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基礎醫學機能實驗操作技能培養的改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基礎醫學機能實驗是以學生為中心,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實驗內容主要包括生理學、藥理學和病理生理學三門課程,講授人體功能代謝的發生、發展規律、藥物的作用機制和病理過程的發生、發展機制,涉及多種生命活動現象的記錄、觀察和分析,如呼吸、壓力、肌張力和生物電等信號。實驗基本流程是疾病模型的復制、實驗干預、指標觀察以及結果分析,該過程對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起著重要的先導作用[4]。目前我校機能實驗教學采用傳統的教學形式:實驗項目共39項,主要包括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和開放性實驗[5],根據實驗內容分為4學時和8學時實驗,每次實驗課教師先講解30分鐘,示教20分鐘,然后指導學生分組操作完成實驗。在不同的實驗項目中,教師只講述該實驗項目需要用到的相關實驗技術和操作方法,更注重對學生有序操作以及實驗結果的要求。由于實驗教學課上時間有限,學生普遍存在實踐動手能力較差,實驗操作技術及相關儀器使用不過關,缺乏團隊協作能力等問題[6],導致實驗課大部分時間浪費在動物模型的制作、熟練操作手法技術和熟悉儀器使用上,不能按時完成實驗內容,甚至因為操作不規范、失誤、手法技術等問題影響動物生存狀態,導致模型制作失敗,從而終止整個實驗,沒有實驗結果或結果不準確,未能達到實驗教學目的,更加沒有時間去思考和探討整個實驗過程及結果,嚴重影響了教學進度和教學效果[7]。這是機能實驗教學與其他基礎醫學課程實驗教學的重要區別之一[8]。
隨著教育改革和社會對綜合型、研究型、應用型人才的要求,促使高校更加重視實驗教學[9]。醫學機能實驗是醫學生首次接觸的實踐操作課程,是一個系統工程,以實驗用動物為研究對象,實驗操作復雜,需要一定的操作技能,對學生的理論基礎、動手操作能力、精準度和相關儀器使用等方面要求較高。例如“家兔膈神經放電及肺順應性的測定實驗”,首先對家兔進行麻醉,然后是頸部手術,進行氣管插管術、膈神經分離術等;膈神經非常纖細,解剖位置較深,增加了學生實驗操作難度,如果膈神經分離不成功直接導致實驗失敗。又如“心力衰竭實驗”,整個實驗的操作難點在于家兔心室插管,從頸總動脈插管,觀察動脈血壓波形,向心臟方向緩緩推進,達到左心室;操作全程需要觀測動脈血壓圖形變化,對于第一次接觸實驗的學生來說,操作難度較大,實驗成功率較低。再如“抗心肌缺血藥物的藥效學觀察實驗”,需要進行大鼠冠脈結扎術,將大鼠心臟游離,結扎冠狀動脈前降支,對操作手法和結扎的位置上要求較高,實驗難度很大,未經練習很難成功。另外還有很多具體實際問題,比如動物的捉拿固定、注射器的拿持手法、排氣給藥、耳緣靜脈注射的手法、操作器械使用方法和手法等等,涉及眾多操作技術等問題。因此有必要面向初次接觸醫學機能實驗的學生增設由機能實驗教師承擔的基礎醫學機能實驗操作技能培訓課程,在這方面,機能實驗教師比理論授課教師具有明顯的優勢[10],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實踐動手操作能力、操作方法、操作技術及相關儀器的使用和操作方法,強化基本實驗技能,補充和完善傳統機能實驗教學模式上的不足。通過前期的機能實驗操作技能的培養和訓練,更加有利于日后研究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的開展,為后續的科學實驗研究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學生可以在有限的機能實驗課堂時間順利完成基本操作,提高實驗效率和實驗結果準確性,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實驗原理、實驗現象、結果的分析討論及機制研究中去,有更多自主學習和創新思維發展空間。有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獨立思考、創新能力及科研思維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11],大幅度提高教學效果,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綜合科學實驗和科學研究能力,是理論教學的有益補充。
3基礎醫學機能實驗操作技能培訓內容
在傳統機能實驗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實驗操作問題,結合學生的實際特點及實驗教學的能力要求,進行整理和分析,確定具體實驗操作技能培訓包括以下內容[12]:實驗用動物的性別鑒別、編號、捉持、固定、注射、給藥、取血、處死、標本取材等與機能學緊密相關的操作技能;手術刀、剪刀、止血鉗、鑷子、動脈夾等器械的握持使用;重要臟器結扎、分離、氣管插管、開胸、開顱等操作;恒溫器、比色儀、POWERLAB生物試驗系統,生理BL-420生物信號顯示與處理系統、半自動生化分析儀、酶標儀、血細胞計數儀、血氣分析儀、各項指標測定、組織灌流系統、循環觀察系統、血液動力學測定系統等實驗設備儀器使用方法。傳統機能實驗教學中只在某個實驗項目需要用到時才講述相關的操作技能,缺乏規范性和系統性,通過綜合、系統的機能實驗操作技能培訓,可以有效避免傳統實驗教學中這一弊端,同時強化了學生機能實驗操作技能。
作者:張大威 劉芬 呂文偉 單位:吉林大學基礎醫學院機能實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