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柔性管理在大學生教育管理中的價值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資本論》中提到“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通俗點說就是我們的社會意識形態和相對應的社會制度,社會組織及設施都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制度也在相應的完善,其中關乎民族未來的教育制度不斷的改革與創新。高校在給予大學生基本知識教育的同時也關注到了其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因此高校教育管理者通過關注大學生心理行為,合理地對大學生進行柔性管理,這樣不僅能提高教育管理者的工作效益,還能激發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幫助大學生順利地完善自我。
關鍵詞:柔性管理理論;大學生;教育管理
一、柔性管理理論的概述
(一)柔性管理理論的概念及其特征
與“柔”相對應的一面是“剛”,傳統的剛性教育像是一種“單向硬輸出”,也就是沒有差異性對所有接受者下達管理者的指令,而柔性管理理論則強調從被管理者的基本心理需求出發,通過激發被管理者的主觀能動性,使其自發地達到管理者的要求,是一種非強制管理方法。柔性管理的特征主要有:管理核心是以人為本;管理方法靈活多變;管理效果的滯后。針對高校管理者對大學生的教育工作中柔性管理的特征主要體現在:感性與理性相結合;注重個體差異性;多變創新的管理方法;合理地接納自由。
(二)柔性管理理論在大學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傳統的教育方式已經在我國實行多年,當一種創新式的教育方法應用時必然會有相應的問題出現,只有發現問題并加以重視及改正才能有利于教育制度的完善。目前我國高校教育者在柔性管理教育中存在幾個比較顯著的問題。首先,沒有真正的理解“以學生為本”,在教育過程中通常會偏向于“強制、命令”而忽略“協調、溝通”。其次,在教育管理過程中缺乏針對性,教育管理者沒有重視大學生對踏入社會所需技能做準備。最后,目前一些高校管理者自身的輔導水平有待提高。
(一)柔性管理理論的價值
1.幫助大學生具備較高的文化素質隨著經濟發展以及社會制度的完善,人才社會是必然導向,大學作為我們人生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我們跨入社會之前最后一個學習機會也是我們能最大程度地完善自己的重要階段。傳統的教育模式屬于“應試教育”,是一種填鴨式教育方式,教育者只是單方向的將知識強加于被教育者,這樣教育方式下的產物是呆板的,完全不能適應這個社會的發展以及變化,不能被社會所需要。當下高校教育管理者應該從學生本體出發,注重大學生文化素質的培養,可以通過舉辦文化展活動、文化交流活動等方式,讓大學生意識到文化素質的重要性,引導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自己的心理需求,從而自主的提高自身文化素質。2.幫助大學生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創新是當下最熱門的詞匯,在的重要發言中無不強調創新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傳統的教育方式多數培養出千篇一律的模子,而柔性管理則從學生的內心出發,先培養大學生對于自主創新的樂趣,再通過舉辦創新知識大賽、創新交流會等方式來激發大學生的強烈創新意識。創新型人才是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希望。3.幫助大學生的成長與時代的發展相符2001年中國加入WTO,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的歷程,中國進入到了一個新的復雜的大環境,伴隨而來的是更多的機會與挑戰。中國需要的是既能善用復雜大環境帶來的機會,又能接受挑戰的人才,然而這種人才是傳統教育產物無法滿足的。中國的發展需要勇于創新、敢于吃苦的新型人才,需要高校管理者對大學生有針對性的培養,這是柔性管理理論可以做到的。
(二)柔性管理理論在大學生教育中的實踐
1.心理管理“心理管理”主要是指高校教育管理者在特定的時間內,對大多數學生心理狀態的一種有意識引導,讓大學生形成共同的意識狀態。“心理管理”的特點在于教育管理者引導學生的過程一個雙向溝通交流的過程,是雙方心靈上的互動,并不是易讓人反感的單向輸出。教育管理者通過發現共鳴、溝通交流、鼓勵尊重等情感投入方式來感化學生,從而順利的傳達意識。2.行為管理“行為管理”指的是高校教育管理者給定大學生一個合理的行為方式范圍,大學生可以在范圍內自主選擇,自主延展。這樣的行為管理方式一方面給大學生提供自我發展的機會,另一方面也調動了大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參與到完善自我的過程中。3.環境管理“環境管理”是指高校教育管理者建設出良好的學習環境,利于學生高效的完成目標。環境包括心理環境和外部環境,其中良好的心理環境的建設需要教育管理者密切關注學生普遍的心理和行為因素,再通過合適地控制和引導,才能成為影響學生們心理行為動機的良好環境,同時也能提高管理效率。4.形象管理“形象管理”是指高校教育管理者通過自身的人格魅力、言傳身教來影響大學生外在及其內在形象。知識的傳遞需要教育者淵博的學識、專業的知識,但是育人則更需要教育者言傳身教。教育管理者通過自身形象管理,嚴于律己,樹立使大學生信服的形象,以此潛移默化中約束大學生的言行舉止,從而起到有效管理的作用。
結束語:
1924年美國著名的哈佛大學教授梅奧提出了“社會人”這一概念,在他的霍桑實驗中,他提出工廠中“人”是作為“社會人”而不是“經濟人”存在。企業中的工人是“社會人”,那在大學這座龐大的象牙塔里面的大學生更是“社會人”,高校教育管理者應該要重視這點,應以學生為本來開展教育。柔性管理理論提倡教育管理者對大學生的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導還應該是大學生健康的自我完善,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趙光明,林雨.淺談大學生柔性管理的藝術[J].淮南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3(03):23-24.
[2]石沁禾.基于柔性管理理念的我國高校學生工作管理模式創新[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08):51-53.
[3]郭濤.我國高校學生工作柔性化管理研究[M],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6.
[4]仲昭慧.柔性管理理念在高校學生工作管理中的隱匿、澄明及復歸[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科學管理
作者:張河函 單位:信陽師范學院