入”等現象。
(二)協同育人內容上形式化傾向嚴重
在學科任課教師授課任務繁重的現實下,育人工作漸漸淪為“空架子”,極少會有形象生動的案例來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教師很少基于學生實際需求和課堂氛圍動態地調整教學內容,協同育人內容的挖掘和有機融合困難。部分教師在協同育人過程中,自顧自地開展教學活動,各類教師間缺乏必要的溝通,僅出于自身對協同育人的表面認識去踐行,片面追求思政元素在課程中的覆蓋,沒有根據學生特點以及專業課程的特質來整合學科知識與育人要素,空談理論與思想,實質性內容較少,無法引起學生共鳴,還易使學生產生排斥心理。教師引領不深入,學生理解不到位,形式化對于提高育人成效沒有實質意義。
(三)協同育人方法陳舊單一,缺乏創新意識
作為互聯網“原住民”的當代大學生,較以往任何一個時代的學生都有很大的區別。當前的協同育人實踐中育人方法陳舊單一,滿足不了實踐需求。高校教師開展協同育人教學工作大多仍采用理論知識單向灌輸的教學模式,教師主講,學生聽講,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理論知識。這種滯后的教學方法,完全忽略了學生的能動性,把學生當成被動的知識“接收器”。也有部分教師為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在課堂上積極引入新媒體技術,想要擺脫“說教式”“枯燥”“照本宣科”的傳統印象,努力把教學形式、內容趣味化、生動化,然而現實情況卻是大多流于形式的局面,趣味性是以徹底喪失知識的科學性和理論性為代價,容易讓學生產生“大而空”的誤解,達不到內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效果。
二、協同育人實踐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協同育人認知不充分
部分教師在協同育人實踐中對自己的育人責任認知產生偏差,主觀上存在對協同育人的錯誤認知。各類學科教師在育人目標和認知上找不到契合點,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協同育人工作的開展。
(二)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和育人動力不足的影響
追求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社會大環境下,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偏向以及就業形勢的嚴峻,使得高校專業分類不斷細化,專業分類與功能更加明確,易形成兩極分化,只重視理工科類學科,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只是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教師也更加注重見效快、專業實踐性強的學科課程,忽略了思想、理論對于科學技術的進步也具有促進和引領的作用。
(三)育人資源的整合和挖掘不深入
大部分學科課程理論中沒有直接、較為明顯的育人屬性內容,需要教師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進行自主挖掘和探究,尋找各類課程與思政內容恰當融合的節點,教師在承擔協同育人教學任務的同時也面臨較大的科研壓力,教師大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學科知識的傳授上,在深入挖掘學科課程中的思政育人資源時顯得力不從心,難以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如何更好地將育人資源與學科知識融合。
(四)協同育人工作實踐較少,方法陳舊
創新協同育人教學方法對教師主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大多數學科教師的能力與心理準備不足。教師的組織協調能力、靈活應變能力和科研能力應更強,部分教師意識到需要創新協同育人方法,提高協同育人實效性,因受到自身能力水平的限制,深入探究并實施的人很少。
三、加強教師隊伍協同育人的對策思考
(一)強化教師育人觀念和能力的協同,筑牢協同育人師資認知影響行動,而能力影響行動的最終成效,因此強化德育意識與能力顯得十分重要。首先,教師只有明確自身德育職責的定位,才能在教學實踐中積極融入價值引領。高校應在教師的日常培訓中增加教師德育意識的培訓,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強化立己達人,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協同育人工作的中心環節,把智育與德育相結合,加強教師自身道德修養,努力實現教學中的全員育人目標。其次,教師要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增強育人能力。高校可開展培訓活動,讓學科教師了解思政教育、育人原則和規律等基礎知識,教師只有把相關的理論真正學懂、學透,提高自身育人能力,才能更好地開展協同育人,提高育人成效。
(二)整合協同育人資源,提升協同育人效力
密切各學科教師的交流和溝通,搭建合作平臺。在協同育人資源的整合過程中各類教師之間的溝通和合作顯得十分必要,不同專業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教師應梳理學科理論與育人知識的相通之處,針對協同育人實踐中出現的難點進行具體分析與討論,在溝通與交流的過程中,可以找到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的更多碰撞點,更好地實現育人資源共建共享,最大限度地發揮協同效應,增強協同育人合力,提高協同育人實效。其次,教師應合理安排好科研與教學的比重,注重科研的同時,不能忽略教學上的鉆研,兩者是可以相互促進的,教師要自覺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等,以便在協同育人實踐中更好地發揮科研對教學的指導作用,保證科研與教學的有效融合,共同發展。
(三)創新協同育人方法,增強協同育人引力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教師開展高等教育的受眾與環境以及學生獲悉知識信息的方式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已經無法滿足新時代學生的需求。高校教師應在協同工作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結合實際,貼近現實生活,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求。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網絡平臺,利用好網絡資源豐富多樣、傳播廣泛的特點來開展育人工作,教師必須結合時代特點與要求,堅持問題導向,以學生關心的現實問題作為切入點,采取情境教學、小組討論等方式展開教學,保障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身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其次,各類教師可有意識地開展與教授學科相關的“熱點討論”“讀書分享探討會”等活動,既能保證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地位,又能增加學生參與熱情和學習動力,可實現灌輸式教學到滲透式教學的有效轉變。
作者:伍南娉 單位: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