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產教融合困境與突破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產教融合作為提升職業教育質量的法寶備受關注。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所對應的建筑施工行業特定背景以及企業意愿、學校師資等因素給產教融合帶來諸多難點。基于學校多年的探索,本文從校企合作制度、人才培養模式、實訓基地建設、師資等方面提出產教融合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高職;建筑專業;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一、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必要性
隨著我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產業不斷升級,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各行業對技術技能型人才都有迫切的需求。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職業教育側重于對學生實踐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它的目標是培養適合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從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看,職業教育的發展,人才培養質的量直接關系到經濟轉型升級的速度。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在行業、企業中是否適用,取決于教育鏈與產業鏈是否有機銜接,即教育與生產是否有機結合。
二、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產教融合困境
各專業對應的行業不同,各行業都有自身的特點,故每個專業進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時都有特定的社會情境和教學情境。筆者認為,社會情境與教學情境融合的難易程度決定了專業產教融合的廣度和深度。在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中,因專業主要對應的建筑施工行業存在著施工現場環境復雜、施工安全管理、成本控制等因素,給產教融合帶來一定的困難。1.安全第一原則。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主要培養的是從事建筑工程施工一線技術與管理等工作的高水平技術技能型人才,而建筑施工行業危險系數相對較高,是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重點監管的五大高危行業之一。無論從學校對學生的安全管理職責,還是企業對安全生產的嚴格管控,安全無疑是排在第一位的。在學校安全管理、企業安全生產的“雙安全”因素制約下,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開展產教融合,特別是工學交替會有很大的阻力。2.企業動力不強。近年來,政府不斷推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其中最有影響力的為《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和《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發〔2019〕4號兩個文件,與以往教育部牽頭制定的校企合作相關政策最大的不同是這兩項政策是由國務院牽頭的,它有效融合“產”和“教”兩者以往獨立的局面,從源頭上解決了由教育部出臺文件管企業的尷尬局面。但目前政策多以鼓勵為主,無強制性,再加上相關配套實施細則不完善,比如企業最關心的獎勵政策、減稅退費措施等。此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初期企業往往在資金、人員、實習崗位、場地等方面增加投入,所以企業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動力不強。而且,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體系開發、教學設計與實施等環節,企業由于無利可圖,參與積極性也不是很高。3.師資短缺。職業教育面臨的師資短缺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師生比較低。職業教育不同于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更側重于知識的傳授,職業教育更側重于技能的訓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職業院校實踐性教學課時原則上占總課時一半以上。同樣多的學生如果實踐性教學課時開展得越多則需要的老師越多。第二,“雙師型”教師不足。本文所指的“雙師型”教師不是簡單的指擁有“雙證”或“雙職稱”的教師,而是指既能勝任專業理論知識教學,又能指導學生專業實踐,具備一定的專業實踐經驗或相應技能的教師。作為產教融合主要參與者的教師一旦不具備“產”“教”相融的能力,將會極大影響產教融合工作的推進。
三、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產教融合的具體實踐
1.組建產教融合管理機構。從微觀層面講,產教融合涉及企業和學校兩個主體,企業追求的是利潤,學校追求的是人才培養質量,兩個相對獨立的主體在不同的追求目標下相互融合需要校企雙方有效溝通。以我校為例,在產教融合開展初期,成立產教融合管理委員會,委員會主要由校企領導組成,下設辦公室,主要負責制定產教融合制度、組織實施雙方合作人才培養項目等,并定期舉行例會,確保產教融合項目順利推進。2.探索利于校企雙方的人才培養模式。企業參與產教融合最初的動力大多源于降低人力資源及員工培訓成本。我們提出人才培養“三步走”模式。第一步,對校企合作企業短期(3個月內)急需的崗位人才,采用“精英特訓營”培養模式,視崗位能力要求的高低,開展1~3個月的人才集中培養。面向的對象是學校的準畢業生及企業員工。授課教師由學校教師、企業骨干及外聘行業精英組成。第二步,對校企合作企業中期(1年內)所需的崗位人才,采用“訂單”培養模式。根據企業需求,在高年級學生中通過面試選撥組成訂單班。根據崗位能力要求,以崗定教,開展8~12個月的人才定向培養。授課教師主要由學校教師、企業骨干組成。第三步,對校企合作企業長期(3年內)儲備的崗位人才,采用“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組建“現代學徒制班”。因培養周期較長,在“現代學徒制班”方向選擇時需注意符合行業的發展趨勢。比如我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目前的“現代學徒制班”主要培養裝配式建筑方向的人才。通過人才培養“三步走”模式。我們既培養了企業所需的人才,有效降低企業的人力資源投入成本,同時又提高了學生培養質量、師資水平。3.校內實訓基地企業化建設。校內實訓基地企業化建設的出發點有兩個:第一,校內實訓基地企業化建設其實是社會情境與教學情境的融合,有助于學校人才培養。我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實訓基地2016年便開始進行企業化建設,最典型的就是建筑實體教學模型建設。建筑實體教學模型,高11.6m,上下4層,建筑面積1324㎡,按照“源于現場、高于現場”的建設原則,對建筑關鍵的構造、施工節點及施工工藝流程進行半裸露展示,共展示近300個知識點。學生走進建筑實體教學模型就如置身于施工現場,對建筑專業知識的學習有極大的幫助,同時解決了校外現場觀摩的安全管理隱患。第二,維持產教融合可持續發展的最有效途徑是讓融入的企業能夠獲得利潤。也就是說,校內實訓基地在滿足學校教學要求的情況下能給企業提供什么服務。比如上文所提的建筑實體教學模型因建設規范,展示全面,可以給對企業現場管理人員及企業新員工提供一個學習培訓平臺。再如我校的BIM實訓中心、裝配式建筑展廳、PC裝配實訓平臺等都收到合作企業的青睞,有效推動了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產教融合。
參考文獻:
[1]產教融合的內涵與實現途徑[J].陳年友,周常青,吳祝平.中國高校科技.2014(8).
[2]從松散聯結到實體嵌入——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困境及其突破[J].郝天聰,石偉平.教育研究.2019(7).
[3]產教融合的內在矛盾與解決策略[J].莊西真.中國高教研究.2018(9).
作者:鞠志祥 單位: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蘇州建設交通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