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多元文化護理教育改革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1設置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是教學計劃得以有效進行的指導方針。在多元文化中,人文關懷是文化護理的核心內容之一,因此課程目標應以“人文關懷”為核心,確定以下培養目標:①了解文化差異,樹立多元文化意識,掌握溝通交流技巧;②學會運用多元思維做出準確的評判、正確的決策。
1.2調整課程結構
1.2.1增設人文課程比例
設置多元文化教育課程是培養學生多元文化能力的最有效途徑。在西方,護理專業50%的課程用于講授社會心理學、社會倫理學等方面的內容。而且1998年批準的148條臨床護理診斷中,其中30%的護理診斷與文化有關,如:社交障礙、角色紊亂、精神困擾等,都是文化沖突所帶來的影響健康和康復的護理問題。所以在教學計劃中除原有的心理學、倫理學、護理法規外,增加了藝術鑒賞、文化護理與溝通藝術、護理社會學、人類文化學、宗教學、民俗學、跨文化交流學等人文學科課程,將社會學知識、人文科學知識與護理學內容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其中文化護理與溝通藝術作為必修課程在第四學期開設,其余以選修課的形式每學期開設1~2門。
1.2.2加大雙語教學力度
雙語教學是解決語言教育問題的重要手段。雙語教學可以形成語言內部的轉換機制,并能使學生從其他文化的“內部成員”角度去理解他們的觀點,從而給學生提供相應文化的感性認識。筆者在護理(英語方向、日語方向)的教學計劃中,增加了外語課的總課時量(外語課的課時約占周總課時的四分之一);另外挑選優秀師資,在專業課的課堂教學中開展雙語教學;還利用學生的業余時間積極開展社團活動(如英語沙龍);引導英護班學生進行醫護英語綜合能力水平考試,日護班學生進行日語等級考試,使學生在自己文化與他人文化的適應中感受樂趣,增強對多元文化的認同感,進而豐富學生的生活內涵。
1.3改革教學方法與效果評價
1.3.1教學方法多元化
通過調查,我國的多元文化護理教育形式單一,多為課堂講授或多媒體教學。針對課程特點,筆者采取“多元化教學”,即將多種教學方法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如情景教學、分組討論、角色扮演、課外專題講座、電影欣賞、建立QQ群及E-mail形式與學生交流探討、網絡資源自學等。
1.3.2效果評價多樣化
對增設的這些人文課程采取筆試、口試或撰寫文稿方式,上交的文稿要求制成PPT并上臺做5min的報告,于課程結束前1周上交。老師對文稿及課件審批和修改,并以QQ聊天或E-mail形式指導學生進行匯報,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及實用性。不僅如此,在開設專業課后,教師還進行模擬現場考試,虛擬病情及民族或種族,在對其護理操作的過程中,護生的儀表是否端莊、有無規范的禮貌用語,有無保護患者的隱私,是否考慮到病人的風俗禁忌等均是評價的項目。這樣保證了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能及時將多元文化護理理念應用到實踐中去,增強了護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二、多元文化護理教育改革的成果
2.1培養多元文化護理理念的教師隊伍
強化護理教育工作者的多元文化意識是多元文化教育的先決條件。為此,信陽職業技術學院從2009年開始就采取多種渠道培養教師隊伍:①要求教師每年閱讀5本以上的社會學、人文科學類的書籍,并寫出讀書筆記;②選送優秀教師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或考察,現已選派近十名教師到澳大利亞、日本進行參觀學習;③每年選派2名教師到香港理工大學護理學院交流學習;④聘請校外專家、教授為學院的客座教授,定期為廣大的師生進行人文社科類的專題講座;⑤制定優惠政策,鼓勵教師攻讀碩士、博士學位。通過多年的培養,該院護理教師已將知識結構從專業擴展到專業以外,在“非職業化閱讀”中確立了自身的多元文化意識,并自覺地應用到教育實踐中。
2.2提升了教師的文化駕馭能力
由于多元文化護理涉及領域廣泛,教師講好一門課程除了參考大量的資料,收集大量的圖片、聲音、視頻等精心備課外,學生還希望教師能提供一些親身的感受。因此教師要不斷充實自己的語言、交流、科研知識和生活體驗,這對教師來說是一種挑戰。但也正是這種挑戰,在滿足學生知識需求的同時,提升了教師的文化駕馭能力。
2.3護生的綜合能力得到了鍛煉
由于采取了讓學生主動參與式的教學方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護生利用業余時間查閱文獻,制作PPT及上臺匯報,多數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準備充分,第一次上臺演講就充滿了自信,為學生今后的職業生涯奠定了基礎。在模擬對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進行護理時,學生分別扮演不同角色(如患者、醫生、護士、患者家屬等),不僅鍛煉了多元文化護理的應用能力和溝通能力,還培養了團隊意識。由于護生的綜合能力得到了鍛煉,2012屆畢業生的就業率為96.1%。
2.4具有多元文化意識的護士走向國際市場
與國外護理院校合作辦學,引進先進的護理理論和經驗,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多元文化護理服務模式,促進多元文化護理服務的發展,以適應現代護理教育國際化趨勢是我們的最終目標。目前與學校合作辦學的國內外護理院校有香港理工大學護理學院、明尼蘇達職業技術學院、鄭州大學護理學院等,并正與英國桑德蘭大學、日本海老原醫療集團合作開發與國際標準接軌的國際護士培養模式,培養既符合國際標準又適應本國護理行業發展需要的護理人才。目前,已有近20名護生到日本就業。
三、仍需探討的問題
3.1加強臨床師資培養
臨床作為多元文化護理應用的場所,要求護士兼具專業知識、較好的溝通能力并熟知各地文化。因此臨床師資隊伍的建立需要一批業務知識強、經驗豐富、外語駕馭能力強、了解各國及各民族文化的“專家型”護理人才構成,但目前鑒于多種原因對師資的培養還僅局限于學校教師。
3.2強化多元文化護理實踐
在臨床實踐教學階段,注意選取比較有代表性,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病人進行現場教學,但這種方式因為需要有一定的臨床病例,所以有時機的限制。
四、結語
總之,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即提升人的文化品位。作為社會多元化發展所向,世界各族人民健康所需的多元文化護理以全新的文化形式展現在護理教育面前時,教師必須意識到這種文化使命。為此強化多元文化能力,增強多元文化意識應成為現代護理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這樣才能造就出新一代的護理工作者,以促進不同文化背景的醫護、護患進行有效交流,進而真正實現多體系、全方位的優質整體護理。
作者:王虹 葉樺 余曉齊 單位:信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