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古代文學雙語教學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前我國高校理工科類雙語教學實踐及理論建設已初見規模,而文史社科類雙語教學相對薄弱。漢語言文學雙語教學更是缺乏行之有效的實踐模式和正確的理論指導。本文針對目前高校漢語言文學雙語教學實踐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結合授課的實踐經驗,對中國古代文學課程雙語教學的目標設定、教學計劃、課時安排、教材選擇、師資培訓以及多媒體運用等問題,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和研究,
關鍵詞: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淺論
國家教育部早在2001年9月頒布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4號文件,要求全國各高等院校積極推廣使用外語進行專業課教學,以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實現我國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其后又出臺了其他積極推動高校雙語教學的政策,使得我國高校的雙語教學持續升溫,西部地區的一些高校也逐步開展了雙語教學的課程。國內高校理工科類的雙語教學實踐及理論建設已初見規模。參照國外(如加拿大等國)雙語教學的具體實踐以及理論,廣大的教育科研工作者對我國高校雙語教學的目標定位、課程設置、師資培訓、學生外語水平、教材選用、具體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研究,成果較為豐碩。與此同時,漢語言文學類雙語教學卻是地位不明。“雙語教學是指教師在課堂上用兩種語言進行的非語言類的學科教學活動”的界定,將語言類教學活動排除在外,雖然有個別高校(如瀘州職業技術學院)開設過古代漢語的雙語課,但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主干課程是否可以使用雙語授課界定顯得模糊。雙語教學研究對中國文學類雙語教學更是鮮有涉及。在很少的開設雙語教學的漢語言文學系部,雙語課針對的課程一般為“外國文學”、“比較文學”、“西方文論”等,其他如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等使用雙語授課的非常少。當然,非常少與沒有是完全不同的情況,至少表明有這樣的計劃及實踐存在著。
關于中國古代文學是否可以以雙語授課不在本文的討論之列。本文擬以高校中國古代文學為切入點,談談高校古代文學雙語教學的相關問題。從目前很少的中國文學雙語教學實踐情況來看,主要存在教學目標定位狹窄、教學課程設置不合理、沒有適合的教材、適任授課教師缺乏以及教學方法落后等多方面的問題。對于雙語教學的認識,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在雙語教學中,要始終堅持知識傳授為主,語言能力培養為輔,學科知識的獲取是主要目的。通過雙語這樣的一種教學模式,獲取學科知識時所使用的媒介不局限于母語,而包括母語以外的第二種語言。這樣,從各個方面給學習者創造更多學習和使用第二語言的條件,使他們在掌握學科知識的同時,能盡可能多地使用需要他們掌握的第二語言。而對于中文專業學習雙語課程(多如對外漢語教學專業)的同學來說,通過對中國古代文學雙語課的學習,可以較系統地了解中國古代文學的文學史和作家、作品,了解相關的文學現象與文學思潮,并且掌握一定的文獻典籍。與此同時,可以充分利用雙語教學的所提供的學習環境,補充外語課的知識與語言能力結合的不足,更好地將自己塑造成為新型的復合型人才,滿足對外漢語教學或者國際文化交流等的實際需要。關于中國古代文學雙語教學的課程設置問題,僅就課時問題略談幾句:一般情況下,如果古代文學的某一階段的一門課程需要耗時54課時的話,理想的雙語教學學時應該在此基礎之上增加20%左右,即65課時左右(視各個學校教學時數要求及學生英語水平而定)。雖然實際授課時數不大可能計劃的非常精確,但適當增加課時確實是必要的。之所以要在基本課時之外增加授課時數,一方面因為與課程內容有關的某些英語詞匯的學習解釋需要占用額外的時間,另一方面因為雙語教學中為了同步提高學生的口語及聽力水平,需要組織師生互動這樣的環節。所以說,只有適當增加授課時數,才能保證完成正常的授課內容,達到讓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提高英語水平的目的。此外,還需要注意每堂課中使用英文(或其他外語)講授的時數比例問題。
目前雙語授課有全英文講授或者部分英文講授,因為文學類學科的特殊性,中國古代文學不大可能用全英文講授,或者說全英文講授的效果反而不一定好。按照目前的教學實踐效果來看,英文講授的比例不宜超過50%。實際上,如果把握得當,用30%-50%的英文授課有比超過50%更好的授課效果,這當然是指對學科內容的掌握以及對英文的學習兩方面情況綜合而言。筆者曾經在所授課的班級做過調查,超過60%的學生認為雙語教學中英文講授比例最好不要超過中文,即英文講授的比例不要超過50%。當然,英語講授的比例絕對不是固定的,一般都存在一個由少到多,最后大致固定的模式。雙語教學的備課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備課的方式和內容,首先取決于上課方式。不管采用哪種方式授課,備課過程中,都需要搜集大量的英文資料。目前中國古代文學幾乎可以說沒有一本合適的英文教科書作為參考,市面上或者說網上書店能找的英文中國古代文學類書籍寥寥無幾,可供參考的有馮沅君的AshorthistoryofclassicalChineseliterature(外文出版社出版)和姚丹的ChineseLiter-ature(九州出版社出版),可惜都太簡短,參考作用有限。另外一個原因是價格昂貴,九州出版社出版的ChineseLiterature,一本157頁的書,碼洋達到90元,能不能買到還不一定。所以說,為得到更全面細致的幫助,就只能參考某方面特定內容而非文學通史的書籍,比如賈福相譯著《詩經•國風》英文白話新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的《道德經》(TAOTECH-ING)、《論語》(THEANALECTS),馮友蘭的《莊子》(CHUNAG-TZU)以及許淵沖譯《漢魏六朝詩(漢英對照)》等等。互聯網上所能找到的最好的是VictorH.Mair主編的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TheColumbiaHistoryofChineseLiterature。這當然只是參考作用,比之內容與觀點,個人認為大量的可供借鑒的專業詞匯更加重要。一般而言,國外教材內容豐富,形式新穎,注重學術前沿的發展及最新的科研成果。但是文史類的教材卻更重視已成公論的觀點和邏輯清晰的事實陳述。在沒有更好的英文版中國文學史教材之前,還是應該以中文的文學史課本為主。現在所采用的文學史課本系統性強、敘述嚴謹、知識體系清晰,整個編寫思路及難度也符合我國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同時也已經為廣大的教師及學生所接受。更重要的是,相應的或者說配套的作品選教材以及其他的專業課教材,比如古代漢語、文學理論等等,都與古代文學課本有著非常緊密的內在聯系及思想理論方面的統一性。
在雙語教學實踐過程中,許多其他學科的雙語教學會優先考慮PPT,因為使用多媒體授課,可以節省在黑板上書寫較長的英文專業詞匯所耗費的時間。另外,也可以避免書寫中的錯誤或者習慣了中文板書而看不清楚英文單詞的問題。但在中國古代文學雙語授課中,個人認為使用多媒體與否各有優劣。使用多媒體的好處無庸贅述:清晰、準確,一目了然,節省時間。但同樣也有不足之處:在PPT上使用大量的英文,包括章、節標題及主要授課內容,那么學生的注意力比之平時更多地集中在PPT上面的英文單詞上,對老師所講解的內容的注意力大為下降。如果PPT上面英文生詞較多時,學生們往往花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理解PPT上面的英文內容,而不是跟隨老師的思路及其所講授的內容。在調查中,少數學生還提到這樣的問題:夏天日光強烈時,多媒體的屏幕看不清楚。長時間盯著屏幕看,還會導致眼睛疲勞不適。所以,如果使用多媒體的話,PPT上的內容不宜過多,字體不宜過小,不管是中文還是英文,要使用較深的顏色,一般不宜使用明黃、淺綠或者藍色等不常用的字體顏色。同時要盡可能地使用淺色的、比較亮的模板背景。PPT上面的內容,學生都能聽明白教師講授的英文意思,比如某一章、某一節,可以使用中文;詩、詞等作品一般都只用中文,如上古歌謠《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卿云歌》:“卿云爛兮,糾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等。當有些專有名詞或重點詞匯則盡量在中文之后標出醒目的英文單詞。以上大致是使用多媒體的情況。當然,如果不使用多媒體,也是完全可行的。黑板板書中章、節語句以英文為主,而關鍵詞及重點詞匯以中文寫出,同時輔以清晰的英文。
其他的板書組織與中文授課沒有太大的差別。而重要的是,在這樣的氛圍中,對黑板上或者課本中的學習內容,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用英文講授的。學生在看黑板的同時,不用轉移目光,同時就可以注視教師,理解教師的英文講解。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注意力不會很容易被分散。實際上,無論使用多媒體與否。在中國古代文學的雙語授課過程中,更重要的是雙語的授。簡而言之,在引導學生掌握主要的詞匯的英文翻譯的基礎之上,用英文營造出氛圍。在此過程中,包括組織教學在內的大量外圍的課堂語言要使用英語。每節上課,教師用英文簡要回顧復習上節課所講內容,重點詞匯要強調。這樣習慣之后,當老師說到“lastclass(lasttime)wehavelearned……”時,學生已經非常熟悉這些每節課都出現的程式化的英文,而聽力或者說注意力會自然會集中在learned后面的內容上。一段時間之后,學生們應該習慣于這樣的授課方式:黑板或者PPT上,中文是第一章第一節,但老師都只會說英文chapterone(firstchapter),sec-tionone(firstsection),theBookofsongs,而不必費心費力地再去用中文重復:第一章,第一節,《詩經》等。在新內容的學習過程中,一定要摒棄逐句翻譯的授課方式。英語在授課中的作用是理解課程內容的另外一座橋梁,而不是課程內容的英文翻版。教師在課堂上應該盡可能多地使用與教學內容關聯較少的英文,比如:well,so,asweknow,asyouknow,pleasewritedown(指著板書或者PPT中某些內容),Bequiet,order(如果有噪雜聲的話);在講解作品或者需要學生們翻書(比如袁行霈高教版)看某個注釋時,說openyourtextbook,turntopageXX或者pageXXplease.要學生們回答問題:whowouldliketoan-swerthisquestioninEnglish?或者whovolunteers?上課過程中,當老師完成一段內容講解,問“youun-derstand?”“Youclear?”學生習慣性地回答yeah(當然指的是學生真的明白的情況下)。始終要讓學生感受這樣的英文氛圍,培養習慣于英文氛圍的意識。這樣外圍的英文氛圍的營造實際上并不需要太長的時間,一旦學生了解經常使用的套語,熟悉了授課教師的英語發音,應該會很快熟悉并適應這樣的教學方式。因為除了教師英文口語語音或許存有的個體差異及中國古代文學的專業詞匯的障礙之外,古代文學雙語授課與一趟英文課沒有特別大的差別。有些同學在中學英語課上就已經領教了,只不過對英文基礎好的同學而言困難更小而已。因為涉及到學生的英語能力培養,還有個學生參與互動的問題。如果是一般的用母語講授的古代文學課,提問對學生沒有更多的意味。但在雙語課上,提問并不要求學生提供自己對于中國古代文學某一領域的獨特見解和看法,而只是需要聽懂老師就某個問題的英語發問后,盡量用英語完整地回答。這個問答的過程中,問題的深度一般不大,更重要的是學生的英文語言組織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就算知道答案,而且也有能力用英語講出,對于許多學生來說,用英文回答還是需要勇氣的。所以,完整地或者至少能夠正確而又讓老師和其他同學聽懂地回答問題對同學來說是很有成就感的。另外,對古代文學具體內容的英文講解,需要盡可能多地參照英文資料,這樣可以更全面更準確。
以《詩經》為例,theBookofSongs沒有任何問題,諸本皆同。但是國風就不一樣了,有的本子是folksongs,(民歌,民謠),有的本子是air,“Air”means“wind”or“educating”,Theairsmovepeopleandmakethembetter.意思就是“風以動之,教以化之”(毛詩大序)。還有的本子是拼音feng;再如,“雅”的翻譯除了拼音之外,有的本子翻作festalsongs,小雅為minorfestalsongs,大雅為majorfestalsongs,有的本子則把“雅”翻作oads;“頌”有hymnsandeulogies與拼音song,這都需要教師仔細地各個甄別,確定使用哪種翻譯。如果有些專有名詞有多種譯法,有時也可以一一列出,選擇最佳的英文翻譯。如楚辭的翻譯有Chuci,PoetryofChu或者PoetryoftheSouth,而《尚書》有DocumentsoftheElder,Shujing,BookofDocuments,TextsoftheOld等好幾種。同樣需要教師選擇最恰當的翻譯。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有些經典名句,最好也應該把英文寫出來,方便學生學習體味。如:《論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onotdotootherswhatyouwouldnotlikeyourself”[1]。鐘嶸對古詩十九首的評價“可謂幾乎一字千金!”(《詩品》)“asinglewordisworthathousandpiecesofgold”等等。此外,對于中西文化差異引起的翻譯問題,有時也可以適當加以探討。比如:《秦風•蒹葭》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我們想當然地認為“伊人”應該是女性,但在一些英文版本中,“伊人”卻以男性的面貌出現,WilliamJennings的版本:“Onewhomtheyspeakofas‘thatman’,Somewheretheriverranged.”理雅各翻譯作:“Him,themanIhaveinmind,BythiswaterIshouldfind.”[2]另一國外版本翻譯作:“Mybelovedsodeartome/Issomewherebeyondthewa-ters.”后面緊接著點明了是他:“UpriverIsearchforhim,Thewayisarduousandlong.”但是國內的翻譯,比如賈福湘的毫無疑問地是:“atthewater’sedge,aladywhomIlove.”[3]這個現象可以作為一個較特殊的例子,以提問的方式去引導學生思考,這當然也是一個很好的互動話題,可以從《詩經》的接受史角度去探討,也可以向中西文化的差異,中西情愛心理的不同延伸。
一般我們理解此處翻譯的不同鑒于這樣的理解:此處國外版本的翻譯一般還是比較重視傳統的解釋,比如說毛詩和鄭箋。而國內的《詩經》研究、接受以及英譯經過很長時間的發展過程,已經從漢儒的解經發展到今天的依據文本內容而闡釋《詩經》(當然不能忽略歷史背景)。《毛詩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從政治說教著眼,漢鄭玄箋注云:“所謂是知周禮之賢人,乃在大水之一邊,假喻以言遠。”更加確定“伊人”為“知周禮的賢人”。到宋代解釋就比較靈活寬泛了,朱熹認為“言秋雨方盛之時,所謂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沒有明說伊人指的是誰。到清代姚際恒的《詩經通論》和方玉潤的《詩經原始》繼承毛詩鄭箋注,都說這是一首招賢詩,“伊人”即“賢才”:“賢人隱居水濱,而人慕而思見之。”或謂:“征求逸隱不以其道,隱者避而不見。”今天雖有學者仍力主此說,認為“伊人”就是“賢人”,但一般認為“伊人”實際上就是“戀人”,如高亨、程俊英等學者對“蒹葭”的看法均持“戀歌”之說。在這種情境下,依據一般的男女情愛心理及表現,“伊人”自然就是女性形象了。有些翻譯則盡量忠實還原人物身份,如《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理雅各翻譯作:“Youstudent,withthecollarblue,Longpinesmyheartwithanxiouspain.”再翻回中文大致為:“你這藍(青)領子的學生,讓我焦渴的心長久地憔悴痛苦。”遠沒有詩的含蓄悠長的情致和興味,但是student這個詞從中可以引導學生理解“子衿”,一下子記住主人公所思所戀者的學生身份。
參考文獻:
[1]ArthurWaley.TheAnalects[M].Beijin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1998:145.
[2]賈福湘譯著.詩經•國風英文白話新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282.
[3]Jameslegge,D.D.,LL,TheShiKingorThebookofancientpoetry[M].LandonTrubner&CO.,57&59,LudgaTEhill,1978:125.
作者:史國良 單位:蘭州城市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